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气象学论文

园林气象学论文
园林气象学论文

园林气象学试题

一、结合太阳辐射的相关内容,举例说明园林景观布局及园林植物配置中阳光利用问题。要求条理清楚,内容合理,重点突出,500字以上,(15分)。

答:太阳辐射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而光是太阳辐射能以电磁波的形式投射到地面的辐射。光照强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弱,这是因为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光通过大气层的距离越短,地表光照强度越大。不同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不同,就形成了植物类别的不同。

1、根据植物对光强的要求,传统上将植物分成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和居于这二者之间的耐荫植物。

阳性植物:要求较强光照,不耐蔽荫,在全光照下生长良好,否则枝条纤细,叶片黄瘦,花小而淡。在自然植物群落中,大多为上层乔木。如木棉、橡皮树、银杏、紫薇、木麻黄、椰子、杨柳、棕榈等。

阴性植物:多原产于热带雨林或高山阴坡及林下,一般需光度为全日照的

5-20%,不能忍耐过强光照。在自然植物群落中常处于中、下层,或生长在潮湿背阴处,如红豆杉、肉桂、珠兰、中华常春藤、三七、人参、黄连、吉祥草、宽叶麦冬、蕨类、一叶兰、兰花、文竹等。

耐荫植物;一般在充足光照下生长最好,但亦有不同程度的耐荫能力,需光度在阳性和阴性植物之间,大多数植物属于此类,如罗汉松、竹柏、栾树、君迁子、桔梗、白芨、棣棠、珍珠梅、杜鹃、山茶、八仙花、七叶树、五角枫等。2、园林植物耐荫性在植物配置与造景中的应用

在植物配置与造景时,对温度、水分、土壤因子都可以通过适地适树以及加强管理、换土等措施来满足和控制,而植物的耐荫性,只有通过对各种树种及草本植物耐荫幅度的了解,才能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科学地配植,组成既美观又稳定的人工群落。

如:1、杜鹃在进行配置与造景时,宜植于林缘、孤立树的树冠正投影边缘或上层乔木枝高、枝叶稀疏密度不大的地方;

2、山茶花配植于白玉兰树下,花、叶均茂,早春红、白花朵相继而开。

3、垂丝海棠配植于桂花丛中、香樟树下及建筑物北面均开花茂盛。

另外,在园林实践中,也有通过调节光照来控制花期以满足造景需要,例如:一品红为短日照植物,正常花期在12月中、下旬,为了使其在“十一”开花,

一般在8月上旬就开始进行遮光处理,每天见光8-10小时,可以用来在国庆布置花坛、美化街道以及各种场合造景。

二、结合土壤温度、水体温度、空气温度的相关内容,举例说明园林景观布局及园林植物配置中热量的利用问题。要求条理清楚,内容合理,重点突出,500字以上,(15分)。

答:园林植物不能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在进行园林绿化或植物造景时,应充分考虑环境中各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温度是影响园林植物的重要因子之一,它不仅影响着植物的地理分布,而且还制约着植物生长发育的速度。在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时,应尽量提倡应用乡土树种,控制南树北移、北树南移,或经栽培试验可行后再用。

除此之外,在进行园林配置时,最好采用“乔木+灌木+地被”的配置形式。不要小瞧地被植物和灌木,它们可是有很大的作用。研究表明,裸地一天内的温度和湿度变化最明显,中午湿度最小;草地、灌丛的湿度较大,灌丛的湿度大于草地的湿度;草地、灌丛中午湿度较大,中午裸地温度高于草地温度,也高于灌丛温度。所以,草地或小灌木可以改变近地面小气候,形成一个小的气候带,从而影响到土壤的水分蒸发、减少光照度、降低地表温度的作用,而且草地或小灌木的根系也有固着土壤水及地表水的作用,可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

如果不采用地被植物,裸露的地表早晚温差大会对植物造成很大伤害。例如:土壤低温对园林植物的危害较大,特别在气温比土壤温度高时,植物地上部分进行蒸腾而失去水分,根系因土壤结冰无水补充,也会发生生理干旱,时间长了会引起枝条干枯死亡。空气高温对园林植物的危害,主要是破坏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平衡,使呼吸作用超过光合作用,结果使植物饥饿而死亡。其次,高温能促进蒸腾作用的加强,破坏水分平衡,导致植物枯萎死亡。高温还能促使叶片过早衰老,减少有效叶面积。

所以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应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三、结合土壤水分、空气湿度的相关内容,举例说明园林景观布局及园林植物配置中水分利用问题。要求条理清楚,内容合理,重点突出,500字以上(15分)。

答:园林植物与水分因子的关系:根据植物对水分需求量的不同,可将植物分为1、耐旱植物耐旱植物,在配置时分布于干燥非低洼处,如仙人掌类、梭梭木、黑桦、胡枝子等。

2、中生植物绝大多数园林植物属于这类型,它们不能忍受过干和过湿的条件。常见的有君子兰、月季、扶桑、茉莉、石榴、丁香、桂花、马褂木、悬铃木、枇杷、红叶李、国槐等。

3、耐湿植物耐湿植物,多分布于热带雨林中或山涧溪旁,喜生于空气湿度较大的环境中,在干燥或中生的环境常致死亡或生长不良。如水仙、龟背竹、马蹄莲、海芋、水杉、垂柳、白蜡、广东万年青等。

4、水生植物水生植物根或茎一般都具有较发达的通气组织,它们适宜在水中生长,如荷花、睡莲、王莲等。

园林植物与空气湿度的关系:园林植物能很好的增加空气相对湿度的效应,这主要是园林植物特别是树木有较强的遮阳庇荫、降低风速的作用,同时还有很强的蒸腾作用。在进行配置时宜采用乔灌草的形式。由于植物群落具有强大的蒸腾水分的能力,不断向空气运送水蒸气,故可以提高空气湿度。这种配置即使在冬季,城市绿地的风速小,土壤和树木蒸发的水分不易扩散,绿地的相对湿度也比非绿地地段高10%左右。而且,一般绿地土壤的入渗量比裸露地高。在相同的降水条件下,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含水量有显著影响。例如:林下灌木较稀疏相对于林下灌木茂密的土壤含水量低,这与地面覆盖物较多、蒸发较弱有关。在大庆地区,复层结构可以用银中杨—红瑞木—珍珠绣线菊—草坪这样的形式,不仅可以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还可以制造小气候,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美好。

然而进行园林设计要充分考虑植物会因含水量不同,植物配置有所变化。另外,深根性植物配置时尽量不要群植(片植),在诸多条件适宜时可考虑与浅性植物配置,做到相辅相成。

四、结合空气运动、季风、地方性风等的相关内容,举例说明园林景观布局及园林植物配置中风能利用及防风问题。要求条理清楚,内容合理,重点突出,500字以上,(15分)。

答:从风向分区上来看,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变化区和主导风向区。大多数地区夏季以南风为主,冬季以西北风为主,典型的应用是在冬季主导风向上设置由常绿植物构成的风屏障,以阻挡寒风;在夏季的主导风向上由落叶乔木构成进行导风,并可以满足夏季遮阳和冬季采光的双重要求。

例:大庆所处地理位置夏季以南风为主,冬季以西北风为主,由于周围较为空旷,在设计时可以不考虑建筑群之间的相互影响。冬季应考虑的主要问题是避免风速过高,以保证人在室外活动时的舒适感以及安全性,还有建筑节能方面的考虑,目的是减少由于冷风渗透和建筑外表面对流增强而造成的热量损失。目前最常采用的是防风林,通过调整栽植密度、排数以及不同的树种来改变防风林的效果,也可以采用数目和灌木相结合的方法。相比冬季,绿色植物在夏季的作用更具多样化,出了可以美化环境之外,还能够通过遮阳和蒸发降温的方式改善室外热环境。此外,绿色植物还具有过滤灰尘、阻挡视线、降低噪声等作用。不过,

在夏季植物的挡风作用会使下游的风速降低,影响环境的舒适性,并削弱自然通风效果。通过以上分析,在设计时可以设计成:1、建筑物北向平行设置两排东西向的防风林,以云杉为主,辅以适量灌木,两排防风林交错排列。这样,绿色植物在冬季的作用是防风和降低风速,在夏季的作用是导风,将气流导向需降温的区域以增强自然通风效果。2、在建筑物南向两侧呈一定角度设置两排落叶乔木,可以选择银中杨,主要利用树木的导风作用,同时可以起到遮阳效果。在夏季为建筑中的人们带来一些清凉的感觉。

五、找一地点,介绍其气候特点,在此基础是进行园林设计,要求与气候环境和谐,既具有地方特色,又便于养护。要求条理清楚,内容合理,重点突出,3000字以上,(40分)。

答:杭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按行星风系的气候分带,这里属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的干旱区,但由于海陆差异及青藏高原隆起所导致的温压场的改变,季风环流改变了近地面层行星风系的环流系统,变干旱的大陆性气候为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变干旱的荒漠景观为湿润的常绿阔叶林景观。再经过几千年的人为作用,使杭州成为我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区域。这里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冬温夏热、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杭州热量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介于13℃~20℃之间, 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长江以北0℃~2℃,江南2℃~10℃,南岭一带10℃~12℃。由于淮阳山地山势低矮而破碎,屏障作用弱,冬半年常受南下冷空气的影响,冬季成为冷空气南下的通道,1月等温线在这里呈舌状向南凸出。长江以北,绝对最低气温可达-10℃以下,汉口曾出现-18.1℃的最低值,长江以南,多在-7℃~-10℃之间。每当强冷空气南下时,气温下降的幅度常可超过10℃。由于冬季的低温,中国亚热带所处的纬度偏南,其北界比理论上的界线南移4~5个纬度。中国的亚热带,特别在华中区,夏季普遍高温,7月平均气温均达28℃左右,有些地区超过29℃。5~9月常出现高于35℃的酷热天气。7~8月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晴天多,日照时间长,高温出现的频率最大,绝对高温常超过40℃。

杭州平均年降水量一般在800 mm~1600 mm,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一般山地多于平地,向风坡多于背风坡。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但冬季的雨量亦可占全年降水量的10%以上。长江中下游区是全国冬雨比率较高、春雨最为丰沛的地区。杭州春雨较多,长沙、南昌等地春雨比率在40%左右,比夏雨还多。

结合以上气候特点,以杭州市西郊的为例设计住宅区,对用地状况的评价与分析 :用地范围内以丘陵为主,相对高度30~50m,地形缓和起伏,地势北高南低,西北多山冈,东南多缓坡。针对不同坡度的基地,可以设计富于变化的不同类型的住宅户型。根据坡向分析,可以看到基地内的坡地以适宜居住的南向坡地为主,在建筑安排上可以有良好的选址。综合以上各项,可以看出大面积的用地都是适宜居住的。

在进行规划设计时,规划原则必不可少,作为居住区的规划原则应如下:

1、生态性原则:作为适宜人居的住园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以及对生态结构的调整,是规划的基本出发点。在规划过程中,仔细分析了现有地形的基础,不采用对基地进行大规模的平整、开挖等,对现状地形适当整治改造,依托山势和溪流湖水,合理组织场地排水走向。道路线形设计结合地形,尽量减少开挖。住宅建筑不能全面铺开过于平均,而应做到局部集中留出必要的山林绿地,留出优美的山体轮廓线,突出园区田园风光的景观特色。并且,住宅建筑多安排在山坡向阳面,争取大面积和良好的日照与观景朝向,尽可能利用自然能源。

2、文化性原则:以“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文化理念出发,突出居住园区的文化特色,使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相融合,乡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交融,营造出多元文化共存的氛围。景观设计上,重视中国文人山水园林之主题,重视壶天模式的中国传统理想景观。

3、整体性原则:强调规划的远近期结合,在结合远期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完善内部结构,同对园区的经营管理、环境形象等都有整体的考虑。从现状条件出发,考虑开发分期要求。整体性原则还体现在景观设计、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紧密联系,共同营造居住环境。

有了原则可以参照,设计就有了依据。

对应于居住区的地形及性质,不同的植物群有助于增加村落的个性,提高园区居住环境的可识别性。住宅庭园尽量保留原有良好植被,除道路、铺地之外,用草坪灌木等加以绿化,边界用矮墙、竹篱、绿篱围栏,甚至仅用高差划分边界不设围栏。除住宅庭院以外用地范围内绿地都予以保护和利用,园区南边沿河绿化防护林带和游憩步行道带,北边堆土筑挡土墙种植杉树林、珊瑚树绿篱作为阻挡外部杂乱噪音的防护林。行道树采用不规则式栽植,间隔性开辟草坪花坛,增加绿化空间层次;停车场地采取嵌草铺装,增加绿色面积,提高绿化效果。这样景观形成序列,且有山有水、有屋有林、有幽有敞,具有节奏和变化。

住宅区最不能少的就是建筑,而建筑与植物布置又是很大的学问。比如说建筑前植物配置应考虑树形、树高和建筑相协调,应和建筑有一定的距离,并应和窗间错种植,以免影响通风采光,充分考虑居住区内人们的感受。并且为了人的集散,不能塞得太满,应根据种植设计的意图和效果来考虑种植。而筑背阴面的植物配置建筑的背阴面离建筑的距离和太阳的入射角度有关系。对于阴面布置植物,杭州地区可选用耐荫植物:罗汉松、花柏、云杉、冷杉、建柏、红豆衫、紫杉、山茶、桅子花、南天竹、珍珠梅、海桐、珊瑚树、大叶黄杨、蚊母树、迎春、十大功劳、常春藤、玉簪、八仙花、早热木、沿阶草等。

建筑的基础种植应考虑建筑的采光问题,不能离得太近,不能太多地遮挡建筑的立面,同时还应考虑建筑基础不能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因此住宅区可以采用的植物:上层植物:香樟、榔榆、山杜英、珊瑚朴、银杏、朴树、玉兰、无患子、油杉、马褂木、榉树等,中层植物:红叶石楠、小叶栀子、大花栀子、龙柏、桂花、山茶、罗汉松、南天竺、梅花、龙爪槐、紫薇、石榴、红花檵木、火棘等。常绿、半常绿、落叶植物结合,形成不同的季节景观。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生态化园林进程,居住区也可以考虑垂直绿化如:建筑墙的植物种植(北方)主要考虑防风,减小建筑的热能损耗。一般对于建筑的西墙多用中华常春藤、地锦等攀援植物、观花、观果小灌木甚至极少数乔木行垂直绿化,减少太阳的日晒,据测定,夏季可以减低室内温度3—4度。利用建筑南墙

良好的小气候。引种不耐寒但观赏价值较高的植物,形成墙园。常用的种类有:紫藤、木香、地锦、蔓性月季、五叶地锦、深山日天蓼、猕猴桃、葡萄、山荞麦、铁线莲、美国凌霄、凌霄、金银花、盘叶忍冬、华中五味子、绿萝、迎春、银杏、广玉兰等。

对于中国人来说,门口设计很重要,可能是因为自古以来就在乎的门面问题吧。门是建筑的入口和通道,并且和墙一起分割空间,门应和路、石、植物等一起组景形成优美的构图,植物能起到丰富建筑构图、增加生机和生命活力,软化门的几何线条、增加景深、扩大视野、延伸空间的作用。为了突出门可以在门前对植两棵高大的树木。

住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居住区内环境的设计。一个好的居住区不仅能为人们提供好的住房,也要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在娱乐场所设计一个水边休息亭会别有一番风味。亭的植物配置类型多样,植物配置应和其造型和功效取得协调和统一。从亭的结构、造型、主题上考虑,植物选择应和其取得一致,如亭的攒尖较尖、挺拔、俊秀,应选择圆锥形、圆柱形植物,如枫香、毛竹、圆柏、侧柏等竖线条村为主,如“竹栖云径”三株老枫香和碑亭,形成高低错落的对比,从亭的主题上考虑.应选择能充分体现其主曲的植物。从功效上考虑,碑亭、路亭,是游人多且较集中的地方,植物配置除考虑其碑文的含义外,主要考虑遮荫和艺术构图的问题。花亭多选择和其题名相符的花木。可以在亭边栽植垂柳和碧桃,并增添日本晚樱。海棠、迎春。搜疏等开花乔灌木,配以艳丽的花卉及碧草,使用乡土树种体现杭州特色,并且便于管理。

若是设计的水边休息设施为水榭,则要考虑水榭前植物配置多选择水生、耐水湿植物,水生植物如荷、睡莲,耐水湿植物如水杉、池杉、水松、旱柳、垂柳、白腊、柽柳、丝棉木、花叶芦竹等。在以上的设计中应用乡土树种体现了杭州的地方特色,而且乡土树种对本地的适应性极强,不需精心呵护,便于管理。

以上就是我应用气象学所学知识,对居住区住和休息这两方面的设计。气象学其实和风水息息相关,应用这些知识原理,我们可以更好的为人们设计宜居空间。如果设计师在设计时有应用这些知识,相信我们人类会与自然很好的相处。

园林专业毕业论文5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工程技术 专业(专科) 毕 业 论 文 题目:文化广场的绿地与环境的设计 班级:093园林工程技术班 姓名: 指导老师: 日期:2012年6月14日

园林专业专科 论文 论文标题:文化广场的绿地与环境的设计 论文标题:culture square green space and environment design 论文作者: 论文作者:

目录 摘要 (1) 1.文化广场绿地设计 (2) 1.1绿化规划 (2) 1.2绿化种植设计的基本形式 (2) 2.文化广场环境设计 (3) 2.1 文化广场环境设计应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 (3) 2.2 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统一 (4) 2.3 文化广场设计注重与街道的协调、统一 (5) 2.4 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统一与协调 (5) 2.5 公共雕塑及一些环境艺术设施的作用 (5) 结束语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文化广场的绿地与环境的设计 摘要:文化广场,规划设计遵循“以人为本”。运用规则式布局与自然式布局相结合的设计手法,遵循因地制宜设计原则。总规划设计包括了休息区、娱乐区、饮食区、居住区以及运动场地的规划设计,道路设计、景观设计、绿地是设计。整个文化广场规划设计反应了意境美的文化游憩活动性广场,突出了文化广场的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艺术美的黄河三峡风格。其主要性质为体现刘家峡人文特征,为城镇居民提供休闲、游憩、娱乐场所的城市公共空间。 关键词:绿地;环境;文化广场;规划 pick to: culture square, planning and design follow the "human-oriented". The rules type layout and na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bination of layout design technique, follow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the design principles. The total planning design including the rest area, entertainment, food area, residential area and sports venue planning design, road design, landscape design, green space is designed. The whole culture square design response planning of artistic conception beautiful culture recreation active square, has highlighted the culture square of the natural beauty, beauty and social life beauty, art beauty three gorges style of the Yellow River. The main nature of liujiaxia reflec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provide for urban residents, recreation, leisure entertainment city public space. Keywords:green space;Environment;Cultural square; planning

园林艺术鉴赏论文

园林艺术在中国 ——以拙政园为例浅析意境的组织规律 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造园者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雨、月等自然景物收入园中,为园所用。将各个景语串联表达出个人的思想,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形成的游园线路,使得游览者在游园过程中达到身心上的愉悦以及精神上的升华。 关键词:拙政园、意境、组织规律、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18世纪英国宫廷建筑师威廉姆·钱伯斯说:“中国花园的实际设计原则,在于创造各种各样的景,以适应理智的或感情的享受的各种各样的目的。”这句话指明了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以抒情言志为其艺术内容,用山水石头花木、亭台楼阁的艺术形式来加以表现的,此之为追求意境。而意境的组织则能使游览者感受到造园者的思想,更好的理解造园者的主观情思。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追求意境 (一)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范畴。简单来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所谓的园林意境,则是通过园景形象所反映出来的情意,使游览者触景生情并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叶朗认为: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是园林意境的创作和欣赏[1]。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一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在其他艺术门类更为清晰突出,也更容易把握。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同意境的实质一样,是园主内省和外观的统一,是园主的主观情思和客观的景物融为一体。拙政园就是反映了王献臣的思想感情,他为人处世的准则、他的爱好、趣味等。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就是园林艺术体现出的思想感情与园景内在本质的统一的联系。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本质就是意和境的契合。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 不论是描写山水还是乡村田园,都要符合一定的自然规律,符合自然界各种景物的构成

农业气象学课程论文

近年来四川盆地暴雨时空分布规律探讨 专业班级:资环(生态)2010-1 姓名:兰艳学号:20107879 摘要四川盆地所处的特殊位置及其特殊地形对其气候降水有明显影响,近年来通过各种研究发现,四川盆地由于受高原地形、高原涡、青藏高原切变线及副高等因素的影响,暴雨时有发生。通过对各研究资料的总结得出其时空分布规律:(1) 对盆地年降水整体分布来说,盆西多于盆东,盆周山区多于盆中丘陵区。(2) 四川盆地突发性暴雨主要发生在四川盆地西部。(3)暴雨绝大部分从5 月开始结束期大多在9 月。(4) 暴雨日数、强度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情况看,年均暴雨日数从西到东呈“增—减—增”的总体变化趋势。 关键词四川盆地暴雨时空分布规律 正文 1 引言 四川省位于青藏高原与我国东部平原的过渡区,气候复杂, 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17万平方公里,海拔300-700米,四周为海拔1000-4000米的山地所环抱。盆地按方位可以细分为川东、川西、川南、川北和川中五部分。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北近秦岭,与黄土高原相望,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盆地北缘米仓山,南缘大娄山,东缘巫山,西缘邛崃山,西北边缘龙门山,东北边缘大巴山,西南边缘大凉山,东南边缘相望于武陵山。盆地边缘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3%。川西南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系中段,地貌类型为中山峡谷,川西北高原地区为青藏高原东南缘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地面海拔4000-4500米,分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两部分。特殊的地形使得盆地气候复杂,降水分布不均,各地旱涝灾害不一,对暴雨的时空分布规律总结更显重要。 2 暴雨及其形成

园林史论文

中西方园林的比较 班级:09级园林(1) 姓名:刘淑影 学号:20094015121

【摘要】: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由于思想文化的差异在园林设计上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这种差异在古典园林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在现代园林中,由于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在园林设计风格上的差异日趋减少,设计上个性化、多样化的艺术形式相继产生,丰富着园林的设计语言。本文通过对中西古典园林在思想文化、建筑、水体、植物等方面设计语言运用上的比较,目的在于丰富和深化园林设计语言,创作更加优秀的园林艺术作品。 【关键词】:园林;比较;风格;设计语言 园林是一门环境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地域和思想观念差异的影响下园林艺术设计语言上也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以及设计语言运用上的多样性。所谓设计语言就是指设计师组织安排各种园林要素(如:植物,建筑,水体,山石等)用以表达设计者的思想感情、审美观点理想和追求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技巧。由于中西方受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产生了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中西方的造园家们在运用园林设计语言上展现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园林艺术设计语言——建筑、水体、植物运用上差异的比较,就是要吸收中西方园林设计中采用的完美的表现形式和精湛的表现技巧,为现代园林设计汲取营养。 一、园林的思想文化: 1.1 中国的思想文化: 中国的造园艺术是在有限的空间里以现实自然界的沙石、水、土、植物等材料创造出诗情画意的自然风景艺术景象,再现了自然。中国“自然式”、“风景式”的园林风格取决于中国悠久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和朴素的自然观。道家的清静无为,修身养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理想,以及中国封建王朝实行封建君主集权统治使得一些官僚懂得仕途凶险,追求“与世无争”、“归田退隐”,这些对中国古典园林在组织安排园林要素上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西方的思想文化 西方的典型美学思想受欧洲新型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的影响,人们主张以世俗的“人”为中心,肯定认识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在审美观点上人们崇尚“唯理主义”,主张有秩序的、有组织的、永恒的王权至上的要求,追求对称和协调,追求纯粹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强调轴线,强调主从关系。在17 世纪君权专制统治时期,园林体现着君主作为“理性”的化身,并以颂扬君主为中心任务。西方造园艺术的特点是在广阔的空间里用植物、水体、山石等表达人们的意志,表现出一种严整的美,秩序的美。 二、园林建筑: 2.1 中国的建筑形式: 中国古典园林注重于建筑的形态上,布局上尽量效法自然,建筑物造型灵巧,融于自然景观之中;中国园林建筑形态上可以用“巧”、“精”、“雅”三个字来形容。所谓“巧”是指“灵巧”、“巧奇”、“活变”的意思。中国传统建筑的“巧”主要得以于木构架的灵活性,它没有西方古典建筑那种庞大的体量,没有那种让人感到自身渺小,令人望而生畏的造型,它从结构、造型、空间的处理到建筑的整体布局都是一种巧妙而和谐的安排,它的局部与整体之间有机的联系在一起,都具有灵活应变的特点。“精”就是精巧、精美、分寸感、少而精,中国园林建筑的精美并不是局部的雕虫小技,而是一种风貌,从整体到细部,它都和谐的组织在一种美德韵律之中。它不仅注意总体造型上的美,而且注意装饰的美、陈设的美、小品建筑的美。它们之间的位置、大小、粗细、宽窄、质地恰到好处,有精当的分寸感、统一感。“雅”是指建筑的格调、意境,是人们对园林建筑形象、色彩、气氛的一种感受。中国园林建筑对雅”的追求表现在几个方面:从建筑

园林景观毕业论文致谢范文

园林景观毕业论文致谢范文 词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表示尊重所有合作者的劳动,它有利于促进形成相互帮助的社会风气,以下是搜集整理的园林景观致谢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论文致谢一: 论文的选题到完成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开心的过程,写作期间我对桂北地区不同乡土聚落实地调查,让我获得了宝贵一手资料。因为这个机会它满足了我对家乡的一小片热爱以及理解。在即将毕业之际,回首三年的研究生生活,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聂西省老师,三年来不管是学业和生活上对我的帮助都令我受益良多。在论文上老师也对我提供了很多的支持与建议,例如在写作中建议选取参考书和写作视角等。除外,我要郑重感谢刘晖教授、岳邦瑞教授、李榜晏副教授在我论文上的指导。在课堂以及课后是你们的学识以及对这门学科的专业使得我对我热爱的这么专业更有信心,更有憧憬,助我不断成长进步。感谢三年来与我一起生活学习的车秋梅、张政、田中磊、霰睿等同学,她们在阶段的探讨,对我生活上的关怀、学习上的帮助,让我感受到友情的温暖与美好,为我的研究生生活增添了一抹绚烂的色彩。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家乡的一些老乡们还有父母对我论文的大力支持,在调查问卷和访谈中为我的论文提供了许多有用的一手信息,除外还要感谢富川县新华乡政府部门的支持特别是国土规划站和林业局为我提供了有效的近几年的土地利用资料,正是你们的极力配合我才能有把这件事情做好,你们的鼓励与支持是我进行研究、完成学业的源动力。在学业生涯即将结束之际,谨以此文献给我的亲人、导师和学业上一直支持帮助我的朋友们! 论文致谢二: 谨此论文搁笔之际,我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首先非常感谢导师沈守云教授二年来对我的耐心帮助和悉心指导,从本文的选题到定稿、从整体结构到细枝末节,直到最后完成都饱含着导师的信任、鼓励与指点,本文中所有有价值之处无不凝结着沈老师的点化与启迪,在此再次感谢我的导师! 其次,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多方的帮助,感谢一路上陪伴我、引导我、帮助我、激励我的人,感谢风景园林学院的所有老师对我学习上的帮助和指导,尤其感谢辅助指导我完成论文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廖秋林老师、成玉宁老师,感谢陪伴我成长的2012级风景园 林硕士班的所有同学,感谢同门师兄师姐_弟师妹对我的帮助,感谢其他老师、同学、朋 友给予的帮助...... 再次,感谢我的母校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对我的栽培!

古典园林艺术赏析——苏州拙政园.docx

A大学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论文题目苏州拙政园浅析 学号 姓名 联系方式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学年学期 年月日

拙政园位于古城苏州的东北隅,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与北京颐和园、 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合称中国古典四大园林。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 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花木园 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 作为江南园林的代表,拙政园以水见长,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 具有浓郁的江南汉族水乡特色。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 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拙政园的一草一木、一池一塘、一厅一屋 , 每一处景观和设计 , 都是历任主人营建、积累的结果。可以说 , 数百年来拙政园虽然经历了不同的设计者和维护者 , 但不同时期拙政园的主人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宗旨和目标,即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创造、利用、融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力图 营造、维护一个最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接下来,我从园林构建的山水、地形、植物和建筑四个方面来浅赏一下这一古 典名园。 拙政园在开始营建时 , 由当时的大家文征明主持设计。文征明的总体思路在 一定程度上可以概括为因地制宜、法乎自然。拙政园所在地原本是一块地势低洼 之地 , 因排水不畅 , 多积水 , 单纯从造园角度看 , 这块地非理想之选。考虑到苏州地 区地下水丰富 , 地势低下利于开池引水, 文征明非但没有对这块低洼之地大动干 戈如填土等 , 反而巧妙 地以水造景 , 以水彰景 , 以水联景 , 以水为主线 设景布点 , 将 31 处景点 尽数囊括其中。此后描 摹诸景点时即以水为 脉络 , 如“循水而西”、 “至是水曲折而北”、 “水尽 , 别疏小沼”、 “又前循水而东”、“至是水曲折而南”、“至是伏流而南”, 总之, “凡诸亭槛 台榭 , 皆因水为面势”。如此 , 将拙政园内的景点串成一体。时至今日, 拙政园仍 然“以形状富有变化的水池串连各景区, 成为既有主次、又有变化的统一体”。 如中部水面 , 被池中二岛及房屋、曲桥、花木分割为几部分后 , 显得水面流通环回 ,

大学生2014年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雾霾}

雾霾的成因与防治 班级:20134041 学号:2013404145 姓名:苏芮 论文摘要:历史数据表明,近50年来中国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且持续性霾过程增加显著。从空间分布看,霾日数呈现东部增加西部减少趋势。其中,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增加最快。从今年春天开始,我国中东部地区逐渐出现轻雾天气,随着时间的推移,轻雾、雾和霾的范围逐渐加大、程度逐渐加剧;特别是北京天津等地雾霾连续数日,严重的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而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都有很严重的影响。对此,我决定对雾霾成因和其成分分析及防治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建立解决此类问题的模型。 关键词:雾霾的成因与防治;PM 2.5;环保; 正文: 历史数据表明,近50年来中国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且持续性霾过程增加显著。从空间分布看,霾日数呈现东部增加西部减少趋势。其中,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增加最快。今春开始,我国中东部地区逐渐出现轻雾天气,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轻雾、雾和霾的范围逐渐加大、程度逐渐加剧;特别是北京天津等地雾霾连续数日,严重的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而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化学颗粒物质。如矿物颗粒物、海盐、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气溶胶粒子、燃料和汽车尾气等,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都有很严重的影响。那么,雾霾的成因是什么?对环境和人体有何影响?对于我们居民来说,应如何防治?政府及相关环保部门应如何应对?我们对化石燃料燃烧而产生的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氮氧化物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的防治有什么深刻的认识? 一.雾霾的成因 由于我国中东部地区冷空气势力较弱;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风力较小;大气层结构稳定;一些地区受降水和地面水汽蒸发的影响,使得近地面空气的相对湿度越来越大,却极少降雨;在这种稳定的天气形势下,空气中的污染物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不容易向外扩散,使得污染物在大气的浅层积聚,从而导致污染的状况越来越严重。这些是雾霾天气持续的自然因素,而人为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大气污染物排放负荷巨大。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

中国园林史论文

中国园林史期末论文 王昳博 风园11-3班 110354301 指导老师:王劲韬

皇家园林的发展中的继承和变化 摘要 皇家园林又称为宫苑、苑囿。一般泛指供帝王家皇帝个人所有或者皇室所私有的园林。皇家园林起源可追溯至殷商时期,由当时最简单“圆”的形式发展成后来精致美妙,恢弘大气的宫殿。这种继承和变化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源流,比如在皇家园林的建造之中对“对称格局”的偏爱,还有对“一池三山”造园手法的喜欢等等,本篇论文就是对皇家园林的历史源流进行一次简单的回顾,论述其发展中的继承和变化。 关键词:皇家园林源流一池三山对称中轴格局 正文 下面笔者简单的概括了一下自己在对中国园林史的学习中总结出的皇家园林的一些特点: 1. 由于受当时的政治因素影响,皇家园林更多的处在北方,在建筑风格,装饰色彩,绿植上都更多地受到北方地理、人文环境的影响。 2.皇家园林的设计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意识,故皇家建筑园林常常使用中轴对称方式布局。 3.皇家园林的艺术风格包罗万象,囊括四海,会模仿、汲取甚至微缩、照搬全国各地至世界上优秀的园林。圆明园尤其体现了这一个特点。 4.“一池三山”模式的广泛应用,自从秦汉时期的上林苑率先应用了“一池三山”的模式之后,这种造园手法广泛的流传到了后代,对后来的皇家园林甚至现代的园林设计都有影响。 5.皇家园林的功能丰富,从最初皇家园林的雏形“囿”中,笔者发现了园林的功能有栽培圈养通神,后来的皇家园林功能更加丰富,听政起居玩赏简直是无所不有。 6.皇家园林的选址比较自由,尺度相对较大,这也是皇家财力雄厚的一个体现。 下面笔者想论述一下不同时期皇家园林的特点,以此来看看皇家园林是如何发展的,并且在皇家园林的发展中继承了什么创新了什么。 1.1商、周时期 从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一一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我们发现了有关皇

中国园林鉴赏论文

一、筑山 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 东汉梁冀模仿伊洛二峡,在园中累土构石为山,从而开拓了从对神仙世界向往,转向对自然山水的模仿,标志着造园艺术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起点。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雅士们,采用概括、提炼手法,所造山的真实尺度大大缩小,力求体现自然山峦的形态和神韵。这种写意式的叠山,比自然主义模仿大大前进一步。唐宋以后,由于山水诗、山水画的发展,玩赏艺术的发展,对叠山艺术更为讲究。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爱石成癖的宋徽宗,他所筑的良岳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巧、以石为主的假山。明代造山艺术,更为成熟和普及。明人计成在《园冶》的“掇山”一节中,列举了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山石池、金鱼缸、峰、峦、岩、洞、涧、曲水、瀑布等17种形式,总结了明代的造山技术。清代造山技术更为发展和普及。清代造园家,创造了穹形洞壑的叠砌方法,用大小石钩带砌成拱形,顶壁一气,酷似天然峭壑,乃至于可估喀斯特溶洞,叠山倒垂的钟乳石,比明代以条石封合收顶的叠法合理得多、高明得多。现存的苏州拙政园、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都是明清时代园林造山的佳作。 二、理池 为表现自然,理池也是造园最主要因素之一。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自然式园林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淼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芙蕖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自然式园林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正因为如此,园林一定要省池引水。古代园林理水之法,一般有三种: (一)掩。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临水建筑,除主要厅堂前的平台,为突出建筑的地位,不论亭、廊、阁、榭,皆前部架空挑出水上,水犹似自其下流出,用以打破岸边的视线局限;或临水布蒲苇岸、杂木迷离,造成池水无边的视角印象。

气象学论文

随着光谱技术的发展及其自身的优点,应用光谱技术在作物营养诊断和养分估测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在农作物生产中,尤其是在当今越来越显现其优势的精准农业中,养分管理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植物叶片的光谱特征与叶片厚度、叶片表面特性、水分含量和叶绿素等色素含量有关,同时也与植物营养状况密切相关。植物叶子中生物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在光谱维方向上表现在其吸收波形的变化,植物光谱的导数实质上反映了植物内部物质(叶绿素及其它生物化学成分)的吸收波形变化,因而可通过植物的光谱特性监测植物的营养 状况。【1】 植物营养元素状况变化直接导致光谱特征的变化。植物中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与光合作用、蛋白质合成、生长刺激素合成等有关,同时在调节植物中的氧化-还原过程也起重要作用,而且能决定植物体内新陈代谢的一般特征,因此植物体内若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将阻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甚至产生生理病症,例如,植物Fe,S,Mg,Mn的缺乏能降低叶绿素含量,从而降低叶片对太阳辐射能的吸收。中量、微量元素对植物冠层光谱特征的影响与主量元素具有相似性,但影响程度差异较大。因此探测植物的微量元素的营养状况是了解植物生长状况的重要途径。利用高光谱数据评价磷(P)和钾(K)的营养状况也有成功的范例;通过田国良,郭世忠等研究发现土壤中过量铜、镉能对水稻、棉花叶片光谱特征产生影响。【2】光周期对植物生长发育有影响,光周期可能通过光受体这个“门”重调植物昼夜节律钟的时相,达到对数百种基因表达的调控.光周期可以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及利用.有人认为光周期能够改变植物生长调节物的浓度,而这些植物调节物能够影响植物根系对营养的吸收,认为光可能通过改变光敏色素系统来改变细胞膜对离子的渗透性,也可以引起植物营养器官形态变化,并提出假设:光周期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可能部分归因于改变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如果假设成立,人们可以利用这一规律影响营养体农业,从而获得高产.【3】 叶绿素在植物的生理生态过程中非常重要,而高光谱遥感的快速发展使得定量估算植被叶绿素含量成为可能。采用美国ASD 公司生产的野外光谱辐射仪测量樟树幼林的叶片光谱对观测叶片进行了同步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利用基于光谱位置变量的分析方法分析樟树叶片光谱与叶绿素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樟树幼林叶绿素含量与Db、Rg、Rg/Po、(Rg-Ro)/(Rg+Ro)之间的相关程度很高 ,相

园林史论文

“曲水流觞”话园林 (王圆圆侯碧幸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园林0803) 摘要:中国的“曲水流觞”景观起源于上已结踏青郊游和文人诗酒酬答等民间聚会活动。并且逐渐变为中国传统园林理水的重要手法和程式之一。曲水流觞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对其形制和内涵的演化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对理解我国传统园林艺术,探索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之路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曲水流觞发展园林影响 Abstract:The scenery of floating wine cup along the winding water originated from Chinese old tradition, such as poetry gatherings, civic picnickers, etc. And, it becomes one of the important landscape themes and methods in the water scener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s. Floating wine cup has experienced a long evolution process in respect of its shapes and meanings. Exploring into this process will be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ing art, and giving a new access to modern Chinese landscape. Key words: floating wine cup along the winding water; process; garden; effect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在现代依然有广泛的影响力,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在历史的沉淀中成为中国的一种象征。而中国古典园林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则是它之所以成为中国人民的骄傲和中国符号的原因之一。除“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外,隐逸文化、酒文化等都对中国园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刻的影响,其中“曲水流觞”更是成为中国园林文化体系中很独特的一部分,鉴于文化对中国园林特别是处于外来文化冲击的中国现代园林所具有的保持本土景观特色的意义,我们有必要对“曲水流觞”文化的形成和在园林应用中的发展有所探讨。 一“曲水流觞”的来源——上巳节 曲水流觞源于古典的上巳节,人们会在农历三月三(原在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已日,曹魏后固定为三月初三)在水滨洗涤、祭祀,以求避邪求吉。春秋时代这一民俗在中原一带已广泛流行,这一风俗有浓厚的原始崇拜色彩,阳春三月万物萌动,是生命的起始,这恰恰表达了古代人们求子祈福的生殖崇拜和对孕育了自己的大自然的无比感激的情谊。《论语》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风乎舞,咏而归”描述的正是这一习俗。 二从纯民俗活动向游乐的转化过程

风景园林毕业设计论文

鱼跃龙门·飞龙吐珍 ——陕西泾河新城中央商务核心区“龙湖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建筑与规划学院 10景观学2班陈皖秦 指导老师:姚晓洁 【摘要】 方案设计在秉承陕西泾河新城中央商务核心区总体规划理念的前提下,将龙湖公园打造成集广场、商业娱乐、康体休闲、文化展示功能于一体、动态开放的空间系统。设计引入鱼跃龙门化身成龙,吐出“人文之珍”、“生态之珍”、“景观之珍”的设计理念,通过细致、人性化的设计,完成老城向新城的蜕变,不仅满足旧城与新城的联系性,也反映了现在过和未来的流动性,加强了地块功能的综合性、兼容性使用,在商务功能的基础上,设计更强调生活化原则;同时最大限度的创造、利用了水际空间资源,创建宜人的滨水活动空间,提高了商务核心区的综合环境质量;同时方案改善了整体步行环境,建立绿色、立体步行网络系统;注重绿化空间和水体空间与城市功能衔接,通过一系列景观的安排,结合休闲、娱乐等功能,打造了一个极富参与互动性的绿色城市客厅,充满绿意与活力的现代中央商务区。 【关键词】滨水景观;生态化设计;人性化设计;商务核心区 【Abstract】The design is in the premise of overall planning idea of New Town Central business core area in Shaanxi Jinghe River,made the Longhu Park into a dynamic and open space system which is in a set of square,commercial entertainment,leisure and cultural display functions.The design introduced a concept with a fish leaping over the dragon gate,becomes a dragon and spit out the ‘cultural treasures’,‘ecological treasures’,‘landscape treasures’.Through careful and humanization design to complete transformation from old city to new city.This meet the ties of the old city and new city,but also reflect present and future liquidity,strengthen the use of the block function on comprehensive and compatibility.Based on the business function,the design is more emphasize the adaptation principle.Maximize the creation and use of the water resource at the same time,create a pleasant waterfront space,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in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Also,the design establish a green and three-dimensional pedestrian network system to improve pedestrian environment overall. The design focus on green space and the convergence of water space and city function,through a series of landscape arrangement,and the combination of leisure, entertainment and other functions, to create a highly interactive participation of green city living room,and,a modern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which full of green and vitality. 【Keyword】Waterfront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Humanized design;Commercial core area

园林鉴赏论文

故宫与苏州园林的异同鉴赏 苗辉 水建电气112 2011011936 关键词:苏州园林故宫建筑特点 故宫:旧称紫禁城。在北京市中心。明、清两代的皇宫,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名永乐4年(1406年)始建,永乐18年基本建成。迄今560多年历经24个皇帝。虽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和扩建仍然保持原来的布局。占地72万多平方米,楼宇9000余间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周围宫墙长约三公里,四面矗立着风格绚丽的角楼,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的建筑布局由外朝、内廷之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化、武英两殿为两翼,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行使权利的主要场所。内廷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东西六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后妃、皇子们居住、游玩和奉神的地方。东南面为南北狭长的前庭,有天安门和瑞门,形成宫门前面一长系列建筑的前奏。正门即午门,北门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午门后有一方形广场有弯曲的金水河横贯,河上跨五座汉白玉单孔石桥,桥北是九间重檐庑殿顶的太和门,其两侧并列昭德、贞度二门。广场东西有通往文华殿和武英殿的协和、颐和二门。三大殿是外朝的主体建筑,入太和门迎面是面阔11间重檐庑殿顶的太和殿,中间是方形单檐攒尖顶的中和殿,最后为九间重檐歇山顶的保和殿,三座殿建在一个工字形三层汉白玉的台基上,四周廊庑环绕,气势磅礴,为故宫中最壮丽的建筑群。内廷从乾清门开始,在中轴线上的建筑物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周围的十二座院落。乾清宫东西各有六组自成体系的院落,即东六宫和西六宫东六宫南面有奉先殿、斋宫,西六宫前面是养心殿。内廷中轴线之东有宁寿宫一组建筑,俗称外东路,西有慈宁宫、寿康宫、英华殿等。内廷另有花园三座,御花园在故宫中轴线的煞尾处宁寿宫花园在宁寿宫养心殿之西,慈宁宫花园在慈宁宫之前。内廷与外朝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 故宫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故宫还保存着大量珍贵文物是研究明、清两代历史和历代艺术的重要资料。 燕山夜话——藏着的故宫 故宫,5个多世纪的最高权力中心、明清两代皇宫、24个皇帝的起居之地;位列世界五大之首的“殿宇之海”,收藏百万无价之宝的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藏着的故宫,是占故宫总面积近三分之二的办公区,这里被铁锁紧闭,或被" 游人止步”阻拦,在你踏入故宫圣地之时,你便注定无法见到;这里被故宫人精心珍藏,悉心爱护,自紫禁城建成500余年来,从未开放,是世人眼中永远的禁地。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素以众多精雅的园林名闻天下。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湿润,交通便利,旧时官宦名绅退休后多到苏州择地造园、颐养天年。 明清时期,苏州封建经济文化发展达到鼎盛阶段,造园艺术也趋于成熟,出现了

农业气象学论文

系部名称:_园艺园林_ 专业:___园林___ 年级___09___班级:__1__ 姓名:_章丹_ 学号:_200941737312_ 气象条件对大棚蔬菜生产的影响及对策摘要:论述了气候条件对大棚蔬菜生产的影响,针对各地气候因素,提出趋利避害的有效对策,以期为大棚蔬菜的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气象条件、大棚蔬菜、影响、对策。 正文:20世纪80年代初,一场农业种植革命拉开帷幕,“蔬菜大棚”、“菜篮子工程”、“农业结构调整”等新名词风靡一时。各色瓜果、反季节蔬菜走向千家万户的餐桌,无论任何季节,人们总是能享受到新鲜美味的蔬菜。大棚蔬菜生产,可以克服大田蔬菜生产的季节性和不利天气条件造成的蔬菜供应淡季,保证蔬菜均衡上市;可以促进城郊“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 ,充分地利用气候资源,变“冬闲”为“冬忙”等,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奔小康具有重要意义[1]。就气候条件来看,北方地区气候冬春季差异较大,夏秋季差异较小,该文根据这一气候特点,从中找出枣庄发展大棚蔬菜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气候因素,提出一些趋利避害的农业气象技术措施。 1气象条件对大棚蔬菜生产的影响 大棚蔬菜的生长与气象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影响大棚蔬菜生长的气象要素主要是气温和光照条件。 1.1温度 冬至前气温适宜,光照不足,主要表现在光照时间短,光照强度弱,大棚内光照差,见光时间短,影响气温升高和蔬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造成生长缓慢,病害普遍发生,许多大棚出现落花、落果、僵果、沤根等现象。冬至前后几天出现连阴和降雪天气,棚内气温迅速下降,以后的持续低温天气,导致露地地温迅速下降,冻土层加厚,直接影响到大棚地温变化;气温和地温同时降低,导致许多大棚蔬菜严重受冻,甚至绝产。抗寒能力强的叶菜损失较轻,抗寒差的瓜类、茄果类蔬菜损失较重。小寒以来,气温回升,光照充足,对大棚蔬菜和瓜果的生长发育非常有利。 1.2光照条件 光照强度对蔬菜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开花、结果及品质都有影响。多数蔬菜需要较强的光照条件,光照不足造成植株徒长纤弱,影响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如弱光条件下番茄的花粉机能衰退、不育;茄子出现短花柱花,影响授粉。不同蔬菜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也不一样,一

中外园林史

中外园林史论文 题目: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比较 指导教师:祝丹 班级:城乡规划152班 姓名:张天宇 学号:2015171227 时间:2017.04.01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比较 摘要:中国汉族建筑中,古典园林是独树一帜有重大成就的建筑。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本文通过对中国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规模、布局、景致、园林建筑、风格、选址、特点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园林建造的发展历程,介绍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发展是互相交融发展的。虽然他们之间有很多的不同之处,但是更多的是相同点。本文将阐述其异同及其特点。 关键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历史异同比较发展交融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综合反映,在历史上却长期为统治阶级和达官贵人所占有享用。但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之后今天已经被我们所继承和发展,而为中国广大人民所享用了。它始于商周时代的囿。囿是商周君王用于种植、放养禽兽以供狩猎游乐的场所,兼有生产、渔猎、农作、游赏和休养等多种功能,可以算作一种天然山水园林。发展至春秋时期,这种天然山水园逐渐开始向人工造园转变,此时不但园事兴盛,而且园林本身也从“原始”状态中脱胎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工园林,使园林从生产生活走向艺术。秦汉时期,园林已开始调动一切人工因素来再造第二自然,规模大、数量多、景象华美,并且在园林整体及内部景观的思想寓意和主题上也颇有展拓。此时富商大贾也开始投资园林,标志着私家园林的产生。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无望,促发了人们对超然物外的自然山林与田园村野的热爱与追求,从而导致了自然风景园林的新发展。园林景观也不再仅仅是客观的欣赏对象,而成为园主的精神体现和情感的物化形式。东晋时期,园林中的写意趋向更加显露。园林对意境的追求也已与对自然美的追求同样重要,景致的优劣已不在其本身的繁简浓淡或神似形似,而贵在意足。与此同时,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大量的寺观园林。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由文人开创的写意园林经过南北朝的发展,到这一时期也达于大成。此时不但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写意园林,同时也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园林艺术家,并产生了相应的园林理论和著述。明清时期,中国园林艺术已臻于化境,造园思想越来越丰富,造园手法也越来越巧妙,并且达到了十分成熟的境界。随着朝代的更替,中国园林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产生了不同的类型。我们按其从属关系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和陵寝园林。其中影响最大数量最多且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他们就好象中国园林建筑里两颗璀璨的明珠,其高超的建筑技艺和出众的美学追求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一、定义概念上的不同 皇家园林: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私有,古籍里称之为苑、宫苑、苑圃、御苑等。是皇家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它反应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皇权意识,体现了皇权至尊的概念,但它对自然的态度则是倾向于凌驾于自然之上的皇家气派。皇家园林的人工气息较浓,更多以人工美取胜,自然美仅居次要位置。 私家园林:属于除皇帝外的王公、贵族、地主、富商以及士大夫等所私有,古籍

中国园林史

中国园林史期末论文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魏晋南北朝园林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史上的转折期,中国的园林艺术与山水美学都有了飞跃性发展,自然山水开始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园林艺术不但在类型上有了极大的丰富,在皇家园林之外还出现了道观园林、士人园林、佛寺园林等

新园林类型,在本质上也发生了重大改变,由侧重满足园主的物质生活需求,转向作为园主愉悦心情、修养身心的精神港湾。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园林;审美 【正文】: 宗白华先生在他那篇著名的《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论文中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东汉中后期,朝政的腐败和官场的险恶,使得一些文人士大夫对独立和自由的庄园生活充满向往。伴随着自然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文人士大夫们对庄园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呈现审美化倾向。张衡在《归田赋》中就抒发了此类情怀。仲长统对归园田居的理想更甚。他不仅对园林风景进行了动人的描述,而且明确把陶醉于自然山水与人的精神境界联系在一起了。由此可见,在政治环境日益恶化的时候,文人士大夫们在寻找自己精神和理想寄托时,开始把眼光锁定到自然山水和园林上了。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园林更多具有的是经济生产和宗族纽带的功能,在它的多重功能中,审美性处于极为不重要的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游山玩水之风盛行。谢灵运特制木屐,甚至专人为其开路。文人雅士厌烦战争,玄谈玩世,寄情山水,风雅自居。玄学、佛道借机发展。对大自然的审美鉴赏取代了过去的神秘、伦理、功力态度,成为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的核心。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消失或仅留象征意义,游赏成为主导功能。 名士寄情山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鲜明特征。当那些身居庙堂的王公士族、门阀贵胃们, 一方面对自然山水寄情留恋, 一方面又疏懒惰怠, 不愿意亲历徒足跋涉之苦, 而要尽情享受山野自然之趣,便把自然之趣搬到自家的后院里来, 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相继建立的大大小小的政权, 都在各自的都城兴建官苑其中比较集中的有:北方邺城、洛阳和南方的建康, 此三地的皇家宫苑比较有代表性私家园林多为门阀士族所建,其数量更是不胜枚举,其中既有建在城市里的私园,像宅园、游憩园, 也有建在郊外、带有庄园性质的别墅园。 1.皇家园林 邺城是三国时期曹魏的旧都,在今天的河北省临漳县西,曹操在这里建造大规模的宫室园林包括外朝、内朝及后宫三部分, 在外朝西侧,筑有铜爵园, 设鱼池、兰读、佳果园等,铜爵园西, 则是著名的铜雀、金虎、冰室三台,三台分踞邺城制高点, 地下可以储存粮、盐和冰块, 与各宫殿和军械库之间有阁道相通、进可攻, 退可守, 是一座兼有军事堡垒性质的皇家园林据《文选》注:“《洛阳图经》曰: 华林苑在城内东北隅、魏明帝起名芳林园, 齐王芳改名华林园”北齐高纬于武平四年(573年) 扩建华林苑, 改称为仙都苑高纬扩建后的仙都苑,规模更大了其总体布局之象征五岳、四海、四读乃是沿袭秦汉皇家园林祈仙求寿的象征手法的延续。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 将吴都迁至南京, 称建业247年, 孙权修造太初宫, 至后主孙皓宝鼎二年(267年) , 在东侧又建昭明宫据《江表传》称: “皓营新宫, 二千石以下皆自入山督摄伐木又破坏诸营, 大开园囿, 起土山观楼,穷极伎巧,工役之费以亿万计” 西晋末, 因避司马业之讳更名建康, 此后南朝宋、齐、梁、陈,皆都于此,故有“六朝古都”之谓后屡遭兵赞. 宋文帝时又扩建玄武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