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基础知识教案

透视基础知识教案
透视基础知识教案

透视基础知识教案

透视基础知识

慈溪职高

胡草丽

课题:透视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认识与理解透视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1、认识与理解透视基础知识

2、在绘画表现中熟练运用

教学目的与要求:透视是绘画中最基础的知识点,是每一个学生必须认识与理解的,并且在绘画中熟练运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透视图、画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在生活中看东西(人、物等)前后、远近有什么变化, 引入课题:透视基础知识

二、讲述新课:

1、透视原理

人的眼睛观看物象,通过瞳孔反映于眼睛的视网膜上而被感知的。距离愈近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愈大,距离愈远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愈小,这种近大远小的视觉现象,被称为“透视现象”。

(图2-2-1JPG)

教师提问: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透视现象

由于我们的视觉关系,所看到的同样宽窄的道路、田野、越远越窄,同样宽窄的数目、电线竿、越远越小,最后消失不见了,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透视现象”。 (如下图)

树木透视变化图

图:2-2-2JPG

房子透视变化图

图:2-2-3JPG

街景透视变化图

图:2-2-4JPG

我们画几何体、画静物、画人物、画风景等都必须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才能准确的描绘物体在空间各个位置的透视变化,使物体具有空间感、纵深感和距离感。(如下图)

人物透视变化图

图:2-2-5JPG

地下车库透视图

图:2-2-6JPG

油画箱透视变化图图:2-2-7JPG

教堂室内透视变化图

图:2-2-8JPG

2、透视变化与造型

透视缩形:立方体的观察中最多能看到的三个相等面中,凡具有前后深度关系的体面,不仅大大缩扁,而且改变了固有的正方形形状。

素描造型就是要在仅具有二维空间的画面上,表现具有三维空间的物体。(在平面上表现物体的空间深度和体积感)

立方体的透视图,立方体具有完全相同的六个正方形体面

图:2-2-9JPG

3、透视的常用术语

1、视角与视域

视角:是从眼睛看物体所形成的圆锥性视域角度,作画采用60度视角。视域:人的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透明蓝色块为视角,透明红色块为视域

图:2-2-10JPG

2、视点与心点

视点:指画者眼睛的位置

心点:只画者的眼睛正对视平线上的一点。 3、视线与视平线

视线:又称“视中线”,指视点与心点假设的一条连接线。视平线:指与视点等高的一条假设的水平线。蓝线为视平线,红线为视线

图:2-2-11JPG

4、透视画面与物面

透视画面:指画者与被画物之间假设的一个与视线垂直的透视平面。

物面:物体所在的一条假设的水平线。

红色块为透视画面,浅蓝色块为物面

图:2-2-12JPG

5、原线与变线

透视图中凡是变动了的线称变线,不变的线称原线,要记住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规律。

原线:不产生透视变化的线(平行于画面包括垂直线、水平线和斜线) 变线:产生透视变化的线,即消失线

红色线为原线,蓝色线为变线

图:2-2-13JPG

6、灭点:又称“消失点”,它是变线透视消失的汇集点。红色虚线交叉点位灭点

图:2-2-14JPG

三、布置作业:

1、熟记透视的常用术语、理解透视的原理及透视变化与造型的关系

2、观察物体寻找视点、视中线、原线、变线等

四、课程小结:

回顾本节内容

1、透视原理

2、透视变化与造型

3、透视的常用术语 1、视角与视域

2、视点与心点

3、视点与心点

4、透视画面与物面

透析基础知识上课讲义

透析基础知识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透析基础知识 1规律性血液透析的患者每次透析时间为4小时。肝素使用时间比透析时间短30分钟。 2 血液透析设备包括(1)透析器(2)水处理系统(3)透析液(4)血液循环控制系统(5)超 滤及超滤控制系统(6)透析机基本结构和维护消毒。 3血液循环控制系统:由动脉血路,透析器,静脉血路三部分组成。 从患者的血液引流出体外开始到透析器的动脉端称动脉管路。 动脉血路上也有血泵,肝素泵,动脉壶和动脉压力监测器。 静脉血路上有静脉壶,静脉压监测器,空气探测器及静脉夹。 4超滤: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液体在压力的作用下通过半透膜的运动称为超滤。能排除尿毒症患 者体内多余水分,是透析疗法的主要功能之一。 5合理使用抗凝剂:1)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或使用行动静脉内瘘的患者,或深静脉留置导管术后立 即进行紧急透析者,为了有利于止血,避免皮下血肿。一般选用低分子肝素透析。2)对于血 管条件好,无出血倾向患者采用常规剂量肝素透析。3)对于严重出血倾向可给予无肝素透 析。 6透析用水要求清除所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影响透析液电解质浓度的物质,对透析机造成 损害的物质,包括不溶解性颗粒,可溶性有机物,可溶性无机物,重金属和微量元素,细菌和致热源。 7透析液电导度主要反映钠离子的浓度,正常范围13.5----14.5ms/cm,钠浓度过高时患者易口 渴,心力衰竭;钠浓度过低可引起抽搐,低血压。 8透析液的正常温度为36.5---37.5C,温度过高会引起溶血,过低患者会发冷,寒战。 9血液透析定义:简称血透,是根据Gibbs-Donan膜平衡原理,将病血液与透析液同时引入透析器内,分别在透析膜的两侧反向移动,两种液体内的溶质及水按浓度梯度和渗透压梯度作跨膜运动,以进行物质交换,达到动态平衡,又称人工肾。

绘画中的透视 教案

《绘画中的透视原理》教案 彭富江08345820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分析,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基本透视原理并且能够基本正确的运用到今后的各种绘画中 教学重点:学生能初步了解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把透视原理基本正确运用到绘画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上课之前,线看看这张图片,在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铁路随着距离的变化有呢些不同呢?旁边这个电线架子随着距离的变化又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再想,(示意图)公路是属于哪一个属性呢?(近宽远短窄 公路旁边的树呢?(近高远低 这同学们,种现象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绘画中的透视原理 二,具体理解 现在我们把这个粉笔盒可以画成这样的样子

(平行透视)在我们这幅一点透视中就能够基本涵盖刚才所讲的透视关系 我们观察相等的横线近处与远处的横线由长到短的关系。 相等竖线由距离的变化的由高到低的关系 我们把这个粉笔盒再这么旋转一下,就可以画成这样的成角透视

同样的能够发现大小高低的变化 我们再观察下面这幅图片 在图片中我们看到,相同大小的船随着距离的变化有呢些变化?能够得出哪样的透视关系呢?(近大远小) 我们同样可以想到生活生活中很多这样的现象,比如公路上的小汽车等近处和远处的大小变化

但是在我们的绘画过程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透视原理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 我们先看这张图片

在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的脸随着距离的变化出现,近处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人的五官,但随着距离的变化,五官越来越模糊,最后只剩下一个影子我们用简笔画就可以这样变现出来(简笔画 为什么我们说这个关系很重要呢?是因为在我们绘画的过程中,不管是油画还是国画素描水粉等绘画中,空间层次的前后关系的区别拉开这个关系就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同学们今后的作画中能够切身体会到 比如下面这幅画 综上所述,我们在绘画中用线和面表现出物体空间位置,轮廊和投影的绘画原理就叫透视 三,透视在绘画中的运用 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对透视这个基本概念有所了解,那么我们怎么

透析基础知识

透析基础知识 1规律性血液透析的患者每次透析时间为4小时。肝素使用时间比透析时间短30分钟。 2 血液透析设备包括(1)透析器(2)水处理系统(3)透析液(4)血液循环控制系统(5)超滤及超滤控制系 统(6)透析机基本结构和维护消毒。 3血液循环控制系统:由动脉血路,透析器,静脉血路三部分组成。 从患者的血液引流出体外开始到透析器的动脉端称动脉管路。 动脉血路上也有血泵,肝素泵,动脉壶和动脉压力监测器。 静脉血路上有静脉壶,静脉压监测器,空气探测器及静脉夹。 4超滤: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液体在压力的作用下通过半透膜的运动称为超滤。能排除尿毒症患者体内多余水分,是透析疗法的主要功能之一。 5合理使用抗凝剂:1)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或使用行动静脉内瘘的患者,或深静脉留置导管术后立即进行紧急透析者,为了有利于止血,避免皮下血肿。一般选用低分子肝素透析。2)对于血管条件好,无出血倾向患者采用常规剂量肝素透析。3)对于严重出血倾向可给予无肝素透析。 6透析用水要求清除所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影响透析液电解质浓度的物质,对透析机造成损害的物质,包括不溶解性颗粒,可溶性有机物,可溶性无机物,重金属和微量元素,细菌和致热源。 7透析液电导度主要反映钠离子的浓度,正常范围13.5----14.5ms/cm,钠浓度过高时患者易口渴,心力衰竭;钠浓度过低可引起抽搐,低血压。 8透析液的正常温度为36.5---37.5C,温度过高会引起溶血,过低患者会发冷,寒战。 9血液透析定义:简称血透,是根据Gibbs-Donan膜平衡原理,将病血液与透析液同时引入透析器内,分别在透析膜的两侧反向移动,两种液体内的溶质及水按浓度梯度和渗透压梯度作跨膜运动,以进行物质交换,达到动态平衡,又称人工肾。 10弥散:任何溶质总是由浓度高的部位向浓度低的部位流动,这种依靠浓度梯度进行的转运叫弥散,这是清除溶质的主要机制。影响弥散的因素包括溶质浓度梯度,溶质的分子量,半透膜的阻力,透析时血液和透析液的流速等。11血液透析时血液与透析液逆向流动时浓度梯度最大,血液与透析液同向流动时,其清除率将减少10%。 12血液透析的适应症 (1)急性肾功能衰竭: 1)用利尿药难以控制的水超负荷, 2)用药物难以控制的高钾血症 3)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 4)有明显的尿毒症临床表现和并发症。 (2)慢性肾衰 : 1)有尿毒症表现非透析治疗无效。BUN高于28.56mmol/L血肌酐高于707umol/L. 2)肾移植前准备,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导致肾衰或慢性排斥反应致肾功能失调,需透析治疗维持。13干体重:身体内无多余水分潴留,也不缺水时的理想体重。身体无不适,血压正常(高血压者除外),无水肿的体腔积液(胸水,腹水,心包积液)X线胸片检查心胸比例小于50%,无肺淤血表现时的体重为干体重的设定值。

第四单元第一课描绘我们的校园教案-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上册

第四单元美丽的校园 第一课描绘我们的校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感受校园环境及建筑的美感。结合校园建筑物, 学习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体验、交流等活动,指导学生运用绘画透视和绘画构图知识表现校园环境和建筑的美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绘画实践中,让学生认识到透视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会运用透视知识美化我们的生活,表现校园的空间之美,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难点:运用绘画透视和绘画构图知识表现校园环境和建筑的美感。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幅作品是如何表现景物空间的?”(分析、讨论) 1.出示荷兰画家霍贝玛的作品《密德尔哈尼斯的林阴道》 2. 展示带有透视线的作品《密德尔哈尼斯的林荫道》,教师总结并阐述这件作品是运用了透视规律来表达景物空间的。[来源学科网] 二、发展阶段 提问:什么是透视画法?透视的分类是怎样的?教师讲解:透视是一种符合正常视觉感受的科学变形,根据透视的特点,可以将透视分为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两种。

1.展示PPT 课件:与学生分析学习平行透视的规律,教师讲解平行透视的概念并与学 生讨论探究平行透视的规律特点。 平行透视又叫一点透视,通常看到物体的正面,而且这个面和我们的视角平行。由于透视的视觉上的变形,产生了“近大远小”的感觉,透视线和消失点就应运而生。平行透视只有一个消失点。因为近大远小的变形,所以形体产生了纵深感。展示学生运用平行透视方法的绘画。 2.展示PPT 课件:教师与学生分析学习成角透视的规律,教师讲解成角透视的概念并与学生讨论探究成角透视的规律特点。 成角透视又叫两点透视,看到物体两个面以上,相应的和视角成一定的角度。成角透视所有垂直方向的线条都是垂直的,没有变化。不过较中间的垂直线比相对两侧的垂直线较长一些,这样的“近长远短”符合透视的规律。成角透视是最符合正常视觉的透视,也最富立体感。 3. 通过刚才的学习,请同学们讨论比较总结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各有什么样的消失规律? 教师总结:平行透视只有一个消失点。成角透视有两个消失点。 【作业布置】 展示两幅学生便于利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方法表达的校园图片,安排练习。 作业要求:用线条来表达作业。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教案示例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教案示例 山东省郓城县侯集中学严作涛 教材分析 《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彩的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个活动。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内容知识量大,逻辑性强,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学习本课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造型能力,是美术教学重点。 学生分析 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知识特点,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好奇心强。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感性和理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勇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我带领学生到室外观察校园场景,让学生自制取景框,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评价,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设计理念 “优美的校园”中将《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空间──校园造型结合起来,多角度、多方位、多视点地去发现、寻找、理解、表现校园建筑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和表现能力。 为了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我采用多媒体和示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视觉元素和透视法则,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活动方式 采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理解掌握透视规律。 2.结合校园建筑物,学习方形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教学流程 一.导入主题 用投影放出校园甬道、教学楼线描图(有透视错误、无立体感),分析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 引导:我们在绘画时,画出的物体常常没有立体感,原因是透视错误造成的,所以我们需要了解透视,运用透视规律来画,纠正画面中不符合透视规律的方法。你想知道什么是透视吗? 二.学习透视与练习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点、了解透视术语。 1.视点:观察者眼睛的位置。 2.视平线:目光平视前方,在假想画面上与视点等高的一条水平线。在开阔的野外,视平线是与地平线重合的。 3.主点:由视点向正前方延伸一条视中线,与视平线相交的一个点(亦称“心点”)。 4.余点:方形物体的两组水平平行线向左右两边分别聚集并在视平线上消失的两个点。 请两名学生,一站一坐,观察石膏立方体和讲桌对自己所处位置的视点、心点、视平线,并用取景框画出来。 学生用取景框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透视》教案

描绘我们的校园一一透视原理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七年级美术上册第四单 元《美丽的校园》第一章《描绘我们的校园》活动一:学习与研究一—透视法。其主要内容是:透视知识的学习,是活动二写生与表现必备的造型基础之一。透视知识的学习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美术语言,提高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发展学生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透视是造成物体在绘画中产生空间感的主要因素。 2过程和方法目标:掌握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规律,并能用学到的知识画出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锻炼学生感性和理性思维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消失规律。 难点: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实际运用。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教材 学生:教材、纸、笔、尺 四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 2.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教学楼线描图(有透视错误、无立体感),请同学们分析原

因。 教师归纳总结并导入新课。 3.讲授新课: ⑴.了解透视的概念及一些术语: ①透视:是通过一层透明的平面去研究后面物体的视觉科学,是一种表现空间深度的简明方法。 ②视点:观察者眼睛的位置。 ③视平线: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④消失点: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上的点。 (2).看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透视现象存在。 课件展示图片,请同学们找出相同点。 教师小结:“近大远小”是透视变化中最基本的规律。 ⑶.透视的分类:平行透视、成角透视 课件展示,请学生比较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区别。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总结:平行透视----一个消失点;成角透视----两个消失点 4.探究与表现 课件展示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及分析图,让学生加深印象。 课堂作业:要求同学参照图片展示的建筑,画出一幅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线描图。教师巡视指导,展示学生作业。 5.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五.板书设计: 透视原理 1.基本规律:近大远小 2.平行透视:一个消失点 成角透视:两个消失点【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 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

血液透析基础入门知识资料试题

血液透析知识试题69 血液透析知识试题;一、名词解释;1、CPR:即心肺复苏,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2、低蛋白饮食:是一种限制蛋白质供给量的饮食;3、单纯超滤:是通过对流转运机制,采用容量控制或;4、干体重:患者无水肿、无组织间隙及血管内水分潴;5、失衡综合征:是指在透析中或透析结束后不久(一;--6、代谢性酸中毒:以血浆【HCO3】原发性减;正常者称为代偿性代酸;7、诱导期 血液透析知识试题 一、名词解释 1、CPR:即心肺复苏,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循环突然停止而采取的有效的关键性的抢救措施。其目的在于恢复机体有效的气体交换和血液循环,达到整个机体生命活动及功能恢复正常。 2、低蛋白饮食:是一种限制蛋白质供给量的饮食。一般用于急性肾炎,尿毒症,肝功能衰竭的病人。每日蛋白质供给量约为每公斤体重0.5克,总量根据病情一般限制在20--40克(包括动植物蛋白),在限量范围内要求适当选用优质蛋白,如牛奶、鸡蛋、瘦肉等。 3、单纯超滤:是通过对流转运机制,采用容量控制或压力控制,经过透析器或血滤器的半透膜等渗的从血中除去水分的一种治疗方法。

4、干体重:患者无水肿、无组织间隙及血管内水分潴留状态下,液体平衡时的净体重。(临床定义:是HD患者在透析过程中不出现症状及低血压所能耐受的最低体重) 5、失衡综合征:是指在透析中或透析结束后不久(一般24小时内)出现的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血压升高,肌肉痉挛,嗜睡,行为异常,严重者出现惊厥、癫痫样发作,甚至昏迷、死亡。 --6、代谢性酸中毒:以血浆【HCO3】原发性减少和PH降低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仅有【HCO3】轻度降低而PH 正常者称为代偿性代酸。 7、诱导期透析:指患者开始血液透析的最初一段时间的透析,即患者从未经血液透析的明显尿毒症状态过渡到平稳透析的透析阶段。 8、血液灌流:是将患者血液引入装有吸附剂的灌流器中,通过吸附剂的吸附作用,消除外源性或内源性毒素,将净化后的血液回输体内的一种血液净化方法。 9、医院感染爆发:是指医疗机构或其它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二、填空

绘画社团校本课程

东原实验学校绘画社团校本课程 指导教师:焦德仓 2015.03

《素描》教程 第一部分:石膏几何体、静物素描教案 课程名称:石膏几何体、静物素描 教学目的:通过本科教学使学生懂得写实素描:静物、石膏几何体写生的意义。 掌握写生的观察方法、作画步骤、和技巧。为上好其他绘画专业课奠 定造型基础。 教学重点:正确的观察方法,对形体空间状态的理解和分析,透视现象和原理。教学难点:对形体空间状态的理解,绘画透视原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参观法、图片展示法,谈话法。 教材:《素描》刘虹编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 7—5621-1893-0 参考书目: 《素描静物教学对话》宫六朝编河北美术出版社ISBN 7-5310 -1463 -7 《素描石膏几何体》宫六朝,张新凯著河北美术出版社 ISBN7-5310-1180-8/j.973 《素描静物》张路光著河北美术出版社 ISBN7-5310-1177-8/J.970 教学工具准备:1 教具---写生台、衬布、景物、石膏几何体若干、范画、印刷画页、画册。2 学具---素描纸、中华绘图铅笔、HB、B、2B、4B、削笔刀、橡皮。 学时:6╳10 课时分配: 一理论部分6课时。 1 概述:素描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和学习的意义;素描的工具材料。 2景物、石膏几何形体写生的目的和意义。

3景物、石膏几何形体写生基本透视原理。 4景物、石膏几何形体写生的光影规律。 5写生中的角度选择及构图。 6写实素描的观察方法与表现。 7素描造型的基本要素。 8长短期素描作业的表现方法。 二实践部分54课时 作业1:立方体、白衬布 要求:线造型,立方体的各条棱边线必须服从透规律。简单画出白 色石膏不同面,由于受光角度不同所呈现的不同深浅调子。 作业2:立方体,陶罐,浅灰色衬布写生。 要求:线造型略加光影,仍然训练学生对形体和透视现象的理解。 作业3:深灰色衬布,圆锥体,瓷灌,立方体。(要求同上) 作业4:球体景物,十字交叉体,金属器、黑色衬布。 要求:全因素描,画出物体的质感量感。 作业5:学生自己选择摆放一组静物作为考试得题目。 评分标准:物体的形状比例准确,符合绘画透视原理;构图大小前后要有层次感、有节奏感。明暗素描关系正确,有空间感,立 体感,能体现出物体的质感量感。 写实素描-----静物、石膏体几何写生课讲义一概述 (一)素描的基本概念:

最新透视学-教案

电子教案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含实践)。课程采用边讲边练、讲练结合、边学习边实践的教学方法,辅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基础理论扎实,能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透视学的基本概念,使学生能根据不同环境绘制出透视图的基本技能。 1.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透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和构图方式; (2)掌握绘制的物体空间的尺寸,为绘制透视图的比例打下基础; (3)掌握特定环境的透视变化因素; (4)掌握几种透视图的制图方法。 (5)根据实践案例、项目能独立完成设计。 2.能力培养目标 (1)初步具有徒手作图能力; (2)具有根据不同条件完成透视图的能力; (3)具有灵活运用所学透视技法的能力。 3.素质教育目标 (1)具有较强的设计意识; (2)具有艺术的.科学的.严谨的态度与思想。 三.教学内容: (一)理论教学1: 1.透视的基本概念 2.透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术语 3.透视的基本规律(法则) 4.确定物体形状的基本透视方法 5.平行透视(一点透视) 平行透视概念;平行透视设计构图画面特点;构图画面框架建立过程;物体比例的设置;室内或室外场景平行透视。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剖析典型案例。 教学实施: 一.透视的定义 “透视”(Perspicere)即“透而视之”。就是透过透明平面看前方的景物,使三维的景物投影到二维的透明平面上,形成立体的图像,这就是透视。

二.透视三要素 透视学是研究如何把看到的立体的景物转换成平面的透视图,即研究在平面上进行立体造型规律的。而要在平面上取得立体的透视图非要借助假定的“画面”不可。因为透视图形是视线(眼睛到景物之间的连线)通过画面是留下的轨迹。物体的大小.画面离眼睛的远近以及眼睛对物体的角度都将决定透视图形的变化。 物体.画面.眼睛这是构成透视图形不可缺一的三要素。 眼睛——透视的主体,是眼睛对物体的观察构成透视的主观条件。 物体——透视的客体,是构成透视图形状的客观依据。 画面——透视的媒介,是构成透视图形的载体。 三.透视的名词术语 1.视点EP(Eye Point):画者眼睛所在的位置。 2.停点SP(Standing Point):视点在基面上的垂直落点,也称驻点。 3.画面 PP(Picture Piane ):作画时假设竖在物体前面的透明平面,是构成透视图形必备的条件。 4.中心视线CVR(Central Visval Ray):视点到画面的垂直连线,是视域圆锥的中轴线,又叫视中线.中视线.视轴。 5.视心CV(Center Of Vision):中心视线与画面的垂直交点。又称心点.主点.视心点。 6.视平线VH(View Horizon):过视心所作的水平线。 7.视平面HP(Horizontal Piane):视平线所在的水平面 8.视高H(Height):视点到立点的垂直距离。 9.视距D(Distance):视点到视心点的垂直距离。 10.视线SL(Sight Line):视点到物体上各点的连线。 11.基面GP(Grand Plane):物体所在的平面,也是立点的所在面。 12.基线GL(Grand Line):画面与基面的交接线。 13.灭点VP(V)(Vanishing Point):不平行于画面的直线无限远的投影点,也称消失点。 14.中心视线CL(Central Line):过视心点所做的视平线的垂线,也叫中垂线。15.测点M(Measvring):以灭点为圆心,以灭点到视点的距离为半径所作的圆与视平线的交点,也称量点.测量点。 16.视角SA(Sight Angle):任意两条视线与视点构成的夹角。绘画上采用的视角不超过60°,当视角过大时,透视图形会产生不正常的变形。 17.视域(Visual Threshold):固定视点所能见到的空间范围。绘画上通常采用600以内的视域作画。60°视角左右的视域叫舒适视域。 18.地平线HL(Horizon Line):平原上看到的天空与地面的交接线。投影在画面上与视平线重合。 19. 距点DP(Distance Point):以视心为圆心,视距长为半径作圆称作视距圆,圆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称为距点。常用到的是视距圆与视平线的两个交点。是所有平行于地面.与画面成45°角的平行直线的灭点。 20.余点RP(Rest Point):余角透视中在视平线上,除了距点和视心点以外的其它灭点都叫余点。 21.内余点IP(Inside Point):余角透视中在视平线上视心与距点之间的灭点。

素描入门教学计划

素描入门教学计划 素描入门教学计划 基础素描教学计划 目标: 1、建立素描的完整概念、明确素描学习的方法、步骤和要求,通过训练基本技法的途径, 提高素描造型能力。 2、本学期时间较短,要求学生强化课后训练,巩固课堂知识点,做到熟能生巧。 3、通过学习基础的美术知识,提高学生审美水平。 任务: 1教学内容:美术理论2教学内容:素描写生基础知识3教学内容:几何体结构素描的造型手段4教学内容:结构的再认识 ①教学要求:运用正确的方法表现形体的结构②教学目的:明确结构素描的表现方法③教学重点:几何体结构与形、透视的关系④教学难点:形体、透视的分析5教学内容:辅助线 ①教学目的:了解什么样的线是辅助线,辅助线在结构素描中的意义 ②教学要求:学会运用辅助线,把握物体的形、比例、结构③教学重点:辅助线与结构的关系④教学难点:辅助线的运用技法6教学内容:

空间感 ①教学要求:通过线条的轻重、浓淡、粗细、虚实来表现物体的空间感;②教学目的:通过比较,感受线条的表现力;③教学重点:线条的表现力与空间感的体现;④教学难点:线条的灵活度7教学内容:结构素描中线的表现①教学要求:理解结构线、辅助线的作用,并在写生过程中运用;②教学目的:使学生对形体结构有认识,理解结构素描的表现方法;③教学重点:如何提高线条的表现力8教学内容:作画步骤 ①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正确思维,掌握有序的作画步骤;间构造的体会和研究上; ③教学重点:每一步骤中的主要表现内容④教学难点:作画过程中的整体把握9教学内容:正确的观察 ①教学目的:理解观察在作画中的作用及影响;②教学要求:学会动笔前的观察,作画中有效的观察;③教学重点、难点:观察方法、表现技巧10教学内容:物体形态的掌握及表现①教学目的:使学生更好的表现出形体的立体感;②教学重点:如何掌握物体的形态11教学内容:作品的表现艺术①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表现的技巧;②教学要求:掌握整体画在作画过程中的运用以及能正确意识到画面整体表现的效 果及完美性; ③教学重点、难点:作画过程中的整体性12教学内容:多面体的形体分析①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方式;②教学要求:能分

透视基础知识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20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r \?

透视基础知识 慈溪职高 胡草丽 课题:透视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认识与理解透视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1、认识与理解透视基础知识 2、在绘画表现中熟练运用 教学目的与要求:透视是绘画中最基础的知识点,是每一个学生必须认识与理解的,并且在绘画中熟练运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透视图、画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在生活中看东西(人、物等)前后、远近有什么变化? 引入课题:透视基础知识 1、透视原理 人的眼睛观看物象,通过瞳孔反映于眼睛的视网膜上而被感知的。距离愈近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愈大,距离愈远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愈小,这种近大远小的视觉现象,被称为“透视现象” 。 教师提问: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透视现象 由于我们的视觉关系,所看到的同样宽窄的道路、田野、越远越窄,同样宽窄的数目、电线竿、越远越小,最后消失不见了,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透视现象” (如下图)树木透视变化图 图:2-2-2JPG 、讲述新课: (图2-2-1JPG)

我们画几何体、画静物、画人物、画风景等都必须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才 能准确的描绘物体在空间各个位置的透视变化,使物体具有空间感、纵深感和距 离感。(如下图) 人物透视变化图 口口 □口 □口 房子透视变化图 图:2-2-3JPG □ □!.!□口 ■ 站商口口 门P 0 □ 也口口 街景透视变化图

透视学论文

绘画艺术的舵轮——透视学 一、阐述透视学的概念。 透视学是绘画、设计等视觉艺术的一门基础技法理论学科,他从理论上解释了物体在二维平面上呈现三维空间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掌握透视学知识,能够使我们判断出所描绘对象的形体应该发生何种变化,怎样变化,从而在绘画的创作和设计构思过程中,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透视法则,表现出丰富、多元的视觉效果,使得绘画和设计作品能够更准确、更具艺术感染力。 二、透视学与绘画的关系。 第一,缩形透视,研究物体在不同距离处的大小(即线透视)。 绘画以透视学为基础,透视学不是别的,只不过是关于我们肉眼功能的彻底的知识。眼睛的功能很简单:在一个锥体中摄进一切摆在眼前物体的形状和颜色。 线透视研究视线的功能,并借助测量发现第二物比第一物缩小多少,第三物比第二物缩小多少,依次类推到最远的物体。我们实验发现,几件大小相同的物体若第二物体与眼睛的距离是第一物体与眼睛的一倍,则大小只有第一物体的一半;再者,第三物体距离与第二物体距离第一物体的距离相等,则大小只及第一物体的三分之一,依次按比例缩小。 像平面——透视无非是从一片光滑透明的玻璃后面观看某一地点。在玻璃面上可以描绘下在它后面的一切物体,这些物体形成一个锥形射入我们的肉眼。 在这里举个例子:两匹马沿着平行的跑道奔跑至同一个目标,假使眼睛从两条跑道的中间望去,可见它们越跑越相互靠拢,这是因为映在眼睛上的马的像往瞳孔表面的中心移动了。速度相等的物体之间,离眼睛远的显得慢,而离眼睛近的显得越快。 亮度和背景对透视具有一定的影响。同样远近、同等大小的几个物体之中,被照的最亮的一个物体显得最近、最大。 远处看许多发光物体,虽然它们是相互分开的,但是看上去会连成一片。 物体一远看就失去了自己的比例。这是因为较明亮的部分比较暗的部分以较强的光线向眼睛发射它的形象。就好比一个女人身上穿着黑衣,头上缠着白布巾,她的头似乎比穿黑衣的肩部宽两倍。 如果不是由于物体的边缘尽出和界限处背景的差别,人眼就不能和正确判断任何一件可见物体。月亮虽然距离太阳很远,但是在日食的时候正介于太阳和我们的眼睛之间,以太阳为背景,人眼看去时,月亮似乎连接在太阳上一样。

透视学基础知识

透视学基础知识 作为构图的一个基础部分,采用何种透视技法会对画面风格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这也成为个人风格的一部分。这里我就收集整理了一些网上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些帮助。 焦点透视分三种:线透视、色彩透视、隐没透视。这是对人眼真实观察的近似客观反映。 线透视是一种把立体三维空间的形象表现在二维平面上的绘画方法,使观看的人对平面的画有立体感,如同透过一个透明玻璃平面看立体的景物,然后直接把轮廓描画在玻璃上。说白了就是近大远小,透视方向上线条汇聚。这是西方绘画中最常用的透视方法。 色彩透视,也成为空气透视,用颜色的鲜明度的大小表现物体的远近:近处物体色彩鲜明,越远的物体越失去原来的颜色。 隐没透视,用物体清晰度的大小表现物体的远近,所谓“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树无枝,远人无目”。 这里举个例子,其实我在PS的时候,在原图线透视的基础上加上了,色彩透视和隐没透视效果。

散点透视法 在绘画中,透视的出现的时期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由达.芬奇发现并对其进行研究,发展之后就传承下来了。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认为只有西洋画有透视,传统的中国画没有透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传统的中国画是有透的但它的透视方法与西洋画的透视方法有很大的不同,西洋画讲究焦点透视法,传统的中国画讲究散点透视法。 散点透视法不拘泥于一个观点,它是多视点的,在表现景物时,它可以将焦点透视表现的近大远小的景物,用多视点处理成平列的同等大小的景物。散点透视法,可以比较充分地表现空间跨度比较大的景物的方方面面,这是传统中国画的一个很大的优点。

“散点透视法”符合心理的真实,是种内在的真实。“焦点透视法”符合视觉的真实,是种外在的真实。这两种结构法的差异,从文化积淀角度看,也许正透露出了一者更重视内心(主体),一者更重视环境(客观)的东西文化差异的消息。 散点透视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它用散点透视的多视点原理,把古代汴京东郊以虹桥为中心的风景、人物、城郭、街道、桥梁。船只等等丰富内容的场面散点在一个画面,给予了充分详尽的表现。如果采用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法,它只能突出地表现画家确定的一个视点周围的景物,也只能将其它许多景物根据近大远小的原则虚隐掉。 因此传统的中国画并不是不重焦点透视,它不过是在一幅画中根据需要采用多个焦点透视而已。这是传统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古代确实没有系统的透视学,但对于科学的焦点透视法,也早有朴素的深刻认识。早于德国透视画家丢勒一千多年的六朝刘宋时期的宗炳,就曾写过一篇《画山水叙》说明了透视学中按比例远近布置物景的法则。但中国画家多喜欢表现空间跨度大的山川江河,甚至想把整条长江都画到一幅画中,他们不满足于用一个焦点来束缚自己的视野,因此,中国画家多采用移动式、减距式、以大观小的散点透视法来表现无限丰富的景象。这种手法给画家带来了空间处理上的极大自由度。 中国画在的透视学应用: 1)多视点 中国画善于表现丰富的情节,西方绘画注重单视点(类似于摄影).中国画讲求的丰富情节用单视点是不能完成的.因此,中国画用(类似于把摄象的多镜头分割 再重新组合)多视点来表现 2)高视高 采用微俯的视角表现,"远山即高"高山往往是画在远处的,其间再用云雾缭绕加以衔接.表现一种人比山高的心情.中国画是不采用近距离仰视来表现高山的.

血液透析基础知识

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简称血透,通俗的说法也称之为人工肾、洗肾,是血液净化技术的一种。其利用半透膜原理,通过扩散、对流体内各种有害以及多余的代谢废物和过多的电解质移出体外,达到净化血液的目的,并吸达到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目的。根据其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和连续性血液透析治疗。除了应用于慢性肾衰替代治疗外,还广泛应用于不同原因引起的急性肾衰、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外伤、急性坏死性胰腺炎、高钾血症、高钠血症、急性酒精中毒等。在全世界依赖透析维持生命的50万患者中多数是血透,对减轻患者症状,延长生存期均有一定意义,也是抢救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措施之一。 血液透析-发展历史 1、历史学家称最早的透析是在古罗马皇帝的浴池。在那里四周用大理石铸造,池水沸腾充满蒸汽,那些患尿毒症的人们在浴池里通过出汗和蒸气浴使体内的毒素和水分清除到池水中。在人们寻求有效的透析方法的过程中,由于毒素和水分地逐渐堆积,无数的尿毒症病人死亡了。通常他们会静悄悄地死在家里,有人称之为“dropsy”(浮肿而死)。 2、从1850年开始,人们寻求清除毒素和水分的研究有了一定进展。1854年,苏格兰的化学家ThomasGraham利用牛的膀胱膜做为过滤分子的膜。在以后的近一个世纪里,科学家们遍寻可以作为半透膜使用的能够过滤水分和毒素同时又不容易破坏的材料。烟丝和纤维素膜一直应用到现在。 3、1943年,被公认为现代透析机之父是荷兰Groningen大学的年轻医生WilliamKolff。为了得到制造透析器必须的材料,他冒着生命危险伪造文书,他制造了第一个现代鼓膜透析机。在其后的10年里,这个技术一直被作为全球的临床标准。Kloff的透析机非常简陋,他应用的是一个巨大的木条制成的旋转的鼓膜,缠绕了30~40米醋酸纤维素膜,然后放到一个巨大的透析液缸里。 4、20世纪60年代,华盛顿的Georgetown大学医院的GeorgeSchreiner医生开始为肾衰竭病人提供长期的透析治疗。另一方面,战争也使透析治疗在20世纪50年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美国当局参加了朝鲜战争,战士的医疗问题使美国官员大伤脑筋。很多士兵在身体主要器官受伤后常继发肾衰竭,85%的人因此而致死,而战争的总体死亡率只有5%。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局要求在前线使用30分钟的透析治疗。结果证明透析治疗大大降低了死亡率,这进一步证明了新型透析机的效果。这次在朝鲜战场上的成功使透析治疗在和平年代得到了广泛使用。 5、20世纪60年代初,GeorgeSchreine医生的战地诊室成为第一个为慢性肾衰竭病人提供中心透析的地方。他的动静脉分流装置使血液持续流出体外循环往复,使长时间透析成为可能。纤维素膜的产生更促进了透析治疗在全世界开展。 血液透析-原理

石膏几何体素描写生教案

石膏几何体素描写生教案 实习老师: 课题:石膏几何体 授课年级:高中一年级 课时:1课时 课型:单一课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石膏几何体写生的意义。掌握写生的观察方法、透视规律、作画步骤。 教学重点:正确的观察方法,对形体空间状态的理解和分析,透视现象和原理。 教学难点:对形体空间状态的理解,绘画透视原理。 教学方式:讲授法、示范法、图片展示法。 课程内容: 一、概述 (一)素描的基本概念: 在绘画艺术中素描是指一切所有的单色绘画。基本分为线素描和光影素描,线造型素描是中国绘画的主要特征,西方绘画也很讲究线的运用,但其特点和中国绘画有很大的区别,首先是由于使用的工具不同,所以目的取向易不同,有硬笔和软笔的区别。线素描着重表现形体的形状和结构,光影素描表现形体受光后所产生的形态,立体空间关系等。 (二)素描的基本分类: 从绘画风格方面来讲,我们把它分为写实素描和意向素描。一般来说写实素描是比较尊重客观实体的特征。意向素描是比较强调画家本人的主观感受和想法。 (三)素描的工具材料 铅笔、炭笔、木炭条、素描纸、橡皮、画板、等。 (四)明暗五调子 光源与三面五调规律 1、三面,即:黑、灰、白三面。由于光源照射的角度不同,面向光源的部分稍亮一些,即“白”面,背对光源部分稍暗一些,即“黑”面;中间的过渡部分呈现“灰”的效果。 2、各个面中因为形体的变化和光照的不同,还有一些层次变化称为:“五调”即:高光、明暗交界线、暗部、反光、投影。 二、石膏几何形体写生的目的和意义 素描是绘画的基础,石膏几何体是基础的基础。石膏在一定的光线下,因其质地洁白,会呈现出不同的黑、白、灰色调,结构比较简单,轮廓比较明确。石膏是静止不动的,作画者有足够的时间冷静的分析对象结构的穿插,衔接、体面的转折关系,表现其体积结构、比例、空间、质感、明暗等因素。

透视教案

教案 教学内容:平行透视 教学目的:掌握平行透视的透视规律,并熟练运用该规律制作室内透视效果图。 教学方法:讲授与辅导 教学重点:1、平行透视的透视规律 2、正方体的画法 3、室内平行透视效果图的制作 教学难点:室内平行透视效果图的制作 教学内容 一、平行透视概述 平行透视又叫“一点透视”。我们在60°视域中观察正方体,不论正方体在什么位置,只要有一个面与可视画面平行,其他与画面垂直的平行线必然只有一个主向灭点——心点。这种情况下,立方体和画面所构成的透视关系就叫平行透视(图1。 正方体的平行透视最少能看见一个面,最多可以看见三个面;只要有一个面距离观察者最近,肯定有一对竖直面与画面平行。 以立方体为例将平行透视的透视规律总结如下(图2-2、图2-3): (1)如果心点正处在立方体正面上或正面的边上,只能看到一个面。 (2)如果立方体的位置在视中线上、下移动或在视中线上左右移动,就可看到正面和另一个直立面两个面。 (3)如果立方体离开视中线和视平线就可看见正面、侧面和顶面三个面。 (4)立方体的顶面、底面和侧面,离视平线和视中线越近越窄,越远越宽。

(5)立方体的顶面、底面和侧面,正处在视平线和视中线上,这面就成了一条直线。 (6)立方体如果处在视平线以下,远高近低,不能见到底面。如果处于视平线以上,远低近高,不能见到顶面。 (7)方形平面的透视形有两边是平行画面的直线,另两边在心点消失。 (8)方形平面上下位置移动时,越靠近视平线越扁平。如果与视平线重叠,透视形就成了一条水平直线。 (9)方形平面左右位置移动时,正对视中线时,近处两角成小于90°的锐角。一侧边与视中线重叠时,这一边就成了与视平线垂直的直线。在左右两侧时,靠近视平线的两角偏斜于心点。 (10)方形平面离视平线越近就越小。 在绘画与设计中,平行透视表现的范围非常广泛。一是因为它只有一个灭点,形成一个视觉中心,所以能较突出地表现主题形象;二是因为它能使画面产生平衡稳定之感,对称感和纵深感强,通常适于表现庄重、严肃的大场景或大场面题材,并为题材主题配景。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视心点位置选择不好,容易使画面显得呆板。 图2-2 平行透视规律(一) 第二节平行透视中正方体的画法 平行透视中正方体有一个由原线组成的可视的平行面,其透视形状不变;只有一种水平变线,而视域中心是它的灭点,并且位置永远不变,作图原理较为简单。作透视图的实质就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说明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梅列区实验小学晖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美版美术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课,属于“造型?表现” 学习领域。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将透视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之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反复观察、对比教材上和所搜集来的图片,让学生逐渐理解透视现象。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其难点,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 资源利用: 师:幻灯片 生:美术教材,尺子,铅笔,美术本,彩笔。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发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初步懂得透视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提高描绘五想的能力,时绘画作品更真实。

2、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运用到绘画中,使描绘的现象更真实。 教学难点:绘画实践中运用所掌握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木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走进生活你们是否注意到以下场景呢? 如:洒店的走廊和排列的积木、酒店的大厅、高速公、葡萄园、公园池塘里的睡莲 在刚才的场景中同学们是否发现什么共同的视觉规律呢? 对了他们在视觉上近处的物体显得更大,远处的显得更小。 设计意图: [这样设计首先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收回到课堂上来,其二通过引导,调动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索新知: 1、和图上的队列一样我们会发现一个近大远小的视觉透视变化。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容 人美版五年级美术第三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教师资格证高级美术模拟题(一)

教师资格考试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标准预测试卷(一)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 1.在山东曲阜孔庙里的石碑上记载着“白石卒使,执掌祭祀的公赎”的(),与《礼器》《史晨》并称为“孔庙三碑”,历为书家所重。 A.《乙瑛碑》B.《张迁碑》 C.《曹全碑》D.《华岳碑》 2.在画史上被称为“南方水墨山水画始祖”的是()。 A.李思训B.李契丹C.王维D.李白 3.董源的代表作品是()。 A.《游春图》B.《潇湘图》 C.《溪山行旅图》D.《早春图》 4.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是()。 A.杜岭方鼎B.毛公鼎C.后母戊鼎D.妇好方鼎 5.元代书风“外观温文尔雅,而内寓刚劲”,与鲜于枢、邓文原并称为“三大家”书法家的是()。 A.赵孟頫B.欧阳询C.王羲之D.柳公权 6.下列不属于古风时期瓶画出现的三种风格的是()。 A.东方风格B.西方风格C.红绘风格D.黑绘风格 7.图1所示巴黎凯旋门上的群像浮雕的作者是()。

图1 A.弗朗索瓦·吕德B.米开朗基罗 C.罗丹D.米隆 8.图2所示作品是()画派的()所作。 图2 A.表现主义珂勒惠支B.现实主义米勒 C.表现主义蒙克D.浪漫主义戈雅 9.元代晚期的“元四家”指的是()。 A.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 B.沈周、仇英、黄公望、王蒙 C.沈周、仇英、唐寅、文征明 D.倪瓒、王蒙、吴镇、沈周 10.设计过佛罗伦萨洗礼堂的被后人誉为“天堂之门”的铜门浮雕的艺术家是()A.多纳泰罗B.吉贝尔蒂 C.米开朗基罗D.布鲁内莱斯基 11.美术鉴赏的过程包括感受、归类、分析、判断、体验联想和()。 A.评价B.以情感人 C.总结D.寓教于乐 12.透视的方法是依据人的视觉成像()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