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曾国藩家书中的交友之道

浅论曾国藩家书中的交友之道
浅论曾国藩家书中的交友之道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浅论曾国藩家书中的交友之道

学 院 人文社科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级班别 0802

学 号 2008406010225

学生姓名 刘丽娟

指导教师 黄俊杰

二○一二年五月十四日

JINGCH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目录

第一章曾国藩交友的思想渊源 (4)

一、淳厚古朴的家风对其交友观念的影响 (4)

二、受孔孟之道的影响 (6)

第二章曾国藩的交友原则 (8)

一、交友拜师宜专一 (8)

二、交友必须亲近良友 (9)

三、交友须勤加来往 (9)

四,交友需诚心 (9)

五、交友勿占人便宜 (10)

第三章曾国藩的交友类型 (10)

一、早年求学时期曾有过损友 (10)

二、终身的挚友 (10)

三、学术交流的文友 (11)

四、军中所交之僚友 (11)

第四章小结:曾国藩的交友原则对后世的启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语 (12)

浅论曾国藩家书中的交友之道

摘要:曾国藩是一个争论颇多的历史人物,对其功过是非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近代的章太炎曾评价他说“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贤、谳之则为元凶。”在当代,刘伯承曾说:“这位曾文正公,其人不可取,但也不要因人废言。”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曾国藩的评价也能站到一定的历史背景中对其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因事而异。《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十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陈,大到进德修业,经世治国之道的阐释,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尽管曾国藩平生学术著述甚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毛泽东1917年曾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少年得志,官运亨通,10年之中连升10级,官至二品。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朋友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曾国藩曾说:“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可见交友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关系重大。交友识人只是《曾国藩家书》中反映曾氏的为人处世态度的一个小小的缩影,本文就《家书》中的交友篇做一个细致的梳理和评论,给今人交友提供一个借鉴。

关键词:曾国藩家书交友

The research about the way that Zeng guo-fan making friends

Abstract: Zeng guofan is a historical debate. Pepole usually evaluate his success or fail standing on their own aspect. Modern zhang binglin had evaluation "Zeng guofan, reputation is praised by sages,but is criticized the culprit." In contemporary China, liu said: "Zeng guofan, the person is not desirable, but we can’t deny his words.” Vis ibl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people on the evaluation also can stand Zeng guofan historical backgrounds to certain objective evaluation, because things and different. The Nashville Zeng guofan has recorded in the Dao guang Emperor of Qing dynasty Zeng guofan twenty to manage 10 years of John estates and from wu career, involved things from the family daily life to county’s politics . Although the academic writings writed by Zeng guofan have few, but only a Nashville is enough to reflect his talent on iterature. In 1917,Mao zedong said:“Zeng guo fan was the only person I admired in contemporary China.”Zeng guofan successed in his early life ,he was an senior official in qing dynasty. In his success, his friends made a big diffrents. Making friends is one of the content of Nashville Zeng guofan. I writed this article to provide a view of Zeng guo fan to help the present people choose friends.

Keywords: Zeng guofan Nashville Zeng guofan Making friends

第一章曾国藩交友的思想渊源

一、淳厚古朴的家风对其交友观念的影响

法国大批评家圣彼韦(Stefnte Beuve,1804-1869)尝以为“研究一种作品,必须先知道那个作家的家世、生平及性格。”(《曾国藩评传》第31页)盖作家有所作为,与其家世、生平及性格有莫大之关系。

曾家自明代以来,世代从事农业,代代行善,尽孝,谦和。曾国藩的祖父星冈公年少时,喜好游侠,也是一位礼贤下士的人。他曾说:“后世虽贫,礼不可堕,子孙虽愚,家祭不可简也,……吾早岁失学,壮而引为耻。既令子孙出就名师,又好宾客接文士,候望音尘,常愿通才宿儒,接迹吾门,此心乃快。其次,老成端士,敬礼不怠,其下,泛应群伦。至于巫医僧徒,堪舆星命之流,吾摒斥之。惟恐不远。旧姻穷乏,遇之惟恐不隆。识者观一门之宾客雅正疏数,而卜家之兴败,理无爽者。乡党戚好,吉则贺,丧则吊,有疾则问,人道常也。吾必践焉,必躬焉。财不足以及物,吾以力助焉。乡里讼事,吾尝居间以解两家之纷,其忧无壮者,厉辞诘责,势若雷霆,而理如的破。悍夫往往神沮或尊酒,通殷勤,一笑散去。君子居下则解一方之难,在上则息万物之器,其道一耳。津梁道途废坏不治者,孤嫠衰疾无告者,量吾力之所能,随时图之,不无小补,若必待富而后谋,则天下终无可成之事矣。”(《文集》卷四——《大界墓表》)。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号星冈公,虽然出身农民,他身上不仅保留了农民勤劳古朴的作风,同时,也超出了一般农民的狭隘,他还是一位有远见卓识、德行高尚的长辈。他不仅仅是言传还以身作则教育子孙后代,要正直,有知识,明事理,尊重知识,尊重有才学的人。远离迷信和巫医术士。同时,他自身也善于结交有品行、学识的人为友。他的言行给曾氏后代都带来深远的影响。

在家庭中,祖父对曾国藩的成长影响极大。曾国藩二十四岁进京之前,都在家乡读书,长期在祖父身边。祖父为人做事之道让曾国藩备感崇敬。他曾在《大界墓表》中说:“府君讳玉屏,号星冈。声如洪钟,见者惮慑,而温良博爱,物无不尽之情。其卒也远近感唏,或涕泣不能自休。……军兴以来,……国藩与国荃遂以微功,列封疆而膺高爵,而高年及见吾祖者,咸谓吾兄弟感重智略,不逮府君远甚也。其风采亦可想已。”(《曾国藩文集》卷四)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给祖父的家书中写到:“伏念祖父平日积德累仁,救难济急,孙所知者,已难指数。如廖品一之孤、上莲叔之妻、彭定五之子、福益叔祖之母及小罗巷、樟树堂各庵,皆代为筹画,曲加矜恤。凡他人所束手无策、计无复之者,得祖父善为调停,旋乾转坤,无不立即解危。”可见曾国藩的祖父所做的。不仅仅是对曾姓族人。就是非曾姓的乡邻。也多有救济帮助。而且做了很多善事。所以曾国藩才发出“孙所知者,已难指数”的感慨。

醇厚古朴的家风奠定了曾国藩的性格基底,同时,也为他今后的交友之道、为人处世打下了基础。

祖父欣赏有德行、有学识的人,希望与这些人结交朋友。同时,也要求子孙后代拜名师学习,对那些品行高尚的人要恭敬对待。来弥补他早年没有读书的缺憾,也是让子孙们向这些人看齐,学习他们的德行和学识做一个有学问,有品行的人。祖父远离那些巫医和尚之流,赶走那些算命看相之人。这些人不学无术,好吃懒做,不脚踏实地的做事实,没有真才实学,只会一些虚妄的小伎俩来蛊惑世人,害人。这些交友识人之道,都在曾国藩日后的交友中留有印迹。

曾国藩曾在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在京城写给四弟的一封信中说;“……但四弟前次来书,言欲找馆除外教书。兄意教馆之荒功误事,较之家塾为尤甚。与其出而教馆,不如静坐家塾。若云一出家塾则有明师益友,则我境之所谓明师益友者,我皆知之,且已夙夜熟筹之矣。惟汪觉庵师及欧阳沧溟先生,是兄意中所信为可师者。然衡阳风俗,只有冬学要紧。自五月以后,师弟皆奉行故事而已。同学之人类,皆庸鄙无志者,又最好讪笑人,其笑法不一,总之不离乎轻薄而已。四弟若至衡阳去,必以翰林之弟笑。薄俗可恶!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不惟无益,且有大损。习俗染人,所谓与鲍鱼处,亦与之俱化也。兄尝与九弟道及,谓衡阳不可以读书,涟滨不可以读书,为损友太多故也。今四弟意,必从觉庵师游,则千万听兄嘱咐,但取明师之益,无受损友之损也!”(《曾国藩家书》卷一)。

从此封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对弟弟们交友识人甚关切。他认为朋友很重要,人如果没有朋友,只有百害,而无一利。但是交朋友却要小心谨慎。《孔子家语·六本》中曾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之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他不同意四弟外出教馆,认为衡阳、涟滨不适合读书,是因为这些地方的风气不好,人不好。来这里读书的人都

是一些平庸轻薄没有志向的人,他们又好取笑人,怕四弟受这些人的影响。如果四弟决心外出求学,他给四弟介绍了明师,还殷殷嘱托他只获取明师益处,别受恶友的危害。可见,他不仅仅是表达了对其弟交友求师的殷切关爱之情,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叮嘱和提醒,不要交平庸鄙俗之友,要交有志,有学、有德之人为友。

在曾国藩的书信中,曾国藩给弟弟讲了自己因结交损友而让自己蒙蔽视听,失去志向的危害。曾国藩说:“兄少年时,天分不甚低,厥日后与庸鄙者处,全无所闻,窍被茅塞久矣。及乙未到京后,始有志学诗古文并作字之法。”(《曾国藩家书》卷一)。曾国藩的这些交友之道,都暗含了祖父的交友原则,可想求上进的家风对其的影响之大。

二、受孔孟之道的影响

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篇》)。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损友却会给你制造很多麻烦。因此,要交益友,即正直、宽容、渊博有识的人为朋友。不与好往来传舌的泄漏密事之人交友,不与好生气的人交友交,不与好暴怒之人交友,不交好酒肉的朋友,不与反复无常的人结交。

在曾国藩的交友原则中也有此意。道光二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曾国藩给弟弟们写信说:“……树堂归后,我家先生尚未定,诸弟若在省得见树堂,不可不殷勤亲近,亲近愈久,获益愈多,今年湖南萧史楼得状元,可谓极盛,八进士皆在长沙,黄琴坞之胞兄及令嗣皆中,亦长沙人也,余续具,国藩手草。”这是叮嘱弟弟们要亲近良友。

《论语·颜渊》中有语云“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即君子用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并用朋友来帮助自己培养仁德。《述而》中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要虚心向他人请教,朋友身上一定有自己值得学习的地方。这些交友原则贯穿了曾国藩进京后整个交友过程。在京城曾国藩常常都是以文会友,以友为师。他在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给弟弟的家书中说:“……及乙未到京后,始有志学诗古文并作字之法。”可见,曾国藩的做学问的道路是在进京以后。曾国藩自

从庚子年进京以后,交往很广泛,好友也很多。在此阶段,曾国藩的在做学问方面的进步之快,无不受他所交朋友的影响。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曾国藩曾给弟弟写信说:“吴竹如近日往来极密,来则作竟日之谈,所言皆身心国家大道理。渠言有窦兰泉者,见道极精当平实,窦亦深知余者,彼此现尚未拜往。竹如必要予搬进城住,盖城内镜海先生可以师事,倭艮峰先生、窦兰泉可以友事。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立志。予思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需用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温。’予生平功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漫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以是急思搬进城内,屏除一切,从事于克己之学。镜海、艮峰两先生,亦劝我急搬。而城外朋友,予亦有思常见者数人,如卲蕙西、吴子序、何子贞、陈岱云是也。蕙西尝言:‘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醪,我两人颇有此风味。’故每见辄长谈不舍,子序之为人,予至今不能定其品,然识见最大且精,尝教我云:‘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此语正与予病合,盖予所谓掘井多而皆不及泉也。何子贞与予讲字极相合,谓我真知大源,断不可暴弃。予尝谓:‘天下万事万理,皆出乾坤二卦。即以作字论之,纯以神行,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此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气言,凡坤以形质言,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即此道也。乐本于乾,礼本于坤。作字而优游自得,真力弥满者,即乐之意也。丝丝入扣,转折合法,即礼之意也。’偶与子贞言及此,子贞深以为然,谓渠生平得力,尽于此矣。陈岱云与吾处处痛痒相关,此九弟所知者也。”(《家书》卷一)从此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在京交友的情形,以及与朋友切磋诗文字法之道的梗概。曾国藩自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启程北上,第二年正月进京,直到咸丰二年六月离京。这十多年里,除了道光二十三年,曾国藩任过四川正考官外,其余时间都在京师任职,并且大半时间都是在翰林院度过的。他自道光二十年至道光二十七年,大体上是在翰林院任职。道光二十五年七月十六日,曾国藩曾给父亲写过一封信说:“詹事府本是东宫辅导太子之官,因本朝另设有上书房教阿哥,故詹事府诸官,毫无所事,不过如翰林院,为储才仰望之地而已。男居此职,仍日以读书为业。(《曾国藩家书》卷二)从这里可见翰林院和詹事府是一个积累才学、培养名望的地方,所以,曾国藩在翰林院和詹事府做官时,“每天以读书为业”,他学识的进步的非常快。这也得利于这段时期他所结交的一些师友。曾

国藩对他的每一位朋友都有所了解,知道他们所擅长的,以便更好的汲取他们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曾国藩又给弟弟写了一封信说:“吾友吾竹如格物功夫颇深,一事一物,皆求其理。倭艮峰先生则诚意功夫极严,每日有日课册,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笔之于书,书皆楷字,三月则订一本。自乙未年起,今年三十本矣。盖其慎独之严,虽妄念偶动,必及时克治而著之书,故所读之书,句句皆切身之要药。……树堂极为虚心,爱我如兄,敬我如师,将来必有所成。……吾之益友,如倭艮峰之瑟裥,令人对之肃然。吴竹如、窦兰泉之精义,一言一事,必求至是。吴子序、卲蕙西之谈经,深思明辨。何子贞之谈字,其精妙处无一不合,其谈诗尤最符契。子贞深喜吾诗,故吾自十月来,已作诗十八首。……冯树堂、陈岱云之志,汲汲不遑,亦良友也。镜海先生,吾虽未尝执贽请业,而心已师之矣。”(《家书》卷一)。类似此类讲述与在京的这些文人师友切磋的家书很多。

可见,这一时期曾国藩对于这些良师益友的益处和才学欣赏备至。他自己的学识在这些友人的指点和交流中突飞猛进。写信告诉弟弟们他的进步,是为了让弟弟也感受到与良师益友相处的好处甚多,让弟弟们也立志学习,多多与这些有学之识交流相处。

第二章曾国藩的交友原则

一、交友拜师宜专一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曾国藩给弟弟们写信说:“六弟、九弟今年仍读书省城,罗罗山兄处附课甚好。既在此附课,则不必送诗文与他处看,以明有所专主也。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罗山兄甚为刘霞仙、欧晓岑所推服,有杨生(任光)者,亦能道其梗概,则其可为师表明矣,惜吾不得常与居游也。在省用钱,可在家中支用(银三十两则够二弟一年之用矣,亦在吾寄一千两之内),予不能别寄与弟也。”此处,可见曾国藩的交友原则之交友需专一。曾国藩告诫弟弟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专一,求师不专,那受益也难步入堂奥,求友不专,那是大家都亲亲热热而没有至交。

二、交友必须亲近良友

道光二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曾国藩在弟弟们的书信中说:“树堂归后,我家先生尚未定,诸弟若在省得见树堂,不可不殷勤亲近,亲近愈久,获益愈多。”同时,这一原则贯穿了曾国藩交友思想。良友益处多多,与之相处,就算没有是没有志向的人,也会变得有志向。

三、交友须勤加来往

道光二十六年三月初一日,曾国藩在给四弟和九弟的家书中说:“丁酉年祖大人之病,亦误服补剂,赖泽六爷投以凉药而效,此次何以总不请泽六爷一诊?泽六爷近年待我家甚好,既不请他诊病,亦须澄弟到他处常常来往,不可太疏,大

小喜事,宜常送礼。”勤加往来是保持朋友联系的必要方式,曾国藩在书信中不仅是叮嘱弟弟们的,也是告诫自己的。交到了一个好友就要与持之以恒的与之相处下去。

四、交友需诚心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曾国藩在给弟弟的家书中说;“京师为人文渊薮,不求则无之,愈求则愈出。近来闻好友甚多,予不欲先去拜别人,恐徒标榜虚誉。盖求友以匡己之不逮,此大益也。标榜以盗虚名,是大损也。天下有益之事,即有足损者,寓乎其中,不可不辨。”

道光二十五年九月十六日,曾国藩在给叔父的家书中,汇报了自己料理朋友丧事,在对待朋友上,曾国藩秉承了祖父的善良,量力而行,帮助他人。朋友陈岱云来京,没有住处,一半都在他家暂住,日后都是他帮忙找住地。他所结交的朋友也跟他一样,有侠士气息。“湘乡邓铁松孝廉,于八月初五出京,竞于十一日卒于献县道中,幸有江岷樵忠源同行,一切附身附棺,必信必诚,此人义侠之士,与侄极好,今年新化孝廉邹柳溪,在京久病而死,真侠土也,挟两友之枢,行数千里,亦极难矣。”这些都表明了结交朋友要真心诚意。

五、交友勿占人便宜

道光二十六年六月二十七日,曾国藩在给弟弟的家书中书说:“澄候子植委洪三弟足下:二十五日,接到澄弟六月一日所发信,具悉一切,欣慰之至!发卷所走各家,一半系余旧友,惟屡次扰人,心殊不安,我自从已亥年在外把戏,至

今以为恨事,将来万一作外官,或督抚,或学政,从前施情于我者,或数百,或数千,皆钓饵也。渠若到任上来,不应则失之刻薄,应之则施一报十,尚不足满其欲,故自庚子到京以来,于今八年,不肯轻受人惠,情愿人占的便益,断不肯我占人的便益,将来若作外官,京城以内,无责报于我者,澄弟在京年余,亦得得略见其概矣,此次澄弟所受各家之情,成事不说,以后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益,不可轻取人财,切记切记!”此处,曾国藩告诫四弟,叮嘱他今后千万不要再占人便宜。他给弟弟分析了欠好友人情后的种种不妥之处。这其中暗含了祖父的侠义精神,朋友如有需要帮助之处,尽力帮他,但千万不要因此滋生自己的人情之意,以后多麻烦别人。长久以往,占别人便宜的次数多了,就会给自己带来不便之处,甚至会影响朋友感情。

第三章曾国藩的交友类型

一、早年求学时期曾有过损友

曾国藩从二十四岁以后,已经脱离了学生时代进入了自学时期。早年的时候,曾国藩的师友很多,但是值得怀念的很少。曾国藩曾在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从北京写给弟弟的书信中说:“……兄少年时天分不甚低,厥日后与庸鄙者处,全无所闻,窍被茅塞久矣。及乙未到京后,始有志学诗古文并作字法。”(《家书》卷一)。从这里可以看出,曾国藩对当时的友人,感到很不满。

二、终身的挚友

曾国藩交友原则之一——专一,人交友专一则有挚友,否则,与任何人都亲亲热热的,到头来,连一个知己都没有。在曾国藩的平生挚友中有刘蓉、郭嵩焘、陈源兖、陈岱云等人。这些人都是曾国藩早年时期遇到的好友,在学生时代结束后,曾国藩十一月入京师。从此踏上了考功名之路,在此过程中,他结识了这些终身的挚友。曾国藩曾经说:“国藩不肖,幸得内交于当世之通才硕学,仁人君子,不为不多,而莫夙于里中刘蓉孟容,谊亦莫隆焉。”(《曾国藩文集》卷二——(刘母谭孺人墓志铭))从此可以看出,曾国藩与刘蓉的感情之深厚。曾国藩和刘蓉、郭嵩焘两人最初结交的情形,曾国藩在《寄怀刘孟蓉》诗中,也曾说到:昔者初结交,与世固殊辙。垂头对灯火,一心相媚悦。炯然急难情,荧荧光不灭。涟滨一挥手,南北音尘绝。君卧湘水湄,避人苦局阔。表达了他对刘孟蓉的眷恋

之情。

三、学术交流的文友

在曾国藩进京考取了翰林之后,在翰林院,与他交游之人,皆是博学渊才之人。京城的这段时期,他的良师益友,非常之多,如唐镜海、倭艮峰、吴竹如。窦兰泉、卲蕙西、何子贞等等。这些人对曾国藩的学识、做人影响都很大。他们因文结识,又在互相交流学术见识中相互促进,增进了他们的友谊,这些人成为了曾国藩文雅修身之友。

四、军中所交之僚友

曾国藩生平,“以克己为体,以进贤为用”(薛福成《代李伯相拟陈督臣忠勋事实十疏》)。曾国藩从军生涯前后共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间,由于他受命于危难之间,身负救国于为难的重任,选拔人才,成了他的当务之急。由于他知人善任,很多优秀的人才投靠在他的麾下,成为他忠实的幕僚和下属,同时也是他的朋友。跟随他研究军事,共涉危难、遇事出主意的人有李鸿章、郭嵩焘、刘蓉、李元度、左宗棠、彭玉麟、李云麟、李章瀚、胡林翼等等。这些人中有的博学多才、有的德高望重、有的通晓军事。。。。。。虽然他们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但都各有所长卓越超群,成为曾国藩平定叛乱的重要力量。

第四章小结:曾国藩的交友原则对后世的启示

现今,人们择友出现了几种怪现象:谁有钱,谁就是爹。谁有权,就想尽办法去套近乎,连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也会用上,变成朋友,因为这些有钱有权的人手中握有自己缺乏的资源,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朋友都是利益之友。通常人们常说的酒肉朋友,也是这种利益朋友。相反,对于同学时期,或者童年时期非常纯真的朋友,日后不一定会再有联系。对于当时欣赏的人,日后也不会再有欣羡之意,因为他们比自己混的差,惟恐避之不及。这些交友原则在某种意义上是违背自己意愿的。当结交到一些权势朋友,不一定会表里如一的对待他,这种利益捆绑的关系,毕竟是要双方付出对等的代价为条件的,这时,人的内心是纠结和充满痛狠的。

曾国藩的交友原则,对于改善当今社会一些不好的交友原则有借鉴意义。从

某种意义上讲,交到一个好朋友其实就是开创了一段美好生活。但是交到一个好友,要花很长的时间,但是失去一个好朋友,只要几秒钟。所以,要用诚心交友,与朋友长久的保持联系,不要轻易的麻烦朋友。友谊就像信用卡,如果你只取不存,那么这段友谊迟早会被你取的枯竭。在人生中,朋友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好的朋友正像一面镜子,从他们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差距。从而,奋力追赶,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曾国藩家书》曾国藩,钟叔河整理校点,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曾国藩评传》何贻焜著,黎锦熙校,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

3、《传统文学教育的现代启示》陈雪虎编,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唐浩民评点曾国藩家书》唐浩明著,岳麓书社出版社2002年版

5、《曾国藩文集》曾国藩著,陈书凯编译,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版

6、严俊杰、黄正泉《论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湖湘论坛》2007年第4期

7、朱佳斯的《曾国藩家书家庭和谐思想及其借鉴价值研究》,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致谢语

在此论文撰写过程中,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黄俊杰老师的指导与督促,同时感谢他的谅解与包容。黄老师在整个论文指导过程中特别细心和负责,为我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指导和相关的资料,黄老师的渊博和对知识的求真求实的态度让我深感钦佩,我将在今后的求学做事中,力求求真务实。没有黄老师的帮助也就没有今天的这篇论文。谢谢黄老师!

本文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此,向各学术界的前辈们致敬!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摘抄与心得感悟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摘抄与心得感悟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家书》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曾国藩家书》 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家书》 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 ——《曾国藩家书》 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 ——《曾国藩家书》 古来豪杰,吾家祖父教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惟数万人困于坚城之下,最易暗销锐气。弟能养数万人之刚气而久不销损,此是过人之处,更宜从此

加功。 ——《曾国藩家书》 盛世创业重统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以心力劳苦为第一义。 ——《曾国藩家书》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曾国藩家书》 勤俭节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曾国藩家书》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看一个家族的兴败,看三个地方】第一,子孙睡到几点,假如睡到太阳都已经升得很高的时候才起来,那代表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第二,看子孙有没有做家务,因为勤劳、劳动的习惯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第三,看后代子孙有没有在读圣贤的经典,“人不学,不知义,不知道”。 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观人四法:讲信用、无官气、有条理、少大话。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范文3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范文3篇 【篇一】 假期中我读了《曾国藩家书》这本书,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随想而至,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读书 曾国藩一向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他在致诸弟的信中反复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有恒心。 在讲到怎样读书时,他在一封信中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

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到写,从史到经,从读书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 很多人让孩子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走上仕途,但曾国藩却不愿孩子做官。他在写给儿子纪鸿的信中曰:“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很多人家长让孩子读书是为了让孩子通过考试入“仕途”,为自己和家人长脸面,谋福利。殊不知,我们的读书理念培养出了很多有文化没有教养的自私自利的人,只注重学习分数忽略做人的教育使很多孩子丧失了自我约束的能力,不能不说这已经成为社会的悲哀。 待人 帮助邻里族人是曾氏家族的传统门风。 尽管曾国藩在京生活曾一度很窘迫,靠借钱度日过年,但仍旧寄钱给族人以资助。在谈到为什么接济亲戚族人时,曾国藩写到“家中之债,今虽不还,后尚可还,赠人之举,今若不为,后必悔之!”“君子之处顺境,兢兢焉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我当以所余补人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读名人家书弘中华好家风 近来夜读《曾国藩家书》(附家训),其文风朴实,叙事细致,所述内容包罗广泛,从国家政策,读书成才,修身养性,到为人处世,求医看病等等,甚至到养花养草,无所不谈,就像听一位长者在和你聊家常,感受到的是孝顺、亲情、友悌,展现出来的是良好的家风。 家风,简单的讲,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习俗作风。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治家的内容,比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提倡家庭要“积善”。明代《朱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等内容对我们今天的“家风”讨论仍然有积极的启示意义。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值得我们去认真借鉴的“好家风”。通过曾国藩家书体现出来的曾家家风中就有着至今都值得学习的内容。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曾国藩在治家和教育方面的过人才能,却是人人佩服的。这一家风教育在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中有着很好的体现。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咸丰年间19世纪中叶,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曾国藩家书》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含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在曾家,男子“看、读、写、作”缺一不可;女子“食事、衣事、细工、粗工”须样样精通,形成了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他以“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自己身体力行。当年无论公务多么繁忙,他有两件事必做:一是每天读书,二是坚持写家信。从写信时间上就可以看到曾国藩与家里写信的频繁,当年通信极不发达,只能靠人捎带,却能如此坚持写家信,足见其勤。除自己身体力行,他教育子女也养成勤劳作风。要求“诸男在家勤洒扫”,“诸女学洗衣,学煮茶烧菜。”俗话说:“人贵勤”,可见,曾家的“崇勤”家风着实可赞。 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时,见到世家子弟一味的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心得体会1500字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心得体会1500字 导读:读书笔记读《曾国藩家书》有感心得体会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心得体会1500字: 最近无意中在书架发现了一本《曾国藩家书》,好书!目前只看了十几篇,内心颇为触动。我觉得曾国藩家书就像是我的公众号文章一样,虽说是家书,但是表达了很多曾国藩对事物的看法,我的公众号表达了我的见解。书里的信件是按时间序列排序,通过他写给父母、兄弟的信,可以窥到他个人成长进步的轨迹。 我倒不是因为想在仕途干一番大事,是我认为牛人自有他牛之处,能学习到他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对一个人自我提升有很大帮助。像这种牛人,从入职翰林院当科员,十年内干到一把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肯定有非常人之处。恰好他重视交流与记录,且装订成册,警示曾家后人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成长的机会。 从他的书信中,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古人对于孝的重视,像我们写信顶多加个“尊敬的”或“亲爱的”,但是他呈祖父母、父母的,都是“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我们只有在逢年过节才会出现此类的祝福语,但是他是融入到平时生活点点滴滴的,非常虔诚。可能有人会说形式主义,杠精请绕道而行,生活就是需要仪式感,有时连形式都懒得走,更别提更深层次的了。 他还提了一点关于婆媳关系的事情,“又闻四妹起最晏,往往其

姑反服事他,此反常之事,最足折福。天下未有不孝之妇而可得好处者,诸弟必须时劝导之,晓之以大义”,引发了我对于婆媳关系的思考。的确若是以长辈示之,必恭敬之,还是要扭转一下自己的待人方式。看完这句第二天我特意早起煮了一顿早餐,略略表达了心意,就没有然后了。 第二就是他对兄弟姊妹的关心,从我看到的第一篇信时他就是已婚状态,作为长子,他对于兄弟们的课业关心程度赶得上父母了,还时不时寄给弟弟们学费。他认为自己年长,父亲倾尽心血培养他,他汗颜不能把父亲所教授传给弟弟们。很有趣的是,在开始几篇信中,他批评弟弟们,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当时我也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但是我想作为他的弟弟们估计不会开心。 果不其然,后面弟弟们回信“月月书信,徒以空言责弟辈,却又不能实有好消息,令堂上阅兄之书,疑弟辈粗俗庸碌,使弟辈无地自容”。 曾及时开导“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不孝;若使族党称道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如我,这便是不悌。读后感何也?盖使父母心中有贤愚之分,使族党口中有贤愚之分,则必其平日有讨好意思,暗用机计,使自己得好名声,而使兄弟得坏名声,必其后日之嫌隙由此而生也。但愿兄弟五人,各各明白这道理,彼此互相原谅。兄以弟得坏名为忧,弟以兄得好名为快......”。 从他的信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开明,可以很快接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人,他们兄弟之间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来来往往的过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范文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范文 曾国藩的一生是成功的,是靠着一次次失败走向成功,我期望我和同学们能找到曾国藩的“宝藏”,以追求人生更高的境界。下面给大家整理的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范文五篇,希望大家喜欢!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范文1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应当说是赶上了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可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我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我身旁。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可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并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可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此刻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以往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以往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礼貌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此刻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可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看

从点滴中看曾国藩为人处世――读曾国藩家书一封

从点滴中看曾国藩为人处世——读曾国藩家书一封也许是因为时代相隔不远,也许是因为确实是位著述颇丰的大儒,总之,现世流传的曾国藩所写文章极多,而其中以曾国藩的家书流传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刻。曾国藩家书内容丰富,有修身之道、理财之方、治学之法、交友之辩、为政之理等诸方面。由于是家书,曾国藩在宦海沉浮中对亲人眷属敞开心扉,或言人生感悟,或抒心事衷曲,或论军政国是,或述伦理纲常;言之凿凿,情之绵绵,感人至深,实为后人吟诵捧读、认真思索的佳作。因此,我选择了曾国藩家书其中的一封——《咸丰八年四月初九日致沅甫九弟》来进行品读与赏析,从一封几百字的家书中看出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从他对自己的兄弟的谆谆教诲和循循善诱中得到一点启发。 《咸丰八年四月初九日致沅甫九弟》原文部分摘录如下: 1沅甫九弟左右: 四月初五日得一等归,接弟信,得悉一切。兄回忆往事,时形悔艾,想六弟必备述之。弟所劝譬之语,深中机要,“素位而行”一章,比亦常以自警。 今年有得意之事两端:一则弟在吉安声名极好。一则家中所请邓、葛二师品学俱优,勤严并著。第声闻之美,可恃而不可恃,兄昔在京中,颇著清望,近在军营,亦获虚誉。善始者不必善终,行百里半九十里。誉望一损,远近滋疑。弟目下名望正隆,务宜力持不懈,有始有卒。 治军之道,总以能战为第一义。倘围攻半岁,能爱民为第二义,能和协上下官绅为第三义。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遽尔摧阻。此次军务,如杨、彭、二李、次青辈皆系磨炼出来,即润翁、罗翁亦大有长进,几于一日千里,独余素有微报,此次殊乏长进。 求人自辅,时时不可忘此意。弟常常以求才为急,其阊冗者虽至亲密友,不宜久留。 书信第二段开头,曾国藩便说到自己今年有两件两件得意的事情,本以为是曾国藩在向家人亲族报告自己今年所遇喜事,然而,一段读完却发现两件事

读曾国藩家书

读《曾国藩家书》 近读《曾国藩家书》,诚获益匪浅,感悟至深者,欲行“有志,有恒,有胆,有量”八字。 曾国藩者,晚晴中兴名臣,湘军统帅,官至总督、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出将入相,有千古完人之誉。李鸿章说过:吾师道德功业,固不待言,即文章学问,亦卓绝一世。盖曾氏志慕圣贤之道,常以“进德”、“修业”自勉,故垂不朽。 笔者观其家书,大抵曾国藩论及两个大方面的问题,一是人格修炼,二是须躬行实践修齐治平之道。其思想核心在于格物与诚意,所谓洞明世事,练达人情,则大器可成。 原本以为修身自律是迂腐之举,殆读曾氏家书,诚觉律己严苛则可成伟事,人格建构与修养境界直接影响到个人道德事功的成就。曾国藩性本愚钝,三十岁以前也是一个浮躁、傲慢、虚滑的人,然而后来痛下内在修炼工夫,故能立能达而德业并茂。 人格修炼之第一要务,即欲立坚卓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曾国藩深受儒家“修齐治平”文化熏陶,立志不甘居下流,而欲求高世独立,崇德广业的圣贤之道。曾国藩志之所行,“莫问收获,只问耕耘”,此谓拿得起、放得下;曾国藩常言其有“好汉打脱牙和血吞”咬牙之举,有“本其素志,死而无憾”慷慨之愿,此足见其坚忍。志之立,犹如金丹换骨,而困而勉,而知而行,则日进无疆,终有理想达成之一朝。 有志更须有恒,有恒谓日积月累,如愚公之移山,终久必有豁然

贯通之候。曾国藩谓其“生平坐无恒之弊,致万事无成”,而针对无恒这一致命伤,曾国藩终生攻伐不懈,后来即使是在军旅生活中,每天只要有闲暇,他都坚持读书写字。其后来家书有了交代:“四十六岁以前作事无恒,近五年深以为戒,现在大小事均尚有恒。”曾国藩深谙事物发展规律,认为欲成大事,须如种树畜养一般,日见其大而不觉,终可脱胎换骨。故曾氏务积劳而不急于求功,务耕耘而不问收获,持之有恒,量的积累终致质的飞跃,曾国藩的付出终究得到丰厚的回报。 曾国藩善于论“气”,于个人修养中,常论及“人身之气”,气者,有阴阳邪正之分。笔者所悟:立身行事,欲有强毅之气,而务力戒骄气惰气。读曾国藩之家书,感受到曾国藩之人格充斥着阳刚不屈之气,内敛而不虚浮,畜之其内而不外泄。盖强志之所帅,气自浩然,曾氏志气归一,明强而致圣贤之道。曾国藩亦常诫其诸弟子侄要力戒骄逸惰散之气,曰“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骄气惰气,于成事有大碍,为曾国藩所痛诫,故不可不慎,不可不猛然反省而决然去之。 曾国藩人格中最大亮点是一个“诚”字,“诚”字位于曾国藩修身五字诀之首,曾国藩提出“血诚”两字,即言诚欲发自内心。他涉世倡导推诚守正,抱朴守拙,以诚愚应对巧诈,以笃实浑含应对权机。盖曾氏之“诚”论及三个方面:一是慎独而不欺己。意诚心正,老老实实做好自己,所知之则行之,俯仰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二是敬恕而不欺人。内仁外礼,以至诚待人,言忠信、行笃敬,有云“以诚待

曾国藩的家书读后感

读后感: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的地方。最近有幸拜读了曾国藩的《家书》,虽然我没有完全读懂全部的内容,也不是完全赞成其中的某些观点,但让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有许多。就像是他时时刻刻要求弟弟们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因为他觉得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改变命运,就如他自己一般。他时常把自己的诗寄回去让弟弟们借鉴学习,也时常要求弟弟及子侄把自己日常练习的字,诗词等作品寄给他看,然后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加以指导,他指出“读书宜专,习字宜恒”。这样的教育方式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有在家书中处处都表现出作为一个儿子对父母应有的尊敬,作为孙子对祖父母的尊敬。这样的品德也是如今社会最缺少的东西,当今社会孩子们对父母亲的态度确实是让人大跌眼镜。所以《曾国藩家书》是教育孩子们的一本好教材,曾国藩已为孩子们做好了榜样。曾国藩他除了是好儿子好孙子好哥哥外,他更是一位好父亲,他在时时刻刻关注孩子的学业问题的同时也时刻把孩子的健康放在心上。 有一句老话是这么说的:子孙有用,留钱没有用;子孙无用,留钱也没有用。这也算是流传的名言了,其中的道理更是经过多少人验证过的。曾国藩他作为朝廷重臣,手中实权在握,有时也会入不敷出,“亦将欠债”,“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他这样做就是为子孙后辈树立了正确的榜样。他在家书中再三叮嘱家人要力行节俭以不致亏空,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事,也有人认为是不可思议的事。然而,作为封建士大夫的曾国藩做到了。他们

家族在曾国藩死后还能出现一批人才,这是与曾国藩的教育密不可分的。希望各位读者在读完《曾国藩家书》后能以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及自己身边的人,这样我们的国家就会后继有人,民族精神就会不断传承下去。 读完《曾国藩的家书》,学习了曾国藩的教育方式,不难联想到现在的教育。不能不说我们现在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偏差,我们过分的重视了“才”的教育,忽视了“德”的教育。曾国藩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再想想我们现如今社会的教育目标是什么,是让孩子上个好大学,到时再混个好文凭。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这样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是的“德”才是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的首要任务。教育问题确实是现今社会的一大难题,好多家庭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花费大量的心血,最后却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希望各位家长能在《曾国藩家书》中学到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 《曾国藩家书》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修身、齐家、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这本书通过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告诉我们许多生活的道理。通过曾国藩的这些家信,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然后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诸兄弟,避免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犯

曾国藩家训摘录

个人学习资料 曾国藩家训 像毛泽东说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平生最佩服也是曾国藩,据说蒋介石床头只放《圣经》和《曾国藩家书》两本书。 市民放火烧了教堂。天津领事馆许多人死亡。慈禧下令让曾国藩去处理。当时他在领导洋务运动,特别不想开战。他处理时软,没想到百姓情绪办。天下人都骂他是卖国贼。后来一再声明,但是临死前也后悔最大遗憾是天津教案。 梁启超说:?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资吾侪当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后儒先之言所能逮也。?别人说的都是空话,他写的都不是空的,比唐宋来许多人说的话,对我来说,对后代人来说都让人终身受益。不仅是清中兴名臣,也是教育家。我们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重新审视这个家书的内容。他和他的家书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是标准的家训。影响大而深远。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读书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获得专业技术。

我们说曾国藩之所以能成为曾国藩,是和他以儒学作为毕生的信仰和信念分不开的。所以一个人只有精神世界强大,才能在现实世界强大。 但是有一个人比范进中举还不容易呢,谁呢?就是曾国藩他爹,叫曾麟书。别看这名字起得很雅,麟书,看上去很有学问,但是这个科举考试可要了他的命。不说乡试,考秀才这一级他整整考了16次都没考上,好不容易考到17次,大概17是他的幸运数字,总算考上了。这时候他已经40多岁了,曾国藩都20多岁了。所以实在是考不动了,路漫漫其修远兮,他不考了,然后把希望都寄托在他儿子身上,就回家了。 教育:有三点值得称道。一是两次没考上,这种挫折在曾国藩心中是痛,他只字不提,这是四两拨千斤。二是这不是小数目,要还一百两不容易,不骂也会埋怨,但是他没。称道这事,埋怨都没有。这是出乎意料,给人心灵造成震撼,曾国藩常回忆这事,这是他读史书的起点。三是教育上说了最关键的话,买书的初衷是为了读,细心读,这话最重要。 曾国藩后来说:?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 一是进德,可以帮助人树立人生信仰,他处逆境不惊就因为有强大的儒学信仰,培养就得靠读书,人生观

班主任主题班会《曾国藩家书摘录》

曾国藩家书精品摘录 目录 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 (1) 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 (1) 致诸弟.必须立志猛进 (3) 禀父母.劝两弟学业宜精 (3) 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 【原文】 盖士人卖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译文】 因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气;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人恒心。有志气就决不甘居下游;有见识就明白学无止境,不敢以一得自满自足,如河伯观海、井蛙窥天,都是无知;有恒心就决没有不成功的事。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 【原文】 卫身莫大如谋食,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也,士劳心以求食者也。故或食禄于朝,教授于乡,或为传食之客,或为入幕之宾⑦,皆须计其所

业,足以得食而无愧。科名⑧,食禄之阶也,亦须计吾所业,将来不至尸位素餐⑨,而后得科名而无愧,食之得不得,究通由天作主,予夺由人作主,业之精不精,由我作主。 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农果力耕,虽有饥馑,必有丰年;商果积货,虽有雍滞,必有通时;士果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即终不得科名,又岂无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则特患业之不精耳。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 【译文】 卫身没有比谋生更大的事了。农、工劳力,是谋生;士人劳心,也是谋生。所以说,或者在朝廷当官拿俸禄,或者在家乡教书以糊口,或者做传传达达的事当食客,或者参加人家的府幕做宾客,都是用自己所修的业,达到谋生无愧于心的满足。科名,是当官拿俸禄的阶梯,也要衡量自己学业如何,将来不至于尸位素餐,得了科名心里不感到惭愧。谋生谋得谋不得,穷通由天作主,予夺由人作主,业精不精,由自己作主。 然而我没有见过精而终于谋不到生的。农夫如果努力耕种,虽然会有饥荒,但一定有丰岁。商人如果积藏了贷物,虽然会有积压,但一定会有畅销的时侯。读书人如果能精学业,那怎见得他不会有科名呢?就是终于得不到科名,又怎见得不会有其他谋生的途径呢?因此说,只怕业不精了。要求业精,没有别的办法,要专一罢了。谚语说:“技

读《曾国藩家书》感悟

读《曾国藩家书》感悟 博文收藏 2010-02-08 1017 51fa76350100gy7o 不问收获只问耕耘 ---读《曾国藩家书》感悟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引人注目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 他早期主要熟读四书五经,练习八股应试作文。不过,在第二次落榜后,借钱买了一部二十三史。也许正是这部二十三史使他的人生发生重大的转变。在家境不是很宽裕的情况下,借钱买书确实需要较大的勇气。好在有父亲表示全力支持,只希望儿子能扎扎实实地把它研读完毕。为了报答父亲的支持,特意立下誓言“嗣后每日点十页,间断不孝。”发愤攻读一年,不仅把这部二十三史读完,把每日点十页史书的读书习惯保持了下来,而且,也养成了对古文与历史的爱好。通读二十三史,可能也是第三次参加科举金榜题名的基础,当然,也是他以后学术研究与治理国家的基础。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阅读历史书籍具有很大的学术与实用价值。思想导致行为,读书改变命运。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了解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很难想像,平常人眼里亲戚朋友之间的书信,既然包括这么多的知识。用这句话“吾最服曾公!其思想之深,非常人所能窥视!况如今民风日下,传统文化断层,吾人思绪普遍迷茫、空虚、偏激,故曾公之雄才伟略岂我辈所能一睹其芳颜!”来说明自己对于此书的评价应该更确切不过了。 曾国藩的家书行文从容镇定,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看似平淡的家常中蕴藏真知灼见,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文字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可谓字字良言,句句妙语。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大全

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大全 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一 本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透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我们能够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个性是曾国藩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绝佳典范。 读《曾国藩的家书》,不难联想到此刻的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和粉饰。如***晚年提出的教育问题。“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此刻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超多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但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教育问题不荣乐观。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是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 《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这天的教育却是一味地让孩子学技能,导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要去敬爱自己的父母。这样又怎样去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职责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职责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这些都值得我们的深思。 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二 《曾国藩家书》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近日,读此书更感勤俭节约为修身立人之本,兴业持家之道,人人勤俭自持,社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四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四篇 【篇一】 假期中我读了《曾国藩家书》这本书,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随想而至,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读书 曾国藩一向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他在致诸弟的信中反复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有恒心。 在讲到怎样读书时,他在一封信中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

一不可。”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到写,从史到经,从读书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 很多人让孩子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走上仕途,但曾国藩却不愿孩子做官。他在写给儿子纪鸿的信中曰:“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很多人家长让孩子读书是为了让孩子通过考试入“仕途”,为自己和家人长脸面,谋福利。殊不知,我们的读书理念培养出了很多有文化没有教养的自私自利的人,只注重学习分数忽略做人的教育使很多孩子丧失了自我约束的能力,不能不说这已经成为社会的悲哀。 待人 帮助邻里族人是曾氏家族的传统门风。 尽管曾国藩在京生活曾一度很窘迫,靠借钱度日过年,但仍旧寄钱给族人以资助。在谈到为什么接济亲戚族人时,曾国藩写到“家中之债,今虽不还,后尚可还,赠人之举,今若不为,后必悔之!”“君子之处顺境,兢兢焉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我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君子处蔷境,亦兢兢常觉天之厚于我,非果厚也,以为较之尤蔷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所谓境地须看不如我者,此之谓也。”道光年间,曾国藩越四级而超升,托叔父将黄金十两兑钱送与最亲最苦之人。节俭用度,置义田以济贫民,捐银修祠堂。 曾国藩在家书中教育子女和诸弟过日子要能勤能俭,略

《曾国藩家书》摘录记录文本

曾国藩家书摘录 前言:很早前就想阅读此书,一直抽不出时间。前一段时间听完曾仕强讲的“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觉得还不够味,便又找了电子书来看。 最初用手机读了一点,又觉得不方便,还是在电脑上又从头开始看了一遍。 1.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 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骆按:如今休去且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做与不做都是同理,想做就去做,不必择时择地。 2.切己体察,穷其理,即格物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此二者并进,下学在此,上达亦在此。

骆按:这句话有点王阳明的意思了。知行合一。 3.大抵第一要除骄傲气习,中无所有,而夜郎自大,此最坏事……总期不自满足为要。 骆按:乔布斯所言“保持饥饿,保持愚蠢”,也是让人们不自满,不要骄傲的意思吧。 4.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书曰:“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5.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6.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禾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 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走,丝毫不能自主……尽其在我,听其在天。 7.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

不惟平心谦抑,可以早得科名,亦一养此和气,可以稍减病患。 8.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往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骆按:人而无恒,一无所成。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钩,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 9.身体虽 弱,却不宜过于爱惜。精神愈用则愈出,阳气愈提则愈盛。每日作事愈多,则夜间临睡愈快活。 若存一爱惜精神的意思,将前将却,奄奄无气,决难成事。 骆按:既然决定做某一件事情,就认准目标,决心去做就好了。10.凡心中不可有所恃,心有所恃则达于面貌。 骆按:心中所想,你以为别人不知道?其实你的眼睛出卖了你的心。 这段话有点以貌取人的意思,大家都说眼乃心之门户,其实也只是片面的看法吧。

从点滴中看曾国藩为人处世——读曾国藩家书一封

从点滴中看曾国藩为人处世——读曾国藩家书一封 也许是因为时代相隔不远,也许是因为确实是位著述颇丰的大儒,总之,现世流传的曾国藩所写文章极多,而其中以曾国藩的家书流传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刻。曾国藩家书内容丰富,有修身之道、理财之方、治学之法、交友之辩、为政之理等诸方面。由于是家书,曾国藩在宦海沉浮中对亲人眷属敞开心扉,或言人生感悟,或抒心事衷曲,或论军政国是,或述伦理纲常;言之凿凿,情之绵绵,感人至深,实为后人吟诵捧读、认真思索的佳作。因此,我选择了曾国藩家书其中的一封——《咸丰八年四月初九日致沅甫九弟》来进行品读与赏析,从一封几百字的家书中看出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从他对自己的兄弟的谆谆教诲和循循善诱中得到一点启发。 《咸丰八年四月初九日致沅甫九弟》原文部分摘录如下: 1沅甫九弟左右: 四月初五日得一等归,接弟信,得悉一切。兄回忆往事,时形悔艾,想六弟必备述之。弟所劝譬之语,深中机要,“素位而行”一章,比亦常以自警。 今年有得意之事两端:一则弟在吉安声名极好。一则家中所请邓、葛二师品学俱优,勤严并著。第声闻之美,可恃而不可恃,兄昔在京中,颇著清望,近在军营,亦获虚誉。善始者不必善终,行百里半九十里。誉望一损,远近滋疑。弟目下名望正隆,务宜力持不懈,有始有卒。 治军之道,总以能战为第一义。倘围攻半岁,能爱民为第二义,能和协上下官绅为第三义。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遽尔摧阻。此次军务,如杨、彭、二李、次青辈皆系磨炼出来,即润翁、罗翁亦大有长进,几于一日千里,独余素有微报,此次殊乏长进。 求人自辅,时时不可忘此意。弟常常以求才为急,其阊冗者虽至亲密友,不宜久留。 书信第二段开头,曾国藩便说到自己今年有两件两件得意的事情,本以为是曾国藩在向家人亲族报告自己今年所遇喜事,然而,一段读完却发现两件事无一涉及曾国藩自己的成就。古代封建社会“长兄为父”是对家中小辈的要求,更是在伦理道德方面对年长的家族成员要求他们承担教育、培养的责任,从曾国藩的书信中我清楚的看到曾国藩作为长兄严谨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文章中没有所谓的矫揉造作、不饰辞藻,这只是一封信而已,但出自他之手,我们看到他对自己家族赤诚的关心与热爱。一个家庭造就了他,他也造就了一个家族。很简单的理由,他希望他的家族,他的父母,他的兄弟,他的儿子,他的叔伯能够很好地生活,能够以一种近乎完美的面貌呈现在自己或者世人面前。由于时代的原因,我与我的同辈们大多为独生子女,曾国藩当年对自己的弟弟的心情我们已经难以体会,然而,曾国藩对自己弟弟负责的态度并不过时,相反,它极其适用于我们。在家,我们还有表堂兄弟姊妹;在校,我们还有学弟学妹;将来在自己的岗位上,我们还会有自己的晚辈,他们都需要我们去对其负责,以他们的忧烦为自己的忧烦,以他们的喜乐为自己的喜乐。 他在第一段的后半段又写到他关于名声的思考:只是虽然声望是好的,是令人陶醉并且让人极力追求的东西,但它可以依靠的同时又不能过于依赖,如果过于依赖,则如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一般,曾经好的名声让大家对你有极高的期望值,而如今,一旦你的名声稍有不正,则会谣言四起。曾国藩虽然过去 1《曾国藩家书笔记杂著卷》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1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读《曾国藩家书》的几点想法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是近代中国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借用唐浩明先生的评价就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然读完曾氏家书,忽感伯涵亦是教育大师,为人处世之圣者也。毛主席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此言非虚,读罢,方有所感。 学曾子做人之道 曾国藩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学习,我想在其中挑出做人这一方面来讲。原因源于曾国藩的一句话:“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财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虽然曾国藩在这里谈到的是读书学习,但是我觉得这说的也是做人。其一有志,所谓志者,是各人之理想,各人之追求,因此,这“志”也是做人;其二讲有识,此乃是一种对于学问的态度,普天之下,即使是学贯古今的大家,谁又能说自己已经穷尽了学问呢?天下之大,学问之大,若是大言不惭说自己“学尽”,只怕是井底之蛙。所以知“学问无尽”着乃是一种谦逊,亦是做人;其三有恒,凡事若是不能持久,坚持不懈,何事可成?相反来讲,所谓“水滴石穿”,我们若是“有恒”,又有什么做不到?那么作为一个学生,勉强可称为“读书人”,曾文正如此之言,可是在谈做学问之时谈做人? 另一点对我而言,对我们学生来说,大学学习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更重要的学习做人。会做人才会做学问,或者做人与做学问是相通,而会做学问不一定会做人。看看现在总体的学生素质便可知道,大学老师应该教会学生们做人,而不仅是知识。 君子当自强不息,明强为本 从曾国藩身上,我学到的最深的一点就是“自强不息”。他在给他弟弟的信中谈到,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事,一定要内心有股倔强的精神。不过,光是这还不够。曾国藩终生信条便是:“欲成大事,”明强“为本“。他谈到中庸中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即要有智慧才行。我觉得这一点对我启示很大。我觉得要做到这些,就要有明智。而这个”智“,不只是单纯的解决事情本身的方法,还应该包括一种精神,一种遇到困难时的毅力,敢于迎难而上,这也是”智“,亦或是寻求另辟一条道路的智慧。只要学会自强不息,永不放弃,遇到困难之时多想办法,也不一味屈服,便是一种明智之举。联系到我们实际,现在很多学生遇到一点点小困难就想放弃,谈个恋爱失败就要跳楼,学个专业不好就自暴自弃,这些都是愚昧之举。想想当年曾国藩在九江兵败,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火烧湘军战船100多艘,曾国藩坐船被俘,后来他硬着头皮逃到江西,又弹劾了江西的巡抚、按察使;第二年当他被围困南昌时,江西省的官绅人人都幸灾乐祸。他与江西官员的关系,更是到了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容得下他的地步。曾国藩形容自己处境困窘是:“一听到春风的怒号,心就要碎了;一看见敌人的战船开过来,就急得绕着房子转圈,没有好办法。”但是即便如此,他依旧没有放弃,重新整顿旗鼓,最后剿灭太平军。他能取得大成就应该和他的”明达“密不可分。 虚怀若谷,谦逊待人 做人的第二条,我学到的便是“谦逊”之道。做人一定要谦逊,他告诫弟弟“满招损谦受益”,做官时要谦虚谨慎。我感觉这一点是曾国藩的现身说教,因为曾国藩年轻时,年轻气盛,依仗自己的才华横溢,便“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在长沙当团练时,动则指责别人,与巡抚结怨;在江西战场上又与地方官员有隔阂,正因如此,年轻时曾国藩人际关系很差。后来他自我反思后,改掉了这一毛病,朝中人也逐渐认可了。所以“人要谦逊”这是他切身的体会。魏人李康《运命论》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说的是同一个道理。“长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大夫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之由,未尝不是此二者为枢机”。那么联系我们自身,做官如此,做人亦如此,要谦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这学期,每周一二早上学校组织学习传统文化,范校长在学习中多次提到《曾国藩家书》,我在课余时间仔细翻阅了此书,在网上也浏览了不少有关此书的评论,现将自己摘抄和总结的心得记录如下: 一、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自己的信仰,你就能能抗得住别人的议论与指责。(纳妾风波\办团练)其办团练的主要理由就是,儒学正统受到灭顶之灾,其为读书人心中仅存的孔孟之道的仁义信仰.坚决不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信仰。从中可以看出,做人要有信仰,只有有信仰才能经得起评论,才能构建强大的团队. 二、藩父亲给其来信中提及"三节",曾国藩并给自己设了三戒",戒多言、戒怒、戒忮求",起初其仍做说一套做一套,后来其老师倭仁给其建议:1、记日记:正视自己的错误。我与我周旋(自省),记日记,戒烟的故事,从改名"涤生","虎门销烟",自己在书房烟壶,烟具砸了,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身上,决心、毅力、智慧、潜能才能真正发挥出来,日课十二条,人但有恒,无事不成,自立,自信,自省.

三、"败人两字,非傲即惰""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李鸿章睡懒觉的例子,曾国藩告诫其要诚,对人对已都要诚,要做到诚,就必须防范"傲"与"惰"."勤"字防"惰",从曾国藩读书,早起,可以学习曾国藩从早起做起. 四、识人的道理,我认为从团队角度来说,其有用人之心,识人之能,才能集聚人才.书中讲到刘邦与项羽的例子,识人\用人\团队 五、绝不轻易拒绝帮助,更不能简单地拒绝机会.只要自己内心足够强大,只要信仰足够明确,理想够坚定,就不会被所处的环境轻易地左右(曾国藩拜穆彰阿为师) 六、用人四部曲 1、广收、2、慎用、3、勤教、4、严绳、 七、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李元度为反例) 第一,对于一个团队来讲,扬善是一种最重要的激励机制; 第二,对于社会来讲,批判更有利于成长,对于个人来讲,鼓励更有利于成长, 第三,规过是必须的,但更讲究方式,方法与灵活性 第四,勇于扬善是一种候选,胸襟扩大,做大事

经典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经典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关于经典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 大名鼎鼎的《曾国藩家训》是我们总经办读书会阅读并学习分享的第二本书。起初并不太理解为什么要读《曾国藩家训》?我初浅的认为,曾国藩不过是组建湘军打败了太平天国而已。可有幸读了郦波所著的《曾国藩家训》后,让我感受颇深。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为人处事、管理自己、管理他人的教育书籍,阅读并学习后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曾国藩在看似平淡的家常中蕴藏真知灼见,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从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治学、治军、为政等各个方面,“平凡”真实,平常而又深入,可谓字字良言,句句妙语。 曾国藩是一个好哥哥、好父亲,也是个孝顺的儿子。他总是告诫他们要认真研究学问,要读好书但又不能读死书。他认为自己能够帮助父母亲教育好弟弟们是一件尽孝道的事情,也就尽心教导弟弟们。遇到问题时,他总能够先从自身找错,反省自己的缺陷。在与兄弟间发生矛盾时,他感到很难过,但却不会意气用事去追究对方的过错,而是冷静处理,仔细维护兄弟之间的感情。“兄友”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他曾对其弟说,“凡兄弟有不是处,必须明言,万不可蓄疑问。如我有不是,弟当明诤婉讽。我若不

听,弟当写信禀告堂上。”我觉得就是要这样子的。家人之间有什么问题就应该打开天窗说亮话,有什么都说出来。如果有问题而不说,一味地埋藏在心里,那又有谁会知道呢?这样只会让之间的矛盾更加的尖锐,一旦矛盾激发,只会让彼此收到的伤害更大更深。“养不教,父之过”。儒家向来视家庭教育为人生教育之本,对于孩子的成长,父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再好的学校与老师也无法取代父亲与母亲。 《曾国藩家训》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刻认识了曾国藩这位大家最真实的一面,他是如何从一个资质平平的甚至愚笨的人,不断自省,不断修身养性,而成为近代史上少有的大家!很多人推崇曾国藩,包括像毛泽东和蒋介石这样的对手,都不约而同地敬佩着一个共同的偶像,这说明曾国藩除了功业上的成就以及*、思想之外,他有很多过人之处,那种具有普世价值的智慧与思想尤其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 关于经典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2 以前对曾国藩的印象停留在曾国藩家书上,虽然并没有真正读过曾国藩家书,但是从零零散散的信息中对曾国藩形成的印象总体上是正面的,某种程度上有点先入为主,觉得曾国藩在立功立德立言三方面均堪为楷模。 读了唐浩明的三卷小说《曾国藩》,在结尾部分通过左宗棠之信,康福之思,陈广敷之言表达了作者对曾国藩的评价。真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