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第一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第一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第一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清单一李世民登基的方式

玄武门之变

1.

(1)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后,李世民劝说李渊在晋阳起兵,为李渊称帝和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2)统一后:李世民设立“文学馆”,收罗四方名士。受到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的联合排挤。

2.“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得知太子李建成谋害自己的计划后,发动政变,在玄武门外,射杀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626年,李世民登上皇位。

[深化认知]

“玄武门之变”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种政治现象。对于此类事件的评价,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

清单二唐太宗的内政措施

“贞观之治”的出现

1.

(1)善于用人,选贤任能:选官不拘一格,重用敢于进谏的魏征、能谋善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

(2)“存百姓”: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3)慎用刑法:从民本的思想出发,制定《唐律》。

(4)以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的地位。

2.表现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深化认知]

“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唐太宗作为开明君主吸取隋亡教训,以史为鉴;在思想上认识到“存百姓”的重要性,在隋朝基础上的制度创新,自己用人方面的不计前嫌,不拘一格,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开创了盛世局面。

清单三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1)唐朝初年:中国北方、西部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唐高祖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2)唐太宗时:开始着手经营中国边疆。

2.措施

(1)武力讨伐:629年以后,派李和李靖等大将,分别讨伐经常骚扰唐朝边境的少数民族。

(2)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官职可以世袭。在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3)册封后嗣:630年,唐太宗被西北各民族首领尊为“天可汗”,唐政府负责册封这些首领的后嗣。

(4)和亲通婚:接受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求婚请求,派文成公主入藏。

3.结果

唐太宗的民族团结政策使少数民族首领对唐朝忠心耿耿,愿意“世为唐臣”,统一的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深化认知]

唐朝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原因:①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盛世之朝,为大规模开展民族交往提供了物质条件。②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也对周边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③唐朝辽阔的疆域、发达的交通,都为中原与边疆的沟通、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④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清单四唐太宗的对外政策

开放的对外政策

1.表现

(1)开放政策:

①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

②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

③对堕婆登、拂菻使者,唐太宗都复信答礼,回赠物品。

(2)宗教政策:

①唐太宗提出“示存异方之教”。

②召见去天竺取佛经的玄奘。

③召见朝鲜、日本僧人。

2.影响

(1)都城长安成为世界性大都会。

(2)佛教经典传入中国,并译成汉文,大大推动了古代翻译事业的发展。

(3)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4)朝鲜半岛大量吸收汉文化;推动日本“大化改新”,促进了日本的封建化进程。

[深化认知]

唐太宗对外政策的特点是对外开放,兼收并蓄。这一政策体现了大国、强国的气派,对待东西方文化十分地大度和宽容。

清单五对唐太宗的评价

晚年的反省

少于纳谏,大修宫殿。

2.反省

(1)撰写《帝范》,反省过失。

(2)评价自己一生“功大过小”。

探究点一贞观之治

[史料探究]

材料一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警震惧!

——唐太宗语(《贞观之治》)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为君之道”。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在经济上采取了怎样的“富民”措施。

[答案]“为君之道”:以民为本,以史为鉴。“富民”措施: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材料二比见吏部择人,唯取其言辞刀笔,不悉其景行(崇高的德行)。数年之后,恶迹始彰,虽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故)用人弥须惧择。

——唐太宗语(《贞观之治》)

(2)据材料二,说明唐太宗用人的标准及其理由。

[答案]标准:德才并重。理由:有才无德的官员必然殃民。

材料三(太宗)迹其性,本强悍勇,不顾亲,而能畏义而好贤,屈已以从谏,刻厉矫揉,力于为善,此所以致贞观之治也。

——范祖禹《唐鉴》

(3)材料三对唐太宗的评价你认为是否有道理?结合材料三、四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有道理。唐太宗虚心纳谏和用贤之风,是“贞观之治”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材料四唐太宗赞扬魏征“随时谏正,多中朕意,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4)据材料四,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表明唐太宗做为一个封建帝王具有怎样的素质?

[答案]具有极强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判精神。

[结论形成]

“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

探究点二唐太宗的功绩

[史料探究]

材料一武德四年五月,秦王李世民攻克隋朝东都(洛阳)后,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不禁感叹道:“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

(1)依据材料一探究唐太宗从隋亡中得出的认识是什么?为此,唐太宗执政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实施暴政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善用贤人;虚怀纳谏;轻徭薄赋;推行均田制;完善科举制、注重民族团结等。

材料二明赵弼:“太宗传三百载之唐祚哉,太宗在位朝有贤良之宰辅,内有长孙之贤后,致治之美庶乎?成康秦汉以来皆莫及也。实天之时四夷入仕及朝贡者数百人皆痛哭剪发剺面割耳流血洒地,非有得于华夷之心而能然乎?史臣曰:秦汉以来功德兼隆一人而已。”

(2)材料二如何评价唐太宗?唐太宗获得这么高评价的原因有哪些?唐太宗致治之美在材料中有何体现?

[答案]评价:秦汉以来功德兼隆第一人。原因:有贤良宰相和皇后。体现:少数民族拥护,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材料三唐太宗28岁登基,在位23年,文治武功,千古罕有。

(3)材料三对唐太宗的评价是否全面?结合上述材料探究说明。

[答案]不全面。唐太宗前期统治贤明,推行德政,但未能贯彻始终,后期出现大修宫殿,劳民伤财的现象。

[结论形成]

唐太宗的功绩与作用

(1)盛世局面:唐太宗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民族和谐: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加强了民族融合,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开放外交: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外交政策,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色彩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治国策略:唐太宗善于纳谏和用人,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5)制度创新:完善了隋朝开创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影响深远。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唐太宗晚年曾自我评价:“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唐太宗的主要功绩有()

①重用人才,善于纳谏②文德治国,完善科举③不夺农时,轻徭薄赋④崇尚佛教,敕封活佛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选A“崇尚佛教,敕封活佛”的是武则天而不是唐太宗,排除含④的选项。

2.为实现“君明臣廉”,唐太宗采取的措施有()

①设置谏官②完善内阁制③以御史治吏④慎用刑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②④

解析:选C设置谏官是通过自省、纳谏防止或纠正决策失误,故①正确;内阁制出现于明朝,故②错误;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以制度约束官吏,故③正确;慎用刑法面对的是所有人,并非针对“君明臣廉”,故④错误。C项符合题意。

3.“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了唐太宗()

A.民贵君轻的思想B.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D.心存百姓的思想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和迁移能力。唐太宗以栽树为比喻,谈治国的策略,蕴含着“存百姓”的民本思想。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4.唐太宗把各地都督、刺史及其他重要官吏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其目的是()

A.压抑士族,广辟才路B.加强考察,赏功罚罪

C.精简机构,提高效能D.惟才是举,用人所长

解析:选B据材料“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可知将名字和事迹写在屏风上就是为了在官员职位升降和赏罚时,有一个参考,故B项正确。

5.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魏征发现他“渐恶其言”。贞观十六年,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导致唐太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智力衰退又不愿虚心纳谏

B.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制约

C.骄傲自大,不思进取

D.国力强盛且无外部威胁

解析:选B本题要结合唐太宗晚年的社会背景去思考,从唐太宗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的话来看体现了皇权至上的专制实质,故B项正确。

6.唐太宗在《帝范》中写道:“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身丧。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这表明晚年的唐太宗()

A.基本上对自己的统治持否定态度

B.注重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

C.美化自己并掩饰统治期间的过错

D.对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已无兴趣

解析:选B解题关键是明白题干中材料的意思。从“若……则……”可以看出这是晚年的唐太宗的自我反省,表明晚年的唐太宗注重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

二、非选择题(第7题12分,第8题14分,共26分)

7.唐太宗是一位富有远见的政治家,尤其重视人才的选用,这是他治国成功的重要条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

本……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

——《贞观政要·崇儒学》材料二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阼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贞观21年》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择人标准与人才培养观点。(6分)

(2)据材料二,归纳唐太宗治国成功的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积极影响。(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选人与用人的看法。(2分)

解析:第(1)问,唐太宗的择人标准从“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中归纳;人才培养观点从“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的信息中概括。第(2)问,从“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者各得其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三句话中归纳其成功的做法;从唐朝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民族等视角概括其影响。第(3)问,属于开放型试题,围绕“选人与用人”的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标准:德行;学识。

观点:博学成就美德(或学习提高个人素养)。

(2)做法:爱才惜才;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民族平等。

影响: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

(3)看法:德才兼备;以人为本、人尽其才、宽容包容。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二年,唐太宗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曾下诏停修劳民伤财的洛阳乾元殿,并且表示:“后日或以事至洛阳,虽露居亦无伤也。”

材料二贞观二十一年四月,唐太宗感觉长安夏天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七月,他又嫌宫室狭小,不能尽显大唐威仪,又重修了玉华宫。玉华宫的建筑是“苞山络野”,耗费以亿计。

——以上材料均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唐太宗有何变化?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我们应如何评价历

史人物?(8分)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国以人为本”“不夺农时”等关键词概括其治国思想;从隋亡的历史教训、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唐太宗个人品质等方面分析其成因。第(2)问,从“虽露居亦无伤也”到“耗费以亿计”修筑玉华宫反映了唐太宗的变化;评论历史人物应客观公正的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评价。

答案:(1)思想:以民为本,不夺农时。

原因:唐太宗个人品格(善于反思和自我批判);吸取隋亡教训;以儒家“仁政”思想为指导;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变化:从与民休息、克制个人生活欲望变为奴役百姓、贪图享受。

评价:唐太宗即位初期推行休养生息,可以说是明君,但他晚年也贪图享受,劳民伤财,走向自身的反面。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全面看待其在不同时期的作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