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季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_三角形教案

2017年秋季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_三角形教案
2017年秋季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_三角形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十一章三角形

教材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有关线段、角,多边形及内角和。

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是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有内角、外角。教材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的基础上,进行推理论证,从而得出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接着由推广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介绍了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利用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研究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公式。这些知识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既是学习特殊三角形的基础,也是研究其它图形的基础。最后结合实例研究了镶嵌的有关问题,体现了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角形及有关概念,会画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

2、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理解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

3、会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了解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4、了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会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2、在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并掌握探索、归纳图形性质的推理方法,进一步培说理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3、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内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与内角和公式,镶嵌是重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的证明,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及简单的平页镶嵌设计是难点。

课时分配

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2课时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2课时

11.3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2课时

本章小结………………………………………………………… 2课时

11.1.1三角形的边

[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2、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会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

[重点难点]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符号表示,三角形三边间的不等关系是重点;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三角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几何图形, [投影1-6]如古埃及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交通标志,等等,处处都有三角形的形象。

那么什么叫做三角形呢?

二、三角形及有关概念

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注意:三条线段必须①不在一条直线上,②首尾顺次相接。

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角,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

三角形ABC用符号表示为△ABC。三角形ABC的顶点C所对的边AB可用c 表示,顶点B所对的边AC可用b表示,顶点A所对的边BC可用a表示.

三、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

探究:[投影7]任意画一个△ABC,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B点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它有几种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为什么?

有两条路线:(1)从B→C,(2)从B→A→C;不一样,AB+A C>BC ①;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同样地有 AC+BC>AB ②

AB+BC>AC ③

由式子①②③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三角形的分类

我们知道,三角形按角可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我们把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统称为斜三角形。

按角分类:

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斜三角形锐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那么三角形按边如何进行分类呢?请你按“有几条边相等”将三角形分类。

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

显然,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按边分类:

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底和腰不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五、例题

例用一条长为18㎝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1)如果腰长是底边的2倍,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2)能围成有一边长为4㎝的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分析:(1)等腰三角形三边的长是多少?若设底边长为x㎝,则腰长是多少?(2)“边长为4㎝”是什么意思?

解:(1)设底边长为x㎝,则腰长2 x㎝。

x+2x+2x=18

解得x=3.6

所以,三边长分别为3.6㎝,7.2㎝,7.2㎝.

(2)如果长为4㎝的边为底边,设腰长为x㎝,则

4+2x=18

解得x=7

如果长为4㎝的边为腰,设底边长为x㎝,则

2×4+x=18

解得x=10

因为4+4<10,出现两边的和小于第三边的情况,所以不能围成腰长是4㎝的等腰三角形。

由以上讨论可知,可以围成底边长是4㎝的等腰三角形。

五、课堂练习

课本第4页练习1、2题。课本第8页1、2、6题

六、课堂小结

1、三角形及有关概念;

2、三角形的分类;

3、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及应用。

作业:

课本第8页习题11.1第7题。

11.1.2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教学目标〕1、经历画图的过程,认识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2、会画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3、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分别交于一点.

〔重点难点〕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是重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角的平分线的区别,画钝角三角形的高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三角形,也学过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主要线段除高外,还有中线和角平分线值得我们研究。

二、三角形的高

请你在图中画出△ABC的一条高并说说你画法。

从△ABC的顶点A向它所对的边BC所在的直线画垂线,垂足为D,所得线段AD叫做△ABC的边BC上的高,表示为AD⊥BC于点D。

注意:高与垂线不同,高是线段,垂线是直线。

请你再画出这个三角形AB 、AC边上的高,看看有什么发现?

三角形的三条高相交于一点。

如果△ABC是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上页的结论还成立吗?

现在我们来画钝角三角形三边上的高,如图。

显然,上页的结论成立。

请你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再画出它三边上的高。

上页的结论还成立。

三、三角形的中线

如图,我们把连结△ABC的顶点A和它的对边BC的中点D,所得线段AD叫做△ABC的边BC上的中线,表示为BD=DC或BD=DC=12BC或2BD=2DC=BC.

请你在图中画出△ABC的另两条边上的中线,看看有什么发现?

三角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

如果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上页的结论还成立吗?请画图回答。

上页的结论还成立。

四、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如图,画∠A的平分线AD,交∠A所对的边BC于点D,所得线段AD叫做△ABC的角平分线,表示为∠BAD=∠CAD或∠BAD=∠CAD=12∠BAC或2∠BAD=2∠CAD=∠BAC。

思考: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角的平分线是一样的吗?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线段,而角的平分线是射线,是不一样的。

请你在图中再画出另两个角的平分线,看看有什么发现?

三角形三个角的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如果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上页的结论还成立吗?请画图回答。

上页的结论还成立。

想一想: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有什么不同?

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的交点、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内部,而锐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内部,直角三角形三条高的交战在角直角顶点,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外部。

五、课堂练习

课本第5页练习1、2题。

六、课堂小结

1、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概念和画法。

2、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及交点的位置规律。

作业:

课本第8页习题11.1第4题,第9页第9题。

11.1.3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目标] 1、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没有稳定性;2、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 三角形稳定性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盖房子时,在窗框未安装之前,木工师傅常常先在窗框上斜钉一根木条,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二、三角形的稳定性

〔实验〕1、把三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

不会改变。

2、把四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四边形木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

会改变。

3、在四边形的木架上再钉一根木条,将它的一对顶点连接起来,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

不会改变。

从上页的实验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

三、三角形稳定性和四边形不稳定的应用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固然好,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也未必不好,它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如:

钢架桥、屋顶钢架和起重机都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活动挂架则是利用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四、课堂练习

1、下列图形中具有稳定性的是()

A正方形B长方形C直角三角形D平行四边形

2、要使下列木架稳定各至少需要多少根木棍?

3、课本第7页练习。

作业:课本第8页习题11.1第5题。

11.2.1三角形的内角

[教学目标]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重点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小学就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这个结论是通过实验得到的,这个命题是不是真命题还需要证明,怎样证明呢?

二、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

回顾我们小学做过的实验,你是怎样操作的?

把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剪下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处,用量角器量出

∠BCD的度数,可得到∠A+∠B+∠ACB=1800。[投影1]

图1

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拼?

①剪下∠A,按图(2)拼在一起,可得到∠A+∠B+∠ACB=1800。

图2

②把和剪下按图(3)拼在一起,可得到∠A+∠B+∠ACB=1800。

如果把上页移动的角在图上进行转移,由图1你能想到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的方法吗?

已知△ABC,求证:∠A+∠B+∠C=1800。

证明一

过点C作C M∥AB,则∠A=∠ACM,∠B=∠DCM,

又∠ACB+∠ACM+∠DCM=1800

∴∠A+∠B+∠ACB=1800。

即: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由图2、图3你又能想到什么证明方法?请说说证明过程。

三、例题

例如图,C岛在A岛的北偏东500方向,B岛在A岛的北偏东800方向,C岛在B岛的北偏西400方向,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是多少度?

分析:怎样能求出∠ACB的度数?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只需求出AB和∠CBA的度数即可。

∠CAB等于多少度?怎样求∠CBA的度数?

解:∠CBA=∠BAD-∠CAD==300

∵AD∥BE ∴∠BAD+∠ABE=1800

∴∠ABE=1800-∠BAD==1000

∴∠ABC=∠ABE-∠EBC==600

∴∠ACB=1800-∠ABC-∠CAB==900

答: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1800是。

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900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A+∠B+∠C=1800,所以∠A+∠B=900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四、课堂练习

课本13页1、2题。

作业:

课本16页习题11.2 第3、4。

第十一章复习一(11.1-11.2.1)

一、双基回顾

1、三角形:由的三条直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1〕图中有个三角形,用符号表示为。

2、三角形的分类:(1)按角分类:

三角形

(2)按边分类:

三角形

〔2〕三角形中最大的角是700,那么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3、三角形三角的关系: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

4、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两边之和第三边,两边之差第三边。

〔3〕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8,则第三边的范围是 .

5、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

从三角形的向它的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注意:三角形的高与垂线不同;三角形的高可能在三角形内部,可能在三角形的边上,可能在三角形的外部。

在三角形中,连接与它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与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注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角的平分线不同.

〔4〕如图,以AE为高的三角形是 .

6、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相交于一点。这点可能在三角形的,可能在三角形的,可能在三角形的。

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这点在三角形的 .

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这点在三角形的。

〔5〕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恰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锐角三角形

7、三角形的稳定性:具有稳定性,具有不稳定性.

〔6〕有些窗户是可以向外推开的,当我们把窗户推开后,就顺手把风钩勾上,为什么这样做呢?我们的校门是铁栅栏,为什么既能拉开,又能推拢去呢?

二、例题导引

例1 两根木棒长分别为3厘米和6厘米,要截取其中一根木棒将它钉成一个三角形,如果要求三边长为整数,那么截取的情况有几种?

例2 如图,已知AD、AE分别是△ABC的高和中线,AB=6厘米,AC=8厘米,BC=10厘米,∠CAB=900,试求(1)AD的长;(2)△ABE的页积;(3)△ACE与△ABE 的周长的差。

例3 如图,BE平分∠ABC,CD平分∠ACB,∠A=500,求∠BOC的度数。

三、练习升华

夯实基础

1、有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1、2、3

B.1、2、4

C.2、3、4

D.2、3、6

2、如图,工人师傅把新做好的门框上方钉两根木条后存放起来,这是防止,根据是 .

2题 3题 4题

3、图中共有个三角形。

4、如图,AB⊥BD于B, DC⊥AC于C,AC与BD交于点E,那么△ADE的边DE上的高为,AE上的高为 .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直角三角形只有一条高

B、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

C、三角形的三条高相交于一点

D、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射线

6、如果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2:3:4,则它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钝角或直角三角形

7、现有两根木棒,它们的长度分别为20cm和30cm,若不改变木棒的长度, 要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应在下列四根木棒中选取〔〕的木棒

A.10cm

B.20cm

C.50cm

D.60cm

8、在△ABC中,AB=AC,AD是中线,△ABC的周长为34cm,△ABD的周长为30cm, 求AD 的长.

9、在△ABC中,高CE,角平分线BD交于点O, ∠ECB=50°,求∠BOC的度数.

能力提高

10、在△ABC中,若∠A+∠B=∠C,则此三角形为_______三角形.

11、任何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中至少有〔〕

A、一个锐角

B、两个锐角

C、一个直角

D、一个钝角

1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6,则它的周长为〔〕

A.13

B.15

C. 14

D. 13或15

13、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6,则它的底边长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4,则它的腰长b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14、在△ABC中,AD是BC上的中线,且S△ACD=12,S△ABC=.

15、在△ABC中,AB=AC, AC边上的中线BD把△ABC的周长分成15和6两部分,求这个三角形的腰长及底边长。

16、如图,△ABC中,AD、AE分别是△ABC的高和角平分线,∠C=600,∠B=280,求∠DAE的度数。

探究创新

17、如图,线段、相交于点,能否确定与的大小,并加以说明.

11.2.2三角形的外角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的外角;2、掌握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能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解决问题。

[重点难点] 三角形的外角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是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外角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1〕如图,△ABC的三个内角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关系?

是∠A、∠B、∠C,它们的和是1800。

若延长BC至D,则∠ACD是什么角?这个角与△ABC的三个内角有什么关系?

二、三角形外角的概念

∠ACD叫做△ABC的外角。也就是,三角形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想一想,三角形的外角共有几个?

共有六个。

注意:每个顶点处有两个外角,它们是对顶角。研究与三角形外角有关的问题时,通常每个顶点处取一个外角.

三、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容易知道,三角形的外角∠ACD与相邻的内角∠ACB是邻补角,那与另外两个角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

〔投影2〕如图,这是我们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画的辅助线,你能就此图说明∠ACD与∠A、∠B的关系吗?

∵C E∥AB,∴∠A=∠1,∠B=∠2

又∠ACD=∠1+∠2

∴∠ACD=∠A+∠B

你能用文字语言叙述这个结论吗?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

四、例题

〔投影3〕例如图,∠1、∠2、∠3是三角形ABC的三个外角,它们的和是多少?

分析:∠1与∠BAC、∠2与∠ABC、∠3与∠ACB有什么关系?∠BAC、ABC、∠ACB有什么关系?

解:∵∠1+∠BAC=1800,∠2+∠ABC=1800,∠3+∠ACB=1800,

∴∠1+∠BAC+∠2+∠ABC+∠3+∠ACB=5400

又∠BAC+∠ABC+∠ACB=1800

∴∠1+∠2+∠3==3600。

你能用语言叙述本例的结论吗?

三角形外角的和等于3600。

五、课堂练习

课本15页练习;

六、课堂小结

1、什么是三角形外角?

2、三角形的外角有哪些性质?

作业:

课本17页习题11.2第8、9题。

11.3.1 多边形

[教学目标]1、了解多边形及有关概念,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2、区别凸多边形与凹多边形.

[重点难点]多边形及有关概念、正多边形的概念是重点;区别凸多边形与凹多边形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投影1]看下页的图片,你能从中找出由一些线段围成的图形吗?

二、多边形及有关概念

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由几条线段组成;它们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首尾顺次相接.

这种在平页内,由一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多边形按组成它的线段的条数分成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n边形。这就是说,一个多边形由几条线段组成,就叫做几边形,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

与三角形类似地,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内角,如图中的∠A、∠B、∠C、∠D、∠E。多边形的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如图中的∠1是五边形ABCDE的一个外角。[投影2]

连接多边形的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四边形有几条对角线?五边形有几条对角线?画图看看。

你能猜想n边形有多少条对角线吗?说说你的想法。

n边形有12n(n-3)条对角线。因为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可以引n-3条对角线,n个顶点共引n(n-3)条对角线,又由于连接任意两个顶点的两条对角线是相同的,所以,n边形有12n(n-3)条对角线。

三、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

[投影3]如图,下页的两个多边形有什么不同?

在图(1)中,画出四边形ABCD的任何一条边所在的直线,整个图形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这样的四边形叫做凸四边形,这样的多边形称为凸多边形;而图(2)就不满足上述凸多边形的特征,因为我们画BD所在直线,整个多边形不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我们称它为凹多边形。

注意:今后我们讨论的多边形指的都是凸多边形.

四、正多边形的概念

我们知道,等边三角形、正方形的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像这样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投影4]下页是正多边形的一些例子。

五、课堂练习

课本81页练习1。

2、有五个人在告别的时候相互各握了一次手,他们共握了多少次手?你能找到一个几何模型来说明吗?

六、课堂小结

1、多边形及有关概念。

2、区别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

3、正多边形的概念。

4、n边形对角线有条。

作业:

课本21页练习1,2。

11.3.2 多边形的内角和

[教学目标]1、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外角等概念;2、能通过不同方法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并会应用它们进行有关计算.

[重点难点]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多边形的外角和公式是重点;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的推导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已经证明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在小学我们用量角器量过四边形的内角的度数,知道四边形内角的和为360°,现在你能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证明吗?

二、多边形的内角和

〔投影1〕如图,从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几条对角线?它们将四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可以引一条对角线;它将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因此,四边形的内角和=△ABD 的内角和+△BDC的内角和=2×180°=360°。

类似地,你能知道五边形、六边形…… 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

〔投影2〕观察下页的图形,填空:

五边形六边形

从五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对角线,它们将五边形分成三角形,五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从六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对角线,它们将六边形分成三角形,六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投影3〕从n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对角线,它们将n边形分成三角形,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

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一2)·180°.

从上页的讨论我们知道,求n边形的内角和可以将n边形分成若干个三角形来求。现在以五边形为例,你还有其它的分法吗?

分法一〔投影3〕如图1,在五边形ABCDE内任取一点O,连结OA、OB、OC、OD、OE,则得五个三角形。

∴五边形的内角和为5×180°一2×180°=(5—2)×180°=540°。

图1 图2

分法二〔投影4〕如图2,在边AB上取一点O,连OE、OD、OC,则可以(5-1)个三角形。

∴五边形的内角和为(5—1)×180°一180°=(5—2)×180°

如果把五边形换成n边形,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n边形内角和=(n一2)×180°.

三、例题

〔投影6〕例1 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角互补,那么另一组对角有什么关系?

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中,∠A+∠C=180°,求∠B与∠D的关系.

分析:∠A、∠B、∠C、∠D有什么关系?

解:∵∠A+∠B+∠C+∠D=(4-2)×180°=360°

又∠A+∠C=180°

∴∠B+∠D= 360°-(∠A+∠C)=180°

这就是说,如果四边形一组对角互补,那么另一组对角也互补.

〔投影7〕例2 如图,在六边形的每个顶点处各取一个外角,这些外角的和叫做六边形的外角和.六边形的外角和等于多少?

如图,已知∠1,∠2,∠3,∠4,∠5,∠6分别为六边形ABCDEF的外角,求∠1+∠2+∠3+∠4+∠5+∠6的值.

分析:多边形的一个外角同与它相邻的内角有什么关系?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解:∵∠1+∠BAF=180°∠2+∠ABC=180°∠3+∠BAD=180°

∠4+∠CDE=180°∠5+∠DEF=180°∠6+∠EFA=180°

∴∠1+∠BAF+∠2+∠ABC+∠3+∠BAD+∠4+∠CDE+∠5+∠DEF+∠6+∠EFA=6×180°

又∠1+∠2+∠3+∠4+∠5+∠6=4×180°

∴∠BAF+∠ABC+∠BAD+∠CDE+∠DEF+∠EFA=6×180°-4×180°=360°这就是说,六边形形的外角和为360°。

如果把六边形换成n边形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

n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对此,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理解。〔投影8〕如图,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A出发,沿多边形各边走过各顶点,再回到A点,然后转向出发时的方向,在行程中所转的各个角的和就是多边形的外角和,由于走了一周,所得的各个角的和等于一个周角,所以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四、课堂练习

课本24页练习1、2、3题。

五、课堂小结

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n边形的外角和是多少度?

作业:

25页习题11.3 第4、5、6、题。

第十一章复习二(11.2.2-11.3)

一、双基回顾

1、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与另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如图1,∠是△ABC的一个外角.

图1 图2

2、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两个内角和.

注意: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0.

〔1〕如图2,∠=450,则x= .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2〕如图,△ABC中,∠1与∠A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3、多边形和正多边形

在平页内,由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注意:多边形分为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我们现在只研究凸多边形.

各相等,各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4、对角线

连接多边形线段叫做对角线。

〔3〕从九边形的一个顶点作对角线,能作条,可把九边形分成个三角形。

5、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

n边形的内角和是;n边形的外角和是.

〔4〕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它的外角和,这个多边形是边形。

6、平页镶嵌

能单独镶嵌的图形有。

〔5〕正五边形不能单独镶嵌的原因是什么?

用多种正多边形镶嵌必须满足条件:几种多边形在的内角的和为.

〔6〕某公园便道用三种不同的正多边形地砖镶嵌,已选好了正十二边形和正方形两种,还需选用.

二、例题导引

例1(1)已知正多边形的一个内角是150°,求这个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

(2)n边形的边数每增加1条,其内角和增加多少度?

例2 如图,一个任意五角星的五个角的和是多少?

例 3 一个零件形状如图所示,按规定∠BAC=900, ∠B=210, ∠C=200,检验工人量得∠BDC=1300,就断定此零件不合格,请运用所学知识说明理由。(运用三种方法)

三、练习提高

夯实基础

1、若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小于与它相邻的内角,则这个三角形是( )

A.直角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无法确定

2、如图,∠CAB的外角为120°,∠B为40°,则∠C 的度数是___ .

3、如图1,AB∥CD,∠A= 38°∠C= 80°,则∠M为()

A、52°

B、42°

C、10°

D、40°

2题3题

4、如图,在△ABC中,E是AC延长线上的一点,D是BC上的一点,∠1 与∠A 的大小关系是 .

5、若从一个多边形的一个顶点最多可以引10条对角线,则它是( )

A.十三边形

B.十二边形

C.十一边形

D.十边形

6、下列可能是n边形内角和的是()

A、300°

B、550°

C、720°

D、960°

7、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等于24°,则这个多边形是边形.

8、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的比是7∶2,则这个多边形是边形.

9、某人到瓷砖商店去购买一种多边形形状的瓷砖,用来铺设无缝地板,他购买的瓷砖形状不可以是( )

A、三角形

B、矩形

C、正八边形

D、正六边形

10、如图,在△ABC中,AD是∠BAC的平分线,∠2=350,∠4=65°, 求∠ADB的度数.

能力提高

11、用边长相等的正多边形进行密铺,下列正多边形能和正八边形密铺的是〔〕

A、正三角形

B、正六边形

C、正五边形

D、正四边形

1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各内角与一个外角的和是225°,则与这个外角相邻的内角是____度.

13、如图,若∠A=32°,∠B=45°,∠C=38°,则∠DFE等于( )

A.120°

B.115°

C.110°

D.105°

13题15题

14、一个多边形的内角中,锐角的个数最多有( )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15、.如图所示,∠A=50°,∠B=40°,∠C=30°,则∠BDC=________.

16、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内角都比相邻的外角的3倍还多20°,求这个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

17、如图所示,△ABC两外角的平分线BP、CP交于点P,已知∠A=500,求∠P的度数.

探究创新

18、如图,求∠1+∠2+∠3 +∠4+∠5+∠6+∠7的度数。

本章小结

一、知识结构

二、回顾与思考

1、什么是三角形?什么是多边形?什么是正多边形?

三角形是不是多边形?

2、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什么是对角线?

三角形有对角线吗?n边形的的对角线有多少条?

3、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各有什么特点?

4、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你能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说明n边形的内角和吗?

5、三角形的外角和是多少?n边形的外角和是多少?

你能说明为什么多边形的外角和与边数无关吗?

三、例题导引

例1 如图,在△ABC中,∠A︰∠B︰∠C=3︰4︰5,BD、CE分别是边AC、AB上的高,BD、CE相交于点H,求∠BHC的度数。

例2 如图,把△ABC沿DE折叠,当点A落在四边形BCDE内部时,

探索∠A与∠1+∠2有什么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例3 如图所示,在△ABC中,△ABC的内角平分线与外角平分线交于点P,试说明∠P=12∠A.

四、巩固练习

课本29页复习题11(第3题可不做).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数学《函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函数》教案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函数的概念,弄清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函数概念的过程,感受函数的模型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交流、分析的思想意识,体会函数的实际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认识函数的概念. 2.难点:对函数中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 3.关键:从实际出发,由具体到抽象,建立函数的模型. 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升函数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聚焦问题 1.变量(P94)中5个思考题. 【教师提问】 同学们通过学习“变量”这一节内容,对常量和变量有了一定的认识,请同学们举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变化的实例,指出其中的常量与变量.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踊跃发言.(先归纳出5个思考题的关系式,再举例) 【教师活动】激发兴趣,鼓励学生联想, 2.在地球某地,温度T(℃)与高度d(m)的关系可以挖地用T=10-来表示(如图),请你根据这个关系式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这个关系式中的变量和常量. (2)填写下表. 高度d/m 0 ,200,400,600,800,1000 温度T/℃ (3)观察两个变量之间的联系,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就______. 3.课本P7“观察”. 【学生活动】四人小组互动交流,踊跃发言 二、讨论交流,形成概念 【函数定义】 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教师活动】归纳出函数的定义.强调在上述活动中的关系式是函数关系式.提问学生,两个变量中哪个是自变量呢?哪个是这个自变量的函数? 【学生活动】辨析理解,如:T=10-这个函数关系式中,d是自变量,T是d的函数等.弄清函数定义中的问题。 三、继续探究,感知轻重

初中数学三角形教案

三角形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及三角形的重要线段的概念; 2、掌握三角形的三边间的关系; 3、会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外角公式计算角度。 难点重点1、熟练掌握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 2、会灵活运用内角和定理及外角公式计算角度 一、知识点梳理 (1) 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 三角形. (2) 三角形的分类. ?? ? ??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 ?? ? ? ? ? ?) (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3)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4) 三角形的重要线段 ①三角形的中线:顶点与对边中点的连线,三条中线交点叫重心 ②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内角平分线与对边相交,顶点和交点间的线段,三个角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叫内心 ③三角形的高:顶点向对边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三条高的交点叫垂心(分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交点的位置不同) (5)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6)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性质 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补。 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推论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7)多边形的外角和恒为360°。 二、典例分析 例1 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和9,第三边为奇数,则此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三边关系:判定能否成三角形;求线段的取值范围;证明线段的不等关系) 针对性练习: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7cm ,一边长为3cm ,则它的另一边长是 。 三角形 (按角分) 三角形 (按边分)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26.1 二次函数(1)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过程: 一、试一试 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 AB 的长为 xm,先取 x 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的长,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m2 3.试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2 . x 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 ? 有限定范围吗 ? 3 .我们发现,当 AB 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 y 是 x 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对于 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 AB 的长,填出相应的 BC 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 的长为5cm,BC 的长为 10m 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 50m2。 对于 2 ,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形成共识,x 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 0

华师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认识三角形 优质教案

9.1认识三角形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三角形、三角形的边、顶点、内角、外角等概念。 2.会将三角形按角分类。 3.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概念。 重点、难点 1.重点:三角形内角、外角、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概念。2.难点:三角形的外角。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我们生活中几乎随时可以看见三角形,它简单、有趣,也十分有用,三角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本章我们将学习三角形的基本性质。 二、新授 1.三角形的概念: (1)什么是三角形呢? 三角形是由三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连结组成的平面图形,这三条线段就是三角形的边。如图:AB、BC、AC是这个三角形的三边,两边的公共点叫三角形的顶点。(如点A)三角形约顶点用大写字母表示,整个三角形表示为△ABC。

A(顶点) 边 B C (2)三角形的内角,外角的概念:每两条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如∠BAC。 每个三角形有几个内角? 三角形中内角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如下图中∠ACD是∠ABC的一个外角,它与内角∠ACB相邻。 与△ABC的内角∠ACB相邻的外角有几个?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练习:(1)下图中有几个三角形?并把它们表示出来。 (2)指出△ADC的三个内角、三条边。 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ADC能写成∠D吗?∠ACD能写成∠C吗?为什么? (3)有人说CD是△ACD和△BCD的公共的边,对吗?AD是△ACD和△ABC的公共边,对吗? (4)∠BDC是△BCD的什么角?是△ACD的什么角?∠BCD是△ACD 的外角,对吗? (5)请你画出与△BCD的内角∠B相邻的外角。 2.三角形按角分类。

初中数学三角形的边教案

11.1 三角形的边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及三角形的重要线段的概念; 2、掌握三角形的三边间的关系。 难点重点:熟练掌握三角形的三条重要关系。 一、知识点梳理 (1) 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 三角形的分类. ?????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 ???????) (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3)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二、典例分析 例1 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 和9,第三边为奇数,则此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三边关系:判定能否成三角形;求线段的取值范围;证明线段的不等关系) 针对性练习: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7cm ,一边长为3cm ,则它的另一边长是 。 例2 如图,AD 是ABC ?的中线,DE=2AE.若ABE ABC S cm S △△求,242= 针对性练习: 1、能把一个任意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 角形的线 段是三角形的( ) A 、角平分线 B 、中线 C 、高 D 、两边中点连线 2、如图2,在ABC ?中,点D 、 E 、 F 分别是BC 、AD 、CE 的中点,且24cm S ABC =△,则BEF S △的值为 。 三角形 (按角分) 三角形 (按边分) 图2

A.2cm 2 B.1cm 2 C.12cm 2 D.14 cm 2 3、ABC ?中,AB=AC.周长为16cm.AC 边上的中线BD 将ABC ?分成周长之差为2cm 的两个三角形.求ABC ?的各边长. 反馈练习: 1、下面四个图形中,线段BE 是⊿ABC 的高的图是( ) A . B . C . D . 2.如图所示,在△ABC 中,∠ACB=90°,把△ABC 沿直线AC 翻折180°,使点B 落在点B ′的位置,则线段AC 具有性质( ) A.是边BB ′上的中线 B.是边BB ′上的高 C.是∠BAB ′的角平分线 D.以上三种 3、有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1cm,2cm,3cm B.1cm,2cm,4cm; C.2cm,3cm,4cm D.2cm,3cm,6cm 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6,则它的周长为( ) A.9 B.12 C.15 D.12或15 5、如果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2:3:4,则它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钝角或直角三角形 B C E B A C E B A C E B A C E B ' C B A

初中数学教案人教版

初中数学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运算; 2.了解倒数概念,会求给定有理数的倒数; 3.通过将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转化的思想;通过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熟练进行运算,教学难点是理解法则。 1.有理数除法有两种法则。法则1: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是把除法转化为乘法来解决问题。法则2是把有理数除法纳入有理数运算的统一程序:一确定符号;二计算绝对值。如:按法则1计算:原式;按法则2计算:原式。 2.对于除法的两个法则,在计算时可根据具体的情况选用,一般在不能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一法则。如;在有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二个法则比较方便,如;在能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二个法则比较方便,如,如写成就麻烦了。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学生实际运算时,老师要强调先确定商的符号,然后在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求商的绝对值,求商的绝对值时,可以直接除,也可以乘以除数的倒数。 2.关于0不能做除数的问题,让学生结合小学的知识接受这一认识就可以了,不必具体讲述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的理由。 3.理解倒数的概念 (1)根据定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即:,则互为倒数。

如:,则2与,-2与互为倒数。 (2)由倒数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求已知数倒数的一种基本方法:即用1除以已知数,所得商就是已知数的倒数。如:求的倒数:计算,-2就是的倒数。一般我们求已知数的倒数很少用这种方法,实际应用时我们常把已知数看作分数形式,然后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所得新数就是原数的倒数。如-2可以看作,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为,就是的倒数。 (3)倒数与相反数这两个概念很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分。首先倒数是指乘积为1的两个数,而相反数是指和为0的两个数。如:,2与互为倒数,2与-2互为相反数。其次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符号相同,而互为相反数符号相反。如:-2的倒数是,-2的相反数是+2;另外0没有倒数,而0的相反数是0。 4.关于倒数的求法要注意: (1)求分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即可.(2)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仍是负数. (3)负倒数的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负倒数.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有理数除法的定义. 2.理解倒数的意义. 3.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有理数除法法则的导出及运算,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指导思维活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精品教案)

三角形 (复习课第2课时) 【理论支持】 根据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学习者参与学习的动机和态度。三角形是学生已经具有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上的延伸,利于激发学生的探求新知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是在线段和角有关知识基础延续,它又是多边形的有关概念与性质的基础,这些内容为以后学习各种特殊三角形(如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作下铺垫,也是研究其他图形必备的基础知识。 三角形是多边形的一种,因而可以借助三角形建立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如多边形的边、内角、外角、内角和都可以由三角形的概念推广而来。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因而常常将多边形分解为若干个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性质进一步研究多边形性质。 本章对于学生的几何观念和推理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本章知识结构图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三角形的外角及外角和、多边形的内

角和公式及外角和以及平面镶嵌的使用。 数学思考:通过学习三角形的知识以及三角形知识的延 伸,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数 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解决问题: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几何的认识以及怎样去研究几何知识。 情感态度: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几何观念,并且认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三个推论 (2)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2. 难点:三角形、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 【教学设计】 课前延伸 上节课我们回顾了三角形的定义,三条重要线段,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稳定性,这节课我们再来探讨三角形中角的性质以及性质的应用。 课内探究 1.通过上回布置学生自主复习,由学生进行知识展示,教 师作一些提示,可整理得:

初中数学教案下载

初中数学教案下载 【篇一:初中数学优秀教案大集合】 课题:二元一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学生的类比的思想方法; 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认识数学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 得到方程:80a+150b=902 880.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 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做一做: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①小明去看望奶奶,买了5 kg苹果和3 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 , 梨的单价y元/kg ; ②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 . (2)课本p80练习2. 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 合作学习:

活动背景爱心满人间——记求是中学“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 问题:参加活动的36名志愿者,分为劳动组和文艺组,其中劳动组每 组3人,文艺组每组6人. 团支书拟安排8个劳动组,2个文艺组,单从人数上考虑,此方案是否可行? 为什么? 把x=8,y=2代入二元一次方程3x+6y=36,看看左右两边有没有相等? 由学生检验得出代入方程后,能使方程两边相等. 得出 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 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并提出注意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书写方法. 试一试: 检验下列各组数是不是方程2x=y+1的解: ①??x=4,?x=2.5,?x=-6,②?③? ?y=3,?y=4,?y=-13. ②③是方程的解,每个学生再找出方程的一个解,引导学生得到结论:一般情况下,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个解. 3.合作学习: 给定方程x+2y=8,男同学给出y(x取绝对值小于10的整数)的值,女同学马上给出对应的x的值;接下来男女同学互换.(比一比哪位 同学反应快)请算的最快最准确的同学讲他的计算方法.提问:给出 x的值,计算y的值时,y的系数为多少时,计算y最为简便? 出示例题:已知二元一次方程 x+2y=8. (1)用关于y的代数式表示x; (2)用关于x的代数式表示y; (3)求当x= 2,0,-3时,对应的y的值,并写出方程x+2y=8的三个解. (当用含x的一次式来表示y后,再请同学做游戏,让同学体会一 下计算的速度是否要快) 4.课堂练习: (1)已知:5xm-2yn=4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n=; (2)二元一次方程2x-y=3中,方程可变形为y= 当x=2时,y= ; ?x=2,(3) 已知 ?是关于x,y的方程2x+ay=5的一个解,则a= . y=1? 5.你能解决吗? 小红到邮局给远在农村的爷爷寄挂号信,需要邮资3元8角.小红有 票额为6角和8角的邮票若干张,问各需要多少张这两种面额的邮票?说说你的方案.

最新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课题: 1.1 正数和负数(1)授课时间: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引入课题 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X,身高1.69米,体重74.5千克,今年43岁.我们的班级是七(2)班,有5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7个,占全班总人数的54%…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1.1.1正数和负数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最好? 内容:老师说出指令:

向前两步,向后两步; 向前一步,向后三步; 向前两步,向后一步; 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 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问题见教材。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1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 举例说明:3、2、0.5、 3 1等是负数。 -3、-2、-0.5、- 3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展示图片(又见教材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边》教案

三角形的边 教学目标 1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 2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会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 3.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4.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重点难点 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符号表示,三角形三边间的不等关系是重点;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三角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几何图形, [投影1-6]如古埃及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交通标志,等等,处处都有三角形的形象。 那么什么叫做三角 形呢? 二、三角形及有关 概念 不在一条直线上的 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注意:三条线段必须①不在一条直线上,②首尾顺次相接。 a b c (1)C B A

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角,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 三角形ABC 用符号表示为△ABC 。三角形ABC 的顶点C 所对的边AB 可用c 表示,顶点B 所对的边AC 可用b 表示,顶点A 所对的边BC 可用a 表示. 三、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 探究:[投影7]任意画一个△ABC,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B 点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它有几种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为什么? 有两条路线:(1)从B→C ,(2)从B→A→C ;不一样, AB+A C >BC ①;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同样地有 AC+BC >AB ② AB+BC >AC ③ 由式子①②③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三角形的分类 我们知道,三角形按角可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我们把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统称为斜三角形。 按角分类: 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斜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 ? ?????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1.1.1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最好? 内容:老师说出指令: 向前两步,向后两步;

向前一步,向后三步; 向前两步,向后一步; 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 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问题见教材。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1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 举例说明:3、2、0.5、 3 1等是负数。 -3、-2、-0.5、- 3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展示图片(又见教材P5图1.1-2-3)让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注和记录支出、存入信息的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案:三角形

第七章 三角形 【知识回顾】 练习题: 1、①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分别是2cm 和7cm ,问第三边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②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分别是3和5,问周第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 ③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分别是2和8,第三边长是偶数,求第三边长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④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分别是7和17,第三边长是奇数,求第三边长y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2、下列长度的各组线段中,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 、5,6,11 B 、8,8,16 C 、4,5,10 D 、6,9,14 3、已知一个三角形的周长是18cm ,且三边长之比是2:3:4,则三边长分别是______________ 4、若一个等腰三角形两边为3与7,则这个三角形周长为________ 5、四条线段的长分别为5cm ,6cm ,8cm ,13cm 以其中任意三条线段为边可构成_____个三角形 6、在三角形中,已知相邻的外角是内角的2倍,则它的外角为_______,内角为_________ 7、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500,则其顶角为______ 8、三角形的三个外角度数之比为2:3:4,则对应内角之比为_________ 9、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之比为1:2:3,则这个三角形是________三角形 ?????????????定义:由不在______三条线段______所组 三角形 成的图形表示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角形两边之和_____第三边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两边之差_____第三边 中线________________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高线________________三角形角平分线____________内角和__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多边形???? ? ?????????????????????????? ????__________1________外角性质2________外角和____________三角形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角形具有____性,四边形__________性多边形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边形n 边形内角和为__________多????????????????????????? ? ? ????? ???????? 边形外角和为____从n 边形一个顶点可作出_____条对角线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用一图形镶嵌地面的有_________________平面镶嵌能用两种正多边形镶嵌地面的有_____和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 ?? ?? ?? ??

初中数学三角形全等教案讲义

1.4全等三角形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教学重点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 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教学过程 一、三角形全等的概念 如果我们把两张纸重叠起来,同时得到两个三角形,你能发现这两个三角 形有什么特征吗? 我们发现:这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我们把这两个图形放在一起,他们能够完全重合,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就称为是全等形. 概括全等形的准确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将△ABC 沿直线BC 平移得△DEF ;将△ABC 沿BC 翻折180°得到△ DBC ;将△ABC 旋转180°得△AED . 甲 D C A B F E 乙 D C A B 丙 D C A B E C 1 B 1C A B A 1

议一议:各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不难看出△ABC 和△DEF ,△ABC 和△DBC ,△ABC 和△AED 都是全等三角形.我们把两个三角形全等记作:△ABC ≌△DEF ,△ABC ≌△DBC ,△ABC ≌△AED . (注意强调书写时对应顶点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启示: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所以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这也是我们通过运动的方法寻求全等的一种策略. 二、三角形全等的性质 甲图中两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它们的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 呢?引导学生从全等三角形可以完全重合出发找等量关系)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例1:如图,△OCA ≌△OBD ,C 和B ,A 和D 是对应顶点,?说出这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边和角. D C A B O 例2:如图,已知△ABE ≌△ACD ,∠ADE=∠AED ,∠B=∠C ,?指出其他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D C A B E 根据位置元素来找:有相等元素,它们就是对应元素,?然后再 依据已知的对应元素找出其余的对应元素.常用方法有: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也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教程文件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第一篇:人教版初中数学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2.3平行线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平行线的性质,它是平行线及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2.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难点:?性质1?的探究过程

四、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与?动像探索法?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学媒体:大屏幕、实物投影 七、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播放一组幻灯片。内容:①火车行驶在铁轨上;②游泳池;③横格纸。 2.声音: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提出问题。 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 引出课题——平行线的性质。 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

七年级数学下册 9.1.1 认识三角形教案 (新版)华东师大版

第9章多边形 9.1.1认识三角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三角形、三角形的边、顶点、内角、外角等概念. 2.会将三角形按角分类. 3.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概念.过程与方法 不等式的解集;通过数轴直观表示不等式的解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并懂得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主探究体会到不等式与方程的类似与不同之处,感受不等式解法的实际应用,进一步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工具。 【教学重点】 三角形内角、外角、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概念. 【教学难点】 三角形的外角.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我们生活中几乎随时可以看见三角形,它简单、有趣,也十分有用,三角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本章我们将学习三角形的基本性质. 二、新知探究 1.三角形的概念: (1)什么是三角形呢? 三角形是由三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连结组成的平面图形,这三条线段就是三角形的边.如图:AB、BC、AC是这个三角形的三边,两边的公共点叫三角形的顶点.(如点A)三角形约顶点用大写字母表示,整个三角形表示为△ABC. (2)三角形的内角,外角的概念:每两条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如∠BAC. 每个三角形有几个内角? 三角形中内角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如下图中∠ACD是∠ABC的一个外角,它与内角∠ACB相邻. B 与△ABC的内角∠ACB相邻的外角有几个?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练习:(1)下图中有几个三角形?并把它们表示出来.

B C (2)指出△ADC的三个内角、三条边. 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ADC能写成∠D吗?∠ACD能写成∠C吗?为什么? (3)有人说CD是△ACD和△BCD的公共的边,对吗?AD是△ACD和△ABC的公共边,对吗? (4)∠BDC是△BCD的什么角?是△ACD的什么角?∠BCD是△ACD的外角,对吗? (5)请你画出与△BCD的内角∠B相邻的外角. 2.三角形按角分类. 让学生观察以下三个三角形的内角,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并用量角器或三角板加以验证. 1 2 3 第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都是锐角;第二个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第三个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钝角. 所有内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 三角形按角分类可分为: 锐角三角形(三个内角都是锐角)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直角)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钝角) 3.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观察以下三个三角形,它们的边各有什么特点? 1 经过观察,测量可知:第一个三角形的三边互不相等;第二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AB=AC);第三个三角形的三边都相等. (1)等腰三角形: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 相等的两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腰,如上图(2)AB、AC是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腰. (2)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或正三角形) 问:等边三角形是不是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但等腰三角形不一定都是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按边来分,可分为: 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 只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三、知识梳理 l、三角形的概念,一个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内角,六个外角,和三角形一个内角相邻的外角有2个,它们是对顶角,若一个顶点只取一个外角,那么只有3个外角.

初中数学三角形教案

初中数学三角形教案 知识梳理及应用: 知识点1 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①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 第三边;②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差 第三边;③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④三角形三个外角的和等于 ;⑤三角形一个外角等于 ;⑥三角形一个外角 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知识点2 三角形的主要线段和外心、内心 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②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三角形的 ,三角形的 到各顶点的距离相等③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这个点叫 做三角形的 ,三角形的 到三边的距离相等是三角形的内切圆的 三角形 是三角形三边中线的交点。这点到顶点的距离是它到对边中点距离的 ④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 三角形的中位线 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 。 知识点3 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① 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② 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③ 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④ 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⑤ 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边对 ;②等腰三角形的顶角 、 、 互相重合;③等腰三角形是 图形,底边的 是它的对称轴;④等边三角形的 都等于60°。 知识点4 直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的识别:①有一个角等于 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②有两个角 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③ 的逆定理。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①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 ;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 ;③ 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知识点5 全等三角形 判定: 、 、 、 知识点6 相似三角形 判定: 、 、 、 知识点7 锐角三角函数与解直角三角形 1.一副三角板示叠放在一起,则图中∠α的度数是( ) ???????=??? ?? 相似比平方面积比等于相似比周长比对应高的比对应边的比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 ? ? ? ????? ??方位角坡度视角常用术语直角三角形——转化问题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二次函数培训资料

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置问题、类比、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合作、交流,从而获得新知; 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难点:寻找、发现实际生活中二次函数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 1.设用篱笆围成的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AB的长为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2 2.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吗? 3.我们发现,当AB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 y是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对于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AB的长,填出相应的BC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的长为5cm,BC的长为10m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50m2。 对于2,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形成共识,x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0 <x <10。 对于3,教师可提出问题,(1)当AB=xm时,BC长等于多少m?(2)面积y等于多少?并指出y=x(20-2x)(0 <x <10)就是所求的函数关系式. 二、提出问题 某商店将每件进价为8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销出约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 在这个问题中,可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并回答: 1.商品的利润与售价、进价以及销售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利润=(售价-进价)×销售量] 2.如果不降低售价,该商品每件利润是多少元?一天总的利润是多少元? [10-8=2(元),(10-8)×100=200(元)] 3.若每件商品降价x元,则每件商品的利润是多少元?一天可销售约多少件商品? [(10-8-x);(100+100x)] 4.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如果不能任意取,请求出它的范围,

七年级下册初一数学《三角形》教案

三角形 【考点一:三角形的边】 【基础知识】 1、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条线段__________________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如图所示,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___________. 其中,顶点A所对的边______还可用______表示;顶点B所对的边______还可用______表示; 顶点C所对的边______还可用______表示. 3、由“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一性质可以得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它还可推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ABC,若a≥b,则a+b______c同时a-b______c;又可写成______<c<______. 5、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cm和5cm,则第三边x的长度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 其中x可以取的整数值为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运用】 1.已知:如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______个三角形,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线段AD为公共边的三角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线段CE所在的三角形是______,CE边所对的角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BC、△ACD、△ADE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之比等于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题: (1)下列各组线段能组成一个三角形的是( ). (A)3cm,3cm,6cm(B)2cm,3cm,6cm (C)5cm,8cm,12cm(D)4cm,7cm,11c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