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JY-Ⅱ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系统介绍

EL-JY-Ⅱ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系统介绍
EL-JY-Ⅱ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系统介绍

第一部分EL-JY-Ⅱ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系统介绍EL-JY-Ⅱ型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系统是为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的教学实验而研制的,涵盖了目前流行教材的主要内容,能完成主要的基本部件实验和整机实验,可供大学本科、专科、成人高校以及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和《计算机组成和结构》等课程提供基本的实验条件,同时也可供计算机其它课程的教学和培训使用。

一、基本特点:

1、本系统采用了新颖开放的电路结构:

(1)、在系统的总体构造形式上,采用“基板+ CPU板”的形式,将系统的公共部分,如数据的输入、输出、显示单片机控制及与PC机通讯等电路放置在基板上,它兼容8位机和16位机,将微程序控制器、运算器、各种寄存器、译码器等电路放在CPU板上,而CPU板分为两种:8位和16位,它们都与基板兼容,同一套系统通过更换不同的CPU板即可完成8位机或16位机的实验,用户可根据需要分别选用8位的CPU板来构成8位计算机实验系统或选用16位的CPU板来构成16位计算机实验系统;也可同时选用8位和16位的CPU板,这样就可用比一套略多的费用而拥有两套计算机实验系统,且使用时仅需更换CPU板,而不需做任何其它的变动或连接,使用十分方便。

(2)、本系统提供有面包板和CPLD实验板(可选),学生能自己设计实验内容,达到开拓思维,提高创新和设计能力的目的。

2、本系统上安装有63个拨动开关、4个按钮开关和65个发光二极管,既可在单片

机的控制下进行编程和显示,完成实验,也可与PC机联机使用,可在PC机上进行编程、传送、装载程序、调试和运行等操作;还可以手动的方式完成全部的实验,并具备单步执行一条微指令、单步执行一条机器指令、连续运行程序、联机打印等功能,几种操作方式可按需要任意选择一种使用,切换方便。

3、控制器采用微程序方案,支持动态微程序设计,微程序指令的格式及定义均可

由用户自行设计并装入由EEPROM构成的控存中。

4、在显示功能上,采用了红、黄、绿三种颜色的指示灯以及数码管多种形式的显

示方法,使整个系统更加美观大方。

二、系统组成:

本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

1、基板:

本部分是8位机和16位机的公共部分,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数据输入和输出电路

2)显示及监控电路

3)脉冲源及时序电路

4)数据和地址总线

5)8255扩展实验电路

6)单片机控制电路和键盘操作部分

7)与PC机通讯的接口电路

8)主存储器电路

9)微代码输入及显示电路

10)电源电路

11)CPLD实验板(选件)

12)自由实验区(面包板)

2.CPU板:

本CPU板为16位机,其数据总线为16位,地址总线为8位,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运算器电路

2)微程序控制器电路

3)寄存器堆电路

4)程序计数器电路

5)指令寄存器电路

6)指令译码电路

7)地址寄存器电路

8)数据和控制总线电路

其中,运算器电路中的累加器电路由74LS181及其外围电路组成,此外所有的其它电路都由ALTERA公司的FPGA—EP1K10实现。板上的JTAG口、芯片EPC2LC20、跳线J1—J6用于配置EP1K10。当跳线J1—J6均跳至EPC2 OFF时,可通过JTAG口直接配置EP1K10,但断电后需重新配置。当跳线J1—J6均跳至EPC2 ON时,通过EPC2LC20来配置EP1K10。系统出厂时,已将配置文件烧录进EPC2LC20。由于EPC2LC20为非易失性器件,故每次上电时可自动配置EP1K10,无需重新烧录。

三、16位CPU板原理说明

(1)运算器电路

运算器电路包括累加器电路和移位寄存器电路。其中累加器电路由4片74LS273和4片74LS181组成,其原理如下:

其控制逻辑由EP1K10内部产生,其原理如下:

累加器电路的外部接口有:LDR1、LDR2、ALU_G、AR、S3—S0 M CN,其功能见

实验一。CY为进位单元,对应于CY指示灯。

移位寄存器由EP1K10实现,其框图如下:

T4为移位时钟,M、S0、S1为功能选择(见实验二),G_299为输出控制,低电平时将寄存器的值送上数据总线。CY为进位单元,对应于Z指示灯。DA TAL、DA TAH 接至数据总线。

(2)微程序控制电路

微程序控制电路电路中,由三片2816作为24位微程序存储器,EP1K10产生控制逻辑。开关K1、K2、K3的不同组合控制微程序的读、写和运行,六个黄色LED为微地址指示灯。微控器原理如下图(除2816、74LS245和74LS374外,其余芯片功能均由EP1K10实现。不详之处请查阅EP1K10的源程序)。以微程序的运行为例:在T2时刻,将MS24—MS1的24位微程序打入微指令寄存器,然后由译码电路对MS24—MS7进行译码,产生地址寄存器、指令寄存器等等电路的控制信号。MS6—MS1指示下一个微地址,在T3时刻,由机器指令译码器产生的强制微地址信号对MS6—MS1微地址的某几位强行置位,形成下一个微地址输出。微控器的外部接口有:uAJ1、LDRO1、LDRO2、ALU_GOUT、G_299OUT、AROUT、STA TUS 、AO1、BO1、WEO、WEI、LARI。在读、写微程序时,uAJ1用于从外部输入微地址;LDRO1、LDRO2、ALU_GOUT、G_299OUT、AROUT、STA TUS为运算器电路的控制信号,只要将它们接至运算器电路相应的接口上(STA TUS接S3—S1MCN)就能实现微程序对运算器的控制。AO1、BO1通常接至底板I/O控制电路的1A1B上,用于外部I/O设备的选通控制。WEO为微控器的读写输出,WEI为外部读写控制电路的输入,控制总线上的WR 为外部读写控制电路的输出,其控制电路为:

通常将WEO与WEI相连,实现微程序对外部读写的控制。LARI为地址控制器的输

入,以下另作介绍。除此以外其他控制信号都已接至相应的控制电路。

(3)程序计数器、地址寄存器电路

程序计数器和地址寄存器电路由EP1K10实现,其原理如下图所示。其中LOAD、LPC、LAR、PC_G均为微程序译码产生的控制信号;T3、T4为时钟,LARI为外部输入接口,CLR由底板上的CLR开关提供。LDATA为数据总线低8位,AL为8位地址总线。地址寄存器原理为:如PC_G=‘0’,在CLK上升沿锁存DA TI1;如PC_G=‘1’,则在CLK上升沿锁存DA TI2。

(4)寄存器堆、指令寄存器电路

寄存器堆和指令寄存器电路由EP1K10实现,其原理如下图所示。其中LDIR为微程序译码产生的控制信号,T4为时钟,LR、RG为机器指令译码产生的控制信号。CLKi 的上升沿将数据总线上的数打入寄存器Ri,OEi为低电平时将寄存器Ri的数送上数据总线。HDA TA和LDATA分别为高8位和低8位数据总线。CLR由底板上的CLR开关提供。

(5)指令译码器电路

指令译码器电路由EP1K10实现,其原理如下图所示。其中P1、P2、P3、P4、LRi、RAG、RBG、RCG为微程序译码产生的控制信号,T3为时钟,I7—I0为指令寄存器的输出IR,CA1、CA2为机器指令的读、写、运行的控制端,已分别接至控制总线的E4和E5。SA4—SA0为强制微地址信号,输出至微控制器电路;LDR2—LDR0输出至寄存器堆电路的LR,R0B、R1B、R2B输出至寄存器堆电路的RG。

(6)数据、地址和控制总线电路

CPU板上的16个绿色指示灯D15—D0对应于16位数据总线,8个黄色指示灯对应于8位地址总线。控制总线上的信号除WR外均由底板的CPU产生。

四、底板使用说明

底板的系统布局如下图所示。

1、控制开关电路用于开关方式下各种控制信号的输入,每个开关对应一个LED指示

灯。当LED点亮时,表示相对应的开关输出为高电平,反之则为低电平。

2、键盘及监控显示灯用于键盘方式下的实验,其用法见各实验说明(注:当开关K4

为“ON”时键盘被封锁)。

为例,MD1-MD16电路与此相同)。

当K4为“OFF”(VCC)时,24位开关无效,24个数码管的显示由2816的数据口

决定,用于键盘方式读写微代码和开关方式读微代码。当K4为“ON”(GND)时,24位开关有效,24个数码管显示每一位开关的状态(“0”或“1”),用于开关方式写微代码。

4、脉冲源及时序电路用于开关方式下产生时序信号;F、F/2、F/4、F/8分别为固定时

钟频率输出端,其频率分别为1M、500K、250K、125K。Fin为时钟输入,可接至F、F/2、F/4、F/8中的任何一个输出;按下“单脉冲”键时,T+、T-端分别产生一个正脉冲、一个负脉冲;按下“单步”键时,T1、T2、T3、T4端依次产生一个正脉冲,用于程序的单步运行;按下“启动”键时,T1、T2、T3、T4端依次产生连续的正脉冲,用于程序的全速运行;按下“停止”键时,T1、T2、T3、T4端不产生脉冲,用于中止程序运行。

5、16位数据输入电路如下图所示:DIJ2为高8位数据,DIJ1为低8数据,当DIJ—G

为低电平时,DIJ2、DIJ1输出16位开关量数据,否则为高阻态。

6、16位输出显示电路由四个数码管和四片可编程逻辑芯片GAL16V8组成。GAL16V8

为显示提供译码和驱动,当W/R、D-G均为低电平时,将D15—D0的数据送至数码管显示。

7、I/O控制电路由一片74LS139构成,用于为外部器件提供选通信号。其原理和逻辑

关系如下图所示:

8、显示灯电路:该电路有四个绿色LED指示灯。当输入为高电平时,点亮相应位置的

LED灯。

9、主存储器电路其原理如下图所示:

10、8255接口电路的数据、地址、控制线和PA口以及PB口的第四位均通过单排插针

引出。底板上的数据总线BD15—BD0(三组接口相同,可互换)和CPU板上的数据线相连,地址总线AD7—AD0(三组接口相同,可互换)和CPU板上的地址线相连。

五、参考实验:

1.运算器实验

2.移位运算实验

3.存储器读写和总线控制实验

4.微程序控制器原理实验

5.微程序设计实验

6.简单模型机组成原理实验

7.带移位运算的模型机组成原理实验

8.复杂模型机组成原理实验

9.复杂模型机的I/O实验

10.具有简单中断处理功能的模型机实验

11.基于重叠和流水线技术的CPU结构实验

12.RISC模型机实验

13.存储器扩展实验

14.可重构原理计算机组成实验

其中实验10—14需配备ALTERA公司的MAXPLUSII软件和本公司的ALTERA下载电缆。实验1—9上电之前,须将CPU板上的跳线J1—J6跳至EPC ON。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实验二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部件实验 实验项目实验二运算器组成实验 系别___ _计算机学院 _ ______ 专业___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___ 班级/学号___计科1601/55___ 学生姓名 ______罗坤__ ________ 实验日期_(2018年4月12日)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吴燕

实验二运算器组成实验一.实验目的 (1)掌握算术,逻辑运算单元的工作原理。 (2)熟悉多通用寄存器结构的简单运存器。 (3)进一步熟悉运算器的结构传送通路及控制方法。(4)按给定的各种操作流程完成运算。 二.实验电路

三.试验设备 数据通路板(B板)、控制信号板(A板)各一块。 四.实验数据 R0 ○OH→R0 SW=OH SW-BUS Ys1Ys0=11 LDR0,T4 R1 ○**H→R1 SW=**H SW-BUS Ys1Ys0=11 LDR1,T4 ○(R1)→DR1 YS1YS0=00 R1-BUS LDDR1,T4 ○(DR1)+1→R1 000001 ALU YS1YS0=11 LDR1,T4 YS1YS0=00 R1-BUS R2 ○**H→R2 SW=**H SW-BUS YS1YS0=11 LDR2,T4 ○(R2)→DR2 YS1YS0=00 R2-BUS LDDR2,T4 ○(DR2非)→R2 010110 ALU YS1YS0=11

YS1YS0=00 R2-BUS R1,R0 ○**H→R1 SW=**H SW-BUS Ys1Ys0=11 LDR1,T4 ○(R1)→DR2 YS1YS0=00 R2-BUS LDDR2,T4 ○(DR2) →R0 YS1YS0=00 LDR0,T4 YS1YS0=00 R0-BUS R1,R0 ○**H→R1 SW=**H SW-BUS Ys1Ys0=11 LDR1,T4 ○(R1)→DR1 YS1YS0=00 R1-BUS LDDR1,T4 ○**H→R0 SW=**H SW-BUS Ys1Ys0=11 LDR0,T4 ○(R0)→DR2 YS1YS0=00 R2-BUS LDDR2,T4 ○(DR1)-(DR2)→R0 011001 ALU YS1YS0=11 LDR2,T4 YS1YS0=00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

计算机组成原理 一、8 位算术逻辑运算 8 位算术逻辑运算实验目的 1、掌握简单运算器的数据传送通路组成原理。 2、验证算术逻辑运算功能发生器74LS181的组合功能。 8 位算术逻辑运算实验内容 1、实验原理 实验中所用的运算器数据通路如图3-1所示。其中运算器由两片74LS181以并/串形成8位字长的ALU构成。运算器的输出经过一个三态门74LS245(U33)到ALUO1插座,实验时用8芯排线和内部数据总线BUSD0~D7插座BUS1~6中的任一个相连,内部数据总线通过LZD0~LZD7显示灯显示;运算器的两个数据输入端分别由二个锁存器74LS273(U29、U30)锁存,两个锁存器的输入并联后连至插座ALUBUS,实验时通过8芯排线连至外部数据总线EXD0~D7插座EXJ1~EXJ3中的任一个;参与运算的数据来自于8位数据开并KD0~KD7,并经过一三态门74LS245(U51)直接连至外部数据总线EXD0~EXD7,通过数据开关输入的数据由LD0~LD7显示。 图中算术逻辑运算功能发生器74LS181(U31、U32)的功能控制信号S3、S2、S1、S0、CN、M并行相连后连至SJ2插座,实验时通过6芯排线连至6位功能开关插座UJ2,以手动方式用二进制开关S3、S2、S1、S0、CN、M来模拟74LS181(U31、U32)的功能控制信号S3、S2、S1、S0、CN、M;其它电平控制信号LDDR1、LDDR2、ALUB`、SWB`以手动方式用二进制开关LDDR1、LDDR2、ALUB、SWB来模拟,这几个信号有自动和手动两种方式产生,通过跳线器切换,其中ALUB`、SWB`为低电平有效,LDDR1、LDDR2为高电平有效。 另有信号T4为脉冲信号,在手动方式下进行实验时,只需将跳线器J23上T4与手动脉冲发生开关的输出端SD相连,按动手动脉冲开关,即可获得实验所需的单脉冲。 2、实验接线 本实验用到4个主要模块:⑴低8位运算器模块,⑵数据输入并显示模块,⑶数据总线显示模块,⑷功能开关模块(借用微地址输入模块)。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

实验一基础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和了解TEC-XP16教学实验系统监控命令的用法。 2、学习和了解TEC-XP16教学实验系统的指令系统。 3、学习简单的TEC-XP16教学实验系统汇编程序设计。 二、预习要求: 1、学习TEC-XP16机监控命令的用法。 2、学习TEC-XP16机的指令系统、汇编程序设计及监控程序中子程序调用。 3、学习TEC-XP16机的使用,包括开关、指示灯、按键等。 4、了解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和要求。 三、实验步骤: 在教学计算机硬件系统上建立与调试汇编程序有几种操作办法。 第一种办法,是使用监控程序的A命令,逐行输入并直接汇编单条的汇编语句,之后使用G命令运行这个程序。缺点是不支持汇编伪指令,修改已有程序源代码相对麻烦一些,适用于建立与运行短小的汇编程序。 第二种办法,是使用增强型的监控程序中的W命令建立完整的汇编程序,然后用M命令对建立起来的汇编程序执行汇编操作,接下来用G命令运行这个程序。适用于比较短小的程序。此时可以支持汇编伪指令,修改已经在内存中的汇编程序源代码的操作更方便一些。 第三种办法,是使用交叉汇编程序ASEC,首先在PC机上,用PC机的编辑程序建立完整的汇编程序,然后用ASEC对建立起来的汇编程序执行汇编操作,接下来把汇编操作产生的二进制的机器指令代码文件内容传送到教学机的内存中,就可以运行这个程序了。适用于规模任意大小的程序。

在这里我们只采用第一种方法。 在TEC-XP16机终端上调试汇编程序要经过以下几步: 1、使教学计算机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具体步骤见附录联机通讯指南)。 2、使用监控命令输入程序并调试。 ⑴用监控命令A输入汇编程序 >A 或>A 主存地址 如:在命令行提示符状态下输入: A 2000↙;表示该程序从2000H(内存RAM区的起始地址)地址开始 屏幕将显示: 2000: 输入如下形式的程序: 2000: MVRD R0,AAAA ;MVRD 与R0 之间有且只有一个空格,其他指令相同 2002: MVRD R1,5555 2004: ADD R0,R1 2005: AND R0,R1 2006: RET ;程序的最后一个语句,必须为RET 指令 2007:(直接敲回车键,结束A 命令输入程序的操作过程) 若输入有误,系统会给出提示并显示出错地址,用户只需在该地址重新输入正确的指令即可。 ⑵用监控命令U调出输入过的程序并显示在屏幕上 >U 或>U 主存地址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三运算器

实验三:八位运算器组成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运算器的组成原理、工作原理; 2:了解总线数据传输结构; 3:熟悉简单的运算器的数据通路与控制信号的关系; 4:完成给定数据的算术操作、逻辑操作; 二:实验条件: 1:PC机一台; 2:MAX+PLUSⅡ软件; 三:实验内容(一) 1:所用到的芯片 74181:四位算术逻辑运算单元; 74244:收发器(双向的三态缓冲器) 74273:八位D触发器; 74374:八位D锁存器; 74163:八进制计数器; 7449:七段译码器 2:实验电路图 (1)运算器电路图 (A)数据输入电路由两个十六进制计数器连接成16*16=256进制的计数器,可以实现八位的输入。 (B)运算功能选择电路由一个十六进制计数器组成,可以实现16种不同运算的选择。再加上逻辑运算器上的M位和Cn位的选择,一共可以实现16*3=48种运算功能。内部由一个74163构成。

内部结构: (C)数码管扫描显示电路由一个扫描电路scan和一个七段译码器7449组成,scan 内部是一个二选一的多路复用器。 scan内部结构: (D)运算器电路图

(2)波形仿真图 (A)输入两个数A=05H,B=0AH,O5H DR1,0AH DR2,并通过经由74181在总线上显示。

(B)对两个数进行各种数学运算和逻辑运算。加法运算:输出控制:s4s3s2s1=0001,M=0,CN=0 输出使能:ALU_BUS=0 计算结果:05H+0AH=10H

四:实验内容(二) 给定A,B两个数,设A=05H,B=0AH,完成几种常见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画出运算的波形和仿真图 (1)逻辑运算:A and B,A or B,取反/A,A⊙B,A⊕B; /A A⊕B A⊙B A and B A or B 输入控制s3s2s1s0 0000 0110 1001 1011 1110 计算结果FAH 0FH F0H 00H 0FH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完整版

河南农业大学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题目简单机模型实验 学院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 专业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0级1班 学生姓名张子坡(1010101029) 指导教师郭玉峰 撰写日期:二○一二年六月五日

一、实验目的: 1.在掌握各部件的功能基础上,组成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系统模型机; 2.了解微程序控制器是如何控制模型机运行的,掌握整机动态工作过程; 3定义五条机器指令,编写相应微程序并具体上机调试。 二、实验要求: 1.复习计算机组成的基本原理; 2.预习本实验的相关知识和内容 三、实验设备: EL-JY-II型计算机组成原理试验系统一套,排线若干。 四、模型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模型机结构框图见实验书56页图6-1. 输出设备由底板上上的四个LED数码管及其译码、驱动电路构成,当D-G和W/R均为低电平时将数据结构的数据送入数据管显示注:本系统的数据总线为16位,指令、地址和程序计数器均为8位。当数据总线上的数据打入指令寄存器、地址寄存器和程序寄存器时,只有低8位有效。 在本实验我们学习读、写机器指令和运行机器指令的完整过程。在机器指令的执行过程中,CPU从内存中取出一条机器指令到执行结束为一个指令周期,指令由微指令组成的序列来完成,一条机器指令对应一段微程序。另外,读、写机器指令分别由相应的微程序段来完成。

为了向RAM中装入程序和数据,检查写入是否正确,并能启动程序执行,必须设计三个控制操作微程序。 存储器读操作(MRD):拨动清零开关CLR对地址、指令寄存器清零后,指令译码器输入CA1、CA2为“00”时,按“单步”键,可对RAM连续读操作。 存储器写操作(MWE):拨动清零开关CLR对地址、指令寄存器清零后,指令译码器输入CA1、CA2为“10”时,按“单步”键,可对RAM连续写操作。 启动程序(RUN):拨动开关CLR对地址、指令寄存器清零后,指令译码器输入CA1、CA2为“11”时,按“单步”键,即可转入第01号“取指”微指令,启动程序运行。 注:CA1、CA2由控制总线的E4、E5给出。键盘操作方式有监控程序直接对E4、E5赋值,无需接线。开关方式时可将E4、E5接至控制开关CA1、CA2,由开关控制。 五、实验内容、分析及参考代码: 生成的下一条微地址 UA5 UA0 MS5 MS0 微地址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七

图16 启停单元布局图 序电路由1片74LS157、2片74LS00、4个LED PLS2、PLS3、PLS4)组成。当LED发光时 图17

图17 时序单元布局图 (二)启停、脉冲单元的原理 1.启停原理:(如图18) 启停电路由1片7474组成,当按下RUN按钮,信号输出RUN=1、STOP=0,表示当前实验机为运行状态。当按下STOP 按钮,信号RUN=0、STOP=1,表示当前实验机为停止状态。当 系统处于停机状态时,微地址、进位寄存器都被清零,并且可 通过监控单元来读写内存和微程序。在停止状态下,当HALT 时有一个高电平,同时HCK有一个上升沿,此时高电平被打入 寄存器中,信号输出RUN=1、STOP=0,使实验机处于运行状态。

图18 启停单元原理图 2.时序电路: 时序电路由监控单元来控制时序输出(PLS1、PLS2、PLS3、PLS4)。实验所用的时序电路(如图19)可产生4个等间隔的时序信号PLS1、PLS2、PLS3、PLS4。为了便于监控程序流程,由监控单元输出PO信号和SIGN脉冲来实现STEP(微单步)、GO (全速)和HALT(暂停)。当实验机处于运行状态,并且是微单步执行,PLS1、PLS2、PLS3、PLS4分别发出一个脉冲,全速执行时PLS1、PLS2、PLS3、PLS4脉冲将周而复始的发送出去。在时序单元中也提供了4个按钮,实验者可手动给出4个独立的脉冲,以便实验者单拍调试模型机。

图19 时序电路图 实验步骤 1.交替按下“运行”和“暂停”,观察运行灯的变化(运行:RUN 亮;暂停:RUN灭)。 2.把HALT信号接入二进制拨动开关,HCK接入脉冲单元的PLS1。按下表接线 接入开关位号 信号定 义 HCK PLS1孔 HALT H13孔 3.按启停单元中的停止按钮,置实验机为停机状态,HALT=1。 4.按脉冲单元中的PLS1脉冲按键,在HCK上产生一个上升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五

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一 姓名:学号:教师: 时间:机位:报告成绩: 实验名称:指令系统实验 一、实验目的:1. 读出系统已有的指令,并理解其含义。 2. 设计并实现一条新指令。 二、实验原理:利用CP226实验仪(用74HC754即8D型上升沿触发器)上的K16…K23 开关为数据总线DBUS设置数据,其他开关作为控制信号,一条指令执行完 毕PC会自动加1,系统顺序执行下一条指令,但系统要进入一个新的指令序 列时,如跳转、转子程序等,必须给PC打入新的起始值——新指令序列的 入口地址。实验箱实现把数据总线的值(目标地址)打入PC的操作,以更新 PC值。 三、实验内容:1. 考察机器指令64的各微指令信号,验证该指令的功能。(假设R0=77H, A=11H, 77地址单元存放56H数据,64指令的下一条指令为E8) 2. 修改机器指令E8,使其完成“输出A+W的结果左移一位后的值到OUT” 操作。 四、实验步骤:1. 考察机器指令64的各微指令信号,验证该指令的功能。(假设R0=77H, A=11H, 77地址单元存放56H数据,64指令的下一条指令为E8) ①在初始化系统(Reset),进入微程序存储器模式(μEM状态),用NX键观 察64H,65H,66H,67H, 地址中原有的微指令,分析并查表确定其功能。 ②在EM状态下,Adr打入A0,DB打入64;按NX键,Adr显示A1,DB 打入E8。 ③在μEM状态下,在E8H、E9H、EAH、EBH下分别打入:FFDED8、CBFFFF、 FFFFFF、FFFFFF。 ④给μPC状态下,打入μPC(00)、PC(A0)、A(11)、W(00),按3次 NX输入R0(77)。 ⑤按下STEP键,观察实验现象。 2. 修改机器指令E8,使其完成“输出A+W的结果左移一位后的值到OUT” 操作。 ⑥继续按STEP键,直到进入E8状态下。 ⑦在EM状态下,打入Adr为77,DB为56。 ⑧按STEP键执行指令,观察实验现象。 五、实验现象:OUT寄存器的值为5A。 六、数据记录、分析与处理:实验结果和预期的一样。 七、实验结论:1、机器指令64对应的各微指令码为:FF77FF、D7BFEF、FFFE92、CBFFFF。其功能为:将R0寄存器的值打入地址寄存器MAR;存贮器EM将MAR输出地址所对应的值打入W寄存器;ALU直通门输出的值打入A寄存器,A、W中的值进行“与”运算,结果在A输出;PC+1,读出下一条指令并立即执行。 八、建议:暂无。

计算机组成原理 实验4

实验四模型机设计 1 实验目的 (1) 掌握一个简单CPU的组成原理。 (2) 在掌握部件单元电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构造一台基本模型计算机。 (3) 为其定义五条机器指令,编写相应的微程序,并上机调试掌握整机概念。 2 实验设备 PC机一台,TD-CMA实验系统一套。 3 实验原理 本实验要实现一个简单的CPU,并且在此CPU的基础上,继续构建一个简单的模型计算机。CPU由运算器(ALU)、微程序控制器(MC)、通用寄存器(R0),指令寄存器(IR)、程序计数器(PC)和地址寄存器(AR)组成,如图4-1所示。这个CPU在写入相应的微指令后,就具备了执行机器指令的功能,但是机器指令一般存放在主存当中,CPU必须和主存挂接后,才有实际的意义,所以还需要在该CPU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主存和基本的输入输出部件,以构成一个简单的模型计算机。 图4-1 基本CPU构成原理图 除了程序计数器(PC),其余部件在前面的实验中都已用到,在此不再讨论。系统的程序计数器(PC)和地址寄存器(AR)集成在一片CPLD芯片中。CLR连接至CON单元的总清端CLR,按下CLR按钮,将使PC清零,LDPC和T3相与后作为计数器的计数时钟,当LOAD为低时,计数时钟到来后将CPU内总线上的数据打入PC。

T3 CLR 图4-2 程序计数器(PC)原理图 本模型机和前面微程序控制器实验相比,新增加一条跳转指令JMP,共有五条指令:IN(输入)、ADD(二进制加法)、OUT(输出)、JMP(无条件转移),HLT(停机),其指令格式如下(高4位为操作码): 助记符机器指令码说明 IN0010 0000IN R0 ADD0000 0000R0 + R0 R0 OUT0011 0000R0 OUT JMP addr1110 0000 ********addr PC HLT0101 0000停机 其中JMP为双字节指令,其余均为单字节指令,********为addr对应的二进制地址码。微程序控制器实验的指令是通过手动给出的,现在要求CPU自动从存储器读取指令并执行。根据以上要求,设计数据通路图,如图4-3所示。 本实验在前一个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三个部件,一是PC(程序计数器),另一个是AR(地址寄存器),还有就是MEM(主存)。因而在微指令中应增加相应的控制位,其微指令格式如表4-1所示。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

实验3 MIPS指令系统和MIPS体系结构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和熟悉指令级模拟器 (2)熟悉掌握MIPSsim模拟器的操作和使用方法 (3)熟悉MIPS指令系统及其特点,加深对MIPS指令操作语义的理解(4)熟悉MIPS体系结构 二. 实验内容和步骤 首先要阅读MIPSsim模拟器的使用方法,然后了解MIPSsim的指令系统。(1)、启动MIPSsim (2)、选择“配置”->“流水方式”选项,使模拟器工作在非流水方式。

(3)、参照使用说明,熟悉MIPSsim模拟器的操作和使用方法。 (4)、选择“文件”->“载入程序”选项,加载样例程序 alltest.asm,然后查看“代码”窗口,查看程序所在的位置。 (5)、查看“寄存器”窗口PC寄存器的值:[PC]= 0x00000000 。

(6)、执行load和store指令,步骤如下: 1)单步执行一条指令(F7)。 2)下一条指令地址为 0x00000004 ,是一条有(有,无)符号载入字节 (字节,半字,字)指令。 3)单步执行一条指令(F7)。 4)查看R1的值,[R1]=-128。

5)下一条指令地址为 0x00000008 ,是一条(有,无)符号载入字(字节,半字,字)指令。 6)单步执行1条指令。 7)查看R1的值,[R1]=128。 8)下一条指令地址为 0x0000000C ,是一条无(有,无)符号载入字(字节,半字,字)指令。 9)单步执行1条指令。

10)查看R1的值,[R1]=128。 11)单步执行1条指令。 12)下一条指令地址为 0x00000014 ,是一条保存字(字节,半字,字)指令。 13)单步执行一条指令。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五存储器读写实验

实验五 存储器读写实验实验目的 1. 掌握存储器的工作特性。 2. 熟悉静态存储器的操作过程,验证存储器的读写方法。 二、实验原理 表芯片控制信号逻辑功能表

2. 存储器实验单元电路 芯片状态 控制信号状态 DO-D7 数据状态 M-R M -W 保持 1 1 高阻抗 读出 0 1 6116-^总钱 写人 1 0 总线-*6116 无效 报警 ^2-10 D7—DO A7—A0

團2-8存储器实验电路逻辑图 三、实验过程 1. 连线 1) 连接实验一(输入、输出实验)的全部连线。 2) 按逻辑原理图连接M-W M-R 两根信号低电平有效信号线 3) 连接A7-A0 8根地址线。 4) 连接B-AR 正脉冲有效信号 2. 顺序写入存储器单元实验操作过程 1) 把有B-AR 控制开关全部拨到0,把有其他开关全部拨到1,使全部信号都处 于无效 状态。 2) 在输入数据开关拨一个实验数据,如“ 00000001”即16进制的01耳 把IO-R 控制开关拨下,把地址数据送到总线。 3) 拨动一下B-AR 开关,即实现“1-0-1 ”产生一个正脉冲,把地址数据送地 址寄存器保存。 4) 在输入数据开关拨一个实验数据,如“ 10000000',即16进制的80耳 把IO-R 控 制开关拨下,把实验数据送到总线。 3. 存储器实验电路 0 O O 0 0 olo O O O O 0 00 OUTPUT L/O :W 8-AR £ ■」2 ■七 ol^Fgr' L P O 74LS273 A7- AO vz 0 o|o 0 r 6116 A7 INPUT D7-O0 [olololololololol T2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学院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 专业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0级2班学生姓名毛世均 1010101046 指导教师郭玉峰 撰写日期:二○一二年六月四日

SA4=1 1.根据上边的逻辑表达式,分析58页图6-2的P1测试和P4测试两条指令的微地址转移方向。 P1测试:进行P1测试时,P1为0,其他的都为1, 因此SA4=1, SA3=I7,SA2=I6,SA1=,SA0=I4 微地址011001,下址字段为001000下址字段001000译码后,高两位不变,仍然为00,低四位受到机器指令的高四位I7-I4的影响。 机器指令的高四位为0000时,下一条微指令地址为001000,转到IN 操作。机器指令高四位0010时,下一条微指令地址为001010,转到MOV 操作。机器指令高四位为0001时,下一条微指令地址为001001,转到ADD 操作。机器指令高四位为0011时,下一条微指令地址为001011,转到OUT 操作。机器指令高四位为0100时,下一条微指令地址001100,转到JMP 操作 P4测试:进行P4测试时,P4为0,其他的都为1. 因此SA4=SA3=SA2=1,SA1=CA2,SA0=CA1 微地址000000,下址字段为010000. 010000被译码之后,高四位不变,0100低两位由CA2和CA1控制。CA2和CA1的值是由单片机的键盘填入控制的。 当实验选择CtL2=1时,CA2和CA1被填入0和1,这时低两位被译码电路翻译成01,所以下一条微地址就是010001,然后进入写机器指令的状态。当实验选择CtL2=2时,CA2和CA1被填入1和0,这时低两位被译码电路翻译成10,所以下一条微地址就是010010,然后进入读机器指令的状态。当实验选择CtL2=2时,CA2和CA1被填入1和1,这时低两位被译码电路翻译成 11,所以下一条微地址就是010011,然后进入运行机器指令的状态。 2.分析实验六中五条机器指令的执行过程。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5- PC实验

2.5 PC实验 姓名:孙坚学号:134173733 班级:13计算机日期:2015.5.15 一.实验要求:利用CPTH 实验仪上的K16..K23 开关做为DBUS 的数据,其它开关做为控制信号,实现程序计数器PC的写入及加1 功能。 二.实验目的:1、了解模型机中程序计数器PC的工作原理及其控制方法。2、了解程序执行过程中顺序和跳转指令的实现方法。 三.实验电路:PC 是由两片74HC161构成的八位带预置记数器,预置数据来自数据总线。记数器的输出通过74HC245(PCOE)送到地址总线。PC 值还可以通过74HC245(PCOE_D)送回数据总线。 PC 原理图 在CPTH 中,PC+1 由PCOE 取反产生。 当RST = 0 时,PC 记数器被清0 当LDPC = 0 时,在CK的上升沿,预置数据被打入PC记数器 当PC+1 = 1 时,在CK的上升沿,PC记数器加一 当PCOE = 0 时,PC值送地址总线

PC打入控制原理图 PC 打入控制电路由一片74HC151 八选一构成(isp1016实现)。 当ELP=1 时,LDPC=1,不允许PC被预置 当ELP=0 时,LDPC 由IR3,IR2,Cy,Z确定 当IR3 IR2 = 1 X 时,LDPC=0,PC 被预置 当IR3 IR2 = 0 0 时,LDPC=非Cy,当Cy=1时,PC 被预置 当IR3 IR2 = 0 1 时,LDPC=非Z,当Z=1 时,PC 被预置 连接线表 四.实验数据及步骤: 实验1:PC 加一实验

置控制信号为: 按一次STEP脉冲键,CK产生一个上升沿,数据PC 被加一。 实验2:PC 打入实验 二进制开关K23-K16用于DBUS[7:0]的数据输入,置数据12H 置控制信号为: 每置控制信号后,按一下STEP键,观察PC的变化。 五.心得体会: 经过上一个实验的练习,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了解了模型机中程序计数器PC的工作原理及其控制方法,还有了解了程序执行过程中顺序和跳转指令的实现方法。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3-微程序控制器实验

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班 __组学号 姓名协作者教师评定_____________ 实验题目_ 微程序控制器实验_________________ 1.实验目的与要求: 实验目的:1.理解时序产生器的原理,了解时钟和时序信号的波形; 2.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功能、组成知识; 3掌握微指令格式和各字段功能; 4.掌握微程序的编制、写入、观察微程序的运行,学习基 本指令的执行流程。 实验要求:按练习一要求完成测量波形的操作,画出TS1、TS2、TS3、TS4的波形,并测出所有的脉冲Φ的周期。按练习二的要 求输入微指令的二进制代码表,并单步运行五条机器指 令。 2.实验方案: 1.用联机软件的逻辑示波器观测时序信号: 测量Φ、TS1、TS2、TS3、TS4信号的方法: (1)按图接线,接一根即可; (2)把探笔的探头端按颜色分别插到试验仪左上角的CH1、CH2,黑探头插CH1,红探头插CH2,将黑探笔的探头插在Φ接线的上孔,将红探笔的探针夹在TS1两针之间; (3)将实验仪的STOP开关置为RUN、STEP开关置为EXEC,“SWITCH UNIT”中CLR开关置为1状态,按动START按键; (4)启动“组成原理联机软件”,点击“调试”菜单下的“显示逻辑示波器窗口”,点击示波器开关,即可在屏幕上看到波形。使用“步数”或“速度”调整波形,波形调整好后,不要用同步通道来稳定波形,应该单击示波器开关,这样整个波形都停下来;(5)鼠标停留在波形线上,会有时间提示,两者相减可以算出波形周期; (6)测完Φ和TS1后,接着测量TS1和TS2,把黑红探针分别夹在TS1两根针之间和TS2两根针之间,相互比较,可以测量TS1 和TS2之间相位关系。同理通过测量TS2、TS3可以测量出TS2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 实验报告 学院:计算机学院 专业:软件工程 班级学号:130803 313002384 学生姓名:胡健华 实验日期:2014-11-13 指导老师:李鹤喜 五邑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

实验二 一、实验名称:SRAM 静态随机存储器实验 二、实验目的: 掌握静态随机存储器RAM工作特性及数据的读写方法。 三、实验内容: 1、向存储器中指定的地址单元输入数据,地址先输入AR寄存器,在地址灯上显示;再将数据 送入总线后,存到指定的存储单元,数据在数据显示灯显示。 2、从存储器中指定的地址单元读出数据, 地址先输入AR寄存器,在地址灯显示; 读出的数据送入 总线, 通过数据显示灯显示。 四、实验设备: PC机一台,TD-CMA实验系统一套。 五、实验步骤: 1、关闭实验系统电源,按图2-4 连接实验电路,并检查无误,图中将用户需要连接的信号用 圆圈标明。 2、将时序与操作台单元的开关KK1、KK3 置为运行档、开关KK2 置为‘单步’档。 3、将CON 单元的IOR 开关置为1(使IN 单元无输出),打开电源开关,如果听到有‘嘀’报 警声,说明有总线竞争现象,应立即关闭电源,重新检查接线,直到错误排除。 图2-4

4、给存储器的00H、01H、02H、03H、04H 地址单元中分别写入数据11H、12H、13H、14H、15H。 由前面的存储器实验原理图(图2-1-3)可以看出,由于数据和地址由同一个数据开关给出,因此数据和地址要分时写入,先写地址,具体操作步骤为:先关掉存储器的读写(WR=0,RD=0),数据开关输出地址(IOR=0),然后打开地址寄存器门控信号(LDAR=1),按动ST 产生T3 脉冲,即将地址打入到AR 中。再写数据,具体操作步骤为:先关掉存储器的读写(WR=0,RD=0)和地址寄存器门控信号(LDAR=0),数据开关输出要写入的数据,打开输入三态门(IOR=0),然后使存储器处于写状态(WR=1,RD=0,IOM=0),按动ST 产生T3脉冲,即将数据打入到存储器中。写存储器的流程如图2-5 所示(以向00 地址单元写入11H为例): 图2-5 5、依次读出第00、01、02、03、04 号单元中的内容,观察上述各单元中的内容是否与前面写 入的一致。同写操作类似,也要先给出地址,然后进行读,地址的给出和前面一样,而在进行读操作时,应先关闭IN 单元的输出(IOR=1),然后使存储器处于读状态(WR=0,RD=1,IOM=0),此时数据总线上的数即为从存储器当前地址中读出的数据内容。读存储器的流程如图2-6 所示(以从00 地址单元读出11H 为例): 图2-6 如果实验箱和 PC 联机操作,则可通过软件中的数据通路图来观测实验结果(软件使用说明请看附录1),方法是:打开软件,选择联机软件的“【实验】—【存储器实验】”,打开存储器实验的数据通路图,如图2-7 所示。 进行上面的手动操作,每按动一次ST 按钮,数据通路图会有数据的流动,反映当前存储器所做的操作(即使是对存储器进行读,也应按动一次ST 按钮,数据通路图才会有数据流动),或在软件中选择“【调试】—【单周期】”,其作用相当于将时序单元的状态开关置为‘单步’档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1.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1 运算器(脱机)实验 通过开关、按键控制教学机的运算器执行指定的运算功能,并通过指示灯观察运算结果。实验原理: 为了控制Am2901运算器能够按照我们的意图完成预期的操作功能,就必须向其提供相应的控制信号和数据。 控制信号包括 1、选择送入ALU的两路操作数据R和S的组合关系(实际来源)。 2、选择ALU的八种运算功能中我们所要求的一种。这可通过提供三位功能选择码I5、 I4、I3实现。 3、选择运算结果或有关数据以什么方式送往何处的处理方案,这主要通过通用寄存器 组合和Q寄存器执不执行接收操作或位移操作,以及向芯片输出信息Y提供的是 什么内容。这是通过I8、I7、I6三位结果选择码来控制三组选择门电路实现的。 外部数据包括 1、通过D接收外部送来的数据 2、应正确给出芯片的最低位进位输入信号C n 3、关于左右移位操作过程中的RAM3、RAM0、Q3和Q0的处理。 4、当执行通用寄存器组的读操作时,由外部送入的A地址选中的通用寄存器的内容送 往A端口,由B地址选中的通用寄存器的内容送往B端口,B地址还用作通用寄 存器的写汝控制。 对于芯片的具体线路,需说明如下几点: 1、芯片结果输出信号的有无还受一个/OE(片选)信号的控制。 2、标志位F=0000为集电极开路输出,容易实现“线与”逻辑,此管脚需经过一个电阻 接到+5V。 3、RAM3、RAM0、Q3和Q0均为双向三态逻辑,一定要与外部电路正确连接。 4、通用寄存器组通过A端口、B端口读出内容的输出处均有锁存器线路支持。 5、该芯片还有两个用于芯片间完成高速进位的输出信号/G和/P。 6、Am2901芯片要用一个CLK(CP)时钟信号作为芯片内通用寄存器、锁存器和Q寄 存器的打入信号。 实验步骤如下: (1)选择运算器要完成的一项运算功能,包括数据来源,运算功能,结果保存等;(2)需要时,通过数据开关向运算器提供原始数据; (3)通过24位的微型开关向运算器提供为完成指定运算功能所需要的控制信号; (4)通过查看指示灯或用电表量测,观察运算器的运行结果(包括计算结果和特征标志)。实验准备 12为微型开关的具体控制功能分配如下: A口和B口地址:送给Am2901器件用于选择源与目的操作数的寄存器编号; I8~I0:选择操作数来源、运算操作功能、选择操作数处理结果和运算器输出内容的3组3位控制码; Sci,SSH和SST:用于确定运算器最低位的进位输入、移位信号的入/出和怎样处理Am2901产生的状态标志位的结果。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五参考

实验五CPU组成与机器指令执行实验 第一步,对机器指令系统组成的简单程序进行译码。 第二步,接线 本实验的接线比较多,需仔细。 1.将跳线开关J1用短路子短接。时序发生器的输入TJI接控制存储器的输出TJ。控制器的输入C接运算器ALU的C。控制器的输入IR7、IR6、IR5、IR4依次指令寄存器IR的输出IR7、IR6、IR5、IR4。共6条线。

2.控制器的输出LDIR(CER)、LDPC(LDR4)、PC_ADD、PC_INC、M4、LDIAR、LDAR1(LDAR2)、AR1_INC、M3、LDER、IAR_BUS#、SW_BUS#、RS_BUS#、ALU_BUS、CEL#、LRW、WRD、LDDR1(LDDR2)、M1(M2)、S2、S1、S0 依次与数据通路的对应信号连接。共27条线。

3.指令寄存器IR的输出IR0接双端口寄存器堆的RD0、WR0,IR1接RD1、WR1,IR2接RS0,IR3接RS1。共6条线。 合上电源。按CLR#按钮,使实验系统处于初始状态。 第三步,利用控制台微程序KLD设置通用寄存器R2、R3的值 在本操作中,我们打算使R2 = 60H,R3 = 61H。 1.令DP = 0,DB = 0,DZ =0,使实验系统处于连续运行状态。令SWC = 0、SWB = 1、SWA = 1,使实验系统处于寄存器加载工作方式KLD。按CLR#按钮, 使实验系统处于初始状态。 2.在SW7—SW0上设置一个存储器地址,该存储器地址供设置通用寄存器使用。 该存储器地址最好是不常用的一个地址,以免设置通用寄存器操作破坏重要的存储 器单元的内容。例如可将该地址设置为0FFH。按一次QD按钮,将0FFH写入AR1 和AR2。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

成绩:计算机原理实验室实验报告 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 姓名:姜香玉 专业:网络工程 学号:132055215 日期:2015年12月 太原工业学院 计算机工程系

实验一:运算器实验 实验环境PC机+Win 2003+emu8086+proteus仿真器实验日期2015年.10 一.实验内容 1.熟悉proteus仿真系统 2.设计并验证4位算数逻辑单元的功能 3.实现输入输出锁存 4.实现8位算数逻辑单元 二.理论分析或算法分析 实验原理: 算术逻辑运算单元的核心是由74LS181 构成,它可以进行二进制数的算术逻辑运算,74LS181 的各种工作方式可通过设置其控制信号来实现。当正确设置74LS181的各个控制信号,74LS181 会运算数据锁存器内的数据。由于数据锁存器已经把数据锁存,只要74LS181的控制信号不变,那么74LS181 的输出数据也不会发生改变。输出缓冲器采用74LS245,当控制信号为低电平时,74LS245导通,把74LS181 的运算结果输出到数据总线,高电平时,74LS245 的输出为高阻。 实验中所用的运算器数据通路如图所示。 其中运算器由两片74LS181以并/串形式构成8位字长的ALU。 运算器的输出经过一个三态门(74LS245)以8芯扁平线方式和数据总线相连,运算器的2个数据输入端分别由二个锁存器(74LS273)锁存,锁存器的输入亦以8芯扁平线方式与数据总线相连,数据开关(INPUT DEVICE)用来给出参与运算的数据,经一三态门(74LS245)以8芯扁平线方式和数据总线相连,数据显示灯(BUS UNIT)已和数据总线相连,用来显示数据总线内容。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二半导体存储器原理实验

半导体存储器原理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静态存储器的工作特性及使用方法。 2、掌握半导体随机存储器如何存储和读取数据。 二、实验要求: 按练习一和练习二的要求完成相应的操作,并填写表2.1各控制端的状态及记录表2.2的写入和读出操作过程。 三、实验方案及步骤: 1、按实验连线图接线,检查正确与否,无误后接通电源。 2、根据存储器的读写原理,按表2.1的要求,将各控制端的状态填入相应的栏中以方便实验的进行。 3、根据实验指导书里面的例子练习,然后按要求做练习一、练习二的实验并记录相关实验结果。 4、比较实验结果和理论值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分析原因, 然后重做。 四、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 (1)表2.1各控制端的状态

2)练习操作 数据1:(AA)16 =(10101010)2 写入操作过程: 1)写地址操作: ①应设置输入数据的开关状态:将试验仪左下方“ INPUT DEVICE ”中的8位数据开关D7-D0 设置为00000000 即可。 ②应设置有关控制端的开关状态:先在实验仪“SWITCH UNIT ”中打开输入三态门控制端,即SW-B=0 ,打开地址寄存器存数控制信号,即LDAR=1, 关闭片选信号(CE ),写命令信号(WE )任意,即CE=1,WE=0 或1。 ③应与T3 脉冲配合可将总线上的数据作为地址输入AR 地址寄存器中:按一下微动开关START 即可。 ④应关闭AR 地址寄存器的存数控制信号:LDAR=0 。 2)写内容操作: ①应设置输入数据的开关状态:将试验仪左下方“ INPUT DEVICE ”中的8位数据开关D7-D0 设置为10101010 。 ②应设置有关控制端的开关状态:在实验仪“SWITCH UNIT ”中打开输入三态门控制端, 即SW-B=O,关闭地址寄存器存数控制信号,即LDAR=O,打开片选信号(CE )和写命令 信号(WE),即CE=0,WE=1。 ③应与T3 脉冲配合可将总线上的数据写入存储器6116的00000000地址单元中:再按一下 微动开关START 即可。 ④应关闭片选信号和写命令信号:即CE=1,WE=0。 读出操作过程: 1 )写地址操作:参考写入操作的写地址操作 2)读内容操作: ①关闭输入三态门控制端,即SW-B=1。 ②地址寄存器存数控制信号(LDAR)任意,不过最好关闭,即LDAR=0 ,防止误按脉冲信号存入数据。 ③关闭写命令信号(WE),即WE=0,打开片选信号(CE),即CE=0,不需要T3脉冲,即 不要按微动开关START。此时00000000地址的内容通过“ BUS UNIT ”中数据显示灯B7-B0 显示出来。 数据2:(55)16 =(01010101)2 写入操作过程: 1)写地址操作: ①设置输入数据的开关状态:将试验仪左下方“ INPUT DEVICE ”中的8位数据开关D7-D0 设置为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

计算机组成原理 实验报告 学院(系):软件学院 专业:软件设计 班级:软件设计一班 学号:1415925365 姓名:沈烨 2016年11月24日

实验1 Cache模拟器的实现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Cache的基本概念、基本组织结构以及基本工作原理的理解。 (2)掌握Cache容量、相联度、块大小对Cache性能的影响。 (3)掌握降低Cache不命中率的各种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对提高Cache性能的好处。 (4)理解LRU与随机法的基本思想以及它们对Cache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和步骤 1、启动CacheSim。 2、根据课本上的相关知识,进一步熟悉Cache的概念和工作机制。 3、依次输入以下参数:Cache容量、块容量、映射方式、替换策略和写策略。 4、读取cache-traces.zip中的trace文件。 5、运行程序,观察cache的访问次数、读/写次数、平均命中率、读/写命中率。思考:1、Cache的命中率与其容量大小有何关系? Cache 的容量与块长是影响cache效率的重要因素; Cache 容量越大,其CPU命中率就越高,当然容量过大,增加成本,而且cache 容量达到一定值时,命中率已不因容量的增加而又明显的提高; 2、Cache块大小对不命中率有何影响? Cache 当块由小到大,在已被访问字的附近,近期也可能访问,增大块长,可将更多有用字存入缓存,提高命中率;但是继续增大块长,命中率可能下降,因为所装入缓存的有用数据反而少于被替换掉的有用数据,由于块长增大,块数减少,装入新的块要覆盖旧块,很可能出现少数块刚装入就被覆盖,故命中率可能下降; 3、替换算法和相联度大小对不命中率有何影响? 替换算法中:LRU算法的平均命中率比FIFO的高 LRU算法比较好地利用访存局部性原理,替换出近期用得最少的字块,它需要随时记录cache 各个字块使用情况。FIFO不需要记录各个字块的使用情况,比较容易实现开销小,但是没有根据访存的局部性原理,最早调入的信息可能以后还要用到,或经常用到例如循环程序; Cache 容量一定时,随着相联度的不断增加,不命中率渐渐减小,但是当相连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不命中率保持不变;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五参考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五 参考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实验五 CPU组成与机器指令执行实验 第一步,对机器指令系统组成的简单程序进行译码。 地址指令机器代码 00H LDAR0,[R2]58H 01H LDA R1,[R3]5DH 02H ADD R0,R104H 03H JC +596H 04H AND R2,R33EH 05H SUB R3,R21BH 06H STA R3,[R2]4BH 07H MUL R0,R124H 08H STP60H 09H JMP [R1]84H 第二步,接线 本实验的接线比较多,需仔细。 1.将跳线开关J1用短路子短接。时序发生器的输入TJI接控制存储器的输出TJ。控制器的输入C接运算器ALU的C。控制器的输入IR7、IR6、IR5、IR4依次指令寄存器IR的输出IR7、IR6、IR5、IR4。共6条线。 2.控制器的输出LDIR(CER)、LDPC(LDR4)、PC_ADD、PC_INC、M4、LDIAR、

LDAR1(LDAR2)、AR1_INC、M3、LDER、IAR_BUS#、SW_BUS#、RS_BUS#、 ALU_BUS、CEL#、LRW、WRD、LDDR1(LDDR2)、M1(M2)、S2、S1、S0 依次与数据通路的对应信号连接。共27条线。 3.指令寄存器IR的输出IR0接双端口寄存器堆的RD0、WR0,IR1接RD1、WR1,IR2接RS0,IR3接RS1。共6条线。 合上电源。按CLR#按钮,使实验系统处于初始状态。 第三步,利用设置通用寄存器R2、R3的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