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妇女宗教信仰分析

大理白族妇女宗教信仰分析
大理白族妇女宗教信仰分析

?8?

[收稿日期]2003-11-10

[作者简介]许玉平(1978-),女(白族),云南大理人,云南民族大学2002级社会学研究生,主要从事女性学,社会学的学习与研究.

大理白族妇女宗教信仰分析

许玉平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

650031)

[摘要]本文在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白族妇女信仰的宗教原始宗教、本主崇拜、道教和佛教进行分析,并揭示出白族妇女在宗教信仰过程中各种宗教的教义、仪式、禁忌中都体现着性别的差异和性别的歧视。

[关键词]大理;白族妇女;原始宗教;本主崇拜;道教;佛教;影响[中图分类号]B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45(2004)02-0008-06

白族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民族,但是关于白族女性的研究和记载却少之又少。笔者作为一个研究女性学的白族女性,也想对白族女性做一些研究。宗教作为白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白族的影响很深。但是当社会进入父权制以后,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性别制度也反映到宗教当中,在宗教的各种教义、仪式、禁忌中都体现着性别的差异和性别的歧视。研究白族妇女的宗教信仰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白族妇女的地位和状况。笔者选取宗教信仰作为研究白族妇女的一个视角,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实证调查以及笔者从小到大耳濡目染的基础上,运用社会性别的有关知识对大理地区白族妇女的宗教信仰作一点初步的探讨。

1白族妇女的宗教信仰

白族妇女所信仰的宗教和白族男性信仰的宗教大致相同,有原始宗教、本主崇拜、道教和佛教。在不同的时期,每种宗教各有消长,各种宗教之间相互斗争,最后彼此妥协、互相渗透,并与白族的各种民俗、文化相融合,形成具有白族文化特色的宗教信仰体系。现在,白族妇女信仰的宗教主要是本主崇拜和佛教,其次是道教,原始宗教已经很少,此外还有少数白族妇女开始信仰基

督教和天主教。随着社会的发展,白族妇女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她们看待宗教也越来越科学,宗教不再是主宰她们思想、行为的主要因素。就信教的人数和信仰的程度来讲,在白族聚居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比经济发达地区信教的白族妇女多,老年妇女比青年女性多,前者比后者表现得更虔诚。

1.1原始宗教与白族妇女

当人类处在生产力

水平十分低下,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原始人类对自然界充满恐惧感和神秘感,于是就产生了原始的宗教信仰。白族先民也不例外。白族的原始宗教大体分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巫术几大类。

白族的自然崇拜是对天、地、日、月、山、石、水、火、树等的崇拜。图腾崇拜主要是对鸡图腾、虎图腾、龙图腾等的崇拜。随着万物有灵思想的发展和对人的生老病死、做梦等等生理活动的不理解,白族先民认为有独立于人体之外的灵魂存在,世间的万物都是有灵魂的,产生了对鬼魂的崇拜。鬼魂崇拜又与巫术和祖先崇拜交织在一起。白族的巫师可分为“朵兮薄”、“香通”和“降相”几类。“朵兮薄”有男有女,一般是家传的巫师,有较高的巫术,专门作请神、驱鬼治病、降妖

除魔之类的巫术和主持各种庙会等活动。“香通”和“将相”属于小巫师,一般为女性,她们稍微通晓一些巫术,主要为人们烧香占卜、“看香火”或

第3卷第2期大理学院学报

Vol.3No.22004年3月JOURNAL OF DALI COLLEGE Mar.2004

者“魂附体”之类的巫术。巫师除了懂得巫术之外,有的还懂一些天文地理、星象知识和民间草药知识。因此在科学文化落后、缺医少药的年代,能满足人们的某些需要。巫师不需要学习经文,也没有什么教义、教规,还可以一边从事生产一边行巫术,因此不识字的人也可以学习巫术,而且还可以兼顾家庭,这也许是女性巫师较多的一个原因。现在巫师已经非常少见,只有少数偏远的地区存在一些。

祖先崇拜根源于相信人有灵魂、灵魂不灭思想以及白族对祖先的缅怀。白族的祖先崇拜一直延续至今。祖先崇拜最重要的宗教仪式是“占卜”和“祭祀”。家里有人去世以后,家人(一般是家中的妇女)会请巫师“卜卦”,为逝去的人招魂问魂,看看他(她)们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好不好,有没有什么需要,有没有投胎转世,好让家里人放心。白族人家的“堂屋”的楼上都有祭祀祖先的神龛,每月初一、十五或节日要给祖先上香。清明节前后要上坟祭祖,还有一系列的祭祀仪式,包括到本主庙“上表”等等活动。此外,每年的“鬼节”(俗称“烧包节”)特别隆重。从农历七月初一接祖先回家,每天要用上好的供品来供奉祖先,到农历七月十四送祖先回到他(她)们的“世界”去。这天,要做酒席,还要给祖先烧纸包,里面装有冥币、纸钱、纸衣,以免祖先挨饿受苦。祖先崇拜还表现在丧葬活动中,其中还有很多的宗教活动。选坟地要看风水。人死以后要请和尚、道士(现在一般请“洞经会”和“莲池会”的成员)来为死者念经超度亡灵。出丧时请一个主祭人为死者念“白祭文”,叙述死者的生平、美德。出丧的日子也是由阴阳先生定的,这个日子不能和死者的长子、长孙的“八字”相冲,否则会给他们带来不吉利。不止在丧葬中,还有办喜事、建房、取名等等各种重大的人生事件中,人们在挑选日子的时候,一般只考虑不要和长子、长孙的生辰八字相冲就可以了,很少把女性考虑在内。在这些祭祀活动中,一般主持祭祀的人都是由年长的男性来承担,一是表现了白族对长辈的尊敬,特别是对男性长辈的尊敬;二是由于妇女大部分不识字,没法念祭文。女性主要做一些比如象制作供品、冥币、做酒席等

家务性质的劳动,是白族妇女家庭角色在宗教活动中的延伸。而且在各种活动中吃的顺序也有一定讲究的,一般是男性年长者先吃,接下来是女性年长者,男性小孩,然后才是中青年女性,充分体现出白族的尊老爱幼和男尊女卑的状况。也就是说作为母亲的角色女性的地位是比较高的,而作为妻子的角色,女性地位是比较低的。

此外,白族的原始宗教还包括生殖崇拜。相传“白王”就是其母上山砍柴时突然打了个寒噤以后怀孕生下来的。在母系社会,人类认为生育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赋予女性的结果,产生了对生殖的崇拜,女性享有崇高的地位。社会进入父系制以后,随着社会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男性地位高于女性,人类也逐渐认识到生育与生殖器的关系,于是产生了对生殖和生殖器的崇拜。由于人类繁衍的需要,而人类还没有完全认识到能否生育、生男生女并不是由女性一方决定,加上男权的统治,于是妇女的地位就由她们能否生育、生男还是生女来决定,妇女自身也在社会化过程中适应并学会了这样的性别角色。白族妇女也是一样,她们的首要职责还是生育,繁衍后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母以子贵”等思想对她们的影响很深。在她们还无法从生物意义上理解生育时,就把希望寄托在超自然力量上。白族地区的很多寺庙里都有“子孙娘娘”、“痘儿哥哥”、“太子阁”,很多人前去跪拜祈求子嗣。剑川县石钟山石窟的女阴石雕“阿央白”就是生殖崇拜或者说是生殖器崇拜的象征,每年都有来自各个地方的白族妇女到此给它烧香抹油,顶礼膜拜,祈求获得子嗣,能够顺利生产。还有鹤庆县的“石母家什”(外形象女性生殖器)和“石公家什”(外形象男性生殖器)、“石麻雀”,云龙县的“石莲花”等都是生殖器崇拜的象征。虽然生育被看作是白族妇女的神圣职责,但她们也必须遵守各种禁忌,如孕妇不能进新婚夫妇的房间,否则认为新娘以后不能生育。也不能进寺庙和本主庙,否则会冒犯神灵。产妇在生育后一个月内,不能进别家卧室或厨房,否则会带去不吉利,或冒犯灶神。妇女在虔诚地信仰宗教过程中,宗教同样歧视妇女,认为女性经血是一种“污秽”的东西,会亵渎神灵。宗

总第"#期第$卷

许玉平大理白族妇女宗教信仰分析

?!?

教既要求妇女作为一个生育的角色,又歧视与生育有关的经血,使妇女处于一种尬尴的境地。

l.2本主崇拜与白族妇女本主崇拜是在原始宗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白族独有的一种多神崇拜。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社神崇拜和白族先民万物有灵思想。“本主”白语叫“武增”,有的地方也把它叫“朵薄”,“岛薄”。本主有男有女,男本主叫“老谷”,女本主叫“老太”,都有祖先的意思。“本主”也有保护本境之主的意思,是白族村落或某一地域的护卫之神。村民不论祭祀、求学、疾苦病痛、婚丧嫁娶、生儿育女、建房修屋都要去本主庙祈求保佑,这其中包含了一种追求现世幸福的思想。

白族崇拜的本主十分繁杂,但就其崇拜的对象来讲,主要是白族的祖先和对人们做过好事、促进本民族发展的人物,或是其道德情操受到人们敬仰的人物。可分为自然神灵本主,图腾本主,祖先本主,英雄本主,民间人物本主,帝王本主,外族人物本主,佛教、道教神本主等。[l]也可按性别来分,分为男性本主和女性本主。本主不分等级、不分年龄、不分民族,也不分宗教派别,本主信仰的人群也是不分等级、不分男女、不分年龄、不分宗教派别。作为一个地方的守护神,本主本来应该是法力无边,高不可攀的,但事实上不是,他(她)们也和人一样,与人打交道,有七情六欲、有亲朋好友,有的本主甚至还与民女私通,整个本主体系中充满温情和人性。绝大多数本主还有被立为本主的神话传说。

在大理白族地区,本主信仰可以说是盛况空前,几乎每个村子都有本主庙。现在仅洱源县境内本主庙就有l72座,本主ll8尊。大理市各村有62个本主,其中男性本主40个,女性本主22个。从整个本主体系来看,男性本主远远超过女性本主,这也体现了白族的历史也是一部男性精英历史,而女性本主大部分是与这些男性本主沾亲带故而被列为本主,有的是以节义妇女的形象出现,如阿南、慈善夫人。关于节义妇女慈善夫人的故事白族历史上有很多不同的记载和传说,但慈善的形象只有一个,就是“一女不更二夫”的贞烈节妇,是儒家重气节、重贞操的思想在白族妇女身上的反映。一方面可以说慈善夫人的故事表现了她的机智、勇敢与谋略,表现了白族妇女对爱情、对丈夫的忠贞不二、致死不虞和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为后人所敬仰。另一方面她之所以被立为本主,为后人称颂,主要还是因为她做到了“一女不更二夫”,符合封建社会对妇女角色的要求。也许慈善夫人变节或者不为丈夫殉节,她就不会受到人们称颂甚至会遭来骂名。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女性为丈夫殉节而流芳百世,白族也很多名垂青史的节妇,贞节牌坊也是专门为妇女而立的。她们必须学会三从四德,从一而终,否则她们就与当时的主流文化(也就是男权文化)相冲突。而男性就不用遵守这些规范。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角色期待是双重标准,“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就是写照。

l.3道教与白族妇女道教从汉代就已经出现在白族先民的宗教活动中,到初唐时期,白族已有明显的道教信仰。学术界一般认为道教是南诏前期的一种主要的宗教信仰。最初传入白族地区的道教主要是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又叫“天师道”、“火居道”,道士可娶妻生子,重符箓,从事斋醮活动,也叫作道场。南诏中后期,佛教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占据主导地位。王崧本《南诏野史》中就有“丁末太和元年,王(丰佑)母出家,法名惠海(又云师摩矣)。太和二年,用银五千,铸佛一堂,废道教。”的记载。自元以来,道教在白族地区又日渐兴盛,此时全真道传人,全真道又叫“清虚道”,为出家道士,食素,重清修。全真道主张释、儒、道三教合一。在白族地区,火居道士居多,通常被称为“高公”,为人们进行做斋、打醮、画符箓等活动。现在,道教已经衰退,道教活动主要在由中老年男子组成的“洞经会”和中老年妇女组成“莲池会”活动中有一定保留外,逐步融入到民俗中去了。如很多地方选坟地、建新房有看风水、放风水罐地习俗。洱源县凤羽地区白族至今还供奉财神、灶神、门神、山神、路神、桥神等等,开车的人每年要去祭路神,做生意的人祭财神,每年的“三元盛会”向群众宣讲“圣谕”,其中包含了释、儒、道的思想,道教修行中的“明心见性”成为当地的一句俗语,曲解为做事光明磊落的意思。

总第l4期2004年第3卷第2期

大理学院学报

?l0?

道教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了。

道教在对待男女性别问题上与世界上许多宗教不同。道教从“阴阳平衡”理论出发,主张男女性别平等,认为“男女者,阴阳之本也”,[2]“男不能独生,女不能独养”。[3]主张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在《太平经》中强烈反对歧视妇女、残杀女婴的陋习。修道成仙也并非男子专利,女子也一样可以修道成仙,而且可以夫妇双修。为广大妇女提供了追求精神解脱,自由选择生活的机会和权利。在道教神仙体系中,女性神仙之多,也是其它宗教不能企及的。但是,受父权制的影响,道教和其他宗教一样,它的最高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也都为男性。后来道教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认为“乾道为男,坤道为女,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已经包含了男尊女卑的思想。

白族妇女除了日常生活中的道教信仰外,道教的阴阳、乾坤思想也反映到白族妇女的生活当中。从小母亲就教会女儿要“柔”,要“静”,这样才象女孩子。而男孩子要有阳刚之气,要好动,否则被认为缺少男子气。“静柔”思想符合中国文化中女性阴类的气质。白族过去的男尊女卑思想就是“天尊地卑”的反映。

l.4佛教与白族妇女佛教从南诏时期开始传入白族地区,其中以佛教密宗最为盛行,它与以白蛮为主的土著民族的原始宗教相互斗争,最后彼此妥协,形成了具有白族文化特色的白族密宗———阿叱力教,成为南诏大理国时期主要的宗教。其传入的路径一般认为有三条:一条是由西藏传入;一条是由中原传入;一条是由印度经传入。密宗在洱海区域的传播始终依靠王室和大姓,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成为全民信仰的宗教。大理国时期佛教更为盛行,修建了大量的寺庙和佛塔,国王统治者下台后也多削发为僧。段氏大理、后理二国共传二十二位君主中,除段思英一代被其叔废为僧外,还有九代国君是自动禅位为僧的。《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一》记载:

“白人无问贫富,家有佛堂,老幼手不释数珠。一岁之间斋戒居半,朔望则裹饭袖香,入寺礼佛饭僧。二月八日为迎佛会,相率罄其资从事,虽费万钱,莫之惜者。”元明以后,“禅宗”又传到大理,佛教势力更加发展了。明清时期,阿叱力教逐渐衰退,禅宗占主要地位一直延续至今,但其中更多的融入了白族的民俗文化成分。

阿叱力教的僧侣叫“阿叱力”,还有不同的称呼,如大师、法师等,白语叫“师主薄”。“阿叱力”几乎都是男子,他们可以娶妻生子。“坛”与“会”是阿叱力教的核心组织,它以世袭的阿叱力世家为坛首,以该坛首家中所设佛堂为道场,由众多有家室的年长妇女及男子为皈依弟子从事佛事活动。除执事人员为男性外,其会员大部分是女性。[4]僧团在宗教与政治上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容忽视的,然而,妇女只因身为女人,便被排拒在佛教最重要的机构———僧伽集团之外。加上佛教在传入之际,主要吸收的是那些王室、大姓和有一定知识文化的男性作为阿叱力僧侣,而白族妇女绝大多数没有受过教育,她们在政治上也没有地位,因此她们被排斥在僧伽集团之外,不能担任领导性的职务。佛教提倡众生平等,然而,不少佛教文化都免不了有贬低女性、排斥女性的成分。

人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主要是由他(她)的经济地位决定的,而经济地位的获得又受到教育地位和政治地位的影响,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是,妇女既没有教育地位,也没有经济地位,更没有政治地位,因此她们处于边缘地位,而白族妇女则是边缘群体中的边缘群体。在长期的男权制社会历史中,社会要求的女性角色就是一个能为社会的延续繁衍后代、照顾家庭及其符合社会标准的女性气质形象,她们只能从属于男性。而女性受到性别角色上的灌输、训练使她们接受并学会了自己的角色。社会性别角色就是被这样建构出来的。白族妇女的角色也是这样建构出来的,并在各种宗教和宗教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2宗教对白族妇女的影响

从宗教社会学功能主义学派的观点来看,宗教对个人、群体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白族妇女信仰的各种宗教对她们的影响也有积极和消极

总第l4期第3卷

许玉平大理白族妇女宗教信仰分析

?ll?

两个方面。

2.l积极因素第一,教育功能。宗教通过对教义、教规、戒律的宣讲来范导人们的行为。如佛教的“因果”说认为人有来世,罪孽太多就无法进入天堂;道家的鬼魂说认为人作恶太多会受鬼魂纠缠,来世会下地狱。具有劝善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本主信仰中追求现世幸福的思想激励她们为争取现世幸福而努力奋斗,本主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激励白族妇女要有忠孝节义、英勇仁慈、舍己为人的优良品德。此外,宗教各种典籍也是她们接受知识的一种方式。第二,凝聚功能。宗教信仰有助于个体形成一种对其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共同的信仰还会带来共同的价值观,而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能让一个群体更加团结,因此,宗教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如果被用于坏的方面,会产生负功能,有时甚至会引起战争。但是,这种凝聚力用在好的方面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白族妇女乃至所有妇女可以通过这种凝聚力改变她们在宗教或其它领域的地位。宗教的经典、教义、教规几乎都是由男性制定的,女性也可以团结起来在宗教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西方基督教会的妇女们率先向中世纪的禁欲主义提出挑战。十九世纪中期,玛丽?贝克丽?艾娣创立了基督教科学派,主张崇拜一个父母合一的上帝,而不是一个男性化的上帝。第三,心理调适功能。信仰是人的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只要有了信仰,就有了按照一定方式生活下去的力量。宗教信仰具有一定的心理消解、关系调节的作用,能缓解人们的精神、慰藉人们的心灵,让人克服对死亡的畏惧。白族妇女的地位比男性要低,她们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事情,当她们孤独无助、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更倾向于寄托在那些超自然、超社会的神秘的主宰力量上,找一个精神的寄托,缓解自己的无助感。宗教就正是通过超人间的力量为她们提供心理上的慰藉和安全感。第四,娱乐功能。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白族妇女的宗教信仰越来越向娱乐化发展,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她们的教育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是她们占有的资源较少,比如娱乐设施、再教育机会、经济收入、就业等。因此,她们把

更多的空闲娱乐时间花在参加各种宗教活动上。通过参加各种庙会、节日、庆典、仪式,她们有自己的娱乐活动,也为她们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开阔眼界。

2.2消极因素第一,从宗教本身的消极作用来讲,宗教的说教、潜移默化,容易使人们坠入宗教世界观的迷雾,产生消极厌世的思想,对白族妇女和她们的家庭乃至整个民族、整个社会的发展起着消极影响。神鬼说使她们把希望寄托在神灵的身上,认为神能够主宰一切,能消灾免难,给她们带来幸福,甚至认为她们的不幸是因为冒犯神灵或是被鬼魂纠缠。对鬼神的无比虔诚,使她们无所作为。佛、道家“无为”“出世”的态度和主张“空无”“恬淡”的观念容易让她们产生消极厌世、不思进取的思想,阻碍她们自身的发展。身为一个母亲、祖母的这样一个家庭角色,在孩子的早期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发展,甚至可以说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而她们在宗教中汲取的糟粕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非常有害的,当孩子们以后接受学校教育时,容易产生价值观、人生观的矛盾和混乱。再加上过多的忙于宗教活动,使她们无法顾及孩子的教育,孩子失去很多正确的引导,容易误入歧途。第二,从健康方面讲。过多的信奉鬼神使她们产生消极厌世、极端的思想,让她们感到精神空虚。有时甚至会伤害自己和家人的身体,比如家里有人生病,就认为是鬼魂附身或是亵渎了神灵,不去看大夫而请巫师驱鬼治病或求神拜佛,这样会延误病情甚至送命。而且参加各种宗教活动,一般都要顶礼膜拜,跪拜时间过长也会对健康不利,特别是老年人。第三,从经济方面讲,大量修建寺庙,既费钱又费力,是一种经济和资源的浪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施,白族地区的寺庙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很多地方开始大肆修建寺庙,有的一个村子就有好几座寺庙。而且所需费用大多是各家各户捐钱修建的。参加各种宗教活动还要交“会费”,捐“功德”。很多白族妇女没有掌握经济权利,特别是老年妇女。这些都增加了她们和家庭的负担。

总第l4期2004年第3卷第2期

大理学院学报

?l2?

?13?

The Influence of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n the Style of Bai Dwelling Houses

XUE Zu -jun

(Research Institute of Ethnic Culture,Dali College,Dali,Yunnan 671000,China )

[Abstract ]The naturaI ecoIogicaI environment is the naturaI foundation of the existence and deveIopment of human society,the cradIe of its materiaI creation and the important condition of the production and deveIopment of its cuIture.The residentiaI buiIdings in the regions of Bai nationaIity conform to the nature,imitate the nature and form a magnificent architecturaI styIe with personaIized,diversified,nationaI and regionaI characteristics,for which they pIay an important roI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Key words ]NaturaI ecoIogicaI environment;ResidentiaI buiIdings;ArchitecturaI styIe;InfIuence

(上接第7页)

On the Religious Belief of Bai Women in Dali

XU Yu -ping

(Yunnan Uniuersity for Nationalities,Kunming.Yunnan 650031,China )

[Abstract ]Based on the Iiterature materiaIs and fieId investigation,the paper anaIyzes the primitive reIigion,Benzhu worship,Taoism and Buddhism,which the women of Bai nationaIity beIieve in,and points out that the reIigious tenets,rituaI and tattoos refIect the sexuaI distinction and discrimination.

[Key words ]DaIi;Bai women;Primitive reIigion;Benzhu worship;Taoism;Buddhism;InfIuence

白族妇女的社会地位较低,因此容易信仰入道,对宗教的向心力比男性强烈。她们要担负养儿育女、相夫持家的工作,因此容易体悟世间的疾苦和无常。宗教信仰她们比男性更虔诚,反之宗教或多或少地对她们有所歧视。“各种宗教不可救药地具有性别歧视倾向。它们在从社会方面压迫妇女的同时,又从神秘的方面解放她们中的多

数。”

[5][参考文献]

[1]云南民族事务委员会.白族文化大观[M ].昆明:云

南民族出版社,1999.103.

[2]王明.太平经合校.上[M ].北京:中华书局,1979.38.[3]王明.太平经合校.上[M ].北京:中华书局,1979.142.

[4]李东红.白族佛教密宗-阿叱力教派研究[M ].昆

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63.

[5]D ?L ?卡莫迪.妇女与世界宗教[M ].成都:四川人

民出版社,1995.15.

总第14期

第3卷

许玉平大理白族妇女宗教信仰分析

大理白族妇女宗教信仰分析

作者:许玉平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650031

刊名:

大理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DALI COLLEGE

年,卷(期):2004,3(2)

被引用次数:3次

参考文献(5条)

1.云南民族事务委员会白族文化大观 1999

2.王明太平经合校上 1979

3.王明太平经合校上 1979

4.李东红白族佛教密宗-阿叱力教派研究 2000

5.D·L·卡莫迪妇女与世界宗教 1995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李晋昆白族情歌中的理想女性美及其社会意义[期刊论文]-大众文艺2009(20)

2.何志魁.唐冬梅.HE Zhikui.TANG Dongmei"莲池会"与白族母性文化关系探微[期刊论文]-大理学院学报2010,9(1)

3.沈义淑浅析大理白族本主信仰的实质[期刊论文]-金山2010(10)

4.王建华.Wang Jianhua谈白族民间长诗对白族妇女美丽心灵的折射[期刊论文]-民族文学研究2006(3)

5.张献兰云南省大理市福西村白族村民饮食行为调查与分析[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09(2)

6.张雪松大理白族本主信仰教化功能试析[学位论文]2009

7.张海超火把节、捞尸会与被规训的女性——以大理白姐故事为例[期刊论文]-民族文学研究2008(1)

8.王亚丹.Wang Yadan裕固族女性地位调查研究[期刊论文]-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9.李静保安族妇女宗教生活调查研究[期刊论文]-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10.裴婷婷.PAI Ting-ting宗教文化对东乡族妇女婚姻权利的影响之调查研究[期刊论文]-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引证文献(3条)

1.李静.刘生琰裕固族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期刊论文]-兰州学刊 2009(11)

2.孟妍.徐人平大理白族服饰图案的功能解读[期刊论文]-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4)

3.王武林.阮明阳中国老年人宗教问题研究与展望[期刊论文]-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21)

引用本文格式:许玉平大理白族妇女宗教信仰分析[期刊论文]-大理学院学报 2004(2)

大理白族服饰文化调查报告

鹤庆白族服饰文化调查报告调查流程图: 调查的总流程: 第一、书写调查计划。 第二、作好调查前期的准备。 第三、调查的实际情况。 第四、调查材料。 第五、材料的整理。 第六、鹤庆白族服饰文化的现状。 第七、鹤庆白族服饰的发展历程。 第八、鹤庆白族服饰的发展趋势。 第九、鹤庆服饰的现实意义与人类美学。

调查计划: 7月7号从玉溪出发,晚上到大理,并在我亲戚家借助一晚。8号早上从下关从发,中午到达鹤庆。然后,把组员带到我家,在我家住一个星期左右,在此期间,我们会准备好数码相机、笔、纸等所需用品及资金,在工作实施之前充分做好物质方面的准备。 在田野调查实施之前,我们会认真的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预先对所调查区域或对象有一定的了解。对所选区域相关文献档案资料去掌握和了解相 关知识。在对各选定点做调查之前,与各级政府的文物管理职能部门、乡镇政府、村委会、办事处做好联系协调工作,以取得当地政府及群众的支持配合,并能了解到一些线索。 在调查前先撰写好详细的调查提纲和设计调查表格,以便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节约时间。 当通过文献、资料对调查对象的了解基本完成后,根据调查的目标和掌握的情况,拟订调查工作的方案或者计划。 准备工作做好后. 首先带领组员在我们长头东登村,和附近的西登村对不同年龄的人做相应的调查,为期两三天,在我家住宿。差不多后整理好调查资料。 然后,带领他们到松桂镇做相应的调查,积极与当地制作鹤庆白族服饰的店老板交谈并对其进行采访,详细调查他们对现今服饰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及当地白族对服饰现状的看法和建议以获得有用的资料。并找出如何将白族服饰文化继承和发扬,使之不灭绝。维护白族的服饰特色,弘扬白族文化,丰富我国及世界文化内涵。展现个少数民族风采,维护文化的多样性。为期两天,并借助于农民家中。 最后,将组员带到鹤庆县新华村、甸南村、金墩村等调查点,对当地各阶层白族进行访问、探索白族服饰的发展史,各时期所存在的问题,及各时期白族服饰的改进和各颜色、各现状所代表的意义和详细说明资料。为期五天。 调查结束后,认真整理好所有的资料,并把组员带回玉溪。 调查前期的准备工作: 一、对调查地点的详细了解:我们对大理地理位置、白族分布、人口、经济发展情况及气候、温度、植被覆盖等作了系统的了解和认识。 二、认识目的地文化信息:重点了解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政治结构、历史发展史、明间文化类型、明间工艺等。同时,对各目的地的宗教历史、发展史、迁徙方式和途径、日常生活等均作全方位的了解和把握。 三、查阅国内外有关白族服饰的研究现状,以便了解其他地域或是相似文化的内涵、特色、存在形式及其现实影响。 四、对调查所需的相关工具、所需设备作好充分的准备。 五、学习各种调查方法、如:问卷调查、个体采访、对比调查等、 调查的实际情况: 2011 年7 月25 日,这个特别的日子是我们白族的火把节,在这一天,人们早早的吃了晚饭,随后,村村寨寨在村寨中心扎竖一个巨大的火把,人们以火相燎,表示驱邪求吉,或举火把照田、卜岁,祈求丰收。这一天晚饭后,我和我们组的成员一同来到了我们长头东登村寨中心,我们与村民一同庆祝节日,同时和不同年龄的人进行了交谈和采访,26 日我要带领组员到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李爷爷家,并对李爷爷进行了问卷采访。最后,我们对当地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历史发展史、日常生活等均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和把握。同时,对她们所穿的服饰的文化蕴含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2011年7月27日和28日,我和组员在附近的西登村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的人进行了一些问卷调

大理民居建筑特点

民居建筑特点 三方一照壁 三方一照壁由三间两层组成一个建筑单元,即由三方带 厦的房屋和照壁围成一个院落,庭院中种植花木。正中一 方为主房,比两边房屋高,在主房和两边房屋相交处各 有一个漏角天井,组合成一大二小的三个院落,所以又称 “三合院”。这类民居在白族地区最普遍,给人以舒适华丽、绰约多姿的印象。院各处装修都用木料,极其丰富华丽,千姿百态,互相争妍,其雕工技巧十分精湛。 四合五天井 四合五天井由四方带厦房屋组成,有四个院落,其中四方房子中间的院落最大,每两房子相交各有一个漏角天井,共四个,较小,故称“四合五天井”。各方房子都为三间两层楼房,正房较高。漏角天井都有耳房,有两层。除大门外,有的人家习惯用一个漏角天井做人口小院,再在厢房山墙上升二门通达厢廓。在洱源、邓川等地区,还将正房漏角的楼房作铺子,面向街道,大小门可出入。在剑川、鹤庆等地区,有的将大门开在厢房次间上,以便安排宽敞的门廓。其他各地除无照壁外,与“三方一照壁”相同,注重部装修,富丽堂皇。 重院民居 重院民居常以“三方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形式为单元,根据不同地势,作纵向或横向的深入,以二至三单元组成重院。其体形规整、对称、严谨、宏敞、是富裕之家常采用的民居建筑形式。便于弟兄分居,满足长幼有序、等级分明的白族传统居住要求。 两方一耳 两方一耳又称两向两方,即由两方带厦的房屋组成,一般正房向东,耳房问南,和相对的照壁与围墙组成院落。在两房相交处有一个漏角天井,没有房屋的两边,多以正房相对的一边做照壁,耳房相对的一边做围墙(或盖简易房子作畜厩和厨房),组成三合院或四合院。 一方三墙 一方三墙即由一方带厦的房屋和三面围墙组成院落,房屋左右两边各有漏角一个。这类民居主要为人口较少或经济力量单薄的人家所建。另外,居住在城镇的沿街居民,建筑房屋时,常以沿街一面的房屋做铺面。经营土杂百货或开饭馆,其房屋建筑形式均采取上述几种形式。 门楼

白族民居类型及格局

白族传统的民居建筑属于石(砖)木结构,青瓦白墙坡屋顶。在民居建筑的物质材料选择上,多就地取材,采用周围的石头、砖瓦、木材等等,无论是土木结构,还是砖瓦结构,都追求一种典雅、实用、简朴的建筑风格。据记载,古代大理南诏国的民居建筑为“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指的就是当地建房取材的特点。大理石头多,白族民居大都就地取材,广泛采用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石头不仅用在打基础、砌墙壁,也用于门窗头的横梁,这种用材的特征正是沿袭南诏时的建筑方式。大理白族民间俗语说“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墙不倒”恰好是千百年来,白族人适应环境,善于总结的真实写照。大理点苍山出产的大理石便是大理的建材特产之一,由于特殊的地质作用,自古以来就因晶莹细腻的石质和绚丽多姿的天然画面而蜚声海内外。大理石最早名为“点苍石”、“苍山玉”,又因多用来制作砚台、笔架、笔筒、镇纸等书房用品,故人们又称之为“文石”,至清代才统称“大理石”。大理石上天然美丽的花纹给白族民居增添了无数韵味,民间百姓也为上天赐予的这份礼物而发挥了各自的想象。 传说王母身边有一个专门织五彩云锦的仙女,叫玉女。一只领略过苍山洱海风光的凤凰飞到天宫里,把绮丽的风光讲给玉女听,玉女听得入了迷,她多想亲眼看一看那不曾见过的人间仙境呀。 机灵的凤凰给玉女出了个主意:“你只要对王母说,你要把苍山洱海的景色描摹下来带回天宫,作为织造云霞的图纸,她一定会答应你去的。”果然,王母答应了玉女的要求。于是,玉女驾着一片白云,由凤凰引路来到了苍山中和峰上。每天不是伴着洱海的碧波描摹苍山十九峰俏丽的山峦,就是披着苍山上的彩云俯视洱海中的点点白帆。 这天清晨,玉女和凤凰来到应乐峰下的隐仙溪旁梳洗,却看到一群面黄肌瘦、衣着褴褛的人在一锤一凿地开挖石头。玉女呆住了,说:“凤凰,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地方,还有人在受苦呢?”“玉女啊,这些人都是因为交不起国王的租税,只能采石过日子呢。” 玉女和凤凰正说着,却看见一个采石的年轻小伙子晕倒了。她们上前扶起小伙子,原来小伙子叫白郎,自小没了母亲,后母教唆父亲把他赶出家门,他只好到苍山上采石度日,又累又饿,就晕倒了。 玉女见白郎是个勤勤恳恳的好小伙子,就鼓起勇气,说愿意和白郎一起过日子,白郎喜出望外。他们成了亲,一起在应乐峰上开采石头。玉女走过的地方,普通的石头都变成了

大理白族宗教信仰

大理白族本主文化的调查研究摘要:本主崇拜是白族的民间信仰。研究白族本主文化,探讨本主的起源、传说、功能,了解本主文化的祭祀仪式,对正确理解本主崇拜的意义,全面了解白族的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字:白族;本主;本主传说;功能;祭祀 内容: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有着自己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在天文、历法、气象、医学、文学等领域都有许多发明创造和优秀作品。自古以来,就形成了稳定的白族群体。本主崇拜与白族社会的政治、历史、哲学、生产生活、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交织在一起,深深扎根于白族人民的思想意识中,形成了独具一格、丰富多彩的本主文化。 由于白族祖先的来源较为复杂,白族传统社会是一个具有多元宗教信仰的社会。在社会历史变迁中,宗教信仰也游离不定,人们曾信奉原始宗教、佛教、道教和本主信仰。但随着社会相对稳定,民族共同心理的确立,才渐渐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崇拜对象——“本主”。一般认为,本主崇拜源于农耕祭祀。本主信仰在南诏时期即已形成,以后又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本主数量不断增加,文化内容越发丰富,才形成如今的本主崇拜格局。在19世纪以后,基督教和天主教虽传入白族地区,但只有极少数人信仰。

本主宗教是白族信奉的宗教,本主崇拜是白族独有的一种宗教信仰。本主一词的含义“本境最高贵的保护神”。本主,白族话称为“武增(音译)”。武,意为地方;增,意为主。因此,按字面翻译应为“地方之主”,或称为本境之主,简称为“本主”。这些称呼有祖先和主人的含义。本主宗教是以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图腾崇拜为完整体系的宗教,且祖先崇拜、英雄崇拜是本主宗教的崇拜核心。 本主有“景帝”、“皇帝”、“灵帝”、“圣母”等多种封号。白族本主崇拜的特点是开放性。白族的本主崇拜除了保留着本民族原生的原始崇拜外,还吸纳了佛教和道教的神祗、教义。 为数众多的本主大体可分如下几种类型: 一、自然本主,如石头、水牛、猴子、白骆驼等; 二、神灵本主,如山神、谷神、猎神、龙王、太阳神等; 三、英雄本主,杜朝选、段赤诚、柏洁夫人等; 四、帝王将相及祖先本主,南诏、大理国王及高级将领细奴逻、阁 罗凤等; 五、外族人本主,如郑回、杜光庭; 六、佛教与道教神灵本主,如观音老、关羽、李靖等。 每个本主神,都有典雅的封号,都有口传或成文的传说故事。 周城本主——杜朝选 传说不知什么时候,周城村中的两个女子,上云弄峰砍柴,经过蝴蝶泉,被一个少年邀去喝茶,她们被缠不过,回头向村中逃跑。不料走错了路,向霞移溪山峡中跑去,却被巨蟒所变的少年掳入洞中,

大理白族地区文化调查实践报告

大理白族地区文化调查实践报告 ------ 服饰文化 实践单位: 大理学院古城校区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2011级通信工程本科班 实践时间: 2012年11月-2012年12月

一、实践目的: 在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也不能忽视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扎根在边疆的风俗文化。它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有时为了庆祝丰收或是庆祝节日都会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表现自己喜悦的心情,有时以唱歌、唱戏或是扭秧歌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活动不仅让人们在劳作的同时使自己更加开心也可以增加节日的浓厚气氛。从大的方面说它能够展现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文化,也可以展现出我们丰富的民族特色。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有各民族的风俗,这种多样的风俗文化既展现了各民族的特色,又使文化源远流长,既让人们得到了欢乐,又让人们活动了身体,具有很深的意义。现在面临着各国文化日益融合的今天,开发风俗文化,汲取其中的内涵,具有举足轻重意义。所以在现代社会,关注传统文化,关注风俗文化绝不是搞思潮,而是深入群众,挖掘其中的内涵,结合现实,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此次实践活动为大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同学通过张雅老师的号召展开,本小组的人员有王渊,方瑞,刘柳,丁魏魏,焦媛,谷贤贤,刘蓉,杨玺成。在本次实践中,要求首先了解白族服饰文化的发展起源,了解白族服饰文化的发展过程,发展经历的变迁,及白族人民对本名族服饰的美好期望,服饰的寓意,以及在未来少数名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前景,大众对白族服饰文化的了解深度等。 二、实践内容:

本次实践主要进行了问卷调查,图片展示,对扎根大理的居民进行采访等活动。中国的风俗多种多样,我们参加的社会实践调查主要着手于大理白族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大理的几个城乡中,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意义几个地县进行深入的调查。白族是中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名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崇尚白色,服饰以白色为主色。女子头饰代表大理的“风花雪月”,舞蹈道具霸王鞭;男子身着扎染马褂,舞蹈道具八角鼓。白族现有130万人口,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其余分布在的贵州毕节、安顺和湖南的桑植县。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和民族之间的交往有着密切联系。大理白族是中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中经济较为发达,文化水平较高的。 三、实践结果: 早在3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以磨制的石斧、石刀、骨角器作为生产工具,生息和劳动在洱海地区。长期劳动形成的审美观和民族风情,突出体现在白族服饰中,白族崇尚白色,衣物以白色为贵,再配以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的披挂,充分反映了白族人在服装艺术上的高度智慧。山光水色,亮丽风流萃于一身的白族服饰,以风花雪月的精心搭配,在中华民族的服饰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并以其形色俱佳的语言,向世人诉说着白族文化的古今和未来。 白族服饰也许与白族人民崇尚白色有关,不论男女服饰,在坝区或山区,都盛行以白色为尊贵,并且能根据不同性别、年龄、

白族节日的文化特征

白族节日的文化特征 ——以“绕三灵”为例 [摘要]“绕三灵”是白族文化中最有特色的民族节日,在绕三灵的盛会中包涵着许多白族历史。本文通过介绍“绕三灵”的一些概貌,挖掘这一民族节日中所蕴含的白族文化特征。 [关键词]“绕三灵” 白族文化特征

“绕三灵”是白族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文化内涵最丰富,也是文化最为突出的一种民族节日。 一、从“绕三灵”中了解白族古代婚俗文化的特征 婚姻形态及其发展是人类历史的重要内容。不同的民族在其婚姻发展史上有其与其他民族具有的共性,但也有因时间、环境、文化等因素造成的个性。从现在的情况来考察。白族社会早就进人了严格的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古代白族的婚姻状况如果从神话传说是有过“兄妹婚”的血缘婚的历史。 关于大理白族唐以来的婚姻资料,《蛮书》中有记“俗法处子婿妇出人不禁,少年弟子暮夜游行于间巷,吹壶芦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相招呼”。在《白古通记》中,有“哀牢山有酋波息者,生十女,九龙兄弟娶之,厥后种粪蔓延,分据溪谷,是为六诏始”。“在《马可波罗游记》第四十八章中,有“土人对自己的妻子和别人发生肉体关系,而是出自妻子的一方心甘意愿的话,便不看成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这些资料,当为白族古代婚姻的宝贵资料,说明白族历史上曾存在过的血缘婚、婚外情人等形态。 但是,从目前还能看到的古代婚俗的遗风,在白族地区目前仅有少数的几处,如剑川石宝山歌会中的一些男女对歌寄情的场面,鹤庆辛屯一带始前男女的“聘鹤兰”(找情人),以及一些山区半山区较原始开放的婚姻形式。但是,比起绕三灵长时间、大规模、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来,有如历史上

中原地区”仲春三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的男女交会的场面,绕三灵及当今中国大陆上能够让人看到有古代的浓厚婚俗的活动。在白族社会中,绕三灵中的男女情人,都互相称呼对方为“活恩尼”、“架尼”;其他人也用这样的词来称呼他们。“活恩尼”、“架尼”有的是因互相相爱而结成,可在绕三灵时或其他场合相识后而形成较稳定的关系;也有的是因女方求生育的过程是形成。“活恩尼”大多限于本民族内部的男女,许多发生在本村、本方的男女之间。过去也一般不在社会公众面前暴露,比较隐蔽,仅在极少的男女同伴中知晓,节日里在暗中交换信物,以示相互承认。有的“活恩尼”从青年一直保持到年老,在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下,“活恩尼”在特殊的时间和场合可被白族社会道德所默许。白族人绕三灵中的男女交往,自古以来只限于风俗性的,他们之间不对对方的子女、经济等负责。节日以外,都以自己的家庭为核心,未闻因参加绕三灵活动而致婚姻解体的。当然,从白族社会的婚姻制度的一夫一妻制来看,绕三灵中的一些古婚俗毕竟只是人类婚姻的余音。 二、从“绕三灵”中看到白族农耕文化的特征 从考古和古代文献记载来看,早在三千多年前,剑川海门口遗址的居民就已掌握种植粳稻的技术。到唐南诏时期,国内的农业生产已较发达。据《南诏德化碑》载:“遏塞流潦,高原为稻黍之田,疏决破池,下阴树园林立业”。说明

大理白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业互动发展

第13卷第1期李燕萍:大理白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业互动发展·17·大理白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业互动发展 李燕萍 (西南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昆明650224) 摘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的重要任务。尤其对于多民族的边疆省份云南来说,和谐社会建设对 保障边防安全、国家稳定至关重要。大理是云南省西部白族集聚地区。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白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优势和民俗文化旅游, 堪称典范。白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对白族地区脱贫致富、社会稳定、民族和睦、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因此,政府应对大理白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导向,充分挖掘具有利用价值的民族文化产品,并与旅游业挂钩,形成具有明显特色的旅游产品,让白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业在互动中得到和谐发展。关键词:白族;传统文化;文化旅游;和谐社会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 4339(2011)01-0017-05收稿日期:2009-11-23.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哲学720).作者简介:李燕萍(1965— ),女,副教授. 通讯作者:李燕萍, ypl2008xnl@163.com.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 强, 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正处于“黄金发展期”,但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一些老的矛盾尚未解决,新的矛盾又不断涌现,并相互交织在一起。这就要求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积极化解各种不利 于社会稳定的因素, 保持社会的祥和、有序发展。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在其中发挥着 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白族传统文化在大理旅游业发展中的 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消费的重心也由物质生活消费向精神文化消费倾 斜。这不仅要求有更多更好的文化精神产品,而且还要求提高物质产品中的文化含量。因此,在经济运行 和经济增长过程中, 文化推动力日益增大;经济效益中源于文化的附加值日渐增多;文化市场的形成和文化 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世纪末,党中央制定的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要求西部民族地区依托民族传统文化和绿色资源发展经济。在这一背景下,云南省确定了把云南建设成为民族文化大省和绿色经济强省的发展目标。历史悠 久、民族众多、自然景观独特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制定了将大理建设成为民族文化大州的发展思路。20多年来旅游业为大理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 旅游总是或隐或显地体现着对某种文化的追求。大理旅游资源的优势是丰富多彩的白族风情和底蕴深厚的白族文化。根据对近年来到大理旅游的国内外游客进行调查, 游客对大理民族风情和民俗文化的兴趣高于对自然风光的兴趣。许多国外游客来云南,尤其是到大理旅游,主要目的不是看自然风景,而是想要了解白族的历史文化艺术,经历和体验白族特殊的生活方式。随着国外游客不断增多,大理古城出现了“洋 人街”,这表明,大理民俗旅游已成为国外游客关注的热点。白族文化与民俗旅游紧密结合、相得益彰,使大理旅游业的发展焕发出光彩夺目的魅力。 大理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文物古迹荟萃。自公元7世纪大理就是雄踞云南500多年的南诏、大理两个地方王朝的王都, 也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交汇地。当地人民以宽广的胸怀吸纳各方文化的精髓,建立了洱海地区兴旺发达的经济和灿烂的文化,大理的各族群众都保留着奇异神秘的民俗风情和众多的节祭。因此,大理是我国颇富盛名的旅游资源富集地区,旅游资源种类齐全,数量众多,品位极高。全州共有 2011年1月Jan.2011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第13卷第1期 Vol.13No.1

大理民居建筑特点

大理民居建筑特点 三方一照壁 三方一照壁由三间两层组成一个建筑单元,即由三方带 厦的房屋和照壁围成一个院落,庭院中种植花木。正中一 方为主房,比两边房屋高,在主房和两边房屋相交处各 有一个漏角天井,组合成一大二小的三个院落,所以又称 “三合院”。这类民居在白族地区最普遍,给人以舒适华丽、绰约多姿的印象。院内各处装修都用木料,极其丰富华丽,千姿百态,互相争妍,其雕工技巧十分精湛。 四合五天井 四合五天井由四方带厦房屋组成,有四个院落,其中四方房子中间的院落最大,每两房子相交各有一个漏角天井,共四个,较小,故称“四合五天井”。各方房子都为三间两层楼房,正房较高。漏角天井都有耳房,有两层。除大门外,有的人家习惯用一个漏角天井做人口小院,再在厢房山墙上升二门通达厢廓。在洱源、邓川等地区,还将正房漏角的楼房作铺子,面向街道,大小门可出入。在剑川、鹤庆等地区,有的将大门开在厢房次间上,以便安排宽敞的门廓。其他各地除无照壁外,与“三方一照壁”相同,注重内部装修,富丽堂皇。 重院民居 重院民居常以“三方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形式为单元,根据不同地势,作纵向或横向的深入,以二至三单元组成重院。其体形规整、对称、严谨、宏敞、是富裕之家常采用的民居建筑形式。便于弟兄分居,满足长幼有序、等级分明的白族传统居住要求。 两方一耳 两方一耳又称两向两方,即由两方带厦的房屋组成,一般正房向东,耳房问南,和相对的照壁与围墙组成院落。在两房相交处有一个漏角天井,没有房屋的两边,多以正房相对的一边做照壁,耳房相对的一边做围墙(或盖简易房子作畜厩和厨房),组成三合院或四合院。 一方三墙 一方三墙即由一方带厦的房屋和三面围墙组成院落,房屋左右两边各有漏角一个。这类民居主要为人口较少或经济力量单薄的人家所建。另外,居住在城镇的沿街居民,建筑房屋时,常以沿街一面的房屋做铺面。经营土杂百货或开饭馆,其房屋建筑形式均采取上述几种形式。

白族民风民俗

文化 宗教信仰 本主崇拜是白族全民信奉的宗教。本主白语叫“武增”,是“本境福主”的简称,意即“我的主人”。他们是白族村社的保护神,有的一村供奉一个本主,也有几村供奉同一本主的情况。只要和白族村社有密切联系的人和事物都可以成为本主,所以在本主神祇中既有原始宗教色彩浓厚的山川树木、虫鱼鸟兽之神,也有佛道之神、儒家典范人物及民间传说中的人物;既有王室、贵族,也有英雄、平民;既有白族人物,也有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物。这充分体现了本主崇拜兼容并蓄的特点。每位本主都有自己的节日,就是本主庙会。在白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不仅节庆、重大事件都要到本主庙去献祭,举凡婚丧喜庆、疾病灾害、出门远行等,也要到本主庙祭祀,以祈求本主神的保佑。 此外,道教、基督教在白族群众中也有一定影响。 服饰 白族的服饰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白族人 崇尚白色,服饰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为尊贵。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白族先民以滇池为中心的滇僰人“头饰羽翎”。在晋宁石寨山出土 的青铜器舞蹈图像中,舞者全戴羽冠,顶插长翎,上身裸露,下着兽皮羽毛带状裙。洱 海地区,唐初白族先民之一的西洱蛮,男女以毡皮为披,女子絁布为裙,男女赤脚。《云 南志》卷五云:“东有白蛮,丈夫妇人以白缯为衣,下不过膝。”“妇人,一切不施粉 黛,以酥泽发。贵者以绫锦为裙襦”。“若子弟及四军罗苴以下,则当额络为髻,不得 戴角;当顶撮髽髻,并披毡皮。俗皆跣足,唯头囊特异耳。南诏以红绫,其余向下皆以 皂绫绢。”“曹长以下得系金佉苴(即腰带)”。“有超等殊功者,则得全披波罗皮(即虎 皮)”。南诏王室及清平官、大将军,已效汉服,上衣圆领宽袍大袖,下着宽裤紧腿,有 靴。诏王头囊为钟鼎式,文官头囊为黑色莲花式,武官为虎头式。 习俗 传统节日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佳期。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举行。 绕三灵,农历四月下旬,为期三四天。 石宝山歌会,农历七月末的在石宝山石钟寺举行三天; 朝鸡节,农历一月初一至十五在宾川鸡足山举行; 耍海会,农历八月初八在大理才屯举行; 葛根会,农历一月初五在大理三塔寺内举行。 民族民居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 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 正两耳”、“三方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 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 “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 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大理喜州、海东一带有的民居建筑还 有泥塑,造塑多为龙凤、古瓶、花卉。照 壁即瓦顶飞檐的粉墙,是建筑中艺术装点 最集中的地方,多用凸花青砖组合成丰富 多彩的立体图案,各组中心再作粉画,或 镶嵌自然山水图案的大理石。有的在两边 塑鱼,以示稳固。照壁脚下常砌花坛,花 香四溢,怡静幽雅。照壁与正房和两侧楼 房构成三坊一照壁的格局。此外,更高级的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等套院建筑,其木雕、石刻、粉画就更为集中突出。白族民居,是白族建筑艺术的一大景观。

浅析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文化意蕴

浅析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文化意蕴 大理地区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地, 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在多种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渗透下, 渐渐地形成了一种属于大理白族特有的民居建筑形式。从遗留到今天的丰富的建筑遗产中, 我们可以领悟到大理人善于利用自然, 对自然环境的遵从和认同; 同时也领悟到白族人对时代的顺应, 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白族民居”的大理传统民居建筑大多只限于对闻名遐迩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表象认识,少有从民居建筑的发展演化, 内在的自然因素及文化內涵以及与各时期相对应的审美意识的探讨。 据《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记载:“苍山坡上, 凡经古人居住之地, 必有阶梯式平台, 台之边周, 自数里以外或高山顶遥望之, 极为清楚, 至近处反不易识别?.。”①这种以天然坑壁为墙, 以坑为居室, 上搭一简陋草棚以避风雨的半穴居, 是大理古代先民为满足自身生活需求所萌发的建筑营造活动。 商代, 大理地区已进入铜石并用时期, 但仍属于原始社会建筑文化时期。这个时期的剑川海门口遗址( 距今约三千二百多年) 发现有大量竖立的木桩,“很明显是干栏式建筑的底架”。②文字记载也证实了干栏式建筑的存在“山有毒草及蝮蛇, 人并楼居, 登梯而上, 号为干阑。”③从考古发掘中还证明了一点, 这种“干栏”式房屋已采用榫铆联接组合, 这无疑是建筑结构从简单到复杂的一大进步。 经过历史的变革后形成的“汉式”模式建筑, 最典型的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它是中原文化的扩散与本地的吸收和再创造而形成的产物。“三坊一照壁”是大理建筑文化特有的典型代表, 将合院式建筑去其一坊改为一壁这一创新,既减弱了建筑的压抑感、拥挤感,又为展现白族建筑的丰富文化提供了载体, 更是建筑与自然和谐的体现。其布局为一正两厢一照壁围合成院落, 在围合的庭院中都种植花木, 增加居住环境的优美。平面形状方正规矩, 主次分明, 因此既不失中原文化“中正无邪、尊者居中”的“礼”制思想, 又较汉式住宅布局灵活, 适应性强,较合院式建筑在采光、舒适、灵巧等方面更胜一筹。这种带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和北京典型的四合院相比又有所不同。在平面布局上, 北京典型四合院按南北轴线对称地布局房屋和院落, 正房坐北朝南, 东西为厢房, 大门多布置在东南角上, 用一个很大的过厅横跨大门和正房之间,把院子分为两部分, 前为庭, 后为院, 功能区分十分明确。给人以幽深、典雅的感觉。而白族民居则大多按东西轴线布置房屋,重院则按横向的南北轴深入, 大门布置在东北角上。这种布局明快紧凑, 和周围的地理环境( 苍山, 洱海) 极为协调, 再加上正房、厢房的开间数量以及层高, 开间、进深的尺寸均无很大差别, 无明显的主次之分, 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大方、开朗的性格。 由上所述, 在南诏、大理国时期, 白族的本土文化和汉文化已相互通融、渗透。白族对中原文化有总体的认同感, 又由于文化具有传承性, 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氛围中, 总是在既定的, 从先辈那里承传下来的条件下, 进行自己的文化创造活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感情上的联系。这样, 白族在吸收汉文化时并不是盲从, 而是吸收对自己有利有益的部分。反映在建筑上, 则表现为当时人们在追求实用的基础上也追求建筑的美。这正符合王安石的辩证观点: 只要主客观条件许可, 人们决不会“谨此于止”地满足于实用价值, 而总是企求实用———审美二者兼求并取。此时期人们的审美意识已明显地表现出来。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白族正是如此, 在吸收汉文化过程中, 又超越了汉

白族民居建筑

一、白族民居的建筑 白族民居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白族的民居建筑无论是在建筑风格还是建筑艺术上,都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并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大理、洱源、鹤庆和剑川等聚居区的白族民居,就是白族居住民俗的集中体现。 白族民居多为土木结构或石木结构的三开间两层楼房。整座民居的左、右、后三面都用一尺见方的石头砌成两米左右的墙基,其上用土基砌成墙体。民居的屋面用筒板瓦覆盖,前面重檐,形成前出廊的格局。木结构部分,屋架四柱落地,在排间之间和楼板照面枋的下面,前后均有一根通穿木枋,称为"穿枋"。穿枋是白族木匠的一项杰出创造,它把整幢房屋的排架连成一个整体,具有极强的抗震能力。木柱脚多设有柱石,以防潮湿。在整幢民居中,双层重檐是主要的特点,科学实用。楼上的屋檐下通常有一个平台,可以挂晒粮食,放置花木,同时可使阳光进入,适宜居住。下层屋檐前伸,可以保护房屋的木结构部分不受雨淋,底下宽阔的台阶走廊则成为全家人的重要生活空间。三开间的房屋中,中间为堂屋,装有六扇木雕格子门,平时只开两扇,有红白喜事才全部打开或取下。堂屋内设有神龛,一般不住人,一般仅作为接待宾客之用。两侧房屋住人,楼上房间通常作储藏室,人口较多的家庭有时也住人。从院落布局、建筑结构和内外装修等基本风格来看,白族民居与中原民居建筑有着传统上的承袭。由于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上的差异,白族民居又有自己明显的民族

风格和地方特色。以北京四合院为例作大致的比较,首先从主房的方位来看,北京四合院的主房以坐北朝南为贵;而白族民居的主房一般是坐西向东,这与大理地处由北向南的横断山脉帚形山系形成的山谷坝子的特点有关,依山傍水,必然坐西向东。白族的建筑,喜欢依山势定主房,主房两边的房子叫耳房。主房多数坐西朝东,因为,太阳从东边出来,最先照到屋脊上,优先享受太阳的光辉,统领整个院子。其次,北京四合院的住房大多是一层的平房,而白族民居基本上都是两层。 二、白族民居大门 一般的白族人家,通常就在上述的三开间主房前两侧,配上厨房、畜厩,围上围墙,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院落,也就是白族最常见的民居格局。白族民居的大门大都开在东北角上,门不能直通院子,必须用墙壁遮挡,遮挡墙上一般写上"福"字。比较富裕的家庭,尤其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大理坝子以及鹤庆、洱源的部分地区,在民居结构上更为讲究和丰富。这些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民居结构如"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等,都较为完整,建筑艺术也较高。在大理坝子,"三坊一照壁"最为常见,并以其特有的建筑风 格, 成为白族建筑艺术的代表形式。"三坊一照壁"是由三幢三开间房屋和一个照壁加围墙组成的院落。中间为正房,两侧为耳房,正房对面的北侧留出大门,正中立一堵照壁,故有"三坊一照壁"的称谓。"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结构的民居建筑,比"三坊一照壁"更为庞大复

鹤庆白族文化

鹤庆白族文化 摘要: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正文:鹤庆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一个县,鹤庆县的少数民族有白族、彝族、傈僳族三个,其中以白族为主。而我就是鹤庆县的白族姑娘。下面,我给大家介绍我们鹤庆县的白族文化。 我的家乡鹤庆县,一个国土面积两千平方千米,其中大部分地区均为山区,地势起伏较大。县城海拔两千米,气温比较适宜。降雨量充沛。县城云鹤镇居鹤庆坝子中偏西,距省会昆明市476千米,距州府大理市136千米,距丽江市39千米、丽江机场12千米(丽江机场就在鹤庆县境内)。鹤庆山川秀美,龙潭众多,资源丰富,被人们誉为“泉潭之乡”、“鱼米之乡”、“中国名兰之乡”。由于鹤庆文化传播较早,所以通过“茶马古道”使得文化得以向外传播。而历史悠久的鹤庆乾酒、火腿、猪肝胙等腊味品更是独具风味,让人垂涎三尺;“小锤敲过一千年”,人人有手艺,户户是工厂的新华村,具有加工金、银、铜首饰与器皿的传统手工工艺,产品玲珑精美,深受欢迎。是集田园风光、民风民俗、旅游购物为一体的省级民族旅游村,曾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并成为著名的金、银、铜民族手工艺品集散地,在2010年九月,更是被授予国家4A级景区的称号。鹤庆是属于白族和

纳西族的交界地带,虽然会受到两个民族的不同影响,但在其中也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文化习俗。 在语言上,白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而鹤庆方言又是其中富有特色的一种。绝大部分使用白族语,通用汉语文。使用汉字书写,有自己的语言(未形成白族的书写文字),文学艺术丰富多彩。 在白族的服饰上,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而大理一带的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下着蓝色宽,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扭丝银镯,指带珐琅银戒指,耳坠银饰上衣右衽佩着银质的“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都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在白族姑娘的头饰上,蕴含着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词语,它就是:风花雪月。解释: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惠子是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在古代还有一首打油诗这样描述到:虫入凤窝不见鸟,七人头上长青草,细雨下在横山上,半个朋友不见了,这更是把它推向了一个更美的意向。其中,在我们鹤庆,男子的穿戴简洁朴素,中老年的服饰较为淡雅,姑娘和小孩的服饰比较艳丽。就以年轻姑娘的服饰为例,上衣多为红色或浅色的襟衣或衬衣,紧釉管上绣有各色的花边。外罩多为红色,浅蓝色为主的领褂,下穿白色或浅色的长裤,腰腰系短围裙,镶有花边,缀有绣花图案。宽花腰

旅游对大理白族民俗风情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目录 摘要 (1) 1旅游影响分析. (2) 1.1旅游对少数民族的影响 (2) 1.2旅游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影响 (3) 2大理民俗风情资源概要 (3) 2.1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概念及特点 (3) 2.2大理白族民俗风情资源概况 (3) 3旅游业发展对大理白族民俗风情的影响 (6) 3.1积极影响 (6) 3.2消极影响 (7) 4发挥积极影响,消除消极影响 (8) 4.1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8) 4.2遵循民俗风情资源开发原则 (9) 4.3提高人们保护民俗风情资源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9) 4.4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9) 4.5专家参与规划和合理开发民俗风情资源 (9) 4.6实施民俗风情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 (10) 参考文献 (11) 结语 (12)

旅游对大理白族民俗风情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大理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大理白族的民俗风情在旅游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随着大理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的同时,旅游对大理白族的民俗风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针对这些影响,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实施开发与保护并重策略,提出发挥积极影响,消除消极影响的对策。 [关键词]大理白族民俗风情;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对策研究 The Study On Tourism Development Impact On Dali Bai Folk Culture [Abstract]Wi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ali tourism industry, Dali Bai people’s folk culture plays o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oursim. However, accompanying with the rapid Dali tourism development, tourism has a certain influence on Dali Bai people’s folk culture.Based on these effects, and guided b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this paper attend to implemente a strategy which care about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both ,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making use of positive impact while eliminat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measures. [Key words] Dali Bai People’s Folk Culture; Positive impacts; Negative impacts; Study On Countermeasures. 1 旅游影响分析

浅谈大理旅游业的发展与白族文化相互关系

白族文化与大理旅游业发展的相互关系及影响 摘要:白族传统文化以及人文环境的保护是大理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旅游并非无烟工业已形成共识,传统的文化旅游方式已对旅游地的文化、人文生态环境造成损害,众多传统文化在旅游的影响下面临消失的危险;在民族文化地区,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意义在于使当地的民族风俗、传统文化得以完整保存,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理白族文化旅游业 1.大理概况 自1982年以来,在大理发展旅游业的二十多年间,大理的经济发展是巨大而明显的。这是一个契机,大理找到了支柱产业,加快了大理发展的步伐,也为后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稳步提高。可与此同时,外来文化也冲击着本土文化,白族语言的使用越来越少,古老习俗无人问津,建筑越来越城市化现代化。这种冲击对一个名族而言是非常可怕的。对于大理土生土长的白族人,白族文化就是名族的灵魂,对大理地方而言,大理白族文化是区域发展的资本命脉,所以,必须要很好的发掘、保护、传承以及使用白族文化,认真思考白族传统文化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传承和发展。我们作为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更应该清楚认识,在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的今天,白族文化在大理旅游发展中的地位以及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才是大理地区的灵魂和支柱,它才真正决定着发展的方向和兴衰成败。 2.白族文化与大理地方旅游业的相互关系 文化不只是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不只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存在于生活中,也不只是某些特有的器物与精神产品,它还是给予我们以历史感、自豪感,让人们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的价值观世界观。据此,文化,对于旅游而言,就是灵魂,它与旅游密不可分。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也就是一种文化。综观旅游发展史,各个地区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观赏,甚至于是较浅层面的探索,都表现出文化自身很强的民族性和发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们的地域性决定了文化的差异性。但是,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流,而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结合的运动,旅游的主旨和内涵,就是文化。因此,组织旅游和参与旅游的一切活动,都必然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这种相互联系是与生俱来的,无可改变,大理地区孕育的地方白族文化与大理现阶段发展的旅游业也是这样。正是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使得在发展的过程中绝不能容许破坏性开发的出现,把文化发展与旅游发展陷入到一个恶性循环的尴尬境地,衍生出畸形的发展模式。 发展旅游业的首要是发掘名族文化,民族文化又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也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吸引力。对于大理部分业内人士都提出的,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文化的反映,就是对文化应用的体现、旅游产品的品位体现,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以及原著民对该文化的理解。应该这样来说,无论是三塔崇圣寺,无论是蝴蝶泉金花阿鹏,无论是南诏古城洱海小岛,所有的一切,所有的风花雪月,其实都是文化的载体,是白族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白族的文化就是该地区所进行的衣、食、住、行等等,把这些种种旅游活动拿到旅游产业角度来分析,就可以很容易的看出,旅游活动就是一种流动的文化现象,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流过

大理扎染文化简述

扎染古称扎缬,俗称扎花布,是一种古老的手工印染工艺。扎染在制作过程中倾注了制作者的艺术匠心,因此好的扎染制品便是一件极好的美术作品。 云南大理扎染是由中原传入的,目前主要在大理周城、巍山大仓和庙街等地制作。其原料为纯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染料为植物蓝靛。 工艺过程分设计、上稿、扎缝、浸染、折线、漂洗、整检等工序。内地扎染的图案多以圆点、不规则圆型以及其他简单几何图形组成,而大理扎染则取材常见的动植物形象,如蜜蜂、蝴蝶。 云南大理白族姑娘染制的扎染制品,图案古朴典雅、线条飘逸洒脱,颜色朴实素雅,质薄如烟雾、轻若蝉翅,似梦似幻、若隐若现、韵味别致。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拙趣。 扎染不仅代表着一种传统,而且已成为一种时尚。扎染如此受欢迎,是由于它特有的有别于其它染织物的个性。它朴素自然,蓝地上的白花清清雅雅,毫不张扬,符合人的情致,贴近人的生活,充满人性色彩,是人民勤劳、质朴、纯洁、诚实、善良和乐观、开朗、热情好客等美好品格和情趣化合成的。扎染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特殊的文化象征和民族传统艺术的标徽。 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 其扎染分为扎花和浸染两个环节,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现范围广泛、刻画细腻、变幻无穷的特点: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形成以花形为中心,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古朴雅致。产品有匹色布、桌巾、门帘、服装、民族包、帽子、手巾、围巾、枕巾、床单等上百个品种。 近年来,大理喜洲白族妇女在图案艺术、古代结扎技法和现代印染工艺相结合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展了彩色扎染这种新的手工印染技术。彩色扎染突破了传统单色扎染色调的局限,强调多色的配合和色彩的统一。利用扎缝时宽、窄、松、紧、疏、密的差异,造成染色的深浅不一,形成不同纹样的艺术效果。

赵娟 白族源流

赵娟民族学Y2014101001 白族源流之一——乌蛮源流考 南诏后期、大理国前期,“白蛮”是白族的民族称谓,这一称谓与白族形成前的“白蛮”有明显分别。即:“白蛮”是白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等同于白族;南诏后期、大理国前期,“白蛮”则成为白族特定时期的民族称谓。也就是说,自南诏后期以来出现的“白蛮”和“乌蛮”也不等同于白族形成前的“白蛮”和“彝族”。乌蛮是白族的源流之一,其在西南边疆民族发展中的地位极为重要, 上承氏羌系统的昆明、史等民族, 下启现代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各民族, 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民族群体。 有关乌蛮的记载始见于《北史·周法尚传》“浦州乌蛮反, 诏法尚便道讨击破之。”1 林超民先生认为,隋唐时期洱海地区的“白蛮”部落群体是由“昆明之属”中原来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部族与汉族移民融合而成的;而受汉文化影响较小,较多地保留了自己社会文化特征的以游牧为主的那部分“昆明之属”,则被称为“乌蛮”,他们以畜牧经济为主,兼营农业,过着“夏处高山,冬入深谷”的生活。由“昆明族”分化成的“白蛮”、“乌蛮”在历史上都有从事农业生产的记录,若以农业生产之有无标准来区分“古代洱海人”与“昆明人”的族源则明显论据不足。 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白蛮”即后来的白族,而“乌蛮”则为后来的彝语支诸民族,尤指彝族,这样的说法显然是不正确的。“白蛮”、“乌蛮”只是普通名词,而并不是种属称谓。方国瑜先生在《云南民族史讲义》中明确指出:“住在洱海区域不同的部族,何以樊绰分别为乌蛮、白蛮?首先要说:乌蛮、白蛮是普通名词;并且是相对的称呼,而不是固定的特别名词;就是说,不能以乌蛮、白蛮为种属的专门名称,只是作者以区别不同部族的。” 隋唐时期的“白蛮”、“乌蛮”并不与现今的白族和彝族一一对应,“白蛮”、“乌蛮”不是种属名称;其次,《蛮书》提到的“白蛮”汉姓非常多,如张寻求、伊辅酋、伊宽求、段子英等,“乌蛮”则有杨秉忠、杨阿觸、杨酋盛等。南诏“德化碑”中也出现了许多汉姓。现今彝族汉姓较少,而白族则几乎都是汉姓,从大理国以来杨姓就一直是大理地区白族的大姓,而南诏时期乌蛮多为杨姓则与“白蛮”即白族,“乌蛮”即彝族的观点明显不符;最后,从宗教信仰角度来看,南诏时期“白蛮”、“乌蛮”有相同的原始宗教信仰,白蛮、乌蛮显然不能与现今白族、彝族一一对应。 那么针对乌蛮,有以下三点讨论: 第一, 乌蛮作为一个民族群体名称出现的时间问题。《隋书·周法尚传》记载“悯州乌蛮反, 攻陷州城, 诏令法尚便道击之。军将至, 贼弃州城, 散居谷间, 法尚捕不能得。于是遣使慰谕, 假以官号, 伪班师, 日行二十里, 军再舍, 潜遣人规之, 知其首领尽归栅, 聚饮相贺。法尚选步骑数千人, 袭击破之, 获其渠帅数千人, 虏男女口万余。”2从表面上看,《隋书》是唐初写成的, 而作者魏征(580—643)是跨越了几个历史时代的人, 能看到南北朝时期诸多的文献资料, 他是从这些文献 1《北史》卷76《周法尚传》 2《隋书》卷65《周法尚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