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岩溶研究国内外现状

一、岩溶研究国内外现状
一、岩溶研究国内外现状

第一章岩溶研究国内外现状

就世界范围讲,岩溶水是居民生活饮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地层岩性和构造的原因,地表水和污染物常常直接进入地下岩溶含水层。由于地下水系统十分脆弱,非常容易受到污染,一旦污染,挽救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经济发达国家,尤其是在美国,针对岩溶地下水的保护及基础研究工作非常深入,已取得了大量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如在美国Kentucky,地下水作为一个重要的、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得到广泛应用,井水与泉水提供了公共家庭用水的1/3左右,地面溪流作为Kentucky 主要水源,主要由邻近的含水层维系,这种资源很容易受地面活动污染,一旦污染,这种地下水很难或不可能挽救,Kentucky Department for environment Protection将优先权放在地下水污染预防上,这种努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认识到州的不同区域对于污染的敏感程度不同,显然,区别这种差异,进行适当的土地开发,对于水污染的防治非常重要,因而,Kentucky Department for Environment Protection Division of Water Groundwater Branch,主要依据三个水文特征:补给区域、流动速度和分散潜能来建立州水文地质敏感分级图,依据敏感程度分为5级,以对土地开发活动进行指导。

1988年NPS依据国会法成立了国家岩洞和岩溶研究院,该机构的目的就是通过研究将洞穴学深入,增强公共教育,促进环境合理的岩溶和岩溶管理。1988年在美国成立了水文地质协会,其隶属于Florida 州立大学的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研究中心,其主要的目的是关注和保护含水层的质量,发展必要的科学知识,收集现场资料,提高对水文地质环境和相关模型的理解。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与NPS合作,将1:7,500,000比例的地图数字化,一个更详细的岩溶地图也正通过USGS与Kentucky和Morehead州立大学领导下的协会的紧密协作在准备着,以满足工程和环境保护的需要。

在国内,圆梁山隧道是渝怀铁路线上最长的隧道,该隧道全长11.068km,同时,它也是渝怀线上的重点、难点和首要控制工程。圆梁山隧道主要穿越毛坝向斜核部、桐麻岭背斜和冷水河浅埋段,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高水压、富水、岩溶及断层。根据地质勘探资料及周围环境情况,预估全隧正常涌水量为98,000 m3/d,最大涌水量为145,000

m3/d。根据深孔钻探资料,证实在毛坝向斜区存在P

2w+C 、P

1q+m

两层承压水,相对于隧道洞

身标高而言,其静水头(H):P

1q+m 为460m,P

2w+C

为442m,这表明在隧道洞身处存在P

1q+m

段4.6MPa和P

2w+C

层段4.42MPa的高静水压力。在圆梁山隧道施工过程中,一旦措施不

当,将有可能发生大规模的突水、突泥事故,危及施工安全。同时,圆梁山隧道周围山顶共有五个乡镇近十万名居民,其生产和生活用水完全依靠地下水,地下水资源相当重要。

从国内外现有的文献看,对岩溶突水的机理研究相对较少,主要的原因是:岩溶突水作为隧道及地下工程中的一种地质灾害,施工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治理是最迫切的问题,否则,施工进度和施工安全根本得不到保证;在勘察阶段,如何对岩溶及相关的突水、突泥问题进行有效的预测,并提出相应的设计对策是勘察设计人员的头等大事,同时,岩溶及突水、突泥问题影响因素多,涉及专业知识面广。总之,国内外对岩溶的机理研究相对较少。但对岩溶突水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却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突水以及相关的突泥问题对隧道及地下工程而言是一个十分严重的危害,其突发性、不可抵挡的巨大威力严重地威胁着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需要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而深入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则必然是对灾害发生机理的研究,即对其产生要素、爆发诱导因素、突水特征等进行深入研究。只有对突水机理深入研究,才能在勘察阶段有重点地进行勘探,设计上更有针对性,施工时,对突水的地点、时间等有更好的预警,对防治措施的采取有更明确的指导方针,避免措施的盲目性。

岩溶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各国在城市开发和工程建设中,涉及该问题较多。我国南方云南、广西、广东、贵州、四川等地区受岩溶影响较大。

目前对岩溶灾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节 基础理论研究

岩溶道水运动与非岩溶地下水运动,不论在流场地质结构方面,还是在地下水运动的水力学性质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别。所谓流场,即地下水在自然地质结构体中运动的四维空间。

在过去的130多年间,法国的水力学家达西所创造的渗流公式,一直在水文地质学和地下水动力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达西定律的表达式如下:

ωl

H K

Q ?= (式1-1) 式中:Q ——渗流量;l H J ?=——水力梯度;ω——水流的横截面积;K ——渗透系数。

达西定律一般适用于雷诺数e R <1~10的地下水运动[28]。

Laurent Eisenloht,Mahmoud Bouzelboudjen.等认为正是由于岩溶含水层的各向异性才使其研究中应用特别的方法,问题内在的复杂性使一般采用全面响应法对岩溶含水层的物理特性以及水动力特征进行研究,在大多数情况下,采用差异响应分离法或输入-输出变换函数分析法,如bonacci(1987,1983),Soulios (1991)直接分析了受岩溶含水层大小和水动力特性影响的补给水流衰退形式,而另外一些学者采用不同模型水位曲线分量分离法获得含水层的某些方面的特征,如Forkasiewwica 和 Paloc(1967), Ozis 和 Keloglu (1976), Dreiss(1982), Jakeman (1984)等,Laurent Eisenloht 等力图采用数值模型模拟地下水流以检验统计方法在地下水流诠释方面的敏感度,作者采用FEN1 和FEN2模拟稳态和瞬态,1D ,2D 或3D 饱和土层中的地下水流,该程序特别适合分析高度各向异性介质中的区域性地下水流动体系。饱和、密度不变、瞬态地下水流方程(bear,1979; de Marsity,1986)为:

[]()0=+??-+??Q h grad K div t

h S x (式1-2) 式中:x S ——单位容量;K ——水力渗透张量;h ——水头高度;Q ——总补给量(渗透或水井补给)

建立的模型如下:

图1-1 数值模型图

理论岩溶盆地的2D 和3D 数值模型计算表明,统计分析得出的水文地质诠释并不唯一对应岩溶网络的排放密度(地下水流截面大小),尽管2D 和3D 模型的局限性,仿真

计算清楚表明,运用统计学方法时,需要获得详细的水文地质资料。气候条件——暴雨频率,降雨的空间、时间分布,岩溶渗流机制(分散渗透和集中渗透的比值)等对水位图和相关图等有主要影响。

樗木武对隧道中的涌水利用渗流理论进行了研究,对二维稳定涌水的水量、涌水点进行了计算和预测。根据三维非压缩粘性流体的质量守恒原则可得到地下水流的连续方程:

()()()()t

h g q w x v x u x m w ??+-=-??+??+??αγαρρρρρ (式1-3) 式中:u 、v 、w ——水流的运动速度;ρ——水的密度;g ——重力;h ——水头高度;m α——透水层的压缩率;w α——渗透水的压缩率;γ——透水层的空隙率。

粘性流体的运动方程即地下水流运动方程的一般形式

???????????=+??+???? ????+??+??+??=+??+???? ????+??+??+??=+??+???? ????+??+??+??011101110111222

z y x F z H g z w w y w v x w u t w F y H g z v w y v v x v u t v F x H g z u w y u v x u u t u υγγυγγυγγ (式1-4)

把地下水流看作是非回转运动,则涡度为零。即:

0,0,0=??-??=??-??=??-??z

u x w y w z v x v y u (式1-5) 其次,在流速不很大的地下水流中,可采用假定粘性摩擦力与流速成正比的下式(达西定律)

??

??????????????????=??????????=w v u k k k k k k k k k g F F F F z y x 333231232221131211111111111ρ (式1-6) 式中的k ij 是常数,由实验决定,但是这些常数都不是独立的。

()()()

???????????=???? ??+++??+??+??=???? ??+++??+??+??=???? ??+++??+??+??021021021332313223221221312112k w k v k u g z H g v z t w k w k v k u g y H g v y t v k w k v k u g x H g v x t u n n n γγγγγγγγγ (式1-7) 涌水问题的边界条件有下述两种:

A 、固定边界条件:水头在边界上是已知的

0H H = (式1-8)

B 、自由边界条件:流出、流入量在边界上是已知的。即设 q 0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

的已知流出、流入量,则由边界面上的水收支平衡条件得出下列条件式:

00=-q u u T (式1-9)

式中:][z y x T u u u u = (边界面外法线方向余弦)。

实践证明,达西理论在岩溶发育地区,特别是在岩溶管道流存在的地区,是不适用的。邹成杰通过在岩溶地区多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提出了岩溶管道水汇流理论。他依据岩溶地下水赋存的形式和运动特征,将其划分为: 溶隙型、 脉管型、 管道型等3种类型,认为脉管经溶蚀进一步扩大呈汇流而不是渗流,不符合达西理论。

提出的岩溶管道水汇流的定义:由于岩溶管道水通常具有流速快、流量大、水力比降小和地下水位势能低(相对两侧脉管和溶隙水而言)的特点,因而形成对周围脉管和溶隙地下水的袭夺,其结果造成地下水的集中流动,这种集中流动的地下水,称为汇流。如图1-2所示。

图1-2 汇流示意图

邹成杰提出岩溶管道水汇流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以下几项:

岩溶管道水运动的空间过水断面积ω(m 2);

岩溶管道水运动的距离L (m )和时间t (a );

岩溶管道水运动上下游的水头差h (m );

岩溶管道水运动的水力比降I (%);

岩溶管道水运动的实际流速u (m/d );

岩溶管道水运动的单位水头流速i u (m/d ·m )又称比流速;

岩溶管道水运动的汇流量或水库岩溶渗漏量Q (m 3/s )。

上述诸要素,Q 是因变量,其它为自变量。在自变量中尤以I 最为重要。其函数关系式为

()t h L f Q ,,,ω= (式1-10)

对于i u 和I 的关系来说,其函数关系式为

()I f ui = (式1-11)

建立i u 与I 之间的相关关系,是研究岩溶地下水汇流的核心问题。其中,岩溶管道的断面积ω,目前由于勘探手段的限制,还不能全部或大部探明,但它并不影响对汇流规律的研究,只有在汇流量或渗漏量计算中才显得重要。今后,随着勘探手段的不断加强,此问题将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汇流基本要素i u 与I 数值的获取主要依据现场示踪试验,作者对国内一些岩溶发育区(主要是水库、坝址地区)的数十组示踪试验成果作了研究。有代表性的

i u 与I 线型相

关性分析见图1-3~图1-6。

图1-3 窄巷口电站i u 与I 相关曲线 图1-4 岩滩电站i u 与I 相关曲线

I -快速流 II -中速流 III -慢速流

图1-5 窄巷口等工程i u 与I 相关曲线 图1-6 岩滩等工程i u 与I 相关曲线

I -快速流 II -中速流 III -慢速流 I -快速流 II -中速流 III -慢速流 根据研究成果,建立起3种主要回归数学模型:

??? ?

?+=I b a ui 1 (式1-12) bI e a ui ?= (式1-13)

3322110I A I A I A A ui +++= (式1-14)

式中3210,,,,,A A A A b a 均为回归系数,数学模型式主要反映岩溶强烈发育区以管道流为主的汇流特性,既存在无压流(多在进口地区),又存在有压流(多在出口地区),而以

有压流为主。作者并指出,汇流是有条件的,只有当岩溶管道系统在饱水带中以半承压或承压水流性质为主时,汇流特性才是明显的。

[16]Andrew 等在western south Dakota 的Black HILL 的东翼地区研究中,采用稳定同位素 18O 和氘作为天然示踪剂对地下水流动时间(travel time )以及混合情况进行评估,为此,采用一种时间级数分析法,包括一个线性系统分析方法,对流动时间,瞬态混合以及管流与基岩流(matrix flow )之间的关系,示踪剂数据的时间级数分析法可提供潜在污染物的运动、流动时间、残存时间等方面资料,该方法假定系统是线性的,时间不变化或固定的,响应特征不随激发力或时间的量级进行变化,可用卷积积分表达如下:

?-=l

d x t h t y 0)()()(τττ (式1-15) 式中:)(t y ——系统的响应;)(τx ——激发函数;)(τ-t h ——变换函数;)(τ-t ——激发函数到响应之间延迟时间。

该时间级数分析法适合于周期较长,较高的补给速度条件下的岩溶水系统。

[17]William B.White 对岩溶含水层模型的建立进行了评述,他认为为了建立岩溶含水层模型,必须要了解要模拟的对象,也就是说,在建立地球化学、数学或计算机模型之前,首先要有概念模型(conceptual model ),概念模型通常是物理性的-----一系列相互连接在一起的补给区、渗透分布区域、地下水进入、存储、转移、排泄的地层。然而一个构成完善的概念模型可转换为一个数学模型,在实践中,这个转换是岩溶含水层模型建立的核心问题。研究者在力图将岩溶含水层的本质特征进行分类时,通常采取两种实质上完全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所谓的“空间观察”,含水层的各构件认为是既定的,将重点放在补给区域和地下水的流动上,许多地下水流模型都是采取这种观点,另一种是所谓的“时间观察”,该类研究首先从裂隙碳酸岩体开始,探讨裂隙含水层逐渐演化成完整的管道含水层,许多地球化学模型采取这种观点。作者认为其主要目标是重新回顾构建数学或计算机模型所需要的物理框架,因此采取“空间观察”的观点。

早期力图建立岩溶含水层的概念模型(White,1969)的学者,主要将注意力放在了地质环境的变化以及它们对地下水流动模式的影响上,这种方案后来得到扩展(White,1977),以便可以考虑地下水系统的全部区域。依据渗透的类型,Shuster 和White(1971)将含水层划分为管流含水层(conduit flow)(包括发育完善的溶管系统)和散流含水层(diffuse flow)(没有发育完整的溶管系统),人们很快认识到这种二分法

是不恰当的,并力图作一个分类方法,Smart和Hobbs(1986)将补给源和含水层存储特征作为附加的二维“坐标”和渗透性共同构成了一个三参数分类法。Ray et al(1994)在绘制Kentucky州地下水敏感地图时,进一步将风险系数考虑进去。William B.White 在以上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概念模型,该模型的特征参数包括:地下水流域面积(area of ground water basin),外部补给区域面积,溶管携水能力(conduit carrying capacity),母岩水力渗透性,裂隙水力渗透性,溶管系统响应时间,溶管-裂隙耦合系数。地质环境作为边界条件,并对各个参数进行了深入探讨。

图1-7 碳酸岩含水层概念模型

[23[24]Bernard W.S 对GIS技术在岩溶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简要介绍,GIS 技术可以存储、分析、演示地质资料和相关信息,GIS 除了可以管理、查询地质资料,生成地图和技术报告外,更重要的是,GIS 可以提供分析工具以理解地理信息的空间分布及模拟地理信息的相互联系,在很多情形下,可以获得采用GIS 以前所没有认识到的一些模式和关系。GIS日益普及,在环境管理、健康保健、通讯、考古、林业、交通、农业、海洋生态、教育、石油勘探等各领域已经获得了较多应用,但在岩溶领域的GIS应用相对较晚,但正迅速增长(主要在美国)。

美国Kentucky州土地的开发促使美国洞穴协会,Kentucky洞穴勘察局,Kentucky 地质勘探局联合进行I-66特别项目,对州范围内的溶洞及水资源进行全面调查、资料收集、整理,以将土地开发对溶洞和水资源的影响降到最小。既有的岩溶资料分散于不

同个人或组织中,而且没有进行有效的合作,没有州范围内的数据仓库,为了对数据进行有效处理,采用了GIS系统,GIS系统非常适合处理复杂的水文地质和生物系统的相互关系,该系统主要包括地下水示踪资料、溶洞入口文档、地图档案和地质信息、溶管发育以及州范围内的落水洞数字化工程,该资料对于改进规划项目的结果非常有用。

B.E.McNeil,J.D.Jasper,F.A.Luchsinger等应用和实现功能日益完善和普及的GIS 系统于Utach州的Timpanogos Cave National Momument,TICA 和大学研究者紧密协作促进了GIS框架的建设,为决策系统支持提供信息,最突出的成果是分辨率达到2m 的数字地形模型DTM,特别的应用包括解释性地图(interpretive map),3-D可视化,洞穴资源管理,地表滚石减灾等,创建的虚拟野外旅行,可实现随时随地的游览TICA,而不受自然条件和天气、气候的影响。在TICA由于不稳定的deseret石灰岩,陡峭地形,大量游客使管理者对此非常担忧,而GIS 作为一个强大工具可使滚石灾害量化和具体化,相对灾害模型采用DTM(digital terrain Model)描述滚石路径和确定坡度并可结合植被情况将摩擦因素考虑进去,采用Van Dijke 和Van Western (1990)的方法,可由ArcInfo GRID模型环境计算出滚石的速度,并根据计算结果在地图上用相对灾害等级表示出来(低,高,极高),并可将滚石路径识别出来。

图1-8 灾害性滚石路径分布图

在发育完整的岩溶含水层,溶泉作为地区地下水流的排泄口,其是分散的有限个数,而非均布的排泄区域,(WHITE,1988),在这些分散位置处地下水流的流量和属性的变化通常用于确定岩溶含水层的流动特征(Ford and Williams ,1989),在确定岩溶含水层对暴雨的物理响应特征时,有两种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一种方法是建立在

Maillet(1905)作的假设的修正上,它假定水文图的下降分支(ressional limb)与含水层的水力参数成指数关系。

(Chambers,1973,Milanovic,1976,Torbarov,1976,BONACCI,1993,Baran and Harmancioglu,1993,Padilla,et,al,1994),下降水文分析在溶泉系统作了统计分析(Padilla,et al,1994),然而,没有包括进去响应范围(幅度,range),这种下降分支技术由于缺乏对观察到的指数响应进行物理机制的理解,从而限制了其应用。在分析系统中采用的第二种方法是对物理机制进行研究,该机制导致了含水层的各种暴雨响应,Bogli(1956)在Muota Valley Hell Hole溶洞系统在雨季,水流完全充满溶洞,导致溶洞上游洞口发生洪水,Vineyard(1958)提出了一个水库理论,认为溶管系统的某些部分足够小,可使岩溶水保持一段时间,该理论可解释某些溶泉的特征,Plmer(1972)在Onesquethaw 岩洞讨论了该约束效应,Smart(1983)[33]将Castleguard 系统作为一个受约束通道系统阐明了的平顶水文图的原因。Veni and Crawford (1986)采用园石堵塞通道系统来解释岩溶地区涌水的原因。Bonacci and Bojanic(1991)采用水库和管道各种组合模型来模拟溶泉的周期,Ryan and Meiman (1996)采用暴雨时物理和化学数据计算潜水溶管系统的流量。两种方法对于确定岩溶含水层的地下水流动特征都非常有用,然而这两种不同的方法对于含水层的解释是不相同的。下降分支方法采用一个经验假定:暴雨响应是由于流过渗透性不同的区域,在溶管中响应最快,在母岩中响应最慢(Milanovic ,1976,Torbarov,1976),这意味着溶泉响应是由于区域连通性变化所导致。而物理机制法则认为因管道系统受约束或园石堵塞位置的局部控制是溶泉响应的根本原因(Vineyard ,1958,Veni and Crawford ,1986),这样两种不同的技术建立了含水层的两种不同的工作模型,一个模型中,水流是受水力连同性区域变化所控制,而另外一个模型则受局部区域所控制。

Toddd Halihan ,Carol M.Wicks,Joseph F.Englen在本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溶泉的暴雨响应是局部效应还是区域效应,还是二种因素都存在。对溶泉的水流作的受局部约束控制引起以下问题:

(1)管道系统的局部限制对管道系统特征产生什么影响?

(2)这些影响是否已经观察到?

(3)暴雨响应可否数值模拟?

如果局部效应已经在系统中观察到,并可进行数值模拟,这将支持由Vineyard(1958)年提出的水库/约束模型。而区域流动假设则意味着溶泉流动可依据其来源进行分类,

不同的来源,其响应相应也不尽相同,而这很难进行检验,因为水流到达一个溶泉时,不同来源的水流实际已经混合了。为了区分管流和散流,本项研究中采用了一种新技术以比较区域流动和局部效应(Haliban ,1996),在达西含水层,要求动水头要远远低于静水压和高程,然而在岩溶含水层,情况并非总是如此,溶泉水流随时间的比能分析可以定性了解管道系统的分布情况以及何时系统为非达西流动,而且检验含水层的沉淀物和排泄情况可进一步定性了解流动特征。为简化分析,采用的含水层,岩性简单,管道几何尺寸明了。获得这样的含水层非常重要,以便能对暴雨响应作深入观察,也采用了一个简单的数值模型对水库/约束假设进行了检验。从1994年4月到1995年5月,对该含水层的暴雨激发水文图进行了深入记录及研究,在应用Bernoulli方程,分析动水头、势能随时间变化基础上,认为局部约束控制水文特征,观察到的沉淀模式及水位变化情况也支持了局部控制假设。

在岩溶地区,为了理解地下水文体系,获得详细的地表和地表以下地层的地质框架非常有必要,地下水流速度以及地表下污染物流动速度由于岩溶系统复杂的溶解特征而很难进行模拟,这些复杂的地质特性的特征对于理解地下水流动过程非常重要,然而,对于这些地质特性进行归纳和概括对于地下水流的模拟非常重要,在定义更复杂的控制preferential flow的特性时,必须在空间上确定基本的岩层特征,包括岩层的顺序、厚度、连续性,层的方位,以及结构特征(断层和褶曲)。Kyle E.Murray ,Mark R.Hudson 等介绍了在Arkansas北部的一个岩溶地区构建了一个地质框架3D的情况,并提出了一个将各种2D地质空间资料集成的方法,该模型包括了Buffalo河流域西部的大部分地区,采用GIS和3D模型软件将数字地质图资料,构造等值线图,流域边界,地表水渗露特征以及数字高程图等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立体的、三维的地质模型。作者认为,该地质模型对于观察地质构造,理解地下水流动的非常有价值。

图1-9 St. Joe石灰岩段分布图(3D地质模型计算结果)

图1-10 一个计算剖面

Nicasio Sepulveda在Florida东南和中南地区分析了七个地下水流模型,以辨别模型重叠地区的上Flordidan含水层渗透性上的差异,作者认为这种差异性是由于其它

含水层特性的不确定与在空间上变化的结果,所有的地下水模型都用来模拟上Flordidan含水层的势平面(potentionmetric surface),模型采用1993年8月到1994年7月之间近似的稳态条件,模型的水力特性认为与时间不关联(time –independent),根据稳态时间内估计得到的年平均水头作为定义边界条件的基本数据,根据在控制点的水头、上Flordidan含水层垂直渗透率、溶泉流动等因素进行分析重叠地区模型渗透率上的差异性,作者认为导致重叠地区模型渗透性的差异的主要因素包括:补给速率的差异,垂直渗透速率的差异,在general -head边界单元的水头和传导上的差异,溶泉附近区域的渗透性上的差异等,另外一些因素包括网络分辨率和采用的计算含水层系统表面水头的算法。

图1-11 Upper Floridan含水层计算区域位置

Cave溶泉是美国Tennessee州的最大的溶泉之一,也是Hixson的重要水源,US地质勘探局和Histon Utility District,结合以前获得的Cave溶泉地下水系统的资料采用数值模型对地下水系统进行模拟,以评价目前汲水以及未来增加汲水对地下水含水层的影响。

Jonathan B.Martin ,Elizabeth J.Screaton等认为Floridan 含水层的特点是母岩很高的空隙率和渗透性,主要建立在管流基础上的概念模型对于这些地区是不适当的,既有的几个含水层研究表明,高空隙率和渗透性岩溶地区,管流和散流之间有大的水力交换,量化该量值对于建立概念模型和计算模型是至关重要的。作者对此进行了研

究,并提出管流和散流之间水力交换的控制因素主要有:散流与管流之间的水头梯度,母岩渗透性,区域地下水位和管流梯度,管流与区域地下水位的相对高程。

Lawrence E.Spangler认为裂隙岩地形下,水井和溶泉的水资源保护地区通常采用建立在达西概念上的分析模型和水运动时间方法进行描述,然而,这些方法一般假定这种地形下的含水层是均匀的、多孔介质。作者对Utah北部的Bear河流域碳酸岩中流出的Dewitt溶泉和两个水井的水源保护区域和水运动时间进行了描述,并与示踪剂试验的结果进行了比较,5个示踪剂试验的结果表明,若存在管流的水文地质地形下,建立在多孔介质概念基础上的水运动时间,可能有大的偏差。作者提出,通过示踪剂实验可以确定与水井、溶泉无关联地区,从而可以减小需要进行保护的区域面积。

钟辉亚,王思敬等对金沙江下游峡谷段拟建电站坝基的岩溶问题进行了研究,对遇到的承压水特性及其形成条件进行了探讨,通过承压水系统的水文地质环境、介质环境和赋水空间的研究,认为该处承压水是在以白云岩为主地层中的以溶孔、裂隙为主要赋存空间的承压水,是相对孤立封闭的,与河水无直接的水力联系。

第二节岩溶的探测

Ioannis F.Louis ,Antonios P.Vafidis 等介绍了在希腊Mandoudi采用地震波反射和电阻成像技术对Lakka岩溶含水层的厚度进行了探测,认为该含水层与附近的一条河流没有水力联系,并依据获得的地质信息建立了该含水层的地质/水文地质概念模型,作者认为,地质-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可以指导附近地区灌溉工程的钻探项目。

光耀华对我国岩溶探测、分析治理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在水电、铁道、建筑等工程上应用进行了综述,基本上反映了我国岩溶地区工程地质研究的最新水平,岩溶探测技术主要有:遥感技术的应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电法、地震法、声波法、测井法,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地质雷达,微重力勘探,CT技术),环境同位素技术等,工程地质分析技术主要有:岩溶地貌与水文网分析法,地理信息系统(GIS),岩溶水化学场分析法岩溶趋势面分析法,岩溶地下水均衡分析法,岩溶地下水渗流场分析法,岩溶评价的灰色系统理论分析法。岩溶模拟实验方法主要有:岩溶地下水电网络模拟法,岩溶浸没的物理模拟法,岩溶地下水污染的水动力弥散法等。

张清指出,在岩溶地区,若没有对潜在的地层失稳进行预测或预警,岩溶地层可能导致严重的灾害。岩溶的预测主要依靠地质勘探的数据,对数据的分析河对数据的正确评价,两方面都需要很多专家。作者依靠中国岩溶方面的专家和AI专家系统知识,建

立了一个专家系统,以对隧道穿越碳酸岩地区时对岩溶灾害进行预测。作者认为,这种知识的积累对工程师是非常有益的。.

广东是碳酸岩分布范围较广泛,许多重要工程建设的地基勘察都遇到岩溶问题。经过多年实践,使广东岩溶工程物探勘察在对岩溶异常的识别和勘察技术及方法组合等方面有了进展。陈易玖认为,广东岩溶物探勘察中的地面地震和探地雷达方法的主要进展,是对异常的识别由找绕射弧转变为找波的畸变为主,而地下物探的主要进展是使用了CT 技术和将单孔测井提到了重要地位。他认为:不同勘察阶段应有不同的方法组合,规划勘察、初步勘察以地面电法为主,施工勘察、详细勘察要有地下物探和以地下物探为主,其中重要建筑物、单桩单柱建筑物要做单孔测井。

侵蚀性环境水的形成极其侵蚀能力不仅与岩石组分密切相关,而且与地下水在岩层中运动特征有关。地下水的渗透速度影响着其与岩石的反映速度,而地址构造、岩层厚度岩石破碎程度及地下水的补给等则是影响地下水运动的重要因素。巫锡勇对地下水在岩层中运动过程、反映过程及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乐所2号隧道混凝土腐蚀特征及分析,弄清了工程建筑物周围地质状况及地下水运动规律,对混凝土腐蚀机理研究,腐蚀程度评价等有重要参考意义。

王建秀分析了岩溶塌陷演化过程中物理力学上的水-土-岩相互作用模式,对理想岩溶管道水呈层流运动或紊流运动时对管道壁的应力进行了分析,对岩溶管道局部堵塞引起的水击压力进行了分析,指出岩溶塌陷的演化和水土岩的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在极端情况下,岩溶管道水动态的急剧变化,会导致地下水对管道破碎或非完整顶板的剪切作用和水击作用,地下水对溶洞充填物具有潜蚀作用,对裂隙充填物和岩块具有溶蚀改造作用,在地下水和土体共同作用下可能导致溶洞顶板或残余顶板薄弱部位失稳塌陷,而岩体结构的改造也会影响地下水的运动状态。

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aing radar gpr )是一种用于确定地下介质分布的广谱电磁波技术,探地雷达利用一个天线发射高频宽频带短脉冲电磁波,另一个天线接收来自地下介质界面的反射波。邓层智对芜湖---宜城高速公路K46+800至K47+100段的路基塌陷原因采用探地雷达进行了勘察,以了解该路段范围内二叠系灰岩中的溶蚀裂隙的发育情况,经过对雷达图象特征的判释,确定了15处岩溶发育情况,并对其中2处进行了钻探验证,结果与雷达判释结果非常吻合。指出雷达探测在岩溶地区具有经济、非破坏性和快速等优点。

对采用浅层地震技术进行物探勘察,可避免盲目布置工程钻孔,减少勘探成本,张

全生对在朱洲某厂生产区内的勘探区勘探情况作了介绍,通过对横波比法、高密度地震影象法等资料的异常特征进行整体定性,在定性分析解释的基础上再进行定量解释,确定溶洞的位置。他认为,采用横、纵波(高密度地震影象)法综合勘探,可查明岩溶分布情况,并对岩溶发育深度作出了定量解释。

邱庆程认为在岩溶发育地区,基岩顶面、溶洞及溶蚀裂隙发育形态非常复杂,目前常规的工程地质钻探由于勘察孔数数量有限,难于反映溶洞的分布,形态及连通性,对钻孔旁侧是否存在溶洞也一无所知,而地面工程物探仅能大致了解岩溶发育的平面分布及埋深,难于详细描述岩溶的形态及垂向发育深度,为了克服常规工程勘察的不足,广东省地质物探工程勘察院于1994年开始采用跨孔地震CT层析成像方法开展岩溶勘察,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刘崧对岩溶勘察中常用的物探方法:电法、地震法、微重力法、射气法和地球物理测井等在岩溶勘察中应用进行了介绍,指出岩溶常常岩断层、破碎带发育,用物探方法探测断层和破碎带以间接探测岩溶,可能比直接探测更容易。物探方法探测岩溶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岩溶与围岩的物性差异、探测深度、分辨率和信噪比。

Franjo Sumanovac认为,由于岩溶地区表面的高度非均匀性,地球物理勘探是很困难的,为此,在Croatia地区采用双梯度成像技术,2D电阻成像技术、折射法以及高分辨率反射法进行岩溶特征探测,电阻法在岩体完整时,可以获得更多的岩性和水循环方面的信息,但对于某些结构特征,只有通过反射地震法可以获得,反射地震波法对于岩石的不连续性更敏感,最好的方法是将地震波法和电阻法结合起来,以建立更精确的水文地质模型,对工程实例的分析表明,水源是与断层带紧密相关,断层带在地震反射剖面图上可以得到清晰反映,指出,尽管岩溶地区反射较弱,地震波反射法的应用深度可以超过100m,而电阻法的应用深度在100m以内时,一般较为满意。

为了对Kenucky州Fort地区的Knox岩溶地下水质进行评价,Dennis P.Connair 等对130km2的区域和超过200个有记录的岩溶形态进行了研究,研究中,采用多种示踪染色剂对调查区域进行研究,单次最多8种,3次季节中共14种,根据染色示踪剂、结构和地形特征,水源特征、盆地水流等建立地下水盆地底线和边界区域,并建立了一个概念性区域地下水流动模型。研究表明,场地地下水流动直接或间接由局部地层、地质结构、地质年代期间河流水平面变化控制。

王科,蒋良文等认为岩溶发育程度,特别是岩溶洞穴发育深度与隧道工程密切相关,若对岩溶洞穴发育深度估计不足而出现大规模的隧道突水事故,将对隧道施工和运营产

生相当严重的危害,作者对岩溶发育控制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不同岩溶水系统,岩溶发育深度受不同模式控制,并重点对园梁山隧道毛坝向斜段的岩溶发育的控制基准面进行了探讨,认为毛家院子以南、向斜核部及东翼,岩溶发育深度在海拔900m以上,向斜西翼及毛家院子以北及东翼,岩溶洞穴发育深度应在海拔850m以上。

王科,黄润秋等对俞怀铁路关键性控制工程园梁山隧道桐麻岭背斜段核部的岩溶与岩溶水发育特征进行了论述,认为桐麻岭背斜四周为水系所分割,该区的园梁山为东西向之分水岭,土坪、老山一线为本区南部南北分水岭,抱木坪、荆竹园一线为本区中部南北的分水岭,地表分水岭和地下分水岭基本一致,加之其东西两翼为志留系非可溶岩所限,故地表河流切穿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的标高应接近岩溶水的最低排泄面,即岩溶的最低发育标高。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大洞河以北嗲岩溶水主要以冷水河纵向排泄为主,标高在474m以下岩溶基本不发育。大洞河以南地区,麻旺河在甲洲的标高385M 可以作为该地区的岩溶发育的最低标高,背斜西翼园梁山到大洞山段,地下水主要是以冷水河横向排泄为主,冷水河标高660m可以作为该地段岩溶发育的最低标高。并提出,桐麻岭背斜岩溶分区发育深度主要受排泄基准面的控制,从浅部到深部,浅中部以溶蚀裂隙为主,中深部以溶蚀孔洞为主,背斜地段岩溶水具有分区分散补给,相对集中径流与排泄的特征。

秦小林,蒋忠信等认为尽管溶洞的发生和发育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岩性、构造、气候、地貌、岩溶地下水动力等,比较复杂,但不同的岩溶地下水动力带发育形态不同的溶洞,岩溶地下水动力带可以分为:垂直渗流带、季节变动带、水平流动带、深部缓流带等。溶洞在空间上的分布以及溶洞的延伸方向受地质构造与岩性的控制,溶洞的规模受气候条件、岩溶水动力条件以及侵蚀溶蚀基准稳定时间等多因素的影响,一般湿热气候有利于岩溶的发育,岩溶水动力作用越强,形成的溶洞越大,侵蚀溶蚀稳定基准的时间越长,形成的溶洞规模越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地质、地貌调查与地质推理相结合的定性方法,具体的步骤为:

A 收集区域地形、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及铁路地质资料,通过这些资料分析区域岩溶地貌特征。

B 对隧道所处地区的地表岩溶地貌、区域出露的溶洞、暗河以及隧道施工已经揭露的溶洞形态、规模、位置的调查,以及隧道的地质构造和岩性的调查,研究分析隧道所处地区的岩溶地貌规律,尤其是层状水平溶洞的发育规律(包括水平溶洞的层数层的标高各层溶洞的规模等)

C 预测溶洞形态将隧道高程与区域内水平溶洞标高对比来确定隧道在地质历史时期曾经处的地下水动力带,根据此预测,隧道可能遇到的溶洞的形态(水平溶洞或垂直溶洞)

D预测溶洞规模,位置。根据隧道各段的岩性、地质构造以及地表岩溶发育的情况,推测隧道发育溶洞的位置或段落。

E 根据区域内暗河的纵端面的形态以及地表暗河出入口的标高推算暗河在与隧道交叉处的标高预测隧道是否遇到暗河,已经暗河对隧道是否构成危害。作者认为对隧道溶洞的预测应包括溶洞的形态、规模以及可能遇到的溶洞位置等三个方面的预测,对预测的精度的评价也应综合评价这三项内容的准确性。根据南昆线四个典型岩溶区八座隧道的应用与验证证明,这种岩溶地貌学、地质学理论为基础的隧道岩溶预测方法,具有精度较高,操作简单,费用低廉的优点。刘志刚等对这种隧道地质方法进一步作了详细论述[76],[77]。

Brian ,G.Katz认为,将各种地球化学方法和水文方法结合起来可以增强对复杂的地下水流动模式及各种覆盖型岩溶系统中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混合的理解,在北Florida 地区的几个不同岩溶体系,为了确定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作用采用了天然存在的同位素及其它化学示踪剂(如18O,2H,22Rn,87Sr/86Sr,13C,15N,以及主要的溶解溶剂)结合地球化学模型的方法,试验结果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可以更好了解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作用,以及控制upper floridan 含水层水化学构成的过程,同时,还提出了一个确定硝酸盐污染源以及地下水从Suwanee河盆地溶泉中排泄时的平均滞留时间的地球化学技术。

在克罗地亚Dubrovnik 附近的Ombla 溶泉位置上,规划要建设一个装机容量60MW 的水力发电站,因大坝建造在山体内部,坝基岩体低于海平面,因此,坝体以及坝体下部的不可贯穿性需要深入的调查,除了采用水文地质和地球物理方法外,还采取了一种逆等温线方法,实践表明,依据工程场地附近的钻孔以及观察到的逆等温图,很可能预测到坝体勘探坑道下方溶管的位置。

David ,G. .Chandler,James,J .Bisogni Jr ,等在菲律宾LEYTE高地,采用滴定法确定雨季交流的含碱度,依据监测到的含碱度相对于平衡法预测的含碱度的比值,来推测地下水流与石灰岩的接触时间。

在岩溶地区,进行定量的示踪剂试验之前,需要收集先前进行的各种水文地质资料,例如,Jones(1984)建议收集所有可获得的流域内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包括美国地质

勘探局(USGS)的地形图,以前的水文地质资料以及作者收集的资料。应确定包括溪流消失和出现等岩溶特征的位置,测试水流速度等,然而,地形图通常不能将流域所有的溶泉包括近来,为发现重要的水文地质特征通常需要进行费时和费力的现场调查。本文提出了一种航空热分析法用来加速岩溶水文地质调查。主要用来对Alabama北部Cumberland Plateau 地区Keel山的岩溶特征进行定位,通过该方法,在山翼地区发现了很多溶洞入口,溶泉、陷坑以及落水洞等。现场实验说明航空热分析法对于识别和确定岩溶特征方面非常有价值。

图1-12 Shelton溶泉热分析图

[82]J.Brad Stephenson等认为尽管暴雨和高速公路径流对地表水的影响研究较多,然而针对评价径流对地下水的影响情况的关注较少,在岩溶地区,地下水容易受地面径流中的污染物所影响,因此作者采用定量示踪剂和水文图分析法对地面径流的路径进行了研究,对暴雨流量和污染物进行了长达1.5年的监测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处理措施。

[83]A.J.Long,R.G.Derickson等提出一个应用于地下水流动的线性系统分析法,代替传统的离散地下水模型(离散元、有限元)。传统的离散模型需要详细的参数和边界条件,线性系统分析法在地表水流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地下水中则应用不多,作者提出一种方法以分析含水层对补给区的水头响应,该方法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若补给消失,预测水头随时间的降低情况,可以通过对选择的短期水头衰减图进行拟合,建立长期衰减图,第二部分是由激发响应函数或变换函数推导出来的。含水层对补给响应可用该变换函数进行模拟。

[84]Pitambar Gautam等介绍了电阻法和γ射线在Nepal的Pokhara谷地岩溶的应用情况,提出γ射线对近地空洞较敏感,而电阻法对于中等距离深度(5-20m)较为有效。

致密油气国内外研究现状

致密油气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致密油气居国外非常规之首 在国外,与其他非常规油气资源相比,致密油气开发最早,而且产量最大。目前,美国进行商业性开发的非常规气包括致密气、煤层气、页岩气三种。在2000年,煤层气和页岩气开发规模还不大,致密气约占美国非常规气产量的70%;到2010年,尽管煤层气特别是页岩气产量急剧升高,致密气仍占48.8%。 目前世界大部分地区发现了致密油资源:主要包括中东波斯湾北部、阿曼、叙利亚;北海盆地、英国;远东俄罗斯;北美加拿大和美国、墨西哥;南美阿根廷;中国。 致密油在美国石油产量中占重要地位。过去5年来,美国石油资源中约有500×108bbl 来自致密油发现,而致密油的开采更使美国持续24 年的石油产量下降趋势得以扭转。2011年产量达3000×104t,预计到2020年产量达1.5×108t。 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供给形式,致密油的勘探开发在美国和加拿大获得巨大成果,其产量大幅提升已经逆转了该地区石油产量下降的趋势。目前,北美是除了欧佩克之外原油产量增长最快的地区,预计2010—2016年产量将增长11%(EIA,2011),这主要归功于加拿大油砂产量增长及陆地致密油储层产量的增长。 北美地区已在艾伯塔中心和得克萨斯南部发现了大量致密油资源,其他有利区带包括洛杉矶区域、墨西哥湾、南部和加拿大东部。成熟致密油远景区主要包括:美国北达科他州、蒙大拿州和加拿大萨彻斯温、曼托尼州的Bakken页岩;威明顿和科罗拉多州Niobrara页岩;得克萨斯州南部Eagle Ford页岩;加利福尼亚州Monterey/Samtos 页岩;俄亥俄州Utica 页岩。可以说致密油是美国长期保持产油大国地位的重要支柱之一。 二、致密油气已成为中国油气产量的重要部分 中国致密油分布范围广,类型多。根据国土资源部等部委联合完成的“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在我国可采的石油资源中,致密油占2/5。采用资源丰度类比法进行的预测和初步评价认为,中国主要盆地致密油地质资源总量为( 106.7 ~111.5) ×108t,可采资源量为( 13 ~14)×108t。据统计,2003年中

国内外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78782178.html, 国内外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作者:方申国谢楠 来源:《信息化建设》2017年第06期 大数据作为新财富,价值堪比石油。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物联网、电子商务、社会化网络的快速发展,数据体量迎来了爆炸式的增长,大数据正在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土壤和基础。根据IDC(互联网数据中心)预测,2020年的数据增长量将是2010年的44倍,达到35ZB。世界经济论坛报告称,“大数据为新财富,价值堪比石油”。随着计算机及其存储设备、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应用领域随之不断丰富。大数据产业将依赖快速聚集的社会资源,在数据和应用驱动的创新下,不断丰富商业模式,构建出多层多样的市场格局,成为引领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 全球大数据产业发展概况 目前,大数据以爆炸式的发展速度迅速蔓延至各行各业。随着各国抢抓战略布局,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据IDC预测,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 年增长率达40%,在2017年将达到530亿美元。美国奥巴马政府于2012年3月宣布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将“大数据研究”上升为国家意志;2015年发布“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深入推动大数据技术研发,同时还鼓励产业、大学和研究机构、非盈利机构与政府一起努力,共享大数据提供的机遇。目前,美国大数据产业增长率已超过71%,大数据在美国健康医疗、公共管理、零售业、制造业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英国政府自2013年开始就注重对大数据技术的研发投入,2015年投入7300万英镑用于55个政府的大数据应用项目,投资兴办大数据研究中心,通过大数据技术在公开平台上发布了各层级数据资源,直接或间接为英国增加了近490亿至660亿英镑的收入,并预测到2017年,大数据技术可以为英国提供5.8万个新的工作岗位,或将带来2160亿英镑的经济增长。法国2011年推出了公开的数据平台 date.gouv.fr,以便于公民自由查询和下载公共数据;2013年相继发布《数字化路线图》、《法国政府大数据五项支持计划》等,通过为大数据设立原始扶持资金,推动交通、医疗卫生等纵向行业设立大数据旗舰项目,为大数据应用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并积极建设大数据初创企业孵化器。日本在《日本再兴战略》中提出开放数据,将实施数据开放、大数据技术开发与运用作为2013-2020年的重要国家战略之一,积极推动日本政务大数据开放及产业大数据的发展,零售业、道路交通基建、互联网及电信业等行业的大数据应用取得显著效果。韩国政府高度重视大数据发展,科学、通信和未来规划部与国家信息社会局(NIA)共建大数据中心,大力推动全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根据《2015韩国数据行业白皮书》统计显示, 数据服务市场规模占韩国总行业市场规模的47%,位列第一;数据库构建服务以41.8%的占有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Word资料●本课题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如何申报与论证博白县教育局教研室朱汝洪发布时间: 2009 年 4 月 2 日19 时24 分一、课题申报的基本步骤第一步: 阅读各级课题申报通知,明确通知的要求;第二步: 学习研究课题管理方面的文件材料;第三步: 学习研究《课题指南》,确定要申报的课题(可以直接选用《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也可以自己确定课题);第四步:组织课题组,认真阅读关于填表说明的文字,研究清楚课题《申请评审书》各个栏目的填写要求;第五步: 根据《申请评审书》各栏目的要求分工查找材料和论证;第六步: 填写《申请评审书》草表;第七步: 研究确定后,填写《申请评审书》正式表(一律要求打印);第八步: 按要求复印份数;第九步: 按要求签署意见、加盖公章;第十步: 填写好《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第十一步: 按时将《申请评审书》《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和评审费送交县教研室科研组转送市教科所(也可以直接送市教科报,但必须报县教研室备案)。

二、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1、课题的选题方法。 一是从上级颁发的课题指南中选定;二是结合学校的实际对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作修改;三是完全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确定课题。 2、课题的选题要依据的原则。 一是符合法规和政策;二是切合当地和学校实际;三是适合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四是切中当前教改热点。 3、课题名称的规表述。 ①研究,如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 ②实践与研究,如高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③应用研究,如合作学习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④实验与研究,如杜郎口模式的实验与研究。 ⑤探索与研究,如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管理的探索与研究。 三、立项课题的论证例说(以2009 版市课题申报表的要求为准)1、课题论证的含义。 课题论证,也叫论证与设计、设计与论证,是对所要申报的课题的选题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容、研究重点、研究难点、研究思路、研究步骤、研究条件等进行的阐述与设计。 2、课题论证的包括的容。 不同级别的课题申报表(课题申请、评审书)要求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包括两大方面的容: 一是关于本研究课题的论证,二是关于对课题实施的论证。 3、课题论证例说。

云计算技术国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1)云计算技术国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目前,云计算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但前景诱人。据国际数据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IDC)最新报告显示,目前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为172亿美元,2013年将增长至442亿美元,未来4年全球云计算市场平均每年将增长26%。IDC 首席分析师弗兰克吉恩斯认为:云计算服务的普及正处于“跨越鸿沟”阶段。另有预测,云计算的全面普及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0lO年之前属于发展阶段;201-2013年为市场整合阶段;2014-2015年是该技术成熟并普及的阶段。 当前,全球云计算发展整体呈现以下态势: 一是各国政府日益关注。美国全力推进云计算计划,并重点从https://www.360docs.net/doc/c78782178.html,政府网站的改革着手,进一步整合商业、社交媒体、生产力应用与云端TT服务同时,2010年美国联邦预算着重加强了对云计算的安排,美国国防信息系统部门(DISA)正在其数据中心内部搭建云环境,美国宇航局(NASA)推出了一个名为“星云”(Nebula)的云计算环境。日本内务部和通信监管机构计划建立一个大规模的云计算基础设施,以支持所有政府运作所需的信息系统该系统被命名为“Kasumigaseki Cloud”的基础设施将在2015年完工,目标是集中政府的所有TT系统到一个单一的云基础设施,以提高运营效率和降低成本。 二是企业加快项目布局。国外云计算技术主要由大型TT企业掌握。美国硅谷目前已经约有150家涉及云计算的企业,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微软、谷歌、I]BM、亚马逊、以及业界领军人物Salesforce 等IT巨头公开宣布进入或支持云计算技术开发(见表二),Salesforce宣布会干20l0年推出https://www.360docs.net/doc/c78782178.html,的应用平台,将发展重点由原来的SaaS延伸到PaaS领域,为用户提供更快捷、更具弹性、

库伦荞麦产业发展研究

库伦旗荞麦产业发展研究热 [ 作者:海兰,婷吉思 | 转贴自:本站原创 | 点击数:1249 | 更新时间:2010-5-31 | 文章录入:imste 2010年第 5 期] (1 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2 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摘要:文章分析了荞麦产业发展的现状,找出了荞麦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荞麦产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库伦旗;荞麦产业;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S51(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0)05—0072—02 1 荞麦产业发展的现状 1.1 荞麦生产 1.1.1 生产的现状。据调查,最近几年,库伦旗荞麦年播种面积在2万hm 2以上,每年的种植面值不断扩大,2008年种植面值达到 2.67万hm2,平均单产1 725kg/hm2,总产量达到4 500万kg以上,占全国荞麦总产量的25%。多年来,在风云变幻的杂粮市场,库伦旗荞麦始终产销两旺,一“变”再“变”,品种从“少”到“多”。以前,库伦旗荞麦品种单一,上市集中,在市场上并无太多的优势可言,现在,库伦旗先后引进了日本北海道、美国温莎等荞麦优良品种,并逐步推广种植,同时为进一步培育符合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良品种,投资410万元的荞麦良种繁育基地项目,在扣河子、六家子、库伦镇等地建设了一万亩荞麦良种繁育基地,对荞麦品种进行改良,生产从“粗”到“精”。库伦旗结合农业开发,以中南部苏木为重点,组织农民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扩大荞麦种植规模,提高单产量。 1.1.2 生产成本。生产成本方面,荞麦比小麦、大米低很多,在库伦旗种植1hm 2荞麦的主要成本是:种子1 20元、化肥成本225元、农药成本90元、耕地费用180元、收割费用150元,共计765元,近几年,库伦旗荞麦每公顷单产1 650kg~2 250kg,麦农其1/5留为口粮,如果按麦农口粮消费12 0kg,麦农每公顷售粮1 800kg,每公斤荞麦按国内平均价 2.05元计算,那么麦农种植每公顷荞麦收益为2 925元,要计算麦农人工成本收益就不算高了。因此,增加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荞麦综合生产能力,并要加大科技投入,通过简化栽培环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荞麦在价格方面的竞争力。 1.1.3 生产意义。荞麦生长期短,从种植到收割只有60~80d,抗逆性强,生长发育快。荞麦的这些特点正适合库伦旗降水少,严重干旱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方。荞麦播种3d~5d就能出苗,并快速的生长发育,封拢后能压制杂草的生长。种植荞麦省时省工,在农时安排上,荞麦从耕翻、播种到管理,通常都在其他作物之后,可调节农时,全面安排农业生产,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效益。荞麦营养价值也很丰富。随着我国荞麦科研和产业开发的发展,荞麦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正在由“救灾补种”作物转变为农民脱贫致富的经济小作物,大面值种植荞麦可促进养蜂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而且可以提高荞麦的受精结实率。荞麦田放峰,产量可提高20%~30%。荞麦食味清香,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以及日本、朝鲜、前苏联都是很

致密油气国内外研究现状

致密油气国外研究现状 一、致密油气居国外非常规之首 在国外,与其他非常规油气资源相比,致密油气开发最早,而且产量最大。目前,美国进行商业性开发的非常规气包括致密气、煤层气、页岩气三种。在2000年,煤层气和页岩气开发规模还不大,致密气约占美国非常规气产量的70%;到2010年,尽管煤层气特别是页岩气产量急剧升高,致密气仍占48.8%。 目前世界大部分地区发现了致密油资源:主要包括中东波斯湾北部、阿曼、叙利亚;盆地、英国;远东俄罗斯;北美加拿大和美国、墨西哥;南美阿根廷;中国。 致密油在美国石油产量中占重要地位。过去5年来,美国石油资源中约有500×108bbl 来自致密油发现,而致密油的开采更使美国持续24 年的石油产量下降趋势得以扭转。2011年产量达3000×104t,预计到2020年产量达1.5×108t。 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供给形式,致密油的勘探开发在美国和加拿大获得巨大成果,其产量大幅提升已经逆转了该地区石油产量下降的趋势。目前,北美是除了欧佩克之外原油产量增长最快的地区,预计2010—2016年产量将增长11%(EIA,2011),这主要归功于加拿大油砂产量增长及陆地致密油储层产量的增长。 北美地区已在艾伯塔中心和得克萨斯南部发现了大量致密油资源,其他有利区带包括洛杉矶区域、墨西哥湾、南部和加拿大东部。成熟致密油远景区主要包括:美国北达科他州、蒙大拿州和加拿大萨彻斯温、曼托尼州的Bakken页岩;威明顿和科罗拉多州Niobrara页岩;得克萨斯州南部Eagle Ford页岩;加利福尼亚州Monterey/Samtos 页岩;俄亥俄州Utica 页岩。可以说致密油是美国长期保持产油大国地位的重要支柱之一。 二、致密油气已成为中国油气产量的重要部分 中国致密油分布围广,类型多。根据国土资源部等部委联合完成的“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在我国可采的石油资源中,致密油占2/5。采用资源丰度类比法进行的预测和初步评价认为,中国主要盆地致密油地质资源总量为( 106.7 ~111.5) ×108t,可采资源量为( 13 ~14)×108t。据统计,2003年中

国内外研究现状范例

2、国内外研究现状: 针对孔壁和管道间的环状空间中的混合泥浆,国内外学者采取了现场检测、室内模型实验、数值模拟等手段研究它的物理力学性质变化规律。 在先导孔钻进和扩孔过程中,泥浆压力高达1~2MPa,相当于l00~200 m高的水头压力[4],当泥浆压力过大时将强烈破坏周围地层,为研究合适的泥浆压力,刘杰[5]研究了泥浆在地层中的作用机理,揭示了泥浆在地层中的渗流规律。余剑平等人[3]分析了定向钻穿越冲湖积土层时的泥浆溢出现象,通过钻孔观察得出渗透泥浆呈“土、丰”字型分布,扩散半径约为管径的2~3倍,渗透泥浆层的厚度一般约2~3mm。赵明华等人[6]分析了HDD穿越监利洪湖大堤引起堤脚冒浆的原因,认为冒浆与上覆土体的厚度、粘性,钻压、钻井液粘度等参数有关。晁东辉[7]采用了有限元数值方法模拟水平定向钻孔施工的过程,研究了施工过程中泥浆对孔壁的影响。关立志[8]认为管道与孔壁之间的空洞经过一段时间会引起上履土体下沉、堤防塌陷等灾害。宋新江等人[2]根据《土坝坝体灌浆技术规范》中规定的地层最大容许灌浆压力分析了河堤发生塌陷的可能原因:①当孔道四周泥浆压力消散,引起孔内过量坍塌,是地面形成裂缝和塌陷的一个主要原因。②当管道穿过的砂层为粉砂、粉细砂、细砂或中砂,受扰动后强度降低易塌落。③泥浆压力消散或大量减小后便会产生沉淀,同时在管道四周的环空间隙中泥浆与土的混合物会产生固结变形,这种固结作用会引起土体下陷。王建钧[9]分析了环空周围土体在应力重分布作用下发生塑性挤出、膨胀内鼓、塑流涌出和重力坍塌的原因,并根据Mohr-Coulomb破坏准则给出了孔壁失稳破坏的理论公式。 针对环空混合泥浆的力学性质研究,Knight, M.等人[10]铺设了一条直径为200mm的HDPE管道两年后开挖观察,发现环状空间并未形成空洞,表明环空泥浆与土体发生了相互作用。美国的Samuel T. Ariaratnam等人[11]分别在粘土和砂层中进行水平定向钻进管道铺设试验,分别铺设了直径为100mm、200mm及300mm 的HDPE管各两根,分别在一天、一个星期、两个星期、四个星期以及一年以后对管道进行开挖检查,观察环状空间中土体含水量的变化、固结状况并进行土体强度测试,得出环空混合泥浆含水量逐渐降低、强度增加。李俊[12]认为HDD 铺管后残留孔洞会发生由应力重分布引起的沉降和固结沉降,分别给出了计算公式,由于HDD施工,钻孔周围一部分土体扰动进入塑性状态,形成一个软弱带,在地下水作用下发生管涌。朱乃榕[13]从渗流角度研究了西气东输管道穿越工程对河堤的稳定性影响。他假设管道周围土体的渗透系数比河堤其他土体的渗透系数大二个数量级,分析堤防处于最高洪水位与低水位两种危险情况下的堤防渗流稳定性。并采用二维和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进行渗流计算。得出输气管道的穿越对于堤防的抗滑稳定性影响也比较小,但有可能沿管壁周围形成渗流通道,在管道穿越出土点附近发生管涌破坏。但研究的输气管道直径只有710mm,远小于西气东输工程二期所采用的直径1219mm的管道,所以不能断定如此大直径的管道穿越是否会对河堤造成更大的危害。 国内外学者采用了多种方法、设备研究环空混合泥浆的力学性质,Ariaratnam[14]收集了美国各地的土样进行室内模拟试验,先测试泥浆的流变特性,然后在泥浆中加入各种土样,进行混合物的流变特性测试。Tubb[15]介绍了Mears/HDD LLC公司采用孔内压力测试设备可

国内外页岩气研究进展

国内外页岩气研究进展 摘要:页岩气是指主体位于暗色泥页岩或高碳泥页岩中,以吸附或游离状态为主要存在方式的天然气聚集。从某种意义来说,页岩气藏的形成是天然气在源岩中大规模滞留的结果。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 页岩气是天然气工业化勘探的重要领域和目标。美国页岩气勘探的巨大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在世界范围内的类似页岩层序中寻找天然气资源的勘探热情,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新亮点,正在我国油气资源领域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 关键词:页岩气勘探资源现状 1 国内外页岩气勘探开发概况 据Rogner(1997)估计,全球页岩气资源量为456.24×1012m3,主要分布于北美、中亚、中国、拉美、中东、北非和前苏联,其中约40%将是可采出的,即世界页岩气可采资源量为180×1012m3。按2008年的世界天然气产量计算,仅全球页岩气资源就可以生产60年。 1.1 北美地区 以北美加拿大为例:加拿大页岩气资源分布广、层位多,预测页岩气资源量超过28.3×1012m3,其中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地区的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和泥盆系的页岩气资源量约7.1×1012 m3。目前,已有多家油气生产商在加拿大西部地区进行页岩气开发试验,2007年该区页岩气产量约8.5×108 m3,其中3口水平井日产量较高(9.9×104~14.2×104 m3)。 然而,美国的页岩气主要发现于中-新生代(D-K) 地层中,其页岩气广泛的商业性开采直到1980年实施了非常规燃料免税政策以后,特别是1981年Mitchell 能源公司在得克萨斯州北部Fort Worth盆地Barnett页岩钻探了第一口页岩气井后,再一次引起了人们对页岩气的兴趣。先后继续对页岩气投入了开发,产量如图1-1所示: 2006年,美国页岩气井增至40000余口,页岩气产量达到311×108 m3,占全国天然气总产量的 5.9%,至2007年,美国页岩气产气盆地已有密歇根盆地(Antrim页岩)、阿帕拉契亚盆地(Ohio、Marcellus页岩)、伊利诺伊盆地(New Albany 页岩)、沃斯堡盆地(Barnett页岩)和圣胡安盆地(Lewis页岩)、俄克拉河玛盆地(Woodford页岩)、阿科马盆地(Fayetteville页岩)、威利斯顿盆地(Bakken页岩)等20余个盆地。如图 据预测,世界范围内页岩气资源量为456×1012 m3,相当于煤层气与致密砂岩气资源量的总和,占3种非常规天然气(煤层气、致密砂岩气、页岩气)总资源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大型商业综合体在当今商业创新模式的潮流和城市空间有机化、复合化的趋势下应运而生,数量日益增多,体量越来越大。这类公众聚集场所一般具有功能繁多、空间种类丰富、人流量大、火荷载大等特点,一旦发生火灾,容易导致重、特大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近年来大型商业建筑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事件屡有发生。国外的发展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时,社会将会处于一个灾难事故多发阶段,这表明我国当前及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火灾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飞速发展的大型商业建筑,使用功能日趋复杂、集约,这给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安全疏散设计带来了十分严峻的挑战。安全疏散,就是在发生火灾时,在允许的疏散时间范围中,使遭受火灾危害的人或贵重物资在楼内火灾未危及其安全之前,借助于各种疏散设施,有组织、安全、准确、迅速地撤离到安全区域。 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的使用功能高度集中,现行规范都无法对其建筑形态和业态分布做出明确的规定,基于以往经验及科研成果制订出来的建筑防火设计规范难以适应新的需要,实践中经常遇到大量现行规范适应范围无法涵盖或规范条文无法适应建筑物设计形式的尴尬局面。现代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的设计往往突破了现行规范,因此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也将性能化的防火设计理念引入到了设计之中,它已成为未来防火设计发展的趋势。 商业街建筑由于其独特性,有关消防设计也有别于一般的商业建筑。比如,商业街是否作为一个整体建筑考虑其消安全疏散设计,是否应限制商业街建筑的层数,长度和宽度,步行街是否考虑作为人员疏散安全区域及其条件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调研及深入分析。 同时,由于这类建筑火灾危险性特别大,人员密度大,疏散困难等原因,研究大型商业建筑火灾下人员疏散的安全性,以最大限度的防止火灾发生和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火灾基础研究的滞后在制定国家消防技术规范时存在一些弊端和不合理之处。这些弊端给复杂的商业建筑空间设计带来很多的局限性,因此要使大型商业建筑有效的快速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找到新的途径和新的思路来保障建筑的安全疏散。 大型商业综合体的人员安全疏散设计应该综合相关多方因素全面考虑。处方式建筑防火安全疏散设计理念适应不了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借鉴心理学等理论,研究发生火灾后,大型商场内人员在这样的环境中的空间认知能力和行为模式;从空间组织设计的角度出发,结合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的理论全面的进行防火安全疏散设计的研究。这有助于科学合理的进行大型商场的建筑防火设计,当灾害来临时为人们提供一个可靠的安全疏散系统,同时又利于人们充分的使用空间的目标;同时,该课题的研究为促进大型商场发展作出努力,使得大型建筑在城市发展的新形式下可持续的发展。 大型商业综合体中防火分区面积往往超出了规范中对防火分区面积的限制,疏散出口的数量以及布置方式等问题随之产生,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从大型商业综合体的自身特性入手,运用建筑学、消防安全学和行为心理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对火灾下大型商业综合体内人员疏散的安全性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总结出大型商业综合体人员安全疏散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优化策略和方法,并分析了应用部分方法的实际工程案例。为大型商业综合体的人员安全疏散设计提供参考。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对于大型商业综合体的设计,除了能依据本国的规范进行设计的之外,超出规范规定内容的往往利用了性能化的防火设计。欧美发达国家在这项研究中处于领先的地位,已开发出了很多计算及模拟软件。如FDS、SIMULEX和STEPS等等。 上世纪八十年代,己有一些国家颁布了专门的性能化防火设计规范。所以发展至今,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国外的设计者在做一些大型的商业建筑时,都会采用性能化的防火设计。1971年,美国的通用事务管理局形成了《建筑火灾安全判据》。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实施了一个国家级的火灾风险评估项目,其结果形成了FRAMWORKS模型。1988年美国防火

云计算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次。联想公司计划推出基于云计算服务的PC及云终端,终端更像一台接收机,它本身没有存储设备,所有的数据都集中在后台。 云计算改变了单个计算机的功能,降低对网络的要求,由于终端不考虑应用的具体实现过程,扩展应用变得更加容易,高可扩展性是云计算的显著特征。应用在服务器端实现和部署,可以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并以统一的方式(例如通过浏览器)在终端实现与用户的交互。 三、国外云计算技术、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国外云计算技术及产业现状 1、主要国家的最新进展 美国将云计算技术和产业定位为维持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制定的一系列云计算政策中,明确指出加大政府采购,积极培育市场。通过强制政府采购和指定技术架构来推进云计算技术进步和产业落地发展。例如,美国军队(空军、海军)、司法部、农业部、教育部等部门都已应用了云计算服务。美国历届联邦政府都将推动IT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政策,在2011年出台的《联邦云计算战略》中明确提出鼓励创新,积极培育市场,构建云计算生态系统,推动产业链协调发展。 欧盟欧盟委员会在2012年9月启动“释放欧洲云计算潜力”的战略计划,包括筛选和精简众多技术标准、为云计算服务制定安全和公平的标准规范等,同时明确市场政策,确立欧洲云计算市场,促使欧洲云服务提供商扩大业务范围并提供性价比高的在线管理服务。 英国政府在2013年为13个研发项目拨款500万英镑,以应对阻碍云计算应用的商业和技术挑战。这13个项目的研究重点在于开发相关的系统、服务和软件,帮助解决云服务缺乏互操作性、数据恢复能力和身份验证这三项挑战,提高云服务的安全性。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政府信息管理办公室(AGIMO) 在2011年发布《澳大利亚政府云计算政策:最大化云计算的价值》的文件,并在2013年5月更新和发布了该文件的2.0版,该文件对政府部门使用云计算服务提供了指导,包括云计算相关法律、财政支持、安全规范等。2013年,AGIMO发布《公共服务大数据战略》,该战略以六条“大数据原则”为支撑,旨在推动公共行业利用大数据分析进行服务改革,并制定更好的公共政策。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出台与云服务相关的政策,以利用更加灵活可靠的技术来改善政府的运作和服务,节约运营成本。 韩国在2011年制定了《云计算全面振兴计划》,其核心是政府率先引进并提供云计算服务,为云计算开发国内需求。韩国通信委员会的报告指出,2010年至2012年,韩国政府投入4158亿韩元预算来构建通用云计算基础设施,将利用率低下的电子政务服务器虚拟化,逐步置换成高性能服务器,并根据系统服务器资源使用量实现服务器资源的动态分配。 日本日本经济产业省2010年8月发布《云计算与日本竞争力研究》报告,鼓励和支持包括数据中心和IT厂商在内的云服务提供商利用日本的IT技术等优势,通过分析云计算的全球发展趋势,解决云计算发展过程中的挑战性和关键性问题。

苦荞麦

目录 苦荞麦 (1) 物种名称 (1) 生境分布 (2) 药用价值 (2) 营养价值 (3) 1、生物类黄酮—软化血管、降血糖、血脂.......................................... - 3 - 2、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抗癌、预防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脏病 ......... - 3 - 3、支链淀粉—抑制胃酸过多................................................................ - 4 - 4、维生素—治疗高血压、心血管病的重要辅助药物............................ - 4 - 5、纤维素—消化系统的清道夫 ............................................................ - 4 - 6、脂肪—防止冠心病、预防雀斑及老年斑.......................................... - 5 - 7、蛋白质—防止体脂增加 ................................................................... - 5 - 附.. (5) 苦荞麦 苦荞麦,别名菠麦、乌麦、花荞等,《本草纲目》记载:苦荞麦性味苦、平、寒,有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降气宽肠健胃的作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都证实苦荞麦具有降血糖、降血脂、降尿糖、防便秘等功效,被权威专家称为“三降食品”和“21世纪人类的健康食品”。 物种名称 学名:鞑靼荞麦(Fagopyrum tataricum) 俗称:苦荞,又名野荞麦 别名:荞叶七、野兰荞、万年荞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及评价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及评价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疑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词,而作为经济运行的“血液”,金融业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中国互联网金融业自诞生之日起就努力为众多小微企业和个人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普惠金融服务。而农业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为了实现我国经济腾飞及综合实力的提高。我国一直在探索农业发展的道路,现在的中国农业在社会、经济和生态等和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农业科技、经济和各个方面存在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我国农业的发展必须确定明确的目标,选择适合我国实情的农业发展模式,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那么如何让蓬勃发展的互联网金融运用到农业供给侧改革,从而推动农业提速发展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课题。目前,我国著名学者李宏畅与袁娟率先提出来互联网金融与农业相结合的发展的几种模式。(一)农业智能模式 当前在很多先进农场里,奶牛的耳朵上都会有一颗非常精致、特别的“耳钉”,即奶牛的电子耳标,这个“耳钉”里蕴藏着这头奶牛区别于其他奶牛的信息。散养在农场里的奶牛,当它悠闲的进入挤奶大厅时,它身上的所有信息就会被感应器所感应,然后被计算机扫描,进入电脑,信息包括它的所有信息:出生日期、最后一次挤奶日期、交配时间等等,所有信息都一目了然,这些都突出体现出了农业智能模式的优越性。 (二)电商模式 淘宝之所以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站在了顾客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把顾客所需要的东西当作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将市场划分到最小化,将产品包装减到最轻,而且注重产品特色、模式和内容,把简单的“B2C”模式转化为“B2C2B”,并不断改进产品品质,逐渐实现了电商模式。目前,农村电商逐渐成为巨头们布局的重点。但是由于网络基础设施不健全等各种因素限制,农村市场的电商需求远远未被满足,是一个典型的蓝海市场,含金量十足。然而,农村电商市场要被很好地开发出来还是面临着许多挑战,这也与农村市场的特性紧密相关,农民购物的便利性与网购信任度是农村市场电商发展的主要瓶颈。 (三)产业链模式 一方面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改变了以往农村金融服务方式,采用一对一模式,借助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平台,采用批量作业、降低借贷双方交易成本的

云计算研究现状文献综述及外文文献

本文档包括该专题的:外文文献、文献综述 文献标题:An exploratory study on factors affecting the adoption of cloud computing by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作者:Aharony, Noa 期刊:The Electronic Library, 33(2), 308-328. 年份:2015 一、外文文献 An exploratory study on factors affecting the adoption of cloud computing by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影响云计算采用与否的一个探索性研究) Aharony, Noa Purpose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explores what factors may influence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to adopt new technologies, such as cloud computing in their organization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to what extent does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explain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intentions towards cloud computing, and to what extent do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cognitive appraisal and openness to experience, explain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intentions to use cloud computing. Design/methodology/approach - The research was conducted in Israel during the second semester of the 2013 academic year and encompassed two groups of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librarians and information specialists. Researchers used seven questionnaires to gather the following data: personal details, computer competence, attitudes to cloud computing, behavioral intention, openness to experience, cognitive appraisal and self-efficacy. Findings - The current study found that the behavioral intention to use cloud computing was impacted by several of the TAM variables,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uter competence. Originality/value - The study expands the scope of research about the TAM by applying it to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and cloud computing and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individual traits, such as cognitive appraisal, personal innovativeness, openness to experience and computer competence when considering technology acceptance. Further, the current study proposes that if directors of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s assume that novel technologies may improve their organizations' functioning, they should be familiar with both the TAM and the issu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These factors may help them choose the most appropriate workers. Keywords: Keywords Cloud computing, TAM, Cognitive appraisal,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Openness to experience Introduction One of the innovations tha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has recently presented is the

凉山苦荞品牌发展

凉山苦荞品牌发展探析 【摘要】品牌经济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本文以凉山州苦荞品牌发展为背景,提出了拓展凉山州苦荞品牌发展的基本思路。包括: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政府引导,统一标注“大凉山农产品”标识;龙头企业建设等。 【关键词】凉山苦荞;品牌;探析 品牌是现代企业的核心资源,是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的核心要素,品牌经济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说:“21世纪的组织只有依靠品牌竞争了…”,在经过竞争、价格竞争、广告竞争、服务竞争之后,随着国际市场界限的消除,市场竞争已经跨入了品牌竞争时代 [1]。 一、凉山州苦荞品牌现状 凉山州是中国苦荞麦分布最集中,种植面积最大的产区,常年种植面积100万亩,产量12万吨以上,产量占全国1/2。凉山州苦荞麦已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自1985年生产苦荞麦营养粉、疗效粉以来,苦荞加工企业不断增加,目前,州内从事苦荞麦研发生产的企业已有近40家,主要生产苦荞粉、米、面、羹、茶、酒、菜、食品、调味品及日用品等,其中,环太、正中、彝家山寨、航飞、三匠等企业生产的苦荞系列产品先后荣获全国、省、州知名产品。但是凉山苦荞加工企业多属于产业链的低端粗加工,缺乏医药等高端产品,州内外消费者对凉山州苦荞的认知度不够,因此,将苦荞

品牌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品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帮助凉山彝族同胞脱贫致富,推动产业进步,已成为凉山州苦荞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拓展凉山州苦荞品牌的基本思路 1.提高知名度,提升品牌美誉度 品牌的美誉度是指消费者对品牌的品质认知和喜好程度。较高的美誉度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认可与信任,才会占有更广大的市场。对产品进行功能定位,通过广告、公共关系、赞助体育比赛等展示苦荞品牌美誉度。 (1)提升凉山州苦荞的品牌美誉度品质是关键,品质主要包括功能、特点、可信赖度、耐用度、服务度、高品质的外观等多个方面。一个品牌要获得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首先必须保持其相对稳定的品质特征。品质好坏影响到品牌的生存和发展。 ①由苦荞协会发布标准,具体规定原产地域范围、传统工艺方法、质量特性要求等。按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质量要求,组织苦荞麦的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积极做好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申报认证工作,目前凉山州的昭觉县、美姑县、越西县、布拖县、普格县已获得“四川省无公害荞麦生产基地证书”。 ②发挥品牌原产地效应,建立完善的保护地理标志的法律法规体系。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苦荞麦主产区种植结构,加大对优质苦荞麦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建设规模大、标准高的优质苦荞

国内外研究现状

将新学的词汇用于句子、会话、故事讲述或写作之中,以加深记忆。④视觉映像:通过创造有意义的视觉映像在新语言信息与己掌握的语言信息之间建立记 忆联系。可以通过想象,也可以通过画图来建立。这种视觉映像可以来自事物或现象的画面、文字出现的地方,也可以通过想象来获得。⑤语义图示:以一个基本词为中心,在纸上画出跟该词有关的词语的语义关系结构图,并表示其相互关系。⑥语音串记:利用新词和己掌握单词之间语音上的某种共同特征来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由此促进记忆。可利用的语音特征可以是押韵,也可以是音节上的相似。⑦缩略助记:从要一记忆的词组或有关词语中抽取第一个字母或音节,组成一个新的词语单位,并用作该词组或有关词语的记忆线索。⑧言行相伴和具体操作:通过做出相应的动作和摆弄实物来记住所学到的新词。⑨构词分析:在碰到新词时观察它的词形,如发现它是由若干已知词或构词成分组成,就从这些组成部分的意义推测这一新词的意义。 贾冠杰(2001)提出的词汇学习策略有:①利用词汇游戏辅助教学。教师可根 据具体情况,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利用单词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在课后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词汇游戏以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词汇。②通过阅读来记忆词汇。学生可以根据上下文记忆单词也可以准确理解单词的含义。③通过形一义联想法和音一一义联想法来记忆单词。形一义联想法就是对单词的结构赋予一定的想象。音一义联想法则是设法把单词的音和义联系起来。 2.2有关词汇学习策略运用的情况 词汇作为信息的主要载体,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在语言 学的发展历史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关于词汇教与学的研究一直没有受到重视,尤其是在语法翻译时期和听说法时期。Charter(1987)曾将词汇比作 为一个不受重视的“灰姑娘”(转引自孙兴文,1998)。20世纪70年代以来, 随着交际性语言教学的出现,词汇开始引起了西方学者尤其是英美学者们的关注,词汇的地位才得以很大的提高,至此,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才成为二语习得研究者和英语教师关注的问题。 王文宇(1998)将词汇学习策略分为:规划策略(规划管理记忆全过程的方 法)、单词表策略、重复策略、联想策略、词性分析策略、上下文策略、语用策略。 姚梅林、吴建民、庞晖(2000)将词汇记忆策略分为9类:复述策略、联想策 略、归类策略、应用策略、单词表策略、上下文策略、词性分析策略、复习策略、管理策略。 将策略具体运用细分化的有: 易晓明和韩凯(1998)将词汇记忆策略分为四大类:①记忆术(如:对字母进 行转化、首字母法、编故事法、地点法、关键词法、想象形象、奇特想象)。②一般记忆加工策略(如:复述、分类、词根词缀等精细加工、对比、单词联想网)。 ③外部辅助策略(如:列表方式、物理刺激提醒、让别人告知、抄写在明显位置、利用单词等外部工具)。④元一记忆策略(如:重复、判断掌握程度、定任务量、难易判断、记忆过程总考虑、速度准确性权衡)。 程晓棠等(程晓棠、郑敏,2003)提出的词汇学习策略有:①在语境中学单词, 提出利用上下文的同义词或近义词、单词之间的指代关系以及词与词之间的搭配猜测词义。②利用联想增强对同类词的学习效果。可以用情景联想和单词网络。情景联想即是把描述日常生活中一连串动作的动词集中起来学习或复习以达到加深理解和记忆的目的。单词网络则是把同类词按照意思的层次关系设计

云计算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云计算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摘要:云计算近年来在越来越多的场合被广泛运用,同各行业逐渐走向深度融合,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也引发了人们对云计算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也是全面的。文章通过阐述云计算的基本概念,分析云计算的特点,国内外云计算的发展现状,以及云计算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云计算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关键词:云计算;趋势;现状 20世纪60年代,约翰?麦卡锡提出,“计算迟早有一天会变成公用基础设施”,这就意味着计算能力将来有可能和普通商品一样进行流通,这是云计算最初的起源。2007年10月,美国两大互联网巨头IBM和Google,宣布在云计算技术领域的合作。云计算吸引了大众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媒体、公司、技术人员开始追逐云计算。 1 云计算的概述 1.1 云计算的定义 对于云计算的认识,仍在持续的变化之中,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云计算的理解会有些许偏差。但是云计算最基本的概念是相通的,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把它拆分成3个步骤:(1)通过网络将大量的需要处理的程序自动地拆分成

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2)交由多部服务器组成的庞大系统搜寻分析。(3)将分析的结果回传给用户。这样处理能使用户按照需要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信息服务等,并且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1.2 云计算的特点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上看,云计算系统具有以下几个外部特征。(1)超大规模。云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大型互联网企业能拥有几十万台服务器,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谷歌公司甚至拥有一百多万台服务器,云能让客户拥有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2)虚拟化。云计算虚拟化是指应用在云中某处运行,但用户无需了解,只需要一部终端就可以通过网络服务实现需要的一切。(3)按需服务。云是一个庞大的资源池,用户可以按需购买,云可以像自?硭?、电、煤气这些生活用品一样按需计费。(4)可伸缩性。云的规模可以动态伸缩,在一定限度内变动,以适应应用和用户规模增长的变化。(5)服务可度量。云计算资源的优化和控制能力都具备可度量的特征。 2 云计算的发展现状 当前,虽然世界云计算正在蓬勃发展,但是比如安全问题等关键技术还在不断完善,产品和服务还在持续创新。然而,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正在不断扩大,2016年全球云服务市场规模金额为2 094.8亿美元,2017年全球云服务市场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