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适时”与“适度”精品文档5页

“适当”“适时”与“适度”精品文档5页
“适当”“适时”与“适度”精品文档5页

“适当”“适时”与“适度”

信息化社会中,现代信息技术不但运用于人们的生活中,也被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发展与深入,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教学效果也得到了认可。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偏远地区的学校正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校校通”“班班通”,使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形式的教育信息技术快速融入课堂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能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这说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在运用时间上要讲求“适时”

“适时”就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在最佳时机来使用,以达事半功倍之效。一般来讲,课堂导入适宜使用多媒体。这是由于一堂数学课的巧妙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效果。笔者在执教“平均分”时,利用多媒体在二年级(1)班进行了导入教学,具体做法是:编制“猴妈妈分桃子”的故事。上课伊始,笔者就将屏幕打开,显示出本节课的内容“平均分”,还有猴妈妈、猴弟弟、猴哥哥三人,猴妈妈一共有6个桃子,先是给猴哥哥分了1个桃子,猴弟弟分了5个桃子。猴哥哥不高兴地说:“妈妈,妈妈,这样分不公平。”于是,猴妈妈就给猴哥哥分了2个桃子,但猴哥哥还是不高兴地嚷道:“不公平,不公平。”此刻,我便问道:“猴哥哥为什么说这样分桃子不公平呢?”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因为猴妈妈没有平均

分。”故事还在进行,最后,猴妈妈没办法了,只能给猴哥哥分3个桃子,给猴弟弟也分3个桃子。这时,猴哥哥说:“这样分才公平。”笔者又问:“怎样分才是公平的分法?”学生便异口同声地说:“平均分。”到第二个班上课时,我对课件做了简单的修改,屏幕刚打开时并未显示出题目“平均分”,而是在学生看完故事后便立刻问道:“怎样分才是公平的分法?”问题一提出,学生便争先恐后地回答道:“分得的数量一样多时,才叫公平。”我紧接着问:“这种公平的分法叫什么呀?”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欲言不能,我便因势利导,显示出题目――“平均分”。

同一知识点的讲解,对课件题目展示的时间稍作变化,课堂效果就截然不同。这说明,“适时”运用多媒体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这是由于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使用CAI(计算机辅助教学)适时,就会引起学生的注意。相反,课件展示内容过早则会影响效果。这一实例说明,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应当做到“适时”。

二、信息技术在呈现方式上要讲求“适当”

“适当”就是指利用信息技术要根据数学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来加

以优化组合,以最适当的方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就是说,不能是为了吸引学生眼球而让课件的外在内容冲淡教学的重点、难点,以致喧宾夺主,反而失去创设情境、引发动机的意义。

现在的CAI课件通常会有形式多样、活泼生动的多媒体呈现形式,如影像、动画、数字、文字、图像等,这些多媒体与数学教学内容的搭配是否适当,就成为影响数学教学效果的关键性问题。两者搭配得好,就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两者搭配得不好,即使课件色

彩艳丽、场面壮观、声音雄壮,也只是哗众取宠。实践证明,运用这样的课件时学生会只顾观看动画、聆听音乐、欣赏影像,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结果是重点不能掌握,难点也不能突破。笔者在给二年级(1)班授课时,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制作课件时特意挑选了一些卡通小动物作为背景图片。但在授课时,笔者发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不是教学内容,而是那些卡通小动物。课堂气氛虽然活跃,但学生对教学重难点掌握却不好。针对这一情况,我对课件做了简单修改,将卡通小动物换为一些简单的背景图片。修改后的课件在二年级(2)班使用时,笔者发现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没有出现二年级(1)班学生的情况。再如,笔者给四年级(1)班讲授“乘法的分配律”时,发现学生思维跟不上多媒体的切换节奏,学生知识点掌握得并不透彻。课后与学生交流时,他们的回答是:“课堂上的知识感觉懂了,但不会做题。”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说:“多媒体课件呈现的运算过程太快,难以理解。”因此,给四年级(2)班授课时,我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发现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比较到位。这说明课件界面太过花哨,学生常被画面中的其他因素所吸引,而忘记老师提出的问题,忽略了学习任务。因此,课件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心理特征与认知特点,否则就会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到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有研究者指出,课件过于花哨常常使得“课堂上学生只顾欣赏美丽的背景,而忘记发现数学问题。这样的教学,学生有效的学习时间缩短了,无形中冲淡了主题。”同样,《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地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不能完全替代原有的教学手段,其真正价值在于实现原有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教师

还应注重课堂教学的板书设计。必要的板书有利于实现学生的思维与教学过程同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的脉络。”因此,教师不能完全抛弃黑板、粉笔。现代信息技术应当与传统教学设备相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要做到“适当”。

三、信息技术在数量安排上要讲求“适度”

所谓“适度”,就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扣紧每节的重点、难点,宜少而精,切忌过多过滥。笔者利用多媒体为五年级(2)班讲授“解方程”一课时,由于考虑到解方程涉及的运算较多,多媒体课件中安排的练习题较多。但为了在短短40分钟内增加课堂的知识容量,在习题练习部分笔者出示题目速度较快,参与互动的学生人数明显减少,不但没有体现出小学数学的“全体性”,而且还给学生带来了视觉疲劳和阻碍了师生的交流与互动。针对此状况,我在五年级(1)班授课时删除了一些习题,只保留了一些突出重难点的典型习题。通过这样的改动,笔者发现学生很活跃,也很轻松。40分钟的教学活动,学生对解方程的重难点掌握得相当透彻,大多数能做到“举一反三”。这说明,教师在授课时应当根据教学内容来选用信息技术,不能为了增加课堂的知识容量而过多、过快、过滥地使用信息技术。事实证明,过多使用信息技术,有时反而会影响教学效率。简言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应当力求做到“适度”。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等特点,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在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数学能力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对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不合理,却会弄巧成拙,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在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数学教

学结合越来越密切的情况下,我们要切实做到“适时”“适当”“适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提高。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3条:

1、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乃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2、积德为产业,强胜于美宅良田。

3、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