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写景的技巧方法经典版本

诗歌写景的技巧方法经典版本
诗歌写景的技巧方法经典版本

诗歌写景的方法(上)

诗歌写景的方法主要有描写的顺序、多感官描写、色彩的运用、动静、虚实,修辞(比喻、比拟、夸张等)、白描与细描、对比、渲染衬托、寓情于景等。

(一)描写的顺序。

写景是要有一定顺序的,这样写出的景才层次分明、清晰自然。写景的顺序主要有空间和时间两类:

空间顺序,如远近、高低、上下、点面等;

时间顺序,如一年的春夏秋冬、白天夜晚等。

练习:

1.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碧瓦范成大①

碧瓦楼头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注]①范成大,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反对和议,力主抗金,收复失地。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是如何描写的?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描绘了色彩绚丽、富有生趣的暮春景象。全诗写景层次分明,前两句由近及远,后两句先高后低。近处,富丽堂皇的碧瓦楼,绣幕低垂;远处,赤栏桥外,一泓清溪横斜,绿水淙淙;空中,杨柳飞絮,漫天飘舞;地下,梨花铺地,洁白如雪。

2.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所写之景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是从面上着笔,用“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后两句则是从点上着笔,工笔细描特定的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这首诗在写景时点面结合,极有层次感。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金德淑①

春睡起,积雪满燕山。万里长城横缟带,六街灯火已阑珊。人立玉楼间。

【注】①金德淑,南宋旧宫人,宋亡后流落至元大都,这首词即作于此时。

根据首句和“六街灯火已阑珊”看,这首词是按什么线索写景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是按时间线索写景的。“积雪满燕山”和“万里长城横缟带”是早晨春睡起来所之景,“六街灯火已阑珊”是傍晚之景。作者从春睡起来一直写到傍晚灯火阑珊之时,表明其一整天都伫立于玉楼之上,这就表现出了她内心深重而难以排遣的亡国之痛。

(二)多感官写景。

所谓多感官写景,指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去描写景物,这样写出来的景有声有色有味、可触可感,能更好把读者带入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体会其中的意境。杜甫的“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就使用多角度写景的方法。除了视觉之外,还有嗅觉“花草香”、触觉“沙暖”;不仅如此,“花草”的色、“春风”的柔、冻泥融化之后的软,其实也暗从触觉角度描写。这样写就把读者的各种感觉器官也调动起来了,让读者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各个角度感受春天的美。

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①苏轼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②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麸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①北宋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作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写了一组《浣溪沙》词,这是第三首。②垂白:老人。

这首词的上片是如何写景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首词的上片采用多感官方法来写景。第一句从视觉上写,层层的麻叶、荷叶以及其他的作物泛着光泽,充满生机;第二句从嗅觉上写煮茧的香味飘满一村;第三句从听觉上写隔着篱墙,听到了缲丝女郎娇媚悦耳的谈笑声。作者通过多感官描写,就把农村暮春雨后特有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味,表现了作者心情的愉悦。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忆旧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释】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这首词上阙写景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

①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②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前两句是视觉的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的描写。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轩诗兴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三)色彩运用。

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对景物色彩的描写形成强烈色彩感,使诗歌形成色调鲜明的意境美,为诗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务。诗歌运用色彩描写景物,有两种基本方法:色彩的组合、色彩的对比。

所谓色彩的组合,是指诗歌在写景时将几种具有鲜明色彩特征的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一首写景诗,作于杜甫客居成都生活相对安定之时。诗歌前两句写景所使用的最突出的方法就是色彩组合,诗人选取“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等四样具有鲜明色彩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早春画图,表现了诗人内心的闲适愉悦。

像这样的色彩组合的诗句还有很多,如杜甫的“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白朴的“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等。

色彩对比是指把两种在色彩上具有强烈反差的景物放在一起,使其在色彩上形成对比,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色彩对比与色彩组合的不同有两点。一,在色彩组合中,用以组合的色彩一般有多种;色彩对比只能是两种颜色,且分别出现在上下两句之中。

二,色彩组合的目的是为了让画面的色彩更绚丽,一般描写的是乐景;色彩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其所选取的色彩往往是一冷(冷色调)一暖(暖色调),两者相互映衬,以表达感情。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

花别样红”,“碧”与“红”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两者相互映衬,碧者更碧,红者愈红,表现了西湖六月迷人的景象。这样的诗句也很多,如: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送友人》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要注意的是,诗歌中对色彩的使用,并不仅限于写景。诗歌中也有很多通过色彩使景与人形成对比的诗歌,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唐高宗仪凤三年,屈居下僚十八年,刚升为侍御史的骆宾王被人所诬入狱,此诗即狱中所作。首联“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总领全诗,诗人因秋天的蝉声引发了自己纷乱的思绪。“西陆”指秋天,“南冠”指楚囚,此指诗人自己。颔联“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是说诗人难以忍受蝉扇动着乌黑的双翼来对着满头白发的自己悲吟。“玄”是黑色,“玄鬓”指蝉黑色的翅膀。颈联“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表面是写蝉因露重而难以前飞,因风大而鸣声不能远传,实则是以蝉自比,表现自身在仕途中因受到太多压制难以施展抱负。尾联“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说自己虽然像蝉一样高洁却无人相信,也无人替身陷囹圄的自己说话。此诗的颔联“玄鬓”与“白头”形成色彩对比,其中的白头指的是诗人自己,诗人由蝉之“玄鬓”想到自己的满头白发,引发了青春不再年华老去的无比惆怅。

中国古典诗歌非常讲究通过对色彩的运用来表现意境美,其运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遇到此类诗歌,我们在阅读时,首先要分析诗歌是如何运用色彩的,接着思考色彩的运用对表现画面具有怎样的作用,最后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沉醉东风·渔夫

白朴

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

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这首元曲的前两句在写景时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首元曲在写景时最突出的特点是对色彩的运用。作者将“黄”、“白”、“绿”、“红”等四种颜色的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表现了渔夫生活环境的美丽迷人和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请从色彩运用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首联。

这首诗的首联在色彩上形成强烈的对比。上联以“黑”极写云之浓重,象征敌军势力之强;下联以“金”极写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在日光的照耀下之鲜亮耀目。两种色彩的对比,突出了守边将士面对强大敌人昂扬的斗志,表达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的赞美之情。

3.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余杭四月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这首诗的颔联写景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的颔联写景色彩绚丽。诗人把具有鲜明色彩特征的景物“朱樱”、“青豆”、“绿草”、“白鹅”组合在一起,使画面多彩迷人,表现了余杭四月生机勃勃的景象和诗人内心的闲适

(四)动静。

所谓动静,是指在写景时既描写具有静态特点的景物又描写具有动态特点的景物,使动与静和谐统一于一幅画面中。

诗人在写景时对动静的处理,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1.化动为静,以静写动。

化动为静,以静写动,是用写静态景物的方法写动态之景,让动态之景变为静态之景。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第二句,此句从远处描写瀑布,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诗人着一“挂”字,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来描写,化动为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瀑布从远处观看时所具有的特点。诗歌的后两句从近处描写瀑布,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其气势之雄伟,描写的是瀑布的动态。整首诗由远及近描写瀑布,远望与近观结合,既表现了瀑布的静态美更表现了瀑布的动态美,让同一条庐山瀑布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不同的姿态。

再如白朴的《【双调】沉醉东风·渔夫》中的“点秋江白鹭沙鸥”一句,也是化动为静。“白鹭沙鸥”本是动态之景,作者着一“点”字,就让飞来飞去的白鹭沙鸥成为缀在秋江上一个个“点”,这就让整个画面变成了静态,表现了环境的静谧安适。

2.化静为动,以动写静。

化静为动,以动写静: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

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句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和“原”都是静态之景,但作者却分别用一个“舞”一个“驰”来写表现之,说山就像一条银蛇在舞动,原就像一头白象在奔驰,这就将静景变成了动景,一方面表现了在雪花飞舞中山和原给人的一种动的错觉,更主要是这样写就使原本“惟余莽莽”、“顿时滔滔”的静态画面灵动起来。

再如宋代宋祁《玉楼春》中的句子“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红色的杏花绽放于枝头本是静态的,但作者用一“闹”字,不仅写出杏花的繁多,更化静为动,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红杏在枝头闹闹嚷嚷竞相开放的动态,不仅有色而且有声。

3.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动静结合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景物和动态的景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杜甫《绝句》中的“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采用的就是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第三句写动景: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第四句写静景: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两句动静结合,使整幅画面即生机勃勃又宁静安适。

另外,如前面所说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时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宋祁《玉楼春》中的句子“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等,都是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景的范例。

4.以动衬静。

以动衬静,是通过描写动态之景来反衬画面之静。也就是说,以动衬静虽然也描写动态之景,但其目的不在于表现动,而是用动来反衬静的。或者说,作者写静才是目的,写动只是用以表现静的手段。

以动衬静在古典诗歌中非常常见,如唐王藉《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蝉和鸟的叫声来反衬山林之幽静。再如王维的《鸟鸣涧》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全诗表现的也是山中的幽静,最后两句却描写月亮出来惊动了山中的宿鸟,边飞边发出几声清脆的鸣叫之声,也是以动衬静。以动衬静,往往更能突出环境之静。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和颈联是如何表现山中的宁静的?请简要分析。

颔联和颈联采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方法来表现山中的宁静。颔联的“明月松间照”描写了月光泻于幽深的松林之中,是静景,下联“清泉石上流”则描写清泉淙淙流于白石之上的动态之景;颈联更是描写了浣女归来时在竹林中的说笑声和渔舟归来时莲叶抖动的喧闹景象。这两联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表现了山中的宁静幽美,表达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这首诗前两句和后两句写景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前两句描写湖阴先生院内之景,茅檐因为经常清扫干净无苔,自载的行行花木整齐成畦,这是静景;后两句描写院外之景,绿色的农田被河流环绕护卫,紧挨庭院的两座青山好像要推开门为主人把青色送上,这是动景。这首诗前两句和后两句由内及外,动静结合,表现湖阴先生居住环境的清幽、优美。

(2)第四句写景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

第四句运用比拟的手法写景,化静为动。门前的青山本是静态之景,但诗人用“排”、“送”两个动词,不仅化静为动,而且赋予无情的山以人的思想感情:它们见到庭院这样整洁,主人这样爱美,便推门而入,奉献上一片青翠。这就使无生命的自然变得活泼可爱,增加了诗歌的情趣。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诗歌后两句是怎样写景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第三句写一只只白鹭屈曲着身子静静地夜宿在沙滩上,是静态之景;第四句鱼忽然从船尾的水中跃出发来“拨剌”的声响,是动态之景。这两句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突出了江上月夜的宁静、安谧,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4.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夕陆游

开户满庭雪,徐看知月明。微风入丛竹,复作雪来声。

俗尘不待扫,凛然肝肺清。村深无漏鼓,鹤唳报三更。

(1)诗的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这两联两次写到雪,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诗歌的前两联写景,先从视觉写月光洒满庭院的景象,再从听觉写微风吹拂丛竹发出的声音。两次写到的雪都是作者的错觉(或“虚写”),作者借雪渲染一种超凡脱俗的洁净氛围,表现其内心的澄澈。

(2)结合全诗,分析尾联在表达上的作用。

上联“村深无漏鼓”交代作者所居之地为远离尘俗的僻远之村;下联以“鹤唳”反衬环境之寂静,以“三更”写诗人夜深无眠,表现其对这种超凡脱俗境界的陶醉。

(五)虚实。

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诗人有时在写景时,不仅写眼前之景(实景),还会回忆以往之景、想象远方或未来之景、描写梦中之景等。这以往之景、想象之景、梦中之景,统称为虚景。

高中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之写景手法(一) 知识积累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同抒情一样,描写是诗歌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又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 例:阅读下面一首汉诗,然后回答问题。 陌上桑(节选)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题:简析诗歌是怎样描写罗敷这一美丽动人的形象的? 【分析】诗歌分别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展现罗敷的美丽动人,直接描写罗敷的衣着打扮如何的美,又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见到罗敷后的痴态,间接写她的美,这样正侧结合,写出了罗敷的美丽非凡。 除了例题考正侧结合,一般会单考侧面描写。 这类题目设问方式一般为“诗歌用什么方法描写了人物形象”“试分析××句用的描写方法”。答题时,针对考查侧面描写的试题,应这样回答:“诗句没有直接写××××,而是写××××来表现人物的××××(或“来表现场景的××××”),写法别致。” 2.渲染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正面着意描写。层层铺叙,使描写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汉东府民歌: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中有双鲤鱼,相戏碧波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莲叶深处谁家女,隔水笑抛一枝莲。”“鱼戏”句的渲染描写,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生动活泼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题:“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分析】傍晚时分,诗人临窗独坐冥想。他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轻轻吹动竹林丛,好像真是怀想中的友人来到。这时已入夜,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落在阶下的青苔上,多么清幽静谧的境界,多么深沉的寂寞和思念。(答案:清冷、幽静;孤单、寂寞) 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思远人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题: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答案:这首诗表达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色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诗歌鉴赏 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模板

诗歌鉴赏写景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目标:通过对写景方法与技巧的掌握,更好地去完成诗歌的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运用此方法具体去解答诗歌鉴赏题。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本节课 由李白的《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导入本节课。 二.考纲解读 能力层级为E级,对于古代诗歌来说,该知识点主要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其中表达技巧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而以广义考查盛行。所谓的广义的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修辞方法行文结构等方面的内容。所谓狭义的表达技巧,主要指具体的表现手法。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抒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的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寓含的诗人的情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表达技巧中景物的描写手法。 三.高考导航 08(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能答出一种修辞方法并能举例说明的,给1分;答成“排比”,并以前四句为例的,可给1分。(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①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②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

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手法

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纳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技巧、艺术技巧这些概念小异,可以归结为都是手法的运用。而表现手法又可以细分为:描写手法、描写角度、修辞手法和抒情手法四类。只要我们掌握了每一个分类中的具体手法,构建起表现手法的知识体系,考点自然就明了,考试中的表现手法题型就迎刃而解。 一.描写手法 1.白描: 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例:(散文)“房间的光线不够,所以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因此大家就把这个楼叫做‘八角楼’。”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明地写房间简陋的设,重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 (诗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2.渲染: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 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虚实结合: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未来一天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 虚写分为两类:联想和想象。确实存在是事物是联想,由此及彼。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思维再创造是想象,虚构的虚幻的神仙世界和梦境都是想象。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虞

诗歌写景的方法

诗歌写景的方法 诗歌写景的方法主要有描写的顺序、多感官描写、色彩的运用、动静、虚实,对比、修辞(比喻、比拟、夸张等)、白描与细描、寓情于景等。 (一)描写的顺序。 写景是要有一定顺序的,这样写出的景才层次分明、清晰自然。写景的顺序主要有空间和时间两类: 空间顺序,如远近、里外、高低、上下、点面等; 时间顺序,如一年的春夏秋冬、白天夜晚等。 练习: 1.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碧瓦范成大① 碧瓦楼头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注]①范成大,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反对和议,力主抗金,收复失地。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是如何描写的?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描绘了色彩绚丽、富有生趣的暮春景象。近处,富丽堂皇的碧瓦楼,绣幕低垂;远处,赤栏桥外,一泓清溪横斜,绿水淙淙;空中,杨柳飞絮,漫天飘舞;地下,梨花铺地,洁白如雪。全诗写景层次分明,前两句由近及远,后两句先高后低。 2.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所写之景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是从面上着笔,用“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后两句则是从点上着笔,工笔细描特定的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这首诗在写景时点面结合,极有层次感。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金德淑① 春睡起,积雪满燕山。万里长城横缟带,六街灯火已阑珊。人立玉楼间。 【注】①金德淑,南宋旧宫人,宋亡后流落至元大都,这首词即作于此时。 根据首句和“六街灯火已阑珊”看,这首词是按什么线索写景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是按时间线索写景的。“积雪满燕山”和“万里长城横缟带”是早晨春睡起来所之景,“六街灯火已阑珊”是傍晚之景。作者从春睡起来一直写到傍晚灯火阑珊之时,表明其一整天都伫立于玉楼之上,这就表现出了她内心深重而难以排遣的亡国之痛。 (二)多感官写景。 所谓多感官写景,指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去描写景物,这样写出来的景有声有色有味、可触可感,能更好把读者带入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体会其中的意境。 杜甫的“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就使用多角度写景的方法。除了视觉之外,还有嗅觉“花草香”、触觉“沙暖”;不仅如此,“花草”的色、“春风”的柔、冻泥融化之后的软,其实也暗从触觉角度描写。这样写就把读者的各种感觉器官也调动起来了,让读者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各个角度感受春天的美。 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①苏轼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②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麸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①北宋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作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写了一组《浣溪沙》词,这是第三首。②垂白:老人。 这首词的上片是如何写景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首词的上片采用多感官方法来写景。第一句从视觉上写,层层的麻叶、荷叶以及其他的作物泛着光泽,充满生机;第二句从嗅觉上写煮茧的香味飘满一村;第三句从听觉上写隔着篱墙,听到了缲丝女郎娇媚悦耳的谈笑声。作者通过多感官描写,就把农村暮春雨后特有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味,表现了作者心情的愉悦。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忆旧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释】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这首词上阙写景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 ①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②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前两句是视觉的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的描写。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轩诗兴张镃

(完整版)诗歌写景的方法

诗歌写景的方法(上) 诗歌写景的方法主要有描写的顺序、多感官描写、色彩的运用、动静、虚实,对比、修辞(比喻、比拟、夸张等)、白描与细描、寓情于景等。 (一)描写的顺序。 写景是要有一定顺序的,这样写出的景才层次分明、清晰自然。写景的顺序主要有空间和时间两类: 空间顺序,如远近、里外、高低、上下、点面等; 时间顺序,如一年的春夏秋冬、白天夜晚等。 练习: 1.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碧瓦范成大① 碧瓦楼头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注]①范成大,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反对和议,力主抗金,收复失地。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是如何描写的?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描绘了色彩绚丽、富有生趣的暮春景象。近处,富丽堂皇的碧瓦楼,绣幕低垂;远处,赤栏桥外,一泓清溪横斜,绿水淙淙;空中,杨柳飞絮,漫天飘舞;地下,梨花铺地,洁白如雪。全诗写景层次分明,前两句由近及远,后两句先高后低。 2.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所写之景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是从面上着笔,用“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后两句则是从点上着笔,工笔细描特定的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这首诗在写景时点面结合,极有层次感。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金德淑① 春睡起,积雪满燕山。万里长城横缟带,六街灯火已阑珊。人立玉楼间。 【注】①金德淑,南宋旧宫人,宋亡后流落至元大都,这首词即作于此时。 根据首句和“六街灯火已阑珊”看,这首词是按什么线索写景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是按时间线索写景的。“积雪满燕山”和“万里长城横缟带”是早晨春睡起来所之景,“六街灯火已阑珊”是傍晚之景。作者从春睡起来一直写到傍晚灯火阑珊之时,表明其一整天都伫立于玉楼之上,这就表现出了她内心深重而难以排遣的亡国之痛。 (二)多感官写景。 所谓多感官写景,指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去描写景物,这样写出来的景有声有色有味、可触可感,能更好把读者带入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体会其中的意境。杜甫的“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就使用多角度写景的方法。除了视觉之外,还有嗅觉“花草香”、触觉“沙暖”;不仅如此,“花草”的色、“春风”的柔、冻泥融化之后的软,其实也暗从触觉角度描写。这样写就把读者的各种感觉器官也调动起来了,让读者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各个角度感受春天的美。 练习:

诗歌鉴赏中如何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诗歌鉴赏中如何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一、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 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我们在阅读时,读出这些角度的话,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 (1)空间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2)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 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最常见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后者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或以虚写实),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王昌龄《送魏二》:醉别 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象别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主题。表现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精彩,赏析时当然不能错过了。 三、从诗歌的结构特点角度赏析 古诗讲究起承转合,词一般上片写景叙事,下片抒情议论,如果一首诗词没有按一般规律写作,那在结构上就会有自己的特色,鉴赏时需要对这方面的特点加以分析。或一句一景,或句句写景,或景语作结,或前后照应好,结构严谨。这些都是诗歌结构方面的特色,是赏析时容易忽略的,我们一定要有结构观念,从结构角度鉴赏诗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前面提到的王维的《田园乐》,依次写了红桃、绿柳、落花、啼莺,一句一景,并且“落花”照应“桃红”“莺啼”照应“柳绿”,使诗歌结构严谨,这一点同样可以成为这首诗写景的一大亮点,而不应只看到它色彩方面的特色。 四、从锤炼字词的角度赏析 古人写诗非常注重字词的锤炼,留下了如“一字师”的佳话,“推敲”的故事,鉴赏时抓住 1

诗歌鉴赏中写景的作用

诗歌鉴赏中写景的作用 一、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所有的诗歌都是要抒发一定的感情的,即“诗言志”,没有纯粹的写景诗或是咏物诗,而抒情的方式除了直接抒情外,还有借景抒情或是融情于景。于是作者笔下的景物就有了寄寓作者感情的作用了。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作者用飘落的桂花,空旷的春山,当空的月亮,鸣叫的山鸟来表达一种悠闲自在,淡泊宁静的内心感受,借景抒情的手法在这里运用的淋漓尽致。 二、先言他物,领起下文。这也是中国古诗中传统的表现手法,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关雎》首章就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句子,以河洲上和鸣的鸟兴起,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而二者之间多少有一些意义、气氛上的关联处,又接近于比。又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让人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了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 喜外弟卢纶见宿①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②。 [注释] ①见宿:留下住宿。②分(fèn):情谊。蔡家亲:也做霍家亲。晋羊祜为蔡邕外孙,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 分析“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不是单纯的比喻,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特别富有诗味,成了著名的警句。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托的作用,类似起兴。 三、渲染气氛,为主题服务。李珣的《南乡子》“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给整首词奠定了一种感伤的基调,从而为下文表达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做一个铺垫。 再如《闻邻船吹笛》中“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中首句描写了秋江月夜空寂、凄清的图景,为闻笛提供了背景,奠定了全诗悲凉、凄楚的基调。 四、营造氛围,烘托心境。岳飞的《小重山》上阕:“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中,“寒蛩不住鸣”“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用这些景物描写首先营造了一种静谧,凄清的的氛围,从而烘托出作者内心的孤寂之情,使整首诗显得曲折委婉,寄寓壮志未酬的忧愤。 再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前两句写出了鸟儿飞尽,白云飘走的动态,其实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 五、含蓄蕴藉,意味无穷。这个作用主要是用于那些居于句末的写景而言的。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的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而最后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对此,你会产生什么感想呢?是无限的乡愁还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呢?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可谓含蓄蕴藉,意味无穷。 六、前后照应,完整结构。景物描写的这个作用主要体现在那些以景起语又以景结语的诗

古代诗歌常用的写景手法之动静结合

在写景状物地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地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地艺术形象.而在中国地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法地运用体现得尤其明显.例如王维地名篇《山居秋暝》中地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地松树,皎洁地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地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地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地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地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地宁静. 作为古诗中常用地一种写景手法,动静也就必然成为了考察学生古诗鉴赏能力地依据,在考试中常出现“分析写景诗句中地动与静”这一类题型.考生在答这类题目地时候,往往笼统地将这种写景手法概括为动静结合,而实际上,动静结合只是描写景物地动与静中地其中一种类型.除此之外,还有化动为静、化静为动、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运衬动、动静互衬等种.在答题时,我们不能将这些类型一概而论,而应该做到具体诗句具体分析.下面,就对描写景物中动与静地种类型作简单介绍.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①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就是同时描写静态地事物和动态地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地巧妙结合.再如江西诗派潘大临地《江间作四首(其三)》中“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一句,写地是俯视沙滩,一片明亮,原来是一群白鹭栖息于此;仰望天空,天空如此辽阔,一只鸿雁正在振翼高飞,似在后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地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飞行地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地一幅动静结合地画面.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②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就是把运动地事物当作静止地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地形态和神态.如李白地《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地第一眼形象,将流动地水当作静止地布,瀑布像一条巨大地白链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③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就是把静止地事物当作运动地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地形态和神态.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地“两山排闼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地山给写活了.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地美感极为新鲜、生动.它还表明山地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地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动人地,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④以动衬静即通过描写、渲染动态,反衬静态,突出静态,是反衬手法地一种.如贾岛《题李凝幽居》全诗所绘景致十分幽静,其中地名句“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动感十足,有动作有声音,以动衬静,以响衬静,在月夜寂静之境中,一阵“敲”来,反而更显地环境寂静,更精确地描绘出了诗意;王籍《入若耶溪》中地“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则是以响衬静地典范.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⑤以静衬动即通过描写、渲染静态,反衬动态,突出动态,是反衬手法地一种.如唐·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地.“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地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地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⑥以动衬动就是用运动地事物来衬运动地事物(包括把静止地事物当作运动地事物).如苏轼《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按理,人立舟中,舟是

诗歌鉴赏之景物分析题型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之景物分析 景物分析题型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题型,它主要从景物描写的特点、景物描写的角度,景物描写的作用等方面考查,不同的问法其相应的答题方向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考生在面对具体问法时作出准确的答题方向,下面就该题型不同的考查角度作相应的解题分析。 一、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1、潼关:在今省潼关县境,位于、、三省要冲;2、太华:华山。在今省华阴县。3、中条:山名,一名雷首山,在今永济县东南。 问:这首诗勾勒了一副秋日旅行图,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问题解析:景物描写特点的提问往往有(1)给出对应景物描写的句子,要求赏析其表现手法;(2)分析景物描写的艺术手法(技巧)(3)是怎样描写目标景物的等提问变体,综合以上一问三变体,答题的方向是一致的。 答题步骤:首先要回答出题人给出的问题,即给出准确的景物描写特点,然后找出对应的诗句加以阐述理由(翻译),一般而言,有多少特点可以体现出来就答多少,原则是主要特点不漏过,次要特点不放过。 本题答案解析: 1、远近结合(由远及近)诗人先从近处着笔,写枫叶在秋风中的沙沙作响和长亭夜宿独自饮酒的场景,再描绘四周远景:华山的残云—中条的疏雨—远山的树色—激荡的河水声; 2、化静为动(以动衬静)这里的红叶沙沙作响、河水激荡是动景,显示出一派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反衬出了环境的空幽,宁静。 !!!注意: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和分析描写的景物特点答题方向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侧重分析景物描写的技巧手法,而后者侧重赏析对应诗句中所描写的景物本身的特点! 例1—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相应问题。 菊【唐】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注】1、《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2、金鹦鹉,酒杯名。 问: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问题解析:本题是要求考生回答目标诗句中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而不是景物描写的特点,考生只需认真阅读目标诗句,领会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即可,问哪一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就回答哪一联,问上(下)阙就回答上阙,赏析之后加以总结给出主要特点。本题型与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答题方向是一样的,只是要求赏析的目标不一样而已。 答题步骤:先给出景物特点,然后找出对应诗句加以阐述理由(翻译,可作简要概括)。 本题答案解析:1、色美:花心淡紫,花瓣嫩黄,色彩鲜明;2、味香:它有罗含宅中的菊的

古诗词中的写景手法

古诗词中的写景手法

古典诗词中的写景手法 一、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 1、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 2、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烘托(即正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名词列锦(意象叠加)、白描等的表现手法。 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 【注意】“写景手法”和抒情方式(直接和间接两大类,又分很多的手法)不能混淆。“写景手法”是写景的方法。抒情方式是指抒情的方法。 二、示例 1、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的第三第四句却笔锋一转侧写,写的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

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3、声与色的结合(绘形绘色)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演示文稿(1)三、写景抒情类诗歌常见考题及问答格式。古代诗歌的写景手法(4346) 1.四个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2.三个角度: 观察的角度,远近高低俯仰; 感知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或通感;描绘的角度,绘形绘声绘色绘势。3.四种技法:白描、工笔、渲染、列锦(名词意象叠加)。4.六种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正衬或烘托、反衬)、双关等修辞手法。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蜀道难》一文中,先使用各种手法渲染蜀道险峻,而后通过人的感受侧面烘托其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鹤楼所作。梅花:《梅花落》,曲牌名。迁客,西汉贾谊因指责时政而遭权贵谗毁,被贬为长沙太傅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牧白描: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 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三句由九个名词【定名结构】分别排列为三组,每组都是一个特写镜头,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极平常的,但平凡的事物一经诗人的艺术组合,便浓重地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并将读者带入荒僻冷寂的艺术境界,几乎成了写景的绝唱。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 分)余杭四月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朱樱:樱桃的一种.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问: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 分)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色彩渲染)名词列锦,白描等表现手法;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 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有人认为“含” “卧”二字最有表现力,请说说它表达效果。答案参考:含”“卧”二字,不仅刻画了芍药、蔷薇经雨后的娇弱态,传出了他们的愁绪,就连诗人的惜花之情,也都包孕其中了。四、对比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王维的山水诗有独特的表现手法,试从动和静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四、双关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问:尾句所用修辞手法? 2005年北京春季高考题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问: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1)描写视角颇具匠心,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 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2)突出秋景的鲜明色彩: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等。(3)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境界开阔,写景中暗寓离情。提问方式: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

诗歌鉴赏之写景手法-演示文稿(1) 三、写景抒情类诗歌常见考题及问答格式。古代诗歌的写景手法(4346) 1.四个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2.三个角度:观察的角度,远近高低俯仰;感知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或通感;描绘的角度,绘形绘声绘色绘势。 3.四种技法:白描、工笔、渲染、列锦(名词意象叠加)。 4.六种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正衬或烘托、反衬)、双关等修辞手法。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蜀道难》一文中,先使用各种手法渲染蜀道险峻,而后通过人的感受侧面烘托其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鹤楼所作。梅花:《梅花落》,曲牌名。迁客,西汉贾谊因指责时政而遭权贵谗毁,被贬为长沙太傅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牧白描: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三句由九个名词【定名结构】分别排列为三组,每组都是一个特写镜头,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极平常的,但平凡的事物一经诗人的艺术组合,便浓重地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并将读者带入荒僻冷寂的艺术境界,几乎成了写景的绝唱。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余杭四月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朱樱:樱桃的一种.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问: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色彩渲染)名词列锦,白描等表现手法;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 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有人认为“含”“卧”二字最有表现力,请说说它表达效果。答案参考:含”“卧”二字,不仅刻画了芍药、蔷薇经雨后的娇弱态,传出了他们的愁绪,就连诗人的惜花之情,也都包孕其中了。四、对比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王维的山水诗有独特的表现手法,试从动和静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四、双关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问:尾句所用修辞手法? 2005年北京春季高考题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问: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1)描写视角颇具匠心,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

诗歌鉴赏 写景的方法与技巧

诗歌鉴赏写景的方法与技巧 诗歌鉴赏写景的方法与技巧(1) 教学目标:通过对写景方法与技巧的掌握,更好地去完成诗歌的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运用此方法具体去解答诗歌鉴赏题。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本节课 由李白的《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导入本节课。 二.考纲解读 能力层级为E级,对于古代诗歌来说,该知识点主要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其中表达技巧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而以广义考查盛行。所谓的广义的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修辞方法行文结构等方面的内容。所谓狭义的表达技巧,主要指具体的表现手法。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抒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的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寓含的诗人的情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表达技巧中景物的描写手法。 三.高考导航 08(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能答出一种修辞方法并能举例说明的,给1分;答成“排比”,并以前四句为例的,可给1分。(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①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②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动静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05卷全国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槛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四.读一读,思一思,温故以求知新 诗歌鉴赏写景的方法与技巧(2) 四.读一读,思一思,温故以求知新 (一)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诗歌景物描写的方法

景物描写的方法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也可以是反衬。 1、各种修辞手法 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歌中写景时常用修辞及作用: a、比喻:对景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景物形象、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b、拟人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c、夸张为了强调和突出,通过对景物形象的渲染,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景物的特征。 2、衬托对比 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3、动静结合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例1: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 例2: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例3: 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例4:“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