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立体几何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立体几何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立体几何知识点总结

一、全部知识点导图

图形的初步认识

1、点,线,面

点,线,面:①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②面与面相交得线,线与线相交得点。③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展开与折叠:①在棱柱中,任何相邻的两个面的交线叫做棱,侧棱是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棱柱的所有侧棱长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体。②N棱柱就是底面图形有N条边的棱柱。

截一个几何体: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图形,截出的面叫做截面。

例:用一个平面截一个几何体,得出的截面是圆,那么,这个几何体可能是.(写出两种)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侧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左边向右边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俯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上面向右边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画三视图的原则:

正俯长相等、正侧高相同、俯侧宽一样

注:球的三视图都是圆;长方体的三视图都是矩形

例:如图所示的几何体的左视图是()

A.B.C.D.

用五个小正方体搭成如图的几何体,请画出它的三视图.

B.

一、长方体

1、特征: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互相平行且面积相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互相平行)长度

相等。

?有8个顶点。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宽、高。

?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把长方体放在桌面上,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计算公式

<1>S=2(ab+ah+bh)

<2>V=sh

<3>V=abh

二、正方体

1、特征

?六个面都是正方形;

?六个面的面积相等;

?12条棱,棱长都相等;

?有8个顶点;

?正方体可以看作特殊的长方体;

如图,该平面展开图按虚线折叠成正方体后,相对面上两个数之和为8,则x+y=.

2 计算公式

<1>S=6a2

<2>v=a3

三、圆柱

1、圆柱的认识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

? 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长是底面周长,宽是

高)。

?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有无数条高。

? 圆柱的拼切→长方体。

2、计算公式

<1> S 侧=ch=∏dh=2∏rh

<2> S 表= S 侧+S 底×2

<3> V=sh

四、圆锥

1、圆锥的认识

? 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个曲面。

?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只有一条。

? 把圆锥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扇形。

2、计算公式:v= sh ÷3

(三)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

棱柱、棱锥的表面积:各个面面积之和

圆柱的表面积 :222S rl r ππ=+

圆锥的表面积:2S rl r ππ=+

圆台的表面积:22S rl r Rl R ππππ=+++

球的表面积:24S R π= 扇形的面积公式2211=36022

n R S lr r πα==扇形(其中l 表示弧长,r 表示半径,α表示弧度) 空间几何体的体积

柱体的体积 :V S h =?底

锥体的体积 :13

V S h =?底 球体的体积:343

V R π=

一、填空题

1、把一个棱长为a 米的正方体,任意截成两个长方体,两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平方米。

2、把2个棱长4厘米的正方体木块粘合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3、一个大正方体由64个小正方体拼成,拿走在顶点的一个小方块,它的表面积比原来比()

4、把一个棱长为6cm的正方体切成棱长为2cm的小正方体,表面积会()cm2。

5、一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75.36平方分米,它的高是4分米,那么它的下底面积是()

6、把一个底面半径是2分米,长是9分米的圆柱形木头锯成长短不同的三小段圆柱形木头,表面积增加了()平方分米。

7、一根长方体木料,它的底面积是10平方厘米,把它截成3段,表面积增加了()。

8、一个长方体水池,长20米,宽10米,深2米,占地()平方米。

9、把一根长9分米的长方体木料,平均锯成三个小长方体,表面积增加了2.4平方分米,这根木料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10、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6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

11、把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已知这个圆柱的高是10厘米,它的侧面积是()平方厘米。

12、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a米、b米和h米,如果高增加3米,体积增加()立方米。

1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它的体积扩大()倍;

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扩大2倍,表面积扩大()倍,体积扩大()倍;

一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扩大2倍,高也扩大2倍,它的体积扩大()倍;

一个圆锥体的底面半径扩大2倍,高缩小2倍,它的体积()倍。

14、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24厘米,长宽高的比是3:2:1,它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15、两个正方体的棱长之比是3:1,小正方体体积是大正方体的()。

16、把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削去12

,体积是原来的( )。 17、一个正方体水箱,棱长为4分米,装满一箱水后,把水全部倒入另一个长8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体水箱中,水深( )分米。

18、一个长方体容器的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块铁块后水面上升0.2分米,这块铁块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19、把一个圆锥形的橡皮泥揉成与它等底的圆柱,圆锥的高是圆柱高的( )。

20、圆锥的体积是6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是( )。

21、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它们的体积之和是48立方分米,圆柱、圆锥的体积分别是( )立方分米和( )立方分米。

22、小红做了一个圆柱和3个圆锥(如图,单位:

cm ),圆柱装有13

的水,将圆柱中的水倒入( )号圆锥中,正好倒满。

23、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体积是75.36立方厘米,高是( )厘米。

24、如图所示,把一个高为10厘米的圆柱切成若干等分,拼成一个近

似的长方体。如果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那么圆柱体积

是( )立方厘米。

25、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相差12.56立方厘米,那么圆锥的体积是( )。

26、用12个铁圆锥可以熔铸成( )个等底等高的圆柱。

27、一个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底面积和体积相等,圆柱体的高比圆锥体的高短12分米,圆柱体的高是( )分米。

28、三个同样大小的圆柱拼成一个高为30厘米的大圆柱时,表面积减少了40平方厘米,原来每个小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29、一个正方形的边长2厘米,以正方形的一条边为轴旋转一周所得形体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30、一个圆柱和圆锥,底面半径的比是3:2,高的比是5:6,则它们的体积比为( )。

31、圆柱体的体积与圆锥的体积相等,已知圆柱的高是圆锥的2

3

,那么圆柱的底

面积与圆锥的底面积的比是()。

32、把一个长6.28分米、宽3.14分米的长方形纸做成一个无盖无底容积最大的圆柱(椄头处不计),立在桌上,这个圆柱的底面积是()平方分米。33、一块直角三角板,两条直角边的长度分别是4cm和3cm,分别绕两条直角边旋转一周,都可得到一个圆锥体.这两个圆锥的体积比是()。

34、一个圆锥的高比一个圆柱的高多50%,圆柱的底面直径相当于圆锥地面直径

的4

5

.圆锥的体积相当于圆柱体积的()。

35、当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增加1

3

,而高不变时,则它的体积增加了()

36、体积是60立方厘米的圆柱体比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大()立方厘米。

37、圆柱的体积比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大36立方厘米.圆柱的体积是

()。

38、如图,酒瓶中装有一些酒,倒进一只酒杯中,酒杯口的直径是酒瓶的

一半,共能倒满()杯。

1、一个圆柱形的游泳池,底面直径是10米,高是4米。在它的四周和底部涂水泥,每千克水泥可涂5平方米,共需多少千克水泥?

2、一个圆柱的侧面积展开是一个边长15.7厘米的正方形。这个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一个无盖的圆柱铁皮水桶,底面直径是30厘米,高是50厘米。做这样一个水桶,至少需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

4、一个圆柱形的粮囤,从里面量得底面周长是9.42米,高是2米,每立方米稻谷约重545千克,这个粮囤约装稻谷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数)。

5、有一个高为6.28分米的圆柱形机件,它的侧面展开正好是一个正方形,求这个机件的体积?

6、一种抽水机出水管的直径是1分米,管口的水流速度是每秒2米,1分钟能抽水多少立方米?

7、把一根长4米的圆柱形钢材截成两段,表面积比原来增加31.4平方厘米。这根钢材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8、一个圆锥形沙堆高1.5米,底面周长是18.84米,每立方米沙约重1.7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

9、把一个棱长为12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圆锥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削去的部分是多少立方厘米?

10、右图是一个圆柱体,如果把它的高截短3厘米,它的表面积减少94.2平方厘米。这个圆柱体积减少多少立方厘米?

11、一个盖着瓶盖的瓶子里面装着一些水(如图所示),请你根据图中标明的数据,计算瓶子的容积。

12、用一张边长20厘米的正方形纸,裁剪粘贴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纸盒(不考虑损耗及接缝),要使它的容积大于550cm3.

请你画出剪裁草图、标明主要数据,并回答下面问题:

(1)你设计的纸盒长是_____厘米,宽是___厘米,高是______厘米.

(2)在下面计算出纸盒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13、甲、乙两个圆柱形容器,底面积的比是9:4,现在甲容器的水面比乙容器的水面高出5厘米,如果再往两个容器内分别注入同样多的水,直到乙容器的水面比甲容器的水面高出1厘米时,甲容器的水面将上升多少厘米?

立体图形公式表

字母代表意思:V:体积S:面积C:周长a: 长b:宽h:高π: 圆周率r:半径d:直径

一、长方体:

1、长方体周长=长×4+宽×4+高×4或(长+宽+高)×4

C=4a+4b+4h 或(a+b+h) ×4

长方体高=长方体周长÷4—(长+宽)

长方体宽=长方体周长÷4—(长+高)

长方体长=长方体周长÷4 —(宽+高)

2、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ab+ah+bh) ×2

高=(表面积÷2—长×宽)÷(长+宽)

高=(表面积—2×长×宽)÷(2×长+2×宽)

h=(s-2ab) ÷(2a+2b)

宽=(表面积—2×长×高)÷(2×长+2×高)

长=(表面积—2×宽×高)÷(2×宽+2×高)

3、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 =abh

长=体积÷(宽×高)

宽=体积÷(长×高)

高=体积÷(长×宽)

二、正方体:

1、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S =6a 2

2、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三、圆柱体:

1、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圆的周长×高S=ch

详细简述:底面圆的周长就是圆周长=2×半径×圆周率

2、圆柱的表面积=上下底面面积+侧面积S=2πr 2+2πrh

详细简述:圆柱的表面积=上下底面面积(2×圆周率×半径的平方)+侧面积(2×圆周率×半径×高)圆柱的表面积=2×圆周率×(直径÷2)2+2×圆周率×(直径÷2)×高

S=2π(d÷2) 2+2π(d÷2)h

圆柱的表面积=2×圆周率×(圆周长÷2÷圆周率)2+圆周长×高

S =2π(C÷2÷π)2 +Ch

3、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详细简述:底面积就是圆面积

圆柱的体积=圆周率×半径2×高V=πr 2h

圆柱的体积=圆周率×(直径÷2)2×高V =π(d÷2)2 h

圆柱的体积=圆周率×(圆周长÷2÷圆周率)2×高V =π(C÷2÷π)2 h

四、圆锥体:

1、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3 V=Sh÷3

圆锥的体积=圆周率×半径2×高÷3 V=πr2 h÷3

圆锥的体积=圆周率×(直径÷2)2×高÷3 V =π(d÷2)2 h÷3 圆锥的体积=圆周率×(圆周长÷2÷圆周率)2×高÷3 V =π(C÷2÷π)2 h÷3

备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科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 1.水滴里的生物有鼓藻、草履虫、水藻、钓钟虫、轮虫等 2.显微镜的结构有:目镜、镜筒、物镜、镜臂、载物台、镜座、通光孔、反光镜等 3.荷兰人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 4.微生物分布在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 5.微生物的种类:细菌、霉、病毒 6.常见的微生物:变形虫、酵母菌、大肠杆菌、病毒、硅藻 7.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8.细菌的特点:细菌体积微小,有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细菌有的自己制造食物,有的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细菌繁殖速度很快 9.细菌的功与过:①生产腐殖质②生产新的食物③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④有的细菌会致病 10.哪些方法可以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 ①捂住鼻子打喷嚏②用热水冲洗筷子③勤用肥皂洗手 11.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在寒冷干燥的条件下不容易发霉 12.防止物品发霉的方法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暴晒 13.酶的功与过 ①人类利用霉菌制酱、做腐乳以及生产农药、发酵饲料等 ②霉菌也会造成食物和其他物品的变质。有的霉菌还会危害人的健康,引起动植物的病变 ③英国弗莱明发现青霉菌分泌的青霉素能杀死一些细菌。青霉素属于抗生素 14.英国人胡克发现了细胞生物体基本上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造成的。 15.伤口化脓是怎么回事?当人体遇到病菌入侵时,白细胞便会与细菌展开激战。在消灭这些入侵者时,这些细胞也会有很大的伤亡。“脓”就是死亡的白细胞和病菌的尸体。 第二单元 1.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认为: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景象分析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 2.1519年9月-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进行了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初中科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初中科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 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 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 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 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 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测量 要求,测量对象,我们应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尽可 能使用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公认的标准量。 1、长度的测量。 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是m。了解一些常用的长 度单位,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l千米(km)=1000米(m) 1米(m)=10分米(dm)=100厘米(cm)=1000毫米(mm)=106微米(m)=109纳米(nm) 测量长度使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有理数知识点总结 0的数叫做正数。 1.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是整数,一、正数和负数自然数,有理数。 (不是带“—”号的数都是负数,而是在正数前加“—”的数。) 2.意义:在同一个问题上,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概念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 (有限小数与无限循环小数都是有理数。) 注:正数和零统称为非负数,负数和零统称为非正数,正整数和零统称为非负 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非正整数。 ⑵按整数、分数分类: 正有理数正整数正整数 正分数整数0 零有理数负整数 负有理数负整数分数正分数 负分数负分数 1.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2.对应关系: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是一一对应的。 三、数轴 比较大小:在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3.应用 求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在原点的同侧作减法,在原点的两侧作加法。 (注意不带“+”“—”号)

代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相反数。 1.概念(0的相反数是0) 几何:在数轴上,离原点的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叫做相反数。 2.性质:若a与b互为相反数,则a+b=0,即a=-b;反之, 若a+b=0,则a与b互为相反数。 四、相反数 两个符号:符号相同是正数,符号不同是负数。 3.多重符号的化简 多个符号: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符号的化简,看负号的个数,当 “—”号的个数是偶数个时,结果取正号 当“—”号的个数是奇数个时,结果取负号 1.概念: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倒数是它本身的数是±1;0没有倒数) 五、倒数 2.性质若a与b互为倒数,则a·b=1;反之,若a·b=1,则a与b互为倒数。 若a与b互为负倒数,则a·b=-1;反之,若a·b= -1则a与b互为负倒数。 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 (若|a|=|b|,则a=b或a=﹣b)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的绝对值是0 a >0,|a|=a 反之,|a|=a,则a≥0 a = 0,|a|=0 |a|=﹣a,则a≦0 a<0,|a|=‐a 注:非负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非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a (a>0) 的数有2个,他们互为相反数。即±a。 |a|≥0。几个非负数之和等于 0,则每个非负数都等于0。故若|a|+|b|=0,则a=0,b=0 1.数轴比较法:在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七、比较大小 2.代数比较法: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两个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有理数 (一)正负数 1.正数:大于0的数。 2.负数:小于0的数。 3.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二)有理数 1.有理数:由整数和分数组成的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可以写成两个整之比的形式。(无理数是不能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形式,它写成小数形式,小数点后的数字是无限不循环的。如:π) 2.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 3.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三)数轴 1.数轴: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任取一点表示数0,这个零点叫做原点,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向上为正方向;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以便在数轴上取点。) 2.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4.绝对值: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四)有理数的加减法 1.先定符号,再算绝对值。

2.加法运算法则:同号相加,到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相加,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减,仍得这个数。 3.加法交换律:a+b= b+ a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加法结合律:(a+b)+ c = a +(b+ c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5. a?b = a +(?b)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五)有理数乘法(先定积的符号,再定积的大小) 1.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乘法交换律:ab= b a 4.乘法结合律:(ab)c = a (b c) 5.乘法分配律:a(b +c)= a b+ ac (六)有理数除法 1.先将除法化成乘法,然后定符号,最后求结果。 2.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七)乘方 1.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写作a n 。(乘方的结果叫幂,a 叫底数,n叫指数) 2.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

三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2018年12月28日星期五科学每日一背 1.我们的感觉器官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手,其中眼睛从周围世界中接受的信息最多。 2.观察一个物体,我们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用耳朵听,用鼻子闻,还可以用尺子来测量。 3.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分类时,首先要确定一定的标准,如给文具分类,可以以用途为标准分,也可以以大小为标准分。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4.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要精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要用温度计,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是摄氏温度计,它的单位是摄氏度,用oC表示。 5.温度计主要由玻璃管、刻度、玻璃泡三部分组成。 6.一杯热水的温度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 7.专门测量液体多少的工具叫做量筒。一般用毫升做单位ml表示 8.在观察量筒的刻度时视线要与液面的最低处持平。 9.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上轻下重,底部半球形。 10.我们研究不倒翁的过程在科学上被称为解暗箱,它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2018年12月29日星期六科学每日一背 1.通过研究不倒翁我们知道了物体上轻下重是不容易倒。(√) 2.1升等于1000毫升。(√) 3.只有统计图才能反映出热水降温的过程。(×)统计表格也可以反映。 4.温度相同的两杯热水,少的一杯降温一定降的慢。(×)少的降温快。 5.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必须放在液体中一段时间,当液柱静止后才能拿出来读数。(×)不能拿出来读数。 6.不能用体温计测量热水的温度。(√) 7.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8.用手可以摸出袋子中的物品,所以说在我们所有的感觉器官中,手从周围的世界中接受的信息最多。(×)正确答案:眼睛 9.观察小动物时,要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方活动。( √ ) 10.科学是神秘而不可捉模的。( × )正确说法: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11.我们经常作的观察活动看起来和科学家的研究很相似,但是我们这样的研究和科学探究没有关系。(×)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12.所有动物都是“日出而做,日落而归”的。( × )猫头鹰老鼠都不是 13.不同植物的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不相同 14.充足气的皮球比没有充足气的皮球抛得高。(√ ) 15.所有的植物都开花。( × .) 不开花的植物有很多 16.小汽车的外型很光滑,是为了减少前进时空气的阻力。(√ ) 2018年12月30日星期日科学每日一背 1.你知道热水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答:热水的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的。起初降温很快,而后速度逐渐慢下来,越接近室温,降得越慢,最后降到与室温相同的温度。 2.说明一件你知道的仪器或设备,是延伸了人体的哪个器官,能起到什么作用? 答:听诊器是听觉的延伸,能听到更小的声音,显微镜是视觉的延伸,能观

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要点 1. 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在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2. 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 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使观察的范围更广,使判断更准确 9. 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看清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1)放正确:放在水平面上 2)看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3)读正确: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 10. 量筒与量杯的比较 1)量筒:粗细均匀、刻度分布均匀2)量杯: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 12. 温度计 温度计的结 构 外壳、刻度、液柱、玻璃泡 温度计的原 理 液体的热胀冷缩 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定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0和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摄氏度 正确使用1)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 2)选取合适的温度计 3)观察温度计的量程; 4)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 5)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 6)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注意事项 A 被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 B 测量时手要握温度计的上端 C 测量液体温度时,要使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要接触容器的器 壁; D 测量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 E 一般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 F 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平视 13. 体温计——与常用温度计比较

常用温度计体温计 最小刻度(分度 值) 一般为1°C 0.1°C 刻度范围一般为0 ~ 100°C 35 ~ 42°C 结构玻璃泡容积相对比较小,毛细管粗细 均匀(1)玻璃泡容积大而内径很细;(2)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很细的弯口 读数时不能离开被测物体可以离开被测物体;用之前需要甩14.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改变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改变,物体的质量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15.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是托盘天平。 16.托盘天平的结构的正确使用: (1)放平(2)调零——游码移到零刻度处 (3)调平(调节横梁螺母)(4)称量:左物右码; (5)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值 (6)记录(7)整理:砝码放回盒内,游码归零等。 21.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 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观察生物知识要点 生物和非生物 1. 蜗牛的身体结构包括眼、口、足、壳、触角;它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觉,没有听觉。 2. 自然界的物体根据有无生命,可分为生物和非生物。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生命特征有:能进行新城代谢、有严整的细胞结构、有遗传、变异的特性、能生殖和发育、有应激性、能生长、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3. 动物和植物最根本的区别是能否进行光合作用。 常见的动物 1、动物根据体内有无脊椎骨,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其中脊椎动物包括:鱼类、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哺乳类。 鱼的共同特征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表有鳞片,体温不恒定(“恒定”或“不恒定” ),生殖方式为卵生(填“胎生”或“卵生”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完结篇)

第一单元 1.《春》朱自清 一、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词语解释 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②朗润:明朗润泽 ③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④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⑤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⑥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 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济南的冬天》老舍 一、作者简介 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词语解释 ①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②温晴:温暖晴朗 ③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 ④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⑤秀气:清秀。这里形容小山秀美小巧 ⑥澄清:这里指水清澈见底 ⑦贮蓄:存放,储藏 三、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在这篇写景散文中,作者抓住济南地处北国而冬季气候"温晴"的特点,描绘了济南的阳光、小雪、山山水水,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挚爱深情。 3.雨的四季刘湛秋 有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一点一滴,奏出欢快合谐而又美丽的旋律,只有细心倾听的人,才了解它的深意。这就是雨,它似歌、如诗、像画,春雨柔美,夏雨猛烈,秋雨清凉,冬雨冷静,各式各样的雨滋润着万物也浸润着人的心灵。被誉为中国抒情诗之王的当代诗人刘湛秋的美文《雨的四季》就是这样一首四季雨歌。

六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六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初一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汇总

《科学》七年级上学期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科学入门 1.1 科学并不神秘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1.2 观察和实验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而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3、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的范围。 1.3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2、长度的单位是米,用“ m表示。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U m)、纳米(nm)。 单位换算: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 1微米=1000纳米1米=10的六次方微米=10的九次方纳米

3、单位换算过程[例]1.8米= 1.8 X 1000毫米=1800毫米 4、读数:精确值(最小刻度)+估计值(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用单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 厘米3 6、①测量规则固体体积一一刻度尺 ②测量液体、不规则固体体积——量筒或量杯 7、使用方法: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 必须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使用, 视线与凹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8、不规则固体体积测量方法:①排水法 ②针压法 ③重物法 ④薄膜法 实验中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等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C”表示。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单位 5、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 用“ m3'表示。常 单位换算:1米3=1000分米3 1分米3=1000厘米3 1 升=1分米3 1 毫升=1 量筒一一刻度均匀 刻度上密下疏 读数时 ⑤替代 1.4 温度的测量 1、 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

小学科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四周较薄)(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味精、碱面等。 8、至少两个以上的(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0、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21、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如:(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新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新华师大版七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带※是老教材的内容 第一章水 1、海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海洋中平均每1000g海水中含有盐类物质35g。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 2、地球上的水按其状态分为: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水按存在空间分为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陆地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其中淡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 4、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是冰川水和地下水。人们容易利用的淡水是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占全球淡水资源的%。 5、在植物中含水量最大的在水生植物,最少的是干旱环境中的苔藓植物。 6、人体的含水量占人体体重的60%左右。所以我们每天必须补充2~水。 7、标准大气压下,在冰的熔化过程中:当冰低于0℃时,冰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温度升高到0℃时,冰开始熔化,在这个过程中,它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此时它的状态是固液并存。直到完全熔化时,温度又继续上升。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都是0℃。 8、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沸腾。 9、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 10、蒸发时要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的温度降低。 11、蒸发和沸腾的区别:①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②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才能进行。而且在沸腾的过程中,物质还必须继续吸热。但是温度不变。 12、液化:物质由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使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13、升华:物质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凝华:物质由气体变成固体的过程。 14、以上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以上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 开水壶嘴冒白气属于液化;冰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湿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樟脑丸消失属于升华;雾的形成属于液化;露水的形成属于液化;雾凇的形成属于凝华;霜的形成属于凝华;酒精挥发属于汽化。 15、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6、在水循环的过程中,水的总量保持不变,它使水成为可再生的资源。

语文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语文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全) 第一单元复习旨要 一、应记住的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①《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 ②《羚羊木雕》作者张之路。 ③《散步》作者莫怀戚。 ④《金色花》作者泰戈尔,印度文学家。著作有诗集《新月集》、《飞鸟集》,长篇小说《沙子》、《沉船》等。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⑤《荷叶》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诗人、作家,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⑥《世说新语》,刘义庆,南朝宋国人,《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2、注意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和写法。 怦怦(pēng)撒谎(sā)严厉(lì)伤疤(bā)寒颤(zhàn)攥着(zuàn)嫩芽(nèn)分歧(qí)拆散(chāi)霎时(shà)脚踝(huái)匿笑(nì)祷告(dǎo)妄弃(wàng)惊讶(yà)倘若(tǎng)瘫痪(tān)(huàn) 憔悴(qiáo)(cuì) 姊(zǐ)妹 絮絮(xù)叨叨诀别(jvé)粼粼(lín)菡萏(hàn)(dàn )攲(qī)斜 各得其所喜出望外自作主张不可抗拒形影不离 3、课文内容把握。 ①《秋天的怀念》文中双腿残疾的“我”,心理变得极为焦躁不安:憎恨一切美好的事物,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母亲默默地承受着“我”的“暴怒无常”,始终以耐心和微笑安抚“我”心灵的创伤。最终,“我”领悟出“好好儿活”这句话的意义和分量。 ②《羚羊木雕》一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记叙了我和父母之间的一场矛盾。赞扬了孩子们纯洁无私的友情,也含蓄的批评了父母重财轻义的行为。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孩子的心理,尊重他们纯真的感情。 ③《散步》这篇散文,通过一家三代散步的事,颂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年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责任感。 ④《金色花》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 ⑤《荷叶》歌颂母爱。 ⑥《咏雪》客观的叙述了谢家子弟在寒雪日咏雪一事的始末,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才智。 ⑦《陈太丘与友期》记叙了元方和来客的对话,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得为人的道理,从而强调了“信”和“理”的重要。 4、文言文重点复习。咏雪

七年级知识点总结

初一英语基础知识点 一、48个国际音标及26个英文字母的正确书写 要熟练掌握元音和辅音,5个元音字母(a, e, i, o, u),字母的正确占格及单词间距。 二、be动词的用法 be动词有三种变形,分别是:am, is, are。记忆口诀: “我”用am, “你”用are, is用于“他、她、它”;单数全都用is,复数全部都用are。 三、人称及人称代词的不同形式(主格和宾格) 1、三种人称:第一人称(I, we),第二人称(you, you),第三人称(he, she, it, Maria)。 2、人称代词的主格,即人称代词位于句子主语位置时的形态:I, We, You, You, He, She, It, Maria。 3、人称代词的宾格,即人称代词位于句子宾语位置时的形态:me, us, you, you, him, her, it。我爱(I)吃蜜(me),you不变; he打招呼:“Hi,m”! she去s,后加r; It,it主宾同。 we宾好记勿忧思(us); they把y变成m。 4、形容词性物主代词:my, our, your, your, his, her, its, their。 5、名词性物主代词:mine, ours, yours, yours, his, hers, its, theirs。 名词性物主代词=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名词 Eg:--Whose pen is this?=Whose is this pen? --It’s mine.=It’s my pen. 6、反身代词:myself, ourselves, yourself, yourselves, himself, herself, itself, themselves。 四、基数词(表示数量多少的词,大致相当于代数里的自然数) zero, one,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seven, eight, nine, ten, eleven, twelve, thirteen, fourteen, fifteen, sixteen, 五、陈述句便一般疑问句、否定句和特殊疑问句 1.陈述句:主语+谓语动词(系动词、实意动词等)+其他 系动词:be、感官动词(look、sound、smell、taste、feel) Eg:He is cool. She feels better. I read science books.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二章 1、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2、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4、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5、(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6、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7、(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8、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9、(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0、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11、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12、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1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14、(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15、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16、(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17、(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第三章 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 3、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时长)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的。 4、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5、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6、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7、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日晷”)与(“圭表”)是根据(日影长度)制成的(计时器)。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0-4章知识点汇总 第0章 1、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答案的学问。 2、学习科学的方法有观察、实验、思考。其中观察和实验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 3、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①观察,收集和处理事实依据②提出问题③作出假设 ④实验,调查,收集证据⑤检验假设⑥合作交流 4、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制单位为米,符号m ,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单位之间的换算1km=1000m 1m=10dm=100cm=1000mm 1mm=1000μm 1μm=1000nm 长度测量的步骤:①观察刻度尺:⑴零刻度线⑵最小刻度值⑶量程⑷单位 ②选正确: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的尺。 ③放正确:有刻度的一遍紧靠被测物体。 ④看正确:视线应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⑤读记正确:估读到最小刻度的后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 位组成。 误差: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不可避免,减小误差的方有①选择精密的测量工具②改进实验方法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其中③ 是我们实验室常用的减少误差的方法。 5、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温度的常用工具温度计,测量体温的温度计为体温计,两者的原理都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符号℃。 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①被测温度不得大于温度计的量程。②充分接触被测液体。③待温度稳定后读数,不得拿出读数。④读数方法与刻度尺近似(不需估读)。 体温计的构造特点:①下端玻璃泡的容积比细管容积大得多。②玻璃泡与玻璃管之间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玻璃管(温度计可以拿出来读数的原因)。③外形是三棱形。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有理数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0p q ,p (p 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自然数? 0和正整数; a >0 ? a 是正数; a <0 ? a 是负数; a ≥0 ? a 是正数或0 ? a 是非负数; a ≤ 0 ? a 是负数或0 ? a 是非正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数轴的三要素)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注意: a-b+c 的相反数是-(a-b+c)= -a+b-c ;a-b 的相反数是b-a ;a+b 的相反数是-a-b ; (3)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4)相反数的商为-1. (5)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 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绝对值可表示为:?????<-=>=) 0a (a )0a (0)0a (a a 或 ???≤-≥=)0()0(a a a a a ; (3) 0a 1a a >?= ; 0a 1a a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宇宙空间1 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一节四季的星空 1.星图上的方位判断 星图上的方位: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3.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1)地球公转产生四季更替的周期为365.2422天。 (2)阳历日、月时间的依据 阳历月份天数是依据四季更替的周期和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安排的。由于四季更替周期为365.2422天,故采用大小月,大月为31天,小月为30天;2月平年为28天,闰年为29天。 (3)阳历闰年的安排 阳历在每400年中设97个366日的年(闰年),其余的303年为365天(平年)。公元年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世纪年必须能被400整除才是闰年。 4.农历与月相的关系 (1)月相的含义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2)月相变化的成因 ①月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②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化。 (3)月相名称及其出现时间的判断

①当日、月、地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居中时为新月(朔),时间为农历初一,地球居中时为满月(望),时间为农历十五、十六。 ②当日、月、地三者相互垂直时,月球向日、地另一侧运动时为上弦月,时间为农历初七、八;月球向日、地中间运动时为下弦月,时间为农历二十二、二十三。 ③月相 ④月相变化的周期29.53天。 (4)农历月天数的安排农历月中。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大小月相间分布,所以要安排闰月的方式与公历保持一致。 第二节太阳系与星际航行 1.太阳和月球 (1)太阳的基本概况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它是一颗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6000℃,中心温度高达l500万℃,日地距离约1.5亿千米。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着太阳运动,绕着太阳旋转一周需要一年时间。 (2)月球的基本概况 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月地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月球直径约为3476千米,月球本身不发光。月面的阴暗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低地地区,月面的明亮部分属于月球表面的高原、山地地区。月面有众多的环形山。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大约为一个月,它同时也在不停地自转,周期恰好也是一个月,所以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都是同一副面孔。 2.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1)常见的太阳活动的类型:太阳黑子、日珥和耀斑。太阳黑子发生于光球层,

新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很全)

第二章观察生物 第一节1.蜗牛的结构:眼、口、触角、足、壳。壳具有保护的作用;足是运动器官,能分泌粘液;粘液的作用:减少与地面的摩擦,传递信息等。蜗牛到处爬行的目的:寻找事物,交配繁殖后代等; 2.蜗牛的感觉器官:蜗牛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没有听觉。 3.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生物非生物 1.有应激性没有应激性 2.能生长不能生长 不能进行新陈代谢 3.能进行新陈代谢(需要营养,需 要排泄废物) 4.有严整的结构(由细胞组成)没有严整的结构 5.能生殖和发育不能生殖和发育 6.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没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生物与非生物最重要的区别:是否有生命 4.植物与动物的最主要的两个区别是: (1)、能否进行光合作用。植物可以,而动物不能。 (2)、能否自由或快速地运动。动物可以,而植物不行。 植物与动物的最重要的区别:能否进行光合作用。 第二节 1.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有无脊椎骨 2.脊椎动物的分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其中哺乳类最高等。 3.鱼类的特征:(1)终身生活在水中;(2)体表被鳞片;(3)用鳃呼吸;(4)用鳍游泳;(5)卵生,体外受精;(6)变温动物; 4.两栖类的特征:(1)幼体水生,成体陆生或水生;(2)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兼用皮肤呼吸;(3)幼体用尾游泳;(4)成体有两心房一心室,皮肤裸露,有丰富的腺体(能分泌粘液);(5)卵生,体外受精;(6)变温动物 两栖类的代表动物:青蛙、蟾蜍、蝾螈、大鲵等 5.爬行类的特征:(1)体表有角质鳞片或甲;(2)用肺呼吸;(3)贴地爬行;(4)卵生,体内受精;(5)变温动物 爬行类的代表动物:蛇、鳄鱼、龟、变色龙、鳖、蜥蜴等 爬行动物的幼体首先摆脱了水的限制,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6.鸟类的特征:(1)身体呈纺锤型;(2)体表被羽毛;(3)前肢特化成翼;(4)胸肌发达;(5)体温恒定;(6)卵生,体内受精;(7)飞翔生活 鸟类的代表动物:鸡、鸭、鹰、鸵鸟、猫头鹰等 7.鸟类的哪些结构和飞翔相适应? (1)全身被羽毛(飞翔和保温),前肢变成翼,身体呈纺锤形(可减小飞行时空气的阻力);(2)胸肌发达;(牵动两翼飞翔)。 (3)口内牙齿退化长骨中空,有的骨薄,愈合,既坚固又轻巧(减轻飞翔时的体重)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