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主义视角下浅析灾难新闻报道

新闻专业主义视角下浅析灾难新闻报道
新闻专业主义视角下浅析灾难新闻报道

新闻经纬

一、 新闻专业主义

1.新闻专业主义的起源

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它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的一种信念,也是改良时代行政理性主义和专业中立主义总趋势的一个部分。

2.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的新闻专业主义可以追溯到近代,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与1926年接办的新记《大公报》,可以说是我国报刊实践新闻主义的先行者。改革开放后,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获得发展,并对我国的新闻事业产生了影响。新闻媒体提出报道要以事实为依据,强调报道要贴近群众的生活,提高媒介的公共性和服务性,完善新闻业的职业道德规范等,这些都是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发展的表现。

二、 灾难新闻报道中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

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都具有不可准确预测的特点,一旦发生就会对社会整体的有序运作造成极大的破坏,因而灾难事件能在短时间内汇聚起社会各界广泛而强烈的关注。快速、准确、适当地报道灾难事件,是新闻媒体实践其舆论监督、满足受众的知情权等重要社会职能的体现。我国社会已经

步入高风险社会,灾难新闻报道对于

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都有着举足

轻重的意义。①然而许多国内媒体在灾

难的报道理念上仍存在诸多问题。以

下选取雅安地震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

里某些媒体的报道,分析我国灾难新

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1.报道的焦点不对,宣传色彩较

2013年4月20日上午8:02,中

国四川省雅安市发生了震源深度为13

公里的7.0级地震。雅安地震牵动中

国人的心。地震发生的当天,李克强

总理便赶往灾区,第二天,李总理“一

碗米粥一包咸菜”当早餐的新闻占据

了各大门户网站的头版位置。发生如

此大的地震,物质相对匮乏,每个人

都该节省,总理当然也不会例外。记

者拍摄这张照片,或许是希望表达总

理与灾区百姓同甘共苦,但被各家媒

体不断放大甚至夸大后,新闻原本的

味道就变了。事实上,李总理的作风

低调务实,他恐怕也不希望自己吃早

餐这个与地震救灾关联不大的举动成

为新闻报道的对象。发生重大灾难时,

领导到灾区视察及部署救灾工作,在

情感上,可以抚慰灾区百姓。而另一

方面可以马上实行有针对性的政策措

施使救灾工作顺利展开。灾难发生后,

公众最想了解的信息依次排列:震中、

震级和波及范围、人员伤亡情况、破

坏程度、有没有余震或更大的地震、

是否危及自己的生命、政府在做什么、

我该怎么办等。②因此过多地将报道

重点放在一些无关救灾工作的事情上,

宣传意味很浓的做法,并不符合灾难

新闻报道的原则。

2.报道范围小,信息重复

灾难事件发生的时候,社会处于

一个不稳定的状态,不确定因素增多,

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渠

道多样化更加重了不确定性,从各种

渠道扑面而来的信息在社会上流传。

面对源源不断涌来的信息,各家媒体

就会出现大量无序且重复的失衡报道。

在此次雅安地震的报道中,芦山县、

宝兴县等重灾区受到了极大了的关注。

媒体的确把这些灾区的情况及时反馈

了出去,使这些灾区在第一时间获得

了救援。只看媒体新闻报道的表面,

关于此次灾难新闻的报道呈井喷的状

态,但实际上,媒体传递的信息是短

缺的,一种相对而言的短缺,并不是

真正意义上的信息量少,而是信息失

衡。媒体未能使报道的面铺开,而是

反复地播报着这些地区的信息,一些

同样需要救助的乡村的信息却被忽略

了。这样不平衡的报道,使大家的关

注点都在媒体所报道的灾区上,而另

一些急需救灾物资的乡村却无人问津。

这说明了媒体的报道渗透力仍需提高,

新闻专业主义视角下浅析灾难新闻报道

唐薇薇

[摘 要] 灾难事件因为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波及范围广这些特点,历来是新闻报道关注

的重点。好的灾难报道可以起到给受众提供及时客观公正的信息,并抚慰受众情感的作用,而

新闻专业主义蕴含的社会公器功能及客观公正原理,对灾难新闻报道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因

此本文主要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分析灾难报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灾难报道的思路。

[关键词] 新闻专业主义;灾难新闻报道;人文关怀;全面;平衡

视听 ? SHI TING 2014年 第 1 期 77

新闻经纬

灾难发生时,大量的记者涌向了灾区,占据了报道的第一手资料,更应该把灾区各个地方的情况传播出去,使灾民能获得急需的救援。

3.煽情新闻比例高,缺少人文关怀

对媒体来说,地震等灾难性事件具有不同寻常的新闻价值;对公众来说,地震带来的伤害则会集中引爆全社会的同情心。我们的媒体乐于在灾难报道中煽情,出发点大多是为了唤起人们守望相助的爱心。然而那些主打煽情、“主题跑偏”的灾难报道已经引起人们的抵触。在雅安地震发生的三天后,网络上出现了“别再生硬讴歌,别再凶猛煽情”的呼吁,这呼吁值得媒体反思。地震发生后,宝兴县灵关镇安平村,村民们的房屋大部分坍塌,因为安平村地处山中,震后少有救援人员到来,物资极度缺乏。记者来到这个山村的时候,村里的两位老人突然哭着跪了下来,在场的记者拍下了这一幕。当天两位老人下跪的相片就被各大媒体转载,持续传播,这样的相片尴尬且让人痛心,两位老人下跪是无力心酸之举。媒体的报道转载,让老人的形象大肆地出现在人们面前,缺少了人文关怀。在灾难面前,媒体更要维护灾民应有的尊严。

三、灾难新闻报道中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

灾难新闻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突发性、严重性等特点更需要媒体在对此报道的时候应遵循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优化我国的灾难新闻报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注重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灾难新闻报道应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和对生命意义的肯定,媒体的灾难新闻报道是“温柔的抚摸

者”,还是“痛苦的加剧者”,就看它

有没有秉承“人文关怀”的新闻专业

主义精神。③记者在采访灾难新闻时,

应努力挖掘生命在灾难中的尊严与价

值。但是人文关怀精神不意味着煽情

主义。记者在采访灾难中的人和事

时,应是一个客观报道者,引导受众

看到生命的顽强与尊严,而不是将受

众带入一个又一个的悲情故事中。在

采访中,记者还应考虑受难者及其家

属在经历死亡的悲剧与灾难后的痛苦

心情,记者应先扮演一个倾听者的角

色,在适当的时间采取适当的提问方

式,以“发生了什么”、“之后你看到

了什么”来代替“你感觉如何”。新

闻从业者在对灾难新闻进行报道时要

使人文关怀精神渗透其中,灾难事件

的发生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其造成

物质上的巨大损失无法挽回,然而媒

体在抚慰人们的精神创伤上却有着不

可忽视的责任。新闻记者要从人性的

层面审视灾难,关注灾难事件中生命

个体的生存状态,维护和尊重被访者

和受难者的权益和尊严,将以人为本

的理念和有人情味的报道方式注入到

灾难新闻的报道中。

2.重视报道的平衡性和全面性

在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一家媒

体如果只发出一种声音和只坚持一方

的观点,无论报道写得多客观真实,

最后都会让受众有受到宣传和教化之

感,这样受众不仅难以信服媒体的报

道,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因而,新闻

报道要以完整客观地呈现事实为原

则,从不同的层面报道各方的声音和

态度。平衡的原则和全面的视野可以

让公众直接迅速地看到信息中透出的

客观真实。媒体传递给公众的信息越

全面客观,就越能消除各种渠道信息

混杂带来的不确定性。

所以说,媒体不能只报道灾难波

及范围和伤亡情况,还需要将政府及

社会各界的作为、灾情进展情况和发

生原因等信息传达给公众。在灾难新

闻报道中,媒体要树立在公众心中公

平正义的形象,就要坚持平衡的报道

原则,从不同的层面挖掘有价值的新

闻素材,为受众呈现一个全景式的灾

难现场。因此,媒体要做好灾难新闻

报道,应该扩展灾难报道的范围,方

方面面都应有所思考,从多个视野传

递灾难事件的信息,多个层面解读灾

难事件造成的影响。

3.完善客观理性报道模式

公共性是大众媒体的本质属性,

大众媒体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

的责任和义务,向公众传达的信息应

该客观真实、理性负责。在报道灾难

新闻的时候,在采访第一线的记者或

者主播的理性和镇定可以使受众的悲

痛得以抚慰,恐慌得到缓解。对理性

报道的解读是,大众媒体在对灾难进

行报道时不应过度煽情赚取公众的眼

泪,而应是能客观描述自己的所见和

记录他们的感受,将灾难的悲伤转化

为凝聚人心的力量;跳出单纯报道灾

难现场视听的局限,把防灾救灾的意

识和灾难形成的原因及历史传达给民

众,引导受众对灾难进行思考,这种

理性报道更凸显出媒体对社会责任的

担当。我国的媒体应逐步在新闻实践

中完善这种客观理性的报道模式。

注释

①唐文婷:《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存

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D],四川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

②彭湘蓉:《突发事件媒体信息

报道与新闻专业主义考量——以日本

NHK“3?11”地震报道为例》[J],《当

代传播》,2011(5)。

③王銮:《人文关怀视野下的灾难

报道》[J],《青年记者》,2008(20)。

 

(作者系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

78视听 ? SHI TING 2014年 第 1 期

浅谈如何做好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

147 2008年? 08月?下期 学 术 ? 理 论 现代企业教育 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现代企业教育 握,准确把握工人阶级内部构成的变化,深化对工人阶级队伍发展规律的认识,始终保持工人阶级的团结和统一,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断用工会工作的成功实践和创新成果来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 2.3 大力发展工会会员,提高会员的维权能力 扩大工会组织的覆盖面,是工会组织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针对当前劳动力流动性大、劳动者职业变化块、劳动者的会员意识淡漠等具体情况,积极探讨在多种所有制下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组建工会的长效机制是当务之急。工会要努力提高维权的时效性、提高工会组织吸引力,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让广大会员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享受到入会的实惠,尊重会员在工会中的主体地位,按照自上而下地成立工会联合会和自下而上建立基层组织并广泛发展会员相结合的办法,使工会组织真正建立在会员支持和认可的基础上. 结语 和谐劳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要使工会在构建和谐 劳资关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建立和完善维权机制的外部环境,加强工会组织自身建设,力发展工会会员,提高会员的维权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工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资关系中的作用的。 参考文献: [1]邓正辉.基层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兵团工运,2007,(2):18 [2]武玉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高校工会应发挥的作用[J].工会论坛,2007,13(6):59 [3]李富林.基层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充分发挥作用[J].工会论坛,2007,13(6):17-18 [4]李惠斌.构建和谐社会中工会的作用初探[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7,22(1):9-11 [5]孙守权.关于工会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思考[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5(4):8-10 □ 人们不愿灾难发生,但各种突发性灾难事件的爆发,往往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灾难事件是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和生产,给人类带来痛苦,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天灾人祸。突发性灾难事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性灾难事件,指的是来自自然界的人类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水灾等。另一类是社会性灾难,是指由人为因素或多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重大的、突发性事件和意外事故,如恐怖活动、战争、海难、空难、矿难、交通事故等重大刑事案件或重大事故等。 灾难事件因其意外爆发,具有突然性;冲突剧烈,具有震撼性;后果严重,具有负面性;影响广泛、久远,具有社会性。它几乎具备了所有的新闻价值要素,备受社会的关注。灾难是对生命的挑战,也是对新闻媒体的挑战和检验,笔者认为媒体如何做好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应做好一下几方面:一、坚持及时、准确、客观、科学的报道原则,充分满足受众的知情权。 突发性灾难事件后,记者应及时赶到现场采写新闻,突发事件的报道对时效性的要求相当之高,在媒体竞争如此激烈的信息社会,新闻人必须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方有可能在报道速度上取胜,同时应确保报道内容的真实准确,切勿夸大,亦不能对尚不清楚的细节进行合理想象,更不能制造虚假新闻,混淆视听。在新闻传播领域中,民众依然享有知情权,媒体应履行其社会传播责任,及时、准确、客观、科学地报道受众急需了解的情况。 坚持科学的报道原则,应运用科学的思维对灾难加以解释报道,媒体应请有关专家对灾难发生原因作出解释,解答人们的疑惑,并宣传防灾自救知识,一次大规模的灾难事件正是警醒人们提高安全意识、预防灾难、珍视生命的契机,一场灾难的发生,会使人们对灾难预防及自救知识的重视程度和学习意愿大大提高,此时受众急需了解防灾、自救知识,媒体应努力做好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以消除人们的恐惧、疑虑。如果灾难再次发生,人们便有更多可能自救,脱离危险。印度洋大地震海啸发生后,许多媒介,尤其是以CCTV为代表的电视媒体邀请了气象专家、地震专家以及相关专家制作直播专题节目,使人们更加了解了地震和海啸,同时也增长了很多求生知识。又如5.12汶川地震后,有谣传说广州地区有发生地震的可能,南方都市报于6月4日刊登了《地震不日袭穗?省地震局:谣言(主)“天体引潮力”引起公众担忧,该局表示目前全省未监测到任何异常(副)》安抚了人们紧张、恐惧的心理。 二、要充分发挥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做好舆论导向工作。我们社会主义媒介应把引导舆论作为自己的一项基本任务,对社会认知、价值、态度和行动进行引导,媒体应根据各自的宗旨、受众特点和报道方针有选择地报道新闻,来把社会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导到特定的方向。越是在灾难面前,人们越容易失去理智,容易被煽动,而传媒作为重要的信息源和影响源,尤其该注意把握舆论方向,做好舆论导向工作,此处的舆论引导不是给受众虚假的“拟态环境”,而是在报道上分清主次,灾难新闻报道,需要在伤亡人数及灾难引发的矛盾冲突上给予关注,但更应关注的是受灾民众的生活,党和政府采取的救援行动,全国对灾区的帮助和支援,灾后重建等问题,让受众知道什么是事态的主流,避免因报道失衡而给社会稳定带来的不良影响。不是说对惨烈的灾难现实避而不报,是有分寸的报道,以警示人们提高安全意识,加强自救知识学习,强调舆论导向,也是要充分发挥媒体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呼吁社会援助,给幸存者力量,让活着的人看到希望。如汶川大地震后《南方人物周刊》一篇题为《生于5月13日》的文章,编辑之所以策划并选取这篇文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新生命的诞生给人们希望的报道意图。 特别注意的是对火灾、矿难等人为灾难事件的报道不能有头浅谈如何做好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 李文新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系 广东 广州 510006) 摘要:突发性灾难事件因其自身特点,备受社会关注,能否做好灾难新闻的报道是对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挑战和考验,本文就如何做好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提出了相关原则和对策。关键词:突发性灾难事件 灾难新闻 舆论导向

灾难新闻报道问题和案例

1、不尊重公众知情权 知情权是指公民有知悉、获取社会资讯及公共信息的权利和自由。 表现:许多媒体对于一些突发事件和事故,出于种种考虑,选择了沉默或者回避,比如政府干预,没有对灾难事故予以或者迅速作出反应,媒体的这种“失语”现象是不尊重公众知情权的表现。媒体的“失语”现象在SARS事件中尤为典型。 案例:2003年,在SARS传播的初期,我国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无一例外的集体性“失语”。2003年2月初的广州,尽管从2002年的11月起,非典就开始在广州周边的城市流行,抢购板蓝根、食醋报道在广东、内地流传,但主流媒体一直没有给予正面报道。当广州市内大规模传言四起的时候,主流媒体依旧保持了不应有的沉默。3月间,广东一家报纸有关“非典”的报道被认为不合时宜。直到广州市召开了相关的新闻发布会后,媒介才‘开始较为系统、正面地回应大规模的传言,并对SARS病毒的流行情况进行报道。3月26日,新华社称北京输入性非典型肺炎得到有效控制—这是首次有关北京“非典”的官方报道,而北京当地媒体依然保持沉默。4月3日,举行的首次中外记者新闻发布会打破了传媒集体失语的状态,专题、专版纷纷上马。’2008年的南方雪灾的报道前期,媒体对信息披露滞后,轻描淡写的报道导致灾情未得到充分反映,影响救灾工作的进行。 .2、灾难新闻报道缺乏科学性 表现:陕西宝鸡出现的神婆“作法”、“避邪”防“非典”:香港庙宇因SARS来袭,香火格外兴盛;在以华人为主的新加坡,传言一位过世多年的高僧托梦:黑糯米煮水饮下可抗SARS,一时坊间所存黑糯米被抢购一空,狮城米贵,诸如此类屡屡发生。而某些媒体对谣言、错误的防制措施不加批判反津津乐道. 3、灾难新闻报道缺乏人文关怀 灾难报道体现人文关怀,要求媒体关注灾难中的人以及人的生存状况,在直面悲剧的同时,从人性角度审视灾难,关注灾难中的生命,以及灾难中的人的行为、困境及精神状态。 (1)掠夺式采访

新闻报道的平民化视角

目录 摘要 (2) 第一章平民化视角含义及平民化产生的背景 (2) 1.1 平民化的含义 (2) 1.2 平民化产生的经济背景 (3) 1.3 平民化产生的政治背景 (3) 第二章电视新闻平民化流行的原因 (4) 2.1 经济和技术的原因 (4) 2.2 独立受众形成的原因 (4) 2.3 受众本体论的原因 (4) 第三章平民化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表现形式 (5) 3.1 采用“平视”拍摄和采访 (5) 3.2 取材视角的平民化 (6) 3.3 传播方式平民化 (7) 3.4 后期编辑考虑受众审美需求 (8) 第四章新闻报道平民化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8) 4.1 出现的种种弊端 (8) 4.2 解决措施 (8) 4.2.1新闻工作者自身加强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8) 4.2.2实行有效舆论监督体制 (8) 第五章总结 (9) 谢辞 (10) 参考文献 (10)

新闻报道的平民化视角 摘要 当今电视新闻平民化成为传播媒界比较关注的话题,我认为平民化是这一阶段电视新闻的主流趋势。本文结合目前我国电视新闻的现状分析了电视新闻平民化的产生的原因、优势、表现形式、面临问题及对策等四个方面。 首先从经济和技术条件、受众心理等方面分析我国电视新闻平民化产生的原因。其次分析电视新闻平民化的优势:民本思想和平等对话交流模式的体现、是大众话语权的倡导、维护社会公正。再次是依照比较典型的栏目来阐述平民化在电视新闻中的具体表现,分别从镜头拍摄、取材、视角、文字稿件、主持人风格、后期编辑等方面陈述。最后由于当今社会媒体间的激烈竞争会使一些电视新闻平民化的品位下降、向庸俗化沦落,面临这样的问题文章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以便促使我国电视新闻的平民化的发展。 关键词:电视新闻平民化受众平民视角

灾难性新闻采访的几点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813407705.html, 灾难性新闻采访的几点思考 作者:谢彬 来源:《新闻世界》2008年第07期 【摘要】灾难性新闻采访报道时,新闻工作者应注意遵守新闻的操守、职业道德,要尽可能的给予遇难者及家庭宽广的人文关怀,真实客观公正地将灾情反映给各级党委政府,告诉给广大的受众。 【关键词】灾难性新闻采访 目前,灾难性新闻越来越频繁地见诸于各家媒体,随着环境的逐步宽松,类似的报道可能会越来越多。作为媒体,特别是党和政府喉舌的各级党报党刊理应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体现出应有的人文关怀。然而,由于灾难性新闻不同于一般的新闻,往往现场惨烈、伤亡严重、影响广泛。尤其是作为新闻主体的“人”,在灾难性新闻中处于“非常态”的情形,如受伤、死亡、悲痛、绝望等等。而这种“非常态”的表象常常是人们不愿意示人的,媒体对当事人“非常态”情形的公开展示,有可能会使当事人受到进一步的伤害。因此,媒体记者在灾难新闻报道中面对“报道,还是不报道”、“先报道,还是先救人”、“以人为本,还是以新闻为本”等选择时,该如何把握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一、灾难新闻采访和报道中违背职业准则现象 也许大家还记得这样一件事:上海《新闻晚报》记者李宁源采访在阿富汗被恐怖分子打死的一民工家属时,该民工的家人为了不让88岁的老太太因获悉儿子去世的噩耗而发生意外,拒绝记者采访。记者退出后,村委会负责人陪同当地领导和一群记者浩浩荡荡来到该家,硬是冲进家门。领导在老太太的极度悲痛中完成了“亲切慰问”,随行的记者抓拍到了具有震撼力的痛苦镜头和画面。①在这场“采访,还是不采访”的选择中,李宁源失去了一次新闻报道的机会,却坚守了做人的基本准则。与其相比,硬冲入罹难者家中的记者无异于一群野蛮的掠夺者,在“深挖”到了自己想要的素材后扬长而去,留给罹难者家属是永远的痛楚。 此外,无视被采访对象的感受,为了追求最佳效果,人为地摆拍和导演,诱导当事人回忆伤心往事、陈述痛心的遇难经过等现象时有发生。笔者曾经在采访过程中遇到这样一件事:一初级中学3名学生在放学的路上到河边洗手,一名学生不幸滑入河中,另外两人施救也被带入河里,结果3人先后遇难。事情发生后,学校和当地党委、政府立即组织救援。新闻单位事后获悉这条新闻,纷纷前往该学校采访,为了表现当时的抢救场面和另外两名学生的救人义举,

浅析新闻媒体对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把握

浅析新闻媒体对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把握 摘要:灾难性事件是指那些因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对社会、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害的重大事件。作为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布公众关心的新闻,特别是公众关心的突发性灾难性新闻,是职责所在、是追求所向,能否发出最快的最能打动人的新闻,既是对媒体实力的一大考验,也是对记者和媒体最具挑战性的要求。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新闻媒体应注意和防止灾难性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把人文主义关怀精神渗透在各种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之中,来满足受众的知情权。 关键词:新闻媒体;灾难性新闻;受众;以人为本 引言 灾难性事件包括自然性灾难事件和社会性灾难事件,无论是哪个国家,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难以避免灾难性事件的发生。面对灾难性事件,新闻媒体应当坚持及时、准确、客观的新闻报道原则,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提供丰富、连续的新闻信息,尊重和满足受众的知情权;讲究报道的方式和方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 正文 所谓灾难性事件报道就是通常意义上的“灾难新闻”,它是指对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灾难性事件一般包括自然性灾难和社会性灾难事件两类。自然性灾难是指来自自然界的人类不可抗拒的力量或由非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重大事故或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水灾、沙尘暴、火山爆发等;社会性灾难是指由人为因素或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重大的、突发性事件,如恐怖活动、战争、海难、空难、矿难、交通事故、桥塌楼倒等重大刑事案件或重大责任事故等。以报道灾难性事件为主要特征的灾难新闻,因灾难性事件意外出现具有突然性,冲突剧烈具有震撼性,后果严重具有负面性,影响广泛、久远具有社会性,备受各方的关注。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主义关怀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主义关怀 如果说灾难新闻报道在满足受众知情权、实现舆论监督权的时候是把灾难性事件作为客体来看待的话,那么,在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报道中,还存在着一个如何对待灾难性事件的主体即灾难的亲历者或受害者亲属的问题。于是,这里可能就要涉及到新闻职业道德、新闻伦理学、新闻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一定意义上又都归属于“人文主义关怀”的大旗之下。因此,本文着重就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主义关怀这一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灾难新闻与人文主义关怀 在我国灾难新闻报道史上,由于传统的灾难报道观念的束缚,我国新闻传媒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上往往存在着“三多三少”的倾向,即多正面报道,少侧面报道;多报道领导,少报道群众;多关注群体,少关注个体。这种倾向在唐山大地震的新闻报道中可以得到具体而生动的印证。新闻中虽然也看到了党中央和各级领导对灾区人民的关怀,但这种关怀是一种政治关怀和物质关怀,缺少的却是人文主义关怀。 什么是人文主义关怀呢?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指出,人文主义的范畴与内涵随着时代、地域而不断发展,但始终坚持“两个核心”不变。这“两个核心”就是,一是人文主义以人和人的经验为关注对象;二是人文主义尊重人的尊严;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尊严、有价值、有权利的,无论弱者、强者。因此,在西方大众传媒大量的新闻实践中,新闻尤其是灾难新闻,对人文主义精神的解读主要围绕这两层含义进行。①在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文主义关怀”逐渐进入大众传播的视野。在传播过程中,新闻传媒所倡导的一般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倡导社会公正与平等,维护和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利和尊严,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权益。同时,“人文主义关怀”还不忘对“人”这一主体的关注,使得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这种“以人为本”的报道方式,具有人情味,充满感情地关注着被报道者的遭遇和命运。 灾难性事件(感性世界)带给人的情感情绪反映 心理世界的是悲痛、颓丧、焦虑、不安、恐慌等,但处理恰当的灾难新闻(拷贝世界)却可以转变受众的这些消极不良的情感和情绪,使悲痛得到安慰,颓丧得到振奋,焦虑得到舒缓,不安得到平静,恐慌得到理智,从而产生积极的和良性的言与行。②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处理恰当的灾难新闻”,实际上就是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关怀精神的灾难新闻。因为“人文主义关怀”所强调的正是人的精神层面、心理层面。因此,作为灾难性事件载体的灾难新闻,其报道方法不仅关系到灾难信息的传播效果,而且还关系到灾难事件主体的精神状态和面貌。 人文主义关怀在灾难新闻报道中的表现 人文主义关怀被人们誉为人类苦难的“温柔抚摸者”。因此,灾难新闻除及时地报道灾难,理智地、科学地分析灾难之外,新闻记者还应力求把受众的内心体验放在心上,让受众看到生命在灾难中的真实情状,以浓墨重彩彰显生命在灾难中的尊严与价值、无私与智慧等人性的光辉。考察近十年来国内外灾难新闻的报道实践,笔者发现,人文主义关怀精神一直渗透在各种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之中,并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党报新闻报道平民化初探

党报新闻报道平民化初探 [新闻工作者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从某种意义来理解就是要树立平民意识。用民众的语言进行新闻报道。换言之,就是要努力实现党报的平民化。深入到新闻事件第一线,特别是要走到群众当中,从日常生活中撷取素材,以平等交流的姿态,讲生活中真实的故事,消解群众的疑难,抚慰群众的内心。 一、新闻报道平民化的必要性 有些人将老百姓不爱看党报归结为老百姓政治觉悟低。其实不然,主要是我们的报道没有写出让老百姓关心的东西。党报记者跟着领导转、跟着会议跑,写出来的报道大而空;党报编辑见领导名字就发、见会议就报,使党报版面上充斥这类难为平民读者关注的内容。试想,有谁会愿意整天去看一份充满会议语言的报纸?其实大部分党报报道的内容都和老百姓息息相关,可惜却很少有人用老百姓能理解的方式去报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主旋律己不再是单纯由上到下传递的一种声音,而是具有了更广泛的含义。领导同志深入基层“访贫问苦”是主旋律,围绕中心发展经济是主旋律,平民百姓战天斗地奔小康是主旋律,通过舆论监督促进改进工作造福于民也是主旋律…… 党报同样要以读者为中心,面向广大的受众市场,向读者提供大量的鲜活的新闻。无锡日报提出的“大报品位,大众口味”,就是平民化在党报办报理念中的最好诠释。 二、新闻报道平民化的几个例证 所谓平民化,就是报纸立足平民,以平民为本,以占社会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所能接受的内容和形式,以平民化的视角,为平民服务,不再是过去那种高高在上、单纯强调教育功能。报纸要强调平民视角,用平民的眼光去发现、寻找、报道新闻,用平民的心态去感受事物。 寻找平民视角,贴近百姓情感。要学会从百姓的角度看问题、搞报道。例如,凤凰卫视《时事直通车》总是能看到国家领导人在聚光灯外的另一面。同样是报道温家宝总理出席亚太地区抗SARS会议,凤凰卫视的电视画面的重点播出温家宝总理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诚的表示自己一直无法入睡的一段录像,给人印象深刻。吴仪副总理兼卫生部长出席WHO部长级会议,央视等的报道都是以会议的进程为核心,而凤凰卫视的新闻独辟蹊径,报道了吴仪部长在休息的时候跟香港记者聊天的录像,坦言自己每天晚上以安眠药入眠并坚定的表示中国政府和人民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能力。这些报道强于多篇的社论、观点、纪实,让民众增强信心。避开竞争对手在做“正”新闻上的一些优势,以柔克刚,也算是响应新一届国家领导集体提出的“新闻报道平民化”的主张做点有意的探索。选择平民视角,要求记者从贴近观众的角度,在题材的选择和新闻价值的判断上,突出以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关切度和新闻对观众的吸引力为重要标准。例如,2003年上半年,

中西方灾难性报道的比较

中西方灾难性报道的比较 新闻学一班张浩田411051摘要: 东西方新闻价值中总是有一些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主要包括: 时效性、接近性、重要性、冲突性、趣味性等,在这一方面,东西方新闻界认识比较一致,因而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灾难新闻都很受关注。 探析东西方差异性有利于我们的借鉴。 关键词: 灾难性报道新闻比较差异所谓灾难性新闻,它是指对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灾害,是指由于瞬间爆发的、不可控制和难以预料的破坏性因素引起的,突然的超越本地区防灾力量所能解决的,大量人畜伤亡和物质财富毁损的现象。 灾难性事件一般包括自然性灾难和社会性灾难事件两类。 自然性灾难。 所谓自然性灾害,是指自然变异超过一定强度,对人口和经济造成损失的事件。 自然性灾难主要分为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 前者如地震、塌方、雪崩、地裂缝、火山喷发等,后者如淫雨、干旱、冷冻、等。 两者的关系密切,常常互为因果。 例如2003年伊朗发生的大地震,两万多人死亡,全世界的媒体都迅速地给以报道。 社会性灾难。

社会性灾难是指由人为因素或者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各种突发性的意外事故,如汽车相撞、火车脱轨、飞机失事、游轮翻沉、房屋倒塌、火灾、工矿伤亡等,都无谓地造成生灵涂炭,是人类文明的损失。 特别是那些重大事故,如前苏联切尔诺贝得核电站事故、俄罗斯核潜艇沉没、“ 9。 11”恐怖事件,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失事等都震惊世界,引起全球关注。 我国新闻传媒长期以来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团结稳定鼓劲”的导向原则,以灾难新闻为代表的负面报道一般被视为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无益于鼓舞和激励人们斗志和信心的新闻题材,但随着改革开放和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受新闻事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媒体部门观念变更以及受众需要的推动,灾难新闻开始较多地出现在大众媒体的视野中,并开始向以“事”为本位、追求信息层面意义的价值取向转变。 从目前的文献来看,有关灾难事件的报道大体有两类称呼: 灾害新闻或灾害报道;灾祸新闻或灾祸报道。 此外,鉴于黑色作为不幸、悲哀或死亡的象征意义,所以,也有人把灾难新闻形象性地称为“黑色新闻”。 然而,在西方新闻学的术语中,没有相对应的“DisasterNews”一词。 这恐怕跟西方的新闻观念有关,因为在他们的新闻定义里,灾难本身就意味着是新闻。 因此,也就没有单独的“灾难新闻”的概念。 但是,东西方新闻价值中总是有一些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主要包括: 时效性、接近性、重要性、冲突性、趣味性等,在这一方面,东西方新闻界认识比较一致,因而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灾难新闻都很受关注。

最新整理社会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docx

最新整理社会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社会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当前,社会新闻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成为反映社会问题、社会风气、社会兴趣、社会生活等内容的渠道。相较于其他新闻,社会新闻的趣味性更强,题材也更加广泛,因此,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喜爱。当今社会,我国社会新闻的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其中还存在一些媚俗化、庸俗化报道,部分新闻工作者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忽视了人文关怀,肆意披露新闻当事人的隐私,过度渲染犯罪场景,或忽视对弱势群体的xx。这无疑对社会新闻的进一步发展极为不利。因此,若要提升社会新闻的吸引力,就必须在报道中加强人文关怀,全面了解新闻当事人的情况,并充分考虑新闻报道对他们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增强社会新闻的可读性,进而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一、社会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现状 1.不尊重个人隐私 当前,部分社会新闻中过度披露当事人的生活经历、个人情感、生理情况等隐私,对一些中奖者和受资助者的个人信息也缺乏应有的保护。这很可能对新闻当事人的心理、生活、名誉和形象造成严重危害。例如,在报道邓玉娇案件时,一些新闻媒体将邓玉娇的成长经历、出身背景、父母亲人等都进行了详细报道,在判决之后,甚至将邓玉娇的薪金工资和工作地址都展现在公众面前。这种毫无选择的披露和报道对邓玉娇的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目前,社会新闻中频频出现不尊重个人隐私的现象,新闻人物的信息经常被公开。社会新闻报道虽然应当满足受众的求知欲,并努力为受众提供详尽的新闻报道,但这并不意味着应当毫无底线的披露他人信息。对于那些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应当事先征求新闻当事人的同意才能够进一步报道。此外,在社会新闻报道中还应当自觉保护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 新年新面孔。《传媒周刊》从本期起开辟新栏目《版话版语》,每周遴选出3~4个版面供读者赏析。这些版面,让人眼前一亮甚至过目不忘;这些版面,记录一周来的大事或变革。欢迎各报同行为我们推荐优秀版面。 编者按中国新闻奖——全国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这是很多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检验和推出新闻精品的最佳激励。2012年12月19日~22日,在由中国记协主办、中国记协新闻培训中心承办的第七届中国新闻奖暨长江韬奋奖高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人对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作品进行了评析,希望通过对获奖作品的解析为提高新闻作品引导力、传播力提供借鉴。 这些获奖作品,有对宏大主题的精确把握,有对社会问题的真实展示,也有对热点话题的前瞻思考,但不论哪一篇,背后都凝聚了创作单位的集体智慧、倾注了编辑记者的大量心血。本期《传媒周刊》在6版刊登部分获奖作品的创作体会,以期从中汲取经验与读者共飨。 从获奖作品中感受真实的中国 对于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作品来说,它们究竟有哪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和令人眼前一亮的“色彩”,又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此次高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人对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深度评析,让我们为这些问题找到了答案,也让我们读懂了这些作品以及蕴涵在其中的那个真实的中国。 小场面也能牵动大主题 2011年对中国新闻界来说似乎格外“重大”,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新中国成立62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在这一年中,还发生了很多至今依然令我们记忆犹新的大事:“7·23”动车追尾、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

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浅析和启示

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浅析和启示 (一)灾难性报道关涉政府公信力 所谓新闻传媒公信力指社会公众对于新闻传播媒介在新闻传播方面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权威性等的总体评价。近年来,我国媒体对灾难、突发事件的报道大大增加,反映出自2003年非典危机以来,政府在信息公开透明上出现了较大的飞跃。在以民族国家为主题的社会,政府总是最重要和最有力的控制者和把关人,政府是网络时代的最终把关人。甬温动车事故中政府在整个新闻报道中起着舵手,更起着发动机的作用。当然,政府的新闻宣传是具有一定的政治原则的,具体包括:党性原则;群众性原则;真实性原则;稳定压倒一切原则;社会效益优先原则。政府有什么样的媒介观,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广大人民群众接收到的信息。无论是自然灾难还是事故灾难,无论出于良心道义还是出于社会公正,利用灾难进行宣传和感动是必然行不通的。雷击还是天谴,无论是气候影响了通信还是上帝拨动了铁轨,也就是说,无论怎样解释这个事故,这个事故的发生都不能再归结为“技术”或者“自然”了,都不能用简单的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宣传来取代事故本身的震撼和愤怒。这正是灾难美学和公众期待的落差所在。从灾后救助到灾后重建,从社会性的慈善救助到政府性的物资调配,一场灾害,往往成为考察一个国家资源操控能力和权力道德水平的特殊视角。灾难到来之时,也就到了人类生存的“临界时刻”,在这种情景中,我们的政府选择怎样的态度面对灾难,将直接影响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因为今天的受众已对新闻事件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于是,总理所说的“回答”,也就不仅仅是解释,也是反思、问责和调整。简单地说,这次动车事故所凸显出来的问题,必须用整个社会体制的自省来回答。政府这个强势把关人也无法控制。 对于铁路部门来讲,事故频发民众怨,不能只用表歉意托词来敷衍。当事故发生后最重要的不是急于去推卸责任,而应当是认真查找原因,做好善后工作,切实保障高铁生命线的安全运行。换句话说,应对危机忙公关,不如把善后工作做实在。出现故障并不奇怪,让人担忧和后怕的是事故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铁路的运营管理究竟以公众利益为重,以乘客为中心提供优质服务;还是只维护铁路本身的利益,尽心竭力围绕着不可能完美无瑕,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可能出现故障的高铁打转,以至于面对问题时甚至不惜文过饰非,拖延塞责。进入“后高铁时代”,相关部门要做的是给中国高铁开一份体检报告,正面回应和消除公众对高铁安全的担忧。 政府在灾难事件中的积极作为,是灾难新闻中引导舆论的重要内容,通过这 些报道,缓解了灾难带给公众的心理压力和恐慌,维护了社会正常秩序的运行,也使社会舆论朝着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 (二)灾难性报道要平衡正负面宣传 在甬温动车事故报道的新闻话语运作中,绝大部分是“正面宣传”的角度,以发挥“喉舌”的舆论导向功能,灾害报道,包括政府的重视、采取的措施、干群的奋战等都从这种角度的切入。例如:《全力做好甬温线特别重大事故处置工作》、《温家宝到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现场悼念遇难者》和《第一批冲上去救人的大多是打工者》。但同时也体现出了监督功能的缺失。关于动车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这个事故给死者家属带来的创伤报道的都很少。有些人认为,正面宣传不能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否则有损正面宣传的效果。实际上,这种想法恰恰不符合客观实际,也不利于增强宣传效果。记者和编辑忽视事物的两重性,只讲好的,不提问题,即只颂扬人生之善和党领导如何抢险救灾,就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使新闻的可信性降低。《南方都市报》的《动车荒唐追尾,三问出事原因》、《恢复秩序高于抢救生命,是令人心寒的价值莽断》、《谈判格局不对等,霸道赔偿何谈抚慰人心》等深度灾难报道不仅

如何选择新闻报道的角度

如何选择新闻报道的角度 新闻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一个新闻事件,记者站在 什么立场、什么角度去寻找和选择新闻报道的侧重点影响着新闻事实的表现,其新闻价值也会相距甚远。好的新闻角度不仅能使受众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易于接受新闻,更能大大提升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反之,新闻报道简单化等现象则极有可能发生。 记者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闻素材,应该选取怎样的主题、选用哪些材料、采用何种结构报道新闻事件,关键是要把握好新闻的主题角度、新闻的选材角度和新闻的表现角度这三要素。 新闻的主题角度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不可轻视 的重要环节。选择新闻的主题角度应把握好以下两方面:报纸被称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新闻要有强烈的政治性和导向性,因此,新闻的主题角度也就必须紧扣党和政府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中心工作,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新闻报道的主题角度。受众是媒介产品的消费者,也是新闻信息流通的终端接受者;媒体不懈努力希望得到的是受众的注意力,所以媒体要想与受众建立一个有效的传播体系,新闻报道不仅要有指导性和引导性,而且必须具有针对性。现在新闻界有一

个说法,人们的注意力是世界最宝贵的资源,有人把媒体的竞争称为眼球争夺战,而新闻媒体要想获得胜利,就必须面向受众。受众关心的、有利害关系的和能引起共鸣的,新闻报道就必须针对这些做出选择,确定主题。 在具体的采访写作中,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把受众放在首要位置,写受众想看的东西,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对新闻素材进行堆砌。 新闻主题决定了新闻素材的选取,选择什么样的主题就需要与之相应的素材作支撑。不同的主题需要不同的素材,因此报道的主题一旦确定,新闻素材就必须围绕主题作出选择,凡是有助于说明、烘托和突出新闻主题的材料一定要抓住不放,凡是与新闻主题无关的材料则坚决割舍,一切素材都为表现主题服务。 新闻的表现角度,指记者对同一主题、同一材料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达到最佳的新闻效果。语言怎样表达、结构如何安排、怎样构思新颖,都是表现角度涉及的范畴,它们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能否成功地吸引住受众的注意力。在主题突出、素材充分的基础上,巧妙的安排素材和新颖的构思才能写出别具一格的新闻作品;反之则可能导致报道的 一般化等情况。因此,新闻报道的成功离不开好的主题角度和选材角度,但表现角度也是不容忽视的。 新闻贵在“新”,无论是新闻的主题角度、选材角度还

灾难报道中记者的素质

灾难报道中记者的素质 灾难是人类生存所要面临的一种常态,一般可以将其分为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两类。灾难报道以灾难性事件为主要内容,具有突发生、震撼性、负面性、社会性等特正,故而一直是各个新闻媒体关注和报道的焦点,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是社会舆论的中心。 众所周知,记者是新闻传播活动的中心环节,通过他们的眼和笔(或者镜头),人们了解到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一次成功的新闻报道,除了记者必须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外,记者的心理素质对于整个采访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是在灾难报道中情况复杂,这就要求记者要具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专业素养,灾难报道中记者的素质尤为重要。 关键词:灾难报道;记者;素质 第一章灾难新闻概念及其新闻价值 1.1灾难报道 西方国家并没有“灾难新闻”这个概念,灾难其自身就是种新闻。美国学者杰克海敦认为“地震、灾害、战争、飞机失事……这些都是新闻,事故火灾可说是最基本的新闻。”灾难的英文是“Disaster”,相当于中文“灾难报道”的含义 我国新闻界对于“灾难新闻”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看法。张学军在《黑色新闻:悲剧意识的一个交汇点》一文中指出,凡是和天灾人祸有关的不幸事件都被称为“黑色新闻”。刘海贵先生《当代新闻采访》中,将灾害新闻分为两种:一种是人文灾害报道,另一种是灾害新闻报道1。在他看来,灾祸新闻涉及的内容范围较广,但从整体上可以将它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因此,在我国灾难报道是逐渐生成的一个概念。邓利平《“黑色新闻”——悲剧报道的美学魅力》中提到,战乱、灾祸、饥饿以及疾病都可以归结为“黑色新闻”。田炳信在《“白新闻”报道的禁戒线何时能突破》一文中,将“河道决堤、仓库爆炸以及森林大火”等报道定义为“白(色)新闻”。本文所研究的灾难报道,属于对灾难新闻事件全方位的报道,即对自然灾难和人为灾祸等各种灾难事件的报道。 1刘海贵.当代新闻采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第254 页.

新闻角度的魅力

新闻角度的魅力-新闻学 新闻角度的魅力 陶克强 清人张潮说过: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这是因为,文章出于人工创作,山水则为天工造化。何处为山,何处为水,何处是高耸入云的山峰,何处是蜿蜒连绵的伏脉,何处为涓涓细流,何处为汪洋大海,布局巧妙,景色宜人,正似上天的神来之笔。而被喻为“案头之山水”之“文章”,也能安排有序、新巧、独特、宜人,正最佳角度所释放出的神奇魅力。 角度选择得好,就能获得较好审美效果。“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月,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另是一番情境。”何以会有如此绝妙效果?这是因为:楼上看山,看得高;城头看雪,极目远望,一片白茫茫;灯前看月,灯光与月光相映成趣;舟中看霞光,水天一色,水映霞光,更见迷离,平添几分朦胧之美。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欣赏自然景色,需要找准一个最佳角度。也就是说,你能找准一个最佳角度,就能看到绝美的风景:反之,则只看到人人眼里有的“平常之景”。这与新闻要找到最佳表现视角十分相似。 最佳视角是出佳作精品之关键 “一树梅花万首诗”。新闻事实往往是多面体的,有多个侧面、多个观察点、集合点和切人点。只有真正找到最佳表现角度,才能够把新闻事实的最大价值挖掘出来。 之所以要选取角度,这是因为一篇报道,文字有限,不可能将大干世界全

“装”进去,必须有所取舍,有所选择,有所侧重。而找准了最佳角度,就能够把该“装”的一切 “装”进去,把不该“装”的一切“筛”出去。 这里以第21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八卦话题“打败”抗日老兵》为例,一个描写中国远征军的电视剧发布会,竟然出现如此尴尬的场面:92岁的中国远征军老战士被媒体晾在一边,留下蹒跚步出会场的孤独背影,甚至没有人上去搀扶一把,扮演远征军的演员却被娱记们簇拥着大谈私生活。冷静观察现场发生这一切的另外两位记者,以意味深长的细节和对比强烈的事实,反映了电视剧《滇西1944》新闻发布会现场的这一真实情景。而此文最让人警醒的一段话是:眼看着娱记们将探求明星私生活作为“己任”乐此不疲,而民族历史中真正有价值的片段却只能从背影里看到,这是何等悲哀。这篇最佳视角表达的通讯既有立场又有深度,有力地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经刊登后便迅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从而收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同样一件新闻事实,由于选择的角度不同,因而写出来的作品“高下立见”。比如.2004年11月7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召开庆功会,庆祝袁隆平院士获世界粮食奖。 当地四家媒体报道了这一新闻。第一家媒体从《50万元奖给“杂交水稻之父”》视角切入;第二家媒体从《湖南50万元奖励袁隆平》视角着手;第三家媒体从《省长三祝袁隆平》视角聚焦;第四家媒体从《袁院士,请您坐中间》视角突破。 谁抓取的角度最好?不比不知道,一比就知晓。第一家与第二家强调的是“50万元的奖励”。重奖科学家当然可以作为报道的价值依据,但这样的报道

新闻报道中的平民视角

新闻报道中的平民视角研究 内容摘要:近年来,新闻报道中的平民视角在业界得到高度的重视并引起热议。平民化以其内容的实用性,广泛性和充满人情味的特点已经成为新闻报道的必然方向。从报纸(日报、晚报、党报)这种媒介出发,分析现有报纸中新闻报道的情况,提出不足之处以及认识的误区,进而分析出平民化视角运用的基本原则和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平民视角;现状;人文情怀 新闻报道中的平民视角的含义是:新闻报道的着眼点和立足点投向普通老百姓;在新闻报道内容上,坚持平民立场;关注同普通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在新闻报道方式上,坚持平民方式,用亲切朴实的语言和形式传递信息,为民代言;在新闻报道的取向上,坚持平民利益,反应普通百姓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弘扬朴素的人性之美;在实践中,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报道普通老百姓的工作,学习,生活及喜怒哀乐,让他们成为新闻报道的主体。 一、“平民视角”出现的原因 (一)时代转换的大背景。改革开放30多年,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闻亦是如此,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新闻媒介之间竞争激烈,为了迎接挑战,适应受众的需要,新闻报道也由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转变,而“平民视角”是这一转变的进一步发展。 (二)“以人为本”思想的贯彻。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以人为本”的“人”的概念是相对于“物”,“神”,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而“本”这个概念,在这里是事物的“根本”的“本”。提出以人文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源。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去关注。 我想“以人为本”不是四个字那么简单,只有理解深层的含义,才能更好地区贯彻它。 “以人为本”思想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必然要求从人,我们可以理解为民众。

灾难新闻报道的特点

灾难新闻报道的特点 灾难性事件突发之时,新闻报道快速至上。灾难的突发性决定了报道的速度是第一位的,最快的时间、最新的报道,才能满足人们灾难发生后对信息的巨大需求和思想混乱时的心理需求。能否快速地投入新闻报道成为决定此类新闻报道能否成功的关键性问题。这时候事件现场的一切都是有极高新闻价值的,记者看到的一切都是观众想看到的,都成为人们关注这个媒体所作报道的理由。例如日本2011年3月11日大地震发生后几分钟,NHK电视台及时报道地震消息,全世界通过NHK电视台直播或者各国电视台转播获得地震发生的消息。随后公众不断从新闻媒体获得地震伤亡、地震救援等信息。 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发布信息,减少转述以增加报道的可信度。在灾难性事件面前,不仅要及时公开信息,而且还要通过传播多种多样的信息内容,形成立体化的信息传播格局,让受众可以了解同一新闻事实的不同方面内容,使其能够针对新闻事实作出周详的判断,避免“管中窥豹”的片面理解。因为灾难引发的连锁反应是极其纷繁复杂的,相应的应对措施也是千头万绪,牵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关信息的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报道,能体现报道的真实准确性,能起到稳定民心、安定团结的作用。 新闻报道反映灾难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是新闻的根本,报道失实不但会误导公众,还会让公众甚至政府与媒体对立,新闻媒体也会失去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灾难发生后,公众希望通过媒体了解灾难的性质,灾难发生的原因,灾难发生的过程,灾难造成的危害后果包括次生灾害情况等获知灾难的全貌,从而对灾难及相关问题作出内心评价,所以灾难新闻的报道要求真实和准确。如果报道失实,公众的内心评价很难恢复,难免造成公众和媒体的对立,从而失去对新闻媒体的信任。新闻报道在反映灾难的客观性的同时,更多体现灾难面前的理解与包容。新闻报道追求报道客观,准确反映事态发展全貌,让受众评价无可厚非,但理解和包容也不能忽视。自然灾难发生后,纯客观报道是必须的,但是为了追求受众感官的强烈刺激,为提高收视率而忽视受难者和受害者家人的感受,在当下社会新闻报道尤其是灾难新闻报道中越来越多地受到批评和质疑。此次日本大地震发生后,日本政府在新闻发布会上就告诫各国记者,理解和包容受害群体,直播画面回避对人物的特写,更多关注救援工作。我们看到的NHK电视台和中国中央电视台的直播,记者拍摄的镜头就大多集中在对抗震救灾、灾难大场面的拍摄上,的确在灾难面前体现了新闻报道的人性化,对受灾国家、受灾民众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同时报道更多的是通过传递政府信心,公众镇定有序,典型的自救互救场面,救援队救援的开展,未来的发展规划来传递情感关怀,引导社会重建。 新闻报道同时开展舆论引导。灾难往往是在无预警的情况下所爆发的紧急事件,若不立即在短时间内作出决策,采取有效策略将状况加以排除,就可能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造成重大的威胁。因此,当灾难发生时,新闻媒介的任务不再仅仅是单纯地进行信息的传播,同时需要成为一个发表意见、影响舆论的工具,把能了解到的事件的真实情况准确地提供给公众,同时宣传政府在灾难发生时的态度、救援计划和救援进度、国际社会关注或采取的措施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众的思想和行为,力图使整个社会群体在灾难面前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灾难新闻报道的作用

试谈新闻的平民化和记者的平民意识

试谈新闻的平民化和记者的平民意识 [“平民”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普通的人民”。新闻传播中的“平民化新闻”就是指普通人民的新闻。这种新闻报道的主体是普通老百姓,报道的内容是普通百姓的工作、生活、学习以及喜怒哀乐等等。 所谓“平民意识”,就是指新闻从业人员摒弃因职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带来的优越感,改变居高临下和俯视一切的思维方式,自觉地关注平民并和他们平等交流的意识。 平民化新闻是近几年叫得很响。1992年从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开始,到现在遍布全国各个地方电视台形成的固定的“说新闻”阵地,可以看出平民化新闻强劲的发展势头。 平民化新闻之所以发展势头强劲,就在于它关注了民生,反映了社会生活;在于它贴近了群众,拉近了与普通百姓的距离;在于它走进了普通百姓心中,与百姓产生了共鸣,使百姓接受了它。平民意识作为新一轮新闻改革的突破口,这就要求我们的记者在报道上要有平民视角,新闻作品中要有平民意识,报道题材是平民关心的人和事,写作上是平民喜闻乐观的形式,社会效果真正让平民满意。平民意识就不会有俯角、仰角,而是平视、平等——真正的平民意识、平民心态、平民视角,用大信息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服务于平民大众,用卓有成效的服务,为平民排忧解难。时刻关注百姓的经济现状、社会地位、民主权利、生活环境、物质需求、文化生活、精神状态、人际关系等生存状态。让每一名记者都时刻认识到我们自身就是平民一分子,彻底改变居高临下的心态,让平民意识牢固地扎根于每一个人的心中。要牢记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除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外,绝无半点私利。作为编采人员,我们本身也是一个平民,要用手中的笔,全心全意为平民服务。 实施平民化原则,有许多方面的举措,其中最重要的首推题材。题材平民化,自然就会得到平民的喜爱。 从目前来看,平民关注的题材很多,从经济生活到社会事件都已融入市民的生活中,但是,其中最受关注的无疑还是批评性或焦点性事件报道以及重大事件报道。但是在题材不能满足的情况下,选择能引起平民化关注的角度来报道一个并不为市民关心的题目,也会起到不同的效果的。 事实上,在我们目前的新闻报道中,各种各样的会议报道占了我们新闻的不小的份额,当然有些也是必须的。这时候,如何选择报道角度就非常重要了。上述的报道,可以单纯地进行会议报道,也可以跳出会议谈整体的情况,但也可以只谈其中某个局部的话题。这时候,有效运用平民化原则就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怎样报道市民最关注、最能引起注意、最能让市民感到有用,那么就用这种报道方式。为此,需要每个记者时时都要把握新闻平民化这一基本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