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消毒监测培训试题及答案

(完整word版)消毒监测培训试题及答案
(完整word版)消毒监测培训试题及答案

ed,

foc o u o s t e s

p d a a rt n y d o r

r e g a a ll n y iz p

a u t t your

消毒人员培训考核试题

一、单选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其代

码填写在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每题 1.5 分,共

30 分)

1、有效氯是(a )。

A. 衡量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的标志,是指与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相当的氯量。

B. 是指含氯消毒剂所含氯量。

C.是指消毒剂所含氯量。

D.代表含氯消毒剂的氯含量。

E.代表高效消毒剂。

2、疫源地终末消毒是指(b )。

A. 有传染源存在时对其排除的病原体可能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及时进行的消毒。

B. 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

C. 对可能受到病源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的消毒。

D. 对存在或曾经存在传染源的场所进行的消毒。

E. 对污染或可能被污染人员进行人体、着装、随身物品等的消毒与清洗等除污染

处理。

3、对下列哪种传染病不需开展终末消毒。( c )

A. 霍乱、副霍乱

B.细菌性痢疾

C.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D.甲型肝炎

E.伤寒、副伤寒

4、传染病疫源地消毒,消毒人员应做到防护等级A

A. 二级

B.—级

C.三级

D.四级

E.以上均可

5、最适于密闭房间空气熏蒸消毒的消毒剂是( D )。

A. 戊二醛

B.漂白粉

C.碘伏

D.过氧乙酸

E.环氧乙烷

6、现有18%过氧乙酸5mL,欲配制成0.5%过氧乙酸溶液,如在现场工作用简

便计算法,算出其近似值,问约需加多少蒸馏水?( D )

A. 180mL

B.150mL

C.350mL

D.175mL

E.195mL

7、层流洁净手术室属于哪类环境?(A )

A. I类环境

B. U类环境

C.川类环境

D. W类环境

E.以上都不对

8、现有18%过氧乙酸5mL,欲配制成0.5%过氧乙酸溶液,如在现场工作用简

便计算法,算出其近似值,问约需加多少蒸馏水?( D )

A.180mL

B.150mL

C.350mL

D.175mL

E.195mL

9、《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GB15979-2002 规定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装配与包装车间空气中细菌菌落总数应( A )。

A. < 2500cfu/m3

B. < 1500cfu/m3

C.< 10000cfu/m3

D. < 250cfu/m3

E.< 500cfu/m3

10、《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GB15979-2002规定消毒级口罩微生物指标

细菌菌落总数应( B )。

A. < 200cfu/g

B. < 20cfu/g

C.< 10000cfu/g

D. < 100cfu/g

E.10cfu/g

11、溶出性抑菌产品抑菌性能判定为有较强的抑菌作用时,其抑菌率应为

( B )。

A. > 50%~90%

B. > 90%

C.> 99%

D.> 99.9%

E.100%

12、下列消毒剂中,最适宜于衣物和书报消毒的是( A )。

A.环氧乙烷

B.84消毒液

C.二氯异氰尿酸钠

D.氯己定

E.乙醇

13、活菌计数中因技术操作误差引起的菌落数误差率(平板间、稀释度间)不宜超过( D )。

ed, foc o u o s t e s p d a a rt n y d o r r e g a a ll n y iz p a u t t your

A.1%

B.2%

C.5%

D.10%

E.15%

14、消毒产品理化检测中对误差有一定的规定,下列描述与之不符的是(C )。

A. 测定误差以相对标准偏差(RSD%)或平均相对偏差(%)表示

B. 容量分析中,标定滴定液时,2次平行滴定间的平均相对偏差(%)不得超

过0.5%

C. 容量分析中,测定消毒剂有效成分含量时,2次平行滴定间的平均相对偏

差(%)不得超过5%

D. 仪器分析中,若被测组分的含量 > 1%寸,其平均相对偏差(% )不得超过

5%

E. 仪器分析中,若被测组分的含量V 1%时,其平均相对偏差(%)不得超过10%

15、下列对“四舍六入五留双”的数字修约规则叙述不正确的是( E )。

A .拟舍去数字最左一位数字小于5 时,则舍弃

B. 拟舍去数字最左一位数字大于5时,则进一

C. 拟舍去数字最左一位数字为5时,而后跟有非0数字时,则进一

D. 拟舍去数字最左一位数字为5时,而后无数字或皆为0时,若保留的末位数

为奇数时则进一,为偶数时则舍弃

E. 可连续修约

16、用指示菌株监测的方法属于( D )。

A.化学监测法

B.物理检测法

C.无菌检验

D.生物监测法

E.仪器监测法

17、环氧乙烷灭菌效果监测生物监测法的指示菌株是(A )。

A .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抱

B .大肠杆菌

C .生抱梭菌

D .金黄色葡萄

球菌E .嗜热脂肪杆菌芽抱

18、关于消毒的定义下列哪种说法正确(b )。

A. 杀灭或清除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B. 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C. 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D. 利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抑制或妨碍细菌生长繁殖及其活性的过程。

E. 是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杀灭或清除或抑制无生命有机物内的微生物,防止其腐

败的处理。

19消毒人员在消毒过程中,不正确的行为是(B )。

A.不得吸烟、饮食

B.随时离开消毒区域

C.避免受到微生物污染

D.注意自我防护

E.防止消毒因子伤害

20、进入疫点时消毒人员首先应考虑的消毒对象是(C )。

A. 空气

B. 物表

C. 有关通道

D. 墙壁

E. 双手

二、多选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 1 个是正确的,错选、

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每题 2 分,共20分)

1、手术器械包灭菌后储存要求(ABCDE )。

A.放在干燥的无菌区

B.存放时间为温度25 °C以下10-14天

C. 放在无菌区内离地高20厘米以上的载物架上

D. 放在无菌区内距离天花板50厘米的载物架上

E. 放在无菌区内离墙面不少于5厘米处的载物架上

2、在下列传染病中不需要进行终末消毒处理的是?(CE )

A.霍乱

B.脊髓灰质炎

C.流行脑脊髓膜炎

D.伤寒

E.麻疹

3、中效消毒剂可以杀灭哪些微生物?(BCDE )

A.细菌芽抱

B.细菌繁殖体

C.结核分枝杆菌

D.亲脂病毒

E.亲水性

病毒

4、在下列传染病中不需要进行终末消毒处理的是?(CE )

A.霍乱

B.脊髓灰质炎

C.流行脑脊髓膜炎

D.伤寒

E.麻疹

5、乙醇不宜用于(BC )消毒。

A.手

B.空气消毒

C.医疗器械的浸泡消毒

D.体温表

E.精密仪器的表面

6、手术器械包灭菌后储存要求(ABCDE )。

A.放在干燥的无菌区

B.存放时间为温度25 °C以下10-14天

C. 放在无菌区内离地高20厘米以上的载物架上

D. 放在无菌区内距离天花板50厘米的载物架上

E. 放在无菌区内离墙面不少于5厘米处的载物架上

7、当室内表面被非芽抱病原体污染时常用的消毒方法(ABC )。

A. 0.2%?0.5%过氧乙酸溶液喷洒

B. 500mg/L?1000mg/L二溴海因溶液喷洒

C. 1000mg/L?2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洒

D.臭氧消毒

E.以上均可

8、进行活菌计数时,下列方法中能用于准确计数的是(ABDE )。

A.平板倾注法

B.平板涂布法

C.比浊法

D. 滤膜培养法

E.滴液计数法

9、低效消毒剂可以杀灭下列哪些微生物(BD )

A.细菌芽抱B细菌繁殖体C结核分枝杆菌D亲脂病毒E真菌抱子

2016年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

2016年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

2016年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 为进一步规范我院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有效预防医院感染,根据《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 15982-2012)》、《医疗机构空气净化规范(WST 368-2012)》、《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 50333-2013)》《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和《血液透析相关治疗用水》等规范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方案。本方案自2016年1月1日起实施。 一、监测标准 (一)采样和检查原则 1.采样后应尽快对样品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送检时间不得超过4 h;若样品保存于O℃~4℃时,送检时间不得超过24 h。 2.常规监督检查可不进行致病性微生物检测,涉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医院感染暴发调查或工作中怀疑微生物污染时,应进行目标微生物的检测。 3. I类环境为采用空气洁净技术的诊疗场所,分洁净手术部和其他洁净场所。Ⅱ类环境为非洁净手术部(室);产房;导管室;血液病病区、烧伤病区等保护性隔离病区;重症监护病区;新生儿室等。Ⅲ类环境为母婴同室;消毒供应中心的检查包装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血液透析中心(室);其他普通住院病区等。Ⅳ类环境为普通门(急)诊及其检查、治疗室;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和病区。 (二)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的效果监测 1.手术器械:每月随机抽取消毒供应中心机械清洗、手工清洗的手术器械;将器械分为平面类、关节类、管腔类、结构复杂类四种类型,每类器械随机抽取5个清洗后样本进行ATP检测。 1.1采样时间:手术器械清洗后。 1.2采样部位:手术器械全表面。 1.3手术器械检测方法: 1.3.1采样:对器械的全部表面进行采样。 1.3.2激活/震荡:将采样棒蓝色末端彻底按压进入管腔内液体中,激活反应水平窄幅震荡5秒钟。 1.3.3测量:将采样棒放入荧光检测仪中读取数值。 2.内镜:将内镜分为灭菌内镜、高水平消毒内镜两种类型分别抽样检测;每季度抽取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 度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一)对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进行染菌量和浓度检测 1.染菌量监测 消毒剂每季度1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检测1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2.浓度检测 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检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现用现配,每次配制后都应测试浓度,对戊二醛的监测应每周不少于2次,腔镜中心要每日监测。 (二)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1.消毒物品每季度监测1次,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2.灭菌物品每月检测1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3.消毒后的内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细菌总数≤20cfu/件,并未检出致病菌为合格。 4.灭菌后内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胸腔镜)未检出任何微生物为合格。 (三)紫外线消毒:应进行照射强度检测和生物检测。 1.照射强度检测 各科室应做好每支灯管应用时间、累计时间和使用人、监督人签名的登记。检测灯管照射强度,新灯管的照射强度50≧W/cm2,使用中的灯管照射强度≧70W/cm2。 2.生物检测 必要时进行 (四)环境卫生学检测

1.各科室按照要求每季度对本科重点区域的空气、物体表面及医护人员的手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2.医院感染管理科应每季度对重点科室及病房等进行环境卫生学检测,并做好检测统计分析。 3.判定标准:医院内感染检测监控目标 医院感染发病率(现患率)≤10%。 医院感染现患率实查率≧96%。 ③医院感染漏报率≤20%。 ④抗菌药物使用率≤60%。 ⑤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 ⑥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⑦卫生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菌落数应≤10cfu/cm2;外科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菌落数应≤5cfu/cm2 ⑧Ⅰ、Ⅱ类环境科室物体表面细菌总数≤5cfu/cm2;Ⅲ、Ⅳ类环境科室物体表面细菌总数≤10cfu/cm2。 ⑨Ⅰ类环境科室空气细菌总数≤皿(30min),Ⅱ类环境科室空气细菌总数≤皿(15min),Ⅲ、Ⅳ类环境科室空气细菌总数≤皿(5min)。 ⑩消毒后内镜细菌总数20cfu/件,并未检出致病菌。 使用中的灭菌用消毒液为无菌生长;使用中的皮肤粘膜消毒液染菌量 ≤10cfu/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吗,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母婴同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的工作人员手上不得检出沙门氏菌、大肠埃希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母婴同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不得检出沙门菌。

2016年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

2016年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 为进一步规范我院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有效预防医院感染,根据《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 15982-2012)》、《医疗机构空气净化规范(WST 368-2012)》、《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 50333-2013)》《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和《血液透析相关治疗用水》等规范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方案。本方案自2016年1月1日起实施。 一、监测标准 (一)采样和检查原则 1.采样后应尽快对样品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送检时间不得超过4 h;若样品保存于O℃~4℃时,送检时间不得超过24 h。 2.常规监督检查可不进行致病性微生物检测,涉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医院感染暴发调查或工作中怀疑微生物污染时,应进行目标微生物的检测。 3. I类环境为采用空气洁净技术的诊疗场所,分洁净手术部和其他洁净场所。Ⅱ类环境为非洁净手术部(室);产房;导管室;血液病病区、烧伤病区等保护性隔离病区;重症监护病区;新生儿室等。Ⅲ类环境为母婴同室;消毒供应中心的检查包装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血液透析中心(室);其他普通住院病区等。Ⅳ类环境为普通门(急)诊及其检查、治疗室;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和病区。 (二)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的效果监测 1.手术器械:每月随机抽取消毒供应中心机械清洗、手工清洗的手术器械;将器械分为平面类、关节类、管腔类、结构复杂类四种类型,每类器械随机抽取5个清洗后样本进行ATP检测。 1.1采样时间:手术器械清洗后。 1.2采样部位:手术器械全表面。 1.3手术器械检测方法: 1.3.1采样:对器械的全部表面进行采样。 1.3.2激活/震荡:将采样棒蓝色末端彻底按压进入管腔内液体中,激活反应水平窄幅震荡5秒钟。 1.3.3测量:将采样棒放入荧光检测仪中读取数值。 2.内镜:将内镜分为灭菌内镜、高水平消毒内镜两种类型分别抽样检测;每季度抽取科室25%内镜数量进行ATP监测。 2.1采样时间:内镜清洗后。 2.2采样部位:内镜外表面及内腔面。 2.3软式内镜检测方法:

附录4常用的消毒灭菌操作方法.doc

常用的消毒灭菌操作方法附录 4 一、干热灭菌的操作方法 1.装入待灭菌的物品 将待灭菌的物品,如塞上棉塞的试管、锥形瓶、培养皿、吸管等玻璃仪器,用牛皮纸或干净的报纸 包裹严密后,放人干热灭菌箱。注意,物品不要摆得太挤,以免妨碍热空气流通。同时,灭菌物品也不 要与干热灭菌箱内壁的铁板接触,以防包装纸烤焦起火。 2.灭菌 关好干热灭菌箱的箱门,旋动恒温调节器,设定温度为160~170℃。当温度升到150℃左右时,保持 此温度3~4h。由于干热灭菌温度较高,操作时要注意防止烫伤。 3.降温 关掉电源,自然降温。 4.开箱取物 等温度降到70℃以下后,打开箱门,取出灭菌物品。注意温度未降到70℃以前,切勿打开箱门,以 免玻璃器皿炸裂。 二、高压灭菌的操作方法 1.首先将内层灭菌桶取出,再向外层锅内加入适量的水,使水面与三角搁架平齐。 2.放回灭菌桶,并装入待灭菌物品。注意不要装得太挤,以免妨碍蒸汽流通而影响灭菌效果。锥形瓶 与试管口不要与桶壁接触,以免冷凝水淋湿包裹瓶口的纸而透入棉塞。 3.加盖,并将盖上的排气软管插人内层灭菌桶的排气槽内。拧紧固定盖子的螺栓,注意要同时旋紧相 对的两个螺栓,使螺栓松紧一致,不漏气。 4.加热灭菌锅,打开排气阀,使水沸腾,排除锅内的冷空气。等冷空气完全排尽后,关上排气阀,让 锅内的温度随蒸汽压力增加而逐步上升。当锅内压力升到所需压力时,控制热源,按照灭菌所要求的时 间,维持压力。 5.到灭菌时间后,切断热源,让灭菌锅内温度自然下降,当压力表的压力降到零时,打开排气阀,旋 松螺栓,打开盖子,取出灭菌物品。如果提前打开排气阀,锅内压力突然下降,灭菌容器内的液体会冲 出容器,造成污染。 三、紫外线灭菌的操作方法 紫外线只适用于表面灭菌和空气灭菌。以面积为10 m2的普通小型接种室为例,在工作台上方距地面 2m 处悬挂1~2 只30 W 紫外灯,每次开灯照射30 min ,就能达到室内空气灭菌的目的。照射前,适量喷 洒石炭酸等化学抑菌剂,可以加强灭菌效果。

环境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环境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一、监测目的 为有效评价医院消毒设备是否正常,消毒药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定期对医院环境及消毒灭菌效果等进行监测,以有效预防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 二、监测范围 对医疗环境、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液、紫外线灯、压力蒸汽灭菌、消毒灭菌后物品等进行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对不符合要求的立即整改。 三、监测要求 (一)压力蒸汽灭菌 1.物理监测:每锅登记温度、压力、时间、锅次、物品、消毒员等。 2.化学监测:常规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3.生物监测:每周一次,有植入物时每锅进行生物监测。 (二)紫外线灯 1.日常监测:登记照射时间、累计使用时间、使用人签名,每周一次擦拭记录。 2.强度监测:每半年一次,有监测记录。 (三)消毒剂 1.化学指示卡监测:含氯消毒剂每日监测,戊二醛每周监测,有记录。 2.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进行生物学监测。使用中的灭菌用消毒液要求:无细菌生长;使用中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 (四)医疗环境、医务人员手的清洁消毒效果监测 每季度对感染高风险部门(病房手术室、外科门诊手术室、妇科门诊手术室、口腔科、检验科、供应室、急诊室)、普通科室的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等部门进行空气、医务人员手、物体表面、使用中的消毒剂、消毒灭菌后物品的微生物监测一次;当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及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性微生物的检测。 1.灭菌后的物品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消毒后的医疗用品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他治病微生物)。 2.各治疗室空气中细菌数≤4cfu/(5min·直径9cm平皿),物体表面的细菌菌落总数≤10cfu/cm2。 3.手术室空气中细菌总数≤4cfu/(15min·直径9cm平皿);物体表面的细菌菌落总数≤5cfu/cm2。 4.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cm2。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cm2。 1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一)对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进行染菌量和浓度检测 1.染菌量监测 消毒剂每季度1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检测1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2.浓度检测 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检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现用现配,每次配制后都应测试浓度,对戊二醛的监测应每周不少于2次,腔镜中心要每日监测。 (二)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1.消毒物品每季度监测1次,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2.灭菌物品每月检测1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3.消毒后的内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细菌总数≤20cfu/件,并未检出致病菌为合格。 4.灭菌后内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胸腔镜)未检出任何微生物为合格。 (三)紫外线消毒:应进行照射强度检测和生物检测。 1.照射强度检测 各科室应做好每支灯管应用时间、累计时间和使用人、监督人签名的登记。检测灯管照射强度,新灯管的照射强度50≧W/cm2,使用中的灯管照射强度≧70W/cm2。 2.生物检测 必要时进行

(四)环境卫生学检测 1.各科室按照要求每季度对本科重点区域的空气、物体表面及医护人员的手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2.医院感染管理科应每季度对重点科室及病房等进行环境卫生学检测,并做好检测统计分析。 3.判定标准:医院内感染检测监控目标 医院感染发病率(现患率)≤10%。 医院感染现患率实查率≧96%。 ③医院感染漏报率≤20%。 ④抗菌药物使用率≤60%。 ⑤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 ⑥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⑦卫生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菌落数应≤10cfu/cm2;外科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菌落数应≤5cfu/cm2 ⑧Ⅰ、Ⅱ类环境科室物体表面细菌总数≤5cfu/cm2;Ⅲ、Ⅳ类环境科室物体表面细菌总数≤10cfu/cm2。 ⑨Ⅰ类环境科室空气细菌总数≤皿(30min),Ⅱ类环境科室空气细菌总数≤皿(15min),Ⅲ、Ⅳ类环境科室空气细菌总数≤皿(5min)。 ⑩消毒后内镜细菌总数20cfu/件,并未检出致病菌。 使用中的灭菌用消毒液为无菌生长;使用中的皮肤粘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 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吗,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消毒灭菌标准操作程序[1].1.doc

消毒灭菌标准操作程序[1].1 消毒灭菌标准操作程序 一、消毒、灭菌基本原则 1、基本要求 (1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先清洁,再进行消毒或灭菌。 (2被朊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执行本规范第11章的规定。 (3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4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 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5医疗机构消毒工作中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符合相应标准技术规范,并应遵循批准使用的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 1、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风险高低选择相应的消毒或灭菌方法: (1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

(2中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消毒以上效 果的消毒方法; (3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做清洁处理;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 2、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 (1对受到致病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灭菌; (2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应采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3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或低水平的消毒方法; (4杀灭被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时,应加大消毒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3、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 (1耐热、耐湿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道选压力蒸汽灭菌;耐热的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应采用干热灭菌; (2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宜采用低温灭菌方法如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或低温甲醛蒸汽灭菌等;

(完整版)消毒监测培训试题及答案

消毒人员培训考核试题 一、单选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 其代码填写在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每题1.5 分,共30分) 1、有效氯是(a )。 A.衡量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的标志,是指与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相当的氯量。 B.是指含氯消毒剂所含氯量。 C.是指消毒剂所含氯量。 D.代表含氯消毒剂的氯含量。 E.代表高效消毒剂。 2、疫源地终末消毒是指(b )。 A.有传染源存在时对其排除的病原体可能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及时进行的消毒。 B.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 C.对可能受到病源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的消毒。 D.对存在或曾经存在传染源的场所进行的消毒。 E.对污染或可能被污染人员进行人体、着装、随身物品等的消毒与清洗等除污染处理。 3、对下列哪种传染病不需开展终末消毒。( c ) A.霍乱、副霍乱 B.细菌性痢疾 C.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D.甲型肝炎 E.伤寒、副伤寒 4、传染病疫源地消毒,消毒人员应做到防护等级A A.二级 B.一级 C.三级 D.四级 E.以上均可

5、最适于密闭房间空气熏蒸消毒的消毒剂是(D )。 A.戊二醛 B.漂白粉 C.碘伏 D.过氧乙酸 E.环氧乙烷 6、现有18%过氧乙酸5mL,欲配制成0.5%过氧乙酸溶液,如在现场工作用简便计算法,算出其近似值,问约需加多少蒸馏水?( D ) A.180mL B.150mL C.350mL D.175mL E.195mL 7、层流洁净手术室属于哪类环境?( A ) A.Ⅰ类环境 B.Ⅱ类环境 C.Ⅲ类环境 D.Ⅳ类环境 E.以上都不对 8、现有18%过氧乙酸5mL,欲配制成0.5%过氧乙酸溶液,如在现场工作用简便计算法,算出其近似值,问约需加多少蒸馏水?(D ) A.180mL B.150mL C.350mL D.175mL E.195mL 9、《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GB15979-2002规定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装配与包装车间空气中细菌菌落总数应(A )。 A.≤2500cfu/m3 B.≤1500cfu/m3 C.≤10000cfu/m3 D.≤250cfu/m3 E.≤500cfu/m3 10、《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GB15979-2002规定消毒级口罩微生物指标细菌菌落总数应( B )。 A.≤200cfu/g B.≤20cfu/g C.≤10000cfu/g D.≤100cfu/g E.10cfu/g 11、溶出性抑菌产品抑菌性能判定为有较强的抑菌作用时,其抑菌率应为( B )。 A.≥50%~90% B.≥90% C.≥99% D.≥99.9% E.100% 12、下列消毒剂中,最适宜于衣物和书报消毒的是(A )。 A.环氧乙烷 B.84消毒液 C.二氯异氰尿酸钠 D.氯己定 E.乙醇 13、活菌计数中因技术操作误差引起的菌落数误差率(平板间、稀释度间)不

清洗消毒和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昭平县中医院院感科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各级各类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entral sterile supply department ,CSSD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处理的基本原则、操作流程和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处理流程。本标准适用于医院的CSSD和为医院提供消毒灭菌服务的社会化消毒灭菌机构。暂未实行消毒供应工作集中管理的医院其手术部室的消毒供应工作应执行本标准。已采取污水集中处理的其他医疗机构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适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5750.5 生活饮用水检验标准方法无机非金属指标GB/T 19633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WS 310.1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WS 310.3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 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清洗cleaning 去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 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3.1.1 冲洗flushing 使用流动水去除器械、器具和物品表面污

物的过程。 3.1.2 洗涤washing使用含有化学清洗剂的清洗用水去除器械、器具和物品污染物的过程。 3.1.3 漂洗rinsing 用流动水冲洗洗涤后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残留物的过程。 3.1.4 终末漂洗end rinsing 用软洗、纯化水或蒸馏水对漂洗后的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最终处理的过程。 3.2 超声波清洗器ultrasonic cleaner 利用超声波在水中振荡产生“空化效应”进行清洗的设备。 3.3 清洗消毒器washer-disinfector 具有清洗与消毒功能的机器。3.4 闭合closure 用于关闭包装而没有形成密封的方法。例如反复折叠以形成一弯曲路径。 3.5 密封sealing 包装层间链接的结果。注密封可以采用诸如粘合剂或热熔法。 3.6 闭合完好性closure integrity 闭合条件能确保该闭合至少与包装上的其他部分具有相同的阻碍微生物进入的程度。 3.7 包装完好性package integrity 包装未受到物理损坏的状态。3.8 植入物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 放置于外科操作造成的或者生理存在的体腔中留存时间为30d或者以上的可植入型物品。 3.9 湿热消毒moist heat disinfection 利用湿热使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酶失去活性代谢发生障碍致使细胞死亡。包括煮沸消毒法、巴斯德消毒法和低温蒸汽消毒法。

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医院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并做好记录备查。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 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监测方法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 年版) 。 1、对使用中消毒剂、灭菌剂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 (1)生物监测: 消毒剂每季度一次, 其含菌量必须〈100 时, 不得检出致病原性微生物; 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 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2)化学监测: 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 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每日监测,戍二醒的监测, 每周不少于一次 (3)对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效果监测, 消毒物品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灭菌物品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4)必须对压力蒸汽灭菌器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5)工艺监测应每锅进行, 并详细记录。 (6)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 手术包尚需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监测。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第一锅需进行试验。 (7)生物监测应每月进行, 新灭菌器使用前必须先进行

生物监测, 合格后才能使用; 对拟采用的新包装容器、摆放方式、排气方式及特殊灭菌工艺, 也必须进行生物监测, 合格后才能采用。 (8)环氧乙: 院气体灭菌: 必须每锅进行工艺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 每月进行生物监测。 (9)紫外线消毒: 应进行日常照射强度和生物监测。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积照射时间、使用人签名和新灯管照射强度监测, 新灯管的照射强度不低于100 μ2, 使用中灯管不得低于70 μ2 。照射强度监测应每半年一次, 生物监测必要时进行。 (10)各种消毒后的内镜( 如胃镜、肠镜、喉镜等) 及其它消毒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监测, 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11)各种灭菌后内镜( 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脱镜、胸腔镜等) 、活检钳和灭菌物品,必须每月进行监测, 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2、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和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卫生标准: 应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15982-1995)( 附录三) 中4.2 规定。监测方法见《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15982-1995) 。

消毒灭菌方法

严格的消毒灭菌对细胞与胚胎工程研究与应用工作极为重要,直接影响着整个实验能否顺利进行。 (一)消毒灭菌方法 目前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多采用物理方法(如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过滤除菌法、射线杀菌法等)和化学方法(消毒剂、抗生素)两大类。 1.干热灭菌法 是利用恒温干燥箱内120 oC~150 oC的高热,并保持90~120分钟,杀死细菌和芽孢,达到灭菌目的的一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不便在压力蒸汽灭菌器中进行灭菌,且不易被高温损坏的玻璃器皿、金属器械以及不能和蒸汽接触的物品的灭菌。用此方法灭菌的物品干燥,易于贮存。酒精灯火焰烧灼灭菌法也是属于干热灭菌的方法之一,在进行动物细胞体外培养工作时,常须利用工作台面上的酒精灯火焰对金属器具及玻璃器皿口缘进行补充灭菌。 2.湿热灭菌法 压力蒸汽湿热灭菌法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灭菌方法。它利用高压蒸汽以及在蒸汽环境中存在的潜热作用和良好的穿透力,使菌体蛋白质凝固变性而使微生物死亡。适合于布类工作衣、各种器皿、金属器械、胶塞、蒸馏水、棉塞、纸和某些培养液的灭菌。高压蒸汽灭菌器的蒸汽压力一般调整为1.0~1.1 kg/cm2,维持20~30 min即可达到灭菌效果。 3.射线灭菌法 利用紫外线灯进行照射灭菌的方法。紫外线是一种低能量的电磁辐射,可以杀灭多种微生物。紫外线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对微生物的核酸及蛋白质等的破坏作用而使其灭活。适合于实验室空气、地面、操作台面灭菌。灭菌时间为30 min。用紫外线杀菌时应注意,不能边照射边进行实验操作,因为紫外线不仅对人体皮肤有伤害,而且对培养物及一些试剂等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4.过滤除菌法 是将液体或气体通过有微孔的滤膜过滤,使大于滤膜孔径的细菌等微生物颗粒阻留,从而达

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

7、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一、应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灭菌合格率必须达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部门。 l、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一次,使用中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l00CFU/ml;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必须无菌生长。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剂、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每日监测,'对戊二醛的监测应每周不少于一次,消毒内镜时戊二醛浓度必须每日定时监测,并做好记录。 2、对消毒物品进行消毒效果监测。消毒后直接使用的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监测,每次检查3-5件有代表性的物品。 3、对灭菌质量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物理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外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发放,包内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灭菌物品不得使用;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尽快召回上次生物监测合格以来所有尚未使用的灭菌物品重新处理;灭菌植入型器械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发放。 4、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物理监测应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生物监测应每周进行,紧急情况灭菌植入型器械时,可在生物PCD中加用5类化学指示物,5类化学指示物合格可作为提前放行的标志,生物监测的结果应及时通报使用部门。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进行B-D 试验。 5、环氧乙烷气体灭菌必须每锅进行物理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每灭菌批次进行生物监测。 6、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器必须每锅进行物理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每天至少进行一次生物监测。 7、紫外线消毒。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生物监测。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问和使用人签名。对新的和使用中的紫外灯管应进行照射强度监测,每年一次。 8、各种消毒后的内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等)应每季度进行生物监测,细菌总数< 20cfu/件'不得检出致病菌;各种灭菌后的内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胸腔镜等)必须每月进行生物监测,无菌检浏合格。 二、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和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应符合以下规定。 l、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必须无菌。 2、接触粘膜的医疗用品:细菌菌落总数应≤20cfu/g或l00cm2;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3、接触皮肤的医疗用品:细菌菌落总数应≤200cfu/g或l00cm2;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三、血液净化系统 1、透析液细菌监测应每月1次,要求细菌数< 200cfu/ml.透析液的内毒素检测至少每

附录4 常用的消毒灭菌操作方法

常用的消毒灭菌操作方法附录4 一、干热灭菌的操作方法 1.装入待灭菌的物品 将待灭菌的物品,如塞上棉塞的试管、锥形瓶、培养皿、吸管等玻璃仪器,用牛皮纸或干净的报纸包裹严密后,放人干热灭菌箱。注意,物品不要摆得太挤,以免妨碍热空气流通。同时,灭菌物品也不要与干热灭菌箱内壁的铁板接触,以防包装纸烤焦起火。 2.灭菌 关好干热灭菌箱的箱门,旋动恒温调节器,设定温度为160~170℃。当温度升到150℃左右时,保持此温度3~4h。由于干热灭菌温度较高,操作时要注意防止烫伤。 3.降温 关掉电源,自然降温。 4.开箱取物 等温度降到70℃以下后,打开箱门,取出灭菌物品。注意温度未降到70℃以前,切勿打开箱门,以免玻璃器皿炸裂。 二、高压灭菌的操作方法 1.首先将内层灭菌桶取出,再向外层锅内加入适量的水,使水面与三角搁架平齐。 2.放回灭菌桶,并装入待灭菌物品。注意不要装得太挤,以免妨碍蒸汽流通而影响灭菌效果。锥形瓶与试管口不要与桶壁接触,以免冷凝水淋湿包裹瓶口的纸而透入棉塞。 3.加盖,并将盖上的排气软管插人内层灭菌桶的排气槽内。拧紧固定盖子的螺栓,注意要同时旋紧相对的两个螺栓,使螺栓松紧一致,不漏气。 4.加热灭菌锅,打开排气阀,使水沸腾,排除锅内的冷空气。等冷空气完全排尽后,关上排气阀,让锅内的温度随蒸汽压力增加而逐步上升。当锅内压力升到所需压力时,控制热源,按照灭菌所要求的时间,维持压力。 5.到灭菌时间后,切断热源,让灭菌锅内温度自然下降,当压力表的压力降到零时,打开排气阀,旋松螺栓,打开盖子,取出灭菌物品。如果提前打开排气阀,锅内压力突然下降,灭菌容器内的液体会冲出容器,造成污染。 三、紫外线灭菌的操作方法 紫外线只适用于表面灭菌和空气灭菌。以面积为10 m2的普通小型接种室为例,在工作台上方距地面2m处悬挂1~2只30 W紫外灯,每次开灯照射30 min,就能达到室内空气灭菌的目的。照射前,适量喷洒石炭酸等化学抑菌剂,可以加强灭菌效果。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实施方案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实施方 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吐哈石油医院2015年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实施方案 医院消毒是预防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消毒效果的监测是评价其消毒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消毒药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的唯一手段。为规范消毒效果监测,依据卫计委《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规范(2012版)》特制定哈密地区中心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实施方案。 一、监测项目: 1. 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 2. 手和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监测; 3. 牙科用水的监测; 4. 内镜消毒及灭菌效果的监测; 5. 使用中消毒剂及灭菌剂的监测; 6. 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 7. 血液透析用水和透析液的监测 8. 灭菌物品监测 二、监测单的填写: 1.空气监测:采样地点、样品名称(空气)、采样时间、采样人,检验项目:细菌总数、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 2.物表监测:采样地点、物表名称(注明所采物品的名称和部位)、采样人、采样时间、检验项目、细菌总数、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3.手监测:采样地点、被监测人姓名、采样人、采样时间、检验项目:细菌总数、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4.其他物品的监测:采样地点、样品名称、检验项目、采样人、采样时间等。 (一)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 1.监测科室:非洁净手术室、产房、血透室、消毒供应室等。 2.监测频次:重点科室每季度一次,如有疑似感染发生随时采样。 3.采样(沉降法) ⑴采样时间:空气消毒后4小时内、操作前。 ⑵平板暴露法:(非洁净手术室)暴露前先检查平板是否污染,是否有气泡及霉点。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直径为 9cm)放在室内各采样点处,采样高度为距地面0.8m-- 1.5m,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斜扣放于平板旁,暴露 15min,在放置、收取平皿时,手不能在暴露平皿的正上方移动。

消毒供应室继续医学教育培训计划

消毒供应室护士岗前培训计划 一、员工资料 二、CSSD简介 三、培训内容、方式和学习目标 四、培训计划 1、新入护士培训计划 2、1~5年护士培训计划 3、护师培训计划 4、主管护师培训计划 5、消毒员培训计划 6、消毒供应工人培训计划 一、员工名单 1、新入护士: 2、1~5年护士: 3、护师: 4、主管护师: 5、消毒员: 6、消毒供应室工人: 二、CSSD简介 1、消毒供应室功能 消毒供应室位于住院部二楼,设施先进,拥有全自动喷淋清洗机、超声波清洗机、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环氧乙烷灭菌器等离子灭菌器等设施的部门。其主要功能是满足医院医疗、护理、科研、教学

的需要,将器械物品配成各类治疗包、手术器械包、敷料包、布类包,经灭菌后供应全院各病房及医疗科室使用,使患者获得安全的治疗与护理。 2、服务宗旨及工作目标 消毒供应室的服务宗旨及目标是提供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虽无直接护理病人,但通过提供安全有效的消毒灭菌的各项工作,均有助于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确保病人的健康。 下收下送每天上下午各1次,均严格遵守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有关分人分车的规定,无菌物品下送采用全封闭运送车运送,污染物品密闭运送,不会互相交叉,确保达到有效的医院感染控制。 基于消毒供应中心的服务宗旨和目标,病区若有特别需要,本科室24小时均提供有效率服务及安全的医疗用品。 3、CSSD的组织结构

三、培训内容、方式和学习目标 (一)、培训内容 1、职业道德培训: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意识、敬业精神、慎独修养、职业道德实践行为; 2、专业知识培训: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相关法律法规、与本专业相关知识; 3、专业技能培训:专业基本操作技能、新的专业技能培训; 4、人文知识培训:更新知识和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意识,增强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和人际沟通技巧; 5、其他: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二)、培训方式: 举行理论讲座、小讲课、实际操作演示、个案指导。 (三)、学习总目标 1、掌握消毒供应中心的布局及工作区划分和各区功能; 2、掌握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程序及运作模式; 3、掌握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4、掌握消毒供应中心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质量标准、各班职责、工作流程、医疗文件记录; 5、掌握消毒供应中心应急预案及应急处理措施,并有效地执行; 6、在去污染区能遵守标准预防措施,并有效地进行回收和处理各类污染物品; 7、在准备包装区能正确有效地进行包装前医疗器械的检查、调配及包装各类诊疗包; 8、在灭菌区能掌握灭菌物品的正确装载和灭菌器操作及灭菌效果的监测; 9、在无菌物品储存及发放区能掌握无菌物品的存放和发放原则,并能正确地发放各类无菌物品; 10、掌握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原则; 11、掌握下收下送工作及其过程中的感染控制,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和人际沟通技巧;

医院消毒供应室操作流程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消毒灭菌工作流程 一、第一个工作流程:污染器械回收 (一)器械使用科室污染器械回收步骤 重要使用的医疗器械应由消毒灭菌部门进行集中的回收处理,包括门诊、病区或手术室等临床科室室使用的污染器械。 (二)对回收的污染器械进行清点核查并确认登记 1. 污染回收时,污染器械应放在有盖的容器中或使用封闭专用车,运送至消毒供应中心污染区进行处理。运送车为封闭式。 2. 沾染较多血液和污物的器械应在使用部门进行初步处理,或者采用保温和封闭的方法,送到消毒供应中心处理。一些物品必须由使用科室在使用后就地进行预处理,例如阴道窥器、直肠窥镜等器械。 3. 精密器械应单独放置在容器中运送,防止损坏。例如内镜、电钻、动力电源线、剪刀。 4. 使用后的医疗废弃物品和材料,不能不能进入供应中心处理转运。 二、第二个工作流程:污染物品接受分类 消毒部门将收回后的污染器械进行清点接受和分类等操作步骤 1. 根据器械部门的材质分为金属、橡胶、玻璃、塑胶等,根据形状为尖锐器械、单管腔类器械、套管强类器械、轴节器械、卡锁器械、盆、盘、瓶等。各种分类的物品应放置在不同的容器中或清洗装置上,注明标记防止混乱。 2. 标明“特殊感染“的器械,需要根据清洗消毒条件,选择处理方法。 3. 一些专科机械可根据使用科室不同,进行分别处理。 三.第三个工作流程: 清洗、消毒 (一)对分类后的器械进行预清洗步骤 根据卫生部WS 310.2-2009 的要求,现代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操作程序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4 个步骤: 1、冲洗: 将器械、器具和物品置于流动水下冲洗,初步除去污染物。 (1)操作人员必须穿着有防水功能的隔离服装、戴口罩、眼罩或面罩,戴手套、工作帽、穿工作鞋。

医院消毒灭菌的效果监测

医院消毒灭菌的效果监测 1前言 医院消毒是预防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消毒效果的监测是评价其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可靠的手段,因而在医院消毒工作中至关重要。 医院消毒效果监测时需遵循以下原则:监测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掌握一定的消毒知识,具备熟练的检验技能;选择合理的采样时间 (消毒后、使用前);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 2热力灭菌效果的监测方法 2.1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方法 2.1化学监测法 (1)化学指示卡(管)监测方法:将既能指示温度,又能指示温度持续时间的化学指示管(卡)放人每一待灭菌的物品包中央,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指示管(卡),根据其颜色及性状的改变判断是否达到灭菌条件。 (2)化学指示胶带监测法:将化学指示胶带粘贴于每一待灭菌物品包外,经一个灭菌周期后,观察其颜色的改变,以指示是否经过灭菌处理。 (3)结果判定:检测时,所放置的指示管(卡)的性状或颜色均变至规定的条件,可认为该包灭菌合格。 (4)注意事项:监测所用化学指示剂须经卫生部批准,并在有效期内使 用。 2.1.2生物监测法

(1)指示菌株:指示菌株为嗜热脂肪杆菌芽胞(ATCC7953或SSIK31株),菌片含菌量为 5.0X105-5.0x10 6cfu/ 片,在 121℃± 0.5 ℃条件下,D值为 13-1.9min ,杀灭时间(KT值)≤19min,存活时间(ST值)为≥ 3.9min 。 (2)培养基:试验用培养基为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 (3)检测方法:将两个嗜热脂肪杆菌芽胞菌片分别装人灭菌小纸袋内,置于标准试验包中心部位。 灭菌柜室内 , 排气口上方放置一个标准试验包 ( 由 3 件平纹长袖手术衣, 4 块小手术巾, 2 块中手术巾, 1 块大手术中, 3O块 10cm x 10cm8 层纱布敷料包裹成 25cmX 30cmx 30cm大小) 。手提压力蒸汽灭菌器用通气贮物盒 (22cm x 13cm x 6cm) 代替标准试验包,盒内盛满中试管,指示菌片放于中心部位的两只灭菌试管内( 试管口用灭菌牛皮纸包封 ) ,将贮物盒平放于手提压力蒸汽灭菌器底部。 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在无菌条件下,取出标准试验包或通气贮物盒中的指示菌片,投人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中,经 56℃培养 7 天(自含式生物指示物按说明书执行 ) ,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检测时设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 (4)结果判定:每个指示菌片接种的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都不变色,判定为灭菌合格;指示菌片之一接种的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由紫色变为黄色时,则灭菌不合格。 (5)注意事项:监测所用菌片须经卫生部认可,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20 .2.2 干热灭菌效果监测方法 2.2.1化学检测法

清洗消毒及其灭菌效果监测规范标准

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外文名称surveillance standardfor cleaning, disinfection and steriliztion 引用文件GB1598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第4.2.2.2.1、4.4.1.6、4.4.2.3.2为推荐性,其余为强制性条款。 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北京协和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瑞金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省南京市卫生局、煤炭总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六亿、巩玉秀、么莉、任伍爱、张青、张流波、李新武、钱黎明、冯秀兰、王易非、钟秀玲、武迎宏、张宇、黄靖雄。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entral sterile supply department ,CSSD)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的要求与方法和质量控制过程的记录与可追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医院CSSD和为医院提供消毒灭菌服务的社会化消毒灭菌机构。暂未实行消毒供应工作集中管理的医院,其手术部(室)的消毒供应工作应执行本标准。 已采取污水集中处理的其他医疗机构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598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GB 18278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工业湿热灭菌第1篇压力蒸汽灭菌效果评价方法与标准) WS310.1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 WS 310.2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 3 术语和定义 WS310.1和WS 310.2的术语和定义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可追溯traceability 对影响灭菌过程和结果的关键要素进行记录,保存备查,实现可追踪。 3.2灭菌过程验证装置process challenge device,PCD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二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二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 作规范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第2部分 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本标准清洗、消毒、灭菌流程的技术操作部分参照了美国ANSI/AAMI ST79-2006医疗设备中蒸汽消毒和灭菌保证综合指南(ANSI/AAMI ST79-2006 comprehensive guide to steam sterilization and stearility assurance in health care facilities)EN ISO 15883-1.:2006《清洗消毒器》(EN ISO15833-1:2006《washer disinfector》)和EN285:2006《大型蒸汽灭菌器》(EN 285:2006 Sterilization steam sterilizers Large sterilizers)。 本标准第、、、、)和e)、、、、为推荐性,其余为强制性条款。 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各级各类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entral sterile supply department ,CSSD)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处理的基本原则、操作流程和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处理流程。 本标准适用于医院的CSSD和为医院提供消毒灭菌服务的社会化消毒灭菌机构。暂未实行消毒供应工作集中管理的医院,其手术部(室)的消毒供应工作应执行本标准。已采取污水集中处理的其他医疗机构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适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生活饮用水检验标准方法无机非金属指标 GB/T 19633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 WS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 WS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清洗cleaning 去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 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冲洗 flush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