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一轮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七 第15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

2019版一轮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七 第15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
2019版一轮历史(人民版)练习:专题七 第15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

1.“窃以为此其间不如变通办理,易女工而为男工。夫织布、纺纱、轧花等事,虽似乎近乎妇人女子之事,其实仍是工作,机器或稍笨重,一有脱落等情,妇女即束手无策,仍须借力于男工。而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材料反映了()

A.对妇女的关心与尊重

B.传统封建观念影响妇女就业

C.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D.妇女不能适应机器生产的要求

解析:A项与材料“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可知,男女不平等的封建观念影响妇女就业,故B项正确;C 项“完全解体”错误,故排除C项;据材料“机器或稍笨重,一有脱落等情,妇女即束手无策,仍须借力于男工”可知,D项“不能适应”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

答案:B

2.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写道:“任何人把1912—1949年的中华民国与在它之前的晚清时期及在它之后的人民共和国作比较,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下列史实能为费教授提供论证的是()

A.时逢满岁戏抓周,罗列书玩并砚筹

B.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

C.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

D.伶人歌唱可留声,转动机头万籁生

解析:材料中“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强调西方对中国的影响。A项中“书玩”“砚筹”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故错误;B项中“张灯作戏”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故错误;C项中“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故错误;D项中留声机属于西

方事物,故正确。

答案:D

3.同治年间,美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希望引起清政府的关注,但没有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了;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遭到拒绝。这些现象说明当时清政府() A.注重维护国家主权B.在被动地向西方学习

C.仍缺乏近代化意识D.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解析:材料中“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不属于侵略行为,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向西方学习,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对近代事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对外政策的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C

4.鸦片战争后,经过中西风俗习惯的对比,人们认识到蓄辫习惯不适应近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发辫作为一种政治统治的象征,勿论国内人士,即使是定居海外的侨民,也少有贸然敢将发辫剪除者。甲午惨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认识不断提高

B.清政府威信的降低

C.崇洋媚外之风盛行

D.革命派的大力宣传

解析:A项是材料“甲午惨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错误;据材料可知,国人剪辫行动的主要原因是受甲午战败的影响,甲午战败使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清政府威信降低,故B项正确;C、D两项是材料“甲午惨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D两项错误。

答案:B

5.1896年6月30日,上海《申报》上的《徐同告白》登出告示:本园于廿日起,每夜开放至十二点钟止,内设西洋影戏……同时穿插唱戏、“杂耍”和“戏法”这反映了()

A.徐同成为中国最早的电影院

B.西方电影成为主要的娱乐方式

C.西洋电影与传统戏曲互为促进

D.娱乐方式日趋多样化

解析:仅根据个例不能断定最早,故A项错误;根据一个影院的情况,不能得出电影成为主要娱乐方式,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二者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内设西洋影戏……穿插唱戏、‘杂耍’和‘戏法’”,表明人们娱乐方式存在多种选择,故D项正确。

答案:D

6.戊戌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与“万国同风”,民间应者寥寥。辛亥革命后仅武昌一地,因改穿西式冠履输出白银便达2000多万两;天津在1912年初,一个季度进口洋服洋帽耗资达125万两白银。这反映了()

A.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群众基础

B.政治时局对生活习俗的影响

C.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D.国人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

解析:A项不能反映材料后半部分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戊戌时期……辛亥革命后……1912年初……”,反映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民国建立对服饰、风俗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先进习俗取代落后习俗的必然性,故C项错误;材料仅能反映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可程度不断增加,故D项错误。

答案:B

7.1920年,上海政府发布布告,禁止“一切所穿衣服或故为短小袒臂露胫或摹仿异式不伦不类”,并称其“招摇过市恬不为怪,时髦争夸,成何体统。”“故意奇装异服以致袒臂、露胫者,准其立即逮案,照章惩办。”该布告表明() A.自由开放之风已渐入民间

B.五四运动促成国人思想解放

C.男尊女卑的旧观念逐步消除

D.政府公开反对西方生活方式

解析:材料体现政府对开放的西式穿着传入中国的禁止态度,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五四运动与国人思想解放,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男尊女卑的观念,

故C项错误;政府禁止开放西式穿着不等同于反对西方生活方式,故D项错误。答案:A

8.“时装”是近代社会才出现的概念,其最大特点是流动性和随意性。“时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人们可以不受某种人为的限制,随意选择。“时装”概念的出现,从根本上体现了()

A.近代社会的变迁B.思想观念的变化

C.西方文化的影响D.制衣技术的进步

解析:“时装”属于服饰文化的内容,其变化的根源是社会的发展进步,故A 项正确;思想观念的变化与服饰的变化有关,但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制衣技术的变化对服饰有影响,但不是根本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A

9.1920年全国报界联合会通过《劝告勿登有恶影响于社会之广告与新闻案》指出:“如奖券为变相之彩票,究其弊端可以凋敝民力而促其生计,且引起社会投机之危险思想。又如春药及诲淫之书,皆足以伤风败俗,惑乱青年。此种广告,皆与社会发生极大之恶影响,而报纸登载,恬不为怪。”这反映出当时() A.政府立法整顿,规范广告业秩序

B.民族危机加深,报业界抵制外货

C.报刊业发展迅速,广告比重加大

D.缺乏有效管束,广告业乱象丛生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立法整顿规范报纸广告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该广告宣传抵制外货,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报纸广告比重的变化,故C项错误;报纸广告中“奖券为变相之彩票”,缺乏有效管束,“引起社会投机之危险思想”“伤风败俗,惑乱青年”,可见广告业乱象丛生,故D项正确。

答案:D

10.1922年上海的公共汽车公司在报纸上打出这样的营业广告。“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这则广告()

A.旨在引导民众正确看待西方文明

B.认为新式交通有助于提高效率

C.说明新式交通已为广大人民所接受

D.体现出了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

解析:根据材料“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可知该广告夸大了西方交通工具的作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得出该广告认为新式交通有助于提高效率,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可知新式交通尚未被广大人民接受,因而打出营业广告,故C项错误;由交通广告得出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

答案:B

11.下表为1927年《学灯》编辑部对社会上婚姻观念的抽样调查情况,由表格信息可看出当时婚姻观念()

C.保守思想占主流D.淡化了门第观念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27年”和对于解散婚姻比例的增多,可以得出此时受新文化运动传播民主、科学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影响婚姻观念的主要因素是内因,政局动荡是外因,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比例可以看出:新潮思想占主要地位,故C项错误;题目中并未牵涉到门第观念,故D项错误。答案:A

12.抗战时期,汪伪政府禁止在报刊杂志上发行不利于“中日亲善、中日提携”和“诽谤南京政府”的内容。这是因为()

A.抗日救亡成为时代主题

B.众多大众传媒服务于抗战

C.大众传媒引领社会思潮

D.报刊杂志可引导社会舆论

解析:根据材料,汪伪政权所禁止刊登的是不利于“‘中日亲善、中日提携’和

‘诽谤南京政府’的内容”而非有关抗日的内容,故A项错误;“众多”一词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社会思潮”在材料中也同样没有提及,故C项错误;如果任由不利于“中日亲善、中日提携”和“诽谤南京政府”的内容随意刊登,这将对日占区和汪伪政权统治区带来巨大的统治危机和安全隐患,故D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民报之产生……次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材料二日本东京,我国留学生最盛之地也,辛丑之交,言革命者始作《国民报》,发挥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学界视如瑰宝,争趋响之。继之者有《浙江潮》《江苏》《湖北学生界》等杂志,皆与《国民报》言论相上下……至于乙未之岁,东京革命党创办《民报》,树六大主义,而发挥民族革命、民权革命、民生革命之理,其思想之伟大,议论之精密,不第同志之士所推,即反对者亦为之倾服。自客观言,可号为中国文从来未有之杂志;自主观言,亦可谓革命党发表最高意思之机关。

——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中国报刊业的变化及其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中国报刊业的变化。结合史实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从材料一“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和“后此《时务报》与《时务

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中国报刊业的变化是办报执笔者由熟悉外国情况的人变为学者大儒,办报环境由缺乏读报的社会风气变为人人以报纸了解、评论时政;第二小问原因,从材料一“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可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从材料一“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可知,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报刊的盛行,结合甲午战后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可知,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结合甲午战后西方思想在近代的发展可知,西方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2)第一小问变化,从材料一“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和材料二“日本东京,我国留学生最盛之地也,辛丑之交,言革命者始作《国民报》”可知,由国人办报变为留学生在国外兴办报刊,从材料二“言革命者始作《国民报》,发挥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东京革命党创办《民报》,树六大主义,而发挥民族革命、民权革命、民生革命之理”可知,报刊内容由宣传维新变法变为以革命思想为主要内容和目标;第二小问原因,从材料二时间“辛丑之交”,结合辛丑年间的历史事件可知,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朝统治的腐朽,从材料二中报刊的地点和内容可知,革命形势蓬勃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推动,留学之风的盛行和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从当时近代中国民族经济发展状况可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小问影响,从材料二报刊的发展状况较好可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报刊业的发展,从报刊的地点和内容可知,成为在国外宣传革命的主要阵地和武器,从材料二对《民报》的评价可知,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1)变化:办报执笔者由熟悉外国情况的人变为学者大儒;办报环境由缺乏读报的社会风气变为人人以报纸了解、评论时政。

原因: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西方思想的进一步传播;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报刊的盛行。

(2)变化:由国人办报变为留学生在国外兴办报刊;报刊内容由宣传维新变法变为以革命思想为主要内容和目标。

原因: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朝统治的腐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革命形势蓬勃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推动;留学之风的盛行和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

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报刊业的发展;成为在国外宣传革命的主要阵地和武器;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该论述题难度较低,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能动的反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整个社会的物质水平出现了质的提升,在社会整体的文化和道德素质不断上升的趋势下,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也在随之潜滋暗长;为了整个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些不良现象必须得到及时的纠正。而公益广告针对这些社会问题,与时俱进,在规范道德、人文关怀、传统文化回归、弘扬社会正能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答案:(示例)论题:公益广告的发展体现了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

阐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人的道德水平滑坡,出现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同时,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如下岗职工、弱势群体等,并且出现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倾向,针对这些社会问题,党和政府在大力治理之余,公益广告对这些问题也进行了积极引导,使人们在提高自身道德水平

的同时,更加关注社会公德、国家命运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提高社会精神文明程度。

总之,公益广告针对社会问题,与时俱进,在规范道德、人文关怀、传统文化回归、弘扬社会正能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示例仅作参考,不是唯一答案。其他答案只要符合理论,亦可同等得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更新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 1.使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B)A《辛丑条约》B《南京条约》C《马关条约》D《北京条约》 2.把我国领土割让给台湾的不平等条约是………………………………………(A) A《马关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3.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是…………………………………………………………(B) A完全的殖民地 B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半殖民地的封建社会 D 完全的封建社会 4.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战争是………………………(A) A三元里人们的武装抗英斗争 B 香港工人大罢工 C 义和团反侵略斗争 D 台湾黑旗军的斗争 5.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标志是………………………………………………(B) A安庆失陷 B 天京变乱 C 洪秀全病逝 D 天京陷落 6.与以往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新的时代特点表现在…………………(C) ①运动规模空前巨大②反封建同时反侵略 ③《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思想④《资政新编》的资本主义色彩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标志着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自强”愿望破产的是……………………………(B)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B.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C.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D.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 8.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是…………………………………………………………(C) A.兴中会 B.光复会 C.同盟会 D.华兴会 8.辛亥革命的失败是指……………………………………………………………(A) A.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没有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C.没有打击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 D.没有促进中国革命的向前发展 9.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D) A、萍浏醴起义 B 、七女湖起义 C 、镇南关起义 D 、黄花岗起义 10.孙中山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A) A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B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 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D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11.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是………………………………….(A)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宪法》 12.辛亥革命的主要历史功绩有:…………………………………………………(B) A结束了中国一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 结束了中国三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 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 13.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B) A康有为的第一次上书 B 公车上书 C“南学会”的创立D《孔子改制考》的发表 14.19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的一个分配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改革纲领是……….(C) A《中国土地法大纲》B《兴国土地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间概念的划分,如下: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社会(1949——至今) 注:新民主主义社会只是一个过渡社会,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式。 第一篇: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第一章: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中国 (1)、经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绝对优势的地位。(2)、政治:封建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其社会结构特点: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其核心是宗法家长制,突出父权、夫权、君权。 (3)、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专制。 世界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冲破中世纪神学蒙昧主义的精神束缚,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鸦片战争——近代史的起点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特点: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操纵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自然经济的基础解体,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障碍。 (4)、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产生,但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5)、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不平衡,中国社会不统一。 (6)、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1)、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矛盾更加激化。 (2)、新兴的被压迫阶级工人阶级出现。中国的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至5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中,先于中国的资产阶级产生,五四运动前达到200万人。中国工人阶级的特殊优点是:受压迫重——革命性最强;集中——容易形成战斗力;来源于农民——容易形成工农联盟。 (3)、中国资产阶级也是中国新产生的阶级。中国的资产阶级主要是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转化而成。 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历史任务 1、两对基本矛盾及其关系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的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_终结性考试一

试卷代号:1394 国家开放大学2019年秋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开卷) 试题:1949年10月1日,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重新站起来了!我们伟大的祖国今年迎来了她的70岁生日。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请试述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100分) 答: (1)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首先,中国共产党作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它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它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自己,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因此,中国共产党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指明正确的方向。 其次,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他们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2)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首先,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由于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主要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劳动者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有时还包括与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的暂时的联盟。前者是基本的、主要的;后者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因此,必须坚决依靠第一联盟,争取和扩大第二联盟。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还必须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其次,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中国共产党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和武装农民,在农村建立革命的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才能逐步地争取革命的胜利。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革命,必须建立一支在工人阶级政党绝对领导下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 最后,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在工人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人口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建设一个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毛泽东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是密切地联系党的政治路线进行的,注重在端正思想路线的基础上,制定和贯彻执行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正是遵循毛泽东的建党学说,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把自

全国2009年01月自学考试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年真题

全国2009年1月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 课程代码:0370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19世纪初,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国家是( B) 1-3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俄国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C) 1-15 A.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B.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 C.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D.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3.1860年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是( C) 1-6 A.日本侵略军 B.俄国侵略军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4.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发行的报刊是(D) 1-11 A.《中国丛报》 B.《北华捷报》 C.《字林西报》 D.《万国公报》 5.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 B ) 1-19 A.经济技术落后 B.社会制度腐败 C.思想文化保守 D.军事装备落后 6.鸦片战争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 B ) 1-20 A.林则徐 B.魏源 C.龚自珍 D.王韬 7.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这一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改革方案的是( C ) 2-26 A.洪秀全 B.杨秀清

C.洪仁玕 D.石达开 8.太平天国在1853年冬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 A ) 2-25 A.《天朝田亩制度》 B.《十款天条》 C.《原道醒世训》 D.《原道觉世训》 9.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近代军事工业是( A ) 2-31 A.江南制造总局 B.马尾船政局 C.天津机器局 D.湖北枪炮厂 10.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A) 2-32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维新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11.谭嗣同在戊戌维新时期撰写的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著作是(D) 2-35 A.《新学伪经考》 B.《变法通义》 C.《日本变政考》 D.《仁学》 12.严复将英国人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的前两章翻译为( A) 1-21 A.《天演论》 B.《穆勒名学》 C.《原富》 D.《法意》 13.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C ) 4-57 A.《孔乙己》 B.《药》 C.《狂人日记》 D.《阿Q正传》 14.《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译者是( C) 4-61 A.李大钊 B.陈独秀 C.陈望道 D.毛泽东 15.1925年国民政府将所辖各部队统一改编为( C ) 4-70 A.国民军 B.东征军

2015年七年级历史期末质量检测题(材料解析专项训练)

2015年七年级上册期末材料解析专项训练(一) 王善文临沂太平中学 2015.1 一、综合题(题型注释)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据中国历史朝代歌 (1)据中国历史朝代歌和所学知识,填写下列所缺的朝代名。(5分) (3)南北朝之前,都城在洛阳的政权有哪些?(4分) (4)“三分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1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褥(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汉书》 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材料四:“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请回答: (1) 材料一二反映了江南地区怎样的经济状况?(1分) (2) 材料三《宋书》里描写的是东晋南朝时的江南,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3分) (3) 列举一例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1分) (4)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四说明了什么?(1分)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二:【八姓入闽】西晋永嘉年间(307~313),中原战乱频仍,衣冠士族,往往举族南迁。史载著名者有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八姓,本系中原大族,入闽后先在闽北定居,而后渐向闽中和沿海扩散。“八姓入闽”是福建历史上第一次北方汉人大规模进入福建,他们带来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福建人口。 ——网上下载 材料三: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从东汉末开始,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逃往江南地区。 那时候,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经过南北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以上均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试题1) 一、选择题(共30小题) 1.1860年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是( C ) A、日本侵略军 B、俄国侵略军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2.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发行的报刊是 ( D ) A、《中国丛报》 B、《北华捷报》 C、《字林西报》 D、《万国公报》 3.鸦片战争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 B ) A、林则徐 B、魏源 C、龚自珍 D、王韬 4.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这一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改革方案的是( C ) A、洪秀全 B、杨秀清 C、洪仁玕 D、石达开 5.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 A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维新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6.1945年8月,毛泽东发表的号召对日本侵略者实行全国规 模反攻的文章是( D )A、《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 B、《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C、《论持久战》 D、《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7.中国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是( D ) A、1948年10月 B、1949年10月 C、1950年10月 D、1951年10月 8.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关中开展的“三反”运动是( A ) A、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B、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反党八股 C、反受贿、反贪污、反自由主义 D、反浪费、反行贿、反形式主义 9.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会议是( B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10.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与美国订立的条约是 ( B )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黄埔条约》 D、《瑗珲条约》 11.在中国近代史上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B ) A、俄国 B、美国 C、英国

(完整word版)答案版2009年01月自学考试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年真题及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09年0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 课程代码:0370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答案)章节-页 更多自考资料请百度搜自考一点通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19世纪初,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国家是( B ) 1-1-3 A.美国B.英国 C.日本D.俄国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C ) 1-2-14 A.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B.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 C.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D.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3.1860年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是( C ) 1-2-6 A.日本侵略军B.俄国侵略军 C.英法联军D.八国联军 4.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发行的报刊是( D ) 1-2-11 A.《中国丛报》B.《北华捷报》 C.《字林西报》D.《万国公报》 第 1 页

5.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 B ) 1-3-19 A.经济技术落后B.社会制度腐败 C.思想文化保守D.军事装备落后 6.鸦片战争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 B ) 1-3-20 A.林则徐B.魏源 C.龚自珍D.王韬 7.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这一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改革方案的是( C ) 2-1-26 A.洪秀全B.杨秀清 C.洪仁玕D.石达开 8.太平天国在1853年冬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 A ) 2-1-25 A.《天朝田亩制度》B.《十款天条》 C.《原道醒世训》D.《原道觉世训》 9.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近代军事工业是( A ) 2-2-31 A.江南制造总局B.马尾船政局 C.天津机器局D.湖北枪炮厂 10.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 A ) 2-2-32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维新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 11.谭嗣同在戊戌维新时期撰写的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著作是( D ) 2-3-35 A.《新学伪经考》B.《变法通义》 C.《日本变政考》D.《仁学》 12.严复将英国人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的前两章翻译为( A ) 1-3-21 A.《天演论》B.《穆勒名学》 C.《原富》D.《法意》 13.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C ) 4-1-57 A.《孔乙己》B.《药》 C.《狂人日记》D.《阿Q正传》 14.《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译者是( C ) 4-2-61 A.李大钊B.陈独秀 第 2 页

全国2019年4月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及答案

全国2019年4月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及答案 一、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2、资本-帝国主义列前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 A、政治控制 B、军事侵略 C、经济掠夺 D、文化渗透 3、1911年4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起义是() A、惠州起义 B、河口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武昌起义 4、在1911年爆发的保路运动中,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省份是() A、湖南 B、四川 C、广东 D、湖北 5、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线是() A、北洋军阀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B、北洋军阀与日本签订“西原借款”合同

C、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D、华盛顿会议上中国外交的受挫 6、1919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的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蔡和森 D、杨匏安 7、国民到在全国统治建立后,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是() A、从农业方面开始的 B、从重工业方面开始的 C、从商业方面开始的 D、从金融业方面开始的 8、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是()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百色起义 9、1932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策划建立的傀儡政权是() A、伪“华北自治政府” B、伪“满洲国” C、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 D、伪“中华民国过民政府” 10、1933年5月,国民党西北军将领冯玉祥领导成立的抗日武装力量是() A、东北抗日义勇军 B、东北抗日联军 C、察哈尔抗日同盟军 D、冀中回民支队 11、1937年,在淞沪会战中率领“八百壮士”孤守上海四行仓库的爱国将领是()

中国社会生活史名词解释

分食制: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实行了严格的“分食制”,这是由“周礼”决定的,这种文明在元朝以后传给当时还落后的欧洲。春秋战国及更早时期,尚无桌椅等物,人们席地而坐,吃的时候食物放在低矮食案或身边的地上,每人一份,各吃各的。那时也是分食的,如果坐在一起合食的话,便不会发生“饭不等”的误会了。魏晋时代,北方少数民族使用的“胡床”开始进入中原地区。胡床,又称交床,类似如今的折叠椅而无背。从此,人们的坐姿由席地而坐改为垂足而坐。到了隋唐五代,出现了更加方便、舒适的大椅高足,杯盘碗等食具可以直接摆在桌上,终于逐渐形成了每人围坐一起的合食方式。 深衣: 名词来源于先秦经典《礼记》的“深衣”篇,狭义概念上是一种特定服饰款式的名称,其上衣﹑下裳分开裁剪并缝合到一起,并有一定的制作规范。按《礼记·玉藻》记载为古代诸侯﹑大夫等阶层的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礼服。广义上的深衣概念指的是所有符合“被体深邃”特点的汉族传统服饰。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亦俗称“袍服”。 前朝后寝制: 这是宫室(或称宫殿)自身的布局。大体上有前后两部分,一墙之隔,“前堂后室”,即“前朝后寝”。所谓“前朝”,即为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所谓“后寝”,即帝王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在“前朝”中央靠墙处,设有御座,这是帝王上朝坐的地方;在“后寝”,则设有床具,供休憩之用。 浮桥: 在并列的船、筏、浮箱或绳索上面铺木板而造成的桥。浮桥古时称为舟梁。它用船舟来代替桥墩,故有“浮航”、“浮桁”、“舟桥”之称,属于临时性桥梁。由于浮桥架设简便,成桥迅速,在军事上常被应用,因此又称“战桥”。浮桥的结构形式有两种:①传统形式。在船或浮箱上架梁,梁上铺桥面。②舟、梁结合形式。浮桥可说是大型桥梁的先辈。它是用船渡河的一个发展,又是向建造固定式桥梁的一个过渡,成为介于船和桥之间的一种渡河工具。 打尖: “打尖”一词,常见于清初以来的白话小说。京津一带行路途中吃便饭叫“打尖”,“打尖”的词义就是“出门人在途中吃饭歇息”之义。“打尖”和“住店”这两个词汇,经常连贯起来使用。所谓“打尖”,似乎不分正午晚上,无论黎明即起,还是饭后便走,只要是一午一晚的停歇,都叫做打尖。而“住店”却不同,不是暂来暂往,停歇一下就走,而是要在店里住上一段时间。 软脚: 亦作“輭脚”。宴饮远归的人。犹今接风、洗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届重要会议内容电子版本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届重要会议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届重要会议内容 (重点关注:红色字体的会议) 1.一大(1921.7)《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一大立党,二大立纲) 2.二大(1922.7)半殖半封;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性质;民主纲领:消内乱,打军阀,建和平。最高纲领---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民主共和国;提出了最低纲领(找到了革命的对象),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3.三大(1923.6)①国共合作,党内合作,②提出"真正的平民政权";③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 "左"右两种错误倾向---陈右倾,提到但没有做斗争献:提出党的奋斗目标 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②国共合作的基础:新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核心是民权) 4.四大(192 5.1)讨论问题:①无产阶级领导权;②工农联盟 [功绩]:①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②国民党分为左、中、右(扩左、争中、反右);工农运动;③明确将资产阶级分为买办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5.五大(1927.4)纠正陈的机会主义(对待农民问题的错误)没有真正改正提出"工农小资产阶级的民族独裁制"。五大实际上并没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6.八七(192 7.8)提出枪杆出政权;纠正陈右倾;总方针: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秋收起义 7.三湾(1927.9)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党指挥枪原则”;组织、政治、思想建军,

8.六大(1928.6莫斯科)没收一切土地,依靠贫雇、联合中农;批判王 "左"右倾和陈右倾 9.古田(1929. 12)人民军队的建设问题。 六届四中全会(1931年1月)王明的左倾占统治地位,主要表现有: 1)在革命性质上:混淆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把反资和反帝并列 2)在革命形式上:强调革命高潮的到来 3)在革命道路上:坚持以城市为中心 4)在军事方面:军事教条主义,用所谓的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 10.遵义会议(1935.1)①讨论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问题(注:没说政治路线问题)(政策问题-瓦窑堡;思想问题-延安整风;作风问题-七大);②确立毛泽东的领导核心;③是幼年党向成熟党转变的标志。 11.瓦窑堡(1935.12)①中共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将"工农共和国"变"人民共和国" ③无产阶级和全民族(两个先锋队) 12.洛川(1937.8)全面抗日路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独立自主原则)无产阶级领导权;减租减息解决农民问题 13.六届六中全会(1938年)总结抗战经验,纠正王明右倾投降主义;毛提出"马克思中国化" 14.六届七中(1945.4)《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历史经验;确立毛泽东思想;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建党学说重要内容(思想建党);世界观和党性(作风建设);整风处理党内矛盾;根本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15.七大(1945.4)刘少奇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第一次总结;确立毛思

(完整版)03708近现代史纲要自考历年试题及答案

2018年10月自考真题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一、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地主阶段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名族的矛盾 C.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答案】A 【解析】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考点】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2、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 ) A.政治控制 B.军事侵略 C.经济掠夺 D.文化渗透 【答案】B 【解析】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选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考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3、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 A.长沙战役 B.北伐受挫 C.天京事变 D.安庆失守 【答案】C 【解析】1856年9月,天京事变发生,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被杀,翼王石达开出走后败亡。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转折点,它大大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造成了严重危机。 【考点】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4、太平天国后期,洪仁轩提出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是( )。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资政新篇》 D.《盛世危言》 【答案】C 【解析】太平天国后期,"干王"洪仁轩提出《资政新篇》,作为统"筹全局的建议。《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改革与建设方案,但有个致命弱点是通篇未涉及农民和土地问题,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考点】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5、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近代军事工业是( )。

2019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模拟试卷

2019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火烧圆明园发生于(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中法战争 2.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私营工商业的生产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进行全面调整的原则是( ) A.“消灭资本主义” B.“经销代销” C.“统购统销” D.“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3.“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是( ) A.《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文汇报》发表 B.“五一六通知”的通过 C.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 D.《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的发表 4.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 A.虎门销烟 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C.太平天国起义 D.义和团运动

6.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做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 ) A.奕訢 B.张之洞 C.刘坤一 D.冯桂芬 7.国民党统治时期,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是( ) A.资本主义经济 B.小农经济 C.市场经济 D.封建经济 8.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是( ) A.《海瑞罢官》的发表 B.《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 C.《五一六通知》的发表 D.《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的发表 9.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是( ) A.广州、厦门、福州、南京、上海 B.广州、汉口、福州、南京、上海 C.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D.广州、汉口、福州、宁波、上海 10.资产阶级革命派同改良派论战的焦点是( ) A.要不要实现“耕者有其田” B.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C.要不要推翻帝制,实现共和 D.要不要进行社会

社会生活史

导论 中国社会生活史,是中国历史流程中带有宽泛意义的社会生活运作事象作为研究系列,指历代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传承性、风俗性、地域性、交融性等诸多特色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活事象体系。 一、中国社会生活史研究状况 社会生活史作为一个学科是伴随着20世纪初社会学的兴起而出现于西方。 1、1911——1949年 成果丰硕,但研究手段粗疏,缺乏理论 2、20世纪50——80年代初 研究“停顿”时期 3、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二、如何学习中国社会生活史 1、明确研究社会生活史的指导思想 2、引进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 (2)参照比较法 (3)精准计量法 (4)相关学科交融法 3、研究历史文献 三、学习中国社会生活史的意义 1、加强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是史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的需要 2、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发展能够带动中国式学研究范式的革新 3、社会生活史研究能够促进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 4、可以为清除现实生活中的陈规陋习及封建残余 四、近年国内社会生活史研究趋势 ——以明清时期研究为例 1、家族史研究 走出以往家族族权是政权附庸的定位及定性研究,而向全 方位开展,特别是宗族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的探讨。 2、人口史研究 人口数字的瞭望、人口行为(生育与婚姻 3、士人研究 4、商人研究 社会地位、商业经营、商业道德,徽商、晋商、海商研究 5、妇女史、性别史研究 6、民间社会研究 7、城市史研究8、灾荒史与生态环境史研究 9、身体史研究 第一章饮食生活 饮食生活是人类饮食实践所反映的社会多层次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各种表现形式的总和,是一种文明的标尺和民族特质的体现,从某个方面体现了本民族的创造精神和独特风格,标志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文明进程和美的神韵。 一、中国传统的食物 1、主食 “五谷”:麻、黍、稷、麦、豆《周礼》 稻、黍、稷、麦、菽(一说) “六谷”:稻、梁、菽、稷、黍、麦《三字经》“九谷”:黍、稷、秫、稻、麻、大豆、小豆、 大麦、小麦 玉米、甘薯、薯类作物 秦以前,主要有干粮(糗、糒、糇)、蒸饭、粥 “糁食”汉代有了石磨,出现磨制的面粉,“麵”、“麺”开始了饼食历史 西晋时期掌握了发酵技术。面点之首是馒头 从两汉到隋唐五代,饼是所有面食的通称 2、副食 1)菜类和豆腐 豆腐是西汉发明,东汉普及,它开创了一条利用植物蛋白的新途径 (2)果品 (3)肉类 (4)调料 天然调味品 人工调味品:醋、酱、饧、柘浆 油:脂(牛、羊)膏(猪、犬)植物油(两汉 中国传统的美食烹饪 (1)伊尹、孔子的美食观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原则;色、香、味、形 (2)中华美食烹调方法 溜、焖、烧、汆、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 (3)古人崇尚的名贵食料 《吕氏春秋》记载:猩猩之唇、獾獾之炙、牛尾肉、象鼻肉等;山珍海味; (4)中国菜系 菜系因地理、气候、习俗、特产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

历年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真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 A.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B.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 C.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D.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答案】C 【解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考点】两对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 2. 洋务派最早从事的洋务事业是( )。 A.兴办军用工业 B.兴办民用工业 C.派遣留学生 D.创立新式学堂 【答案】A 【解析】洋务派最早兴办的洋务事业是军用工业。 【考点】洋务运动的兴起 3. 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影响较大的报刊是( )。 A.《国闻报》 B.《时务报》 C.《强学报》 D.《万国公报》 【答案】B

【解析】戊戌维新时期,影响较大的报纸有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 【考点】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4. 1904年至1905年,为争夺侵略权益公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的是( )。 A.美国与俄国 B.美国与英国 C.英国与日本 D.日本与俄国 【答案】D 【解析】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清政府却宣布“局外中立” 【考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5. 20世纪初,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中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的是( )。 A.孙中山 B.邹容 C.章炳麟 D.陈天华 【答案】C 【解析】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歌颂革命是“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强调中国人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考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6. 1922年1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起点是( )。 A.香港海员罢工 B.安源路矿工人罢工 C.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D.省港工人罢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考历年选择题第一章

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2. 中国封建社会产生过诸多“盛世”,出现在清代的是(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之治 D.康乾盛世 3. 将中国领土台湾割让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瑗珲条约》 4.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 ) A.政治控制 B.军事侵略 C.经济掠夺 D.文化渗透 5. 1839年组织编写成《四洲志》,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情况的是( ) A.林则徐 B.魏源 C.马建忠 D.郑观应 6. 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 ) A.俄国 B.日本 C.美国 D.德国 7.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的时间是( ) A.1851年 B.1853年 C.1856年 D.1864年 8. 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 ) A.永安建制 B.北伐失利 C.天京事变 D.洪秀全病逝 9.19世纪初,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俄国 10.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A.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B.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 C.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D.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11.1860年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是() A.日本侵略军 B.俄国侵略军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12.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发行的报刊是() A.《中国丛报》 B.《北华捷报》 C.《字林西报》 D.《万国公报》 13.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 A.经济技术落后 B.社会制度腐败 C.思想文化保守 D.军事装备落后

2019年04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及答案

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 科目代码:03708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一、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答案:A 解析: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2、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 A.政治控制 B.军事侵略 C.经济掠夺 D.文化渗透 答案:B 解析: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英国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引发了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由此开始。 3、1911年4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起义是() A.惠州起义 B.河口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武昌起义 答案:C 解析:1911年4月,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黄花岗起义,也叫广州起义。 4、在1911年爆发的保路运动中,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省份是() A.湖南 B.四川

C.广东 D.湖北 答案:B 解析:保路运动:1911年夏,湖北、湖南、广东和四川爆发了反对铁路干线收归国的民众斗争运动,四川省斗争最为激烈。 5、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线是() A.北洋军阀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B.北洋军阀与日本签订“西原借款”合同 C.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D.华盛顿会议上中国外交的受挫 答案:C 解析: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6、1919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的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蔡和森 D.杨匏安 答案:B 解析: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920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 7、国民党在全国统治建立后,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是() A.从农业方面开始的 B.从重工业方面开始的 C.从商业方面开始的 D.从金融业方面开始的 答案:D 解析:国民党在全国统治建立后,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是从金融业方面开始的。 8、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是()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百色起义 答案:A 解析: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是南昌起义。 9、1932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策划建立的傀儡政权是() A.伪“华北自治政府” B.伪“满洲国” C.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 D.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测试: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专题训练

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项突破测试卷(含解析):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2011年11月德州期中7题)“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上述材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 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 D.中国共产党建立带来的社会变化 2.说明当今社会正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是() A.现代化邮政的建成 B.电话、电报等新式高效通信工具的广泛使用 C.广播影视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 D.互联网兴起 3.(2012年11月杭州市萧山区高三期中)1881年12月《花图新报》载:“中国之设电线(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年,由上海达吴淞,长三十余里,接连海底电线。……至中国自设之电线,则于同治十三年,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长三十六里。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后因台湾有事,力筹防御,电线公司请于闽督……光绪七年,将造电之物料,运至台湾。自台湾府城直达大高(地名),约百里,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从上述史料中,可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有()①有线电报进入近代中国最早是在上海②中国最初架设电报线时主要依赖外国③中国自主创办的有线电报最早出现在台湾④台湾架设电报线最早是出于军事目的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4.康有为等人在宣传其进步思想时不可能使用的形式是( ) A.创办报刊 B.广播宣传 C.放映电影 D.演讲集会 5.(2011年12月襄阳调研31题)《放足歌》“玉龄女子哭吞声,哭向床前问慈母。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邻家有女已放足,走向学堂去读书。”这种现象出现于 A.鸦片战争之后B.洋务运动之后C.戊戌变法之后D.辛亥革命之后6.1877年福建巡抚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最早的电报线架设于( ) A.江苏 B.上海 C.台湾 D.福建 7.右图是《取缔编结发辫告示》,依据图片中的信息,与当时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关的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下篇综述试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篇综述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的社会性质是() A.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 D.新民主主义社会 2、建国之初,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是到() A. 1949年底 B.1952年底 C.1955年底 D.1956年 3、1951年底到1952年,党和政府开展了() A.“三反”运动 B. “五反”运动 C.土地革命 D.抗美援朝 4、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在() A.1949年 B.1953年 C.1956年 D.1958年 5、建国之初,新中国同苏联订立了() A.《中苏北京条约》 B.《中苏莫斯科条约》 C.《中苏军事协议书》 D.《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依据为()A.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 B.国家基本统一,社会政治局面趋向安定 C.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 D.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2、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人民政府面临的紧迫问题包括() A.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亟待改变 B. 国民经济亟待恢复与发展 C. 在全国范围执政的考验 D. 维护国家主权与巩固民族独立 3、建国之初的“三反”运动,其内容包括() A. 反贪污 B.反官僚主义 C.反浪费 D.反主观主义 4、建国之初的“五反”运动,其内容包括() A. 反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 B. 反偷税漏税 C. 反行贿和反偷工减料 D. 反盗窃国家资财和国家经济情报 5、1956年至1966年,是()

A.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B.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三、简答题 1、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是如何克服建国之初所面临的严峻困难的? 3、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发展的主流、主线是什麽?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那些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 五、材料题 阅读材料: 经过1950年、1951年、1952年这三年的恢复时期,我国的经济前进了一步。·······在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上还是落后的、贫穷的农业国,还是不能自己制造汽车、拖拉机、飞机,不能自己制造重型的和精密的仪器,没有现代国防工业的国家。在1952年,我国钢的年产量平均每人约2.4公斤,苏联平均每人约150余公斤;我国棉布的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