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技术与教育的关系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技术与教育的关系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技术与教育的关系

“谈谈技术与教学的关系?”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足以说明国家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这也就要求我们中小学教师,适应教育信息化和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应理所当然地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能力作为我们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技术与教学的关系呢?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优势

1、丰富的表现力

多媒体技术使得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各种单一形式或者是几种形式的组合来表现,从而使得知识内容丰富多彩。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刺激多种感觉器官,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进行联想的线索。

2、有效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

因特网可以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全球共享和及时更新,微课、翻转课堂等可以实现教师——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信息技术进入教学将会空前扩展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源,他们可以访问各种电子化的课程资源库,获得直接相关的素材和资料;通过网络检索图书馆中的专业网站,获得该学科的最新信息。

3、良好的知识组织形式

与传统知识组织的线性特征相比,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所提供的非线性网状的信息结构,通过超文本、超媒体技术,这种知识的组织方式更符合人类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的联想由虚幻的间接过度变为现实的直接链接。

4、自主式学习的良好实现

多媒体技术不仅具有模拟性,而且可以生动直观地展示原来无法直接展示的东西,交互性摆脱了传统的、被动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因而易于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并为其实现探索和发现知识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有可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甚至自我创造新的知识。

5、支持协作式学习

目前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中,常用的协作式教学策略有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形式。学生可通过网络通讯技术与同伴、专家及其他读者合作,发布作品并进行交流。利用网络技术的电子邮件开展合作学习,并把自己的观念和信息有效地传播给其他人。学生可以建立个人主页或小集体主页,创设个性化的学习平台。

6、提供虚拟化的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能够提供虚拟化的教学环境,这意味若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特征。虚拟教学环境有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校园、虚拟学社、虚拟图书馆等。虚拟现实技术能使学生犹如身在真实环境当中一般的感受。虚拟技术对于那些危险程度大(如易爆化学物品的研制)、宏观宇宙(如银河星系的构成)、微观世界(如DNA分子的复制)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7、提供良好的教学管理功能

我们熟知的计算机管理教学(CMI)包括计算机化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在网络上建立电子学档,其中包含学生电子作品、学习活动记录、学习评价信息等。利用电子学档可以支持教学评价的改革,实现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

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在信息技术与课程不断整合的过程中,我们确实看到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成绩的显著提高,但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深入,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就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失误,根据本人的实际经验及多年的观察,在此提出,希望与各位同仁共同商讨。

误区一: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应用中,我发现,一些教师的课件只是原样的照抄书本,把本来书本上的文字、图片等投影到大屏幕上。追求所谓的“省时、省力”。这样做,表面上加快了教学进度,增大了题目的训练量,但实际上是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例如:有的教师通过课件把课本上“做一做”、“练一练”等学生要完成的各种练习题通过投影的方式演示给学生,学生答复后再把答案展现出来。这样的课件内容并没有超出书本内涵,这种整合与靠语言与粉笔的传统教学没有本质的差别,反而丢了教学之源的课本。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不是用“电(脑)灌”代替了“人灌”,不是“信息技术越多、越有滋味,整合就越充分”,不是“制作一个课件或调出一段录像了事”,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教育信息是多渠道、多层次的,我们不要认为上课用了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做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要只追求“高效率、大容量、高密度”,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记忆负担,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在课程

的整合中,既要充分利用课件的交互性、直观性、趣味性、形象性的特点,更要突出教材重点、难点,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渗透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结构、课程实施方法、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更要有选择地使用信息技术和资源,让信息技术真正地起到“启发诱导”的作用,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技术上的时髦。

误区二:课程与信息技术主次颠倒,喧宾夺主。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在课件制作时采用了艺术图像、艺术文字、动画、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和及大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大批量的素材被“搬”进了课件。例如:在一位老师讲授节拍的音乐课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制作了精美的课件,用到了大批量的音乐素材、动画素材等,使整节课在音乐的熏陶下更像是在搞联欢会,而课程的课程教学目标则在课堂教学中则被边缘化。

按照现代课程观,课程不仅指教科书,还指由其他教学材料、教师和学生、教学情境、教学环境等整合而成的一种生态系统。从现代的课程理念出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立足点应该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片面地追求信息技术的含金量和“教学多媒体的高档化”。时刻要注意,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

误区三:整合时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在一位老师的作文课——《感悟人生》的教学中,他用PowerPoint制作了极其精美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上,教师手按鼠标、自顾自地一路点来,讲解过程变成为一场“多媒体秀”。学生则只能随着屏幕所呈现的内容,步步紧跟,失去了积极参与教学和思考问题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不能得到充分体现,课堂设计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整合”成了教师的单边行为。

在课程整合中,要建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是知识建构的积极参与者。学生的学习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在课堂中,教师要少讲,让学生多学、多思,要坚持放手原则,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做,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深入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教育方法,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课堂设计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误区四:多媒体技术成为公开课的表演道具

公开课与研究课是一般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也是加强交流,促进教师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的有效手段。在整合的初期。为了探索整合的操作方法。以公开课、示范课、交流课的方式有效地积累优秀经验是必不可少的。但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逐渐普及,我们并没有看到信息技术与课程式整合的日常化和常规化,并没有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向深层次发展,一些教师只是在遇到公开课和研究课等教学比武活动时,才会想到利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把课本内容以图、文、声、像、动画等形式展示给学生,以达到追求课堂气氛活跃的目的,而这种

为“表演”而进行的“整合”,常常会顾此失彼,扰乱了学生的正常思维。多媒体课件也失去了它本来应该发挥的功能,成为教师公开课上的表演道具。

误区五:整合时在网络资源中迷失方向

教育的信息化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自由创造的条件。但它的开放性和不定性却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网络资源使用不当,会使学习者出现信息迷航或信息过载的现象,达不到原先设计的教学效果。特别是,互联网的信息容量虽大,但良莠不齐,有的只是对某一问题的观点罗列,有的则带有片面性甚至误导性,如果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实施经验,不能够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结果使得学生“放任自流”,不但没有发挥整合优势,效果反而更差。容易使学生变成人云亦云,以偏概全,有碍其正确判断、有理有据地分析事物的能力。

三、如何在教学中科学而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最优化

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要紧扣优化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这一中心,恰当选用、规范操作,最大限度协调兼顾好资源建设和利用之间、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之间、教学媒体与学生认知规律之间、教材的支撑作用与媒体的辅助性之间、感性学习与理性思考等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有效服务于教育教学。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进一步学习当代教育理论,研究现代教育传播媒体与教育理论结合的具体问题,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操作要求,克服和纠正一些意识偏差和操作缺陷,用好、用实、用活和用巧现代信息技术。

1、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在帮助和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问题解决、交流协作等方面具有强大优势。但教师不能“为用技术而用技术”,避免“机灌”或其他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

2、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但要避免低水平地重复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以便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和限制教师创造力的发挥;其次,要正确认识网络资源的作用和优点,不能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其他教学资源。网络不是惟一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资源可以利用。

3、正确处理人—机关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教学和学习的社会性和人文性,重视人的个性和情感要求,避免“电脑取代人脑”、“技术取代文化”的不良技术应用倾向,防止“人机互动割裂人际交往”。充分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需要和利益,要让机器为学生服务,为他们提供方便而不是造成新的障碍。

4、倡导信息技术应用与调查、访谈、实地考察、实验、创作等“动手”活动方式结合,实现综合化、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杜绝切断学生与社会、生活实践联系的“全盘电化”,不能为用信息技术而剥夺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避免信息技术应用与其他活动方式的对立。

5、克服将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作为课堂教学的“装饰”和点缀的形式主义。

6、避免以媒体演示替代教材,杜绝“课本搬家”、“课堂搬家”,忽视教材对教学的支撑作用,和在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方面的主要作用。具体的说,就是不能仅仅以具体材料的演示和纲要性的课件替代教材,而忽视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教材。

7、处理好媒体应用过程与教师指导语结合的协调性问题。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忽视这一技术性环节。例如,在让学生接受以视、听感知媒体所提供的音像信息时,不断插入音频较高,内容较多的指导语,违背感觉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影响学生对媒体信息的准确接受。再如,有时应用媒体,是帮助学生解决理解中的难点问题,以具体形象材料来展示某个概念、原理的实质,从而揭示和实证某些较为抽象的理论问题,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掌握知识。所以操作前,就应将要学生思考的、注意的问题向学生明确提出,使学生能有效地利用媒体提供的信息。这时,教师的指导语必须置于媒体操作之前,否则,学生看了之后,教师再提问和讨论,往往效果不佳。所以,目的不同,媒体操作与教师指导语结合的方式和要求就不同,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削弱媒体运用的效果。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教学手段、方法、内容的重大变革,加快了教育信息化进程。我们一方面要在教育教学中积极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通过教学设计,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科学而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另一方面要避免在实际操作中因技术使用不当而带来的信息过载,导致教学目标迷失方向。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要,是适合现代化教学的需要。电脑网络教学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相关电脑网络教学的问题,在我近两年来电脑教学实践中摸索并探究一些经验和问题。下面来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理解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9-2020年)》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个全新理念,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深刻思想内涵。我认为“深度融合”是在经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抛开“应用”谈“深度融合”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不科学的,“融合”是更高层面的“应用”。 教育是较早接触信息技术的领域之一,比如信息技术学科的出现、课程的设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但是信息技术对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却不显著,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还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对教育的正能量没有突显。某种水准上来说,信息技术似乎成了可有可无,有它不多、没它很多,绝非必不可少的因素,更谈不上对教育发展产生的革命性影响。几乎80%以上的教师都经历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比如计算机操作、软件应用、课件制作等,但是培训的最终结果并不理想。而通讯行业的手机,也是信息技术终端,每个人接受它之前并没有接受培训,功能开发的都很完美,能够用到淋漓尽致的水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教师没有真正感受到信息技术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所带来的真正实惠,学生也没有真正体会到应用信息技术给学习带来的乐趣,因而导致一段时期以来大家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迷惑于茫然。 二、电脑网络教学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很快。教育事业必须跟上现代化步伐,所以,电脑网络教学势在必行,这是事实不可否认

现代教育技术对高校电类课程教学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对高校电类课程教学的影响 [摘要]信息社会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在高校电类课程教学中合理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使教学过程直观、生动,能拓展教学空间,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也对教师和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不恰当的应用则会分散学生注意力,产生“教”与“学”不同步等问题,在应用过程中应加以避免。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高校电类课程教学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中央提出的“十一五”发展规划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进行教育改革,树立“全面的、科学的教育发展观”。①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把现代教育技术和高校电类课程教学的特点结合起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生动,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 效果。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摆脱教学瓶颈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②它的应用包括设计(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软件、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开发(开发教学软件、硬件、课程和教学模式)、应用(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评价和管理五个基本环节。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的应用方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在当前,应用于教育中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模拟与数字音像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络通信技术和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育思想;同时应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加以选择,以优化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为任务。这就要求不仅要研究教与学的资源,还必须重视研究教与学的过程,即对教学模式的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素养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今天我给大家整理了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一 学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一学期,本人能够努力工作,认真学习,从多方面进行计算机教学和管理工作。有辛勤的耕耘,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足与遗憾,现总结如下: 一、教学方面 1、备课 开学初,根据学校要求,认真写好教学计划,提前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学习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 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常常工作到深夜。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积极制作课件,准备各种直观教学软件,搜集制作各知识点优秀案例展示给学生。 2、上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尤其本学科主要课程都要上机完成,每节都要认真做好上机备课,检查机器状态,有无"不可用机器",。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在学生完成上机任务时,在各台计算机前巡视,注意对学困生进行手把手的辅导,课后及时做课后记,找出不足。 3、笔记 根据每节课的特点,为学生设计最合理的笔记,既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当堂课的知识。 4、收获 本学期我校学生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现场电脑绘画活动,取得优异的成

绩,我校五年二班赵晨曦和高圆涵梦同学的作品选送参加全国第九届中小学电脑绘画比赛获得黑龙江省级一等奖和省级二等奖。在4月初我校报送的电子报刊,幻灯片及电脑绘画作品分别取得奖项得到学校及教育局信息科的好评。 不足之处是我校在第五届智能机器人比赛中只取得二等奖,很遗憾。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努力力争在明年的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让孩子充分的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分享成功的快乐。 二、个人学习: 积极学习各种理论,以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我还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网络知识,学习制作网站,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同时,帮助其它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同时负责本学期建成的多媒体教室的日常管理工作。 三、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上做到课课清、段段清。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对计算机的认识上有更大进步。 3、加强机房纪律和机器使用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班级集中注意力学习,在机房上机时也要按规定严格约束自己。 4、利用各种方法,训练学生提高、集中注意力。 5、在网站设计和多媒体课件制作上下功夫,努力使学校的网站和学校的多媒体课件的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然而我收获的却是那一份份充实,那沉甸甸的情感。我用我的心去教诲我的学生,我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学生,我无愧于我心,我无悔于我的事业。让我把一生矢志

1、通过对《教学与考试的关系》的学习,结合教学实际,谈...

1、通过对《教学与考试的关系》的学习,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你对两者关系的认识。 正确理解考试与教学的关系,会对如何形成学科能力以及如何运用能力去解决新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可引发我们理性地审视教学与备考,进而优化教学与备考的过程和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和复习备考效力。 考试是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考试应与其他评价方式相结合。对学生的评价不限于学业评价,还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正确处理教学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第一,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引入考试评价机制,但不能唯考试是从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很大一部分是在课堂中完成的,课堂教学是进行教育的主要场所,考试则是对课堂教学效果检测和反馈的重要方法。二者的关系应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考试为辅,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情感意志、审美情趣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考试作为促进课堂教学的手段,其目的是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就基础教育而言,课堂学业考试应着跟于促进每个学生的进步,激励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目标与考试手段的关系上,不能本末倒置,而应使考试服务于教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要以完善和促进课堂教学为目标,避免盲目性。改革方式应循序渐进,在充分论证和取得试点成效的前提下稳步推进,减少考试改革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影响。 第二,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增加考试评价的多样性 考试评价方式具有多样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选择相应的考试形式与方法。倡导综合运用多种考试考核方法,不应以

书面测验作为惟一手段。部分学科实行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开卷、半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不仅考试对学科与书本等基本知识的掌握,也应侧重考察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是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核心。”此外,应扩展考试评价的主体与客体范围。考试评价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涉及到学生对学生、学生对老师、学生和教师的自我评价。 第三,拓展考试内容,更新评价标准,促进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 “考试内容与评价标准的改进,关系到对中学教育教学的积极导向,关系到人才选拔的质量与效应,关系到高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在考试命题环节,注重及时吸收科学、文化新成果,淡化记忆为主的考试内容,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关注学生的思维、技能、品质和创新等方面的考察。高考内容改革将更加注重对考生素质和能力的考查,积极引导中学加强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高考科目设置改革将统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在满足高等学校选拔人才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高等学校选拔方式的改革要进一步探索建立在文化考试基础上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办法。 第四,努力减少高考的负面影响,发挥其积极功能 作为重要的评价方式之一,考试既要发挥其诊断功能,更应完善其改进与形成性功能、激励与导向等功能。高考作为连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中间枢纽,不仅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紧密相联,而且关系到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等诸多问题。高考对于基础教育产生双重影响,—我们应扬长避短。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高中毕业生的升学压力明显减轻,但受就业状况、专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一、专家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一)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所以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这种动力与支撑体现在三个方面: ⑴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从而促进教育公平; ⑵能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 ⑶能在创新教育模式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 (二)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手段、途径和方法 手段是指,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途径、方法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战略研究体系,具体包括五项内容:⑴建设若干教育信息化技术与装备研究和成果转化基地。⑵开展新技术教育应用的试验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育信息化关键技术与装备。⑶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规律,深入研究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⑷通过信息化试验区与试点校的集成创新,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促进信息技术、装备与教育的融合。⑸建设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机构,跟踪、分析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趋势,评估教育信息化进展,提出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为教育信息化决策

提供咨询与参考。 既然用“深度融合”观念取代“整合”观念的目的是想要找到一种真正有效的、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方法——也就是能真正触及到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而不是只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修修补补”)的途径方法,可见“深度融合”观念和传统“整合”观念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要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而后者则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从来不敢去触动(或根本没有想到要去触动)更深层次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问题。 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众所周知,这也是除远程教育以外,各级各类教育的主阵地),所以,“课堂教学”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既然“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那么“课堂教学结构” 自然就应当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既然“课堂教学结构”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那么,实现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 自然就等同于实现了学校教育系统最主要的“结构性变革”,这应是合乎逻辑的结论。 “学校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 的确切内涵就是要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众所周知,所谓课堂教学结构就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教学结构的变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实际体现在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变上,也就是: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

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影响

(一)教学过程要素的变化 与一般教学过程相比,信息化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有了自己新的特点: 1 、教育者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教育者的工作方式和职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传统教学过程仅注重教育者课堂中的教学行为,仅把课堂上的活动看做是教学;而信息化教学过程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教育者的活动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他们不但关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更要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搜索,加工,整理和创造教育信息;他们面对的不仅是课堂上的学生,而且包括网络空间中的学生;他们不仅指导课堂上学生的行为,也要指导课堂外学生学习活动等。 2、教育信息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教育信息的表现方式多样化,传递途径立体化。在信息表现方式上,可以用文本、图形、图表、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来表现。在信息传递上,由过去印刷物的平面传递,到现在的通讯卫星、地面微波通信、闭路电视、计算机网络等构成的立体化信息传递通道。 3、现代教育媒体 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对教育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4、学习者 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学习者不仅在课堂上接受教师面对面的讲授,指导,还可以通过现代教育媒体获取其他的教育信息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这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而是主动的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探求,搜索和加工信息,充分调动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育信息资源的变化 1、信息呈现形式的多样化 可以用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反映教学内容 2、信息交流方式的多样化 可以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工具进行交流,构成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3、信息来源的多样化 利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可以超出了课堂和学校相对较小范围来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信息资源。 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影响 陆宏冯学斌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人类知识得以迅速传播、积累、分析、组合和存储、再现,从而给人们以更多的手段来利用、获取并再次开发知识,因而知识的增长速度在信息时代极为迅猛,形成“知识爆炸”。这也使学校教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学生学习的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把人类积累起来的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 那么,如何使学生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形式呢?除了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以外,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索新知识、创造新知识。 信息社会中,随着电子技术、通讯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的高速发展,大量的电子教育传播媒体被开发和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这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机遇。特别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将存储记忆、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动运行的功能和信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

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完成)

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吉家坊小学郝晓颖转眼间,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又将接近尾声了,现将自己本学期的收获和感想做个简单的工作总结,帮组梳理下自己的教学工作,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上有所提高。 本学期我还是担任一到六年级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在有了过去教学工作的铺垫,本学期的各项工作开展起来要顺利多了,收获了一些小小的教学经验。但是同时也深感自己的压力越来越大,在不断的摸索中教学,也开始越发多的发现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学工作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有了正确的认识,它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又是小学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内容。下面我就总结一下这学期信息技术教学的心得体会。 一、教学方面: 1、备课 开学初,根据学校要求,认真写好教学计划,提前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 2、上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尤其本学科主要课程都要上机完成,因此每节课前都要认真做好上机备课,检查机器状态,有无“不可用机器”。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使学生能做出有创新、有创意的作品。通过一节课的教学

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掌握技巧,使他们有成就感,学生上了每一节课都有收获。在学生完成上机任务时,在各台计算机前巡视,注意对后进生进行手把手的辅导,课后及时找出不足。 二、个人学习: 对于课程改革环境下的教师,光有一桶水是不够的,教师必须拥有自来水。为此在工作中,我抓住一切机会认真学习,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虚心、主动地向其他信息技术教师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丰富教学手段,抓住学校安排听课的机会,不耻下问,及时消化,吸取别人的好的教学方法,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四、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上做到课课清、段段清。 2、对希望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对计算机的认识上有更大进步。 3、加强机房纪律和机器使用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班级集中注意力学习,在机房上机时也要按规定严格约束自己。 4、利用各种方法,训练学生提高、集中注意力。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教育教学中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教育教学中 是如何把教书育人紧密结合起来的? 一、用教师的人格力量感召学生 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完善人格的过程,因此,教师的首要责任就是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召学生。教师的人格力量主要体现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情操和敬业精神以及学术品格与风范等方面。教师如何用人格力量感召学生呢?当然可以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更需要的是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因为现代教育是一种开放式教育,教育任务是在师生广泛的参与、交流与合作中完成的,教师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和学术品格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要求学生为祖国而学,自己必须为祖国而教;教师要求学生要有事业心、热爱自己的专业,自己必须热爱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教师要求学生关心他人,自己必须关心他人,爱护学生。因此,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品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教育,应该是主动地学习、观察与思考。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以言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学习目的,树立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和严格的学习纪律,另一方面是用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校风校纪规范自己,真正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一名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事情,自己坚决不能做。比如:有时个别学生有迟到现象,我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每次课间我都找迟到的同学交谈让他们从小事做起养成严谨的学风。有的同学在学习数学上较吃力,我主动找他(她)们交谈,消除他(她)们在学习数学上的心理障碍,同时找到他(她)们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及时帮助解决。特别在每学期的期中考试后找每个成绩差的同学谈话,了解情况、找出原因并及时解决。在我的引导下,许多同学在数学学习上都有了很大进步,我所教的班级在数学统考时在全校总是名列前茅。 二、用模范的行为感化学生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我们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工程师是通过教学活动,在学生心灵上精心施工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正确世界观和道德觉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坚持以德育为首,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尊师爱生,是一种理性化的高尚情感,对待学生,管而不死,严而不厉,爱在其中。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教师对学生的爱,即是敬业精神的核心,又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既是育人的目的,又是教师教书这个职业的具体表现。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教书育人是庄严神圣的事业,只有形成科学求实的严谨教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一、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理解 经过10余年的实践与总结,中国政府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实现这一根本目的,仅仅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信息技术手段是不够的。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而且对教育的发展带来更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内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一变革的过程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过程,只有融合才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这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 “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一方面,信息技术要进入教育教学过程,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

用;另一方面,要实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提供支撑,同时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何克抗教授提出:以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只从改变“教与学环境”或改变“教与学方式”的角度(最多也只是同时从改变“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角度)去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只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方法这类“渐进式的修修补补”上,还没有触及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他认为要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自觉地认识到: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一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之所以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 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时发现,推动教育信息化不能简单地搞硬件驱动,而忽视课堂教学应用,这种方式做起来相对容易,但难以持久,并且效果也是会大打折扣的。我国教育部公开表示的基本思路就是采取应用驱动,一是要着眼于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在教与学的主战场中开展应用。这种应用应该是师生广泛参与的日常教与学的活动,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应该是对即有教学方法的改造与

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影响

信息技术给今天的教育带来的影响 临西县尖冢校区杨军我国现有教育与教学模式正在受到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巨大冲击,移动设备、碎片化学习、视频学习已成为普遍趋势,特别是最近兴起的“教育云”和微课程已使课堂景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面对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的重大影响,采用传统的模式培养的教师以及沿用旧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都不再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一切新的教学思想、新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都离不开教师,因此,作为现代学校的校长,应如何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管理自己的学校,使学校始终沿着现代化方向前进,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定位与培训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信息化社会中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意识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要求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要具有教育应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想,同时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要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认识。 应当让他们认识到教师是信息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了契机。 从实践中看,高素质的教师能积极推广和发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而低素质的教师则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最大障碍。 有些教师表面上认为,运用信息技术的条件不成熟,如缺少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不够、使用起来麻烦等等。而事实是,信息技术的

应用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部分教师之所以不支持信息技术的运用,实质上是害怕和逃避新的挑战。 要让他们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意识到对日渐普及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不能充耳不闻,作壁上观,害怕和逃避都无济于事,主动迎接挑战才是自己的出路。 二、信息化社会中教师要具备研究技能 信息化社会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计算机,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在全世界范围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日益增长的知识海洋。 面对这个巨大的资源库,教师需要做的是从中查寻、处理资料,并将资料转化为有用的信息,最终从这些信息中创立新知识。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教师必须掌握以下一系列新的研究技能。 1.选择技能 全球性网络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信息的可获取性,虽然数字化信息分布于世界的各个角落,但它们不论产生、存储于何处,都可以被人们共享。对任何一个人来说,要在网上浏览完一个研究领域内的全部信息都是不可能的,花在阅读信息上的时间太多就没有精力来处理、理解、运用这些信息,也无法把这些信息转化为新知识。在过去,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信息的获取是有限的,因此就不存在上述问题。而现在教师需要通过建立自己的标准和条件来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完成那些急需解决的任务。所以对信息的选择肯定是教师需要培训的新技能。 2.评价技能

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 时光荏苒,转眼一个学期的工作结束了,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辛勤过后的快乐,也有耕耘过后的收获,现在做以下总结: 一、思想方面 工作以来我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服从领导的分配,遵守劳动纪律,团结同志,热心帮助同志,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为人师表,有奉献精神。 二、教学工作 作为一个青年教师,工作几年来,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钻研业务。争取上好每一节课是我一直以来奋斗的目标。所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加大备课的容量,加强上课质量,落实反思的分量。 首先,我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把备课学来的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努力学习理论知识,用新课程理念武装自己,与时俱进,让新课程也走进我的课堂;虚心向他人学习,跨学科听课,学校有讲课活动积极参加,生怕漏听了任何一节课。认真反思自己的每一节课,当一节课上万之后我总考虑一下,我这节课成功的地方在哪里,哪些地方学生不好接受,我以后怎么改进,这样做好反思,再进行二次备课。就这样我不断努力探索,建立

了激趣导入——自主尝试——归纳总结——练习实践这样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从而自主的接受信息技术课。通过我的努力,学生上微机课,不再是只想着玩游戏了,而是能够主动的学习知识,有的甚至还能在所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我在辛勤努力之后得到了学生的理解和认同,这是我几年来最想见到的。家长开放日的时候,顶着机器状况不好的压力,领导让我开放一节课,我就上了一节实实在在的平时课,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可。现在我可以骄傲的说,我的每一节课都可以随时进门就听,虽然比不上公开课那样缜密、无懈可击,但是却是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发展的课。虽然信息技术相对于语文数学来说显得太微不足道了,最开始还被大家认为是连专科都不算的“二课”,但是随着我们一代代信息技术教师的努力,我们一定会让信息技术学科也能成为教育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五、努力的方向 反思本学年来的工作,在喜看成绩的同时,也在思量着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不足有以下几点: 1、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由于有一定的思路,所以难免思考的少了一些,出现了一些倦怠。 2、教科研方面本学年加大了学习的力度,认真研读了一些有关教科研方面的理论书籍,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还不到位,研究做得不够细和实,没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

请结合你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具体案例

结合《有趣的剪纸》案例,谈谈我对教育活动设计中主观因素的认识与理解剪纸作为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不仅表现了人们的审美爱好,而且还蕴含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随着人们对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视,人们逐步意识到艺术在实施幼儿美育上;在培养儿童创造能力和高尚情操上;以及促进幼儿健全人格、使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上的特殊作用。因此,幼儿剪纸教学也如雨后春笋一样,逐渐在幼儿园内组织、开展了起来。 近期我就听了一节教育活动《有趣的剪纸》。我结合聆听教授专家的收获,谈谈在开展幼儿剪纸教学过程中,该教育活动主观因素的具体体现。比较好的方面有两点: 一是艺术走向生活, 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 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的名言,认为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为我们所宝贵的东西,美是活生生的事物,是多种多样地对象。这既符合当代教育改革的趋向 -------- 教育回归生活,又体现了教育走近幼儿的生活世界的理念。教师要帮助幼儿观察、感受生活中的千姿百态,聆听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来提高幼儿艺术感受力,丰富其艺术体验。留心幼儿感兴趣的生活现象,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某一活动、某一场景,也可是某一情感。教师还创设了剪纸坊,让幼儿欣赏,可见教师认识到生活是艺术学习的源泉,积极为幼儿的每一次剪纸活动,创设轻松愉悦的环境。欣赏剪纸课件,充分发挥民间艺术教育环境的作用,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二是创设愉悦环境,极大调动幼儿的主动意识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喜欢自言自语,边说边做,教师不能为了维护课堂纪律而限制幼儿说话,情绪和情感能促进或阻止工作记忆、推理操作和问题的解决。这节课体现的比较好,没有限制孩子,教师在幼儿动手剪纸时扮演着指导者、支持者的角色。给幼儿充分的自由度,为他们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让他们自由思索、大胆想象。教师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观念,允许幼儿边活动边说话,以表达思想,为幼儿创造表现美、创造美的良好环境,使孩子获得真正的乐趣。 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没有完美的教育活动,还有三点不足:一是教师要正确评价方式欠妥。 在教育活动实施中该教师在评价中把幼儿作品作横向比较,挫伤了幼儿自信心,增加幼儿自卑感,最终使幼儿逃离艺术。幼儿的自信心源于教师、成人的评价。因此,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教育评价致关重要。 1、要以幼儿的视角评价幼儿作品 著名画家米罗曾说,“孩子天生就是艺术家”。一幅儿童剪纸,就是一个小小心灵的探索,因此他们的剪纸也透露出一股天真浪漫的稚气。对于看不懂的作品,不能拒之门外,而应该去领悟孩子为什么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评价幼儿作品应耐心倾听幼儿所表现的作品,体验他们的制作过程和内心世界,倾听幼儿心中的语言,了解幼儿在每幅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体验,不随意下定语“不好”“不行”怎“么这个样?”等,注重幼儿情绪体验,。 2、评价要遵循幼儿发展规律,尊重个体差异。 《纲要》指出:“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幼儿剪纸有一定的发展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面逐渐扩散。一个班的孩子,其剪纸水平也不是一条线,个体差异在任何教育活动中都存在,剪纸作品也就千姿百态。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点滴进步,给予正确的评价,促进整体提高。 3、评价要遵守是激励保护的原则。 由于幼儿年龄小,认识不完整,思维没有定势,因而在剪纸中会组成许多非现实的形象和样式。因此,一幅剪纸作品,无论成败,教师都应站在保护创造性、自信心的基点上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既鼓舞了幼儿,又能增强他们继续创作的信心。为幼儿提供一个平台和空间,展示自己所创造的作品。让幼儿互相欣赏,对比和总结,提高自信心,保持对剪纸的兴 趣。 二是没有运用游戏的教育手段 游戏对幼儿具有特殊的价值,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儿童是在游戏的生活中发展成长的游戏有利于美的创造力的发展,幼儿可以无拘无束地在生活中,在游戏的构思中进行美的创造.因此,应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参考答案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参 考答案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下册)现代教育技术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第一章 一简答题 1.试说出与教育技术学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的3个主要方面. 答:1视听教学运动推进了各类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 2个别化教学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技术的形成. 3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理论核心--教学设计学科的诞生.2.简述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发表的教育技术定义的内容.11 答: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3.简述我过教育技术发展取得的主要经验. 答:1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教育技术. 2发展的不仅是装备与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是核心. 3教育技术发展的重点是现代教学媒体教材建设. 4教育技术发展的关键是人. 5教育技术的科学研究是发展教育技术的先导. 4.信息加工学习原理可以描述为哪4个方面的内容17 答:信息流.人的加工信息能量是有限的,记忆取决与信息编码码.回忆部分取决于提取线索. 5.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包括哪4个要素 答:1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2学习是自我发起的.3学习是渗透性的.4学习是自我评价的. 6.简述现代建构注意观的学习具有哪6个特征20 答:积极的学习.建构性的学习.累积性的学习.目标指引的学习.诊断性的学习.反思性的学习. 7.简述拉斯韦尔传播模式的见容。 9.简述考夫曼的教育应用模式. 答:是把系统方法定义为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逻辑过程的组成是:确认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从备选方案中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策略)并组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惊醒实施,评价效果,对系统的整体或部分做必要的调整或修改. 10.斯金纳根据强化作用理论提出的程序教学包含哪四个组成要素 11.简述发现学习有哪4项优势和作用 答:1提高智力的潜力. 2使外部奖赏向内部动机转移. 3学会将来做出发现的最优方法和策略. 4帮助信息的保持和检索. 二.论述题 11.试述美国教育部教研室突出的建构主义在学校的教与学中的9个应用要点. 答:1学习依赖于学习者以前的经验.2学习者必须建构起自己的意义. 3学习是情景性的,新知识所具有的意义高度以来于情景,知识在不同的情景下具有不同的意义,很少有独自于任何具体情景的意义. 4学习依赖于共同具有的理解,这种工友的理解来自学习者与他人的商讨. 5建构主义的教学包括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并且提供适当的学习活动去帮助他们.

信息技术与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理论研究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理论研究 【摘要】信息技术为初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教学内容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有了广阔的空间,得以更高效、深刻地内化为学生的素养。信息技术与初中课程的整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应深入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形成教学模式,应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以推进教学的彻底变革。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学习环境教学模式当今,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一、课程整合思想概述

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课程整合理论针对学样科目割裂知识的弊病,立足于学科内容改革,目的在于建立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这种整合思想把各门学科作为教学系统的一个要素,它不是把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强加在另一门课程上,而是在考虑到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把几门相关学科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同一个问题,从而使各门学科相互协调、相互渗透,使教学系统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课程相整合,就是以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从学科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整合的可能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可能性应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出发,还要寻求支撑的理论依据。 1、信息技术的特点。 ① 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只有在网络上才有最切身的体会。 ② 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等。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7)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 Summar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 ls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 前言:工作总结是将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并分析不足。通过总结,可以把零散的、肤浅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系统、深刻的 理性认识,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以便改正缺点,吸取经验教训,指引下一步工作 顺利展开。本文档根据工作总结的书写内容要求,带有自我性、回顾性、客观性和 经验性的特点全面复盘,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 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期在学校的领导下,根据《关于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 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并结合我校计算机的硬件实际情况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现将本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结合计算机的硬件实际,开展好常规教学。 1.开学初,我便结合我校的计算机硬件实际,制定出确 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严格按教学计划进行上课。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进行教学研讨,并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分析,讨论在现有计算机软硬件的实际情况下如何实施教学,然后根据讨论的结果写成教案上课。收到较好的效果。 2.游戏入门,自觉学习。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 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

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在教学中,我经常研究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我找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小游戏,把这些游戏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给学生玩,让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经本期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规定的信息技 术知识和达到了规定的操作技能水平,而且还从游戏中学到了许多其它的知识,工作计划《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了学生十分喜欢的课程之一。 3.直观教学,加深记忆。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 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 4.自主学习,不断创新。利用电脑本身自有的特点,能 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味。 5.整合学科,多面发展。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 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您在教学过程中怎么关注学生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您在教学过程中怎么关注学生 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的注意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形成学习的根源,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往往更容易投入到学习中。我们面对的学生普遍年龄较小,有的尽管稍微懂事点,但毕竟心智不稳定,意志较为薄弱加上社会上的各种新奇事物的影响等,对于学习,不少学生往往没有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不清楚文化知识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所以留意学生对学习的注意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在讲课的时候,我往往采用愉快教学的方法,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把一篇篇枯燥的文字化作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的愉悦的学习环境,也还布置一些小活动,尽最大努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难题,这就成了学生学习上的“拦路虎”,在这种状况上,很多学生经常性的是打退堂鼓,就需要老师的提点,引导他们要勇于面对困难,教导他们该如何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因为语文课是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课文的难点,往往文字含蓄深沉,余味无穷,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引导学生解决一些困难的同时,鼓励学生多些进行自我学习,多些去尝试去探索解决。通过对难点的探索,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而且还能学会如何学习,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和形成。 三、要关注学生个体之间存的差异,每个学生由于个性,家庭环

境等问题,在学生上肯定存在着差异,在学习的方法上也存在差别,但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要认同学生的各种想法,不能随便或过早作出结论。同时,予以必要的分层指导。这样,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发展。 四、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具有多样性,多样性即个性。学生的性格差异、基础和习惯都决定了学习方式多样性的存在。当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时,我们要做到是:关注他们的学习状态和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一定的关注,必要时给予一定的引导,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而逐渐减少传统教学中学生对教师的依赖。 教师为什么要关注学生?这是因为:课堂是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健全学生人格的主要渠道,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主阵地,是在教师引导下促使学生成长和进步的主要场所。在课堂上,教师关注学生能促使学生在每一节课堂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学有进步。特别是后进生。如果他们的问题处理不好或教育不当的话,将会对班级产生不可小视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要更多地关注他们,分析他们的成因,寻找对策,帮助他们树立起对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效益,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是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关注的问题。也只有教师关注学生,学生才会得到全面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