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纹枯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玉米纹枯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玉米纹枯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玉米纹枯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温度、湿度、pH值、光照与营养对玉米纹枯病菌生长的影响。该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5℃~35℃,最适温度范围为25℃~30℃;菌核形成的温度范围为15℃~30℃,最适温度范围为25℃~30℃。菌丝与菌核在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生长最为适宜。在pH值为2-11的范围内病菌均能生长,但以PH值为5-6最适宜。光暗交替将加快菌丝生长速度,提前形成菌核,增大菌核的粒数和菌核的重量。在以碳源(淀粉)和氮源(天门冬酰胺)不同浓度比的范围中,碳源浓度为40.0-42.5g/l ,氮源浓度为2.59—2.78g/l 为该试验最佳浓度组合范围。以淀粉为C源时,玉米纹枯病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均达到最佳状态。以天门冬酰氨为氮源时,玉米纹枯病菌生长较快(平均生长速度为0.262cm/h),产生菌核数目最多,达688粒/皿,干量也较大,达0.254g/皿,为玉米纹枯病菌生长的最佳氮源。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humidity, pH, light and nutrition on the growth of Maize Rhizoctonia solani. Mycelial growth of bacteria for the temperature range 15 ℃~ 35 ℃,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range of 25 ℃~ 30 ℃; sclerotium formation temperature range of 15 ℃~ 30 ℃,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range of 25 ℃~ 30 ℃. Mycelium and sclerotia in the relative humidity above 90 percent is the most appropriate level of growth. Bacteria can grow when PH value in the range of 2-11, but the PH value of 5-6 is the most appropriate. Alternating of light and darkness will accelerate the mycelial growth rate,bring the formation of sclerotia forward, and increase number and the weight of sclerotia. In different ratio range of C source (starch) and N source (asparagine) concentrations. The C source concentration 40.0-42.5g / l and N source concentration 2.59-2.78g / l is the best concentration combination range of the test.Taking starch as C source, Maize Rhizoctonia solani and sclerotium formation grow best .Taking Aroylamino aspartate as N source, Maize Rhizoctonia solani grows more quikly (average growth rate of 0.262cm / h), the largest number of sclerotia produced, amounting to 688 / petri dish, the larger dry weight—up to 0.254g /petri dish . Asparagine is the best N source for the growth of Maize Rhizoctonia solani.

关键词:纹枯病玉米菌丝菌核

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纹枯病主要致病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AG1-IA融合亚群,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当温度等条件适宜时,土壤中的菌丝生长、菌核萌发侵染玉米引起发病[1],是玉米上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可通过表皮、气孔和自然孔口侵入。主要发生在叶鞘和叶片上,在近地面处发病,向上部叶鞘、叶片和四周发展。在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六月上旬,玉米田土表和浅土表的菌核开始萌发菌丝,浸染玉米植株基部叶鞘,逐步向上蔓延扩散;七月初感病玉米株表面开始形成菌核;玉米收获时,菌核落入表土,成为下一年浸染的主要来源。随着栽培水平的提高,种子更替,尤其随着紧凑型玉米的引进推广与高肥技术的应用,已上升为主要病害之一[2-5]。我们从安徽各地采集和征集玉米纹枯病菌的病叶标样和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和单孢分离的方法获得纯菌株,,并对其培养性状和生理特性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以期为玉米纹枯病的防治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种

从安徽各地玉米田内采集典型的病害样本和外表无病害症状的玉米,在安徽科技学院植物保护实验室按照常规方法进行组织分离培养,得到的玉米病株上分离出来的玉米纹枯病,经分离、纯化获得,冷藏保存,同时将病菌接种在PDA培养基上,置于28℃恒温箱内根据试验需要培养相应的天数,然后活化备用。

1.2 温度对纹枯病菌丝生长速度和菌核干重的影响

在PDA平板上培养了2d的玉米纹枯病菌菌落边缘打孔,制成直径为0.7cm 的菌龄一致的菌块,然后分别挑取菌块置于PDA平板培养基的中央(每皿20ml 培养基),分别置于5、15、20、25、30、35和40℃的恒温箱中培养,每处理5次重复。每8h用直尺十字交叉法量取菌落直径,直到菌丝长满平板,取菌落直径平均值,计算生长速率,然后每天观察菌核的变化情况。第十天统计菌核数量,再将菌核置于50~60℃的烘箱内烘1~2h,分别称其干重[6]。

1.3湿度对纹枯病菌丝生长和菌核干重的影响

将灭菌过的PDA培养基熔化、倒平板、打孔、制成菌饼,然后用接种针挑取一块置于平板培养基中央,最后放入温度为28oC、湿度为50%、65%、70%、75%、80%、85%、90%等7个阶段的人工智能培养箱内培养。从放入培养箱培养时间算起每8个小时测量菌落直径,观察菌丝的生长情况,至菌丝长满后,观察菌核形成状况[5]。

1.5 PH值对纹枯病菌丝、菌核的影响

用HCl和NaOH将灭菌后的PDA培养基pH值调到1~12间共12种,每个血内倒入20mL培养基,摇匀制板,凝固后在菌龄为3d的PDA平板菌落外缘半径相同的圆周上打取直径为7mm的菌饼,移植至不同酸碱度的PDA平板中央,最后倒置放入温度为28℃的人工智能培养箱内培养。进入箱后每隔6h,以菌饼为圆心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直至长满皿底为止,计算菌丝生长速率,同时观察菌核的形成情况,待15d后菌核无变化时用挑针挑下菌核记数,并在50℃下烘2h,自然冷却后称重。

1.6 光照对菌丝生长速度和菌核形成、干重的影响

试验前48小时将菌种移至PDA平板上,培养活化。菌种分别来自于自然光

(A

1)、12小时光12小时暗(A

2

)、全日光(B1)、和全日暗(B2)、8小时暗8小

时光8小时暗(C1)、8小时光8小时暗8小时光(C2)、16小时光8小时暗(D1)、16小时暗8小时光(D2)八个处理,温度28℃±0.5,光照强度为1500LX的处理结果,每个处理重复五次。然后在菌种的同心圆上用直径0.7cm的打孔器打出若干菌饼,用接种针把菌饼分别接种、培养。培养后每6个小时选菌丝疏密,观看菌核形成的快慢、大小、数量及颜色的变化并记录。10天后数菌核粒数,烘干冷却后称其干重[5]。

1.7 不同C源对纹枯病菌丝生长和菌核干重的影响

用基础培养基PDA是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分别以相通含碳量的果糖、蔗糖、淀粉、鼠李糖、麦芽糖、乳糖和木糖替换葡萄糖,配置成含有不同碳源的培养基。按上述碳源溶于基础培养基中培养、倒平板和接种,之后测量菌丝长度。直至菌丝长满后观察菌核生长的颜色、大小等状况,15天后记录菌核个数,并烘干后称重[7]。

1.8 不同N源对纹枯病菌丝生长速率和菌核干重的影响

用基础培养基PDA是以脯氨酸、组氨酸、半胱酰氨、天门冬酰氨组成的有机氮源和以硝酸铵、硫酸铵、尿素、亚硝酸钠组成的无机氮源。形成不同氮源的培养基。按上述氮源制成不同氮源的培养基,经过灭菌、倒平板、恒温培养后测

量菌丝长度。直至菌丝长满,观察菌核的生长情况及颜色、大小、多少的变化。待15日之后,菌核不再变化,则数清菌核数目,挑下、包好,于55℃下烘干称重。

1.9 不同C、N源浓度比对纹枯病菌丝生长速率和菌核干重的影响

以除去KNO

和蔗糖的查彼克培养液为基础培养基,采用两因子最优设计,即

3

C、N 不同浓度配制成6种处理的供试培养基,每种处理分装5个相同的试管,每个试管装20ml,制成PDA培养基培养48小时后接种、培养[8-9]。从放入培养箱后每6小时测量一次菌丝的生长情况并做记录,直至菌丝长满为止,同时观察菌核生长的情况,计数,称重。待14天后,菌核不再生长,就分别数清每皿菌核的数目,并将其挑下,包好,在55摄氏度下烘干2小时,等自然冷却后,称其重。

2. 结果与分析

2.1 培养性状

玉米纹枯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圆形,边缘整齐,气生菌丝初为白色,后渐渐变暗,最终转为灰色或浅灰色。不同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菌核形成与干重有差异,但菌丝和菌核的形态均符合提出的玉米纹枯病菌形态标准。

2.2 温度对纹枯病菌丝生长速度和菌核干重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在PDA培养基上玉米纹枯病在5℃和40℃下不能生长,该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5℃~35℃,最适温度范围为25℃~30℃,在25℃时菌丝生长速度达到最大值。菌核形成的温度范围为15℃~30℃,而菌核形成重量的最适温度范围为25℃~30℃,在30℃时菌核的干重达到最大值(图1)。

图1 不同温度对纹枯病菌丝生长速度和菌核干重的影响

Figure 1 effect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s on Rhizoctonia solani mycelial growth rate

and the dry weight of sclerotia

注:表中不同英文字母,大写表示1%显著水平,小写表示5%显著水平

2.3 湿度对纹枯病菌丝生长和菌核干重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该菌菌丝需要高湿度环境条件,在湿度为50%时菌丝几乎停止生长,但随着湿度的增加,菌丝的生长最终长度也随着增加,并且其平均生长速度也逐渐加快,湿度为90%时,纹枯病生长速度最佳。在湿度为50%-80%范围

内没有菌核形成,而在湿度为85%~90%间,其菌核的重量和粒数都不断增加(图2)。

图2 不同湿度对纹枯病菌丝生长速度和菌核干重的影响

Figure 2 effect of different humidity on Rhizoctonia solani mycelial growth rate and

the dry weight of sclerotia

2.4 PH值对纹枯病菌丝、菌核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纹枯病菌的适应性很强,在pH值为2-11时均能生长,但在碱性条件或过酸条件下菌丝生长极缓慢并且菌丝稀薄,而pH为5、6时菌丝生长最快,气生菌丝多(图3)。

图3 不同PH值对纹枯病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

Figure 3 effect of different PH value on Rhizoctonia solani mycelial growth rate

在pH值为1、2、12时菌核几乎不生长,在pH值为5-6,菌核生长达到最大极限(图4)。

图4 不同PH值对菌核干重的影响

Figure 4 effect of different PH value on the dry weight of sclerotia

注:表中不同英文字母,大写表示1%显著水平,小写表示5%显著水平

2.5 光照对菌丝生长速度和菌核形成、干重的影响

在PDA培养基上,该菌在自然光(A1)、12小时光12小时暗(A2)、全日光(B1)、全日暗(B2)、8小时暗8小时光8小时暗(C1)、8小时光8小时暗8小时光(C2)、16小时光8小时暗(D1)、16小时暗8小时光(D2)8种处理下的菌丝生长速度分别为0.20、0.22、0.19、0.17、0.21、0.21、0.22、0.20(单位cm/h)。(图5)

图5 不同光照对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

Figure 5 effect of different light on the growth rate of mycelium

在上述8种处理下菌核干重分别为0.0797、0.0797、0.0726、0.0724、0.0650、

0.0582、0.0553、0.0456(单位g/皿)。(图6)

图6不同光照对菌核干重的影响

Figure 6 effect of different light on the dry weight of sclerotia

注:表中数字为5次重复的平均数;表中不同英文字母,大写表示1%显著水平,小写表示5%显著水平。

2.6 不同C源对纹枯病菌丝生长速率和菌核干重的影响

在8种供试碳源和一个对照组中,该菌在淀粉、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和对照中菌丝生长最快,而且菌核小而密,同时呈褐色。以淀粉为C源时,与其它处理差异达极显著,15天后菌核个数最多,同时菌核也最重,为1.256g/皿。而以乳糖为C源时,无菌核生成。对照组生成的菌核也很少。(表1)

表1不同C源对纹枯病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

注:表中数字为5次重复的平均数;表中不同英文字母,大写表示1%显著水平,小写表示5%显著水平。

2.7 不同N源对纹枯病菌丝生长速度和菌核数量及干重的影响

在试验的8种处理和一个对照下,平均每1小时菌丝生长速度为:对照(0.284cm/h)﹥脯氨酸(1.70;0.256)﹥天门冬酰氨(1.57;0.262)﹥硝酸铵(1.48;

0.247)﹥亚硝酸钠(1.42;0.237)﹥硫酸铵(1.36;0.227)﹥组氨酸(1.28;0.213)﹥半胱酰氨(1.20;0.201)﹥尿素(0.95;0.158)。以天门冬酰氨为氮源时,菌核数量最多,菌核重量(平均0.254g/皿)仅次于亚硝酸铵(0.289g/皿), 但是以硫酸铵(0.049g/皿)、半胱酰氨(0.031g/皿)、组氨酸(0.021g/皿)及对照(0.002g/皿)为氮源时,菌核数量均很少,几乎不结核。(表2)

表2不同N源对纹枯病菌丝生长和菌核数量及菌核干重的影响Table 2 effect of different N sources on Rhizoctonia solani mycelial growth rate

and the dry weight of sclerotia

2.8 C、N源浓度不同对纹枯病菌丝生长速率和菌核干重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碳氮源不同浓度对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都很小。在碳源相同而氮源不同的情况下,菌丝生长速度变化不明显,但是菌核粒数和菌核干重随氮源的增加而增大。在氮源相同而碳源不同的情况下,菌丝生长速度相差不大但菌核粒数和干重随碳源增加而加大。总体来说,碳氮源不同浓度对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都很小,对粒数的影响氮源明显大于碳源,对干重的影响都比较明显。(表3)表3 C、N源浓度不同对纹枯病菌丝生长速率和菌核干重的影响

Table 3 effect of different C sources and N sources on Rhizoctonia solani mycelial growth rate and the dry weight of sclerotia

编码值淀粉

(g)天门冬酰

胺(g)

菌丝生长

速率

(mm/h)

菌核粒数

(粒/皿)

菌核干重

(mg/皿)

X1 X2 L M P -1 -1 5 0.05 3.2275 4.25 6.845

1 -1 55 0.05 3.2275 7.25 6.295

-1 1 5 3.95 3.29 454.5 42.28 -0.1315 -0.1315 26.7 1.7436 3.2725 334 160.355

1 0.3944 55 2.7691 3.275 529 260.305 0.3944 1 39.86 3.95 3.2125 706.5 268.405

3.0结论与讨论

从安徽各地区采集的外表无病害症状的玉米和成熟玉米的叶鞘和叶片中均可分离得到纹枯病菌,一般6月份时,玉米田土表和浅土表的菌核开始萌发菌丝,浸染玉米植株基部叶鞘并向上蔓延,平均发病率高达个80%。说明全国玉米果实在生长期间普遍存在着纹枯病的潜伏浸染,而且发病率高。被潜伏浸染的玉米出现颗粒霉烂现象,不能食用。

适合玉米纹枯病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5℃~30℃。在25℃以下和30℃以上该菌菌丝生长速度和菌核干重明显减小。菌丝在湿度低于50%时几乎停止生长,湿度越高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和菌核的形成。这些特性与玉米纹枯病梅年在田间的消长规律关系密切。安徽玉米植株发生纹枯病菌菌丝发生使于6月上旬,到7、8月份达到高峰期,9月随着降雨量的减少而减轻。但如果9月遇阴雨天气,则可能再次发生高峰期,植株基部叶鞘会严重感染。

玉米纹枯病对酸碱度的适应能力强,在pH值为2-11范围内均能生长。但在碱性条件或过酸条件下菌丝缓慢并且菌丝稀薄,而pH为5、6时菌丝生长最快,气生菌丝多,因此偏酸性环境是菌丝生长的最佳环境。在光照处理中光暗交替将加快菌丝的生长速度,而持续光照和全日暗将延缓菌丝的生长速度;黑暗交替对菌核形成较有利,其数量较多,从而干重也随之高,但持续光照和全日暗对菌核粒数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相对的菌核粒数和干重较少。以淀粉和蔗糖作为C 源时,玉米纹枯病菌生长状态良好,但以淀粉为C源时菌丝生长速度最高,而乳糖不宜作C源时,因其不形成菌核。

玉米纹枯病菌对碳氮源不同浓度要求不高,菌丝生长速度受其影响微小;但是对氮源的依赖性大于碳源,在碳源0.4-0.5水平(40—42.5g/l)范围,菌丝生长速率、菌核干重、菌核粒数的数值较大而且在此范围变化很小.在氮源0.3-0.4水平(2.585—2.78g/l)范围, 菌丝生长速率、菌核干重、菌核粒数的数值较大而且基本稳定。该试验结果可为在玉米上应用热处理措施控制纹枯病选择温度等其他因素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Kirkpatrich T L, Rothrok C S. Compendium of corn disease (3rd edition)[M].USA:APS Press, 1999.

[2] 顾玉荷,杨柳沈,卫星.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J] .上海农业科技.2008, 第1期:78-79

[3] 黄明波,谭君,杨俊品,等. 玉米纹枯病研究进展[J]. 西南农业学报. 2007,卷20(2):209-210

[4] 肖炎农,李捷生,郑用链,等.湖北省玉米纹枯病病原丝核菌的种类和致病性[J].菌物系统,2002,21(3):419 -424.

[5] 徐家兰,周保亚,刘逸卿,等.玉米纹枯病菌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J].植物保护.1997, 卷23(2):30-31

[6] 严吉明,叶华智,金庆超,等.温度对玉米纹枯病菌生长与发病的影响[J].中国植保导刊.2006,卷25(6) :6-8

[7] 李静,梁丽卿,王芳. 不同浓度碳、氮源对玉米纹枯病菌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 2009,卷48(3):623-624

[8] SUMMER D R,BELL D K.Root diseases in induced in corn by Rhizoctonia solani and rhizoctonia zeae[J].Phytopathology.1982,72:86-91.

[9] 王波,杜鹏飞.碳、氮源不同浓度对玉米纹枯病菌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4,12(4):86-88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方案

1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方案 河南省沁阳市 | 2010-05-28 12:48 一、播前准备 (一)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1.品种选择 选用增产潜力大、抗逆性强、紧凑、中大穗、中晚熟的高产优质玉米杂交品种是保证玉米增 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市主要选用郑单958、忻玉110、浚单20、邯丰08等。 2.种子处理 (1)精选种子:播种期要对种子进行挑选,清除霉变、破碎、混杂及有病虫害的种子。(2)晒种:选择晴天上午9点到下午4点进行晒种5-6小时(注意:不要在铁器和水泥地上晒种,以免烫坏种子),可提早出苗1-2天,出苗率提高5%-10%。 (3)播种期病虫害防治 地下害虫:①拌种可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500毫升,加水20升,拌玉 米种200千克;②在玉米播后至4叶前每亩用3%拌撒宁颗粒剂4-5公斤(或用48%乐斯本 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250毫升加水3公斤)拌细砂土40公斤,顺垅撒施后立即浇水。(二)肥料准备 玉米常用肥料有尿素、二铵、复合肥、微肥、玉米专用肥、玉米专用缓控肥等。要重施有机肥、锌锰硼微肥搭配、突出钾肥。增施有机肥,改变玉米不施有机肥的传统。在确保施用优 质腐熟有机肥4000-5000公斤/亩的基础上,根据土壤养分化验结果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并遵 循以产定氮、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合理搭配、分次施入的原则,轻施苗肥、重施穗肥、补施花 粒肥。苗肥在玉米拔节前施入,以促根壮苗。穗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施入,以促穗大粒多。 花粒肥在抽穗至开花期施入,以提高叶片光合能力,使其活秆成熟,增加粒重。二、播 种 (一)播种时期 抢时早播,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是保证玉米正常生长发育、实现玉米丰产稳产的关键措施。 麦收后抢茬直播有利于提高播种质量,提高玉米生长整齐度。要力争6月10日前播种结束。点种麦田可在麦收前3天进行套种。 (二)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实现玉米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玉米减产。合理密植应 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而定,一般耐密品种每亩定苗4500-5000株,大穗品种定苗3500-4000株。 (三)足墒播种 充足的土壤墒情是保证玉米苗全、苗齐的基本条件。在适播期内,要趁墒抢种,若土壤墒情 不足,播种后要用时浇蒙头水。 (四)施好种肥 种肥可促壮苗早发,种肥一般占总施肥量的10%左右,通常每亩施用尿素3-4公斤和部分磷、钾肥,在玉米播种时随种子施入。套种区可结合浇蒙头水施入。 三、田间管理 (一)苗期管理 1、化学除草:播种后要及时进行化学除草,采用土壤封闭或茎叶处理。在玉米播后苗前, 浇过地后,趁墒每亩用甲草已莠250克,兑水80公斤喷雾。苗后除草:(1)选用灭生性除 草剂,如20%百草枯每亩250-300克(或10%草甘膦每亩1-2公斤)兑水50公斤,对已

牛羊生物学特性

牛羊生物学特性 一、对环境的适应性:绵羊最怕湿热,南方分布少;瘤牛耐热性较强 安静的环境有利于牛羊的生长和生产性能的发挥。 二、采食性能:牛羊是草食性家畜,味觉和嗅觉敏感,喜欢青绿的禾本科与豆科牧草,喜欢 采食带甜味的块根饲料与带咸味的饲料(能依靠牧草的外表和气味识别不同的植物)牛:依靠灵活有力的舌卷食饲草,咀嚼后将粉碎的草料混合成食团吞入胃中,牧草矮于5厘米,不易牛的采食。 山羊:靠灵活的上唇采食牧草,喜欢采食牧草幼嫩的尖叶部分与灌木叶。 三、合群性:牛羊的群居家畜,具有合群行为,牛羊通过角斗形成群体等级制度和群体优胜 序列(当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不同的个体混群时,打斗较为明显,尤其为公牛、种公牛),育肥群体一般不随意加入陌生个体。 一般羊比牛合群性要强,绵羊比山羊强,粗毛羊最强,长毛羊和肉毛羊较差。 四、抗病力性能:牛羊的抗病力很强,在潮湿且多寄生虫的地方也能很好生存。牛的抗病性 能强于羊的抗病力,牛羊疾病多见于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五、爱清洁:牛羊爱清洁,对有异味、受粪便污染的草料及水源拒食(尤其为山羊),所以不 管是放牧还是舍饲,都应搞好舍内外的卫生,舍饲时最好设置草架以方便采食。 牛羊的消化特点:牛羊是典型的反刍动物 一:唾液腺及唾液分泌:牛羊主要是靠腮腺分泌唾液,其唾液中不含淀粉酶,所以牛羊在口腔中对富含淀粉的精饲料消化不充分,但含有大量的碳酸氢盐和磷酸盐,可中和瘤胃发酵产生的有机酸,维持瘤胃内的酸碱平衡。注:牛羊唾液可混合嗳气中的大部分NH3,重返回瘤胃吸收。 成年母牛的腮腺1天可分泌唾液100~150升、高产奶牛1天分泌唾液可达250升 二:反刍和胃的组成 (一)、反刍:牛羊摄食时,饲料不经过充分咀嚼即吞入瘤胃,在瘤胃内浸泡和软化, 在休息时,较粗糙的饲料刺激网胃、瘤胃前庭和食管沟黏膜的感受器,能将这些未经充分咀嚼的饲料逆呕到口腔,经仔细咀嚼后重新混合唾液在吞入胃,这一过程即为反刍。 反刍时,网胃在第一次收缩之前还有一次附加收缩,使胃内食物逆呕到口腔。 反刍的生理意义:把饲料嚼细,并混入适量的唾液,以便更好的消化。 牛的日反刍时间一般为6~8小时,翻出周期14~17次,食后反刍来临时间1~2小时。 犊牛:一般在生后3周出现反刍。 (二)胃 瘤胃:体积最大,是细菌发酵饲料的主要场所,有发酵罐之称。牛的94.6升,羊为23.4升饲料内的可消化干物质的70%-80%,粗纤维约50%经过瘤胃的细菌和原生动物分解,产生挥发性脂肪酸等,同时还可合成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 网胃:又称蜂窝胃,靠近瘤胃,功能同瘤胃。网胃是水分的贮存库。同时能帮助食团逆呕和排除胃内的发酵气体。网胃体积最小,成年牛的网胃约占宗伟的5%(金属异物被吞入胃中,易留存在网胃,引起创伤性网胃炎。 瓣胃:也称‘百叶肚或千层肚’,主要起过滤作用,位于瘤胃右侧面,占总胃的7%。 皱胃:也称真胃,胃体部处于静止状态,皱胃运动只在幽门窦处明显,半流体的皱胃内容物随幽门运动而排入十二指肠。 三:食管沟及食管沟反射:食管沟是由两片肥厚的肉唇构成的一个半关闭的沟。 四:瘤胃发酵及嗳气:瘤胃内的饲料发酵和唾液流入产生的大量气体,大部分必须通过嗳气排除体外(嗳气是一种反射动作),当瘤胃气体增多、胃壁张力增加时,就兴奋瘤胃背

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

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 1.科学布局,区域化生产 随着玉米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实行科学布局,进行区域化生产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针对生产实际,制定出玉米区域化生产规划布局,区分出大小区域,在种植区域内部,重点把玉米品种调优、结构调良、应用技术调新,就是要依据市场需求,真正选择品种优良、质佳的高产良种;依据产业化等对玉米的不同需求,在玉米自身内部区域内,种植不同需求的等同玉米良种;切不可一刀切及盲目扩大单一品种的种植比例;突出应用高新技术,进一步改善玉米品质,提高产量,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2.继续抓好常规技术措施,努力实现玉米生产的标准化作业 常规技术措施是生产经验总结,并经大面积生产实践证明,其提质、增效、增产作用显著。如:玉米催芽坐水种技术,化控应用技术,绿色生物防控病虫害技术,合理密植、配方施肥技术,科学的土壤耕作及轮作技术,适时晚收技术等。这些技术生产上以大面积推广应用,应继续抓好。但应看到很多地方虽然推广了这些技术,却没能真正发挥其增产、增效作用,主要原因就是技术到位率不高,玉米标准化作业,是实现玉米生产增产、增效的基本前提。 3.抓好新技术推广,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3.1通透栽培技术 此技术是黑龙江省农委十大农技推广项目之一,具有提高玉米产量、改善品质,降低含水量、提早成熟等多种好处,各地可因地制宜采用。生产区以推广“两垄一平台”、比空栽培、粮粮间作或不同品种的间作栽培,可有效缓解“玉米海”矛盾。 3.2紧凑型玉米品种栽培技术 该技术是国家重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之一,较平展型玉米的光合势要强,可大幅度增加种植密度,生物产量及经济系数明显提高,同时其通风、透光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3.3应用化学调控技术 化学调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在玉米生产中应用面积较大的是玉米化控剂,其种类较多,作用及使用方法基本相同。化控剂的主要作用就是可以所造理想的株形,上部叶片收敛,有利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同时还可以适当控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

蔬菜种植计划书

蔬菜种植计划书 青州诚阳温室工程有限公司制定 蔬菜生产意义重大1.蔬菜对人民身体健康的贡献不可替代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副食品具有营养和保健作用。2.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不可替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种植业的第二大产业。3.在平衡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可替代鲜菜、加工菜、干菜、罐头、脱水菜、速冻菜。4.在解决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中的地位不可替代。5..副产品作为饲料与大田作物或果树间套作充分利用光能、空间,提高复种指数,增产增收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科技园区。6.美化环境观光农业、旅游农业、都市农业。 企业名称: 位置:宁夏 发展背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目前重视三农,农业政策好,自身来说,自己对农业熟悉,想以农业带动家乡父老致富。 发展模式:以种植业为主,以常规蔬菜为主,特种蔬菜为辅。先期自身发展,慢慢地带动乡亲发展,建立合作社,打造韶关蔬菜基地让韶关成为广东最大的蔬菜基地。 发展理念:以科学的思想去发展,以反季节蔬菜为优势,以绿色农业为导向。引进新品种,提高单位产量和品质。 发展阶段: 一.市场调查 1蔬菜生产的季节性与淡旺季 蔬菜作物对生育适温的特殊要求,使得必须结合当地季节气候进行生产。设施栽培使得蔬菜生产的季节性分化更加复杂。旺季是指某一地区的一种或多种蔬菜的生产数量不足,供不应求的状况。淡季反之。根据资料我国各地区的淡旺季分布为:华南及西南地区:夏淡季;5月份小淡季;秋、冬和春季旺季。长江流域:1~2月的冬淡;7~8月份夏淡。黄河流域:冬末春初(11月中旬到翌年3月中旬)淡季6~7月和10~11月旺季。东北及西北地区:半年旺季和半年淡季. 春淡在2~5月份比较突出。9月中旬~10月中旬秋淡季。 二制定计划目标

浅谈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浅谈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业大国,种植农作物不仅供国民食用还向世界范围出口。根据我国的地理环境,玉米成为了最为常见的种植作物。当前常规的玉米种植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人口对食品的需求了,玉米作为重要的食品加工原料以及人们的日常事务,其种植技术的提高能够更加有助于农业的发展。文章就对促进玉米高产的栽培技术,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士一定的借鉴。 标签: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随着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出现了世界范围内的粮食短缺现象,玉米作为重要的食用作物,不仅能够作为人类食用,还能够为作为一些家养动物的食物。大多数的牲畜饲养都把玉米作为最基本的饲料。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玉米的消耗量逐年增加。在一些发达国家中把玉米作为原料加工为工业产品。随着我国各行各业对玉米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我们必须提高对玉米种植技术的重视,利用当前先进的栽培技术,提高玉米的产量,使当前市场玉米短缺的情况得到缓解。 1 耕地要实行条田化种植 当前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经常出现冲刷沟的问题,这很不利于提高玉米的抗旱能力,所以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可以把两个六十五公分的小垄合并为一个一百三十公分的条田,这样就能够使种子的根瘤固氮量提高一到三倍,而且条田的高度应该矮一些,这样才能够提高抗旱能力。 2 因地制宜选用良种 任何优良的种子对气候条件以及土壤等因素有着严格的要求。所以选择什么样的种子应该以当地的地理条件为根据,不能跨地区的使用种子,例如,南方玉米种子是很难在北方存活的,而且选择合适的种植方法也是提高产量的关键点。选择良种除了看当地的地理情况之外还要考虑当地的消费情况、群众的喜好等方面,做到因地制宜的选择良种,科学选择玉米种植技术。 2.1 良种的具体选择 在选择玉米种子的时候应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土壤结构来选择具体的类型,这样就能够减少因为种子使用不当而造成产量少的情况。在提高玉米产量中优良种子的作用占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五十,但是不同的种子对气候和土壤条件有不同的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选择种子类型,并使用相匹配的种植方法,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玉米产量。尽可能地选择大小型号相同的玉米种子,除去发霉编制的种子。在播种之前应该做好发芽试验,确定种子的实际发芽率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才能够保证全苗。 2.2 整地播种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79526231.html,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浅析 作者:郑卫花 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3年第01期 【摘要】玉米不仅是重要的粮食作物,还是饲料、工业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势在必行。文章从品种选用、种子处理、选择整地、精细播种、合理密植、精细管理、防治病虫害、适时收获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是让农民增收的有利措施。 【关键词】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近年来,由于能源危机的加剧,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玉米需求的持续增长。玉米叶片长宽,植株高大,根系发达,是世界第三大粮食作物。位于华北平原的邯郸由于雨热同季,适宜玉米生长,玉米面积稳定,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1 品种选用技术 在品种的选择上,要针对当地的气候特点、土壤情况、栽培管理水平、种植习惯等实际情况来考虑,选择适合种植的玉米品种。因此在选择玉米良种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根据热量资源条件选种。(2)根据当地生产管理条件选种。(3)根据前茬种植选种。(4)根据病害选种。(5)根据种子外观选种。(6)根据当地降水和积温选种。 2 种子处理技术 (1)晒种:经过阳光晒过的玉米种子,播种后吸水快,发芽早,出苗整齐,出苗率高,幼苗粗壮。 (2)浸种和拌种:清水浸种主要是供给水分,促进发芽。化学药剂浸种主要有磷酸二氢钾和微量元素,但浸种的浓度太高或浸种时间太长,种子容易中毒受害,降低发芽率。用农药拌种可防治病虫危害。 3 选择整地技术 播前整地的实质就是为玉米高产创造一个良好的耕层构造和适度的孔隙比列,从而调节土壤水分存在状况,协调土壤肥力各因素间的矛盾,为玉米的播种和种子萌芽出苗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玉米根系发达,适应性强,对土壤的要求不严,肥地及贫瘠地均可种植,但玉米植株高大,根系多,分枝多,要从土壤中汲取大量的水分和养分,所以要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质地疏松、通透性好的土地种植,才能获得较高产量。播种前要精细整地,使土质松软,细碎平整后再开沟起垄播种。

香菇的生物学特性

香菇的生物学特性 一、分类和名称 香菇在分类学中隶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无隔子菌亚纲、伞菌目、白蘑科、香菇属(斗菇属)。 香菇由于树种、光照、温湿度、纬度、海拔高度等生活条件差异、其形态、品种、色泽上亦有变异,目前香菇已有许多符合人们经济目的的品种。例如按季节分,有春、夏、秋、冬出菇种。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引进适宜的品种培养、驯化使用,通江县属大陆季风性气候,一年四季气候分明,温度、湿度变化大,所以我县主要选用春、秋品种。 二、香菇的形态结构 香菇是由营养器官菌丝体和繁殖器官子实体组成,两者均由无数的菌丝交织而成。 1、菌丝体:菌丝体由孢子萌发而成,白色、绒毛状,有横隔和分支。细胞壁薄,粗2—3微米。菌丝体全是香菇的营养器官,由许多菌丝体连接而成,互相结合呈蛛网状,可以在枯木、木屑和秸杆培养基中漫延生长,不断繁殖,聚合菌丝体,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空气、光线条件下,菌丝体会组结成盘状组织,继而分化出菇蕾,逐渐形成子实体,这是香菇菌丝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2、子实体:子实体是香菇繁殖器官(如同高等植物的果实),成熟香菇子实体,象一把撑开的小伞,可以明显地看出有菌盖、菌褶、菌柄三部分。子实体分单生、丛生或群生(图一)。

菌盖:又叫菇盖、菇伞,圆形,位于香菇的顶部,半肉质,肥厚,直径3一10厘米,有时达20厘米。幼小时边缘开头内卷呈半球形,菌盖边缘与菌柄间有毛状菌膜连接,而后菌盖平展呈伞状。 在低温、干燥气候的作用下菌盖上面分裂成菊花状的裂纹,露出白色的菌肉组织,称花菇。 菌褶:又叫菇叶、菇鳃,位于菌盖下,呈辐射状排列,白色、柔软、刀片状结构,褶子表面的子实体层上,生有许多担子;每个担子上生着4个孢子,数目众多的担子,能产生大量的担孢子。 菌柄:又叫菇柄,菇脚,生于菌盖下边,圆柱形或稍扁,是支撑菌盖、菌褶和输送养料的器官。幼时柄上有纤毛。子实体开伞后,菌柄残留环形白色膜状物,称菌环,它不久便会自行消失。 1、菌盖 2、菌褶 3、菌环 4、菌柄 5、菌丝束 三、香菇的生活史 香菇的孢子成熟后,从菌褶中弹射出来,随风飘散,当落到被砍伐的适合香菇生长的树皮缝里或木屑堆里,得到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孢子就会生出芽管,芽管进行顶端生长并分枝发育成菌丝。由于这种菌丝没有核,叫第一次菌丝。两根性别不同的第一次菌丝丁肌质结合后,组成每个细胞含有一个核的菌丝,也叫做第二次菌丝。两个单核

1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方案

1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方案 河南省沁阳市| 2010-05-28 12:48 一、播前准备 (一)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1.品种选择 选用增产潜力大、抗逆性强、紧凑、中大穗、中晚熟的高产优质玉米杂交品种是保证玉米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市主要选用郑单958、忻玉110、浚单20、邯丰08等。 2.种子处理 (1)精选种子:播种期要对种子进行挑选,清除霉变、破碎、混杂及有病虫害的种子。 (2)晒种:选择晴天上午9点到下午4点进行晒种5-6小时(注意:不要在铁器和水泥地上晒种,以免烫坏种子),可提早出苗1-2天,出苗率提高5%-10%。 (3)播种期病虫害防治 地下害虫:①拌种可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500毫升,加水20升,拌玉米种200千克;②在玉米播后至4叶前每亩用3%拌撒宁颗粒剂4-5公斤(或用48%乐斯本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250毫升加水3公斤)拌细砂土40公斤,顺垅撒施后立即浇水。 (二)肥料准备 玉米常用肥料有尿素、二铵、复合肥、微肥、玉米专用肥、玉米专用缓控肥等。要重施有机肥、锌锰硼微肥搭配、突出钾肥。增施有机肥,改变玉米不施有机肥的传统。在确保施用优质腐熟有机肥4000-5000公斤/亩的基础上,根据土壤养分化验结果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并遵循以产定氮、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合理搭配、分次施入的原则,轻施苗肥、重施穗肥、补施花粒肥。苗肥在玉米拔节前施入,以促根壮苗。穗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施入,以促穗大粒多。花粒肥在抽穗至开花期施入,以提高叶片光合能力,使其活秆成熟,增加粒重。二、播种(一)播种时期 抢时早播,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是保证玉米正常生长发育、实现玉米丰产稳产的关键措施。麦收后抢茬直播有利于提高播种质量,提高玉米生长整齐度。要力争6月10日前播种结束。点种麦田可在麦收前3天进行套种。 (二)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实现玉米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玉米减产。合理密植应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而定,一般耐密品种每亩定苗4500-5000株,大穗品种定苗3500-4000株。

玉米种植计划

玉米栽培和管理计划 1.良种选育 2.播种 3.玉米苗期管理 4.玉米穗期管理 5.玉米花粒期管理 6.适期收获 7.生物的各种病害,防治 第一节.玉米良种选择 (1) 第二节.播种 (2) 一.影响种子发芽和出苗的主要因素 (2) 二.播前整地 (2) 三.种子处理 (2) 四.确定适宜播期和种植密度 (2) 五.玉米播种技术 (3) 第三节.玉米苗期管理 (3) 一.玉米苗期生育特点 (3) 二.玉米苗期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3) 三.玉米苗期管理措施 (3) 四.防治病虫害 (4) 第四节.玉米穗期的管理 (4) 一.玉米穗期的生育特点 (4) 二.玉米穗期对环境要求 (4) 三.玉米穗期管理措施 (4) 四.防治病虫害 (5) 第五节.玉米花粒期的管理 (5) 一.玉米花粒期的生育特征 (5) 二.玉米花粒期对环境的要求 (5) 三.玉米花粒期的管理措施 (5) 四.防治病虫害 (5) 第六节.玉米适期收获 (6) 第七节生物的各种病害,防治 (6) 第一节.玉米良种选择 合理选用玉米良种,是玉米高产的重要措施.选择玉米品种是可遵循以下原则 1.选用经过审定或认定的品种 2.根据不同的用途和目的的选用不同类型的玉米 3.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选用适宜的品种 4.根据当地的生产水平选择适宜的品种 5.根据种植制度选育生育期适宜的品种 6.重视品种的合理搭配,保证玉米的高产稳产 7.选用发芽率和纯度都合格的高质量种子,尽量选用果穗中部种子

第二节.播种 一.影响种子发芽和出苗的主要因素 1.种子的生活力和成熟度 2.温度种子发芽最低温度一般为6-10度,最适温度是25-35度,最高温度是40-45度 3.水分种子吸水达到风干重的35%-37%时就能正常发芽,通常田间持水量为60%以上才能满足玉米发芽的需要 4.氧气 二.播前整地 1.春玉米整地技术春玉米整地应在前茬农作物收获后,及时灭茬并深耕,一般深耕20-30厘米,以熟化土壤.若前茬腾地晚,来不及秋耕,应尽早春耕,随耕随耙,防止跑墒,深耕以10-13厘米为宜 2.夏玉米整地技术夏玉米生长期短,抢时抢墒早播是实现高产的关键,为了早播,往往来不及整地,需要在前茬作物播种前实施深耕整地,并且在玉米出苗后的管理措施中予以补救.在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地方,直播夏玉米可以在玉米出苗后再对行间进行中耕 三.种子处理 在玉米播种前可通过晒种,浸种和药剂拌种等方法,增强种子的生活力,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减轻病虫危害,以达到苗早和苗齐,苗壮的目的. 1.晒种播前选择晴天,连续暴晒2-3天,并使种子晒匀,提高出苗率 2.药剂拌种用硫酸铜等拌种能减轻玉米黑粉病等的发生,用新硫酸等拌种能防治地下害虫 3.种子包衣报以能防病治虫和促进生长发育 四.确定适宜播期和种植密度 1.春玉米播种应选择地温稳定在10度以上时进行 2.夏玉米播种夏玉米尽量早播 3.种植密度:紧凑型品种,4000-4500株,平展型3000-3500株

玉米种植技术与管理

【农技校讲课稿】 第一课玉米种植技术与管理 第一讲玉米种植技术 一、玉米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一)生育期 玉米从出苗至成书的天数,称为生育期。玉米生育期的长短与品种、播种期和温读等有关。早熟品种生育期短,晚熟品种生育期较长;播种期 早的生育期长,播种期迟的生育期短;温度高的生育期短,温度低的生育期就长 (二)生育时期 在玉米一生中,由于自身量变和质变的结果及环境变化的影响,不论外部形态特征还是内部生理特性,均发生不同的阶段性变化,这些阶段性变化,称为生育时期,如出苗、拔节、抽雄、开花、吐丝和成熟等。各生育时期及鉴别标准如下。(1)出苗期:幼苗出土高约2cm的日期。 三叶期:植株第三片叶露出叶心3cm。 (2)拔节期:植株雄穗伸长,茎节总长度达2~3cm,叶龄指数30左右 小喇叭口期:雌穗进入伸长期,雄穗进入小花分化期,叶龄指数46左右

大喇叭口期:雌穗进入小花分化期、雄穗进入四分体期,叶龄指数60左右,雄穗主轴中上部小穗长度达0.8cm左右,棒三叶甩开呈喇叭口。 (3)抽雄期:植株雄穗尖端露出顶叶3~5cm。 (4)散粉期:植株雄穗开始散粉。 (5)抽丝期:植株雌穗的花丝从苞叶中伸出2cm左右。 子粒形成期:植株果穗中部子粒体积基本建成,胚乳呈清浆状,亦称灌浆期。 乳熟期:植株果穗中部子粒干重迅速增加并基本建成,胚乳呈乳状后至糊状。 蜡熟期:植株果穗中部子粒干重接近最大值,胚乳呈蜡状,用指甲可划破。 (6)完熟期:植株子粒干硬,子粒基部出现黑色层,乳线消失,并呈现出品种固有的颜色和光泽。 一般大田或试验田,以全田50%以上植株进入该生育时期为标志。 二、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一)播前准备 1、土地准备 (1)土地耕翻,施足基肥:冬前土地应进行秋翻、冬灌或春灌。耕翻深度要达到25cm以上,要求耕深一致,翻垄均匀;秸

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新河县国西家庭农场 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一、夏玉米的播种技术 贴茬播种。由于贴茬播种可实现抢时早播,减少农耗时间,减轻劳动强度,利用机械化作业,并可减少“芽涝”危害发生几率。近年来贴茬播种在我县玉米播种上得到了大力推广。 1、因地制宜选用对路品种、优良品种。首先选用熟期对路品种,在保证玉米正常成熟和不耽误小麦正常播种的前提下,尽量选用生育期长的品种,以提高玉米产量,其次选用适合本地地力条件的品种。如郑单958、浚单20、浚单22等中早熟品种。 2、搞好播前晒种及药剂拌种。播种前选晴暖天气将种子摊在凉席或布包上晒种,以利于提高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药剂拌种可以防止地下害虫和灰飞虱,可用40 % 辛硫磷100mL 加10%吡虫琳20克加1公斤水拌50公斤种子,拌匀稍晾后播种。 3、抢时早播,严把播种质量关。小麦、玉米一年两茬种植,热量资源相对紧张,夏玉米的生长发育时间一般都比较短,产量潜力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小麦收获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抢时早播,延长玉米生育期,是实现夏玉米高产的关键。小麦收割以后应及早播种夏玉米,实现以“早”补“短”,尽量实现“零农耗”,即当天收割小麦,当天完成夏玉米播种。玉米是独杆作物,一棵一般只结一个穗,少一棵苗就少一个穗,少收一份产量。播种质量不好常常会造成缺苗断垄和大小苗不整齐,苗期出现的小苗和弱苗到成熟时绝大部分会成为空杆,即使结穗也很小,产量不足正常的三分之一,对小苗和弱苗进行偏管也基本没什么作用。由此可见,提高播种质量对于实现玉米的高产稳产至关重要。玉米提倡要“七分种、三分管”,为此玉米播种一定要严把质量关,实现一播“苗全、苗齐、苗匀、苗壮”。播种时要严格控制播种机作业速度,做到“行距一致、深浅一致”,避免漏播和重播,坚决杜绝因播种环节造成的缺苗断垄和大小苗生长不整

玉米实验报告

阿姆斯秸秆腐熟剂玉米秸秆还田试验报告 1.试验目的 受北京世纪阿姆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委托,为验证其生产的秸秆腐熟剂在玉米秸秆还 田中的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增产的作用,我站特安排本试验,为该 产品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试验材料与方法 2.1供试秸秆腐熟剂 阿姆斯秸秆腐熟剂,由北京世纪阿姆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2.2试验时间和地点 试验自2013年开始,在天津市宁河县进行,种植作物为小麦。 2.3供试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表1 试验地块基本肥力 土壤类型有机质 (g/kg) 11.8 速效氮(mg/kg) 74.7 速效磷(mg/kg) 14.2 速效钾(mg/kg) 116 2.4玉米秸秆中的养分含量 表2 玉米秸秆养分含量 作物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 2.5供试腐熟剂用法 将玉米粉碎均匀平铺在田间,均匀撒施腐熟剂2 kg/亩,并根据当地施肥习惯施适量的n、 p、k肥。 2.6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3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共9个小区,小区面积为60 m2(10 m*6 m) 随机区组排列,各处理栽培管理相同。 处理1:对照(常规施肥不施秸秆); 处理2:不加腐熟剂秸秆还田(常规施肥+秸秆还田); 处理3:阿姆斯秸秆腐熟剂秸秆还田(常规施肥+秸秆还田+阿姆斯秸秆腐熟剂)。 3.结果与分析 3.1腐熟剂对玉米秸秆腐熟程度的影响 调查结果如表3,玉米秸秆还田后施用阿姆斯秸秆腐熟剂秸秆颜色转变、手感软化程度、 腐烂度提早5-10 d。 7 11 16 21 26 7 11 16 21 26 7 11 16 21 26 黄微黄褐黄褐黄黑黄微软软轻度腐烂腐烂腐烂霉味酒香味淡腐烂味腐烂 味腐臭味 微黄褐黄黑黄黑黄黑软腐烂腐烂腐烂腐烂酒香味淡腐烂味腐烂味腐臭味 浓腐臭味 秸秆颜色 秸秆手感软化程度 秸秆气味 3.2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与秸秆不还田(对照)的养分含量相比,处理2的有机质含量提高65.3%, 速效氮含量提高39.0%,速效磷含量提高39.4%,速效钾含量提高2.5%;处理3有机质含量

种植玉米的技术要点

种植玉米的技术要点 1.单粒播种:精品种子质量高,机播建议精量播种,亩播5000-6000粒,仍然要间苗,如何使用单粒点播专用播种机亩播4400粒 即可,不用间苗。 2.按照要求的密度定苗。很多人不舍得间苗,造成密度过大,使得田间表现不佳,黑龙江一般种植密度亩保苗3300-3500为宜。 3.增施磷钾肥:玉米高产要求有相应的养分、水分供应,建议使用10公斤的二胺和钾肥做底肥或苗期施入,可以促苗早发,提高抗 逆性,为高产打下基础。 4.加强中后期管理:要重视大喇叭口肥的施用,建议每亩施用尿素25公斤以上。如果土壤干旱,施肥要结合浇水。 5.适当晚收:玉米完全成熟之前收获会降低籽粒重,造成严重减产,因此要等玉米完全成熟时收获,以提高千粒重,提高玉米品质,最大程度地获得好的产量。 1种植地选择 玉米植株高大,具有水肥需要量大且不耐涝的特点。因此,种植玉米最好选择土质疏松、通透性、排水性能良好的肥沃土壤。砂质 土虽然通透性好,但肥力差、水肥保蓄能力弱;黏土则通气性不好, 整地质量差,不易耕作。理想的土壤是壤质土壤。另外,玉米的耐 盐能力弱,当全耕层土壤全盐量达0.41%、氯离子达0.061%时,生 长不良。因此,盐碱较重的土壤,要进行改良。 2整地 为打破前犁底层,为根系生长提供适宜的土壤条件,前茬收获后深耕灭茬,耕深为23~27cm,随后进行镇压耙耱,以保证田面平整, 提高土壤蓄水保墒的能力。如果水利条件好,可在土壤上冻前进行

1次灌溉,一方面可以通过冻融交替来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另一方面可以调节用水高峰,以利于春耕整地 播种。 3底肥施用 一般而言,高产玉米应基肥与追肥相结合,即氮肥总用量的40% 用于基肥,而磷、钾肥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因为氮肥是速效肥料, 而且玉米在整个生育期都需要吸收氮素;而磷肥属缓效性肥料,其有 效养分的释放速度比较慢,在施入土壤后不仅能满足当季作物的需要,而且其肥效还可以维持3~4年;钾肥虽是速效肥料,但由于玉米 植株在苗期对K的吸收速度比较快,在吐丝后玉米植株基本停止对 K的吸收,所以氮肥宜用于基肥,磷、钾肥宜一次性施入土中。 玉米目标产量为11.25t/hm2的地块施有机肥37.5t/hm2,施化学 肥料尿素、过磷酸钙、硫酸钾分别为675~900、1200~1500、 300~450kg/hm2.其中,尿素、硫酸钾也可分别用碳酸氢铵、氯化钾 进行代替,用量分别为1800~2250、225~375kg/hm2.另外,生产上 可施用锌、锰、钼、硼等微量元素肥料,防止玉米发生缺素症。各 微量元素的施用方法具体如下:作基肥时锌肥用量为 15.0~22.5kg/hm2,锌肥在土壤中的残效期较长,一般每隔2~4年施 用1次即可。玉米质量检测表明,锌对玉米的品质有负影响。因此,如果土壤不缺锌,尽量避免施用锌肥。钼肥可施用含钼10%的钼酸 盐下脚料7.5~15.0kg/hm2;硼肥主要用作基肥,用量为15kg/hm2;锰 肥一般用含硼工业矿渣,用量为75~150kg/hm2.操作时将其与其他 基肥同时撒入土壤表面,再通过耕地翻入土中即可。 4品种选择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差异较大,选择品种时要注意品种的适宜种植范围,在保证玉米全生育期为无霜期条件下,尽量选用生育期较长、优质、抗当地主要病虫害的品种。另外,为满足市场对玉米的 不同要求,根据生产目的选择不同用途的良种。 5种子处理

玉米的分类

玉米的分类 玉米类型的变化:本身类型很丰富,气候、土壤环境的变化,人为的育种追求,对玉米用途的要求,引起玉米类型的变化之众多。(1)硬粒型 植物学特征 ①果穗多为圆锥形,子粒坚硬,有光泽; ②胚乳以角质淀粉为主; ③子粒有黄、白、红、紫等颜色,以黄色最多,白色次之。 ④穗轴以白色为多。 生物学特性 一般硬粒型品种具有早熟、结实性好、适应性强等特点。

(2)马齿型 形态特征 ①果穗多为圆柱形,子粒较大; ②胚乳以粉质淀粉为主。 ③子粒顶部凹陷呈马齿状,凹陷程度随子粒粉质淀粉含量而不同,粉质淀粉含量越多,凹陷越深。 ④子粒颜色以黄色为多,次为白色,其他颜色 (紫色、红色)较少。生物学特性 马齿型品种增产潜力较大,是栽培品种的主要类型。 (3)半马齿型(中间型)

子粒形态 ①玉米果穗长锥形或圆柱形,与马齿型比较,子粒顶端凹陷不明显或显白顶。 ②角质淀粉较多,品质比马齿型为好,系马齿型与硬粒型的杂交种衍生而得到的。 (4)糯质型 糯质型亦称蜡质型,胚乳为角质淀粉组成,子粒不透明,无光泽如蜡状,色泽有黄色和白色。淀粉呈黏性,遇碘显红色反应。 糯质型是玉米引入我国后形成的一种新类型。由于起源于我国,故有“中国蜡质种”之称。栽培面积不大。 (5)甜质型

甜质型玉米(甜玉米) 普通甜玉米 (su 1) 超甜玉米 (sh 2 ) 乳熟期含糖15%-18%。 甜玉米为玉米属的1个甜质型玉米亚种,可分为普甜型、超甜型、加强甜型、甜脆型和甜糯型。 甜玉米子粒在乳熟期含有较多的糖分,含糖量达10%-20%,为普通玉米的2-8倍;水溶性多糖为普通玉米的2.5-10倍;蛋白质含量在30%以上,还富含多种维生素和18种氨基酸,鲜嫩多汁,又称“水果玉米” (6)爆裂型

夏玉米的种植技术要点

夏玉米的种植技术要点 一、整地 夏玉米在前作收获后,抢时早播是关键,一般不要求深耕,这是因为深耕后,土壤沉实时间短,播种出苗遇雨土壤塌陷,易引起倒伏及断根;且深耕后土壤蓄水多,遇雨不能及时排除,容易发生涝害,发生黄苗、紫苗现象,造成减产。我省夏玉米种植区,耕地深度以13-17厘米为宜,或趁墒免耕直播,出苗后灭茬。 二、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包括晒种和浸种。种子经过精选后(剔除混杂、小秕、病虫籽),种前选晴天晒2-3天,利于提高发芽势,提早出苗,减轻黑穗病。浸种可促进种子发芽

整齐,出苗快、苗齐。方法有冷水浸泡12-24小时;50℃的温水浸泡6-8小时;500倍磷酸二氢钾液浸泡8-12小时,均可达到同样的效果。浸种时注意,饱满硬粒型种子时间可长些,秕粒、马齿型种子宜短。没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在旱地播种不用浸种,以防土壤干旱影响出苗。浸过的种子要摊晾,阴干后用药剂拌种,如用40%乐果乳油1公斤,对水6公斤,拌种200公斤,可防治各类地下害虫;用种子量0.05%的硫酸铜粉末拌种可防治黑粉病和丝黑穗病。 三、适时早播 玉米播种有“春争日,夏争时”、“夏播争早,越早越好”的说法。我省的夏玉米播种时间一般在5月底至6月上中旬。玉米对温度的反应很敏感,灌浆期最适宜的日平均温度应在23℃左右,而安徽省9月中下旬的日平均温度已降到20℃左右,对灌浆不利。为满足玉米各生育阶段对温度要求,必须使其提前进入灌浆期,适时提早玉米播种期,以减轻和预防后期低温危害。 四、提高播种质量 1、适当增加播种量。“有钱买种,无钱买苗”,增加播种量是留壮苗、保密度的基础。玉米的每亩播种量要根据计划密度、播种方式、种子大小、发芽率高低、土壤情况以及地下害虫情况而定。相同密度,条播比点播的播种量要大;种子大或发芽率低的播种量要大;土壤条件差或地下害虫较多的播种量要大。一般要求3粒种子保1棵苗。大田的合理密度,原则上要掌握:株型紧凑和抗倒品种宜密,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教案

省优质课教案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赵 玉 祥 项城市范集四中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教学内容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如何鉴定品种的好坏、玉米播种时间的确定、土壤土地整治。回到农村能应用此技术,服务于农业生产。 2、在本节课讲述优良品种的特点后,让学生实践鉴别玉米种子的好坏。目测30cm、40cm、50cmc以确定株距和行距,然后动手去量找出误差。 3、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观点、一粒粮食来自不易、要尊重劳动人民。把学到的知识服务于人民,服务于农业生产。 教学重点 高质量品种选择。 教学难点 不同品种播种时间的选择。 教学方法 讲述讨论相结合。

教具 单玉-13品种,优、差各若干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到田间调查发现,有的农户种植的玉米到了收获季节只收获了几百斤玉米,而有的农户采用科学的方法种植,同等条件下却收获1800多斤,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板书。 二、新课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一)玉米的发现 古代的南美的印第安人所发现的一种粮食作物。经过人类不断的种植培育,玉米的产量不断提高,成为当今世界的第一大作物。它属于被子植物中的单子叶植物,根系发达,长得高大。 (二)玉米的价值 同学们!玉米经过人们的种植发现,它不仅是人类的食物,也可以加工后是饲养动物的饲料。后来又发现玉米可以制糖、生产出味精等成为工业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随着玉米消费的增大,对玉米的产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成为支持农业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一件大事。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断探索找出了一种使玉米高产的种植方法,现在我们来讨论。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陈军 摘要:本文介绍了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其主要内容包括:玉米播种的品种选择、玉米播种前的准备工作、实现合理密植、田间管理、肥水管理以及去雄与授粉。 关键词:玉米;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当地的农民百姓获得更好地生活,提高其自身的生活质量。不仅如此,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增长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玉米是当前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有很多农民百姓靠着种植玉米获得农业收入。如何提升玉米的产量是当前相关农业研究人员的工作重点。需要结合实际生产情况,研究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将其运用在实际的农业生活中,提高玉米产量以及种植质量。 一、玉米播种的品种选择 在开展玉米种植工作的时候,当地的农业部门需要尽可能充分了解当地的玉米种植环境。对种植环境的天气、气候、水资源、土壤情况等进行全面分析,根据不同玉米品种的生产环境需求开展对应的研究讨论,选择最为适宜播种的一种或者几种玉米品种,在当地的农业种植工作中进行广泛宣传,尽可能在选种过程中提高玉米种植工作的高产量以及高质量。 在具体选择工作中,最佳的选择一般为130~140d生育期的玉米品种,农业部门技术工作人员需要选择根据土壤肥沃程度以及地质条件适宜的玉米品种。例如:对一些水资源丰富的地区,选择喜肥水的玉米品种;对于一些土壤瘠薄地,水资源灌溉工作难以开展的地区,选择一些耐瘠薄以及耐干旱的玉米品种。

不仅如此,当地的农业生产部门工作人员还需要充分了解当前新颖的玉米品种,及时在当地开展小面积玉米试种,有效引进适合于在当地种植的玉米新品种,选择产量更多,品相更好地密植玉米品种。 二、玉米播种前的准备工作 (一)选择种植玉米的土地 根据相关农业研究以及生产种植经验来说,玉米品种拥有很高产的可能性。其自身在肥力优渥的土壤环境中有更好的生长趋势,不能在盐碱环境中茁壮生长,对土壤环境有着较为严格地要求。在选择种植玉米的土地工作时,需要保证其自身土地的土层高于40cm,其土壤内部的速效磷大于15mg/kg,碱解氮超过60mg/kg,土壤有机质保持在15g/kg之上的范围。在种植玉米之前,土壤可以选择种植豆类、油葵、苜蓿等植物,其中至土壤有着更为优渥的种植环境。 (二)玉米播前土壤准备 玉米种植前,农民百姓需要首先测量土壤中的肥力以及水分含量,保证土壤含水量适合于玉米种植。常用的在田间,检测土壤水分的最简便的方法是:种植人员将土壤捏在手中,以手捏土成团,然后丢落在土地里,呈现为碎块为适宜的种植土壤环境。在实际种植之前,农民百姓可以使用五铧犁机耕地,将已经选择种植玉米的土地耕深23~25cm,紧接着再用旋耕机将土地旋耕1遍。 (三)种子处理 在种植之前,农民百姓还需要将玉米种子进行有效的处理,通常情况下是选择用包衣的种子。对于那些已经购买但是却没有包衣的玉米种子,农民百姓需要在种植之前,将没有包衣的种子进行2~3天太阳的照晒。照晒处理是为了更高的保证玉米种子自身的活力与营养。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农业技术 N 302019年7月·下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宋桂兰 (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农业技术推广与行政执法中心,辽宁 法库 110400) 摘 要 截止到2017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大概有53167.8万亩,在临储政策取消之后,我国的玉米种植面积也一直在降低,同时产量也在下降。玉米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农作物,其是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因为不同地区的气候地理条件都不一样,所以玉米的产量也各不相同。辽宁省法库县是我国的产粮大县,每年玉米种植面积大约在0.67万hm2 以上,合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气候,实施高产栽培技术来提升玉米产量,可以有效保障当地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时也可以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关键词 高产栽培;措施 1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关键意义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人口形势与粮食紧缺问题,国家方面提升了粮食产品要求。就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形式上看,农业生产力还需要提升。玉米是我国十分关键的粮食作物,在最近几年中有很多高产栽培技术被研发。经过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实施和推广,其意义体现在下面几点:其一是提升玉米产量,栽培技术的推广,可以经过各种技术手段来保持玉米的质量和产量。同时还能够促使栽培技术的创新,进而有效完善与建设我国现代化农业;其二是优化玉米种植情况,提升经济收益。高产栽培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提升玉米的产量和质量,让粮食价格处在平衡状态中,这样可以有效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所以,大力推广高产栽培技术,不仅可以优化传统的栽培技术,同时也可以为农民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2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法库县全年日照数是2800h,有效活动积温是3100到3200℃,全年的降水量在600mm左右,无霜期是15d左右。土层比较肥厚,季节和昼夜温差很大,一年一熟,干物质累积比较多。在这种自然条件下,玉米的生长有了更多的优势。法库县在种植玉米的时候,要充分使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大力推广和实施高产栽培技术。 2.1 选用合适的品种 在种植玉米时,选用合适的品种是玉米高产的关键所在。在栽培过程中,需要结合法库县当地的气候、地理条件和习惯品种等方面的因素选择品种。在选择玉米品种时,要能够确保在当地早霜之前的5天成熟,需要的有效积温比当地正常有效积温低10℃左右。这样的品种不但可以充分使用当地热能资源,并且还可以保障安全成熟,实现高产。在选择品种时要尽量避免单一,玉米品种适应性很强,若是只选择一两个品种在不同自然条件与栽培技术下种植,则极易导致玉米的减产。每个地区都应该有主要栽种品种,并且要能够合理配置,加强玉米作物群 体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以此来保障玉米的 高产。 2.2 合理播种 选好品种之后就是进行播种,这是高 产栽培技术实施中的关键环节。首先是适期 播种,这种方式可以延长玉米的生育期,可 以加强抗旱和倒伏的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出 现。玉米适合的种植期一般是在日平均5cm 地温稳定超出10℃的播种日期。因为法库 县属于半干旱地区,所以需要将抢墒情作为 中心,在不坏种的基础上进行适宜早播。玉 米播种的时间要因地制宜,若是坡岗地,则 时间是在4月4日到15日。在平肥地区,一 般是4月10日到20日之间。然后是一次播 种保全苗,这是实现玉米高产的关键。玉米 是喜欢温暖的作物,在热量不够的情况下, 极易影响产量。法库县无霜期很短,种植的 一般是中晚熟品种。只有进行一次播种保全 苗,才可以充分使用热量资源。还有就是玉 米种植密度比较大,只有在保障每株长出一 样的穗,才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2.3 合理密植和施肥 所谓密植,这是构成玉米产品的关键要 素,其中要将公顷穗数、穗粒数和粒重都协 调处理,使其乘积可以实现最大值。在密植 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综合性考虑各种条件, 使用以地定产、以产定穗和以株定行距的方 式,以此来确定确定玉米种植的密度。在其 中不仅要防止空杆出现,同时也不要一味 的追求双穗。在通常情况下,在计划产量是 10.5到12t/hm2时,保苗一般是4.65到5.25 万株/hm2。总之,在密植时要依据计划产量 来制定。除此之外就是进行科学施肥,玉米 是一种对肥料需求比较大的作物,在玉米的 生长过程中需要的营养元素比较多。玉米高 产栽培技术的实施中,使用的玉米品种通常 是增产潜力大和喜欢高肥水的产品。要想实 现玉米的高产,就需要在种植过程中需要为 玉米提供足够的养分。不然就无法实现高产 增收的目标。所以,在高产栽培技术的实施 中,要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技术的使用,并要 结合法库县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规范 的高产施肥方式和模式。 2.4 加强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也是玉米栽培技术实施中的 关键环节,同时也是保障玉米丰收的关键条 件。田间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控制 和促使玉米生长发育。其中主要是合理使用 玉米生长发育的有利条件,创设出适宜的环 境条件,从而满足玉米对于水分、光线、热量 等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而控制则是对玉米 生长发育中的一些不利因素进行消除,优化 不适合玉米生长的环境和条件,让玉米可以 适合的环境中健康生长。对于玉米的田间管 理而言,田间管理工作要分阶段进行,其中 主要是苗期、生育期和生育后的管理。在苗 期阶段中,田间管理主要是保障玉米苗的 壮、根多、根深,同时还需要及时查田补苗。 在生育期阶段中,管理重点是满足玉米营养 生长与生殖生长对营养的需求,要能够处理 好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之间的关系,科学配 置营养物质。在实际管理工作中,需要做好 中耕除草工作,要做好铲趟,并且要有效治 理玉米生长中的病虫害,比如螟虫、粘虫等 这些害虫。生育后期管理中,主要是为开花 散粉和受精结实创优质的环境,以此保障玉 米的籽粒饱满。在实际工作中要适时放秋 垄、拔大草,推广玉米隔行和隔株去雄技术。 在干旱时,有灌溉条件的玉米田要及时灌 溉。玉米生育阶段中,若是田间有积水现象, 要及时排水。玉米成熟之后,要合理晚收,尤 其是最近几年广泛使用的优质品种,生育期 都是中晚熟产品,基本是活杆成熟,更加适 合晚收。 参考文献: [1]宫艳明.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21):145-1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