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土力学-第一三章_完成版

损伤土力学-第一三章_完成版
损伤土力学-第一三章_完成版

第一章损伤土力学

1.1引言

损伤土力学是损伤理论和经典土力学有机结合而成到的一门刚刚成立的新学科,也是一种新的尝试。但是,一般来说,岩石土工程界对损伤理论接触较少,故有必要对损伤的基本理论作于简介。

1.2损伤理论的研究内容、意义和研究方法

材料内部有许多空隙和微裂缝,在一定外部载荷下,微裂缝会不断的扩展,是材料的强度和刚度等力学性能下降,这些导致材料和结构力学性能劣化的微观结构的变化称为损伤力学。损伤力学是研究材料或构件从原生缺陷到形成宏观裂纹直至断裂的全过程,也就是通常所指的微裂纹的萌生、扩展或演变,体积元的裂变,宏观裂纹的破裂,宏观裂纹的形成,裂纹的稳定扩展和失稳扩展的全过程。国内外许多学者将材料中存在的微裂纹理解为连续的变量场(损伤场),用连续介质学的概念和方法研究微裂纹的发展及其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从而形成连续介质损伤力学。

长期以来,人们对材料和构件宏观力学性能的劣化直至破坏全过程的机理、本够关系、力学模型和计算方法都非常重视,并且用这种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材料和物理学家从微观角度研究微缺陷产生和扩展的机理,但是所得结果不易与宏观力学量相联系。

力学工作者则着眼于宏观分析,其中最常用的是断裂力学的理论和方法。断裂力学主要研究裂纹尖端附近的应力场和应变场、能连释放率等,以建立宏观裂纹的起裂、裂纹的稳定扩展和失稳扩展的判据。但是断裂力学无法分析宏观裂纹出现以前材料中的微缺陷或微裂纹的形成及其发展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而且微缺陷的存在并不能简化为宏观裂纹,这是断裂力学的局限性。经典的固定力学理论虽然完备地描述无损材料的力学性能(弹性、粘弹性、塑性、粘塑性等),然而,材料或构件的工作过程就是不断损伤的过程,用无损材料

的本构关系描述受损材料的力学性能显然是不合理的。损伤理论旨在建立受损材料的本构关系、解释材料的破坏机理、建立损伤的演变方程、计算构件的损伤程度,从而达到预估计其寿命的目的。

现今的结构计算方法可用图1.1所示的框图表达,它将损伤耦合到本构方程中进行分析和计算较为合理。严格的说,每一时刻损伤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都有影响,因此,用损伤本构方程取代没有考虑损伤的本构方程,同时采用耦合计算方法,是使计算结果更加接近实际情况的有效途径。由于本构方程中将有关的力学参数和损伤进行耦合,所以分析和计算更复杂;即使对弹性材料,本构方程也是非线性方程。

损伤理论,是将固体物理学、材料强度理论和连续介质力学统一起来进行研究的。

因此,用损伤理论导的结果,既反映材料微观结构的变化,又能说明材料宏观力学性能的实际变化状况,而且计算的参数还应是宏观可测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微观研究和断裂力学研究的不足,也为这些学科的发展和相互结合开拓新的前景。

物体内存在的损伤(微裂纹),可以理解为一种连续的变量场(损伤场),它和应力-应力场以及温度场的概念相类似。所以在分析是首先应在物体内部某点处选取“体积元”,并假定该体积元内的应力-应变以及损伤都是均匀分布的,这样,就能在连续介质力学的框架内对损伤及其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做系统的处理,其过程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1.选择合适的损伤变量

描述材料中损伤状态的变量场称为损伤变量,它属于本构理论中的内变量,从力

学意义上说,损伤变量的选取应考虑到如何与宏观力学量建立联系并易于测量。

不同的损伤过程,可以选取不同的损伤变量,即使同一损伤过程,也可以选取不

同的损伤变量。

2.建立损伤演变过程

材料内部的损伤是随外界因素(如载荷、温度变化及腐蚀等)作用的变化而变化,

为描述损伤的发展,需建立描述损伤发展的方程,即损伤演变过程。选取不同的

损伤变量,损伤演变方程就不同,但它们都必须反映材料真实的损伤状态3.建立考虑材料损伤的本构关系

这种包含损伤变量的本构关系或损伤本构方程在图1.1中起着关键作用。

4.求解材料个点的应力应变和损伤值

根据初始条件(包含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求解材料各点的应力应变和损伤值,

由计算所得的损伤值,可以判断各点的损伤状态,在损伤达到临界值时,可以认

为改点(体积元)破裂,然后根据新的损伤分布状态和新的边界条件,在做类似

的反复计算,直至达到构建的破换准则而终止。

就损伤理论的研究方法而言,损伤理论可以分为能量损伤理论和几何损伤理论。由勒梅特(J.Lemaitre)等创立的能量损伤理论是以连续介质力学和热力学

为基础,将损伤过程视为能量转化过程,而且这种转换是不可逆的。由自由能和

耗散势导出损伤本构方程和损伤演变方程。能量损伤理论在金属和非金属的损

伤、断裂研究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由村上澄男(Sumio Murakami)等创立的几

何损伤理论认为材料的损伤也是有材料的微裂纹所造成的,但损伤变量的大小和

损伤演变与材料的微裂纹的尺寸、形状、密度及其分布有关。损伤的就和描述(张

量表示)和等价应力的概念结合,构成几何损伤理论的核心。几何损伤理论已经

有效地应用于岩石和混凝土的计算中。

1.3损伤能量理论的基本知识

1.3.1基本概念

1.损伤变量

用损伤理论分析材料受力后的力学状态时,首先要选择恰当的损伤变量以描述材料的损伤状态。由于材料的损伤引起材料微观结构和某些宏观物理性能的变化,因此,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选择度量损伤的基准。从微观方面,可以选用孔隙的数目、长度、面积和体积;从宏观方面,可以选用弹性系数、屈服应力、拉伸强度、伸长率、密度、电阻、超声波和声辐射等。在这两类基准中,最常用的是:(1)孔隙的数目、长度、面积和体积;(2)由孔隙的形状、排列和取向决定的有效面积;(3)弹性系数(弹性模量和泊松比);(4)密度等。

根据以上两类基准,可以用直接法和间接法测量材料的损伤。例如,对微观方面的基准,可采用直接测定的方法以判定材料的损伤程度;而对宏观方面的基准,可用机械法或后物理法测定,然后间接推算材料的损伤。至于实际采用哪种方法,应根据损伤变量如何定义以及损伤类型而定。

在不同的情况下,可将损伤变量定义为标量、矢量或张量。例如对于短小无规律的空隙分布或者各项分布相同的球形空洞,损伤变量可采用标量;对于微小的分布平面裂纹,可用与它垂直的矢量表示损伤,但矢量表示的损伤变量,不能简单的相加以表示不同方向平面裂纹的集合;而用张量表示损伤,,尽管其数学表达比较复杂,但有可能比较准确的表示微观空隙的排列状态及其力学特性,因此,在各向异性损伤理论中常用张量表示损伤。

从热力学的观点说,损伤变量是一种内部状态变量,它能反映物质结构的不可逆变化过程。

2.有效应力的概念

现用直杆受单轴拉伸的例子说明有效应力的概念。图1.2(a )为一初始无损伤的杆,假设该杆受F 力到一定大小后产生均匀的损伤,见图1.2(b )。若杆的初始横截面积为A ,受损后其损伤面积(包括微裂隙和孔隙)为*A ,则杆的净面积或有效面积为A A

- 。在均匀损伤状态下,损伤变量取为标量。卡钱诺夫(Kachanov)在研究金属的蠕变断裂时,第一次提出用连续性变量描述材料的损伤状态,定义ψ为

A A

ψ=

拉博诺夫(Rabotnov)在研究金属蠕变时引入一个与连续性相对应的变量D ,称为损伤变量

*

A

A A D A

A

-=

=

式中0D =,对应于无损伤状态;1D =,对应于完全损伤(断裂)状态;01D <<,

对应于不同程度的损伤状态。

令/F A σ=为横截面上的名义应力;/F A σ

= 为净截面或有效截面上的应力,称为静应力或有效应力,则利用式并由

A A σσ

= 得

1D

σσ=

-

当材料发生非均匀损伤时,可在物体内一点取一体元,用相似的方法仍可得到式(1.4)。

3.应变等价原理

在受损材料中,测定有效面积是比较困难的。为了能间接的测定损伤,勒梅特提出了应变等价原理。这一假设认为,应力σ作用在受损材料上引起的应变与有效应力作用在无损材料上引起的应变等价,如图1.3。根据这一原理,受损材料的本构关系可通过无损材料中的名义应力得到,即

(1)E E D E

σ

σσ

ε=

==

-

(1)E D σε=-

式(1.5)或(1.6)表示一维问题中受损材料的本构关系。(1)E

E D =- 为受损材料的弹性模量,称为有效弹性模量,由此可得

1E D E

=-

布罗伯格(Broberg)建议损伤变量为

ln(

)A D A

= 有应变等价原理得到

ln

E D E

= 由式(1.3)和式(1.8)得

D e σ

σ= 该定义是损伤具有可加性。 4.有效应力张力

在多轴应力作用下,如认为损失是各向同性的,则可将儋州作用下的有效应力推广表示

为张量,即

1D

σσ=

-

式中,σ为柯西(Cauchy)应力张量。

实际上,材料的损伤往往是各向异性的,在这种情况下,损伤变量就不能采用标量,而用张量表示。设在物体内取一体元,该体元在任一方向上的截面为A ,该截面的法向单位矢量为n ,则界面的面积矢量为

i i A An A e ==

式中, i e 为沿直线坐标系的单位矢量;i A 为面积A 在三个坐标平面内的投影面积。 必须注意:式(1.12)中A 以黑体字表示面积矢量,而A 以一般字体表示面积。在以后阐述中,也用黑体字表示矢量。

当材料损伤后,设有一虚构的体元,其法线为n

的面积矢量为 (1)i i i

A An D A e ==- 式中,i D 为面i A 法线反向的损伤变量。

现定义二姐对称张量()I D ψ=-,I 为单位张量,使

A

A ψ= 由式(1.13)和式(1.14)得

(1)i i i i i i e e D e e ψψ=?=-?

可见,ψ是一对称张量。

设有效应力张量为σ ,柯西应力张量为σ,则

()P A A A I D A σσσψσ

====- 因为上式对任意的A 都成立,故有

()I D σσψσ

==- 从而有

1()I D σσ-=-

在一般情况下,式(1.18)表示的有效应力张量是不对称张量,这给数值计算带来很大

不便。以下两式是常用的将有效应力张量对称化地方法:

111

()()2I D I D σ

σσ--??=-+-?

? 112

2

()()

I D I D σσ--

=--

有关张量的基本知识参阅本书末的附录。

1.3.2耗散功与损伤

连续介质的力学过程可以等价于一个热力学过程,损伤过程实质上是能量耗散过程或不可逆热力学过程。

今用单轴拉伸的力学过程作简明分析。在应变δε的过程中,作用在体元上的每单位质量的外力的功W δσδε=的耗散与贮存情况,如图1.4(a )所示,外力的功转化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可恢复的弹性应变能e W δ,第二部分是塑性功p W δ,有导致加工硬化的作用,这些能量以内能的形式存在于介质中,第三部分是不可恢复的损伤耗散能

D

W δ。图1.4(b)是余天庆等对勒梅特所提出的修正,表明弹性应变能、塑性流动和损伤

扩展的耗散分析。外力功可化为四部分:(1)以三角形DCF 表示的弹性应变能;(2)平行四边形OAHD 表示的塑性流动功;(3)半壶三角形AHB 表示的塑性变形导致加工硬化的耗散功,是在超过屈服极限后外力所做的功;(4)损伤耗散功。 1.3.3 应变类型

总应变增量{}ij d ε分为弹性应变{}e ij d ε、塑性应变{}p ij

d ε和损伤应变{}D ij

d ε三

部分:

{}{}{}{}e

p

D

ij

ij

ij

ij

d d d d εεεε=++

图1.5为考虑弹性应变、塑性应变和损伤应变三部分的三轴压缩试验曲线,表示当固结压力3σ为一定时,偏差应力13σσ-与最大主应力变的关系。弹性应变、塑性应变和损伤应变在加荷初期产生,应力-应变关系是非线性的,小应力水平时,弹性变形占主要的,随着应力增大,塑性应变和损伤应变占优势。

1.4结束语

本章只是对损伤基本理论作一概念性的简介,详细论述请参阅有关参考文献[1~8],其中文献[1]和[8]堪称两本好书。

在本书中是以勒梅特等创立的能量损伤理论为基础,有机的结合古典土力学尝试建立“损伤土力学”新学科。

第三章 土的系列损伤模型

3.1 引言

现阶段微观结构及宏观结构研究均表明,软土一般具有结构性。软土在受载过程中, 内部结构发生不可逆的变化,这种微观机制的改变导致软土的整体力学性能发生劣化,例如,降低强度和刚度等,这种破坏前材料力学性能逐渐劣化的现象称为损伤。采用损伤理论研究软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式一个领域,需要进一步探讨与发展。

一般而言,材料单元中围观实体数目众多,表现形态各异,要精确地描述和分析各个损伤实体的确非常困难,而用连续损伤力学分析材料单元的整体响应,将含有把某一加载历史所导致的内部不可逆耗散机制单元仍看作是连续均匀的;基于不可逆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及内变量理论,引进一些力学变量来模拟材料的损伤状态,建立这些变量的演变过程。简言之,就是将微裂缝等效应与材料的本构关系相结合,泳衣描述受损材料的宏观响应。这种唯象理论已开始广泛应用于金属、岩石、混凝土和复合材料中。

本章以热力学理论为基础,提出考虑各向异性损伤的应力空间和应变空间的能量指标στ ,τ 概念,构造损伤势函数,建立损伤的演化方程,建立考虑各向异性损伤的应力—应

变关系。作为验证,应用一系列损伤模型分析上海淤泥质粉质粘土的等压固结和0K 固结的三轴剪切试验,对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表明能够较好地描述软土的应力—应变关系。

3.2 等效压力与等效弹性余能概念

3.2.1 等效应力概念

与土力学中的有效应力概念区别,损伤力学中的有效应力在本书中称为等效应力。 连续介质损伤力学理论,为分析材料劣化现象,引入一些损伤参数包括等效应力张量(effective stress tensor )和损伤力张量D (damage tensor )等,来反映荷载作用下的损伤状态。损伤张量的物理意义。六面体单元需要足够大。可包括多数微裂隙或微裂缝,同时它又充分小,可代表材料一点(见图3.1)。这样,便可引入连续介质力学范畴的损伤学概念。、

定义S 为加载前你的横截面面积,n 为平面的法向向量,加载后由于微裂隙,孔洞和微应力集中引起材料劣化,面积S 变为有效净面积S (the effective resistingarea )。假定裂

隙和孔洞沿各方向分布式均匀,S 不再依赖于n ,各向同性损伤变量D 定义为

S S D S

-=

根据勒梅特(Lemaitre )的等效应力变假设(hypothesis of strain equivalence ),即应力σ作用在受损材料上引起的应变与等效应力σ 作用在无损材料上引起的应变等价。所以作用在有效面积S

(effective area )的等效柯西(Cauchy )应力张量σ 与一般的柯西应力张量σ的关系为

1S D S

σ

σ

σ==- 从上述两式可得受损材料(土)一维状态的等效应力σ 和柯西应力σ的关系为

(1)

D σ

σ

=-

结构破坏是与材料各向异性损伤演化相关的,等效应力张量的一般形式可写为

():M D σ

σ= 式中符号(:)为张量的缩并符号, ()M D 为损伤有效张量(damage effect tensor ),是四阶张量,有21个独立分量,当各向同性损伤时,课蜕变为标量形式,以

11D

-表示。

损伤有效张量()M D 有许多种形式,最简单形式是当材料在主方向损伤时,即只有主应力,主应变和主轴的损伤,损伤有效张量()M D 为

[]12

3100

11()0

01100

1D M D D D ??

?

?-???

?=??-????

??

-???

?

式中,1D ,2D ,3D 分别为主轴损伤变量。 等效应力张量可写为

1

1

12

22

333111D D D σσ

σσσσ??

?

?-??????????=????-???????

??

?-???

?

式(3.6)为主坐标系统上的主应力和主损伤变量的关系。

在一般受力情况下,有六个应力分量,对应有六个应变分量和六个损伤变量,用张量

σσ,ε,D 的分量符号表达式为

{}

x y z xy yz zx σσσστττ??????????=????????????或111222333412523631σσσσσσστστστ????????????????????=????????????????????????

111222333412523631222εεεεεεεγεγεγ????????????????????

=???????????????????????? 111222333412523631222D D D D D D D D D D D D ????????????????????

=???????

?????????????????

但是,选择能反应式(3.7)的损伤有效张量的求解分厂困难。对于岩土工程,宜选择实用合理的损伤有效张量因此,考虑矩阵的对称性,损伤有效张量()M D 可选为

[

]1

2

3

1

00000

110000110001()000

D

D D M D S

????-????

??

-????

??

-?

?=?

?

??

??????????

???

式中,1D ,2D ,3D 分别为x ,y ,z 方向的损伤变量,其含义与上式(3.5)有所不同,不

完全代表主方向的损伤。当1D =2D =3D 时,()M D 蜕化为标量。

在本书中,通过试验和计算分析表明,选用式(3.8)的损伤有效张量形式比较实用合理,见以后各章的阐述。

3.2.2 等效弹性愈能概念

个悲剧西多洛夫(Sidoroff )的弹性能量等价假设 (hypothesis of elastic energy equivalence ),即应力作用在受损伤才来哦产生的弹性余能在形式上相同,同时参考勒梅特的等效参变假设,可得一下(3.10)表达式:

对于无损伤材料(土),弹性余能为:

1

1(,0)::2

e

T

W C

σσ

σ-=

对于损伤材料(土),弹性余能为:

1

111(,)(,0)::::2

2

e e

T T

W D W C C

σσ

σ

σ

σ

σ--=== 式中,11()::()T C

M D C M D --= ,1,1()::()T C M D C M D --= 其中 1C -为无损伤土的弹性柔度张量或矩阵; 1C

- 为无损伤土的有效柔度张量或矩阵,C 为弹性刚度张量或矩阵(the elastic stiffness tensor ); 为有效刚度张量或矩阵(the effective stiffness tensor )。

从式(3.10)可得各向异性损伤材料(土)的弹性应力-应变关系的普通公式如下:

1

1(,)

(::)::e

e

T

W D M

C

M C

σεσσσ

--?=

==? 3.3 横观各向同性土的弹性损伤本构关系

3.3.1横观各向同性土的弹性损伤本构关系

根据土的成因过程,大多数土呈为层状,可认为层状土为横观各向同性的,那么,横观个性同性的无损土的弹性柔度矩阵[]1

C -可表示为

[]

1

2

21000100010002(1)

00101H H VH H H V VH H

V V

H H H

v v E E E v E E E C v E S

G G ---??

??????-??????????=??+????????????????

?

? 其中H E 和V E 分别为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形的弹性模量,

H H v 和V H v 分别为水平面内和垂直面内的泊松比,2G 为垂直面上的剪切模量。

把(3.8)式和(3.13)式代入(3.11)式得损伤土的有效柔度矩阵为

2

1

12132

2232

1

312232

3121000

(1)(1)(1)

(1)(1)

1000(1)

(1)(1)

1000(1)

2(1)00(1)(1)

1

0(1)(1)1

(1)(1)HH

VH

H H V VH

H V V HH H v v E D E D D E D D v E D E D D E D C v E D D S

D D G D D G ---?

?

??-----????

-??

---????

??

-????=???

?

+??

--????

??

--??????

--???

?

当1D =2D 时,式(3.14)为横观各向同性损伤土的有效柔度矩阵。 这样,式(3.12)和式(3.14)就是横观各向同性土的弹性损伤本构关系,

3.32 损伤变量的确定

简单起见,作常规三轴固结剪切试验,1σ为大主应力(相当式(3.7a )的3σ ), 3

σ为固结应力(相当式(3.7a )的1σ和 2σ),1D 、2D 和3D 分别为x y 和z 方向的损伤变量。下标V 问哦垂直方向,下表H 为水平方向。根据式(3.12)和式(3.14)得应力-应变关系为

131312

3()()

(1)

V V

E D E

σσσσε--=

=

- 132313223()()(1)(1)VH V V

v v

E D D E

σσσσε----=

=

--

131313313()()(1)(1)

VH V V

v v

E D D E

σσσσε----=

=

--

式中,23

(1)V V E E D =- ,3131(1)(1)

VH D v v D -=- ,3232(1)(1)

VH D v

v D -=-

从式(3.15),可得损伤变量:

1

231V V E

D E ??=- ???

13131(1)VH v D D v

=-

-

23231(1)VH v D D v

=-

-

3.4横观各向同性土的弹性非线性损伤本构关系

首先指出:上述横观各向同性土的弹性非线性损伤本构关系的基本公式仍然适用。但是,现在研究横观各向同性土的弹性非线性损伤本构关系,类似一般土力学的弹性非线性地基模

型,要采用增量的形式求解;对于损伤模型,还要考虑损伤演化过程的非线性。 3.4.1 弹性非线性损伤本构关系

根据式(3.12),可得以增量形式表示的弹性非线性损伤本构关系为: 11ij ijkl kl ijkl kl

d C d dC εσσ--=+ (3.17) 式中,1C - 为损伤土的有效柔度矩阵,见式(3.14),1dC

- 为增量形式。 下面阐述求解损伤演化方程和1C

- 的增量形式1dC - 。 3.4.2 损伤演化方程

3.4.2.1 热力学方程基础——应力空间

注意:这里采用应力形式的热力学函数,但在3.5节求解弹塑性损伤模型的损伤演化方程,为计算方便起见,则采用应变形式的热力学函数进行推导求解。

考虑损伤过程,为简便起见,式(3.10)的弹性余能以ψ 表示:

11::2

T

C

ψσ

σ-=

式中,1C

- 为损伤土的有效柔度矩阵。 由式(3.18)得:

1

1()

2

C ψσσ-?=

?? (3.19) 从式(3.19)可见损伤土的有效柔度矩阵1

C - 为()σσ?的热力学函数,在1

C

- 中有

关变量为损伤有效张量M(D),见式(3.11),又见式(3.8)和式(3.14),这样,可令

()ij ijij D M D σ= ,则ij D σ 也为()σσ?的热力学函数。为便于表达,可称ij D σ 为类损

伤因子,用于应力空间。

3.4.2.2 损伤演化过程

损伤为不可逆的,现定义考虑各向异性损伤的应力张量形式的损伤能量指标στ (energy norm )为

στ=

次指标可考虑各向异性损伤。它与西摩(Simo )等提出的能量指标τ 不同。类似塑性力学,取损伤势函数为

(,)()()d d d G g L σσσσστβτβ=- (3.20)

式中,()g στ 为损伤面函数,d L σ 为损伤变量的硬化函数

d σβ=

,其中,2112

11(1)

D D σ=

-;2222

21(1)

D D σ=

-;

2

332

31(1)

D D σ=

-

损伤条件为: dG>0 后继损伤 dG=0 中性损伤

dG<0 未有损伤 (3.21)

后继损伤,即损伤扩大;中性损伤,意味着应力点在损伤面变化,并不引起损伤扩大,即任何沿着损伤面切线方向的应力增量不会改变当前损伤变量和材料系数值。

由此可见,关键在于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构造一个合理的损伤势函数。当有一个合理的损伤势函数,可从式(3.21)判断材料(土)的损伤程度。有关弹性非线性土的损伤势函数的构造,见3.7.2的式(3.73)。

假定损伤流动方向与损伤势函数的梯度和外法线相同,损伤流动法则为 ij ij

G dD d σσστμ

τσ??=??

式中, d μ为类损伤因子的增量参数,ij dD σ 为类损伤因子的增量,它与d μ 有关,而ij D σ 或d μ 由στ 或σ的增量产生,所以,设 ij ij

G d LdG L

d σστμστσ??==?? (3.23)

式中,L 为算上系数,取决于当前的ij σ ,ij ε 和加载历史,与ij d σ 无关。上式说明d μ与

ij d σ线性相关。

把式(3.23)代入式(3.22)得 ij kl ij kl

G

G

dD L

d σσσσ??=??

对式(3.20)的硬化函数求微分得: d d ij ij

L dL dD D σσσσ?=

?

损伤面式(3.20)的相容性条件为: 0ij d ij

d

G G dG d dL L σσσσ??=

+

=??

把式(3.24)和式(3.25)代入式(3.26)得: 1d d ij ij

L G G L L D σσσσ???=-

???

再把式(3.27)代入式(3.23)得:

ij

kl

d d ij ij

G

d d L G G L D σσσσσμσ??=-

??????

最后,把式(3.28)代入式(3.22)可得损伤演化方程:

kl IJ kl

ij d

d m n m n

G

G d dD L G

G

L D σσσσσσσσ????=-

??????

根据式(3.19)可知,损伤土的有效柔度矩阵1C

- 为()σσ?热力学函数,应用损伤势函数的概念(,)d G σστβ ,则

11()()2c C

d G G dC d C σσμσσμσστσ

--???==??? 取C d μ 等于式(3.28)的d μ 值。

综上所述,由式(3.17),式(3.28)~式(3.30)知,弹性非线性损伤本构关系已经完

全确定,以增量形式求解。但是,求解过程相当复杂,需要通过程序实现。 3.5 小应变的图的弹塑性损伤本构关系 3.5.1 弹性损伤本构关系

为了阐述完整起见,简单引用上述有关公式的推导过程。 假设无损材料为各向同性,所以无损土的柔度矩阵1

C - 为

1000

1000

1000

2(1)002(1)02(1)E E E E

E E

E

S

E

E υυυυυυ--??

????-????????????+??

????+??

??

+??

???

?

式中,E 为弹性模量;υ为柏松比。

式(3.8)和(3.31)代入式(3.11)得各向同性土的有效柔度矩阵为

212122

122

1

1232311000

(1)(1)(1)

(1)(1)

1000(1)

(1)(1)

1000(1)

[]2(1)00(1)(1)

2(1)0(1)(1)

2(1)

(1)(1)E D E D D E D D E D E D D E D C

E D D E D D E D D υ

υ

υ

υυυ---?

?

??-----??-??

??

---????

??

-??=??

+??

--????

+??

--????+??

--?

?

当 123D D D == 时,式(3.32)蜕化为各向同性损伤后土的有效柔度矩阵, 当 12D D = 时,式(3.32)蜕化为横观各向同性损伤土的有效柔度矩阵 3.5.2 弹塑性损伤本构关系

假设损伤过程与塑性过程是两个独立过程,塑性本构关系与传统塑性关系类似。已知加载函数为f ,塑性势函数为F ,确定塑性增量大小的函数为 ,硬化参数为H 以及硬化参数H 的函数为A ,从塑性力学可得如下公式:

,()0ij f H σ= (3.33) ,()0ij F H σ= (3.34)

1kl kl

f d d A λσσ?=

? (3.35)

(1)

P

ij ij

f H

F

A H εσ???=-??? (3.36)

参考文献【5】,考虑损伤和塑性状态的自由能余函数? 为 1

1:(,)2P p

C

q ?σσσεε-=

+-≡ (3.37)

式中,(,)p

q ε≡ 为塑性耗散能相联系的势函数,其中,q 为有关的塑性内变量,p

ε 为塑

性应变张量;1

C

- 为损伤土的有效柔度矩阵。 由式(3.37)可得

1:p C ?εσεσ

-?==+? (3.38) 弹塑性损伤的应力——应变增量形式为 ()()p p ij ijkl kl kl ijkl kl kl

d C d d dC σεεεε=-+- (3.39)

式中,C

表示有效刚度矩阵。 根据流动规则,塑性应变增量和应力的关系为 p

ij ij

F d d ελ

σ?=?

根据式(3.33)的相容性条件为

0p

kl kl p

kl

kl

f f H df d d H σεσε???=

+

=???

把式(3.35)、式(3.36)、式(3.39)和式(3.40)代入上式得

()p ijkl kl ijkl kl kl

ij ij

m npq

m n

pq

f

f C d dC d f F A C εεεσσλσσ

??+-??=??+

??

再把式(3.40)和式(3.42)代入式(3.39),可得以增量形式表示的弹塑性损伤本构关

系为

()

()()()(ijab cdkl ijrs hkl p ij cd

rs gh kl kl p p p ij

ijkl

kl ijkl kl kl ijkl ijkl kl ijkl ijkl ijkl kl k m npq

m npq

m n pq

m n pq F f F f C C C dC d C d dC C C d dC dC dC f F f F A C A C σσσσεεσεεεεεεσσσσ????????????-??=--+-=-+---??????++???????

?

)()p ep ep p l ijkl kl ijkl kl kl

C d dC εεε=+- (3.43)

其中, 为有效弹性刚度张量或矩阵:

i j a b c d k l

e a

b

c d

i j k l

m

n p q

m

n

p q

F

f

C C C f

F

A C σσ

σσ

????=??+

?? 称为有效塑性刚度张量或矩阵;

e i j k l

e p p i j k l

i j k l

d C d C d C =- 称为有效弹塑性刚度张量或矩阵;

e i j k l i j k l

d C d C = 称为有效弹性刚度张量或矩阵的增量 i j r s g h k l

r s

g h

p i j k l

m

n p q

m

n

p q

F

f

C dC dC f F

A C σσ

σσ

????=??+

?? 为有效塑性刚度张量或矩阵的增量;

e i j k l

e p p i j k l

i j k l

d C d C d C =- 为有效有效弹塑性刚度张量或矩阵的增量。 下面阐述求解损伤演化方程和有效弹性刚度张量或矩阵C

的增量形式dC 等。 3.5.3 损伤演化方程

3.3.3.1 热力学基础——应变空间

参考文献【5】,采用应变形式表示的考虑损伤过程及塑性状态的自由能函数φ 为

1:::(,)2

p

p

C

q φεεσεσ=

-+≡ (3.44)

式中,p σ 为塑性耗散能相联系的势函数,其中C

为塑性应力张量;q 为有关的塑性内变量,C 为有效刚度张量或矩阵(the effective stiffness tensor )。

由式(3.44)可得:

1()

2

C φεε?=??

从式(3.45)可见,损伤土的有效刚度矩阵C

是()εε?的热力学函数,在C 中的有关变量为1M (D )-) 见式(3.11),所以,损伤变量ij D 也是()εε?的热力学函数。 3.5.3.2 损伤演化过程

损伤未不可逆的,现定义考虑各向异性损伤的应变张量形式的损伤能量指标τ

(energy norm )为

τ==

此指标可考虑各向异性损伤。它与西摩等提出的能量指标τ 不同,类似塑性力学。

取损伤势函数为

(,)()()d d d G g L τβτβ=- (3.46)

式中,()g τ 为损伤面函数,d L

为损伤变量的硬化函数,d β= (参

考文献【19】),其中11D D =,222D D = ,333D D = 。

损伤条件为dG>0

dG>0 后继损伤 dG=0 中性损伤

dG<0 未有损伤

后继损伤,即损伤扩大;中性损伤,意味着应力点在损伤面变化,并不引起损伤扩大,即任何沿着损伤面切线方向的应力增量不会改变当前损伤变量和材料系数值。

由此可见,和弹性非线性损伤情况一样,关键在于根据不同的地质条,构造一个

合理的损伤势函数。当有一个损伤势函数,可从式(3.47)判断材料(土)的损伤程度。有关弹塑性土的损伤势函数的构造,间3.7.3的式(3.74)。

假定损伤流动方向与损伤函数的梯度和外法线相同,损伤流动法则为

ij ij

G D d τμ

τε??=??

式中d μ为损伤标准因子,ij dD 为损伤变量的增量,它与d μ有关,与式(3.22)有区别,而ij dD 或d μ由τ 或ε的增量产生,所以,设

ij ij

G d LdG L

d τμετε??==??

式中,L 为损伤系数,取决于当前的ij σ,ij ε和加载历史,与ij d σ无关。上式说明d μ与ij d ε线性相关。

由式(3.48)和式(3.49)得

ij kl kl

G G dD L

d ετε??=??

对式(3.46)的硬化函数求微分得

ij ij

L d dL d dD D ?=

?

损伤面试(3.46)的相容性条件为

0ij ij

d

G G dG d dLd L εε??=

+

=??

把式(3.50)和式(3.51)代入式(3.52)得:

1d ij ij

G Ld G L L D ε???=-

???

再把式(3.53)代入式(3.49)得:

kl

kl

d m n m n

G

d d G Ld

G

L D εεμε??=-

??????

注意:式(3.54)与式(3.28)有区别。

最后,把式(3.54)代入式(3.48)可得损伤演化方程为

kl kl kl ij d m n m n

G G

d dD G Ld

G

L D εεεε????=

??????

根据损伤变量的演化方程式(3.55)和式(3.220,可推出C

的增量方程如下。 dC

??=??

()()()()()()()()()()()()11

12211331122122

23331331422211111333242112111333221133K G D dD K G

D dD D dD K G

D dD D dD K G D dD D dD K G D dD K G

D dD D dD K G D dD D dD K 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3233

41121300000000

D dD D dD K G D dD ??

?

???

??

?-+-+-??? ????

??

??

?

??

()()()()()()1221322331130000000

00110

00110

11G D dD D dD G D dD D dD G D dD D dD ?

????-+-????

??-+-????

??-+-?????

式中,K 为体积模量,G 为剪切模量。 为化简起见,可以直接推出dC

值。 根据式(3.45)得知,C 是εε?的热力学函数,应用损伤势函数概念(),d G τβ ,则 ()

2c c

G d G dC d C μμεε

ττ

??==

???

取c d μ等于式(3.54)d μ值。

综上所述,根据式(3.43),式(3.55)和式(3.56)或式(3.57),弹塑性损伤本构关系已经完

全确定,已增量形式求解。但是,求解过程相当复杂,需要通过程序实现。

3.6 有限应变土的弹塑性损伤本构关系 3.6.1 有限应变土的弹塑性损伤本构关系

在本节中把上节小应变的土的弹塑性损伤本构关系推广为有限应变的本构关系。为便于阐述起见,分为五点:

1. 分析前提。质点X 的运动为(),x X t χ=,其中为 x 和t 为位置和时间;定义变形梯度为/Q x X =??,并且,假定Q 是光滑的,其性质为d e t 0J Q =>,那么,速率梯度为

1

L Q Q -=。

2.引入应力速度张量和应变速率张量。由于ij σ 在刚体旋转时是变化的,故引入不随材料刚体转动而变化的速率型应力张量,即佐曼(Jaumann )应力速率张量为

?ij ij ij pi jp pi W W σ

σσσ=--

旋转张量为()12

T

W L L

=

-,其分量表示12j i j i v v W x x ????=

+

? ?????

j

i v x ??为速度梯度。其中,上标“.”表示关于时间的物质导数,再引入应变速率张量为()12

T

R L L =

+,其分量表示为

12j i

j i

v v R x x ??

??=+

? ????

?

。 3.耦合技巧。现在把小应变的土的弹塑性损伤本构关系式(3.43)与应变速率张量ij R 进行耦合,此时,有限应变条件下耦合损伤本构关系可表示为

()?ep ep p ij ijkl kl ijkl

kl kl

C R C σεε=+-

把式(3.54)、式(3.55)和式(3.57)与应变速率张量 进行耦合得损伤的演化方程为

kl

d

d m n m n x

R kl

d G L G

L D εμε??=-

??????

kl ij kl ij

d

d m n m n

G G

R D G L G

L D εεε????=-??????

()

2G d G C

d C μμεε

ττ??==

???

将耦合后的式(3.59)~(3.61)与耦合前的式(3.54)、式(3.55)和式(3.57)进行对比,不难看出两者不同之处。 根据式(3.43),(3.58)~(3.61)知,式(3.58)的第二项很小,可以忽略。这样,耦合损伤的应力—应变率关系式(3.58)可简化为

(3.62) 式中, 见式(3.32), 见下式(3.64)。

4.模型的选择。目前建立许多弹性模型,如剑桥模型,拉德—邓肯(Lade-Duncan )模型等,可根据具体条件选择较适宜的模型。本文采用太田—关口(Ohta-Sekiguchi )模型 (见附录 2),该模型在日本和国外(包括作者在内)均得到论证。采用应力率和应变率表示应力关系。 该模型的屈服函数的表达式为

*

1p

v k p D f e p ηλε'

-=

+='+

式中,上标“.”表示关于时间的物质导数。

λ—与土力学中常规压缩指数c C 有关,λ=0.434c C ; κ—由回弹指数s C 定义,κ=0.434s C ;

0e —初始孔隙比;

p '—0K 固结完成时的p '值; v ε —总体积应变率,定义为()()/1v tr R e

e ε=-=-+ ,其中e 为当前孔隙比; D —剪胀系数,,0(1)

k

D M e λ-=

+;其中M 为临界状态参数,由下式确定:

6sin 3sin M φφ'=

'-,φ'为有效内摩擦角,或()00

612K M K -=

+,0K 为静止土压力系数。

*

η=

ij ij S p η=

'

,ij S 为偏应力张量,

0ij η为0K 固结状态时的 ;

5.式(3.64)的推导。根据是(3.43)和式(3.63)可推导出式(3.62)中的有效塑性刚度张量p ijkl

C 为 ij kl p ijkl

H H C K

G h =++

式中符号意义说明如下:

令()(1)i i D g -=,()

()(1)3i i i D D f ω--=,性质为()i g ,()i f ()()()

()

(),,1,2,30i i g f i j i j i j ?=?==?≠??

则,()()()()()()*

**0*

*

239

ij

ij

ij

ij ij ij i i i G G

H K g G f g g i g j γ

αβηηη

η

=+

-

+

-

()()()()()()*

**0*

*

239

kl

kl

kl

kl kl kl k k k G G

H K g G f g g k g l γ

αβηηη

η

=+

-

+

-

其中,*2

K

K α= ,**2***

*2****2***23929322273G G D βλγξβγωβξβηηηηηη??

Ω=-++-++ ??

?

*

p h D

β'=

,并且,1e K p k

+'=

,或者 ()

312E K v =

-,()()

31221v G K v -=

+

()1233D D D ω=-++,()1233D D D ω

=-++ ()0*

*

32M

ηηηβη

-=

土力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土力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用粒径级配曲线法表示土样的颗粒组成 情况时,若曲线越陡,则表示土的 ( )

A.颗粒级配越好 B.颗粒级配越差C.颗粒大小越不均匀 D.不均匀系数越大 2.判别粘性土软硬状态的指标是 ( ) A.塑性指数 B.液性指数 C.压缩系数 D.压缩指数 3.产生流砂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是动水力( )

A.方向向下 B.等于或大于土的有效重度 C.方向向上 D.方向向上且等于或大于土的有效重度 4.在均质土层中,土的竖向自重应力沿深度的分布规律是 ( ) A.均匀的 B.曲线的 C.折线的 D.直线的 5.在荷载作用下,土体抗剪强度变化的原因是 ( ) A.附加应力的变化 B.总应力的变化C.有效应力的变化 D.自重应力的变化6.采用条形荷载导出的地基界限荷载P用于矩1/4. 形底面基础设计时,其结果 ( ) A.偏于安全 B.偏于危险 C.安全度不变 D.安全与否无法确定

7.无粘性土坡在稳定状态下(不含临界稳定)坡角β与土的内摩擦角φ之间的关系是( ) A.β<φ B.β=φ C.β>φ D.β≤φ 8.下列不属于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常用图表的是 ( ) A.钻孔柱状图 B.工程地质剖面图

C.地下水等水位线图 D.土工试验成果总表 9.对于轴心受压或荷载偏心距e较小的基础,可以根据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φk、Ck按公式确定地基承载力的特征值。偏心 为偏心方向的基础边长)Z(注:距的大小规定为( ) A.e≤ι/30 B.e≤ι/10 .e≤b/2 DC.e≤b/4 对于含水量较高的粘性土,堆载预压法处理10. ( ) 地基的主要作用之一 是.减小液化的可能性A B.减小冻胀.消除湿陷性 D .提高地基承载力C.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11.建筑物在地面以下并将上部荷载传递至地基的结构称为____。

土力学公式一览

本试卷可能用到的公式一览 1. 常用的物理性质指标之间的换算公式 1d w ρρ= + 1(1) s w n G w ρρ=- + (1)s r s w wG S G w ρρρ= +- (1) 1s w G w e ρρ += - (1)(1) s sat w s G G w ρ ρρ-= ++ (1)'(1) s s G g G w ργ-= + 2. 基底应力求解 max min p P G M lb W p ?+= ±?? 3. 单位体积的渗流力 w j i γ=? (顺坡出流 i = sin α) 4. 渗透系数测定公式 常水头试验 k =VL /Aht 变水头试验 1212 ln ()h aL k A t t h =-- 平行于分层面的渗流 i i i k H k H = ∑∑ 垂直于分层面的渗流i i i H k H k = ∑∑ 5. 流土型土的(竖向)临界水力梯度(针对无粘性土的表层) (1)(1)cr s i n G =-- 6. 单向压缩量公式 11 1v v s a S pH m pH pH e E = ?=?=?+ e-p 法 1111()()lg[]1() si zi si zi ci i i si si C H e σσσσσσ++++++= ++ e-lgp 法 7. 关于固结 /v s w C kE γ= 2 /v v T C t H = 2()22218 11(1,3)v m T m U e m m ππ∞ -==-=???∑ 8. 土的抗剪强度 213tan (45)2tan(45)22o o f f c ?? σσ=++?+ 231tan (45)2tan(45)22o o f f c ??σσ=--?- 313[()]u B A σσσ?=?+?-? 9. 土坡稳定安全系数 'cos 'sin f s T W tg F T J W J α? α= = ++

土力学试卷(A卷及其答案)

《土力学》试卷(A卷) 学号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确定各粒组相对含量的方法称为颗粒分析试验,分为法和比重计法。 2、当砾类土或砂类土同时满足Cu≥5,Cc = 两个条件时,视为良好级配。 3、渗透系数的测定方法:常水头试验(砂土),(粘土)。 4、土坡分为和人工土坡。 5、地基破坏的形式有整体破坏、冲剪切破坏。 6、土压力的类型有:静止土压力、、被动土压力。 7、土的物理性质指标中可描述土体中孔隙被水充满的程度。 8、土渗透变形的基本形式有管涌和。 9、土体的压缩系数被认为是由于土体中减小的结果。 10、根据粘性土地基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特征,可将地基最终沉降量分成三部分:瞬时沉降,沉降和次固结沉降。 二、选择题(单选):(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哪个物理性质指标可直接通过土工试验测定()。 A.孔隙比e B.孔隙率n C.饱和度S r D.土粒比重G s 2.在土工试验室中,通常用()测定土的密度 A.联合测定法B.环刀法C.比重计法D.击实仪 3.土的强度是特指土的() A.抗剪强度B.抗压强度C.抗拉强度 4.由建筑物荷载或其它外载在地基内产生的应力称为() A.自重应力B.附加应力C.基底压力D.基底附加压力 5.地基中,地下水位的变化,会引起地基中的自重应力() A.增大B.减小C.不变D.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土体的压缩是由于土体中孔隙体积减小 B.土体的压缩是由于土体中土颗粒体积减小 C.土体的压缩是由于土体中水和气体体积减小D.土体的压缩是由于动水压力的作用 7浅基础的判断标准为() A.d≤b B.d=b C.d>b D.d≥b 8.土坡的稳定计算中其中瑞典圆弧法、瑞典条分法、毕肖普法计算其滑裂面的形状为( ) A.直线 B.折线 C.圆弧 9.粘性土的状态有:() ①固态②半固态③可塑态④流态⑤气态 A.①②③④ B.①⑤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⑤ 10.在土体应力计算中,当条形基础的长度和宽度之比L/b ∞时,地基中的应力状态属于平面问题,但是实际工程中不存在这样的条形基础,根据研究当L/b为()是条形基础。 A.≤10 B.≥10 C.≤ 5 D.≥5 三、判断正误,用“√”或者“×”(每空1分,共10分) 1.粘土与砂土的分界粒径是1mm。() 2..级配良好的土,较粗颗粒间的孔隙被较细的颗粒所填充,因而土的密实度较好。() 3..常水头试验适用于透水性较强的粗粒土。() 4.在同一类土中,土的级配良好的土,易于压实,反之,则不易于压实。()5.管涌常发生在砂砾土中。() 6.从流动状态转变为可塑状态的界限含水率,称为液限。() 7. 土压力的类型有:静止土压力、水压力、挡土墙压力。() 8.土粒的比重在数值上等于土的密度。() 9.孔隙率为空隙体积占颗粒体积的百分比。() 10.压缩系数是表征土压缩性的重要指标之一。e—p曲线愈陡,压缩系数就愈大,则压缩性就愈高。() 四、解答题(每题4分,共20分) 1.何谓土的级配?土的级配曲线是怎样绘制的?

(完整版)土力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用粒径级配曲线法表示土样的颗粒组成情况时,若曲线越陡,则表示土的 ( B ) A.颗粒级配越好 B.颗粒级配越差 C.颗粒大小越不均匀 D.不均匀系数越大 2.判别粘性土软硬状态的指标是 ( B ) A.塑性指数 B.液性指数 C.压缩系数 D.压缩指数 3.产生流砂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是动水力 ( D ) A.方向向下 B.等于或大于土的有效重度 C.方向向上 D.方向向上且等于或大于土的有效重度 4.在均质土层中,土的竖向自重应力沿深度的分布规律是 ( D ) A.均匀的 B.曲线的 C.折线的 D.直线的 5.在荷载作用下,土体抗剪强度变化的原因是 ( C ) A.附加应力的变化 B.总应力的变化 C.有效应力的变化 D.自重应力的变化 6.采用条形荷载导出的地基界限荷载P1/4用于矩形底面基础设计时,其结果 ( A ) A.偏于安全 B.偏于危险 C.安全度不变 D.安全与否无法确定 7.无粘性土坡在稳定状态下(不含临界稳定)坡角β与土的内摩擦角φ之间的关系是( A ) A.β<φB.β=φ

C.β>φ D.β≤φ 8.下列不属于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常用图表的是 ( C ) A.钻孔柱状图 B.工程地质剖面图 C.地下水等水位线图 D.土工试验成果总表 9.对于轴心受压或荷载偏心距e较小的基础,可以根据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φk、Ck 按公式确定地基承载力的特征值。偏心距的大小规定为(注:Z 为偏心方向的基础边长) ( ) A.e≤ι/30 B.e≤ι/10 C.e≤b/4 D.e≤b/2 10.对于含水量较高的粘性土,堆载预压法处理地基的主要作用之一是 ( C ) A.减小液化的可能性 B.减小冻胀 C.提高地基承载力 D.消除湿陷性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11.建筑物在地面以下并将上部荷载传递至地基的结构称为____。 12.土的颗粒级配曲线愈陡,其不均匀系数C u值愈____。 13.人工填土包括素填土、冲填土、压实填土和____。 14.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上层滞水、________和承压水三种类型。 15.在计算地基附加应力时,一般假定地基为均质的、应力与应变成________关系的半空间。 16.前期固结压力大于现有土自重应力的土称为________土。 17.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在室内通过直接剪切试验、三轴压缩试验和________验测定。 18.无粘性土土坡的稳定性大小除了与土的性质有关外,还与____有关。 19.墙后填土为粘性土的挡土墙,若离填土面某一深度范围内主动土压力强度为零,则该深

土力学公式

一:粒径不均匀系数10 10 u d C d = 曲线的曲率系数 60 10230 d d d C c = 土的相对密度 w s w s s m m d ρρ== 土的天然含水量 %100?= s w m m ω 土的天然密度V m =ρ 孔隙比s v V V e = 孔隙率 %100?= V V n v 饱和度%100?=v w r V V S 土的干密度 V m s d = ρ 土的饱和密度 V V m w v s sat ρρ+= 浮密度 w s a t w v s V V m ρρρρ-=+= ' 相对密度 )() (D m i n m a x m i n m a x m i n m a x m a x γγγγγγ--=--= e e e e r 1 0.67 0.33 塑性指数 P L P w w I -= 17 10 3 稠度指数 P L L c w w w w I --= 1 活动度 m I A P = 灵敏度 1 q q S t = 二:毛 细水 柱 上 举 力 θ σπθπcos 2cos 2F r r s == 上升高 度 w d h γσ直径4max = 雷诺数 粘滞 系数 管径流速圆管 s d v e = R 粘滞系数 水力半径 流速明渠s v e R R = 2 3s 18)1( d R s gd s v w e -= =ρρ粘滞系数 砂粒粒径流速水夹带泥沙 在土隙中 s vd m ki ki ki v s vd m 50e 5 .010e 0.23n 75.01R ))5.01(200)5((R +=== 或者一般)( 达西定律q A =v =ki 三:自重应力σcz =γz σcz = γi h i n i=1 中心荷载p =F+G A 偏心荷载p min max = F+G A ± M W = F+G A 1± 6e ? 其中p max = 2(F+G)3b (?2 ?e ) 布森涅斯克解σz = α F z 其中α= 3 2π1 z 2+1 52 变形模量 R v v πθρσ2cos ' , z = 四:变形量 11 2 1211s h e e e h h i +-= -=压缩系数a = e 1?e 2p 1?p 2 压缩指数C c = e 1?e 2lgp 2?lgp 1 = e 1?e 2 lg p 2p 1 压缩模量E s = 1+e 1a 4 20 E 0=ω 1?μ2 p 1b s 1 p 1:

土力学试题及答案

土力学试卷及标准答案 二、是非题(每题 1 分) 1.附加应力大小只与计算点深度有关,而与基础尺寸无关。(×)2.完全饱和土体,含水量w=100%(×) 3.固结度是一个反映土体固结特性的指标,决定于土的性质和土层几何尺寸,不随时间变化。(×) 4.饱和土的固结主要是由于孔隙水的渗透排出,因此当固结完成时,孔隙水应力全部消散为零,孔隙中的水也全部排干了。(×)5.土的固结系数越大,则压缩量亦越大。(×) 6.击实功能(击数)愈大,土的最优含水率愈大。(×)7.当地下水位由地面以下某一深度上升到地面时地基承载力降低了。(√)8.根据达西定律,渗透系数愈高的土,需要愈大的水头梯度才能获得相同的渗流速度。(×) 9.三轴剪切的CU试验中,饱和的正常固结土将产生正的孔隙水应力,而饱和的强超固结土则可能产生负的孔隙水应力。(√)10.不固结不排水剪试验得出的值为零(饱和粘土)。(√) 三、填空题(每题 3 分) 1 .土的结构一般有___单粒结构__、__蜂窝状结构__和___絮状结构__等三种,其中__絮状结构____结构是以面~边接触为主的。 2. 常水头渗透试验适用于_透水性强的无粘性土___土,变水头试验适用于__透水性差的粘性土_。 3. 在计算矩形基底受竖直三角形分布荷载作用时,角点下的竖向附加应力时,应作用两点,一是计算点落在___角点___的一点垂线上,二是B始终指___宽度___方向基底的长度。 4.分析土坡稳定的瑞典条分法与毕肖甫法其共同点是__假设滑动面是圆弧面__、假定滑动体为刚体_,不同点是瑞典条分法不考虑条间力。 5. 地基的破坏一般有 整体剪切破坏 、 局部剪切破坏 和__冲剪破坏_等三种型式,而其中 整体剪切破坏 破坏过程将出现三个变形阶段。 四、问答及简述题(共30 分) 1. 为什么说在一般情况下,土的自重应力不会引起土的压缩变形(或沉降),而当地下水位下降时,又会使土产生下沉呢?(10分) 一般情况下,地基是经过了若干万年的沉积,在自重应力作用下已经压缩稳定了。自重应力已经转变为有效应力了,这种情况下,自重应力不会引起土体压缩。但如土体是新近沉积,自重应力还未完全转变未有效应力,则自重应力将产生压缩。

《土力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土力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无粘性土的性质主要取决于颗粒的粒径、级配 2、用三轴试验测定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在其它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测的抗剪强度指标值最大的是固结排水剪切、试验,最小的是不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 3、评价粗颗粒土粒径级配的指标有不均匀系数、曲率系数和。 4、τf表示土体抵抗剪切破坏的极限能力,当土体中某点的剪应力τ=τf时,土体处 于状态;τ>τf时,土体处于状态;τ<τf时,土体处于状态。 5、桩按受力分为和。 6、用朗肯土压力理论计算土压力时,挡土墙墙背因、,墙后填土表面因。 7、桩的接头方式有、和。 8、建筑物地基变形的特征有、、和倾斜四种类型。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采用搓条法测定塑限时,土条出现裂纹并开始断裂时的直径应为() (A)2mm (C) 4mm(D) 5mm 2、《地基规范》划分砂土的密实度指标是() (A)孔隙比(B)相对密度(D) 野外鉴别 3、建筑物施工速度较快,地基土的透水条件不良,抗剪强度指标的测定方法宜选用() B)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C)排水剪切试验(D)直接剪切试验 4、地基发生整体滑动破坏时,作用在基底的压力一定大于()。 (A)临塑荷载(B)临界荷载(D)地基承载力 5、夯实深层地基土宜采用的方法是 ( ) (B)分层压实法(C)振动碾压法(D)重锤夯实法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直剪试验存在哪些缺点? 2、影响边坡稳定的因素有哪些? 3、产生被动土压力的条件是什么? 4、什么是单桩竖向承载力?确定单桩承载力的方法有哪几种? 四、计算题(共50分) 1、某土样重180g,饱和度S r=90%,相对密度为2.7,烘干后重135g。若将该土样压密,使其干密度达到1.5g/cm3。试求此时土样的天然重度、含水量、孔隙比和饱和度。(10分) 1、解:由已知条件可得原土样的三相数值为: m=180g m s=135g m w=180-135=45g V s=135/2.7=50cm3 V w=45 cm3 V v=45/0.9=50cm3 V=50+50=100 cm3 土样压密后的三相数值为:V=135/1.5=90cm3 V v=90-50=40 cm3 V w=40 cm3 m w=40g m=135+40=175g γ=175/90×10=19.4 kN/m3 w=40/135×40%=30% e=40/50=0.8

(关于干容重、浮容重、饱和容重)土力学带公式完整版

土的三相指标 图 1-2 土的三相图 ( 1 )土的天然密度或重度 单位体积土的质量(重量)。 ( kg/m3 )( 1-3a ) ( kN/m3 )( 1-3b ) 且有关系 ( 1-4 ) 试验测定方法:环刀法等。 ( 2 )土的含水量(率)w 土中水的质量(重量)与土粒质量(重量)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 1-5 ) 试验测定方法:烘干法 ( 3 )土粒相对密度(土粒比重)G s 土粒相对密度定义为土粒的质量与同体积 4oC 纯水的质量之比。 (无量纲)( 1-6 ) 试验测定方法:比重瓶煮沸法。由此还可得到 ( 1-7 ) 以下指标由基本指标导出。设土颗粒的体积为 1 ,按照各指标的定义,可得到单元土的三相简图如图 1-3 所示。 图 1-3 单元土的三相简图 ( 4 )孔隙比e 孔隙比为土中孔隙何种与土粒体积之比,用小数表示。 ( 1-8 )

( 5 )孔隙率n 土中孔隙体积与土的总体积之比。 ( 1-9 ) 且有 或( 1-10 ) ( 6 )饱和度Sr 土中所含水分的体积与孔隙体积之比 , 反映了土体中孔隙被水充满的程度。 ( 1-11 ) ( 7 )土的饱和容重和浮重度(有效重度) 饱和重度为土处于饱和状态时的重度,浮重度为土浸入水中受到浮力时的重度。 ( 1-12 ) ( 1-13 ) ( 8 )干重度 土中颗粒的重量与土体积之比。 ( 1 - 14 ) ( 9 )各重度之间的比较

( 1 - 15 ) ( 10 )最大干容重和最优含水量 同一种土,采用同一种方法压密击实时,所能达到的最大干容重与其含水量有关,达到最大干容重时所对应的含水量称为最优含水量,显然干容重最大时,填土的密实度最高。 7 .土的物理状态 土的物理状态主要是指: 无粘性土:密实程度,疏松或密实。粘性土:稠度,即土的软硬程度。 土的干湿软硬松密等状态。 ( 1 )无粘性土密实程度指标 ① 孔隙比 孔隙比愈大,则土愈松散,反之越密实。 孔隙比仅适用于级配相近的土的密实度的比较,且取原状土样测定孔隙比比较困难。 ② 相对密度D r ( 1 - 16 ) 其中,e 为原状土的孔隙比,和分别为该种土所能达到的最大、最小孔隙比。同样,它也存在着原状土孔隙比较难测定的问题。 ③ 标准贯入系数N 63.5 通过现场标准贯入试验确定,适用范围较广。 ( 2 )粘性土的状态及可塑性 即粘性土的软硬程度,或称稠度状态,如图 1-4 所示。其中:

土力学英文试卷及答案(B)

沈阳建筑大学考试评分标准专用纸 2007 年 春 季学期 科目 土力学(B) 适用年级、专业 土木04-9,10 —————————————————————————————————— 一 Fill in the blanks (total 15 points, 1 points per blank) 1. mm d mm 2075.0≤< 2. G s , w 3.一个有效应力园 4. 水 , 孔隙. 5. 2 45? - 6. 水力梯度 7, 沉降, 承载力 8, 主固结, 次固结 9, 4C 10, 40 11, 孔隙体积 二、Judge the following statement right or wrong. Mark with R for the rights and W for the wrongs (total 10 points, 2 points per problem) W R R W W 三、Explain the following concepts or definition(total 15 points, 3points per problem) 1. void ratio 孔隙比:孔隙体积与土粒体积之比, s v v v e /= 2. coefficient of curvature C c 曲率系数定义为(C c )60 102 30d d d C c =,曲率系数C c 描写累积曲线的分布范围,反映曲线的整体形 状。 3. compression modulus 压缩模量:土体在完全侧限的条件下,竖向应力增量与竖向应变增量的比值 4. overconsolidation 土在应力历史上(固结过程中)所受到的最大有效应力,称之为前期固结应力. 前期固结应力与现有的自重应力之比大于1时,土体处于超固结状态。

同济大学土力学试卷2004-2005一学期B(含答案)

同济大学本专科课程期终考试(考查)统一命题纸 B 卷 2004—2005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土力学 课号: 任课教师:楼晓明、梁发云、李镜培 周 健、姚笑青、钱建固 专业年级:土木工程02级 学号: 姓名: 考试(√)考查( ) 考试(查)日期:2005年 元月12日 出考卷教师签名:楼晓明、梁发云 教学管理室主任签名:李镜培 一、选择题;(20分) ( C )1、下面的几类土中________是由土的颗粒级配进行分类的。 A 、杂填土; B 、粉质粘土; C 、碎石土; D 、黄土。 ( C )2、对粘性土进行分类的指标是: A 、塑限; B 、液限; C 、塑性指数; D 、液性指数。 ( B )3、对同一种土,五个重度指标的大小顺序是: A 、γsat > γs > γ > γd > γ'; B 、γs > γsat > γ > γd > γ'; C 、γs > γsat > γd > γ > γ'; D 、γsat > γs > γd > γ > γ'。 ( B )4、下列土层中, 最容易出现流砂现象。 A 、粗砂; B 、粉土; C 、粘土; D 、粉质粘土。 ( A )5、下列饱和软粘土平均固结度的计算公式,哪个是错的: A 、积起始超孔隙水压力图面积 某时刻的有效应力图面- =1U ; B 、 积起始超孔隙水压力图面积某时刻的有效应力图面= U C 、 积起始超孔隙水压力图面面积某时刻超孔隙水压力图- =1U ;D 、积最终有效附加应力图面积某时刻的有效应力图面= U ; ( A )6、室内侧限压缩试验测得的e -P 曲线愈陡,表明该土样的压缩性: A 、愈高; B 、愈低; C 、愈均匀; D 、愈不均匀。 ( B )7、土体中被动土压力充分发挥所需位移量通常 主动土压力发挥所 需位移量。 A 、小于; B 、超过; C 、等于; D .不一定 ( D )8、有一10m 厚的饱和软土层,双面排水,2年后固结度为80%,若该土层是 单面排水,要达到同样固结度,则需要的时间为: A 、0.5年; B 、2年; C 、4年; D 、8年。 ( B )9、土中某点土处于剪切破坏时,剪破面与大主应力作用面夹角为(?为内摩擦角): A 、90 +φ; B 、 245φ + ?; C 、245φ - ?; D 、φ。 ( A )10、某饱和粘土土样,分别用不固结不排水、固结不排水、固结排水试验,得到 的内摩擦角指标为φu ,φcu ,φ',三个的大小排序应为: A 、φu <φcu <φ';

(完整版)土力学土压力计算

第六章 挡土结构物上的土压力 第一节 概述 第五章已经讨论了土体中由于外荷引起的应力,本章将介绍土体作用在挡土结构物上的土压力,讨论土压力性质及土压力计算,包括土压力的大小、方向、分布和合力作用点,而土压力的大小及分布规律主要与土的性质及结构物位移的方向、大小等有关,亦和结构物的刚度、高度及形状等有关。 一、挡土结构类型对土压力分布的影响 定义:挡土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岩土工程建筑物,它是为了防止边坡的坍塌失稳,保护边坡的稳定,人工完成的构筑物。 常用的支挡结构结构有重力式、悬臂式、扶臂式、锚杆式和加筋土式等类型。 挡土墙按其刚度和位移方式分为刚性挡土墙、柔性挡土墙和临时支撑三类。 1.刚性挡土墙 指用砖、石或混凝土所筑成的断面较大的挡土墙。 由于刚度大,墙体在侧向土压力作用下,仅能发身整体平移或转动的挠曲变形则可忽略。墙背受到的土压力呈三角形分布,最大压力强度发生在底部,类似于静水压力分布。 2.柔性挡土墙 当墙身受土压力作用时发生挠曲变形。 3.临时支撑 边施工边支撑的临时性。 二、墙体位移与土压力类型 墙体位移是影响土压力诸多因素中最主要的。墙体位移的方向和位移量决定着所产生的土压力性质和土压力大小。 1.静止土压力(0E ) 墙受侧向土压力后,墙身变形或位移很小,可认为墙不发生转动或位移,墙后土体没有破坏,处于弹性平衡状态,墙上承受土压力称为静止土压力0E 。 2.主动土压力(a E ) 挡土墙在填土压力作用下,向着背离填土方向移动或沿墙跟的转动,直至土体达到主动平衡状态,形成滑动面,此时的土压力称为主动土压力。 3.被动土压力(p E ) 挡土墙在外力作用下向着土体的方向移动或转动,土压力逐渐增大,直至土体达到被动极限平衡状态,形成滑动面。此时的土压力称为被动土压力p E 。 同样高度填土的挡土墙,作用有不同性质的土压力时,有如下的关系: p E >0E > a E 在工程中需定量地确定这些土压力值。 Terzaghi (1934)曾用砂土作为填土进行了挡土墙的模型试验,后来一些学者用不同土作为墙后填土进行了类似地实验。 实验表明:当墙体离开填土移动时,位移量很小,即发生主动土压力。该位移量对砂土

土力学计算公式教学文案

一、 土的不均匀程度: C U = 10 60 d d 式中 d 60——小于某粒径颗粒含量占总土质量的60%时的粒径, 该粒径称为限定粒径 d 10——小于某粒径颗粒含量占总土质量的10%时的粒 径,该粒径称为有效粒径。 C U 小于5时表示颗粒级配不良,大于10时表示颗粒级配良好 二 1、土的密度ρ和土的重力密度γ ρ= v m (t/m 3或g/cm 3) γ=ρg(KN/m 3 ) 一般g=10m/s 2 ρ 表示土的天然密度称为土的湿密度 γ 表示天然重度。 天然状态下土的密度和重度的变化范围较大, 一般ρ=1.6——2.2(t/m 3),γ=16——22(KN/m 3 ) 2、土粒比重ds (相对密度) d s =w s s v m ρ ρw ——水的密度,可取1t/m 3 3 土的含水量 = ωs m m ω×100% 换算指标

4、土的孔隙比e e=s v v v 5、土的孔隙率n n=%100?v v v 6、土的饱和度Sr Sr=v w V V 7、土的干密度ρ d ρd =v m s (t/m 3 ) γd =ρd g(KN/m 3 ) 8、土的饱和密度ρ sat ρsat =v v m w v s ρ+ ( t/m 3 ) 饱和重度 9、土的有效密度ρ , 和有效重度γ, ρ, =v v m w v s ρ- ( t/m 3 ) =ρ sat –ρ w γ,= ρ , g=γ sat -γw 土的三相比例指标换算公式

10、砂的相对密度Dr Dr=min max max e e e e -- 11、塑性指数I P I P =ωL -ωP (不要百分号) 液性指数I L I L =P L P ωωωω-- ωL ——液限

土力学试卷(B)及答案

技术学院考试试卷(B )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土的结构类型为 、 和 。 2、对无粘性土的工程性质影响最大的是土的 ,工程上用指标 来衡量。 3、粘性土的塑性指标I p ,液性指标I L 。 4、附加应力自 起算,自重应力自 起算。 5、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的常用测定方法有 、 、 和 。 6、荷载试验曲线上,从线性关系开始变成非线性关系时的界限荷载称为 。 7、随荷载增加,地基变形的三个阶段是 、 和 。 8、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指 和 。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天然状态砂土的密实度一般用( )来测定。 A 荷载试验 B 轻便触探试验 C 现场剪切板剪切试验 D 标准贯入试验 2.粘土软硬状态的划分依据是( )。 A 含水量 B 液限 C 液性指数 D 塑性指数 3.利用角点法及角点下的附加应力系数表仅可求得( )。 A 基础投影范围内地基中的附加应力 B 基础投影范围外地基中的附加应力 C 基础中任意点的附加应力 D 基础中心点下地基中的附加应力 4.土中控制体积和强度变化的应力是( )。 A 孔隙水压力 B 有效应力 C 自重应力 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土在压力作用下体积缩小 B 土的压缩主要是土中孔隙体积的减小 C 土的压缩与土的透水性有关 D 饱和土的压缩主要是土中气体被挤出 6.在土的压缩性指标中,( )。 A 压缩系数α与压缩模量Es 成正比 B 压缩系数α与压缩模量Es 成反比 C 压缩系数越大,土的压缩性越低 D 压缩模量越小,土的压缩性越低 7.在基底平均压力和其他条件均相同的条件下,条形基础的沉降比矩形基础的沉降( )。 A 大 B 小 C 相同 D 无法比较 8.某房屋地基为厚粘土层,施工速度快,则在工程上地基土抗剪强度指标宜用 下列哪种试验确定?( ) A 固结快剪 B 快剪 C 慢剪 9.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土的自重应力一般不会引起地基变形 B 地基中附加应力会引起地基变形 C 饱和土中的总应力等于有效应力和附加应力之和 D 孔隙水压力会使土体产生体积变形 10、土的γ、γsat 、γ’和γd 数值大小依次为( ), A γd <γ’<γ<γsat B γ’<γd <γ<γsat C γd <γ<γ’<γsat D γ’<γ<γd <γsat 11、当地下水位从地表处下降至基底平面处,对有效应力有何影响?( ) A 有效应力不变 B 有效应力增加 C 有效应力减小 12、当地基为高压缩土时,分层综合法确定地基沉降计算深度的标准是( )。 A σZ ≤0.3σc B σZ ≤0.2σc C σZ ≤0.1σc D σZ ≤0.05σc 13、土越密实,其内摩擦角( )。 A 越小 B 越大 C 不变 14.在设计仅起挡土作用的中立式挡土墙时,土压力应按( )计算。 A 主动土压力 B 被动土压力 C 静止土压力 D 静止水压力 A 大 B 小 C 大或小 D 两者相同 15.对于桩端阻力极限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随深度线性增加 B 随深度线性减小 C 随深度线性增加,达到一临界值后保持不变 三、 判断题(每题1分, 共10分:对√;错×) 1、( ) 土的结构最主要的特征是成层性。 2、( )在填方工程施工中,常用土的干密度来评价填土的压实程度。 3、( )粉土的塑性指数I P 小于或等于10 、粒径大于0.075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5%的土。 4.( )由于土中自重应力属于有效应力,因而与地下水位的升降无关。 5.( )达西定律中的渗透速度不是孔隙水的实际流速。 6. ( )柱下独立基础埋深的大小对基底附加应力影响不大 7. ( )土的压缩性指标只能通过室内压缩试验求得。 8. ( )朗肯土压力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墙背直立、粗糙且墙后填土面水平。 9. ( )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在数值上与地基极限承载力相差不大。 10. ( )端承摩擦是以端承力为主,摩擦力为辅。 四、简答题(每空5分,共20分) 1、何为土的颗粒级配,粒径级配曲线的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 2、什么是主动土压力、被动土压力、和静止土压力?三者大小关系为? 3、何谓地基承载力?地基土的破坏模式有哪几种?地基基础设计的条件? 4、什么是高承台桩?什么是低承台桩?其适用的范围是什么? 五、计算题(1题8分,2题12分共20分)

土力学及地基基础标准考试试卷及答案

土力学及地基基础标准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用粒径级配曲线法表示土样的颗粒组成情况时,若曲线越陡,则表示土的 ( B ) A.颗粒级配越好 B.颗粒级配越差 C.颗粒大小越不均匀 D.不均匀系数越大 2.判别粘性土软硬状态的指标是 ( B ) A.塑性指数 B.液性指数 C.压缩系数 D.压缩指数 3.产生流砂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是动水力 ( D ) A.方向向下 B.等于或大于土的有效重度 C.方向向上D.方向向上且等于或大于土的有效重度 4.在均质土层中,土的竖向自重应力沿深度的分布规律是 ( D ) A.均匀的 B.曲线的 C.折线的D.直线的 5.在荷载作用下,土体抗剪强度变化的原因是 ( C ) A.附加应力的变化 B.总应力的变化 C.有效应力的变化 D.自重应力的变化 6.采用条形荷载导出的地基界限荷载P1/4用于矩形底面基础设计时,其结果 ( A ) A.偏于安全 B.偏于危险 C.安全度不变 D.安全与否无法确定

7.无粘性土坡在稳定状态下(不含临界稳定)坡角β与土的摩擦角φ之间的关系是( A ) A.β<φB.β=φ C.β>φ D.β≤φ 8.下列不属于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常用图表的是 ( C ) A.钻孔柱状图 B.工程地质剖面图 C.地下水等水位线图 D.土工试验成果总表 9.对于轴心受压或荷载偏心距e较小的基础,可以根据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φk、Ck 按公式确定地基承载力的特征值。偏心距的大小规定为(注:Z 为偏心方向的基础边长) ( A ) A.e≤ι/30 B.e≤ι/10 C.e≤b/4 D.e≤b/2 10.对于含水量较高的粘性土,堆载预压法处理地基的主要作用之一是 ( C ) A.减小液化的可能性 B.减小冻胀 C.提高地基承载力 D.消除湿陷性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1.建筑物在地面以下并将上部荷载传递至地基的结构称为__基础__。 12.土的颗粒级配曲线愈陡,其不均匀系数C u值愈__小__。 13.人工填土包括素填土、冲填土、压实填土和_杂填土___。 14.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上层滞水、__潜水______和承压水三种类型。 15.在计算地基附加应力时,一般假定地基为均质的、应力与应变成__线性___关系的半空间。

土质学与土力学试卷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15分) 1、塑性指数(3分) 答:土处在塑性状态时含水量的变化范围可用来衡量土的可塑性大小,含水量变化范围愈大,说明土得可塑性愈好,这个范围称为土的塑性指数。 2、地基容许承载力(3分) 答:考虑一定安全储备后的地基承载力成为地基容许承载力。 3、被动土压力(3分) 答:若挡土结构在外力作用下,向填土方向移动,这时作用在墙上的土压力将由静止土压力逐渐增大,一直到土体极限平衡,并出现连续滑动面,墙后土体向上挤出隆起,这时土压力增至最大值,称之为被动土压力。 4、液性指数 答:表示天然含水量与界限含水量相对关系的指标。 5、达西定律 答:水在土中的渗透速度与水头梯度成正比,。 二、填空(31分) 1、土是由固相、液相、气相三相物质组成。(3分) 2、常用的粒度成分的表示方法有表格法、累计曲线法、三角坐标法。(3分) 3、根据受颗粒表面静电引力作用的强弱,固体颗粒周围的水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强结合水、弱结合水和自由水。(3分) 4、根据毛系水带的形成条件和分布状况,可以分为三种,即正常毛细水带、毛细网状水带、毛细悬挂水带。(3分) 5、通过测定的前期固结压力和土层自重应力状态的比较,将天然土层划分为正常固结土、超固结土、欠固结土。(3分)

6、粘性土的抗剪强度由内摩阻力和粘聚力,其中内摩阻力包括表面摩擦力、土粒之间的咬合力,粘聚力包括原始粘聚力、固化粘聚力、毛细粘聚力。(5分) 7、根据土样剪切前固结的排水条件和剪切时的排水条件,三轴试验可分为不固结不排水剪、固结不排水剪、固结排水剪三种试验方法。(3分) 8、引起土体压缩的应力是附加应力,它随深度增加逐渐减小。(2分) 9、地基的破坏模式包括:整体剪切破坏、局部剪切破坏、刺入式剪切破坏。(3分) 10、压缩试验数据整理时,根据曲线可得到压缩系数、压缩模量两个指标,根据曲线可得到压缩指数。(3) 三、简答题(24分) 1、影响土的渗透性的因素(6分) 答:影响土的渗透性因素有: (1)土的粒度成分及矿物成分,其中土的颗粒大小、形状及级配对砂土渗透性影响较大,土的矿物成分对粘土的渗透性影响较大; (2)结合水膜厚度,结合水膜厚度较厚时,会阻塞土的孔隙,降低土的渗透性。 (3)土的结构构造,由于土是各向异性的,所以渗透性方面也是如此。 (4)水的粘滞度,水在土中的渗流速度与水的的密度及粘滞度有关,而这两个数值又与温度有关。 (5)土中气体,当土孔隙中存在密闭气泡时,会阻塞水的渗流,从而降低土的渗透性。 2、简述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最终沉降步骤(6分)

土力学问题释疑

1 地基承载力 1.1 地基承载力术语 地基承载力是指地基土单位面积上所能承受荷载的能力,以KPa计。从土力学的最基本概念来划分,地基承载力有极限承载力和容许承载力之分。通常把地基濒临失稳破化时地基土单位面积上所能承受的最大荷载称为极限承载力(Pu)。地基容许承载力是指考虑一定安全储备后的地基承载力,由地基极限承载力除以安全系数得到地基容许承载力。 按照我国的设计习惯,容许承载力一词实际上包括了两种含义。一种仅指取用的承载力满足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在荷载作用下地基土尚处于弹性状态或仅局部出现塑性,取用的承载力值距极限承载力有足够的安全度;另一种含义是指不仅满足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同时必须满足建筑物的允许变形的要求,即同时满足变形的要求。前一种概念完全限于地基承载力的取值问题,是对强度和稳定性的一种控制标准,是相对于极限承载力而言的;后一种概念是对地基设计的控制标准,地基设计必须同时满足强度和变形两个问题,缺一不可。这两个概念说的并不是同一范畴的问题,但由于都使用了“容许承载力”这一术语,容易混淆概念。 极限承载力可以用极限承载力公式计算,例如太沙基(Terzaghi)公式和汉森(Hansen)公式都是极限承载力公式,地基极限承载力也可以通过平板载荷试验求得。 比例界限是指平板载荷试验的p--s曲线上,相应于直线段终点的压力值,是从试验结果取用地基承载力的一种方法,是容许承载力的一种试验值。 临塑荷载或P?荷载是俄罗斯学者普则列夫斯基用弹塑性混合法求解的一种结果,表示地基中塑性区开展的深度为零或为基础宽度的?时分别对应的压力值,可以作为容许承载力的一种计算值。《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所用的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就是经过修正的P?公式。 地基承载力的基本值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89)曾经使用过的一个术语,是从地基承载力表中查得但尚未经过统计修正的地基承载力数值,按其属性是容许承载力。现在由于地基承载力表已从规范中取消了,这个术语也应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提出的一个术语。根据本规范的规定,其定义为“指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化

土力学及地基基础试卷及答案

土力学及地基基础标准预测试卷(一)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用粒径级配曲线法表示土样的颗粒组成情况时,若曲线越陡,则表示土的 ( ) A.颗粒级配越好 B.颗粒级配越差 C.颗粒大小越不均匀 D.不均匀系数越大 2.判别粘性土软硬状态的指标是 ( ) A.塑性指数 B.液性指数 C.压缩系数 D.压缩指数 3.产生流砂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是动水力 ( ) A.方向向下 B.等于或大于土的有效重度 C.方向向上 D.方向向上且等于或大于土的有效重度 4.在均质土层中,土的竖向自重应力沿深度的分布规律是 ( ) A.均匀的 B.曲线的 C.折线的 D.直线的 5.在荷载作用下,土体抗剪强度变化的原因是 ( ) A.附加应力的变化 B.总应力的变化 C.有效应力的变化 D.自重应力的变化 6.采用条形荷载导出的地基界限荷载P1/4用于矩形底面基础设计时,其结果 ( )

A.偏于安全 B.偏于危险 C.安全度不变 D.安全与否无法确定 7.无粘性土坡在稳定状态下(不含临界稳定)坡角β与土的内摩擦角φ之间的关系是( ) A.β<φB.β=φ C.β>φ D.β≤φ 8.下列不属于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常用图表的是 ( ) A.钻孔柱状图 B.工程地质剖面图 C.地下水等水位线图 D.土工试验成果总表 9.对于轴心受压或荷载偏心距e较小的基础,可以根据土的抗剪强度指标标准值φk、Ck 按公式确定地基承载力的特征值。偏心距的大小规定为(注:Z 为偏心方向的基础边长) ( ) A.e≤ι/30 B.e≤ι/10 C.e≤b/4 D.e≤b/2 10.对于含水量较高的粘性土,堆载预压法处理地基的主要作用之一是 ( ) A.减小液化的可能性 B.减小冻胀 C.提高地基承载力 D.消除湿陷性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1.建筑物在地面以下并将上部荷载传递至地基的结构称为____。 12.土的颗粒级配曲线愈陡,其不均匀系数C u值愈____。 13.人工填土包括素填土、冲填土、压实填土和____。

土力学期末试卷及标准答案

01级土力学期末试卷及标准答案,2003.12 1. 频率曲线: 粒组频率曲线:以个颗粒组的平均粒径为横坐标对数比例尺,以各颗粒组的土颗粒含量为纵坐标绘得。 2. 塑性指数:液限和塑限之差的百分数(去掉百分数)称为塑限指数,用Ip表示,取整数,即:Ip=wL-Wp。塑性指数是表示处在可塑状态的土的含水率变化的幅度。 3. 流土:流土是指在渗流作用下局部土体表面隆起,或土粒同时启动而流失的现象。 4. 超固结比:把土在历史上曾经受到的最大有效应力称为前期固结应力,以pc表示;而把前期固结应力与现有应力po'之比称为超固结比OCR,对天然土,OCR>1时,该土是超固结土,当OCR=1时,则为正常固结土。 5. 容许承载力:地基所能承受的最大的基底压力称为极限承载力,记为fu.将F除以安全系数fs后得到的值称在地基容许承载力值fa,即fa=fu/fs 6. 砂土液化:是指砂性土在循环荷载作用或者在动力荷载作用下,孔隙水应力增加有效应力为零,从而导致其抗剪强度丧失的过程。 二、简答题(共36 分) 1. 其它条件相同情况下,超固结粘土的沉降一定小于正常固结粘土的沉降吗?为什么?(10分) 是的(2分)。因为和正常固结粘土相比,超固结粘土孔隙比比正常固结土小,如果现有有效应力相同,则在某荷载增量作用下,超固结土是沿再压缩曲线压缩,而正常固结土沿压缩曲线压缩。由于同一土质,再压缩曲线肯定比压缩曲线缓,即再压缩指数比压缩指数小,因此,超固结粘土沉降比正常固结土小。(8分) 2. 什么是有效应力原理?图中,地基土湿重度、饱和重度和浮重度分别为、和,水重度,M点的测压管水柱高如图所示。写出M点总应力、孔隙水应力、有效应力、自重应力的计算式。(8分) 答:由外荷在研究平面上引起的法向总应力为б,那么它必由该面上的孔隙力u和颗粒间的接触面共同分担,即该面上的总法向力等于孔隙力和颗粒间所承担的力之和,即б=б'+u。(2分) M点总应力:(1分) M点孔隙水应力:(1分) M点有效应力:(2分) M点自重应力:(2分) 3. 土坡发生滑动的滑动面有哪几种形式?分别发生在何种情况?没有渗流的情况下的粘性土坡的稳定安全系数可以有哪几种方法计算?(10分) 土坡发生滑动的滑动面有:圆弧、平面、复合滑动面(3分)。圆弧滑动通常发生在较均质的粘性土坡中;平面滑动通常发生在无粘性土坡中;复合滑动面发生在土坡土质很不均匀的土坡中。(4分) 没有渗流的情况下,粘性土坡的稳定安全系数计算方法有:φ=0分析法、瑞典条分法、简化毕肖普法。(3分) 4. 地基破坏的型式有哪几种?未修正的太沙基极限承载力公式适用于哪种破坏型式的地基?利用太沙基极限承载力公式具体说明地下水位的位置对承载力是如何的影响?(8分) 答:有整体剪切破坏,局部剪切破坏和冲剪破坏.(3分);未修正的太沙基极限承载力公式适用于整体剪切破坏的条形基础的地基。(2分) 太沙基极限承载力公式。地下水位埋深较大时,式中第1、2项中的γ均不受影响;若地下水位在基底处,则第1项中的γ应用浮容重,承载力降低;若地下水位上升到地面处或以上时,则第1、2项中的γ均应用浮容重,承载力进一步降低;(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