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课堂成为“开心课堂”

让历史课堂成为“开心课堂”
让历史课堂成为“开心课堂”

让历史课堂成为“开心课堂”

方廷高

让历史课堂教学成为“开心课堂”。所谓“开心课堂”,简单地说就是模仿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栏目,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使之可以适用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下面笔者就此谈谈一些体会。

一、穷则思变,课堂教学新理念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历史教学被打入冷宫,学生把历史课看作是加在他们身上的“徭役负担”,他们不愿意承当这种徭役,在课堂上学习起来自然就很被动,没精打采了。虽然,现在我们的中考、高考制度都将做很大的改革,但历史的学科地位难以有很大的提高。面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困境,我们应该穷则思变,寻找出路。“扬汤止沸,莫若去薪。”要想让中学历史教学注入活力,就必须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那么到哪里去寻找学习历史的动力呢?试想,如果把学生每一天学习生活中的想法、愿望汇集起来,将她编织成“梦想”带入课堂,然后通过课堂的学习活动来实现这些梦想,那学习的动力不就找到了源头活水了吗?因此,让学生带着梦想走进课堂就成了我课堂教学的新理念,其核心就是让学生从梦想中寻找学习的动力,化被动厌学为主动乐学。孟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如果学生能够做到乐于去学,那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就有无穷的动力和精力,他的每一根神经都会投入进来,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他山之石,开心课堂新模式

那么,如何让学生编织梦想走进课堂,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学生的这些梦想呢?这个不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嘛,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辞典”为我们提供了基本模式。下面,笔者就谈谈这种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

1、选拨选手,组建“亲友团”

“开心课堂”是属于竞赛性的教学模式,因此,课堂之前要求选拔选手。选手可以通过月考或历史阶段性考试来选拔,也可以依据学生平时上课的表现来筛选。总之,选手的选拔应遵循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要具有鼓励性。选手确定后,要求选手从班上剩下的同学中选择“亲朋好友”,组建自己的“亲友团”,这样,在课堂上每位同学都各有所属,而且,选手的“亲友团”都是该选手的要好朋友,都是坚决支持者,这样在课堂竞赛中,他们

与选手荣辱与共,参与课堂的热情也就提高了。

2、编织梦想

选手确定后,就要知道选手编织“课堂梦想”。中学生充满青春活力,有许多天真烂漫的想法,如想出国旅游,想奔月,想拥有点石成金之术等。这些想法,显然不现实,因此,它不能成为“课堂梦想”,“课堂梦想”应该是与中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而且在课堂上可以实现的,也就是说,它应具有可操作性。如“希望老师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带着同学们的掌声进入第二轮答题”“能够拥有一本精美的笔记本,记录下生活中开心快乐的点点滴滴”,“‘开心课堂’永远让我们开心学习,快乐成长”等。这些“课堂梦想”的编织表达了他们小小的愿望的愿望的同时也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这些“梦想”天真有趣,在课堂上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将快乐撒满课堂。选手的“课堂梦想”确定后,教师应将其制作成课件形式,以便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展示这些“梦想”,这样使“梦想”具有直观性和诱惑力。

3、精心制作试题

课堂竞赛试题制作的选择首先要难易适中,富有挑战性,这些试题应该来源于课本,但要高于课本。如:据资料统计,四川在20世纪50年代初森林覆盖率为20%,而60年代初仅剩9%,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个试题,学生如能明确时间概念,就不难判断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反右倾的后果。通过这题的解答,既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了旧知识,同时解答的过程中又获得了新知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反右倾还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其次,试题要具有多样性,试题的类型当然要以选择题和判断题为主,但在题材的选择上可以多种多样,如可以是文字材料,图片材料,歌曲材料,也可以是影视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是历史史实,也可以以时事热点为载体。再者,既然是开心课堂,那试题的选择还应具有趣味性。经过精心筛选的试题还应将它们制作成课件,以便在课堂上使用。

4、组织课堂,开心教学

经过了前期的精心准备,“开心课堂”就可以登台亮相了。上课之前首先安排选手前排就坐,而其“亲友团”自然紧随其后。这样以选手为核心,就将全班同学有条不紊地分成几组,于是选手间的竞赛也成了各小组的竞赛

了。在比赛中可以将制作好的幻灯片一张张展示出来,让选手答题,同时也让全班同学一起思考。当选手答题遇到困难时,可以向其亲友团求助,这样可以形成选手与亲友团之间的互动,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选手连续答对三题,就可以实现一个课堂梦想。经过角逐,实现最多“课堂梦想”的那位同学为擂主,参加下一次“开心课堂”的角逐。课堂结束时,教师对下一节的“开心课堂”做一个简单预告和部署,这样使同学们可以有所期待和准备。

三、打造精品,原来历史课堂“大有可观”

“开心课堂”前期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在试题的精选上,因此它不可能每节课都这样上。它可以是几个星期一次,或者一个月一次。但前提是一定要能把这堂课上好,上活,将其打造成为精品,成为历史课堂的品牌,成为学生的一个期待。这样他就可以大放其光彩了。

1、尊重学生愿望,体现人文精神

传统的课堂教学把学生当做学习的工具,泯灭了学生的天性和创造力。而“开心课堂”让学生带着梦想走进课堂,学生可以在快乐活泼的学习环境中学到知识,又可以通过学习实现“课堂梦想”。这就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人性,个性,体现了人文精神。

2、学生过程中有了成功的情感体验

新课标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长期的压抑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和学习心心的散失。开心课堂克服了这个弊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实现自己的课堂梦想,可以在同学们的掌声和羡慕中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幸福。这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激励和诱惑,使在课堂上没有体验到成功的同学也具有强烈的成功欲望。

3、知识有价,显而易见

答对题目就可以实现课堂梦想,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学生就可以立竿见影地感受到知识是有价,久而久之,知识有价观念就根深蒂固了,这样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4、推动平时历史课堂的教学

虽然开心课堂要每个月一次,但只要是精品,只要学生喜欢,它就能走进学生的心中,那就有很多同学的关注。关注自己的梦想,关注他人的梦想,关注擂主能否坐稳宝座,关注新选手会是谁,等等。而这些关注,本身就会

吸引更多同学的注意力到历史的课堂中,增强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也就能够促进整个历史的教学。也就是说,几节的精品“开心课堂”可以辐射道平时的课堂教学,起推动和带头作用。

四、患得患失,新模式的几点注意

要上好一堂课难,而要打造一种龙头品牌课更难。开心课堂,它不是单纯的一节课。而要成为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在实践中还要注意几点:1、要有计划性

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开心课堂不是简单的一节课,它应该具有连续性。当成功举办了一届开心课堂的时候,就要向学生预告下一届开心课堂活动的有关时宜,使学生有期待,有准备。

2、要有趣味性

开心课堂,顾名思义要让学生在开心快乐中学习,因此课堂要具有趣味性。如果没有了趣味,学生就不能够喜欢,那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无异。因此在课堂的形式设计,课堂的场景布置,试题的选择设计上都要有新颖独特,具有情趣。

3、要具有知识性

当然,课堂教学除了让学生开心,让学生实现梦想,体验快乐的同时,更主要的还是要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因此,开心课堂,在以“开心”“梦想”作为手段的同时,不能背离教学的根本目的。

让课堂活起来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一份关于“艺术、语文、语文课感兴趣”的调查报告显示,对语文感兴趣的仅占百分之四点几,作为一门与语文、与艺术相关联的基础学科,是什么让它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呢? 课程的紧张、应试的压力成为了枷锁,束缚着语文课堂的生动性,同时也失去了对孩子的吸引力,所以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势在必行。 课堂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课堂活起来可以从教师和孩子两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方面 教师可注意自身语言的幽默化。幽默能给人亲切感、,会让紧张地气氛变得轻松, 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感兴趣。缺乏幽默是悲哀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而目前的教学中,大容量的教学内容,使得教师精神高度的紧张,能具备幽默、亲和的少之又少,严肃充斥着整个教学课堂。教师可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中采用幽默的方式让课堂活起来,从而提高提高课堂的效率。 可幽默不是与生俱来的,如何使教师的讲课变得诙谐幽默,风趣睿智呢?这需要日积月累,即博的知识,广泛的社会阅历。这是幽默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在教学中运用下面的两种方式: 1、引经据典法。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种现象,当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些小故事时,学生都是昂首挺胸,双眸紧盯着老师,原因很简单:学生欢喜也渴望听到这些小故事。中国两千的历史,发生了许多经典的故事,这些经典包含了诙谐的笑话和知识,引用这些经典的小故事,不仅使学生加深理解传授的知识,同时也能向学生暗示事理、传递情感、创造愉快的情感,对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也是有益的。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2、联系时事法。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网络高度的发达,使得这个社会的信息含量大大增加,一些网络用语、一些流行文化、一些社会时政变幻莫测,这也是同学们比较关注的,在教学课堂中适时的介绍、评论这些现象,会增加课堂的活跃气氛,同时也能让学生明白是非、具有辨别能力、激发爱国、懂得正确表达情感,在面对现实社会时能胸中有数。 幽默亲切不仅仅只表现在教学方便,对于学生的违纪现象,有的教师尽管理直气壮,但其尖酸的数落,简单粗暴的语言攻击,甚至一些小惩罚常常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不满甚至是对立的情绪,往往教育效果微乎其微。我们不妨在批评者与受批评者之间,让幽默来做润滑剂,来避免这种直白所造成的不好的双边关系。 教师可以退为进。对学生的错误不急着正面的批评教育,好似在不经意间发现学生有这样一种错误的存在,通过启发诱导给他自省的机会,让其自己人情错误。一次语文课早读课上,巡视时,听到一位学生轻轻哼唱,我不由地愣了一下,然后又装作没听见转开了。然后在接下来的语文课前,就亲切的问同学:“好似大家都比较喜欢流行歌曲,今天我们来一个小小的比赛,叫‘歌曲接龙’,每个同学都来一句,每一句都不一样,现在就请同学们想想。”然后我就向那个哼歌的同学瞟了一眼,这时的他已经低下了头,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比赛过程中,这位同学注意力一直很集中,轮到他时,他很有激情地来了一句。在比赛进行了一轮过后,老师及时地表扬了那位同学的机警、专心。从此,这位同学再也没有在课堂上离神。学生哼唱无疑干扰了教学,如停下来狠批一顿,更会干扰教学。而这妥帖自然,不事雕琢的三言两语,既风趣幽默,还起到了委婉含蓄的批评效果,令学生折服。 批评中语言幽默的类型还有诸如借题发挥、恻旁敲击、一语双关、引例比照等很多种,这里不再一一评述。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幽默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如果脱离具体教材内容和实际需要,一味搞笑逗乐,那就误入歧途了。因此,适时地运用幽默感在我们教师的语言修养中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列宁说,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我们还是把幽默请进课堂来吧,在幽默的欢声笑语中,给人以智慧、情感、力量。

如何使历史课堂活起来

如何使历史课堂活起来 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鲜活”课本知识把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话题引入课堂,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事物产生爱好的一种心理倾向,人对某种事物一旦产 生了兴趣,就能被吸引,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我们传统的历史教学存在只注重课文知识 点的讲授,就事论事的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从初中学生的年龄 特征来看,他们对历史的兴趣要比对卡通片的兴趣淡得多,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 上课时往往去掉了许多有血有肉的精彩的历史内容,因而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 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而又贴近他们生活的话题与课本内容 巧妙地结合起来,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样就会使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浓厚 的兴趣。在讲“中国走向体育强国”时,北京举行2008 年奥运会成为中国的一大体育盛事,所以,当时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就是它了。利用这个机会,我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奥运会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好机会,假如你有机会与外国朋友接触,你会向他们介绍中国哪些优秀的传 统文化?作为一个中国的公民,为迎接2008 年奥运会,你应该怎样做?”通过这个热门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这说明学生的求知欲强烈,学习兴趣就浓厚, 而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 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设置学生感兴趣的而又贴近生活的话题, 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历史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创设较真实的历史情景导入课堂教学,以便将学生带进角色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刺激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鲜活”课本 知识。 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盘活”课堂气氛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教师要给予 学生参与的机会和权利。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敢想、敢说,独立思考,勇于发表不同意见。为此,教师常用商量的口吻提问,以激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创造、思考。如讲完一个标 题或一段内容后,教师会这样问学生:“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你对这个 问题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感想?”“你还有不同意见吗?”,等等,以使学生始终处于主体 实践的地位。而面对学生的发言,教师的评价总是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每一点发现,每一 个见解。教师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你的看法很独特”“你很有思想”“你的分析很透彻”“你看问 题很尖锐”“你能有这样的看法很了不起”,等等。这些评价性语言,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参 与意识,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其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在课堂上,学生主动求知,提前预习,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教师采用预习提问与小组竞赛 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 课前鼓励学生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去预习学习内容,把学生分成小组,为使小组在课堂上获胜,学生想尽办法,拓宽知识面,有的上网查寻,有的翻阅资料,有的编制历史小报,有的编写 历史歌谣,加强了组内合作,培养了团队精神,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例如,我在讲“郑成功收复台湾” 一目时,课堂上,学生根据预习情况,个个跃跃欲试,争相表态。首先,有一名学生 站起来概括了本目的要点,接着另一名学生介绍郑成功的事迹,有的学生提示大家“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是1662 年,而不是出发时的1661 年”,这样就进一步巩固了基础知识。又有学生补充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主要原因,还有学生站起来评价郑成功反抗外来侵略,是一位民族 英雄,使知识进一步深化。这个时候教师及时引导,提出问题,让学生回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学生情绪高涨,踊跃发言,指出我国古代从三国到清代对台湾的联系及管辖的史实,证 明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前后知识做了衔接。这样,在学生不断补充、总结、概括和教师的适时讲解中,一个个问题明朗了,一条条线索清晰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真正学会了学习。

【K12学习】《走进历史》教学设计

《走进历史》教学设计 1.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索,提倡课程的多元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注重人人参与。 2、教材中的内容起着“导”的作用,若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点滴内容,那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应鼔励学生去阅读一些合适的课外书籍,如《二十四史》、《中华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等,只有这样,才更有助于学生了解和丰富历史的知识,同时更突显本书的导向作用。 3、《历史与社会》教材中设计有大量的让学生进行即时表演的活动情景。如“理发师的儿子”、“商鞅立木取信”等。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已有一定的表演经历,但只局限于部分学生。 4.以故事为点,以串词为线,更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的发展脉落。 1.学生准备 (1)由学生自愿组合,每组约4-6人,并确定要表演的故事,分配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2)根据故事情节写好台词,商定角色应有的表情、动作对故事进行排练,熟悉故事的过程。(3)推选主持人,由主持人写好并熟悉串词。(4)各组准备相关道具。 2.教师准备 (1)对学生确定要表演的故事进行选择,主要是看是否

适宜学生进行表演。 (2)指导主持人写好串词,注意准确简洁和连贯性。 (3)指导学生写好台词,注意要体现故事主旨和易于表演。 (4)参与学生的排练,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运用肢体语言来传达人物的情感。 (5)根据故事发生的顺序做好多媒体课件。 3、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选择故事的问题。借助于课本或课外书籍中易于表演的片断,经小组协商后确定。 (2)所选故事与他组重合。由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调节,提供参考意见。 (3)准备过程中同组成员不够配合。一般由本组成员间进行沟通,或与老师交流,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乐于参与。 (4)台词记不住。鼓励学生利用空闲时间熟记台词,若实在有困难,可写在小卡片上放在手心。 1、教学活动一 教师:各位同学,我们已经学完了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的上册,我们也在课外看了不少的历史书籍,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历史,走进历史。 有请主持人──王桢、李垚同学 2、教学活动二

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

宁远中学七年级历史教案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的教学设计 ————综合程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的运用内容提要:本教学设计是以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一课为蓝本,将本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一直探索的综合程序教学法的教学理念贯穿其中,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学设施,以学生小组合作活动为主体形式,而策划的一堂符合初中学生心理特点,体现新课改教学思想的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策略】 1、运用综合程序教学法。综合程序探究教学法是依据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原 则建立起来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它通过一系列层次性的综合程序作业,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又通过反馈、质疑,内化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激活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2、制作课件——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 3、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活动模式。每六至七人分一小组;教学中学生通过组内讨 论、小组间竞赛答辩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的分析】 初一学生阅历单纯,思维直观而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巧设“程序”,步步诱导,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在质疑反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会学习。 【对教材的分析】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整体处于较为稳定的时期,此时不仅农耕文明高度发达,商品经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都突显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本课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为学生展示明清科学技术和古典文学的成就(注:为了显示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本人先讲授教材《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内容)。 【教学目标】

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儿童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素质教育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我以为: 一、真诚面对学生,还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一)平等、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惟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 (二)倾听、赏识、激励 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的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

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此,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再则教师还要做个性张扬的激励者,让每个学生在教师个性张扬的激励氛围中得到尊重,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课堂还给学生,用心灵怦击思维火花。 (一)“爱意”充满课堂 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我就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 (二)“创意”引领课堂 只有营造和谐、自主、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从而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年、月、日”知识的了解,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同学们各抒己见。这时我因势利导,让他们打开书看书上的

如何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如何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发表时间:2011-03-23T15:47:18.340Z 来源:《学园》2011年1月上期供稿作者:柏金玲[导读] 此外,还有形象刺激法、总结归纳法、讨论质疑法、反馈信息法、经典独白法等结课方法。柏金玲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巴彦哈达学校 【摘要】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措施。【关键词】兴趣导语探究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1-0096-01 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知倾向,是学习和研究的力量源泉,保持独立持续的探究兴趣,是一个人在学生时代乃至长大成人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所创新和成就的重要心理品质。长期以来,在历史教学中,陈旧的教学观禁锢着教师的思想,教师一味地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使得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缺乏兴趣,普遍认为历史学习就是“背背而已”,这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历史本身功能的充分发挥。那么,如何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历史课堂活起来呢. 一激发学生,参与教学 历史是过去了的事实,不可以再现,初中生受个人阅历、情感、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难以设身处地地对历史问题进行感知,为此,历史教学应把更多的发展空间留给学生,增加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参与教学。 1.改变课堂导入方法 教学艺术在于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然而,要做到学生乐意听讲,并非一件易事,这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完善各个教学环节,总结经验教训。历史教学“导入语”设计尤为重要,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它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激起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它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设计导入语没有固定格式,不同内容、不同特点选用的方式也不同,只要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即可,如:故事导入法;提出质疑、设置悬念导入法;热门话题导入法;诗词导入法。除这几种方法外,还可采用联系现实法、名人名言导入法、图片导入法等方法设计历史课的导入语。 2.改变课堂提问方法 通过设计难度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对上课内容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这样活跃了他们的思维,提高了他们积极探究的勇气和勇于剖析问题的精神。比如讲《俄国、日本历史转折》这一课时,提出: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是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答案。然后又提问:日本明治维新时,这一时期中国发生了类似的什么大事.学生答后,老师又提出:“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最终得出答案。学生通过比较会更加深入地理解本课知识,并能加深对中外知识的联系,提高分析理解能力,还开拓了他们的思维空间。 二搭建辩论舞台,激发探究兴趣 在中外历史上,有许多重大事件或战争,在讲解过程中,一般先分析原因,再讲解过程,然后再分析结果。这种单一、被动的授课模式,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令学生厌烦。因此,在讲授这类内容时,我尝试着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以当时大臣、将军或谋士的身份,展开辩论,做出决策。这符合心理学“当学生被鼓舞、被信任和能做重要的事情时学得最好”的原则。如讲《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以“是非成败拿破仑”为主题开展辩论会。学生的争论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新颖有趣,要有创新精神 课堂要让学生动起来,使教学活起来,教法的设计尤为重要。教学要优,效果要佳,教师就须在备课时认真考虑教法,恰当地组织教材,精心设计好教学程序,做到手中有“法”。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做到张弛有序,声音要抑扬顿挫,充满磁性。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够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学应有法而无定法,千万不可墨守陈规,要有创新精神,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探索,大胆改革实践。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可以更有效地吸引学生。另外,教学中巧妙的导语、幽默的语言、设计合理的板书、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辅助教学,都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必然使学生兴趣盎然。 四精美的“结课”,课堂再起波澜 完整精美的结尾,会给课堂画上圆满的句号。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创设余音袅袅的气氛,让学生带着美感,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下课。结课的方法有:悬念设疑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问题,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的一半。”课尾的时候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好奇、疑虑重重的心情结束教学,同时又提出下一节课答复的知识联系点,激发对上课伊始问题的答复兴趣。如《西安事变》中,张学良、杨虎城捉了蒋介石,东北军将士要求杀蒋介石,中共为何放了蒋介石,是否以此认为张学良、杨虎城不是千古功臣.这种悬念设疑法,给人以课已结束而意犹未尽的感觉,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铺垫,使前后课时互相联系,形成整体。 此外,还有形象刺激法、总结归纳法、讨论质疑法、反馈信息法、经典独白法等结课方法。结课是一节课的结尾,而不是教学的结束,它是新知识、新思维的开始。结课的方法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但应给学生一种“教学已随时光去,思绪仍在课中游”的感觉。 总之,通过教师的努力彻底改变了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到主动探究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师生共同构建了一种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新型教学关系。我们应时刻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不断创新、改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相长,这样才能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小学语文教学故事

小学语文教学故事 故事教学法既是老师引领学生轻松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亦是学生带领老师走进他们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 一、帮学生把握阅读故事的方法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而小学阶段的孩子因其年龄比较小,根本不知道什么样的读物才适合自己,所以他们在选择阅读故事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从性,这样不仅无法提高孩子的阅读质量,还可能使孩子出现“偏食”现象。因而,教师和家长必须指导孩子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能理解的,并且有一定思想内涵的读物,来提高孩子的阅读水平。

1、根据小学生特点和兴趣推荐书籍 小学阶段的孩子持久性比较差,比较适合浅显易懂、通俗简短、情节生动的读物比如童话故事,民间故事以及一些儿歌等,耳熟能详的有《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等。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受到各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还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 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推荐阅读儿童故事 一本好书要打动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自然是要联系读者的生活情感,脱离生活实际的书籍很难让人亲近,更不要说深入阅读了。儿童故事更是如此,尽管在其中有一些不切实际的童话故事或者神话故事也深受孩子们的喜欢,但那正是孩子尚未成熟的心智对未来美好生活实际的向往,反言之,它也是孩子生活实际的憧憬表现。因此,我们在选择推荐的时候,不要脱离了儿童世界的界限,要联系他们的生活,推荐阅读和他们紧密结合的,让他们有浓厚兴趣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可以来自于民间故事,也可以是儿童文学中叙事性很浓的作品,比如《伊索寓言》、《皮皮鲁传》等等。 3、根据孩子需要推荐有一定知识性的儿童故事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口语交际 讲历史人物故事优质课教案获奖

口语交际 ——讲历史故事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让学生乐于参与到交际活动中。 2.在模拟竞选的说、编、听、评、写的过程中,进行多角度的口语交际训 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态度、交流技巧和说话习惯。 3.让学生在充分亲近历史人物与角色体验中,真切感受历史故事的生动有 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故事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一直深受大家的喜爱。谁来说说你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指名发言) 2、是呀,惹人喜爱的历史人物实在是太多了!今天这节口语交际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历史,亲近一批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 二、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1、课件出示众多历史人物。如:西门豹、扁鹊、纪昌、王戎、匡衡、刘备、诸葛亮等等。 2、孩子们,来,让我们热烈欢迎它们的到来,向它们打打招呼吧!(学生打招呼,老师以历史人物身份应答。)

3、创设情境,放飞思维: (1)听说,不久就要举行“最受欢迎的三大人物”竞选活动了!今天来的这些著名的历史人物,都是很有实力的竞选选手哦!他们听说我们班的同学既能说会道,又乐于助人,就想在我们班寻找热情友好的竞选伙伴,进行一次模拟竞选。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2)出示“最受欢迎的三大历史人物”的竞选程序。 最受欢迎的三大历史人物“闯三关”竞选程序: 第一关——“自我推荐关”:向观众介绍自己的特长、爱好、特殊优势等,时间一分钟。 第二关——“精彩演绎关”:讲一个关于自己的生动有趣的小故事。 第三关——“随机应变关”:根据提供的情景,即兴续编故事。 4、友情提醒:同学们,现在你们可以找志同道合的伙伴,组成竞选小组,帮助你们最喜欢的一个角色进行“闯三关”的竞选准备。当然,除了大屏幕出示的这些人物,如果你有更好的特别喜欢的人选,也可以参加本次模拟竞选。 5、学生组建竞选小组,自由准备五分钟。 三、模拟交际,多元交际。 1、“自我推荐关” (1)各竞选小组派一人上台,以第一人称介绍参赛历史人物的特长、爱好、特殊优势等。

高效课堂宝典训练9.1(定稿)——胜修改

图 9.1-1 第九章 浮力与升力 9.1 认识浮力 基础过关 1.浸在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__________的力叫浮力. 2.浮力方向:__________,施力物体:__________ 。 3.浮力产生的原因:由于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________,所以,液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向上的压力__________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_________即为浮力。 4.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浮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关。 课堂巩固 知识点一:浮力 5.小明发现把木块和铁块浸入水中,放手后木块会上浮,而铁块却沉入水底。小明认为木块上浮,是因为_______对木块产生了竖直向上的浮力。在水中下沉的铁块是否受到浮力? 为此他设计并完成了如图9.1-1所示实验。从甲图中可知,物体重________N 。把铁块浸没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这说明浸入水中的铁块_________ (选填“受到”或“不受到”)浮力,大小为________N,方向为_________________。 6.如图9.1-2所示,乒乓球漂浮在水面上,请画出乒乓球受力的示意图。 7.如图9.1-3所示,氢气球在空中加速上升,不计空气阻力,请画出氢气球受力的示意图。 知识点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8. 如图9.1-4所示,将一只塑料可乐瓶剪去底部,把一只乒乓球放在瓶内,从上面倒入水,乒乓球不上浮(图甲),用手堵住瓶口,乒乓球浮起(图乙),这说明浮力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一物体重20N ,浸没在水中,它的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力为10N ,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25N ,则物体所受浮力为____________N 。 知识点三: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0.小明同学用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金属块、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有一定量的水和煤油),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进行了探 究.如图9.1-5表示探究过程及有关数据。 (我把1-3小问改成这样)(1)分析图A 、B 、C 、 D ,得到浮力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 关。且在______________相同时,物体 ___________________越大,浮力越_______ (2)分析图A 、D 、E ,浮力大小跟________________无关。 (3)分析图________,说明浮力大小跟液体密度有关。且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_________。 图9.1-2 图9.1-3 图9.1-4 图9.1-5

让课堂活起来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城关镇中心小学张绒 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常显现出许多弊端,如漠视学生的能动意识,不为学生创设活动时空条件等。这些显然与《课标》所提倡理念、精神相违背。课堂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而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先决条件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活”起来,即不呆板,不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怎样才能是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呢?下面就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巧设民主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想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首先就要教师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并且教师还要善待学生,当学生出错时,老师不训斥,不惩罚,要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地肯定,并鼓励他们。如:我在教学时,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们一起操作,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更是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常鼓励他们说“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使他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一起学习。这样就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和隔阂的心理,于是在轻松愉快地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

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我在教学生朗读《荷花》课文时,让学生先看看课文,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挑逗起来了。朗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或表扬、或指导、或听范读后再读,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 三、提供参与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一位教师在教学《雨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还比较抽象,他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他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动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他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他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

我的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故事

我的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故事 ——以《罗斯福新政》一课为例 一、国内外关于“有效教学”理论研究综述 “有效教学”是20世纪上半叶随着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产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教学理论之一。发展到今天,其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一是以加涅的设计教学思想为代表的科学主义取向;二是以杜威的参与者知识观为代表的建构主义教育哲学取向;三是以加德纳的理论为代表的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发现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多元智能发现了学生的多种聪明,其共同点在于“发现学生”。 2001年,为了配合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钟启权、崔允墎、张华主编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专辟一节阐述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并详细介绍了有效教学的由来和发展,这是我国关于有效教学研究的开始。史学界最早做过相关研究的是历史学家赵亚夫教授,他使用的是“实效性”这一概念。早在2000年的小学综合科研究中,他就提出了“三性说”即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认为针对性和主动性是实效性的前提。在后续的多篇关于历史教学的文章中根据历史学科的教学特征,又加上了具体性,即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以针对性、主动性、具体性为前提。而历史教学界正式打出这个旗帜,是在2006年12月由北京石景山教委和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社共同主办的历史课堂研讨会上。自此,在知名教授、大批优秀教研员和中学历史教师的带动下,有效教学的概念风靡全国历史教学界,2007年1月北京师范大学率先出版由赵亚夫教授主编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一书,历史有效教学问题(主要指中学历史)受到愈来越多的关注。 关于有效教学的涵义,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国内学者主要从过程、结果等方面归纳有效教学特征,从价值取向上,关注教育教学实效和效益;从过程上,关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从策略上,关注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从结果上,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大多数学者认为,学生的发展或进步是衡量有效教学的唯一客观标准。我个人比较认同某英国学者的看法:一,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这节课的绝大多数内容,而且还能学的其他更多的内容;二,上完这节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仍然乐此不疲地研究那节课的内容;三,学生的学习是主动探究,而不是被动、机械的。 二、我的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故事——以《罗斯福新政》一课为例 1、本课地位及重难点分析 《罗斯福新政》是必修Ⅱ·经济史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的第二课,在整个单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共分三目,第一目承上启下,说明罗斯福上台的历史背景具有临危受命的特点,第二目是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第三目是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新政的内容和影响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亦是本章的核心所在。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 2、学生学习状况分析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在雅宝完整地执教过两届高一,经过一个学期的接触,通过观察、调查和谈话等,我发现,这个年龄阶段、学习阶段和学习层次的学生,

让历史课堂充满激情

让历史课堂充满激情 发表时间:2011-08-19T14:26:28.31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1年第11期上供稿作者:原春燕[导读] “动态生成”是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原春燕广西北海市第七中学536000 摘要:“动态生成”是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因此,探讨课堂教学“意外”的把握和实践生成教育的理念,具有特殊的必要性 和紧迫性。在教学中,把“意外”努力转化成宝贵的课程资源,让动态生成为课程注入更多的活力和魅力,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历史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历史课堂教学的规律,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注重学生的发展。关键词:课程改革生成性教学历史课堂随着高中新课程的实施,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但在实际的教学实施中却存在一些误区,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下面就以一篇案例——“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学”为例来谈谈这些误区。 教学案例:当老师讲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一目中“伽利略发明天文望远镜证实了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正确性”的内容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问道:“老师,当时的望远镜是什么样子的?它怎么能证实‘太阳中心说’的正确性呢?现在看来‘太阳中心说’也是不正确的,那么是否可以认为这个望远镜是对人们认识的一种误导呢?”紧接着,又有几个同学相继站起来询问类似的问题。看得出,这是教师所始料不及的,更是他所期望的,该教师的神情为之一振,立即将这些问题作为课堂“生成”学习的有效“情境”,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围绕着“伽利略发明的望远镜与现在的天文望远镜对比有什么特点?”“这个望远镜的构造怎样?”“另外,伽利略发现的落体定律和抛物体运动的理论在人类发展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等几个问题上网查询相关的材料,并进行讨论、交流……整个课堂教学在热热闹闹地进行着。有查阅资料的,有讨论的,有拿橡皮、铅笔做“道具”演示落体运动规律的,还有几个淘气的学生把书本卷成了“圆筒”充当“望远镜”左顾右盼……该教师也显得很兴奋,时不时地走到学生中间参与小组讨论。临近下课的时候,该教师还“神采飞扬”地要求学生课后寻找材料去模拟仿造出一个望远镜来,一周后进行展评。在课后评议中,该教师还一直沉浸在这个教学生成的“喜悦”氛围中,认为这种做法“是生成学习内容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就是对新课程中关于“生成性”教学理念的充分体现和落实。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执教者在教学生成性的问题上陷入了如下误区。 误区一:“非预设性”,即背离了教学目标的约束而进行“随意性的生成”。现在学术界和中学教育界讨论比较激烈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课堂教学中“生成”与“预设”的关系问题。一谈到“生成”,总有人把它与“预设”对立起来理解,其实,二者并不矛盾,教学“生成”应该是在对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精心“预设”情况下的生成,是在严格遵守课程和教学目标要求下的“相机生成”,也就是说,有效的“生成”应该是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落实和体现“预设”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生成,核心功能在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尽管这是一种无法预知的生成,但却不是没有方向和目标的随意性生成,本质是“有计划”中的即时性变化,要受到计划和预设的约束,那种“教师跟着学生走,学生跟着感觉走”的盲目性教学是无效的教学。在上述案例中,该教师明显地违反了这个“忠实性”的原则。 误区二:“虚假性”,即在没有生成价值和情境下的牵强性生成。这是从是否具有生成性意义和价值以及是否应该进行教学生成的角度来说的。上述案例中,当有学生提出“伽利略制造的望远镜是什么构造”的时候,教师就不应该放弃原有的教学设计路径和策略改由学生讨论这个没有实际价值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本节课的目标),而是应该制止学生的进一步讨论或者让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同学课后自行查阅资料学习。因此,我们应该消除一种“误解”: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并非都可以作为生成性学习的资源和情境,而是首先要分清这个问题情境的价值意义。课堂的复杂多变,使得如何促成学生有效的生成,并且恰如其分地引导,就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生成性教学课堂中游刃有余地促成、引导、完成教学任务,我认为老师要做好三重角色:孜孜不倦的学者,“无为”的导演和充满爱心的使者。 孜孜不倦的学者。之所以把孜孜不倦的学者放在首位,实在是教师这一职业特征要求的,也是生成性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能够真正落实,出现成效所必需的。生成性教学强调的是课堂教学伴随师生不断生成而推进的,那么对于学生生成没有老师的慧眼,学生只能在吵吵嚷嚷中胡乱生成,老师没有广博的知识也难以有精彩的生成和学生分享。 “无为”的导演。我们的课堂教学毕竟不是专家讲座,知识的丰富虽然不可或缺,但只有这些还是不够的。生成性教学提倡的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课堂如何成为学生活动的舞台,而不是教师的独家讲座。如何能使学生思维真正地活跃起来,需要教师能像导演一样点燃学生的激情。

高效课堂宝典训练 英语七年级上册答案

参考答案 小升初入学知识衔接学案 第1课时 一、1.Cc Ll Xx Pp 2.Bb Hh Mm Yy 3.Oo Qq Ss Dd 4.Ff Nn Ii Uu 5.Aa Ee Oo Uu 二、1—6 CBCCAC 三、1—5 CAEDB 6—10 JIFHG 四、1—6 DFEABC 五、1.May/Can, your 2.What is 3.four pens 4.red 5.Here, are 6.What, weather 7.How old 8.What do 9.I am late 10.to have, me 一、1—5 BCACA 6—10 BCCBC 二、1.English. 2.Over 6,000 languages. 3.Yes, it does. 4.No, we use about fifty of them. 5.Women. 第2课时 一、1.computers 2.apples 3.cities 4.houses 5.sheep 6.watches 7.tomatoes 8.children 9.teeth 10.feet 11.wives 12.potatoes 13.plays 14.days 15.glasses 16.radios 17.zoos 18.lives 19.stories 20.leaves 21.babies 22.dresses 23.butterflies 24.deer 25.classes 26.brushes 27.keys 28.English 29.mice 30.men 二、1—5 CCCCC 6—10 BCCCA 三、1.twins twins是可数名词。 2.hair hair是不可数名词。 3.field field是土地、田地的意思,是集合名词,田地是没有界限的,本题中可视为不可数名词。 4.snow snow是不可数名词。 5.minutes minute是可数名词。 6.news news本身是不可数名词,没有复数形式。 7.meat 表示肉类的单词都是不可数名词,没有复数形式。 8.chicken chichen是不可数名词,没有复数形式。 9.bread bread是不可数名词,没有复数形式。 10.forest forest是集合名词,本题可理解为森 林是没有界限的,本题中可视为不可数名词。 四、1.is;is 2.Are;am;am 3.are; am 4.are 5.is;is 6.is 7.is 8.is 9.Is 10.is;is 11.is 12.are 五、1.Are these Peter’s basketball s 2.Is this the teacher’s pen 3.There are some books on Sam’s desk. 4. There are some children in the classroom. 一、1.countries 2.states 3.radios 4.lives 5.teeth 6.wishes 7.months 8.monkeys 9.cities 10.Children’s 二、1.A 解析:本题可以从第一句得出答案,他从窗 户往外看,可以推出他是在屋里的。 2.A 解析:本题从第三行的最后一句可以得出答 案,狗很饿然后它走向小男孩。狗是想吃东西才 向小男孩走去。 3.D 解析:本题答案在第三行。 4.B 解析:最后两题都需要在理解后半部分故事 的基础上进行推敲。Mr White把小男孩叫过来 说要给他一个先令,但是他打了小男孩一顿, 正如小男孩对小狗做的一样。Mr White是为了 教训小男孩。其他三项都是不准确的。 5.B 解析:读懂整篇故事,就可以知道,Mr White 是对小动物很有同情心的。 第3课时 一、1.sixty workers 2.fifteen English books 3.eight cups of coffee 4.four chairs 5.December 31st 6.July 1st 7.the ninth week 8.forty years ago 二、first;second;third;ninth;fourteenth; twentieth;thirty-fifth;eighty-first 二、1.the;the 2.The;a;a 3.an;The 4.the;the 5.a 6.a 7./ 8.an 四、1.eighth 2.quarter 3.thousands 4.first 5.second 6.sixth 7.twentieth 8. forty 一、1—5 CCBAB 6—10 BBBCB

怎样让课堂真正活跃起来

怎样让课堂真正活跃起来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而学生则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否积极主动投入是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主动参与、全身心投入学习过程,就需要变课堂为学堂,使课堂活跃起来。如何改变数学课堂的沉默现象,让课堂活起来昵?我认为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 1.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宗旨,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理论学习,拓展知识面,丰富教学素材,只有这样才能当好课堂的引导者。 2.教师要学会赏识和激励学生 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就要求教师要真诚的学会倾听和赏识学生,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让学生有一种被肯定的感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3.教师要学会与学生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合作与交流者。教师勇于走下讲台俯下身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这不仅是俯下身来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是老师放下架子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全身心地融入到了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 4. .教师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以往的课堂每一堂课呈现的方式都一样,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记,很死板。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新课改下要求采用开放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思考研究,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而获取知识或科学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的激发,思维的独立性、学习的参与意识、创新精神也能得到更好的培养,课堂气氛也就自然而然活跃起来了 总之,一个有效的课堂是一个活跃的课堂,一个活跃的课堂应有以下三个特点。 (1)课堂上要有“笑声” 师生之笑能舒缓紧张情绪,激发师生教学的积极心态,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树立欢乐课堂观念,让学生快乐学习。课堂上要有教学内容引发的笑声,有教学情境设置引发的笑声,有教师幽默语言引发的笑声,有学生机敏语言动作引发的笑声……有笑声的课堂,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学习参与度更大。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更主动,接受知识更快。所以,每一节课,教师至少要让学生笑一次。有笑声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会更高。 (2)课堂上要有“赞美声” 有些教师上课,习惯做“纠错”工作,课堂上常出现“批评声”、“叹息声”,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无声”。其实,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学中,我们要改变那种一味批评纠错的方式,用激励赞美声代替批评声,用激励赞美声来促使师生进入教学的兴奋状态。课堂教学中要有师生对教学内容的赞美;有教师对学生学习进步和取得成绩的赞美;有学生对教师精湛教学技艺的赞美;有学生对学生学习创新的赞美……这些“赞美”,催发师生学习进取精神,激活师生沉淀的潜力,提高师生的美感品位。这样,使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师生教学互动更加丰富,师生教学互动更为融洽,必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