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史料

参考史料
参考史料

基本史料:

[1](唐)杜佑.通典[M].杭州:杭州古籍出版社,2000.

[2](明)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3](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 明实录[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本,台北:中央研究院,1962.

[5] (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明)李东阳纂,(明)申时行重修.(万历)大明会典[M].台北: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

[7](明)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7.

[8](明)李贤.大明一统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9](明)张学颜等.万历会计录[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10](明)谈迁.国榷[M].北京:中华书局,1958.

[11](明)王圻.续文献通考[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12](明)吴廷燮.明督抚年表[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3](明)茅元仪.武备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明)焦竑.国朝献征录[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明万历四十四年徐象橒曼山

馆刻本.

[15](明)黄训.名臣经济录[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明)佚名.皇明诏令[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

[17](明)徐学聚.国朝典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8](明)雷礼辑.国朝列卿纪[M].续修四库全书本.

[19](明)王士贞.弇山堂别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0](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1](明)佚名.仁庙圣政记[M].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抄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

1992 年摄制.

[22](明)陈建撰,岳元声订.皇明资治通纪[M].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23](明)叶盛.水东日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4](明)高岱.鸿猷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5](明)于慎行.毂山笔麈[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6](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7](明)何乔远.名山藏[M].北京:北京大学,1993.

[28](明)张岱.石匮书续[M].修四库全书本.

[29](明)邓球.皇明泳化类编[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30](明)陆容.菽园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1](明)朱元璋.皇明祖训[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北京图书馆藏明洪武礼部刻本.

[32](明)霍善等.诸司职掌[M].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影印北京图书馆藏明刻本.

[33](明)俞大猷.大同镇兵车操法[M].中国兵书集成·第40 册[C].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沈阳:辽沈书社,1994.

[34](明)孙承泽.春明梦余录[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5](明)章潢.图书编[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8.

[36](明)张萱.西园闻见录[M].台北:华文书局,1969.

[37](明)孙承宗.车营叩答合编[M].四库全书本.

[38](明)赵士祯.神器谱[M].玄览堂丛书本.

[39](明)杨一清.杨一清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

[40](明)翁万达.翁万达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41](明)郑晓.吾学编[M].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42](明)郑晓.今言[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3](明)尹守衡.明史窃[M].四库禁毁书丛刊本.

[44](明)严从简.殊域周知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3.

[45](明)杨宗气修,(明)周斯盛纂.(嘉靖)山西通志[M].北京:全国图书馆缩微文献复

制中心据嘉靖四十三年刻本摄制,1992.

[46](明)李维桢.(万历)山西通志[M].北京:中国书店,2002.

[47](明)汪崇献.(正德)宣府镇志[M].全国图书馆缩微文献复制中心据明正德年间刻嘉靖

年间增修本摄制,1992.

[48](明)孙世芳.(嘉靖)宣府镇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49](明)王士琦.三运筹俎考[M].北京: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第一集.

[50](明)张钦.(正德)大同府志[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明正德十年刻嘉靖增刻本.

[51](明)魏焕.皇明九边考[M].台北:华文书局,1969.

[52](明)张雨.边政考[M].台北:华文书局,1969.

[53](明)许伦.九边图论[M].据光绪十六年虞山后知不足斋刊本影印.

[54](明)杨时宁.宣大山西三镇图说[M].玄览堂丛书,台北:正中书局,1981.

[55](明)陈循等.寰宇通志[M].台北:正中书局,1985.

[56](明)兵部.九边图说[M].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1981.

[57](明)尹耕.两镇三关志[M].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58](明)程道生.九边图考[M].民国八年石印本.

[59](明)魏焕.皇明九边考[M].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第一集.

[60](明)王士翘.西关志[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0.

[61](元)朱思本撰,(明)罗洪先、(明)胡松增补.广舆图[M].续修四库全书本.

[62](明)何镗.修攘通考[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7.

[63](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上海:上海书店,1998.

[64](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M].四部丛刊三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65](清)胡文华.(顺治)云中郡志[M].清顺治九年刻本,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66](清)吴辅宏修,(清)王飞藻纂.(乾隆)大同府志[M].清乾隆四十七年重校四十一年

本,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67](清)王嗣圣修,王霷纂.(雍正)朔州志[M].雍正十三年刻本.

[68](清)乾隆官修.钦定续文献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69](清)屠秉懿等修,(清)张惇德等纂.(光绪)延庆州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70](清)王育榞修,(清)李舜臣纂.(乾隆)蔚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

1968.

[71](清)章焞纂修.(康熙)龙门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72](清)左承业修,(清)施彦士纂.(道光)万全县志[M].据清道光十四年增刻乾隆本,

藏国家图书馆.

[73](清)钟赓起.(乾隆)甘州府志[M].国家图书馆藏清乾隆四十四年刻本影印.

[74](清)査继佐.罪惟录[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75](清)王鸿诸.明史稿[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

[76](清)夏燮.明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9.

[77](清)龙文彬.明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6.

研究论著:

[1]张其昀.中国军事史略[M].上海:上海书店, 1992.

[2]王庸.中国地理图籍丛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7.

[3]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M].上海:上海书店, 1992.

[4]童书业.中国疆域沿革略[M].上海:上海书店, 1992.

[5]邓衍林.中国边疆图籍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6]马大正.中国古代边疆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7]吕一燃.中国边疆史地论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1.

[8]赵云田.中国治边机构史[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2.

[9]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中国历史地图集[M].上海:中华地图学社, 1975.

[10]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的税收与政策[M].北京:三联书店,2004.

[11]王毓铨.明代的军屯[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2]王天有.明代国家机构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3]靳润成.明朝总督巡抚辖区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14]肖立军.明代中后期九边兵制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15]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历代战争年表[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

[16]华夏子.明长城考实[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

[17]庆祝王钟翰先生八十寿辰学术论文集[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

[18]王国良.中国长城沿革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19]赖家度、李光璧.明朝对瓦剌的战争[M].上海: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

[20]赵云田.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1]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22]韦庆远.张居正和明代中后期政局[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3]杨绍猷.俺答汗评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4]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蒙古族通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25]王国良.中国长城沿革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26]戴鸿义.明代庚戌之变和隆庆和议[M].北京:中华书局,1982.62

[27]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M].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1997.

[28]达力扎布.明清蒙古史论稿[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3.

[29]罗哲文.长城[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

[30](日)和田清著,潘世宪译.明代蒙古史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1](美)牟复礼、(英)崔瑞德编、张书生等译.剑桥中国明代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92.

[32]刘仲华.明蒙关系的产物——九边制度研究[M].兰州大学民族学硕士论文,1998 年.

[33]胡凡.河套与明代北部边防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

[34]郭红.明代都司卫所建置研究[M].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1.

[35]李新峰.明前期兵制研究[M].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9.

[36]于默颖.明蒙关系研究[M].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37]赵现海.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38]方志远.明代的镇守中官制度[A].文史[C].第40 辑,北京:中华书局,1994.

[39]邹逸麟.明清时期北部农牧过渡带的推移和气候寒湿变化[J].复旦学报,1995(01).

[40]顾诚.明帝国的疆土管理体制[J].历史研究,1989(03).

[41]赵中男.明代巡抚制度的产生及其作用[J].社会科学辑刊,1996(02).

[42]肖立军.明代财政制度中的起运与存留[J].南开学报,1997(02).

[43]肖立军.明代边兵与外卫兵制初探[J].天津师大学报,1998(02).

[44]肖立军.九边重镇与明之国运—兼析明末大起义首发于陕的原因[J].天津师大学报,1994

(02).

[45]肖立军.明嘉靖九边营兵制考略[J].南开学报,1994(02).

[46]刘金祥.明代卫所缺伍的原因探析—兼谈明代军队的贪污腐败[J].北方论丛,2003(05).

[47]唐玉萍.俺答汗在明代蒙汉关系中的作用[J].社会科学辑刊,1996(06).

[48]蔡志纯.明朝前期对蒙古的民族政策[J].西北史地,1985(03).

[49]雪岩.朱元璋对北元政策管窥[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4(02).

[50]陈尚胜.论宣德至弘治时期(1426-1505)明朝对外政策的收缩[J].山东大学学报,

1994(02).

[51]杨艳秋.论明代洪熙宣德时期的蒙古政策[J].中州学刊,1997(01).

[52]杨艳秋.明代边粮制度与沿革试探文史[A].文史[C].第2 辑,北京:中华书局,2000.

[53]杨艳秋.明代初期北边边粮供应制度探析[J].中州学刊,1996(01).

[54]齐书深、龚江红.论明太祖、成祖时期对蒙古的政策[J].史学集刊,1995(03).

[55]许振兴.论明成祖对北边蒙古民族的备御政策[J].西北史地,1986(02).

[56]景荣华.明代弘治年间的北部边防[J].求是学刊,1988(01).

[57]余同元.明太祖北部边防政策与明代北边的形成[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1(01).

[58]余同元.明代马市市场考[J].民族研究,1998(01).

[59]刘仲华.明代嘉隆两朝九边消极的防守策略[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9(01).

[60]刘仲华.试析分制衡和以文制武对明代九边防务体制的影响[J].宁夏社会科学,1999

(06).

[61]梁淼泰.明代“九边”的军数[J].中国史研究,1997(01).63[62]梁淼泰.明代“九边”的募兵[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01).

[63]梁淼泰.明代“九边”饷中的折银与粮草市场[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03).

[64]梁淼泰.明代“九边”的饷数并估银[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04).

[65]胡凡.论明穆宗对北部边防的整顿[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02).

[66]赵毅、胡凡.论明代洪武时期的北部边防建设[J].东北师大学报,1998(04).

[67]胡凡.论明代蒙古族进入河套与明代北部边防[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03).

[68]胡凡.明代洪武永乐时期北边军镇建置考[A].第十一届明史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

[69].陈韶绪、王凯东、冶治江.明朝政府对宣府地方经济扶植政策及影响[J].张家口师专学

报,2003(05).

[70]杨润平.宣府、万全及长城九边重镇[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 年第13 卷1 期.

[71]杨润平.明宣府镇的长城防务[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 年第13 卷第4 期.

[72]郭红.两幅大同镇图比较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01).

[73]郭红.明代卫所移民与地域文化的变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02).

[74]郭红.明代山西行都司移民[J].军事历史研究,2000(03).

[75]张金奎.明代山西行都司卫所、军额、军饷考实[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 年第

14 卷第3 期.

[76]薛愈.明代三种山西通志存佚考[J].沧桑, 1995(01).

[77]张国勇.明代大同镇述略[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06).

[78]余同元.明代九边述论[J].安徽师大学报,1989(02).

[79]韦占彬.明代“九边”设置时间辨析[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 年第4 卷第3期.

[80]范中义.明代九边形成的时间[J].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04).

[81]范中义.论明朝军制的演变[J].中国史研究, 1998(02).

[82]张士尊.明代总兵制度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7 年第18 卷第3 期.

[83]梁志胜.试析明代卫所武官的类型[J].西北师大学报, 2001(05).

[84]薄音湖.北元与明代蒙古[J].内蒙古大学学报, 1994(01).

[85]达力扎布.明代蒙古社会组织新探[J].内蒙古社会科学, 1997(02).

[86](日)山根幸夫著,顾铭学译.日本关于中国东北史的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 1997(06).

史料的种类

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荣孟源把史料分为四大类,一般被认为是较为全面合理的传统史料分类法。第一类为书报,包括历史记录、历史著作、文献汇编和史部以外的群籍。第二类为文件,包括政府文件、团体文件和私人文件。第三类为实物,包括生产工具、生活资料和历史事件的遗迹。第四类为口碑,包括回忆录、调查记录、群众传说和文艺作品。 文字史料 (一)文献史料:距离要研究的时代较近的人所写的史书,是研究当时的重要史料。所谓文献,按元初史学家马端临所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考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谓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折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按马端临的说法,文献应包括文字资料和口传资料两大部分。人们通常将文献资料分为以下几个部分:①史部类。经、史、子、集是战国古代对学科的划分标准,史部类即关于历史的书籍。史部书是我国历史资料储藏量最丰富、最集中的宝藏。《四库全书总目》把史部类分为15个子目,所收书籍连存目共2714部,37000多卷。在史部类图书中,以正史类最为重要,它是历代封建王朝官私机构专门编写的记载各朝代历史发展概况的纪传体史书。人们将其合称为《二十四史》。《二十四史》共3249卷,约4500万字,记述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明崇祯17年(1644年)长达四千多年的历史,是研究中国历史最主要的文献资料。除正史外,还有如《资治通鉴》等编年史类,《宋史记事本末》等记事本末体类,《国语》、《战国策》等杂史类,以及各种别史、起居注、实录、政书等等。都是对正史较为有利的补充记载,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 ②经、子、集类。“经”字本意是指纵的线,就是订书的线。演化为古籍的统称,凡带有原理原则性的著述,都可以称作经。汉代以后,专指儒家所传授的几种书。而经学开辟的时代,当以孔子定六经为始。清人章学诚提出了“六经皆史”的观点。经部诸书中,《尚书》、《左传》本身就是史书;《周礼》、《仪礼》是研究先秦官制和社会制度的重要典籍;《易经》包含着许多反映殷周和殷以前的历史的重要资料;《诗经》虽是古代一部诗歌总集,但其中蕴含的史料价值也是人们公认的。子部类汇总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作品,是研究哲学史、古代科学史和当时社会历史变革的重要史料。集部书系文学性质,不专门记载史事,但里面同样不乏珍贵的史料。如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其著名的“三吏”、“三别”生动的反映了唐玄宗、代宗、肃宗三朝的社会情况。集部书中有很多内容可与史书互证、互补,甚至多有史书未曾记载的内容。③档案类。档案分公、私档案两种。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建立了国家档案制度,凡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大事,便记载下来,由专门机构加以保管。故宫博物院是目前我国收藏档案最丰富的地方,清朝内阁大库所藏明清两朝档案有很多都存于此。各地方所藏历史档案的数量也为数极为可观。除公家档案外,还有大量的私家档案,如私人信札、笔记、谱牒、契约、帐簿、商号、文书等,对于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地区的经济状况、宗法关系和阶级关系颇有价值。④地方志类。地方志是记载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社会生活、历史变迁、地理沿革、风土人情等情况的书籍。我国历来重视地方志的编修工作,其涉及地域之广,内容之丰富,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地方志一般分为总志和地区志。总志是全国性的方志,如战国时的《禹贡》、《山海经》,清朝时的《一统志》;地区志极为丰富,省、府、州、郡、县一般都各有其志,记载详细,内容广泛,是研究地方史的一手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二)思想或学术著作:反映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以及学术的发展。如由孟子中可看到战国时代人的想观念,借由黄帝内经可了解中国古代人的医学以及对人的身体的认识。皇朝经世文篇反映了清代人的政治社会思想以及政治社会上的问题等等。(三)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内容虽有虚构之处,

2016届高考历史 考前三个月 第二部分 专题三(一)辨别史料真伪与价值(含解析)

(全国通用)2016届高考历史考前三个月第二部分专题三(一) 辨别史料真伪与价值(含解析) 一、辨别史料真伪与价值 例1 (2015·江苏高考)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理论指导 1.《淮南子》是汉初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主张坚持汉初旧制,无为而治,刘安作《淮南子》

的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削弱诸侯、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改革。 2.文献资料:文献可以理解为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文献不但包括现代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也包括档案馆、博物馆、声像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馆藏。文献资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料。 3.实物资料是指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的或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存的总称。比如说遗物、遗迹等。其主要作用有三:第一,文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第二,文物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纠正文献记载的错误;第三,文物可以帮助我们破译古老的文字,再现历史。 例2 (2015·浙江高考)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 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理论指导 1.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决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也就是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给予评价。历史上的部分文献作品往往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表达作者对当时社会环境历史真实的看法,所以会对当时历史真实有所修饰。因此其作品源于真实历史,又有别于真实历史。 2.确定历史文献的准确性,要求研究者既要判断文献中叙述的合理性,又要判断叙述人的可靠性。文献中描述的事件发生时作者是否在场,作者是事件的参与者还是观察者,作者准确描述这类事件的资格如何,作者对事件的感情成分有多少,事件的结果跟作者是否可能有利害关系等。 例3 (2015·海南高考)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做预言来传唱的歌谣。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作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这说明谣谶( ) 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 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

历 史 教 学 案 例 分 析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教材分析 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有两个子目,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文化的概貌,都江堰和编钟都是这一课的重点。 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时期。社会的大变革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都江堰的修建代表了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在水利方面的最高成就,证明了中国人民巨大的创造力。编钟的出土充分说明我国古代音乐方面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巨大成就,并形成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具有开创意义。 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有了较强的自己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具备了基本的分析探究能力,老师稍加引导就能够将课文中的基本信息进行整合加工,从而作出自己的判断。"先民的智慧"一课"造福千秋的都江堰"这一目有关都江堰的功能和设计精巧所在符合对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要求,这对正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正可以激发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探究热情。本课第二目"神奇的编钟"需要学生展现其动手操作能力和乐理知识,这也符合这一阶段学生表现欲强,乐于动手,喜欢活跃的课堂气氛的心理特点。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历史课堂容易陷入照本宣科,讲授方法单一的怪圈,老师讲得没劲,学生听得无趣,所以课堂上要想方设法引起学生兴趣。实践证明,一种方法,调动学生感观越多就越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越愿意参与,越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 以素质教育为指导,运用正确的观点和理念。依据《标准》提出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提倡教学形式的生动活泼和别具一格。注重知识的联系与比较。利用教学内容发掘思想情感教育的内涵。 教学过程

索引的使用原则

索引的优点:这个显而易见,正确的索引会大大提高数据查询,对结果进行排序、分组的操作效率。 索引的缺点:优点显而易见,同样缺点也是显而易见: 1:创建索引需要额外的磁盘空间,索引最大一般为表大小的1.2倍左右。 2:在表数据修改时,例如增加,删除,更新,都需要维护索引表,这是需要系统开销的。 3:不合理的索引设计非但不能利于系统,反而会使系统性能下降。例如我们在一个创建有非聚集索引的列上做范围查询,此列的索引不会起到任何的优化效果,反而由于数据的修改而需要维护索引表,从而影响了对数据修改的性能。 实际例子:还是拿前两篇文章的学生表来讲吧,要查询成绩在50分以上的学生信息select * from student where score>50。学生表包含了100000行记录,而且学分是随机生成的,这样从数据量以及数据分布上都有一定的保障。 第一种情况:学生表有索引。 1:存在聚集索引,但聚集索引不在学分上,这里只分析学分不是聚集索引的情况。 (1):学分上没有索引。此时SQL会通过聚集索引来查找数据,这点估计大家都会知道。 (2):学分上有索引。这种情况,SQL会使用上学分上的索引吗?这个问题估计不是每个人都能回答正确的。既然学分上有索引,而where中又有此列,理应使用了索引,但实际情况并没有使用索引。因为出现了范围查找,如果一个索引一个索引的比较,在性能上比起直接按聚集索引查找全部数据后再过滤来的差。那学分上的索引什么时候 SQL会优先考虑呢?当score指定为一个具体值时,就能使用学分索引查找了。从下图的SQL执行计

划可以得知。 2:不存在聚集索引。 (1):在学分上没有索引,其它字段有索引,这种情况就会出现表扫描。 (2):在学分上有索引,是否会按照学分上的索引进行查找呢?由于上面的表数据量也不少,一般会认为SQL不会采用表扫描,因为会查找全部记录,但实际情况表明SQL 对于范围查询也行采用表扫描而不是按学生索引查询。我们也可以强制SQL按学分查询,于是有下面的SQL执行计划比较,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强制使用学分做为索引查询比表搜索

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明朝君权的加强》是七年级下册第15课的内容,明朝时期是我国封建时期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而明朝君权的加强是明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这一课在明清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对学生的分析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生理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初期,还没有完全摆脱儿童时期的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另外他们的理性思维还没有完全具备,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形象入手,这样他们才能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从他们已有知识积累或生活实际入手,使他们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充分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 三、对教学方法的分析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从课本提供的材料中,有针对性的提出有效的信息,采用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活动与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明朝君权的加强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分析专制主义中央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用正确的方法来评价历史事件。 四、对教学目标的分析 1、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比较全面的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 2、通过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的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即任何事物都两面性,不能片面的分析)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3、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名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

索引与查询性能

第14章索引与查询性能 索引中文词典解释根据一定需要,把书刊中的主要内容或各种题名摘录下来,标明出处、页码,按一定次序分条排列,以供人查阅的资料。如果一本书籍没有目录,要想快速检索出想要查询的资料,就只有逐页查找,这种方式效率极其底下。数据库中的索引也类似于书籍目录相同的功能。 索引是有效使用数据库系统的基础,当表中的数据量较小时,使用索引和不使用索引带来的性能差异不大;但当表中的数据量极大时,就一定需要索引的辅助才能有效的存取数据。 一般索引建立的是否适当,是决定性能好坏的关键。并由于更改索引结构不会影响数据字段的定义,也就是前端程序可以照常存取,因此当上线后的应用程序使用效率比较低的时候,可以尝试建立或优化所以,从而提高应用软件的性能。 SCMDB示例数据库中表的数据量较小,无法演示使用索引带来的效率提升。本章采用微软示例数据库AdventureWorks作为演示数据库。希望通过以下的测试,给读者一个感性认识。 【演示】查询表SalesOrderDetail中销售订单编号在48077-48080范围内的订单编号、产品ID以及订单数量。 【分析】表SalesOrderDetail的记录数为121317,其中Sales前缀为架构名称。通过参数set statistics time on开启统计时间。图14-1所示为在表SalesOrderDetail使用聚集索引后的演示效果,时间执行时间仅仅为1毫秒。图14-2所示为删除聚集索引后的运行时间为27毫秒。表中的数据量越大,使用索引与不使用索引带来的性能上的差异性越大。 图14-1 使用索引进行查询 图14-2 没有使用索引进行查询 14.1 索引的分类 SQL Server中索引分为两种类型:聚集索引(Clustered Index)和非聚集索引(Non Clustered Index),也可称为聚簇索引和非聚簇索引。

史料学详细复习资料

1.史料 : 也称历史资料,是研究和编纂历史所用的材料,广义的史料应包括人类 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一切痕迹。狭义的史料是指文字史料。 2.史料学 :是研究史料的潮流、价值和利用方法学科。 3.五经 :《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4.十三经 :《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5.《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作者西汉淮南王刘安门客。是一部以道家思想总结先秦诸子学说的著作。从中可以了解汉代前期分封势力的政治活动和思想特点。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该书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了儒法阴阳等家,一般列《淮南子》为杂家。实际上,该书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大禹治水”等古代神话,主要靠本书得以流传。 6.《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撰。他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墨显学的“天命”思想,又与阴阳五行学说结合,从而构造出一整套以“天人感应”为中心主义体系,此书即是阐发他思想的代表作。在西汉中期,战乱频仍的诸侯王国割据局面基本结束,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中央集权得到巩固与加强,出现了经济繁荣和政治大一统的局面。为适应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的神学唯心哲学思想便应运而生。他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所着的《春秋繁露》中。为汉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7.《盐铁论》西汉后期政论文集。原为汉昭帝时盐铁会议的文献,后经桓宽整理而成此书.详细记载了在西汉昭帝始元六年间召开“盐铁会议”,以贤良文学为一方,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另一方,就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和平准均输等“与民争利”问题展开辩论。在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在经济方面要求“罢盐铁、酒榷、均输”。他们以儒家思想为武器,讲道德,说仁义,反对“言利”,认为实行盐铁等官营政策是“与民争利”。会议结果,废除了全国的酒类专卖和关内铁官。《盐铁论》的议论从实际出发,针砭时弊,颇中要害;语言简洁流畅,浑朴质实。另外《盐铁论》采用对话体的写法,并且各篇之间互相联系,在古代散文作品中是很少见的。 8.《魏书》: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北齐魏收撰。由于诸家北魏史亡佚,故此书为研究北魏史的基本资料。志的内容价值较高,首创《释老志》,记载有关佛教、道教的源流和北朝的宗教活动,以记佛教为主。它叙述了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详细记载了它在北魏的兴衰史。重姓族,崇佛教,这正是当时的社会风尚和历史特点。是研究宗教史的史料。《魏书》被有些人称为“秽史”。评为“秽史”主要还是因为魏书考证引用之不精确治学不严谨的缘故。此外魏书多取不可信之言论,魏书十志内容疏略不管纪传和志,魏书都载入大量无关重要的诏令、奏议,以致篇幅臃肿。 9.《清史稿》:民国赵尔巽、柯劭忞等主修。对清代的大量史料进行了初步整理,反映了清代重要史事为后人研究清代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这是应该肯定的。。但参与修史者多为清朝遗老,他们站在清朝统治者的立场叙述清朝历史,书中贯穿着反对民主革命,颂扬清朝的封建正统思想。其次,当时清朝的档案尚未清理,修史者只能根据原国史馆中的稿件和有关史籍,不能直接利用原始档案,故价值较逊。再次,《清史稿》成书时,国民党的北伐军即将入北京,仓猝付印,未能对全书统一修改和认真校勘,故史实、人名、地名、年月日的错误遗漏比比皆是。 10.《东观汉记》:东汉正统史家班固等人撰。曾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

TP各部分物料名词索引

■ P r e l i m i n a r y Ve r s i o n □ F i n a l Ve r s i o n Record of Revision

目錄 物理或化學材料類 (5) A (5) B (5) C (6) D (6) E (6) F (6) G (6) H (6) I (6) J (7) K (7) L (7) M (7) N (7) O (7) P (7) Q (8) R (8) S (8) T (8) U (8) V (9) W (9) X (9) Y (9) Z (9) 實驗名稱類 (9) A (9) B (9) C (9) D (9) E (10)

G (10) H (10) I (10) J (10) K (10) L (10) M (10) N (11) O (11) P (11) Q (11) R (11) S (11) T (11) U (12) V (12) W (12) X (12) Y (12) Z (12) 計算機軟件及工程電子類 (12) A (12) B (12) C (12) E (13) F (13) G (13) H (13) I (13) J (13) K (13) L (13) M (14) N (14) O (14) P (14)

R (14) S (14) T (14) U (15) V (15) W (15) X (15) Y (15) Z (15) TP各單位及生產常用名稱 (15) A (15) B (15) C (15) D (16) E (16) F (16) G (16) H (16) I (16) J (17) K (17) L (17) M (17) N (17) O (17) P (17) Q (18) R (18) S (18) T (18) U (18) V (18) W (19) X (19) Y (19) Z (19)

读《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有感

读《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有感 读《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有感 [2014/1/68:09:16|by:13韦学翠] 近年来,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教育教学理念,史料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实践中涌现出不少优秀的案例,由何成刚等主编的《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遴选了30个优秀案例,这些案例交织着融会贯通的教学智慧.

为了使我们充分理解案例的精华,每个案例除完整叙述过程设计外,还提供了背景分析、史料运用解析、教学反思等.“背景分析” 着重说明教学设计的原委和作者的基本设想;“史料运用解析”重 在说明运用每段史料的目的与方法,以及史料的可信度与说服力; “教学反思”则超越经验谈理性认识,或提出其他的可能,以拓展思 维的空间. 我对案例8:构建有灵魂的历史课堂——以《洋务运动》为例这 个课例非常感兴趣.这篇案例是由广东省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的袁晓 勇老师提供的.课例的设计新颖、巧妙!用了12个问题分三部分来 解读洋务运动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所发挥的作用. 第一部分:“风雨如晦,寒气破晓”.通过分析“中国历史时期经 济发展曲线图”、“晚清大事年表”说明洋务运动产生的历史大背景:鸦片战争对于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这种经济的变迁不仅是近代 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重要内容,也为洋务运动的开始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被动中开始,自觉中进行.”主要说明洋务运动在经 济层面上的成就及意义,为了说明这个主题,这位老师出示相关的数 据材料:洋务运动活动内容之一:以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 创建的一系列军用工业.洋务运动活动内容之二:洋务派创建的民用 工业.然后问题导引:上述材料反映出洋务运动发生了什么新的变化?通过两则材料的阅读让学生认识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通过问题的设 置使学生掌握洋务运动的变化和不同时期的特点,最终的归结点是洋 务运动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所带来的影响.接着继续呈现“中国历 史时期经济发展曲线图”、“晚清财政收入结构图”.问题导引:进 入近代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晚清财政税 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继续引导学生深入理 解洋务运动所带来的近代工商业发展,成为近代经济新的推动者. 第三部分:“荣辱由战,功绩在远”主要说明甲午战争的战败并没有也不意味着洋务运动的失败,反而促进了洋务运动的深化和发展. 为了突破本环节的教学,老师分别用了四则史料来阐述:史料1:王韬 对19世纪60至70年代英国统治下的香港的品论;史料2:甲午战 争后的李鸿章和张之洞的反思;史料3:甲午战争后洋务派经济思想

索引的优点和缺点

一、为什么要创建索引呢(优点)? 这是因为,创建索引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性能。 第一,通过创建唯一性索引,可以保证数据库表中每一行数据的唯一性。 第二,可以大大加快数据的检索速度,这也是创建索引的最主要的原因。 第三,可以加速表和表之间的连接,特别是在实现数据的参考完整性方面特别有意义。 第四,在使用分组和排序子句进行数据检索时,同样可以显著减少查询中分组和排序的时间。第五,通过使用索引,可以在查询的过程中,使用优化隐藏器,提高系统的性能。 二、建立方向索引的不利因素(缺点) 也许会有人要问:增加索引有如此多的优点,为什么不对表中的每一个列创建一个索引呢?这种想法固然有其合理性,然而也有其片面性。虽然,索引有许多优点,但是,为表中的每一个列都增加索引,是非常不明智的。这是因为,增加索引也有许多不利的一个方面。 第一,创建索引和维护索引要耗费时间,这种时间随着数据量的增加而增加。 第二,索引需要占物理空间,除了数据表占数据空间之外,每一个索引还要占一定的物理空间,如果要建立聚簇索引,那么需要的空间就会更大。 第三,当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增加、删除和修改的时候,索引也要动态的维护,这样就降低了数据的维护速度。 三、创建方向索引的准则 索引是建立在数据库表中的某些列的上面。因此,在创建索引的时候,应该仔细考虑在哪些列上可以创建索引,在哪些列上不能创建索引。 一般来说,应该在这些列上创建索引。 第一,在经常需要搜索的列上,可以加快搜索的速度; 第二,在作为主键的列上,强制该列的唯一性和组织表中数据的排列结构; 第三,在经常用在连接的列上,这些列主要是一些外键,可以加快连接的速度; 第四,在经常需要根据范围进行搜索的列上创建索引,因为索引已经排序,其指定的范围是连续的; 第五,在经常需要排序的列上创建索引,因为索引已经排序,这样查询可以利用索引的排序,加快排序查询时间; 第六,在经常使用在WHERE子句中的列上面创建索引,加快条件的判断速度。 同样,对于有些列不应该创建索引。一般来说,不应该创建索引的的这些列具有下列特点: 第一,对于那些在查询中很少使用或者参考的列不应该创建索引。这是因为,既然这些列很少使用到,因此有索引或者无索引,并不能提高查询速度。相反,由于增加了索引,反而降低了系统的维护速度和增大了空间需求。 第二,对于那些只有很少数据值的列也不应该增加索引。这是因为,由于这些列的取值很少,例如人事表的性别列,在查询的结果中,结果集的数据行占了表中数据行的很大比例,即需要在表中搜索的数据行的比例很大。增加索引,并不能明显加快检索速度。 第三,对于那些定义为text, image和bit数据类型的列不应该增加索引。这是因为,这些列的数据量要么相当大,要么取值很少。 第四,当修改性能远远大于检索性能时,不应该创建索引。这是因为,修改性能和检索性能是互相矛盾的。当增加索引时,会提高检索性能,但是会降低修改性能。当减少索引时,会提高修改性能,降低检索性能。因此,当修改性能远远大于检索性能时,不应该创建索引。

部分教科研信息索引(第80期)

部分教科研信息索引(第80期) 科研处、图书馆编2008 年5月 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 ?如何让教师的每节课达到预定目标《上海教育》2008.4B. ?“以学论教”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探索《人民教育》2008.08. ?深入思考系统整理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上海市实验学校创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实践与思考《素质教育大参考》2008.4A. ?推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教改实验提供保障《素质教育大参考》2008.4A. ?五分钟效应——唤起学生激情投入课堂《素质教育大参考》2008.4A. ?学案在教学中的应用《素质教育大参考》2008.4A. ?蔡格尼克效应与课堂教学中的留白《基础教育》2008.3. 学校德育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思考《素质教育大参考》2008.4B. ?细微之处见台湾德育《素质教育大参考》2008.4B. ?从班级日常生活中提炼班会主题《基础教育》2008.3. 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融入中学历史探究式教学的思考《中国电化教育》2007.4. ?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思考《中国电化教育》2007.4. 政治 ?中学生理财教育的探究《素质教育大参考》2008.4A. ?运用导读教学法培养政治阅读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3. ?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三不唯”《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8.4. 历史 ?中学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调查《课程教材教法》2008.4. ?*从学生的参与看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中问点的选择和设置均《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4. 地理 ?*谈高中地理探究学习中的知识铺垫 *初中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均《地理教学》2008.4. ?地理教研与课题研究的有效整合《地理教学》2008.4. ?*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教师思考 *中学地理与灾害教育浅议 *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初探均《地理教育》2008.2. ?*中学地理活动课教学模式分析 *地理课堂中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均《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4. 语文 ?语文课程内容建构刍议《课程教材教法》2008.4. ?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着眼点与四个立足点《基础教育》2008.3. ?“铺”写作文训练与核心思维方式的六大关系《基础教育》2008.3. ?在留白处泼墨添彩《基础教育》2008.3. ?用好教材致力于基本能力提高《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4. ?课堂教学效率:新课程实施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中学语文教学》2008.4. ?“合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思考与实践《语文教学通讯》2008.4B. ?知人论世:解读古典诗词的起点《语文教学通讯》2008.4B. ?对有效推进说课活动发展的思考《语文建设》2008.4.

史料分析的调查报告

关于初三历史史料分析的调查报告 交大二附中历史教师卜萍 在初三年级历史学法课《中考历史史料教学技巧》上完后,为了检测学生对这节课掌握的教学效果,我从2013年3月开始到2013年5月24日,通过学校组织的四次模考和西安市中考历史分卷练习的成绩统计,追踪学生对史料教学技巧运用的情况,我选择了初三年级作为调研的对象,重点跟踪了初三、一班48名学生五次模考第II卷史料分析题成绩变化的统计,对他们每次考试成绩展开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初三、一班四次模考和分卷练习第II卷成绩统计分析表 从调查报告的统计数字来看: 学生中优秀、良好人数在逐渐增多,优秀、良好人数的比例已基本稳定; 中间的学生开始向良好、优秀学生发展,每个等级的学生成绩都有所提高; 问题生人数在逐渐减少。 这个调研的结果,充分说明前一阶段《中考历史史料教学技巧》的教学效果是有成效的,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中考历史史料教学技巧》不是一节课就能解决学生问题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它是通过讲、考、练、再讲、再考、再练不断完善的过程,学生也是通过听、学、模仿、体验到完全接受老师的教学理念的一个过程。 面对学生对历史课的不重视,语、数、英等课的外在因素的冲击;面对历史课一周只有两个课时的现实情况;作为历史教师要想快速提高历史成绩,具有一定的困难。为了提供学生的成绩,只能是自己想办法来解决存在的问题,我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步:先理论讲解史料分析题的技巧;(1课时即可) 这节课重在给学生讲解解题方法,让学生对史料分析题有一个粗浅的认识。但学生容易犯的错误是:对老师讲的内容半信半疑,大部分学生可能就没有听进去,只有1/3学生能认真领会老师所讲内容的重要性,这是正常现象。对老

初中生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能力的培养研究(DOC)

初中生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能力的 培养研究(DOC) 《初中生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能力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徐州市铜山区清华中学韦学翠一、研究的背景、意义(一)研究的背景历史材料解析题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题型,其特点是材料来源广泛、信息容量大、灵活性强、考察层次高等,在中考试题中占据半壁江山的位置。但是从学生试卷的卷面来看,历史材料解析题失分非常严重,同学们的材料解析能力普遍较低。很多学生对材料解析题不知道从何入手,更有甚者弃题不答。即便通过平时的讲解练习,大多数学生每当做材料解析题时还是要么不知所措,要么答非所问。怎样在历史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提高初中生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能力呢?基于此,特提出此课题。通过这一课题

的研究,探索材料解析题的命题规律和解题思路,探索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分析学生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失分原因,以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法指导时做到“有的放矢”。核心概念的界定 1.材料题:是一种最富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综合性、主观性试题。该题要求学生能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通过阅读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进而表达自己对历史的见解。整体上说,就是考察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考察题型。 2.解析能力: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是历史学科很基础很重要的能力。因此历史科的中考《考试说明》对材料的处理能力明确列出了三条具体要求:一是“阅读理解材料”;二是“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整理,获取有效信息”;三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上述的三条能力要求成为了指导我们解答材料解析题的依

索引的使用规则与性能调优

Oracle 索引的使用规则与性能调优 索引分类 逻辑上: Unique 唯一索引 物理上: B-tree: Normal 正常型B树 Bitmap 位图索引 索引结构:B-tree:适合与大量的增、删、改(OLTP);不能用包含OR操作符的查询;适合高基数的列(唯一值多)典型的树状结构;每个结点都是数据块;大多都是物理上一层、两层或三层不定,逻辑上三层;叶子块数据是排序的,从左向右递增;在分支块和根块中放的是索引的范围;Bitmap:适合与决策支持系统;做UPDATE代价非常高;非常适合OR 操作符的查询;基数比较少的时候才能建位图索引;树型结构:索引头开始ROWID,结束ROWID(先列出索引的最大范围)BITMAP每一个BIT对应着一个ROWID,它的值是1还是0,如果是1,表示着BIT对应的ROWID有值; B*tree索引的话通常在访问小数据量的情况下比较适用,比如你访问不超过表中数据的5%,当然这只是个相对的比率,适用于一般的情况。bitmap的话在数据仓库中使用较多,用于低基数列,比如性别之类重复值很多的字段,基数越小越好。 索引就好象一本字典的目录。凭借字典的目录,我们可以非常迅速的找到我们所需要的条目。数据库也是如此。凭借Oracle数据库的索引,相关语句可以迅速的定位记录的位置,而不必去定位整个表。虽然说,在表中是否创建索引,不会影响到Oracle数据库的使用,也不会影响数据库语句的使用。这就好像即使字典没有目录的话,用户仍然可以使用它一样。可是,若字典没有目录,那么可想而知,用户要查某个条目的话,其不得不翻遍整本字典。数据库也是如此。若没有建立相关索引的话,则数据库在查询记录的时候,不得不去查询整个表。当表中的记录比较多的时候,其查询效率就会很低。所以,合适的索引,是提高数据库运行效率的一个很好的工具。不过,并不是说表上的索引越多越好。过之而不及。故在数据库设计过程中,还是需要为表选择一些合适的索引。宁缺勿滥,这是建立索引时的一个遵循标准。在理论上,虽然一个表可以设置无限的索引。但是,数据库管理员需要知道,表中的索引越多,维护索引所需要的开销也就越大。每当数据表中记录有增加、删除、更新变化的时候,数据库系统都需要对所有索引进行更新。故数据库表中的索引绝对不是多多益

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在教学中重视创设“问题”情境 内江市东兴区胜利镇中心学校邱兵 案例背景: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当我引导学生学习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影响时,为了突出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我让学生阅读“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和亲”这部分内容,然后,我直接给出三个讨论题,让学生讨论并回答。虽然学生阅读后稍加思考就解决了三个问题,可我感觉到无法让学生更深刻感受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开明政策。重新反思教学设计之后,我想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我在另一个班级上课时,我只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本来想试一试的想法,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主动探索并发表不同的意见,在探索和讨论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给学生以展示自我的空间,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也更令人满意。 案例描述: 师:松赞干布曾多次向唐朝求婚,那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有关素材以及已有的知识来寻求答案。 阅读思考后交流。 生:因为松赞干布知道当时唐朝势力强大,吐蕃要依靠唐朝。 生:因为松赞干布仰慕中原的文明,如果娶到唐朝公主,可以加强与

汉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 生:与唐朝和亲,就避免发生战争。 师:说的都很有见解,那么你还有什么问题,请提出来大家讨论。生:提出很多问题,一部分随时提出即回答。重点讨论以下几个学生提出的典型的有价值的问题。 生:唐朝当时势力强大,唐太宗为什么还同意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呢?讨论。 生:唐太宗觉得松赞干布很诚恳,也很有能力。 生:唐太宗觉得吐蕃人很聪明,因为当时有五个少数民族向唐求婚,只有吐蕃的使者通过了唐太宗出的难题。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看过课后的资料中有这个故事。 师:还谁有不同的看法。 生:我认为唐太宗是为了加强唐蕃之间的友好交往,才舍得公主远嫁吐蕃。我觉得唐太宗这位皇帝很开明。 生:我觉得唐太宗很无情。因为唐朝吐蕃离唐朝很远,公主嫁到那里,就很少回来了。 讨论:文成公主为什么会受到吐蕃人民的喜爱? 生:因为文成公主为吐蕃人民带去了各种谷物、种子、药材、茶叶、工艺品等。 案例分析: 教学中由教师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处

提高Oracle性能--如何走索引

一、问题的提出 在应用系统开发初期,由于开发数据库数据比较少,对于查询SQL语句,复杂视图的的编写等体会不出SQL语句各种写法的性能优劣,但是如果将应用系统提交实际应用后,随着数据库中数据的增加,系统的响应速度就成为目前系统需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系统优化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SQL语句的优化。对于海量数据,劣质SQL语句和优质SQL 语句之间的速度差别可以达到上百倍,可见对于一个系统不是简单地能实现其功能就可,而是要写出高质量的SQL语句,提高系统的可用性。 在多数情况下,Oracle使用索引来更快地遍历表,优化器主要根据定义的索引来提高性能。但是,如果在SQL语句的where子句中写的SQL代码不合理,就会造成优化器删去索引而使用全表扫描,一般就这种SQL语句就是所谓的劣质SQL语句。在编写SQL语句时我们应清楚优化器根据何种原则来删除索引,这有助于写出高性能的SQL语句。 二、SQL语句编写注意问题 下面就某些SQL语句的where子句编写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详细介绍。在这些where子句中,即使某些列存在索引,但是由于编写了劣质的SQL,系统在运行该SQL语句时也不能使用该索引,而同样使用全表扫描,这就造成了响应速度的极大降低。 1. IS NULL 与IS NOT NULL 不能用null作索引,任何包含null值的列都将不会被包含在索引中。即使索引有多列这样的情况下,只要这些列中有一列含有null,该列就会从索引中排除。也就是说如果某列存在空值,即使对该列建索引也不会提高性能。 任何在where子句中使用is null或is not null的语句优化器是不允许使用索引的。 2. 联接列 对于有联接的列,即使最后的联接值为一个静态值,优化器是不会使用索引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个例子,假定有一个职工表(employee),对于一个职工的姓和名分成两列存放

2016学年高考试题(历史)浙江卷解析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 历史试题 第Ⅰ卷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 A.①③ B.②④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A 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主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斯多亚学派 【名师点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与归纳的能力,试题时古代中外的思想对比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运用与理解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学生快速的理解题干中的要求,即“古代中西思想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其次是理解后面相接近的大意,最后回顾所学知识,对儒家思想、墨家思想、斯多亚学派、智者学派等思想主张进行回顾,获取正确答案即可。 13.《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天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哩)。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这说明 A.《实录》与《户帖》,都是第二手史料 B.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 C.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 D.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 【答案】D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与分析历史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与分析 教学案例与分析不是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论文,而是一个真实 而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既有对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也有对这一事件的反思和分析。此次征集的教学案例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标题:要能反映这个教学案例的主题。 2.针对问题:这个教学案例针对的是课堂教学中的 什么问题。 3.案例:包括背景,即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如时 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细节或情节,即故事发生的过程,如学生出现 的问题,教师采取的措施;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 和教师的感受等等。 4.反思: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学的指导 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是这样完成教学任务的: 第一步:课件展示一些宗教人物:学生知道猪八戒戒、玉皇大帝、如来佛祖、唐僧、丘处机等这些在影视中经常出现的人物。 要求学生判断这些人物是哪个宗教中的人物,学生基本上能辨别出来。导入今天要学习的宗教方面的内容:佛教和道教。这种学习的方式贴进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下一步的教学工作。 第二步:展示与这两种宗教有关的俗语:转世投胎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回头是岸,人生无常,修身养性,清净无为,得道成仙,长生 不老,炼制丹药 要求学生判断这些俗语来源于哪种宗教。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和更 正,指出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宗教与这些俗语有关,这节课主要了解佛教和道

教。让学生对这两种宗教的教义有一个粗浅的认识。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但至少在有限的课堂中了解这两种宗教的教义。 教师板书:佛教道教要求学生找出以下知识点: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西汉末 年传入中国,道教兴起于东汉时期,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要求学生区别于道家学派。 教师简单的介绍一下两种宗教的教义,并要求学生思考佛教广泛传播和道教兴起 的原因。 第三步:教师讲解佛教起源传说和故事,并强调佛起源于印度在西汉的末年传入中国。道教的兴起与道家学派的区别。 提问:佛教道教的哪些说法满足了统治者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教师小结:佛教由于宣传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消磨了人们的反抗意志,为统治阶级维护统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因而广泛传播开来。 道教宣扬通过修身养性潜心修道就可以得道成仙,长生不老。这不仅满足了统治者超凡脱俗、长生不老、永享富贵的愿望,对普通老百姓也是一个极大的诱惑, 因而得到广泛的传播。 在有限的课堂里学生只能对两种宗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不可能作更深入 的学习。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了一个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小调查。第四步:要求学生实地了解一下,我们附近有没有佛教寺院和道教胜地?想一想,现实生活中人人有哪些思想观念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①活动主题:调查道教佛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②活动目标:学会调查和处理调查结果的方法,了解宗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③活动动准备:笔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