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社会认同与生命意义感: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和归属感的多重中介效应

多重社会认同与生命意义感: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和归属感的多重中介效应
多重社会认同与生命意义感: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和归属感的多重中介效应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7, 7(6), 797-803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7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c78195020.html,/journal/ap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78195020.html,/10.12677/ap.2017.76099

文章引用: 周欣然, 范子璇, 范雯健, 刘亚楠(2017). 多重社会认同与生命意义感: 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和归属感的多重

Multiple Social Identities and Meaning of Life: The Multiple Mediating Effects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Sense of Belonging

Xinran Zhou, Zixuan Fan, Wenjian Fan, Yanan Liu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Received: May 24th , 2017; accepted: Jun. 12th , 2017; published: Jun. 15th

, 2017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multiple social identities,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ense of belonging and meaning in life. Methods: Totally 247 college students were selected randomly. And they are respectively surveyed with Multiple Group Memberships Scale,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 Sense of Belonging Questionnaire and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 Results: Multiple social identities not only have a directly positive prediction to the individuals’ meaning in life, but also can predict the meaning in life through the multiple mediation of the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sense of belonging. Conclusion: College students’ multiple social identitie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meaning in life.

Keywords

Multiple Social Identities,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ense of Belonging, Sense of the Meaning of Life

多重社会认同与生命意义感:领悟到的 社会支持和归属感的多重中介效应

周欣然,范子璇,范雯健,刘亚楠

郑州大学教育学院,河南 郑州

收稿日期:2017年5月24日;录用日期:2017年6月12日;发布日期:2017年6月15日

周欣然 等

摘 要

目的:考察多重社会认同与生命意义感及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归属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47名大学生,分别使用多群体成员量表、领悟到的社会支持量表、归属感量表及生命意义感量表进行测量研究。结果:大学生多重社会认同、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归属感以及生命意义感两两显著正相关;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多重社会认同不但能直接正向预测个体的生命意义感,还能通过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和归属感的链式中介间接预测个体的生命意义感。结论:大学生的多重社会认同意义重大,对生命意义感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多重中介,多重社会身份,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归属感,生命意义感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c78195020.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社会认同 (social identity)是指个体认识到他(或她)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Tajfel (1972)研究表明,如果团体能为作为团队成员的个体提供意义、目的和归属感,那么参与这样的团体会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健康水平,产生积极的心理结果,使他们的生活充满意义。多重社会认同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在的多个社会群体的认同感。且前人研究表明,更多的对于有意义群体的认同能够预测较低水平的抑郁(Haslam, Jetten et al., 2009),多重角色及随之而来的社会认同通过赋予行为意义、目的、方向和指导(Cruwys et al., 2014),而防止焦虑、抑郁和无序行为(Thoits, 1983)。一般认为,生命意义感是自己的生命有某种目标、意义和价值的感觉。意义治疗创始人弗兰克尔最早提出了生命意义感,认为人类动机的实质是追求生命的意义,人们的生活需要目标和意义,这个意义对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Ryff & Singer, 1998)。对于生命意义来源的研究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询问“什么令你的生命有意义?”,另一种是请被试列举生命意义的可能来源,并让被试评价每个来源对自己的重要性。但无论是哪种方法,关系总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来源(Emmons, 2003)。

良好的社会支持为生命意义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是影响生命意义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表明,具有良好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较高的积极情感和较低的消极情感,以及较好的适应状况(Shannon et al., 2009)。相反,若个体遭到社会排斥,或者体验持续的孤独感会降低其生命意义感(Stillman et al., 2009)。

归属感是预测个体生命意义感的另一重要变量。研究发现,无论是高特质性的,或者情境性地提高个体的归属感,都可以增加个体的生命意义感Haslam et al. (2009)。认为,归属感可以伴随意义感帮助个体创造一种共享的社会身份,从而允许他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集体目标以实现人生意义;而当自己的归属需求得到满足时,更加觉得生命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Haslam, Jetten et al., 2009)。同时,社会支持又是形成归属感的基础(Lambert et al., 2013)。因此,我们有理由假设多重社会认同到生命意义感之间可能存在社会支持、归属感的多重中介。

Open Access

周欣然等

综上所述,基于已有文献,本研究重点考察多重社会认同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两个假设,假设一:多重社会认同与生命意义感显著正相关,且对生命意义感有一定预测作用;假设二:以多重社会认同为自变量,生命意义感为因变量,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和归属感为中介变量,建立多重中介模型,多重社会认同可通过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和归属感影响生命意义感。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被试来自河南某高校大学生,剔除作答不完整的数据后,得到有效问卷247份。其中男生98人,女生149人,平均年龄21.00岁,标准差2.51。

2.2. 研究工具

2.2.1. 生命意义感量表(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

测量被试的生命意义感水平。Steger et al. (2006)编制,刘思斯等(2010)将其修订为中文版。该量表由9个条目组成,含两个分量表:生命意义感与寻求意义感。本研究仅选取生命意义感分量表进行测量,共5个条目,α系数为0.71。每个条目7点评分,从1分7分,数字越大表示被试越认同该条目的描述。

2.2.2.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

测量被试领悟到的社会支持来源及水平。由姜乾金根据Blumenthal等人介绍的Zimet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修订。该量表共12个题目,包括三个分量表: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每个分量表包括4个项目。三个分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87、0.88、0.79。每个条目7点评分,从1分7分,分量表代表个体领悟到的该领域社会支持的水平,总分代表个体领悟到的总的社会支持水平,分值越高相应的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χ2值为145.33,χ2/df值为2.85,CFI、GFI、RMSEA分别为0.949、0.910、0.087,结构效度良好。

2.2.

3. 归属感量表(Sense of Belonging Questionnaire)

测量被试的归属感水平。Lambert等(2013)编制归属感量表,共5个条目,如“在某个集体中,我能感觉到归属感”。该量表采用7点计分,从1分到7分,数字越大表示被试越认同该条目的描述;将反向计分项目反转后,总分越高,表明归属感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9。2.2.4. 多群体成员评定量表(Multiple Group Memberships Scale)

测量被试的多重社会认同水平。参考Cruwys T., Haslam S.A.等人的研究选用the Exeter Identity Transition Scale的一部分,共4个条目,如“我和许多不同的群体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我深度参与许多不同群体的活动”。每个条目7点评分,从1分7分。分值越高,被试的多群体认同水平越高。

2.3. 施测与数据处理

在课堂上统一发放问卷集体施测,施测前宣读指导语,表明施测目的、自愿原则、匿名原则,说明答题方式,最后当场收回。采用SPSS 21.0和AMOS 24.0进行统计分析,分为初步统计分析、研究模型检验两部分。

3. 结果

3.1. 初步统计分析

对多重社会认同、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归属感、生命意义感进行相关分析,见表1。结果表明:(1) 多

周欣然等

Table 1.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Multiple Social Identities,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ense of Belonging and Meaning in life

表1. 多重社会认同、领悟到的社会支持与归属感、生命意义感的相关分析(r值)

变量M ± SD多重社会认同领悟到的社会支持朋友支持家庭支持其他支持归属感多重社会认同 2.76 ± 3.33

领悟到的社会支持 3.83 ± 9.50 0.27**

朋友支持 3.93 ± 3.45 0.20** 0.92**

家庭支持 3.80 ± 3.77 0.25** 0.88** 0.70**

其他支持 3.76 ± 3.38 0.28** 0.89** 0.77** 0.65**

归属感 3.80 ± 2.52 0.19** 0.31** 0.30** 0.20** 0.34**

生命意义感 2.69 ± 3.87 0.28** 0.37** 0.30** 0.35** 0.34** 0.15* 注:N = 247,**p < 0.01,*p < 0.05。

重社会认同、领悟到的社会支持与归属感、生命意义感两两之间均显著正相关;(2) 领悟到的社会支持下属各维度之间显著正相关;(3) 领悟到的社会支持下属各维度与多重社会认同、归属感、生命意义感之间显著正相关。此相关分析结果为之后的中介效应检验提供了依据。

3.2. 结构模型检验

3.2.1. 多重中介模型的构建

为建构结构方程,采用偏态和峰度指标对数据进行多元正态检验,本研究中各变量的偏态系数和峰度系数的绝对值均小于0.58,说明各变量均服从多元正态分布;共线性检验显示:多群体认同、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及归属感的容差值分别为0.91、0.86、0.89,大于0.10;方差膨胀因子VIF分别为1.10、1.17、

1.12,小于10,因此共线性问题不显著。

采用结构方程的检验方法对复合式多重中介模型M0加以检验。多重社会认同、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归属感及生命意义感均为潜变量,根据结构方程模型的建模要求,对于领悟到的社会支持按照量表的维度归属模式将各分量表分数作为该变量的外显指标;其它潜变量均只有一个因子,且项目数较少,因此将各项目分数直接作为该变量的观测值,建立中介模型,见图1。

模型M0与实际数据拟合良好,但多重社会认同至归属感及领悟到的社会支持至生命意义感这两条路径的C.R.值均小于1.96,未达到显著水平(p > 0.05)。在删除多重社会认同到归属感以及领悟到的社会支持至生命意义感两条路径后,模型M1拟合仍较为良好,且各路径系数均显著。模型拟合指数见表2,具体路径系数见图1。

3.2.2. 中介效应的显著性检验

使用Bootstrap程序检验中介效应的显著性(Shrout & Bolger, 2002)。首先采用重复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原始数据(N = 247)中抽取5000个Bootstrap样本,然后根据这些样本拟合模型,生成并保存5000个中介效应的估计值,形成一个近似抽样分布,同时计算出中介效应的平均路径值,并将这些效应值按数值大小排序,用第2.5百分位数和第97.5百分位数估计95%的中介效应置信区间。如表3所示,各条路径的95%置信区间都没有包括0,验证了该链式中介效应显著。

依据温忠麟等的建议,对中介效应量作如下计算:从多重社会认同到生命意义感的直接效应是0.27;

总间接效应即总中介效应值为三条中介路径的中介效应之和,即0.87 × 0.31 × 0.20 + 0.87 × 0.08 + 0.10 ×

0.20 = 0.144;总效应为直接效应与总中介效应值之和,即0.41。

周欣然等

Figure 1. The multiple mediating effects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sense of belonging between multiple social identities and meaning in life

图1. 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和归属感在多重社会认同与生命意义感间的多重

中介效应

Table 2. The model fit of the structural models

表2. 各模型拟合指数

Model χ2df CFI IFI TLI RMSEA M0190.55 112 0.97 0.97 0.96 0.042

M1190.56 113 0.95 0.95 0.94 0.053 Table 3.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the multiple mediating model

表3. 多重中介模型的中介效应

95%置信区间

路径标准化间接效应估计平均间接效应

下限上限多重社会认同-领悟到的社会支持-生命意义感0.87 × 0.08 = 0.070 0.066 0.005 0.155 多重社会认同-归属感-生命意义感0.10 × 0.20 = 0.020 0.020 0.000 0.064 多重社会认同-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归属感-生命意义感0.87 × 0.31×.20 = 0.539 0.053 0.009 0.125 4. 讨论

4.1. 多重社会认同与生命意义感及其中介路径

本研究首先证明了多重社会认同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正向关系。多重社会认同、领悟到的社会支持与归属感、生命意义感两两之间显著正相关,领悟到的社会支持下属各维度与多重社会认同、归属感、生命意义感之间显著正相关。这与我们的研究假设一致,多重社会认同水平越高,生命意义感越高。

本研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发现,多重社会认同不仅可以直接预测生命意义感,还可以通过归属感和领悟到的社会支持的链式中介间接预测生命意义感。这可能是因为,多重社会认同多重社会(群体)认同水平高的人,参与不同的社会群体,可能在这些各样的社会团体中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或任务,从而实现自己的独特价值,找到生命的意义。

有研究表明,多重角色可能产生自我满足感,即被不同合作伙伴欣赏或需要的感觉(Sieber, 1974)。这样一来,多重社会认同会帮助他们结识更多朋友,增强友谊,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这解释了多重社会认同到领悟到的社会支持这一路径。

社会认同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张莹瑞,佐斌,2006)。也就是说对产生认同感的过程中,即把自己属于哪些群体做了分类,人们在这些自己认同的群体很容易获

周欣然等

得归属感,感觉自己不再是孤身一人。同时,通过这些群体得到的社会支持增多,归属感水平也会随之提升。这解释了模型中多重社会认同与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归属感之间的关系。

总的来说,多重社会认同水平高的人,对多个不同的社会群体产生认同,与之产生联结,可以增强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会有更多的人为其提供支持。进一步地,感受到自己所在集体对自己的帮助支持会增进集体内部亲近亲密的感觉,更加认同自己属于这个集体中的一份子,提升个体在其中的归属感。

那么这种良好的社会关系,能帮助个体感受到自己生命的丰富,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存在的价值。

对于本研究提出的假设模型M0中存在的两条不显著的路径,参考前人研究,原因很可能在于,领悟到的社会支持与归属感存在较强的相关,使得多群体认同至领悟到的社会支持与归属感的作用,及二者对生命意义感的作用,被其中一者较多分担;实际两者作用相同,不易区分(刘亚楠,张舒等,2016)。

本研究提出的多重中介模型的总效应量占41%,说明还可能有其他中介路径的存在,自尊也许是其中另一中介变量。有实证研究表明,在儿童、成人、流浪者不同人群中均存在同时参与多个重要团体的个体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控制组,且这种成为多个重要团体的成员对自尊的影响同样得到跨时间的纵向研究证实(Jetten et al., 2015)。

4.2. 研究价值与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证明多重社会认同可以正向预测生命意义感,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发现存在多重社会认同到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再到归属感进而影响生命意义感的链式中介;为如何提升个体的生命意义感提供一定理论指导,如大学生可以参加不同的社团或兴趣小组,或者承担团体中的一些职务,如班长组长之类,结识更多朋友,发展出更多的社会支持,同时增强其在群体中的归属感,进而提升其生命意义感体验。同时,本研究也拓展了多重社会认同的研究领域。

但是,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未来研究可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1) 本研究为横断研究,且样本量较小,可进一步进行大样本的纵向研究。(2) 关于多重社会认同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可纳入人格因素进一步考量,如外向或开放的人是否多重社会认同水平更高或者反过来,与生命意义感又有怎样的关系?

(3) 多就是好吗?有研究发现,对于种族多样化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的多种社会认同使其在应对日常压力

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焦虑(Yip et al., 2008)。

5. 结论

本研究表明,1) 多重社会认同与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归属感、生命意义感之间两两正相关;2) 多重社会认同不仅可以直接预测生命意义感,还可以通过归属感和领悟到的社会支持间接预测生命意义感,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和归属感在感恩与生命意义感间起多重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刘思斯, 甘怡群(2010). 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版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信效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4(6), 478-482.

刘亚楠, 张舒, 刘璐怡, 刘慧瀛(2016). 感恩与生命意义:领悟到的社会支持与归属感的多重中介模型. 中国特殊教育,

(4), 80-83.

张莹瑞, 佐斌(2006). 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 心理科学进展, 14(3), 475-480.

Cruwys, T., Haslam, S. A., Dingle, G. A., Haslam, C., & Jetten, J. (2014). Depression and Social Identity: An Integrative Review.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8, 215-238.

Emmons, R. A. (2003). Personal Goals, Life Meaning, and Virtue: Wellsprings of a Positive Life. In C. Keyes, & J. Haidt (Eds.), Flourishing: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the Well-Lived Life(pp. 105-128). Washington: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78195020.html,/10.1037/10594-005

Haslam S. A., Jetten, J., Postmes, T., & Haslam, C. (2009). Social Identity, Health and Well-Being: An Emerging Agenda

周欣然等for Applied Psychology. 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58, 1-23.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78195020.html,/10.1111/j.1464-0597.2008.00379.x

Jetten, J., Branscombe, N. R., Haslam, S. A., Haslam, C., Jones, J. M., Cui, L. J. et al. (2015). Having a Lot of a Good Thing: Multiple Important Group Memberships as a Source of Self-Esteem. PLoS ONE, 10, e0124609.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78195020.html,/10.1371/journal.pone.0124609

Lambert, N. M., Stillman, T. F., Hicks, J. A., et al. (2013). To Belong Is to Matter: Sense of Belonging Enhances Meaning in Lif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9, 1418-1427.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78195020.html,/10.1177/0146167213499186

Ryff, C. D., & Singer, B. (1998). The Contours of Positive Human Health. Psychology Inquiry, 9, 1-28.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78195020.html,/10.1207/s1*******pli0901_1

Shannon, M. D., Allison, A. F., Jennie, F. et al. (2009). Teacher Support and Adolesc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A Mixed Methods Investigation.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38, 67-85.

Shrout, P. E., & Bolger, N. (2002). Mediation in Experimental and Non-Experimental Studies: New Proced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Psychological Methods, 7, 422-445.

Sieber, S. D. (1974). Toward a Theory of Role Accumul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9, 567-578.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78195020.html,/10.2307/2094422

Steger, M.F., Frazier, P., Oishi, S., et al. (2006) The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 Assessing the Presence of And Search for Meaning in Life.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3, 80-93.

Stillman, T. F., Baumeister, R. F., Lambert, N. M. et al. (2009). Alone and without Meaning: Life Loses Meaning Following Social Exclus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5, 686-694.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78195020.html,/10.1016/j.jesp.2009.03.007 Tajfel, H. (1972). Experiments in a Vacuum. In J. Israel, & H. Tajfel (Eds.), The Context of Social Psychology: A Critical Assessment (pp. 69-119). London: Academic Press.

Thoits, P. A. (1983). Multiple Identitie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 Reformulation and Test of the Social Isolation Hypothesi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8, 174-187.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c78195020.html,/10.2307/2095103

Yip, T., Kiang, L., & Fuligni, A. J. (2008).Multiple Social Identities and Reactivity to Daily Stress among Ethnically Di-verse Young Adult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2, 1160-1172.

期刊投稿者将享受如下服务:

1. 投稿前咨询服务(QQ、微信、邮箱皆可)

2. 为您匹配最合适的期刊

3. 24小时以内解答您的所有疑问

4. 友好的在线投稿界面

5. 专业的同行评审

6. 知网检索

7. 全网络覆盖式推广您的研究

投稿请点击:https://www.360docs.net/doc/c78195020.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ap@https://www.360docs.net/doc/c78195020.html,

初中英语阅读理解篇卷九(社会现象类)

初中英语阅读理解篇卷九(社会现象类) 一、阅读理解 1、 When your school doesn’t have a bus, and you live too far away to walk?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Let’s carpool! ”most U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ill get that cool idea. Carpooling is a group of people sharing the responsibility(责任) of driving to school in the morning. There are usually four or five kids in a carpool and their parents take turns driving the kids in their cars.It might be the kids’ first experience with real teamwork. Teamwork is really important in the carpool because nobody wants to make everyone else late. It’s a great lesson in resposibility. Carpooling is coming into fashion everywhere now. You can find lots of informations of carpooling on the internet. Carpooling is cool! Why? It’s good for the environment. In today’s culture of everyone needing to try their best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carpooling is one of the best ways. By taking 3 cars off the road, the pollution can be cut a little. Take that over a town, a city, a state, a country and think about how much less pollution is going to be in the air over the course of even one year. Gas(汽油) now is much more expensive than it used to and if you need to

温忠麟老师的检验中介效应程序

温忠麟老师的检验中介效应程序 一、中介效应概述 中介效应是指变量间的影响关系(X→Y)不是直接的因果链关系而是通过一个或一个以上变量(M)的间接影响产生的,此时我们称M为中介变量,而X通过M对Y产生的的间接影响称为中介效应。中介效应是间接效应的一种,模型中在只有一个中介变量的情况下,中介效应等于间接效应;当中介变量不止一个的情况下,中介效应的不等于间接效应,此时间接效应可以是部分中介效应的和或所有中介效应的总和。 以最简单的三变量为例,假设所有的变量都已经中心化,则中介关系可以用回归方程表示如下: Y=cx+e1 1) M=ax+e2 2) Y=c’x+bM+e3 3) 上述3个方程模型图及对应方程如下: 二、中介效应检验方法 中介效应的检验传统上有三种方法,分别是依次检验法、系数乘积项检验法和差异检验法,下面简要介绍下这三种方法: 1.依次检验法(causual steps)。依次检验法分别检验上述1)2)3)三个方程中的回归系数,程序如下: 首先检验方程1)y=cx+ e1,如果c显著(H0:c=0被拒绝),则继

续检验方程2),如果c 不显著(说明X 对Y 无影响),则停止中介效应检验; 在c 显著性检验通过后,继续检验方程2)M=ax+e2,如果a 显 著(H0:a=0被拒绝),则继续检验方程3);如果a 不显著,则停止检验; 在方程1)和2)都通过显著性检验后,检验方程3)即y=c ’x + bM + e3,检验b 的显著性,若b 显著(H0:b=0被拒绝),则说明中介效应显著。此时检验c ’,若c ’显著,则说明是不完全中介效应;若不显著,则说明是完全中介效应,x 对y 的作用完全通过M 来实现。 评价:依次检验容易在统计软件中直接实现,但是这种检验对于较 弱的中介效应检验效果不理想,如a 较小而b 较大时,依次检验判定为中介效应不显著,但是此时ab 乘积不等于0,因此依次检验的结果容易犯第二类错误(接受虚无假设即作出中介效应不存在的判断)。 2.系数乘积项检验法(products of coefficients)。此种方法主要检验ab 乘积项的系数是否显著,检验统计量为z = ab/ s ab ,实际上熟 悉统计原理的人可以看出,这个公式和总体分布为正态的总体均值显著性检验差不多,不过分子换成了乘积项,分母换成了乘积项联合标准误而已,而且此时总体分布为非正态,因此这个检验公式的Z 值和正态分布下的Z 值检验是不同的,同理临界概率也不能采用正态分布概率曲线来判断。具体推导公式我就不多讲了,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相关统计书籍。分母s ab 的计算公式为:s ab =2222a b s b s a ,在这个 公式中,s b 2和s a 2分别为a 和b 的标准误,这个检验称为sobel 检验,

高考作文话题1——社会现象类

社会现象类 一 Directions: Write an English composition in 120-150 words according to the instructions given below in Chinese. 日前,一社会机构对“高中生认为最有用的手机app类型”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请简单描述以上数据,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这一调查结果的看法。 (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学校等真实信息) 【参考范文】 These days, a social organization is conducting a survey of the most useful mobile apps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can be easily seen from the above figure, the number of the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the survey who chose social app and game app accounts for 45% and 32% while those who chose learning app and others accounts for only 12 % and 11%.It is not a good trend but a disturbing one. What is the real reason behind it? As far as I’m concerned,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bile technology, a wide variety of phones are available at a less expensive price within people of all ages, particularly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or one, it not only provides them with easy access to knowledge on the internet but also makes it much easier for them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whenever and wherever they want. Nevertheless, in my opinion, for students what matters most at present is that they should try their hard to focus on study rather than social interaction and games, using their learning apps to the full. Only when you realize it is wrong to do so can you spare no efforts to make gradual progress in study and achieve success in the end. 二

阶级分层: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另一种解读(一)

阶级分层: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另一种解读(一) ——基于学理层面思考的中国阶级分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改革,在使国力得到极大的增长,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的情况下,财产分配产生较大的差距。社会矛盾尖锐,社会问题丛生,社会阶层(阶级)分化,曾经一度淡忘的阶级现象又开始出现。韦伯对于社会分层的解释,为我们研究中国的社会分层提供了新的思考,即他认为从阶级分化到阶层分化是一个历史的变迁过程,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社会变迁阶段。因此,根据什么样的社会分层理论分析社会分层状况,首先取决于社会变迁或者社会分化处于哪个阶段。本文试图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在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体系的条件下,如何解读我国的社会阶级或阶层状况?第二,从什么意义上理解新的社会阶级分化?第三,阶级的产生是否会导致阶级对抗? 一、从阶级分层到阶层分层:一个历史过程仔细阅读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人们不太注意的是,韦伯把阶级和阶层(阶层在社会学分层研究中一般是指地位群体)的分析方法看作是一个历史过程,即从阶级分化到阶层分化本身是一个社会变迁过程。他指出:“货物获得和货物分配的基础某种程度上(相对的)稳定,有利于等级划分,而任何技术的-经济的动荡和变革就威胁着它,并把'阶级状况'推到首位。赤裸裸的阶级状况具有重要意义的时代和国家,一般都是技术的-经济的变革的时代;而每当经济的变革进程缓慢立即就会导致'等级的'形成的增长,社会的'荣誉'又会恢复其重要性。”2]根据笔者所见,韦伯是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分析等级的社会分层和阶级的社会分层两者的相互交替,从而在社会变迁中,社会分层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且阶级分层和等级(地位)分层不会同时出现,或者说在社会变迁的特定阶段,社会分层或者是表现为地位分层或者表现为阶级分层。用现在的话语表述,在社会转型时期,即“技术-经济动荡和变革”时期,社会分层主要表现为阶级的分层。一方面,技术和经济的变革瓦解了原有的地位分层,社会地位(分层)处于不稳定时期;另一方面,这一时期正如马克思分析的那样,是阶级斗争非常尖锐的时期,因为所有人都想在这样的社会变革时期获取最大的利益。而在社会稳定时期,主要表现为地位分层,此时“蛋糕”已经瓜分完毕,阶级之间的紧张趋于松弛,一种新的社会资源分配的规则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阶级对抗开始走向阶级合作,甚至阶级本身也不存在了。②根据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笔者认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中国社会分层在理论上或在历史发展的逻辑上应该是从阶级分化到阶层分化再到阶级分化的历史过程。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新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社会,因而这个社会仍然是一个阶级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一方面,仍然存在着旧的封建买办阶级势力的残余,这是行将归于灭亡的东西;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四个民主阶级,这就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自由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四个阶级在经济上都是必要的,在政治上也都是进步的、要求民主的,它们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阶级。在这四个阶级当中,工人阶级是主要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而自由资产阶级也将拥有一定的领导权。3]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和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完成,中国的阶级状况发生了根本意义上的变化,财富的重新分配已经完成,经济意义上的阶级被消解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成为中国社会主要阶层。按照历史的逻辑,中国理应进入阶层社会,但是各种政治运动,使得中国的财富分配一直处于一个不稳定状态,③并且以政治因素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在当时的条件下,市场经济是不溶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的,更不用说能够达到成熟市场经济下的社会阶层的稳定,从而使人们原有的经济资源能够对他的社会地位产生持久的影响。因此,在毛泽东阶级理论的指导下,经济意义上的阶级被消灭了,但是政治意义上的阶级分层一直存在。在中国的改革过程中,财富的重新分配一直处于不稳定、非均衡、非制度化状态。从20世纪80年代的“双轨制”一直到90年代开始的国企改革、“圈地运动”、证券市场(圈钱运动)以及房改、教改、医改等,暴富现象不断产生,其

公务员面试题型:社会现象类题梳理

社会现象类题目题整理 一、社会现象类通常也叫分析题:通常给一个社会现象,问你怎么看? 通常包含几种题型: 1、消极的,不好的社会现象; 2、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做法欠妥当; 3、看起来是好的,但实际是不好的; 4、好的,怎样做才能更好; 每种题型都有相对应的思维方式,思考方法 1、消极的,不好的社会现象(思维方式) 影响——原因——对策 总的思维:所谓消极的不好的社会现象,肯定有不好的影响(列举一下),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列举一下),好友有原因了能不能通过相应的对策来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呢。 思维大家都有,怎么答才能更加饱满有亮点呢,这里就需要避免套路化,要答实,就是贴切题目,用一些实在的做法来填满它,而不是用几句什么题目都能套的话来答题。 影响:这里可以稍微列举三个左右的危害,但是不要多,可以从小到大来进行说明,如: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不利于健康中国的发展等。 原因:这里通常也需要分析三点原因,可以用主题分析法,看看这件事涉及的主体都有哪些,这些主体都存在什么问题而导致不良社会现象的发生。 比如:网络游戏不尊重历史的现象涉及的主体—游戏的开发运营商,政府的监管审核部门,媒体平台,观众玩家。这里就体现了实,这里说观众玩家,可定比市民群众好,更贴切问题。 对策:对策也是重点,根据原因提对策,一一对应,但是为了答题更饱满,一般是对策+具体做法 比如: 1、完善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应以立法部门牵头,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协同参与,共同提出建议和诉求,进一步完善法律,让不良企业无法律空子可钻法。 2、加强行业自律,行业协会应从幕后走向台前,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积极实行行业内部奖惩制度,对于合格企业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不合格的企业,给予通报批评,并配合政府部门进行处罚。通过这种正负激励,行业的自我约束,实现良性竞争。 2、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做法欠妥当; 直接表明出发点是好的,怎么好,但是做法欠妥当——分析做法欠妥的原因——怎么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⑴、直接表明出发点是好的,怎么好,但是做法欠妥当,如:开始答题,题目的做法出发点是好的,是想解决***问题,但是做法欠妥当。 ⑵、分析做法欠妥的原因,会带来什么不好的影响,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⑶、提出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对策(同样这里的对策也要加具体做法) 如:加大宣传力度,可以通过报纸,电视,微信微博宣传***内容,广而告之,扩大影响。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八章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 1、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获取社 会资源的机会和能力不同而呈现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现象和过程。 2、社会资源:是指人们所能占有的经济利益、政治权 力、职业声望、生活质量、知识技能,以及各种能够发挥能力的机会和可能性,也就是能够帮助人们满足社会需求、获取社会利益的各种社会条件。社会资源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稀缺性,二是有用性。人们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和能力不同,既成了对人们社会地位高低的评价依据,也成了人们社会分层地位的基本标志。 3、社会分层具体表现为人们在社会地位方面的差异。 社会地位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社会成员通过各种途径(出生、继承、社会化、就业、创造性活动等)占据种种不同的社会地位,获得种种不同的社会身份,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 4、社会分层的根源在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5、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的特点:第一,阶级分层 反映了阶级社会里社会分层的本质特征。第二,社会分层并

不都是阶级分层,不能把社会分层等同于阶级划分,不能对社会分层简单化。第三,社会分层是一种历史现象。第四,社会分层必然导致社会冲突。 6、西方社会学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有多种,但其中影 响最大的是韦伯的分层理论和帕雷托的精英理论。 7、韦伯的分层理论。韦伯主张从收入、权力、声望三 个角度划分人的社会地位。这三种东西在任何社会都是有价值的和稀缺的,因此在各种社会中,人们总要追名、逐利、争权,社会分层结构就是用等级秩序将上述活动纳入制度化轨道。韦伯的分层理论对西方分层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后的分层理论都是源于韦伯的分层理论。 8、帕雷托的精英理论。精英,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社会 集团,而是指那些具有特殊才干,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社会成员。这些在不同领域获得最高分数的人可以划归一个等级,即精英人物。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精英的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 9、社会阶级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处于相同地位 的人们所组成的一种大的社会集团。

高考英语社会现象类阅读练习

高考英语阅读练习 (一) Have you ever run into a careless cell phone user on the street? Perhaps they were busy talking, texting or checking updates on WeChat without looking at what was going on around them. As the number o f this new “species” of human has ke pt rising, they have been given a new name — phubbers(低头族). Recently, a cartoon created by students from China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put this group of people under the spotlight. In the short film, phubbers with various social identities(身份) bury themselves in their phones. A doctor plays with his cell phone while letting his patient die, a pretty woman takes selfie in front of a car accident site, and a father loses his child without knowing about it while using his mobile phone. A chain of similar events eventually leads to the destruction of the world. Although the ending sounds overstated, the damage phubbing can bring is real. Your health is the first to bear the effect and resul t of it. “Constantly bending your head to check your cell pho ne could damage your neck,” G uangming Daily quoted doctors as saying. “the neck is lik e a rope that breaks after long-term stretching.” Al so, staring at cell phones for long periods of time will damage your eyesight gradually,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But that’s not all. Being a phubber could also damage your social skills and drive you away from your friends and family. At reunions with family or friends, many people tend to stick to their cell phones while others are chatting happily with each other and this creates a strange atmosphere, Qilu Evening News reported. It can also cost you your life. There have been lots of reports on phubbers who fell to their death, suffered accidents, and were robbed of their cell phones in broad daylight.

再论社会分层的功能

再论社会分层的功能 摘要:本文首先对传统理论进行梳理,寻求有关分层功能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分析社会分层的重要特征--合理性与不合理性的相依并存,推导出分层同时具备积极和消极两种功能,通过进一步的探索发现,两种功能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占据主导地位的功能类型各不相同;最后揭示出影响社会分层功能发挥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社会分层;社会分层功能;影响因素 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不同而呈现出高低有序的等级或层次的现象和过程。本文将对社会分层功能的理论、性质及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具体探讨。 一、关于社会分层功能的理论 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过程或现象,社会分层对社会运行和发展有何作用或功能呢?对此社会学界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和争论,并形成了两种相互对立的理论:功能论和冲突论①。 功能论以戴维斯和莫尔为代表,基本观点是:社会分层是一种普遍现象,同时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社会分层因社会整合、社会协调和社会团结而产生, 冲突论则以达伦道夫和米尔斯为代表,“冲突理论家,如他们名字所指出的那样,将社会不平等看作是由于争夺供应短缺的有价值的商品和服务而进行的斗争所造成的”②。他们的基本观点是:社会分层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并不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现象;社会分层因人们的相互竞争、相互冲突和相互征服而产生。 功能论与冲突论对社会分层功能的看法各持一端的一个基本原因是两者的理论前提不同,即功能论和冲突论对社会分层的“层”的理解不一样。功能论所指的“层”是广义的层,主要是反映层级之间量的差异;而冲突论所说的“层”是狭义的层,主要反映层级之间质的差异,而且是特指阶层间利益根本对立的、有剥削和被剥削甚至压迫被压迫关系的阶级。简言之,功能论的“层”以社会分 ①刘祖云:《社会分层的若干理论问题新探》 ②[美] 格尔哈斯·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高考二轮英语阅读理解提速专练(四) 阅读理解(社会现象类)+任务型阅读

阅读理解提速专练(四)阅读理解(社会现象类)+任务型阅读 (限时25分钟) Ⅰ.阅读理解 A (2014·兰州高三一模)Millennials consist of people born from 1980 to 2000. In America, Millennials are known as the Meme generation, whose selfishness has only been more obvious than ever. Millennials got this way partly because, in the 1970s, people wanted to improve kids’chances of success by stressing self-importance. Though they are overconfident of their places in the world, Millennials are also challenged, with a much longer life stage between teenagers and adults. Now that cell phones allow people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at every hour, Millennials are communicating all day but almost entirely through a screen. They are deeply anxious about missing something better. However, Millennials’self-importance isn’t the result of over-protection but the adaptation (适应) to a more colorful world. Because of online dating, Facebook circles and the ability to connect with people internationally, Millennials no longer have to marry someone from their high school class or even their home country. So here’s a more rounded picture of Millennials. They are sincere and optimistic. They are life tinkers more than dreamers. They want constant approval (认可) — they post photos from the dressing room as they try on clothes. They have a fear of missing out and have a similar name for everything. They want new experiences all the time. They love their phones but hate talking on them. So yes, we have all that data about Millennials’selfishness, laziness and self-importance. But a generation’s greatness isn’t determined by data; it’s determined by how they react to the challenges that fall on them, and, just as important, by how we react to them. 1.Meme generation refers to those________. A.who are from the US B.who are always selfish C.who lived in the 1970s D.who were born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2.In the passage, Millennials are generally believed to be________. A.sincere and determined B.patient and optimistic C.selfish and self-important

温忠麟老师的检验中介效应程序

温忠麟老师的检验中介 效应程序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温忠麟老师的检验中介效应程序 一、中介效应概述 中介效应是指变量间的影响关系(X→Y)不是直接的因果链关系而是通过一个或一个以上变量(M)的间接影响产生的,此时我们称M为中介变量,而X通过M对Y产生的的间接影响称为中介效应。中介效应是间接效应的一种,模型中在只有一个中介变量的情况下,中介效应等于间接效应;当中介变量不止一个的情况下,中介效应的不等于间接效应,此时间接效应可以是部分中介效应的和或所有中介效应的总和。 以最简单的三变量为例,假设所有的变量都已经中心化,则中介关系可以用回归方程表示如下: 1) Y=cx+e 1 M=ax+e 2) 2 3) Y=c’x+bM+e 3 上述3个方程模型图及对应方程如下: 二、中介效应检验方法 中介效应的检验传统上有三种方法,分别是依次检验法、系数乘积项检验法和差异检验法,下面简要介绍下这三种方法:

1.依次检验法(causual steps)。依次检验法分别检验上述1)2)3)三个方程中的回归系数,程序如下: 首先检验方程1)y=cx+ e1,如果c显着(H0:c=0被拒绝),则继续检验方程2),如果c不显着(说明X对Y无影响),则停止中介效应检验; 在c显着性检验通过后,继续检验方程2)M=ax+e2,如果a显着(H0:a=0被拒绝),则继续检验方程3);如果a不显着,则停止检验; 在方程1)和2)都通过显着性检验后,检验方程3)即y=c’x + bM + e3,检验b的显着性,若b显着(H0:b=0被拒绝),则说明中介效应显着。此时检验c’,若c’显着,则说明是不完全中介效应;若不显着,则说明是完全中介效应,x对y的作用完全通过M来实现。 评价:依次检验容易在统计软件中直接实现,但是这种检验对于较弱的中介效应检验效果不理想,如a较小而b较大时,依次检验判定为中介效应不显着,但是此时ab乘积不等于0,因此依次检验的结果容易犯第二类错误(接受虚无假设即作出中介效应不存在的判断)。 2.系数乘积项检验法(products of coefficients)。此种方法主要检验 ,实际上熟悉统计ab乘积项的系数是否显着,检验统计量为z = ab/ s ab 原理的人可以看出,这个公式和总体分布为正态的总体均值显着性检验差不多,不过分子换成了乘积项,分母换成了乘积项联合标准误而已,而且此时总体分布为非正态,因此这个检验公式的Z值和正态分布下的Z 值检验是不同的,同理临界概率也不能采用正态分布概率曲线来判断。

社会分层的意义

社会分层的意义 学号:201408010128 名字:孙静 一.定义 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是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尤其指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 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二.作用(意义) 1、社会分层研究在社会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人类社会,偏重于强调社会整体,面对芸芸众生,研究的一个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就是对复杂的研究聚合体、研究对象进行分类。社会分层实际上就是对人群的一种基本分类,而且是一种本质的分类。社会上的差异现象有千千万万,有差异就可以进行分类,所以,分类也有千千万万种。但在所有这些分类中,分层研究的问题是非常本质的问题,分层首先关注的是人们社会地位高下的不同,造成社会地位高低不同,最为核心的还是经济方面的原因。所以,社会分层研究的是个人之间、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异,特别是经济利益的差异,这涉及对社会群体分类的最根本问题。[4] 2、几乎所有重要社会学理论家,对分层问题都有所关注 社会学这门学科,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到现在差不多有170多年的历史。在这样长一段历史过程中,涌现出很多重要的社会学家,从孔德、斯宾塞、马克思、韦伯、涂尔干到帕克、帕金斯、米尔斯、吉登斯、布迪厄、福柯等等,几乎每个重要的社会学家都从某个方面阐释了社会分层现象。所以,我们只要讲社会学,就要讲社会分层。 3、社会分层研究对于中国社会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社会分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十分讲究等级层次的社会。迄今为止,无论是出席礼仪、会议发言、电视上镜头、报纸上排名之先后,都常常遵循非常严格的级别顺序。 4、关于中国社会急剧分化的现实与社会分层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迁。迄今为止,中国社会仍然处在分化、解组、整合、流动比较剧烈的时期。研究证明,社会分化和社会分层已经成为激化社会矛盾的重要背景,几乎所有社会冲突都与分层问题有关,社会分层是今日中国关乎社会安全、社会和谐、社会稳定的研究领域。 5. 通过社会统计产生的社会分层,总的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客观存在。分层后,便于通过立法或其他管理社会的手段,调整、平衡各阶层人的利益,通过这种管理活动,使社会尽量和谐。 6.功能论认为,社会分层在各个社会中长期存在,是社会所必需的,因而是合理的。功能论的代表,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社会分层并不是由社会成员个人的意愿而产生的,它产生于社会的需要,并作为一种不平等体系维持了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社会分层有双重作用:一方面,社会分层会起到激励作用,保持社会活力。因此,一定程度的不平等分配比平均主义更能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平均主义大锅饭,使绝大多数人丧失了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改革开放后实行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则又重新唤起社会的活力。另一方面,围绕“先富”和“后富”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又存在一些竞争和冲突,这种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稳定,制约社会发展,可见,社会分层和社会不平等也会给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在现有的社会分层不可能完全消除的情况下,怎样将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间的差别维持在一个可以承受的限度内,就成为政策研究必须解决的一个中心问题。

综合分析之社会现象类

综合分析之社会现象类 1.光大银行推出服务新举措,ATM机取款程序改为先吐卡然后钞票出来,大大减少吞卡 率,取钱后忘记拿走卡的现象减少90%。你觉得有什么优点和启示? 2.某地区政府出台一项政策,驾驶员在领取驾驶执照的时候,需要自愿签署一份器官捐赠 协议。谈谈你的看法。 3.关于食品安全,某市出动了万名警力进行百日食品打黑活动,谈谈你的看法。 4.中国社科院有个教授在微博上发起了“打拐”的活动,社会各阶层反响强烈,公安部门也积极 参与,收到一定的效果,更有人大代表表示要将此列为提案。你如何看待这个现象?这对政府机关的工作有何启示? 5.在广州,拾金不昧或将有实质奖励!正向社会征求意见的《广州市拾遗物品管理规定》提 出:对无主的拾获财物,在拍卖后将拍卖款的10%奖励给拾遗者;对有主失物,失主领回时,可自愿按遗失物价值10%的金额奖励拾金不昧者。对此,你怎么看? 6.西安政府计划到2015年所有公务员都会说英语,对此你怎么看? 7.新浪微博中写道:“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 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同时声称这段话是出自北京大学某副校长之口!”——被网友热捧的“撑腰体”。对此你怎么看? 8.继虎妈之后狼爸收到追捧,称”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他的三个孩子都成功进入北大,有 30多个孩子在寒暑假被家长送到狼爸哪里接受教育。谈谈你的看法。 9.国家广电部要求增加新闻类节目播放时间,减少娱乐类节目播放时间。谈谈你的看法。 10.2011年铁道部出台网络购票、电话订票的全新购票方式。但有部分农民工说,这样一来他 们连排队购票的机会都没有了。你怎么看? 11.现在新闻越来越娱乐化,采用评书播报或者明星播报新闻等形式。请问你的看法。 12.路边老人摔倒,一个好心人在路边扶起老人送他去医院的途中遇到了车祸,导致老人受伤, 这个热心人多次要赔偿老人,老人都没有要,对热心人说不能让好人受委屈,这件事传到了网上,引起了网民的热议。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13.公交车上一位农民工给一对母女让座,母亲嫌农民工脏,不让孩子座。请谈一下看法。 14.中国留学生在美国遭遇枪击,国内媒体在报道时突出了“宝马车”等字眼,引发群众对“官二 代”“富二代”的抨击,使得本次事件在网上一片叫好声。对此你怎么看? 15.某市为了吸引外资,市政府承诺:如因人文、政策、法律造成企业亏损,全部由政府承担。 对此你怎么看? 16.某市要求城管人员每天巡查,在巡查过程中至少为市民做一件好事,不分事大事小。有人 支持,有人质疑。你怎么看? 17.中国有70万长期工作在基层、奋战在一线的农技推广人员,然而,近年来,基层农技推广 体系“线断、网破、人散”现象虽有所改变,但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如何保证有人推广服务、愿意推广服务、高效推广服务还存在不少困难。你有何看法? 18.国家发改委出台一个有关节能的通知,实行135法,要求公务员从家到单位上班一公里步 行,三公里骑自行车,五公里做公交车,你怎么看? 19.国外一家森林公园曾养殖几百只梅花鹿,尽管环境幽静,水草丰美,又没有天敌,而几年 以后,鹿群非但没有发展,反而病的病,死的死,竟然出现了负增长。后来他们买回几只狼放置在公园里,在狼的追赶捕食下,鹿群只得紧张地奔跑以逃命。这样一来,除了那些老弱病残者被狼捕食外,其它鹿的体质日益增强,数量也迅速地增长着。谈谈你的看法。 20.路上看到一位老人摔倒了,许女士想去扶又不敢去扶,后来找了两个证人,才去扶。被扶

实验三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检验

实验三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检验 、实验性质 上机实验(计算机、spss软件) 、实验目的与要求 1、理解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的理论涵义; 2、使学生熟练掌握应用SPSS针对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进行统计检验,熟悉操作步骤,并能够对统计分析的结果进行解释。 三、实验原理 (一)调节效应 1、调节变量(moderator)的定义 变量丫与变量X的关系受到第三个变量M的影响,就称M为调节变量。这种有调节变量的 模型一般地可以用图1示意。调节变量可以是定性的(如性别、种族、学校类型等),也可以是定量的(如年龄、受教育年限、刺激次数等),它影响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关系的方向(正或负)和强弱。 在做调节效应分析时,通常要将自变量和调节变量做中心化变换。简要模型:Y = aX + bM + cXM + e 。Y与X的关系由回归系数a + cM 来刻画,它是M的线性函数,c衡量了调节效应(moderating effect)的大小。如果c显著,说明M的调节效应显著。 2、调节效应的分析方法 显变量的调节效应分析方法,分为四种情况讨论: (1)当自变量是类别变量,调节变量也是类别变量时,用两因素交互效应的方差分析, 交互效应即调节效应; (2)调节变量是连续变量时,自变量是连续变量时,将自变量和调节变量中心化,做 Y=aX+bM+cXM+啲层次回归分析:1、做Y对X和M的回归,得测定系数R12。2、做Y对X、M和XM的回归得R22,若R22显著高于R12,则调节效应显著。或者,作XM的回归系数检验,若显著,则调节效应显著; (3)当自变量是连续变量时,调节变量是类别变量,分组回归:按M的取值分组,做Y 对X的回归。若回归系数的差异显著,则调节效应显著,调节变量是连续变量时,同上做Y=aX +bM +cXM +e的层次回归分析。 调廿变怙Lif) □变鼠個 连填 两因索右交互效应的方甘分折gg、、交互效应即调节敦应 - 井飢冋旧.按别的观怕分组、做174 JtffJ冋归。若冋!H 乘 软的歷界帛韩.厲啊节效应显満? 连疲白吏帕悚曲旳盘址将FI盘扯和调节变tit中匕比业的层衣 回归幷析 ].做啊工和M的回H .得劃左系垃 m 和AW的回甘讶Jtj,若醐吧普馬r R]则调节效应丽軒"戒若.件:AV的冋口乘救栓殖盂呈翡 捋口变盘和调节变担中心化 F-dT-剔-泅 * 的层衣凹归井析左h 隊r菴虑奁可故应项AM外庭可以号虑高附兗互散应 堪脚AJf-.表示#轼性调节效应血表示1111或回归的调节 几 (4)潜变量的调节效应分析方法:分两种情形:一是调节变量是类别变量,自变量是潜变

用SPSS作中介效应检验

SPSS实例:[16]中介效应的检验过程 spss做中介效应现在用的越来越普遍,虽然说用amos是最佳的工具,但是很多人还是喜欢spss,更容易理解,操作起来也比amos简单。下面我们就来分享一下如何使用spss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这个教程是理论上的讲解,目的是让你理解这个过程。后面我们会具体的来操作一下,让你知道如何具体的去做,先来看看理论上的过程: 1.先要明确你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假如我们有三个变量分别是:自变量(x),因变量(y),中介变量(M)。 2.第一个要检验的是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我们用下面的方程表示: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对系数c的检验,你 应该知道,用回归做检验,假如c不显著,说明不存在中介效应,停止检验;假如c显著,还不能说明存在中介效应,接着进行下面的步骤: 3.接着我们做自变量和中介变量之间的回归方程的检验,也就是用下面的方程来表示,假如系数a显著,说明X 确实可以预测M,但仍然没有说明中介效应的存在。假如a不显著,那就需要进行sobel检验。我们暂时不去 做sobel,因为还有一个步骤 4.现在我们要检验M和Y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下面的方程的系数是否显著。假如a显著、b也显著,那么就可以 证明中介效应存在;假如a和b中有一个不显著,另一个先不显著我们不知道,我们需要进行sobel检验,s obel检验显著,那么中介效应存在。 5.到此为止,我们就完成了中介效应的检验,下面来总结一下整个流程,看下面的流程图: 6.中介效应的具体操作,参考我的下一篇文章。

SPSS实例:[17]进行sobel检验(小白教程) 通常我们在做中介效应的时候,遇到有一个系数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我们需要进行sobel检验,但是sobel检验的公式非常麻烦,如果你按计算器就很麻烦了,更何况你还有很多中介效应去验证,所以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个Excel可以很快的计算。 1.从下面的参考资料里下载一个Excel文件 2.下载下来以后,打开Excel,你会看到一个这样的表格 3.将你的三个模型的三线表粘贴过来

社会现象类作文

社会现象类作文 本文是关于作文大全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社会现象类作文(一) 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文明似乎被上了枷锁,人心也越来越淡漠。住了很久的邻居,甚至不知道彼此的名字;过去很熟的朋友,今天形同陌路;路上有人出事,只是幸灾乐祸地袖手旁观;鳏寡孤独、甚至那些有亲人的人寂寞孤独地过完一生……文明真的像过眼云烟离我们远去了吗? 终于有一天,我发现在这个冷漠的世界,也有文明存在! 清晨,一抹晨曦中,一群带着红领巾的孩子蹦蹦跳跳地去学校上学。风顽皮地“偷”走了他们手上的雪糕纸,在空中旋了几圈就掉在了地上。他们没有若无其事地走开,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快步跑过去将它丢进了垃圾桶。于是我感受到了文明。 中午,火辣辣的阳光下,一些骑着摩托车的年轻人在红绿灯下等待红灯转绿。周围已经没有什么人了,可是他们却没有直接闯过去,坚持地等了30多秒,时间很短,但已足以彰显这群人们的道德。于是我感受到了文明。 晚上,日落西山时。咦?一群人挤在那里水泄不通的,在干嘛?又有人出事了人们在笑吧?我这样想着走过去瞧了瞧。原来,人们在抢着为一个得了重病的学生捐款。那个透明的捐款箱已经满了一半,

而前来捐款的却越来越多。我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郑重地带开自己的手帕,将里面所有的前都捐了出去。钱并不是很多,还有发卷的毛票,但这微薄的捐款却包含诚挚的爱。我也快步走上前,把原本自己准备去吃KFC的钱倦了出去。这次,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文明的存在。 原来,黑夜是可以被爱点亮的!原来,冷漠是可以被真诚所取代的!原来,社会也是充满文明的! 社会因文明而美丽,生命因文明而精彩!保有一份文明,让文明传遍大街小巷,传遍大江南北,让文明之花开满整个世界! 社会现象类作文(二) 在课本上,我看到这样一幅漫画:冬天在一个车站专供母子上车的地方,几个衣冠楚楚的大男人却站在那里,对于旁边“母子上车处”的牌子却视而不见。车站旁边,站着一位抱孩子的妇女,十分无奈,却又敢怒不敢言。 看完这则漫画,我感到十分气愤。他们真得是文盲吗?不是吧。当今社会,真正的文盲有几个?真是文盲还会觉得自渐形秽也没有脸面站在这儿。而且,他们中有的人一副干部模样,有的人还故意闭着眼睛,怎么可能是文盲呢? 在生活中,这种假文盲、真自私的行为很多,令人反感。如在公交车上特设的“老、弱、病、残、孕”专席,许多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却坐在哪里。而当真正的特需乘客上车时,却没有人让座,对于车上赫然贴着的“请主动给老、弱、病、残、孕乘客让座”的标语,许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