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的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

卢梭(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爱弥尔》是其最有影响的一部教育代表作品。

1、论人的天性

卢梭是坚定的“性善论”者。他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在他看来,儿童之所以乖张任性,不是自然造成的,而是由于教育的不良导致的。

卢梭的天性哲学体现在教育上,便要求教育脱离社会文化的监牢而使人性得到发展。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弃恶扬善,恢复其天性。也就是说,教育要“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人要成为“天性所造成的人,而不是人所造成的人”。

2、自然教育理论及其影响

卢梭指出:“教育有三个来源:或来自自然,或来自人,或来自事物。人的器官和能力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学习利用这种器官和能力发展是人的教育,从周围事物经验中获得的是事物的教育。”如果在一个人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如果这三方面的教育是一致的,他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卢梭还进一步指出,“教育的这三种要素,其中自然教育完全非人力所能控制,事物的教育我们对他也只具有一部分的势力;只有人的教育是我们所能够支配的。”因此,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卢梭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自然人并不是回复到原始社会的退化之人,而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即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能力强盛的“新人”。卢梭猛烈地抨击封建教育。他指出,封建教育不顾儿童天性发展、抹杀儿童天性与成人的区别,以至不根据儿童特点施教,硬将对成人适用的教育强加于儿童,使儿童成为教育的牺牲品。因此,他把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主张根据每个阶段儿童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育。

(1)婴孩期(出生—2岁)。这一时期教育以身体的养护和锻炼为主。通过合理的饮食、衣着、睡眠和游戏,养成健康的体魄,为儿童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2)儿童期(2岁—12岁)。这一时期是“理性的睡眠时期”,以感觉教育为主要教育内容。另外,仍应继续培养受教育者的健康身体。他认为,“真正的老师是经验和感觉。”主张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儿童的触觉、听觉、视觉等。反对这一时期让孩子读书。在他看来,读书是孩子们在儿童时期遇到的灾难。他假想的受教育对象—爱弥尔长到12岁还不知道什么叫书。

(3)少年期(12—15岁)。这一时期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的时期。卢梭主张,以知识教育为主的青年期应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而以道德教育为主的青春期应以社会科学为主。他比较轻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在他看来,问题不在于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即反对古典主义,主张学以致用;反对教条主义,主张行以求知。卢梭非常注重劳动,认为劳动不仅可以学到技术,而且可以锻炼身体。通过智育和劳动教育,爱弥尔将会成为一个手脑并用的人,将来既是一个工人,又是一个哲学家。

(4)青年期(15—20岁)。这一时期以道德教育为主,其中有宗教信仰的养成。卢梭认为道德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善良的感情、良好的意志和判断能力。在道德教育方法方面,他反对惩罚,主张自然后果法,即让儿童经受由于过失招致的后果,而自知纠正错误行为。如“他打坏他所有的家具,你别忙着给他另外的家具,让他感觉到没有家具的不方便。他打破他房间的窗子,你就让他昼夜都受风寒……决不要埋怨他给你造成的种种麻烦,不过,你要让他头一个感觉到这些麻烦。”在宗教教育方面,主张“没有信仰就没有真正的道德”。反对宗教迷信,主张对上帝的深刻信仰必须凭借理性和良心。反对给儿童灌输各种关于上帝的荒诞的观念,反对强迫儿童记诵宗教教条和宗教礼拜仪式等。

3、公民教育理论

在《关于波兰政治的筹议》(1773)一文中,卢梭提出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和培养良好的公民的思想。

卢梭认为教育要培养忠诚的爱国者。爱国主义教育应当从一个人诞生的时候开始。主张从儿童能阅读时就看关于本国知识的书籍,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理解国家的物产、省区及城市,学习本国的历史以及一切法规,20岁时就是一个良好的公民。另外,主张由国家掌管学校教育,要求儿童受同样的教育。“即使不可能建立一种完全免费的公家教育,不管是哪一处,所收的费应该是放低到使最贫苦的也能付与。”

卢梭有力地抨击了自古以来传统的教育观点,彻底地否定了教室、成人、书本是教育的中心的观念,提出要尊重儿童,重视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行程,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应根据儿童的需要、能力与兴趣等。这种观点在教育上所起的革命作用,犹如哥白尼在天文学上所起的作用。因此,有人将卢梭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当然,卢梭教育思想也有其局限性。如过分强调儿童的需要、兴趣及个人生活经验的价值;强调家庭教育,忽视学校教育;要求离群索居,脱离社会的影响培养“自然人”,反映了其思想偏激的一面,或者说是反社会的一面。

卢梭的教育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教育家。如德国教育家巴西多以及裴斯泰洛奇、杜威等深受卢梭教育思想的影响。

二、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裴斯泰洛齐(1746—1827)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瑞士著名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家。其教育代表作有:《林哈德和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

1、教育实践活动

1767—1773年,裴斯泰洛齐投身于农村的经济与教育改革。他创办了一个名为新庄的模范农场,在这里进行社会实验工作。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农场教给当地农民生产的技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但是,实验没有成功。

1774年—1780年,裴斯泰洛齐在新庄办了一个“孤儿院”,收容了50多名流浪儿。但很快孤儿院被迫停办。

从1781年以后的18年间,他在从事教育实践的同时,还进行了教育理论的研究与文学创作活动。期间他的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出版。

1798年,裴斯泰洛齐在斯坦兹兴办了一所孤儿院,收容了80多名流浪儿。但很快孤儿院又被迫停办。

1799年,裴斯泰洛齐来到布格多夫城,先后在两所学校里任教,并成功地进行了低年级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

1805年,裴斯泰洛齐将学校迁到伊佛东,建立了伊佛东学校,设小学、中学和师范部。在此后的20年时间里,他继续系统地开展教育革新实验和教育理论探索。由于办学成绩斐然,成批的学习参观者蜂拥而至,其学校一时成了当时欧洲的“教育圣地”。

1825年,伊佛东学校由于经济困难和教师内部的不和而停办。

由此可见,裴斯泰洛齐的一生,是努力通过教育为贫苦农民子女寻求幸福而牺牲自己的一生,是为世界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奋斗的一生。

2、论教育的目的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目的应是“促进人的一切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发展”。通过教育使人成为有道德、有智慧、有劳动能力与身体健康的人。

3、论教育心理学化

在西方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在1800年发表的《方法》一文中,他首次明确提出:“我正在试图将人类的教学过程心理学化;试图把教学与我的心智的本性、我的周围环境以及我与别人的交往都协调起来。”所谓“教育心理学化”就是把教育提高到科学的水平,将教育科学建立在人的心灵活动规律的基础上。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就是将教育目的和教育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心理规律,即教学内容心理学化;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心理学化等。

4、论要素教育

要素教育论裴斯泰洛齐教学理论体系的重心。其基本思想是,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能接受的“要素”开始,在逐渐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促使儿童各种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些要素是作为儿童天赋能力表现形式存在于儿童身上的,它们是进行各种教育的依据。要素教育论体现在其初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包括体育、德育和智育等。

(1)体育。体育的任务是发展儿童身体的力量和技巧。裴斯泰洛齐把体育中最简单的要素成为各关节的运动。关节活动的最基本动作是打击和搬运、拖拉和旋转等。通过这些关节动作的由简单到复杂的练习,就可以逐渐发展儿童身体的力量和各种技巧。

(2)智育。数目、形状和语言是教学的基本要素,智育就是借助于这三个要素而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儿童通过计算来掌握数目,通过测量来认识形状,通过言语(语言)来掌握语言。因此,教学的要素可归结为教学中的计算、测量和语言三种能力的培养,即儿童所要接受的智育有三个部分:计算教学、测量教学和言语教学。

裴斯泰洛齐从要素教育理论出发,大大改变了初等学校的教学科目和教学内容。教学科目中包括了阅读、书写、算数、几何、测量、绘画、唱歌、体操以及地理、历史、自然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这样,初等学校教学计划被大大扩充了。

5、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

(1)关于语言教学。裴斯泰洛齐把语言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即语言教学要从发音教学开始,然后进行单词教学,最后是严格意义上的语言教学。还设计了语言教学的各种练习形式,如先列出某种事物的名称,然后描述它的显著特征等。(2)关于算术教学。裴斯泰洛齐认为数字“1”是数目的最简单要素,而计算是算术能力的要素。算术教学应首先通过具体实物或直观教具使儿童产生“1”这个数字的概念,并从“1”开始,用个位数进行运算。然后了解和运算十位数、百位数……在形成整数概念的基础上再进行整数四则运算,其教学程序是先加法、乘法、除法,然后减法。

(3)关于测量教学。也称形状教学,其目的是发展儿童对事物形状的认识能力。裴斯泰洛齐认为,直线是构成各种形状的最简单的要素,因此,测量教学应从认识直线开始,之后学习由直线组成的四边形、三角形及各种多边形。在此基础上,再学习曲线、圆形和椭圆形等。他还将测量教学和图画教学、写字教学联系起来,认为直线、曲线等形状要素也是绘画、写字教学的简单要素。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

裴斯泰洛齐深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具有重大意义,他虽

不是第一个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人,却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不过受时代的限制,他并未真正理解和找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在联系,也不明白正在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当时瑞士的社会条件下还只是一种理想而已。

(1)新庄“贫儿之家”时期的初步实验。裴斯泰洛齐当时的设想是,既要使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而实现生活自给,并学到一定的生产劳动技能,同时又能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他认为这也许是帮助未能进学校接受教育的农村贫民子弟提高劳动能力、学会谋生本领、改善生活状况的最好途径。当然,这样的教育与产生劳动相结合,只是一种单纯的、机械的外部结合,教学与劳动之间并无内在联系。

(2)斯坦兹孤儿院工作时期的实验。这次实验具体有以下明显的新特点:明确地把学习与手工劳动相联系、学校与工厂相联系;以安排学习为主,参加手工劳动为辅,但又强调二者的联系与结合。

裴斯泰洛齐根据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和要素教育理论,研究了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定了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基础,由此赢得了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的称号。他对初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其教育改革的精神及理论在19实际产生了国际性的影响。

三、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1776—1841)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其教育代表作有:《普通教育学》、《教育讲授纲要》。

1、教育实践活动

1797年,赫尔巴特大学毕业后,应聘前往瑞士任家庭教师,负责教育一贵族的三个孩子。在两年左右的教育实践中,赫尔巴特获得了大量的教育经验,这成为他日后进行教育理论探索的重要资源。期间他曾到瑞士裴斯泰洛齐的学校学习。1802年,赫尔巴特担任哥廷根大学教授。1809年,赫尔巴特在哥尼斯堡大学任康德哲学讲座的主持人,并办了教育研究所和实验学校。1832年,赫尔巴特又回到哥廷根大学任教。

2、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体系中有两个基础,即伦理学和心理学。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知指明途径、手段。”其中,实践哲学就是伦理学。

(1)教育学的伦理学基础

赫尔巴特将养成五种道德观念最为其伦理学的基本原理,这五种道德观念分别是:“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或报偿”。他认为,“教育的

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不是发展某种外表的行为模式,而是在儿童心中培养明辨是非的观念以及相应的意志力。他所企图培养的就是要以“五种道德观念”为基础,具有所谓完美意义、完善品格的人。

(2)教育学的心理学基础

赫尔巴特首创教育的首要科学是心理学。在他看来,人的心灵是宇宙中无数“实在”的一种,它与其他“实在”发生关系,便产生“观念”。观念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要素。观念的不断变化,构成了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儿童观念的不断扩充主要靠经验的积累与传授知识的教学。儿童在原有基础上形成新观念的过程称“统觉”。“统觉过程”就是新观念与旧观念的同化和吸收的过程。

3、教育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管理论、教学论和德育论三大部分。

(1)管理论

赫尔巴特认识到儿童管理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为儿童的管理要放在学校整个教育过程的最前面,它是进行教学和道德教育的首要条件,应是一项独立的任务。管理方法主要有学校你要的规章守则、紧凑丰富的活动、教育者的威信与爱等。当然,他把管理与德育机械分开,把儿童看成消极被管对象等都是片面的。

(2)教学论

——教育性教学原则。赫尔巴特从揭示智育与德育的内在联系入手,对教育性教学进行了较深刻的论述,明确了教学是实现教育的重要手段。他认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称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目的”,“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德行,掌握知识主要是为了形成道德观念,知识越多,品德才越好。这一原则不仅在当时,就是今天也是非常正确的。但遗憾的是,他把教学当成实施德育的唯一途径,视知识增长与品德提高无条件的同步运动,没有认识到德育与智育相对的独立性。

——教学四阶段论。即明了(或清晰)、联想(或联合)、系统、方法。明了,就是教师通过运用直观教具和讲解的方法,进行明确的提示,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以作好观念的联合,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联想,就是新旧观念之间产生联合,但尚未出现最后的结果,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与学生谈话,运用分析教学法。系统,就是教师通过采用综合的教学法,使新旧观念间的联合系统化,从而获得新的概念。方法,就是新旧观念间的联合形成后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要求学

生自己进行活动,通过联系巩固新习得的知识。

赫尔巴特的教学四阶段,后被他的学生席勒发展为五段,即分析、综合、联系、系统、方法(或称为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

赫尔巴特试图建立一种明确的规范化的教学模式,他的教学四阶段反映了教学的某些常规,包含有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其教学阶段理论也推动了当时教学理论的发展。但是,教学四阶段论所固有的机械论倾向,也使它不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

(3)德育论

在伦理学基础上建立的教育目的与德育论,是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教育目的论决定赫尔巴特必须把德育看成是教育最根本、最首要的任务。他将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可能的目的指的是培养一个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学校应帮助他发展与这一职业有关的能力和兴趣;必要的目的即是道德的目的,这是指培养无论从事什么职业的人都必须具有的完善品德,即绝对清晰、绝对纯粹的善与正义的观念。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理论指出了除职业的要求外还有品德的高层次要求,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4、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

(1)关于经验、兴趣与课程

赫尔巴特认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对直观教材的运用,将使儿童的经验变得更为丰富、真实和确切。因此,应当在课程内容中排除脱离儿童经验的内容。只有与儿童经验相联系的内容,才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只有能够引起兴趣的教学内容,才能使儿童保持意识的警觉状态,从而更好地接受教材。他明确指出,要掌握知识,并且得到更多的知识,就必须有兴趣。

在赫尔巴特看来,兴趣是广泛的和多方面的。他把兴趣划分为两类六种。根据兴趣的分类,赫尔巴特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相应的划分,如下所示。

经验的兴趣—设自然、物理、化学和地理等

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设数学、逻辑和文法等

审美的兴趣—设文学、绘画等

兴趣

(古典语言和现代语)、本国语等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设历史、政治和法律等

宗教的兴趣—设神学等

(2)统觉与课程

统觉理论是赫尔巴特课程理论的又一重要基础。根据统觉原理,新的概念和知识总是以原有观念和知识为基础产生的。这就必然要求课程的安排应当使儿童能够不断地从熟悉的材料逐渐过渡到密切相关但还不熟悉的材料。

依据统觉原理,赫尔巴特为课程设计提出了“相关”和“集中”两项原则。所谓相关,是指学校不同课程的安排应当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所谓集中,是指在学校的所有课程中,选择一门科目最为学习的中心,其他科目都作为学习和理解他的手段。

(3)儿童发展与课程

赫尔巴特认为,不同时代的文化成果集中反映了人类认识的不同发展水平。儿童个性和认知的发展重复了种族发展的过程。因此,儿童在一定发展阶段上最理想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种族发展在相应阶段上所取得的文化成果。以此为基础,赫尔巴特探讨了儿童的年龄分期,进而提出了课程的程序。他认为,儿童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婴儿期(相当于人类历史的早期)要加强对身体的养护,同时应大力加强感官训练,发展儿童的感受性;第二阶段是幼儿期(相当于人类的想象期),教学内容应以《荷马史诗》等为主,已发展儿童的想象力;第三阶段是童年期(相当于人类),分别教授数学、历史等,以发展其理性;第四阶段是青年期,继续学习数学、历史等,仍以发展理性为目标。

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以心理学基础,从而使课程的设置与编制有了明确的依据,避免了课程设置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克服了课程设计的散乱现象。但是,客观地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赫尔巴特并未真正解决欧美近代学校的课程问题。

5.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

赫尔巴特是近代教育科学的开拓者,也是近代教育心理化的最重要代表人物。尽管赫尔巴特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在我们今天看来,并非完全科学,但比起其他前辈们的理论,无疑在科学化的道路上大大向前发展了。作为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强调课堂、书本、教师三中心,其教育理论反映了资本主义确立时期教育理论的发展水平。19世纪70年代以后,赫尔巴特和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思想曾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对世界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改革起过支配作用。在近一个世纪的世界教育科学发展过程中,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说,始终作为一个教育思潮的主要流派之一持续地出现着,对各国教育科学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当然,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也有不足之处,如其教育学体系中充满思辨和神秘色彩,许多论述也带有一定程度的机械性和片面性。

四、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的大教育家。其教育代表作有:《大教学论》、《母育学校》、《世界图解》。

1、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为来世生活做好准备。主张通过教育使人认识和研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各种能力、德行和信仰,享受现世的幸福,并未永生做好准备。

夸美纽斯重视教育的作用。首先,他把教育看做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教育对人的发展也起很大的作用。他认为,“学问、德行与虔信的种子自然存在我们身上。”人都是有一定天赋的,而这些天赋发展如何,关键在于教育。只要接受合理的教育,任何人的智力都能够得到发展。在他看来,“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只要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2、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贯穿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的指导性原则。夸美纽斯的“自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自然界存在的普遍秩序。他认为,在宇宙万物和人的活动中存在着一种“秩序”,即普遍规律,这种“秩序”保证了宇宙万物和谐发展。因此,人的各种活动包括教育活动都应该遵循这些自然的、普遍的“秩序”或规律。如,在论述“自然遵守适当的时机”这一原则时,他以鸟儿选择在春天繁殖、园丁选择在春天种植为例,认为适应自然的教育业应该从人类的春天——儿童时期开始,“因为儿童时期等于春天,青年时期等于夏天,成年时期等于秋天,老年时期等于冬天”;在一天之中,应该在早晨读书,因为“早晨等于春天,正午等于夏天,黄昏等于秋天,夜间等于冬天”。二是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年龄特征。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发展也有其本身的法则。各级学校“自始自终。要按学生的年龄及其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指导”。3、论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

夸美纽斯从“泛智”思想出发,提出了普及教育思想。所谓“泛智”就是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从而使智慧得到普遍的发展。他认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富贵贫贱,同样都应该进入学校”。为了实现普及教育的思想,夸美纽斯呼吁帝王和官吏为民众兴办学校;鼓励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以无比的热情献身普及教育事业;恳请学者和神学家们促成普及教育事业。为了使国家便于管理全国的学校,为了使所有的儿童都有上学的机会,主张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制。他把一个人从诞生到成年分为四个时期,并在每个时期设立相应的学校:(1)婴儿期(1-6岁),设立母育学校。(2)儿童期(6-12岁),设立

国语学校。(3)少年期(12-18岁),设立拉丁语学校。(4)青年期(18-24岁),设立大学。

4、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改革教学效果,夸美纽斯提出了统一的学年制度。要求:各年级应在同一时间开学和放假;每年招生一次,学生同时入学,以便使全班同学的学习进度一致,学年结束时。经过考试,同年级学生同时升级。还强调学校工作要有计划,使每月、每周、每日、每时都安计划进行各项工作。

为了扩大教育对象、提高教学效率,夸美纽斯提出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度。他主张把全校的学生按照年龄和程度分成班级,将班级作为教学的组织单元。每个班级有一个教室以免妨碍别的班级。每个班级由一个教师同时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以代替传统的个别施教。每个班级又分成许多小组,每组10人,选出一名学习好的学生为组长,帮助教师管理小组同学,考查同学的学业。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又使得学生可以互相激励,互相敦促。

5、论教学原则

夸美纽斯关于教学原则的论述是其教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教学原则归纳为以下几条。

(1)直观性原则。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他把通过感官所获的对外部世界的感觉经验作为教学的基础,并宣布运用直观是教学的一天“金科玉律”。认为教学应从观察实际事物开始,在不能进行直观观察时,可以使用图片或模型。他从理论上论证了直观教学的原则,这在当时具有革新意义。但他过于夸大直观的意义,往往把直观知识和间接知识对立起来。

(2)巩固性原则。特别强调使学生获得巩固的知识。认为理解性的教学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因为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能记住。经常地练习和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方法。另外,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献给别人,也是一种很好的巩固知识的方法。

(3)量力性原则。夸美纽斯反对经院主义教学的强迫性和不考虑学生接受能力的做法。提出“一切学科都应加以排列,使其适应学生的年龄,凡是超出了他们的理解的东西,就不要给他们去学习。”这种主张一方面击中了时弊,另一方面在一定范围内反映了教学工作的客观规律,无疑是有进一步意义的。

(4)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要求教材的组织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要把一个学科的知识排成一个整体,不省略或颠倒任何东西。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应遵循从已知到未知、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近及远等规则。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工作的客观规律性,但存在着机械化、简单化的缺陷。

6、论道德教育

夸美纽斯非常重视道德教育,把培养德行看作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在他看来,德育比智育更重要。

夸美纽斯的道德教育理论理论突破了中世纪教会学校的教育传统,他把世俗道德的培养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部分。突破了宗教教育的束缚,以功利主义和人文主义为理论基础,强调伦理道德的研究应以人的利益为中心。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智慧、勇敢、节制、公正四种主要的或基本的德行。道德教育的方法主要有:要尽早开始正面教育;从行动中养成道德行为的习惯等。

7、教育管理思想

夸美纽斯认为国家应该重视教育,应该普遍设立学校。国家既对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有管理教育的最高权力,国家不应该将教育事业拱手让给教会和其他社会力量。他主张国家应设置督学,对全国的教育进行监督,以保证全国教育的统一发展。另外,他还对校长的职责作了明确的规定,如:帮助和指导教师掌握教学的方法和策略;监督整个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准则的执行等。

夸美纽斯是一位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同时又是一位多产的教育著作家。他撰写的《母育学校》可以说是西方教育史上的第一本学前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是西方第一本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改革家,他不仅力图将以往零散的教育经验加以理论化、科学化,而且努力使教育理论从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给人们教育思想上的解放以重大的启示。但是,由于夸美纽斯所生活的时代还没有完全摆脱经院哲学的影响,加之,他本人又是一个神学家,因此,在其身上所因袭的旧时代思想特点比较明显,宗教神秘主义还比较显著。整个来讲,其教育思想是经院哲学和17世纪机械唯物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五、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

马卡连柯(1888-1939)是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最富有成效的工作是从其于1920年领导的高尔基工学团开始的,1928年又接任捷尔任斯基公社的领导工作。工学团和公社先后收容三千多名流浪儿童和违法青年,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被教育和改造成对社会有用的“新人”。

马卡连柯的代表作有:《教育诗篇》和《塔上旗》。这两本著作是采用小说、文艺作品的形式写成的,是马卡连柯对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任斯基公社成长和发展过程的真实写照。

(1)关于集体和集体教育的理论。集体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确定教育工作的基本对象是集体,而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是集体教育。“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的教育是马卡连柯集体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这个原则有概括为成“平行教育影响”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基本思想是:教师对集体和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的影响是同时的;教师和整个班集体对每个成员的影响是平行的。总之,教育过程的最终目的是,把整个集体教育好,同时把集体中的每个成员教育好。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客体”,而且也是教育的“主体”。

(2)关于纪律和纪律教育。良好的纪律是通过正确合理的教育产生的。纪律首先不是教育的手段,而是教育的结果,当纪律形成后才成为教育的手段。那么,在什么基础上进行纪律教育?马卡连柯主张,严格要求与尊重相结合。他明确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马卡连柯纪律教育的方法主要有:诱导(鼓励)、督促、惩罚,但不许体罚。

(3)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论。没有集体就不能进行集体教育和纪律教育,也无法组织劳动和进行劳动教育;没有劳动,不进行劳动教育教育,集体也就无法建立,真正的纪律教育也不能顺利进行。也就是说,在马卡连柯看来,劳动不仅是劳动教育必不可少的措施,而且是全部教育总体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劳动不仅可以使人的体力得到发展,而且可以使人在道德上和精神上得到发展。

六、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1859—1952)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杜威最具有影响的教育代表作品有:论文:《我的教育信条》(1897),著作:《学校与社会》(1899)、《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

1、教育实践活动

1897年,杜威大学毕业之后,便在美国南方石油城的一所中学里任教。1882年,杜威成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生,后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之后,杜威前往密歇根大学教授哲学,除1888—1889年去明尼苏达大学短期工作外,在密歇根大学任教至1894年。

1894年,杜威被聘任为芝加哥大学的哲学教授,并担任哲学、心理学即教育学系主任。1896年,杜威创办了“芝加哥实验学校”,对教育问题进行试验研究,这对杜威教育理论的形成影响很大。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哲学和教育著作。1904年,杜威从芝加哥大学转到纽约哥伦毕业大学讲授哲学,一直到1930年退休。

1919年5月至1921年7月,杜威来华讲学。1924年去土耳其考察教育,1926年又去墨西哥考察教育。1928年,在美苏文化协会主办下,他作为25名美国教育家组成的非官方旅行团成员到达苏联,以考察教育的名义推行实用主义教育。

2、论教育的本质

(1)教育即生活

杜威反对教育为固定的成人生活作准备。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

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他强调的生活是现在的、儿童的生活,要求教育重视儿童现在生活的内在价值,使儿童从目前的生活中得到乐趣,而不仅仅将现在的生活视作为另一种生活作准备的工具与手段。

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要求学校与社会生活结合,一是要求学校与儿童的生活结合。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是要求改革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使学校生活成为社会生活育儿童生活的契合点,从而既合乎社会需要亦合乎儿童需要。与这两种要求相应,杜威提出“学校即社会”,以克服学校与社会生活的分离;同时抨击“生活预备说”,以克服学校与儿童生活的脱离。(2)学校即社会

在杜威看来,学校和社会关系非常密切。我们不能在一般意义上理解学校学校,不要把学校仅仅看作学习或教学的场所,它实际上是社会的缩影。“学校即社会”这个命题揭示出,学校不仅是学习功课(科学知识)的场所,也是生动的社会生活(民主)的形式。学校既是教科学知识、职业技能的地方,又是教做人的道理(民主、自由等价值观念)的地方。即:学校不仅教人成才,而且教人“成人”,培养自由个性。

杜威“学校即社会”思想的意义主要呈现为两方面:以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科学和民主观念)来变革学校,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的雏形;以学校的改良(新人和新观念)来改造社会生活,即学校是改良社会的有效工具。他比较侧重的是第一种意义。

学校应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杜威要求改变学校课程,认为“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活动”,应使烹调、缝纫、手工等科目在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总之,“学校即社会”是对“教育即生活”这一命题的进一步引申,代表社会生活的活动性课程的引入是使学校与生活;联系的基本保证。从“教育即生活”到“学校即社会”,再到课程的变革(“从做中学”)是层层递进的。

(3)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生长”是杜威提出的又一重要命题。杜威批判了教育预备说、教育展开说、教育即官能的训练等学说,他认为,教育与生长的目的在于过程自身;生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没有终极的目标;生长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生长是面向未来而不是追溯过去的。总之,生长体现出一种新的发展观。杜威认为,儿童的生长与发展既需要内在条件,也需要外部条件。儿童生长的内部条件可归纳为儿童的兴趣、本能、依赖性和可塑性以及已形成的习惯。儿童生长的外部条件即社会性的环境。儿童的生长就是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的

结果。

(4)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命题。杜威认为,经验在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那么,什么是经验呢?在杜威的教育哲学中,“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杜威认为,传统哲学对经验的解释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把经验看做是知识,即主体和对于对象的一种认识。而杜威则把经验当做主体和对象、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主体和对象、有机体和环境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总的来说,经验不是客观对象的主观映像,而是主体的创造,是客观和主观相互作用的结果。可见,杜威对经验的解释尽管有一些科学和客观的色彩,最后仍然倒向了主观唯心主义。

教育中经验的改造主要是指对儿童身心构成各方面的改造。要使这种改造更有成效,就必须注重为新的经验过程提供好的条件,既要尊重内在条件,又要优化外部条件。儿童已经达到的身心发展水平是一种现实存在,教育与经验的改造必须从这种现实存在出发,不顾这种现实存在的现状,无视这种现实存在的特点,都将减弱经验的教育意义。

杜威的三个命题揭示的教育观是完全相同的:①教育既要尊重儿童,又要联系社会;②教育不仅应尊重儿童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同时也应为促进儿童这些心理因素的发展提供外部条件,尤其是社会性的条件;③儿童的教育、儿童的发展应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应是一个使儿童身心不受压抑的过程,而且儿童的教育和发展还有明确的社会定向。

3、论教育的目的——“教育无目的说”

杜威从教育即生活论中引出他的“教育无目的论”。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用教育的术语来说,就是:(1)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他自己的目的;(2)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这就是他的教育无目的说之主旨。

所谓的“教育无目的说”并不是说教育真的没有什么目的。杜威的原意是教育除自身之外无目的,教育无目的说是个缩略的说法。教育当然有它的目的,他区别了两种教育目的,即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和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前者主要指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天性和兴趣等决定的教育历程的目的;后者主要由家长或教师给予儿童以教育的目的,从外面硬性插入教育历程。所以,杜威所言的教育无目的说,主要指教育历程以外无目的,真正的教育目的内在于教育历程,它和历程是合而为一的。很显然,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是对于传统教育目的论(即脱离儿童由成人决定教育目的)的一种纠正。在他的心里,教育有内在的目的。

4、论课程与教材

在经验论基础上,杜威提出“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这种活动性、经验性课程包括园艺、烹饪、缝纫、印刷、纺织、油漆、绘画、唱歌、演剧、讲故事、阅读、书写等形式。这些活动既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又能满足社会性的需要,还能使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杜威并没有把个人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对立起来,而是看到了个人直接经验的局限性,强调使儿童最终获取系统的知识的同时又能在学习过程中顾及儿童的心理水平。

杜威一向反对将成人和专家编写的以完整的逻辑体系为表现形式的教材作为教育的起点,认为必须以儿童个人的直接经验为起点,并强调对直接经验加以组织、抽象和概括。但如何将学生的直接经验“组织”成为系统的知识,是一个难题,杜威一直没有解决好。另外,杜威关于以经验为基础的课程和教材理论是有针对性的,它主要适用于初等教育。这一点时常被人们所忽视,并得出以偏概全的结论,将杜威的课程论与传统的课程论绝对对立起来,实际上这种对立是有限度的。

5、论思维与教学方法

杜威以其经验论为基础,提出“从做中学”。“从做中学”是杜威提出的教学方法,它也是一种经验的方法、思维的方法、探究的方法。

什么是探究的方法呢?杜威提出著名的思维五步说(即探究的五个步骤)是这一方法的具体表现。胡适曾把杜威的这五步概括为“细心搜求事实,大胆提出假设,再细心求证”。根据“思维五步”的观点,杜威提出了教学过程的五个步骤:(1)疑难的情境;(2)确定疑难所在;(3)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4)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问题;(5)验证这个假设。这种教学方法重视科学探究思维,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纯方法论的角度说,杜威的探究方法特别是其五步说,不无合理之处。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他所提出的整个探究过程没有超出经验的范围。

6、论道德教育

杜威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广义地说,道德就是教育。”可见,在杜威看来,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反对个人至上论,也反对社会至上论,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反对将社会与个人割裂开来,认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社会的进步又可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反对过分强调个人自由,提倡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合作。杜威认为,道德教育应该是社会性的,道德教育应该有社会性的情景、社会性的内容和社会性的目的。学校生活、教材、教法都应渗透社会精神,视学校生活、教材及教法为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7、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杜威教育思想对20世纪以来的美国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如评论家阿瑟·G.沃恩所说:“美国未来的思想必定会超越杜威……可是很难设想在前进过程中不通过杜威。”杜威的教育思想不仅影响了美国,而且影响了不少国家教育的发展。我国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小学教学改革颇受杜威思想之影响。胡适曾在《杜威于中国》一文中评价他的老师说:“自从中国与西洋文化接触以来,没有一个外国学者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有杜威这样大的。”“在最近的几十年中,也未必有别的学者在中国的影响可比杜威还大的。”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教育改革也深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可以说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是世界性的。

七、洛克的教育思想

简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backtonature)。“自然的状态”在卢梭关于人类不平等和国家的起源学说中固然是指人类的史前时代,但在教育上更侧重指人性中的原始倾向和天生的能力。它与人类的“自然状态”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之中。只因社会的文明特别是城市的文明才使人性扭曲、罪恶丛生。因此,只有“归于自然”的教育,远离喧嚣城市社会的教育,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天性。 卢梭在《爱弥儿》中表示,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回归自然”。一方面,他认为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中。另一方面,卢梭还从儿童所受的多方面的影响来论证教育必须“回归自然”。他说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卢梭为之呼吁的“自然教育”,是针对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及其危害人性的教育发出的挑战,“回归自然”、遵从天性,就是开创新教育的目标和根本原则。 卢梭注意到儿童天性的个体差异,要求因材施教。他指出,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它。这个理论在当今教育上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新课程再三强调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要因材施教,要抓住其闪光点,创设情境,极力弘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卢梭还十分重视受教育者的实践行为,他认为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书本知识基教育者的口头训示即“填鸭式”的教育是毫无效果的,重要的是要身临其境,身体力行。其次,他十分推崇自由,强调要让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学习。这一点也符合新课标的精神。 总的说来,卢梭的思想是先进的,但也存在某些历史局限性,有的观点比较矛盾甚至偏激,但至今仍闪耀着光芒。总之我们在理解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内容时必须同时体会到他的激进的启蒙思想。进入十九世纪下半叶之后,随着科学心理学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儿童心理特征的逐步了解和认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西方已不再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不重要,反而正是以卢梭等人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家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为西方国家在形成崇尚自由、尊重个性、以人为本的教育风格方面奠定了基础。

对卢梭教育思想的评价

对卢梭教育思想的评价 让·雅克·卢梭,是法国18世纪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他一生动荡不安,四处流浪。在流浪生活中,通过自学获得渊博的知识。长期艰难的流浪生活,对卢梭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看到人民所遭受的痛苦与不幸,对此深表同情,又亲身感受到社会不平等所带来的屈辱,因此对巴黎上层社会生活的豪华奢侈与虚伪无耻,表示了极大的轻蔑与愤恨。 卢梭发表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等著作。他的这些著作极力抨击了社会不平等现象,并寻求克服不平等的办法。在其诸多论著中,尤以提出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爱弥尔》振聋发聩。《爱弥尔》一书,表达了他对教育的独特、深刻的领悟,既是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经典之作,它引导了西方教育的现代发展方向,又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开浪漫主义写作风格的先河。 他是西方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的自然教育论及其思想完成了教育中儿童观的革命,使教育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的转变。重提卢梭的教育思想,是因为其中涉及到的一些观点、主张对我们当今教育理论和倡导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改革实践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一、教育思想内容 1.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归于自然”,不仅是卢梭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也是他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帝创造万物,都使为善;而人滥于施为,便成为丑恶的了。”?仲”所以,要想造就理想的人,就要推行自然主义的教育。他认为,教育是一门艺术,必须协调自然、人为和事物这三种教育的关系,使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适应于自然教育,即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的天性,而不要去适应他本身以外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真正目标——归于自然,成为自然人。 卢梭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下,既不是帝王贵族,也不是亿万富翁,所有的人生来都是赤条条的一无所有,都要遭遇人生的苦难、忧虑、疾病、匮乏以及各种各样的痛苦,最后注定都要死亡。做人的意义正在于适应这种种境遇。所以,真正的教育就是教他按他的本性生活。2.教育目标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体现在培养目标上,便要求教育培养自然人。卢梭反对封建教育所培养的王孙公子和显宦达官,他所理想的自然人是身心调和发达的人,不同于公民。这种自然人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良心畅旺、能力胜强;能适应各种客观情况发展变化的需要;不固

卢梭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卢梭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卢梭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与其的行为、性格, 尤其与他的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生性爱好自然,行为不拘,一生只受过2年正规教育。但他善于学习, 与一些社会名流交往, 深受影响, 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他认为, 所有社会的压迫和腐败, 都是由于文明进化; 科学徒示人以技巧, 而艺术则只召人以浮华,剥夺人类心灵的自由和本性的发展,因此科学和艺术的进步不但不能给人类带来愉快, 却足以使道德堕落。他还认为, 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实在于文明的进步。他指出, 在原始社会,人类不平等的程度极小,而在所谓文明发生之后,不平等的程度加深了,尤其在私有制产生之后, 为了保护私有制, 人们定出法律和道德规范, 名义上是人类行为的共同准则, 实际上则强者压服弱者的工具。因此, 要减轻人类的不平等,只有回归自然,服从自然的法则,脱离社会的约束。他教育遵循自然的著名思想, 就是其社会政治和哲学观点的具体体现。 卢梭主要政治著作是《民约论》,主要的教育思想著作是《爱弥尔》, 而《忏悔录》则是其自己的传记体小说。因此, 从《爱弥尔》中, 我们可以看到卢梭闪闪发光的教育思想。其中, 也蕴涵着他在学前教育课程方面的真知灼见。 1.教育思想 卢梭主张儿童的教育应顺应自然, 以儿童为本位。他在《爱弥尔》中开宗明义地说, “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边坏了。”他认为,人性本善,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内在欲望而行动, 不必加以干涉。一旦受了社会认为的干涉,儿童极易产生不自由、不平等, 甚至产生罪恶。所以他极力主张, 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 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返自然, 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人类的影响。换言之, 教育要发展儿童天生的禀赋,应使儿童有自然的生活,

卢梭的教育教学思想

卢梭的教育教学思想

————————————————————————————————作者:————————————————————————————————日期:

卢梭的教育思想 卢梭(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爱弥尔》是其最有影响的一部教育代表作品。 1、论人的天性 卢梭是坚定的“性善论”者。他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在他看来,儿童之所以乖张任性,不是自然造成的,而是由于教育的不良导致的。 卢梭的天性哲学体现在教育上,便要求教育脱离社会文化的监牢而使人性得到发展。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弃恶扬善,恢复其天性。也就是说,教育要“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人要成为“天性所造成的人,而不是人所造成的人”。 2、自然教育理论及其影响 卢梭指出:“教育有三个来源:或来自自然,或来自人,或来自事物。人的器官和能力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学习利用这种器官和能力发展是人的教育,从周围事物经验中获得的是事物的教育。”如果在一个人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如果这三方面的教育是一致的,他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卢梭还进一步指出,“教育的这三种要素,其中自然教育完全非人力所能控制,事物的教育我们对他也只具有一部分的势力;只有人的教育是我们所能够支配的。”因此,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卢梭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自然人并不是回复到原始社会的退化之人,而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即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能力强盛的“新人”。 卢梭猛烈地抨击封建教育。他指出,封建教育不顾儿童天性发展、抹杀儿童天性与成人的区别,以至不根据儿童特点施教,硬将对成人适用的教育强加于儿童,使儿童成为教育的牺牲品。因此,他把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主张根据每个阶段儿童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育。 (1)婴孩期(出生—2岁)。这一时期教育以身体的养护和锻炼为主。通过合理的饮食、衣着、睡眠和游戏,养成健康的体魄,为儿童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 (2)儿童期(2岁—12岁)。这一时期是“理性的睡眠时期”,以感觉教育为主要教育内容。另外,仍应继续培养受教育者的健康身体。他认为,“真正的老师是经验和感觉。”主张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儿童的触觉、听觉、视觉等。反对这一时期让孩子读书。在他看来,读书是孩子们在儿童时期遇到的灾难。他假想的受教育对象—爱弥尔长到12岁还不知道什么叫书。

浅谈卢梭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浅谈卢梭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摘要:概述了卢梭家庭教育思想的渊源,并结合卢梭的代表作《爱弥尔》及《社会契约论》就其家庭教育思想进行了阐述。卢梭认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主张父母重视家庭教育,提倡家庭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天性,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他的家庭教育思想对以后的教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对我们认识和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卢梭;《爱弥尔》;家庭教育 让·雅克·卢梭是法国18世纪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爱弥儿》通过对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发展和教育情况的论述,系统而详尽地反映了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他新颖而独特的见解如同一块玉石,投入了封建社会的浑水中,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涟漪,对当时的封建势力和经院教育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卢梭的家庭教育思想贯穿了《爱弥儿》全文。“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叫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从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1由此可见,卢梭认为教育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儿童出生之后接触到的第一位老师就是父母,因此,他认为儿童接受“人的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概念 关于教育的概念,《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认为:“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常认为: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有计划地形成学生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的活动,与德育同义。”家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层单位。家庭教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应当是家庭或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2它既包括长辈对后辈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影响,也包括了后辈对长辈以及同辈之间有目的有意识施加的影响。而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对未成年子女或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 二、家庭教育的思想渊源 (一)社会背景 十八世纪的法国流行的还是强迫儿童服从权威,强调机械记忆、利用体罚来恐吓儿童的1[法]卢梭.爱弥儿(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7.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评析

[收稿日期] 2003-4-30[作者简介] 黎 军(1964-),男,甘肃天水人,副教授,博士。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评析 黎军,张大玲 (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关键词]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教育思想;评析 [摘 要] 卢梭是划时代的教育思想家,自然主义教育是他教育思想的基础和核心。其自然主义教育的主要 表现有:以培养“自然人”为教育目的;反对古典主义、强调学以致用的教学内容;反对教条主义,注重行以求知的教学方法。卢梭作为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的巨人,其理论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巨大的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 G 40-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474(2003)06-0081-05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R ousseau πs N aturalism Thought LI Jun ,ZHANG Da 2ling (School o f Education ,Lanzhou Univer sity ,Lanzhou 730000,China ) K ey w ords :R ousseau ;naturalism thought ;educational thought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Abstract :R ousseau is an epoch 2making education thinker and naturalism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and core of his educational thought.This article not only analyses philos ophical foundation ,intension ,presentation of R ousseau πs naturalism thought deeply ,but als o evaluates the historical status of his thought and in fluence objectively.It als o points out the realistic meaning of his naturalism thought. 自然主义教育是卢梭教育思想的基础和核心, 贯穿在他的教学巨著《爱弥儿》一书中。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提出被看作是在教育界进行的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不仅给他同时代,更重要的是对后代的教育工作者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一、自然主义教育的哲学基础 黑格尔曾说,休谟和卢梭是德国哲学的两个出发点。卢梭的自然教育是从他的自然主义哲学观出发的。他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善良的,由于上帝的恩赐使人类生而禀赋着的自由、理性和良心,便构成了善良的天性。自由是人最可贵的本性,但若缺乏理智的选择而搞意志自由,就会放任自流造成罪恶。这就需要理性加以指导,促使自由成为善 性。但在自然状态下,人的理性常常受欲望和私利的引诱与蒙蔽,因此需要良心来统率。良心是人关于善恶的自然感觉,是“在我们内心深处有着关于正义和道德的先天的原则;凭着这个原则,我们便 判断自己和别人行为的善恶”,〔1〕 是天赋的道德,是人们行善去恶的神圣本能。他“永不欺骗我们,是人类真正的指导者。……服从良心就是服从天性 的指引,他是不须担心误入歧途的。”〔1〕 但是良心的信条不是判断而是感情,是内在与天性之中的。自爱和爱他变成为良心的内容。自爱永远是善的,是自然律的第一条。将爱己之心扩展到爱别人,就变为道德。这种道德在人人心中都生着根。因为人人天性善良,在天性上是平等的。 康德给卢梭天性哲学以高度评价:“卢梭是另一个牛顿,牛顿完成了外界自然的科学,卢梭则完成了人的内在宇宙的科学,正如牛顿揭示了外在世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11月 JOURNA L OF S OUTHWEST J I AOT ONG UNI VERSITY N ov.2003第4卷 第6期 (S ocial Sciences ) V ol.4 N o.6

卢梭教育思想的内涵

卢梭教育思想的内涵 摘要:爱弥尔诞生两百多年以来,有关卢梭教育思想的讨论从未停止过。卢梭崇尚自然的教育思想,赋予主人公爱弥尔幸福的童年、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等为人欣羡的人生财富。他对教育的态度与毕生追求平等、自由的主张保持一致,尽管受到其所处历史阶段的限制,对一些问题的考虑存在缺陷或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但是他对人类教育事业的启示作用经久不衰。呼唤爱弥尔,期待最好的教育。 关键词:教育目的;现实意义;历史局限 作为十八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深切地体会到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由第一、二等级的僧侣和贵族统治的森严的等级制度严重阻碍资产阶级的蓬勃发展,他呼唤人的自由、平等,重视人的本性、价值,主张教育应当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和天性、符合自然的生长规律。《爱弥尔》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一并被认为是两部最有价值的教育著作。作者在书中所描绘的乌托邦式的教育充满诱惑,爱弥尔在其中成长为一个气质清新、心地自由而无杂念、适应能力强的健康形象。呼唤这样的爱弥尔,呼唤所有的儿童能像书中描述的那样得到顺应自然生长规律的、自由的教育。 一、卢梭教育思想的内涵 (一)依据生长的自然规律划分的四个教育阶段 由于相信来自于上帝之手创造的人都是原本善良的,因此对儿童的教育应当顺应人性善的天性,依据自然规律对儿童进行教育。教育应当配合孩子天性的发展,符合其发展情况,在儿童成长的每个阶段,针对其不同的成长需求给予相适应的教育,不可逾越每个教育阶段,揠苗助长只会破坏孩子的成长轨迹,应当把握好教育的时机,欲速则不达。这种教育理念对当下的家长望子成龙、急于求成、使孩子超越特定发展阶段的存在误区的教育观念具有重大的指导价值和意义。 卢梭将教育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第一阶段的幼儿期从出生到2岁之间,此时的幼儿最为柔弱,生长力旺盛,只能用哭喊的方式表达各种需求,任何的伤害都可能使其生命和健康处于严重的危险之中。第二阶段的儿童期从2-12岁,儿童阶段的孩子只记得事物的声音、形状、感觉,却没有对事物有确切的观念和认识,不懂得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获得的全部知识还属于感觉领域,还未进入理解的范围。因此,卢梭主张此阶段的教育以感觉教育为主要内容。第三个阶段为少年期,自12-15岁,被认为是能力增长的速度超过自身需要的阶段,在上一个阶段感觉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开始发展理性。最后一个阶段从16-20岁为青年期,这是青年人情欲发动并开始意识到社会关系的时期,渐渐产生道德意识,用与别人之间的关系来研究、认识、了解自己。因此,青年期应以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为主。 (二)教育应顺应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

谈卢梭的教育思想

浅谈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心理学院傅樊 学号2009213717 著名教育家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儿》中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的观点。在这本书中,他主张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天性,反对压抑个性。 总的来说,在《爱弥儿》中,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方法。首先,对于婴儿期,他主张婴儿应该由父母教养,要进行体育锻炼,卢梭反对溺爱儿童。在幼儿期的儿童,卢梭主张进行感官教育。另外,他还提出了智育教育。他认为,教育应该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对于十五岁以后的青少年,他主张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此外,他主张对成年后的男女青年进行爱情方面的教育。虽然,从现代教育的观点来看,他将体育,智育,德育分为几睂阶段来教育显得不科学,但是他的观点在教育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卢梭认为,凡是出于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这点反应了他的性善观。换句话说,他认为,人是一个善良的自然状态,天生如此。一个人出生后,如果不顺应自然和天性,他便会在社会中慢慢变得与自己的天性渐行渐远。 从卢梭的自然教育观出发,我想谈谈,他阐述的关于教育的两个方面。 首先是德育方面。他认为人天性是善良的。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纯净的,没有杂质,我们拥有那个人类起始就有的美好的品质,善良,快乐,乐观,自由。我们爱自己,爱亲人,爱朋友,爱身边的人以及陌生人。我们内心的那种善良让我们总是快乐地向善。没有猜忌,冲突,贪婪,暴力等等。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一份美好,我们总会倾向于让这个世界更和谐更美妙。所以卢梭主张,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上,建议去乡村,也就是安宁,祥和,淳朴的地方。这样,一个孩子在年少时更多的接触便是大自然,而不是尘世的虚浮,这种大自然的陶冶也会对他的将来产生好的影响。 卢梭强调一个自然状态下的人的是没有“你我”之分的,他们有自己想要的并努力去追求,但是他们的欲求只是限于他们力所能及的;他们善于自我保护,但不会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在那样的世界里,就好比中国古代的一个田园诗人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一样,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相亲相爱,没有敌视,仇恨,嫉妒,算计。 其实,是在智育方面。卢梭认为,孩子的成长有不同的阶段,家庭,学校和社会不能任意打乱孩子的成长次序,否则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其实反思我们现在的一些教育,很多家长总是不断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有的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们学习两门语言,有些学校过分重视成绩,让学生学习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知识,其结果只能是很多孩子被迫去学习他们并不感兴趣的特长,产生抵触情绪,或者在早期的成长中,不仅没学会两门语言,相反,连一门语言也没有学好,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也过于机械化,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没有很好的理解,创新意识也被无形的扼杀掉了。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悲剧。再来看卢梭的观点,他反复强调,儿童天性中包括自由,理性和善良。他们具有纯真的天性,他们的成长应该是在适当的年龄学习适当的知识,在大自然中去捕获他们所缺乏的知识,慢慢体会和成长。就像爱弥儿那样漫步于乡间小道,流连于湖光山色,吸吮天地之精华,回归自然,去学习,去锻炼。 看了这本书后,我对卢梭的自然教育观最大的感悟是,我们要关注孩子的天性,要尊重他们,让他们在一个相对自由的条件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最新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教育不仅是科学,而且是艺术。看起来一件件小事或一件件繁琐的平凡事、调皮事、捣蛋事、认识糊涂的事、行为偏差的事,都可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都是大事,都要悉心研究,高度重视。小事处理得当,引导得好,就能构成育人的大文章。 读了于漪老师主编的《心灵的对话——我和我的小天使》,感受颇深。书中针对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学习、生活展开探讨,许多教师觉得艰难、困惑难以解决的问题;许多家长虽用心良苦,却又往往感到束手无策的问题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书中的每一位作者都用第一人称写出了自己教育或教学的真切体验,内容具体,实在。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阐发育人的道理。读着读着,你会觉得书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似曾相识,有的就好像发生在家里,发生在学校,发生在教室。家庭里的、师生间的、同学间的、亲友间的;学习的、考试的、生活的、思想的、性格的、习惯的,五花八门,林林总总。有的曾使您焦虑;有的曾使您困惑;有的曾使您烦恼;有的曾使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罢掩卷,你会受到启发,会发现更佳更妙的方法来赢得学生的信赖,赢得学生的心。 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这是其中一篇《成为孩子们的朋友》的引言。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怕于跟孩子接触,懒于跟孩子沟通的现象也有,这样就不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当然也做不了他们的知心朋友。而作者潘老师(还是一位男老师)为了缩短与孩子们的距离,主动和孩子们做游戏、邀请孩子们到他家作客,他的这些做法,正努力改变着长久以来教育工作者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只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孩子们觉得和老师在一起是件快乐的事情,老师觉得和孩子们在一起更是件快乐的事情。

杜威卢梭赫尔巴特教育思想评价

(以下答案仅供参考,不可照搬照抄) 杜威教育思想评价 杜威是世界教育思想史上的巨人,其教育理论不进系统全面,论证精微,而且洋溢着现代气息,大大超出前人。 1、杜威的教育观体现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结合,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希望通过教育这种手段使不完美的现实走向完美的理想。他的教育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教育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的结合,使教育过程本身是有趣的,有益于儿童个人的;又是富有实效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他的教育观立足于新现实、新理论,宣告了旧教育理论时代的终结和新时代的开始。 2、他的理论在20世纪对东西方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曾去过日本、中国、土耳其、墨西哥和苏联访问,他的不少教育著作被译成多种非文字广为流传,他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是世界性的。 3、杜威的教育思想也有一定时代局限性,存在一定问题的。他对教育抱有过高期望,企图通过教育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这是典型的改良主义唯心史观。而且他对许多基本教育问题提供的解决方案并不切实,在教育实践的运用中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和预期的结果。 总之,虽然杜威的教育思想有其不完备之处,但他提出的许多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直到今天仍有启发意义。他的教育理论着重解决的三个重要问题包括教育与社会的脱离、教育与儿童的脱离和理论与实践的脱离,这可以说是困扰每个时代教育家们的问题。同时,度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他理论所反映的总体精神,如加强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尊重儿童的发展水平,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等,对现在的教育依然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而且杜威在具体论述中所提出的不少观点,如要求克服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克服教学中知识与相对立,感性与理性相对立等,对我们也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裴斯泰洛奇教育思想评价 裴斯泰洛奇教育思想具有鲜明地民主性和革命性,反映了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反映了一定的教育自身规律,是对教育理论发展的重大贡献。但由于时代及他自身世界观和实践活动的局限性,他的教育思想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但总体讲,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具有重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对欧美各国的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1、裴斯泰洛奇的教育目的理论高度评价了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改良的重要作用,带有浓厚的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特征,尽管在当时瑞士的社会条件下是不现实的,但仍是可贵的。 2、裴斯泰洛奇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虽然他对人的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外国教育史论文(单周) 东北师范大学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影响 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学生姓名:刘伟 学号:2011013202 指导教师:李娟 完成时间:2013年9月23日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一、卢梭简介: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1778年),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 二、人生经历决定思想认识: 卢梭的早年十分悲惨,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他出生后不久母亲便离开了人世。卢梭10岁时,父亲被逐放,离开日内瓦,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儿子。1728年卢梭16 岁时,只身离开日内瓦。卢梭长年做临时工,他默默无闻,到处谋生,漂泊四方。曾走遍全瑞士,到过法国许多地方,从事过各种职业,如仆役、私人秘书、家庭教师和乐谱抄写员等。在流浪生活中,他阅读了洛克、莱布尼茨、笛卡儿等著名哲学家的著作,自学了数学、史地、天文、生理、解剖等科学知识,还掌握了拉丁语。1742年在巴黎结识了许多著名的启蒙学者,如狄德罗、伏尔泰、霍尔巴赫、达郎贝等人,并参加了为《百科全书》撰稿的工作,成为“百科全书派”的重要成员。后因在政治、哲学和文化观点上的分歧,终于和百科全书派决裂了。1749年法国狄戍学院发起有奖征文活动,题为《科学和艺术

的进步对于道德的影响》。卢梭应征撰文,获得奖金,荣登榜首,论文题为《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化风俗》。他对所提出的问题持否定主张,认为科学、文学和艺术是道德的最恶的敌人。1755年又响应狄戍学院第二次征文,撰写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但没有获得奖金。文中进一步阐述了第一篇论文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是自由的、平等的,在道德上是善良的,由于出现了私有制,才产生了种种不平等,不自由的现象,并把人心变恶。1762年先后发表《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或论教育》。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提倡民主、否定王权神授论,成为法国大革命中大多数领袖的圣经。《爱弥儿,或论教育》是一部小说体裁的教育著作,反对经院主义教育,提倡自然教育。这两本书使卢梭名声大振。但由于触犯了天主教会和专制政府,书被查抄并被当众烧毁。卢梭本人也被迫逃亡国外。1770年重返法国,在巴黎附近的乡村定居,撰写自传体著作《忏悔录》,总结一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抱负。1778年病逝。 三、卢梭的教育思想: 卢梭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符合自然要求的“自然人”。自然人不是原始社会的野蛮人,而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他体魄健康,心智发达,道德高尚,处事干练。他完全可以适应变化发展的客观环境,不必固定于某一特定的地位、阶级或职业。他绝不是寄生坐食而行为邪恶的暴君和歹徒,而是一个消除传统偏见,能够从事生产劳动

谈对卢梭教育思想的评价

谈对卢梭教育思想的评价 侯静卢梭,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资产阶级教育家。他是西方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的自然教育论及其思想完成了教育中儿童观的革命,使教育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以杜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现代教育派把他奉为自己的祖师爷。重提卢梭的教育思想,是因为其中涉及到的一些观点、主张对我们当今教育理论和倡导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改革实践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建构于其自然教育理论基础之上,强调情感因素的重要作用,倡导德育过程遵循自然,尊重德育对象的个性,提倡行为实践,反对说教训诫,对今天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仍具有重要 指导意义。 一、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培养目标———“自然人” “自然”一词,在卢梭看来,主要是指事物的本来面貌、原始倾向,外界不强加干预、没有人为的约束、塑造。涉及到教育,“自然”即是儿童的天性。那么教育为什么要适应自然呢?依照卢梭的说法“凡是出自造物主手里的东西都是好的,一转移到人的手里就都变坏了。”“不了解自己的天性而任意蛮干的天使,比按照自己的天性和平安详地生活的快乐的凡人还弱”。“不按成规来管教你的学生,要放任无为才能一切有为”。他认为人的堕落是腐败社会造成的,人是自然的学徒,自然的学徒是不需要老师的,平庸的老师只能限制他们的智力,把他们束缚在教师自己的狭隘能力的范围之内。

卢梭在自己所著的《爱弥儿》中提到:当爱弥儿(卢梭假设的一个教育对象)能识字读书时,让他看的第一本书应是《鲁滨逊飘流记》,卢梭认为鲁滨逊就是“自然人”的典型,他说:“鲁滨逊在荒岛上,失去了伙伴的帮助,没有技术工具,仍能找到食物,保全生命,而且过得相当舒适”,“我使爱弥儿一心向往着鲁滨逊在荒岛的生活……让他想着自己就是鲁滨逊”,“我想要培养的自然人,并非使他成为一个野蛮人,把他赶到森林中去,而是只要他能够用他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想,而且除了自己的理智以外,不为任何其他的权威所控制就行了”。可见,卢梭设想的“自然人”不是指完全脱离社会生活、纯生物的人,而是指不受传统束缚而按照其本性发展的人,是具有自身价值的独立实体,是体脑发达、身心健康的人。 二、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方法———“适应自然” 卢梭在提出培养“自然人”的教育思想的同时,也相应地提出了一套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归结到一点就是要遵循“自然”的进行。他认为要想不走弯路,必须按照自然的指引,这应是教育的基本准则,是一切教育方法的出发点。卢梭“适应自然”的教育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按照儿童的特点发展儿童的个性。卢梭指责当时的教育,把小孩当成大人看待。他说:“世间的父母和教师不是从儿童造就儿童,乃是完全按成人的要求把儿童造就成学士、博士,野蛮的教育使儿童欢乐的岁月在眼泪、惩戒威吓、奴役中度过。”他认为“自然使儿童变为成人之前,先使他做儿童,若乱此秩序,一定变为没有味道,没

论述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及其意义

论述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及其意义 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受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及其哲学观的影响,所以了解这些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必须首先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的教育理念。 一.时代背景: 卢梭生于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当时人们的思想被牢牢的禁锢在封建礼教之下,人们无丝毫的自由可言,封建制度严重压制着人的天性,所以,卢梭崇尚人性自由的教育思想对当时的封建制度是一个很大的抨击,被称为18世纪启蒙运动的卓越代表之一。 二.“自然教育思想”的思想 卢梭崇尚“归于自然”的思想,其理论依据源于他的天性哲学(自然哲学观),他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教育应顺应人的天性发展。”它的主要理论有: “归于自然”的教育。自然是最好的教师。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因此,卢梭反对那种不顾儿童的特点,干涉并限制儿童自由发展,违背儿童天性的传统的古典教育,提出了教育要顺应自然的思想。 卢梭的“自然人”概念。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这种"自然人",从小就被训练尽可能地自食其力,既没有永远求助于人的习惯,也没有向人夸耀的习惯;能够对事物进行观察、判断、独立的思考和分析;从小就以自然为师获得许多经验,而不以人为师;身体和头脑同时都得到锻炼,不仅身体健壮,而且头脑聪明,富有见识。这种"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是能够尽到社会职责的社会成员,而不是回到原始社会的没有文化的人,也不是脱离现实的野蛮人。 教育阶段论。从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原则和教育要培养“自然人”的目

卢梭的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 法国教育家卢梭(1712-1778)是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5)、《社会契约论》(1762)、《爱弥儿》(1762)等。 (一)教育要顺应自然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因此,卢梭反对那种不顾儿童的特点,干涉并限制儿童自由发展,违背儿童天性的传统的古典教育,提出了教育要顺应自然的思想。 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3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他说,"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这三方面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在一个人身上这3种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如果这三方面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于同一目的,他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达到他自己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卢梭还进一步分析:"在这3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决定的;事物的教育中人在有些方面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因此,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卢梭所说的"自然"是指人的才能和器官,也就是人的天性。因此,"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卢梭强调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在他看来,如果以成人的偏见加以干涉,剥夺儿童应有的权利,结果只会打乱自然的次序,破坏自然的法则,从根本上毁坏儿童。 卢梭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 (二)教育要培养"自然人"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这种"自然人",从小就被训练尽可能地自食其力,既没有永远求助于人的习惯,也没有向人夸耀的习惯;能够对事物进行观察、判断、独立的思考和分析;从小就以自然为师获得许多经验,而不以人为师;身体和头脑同时都得到锻炼,不仅身体健壮,而且头脑聪明,富有见识。这种"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是能够尽到社会职责的社会成员,而不是回到原始社会的没有文化的人,也不是脱离现实的野蛮人。 应该看到,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不受传统(等级、阶段、职业)的束缚,按本性发展;第二,不依附于他人,能够自食其力,具有独立性;第三,具有社会适应性,能够承当社会责任;第四,体脑发达,身心健康,具有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育要注意人的年龄特性 从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原则和教育要培养"自然人"的目的出发,卢梭强调指出,教育应该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性。根据年龄阶段的分期,卢梭提出,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教育是不同的。 1、在婴儿期,主要是进行体育。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育。因为健康的体魄是智慧的基础,是儿童接受自然的教育的条件。卢梭主张应该让婴儿在乡村环境下自然地生长,注意婴儿对于食物的自然选择能力。他反对用襁褓去束缚婴儿,更反对对婴儿娇生惯养,指出要"锻炼他们的体格,便他们能够忍受酷烈的季节、气候和风雨,能够忍受饥渴和疲劳"。 2、在儿童期,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这一时期儿童的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能力都发展了,他们的感觉能力也发展了,但还不适宜进行抽象的概念和文字知识方面的教育。应该指导儿童锻炼及发展各种感觉器官,

论卢梭教育观

论卢梭教育观 卢梭是自然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建构于自然教育基础上,又与他的哲学主张和社会政治思想相一致。因此我们在了解他的德育思想之前必先了解他的哲学观。 让雅克卢梭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是十八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他出生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自幼父母双亡,少年包经忧患,凭自学获得了多种才能。从青年时代起就从事创作活动,深思社会问题,终成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他倡导的自然教育思想,引起了教育领域中一次影响深远的革命。在西方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建构于自然教育基础上,又与他的哲学主张和社会政治思想相一致的。因此,理解他的包含道德教育思想在内的教育理论必须同时体会他的激进的启蒙思想,了解他的政治哲学。这是研究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卢梭的教育教育观点至今影响的当代对于人类的教育 在卢梭的哲学体系中,特别是在他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天性哲学是关键。他的性善哲学给“归于自 然”作了理论基础,他的“归于自然”是性善哲学的应有结论。卢梭在《爱弥儿》中系统地阐述了性善问题,他肯定人类由于上帝的恩赐,生而秉赋着良心、理性和自由。良心是得自天赋的道德本能,是道德的先天原则。良心的内容是自爱和他爱。卢梭说“人类唯一的自然欲望就其厂‘义来说,便是自爱自利。”又说“儿童第一种情操是自爱。导源于自爱而养成的第二种情操,便是爱他亲近的人。”这样把爱己之心扩展起来而爱别人,就变成为道德,这种道德在人人心中都是生着根的,卢梭还认为本性的最初的冲动始终是正确的,因为在人的心灵中根本没有什么是生来就有的邪恶,邪恶有的是出于个人理性对外界事物做出错误的判断,只想个人利益而漠视公共的利益,从而铁人入歧途,有的出于腐朽社会对天性的戕害,而抵制并消除此两种邪恶对天性的侵蚀,正是要依靠道德教育。 卢梭的人性本善与当时教会的宿罪论是相对立的,教会认为,人是有原罪的,人性是本恶的,在教育上把儿童当作生性玩梗,当然要教育诉之权威原则和高压手段。卢梭以性善论为根据和以“率性发展”为原则,便与封建教育展刀:英勇搏斗。他反对封建教育灌输道德成训的勾当,要求养成善良习行和培养道德觉悟。这些是为道德教育奠定了哲学基础。 卢梭的教育理论 卢梭的道德教育理论主要通过他的长篇小说《爱弥儿》反映出来的。卢梭以爱弥儿从小在自然环境中生活,接受自然教育,不断增长知识才能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一过程,阐明了他的整套教育理论观点。 卢梭认为,人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同的年龄阶段应有不同的教育原则,内容和方法,不可太操之过急办不能延误时机,应适时而行。他提出了根据年龄施教的道德教育分期理论,他认为人的教育可分为四个阶段:在两岁前的婴儿期;两至十二岁的儿童期;以及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期,他都不主张开展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应在十五岁以后才开始,因为这时的青年在已经懂得了所有那些关系到自己的个人道德教育后开始意识到社会关系。这时就可以进行道德教育。如何进行道德教育呢?他的观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儿童生性本善,这是一切道德教育的出发点。 卢梭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人性本善,坚持认为道德教育要在承认人性本善和自爱的基础上进行,否认教会的传统的“原罪”谬论,

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学科代码:030404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系别:教育历政系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年级:2010 级 学号:102006010105 学生姓名:张洪 指导教师:杨芳(教授)

完成时间: 201 年月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题为《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注释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设计)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与本研究成果相关的所有人所做出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设计)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生签名: 年月日 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许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即: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毕业论文(设计)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毕业论文(设计)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许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可以将毕业论文(设计)《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设计)。 学生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摘要:自古以来,人性论一向是中外哲学家们探讨和争论的话题,无论是性善论者抑或是性恶论者,他们都从自己的立场对人性论作出了表达和研究。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卢梭也对人性论作了深刻研究,且取得了巨大成就。作为西方教育史上人性论和教育理论的代表,卢梭关于自然、自然人及自然教育的论述,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其自然规律,教育应当顺应儿童的天性,遵循和尊重这些规律而不能与其对抗。本文主要从卢梭的自然主义人性论思想和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等方面入手,对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及其思想内涵进行分析论述,并对其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分别进行评述。 关键词:卢梭;自然主义;教育;人性观

卢梭的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 既不是战士也不是和尚;他是第一个人”(卢梭:埃米尔,第1卷,第13页)这种自然人根本无法与封建教育培养的人相比。他的天性已经得到充分发展。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都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保持自己作为人的地位。卢梭笔下的自然人不是原始社会的野蛮人,而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他身体健康,思想发达,品德高尚,办事能力强。他能完全适应发展和变化的客观环境,不需要固定在特定的职位、阶级或职业上。他绝不是一个寄生、吃东西、作恶多端的暴君和强盗,而是一个消除传统偏见、能够从事生产劳动、自食其力的人。他像农民一样工作,像思想家一样思考。简而言之,他是一个全新的人,一个资产阶级社会的新绅士。根据上述教育目标,卢梭认为贫困劳动人民的子女不需要教育。因为他们在简单的工作生活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可以在没有他人帮助的情况下成长。然而,皇室、贵族和贵族家庭的孩子,生活在极其恶劣的社会环境中,接受了各种谬误和偏见,他们的天性必须通过自然教育自然发展。卢梭选择了出身名门的埃米尔作为他想象中的学生,这就是他的意图。卢梭 从“回归自然”的理论出发,提出了一个与封建教育完全不同的培养自然人的目标,这一目标颠倒了教育的方向,将教育目标纳入了资产阶级的轨道。这是一场教育目标的革命,具有重大的反封建意义。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卢梭的教育目的有其局限性。他理解的自然是脱离社会的抽象人性,本质上是一种生物本能。卢梭强调人应该完全按照他们的本性来训练。这种完全摆脱社会约束来培养人的理论是不现

实和不现实的。 (2)教育年龄阶段与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 卢梭根据儿童年龄发展的自然过程将教育年龄划分为四个阶段,并根据不同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界定了教育的任务、内容和方法 的第一阶段:婴儿期,从出生到2岁根据 卢梭的说法,这一时期婴儿的身体特征是虚弱,但灵活,善于运动并能接受锻炼。在心理学方面,“他没有情绪,没有思想,几乎没有感觉。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存在”(卢梭:埃米尔,第1卷,第68页,第34页,第137页,第59页,第16页)也就是说,在 时,既没有感觉也没有思考,甚至感觉也极其微弱。根据这些特点,卢梭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保健和维护身体,使身体能够健康发展。卢梭接受了洛克的“健康身体中的健康思想”的观点,并高度重视健康身体的重要性。他说:“身体必须有能量才能服从精神的控制”(卢梭:埃米尔一世,第68、34、137、59、16页)他补充说:“如果你想培养你的学生的智慧,你应该首先培养由他的智慧支配的体力”(卢梭:埃米尔,第1卷,第68、34、137、59、16页)在这里,卢梭认为健康的身体是精神发展的物质基础。 “给儿童更多真正的自由”(卢梭:埃米尔,第1卷,第68、34、137、59、16页)是发展身体的基本原则。卢梭坚决反对在封建教育中用襁褓包裹婴儿的做法,指出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他说:“人们把孩子的手和脚绑起来,这样他们就不能移动,感觉很受约束。这只会阻碍血液和体液的循环,阻碍孩子的体力和成长,并损害他的体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