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短诗三首《繁星》教案

9 短诗三首《繁星》教案
9 短诗三首《繁星》教案

2.(板书课题:繁星)学生齐读课题“繁星”。解释“繁星”,指导书写“繁”字,上下结构,注意下面的“绞丝底”写的宽一些,上面的部分写得扁一些。【出示课件3】

3.诗集介绍:【出示课件4】

《繁星》:是冰心的第一部诗集,诗集收入诗人1919年冬至1921年秋所写小诗164首,最初发于北京的《晨报》。《繁星》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总的说来,它们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将母爱、童真、自然融为一体。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4.今天,我们就和作家冰心先生一起,体会母爱、童真、自然的美好。

5.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5】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散文家,社会活动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46年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繁星》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诗集里。总的来说,它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扬;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与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在艺术上,冰心以童心关照一切,诗歌美在清纯,美在朦胧,美在含蓄。教学过程中可以立足反复朗读感悟,想象画面,品味生活,感悟情感,在构建立体的画卷中,领略短诗的美。

引导学生不断深化对现代诗歌的认识、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发现美,激发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学习兴趣。在富于乐感的反复地朗读中,让学生体会现代诗的节奏,进而展开想象,体会情感,感受阅读诗歌的乐趣。

【作者介绍】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原名谢婉莹。祖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童年在山东烟台度过。1913年全家迁至北京。五四运动爆发,她受到很大影响,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为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去国》等,在社会上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这时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美描述,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又写出了短诗集《繁星》和《春水》,为

文坛瞩目。1923年8月赴美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读书,不久因病住疗养院七个月。这时期代表作有《悟》《寄小读者》等。1926年得文学硕士学位后返国,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平女子文理学院。1931年的小说《分》、1934年的《冬儿姑娘》等作品中都表现出对于“爱的哲学”的深化和突破。1946年,与丈夫吴文藻同往日本,应邀在东京大学教课。l951年秋回国。解放以来相继出版散文、小说、诗歌集《小桔灯》《樱花赞》《再寄小读者》等。自1954年以“爱的哲学”为主题,代表作有《超人》《烦闷》等。冰心除创作外,还翻译过一些外国文学作品。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永不漫灭的回忆

“永不漫灭的回忆”的中心词是“回忆”,在此可理解为“往事”;题目关键词是表修饰的“永不漫灭”,在此可理解为“难以忘记、铭刻在心”等。因此,可转换为“铭刻在心的往事”,“这些事”的指代内容:一是“月明的园中”,即自然之趣;二是“藤萝的叶下”,即童心童趣;三是“母亲的膝上”,即母爱及亲情.

【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

人物评价

在这里,我们觉得冰心女士所谓“人世间只有同情和爱怜,人世间只有互助和匡扶,”——这样的“理想的人世间”,就指的文艺元素之一的“微笑”;所谓的“人生的虚无”就指“苦难的现实”,就意味着所谓的“泪珠”。而且她明白地说:我要讴歌“理想的”,我不愿描画“现实”赚取人们的“泪珠”。(茅盾)

“有你在,灯亮着。一代代的青年读到冰心的书,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我希望年轻人都读一点冰心的书,都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巴金)“一颗善良美丽的星辰陨落了,而她的光芒,将永远留在几代人的心里……”(魏巍)“冰心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宽广人性是它的生命力,虽然作品数量很少,而且没有长篇,但冰心那富有声音的作品,以及对人性的一种侧面的仔细的洞察,就像《小桔灯》一样,赋予我们以温暖心房的光芒。”([日本]萩野修二)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读拼音写汉字

fán xīnɡ xī shànɡ bō tāo duǒ dào

()()()()

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的回忆()的园中()的叶下()的清响

三、把下列句子换个说法,使意思不变。

1.哪一颗星没有光?

2.哪一朵花没有香?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重点片段品析。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1.月明时分又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2.体会情感:母亲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长大,趴在母亲的膝上感受到什么呢?

3.仿照着写一写。

这些事--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 )的( ),

藤萝的叶下, ( )的( ),

母亲的膝上。 ( )的( )。

思维创新大拓展

五、母亲节到了,你有什么话想对母亲说?如果让你选择一首小诗为母亲诵读,你又会选择哪一首?快来表达你对母亲的爱吧!

参考答案:

一、繁星膝上波涛躲到

二、(永不磨灭)(月明)(藤萝)(波涛)

三、1.哪一颗星都有光。2.哪一朵花都有香。

四、1.月明时分寄托着对母亲的深深的思念。

2.我们感到温暖、安全、幸福。

3.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阳光下 )的(校园 ),

(安静 )的(教室 ),

(喧腾 )的( 操场)。

五、我想说:“母亲,您辛苦了,我爱您!”

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高中语文必修一中国现代诗歌三首

中国现代诗歌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等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 2、理解《死水》一诗象征手法的运用和“反讽”手法,体会“三美”主张。 3、对《再别康桥》,能够借助诗歌意象体会诗歌的画面美。 4、指出《雨巷》中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复沓叠句、讲究韵律的音乐美。 死水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同学们,当你看到臭水沟里的一沟污水、死水时,你会想到什么?你能把它写成诗来讽刺一种社会现象吗?1925年,著名的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就以“死水”为题,写了一首诗歌《死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原名闻家骅,后改名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他强调新诗要具备“三美”: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匀称﹚,作品有诗集《红烛》和《死水》。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而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分子暗杀。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赞扬了闻一多:“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 1922年,作者旅美留学,他看到了西方文明丑恶的一面,以及旅美侨胞身受的歧视和屈辱,写下许多爱国主义的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了本诗的深层根基。 【诗歌赏析】 师:请大家阅读第一节,并思考这节中“绝望”、“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突出了死水的什么特点? 生:突出了死水的凝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特点。 师:“不如”、“爽性”表达出作者什么情感?

《现代诗二首》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1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现代诗二首人教(部编版) 3 现代诗二首 【教学目标】 1.学会认“巢、苇、罗”等6个生字。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受童年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反复朗读诗歌,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4.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受童年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教学难点】 反复朗读诗歌,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图片导入,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归纳学生发言,引出所讲题目《秋晚的江上》。 二、初读诗歌 1.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 强调字音---一巢(cháo) 2.学生齐诵读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1)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流利。 (2)指名朗读,尝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

归鸟、夕阳、芦苇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 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 3.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这情景好比一幅画,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作者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方法看到了什么? 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 4.欣赏《花牛歌》。这是一首赞美儿童的诗,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出示《花牛歌》。 5.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诗人描写了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也表现了归巢的鸟儿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对现实的抗争。 6.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 三、小结:秋晚的江上黄昏时的景色是美丽的,而《花牛歌》描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乐趣。 【板书设计】 晚秋的江上:归鸟斜阳芦苇—美景花牛歌:睡觉有趣 【教学反思】 《现代诗二首》(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新诗,归鸟低飞,残阳斜照,一派秋晚江上的景色。《花牛歌》是诗人徐志摩的作品,这首诗歌使我们体会到了童年时的乐趣。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让我们在诗的世界里享受着生活的乐趣诗歌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语感,其关键在于创设情景,在读中感悟现代诗歌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感到很欣慰,孩子们的发言并不是那么积极,但我分明感受了孩子们蠢蠢欲动的心灵,只是他们还有些含蓄。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现代诗二首人教(部编版) 3 现代诗二首

最新关于繁星教案教学设计5篇案例

关于繁星教案教学设计5篇案例 《繁星》是现代作家巴金于1927年1月创作的一篇散文,作于作者赴法留学途中。文章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写了“我”由此产生的种种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繁星教案一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望星星的情况和感受。 2、学生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受,并形成书面材料。 教学重点、难点: 重视阅读过程中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纳凉(nà)半明半昧(mèi)摇摇欲坠(zhuì) 霎眼(shà)静寂(jì)舱面(cang) 2、解释下列词语。 纳凉:乘凉。 半明半昧: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昧:昏暗。 霎眼:眨眼。

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东西)。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模糊:不分明,不清楚。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巴金,生与904年,四川成都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的主要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2、解题 繁星是常见的,却引起古今中外无数人的遐想,巴金写了“从前”“三年前”“如今”看繁星的感受。你有这样的感受吗?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思考: 作者是怎样写他“从前”“三年前”“如今”看繁星的感受的?找出相关的语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从前”看繁星,“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三年前”看繁星,这些星光“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如今”看繁星,“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中国现代诗三首赞美 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现代诗三首赞美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的简历及其不同的创作风格。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三首诗的意想,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感受《再别康桥》内容上的诗意美和人情美,品位其艺术上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把握“死水”的意向和象征意义。 3.学习《赞美》诗,体会作者对苦难人民的沉郁情感。 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2.理解诗歌中意想的意义和诗人的不同风格。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阅读,了解新诗(包括新格律诗)字数相同或大体相同,每行音节相同、隔行压韵,每节压韵,逐节换韵或一韵到底,排列整齐,琅琅上口等特点。 2.问答欣赏法。 3.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步骤: 第五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赞美》一诗,体会作者抒发的对祖国深沉的爱恋 之情;领会现派诗歌独特的语言风格--质朴、含蓄、凝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芦沟桥事变后,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华大地,祖国母 亲又一次遭受到巨大的灾难。民族的命运,吸引着人们为之 发出各种音调的歌唱。歌唱优秀的中华儿女坚忍不拔的意志,敢于献身的精神,迎着光明来临的信心。这节课我们一起来 学习“九叶派”诗人穆旦的《赞美》感受诗人澎湃着的伟大 灵魂。 二、介绍作者(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作者简况,教师 相机补充)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 外语系。抗战爆发后,随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 步行至千里之外的边城昆明。1940年毕业后留校。在昆明他和他的朋友不仅通过书本受到西方现代派的影响,而且他们 的老师当中就有现代派,如冯至和卞之琳。尤其是英国“超 前式”的诗人和新锐的批评家威廉燕卜逊(1906-1984)直接为他们开课讲英国当代诗歌。中国的现实和西方现代派的结合,形成了40年代昆明现代派的一大特色。抗战以来穆旦 的心灵和肉体受到了双重的考验,长沙至昆明的艰苦之旅,

中国当代诗歌精选

中国现当代诗歌精选(一)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我等候你 ----徐志摩 我等候你。 我望着户外的昏黄 如同望着将来, 我的心震盲了我的听。 你怎还不来?希望

在每一秒钟上允许开花。 我守候着你的步履, 你的笑语,你的脸, 你的柔软的发丝, 守候着你的一切; 希望在每一秒钟上 枯死──你在哪里? 我要你,要得我心里生痛, 我要你火焰似的笑, 要你灵活的腰身, 你的发上眼角的飞星; 我陷落在迷醉的氛围中, 像一座岛, 在蟒绿的海涛间,不自主的在浮沉……喔,我迫切的想望 你的来临,想望 那一朵神奇的优昙 开上时间的顶尖! 你为什么不来,忍心的! 你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你这不来于我是致命的一击,

打死我生命中乍放的阳春, 教坚实如矿里的铁的黑暗, 压迫我的思想与呼吸; 打死可怜的希冀的嫩芽, 把我,囚犯似的,交付给 妒与愁苦,生的羞惭 与绝望的惨酷。 这也许是痴。竟许是痴。 我信我确然是痴; 但我不能转拨一支已然定向的舵,万方的风息都不容许我犹豫──我不能回头,运命驱策着我! 我也知道这多半是走向 毁灭的路,但 为了你,为了你, 我什么都甘愿; 这不仅我的热情, 我的仅有理性亦如此说。 痴!想磔碎一个生命的纤微 为要感动一个女人的心! 想博得的,能博得的,至多是

她的一滴泪, 她的一声漠然的冷笑; 但我也甘愿,即使 我粉身的消息传到 她心里,如同传给 一块顽石,她把我看作 一只地穴里的鼠,一条虫,我还是甘愿! 痴到了真,是无条件的, 上帝也无法调回一个 痴定了的心如同一个将军 有时调回已上死线的士兵。枉然,一切都是枉然, 你的不来是不容否认的实在,虽则我心里烧着泼旺的火,饥渴着你的一切, 你的发,你的笑,你的手脚;任何的痴想与祈祷 不能缩短一小寸 你我间的距离! 户外的昏黄已然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9 短诗三首【教案】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着“现代诗”这一主题,编排了《短诗三首》《绿》《白桦》《在天晴了的时候》4篇课文,这些课文中的诗歌都有着浓浓的意味,饱含着作者的情感,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短诗三首》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扬。《绿》是对春天的赞美,是对大自然的热爱。《白桦》歌颂了白桦的高洁之美。《在天晴了的时候》体现了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主题。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课时 教学目标 短诗三首 2 1.认识18个生字,会写23个字,正确读写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歌的韵味,与同学交流读后感。 4.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绿 2 白桦 2 在天晴了的时 候 1 综合性学习 2 1.根据需要收集诗歌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2.尝试自己创作诗歌,合作编小诗集;朗读诗歌时能用恰当的语气、表 情、手势。 语文园地 2 1.能与同学交流诵读诗歌后的感受。 2.认识8个古代文人,认识“屈、渊”等10个生字。 3.学习描写颜色的句子。 4.诵读诗歌,并尝试仿写诗歌。 5.积累有关诗的名言。

9短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漫、涛”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正确读写“繁星、藤萝”等3个词语。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韵味,熟读成诵。 3.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识记生字新词,体会诗歌韵味,熟读成诵。 2.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生字不多,主要指导学生读准“啊、膝”等字的音变和易误读的字,指导“繁、藤”等笔画较多的字的书写,理解“永不漫灭、思潮”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理解 课堂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以及情境创设、补白想象、补充资料等教学策略,进行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现代诗歌的特点:朗朗上口、富有节奏、蕴含丰富想象、饱含真挚情感。 3.表达运用 在引导中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在赏读中感受诗歌的魅力,通过《繁星》学习现代诗的特点,根据现代诗的特点感受诗意诗情的融合统一。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漫、涛”2个生字,会写“繁、漫”等8个字,正确读写“繁星、藤萝”等3个词语。 2.正确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繁星》精品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4繁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字词,欣赏文中描写繁星的精彩语句。 2、根据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和由此 产生的种种感受,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学习比喻、拟人和排比的修 辞手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1、学习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学习比喻、拟人和排比的修 辞手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2、根据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和由此产生的种种感受,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习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学习比喻、拟人和排比的修 辞手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2、根据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和由此 产生的种种感受,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预习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2、教师准备:巴金简介,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介绍作者 1、情境导入: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学们,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曾经有人讲过,每个人都有一颗守护自己的星星,当我快乐时、悲伤时,我都会在夜晚的星空中寻找那颗守护我的星星,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呢? 2、著名作家巴金也是一个特别喜欢看天上繁星的人。 简介作者:巴金,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德高望重的文学泰斗,杰出的语言大师。原名李尧棠,字芾(f è i)甘。主

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2005年10月17日离开了我们,享年101岁。 3、背景简介: 深受“五卅”运动的影响,23岁的巴金于1927年1月15日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开上海到法国去。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向西方找真理”。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巴金在去法国的途中写的《海上杂记》的一篇节选。 4、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课文,出示: 自学要求: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纳凉密密麻麻摇摇欲坠模糊 (3)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几件事? 2、交流: (1)读准词语: 纳凉静寂星群密布摇摇欲坠梦幻 (2)理解词语: 纳凉:乘凉。 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的东西)。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模糊:不分明;不清楚。 (3)生串读课文,交流自学要求 3: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具体是什么时间? 小结:课文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和由此产生的种种感受。 板书:从前家乡 三年前南京 如今海上 4、请同学们根据作者三次看星星的时间和地点,找出三次看星的情景和感受。完成表格。 时间地点情景感受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人教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第一册第一单元《中国现代诗三首》 二. 学习目标 1. 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的简历及其不同的创作风格。 2. 咀嚼诗歌语言,把握意象、领会诗人情感。 3. 体会象征的诗歌表现手法。 三. 学法指导 1.《再别康桥》诗中意象的揣摩 2.《死水》中“死水”象征意义的分析 诗无达沽,不同生活经验的人可以从不同视角来阐释《死水》的象征意义。在旧社会生活过的人,深知旧时代的黑暗与污秽,容易联想到当时的社会现实,而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现在读这首诗,由于社会环境改变了,体会就可能有所不同,但诗中作者对“丑恶”所喷发出的激愤、对“丑恶”的强烈嘲讽,读者会明白地感觉到的。 3.《赞美》意象的象征意义 诗中的农夫象征着在苦难耻辱里苦苦挣所的人民,他们在抗战中不断觉醒,抛母别子为国捐躯。 四. 相关知识 1.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派盟主。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影响较深。 注重意境的创造与音律和谐。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代表作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沙扬娜拉》等。

2. 闻一多(1899~1946)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本名家骅,湖北浠水人,早年参加“新月社”,著有诗集《红烛》《死水》。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3.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在中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在西南联大求学和任教。 五. 题解 1.《再别康桥》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2.《死水》诗题具有象征意义 (1)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不堪外国人的歧视写许多爱国诗篇。 (2)1926年,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的爱和期望,成为本诗的思想根基。于是,他便以艳丽鲜明的语言来刻写丑恶,再以精心刻写的丑恶来加强对现实批判与否定的力度。从那愤激的反语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3)黑暗的旧中国的象征 【重难点讲析】 《再别康桥》 1. 中国诗词中写离别的诗作不胜枚举,看下面几个例子,与《再别康桥》比较,看看《再别康桥》有什么特别新颖之处? (1)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现代诗两首_教案教学设计

现代诗两首 第6课《》(长城谣、一片槐树叶)教案课题:《现代诗两首》一、教学目标(三维):1.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2.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 2.体会诗人的情感。3.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长城谣》(一)导入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游子思乡的载体)(二)检查预习正音正字:焉支隘口蹲踞荒莽山巅焚起敕(注音略)三学海拾贝1.作者简介席慕容(略)2.听录音,整体感知 3.讲授第一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4.讲析第二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追问:诗人如何抒情?“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5.讲析第三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

析:不眠)明确:梦回长城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6.老师小结: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四)当场成诵!(五)布置预习《一片槐树叶》,思考两篇诗歌之间共同点。灵活机动:诵读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并赏析其令人回味无穷的情感!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第二课时《一片槐树叶》一导入新课以复习《长城谣》的情感--思乡导入新课二简介作者纪弦(略)三赏析诗歌1听录音,2整体感知诗歌3讲析诗的第一节(可先范读)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明确:写一片“槐树叶”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 繁星 教案

繁星 【学习目标】 1、学会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星星的情景以及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理解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3、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堂学习】 课前:自学生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 晴朗的夜空,往往星光灿烂,当我们仰望星空时,会产生哪些遐想呢?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一颗颗璀璨的星星,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几许快乐、几多忧愁,五四运动之后,有一位中国作家,经常独自仰望星空,他不仅用眼睛眺望繁星,更用心灵感受星星,让心灵与宇宙直接对话。 让我们随著名作家巴金一起去看星星,听听他看星星的感受。

二、我心目中的巴金: 学生介绍,老师补充巴金资料。 巴金(1904~),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建国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联主席,《收获》主编。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立志做社会活动家的他,却成为小说家、散文家,可谓德高望重的文学泰斗。其作品感情丰沛,故三部曲式大部头之作甚多,后期作品用笔趋于沉实,其长篇小说《寒夜》堪称杰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友谊集》,《随想录》;散文、小说、特写集《新声集》,《赞歌集》,还有不少短篇小说、童话、杂文等。教师补充《繁星》的写作背景:这篇文章选自巴金的《海行杂记》。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的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国学生计9人。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放者的庇护所。2月18日,“昂热号”邮轮抵达马赛。19日巴金抵达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当代诗三首》优秀教案

《中国当代诗三首》教案 重点:学习《致橡树》,把握诗中意象及形式结构所蕴涵的感情和意义;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又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过程 一、导入: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他,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为比翼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其中精彩。那诗人舒婷怎样看待爱情的呢? 二、解题: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的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

印度等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三、整体感知 1伴着音乐范读全诗。 2自由朗诵注意字音节拍。痴(chi一) 慰藉(jie四) 霹雳(pi一li四) 霭(ai三) 岚(lan二) 霓(ni二) 3指定一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学生评价。 4学生为诗分层并概括大意。明确:全诗分为两层。第一层由开头至这些都还不够,诗人在宣告自己不愿为男性的附庸,对世俗爱情观的扬弃。第二层表达了诗人新型的现代的爱情价值观念。 四、具体研习

1齐读第一层,思考并讨论本层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意象有何特点?通过哪些词句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明确:诗人用了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物象或攀缘借高枝炫耀自己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或送来清凉的慰藉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这一组意象均表现出依附橡树或无偿地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它们与橡树的不平等关系。诗人用不像不学不止像等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 2齐读第二层,思考并讨论诗中木棉和橡树有何深刻含义?诗中几组对偶句表现诗人怎样的爱情观?明确:诗中橡树和木棉分别象征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橡树的铜枝铁干、木棉的红硕的花朵正是阳刚和阴柔的具体形象。诗人以阴柔的木棉自喻,对阳刚的像树倾诉内心的幻想。用几组对偶句,如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表达了诗人在相知相恋相依、相互平等相互独立的基础上,共建新型的现代的爱情价值观念的愿望。

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 教案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2.了解郑愁予、舒婷、海子的简历及创作特点。 3.感悟三首诗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吟诵、感悟能力。 2.比较现、当代诗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三、德育渗透点 1.热爱祖国,珍惜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进步。 2.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热爱自然。 3.珍惜人类美好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中国当代诗在开放改革的大形势下,更为繁荣,诗人们写出了风格多样、富有探索意义的当代诗,把他(她)们对祖国历史与前途命运的思考、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对大自然的敏锐感知、对人类美好情感的细腻把握以非常活泼、空灵或凝重、深沉的方式表达出来。由于时代的剧烈变迁,有一些意象,今天的中学生不易透彻理解并把握,有一些形式,今天的中学生不是人人都会认同。 在打破了文化传播单一模式的今天,在信息丰富,传媒多样、交流方便的今天,对当代诗的品读与理解,应允许学生见仁见智,教师应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去吟诵,感受,领会,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理解,只要他们能言之成理,就不应打压和封杀,这样,既有利于优秀的当代诗拥有年轻的一代读者,也有利于读者在教育民主化的今天极大地解放他们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形成创新能力,并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学生活动设计 1.按照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到图书馆或网络上查阅“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的资料和几位作者的资料。 2.学生举办诵诗会并诵读课文上的几首诗,也可补充其他作品。 3.讨论各自对这几首诗的理解,或口述,或写成200—300字短文在全班交流。 4.自己尝试创作新诗。了解并运用必要的创作方法、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2.了解几位作者的简历及创作特点。 3.能以诵读的方式把握住诗意、诗情并有效地传达给听众。 二、运用多种获取信息的途径,师生配合,梳理把握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学生口述,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补充或纠错,并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展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来自各个解放区、来自原来的国统区、来自新光复的沦陷十多年的敌占区的各路诗人,他们大会合了,应和着亿万人民的同声欢呼,涌起了意气风发的诗的高潮,“诗人们作为时代的歌手,老一代新一代无不热血沸腾。他们几乎在同一个清

语文:《中国当代诗三首》(大纲版第1册) 45分钟课堂达标测试

中国当代诗三首 基础巩固·站起来,拿得到!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wéi春帷.闱.墨嵬.然维.和 B.jí狼藉.慰藉.刀戟.棘.手 C.fēi门扉.非.礼蜚.声诽.谤 D.chù伫.立相触.家畜.罢黜. 答案:A 解析:B项慰藉(jiè),刀戟(jǐ),“狼藉”“棘手”,都读“jí”;C项诽谤(fěi),蜚声(fěi),“非礼”“门扉”都读fēi;D项伫立(zhù),其他都读“chù”。 2.下列各诗句的括号里,必须加“的”的一项是() ①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人②你有你()铜枝铁干③那等在季节里()容颜如莲花的开落④愿你有一个灿烂()前程⑤也爱你坚持()位置,足下的土地⑥像沉重()叹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⑤⑥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答案:B 解析:本题实际考查对语意的梳理和把握。句①“幸福的人”与“幸福人”毫无本质区别,“的”可加可不加。句④“灿烂的前程”与“灿烂前程”无本质区别。运用排除法选B项。 3.下列各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跫音 ..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跫(qiónɡ)音:人的脚步声。 B.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 ..紧掩窗扉:用来关窗的门扇。 C.我们共享雾霭、流岚 ..、虹霓流岚(lán):山中飘动的雾气。 D.不仅爱你伟岸 ..的身躯伟岸:魁梧,高大。 答案:B 解析:B项窗扉:窗和门。 4.对下列各诗句朗读节奏的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A.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B.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C.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D.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答案:B 解析:B项前句的正确划分为:我/只愿/面朝/大海(按句子的主、谓、宾关系切分)。 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舟楫.开门楫.盗绿阴.荫.庇子孙 B.装.潢梳装.打扮慰藉.声名狼藉. C.杂糅.矫揉.造作回溯.扑朔.迷离 D.雾霭.和蔼.可亲溪.落自辟蹊.径 答案:C 解析:A项楫—揖;B项装—妆;D项溪—奚。 能力提升·踮起脚,抓得住! 6.下面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的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A.“喂马”“劈柴”“粮食”“蔬菜”等意象寄托了诗人对尘世幸福生活的热爱之情。 B.比喻、象征、对偶、反复等手法的综合运用,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关爱尘世的博大胸襟和追求完美的执著情怀。 C.全诗三节,首尾照应,结构圆合严谨。 D.本诗的语言具有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的特点。本诗的抒情基调是热情达观、激昂高亢的。答案:D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材全解通

1.毛泽东词二首 开心果冻 重庆和谈期间,毛泽东谈到国内形式时说:“蒋先生的‘蒋’字,乃是将军的‘将’字头上加了一棵草,他不过是一位草头将军而已。而我这个‘毛’字,可不是毛手毛脚的毛,而是一个反‘手’,反手即反掌,意思就是代表大多数中国民众意愿和利益的共产党,要战胜代表少数人利益的国民党,易如反掌!”此言一出,全场掌声雷动。 感悟课程新理念 文题背景感悟 【走近作者】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 鹤等。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 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 时光。他可以随意地选科听课,也可以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看书、赏景, 或者下河划船,尽情陶醉在大自然中。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 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时代背景】 《再别康桥》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 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 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二、《采桑子·重阳》 1927年大革命失败,帝国主义在华矛盾随之尖锐,各派军阀之间的混 战加剧,给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发生和坚持焉提供了条件。1929年,毛 泽东领导的红军第三次入闽,这次入闽,天高气爽,秋色烂漫,面对革命 形式。诗人的心头充满了喜悦畅抒胸臆,写下了这首情景交融,饱含哲理脍

炙人口的词作。 【相关链接】 1、关于志摩 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2、我所知道的康桥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语言知识积累 【音形积累】 1、生字 注音:荇(xìng)斓(lán)畔(pàn)溯(sù)篙(gāo) 河畔(pàn)青荇(xìng)长蒿(gāo)漫溯(sù) 笙箫(xiāo)载①zǎi②zài载歌载舞装载登载斑斓(澜、阑) 2、多音字 (céng)曾.经 (zhòng)重.量(fēn)分.析曾.重.分. (zēng)曾.孙(chóng) 重.叠(fèn)分.量 3、形近字(加注音) 竞(jìng)竞争惆(chóu)惆怅沁(qìn)沁人心脾 竟(jìng)毕竟稠(chóu)稠密泌(mì)分泌 【词语积累】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现代诗发展简史 2.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3.对诗歌做简要赏析,理解作者在诗中抒发的真挚感情。 二、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体会作者在诗中的情感。 难点:体会诗歌精炼的语言。 三、教学课时: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诗歌了解) 各位学员,“五四”新文化运动揭开了中国文学史的新篇章。新思想新观念的出现,必然呼唤着表达形式的革新,于是新诗应运而生了。此时的中国诗人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用新的诗歌样式抒写心中的灵性并产生了众多的诗歌流派。都说诗歌是最能传递人类情感的文学样式之一,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首处于不同时期的三位诗人的作品,看看这几首诗分别给我们传递了怎样的情感。 (幻灯片呈现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简史,让学员对现代诗歌做一简单的了解。) 二、诗歌吟诵: 1、朗读指导:这三首诗的感情基调不同,注意在体味各自感情基调的基础上, 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的理解,体会诗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2、教师范读《再别康桥》: 徐志摩是属于新月派的,新月派主张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要读出音乐美,断句和语调很重要。语调: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3、正音解词:荡漾(yàng) :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青荇(xìng):绿色的水草。 招摇:原本贬义。这里是逍遥的意思, 表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 油油的:光润的样子。 漫溯(sù):悠闲地溯流而上。 斑斓(lán):灿烂多彩。 笙箫(shēngxīao):两种管乐器。 4、听录音朗读 5、学员齐读,个别朗读 注: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员学会朗读诗歌的方法,多读,让学员自己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三、诗歌作者: (一)、徐志摩: 1、徐志摩其人及代表作: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著名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人物。早年留学欧美,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20岁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5) 22岁赴美留学。( 1918) 24岁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两年后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26岁时,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 30岁与陆小曼结婚。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4 繁星》教学设计

《4* 繁星》教学设计 1.认识“昧、坠、怀”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描写。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 3.通过把握重点词句来感受作者的童心、童趣,体会作者酷爱繁星的美好情感。 4.学习运用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通过感受作者的童心、童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描写。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 难点 通过感受作者的童心、童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1.字词教学 这篇文章共有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并且很容易就能记住。在生字教学中,可以把生字放到文章中去认识。在识字的过程中,对于“昧”字,可通过编顺口溜“太阳(日)(未)出来”来记忆,效果较好;“坠”为上下结构,可通过“队伍爬上土坡”来记忆;“怀”字可通过“心里放不下”来记忆。通过这样的记忆,学生能更快地记住生字。 2.阅读理解 这篇文章的生僻词语不多,因此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进行充分阅读,在读中感悟作者情感的变化,这也是我们要着重训练的内容。 3.表达运用 学会表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教他们用“通过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的句式进行表达,并学会运用。 1.预习提纲 (1)“繁星”的“繁”字的意思,理解题目。

(2)搜集作者巴金的资料,并整理成简洁的文字介绍材料。 (3)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要求会认的生字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四字词语要弄懂意思。 (4)再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5)深入阅读,看看作者介绍了哪些时期在哪里看繁星的事情。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大家一定都看过星星吧?那满天的繁星充满了神秘感,能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有一位文学巨匠非常喜欢繁星,而且对繁星有着独特的感受,这位文学巨匠是谁呢?他面对星空的时候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文坛巨匠——巴金对繁星的观察和感受。(板书:繁星) 2.交流作者的信息资料。 课件出示: 巴金(1904—2005),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其代表作有《家》《春》《秋》《雾》《雨》《电》等。 师: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仰望星空,都有怎样不同的感悟?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繁星》。 设计意图: 设计这个环节,既能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又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引出下面的环节。 二、整体感知 1.读课文,交流生字词认读理解情况,注意加点字的识记。 课件出示: 半明半昧.摇摇欲坠.怀.抱 (1)我们识记生字的时候,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记忆。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识记方法。 (2)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教师及时进行鼓励性的评价。

中国当代诗歌精选

中国现当代诗歌精选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历史博物馆 -----席慕容 人的一生,也可以像一座博物馆吗? 一 最起初只有那一轮山月 和极冷极暗记忆里的洞穴 然后你微笑着向我走来 在清凉的早上浮云散开 既然我该循路前去迎你 请让我们在水草丰美的地方定居 我会学着在甲骨上卜凶吉 并且把爱与信仰都烧进 有着水纹云纹的彩陶里 那时候所有的故事 都开始在一条芳香的河边 涉江而过芙蓉千朵 诗也简单心也简单 二 雁鸟急飞季节变易 沿着河流我慢慢向南寻去 曾刻过木质观音浑圆的手 也曾细雕过一座 隋朝石佛微笑的唇 迸飞的碎粹之后逐渐呈现 那心中最亲爱与最熟悉的轮廓 在巨大阴冷的石窟里 我是谦卑无怨的工匠 生生世世反复描摹 三 可是究竟是哪里有了差错 为什么在千世的轮回里 我总是与盼望着的时刻擦肩而过 风沙来前我为你 曾经那样深深埋下的线索风沙过后为什么 总会有些重要的细节被你遗漏归路难求且在月明的夜里 含泪为你斟上一杯葡萄美酒 然后再急拔琵琶催你上马 知道再相遇又已是一世 那时候曾经水草丰美的世界早已进入神话只剩下 枯萎的红柳和白杨万里黄沙四 去又复返仿佛 总有潮音在暗夜里呼唤 胸臆间满是不可解的温柔需求用五色丝线绣不完的春日 越离越远云层越积越厚 我斑驳的心啊 在传说与传说之间缓缓游走 五 今生重来与你相逢 你在柜外我已在柜中 隔着一片冰冷的玻璃 我热切地等待着你的来临 在错愕间你似乎听到一些声音当然你绝不可能相信 你当然绝不可能相信 这所有的绢所有的帛 所有的三彩和泥塑 这柜中所有的刻工和雕纹啊 都是我给你的爱都是 我历经千劫百难不死的灵魂 六 在暮色里你漠然转身渐行渐远长廊寂寂诸神静默 我终于成木成石一如前世 廊外仍有千朵芙蓉 淡淡地开在水中 浅紫柔粉 还有那雪样的白 像一幅佚名的宋画 在时光里慢慢点染慢慢湮开 重量 -----韩翰 她把带血的头颅, 放在生命的天平上, 使所有的苟活者, 都失去了———重量!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再别康桥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