文献学 校勘举例

文献学 校勘举例
文献学 校勘举例

1、《新唐书·艺文志》史部伪史类著录:

萧方《三十国春秋》三十卷

萧方等:

性爱林泉,特好散逸。尝著论曰:「人生处世,如白驹过隙耳。一壶之酒,足以养性;一箪之食,足以怡形。生在蓬蒿,死葬沟壑,瓦棺石椁,何以异兹?吾尝梦为鱼,因化为鸟。当其梦也,何乐如之;及其觉也,何忧斯类;良由吾之不及鱼鸟者,远矣。故鱼鸟飞浮,任其志性;吾之进退,恒存掌握。举手惧触,摇足恐堕。若使吾终得与鱼鸟同游,则去人间如脱屣耳。」

方等注范晔后汉书,未就。所撰三十国春秋及笃静子行于世。

2、有人说“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这四句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原来就有的,你的看法?

其一,添加说。余冠英先生在《乐府诗选》中认为“小姑始扶床”与“今日被驱遣”为后人伪附,因为二三年的时间小姑就如我长,于事理不合。又认为以上四句见于唐顾况的《弃妇行》,因此怀疑本篇四句为后人所添,故应删去。

其二,夸张说。“‘始扶床’,刚能扶着床走。按‘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兰芝在焦家只有二三年,小姑不可能长得这么快。这是夸张写法,极言时光的快。”

一是“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句,焦仲卿说“共事二三年”,即谓时间不长,只有两三年时光;

二是焦妻自称“新妇”,新嫁之女,或出嫁时间只有两三年未生育者,才叫新妇,时间长了,如何还叫“新妇”?!

三是焦妻被休回家后不久,“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这个县太爷的三公子,“年始十八九”,如果焦妻年龄较大,县太爷的十八九的三公子如何看得上她呢?!

这首诗的字句,各本颇不同,文词也有费解的地方。最可怀疑的便是,前言“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后言“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在二三年中小姑决不会由扶床而走的孩子,骤长至与新妇同长。即以二三为相乘之数,言新妇在焦仲卿家已六年,而六年的时间,也不能使小姑由扶床而走,而长至如新妇之长。

《乐府诗集》载此诗,将“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二句删除。

宋本的《玉台新咏》也不曾载此二句(据丁福保《全汉魏六朝诗》附注)。

但考《古诗纪》及通行本《玉台新咏》则皆有此二句。

丁福保以为“此二句乃后人添人”,实为臆断之言,不足信。

细读原诗,“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四句,语气融成一片,决非后人添人,且后人也无故将前后矛盾之句添人之理。如删去“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二句,则“新妇初来时,小姑如我长”二句,便变为毫无意义了。宋人最好臆改古书。

《乐府诗集》及宋刻《玉台新咏》见此处不可解,便删去二句,以求其无病。而不知斧痕显然.反失原诗低徊悲惋之意。丁氏不从《玉台新咏》,而信宋人,更强造后人添人之言,殊可笑!我以为古书偶有错,并不要紧,决不会因此便失其真价。我们遇到这种地方,只应该明明白白的把它举出,不宜巧辞强解,代古人掩护。这种无理的武断的掩护,中国人最喜为之。对于古书,是有害无益的。

3、杜甫《寒雨朝行视园树》:“丹桔黄柑此地无。”“此”一作“北”,试联系全诗判断孰是孰非。

柴门杂树向千株,丹橘黄甘此地无。

江上今朝寒雨歇,篱中秀色画屏纡。

桃蹊李径年虽故,栀子红椒艳复殊。

锁石藤稍元自落,倚天松骨见来枯。

林香出实垂将尽,叶蒂辞枝不重苏。

爱日恩光蒙借贷,清霜杀气得忧虞。

衰颜更觅藜床坐,缓步仍须竹杖扶。

散骑未知云阁处,啼猿僻在楚山隅。

《杜臆》谓朝行所视之园树,专指果园。于甘林无预。故云‘丹橘黄甘此地无’。今案‘此地无’,正言柑橘之独盛。篇中‘林香’、‘出实’二语。明说丹橘矣。

4、同恕《矩庵集》卷十二《壽趙翁九十》詩:“白閑春染黑絲絲”,指出詩中錯字,並分析致誤原因

同恕《榘庵集》卷十二《寿趟翁九十》诗:“正大天兴事不遣,白闲春染黑丝丝。

绿酒办谁留此日,青山能我对当时。”

閒,隙也。从門从月。徐鍇曰:“夫門夜閉,閉而見月光,是有閒隙也。

閑,闌也。从門中有木。引申爲防閑。古多借爲淸閒字。

閒暇、閒宂與閑音同義別

閒註:俗作閑。分閒、閑爲二。

白閑春染黑絲絲”中的“闲”应作“鹇”。

亦作“白鷳”。鸟名。又称银雉。雄鸟的冠及下体纯蓝黑色,上体及两翼白色,故名。

南朝宋谢惠连《雪赋》:“皓鹤夺鲜,白鷳失素。”

李白《赠黄山胡公求白鹇》:“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5、《战国策》:“左师触詟愿见太后。”《史记》:“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战国策》、《史记》孰是孰非?请试证明之。

《战国策·赵策》之“左师触詟愿见太后”,王念孙《读书杂志·战国策二》云:“此《策》及《赵世家》皆作‘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今本‘龙言’二字误合为‘詟’耳。太后闻触龙愿见之言,故盛气以待之,若无‘言’字,则文意不明。据姚云‘一本无“言”字’,则姚本有‘言’字明矣。而今刻姚本亦无‘言’字,则后人依鲍本改之也。《汉书·古今人表》正作‘左师触龙’,

又《荀子·议兵篇》注曰:‘《战国策》:赵有左师触龙。’《太平御览·人事部》引此《策》曰:‘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皆其明证矣。又《荀子·臣道篇》曰:‘若曹触龙之于纣者,可谓国贼矣。’《史记·高祖功臣侯者表》有‘临辕夷侯戚触龙’,《惠景间侯者表》有‘山都敬侯王触龙’,是古人多以‘触龙’为名,未有名‘触詟’者。”

6、《列子仲尼》:孤犊未尝有母,非孤犊也。

孤犊未尝有母,非孤犊也——

俞樾:“‘有母’下当更疊‘有母’二字。本云:‘孤犊未尝有母。有母,非孤犊也。’《庄子·天下篇》释文引李云:‘驹生有母,言孤则无母。孤称立,则母名去也。’此可证‘有母非孤犊’之义。”意为:既称“孤犊”,便不能有母;当它有母之时,尚未成为“孤犊”。

7、《全唐诗》卷七九三载皮日休、陆龟蒙联句诗有云:“烟重回蕉扇,轻风拂桂帷。”

8、《西游记》第一回“嵾老天,拜菩萨,扯葛藤,编草袜,捉虱子,咬又掐;理毛衣,剔指甲”三个字有错,为什么?

“嵾老天,拜菩萨,扯葛藤,编草袜,捉虱子,咬圪蚤;理毛衣,剔指甲”

9、史达祖《东风第一枝》(春雪)

怕凤鞵(鞋)挑菜归来,万一灞桥相见

怕凤鞾(靴)挑菜归来,万一灞桥相见

巧沁兰心,偷黏草甲,东风欲障新暖。漫凝碧瓦难留,信知暮寒犹浅。

行天入镜,做弄出、轻松纤软。料故园,不卷重帘,误了乍来双燕。

青未了、柳回白眼,红欲断、杏开素面。旧游忆著山阴,后盟遂妨上苑。

寒炉重熨,便放慢、春衫针线。怕凤鞋挑菜归来,万一灞桥相见。

如敦煌曲子词之一首《浪淘沙》

有“五里竿头风欲平”句,

任二北(中敏)《敦煌曲校录》改作“五里滩头风欲平”。

潘重规《天真质朴的敦煌曲子词》:

伦敦斯二六〇七号作“五雨(两)竿头风雨平”,伦敦写本“雨”和“两”往往不分,……《文选》郭璞《江赋》云:“觇五两之动静”,李善注云:“兵书曰:‘凡候风法,以鸡羽重八两,建五丈旗,立军营中。’许慎《淮南子》注曰:‘綄,候风也,楚人谓之五两也。’”原来古人测候风力的仪器叫做五两,而五两是系在旗杆之颠,所以这句词应作“五两竿头风欲平”。

10、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自序中提到“兴衰治之源”。

嘉泰時,彭叔夏撰《文苑英華辨證》十卷。《文苑英華》是北宋前期所修四大書之一,南宋嘉泰初,周必大校勘刊刻時,彭叔夏參與其事,刊成後他考慮到必大所加校語“散在本文,覽者難遍,因粹其說,以類而分,各舉數端,不復具載”(《辨證》自序)。所分類為用字、用韻、事證、事誤、事疑、人名、官爵、郡縣、年月名氏、題目、門類、脫文、同異、離合、避諱,異域、鳥獸、草木、雜錄共二十一類,有些類還分子目,所列校語較必大原本也頗有增損。《提要》謂“此書考核精密,大抵分承訛當改、別有依據不可妄改、義可兩存不必遽改三例”,“用意謹嚴,不輕點竄古書”。實是校勘學的佳作。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 (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 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汲冢书:西晋太康年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书”。后整理得《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积聚与散佚 汲古阁:明末常熟人毛晋私家藏书阁,藏书达48000册,多宋元善本。毛氏既藏书又刻书,汲古阁刻书为古今私家刻书之冠,刻有《十七史》、《十三经》、《六十种曲》等。

文献学试题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大纲 标签:历史分类:史海沉钩2008-01-22 16:07 上编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理论探讨。 第一章绪论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和重点: 1.弄清“文献”一词的出现语境,它的早期、近代和现代三个发展阶段的内涵变化。 2.掌握“历史文献”、“历史文献学”的概念内涵,弄清历史文献学研究的对象、任务,以及构成历史文献学的分支学科有哪些。 3.弄懂历史专业的学生学习《历史文献学》课的重要意义,即在搜集、运用史料方面应获得怎样的能力。 第二章至第三章这两章的内容作一般了解。 只记住:牛弘的图书“五厄”论、胡应麟的图书“十厄”论(此在第三章内)。 第四章历史科学与历史文献学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和重点: 1.认真区别历史、历史学和历史科学的不同含义。 2.懂得“史料”是指的什么;掌握真正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与揭示历史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即历史科学研究,需要充分详细地占有文献史料,才能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3.真正弄清历史文献学与历史科学的关系:历史文献学是为历史研究服务的,它是为历史研究提供信实的历史文献资料的,是历史科学的一个辅助学科;历史科学则是历史文献学的依托。它们之间服务、依托,促进作用,是不可互相替代、不可或缺的关系。 中编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简史(课件中的安排顺序是1——6章) 第五章先秦两汉时期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和重点:

1.孔子整理“六经”的成就(具体哪“六经”),记住孔子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始祖。 2.刘向校理国家图书的程序、特点及其贡献,区别《别录》与《七略》的体例内容,及其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3.班固所编撰的我国第一部史志目录《汉书·艺文志》的体例、成就与影响。 4.郑玄注释了哪些经典,记住:郑玄开创了历史文献传注学的新时代。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和重点: 1.掌握图书四部分类法从产生到确立的历史过程及其影响。 2.重点了解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和郦道元的《水经注》在注释上的特点,以及在历史文献学上的重要意义。 3.记住唐代文献学家陆德明和颜师古在校勘学上的成果分别是《经典释文》和《汉书注》。 4.重点掌握我国现存第二部史志目录《隋书·经籍志》的体例,及其在著录、分类、大小序等方面的特点和在目录学史上的地位。 5.记住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唐代学者刘知几的史学专著叫什么名字,以及它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第七章两宋元明时期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和重点: 1.“类书”的定义,重点记住宋代官修大型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和明代官修类书《永乐大典》各自的内容、体例和文献价值;南宋王应麟私纂类书《玉海》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2.掌握南宋历史文献学家郑樵在目录学理论和分类学上的贡献。 3.了解《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是什么性质的著作。 4.了解朱熹在文献考证、注释上的主要成果。 5.掌握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图书著录的解题特点及其长处。 6.弄清什么叫“丛书”,以及丛书在学者阅读,保存古代文化和古籍流传等方面的作用。

第五章 文献校勘

第五章文献校勘 第一节什么是校勘 校:指比校书面材料的文字异同。 勘:亦作“刊”,有削除错误,改正文本之意。 所谓校勘指用同一种文献的两种以上不同版本或相关文献校对考订文字,包括文字的异同、正讹、真伪等。 校勘学 校勘学是研究和总结校勘规律的一门学科。 校勘对于读书治学的重要性 读书治学必须依据符合或接近原貌的书面材料,方能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否则只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校勘举例 敦煌卷子《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月头。 校勘的作用 1、可以正史实; 2、可以通文字; 3、可以惠后学。 第二节古籍错讹的类型 1、讹:原有文字写错了。 2、脱:脱文,也叫夺文,即漏掉文字。 3、衍:衍文,多余的字。即后人传写传刻过程中不小心混入,或者无知者擅自补入。 4、倒:原有的文字颠倒了位置。 5、错简:一段文字乱了次序。 6、缺文:缺字又作阙。指古籍因腐蚀、虫蛀等原因而致文字严重残缺。 7、坏字:指古籍因腐蚀、虫蛀等原因而致文字部分残缺。 8、缺页:印刷或装订时的问题,漏了一页或若干页。 讹 子夏之晉過衞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巳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吕氏春秋》 脱 《晏子春秋》外篇云:“子胥忠其君,故天下皆愿得以为子。” 王念孙校勘云:“此文原有四句,今脱去两句,则文不成义。战国策秦策云: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 孝己爱其亲,皆欲以为子。文义正与此同。” 衍 《淮南子·氾论》:誦先王之詩書不若聞得其言聞得其言不若得其所以言 王念孙校勘云:诗为衍字,两得字为衍 《文子·上义》:“誦先王之書,不若聞其言,聞其言,不若得其所以言。” 倒 塪井之鼃謂東海之鱉曰吾樂與吾跳梁乎井榦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則接掖持頥蹶泥則没足滅跗還虷蠏與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塪井之樂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東海之鱉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於是逡巡而却吿之海曰夫千里之逺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夫不為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大樂也於是塪井之鼃聞之適適然驚規規然自失也 错乱 辛弃疾《汉宫春·會稽蓬萊閣懷古》 秦望山頭看亂雲急雨倒立江湖不知雲者為雨雨者雲乎長空萬里被西風變滅須臾囘首聽月明天籟人間萬竅號呼 誰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蘇至今故國人望一舸歸歟嵗云暮矣問何不鼓瑟吹竽君不見王亭謝館冷煙寒樹啼烏 秦望山头,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长空万里,被西风、变灭须臾。回首听,月明天籁,人间万窍号呼。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附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 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 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_典籍________,二是指______贤才_____。 2,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即____《诗》;《书》;《礼》;《易》;《春秋》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3,西汉__刘向_____和_____刘歆_____父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 4,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其所得竹简文献一般称__汲冢周书_________。 5,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___《金刚经》________。 6,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_通典__________、郑樵的__通志________和_____马端临______的《文献通考》。 7,清代考史三大家为钱大昕、王鸣盛和赵翼,分别著有__廿二史考异__、《十七史商榷》、__廿二史札记_________等考史名著。 8,金石的“金”指_青铜器__________;金文则指商周___________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9,______总集_____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10,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始自___1899_____年,绵延整个20世纪,为中国现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计20分) 1,汗青;2,辑佚;3,四分法;4,线装;5,索引 1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2文献学之辑佚,是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中的散佚、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之文字逐一摘录,按一定的方法原则加工后编辑成册(篇),使之集中复现流传的文献整理活动,或以此为手段的研究方法。 3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4线装书为纸书的一种装式,在前后各加一张护页,连同正文用线装订在一起,不包书背。线装克服了以前各种装帧的缺点,因而最终成为古代图书装帧的主流。线装书约出现于宋代,至明代中叶以后成为主流。 5索引,古今又称玉键、针线、韵检、通检、备检、引得等。最先出现于明代。“索引”一词,原从日语引进,一度依据英文index译为“引得”。现通行和规范术语为“索引”。 五、简述题(每题10分,计20分) 1,试简述伪书产生的主要原因。 2,试举例说明出土文献与古典文学研究间的关系。 试题二 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 1,198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规定“文献”为“记录有_____知识______的一切载体”。《中国大百科全书》则界定“文献”为“记录有____知识_______和_信息__________的一切载体”。 2,秦始皇三十四年的_焚书__________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 3,东汉晚期,经学大家_____郑玄______遍注群经,对文献整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古典文献学 复习资料

古典文献学 名词解释5*4 简答2*10 标点翻译20 修改判断20 文学辨伪20 校勘(字词、历史、重要依据)20 1 .文献”定义 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文章、典策) 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 。(贤才、秉礼之贤大夫) 现代定义:“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价值或与某学科相关的图书文物资料。今为记录知识的各种载体的统称,即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竹帛、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2 “古典文献学”定义 古典文献学: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和保存文献资料。版本、目录、校雠(校勘)等为传统文献学的主要部分。 3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趋向 其研究对象包括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 1980s以来,古典文献学出现一些新的趋向,分支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如文学文献学、文学批评文献学、文献目录学等。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古典文献。 古典文献,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前用雕版、活字和手抄的古籍文献,同时包括文书、卷册、碑铭、拓本等。凡是近代铅印出版物以外的文字材料,均属古典文献的范畴以内。 4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 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范围:目录、版本与校勘 古典文献学的其他内容:辨伪、辑佚、标点、注译、检索等 5 古典文献学的意义 大而言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国家历史政治文化之重大意义。 小而言之,对个人了解历史文化,从事学术研究,文献学均为基础必备之知识。 6 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1)先秦两汉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就 ①孔子及其弟子(子夏等)文献整理之功②秦及楚汉之交对文献的破坏 ③西汉对文献的恢复与整理(刘向、刘歆父子等)④司马迁特殊的文献整理贡献 ⑤后汉郑玄等大儒的文献整理⑥熹平(173-178)石经:最早之官定儒家经本 (2)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 ①魏晋南北朝文献破坏与整理(破坏:西晋灭亡;萧梁灭亡。整理: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等) ②西晋太康元年(280)左右汲郡发掘之战国魏襄王冢中文献,共16种75篇,至今流传有《穆天子传》、《竹书纪年》③陆德明《经典释文》、孔颖达等《五经正义》等 ④唐咸通九年(868)雕版刻印之《金刚经》⑤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之佛经翻译与整理 (3)宋辽金元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 ①北宋初年宋太宗命李昉等人编纂《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等大型类书 ②宋目录学著述“官修《崇文总目》;私著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 ③宋元杰出文献学家有郑樵、洪迈、朱熹、王应麟、胡三省、马端临等 (4)明清及近代古典文献学的辉煌成就 ①明成祖永乐初年由解缙等奉诏编纂《永乐大典》共计22877卷,3.7亿文字,收录大量古书之片断或全文 ②自宋至清佛教典籍《大藏经》编纂 ③清代文献整理工程最大者为《四库全书》之编纂(79337卷,约7亿字) ④明清刻书发达、藏书大家辈出、文献整理学者极多 7、目录、版本、校勘为文献学的三位一体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 1、中国早期文献包括哪些形式?简述它们在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答:中国早期文献形式包括甲骨文、金文、石刻等。甲骨文等。 A:甲骨文也叫卜辞、契文、龟甲文等,它记录了和占卜相关的事情, 其典册是中国最原始的书籍。甲骨文是早期的史书”记载内容丰富,包 括了政治、文化、军事、社会、天文、历法、医药等方面的内容,目的明确,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考古价值,保存了珍贵的早期史料。 B :金文也叫钟鼎文”又成为铜器铭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文字的内容最初是统治者刻上的名字或其它符号,后来渐渐刻上带有纪念性的文字,说明作器的原因或者作器的人。后又进一步将需要永久保存的文献也刻上。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历史事件,并且青铜器耐磨、耐压、耐腐蚀,便于保存文献。因此,金文在文化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十分重要。 C:石刻文字的主要种类有岩画、石鼓文、玉刻文、碑文等。它的特点是取材方面,面积大,搬运不方便但是不容易流失、毁弃,利于长期保存。 中国的这些早期文献形式都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为我们在考古、研究古代的文化、政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 2、中国现存最早的古籍目录是哪一部?特点是? 答:是《汉书艺文志》。是东汉班固在刘向、刘歆所撰的《七略》基础上编写的。 它的特点是: A、继承了《七略》以六分法”为核心,以总论、叙录为辅助手段,揭示文化学术发展脉络的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优良传统,并幵创史志目录这一体例,使古典目录学更加成熟。 B、它从书籍的反战实际情况来处理问题; C、重视书籍作用的联系性,合其所当合。重视书籍性质方面的距离性,分其所当分。 D、分类详细,部类中又有子目。 3、为何说目录具有考辩学术源流”保存古籍及读书指南”的作用?举例说明。

中国传统文献学期末

中国传统文献学期末绪论 一、“文献”的内涵 二、“传统文戴学”与“现代文就学”名同实异 三、“历史文就学”与“古典文就学”名异实同 四、传统文献学特有的研究对象、范围和体系 第一编文献的形体认知第一章文戴载体 第一节甲骨 第二节金石 第三节简牍 第四节缣帛 第五节纸张 第二章文献版本 第一节版本与版本学 第二节版本的类型 第三节版本的版式 第四节版本的鉴定 第三章文献体例 第一节文献的体裁 第二节文献的通例 第二编文献的内容实证第四章文献校勘 第一节校勘与校勘学 第二节文献的错讹及其原因 第三节校勘程序与知识准备 第四节校勘的基本方法 第五节校勘成果的处理 第五章文献辨伪 第一节伪书的类型及其产生原因 第二节辨伪的意义与方法 第三节历代文献辨伪的成绩 第四节伪书的使用价值 第六章文献辑供 第一节传统文献的亡佚 第二节辑佚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第三节历代辑佚成就概述 第三编文献的文理注译第七章文献标点 第一节标点的重要性 第二节古代句读与现代标点符号 第三节文献标点的规范与方法 第四节文献标点的困难与对策 第八章文献注释

第一节注释的起源与价值 第二节注释的内容与方法 第三节文献注释的术语与类型 第九章文献翻译 第一节文献翻译的源流 第二节文献翻译的要求与方法 第三节文献翻译的致误现象与原因 第四编文献的检索典藏第十章文献分类 第一节文献分类的源流 第二节《七略》六分法 第三节四部分类法… 第四节文献分类的其他尝试 第十一章文献编目 第一节目录与目录学 第二节目录的内容与体制 第三节目录的种类 第四节目录的功用 第十二章文献典藏 第一节历代藏书概述 第二节典籍收藏的标准与途径 第三节藏书的保管 第五编文献的二次编慕第十三章文献汇寨 第一节汇纂丛书 第二节汇篆文集· 第三节汇篆的方法与原则 第十四章文献类编 第一节类书的定义与类型 第二节类书的编方法、体例与原则 第三节历代类书编篆的成绩与不足 第十五章文献抄撮 第一节抄撮的特点与类型 第二节抄撮的方法与原则 第三节历代文献抄振的成绩与不足 第十六章文献选录 第一节选录的定义与类型 第二节选录的原则与方法· 第三节历代文献选录的成绩与不足 第十七章文献的数字化、网络化 第一节传统文献面临的困境与数字化出路 第二节传统文献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式与现状 第三节传统文献数字化、网络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附录中国传统文献学著作简目(1911年一2007年)

文献学考点

文献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30-40题×0.5分=15-20分) 二.名词解释(5-6题)杀青版本善本总集别集三尺法卷帙雌黄 三.简答题(2-3题×10分=20-30分)列举类书丛书各五种、精校精注…四.论述题 五.古文阅读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1.文献出处: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2.文献涵义: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多闻熟悉掌故的人;文献后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 3.文献学的研究范围:①文献的载体②文献的形成与流布③文献的收藏与散佚④文献的目录、版本与校勘⑤文献的辑佚与辨伪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 1.甲骨(1)指龟甲和兽骨,殷人用甲骨占卜,骨上凿穴,凿穴不透。 (2)甲骨文研究主要著作:清刘鹗《铁云藏龟》第一部汇集甲骨文材料、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孙诒让《契文举例》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罗振玉《殷墟书契》早期收藏最多,郭沫若《卜辞通纂》、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 (3)1899国子监祭酒王懿荣 2.金:主要指青铜器上的铭文(商周秦汉 3.石(1)石刻文字主要分碣、摩崖、碑三种。 (2)儒家经典屡经刻石(七经):①汉熹平石经;②魏三体石经;③唐开成石经(在西安碑林);④蜀石经(孟蜀至北宋刻于成都);⑤北宋石经;⑥南宋石经;⑦清石经 4.(1)竹木分为竹简、木简。竹简:长而窄的竹片;木简:长而窄的木片;方版:宽的木板(牍) (2)杀青:竹简破成竹条后,把简面刮平(一般指竹黄一面),再用火烤干,这种加工叫“杀青”。竹简又叫杀青简,文章写好了叫杀青。 (3)三尺法:汉代二尺四寸之简写经,一尺二寸之简写传,八寸之简写记。《史记·酷吏列传·杜周传》:“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三尺法”乃是沿用周代旧称,即汉代二尺四寸简所书法律条文。汉代八寸相当于周代一尺。(4)尺牍:写信也用板牍,这种写信用的板牍一般一尺长,所以叫“尺牍”,后来尺牍成了信的代称。 (5)刀笔:书写都会出错,就用刀刮去再写,“刀”和“笔”要配合使用。 5.纸:1933黄文弼考古发现西汉宣帝早蔡伦154 (1)卷子:(六朝-唐五代)卷子高约1尺,一头有轴,在文字结束的尾端,不读时就卷起来,所以卷子又叫“卷轴”。卷子的开头部分,接出一段丝织品(或空白纸),叫“褾”。褾上还可系一根带子,卷起来之后用来捆扎。一个卷子包括:轴,卷,褾,带四个部分。因不易寻检,一头悬挂牙质标签-牙签;装书的袋子-帙;染潢:黄檗汁防虫写错涂改盖住重写(雌黄 (2)经折装(唐后-宋):卷轴式改成折叠式,书纸仍然是由多张纸粘连起来的

《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业

《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业 一. 解释下列词语 1. 文献:历史上的各种文字资料或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又叫典籍,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上资料。(按内容分为:文学文献、历史文献、哲学文献,民族文献、政治文献、方志文献、语言文字文献,科技文献。村代上著,可分为古典文献[古代文献与现代文献] 又:文献包括古典文献、现代文献、多指古典文献。包括清代及清以前的各种文字资料,涉及面相当广泛,诸如政治、经济、哲学、军事、法学、民族、史学、语言、文学、艺术、外事、科技、农学、医药、方志、民俗、图谱以及宗教经典等。 2. 类书: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是根据一定的意图(目的),辑录各门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供人们查索的一种特殊工具书。 类书是辑录古籍中的史实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丽词骈语等,按类或按韵加以编排,以供人们检索或征引的一种工具书。(起源于三国魏文帝时的)《皇览》---类书始祖。现存较早而又较完整的一部类书是唐虞世南的《北堂书钞》 3. 帛书:写在绢帛等丝织品上的书叫帛书。是我国早期图书文献的一种主要形式,盛行于春秋战国。 4. 古典文献:所谓古典文献,主要是指先秦至辛亥革命期间所产生的各种不同载体、不同文字文献的总称。在这众多的文献中,古籍图书数量最大,是古典文献的主体。在古籍图书中,又以汉语言文字文献最多,所以,古典文献主要研究和讨论汉语言古籍文献的有关问题。 5.四部分类法:是指我国历史上对文献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它将文献分为甲、乙、丙、丁或经、史、子、集四大部,每部再分若干大类。四部分类法是我国对古典文献分类的主要方法。 6.经折装:经折装是唐代末年出现的一种装帧方式。它是把一幅长长的卷子向左右反复折叠成长方形的一叠,再在其前后各加上一硬纸作为封面,这样就可以从头至尾翻阅,比卷轴装翻阅起来就方便多了。 7.蝴蝶装:蝴蝶装简称蝶装,它是把每张印好的书叶,以有字的一7面为准,面对面地折齐。集数叶为一叠。然后在书叶背面(无字的一面)版心的地方用浆糊逐叶粘连,再用一张硬厚整纸对折粘于书脊作为前后封面,再把上下左三边余幅裁齐,就完成了整个装帧过程。展书阅读时,中间是版心,两边是文字,犹如蝴蝶展翅,故名之曰蝴蝶装。 8.句子索引:所谓句子索引,就是把一部或多部文献中的所有句子都摘录出来,注明出处,并按一定的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检索的索引。 9.索引:索引是把一部或多部文献中的具体内容(人名、地名、书名、字、词、句等)摘录出来,注明出处,并按一定的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考的文献。 10.鱼尾:版心中间刻划的形似鱼的尾巴的标记,因其酷似鱼尾,故名。鱼尾是装订时用作折页基准的图形。 11.政书:专门记载典章制度的图书。它收集历代或某一朝代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典章制度方面的史料,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和叙述,具有制度史、经济史、文化史、学术史的性质。主要包括“会要”、“会

2014版《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32学时) (理论课程)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概况 课程中文名称:中国古典文献学 课程英文名称:Studies of Chinese Ancient Documents 课程编码:2210042203 开课学院:人文学院 适用专业/开课学期:汉语言文学专业/第3学期 学分/周学时:2学分/周2学时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开设的选修课。《中国古典文献学》是《古代汉语》和《中国古代文学》学习的进一步延伸,也是继续深入学习研究古代文学课程、全面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必备基础课和重要工具。通过开设《中国古代文献学》,有得利于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并对学生今后从事中国文化的传播、文献的编辑出版、古籍的整理利用提供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培养古代文献教学及整理研究人才奠定基础 该课程是在《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课程之后开设的基础课、工具课,对于《文字学》、《古代汉语》等课程是必要的补充,对今后的读书、工作等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课程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知识及其对当今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同时掌握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明确当今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历史使命,为从事古代文献教学与整理研究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三)学时分配 章(专题)主要内容理论学时实验实践学时导论古典文献的总体情况与知识范围 1 第一章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1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 6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版本 6 第四章古典文献的校勘 6 第五章古典文献的辨伪 4

古典文献重点

1、古典文献学的三大主干:目录、版本、校勘 2、北宋李昉、徐铉:《太平御览》(综合性类书)、《太平广记》(专科性类书)、《文苑英华》(诗文总集) 3、《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 4、《四库全书》是古代现存最大的丛书,是中国古代传世文献的最大集结。 5、孙诒让是最早研究甲骨文字的学者,其《契文举例》是我国第一部考释甲骨文字的专著。 6、电子载体的特色:无形、存储量大。 7、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是萧统的《文选》。 8、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现代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清董诰《全唐文》,清彭定求《全唐诗》,唐圭璋《全宋词》。 9、别集体例:分类、分体、编年。 10、南宋俞鼎孙、俞经编辑的《儒学警悟》是最早的丛书。 11、古代目录起源:汉代刘向《别录》,刘歆《七略》。 12、古代目录分类方法:六分法、四分法。 13、宋代著名私人藏书目录: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 14、《中国丛书综录》是规模及影响最大的丛书目录。 15、版本的类别:写本、刻本、活字本、影印本。 16、伪书是那些作者不真、年代不实及内容假造的古典文献。 17、辨伪成熟的标志性著作是晚明胡应麟的《四部正讹》3卷。 二、名词解释(4x5') 1、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就是采摭群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随类相从而加以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 2、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一般来说,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3、丛书: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丛书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合刻”等。 4、三通:唐代杜佑《通典》,宋人郑樵《通志》,元人马端临《文献通考》。 5、目录学: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6、史志目录: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集”,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 7、善本:指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可称善本,大凡经过名家精校过的版本都可视为善本。从阅读的角度看,足本、精本即是善本。8、校勘:这词出于南北朝时期,就是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种种原有而形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原来的面目。 9、理校:即据理推断,以定其正误的校勘方法,是推理的校勘,是校勘工作的补充方法。

(完整版)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本校法:就是将本书前后文字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的错误的校勘方法。在没有同书别本可以对校的情况下,采用本校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历代校勘学家根据本书的上下文义,相同的词语,相同相近的句式,校勘出本书错误的例子很多。 2.《玉海》:宋王应麟编。此书专为参加科举考试而编,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刊行,全书200卷,分为天文、律历、地理、帝学、圣文、艺文、诏令、礼仪、车服、器用、郊祀、音乐、学校、选举、官制、兵制、朝贡、宫室、食货、兵捷、祥瑞等21门,门下再分类,共240多类。书中采辑丰富,自经、史、子、集至百家传记,宋代掌故多取材于实录、国史、日历等文献。编排也比较特殊,每类之下按隶属关系以事物或图书名称列若干小标目。每一类、目,先有“提要”简释类、目名称或概述事实梗概,然后才汇集有关资料。类目之间,时有“参见”。每遇异说,还略引古籍加以考证。有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浙江书局重刊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 3.《十三经注疏》:宋佚名编,清阮元撰校勘记,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学刊本,中华书局1982年据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出版。十三经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历代注疏本甚多,且单独成书。南宋绍兴间始有合刊本,共416卷。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 4.《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奉敕编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成书。全书100卷。分为46部,包括天、岁时、地、州、郡、山、水、符命、帝王、后妃、储宫、人、礼、乐、职官、封爵、政治、刑法、杂文、武、军器、居处、产业、衣冠、仪饰、服饰、舟车、食物、杂器物、巧艺、方术、内典、灵异、火、药香草、宝玉、百谷、布帛、果、木、鸟、兽、鳞介、虫豸、祥瑞、灾异等。每部下又分各事物的细目,共计727个子目,约百万字。此书资料古稀,引用的古籍达1431种,现存者不到百分之十,且所援用者都为唐以前的古本。体例比较完善,事文兼备、先事后文,改变了以往类书偏重类事、不重采文,以及随意摘句、不录片断的缺点,对后代类书影响较大。该书用途较广,宋以后多用来校勘古籍、辑录佚文以及查找唐以前的文献资料和诗文典故,颇有学术价值。有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汪绍楹校点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重印。 5.十通:是指我国古代十部著名的政书,包括:唐代杜佑根据刘秩所编《通典》,宋代郑樵编纂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清朝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皇朝(清)通典》、《皇朝(清)通志》、《皇朝(清)文献通考》和清末刘锦藻所编《皇朝(清)续文献通考》。“十通”使我国几千年的古代典章制度有了系统完整的记载。 6.监本:指历代国子监所刻印的书籍。国子监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五代后唐时,宰相冯道请命判国子监事田敏等校定《九经》,刻印出售,是为国子监刻书之始。五代监本经文、注文并重,保持了六期以来经注写本的旧式,宋代仍之。宋代国子监除主刻正经正史外,还校刻了一些重要医学典籍。明代南北两京都设国子监,因而又有南监本、北监本之分,其先后刻印的《廿一史》以其内容充实和装帧优美而著称于世。 7.简牍:古时,有以竹为简记事者,有以木为牍记事者,合称为简牍。早在汉代就发现过古代的简牍。近

古典文献学的相关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学的相关名词解释

————————————————————————————————作者: ————————————————————————————————日期: ?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 1、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 形式, 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P71) 2、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P76) 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略) 4、叙录: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P80) 5、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始于《七略》。《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因此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六分法反映了当时学术和图书状况的实际。(P84) 6、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7、官修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是封建社会由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自从西汉末年成、哀之时,刘向、刘歆父子等人编成的《七略》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由政府组织人力编修过这类目录,其中清乾隆时修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是这类目录书中最突出的代表作。(P90) 8、史志目录:即所谓“史家著录”,是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P92—97) 9、补史志: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所缺甚多,后来学者尤其是清代学者纷纷补撰与补注,王重民先生在其《普通目录学》中称已“造成了一个小小的目录学的流派”。我们称这些补撰或补注正史的目录为“补史志”,或简称“补志”。(P92) 10、私人藏书目录:即非官修的,由私人藏书家或学者私人撰修的目录书。或说起自南朝宋齐时目录学家王俭的《七志》,稍后又有梁阮孝绪的《七录》。私人藏书而又编制藏书目录,大概开始于南朝宋齐之时。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书籍易行,私人藏书风气日盛,私人藏书目录也愈来愈多。如唐代有名的三家:吴竞《西斋书目》、蒋或《新集书目》、杜信《东斋集籍》,宋代私家藏书甚富,现存宋代著名私人藏书目录有以下三家: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P93/94/96) 11、丛书目录:丛书是一种按一定编辑原则汇聚群书的形式,它的特点是仍然保留所汇各书的书名和原有体例,再冠以一个总的书名(如《四库全书》),一同抄刻或印行。这种形式很便于利用。(P96/97) 12、禁毁书目录:古代统治者因为政治或某种其他原因常销毁或禁止发行阅读某些书籍,为这类书籍所编制的目录称为“禁毁书目录”。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称“禁书目录”。(P

文献学概要(修订本)杜泽逊

三、标点下面一段古文(请全文抄在答题纸上标点。每打错一个标点扣1分,扣完为止。共10分)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汉书·艺文志》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地位。 【答】①《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这部最早的系统性书目由班固撰写,简称《汉志》,属于史书志目。《汉书》十志之一,《汉书·艺文志》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艺,绪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析“辑略”形成总序置于志首,叙述了先秦学术思想源流。 ②总共著录图书38种,596家,13269卷。凡是作了合移增删的,均自注明“出”“省”“入”若干家,若干篇,以示更改。故《七略》虽佚,根据此书仍可看出其概貌,可以知西汉文化典籍的状况。此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性图书目录,并首创史志目录的体例,对后世目录学尤其是史志目录的发展影响极大。 2.简述《隋书·经籍志》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地位。 【答】①《隋书》,唐魏徵等撰。据考,《经籍志》由李延寿,敬播初修,魏徵删订。它收录梁,陈,北齐,北周,隋五个朝代公私收藏的书目,对著录书籍14000多部,89000多卷的旧目进行删补,著录书6520部,56881卷,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四部之下,分47类。 ②《隋书·经籍志》是《汉书·艺文志》之后又一部重要的史志目录,且自有特点:它确立了四部分类法,为后世公私目录普遍采用;志首有总序,各部,各类之末有小序,扼要说明学术源流;每录一书,按书名,卷数,作者的次序著录,对于作者,只叙其时代官衔,不作评价,其著录方式渐趋稳定;书下小注,记载忘,残,别本,反映了六朝时代书籍流传存佚的情况,为后人提供了可贵的参考资料。故最为后世学者,研究者所重。 3.简述古代文献编纂的原则和要求。 【答】①古代文献编纂的原则是由编纂成果的质量要求决定的,编纂古代文献的成果最基本的要求是:全备,真实和科学。这也是古文献编纂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②全备,是对文献编纂工作的首要基本要求,即搜集材料应当力求搜罗全部文献,避免重大的遗漏,这样才能提高编纂质量,使之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真实,求真的基本要求是不伪不滥。所编录的文献本身应当真实,采集到的文献史料也要经过审慎的考证才能编入,不能擅改原文,逐一注明原始出处;科学,这里的科学是指体例而言,即文献史料的编排应当科学有序,要便于读者阅读和查检。 4.简述古代文献辑佚的基本要求。 【答】①古代文献辑佚的基本要求表现在“全,真,正”三个方面。所谓全,就是要避免漏版。既辑一书,搜求该书的佚文应当力求全备。为此,应当博览群书,不但要查各种典籍,还要查找同一典籍的不同版本,尽可能详备地搜集资料。 ②所谓真,就是要避免滥收和误收。所辑内容正确无误,不要误将本书中已有的不是佚文的文字辑入,更不要将他书的文字作为本书的佚文辑入。这就要勤于查核,对搜辑到的史料作认真的考辨,避免张冠李戴的错误。 ③所谓正,就是要体例完善。首先,所辑的文献应当尽可能依据善本,准确抄录,认真核对。其次,所辑佚文的编排,应当尽可能还原书的本来面貌。 5.简述校勘的四种方法。 【答】①对校法: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的错误的方法。此方法的优点在于便于发现文献中的错误和找到改正错误 的依据。 ②本校法:即以同一种书的上下文或不同部分相校,从而抉择其异同,正其误。在没有异本可供比勘,或虽有异本,但无校勘根据可循的情况下,此方法有效且实用。 ③他校法:即以本书以外的各种文献典籍来校本书。此方法能解决对校和本校所不能证明的讹误,但要求校勘者熟悉古代文献。 ④理校法:即根据事理,文理进行校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校除各种异文之后,要依理对异文的正误做出判断和抉择,这一类往往是和本校,对校,他校结合进行的;二是在通过对校,本校,他校无法找到版本的情况下,按照事理或者文理加以推断。此方法“最高秒”但也“最危险”。 6.清代王引之提出的校勘古籍的“三勇改”和“三不改”原则是什么?

(完整word版)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 绪论文献与古典文献学 “文献学”一词始见于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3年)。 最早以“文献学”名其书者,为郑鹤春、郑鹤声先生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 文献,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古典文献学要学习些什么? 1.应熟悉古典文献:古典文献指1911年之前(白话文兴起前)产生的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即古籍。 2.应掌握古典文献学学科构成核心内容:目录、版本、校勘 3.熟悉并利用古典文献,可深入客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知识系统观和文明系统观。 如《致蔡鹤卿太史书》(林纾):“鹤卿先生太史足下……”为何称“太史”?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 一、甲骨甲骨:龟甲和兽骨。 “甲骨卜辞”、“殷墟卜辞”(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载多是占卜之事,记事年代从殷商盘庚到纣王末期。 1.甲骨文献的整理研究情况是怎样的? (1)甲骨文最早的整理、辨认,以刘鹗、孙诒让等人的工作为代表。 刘鹗《铁云藏龟》(1903出版,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收甲骨文献1051片,考释正确干支、数目字34个。 孙诒让《契文举例》(1905年撰成,1917年出版,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全书分十类,考释正确的文字有185 (2)近代“甲骨四堂”成就最为卓著: “四堂”指四位甲骨文献研究专家,即王国维(号观堂)、罗振玉(号雪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3)罗振玉的甲骨文献研究尤为突出: ①罗氏搜集、保存、印行了大批甲骨文献。 ②考释出大量的单字。 ③率先正确判定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 ④首创卜辞分类研究的方法。 3.我们如何查阅、了解甲骨文字? 需要使用甲骨文释字方面的工具书: 孙海波编:《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 高明撰:《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 二、金石 1.金文(钟鼎文) 金,指青铜器。金文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因商周青铜礼器以钟为代表,乐器以鼎为代表。 金文文献内容主要是记录当时祀典、赐命、征战、盟约等活动。西周是金文最为盛行的时代。 2.石刻及石刻文献 石刻是指刻在石头上的文字。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秦刻石鼓又称石鼓文。先秦时期的石刻文字,因其刻在鼓形石上而得名。唐初时被发现,共十块,各刻四言诗一首,歌咏秦国国君游猎情况,故得“猎碣”之名。石刻文主要盛行于秦汉时期。 3.历代重要的石经文献 (1)熹平石经 中国最早的刻于石碑上的官定儒家经本。 时间:东汉末年 字体:隶书 内容:儒学七书(《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

文献学 校勘举例

1、《新唐书·艺文志》史部伪史类著录: 萧方《三十国春秋》三十卷 萧方等: 性爱林泉,特好散逸。尝著论曰:「人生处世,如白驹过隙耳。一壶之酒,足以养性;一箪之食,足以怡形。生在蓬蒿,死葬沟壑,瓦棺石椁,何以异兹?吾尝梦为鱼,因化为鸟。当其梦也,何乐如之;及其觉也,何忧斯类;良由吾之不及鱼鸟者,远矣。故鱼鸟飞浮,任其志性;吾之进退,恒存掌握。举手惧触,摇足恐堕。若使吾终得与鱼鸟同游,则去人间如脱屣耳。」 方等注范晔后汉书,未就。所撰三十国春秋及笃静子行于世。 2、有人说“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这四句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原来就有的,你的看法? 其一,添加说。余冠英先生在《乐府诗选》中认为“小姑始扶床”与“今日被驱遣”为后人伪附,因为二三年的时间小姑就如我长,于事理不合。又认为以上四句见于唐顾况的《弃妇行》,因此怀疑本篇四句为后人所添,故应删去。 其二,夸张说。“‘始扶床’,刚能扶着床走。按‘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兰芝在焦家只有二三年,小姑不可能长得这么快。这是夸张写法,极言时光的快。” 一是“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句,焦仲卿说“共事二三年”,即谓时间不长,只有两三年时光; 二是焦妻自称“新妇”,新嫁之女,或出嫁时间只有两三年未生育者,才叫新妇,时间长了,如何还叫“新妇”?! 三是焦妻被休回家后不久,“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这个县太爷的三公子,“年始十八九”,如果焦妻年龄较大,县太爷的十八九的三公子如何看得上她呢?! 这首诗的字句,各本颇不同,文词也有费解的地方。最可怀疑的便是,前言“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后言“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在二三年中小姑决不会由扶床而走的孩子,骤长至与新妇同长。即以二三为相乘之数,言新妇在焦仲卿家已六年,而六年的时间,也不能使小姑由扶床而走,而长至如新妇之长。 《乐府诗集》载此诗,将“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二句删除。 宋本的《玉台新咏》也不曾载此二句(据丁福保《全汉魏六朝诗》附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