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史记》的考试题题库

关于《史记》的考试题题库
关于《史记》的考试题题库

关于《史记》的考试题题库

一、判断题

1.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史记》记载了中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年左右的历史。√

4、《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5、《史记》与《资治通鉴》(司马光)并称“史学双璧”。√

6、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寒川子的《战国纵横》均取材于《史记》。√

7、《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8、《史记》的写作方式首开纪传体之先河:以描写人物的生平为主,年代先后为副。√

9、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10、《赵氏孤儿》是取自《史记》的故事。√

11、《史记·张仪列传》中“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指舆论作用极大。√

12、《吕不韦列传》是吕不韦一个人的传记,但作者通过这篇传载,反映了秦廷内部的争权夺利、皇太后的放荡生活,以及政治斗争的残酷无情。√

13、《淮阴侯列传》本传记载了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一生的事迹,突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功高于世,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注入了作者无限同情和感慨。√

14、《刺客列传》是太史公司马迁著作《史记》上的一篇文章。同时也有同名电影《刺客列传》、童超著小说《刺客列传》,以及连载于《飒漫画》上的同名漫画。√

15、《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了秦始皇及秦二世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真实地反映了秦朝建立前后四十年间风云变幻的历史场面。√

16、《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孔子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17、《高祖本纪》记述了汉高祖刘邦从布衣到皇帝的传奇一生。√

18、“戎马一生终难封侯”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19.《史记》中的“世家”是给诸侯王作的传。(对)

20.《史记》属于“十三经”。(错)

21.《史记》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称“前四史”。(对)

22.《史记》作者是东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错)

23.《史记》原名是《太史公记》。(对)

24.《史记》中为避免重复,让人物传记相互配合的方法称作互见法。(对)

25.“霸王别姬”的故事最早见于《史记》。(对)

26.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王朝。(对)

27.“禅让”的意思的是指把帝位传给有贤能的人,而不是传给自己的儿子。(错)

28.刘邦月下追韩信,并任命他为大将。(对)

2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对)

30.赵武灵王在赵国推行胡服,并招募士卒训练骑射,使赵国的实力很快增强了。(对)

31.虞国国君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借道给晋国去攻打虢国,结果也被晋国吞并。(对)

32.商鞅推行的新法使楚国逐渐强大起来。(错)

33.当孟尝君被齐王免了职务时,除了毛遂,众门客都离开了他。(错)

34.孔子出身于贵族之家,从小家境富裕,遍览群书。(对)

35.大军事家孙膑是孙武的后代子孙。(对)

36.伍子胥为逃避楚平王的追捕,一连几天都睡不好觉,把一头黑发都愁白了。(对)

37.“暗渡陈仓”是与项羽有关的典故。(错)

38.大禹治理的是长江流域的水。(错)

39.《史记》是我国古代二十四史中唯一一部完全意义上的通史。(对)

40.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将文字统一成了小篆。(对)

41.《史记》属于“十三经”之一。(错)

42.《史记》记载的是从黄帝到秦朝的历史。(错)

43.《史记》全书共120篇。(错)

44.成语“纸上谈兵”出自于桂陵之战(F)

45..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T)

46..《史记》为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T)

47.《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景帝,共3000多

年的历史(F)

48..司马迁把当时我国四周少数民族的历史情况,也用类传的形式记载下来(T)

49..人们常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来赞扬革命的首创精神。此典故出自

于西汉时期.(F)

50..以三晋为主,北连燕,南连楚,以抗击秦或齐,叫做合纵 (T)

51..商鞅变法发生于秦穆公时期(X)

52.春秋五霸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T)

53..被形容过着酒池肉林的奢侈生活,实行“炮烙之刑”的峻法暴政的是夏桀

(F)

54..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不是发生在楚汉之争的成语 (T)

55..在《史记》中有关于蔡伦造纸的记载(F)

56.. 汉武帝时设立的“五经”,是指《书》(T)

57..《史记》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T)

58.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相传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大诗人屈原。他

生活在当时的韩国(F)

59.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思想家是韩非子(T)

60.据记载,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进攻齐国,运兵运粮,征调大批民夫,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开凿一条运河,叫做邗沟 (T)

61.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其中飞将军指的是李广(T)

62.”分封制”起始于西周时期(T)

63.典故“不食周粟”说的是伯夷叔齐的故事(T)

64. 刘邦月下追韩信,并任命他为大将。(对)

65.《史记》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下限到汉武帝时期,前后跨越三千多年历史(对) 66.《史记》中的“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对)

67.《史记》中的“书”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错)

68.“世家”是《史记》的重要组成部分, 详细地记述了西周开国重臣周公

的生平事迹(对)

69.《史记》中的“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对)

70.《史记》中的“列传”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

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错)

71.司马迁批判了原来的“神意天命论”,提出了“帝王中心论”。“通古今之变”,即探究历史的发展实况及其规律(对)

72.司马迁是第一个为少数名族做传的史学家吗

(对)

73.《史记》的专称是“太史公书”吗(对)

74.司马迁认为政治事件是历史中心吗

(错)

75.《史记》中的本纪主要记载了帝王的功绩(对)

76.中国传统小说多次以“传为名”但这与《史记》中的列传无关(错)

77.司马迁的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对)

78《史记》以本纪、列传、世家为主体(错)

79.《史记》中的三皇指是伏羲、神农、轩辕吗?(对)

80.“沐猴而冠”指的是刘邦吗(错)

81、开辟商朝的第一位君主是汤吗?

(对)

82、“文武双雄,英风伟慨”指的是廉颇和蔺相如吗(对)

83、鸿门宴出自高祖本纪?

(错)

84、韩信被刘邦设计所杀?

(错)

85、“国人暴动”中平民和贵族要杀死周幽王?

(错)

86、成语“纸上谈兵”出自长平之战?(对)

二.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提出“仁”的学说的是( A )

A.老子

B.孟子

C.孔子

2.“国人暴动”时,平民和贵族要杀死 (B )

A周幽王 B周厉王 C周武王

3.主张连横实现秦国统一六国的是(B)

A苏秦 B张仪 C商鞅

4.涿鹿之战的对战双方是(B )

A刘邦与项羽 B 黄帝与蚩尤 C周武王与商纣王

5.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这些变法运动是( c )

A.周王室为了巩固“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地位

B.奴隶主贵族巩固统治的尝试

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必然结果

D.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

6.“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中的沛公是(A )

A刘邦 B范增 C项羽

7. (A)是六国中最后灭亡的。

A赵国 B齐国 C楚国

8.孔子出生在(A )

A鲁国 B燕国 C韩国

9. ( B)答应与楚国交战时晋军将退避三舍。

A 楚成王 B重耳 C子玉

10. ( A)首先起义抗秦。

A陈胜、吴广 B项梁 C刘邦

11.冯谖是(B)的门客。

A春申君 B孟尝君 C信陵君

12.燕太子丹派( C)刺杀秦王嬴政。

A专诸 B高渐离 C荆轲

13.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出自(A)

A史记?高祖本纪 B史记?项羽本纪 C史记?高祖本纪14.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C)通史

A编年体 B纪事本末体 C纪传体

15.史记全书共计(B)篇

16.A120 B130 C140

17.《史记》中孔子被记在了哪种体例里(C)

A.表

B. 本纪

C. 世家

18.下面哪个事件在《史记》中查不到(B)

A. 长平之战

B. 昭君出塞

C. 张骞出使西域 .

19.本纪主要记载的是(A)的生平事迹

A帝王 B诸侯 C其他历史人物

20.世家主要记载的是(B)的生平事迹

A帝王 B诸侯 C其他历史人物

21. .商鞅变法,开始于(B)

A、前221年B.前356年 C.公元221年D.公元356年

22..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 D )

A.秦孝公

B.楚庄王

C.晋文公

D.齐桓公

23.周灭商的一次大的战役是( A )

A.牧野之战

B.淝水之战

C.巨鹿之战

D.长平之战

24..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C)

A.道家和兵家

B.法家和墨家

C.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D.诸子百家

25.秦统一六国的年代是( C )

A.公元前475年

B.公元前230年

C.公元前221年

D.公元220年

26.《史记》属于什么体史书(C )。

A、断代体

B、编年体

C、记传体

D、以上答案都不对

27.鲁迅先生称(A)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A、《史记》

B、《汉书》

C、《三国志》

D、《资治通鉴》

28.《史记》共记载了多少年的历史(B)。

A、2000多

B、3000多

C、4000多

D、5000多

29.先秦两汉时期成就最高、影响最大、通过人物描写来反映历史面貌的是( B )。

A、《左传》

B、《史记》

C、《国语》

D、《汉书》

30.《史记》的五种体例中,“世家”这种体例是( B )

A、记述历史帝王的兴衰沿革

B、记述特殊人物或集团的事迹

C、记述重要人物的家庭兴衰

D、记述王侯各国的史实和状况

31.下列不属于“十三经”的是( C )

A、周易

B、尚书

C、史记

D、尔雅

32.成语“破釜沉舟”讲的是(C)的故事。

A、刘邦

B、韩信

C、项羽

D、勾践

33.“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讲的著名历史人物是(A)

A、韩信

B、萧何

C、张良

D、孙膑

34.“烽火戏诸侯”故事中讲到的昏君是(B)

A、纣王

B、周幽王

C、夫差

D、燕昭王

35.“智过昭关,一夜之间白了头”的著名历史人物是(D)

A、齐桓公

B、伍子胥

C、勾践

D、夫差

36.刘邦于项羽划定了楚汉边界,它就是(B)

A、邗沟

B、鸿沟

C、长城

D、长江

37.“国人暴动”时,平民和贵族要杀死( B )

A、周幽王

B、周厉王

C、周武王

D、周平王

38.主张连横实现秦国统一六国的是( B )

A、苏秦

B、张仪

C、商鞅

D、张衡

39.“涿鹿之战”的对战双方是( B )

A、刘邦与项羽

B、黄帝与蚩尤

C、周武王与商纣王

40.下令“焚书坑儒”的是( A )

A、秦始皇

B、胡亥

C、扶苏

D、董仲舒

41.“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中的沛公是( A )

A、刘邦

B、范增

C、项羽

D、韩信

42.( B )是六国中最后灭亡的。

A、赵国

B、齐国

C、楚国

D、魏国

43.( B )答应与楚国交战时晋军将退避三舍。

A、楚成王

B、重耳

C、子玉

D、太子丹

44.冯谖是( B )的门客。

A、春申君

B、孟尝君

C、信陵君

D、重耳

45.燕太子丹派( C )刺杀秦王嬴政。

A、专诸

B、高渐离

C、荆轲

D、晁错

46、“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取自《史记》中哪篇文章?d

A、殷本纪

B、秦始皇本纪

C、项羽本纪

D、高祖本纪

47、“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取自《史记》中哪篇文章?d

A、仲尼弟子传

B、滑稽列传

C、吕不韦列传

D、淮阴侯列列传

48、指鹿为马取自《史记》中哪篇文章?d

A、殷本纪

B、周本纪

C、项羽本纪

D、秦始皇本纪

49、韦编三绝取自《史记》中哪篇文章?d

A、陈涉世家

B、韩世家

C、魏世家

D、孔子世家

50、下列成语中不属于《史记》中《项羽本纪》的是d

A、沐猴而冠

B、拔山扛鼎

C、破釜沉舟

D、一败涂地

51、荆轲刺秦王出自《史记》中哪个列传?d

A、吕不韦列传

B、儒林列传

C、廉颇蔺相如列传

D、刺客列传

52、《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下列哪个形象不是出自《史记》?d

A、帝王

B、英雄

C、侠客

D、平民

53、《史记》以什么来反映历史内容?d

A、历史故事

B、

C、说明道理

D、人物活动

54、“本纪”是东亚纪传体史书中帝王传记的专用名词。下列人物不是《史记》本纪记载的是d

A、项羽

B、秦始皇

C、吕太后

D、光武帝

55、《史记》本纪有多少篇?d

A、9

B、10

C、11

D、12

56、下列哪篇本纪不是出自司马迁之手?d

A、项羽本纪

B、孝文本纪

C、孝景本纪

D、孝武本纪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10屈原列传(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课时分层作业(十) 屈原列传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B.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C.以一仪而当汉中地 D.厚币委质事楚 C[A项,“濯”同“浊”;B项,“指”同“旨”;D项,“质”同“贽”。]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颜色憔悴,形容 ..枯槁 B.又因厚币用事 ..者臣靳尚 C.明年 ..,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D.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 ..击秦 D[A项“形容”,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B项“用事”,古义:执政、掌权/今义:(凭感情、意气等)行事。C项“明年”,古义:第二年,文中指楚怀王十八年(前311)/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屈平之.作《离骚》 ②邪曲之.害公也 B.①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②以.浮游尘埃之外 C.①顷襄王怒而.迁之 ②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D.①战于.蓝田 ②使于.齐,顾反 A[A项,之: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①“以”连词,表目的;②“以”连词,表结果,因而。C项,①“而”连词,表顺承;②“而”连词,表转折。D项,①“于”介词,在;②“于”介词,到。] 4.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屈平属草稿未定 B.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C.蝉蜕于浊秽 D.其后楚日以削 A[B项,“祖”名词用作动词,效法;C项,“蝉”名词用作状语,像蝉……那样;D项,

“日”,名词用作状语,一天一天地。]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A.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B.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C.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D.举贤以自佐 C[C项与例句均是被动句。A项,是判断句;B项,是状语后置句;D项,是宾语前置句。] 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人出生了就有,用来“别婚姻”。 B.由于人口繁衍,一个民族分为若干分支,它们的称号就是氏。本文中屈原的“屈”是“姓”而不是“氏”。 C.文中的“三闾大夫”是楚国官名,掌管王族事务。 D.“齐与楚从亲”中“从”指“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用于阻止强国对弱国的兼并,即诸侯联合抗秦的同盟。 B[屈原的“屈”应该是“氏”。] 7.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 (1)信而见疑,________________,能无怨乎? (2)________________,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夫圣人者,________________。 (4)吾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忠而被谤(2)举世混浊而我独清(3)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4)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受物之汶汶者乎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

湖北省襄阳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含答案

机密★启用前 2018年襄阳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6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试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 2.答题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改止后用正楷字将整个句子抄写在米字格中。(2分) 光阴流失如梭,发展苍海桑田。 2.根据语境,给下面一段话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万古奔腾的长江,在中国版图上如一条横贯东西的轴.( )线,出世界屋脊,跨峻岭险滩,纳百川千湖,连结起锦.( )绣壮美的华夏大地,孕育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反腐倡廉的理念根植 ..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民意基础。 B.纪录片《历害了,我的国》描摹和勾勒了近五年的前行车辙,彰显 ..了国家实力。 C.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离不开巧妙绝伦 ....的工匠精神。 D.感恩是人类心灵之花散发出的沁人心脾 ....的芳香,是人性中真善美的华章。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襄阳“环保奶奶”运建立当选全国十大“最美家乡人”称号。 B.教育是传播优秀文化、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 C.万名青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助力襄阳共创“全国文明城市”。 D.通过“我心中的英雄”评选活动,全社会掀起了“崇尚英雄,精忠报国”的热潮。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5月18日,市博物馆举行了“重现古城晨钟暮鼓”活动。随着昭明台顶楼两侧的巨钟大鼓铿锵声韵响彻襄阳古城上空,人们的思绪也被带入遥远的时空。____。 借这次活动,再现古代城市生活场景,让大家重新体味传统钟鼓文化。 ①现在,城市钟鼓早成绝响,古时时间如何报?钟鼓如何敲?现代人对此已经非常陌生。 ②同时,钟鼓还起到警戒、提示城门启闭的作用,这也是政治的需要。 ③在古代,钟鼓楼是城市的重要建筑,其主要功能是报时。 ④古时没有钟表,日晷、刻漏、更香等授时、计时工具也是由官方垄断管理。 ⑤所以每个城市都需要一个统一的报时系统,这是日常生活的需要。 A.①③②④⑤ B.③①④⑤② C.③④⑤②① D.①③④②⑤ 6.“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青少年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常读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仅能学习到保尔·柯察金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精神,更能触摸到其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定的理想信念——________。(2分) 7.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口口口口口口口?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2)了却君王天下事,口口口口口口口。(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史记·汲郑列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史记·汲郑列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崩,太子即位,贤之,召拜为中大夫。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岁余,东海大治。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虫分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虫分不为礼。然黯见虫分未尝拜,常揖之。 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日“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上曰:“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大将军青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 张汤方以更定律令为廷尉,黯数质责汤于上前。黯时与汤论议,汤辩常在文深小苛,黯伉厉守高不能屈,忿发骂日:“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今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 视矣!”

上方向儒术,愈益贵弘、汤。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欲诛之以事。弘为丞相,乃言上曰:“右内史界部中多贵人宗室,难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请徙黯为右内史。”为右内史数岁,官事不废。 大将军卫青既益尊,然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益贵,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过于平生。 后数月,黯坐小法,会赦免官。居数年,会更五铢钱,民多盗铸钱,楚地尤甚。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居郡如故治,淮阳政清。后张汤果败。令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七岁而卒。 (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黯见蚧未尝拜,常揖之揖:拱手作揖 B.使人可其奏可:许可 C.黯数质责汤于上前数:多次 D.黯坐小法,会赦免官坐:因为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侣鱼虾而友麇鹿 B.公卿皆为黯惧为击破沛公军

《屈原列传(节选)》最终版

屈原列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2、积累文言知识。 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学习《史记》的人物传记时,能将司马迁对人物的评价与人物事迹的介绍结合起来理解。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教师点拨讲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赞叹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志行高洁、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体会司马迁为屈原立传目的,引导学生努力追求和构建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研读文中的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对《离骚》的评介,屈原与渔父的对话等三段文字,理解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二)难点:联系作者司马迁的生平,理解作者为屈原立传的目的,引导学生思考感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师指导学生阅读。 【教学准备】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回忆《太史公自序》及《报任安书》中的相关段落,导入新课。“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太史公自序》 【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列传》,看看司马迁是怎样认识与评价屈原的。】 二、朗读课文,生字注音。 属(zhǔ)草稿相随属(zhǔ) 惨怛(dá)帝喾(Kù) 举类迩(ěr)而见(xiàn)义远濯(zhu?)淖(nào) 皭(jiào)然绌(黜chù)详(佯yáng)离(罹lí)忧 丹淅(xī) 滋垢(g?u)屈匄(gài)靳(jìn)尚 被(披pī)发枯槁(gǎo)《哀郢(yíng)》赵不内(纳nà) 三闾(lǚ)大夫温蠖(hu?) 汨(mì)罗汶汶(mén) 何不餔(bū)其糟而啜(chu?)其醨(lí)皓皓(hào)鱼父(fǔ) 【课文较长,让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三、师生共同梳理归纳文言知识。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研习课文 认真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太史公曰……”),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 1、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结合文章第3段,思考: (1).司马迁是怎样认识《离骚》的? (2).屈原的“志”是什么,司马迁“悲其志”又是为什么?

史记知识点

《史记》选读重点词句整理 《高祖本纪》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远大的抱负一般百姓所从事的谋生职业 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终了同“债”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同“尝”,曾经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交好,与……友好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向来看不起,轻视 (吕公)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引领 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趁机同“屈”,理亏,不安 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将尽用眼睛示意坚持 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生,亲生 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整理,提起道歉 将陈留兵,与偕攻开封一同 杨熊走之荥阳,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 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通过 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归属,归附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益张疑兵旗帜悬挂 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同“掠掳”,抢人财物同“喜”同“懈”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宽而薄的丝带 乃以秦王属,遂西入咸阳交付委托 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灭族处死 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再说规约 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使……明白,知道 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犒劳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如果 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 同“纳”,接纳逐步同“拒”认为……正确 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救活,使……活明告 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带着,使……跟从谢罪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逃脱,解脱 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伐”意同“功”,功勋计持 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同“佯”,假装服从 四月,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同“麾下”到……去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封……为王流放 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使……停下 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约定 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营垒 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大约后退 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向……展示,给……看 遂以鲁公号葬项羽穀城按照 驰入齐王壁,夺其军营垒 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便利于国家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嫉恨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史记《商君列传》(一)-作文

史记《商君列传》(一) 原文: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商君书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柰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王嘿然。 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王许诺而去。 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 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 王许我。 汝可疾去矣,且见禽。 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 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 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后五日,复求见鞅。 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 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 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 请复见鞅。 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罢而去。 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 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 诚复见我,我知之矣。 卫鞅复见孝公。 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於席也。 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驩甚也。 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 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彊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然亦难以比德於殷周矣。 译文: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 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 公孙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法术之学,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做了中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之选修史记5河渠书Word含答案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A .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 B .而道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 C .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 D .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 解析 A 项“并”同“傍”;B 项“道”同“导”;C 项“罢”同“疲”。 答案 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臣之所好者,道.也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南到华阴 B.????? 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C.????? 秦以为然,卒使就.渠 瞬息可就. D.????? 汉兴.三十九年于是东郡大兴. 卒塞之 解析 C 项均为“成功,完成”。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 .天子以为然,发卒数万人作.渠田 作:造 B .而道.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 道:通导 C .水颓以绝.商颜 绝:渡,穿过 D .岁因以数不登. 登:登上,攀上

解析 “登”应为“丰收”。 答案 D 4.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 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 B.????? 江河之.决皆天事悼功之.不成 C.????? 乃厮二渠以.引其河欲以. 溉田 D.????? 则还自临决河,沉白马玉璧于.河山东从沔无限,便于. 砥柱之漕 解析 B 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 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C 项,连词,表目的/介词,用;D 项,介词,在/介词,比。 答案 B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而漕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 B .害中国.. 也尤甚 C .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 D .通,以漕,大便利.. 解析 A 项指“难行的地方”;B 项指“中原地区”;C 项指“到处”。 答案 D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3分) A .毋令东伐 B .而韩闻秦之好兴事 C .以富魏之河内 D .今溉田之 解析 A 项“东”为名词作状语;C 项“富”为使动用法;D 项“田”为使动用法。 答案 B 7.下面对各句式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 .便于砥柱之漕(状语后置句) B .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判断句) C .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宾语前置句)

《屈原列传》古文赏析

《屈原列传》古文赏析 《屈原列传》古文赏析【作品介绍】 《屈原列传》是《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生平的部分,选编时删去原文中收录的《怀沙》赋,加上了司马迁为该传写的赞语,作为本文的最末一段。司马迁在这篇传记中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以委婉典雅的辞藻,讴歌了屈原高尚的品德和爱国的精神,感叹了世道的不公,表达了对屈原深切的同情。 【原文】 屈原列传 出处:《史记》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②。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③。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④,争宠而心害其能⑤。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⑥。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

伐其功⑦,(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⑧。 【注释】 ①博闻强志:见闻广博,记忆力强。②娴:熟习。③任:信任。④同列:同在朝班,即同事。⑤害:妒忌。⑥属:写作。⑦伐:自我夸耀。?⑧疏:疏远。? 【原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①,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②。离骚者,犹离忧也③。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④,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⑤,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⑥,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⑦,《小雅》怨诽而不乱⑧,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⑨。其文约⑩,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13)。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14)。濯淖污泥之中(15),蝉蜕于浊秽(16),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1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8)。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注释】 ①聪:听觉灵敏,此处指明辨是非。②幽思:苦闷深思。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附译文翻译_2019年高考全国III卷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附译文翻译_2019年高考全国III卷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附译文翻译_2019年高考全国III卷文言文阅读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参考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奉事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军,把齐军打得大败。鲁国就有人说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这时,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奉事他。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 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说:“不是这样啊,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心,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 魏文侯死后,吴起奉事他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条船的人也会变成您的仇敌啊!”武侯回答说:“讲得好。” 吴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 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却畏忌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

《史记·汲郑列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翻译

《史记·汲郑列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翻译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崩,太子即位,贤之,召拜为中大夫。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岁余,东海大治。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虫分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虫分不为礼。然黯见虫分未尝拜,常揖之。 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日“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上曰:“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大将军青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 张汤方以更定律令为廷尉,黯数质责汤于上前。黯时与汤论议,汤辩常在文深小苛,黯伉厉守高不能屈,忿发骂日:“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今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 视矣!”

上方向儒术,愈益贵弘、汤。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欲诛之以事。弘为丞相,乃言上曰:“右内史界部中多贵人宗室,难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请徙黯为右内史。”为右内史数岁,官事不废。 大将军卫青既益尊,然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益贵,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过于平生。 后数月,黯坐小法,会赦免官。居数年,会更五铢钱,民多盗铸钱,楚地尤甚。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居郡如故治,淮阳政清。后张汤果败。令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七岁而卒。 (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黯见蚧未尝拜,常揖之揖:拱手作揖 B.使人可其奏可:许可 C.黯数质责汤于上前数:多次 D.黯坐小法,会赦免官坐:因为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侣鱼虾而友麇鹿 B.公卿皆为黯惧为击破沛公军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同步练习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屈原列传》(节选) 习题 《屈原列传》(节选) 习题 1.下列加黑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短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 B.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班列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 2.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⑥此不知人之祸也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⑧离骚者,犹离忧也 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翻译下列文句。 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屈原爱国忠君的一组是() ①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虽流放,眷顾国,系心怀王,不忘

欲反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A.①②③B.④⑤⑦C.③④⑤D.④⑤⑥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日:“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众人皆醒,何不其糟而啜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以身以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科?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科?”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5.选出对加黑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形容:形体和容貌 B.新沐者必振衣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常流:经常流动 6.选出对加黑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罗以死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7.选出“举世馄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翻译正确一项是() A.整个世道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C.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并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像流水那样推波助澜呢? 8.选出不符合渔父所说“圣人”条件的一组人物() ①屈原②文天祥③李白④苏洵⑤辛弃疾⑥史可法⑦归有光 A.①②③⑤⑥B.①②④⑤⑥C.①③④⑤⑦D.②③④⑥⑦

高中选修史记知识点

廉颇与蔺相如 1、通假字 可与不不,通“否”。 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通“熟”,仔细。 2、一词多义 负: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遣 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徒: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以: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3、古今异义词 请指示王指示:古义:指给人看 今义:上级对下级的说明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约束:古义:条约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得罪:古义:得到惩处 今义:冒犯 明年复攻赵明年: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古义:上前进献 今义:向前行进 宣言曰宣言:古义:扬言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鄙贱: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 今义:鄙卑下贱 4、词类活用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 左右欲刃相如刃,名词作动词,用刀杀 乃使从者衣褐衣,名词作动词,穿 而相如庭斥之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完璧归赵完,使动用法,使...完整 秦王恐其破璧破,使动用法,使...破碎 宁许以负秦曲负,使动用法,使...承担 毕礼而归之归,使动用法,使...回去 且庸人尚羞之羞,意动用法,以...为羞耻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意动用法,以...为先; 后,意动用法,以...为后 5、文言句式 判断句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我为赵将。 被动句 而君幸于赵王。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倒装句 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介宾短语后置:以勇气闻于诸侯。 拜送书于廷。 遂与秦王会渑池。 大王见臣列观。 晁错 1、通假字 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雒,同"洛",洛阳。 由此与错有卻郤,同"郤"。 吴楚罢不不,通"否"。 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卒,通"猝"。

2020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48)

2020学年中考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2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不乐(yàng) A.嗔.怪(chēn)攲.斜(qī)妖娆.(ráo)怏怏 .. B.豢.养(huàn)累赘.(zhuì)炽.热(zhì)屏.息凝神(píng) C.狭隘.(ài)坍.塌(dān)蜷.伏(quán)黄发垂髫.(táo) D.污秽.(huì)龟.裂(jūn)砾.石(lì)戛.然而止(gǎ)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亵渎云宵原驰蜡象根深地固 B.繁琐修葺无精打彩左右逢源 C.怂恿聒噪矫揉造作姗姗来迟 D.踌躇缥渺轻歌慢舞走投无路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的等待中,这个受伤严重的老人终于被消防队员救了出来。A.楼房倒塌已过去了三个小时,在扣人心弦 .... B.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不是权宜之计 ,而是中国的长期战略,也是优先对外发 .... 展的方向。 ,令C.虽说人间四月芳菲尽,但绕城而流的锦江河水面如镜,碧波荡漾,清风习习,两岸垂柳楚楚动人 .... 人陶醉。 D.铜仁市公安局组织万山区、松桃自治县、江口县公安机关开展扫黑除恶集中收网行动,让黑恶分子无.了。 地自容 ...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多读多写,日积月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B.初中三年,我们学习鲁迅先生很多作品后,鲁迅先生对我们一点都不陌生。 C.能否搞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D.在学校师资不足的情况下,他主动挑起了为请假老师代课的任务。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地满意!” B.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C.艺术有两个起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D.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6.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 ②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 ③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 ④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

【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复习--《史记--汲郑列传》专练

《史记--汲郑列传》专练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 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 ..,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 ..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少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 江都相,至九卿 ..为右内史。以武安侯.、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庄为大吏,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郑庄、汲黯始列为九卿,廉,内行修洁。此两人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资财。庄兄弟子孙以庄故,至二千石六七人焉。 太史公曰: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处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郑亦云。悲夫!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 B.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 C.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 D.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

(完整版)史记范蠡知识点训练

一、基础篇 1. 通假字 还反国 今既以雪耻 复约要父子耕畜 2、指出下列古今异义的词 号令中国,以尊周室 所以不死,为此事也 居无几何 逐什一之利 庄生羞为儿子所卖 3. 指出词类活用词的用法和含义既苦身戮力 未必能生中子也 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而怀其重宝 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 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 庄生羞为儿子所卖 其母及邑人尽哀之 乘坚驱良逐狡兔 4、解释一词多义 为书辞勾践 所以不死,为此事也 其母为言曰 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 居无何 居甚贫然 庄生虽居穷阎 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 且遣其少子 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 听其所为 范蠡喟然叹曰 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勿问所以然 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 故金至

奈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 5、解释加点的实词 至楚,庄生家负郭 可疾去矣 长男发书进千金,如其父言 长男既去 不过庄生而私留 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右 6、解释加点的虚词 竟灭吴 乃装其轻宝珠玉 乃以朱公子故也 大人不遣,乃遗少弟 朱公长男固请欲行 固未也 而先空亡长男 若不去邪 顾有所不能忍者也 非苟去而已 二、综合练习 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可疾去矣,慎毋留迅速 B. 及朱公进金,非有意受也进献 C. 生休矣,寡人将行之休息 D. 令论杀朱公子判罪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思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 B. 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C. 齐人闻其贤,以为相 D. 欲以成事后复归之以为信耳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 何以也?牛何之? C. 若自入室取金即不灭,若无声 D. 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蹇叔之子与师 4.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将军身披坚执锐 A. 未必能生中子也 B. 庄生羞为儿子所卖 C. 而怀其重宝

《史记·商君列传》知识点分段整理

史记·商君列传 司马迁 第一段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好刑名之学:先秦法家学说的别称),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第一段重点知识整理 1.实词: (1)孽niè:①<名>宗法制度下指非嫡系家庭的旁支。②<名>灾祸;罪过。③<动>危害。④<动>忤逆;不孝顺。【孽障】佛教称过去积恶而造成的不良后果为“业障”,后写作“孽障”。【孽子】古称非嫡妻所生的儿子,亦指孤立无有援的远臣。 (2)庶shù:①<形>众;多。②<名>平民;百姓。③<名>宗法制度与“嫡”相对的旁支。④<副>差不多。⑤<副>表示可能或希望。《出师表》:“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庶几】⒈不多。⒉也许;大概。【庶人】平民;百姓。 (3)进:推荐 (4)会:适逢,正赶上 2.虚词: 即:如果 3.句式: 判断句: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译文: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 4.文化知识: (1)名是古代男子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后起的。古代男子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 (2)姓出现在母系氏族时代,同一个女性氏族区别与其他氏族的符号标记,因此“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是从姓中衍生的分支,既保留了自己的姓,又区别于本氏族中其他部族的符号标志,因此“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芈mǐ:相传来源于黄帝的第八世孙季连,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大名鼎鼎的屈原就是芈姓的。

姜:因为神农氏炎帝,在姜水之畔出生,所以以姜为姓。 祁:源于黄帝姓氏姬姓,春秋时期的晋献侯的第四世孙奚,时任大夫一职,受到食邑祁地的赏赐,故而改姓祁。 曹:黄帝的姓氏姬姓,周武王的弟弟曹振铎受封曹国所以以国为姓,作为曹氏的受姓始祖,曹操,曹植就是其后人。 姬jī:古代传说中黄帝在姬水之畔而生,所以以姬为姓,他是姬姓的始祖。 姒sì:大禹的父亲鲧受到尧帝的赐姓,是为姒氏。 妫guī:得姓始祖是舜帝。 上古八大姓:姜、姬、妫、姒、赢、姞jí、姚、妘yún 5.翻译 (1)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 译文:公孙鞅年轻时就喜欢法家的学说,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 (2)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译文:正赶上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亲自去看望问候他,公叔座说:“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非常之才,希望您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由他去治理,您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 6.分析 文中哪句话表现了商鞅的才能? 答: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非常之才,希望您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由他去治理,您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 第二段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大说。” 第二段重点知识整理 1.实词:

文言文答案镶嵌 史记

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陵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 1. 字词翻译: 兵未战而先见败征(征兆)夫以秦之强(凭借) 2. 句子翻译: 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陵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 一开始,宋义所遇到的齐国使者高凌君显还在楚军中,见了楚王说:“宋义认定武信军的军队一定会失败,过了几天,果然失败了。 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 凭借秦军的强大,进攻新建的赵国,势必会战胜赵国 3. 文意理解: 请简析宋义的为人 无标答(紧凑:纸上谈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