窒息性气体中毒的预防

窒息性气体中毒的预防
窒息性气体中毒的预防

窒息性气体中毒的预防

一、概述

窒息性气体是一类对机体能产生严重危害的有毒气体。它可使全身组织细胞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利用氧气,结果导致组织细胞损伤。首先是神经系统受损。中毒后的临床表现可以是多个系统受损的结果,但以神经系统症状最为突出。

常见的窒息性气体有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氢、甲烷等。这些化合物进入机体后导致的组织细胞缺氧各不相同。一氧化碳进入体内后主要与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以致使红细胞失去携氧能力,从而组织细胞得不到足够的氧气。氰化氢进入机体后,氰离子直接作用于细胞色素氧化酶,使其失去传递电子能力,结果导致细胞不能摄取和利用氧,引起细胞内窒息。甲烷本身对机体无明显的毒害,其造成的组织细胞缺氧,实际是由于吸入气中氧浓度降低所致的缺氧性窒息。硫化氢进入机体后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硫化氢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结合,抑制细胞呼吸酶的活性,导致组织细胞缺氧硫化氢可与谷胱甘肽的巯基结合,使谷胱甘肽失活,加重了组织细胞的缺氧另外,高浓度硫化氢通过对嗅神经、呼吸道黏膜神经及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的强烈刺激,导致呼吸麻痹,甚至猝死。

二、一氧化碳

(一)理化性质

无色、无气味、无刺激性的气体。分子量28.01。密度0.967g/L。微溶于水,易溶于氨水。易燃、易爆,与空气混合的爆炸极限为12.5%—72.4%。

(二)接触机会

1.冶金工业:如炼焦、炼铁、铸造、热处理、羰基镍和羰基铁的制取等。

2.化工工业如合成氨、丙酮、光气、甲醇、甲酸、草酸、丙烯酸等的生产等。

3.可燃气体制取:如煤气、水煤气等。

4.矿山爆破、内燃机尾气等。

5.其他:家庭使用煤气、煤炭等不当亦可产生一氧化碳。

(三)毒性

一氧化碳可与血红蛋白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COHb),影响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结果导致组织细胞缺氧。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较氧大250—300倍。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急性脑缺氧所致的中枢神经损伤表现。中毒程度与血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有关。

(四)临床表现

1.接触反应

主要表现有头痛、头昏、心悸、恶心、无力等症状。脱离有毒环境,吸入新鲜空气后症状很快消失。

2.轻度中毒

有剧烈头痛、头昏、四肢无力、恶心、呕吐或出现意识模糊、嗜睡、朦胧,甚至谵妄状态,意识障碍。血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高于10%。

3.中度中毒

出现意识丧失、瞳孔对光反应、角膜反射及腱反射存在或迟钝。血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高于30%。抢救治疗后可恢复。

4.重度中毒

出现深昏迷或去大脑皮层状态,或合并脑水肿、休克、严重心肌损伤,肺水肿、上消化道出血、呼吸衰竭、脑局灶损伤等。血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高于50%。需说明的是血中碳氧血红蛋白于脱离接触环境后可较快地降低,8小时以上测定的结果无临床意义。

5.急性迟发脑病

少数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于意识障碍恢复后,经过2—60天的“假愈期”,又出现严重神经、精神症状,如痴呆状态、谵妄状态、去大脑皮层状态、帕金森综合征、偏瘫、大小便失禁、失语、失明、继发性癫痫等。部分患者经治疗后可恢复,但一些患者则留下严重后遗症。长期在低浓度一氧化碳中工作,可能出现脑衰弱综合征,表现为头晕、头痛、耳鸣、乏力、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心律失常等。

三、硫化氢

(一)理化性质

硫化氢为无色、易燃、有强臭鸡蛋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而生成氢硫酸。亦溶于乙醇、汽油、煤油。

(二)接触机会

1.石油工业:如石油开采、炼制中脱硫和废气排放;

2.冶金工业;如镍、铊、锑等炼制提纯;

3.染料工业:如含硫染料的合成和使用;

4.化纤工业:如硫酸精炼,二硫化碳、对硫磷、乐果、含硫药品的合成

5.橡胶工业:如橡胶的硫化

6.造纸工业、制糖工业、皮革工业、食品加工、亚麻浸渍等,皆有硫化氢产生;

7.环卫环境行业:如粪坑、污水管道、地沟等的清理、疏通等。

(三)毒性

硫化氢进入体内后主要引起细胞内窒息,导致以中枢神经为主的多脏器损伤,同时对眼和上呼吸道黏膜有刺激作用。

(四)临床表现

1.刺激反应

表现为眼刺痛、畏光、流泪、流涕、咽部灼热感等。脱离有毒场所,短期内即可恢复。

2.轻度中毒

表现为眼胀痛、畏光、咽干、咳嗽、头痛、头晕、乏力、恶心等症状,检查见眼睑浮肿、眼结膜充血、水肿、两肺可闻干罗音等。

3.中度中毒

表现为明显头痛、头昏、出现意识轻度障碍、咳嗽、胸闷、肺部可闻较多干湿罗音、胸部x片显示间质性肺水肿或支气管炎表现等。

4.重度中毒

表现有昏迷、肺泡性肺水肿、呼吸循环衰竭或猝死。四、氰化氢(一)理化性质

为具有苦杏仁气味的无色液体。易蒸发、易溶于水称氰氢酸,在水中易水解成甲酸和氨。在空气中可燃烧。

(二)接触机会

1.化工工业:如氰化氢制备、硫氰酸钾、硫酸二甲酯、丁二腈、丙烯腈等合成。

2.染料工业:如活性染料中间体三聚氯氰的合成。

3.电镀、冶金工业:如氰化法富集铅、锌、金等贵重金属提取、钢的淬火等。

4.农业:如熏蒸灭虫等。

(三)毒性

氰化氢对机体的毒作用主要由于氰离子抑制细胞呼吸酶造成“细胞内窒息”引起。主要表现为急性脑缺氧症状。

(四)临床表现

1.轻度中毒

表现为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流泪、流涕、咽喉不适等,口中有苦杏仁味,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胸闷等。脱离后逐步恢复。

2.中度中毒

上述症状加剧,呼吸急促、胸前区疼痛、血压下降、皮肤呈鲜红色。

3.重度中毒

站立不稳、剧烈头痛、呼吸困难、心率加快、视力和听力下降、瞳孔散大、烦躁不安、心律失常、恐惧感、抽搐、昏迷、最后呼吸、心跳停止。氰化物中毒者化验可见血浆氰含量、血和尿中硫氰酸盐含量增高。动静脉血氧差减小。

五、预防

窒息性气体与刺激性气体中毒事件是可以预防的,具体措施可采取:

1.从根本上不直接接触这类毒物,如生产过程要密闭化、自动化,严防跑、冒、滴、漏。

2.安装毒物超标自动报警系统,严格控制空气中毒物浓度在安全标准内。

3.加强通风,使毒物尽快排出。

4.进入有毒场所应有切实可行的防护装备,如戴防毒面具、送风面罩等。

5.加强防毒知识的宣传、加强对有关人员的培训。

6.严格规章制度,强化监督管理。

对接触毒物人员做好健康监护,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窒息性气体中毒的急救(新编版)

( 安全常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窒息性气体中毒的急救(新编 版) Safety accidents can cause us great harm. Learn safety knowledge and stay away from safety accidents.

窒息性气体中毒的急救(新编版) 一、窒息性气体的分类 窒息性气体(asphyxiatinggas)不仅生产环境中常见,也是家庭生活中常见毒物之一,按其性质可分两类: (一)化学性窒息性气体 是指能影响血液氧的携带输送或损害组织对氧的利用的气体,如一氧化碳(CO,carbonmonoxide)、硫化氢(H2S,hydrogensulfide)、氰化氢(HCN,hydrogencyanide)、苯胺(C2H5NH2,aniline)等。CO在含碳物质氧化不全和以CO为原料的作业和环境中遇到,如炼焦、金属冶炼、窑炉、火灾现场、光气和合成氨制造、煤气发生炉、以及家庭内生活用煤的不完全燃烧、煤气灶漏气等。H2S,有臭蛋样气味的气体,多见于含硫矿物或硫化物的还原及动植物蛋白质腐败有关环境,如石油提炼、化纤纺丝、皮革脱毛、合成橡胶及硫化染料

生产;制糖酿酒、酱菜加工、污物处理、下水道疏通等过程。HCN见于机械行业的淬火及电镀等,曾用作战争毒剂。 (二)单纯性窒息性气体 是指能引起组织供氧不足发生窒息的无毒微毒气体和惰性气体。在高浓度下使空气氧分压降低,致使机体动脉血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导致组织供氧不足,引起缺氧,如氮(N2,nitrogen)、甲烷(CH4,methane)、二氧化碳(CO2,carbondioxide)等。CH4见于腐殖化环境和矿井;CO2见于酒池、地窖、矿井尾部和深井。 二、毒理和临床表现 (一)一氧化碳 CO经肺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与血红蛋白形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CO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较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300倍,而HbCO的解离速度较氧合血红蛋白(HbO2)慢3600倍,且可影响HbO2的解离,引起组织缺氧。CO所致组织缺氧及其程度取决于以下因素:

污水厂有毒有害气体窒息中毒事故现场处置实施方案

有毒有害气体窒息、中毒事故现场处置方案演练

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主要损害中枢神经、呼吸系统,刺激黏膜。 急性中毒:出现眼刺痛、羞明、流泪、结膜充血、咽喉部灼热感、咳嗽等,继之出现明显的头痛、头晕、乏力等症状并有轻度至中度意识障碍或有急性气管,重者出现急性支气管肺炎、肺水肿,甚至昏迷、多脏器衰竭。高浓度可引起死亡。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可有头痛、头晕、乏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类神经症表现以及多汗、手掌潮湿、皮肤划痕征阳性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4)可燃性气体危害 甲烷对人基本无毒,但浓度过高时,使空气中氧含量明显降低,使人窒息.当空气中甲烷达25%-30%时,可引起头痛、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和心跳加速、共济失调。若不及时远离,可致窒息死亡。允许气体安全地扩散到大气中或当作燃料使用。空气中达到25~30%出现头昏、呼吸加速、运动失调。危险特性: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五氧化溴、氯气、次氯酸、三氟化氮、液氧、二氟化氧及其它强氧化剂接触反应剧烈。燃烧(分解)产物:碳(极不完全燃烧)、一氧化碳(不完全燃烧)、二氧化碳和水(完全燃烧)。 1.3.3事故发生的征兆 1)空气中有刺激性或异常气味,眼睛、喉咙感觉不适,恶心、视力模糊、呼吸困难、四肢软弱乏力、意识模糊、嘴唇变紫、指甲青紫等。2)进入有限空间未进行有效隔离、置换、通风、检测分析,未佩戴个体防护用品。

3)进入有限空间未办理受限空间作业审批记录表;无监护人或监护人员与作业人员未约定或缺少联络方式。 4)发现作业现场有人晕倒;进入受限空间作业人员联系无反应等。5)未配戴防护用具抢救。 6)作业人员违反规程作业。 2应急组织及职责 2.1现场应急救援组: 指挥员:** 事发部门主管(包括当班负责人):**、当班班长 成员:运行人员、维修人员、辅助工作人员。 职责:1)在保证自己安全的情况下,通过自身的直观感觉、经验和可能利用的手段,结合各种异常情况,分析判断事故发生的性质和原因,并对灾害可能波及的范围和灾害程度作出判断。 2)立即通过电话等手段向当班班长或上级领导汇报事故的性质,地点及遇险人员情况。同时现场救援人员按照现场应急处置预案,采取有效的措施抢救,防止事故的进一步扩大。 3)事态超过现场处理能力,立即汇报公司重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领导申请启动《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预案》Ⅱ级响应(公司级应急响应),乃至Ⅰ级响应(地方政府级应急响应)。 3应急处置 事故初步判定的要点与报警时的必要信息 目击者发现事故发生和人员出事要第一时间进行高声呼救,现场应急

气体中毒应急处置预案

第一章工程概述 本工程为**地铁*号线*期工程***与***工程,工程项目包括暗挖区间***m,明挖区间***m,U形槽结构***m,U形槽与桥梁过渡段***m,桥梁***m;其中还包含*临时竖井及*盾构始发井,*废水泵房,*雨水泵房。 (1)区间线路条件及周边环境 车辆段出入线区间出红咀子站后,向南沿高速路路东布置,下穿环城路及长营高速后转向西到达车辆段,区间上部为空阔地及农田。区间包含暗挖结构、明挖结构、U型槽结构、地面段以及高架部分,左右线线间距为5m,其中暗挖部分长***m,明挖段长***m,U型槽结构***m桥梁长度***m,U形槽与桥梁过度长度***m,桥梁长度***m。 (2)重要建(构)筑物 区间主要沿现状高速路两侧设置,线路两侧主要为空地及农田,重要建构筑主要有***高速以及***高速。其中在K0+****下穿***高速,该部分***高速为下拉槽结构,区间结构覆土4.1m~5.1m,在***高速 K0+***下穿***高速,该部分区间埋深5.1~7.3m。 (3)地下管线 根据目前的调查资料,该区间地下无管线。 第二章编制目的 为预防或减少潜在安全事故,有效避免各类事故给项目带来损失,使项目在面对重大突发事故危险时,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等重特大事故的紧急情况,能迅速反应、快速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妥善处理,正确救护,有效控制事态发展,防止事故扩大,努力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尽快消除事故影响,确保各项工作能正常有序开展,主要针对各种气体中毒,东北每年频发的一氧化碳问题编制本事

故应急预案。按照“安全第一,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常备不懈;资源共享,应急迅速”的基本方针,实行先近后远、先重后轻、先抢救后治疗基本原则。 第三章适用围 本预案适用于***地铁*号线*期工程***与***工程项目围可能出现的人员气体中毒或紧急情况的预防与应急处理。结合实际和本工程特点,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安全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方案,并组织有关人员熟悉、掌握预案要求和相关措施,并根据现场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适时修改、补充和完善预案容。 第四章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国消防法》 《中华人民国职业病防治法》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第五章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1、常见的事故种类 (1)缺氧窒息。由于作业井空间狭窄,空气不易流通,当环境中存在的氧化反应或有机物腐烂等情况时,氧气会大量消耗,使空气中的含氧量降低,井下呈缺氧状态。另外,井下焊接作业时,通风不良也会造成作业人员缺氧窒息。 (2)硫化氢气体中毒。在封闭狭窄的空间中的有机物腐烂分解,产生

近几年国内发生窒息安全事故案例汇总

近几年国内发生窒息安全事故案例汇总 安全部 二〇一六年七月

目录 河北首钢京唐钢铁有限公司“3·21”窒息事故 ................................ - 1 -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8·28”氮气窒息事故 .......................... - 2 -文安县新钢钢铁有限公司二期工程“9.5”事故 ............................ - 6 -南京钢铁氩气窒息事故 ....................................................................... - 8 -邯钢集团钢茂工程技术有限公司“1·2”中毒窒息事故.................. - 8 -邯郸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动力厂“4·26”窒息死亡事故........ - 11 -中国某冶金建设集团公司机电公司“8.28”氮气中毒窒息事故 .. - 13 -中国某冶金建设公司“3.21”窒息死亡事故................................... - 14 -某国有大型钢铁集团公司“8.14”窒息死亡事故 .......................... - 14 -某炼铁厂“1.18”氮气窒息事故 ...................................................... - 15 -某能源中心“11.20” 窒息事故........................................................... - 16 -某检修中心“8.10”窒息事故............................................................... - 17 -某单位氮气贮罐检修窒息事故 ......................................................... - 18 -山东滨化集团化工公司4.15氮气窒息事故 .................................... - 18 -

窒息性气体中毒的应急救援示范文本

窒息性气体中毒的应急救 援示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窒息性气体中毒的应急救援示范文本使用指引:此解决方案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1.应急救援准备 窒息性气体中毒多发生在密闭空间,一般可按照密闭 空间的应急救援预案进行救援。 (1)凡有上述类似密闭空间作业的用人单位,均应建立 应急救援机制,设立或委托救援机构,事先制定密闭空间 作业窒息性气体中毒应急救援预案,并确保每位应急救援 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实战演练。 (2)救援机构应具备有效实施救援服务的装备;具有将作 业者从特定密闭空间或已知窒息性气体危害的密闭空间中 救出的能力。 (3)救援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基本的 窒息性气体中毒急救和心肺复苏术,每个救援机构至少确

保有1名人员掌握基本急救和心肺复苏术技能。还要接受作为密闭空间作业者窒息性气体中毒所要求的培训。 (4)救援人员应具有在规定时间内在密闭空间窒息性气体危害已被识别的情况下,对受害者实施救援的能力。 (5)进行密闭空间救援和应急服务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告知每个救援人员所面临的危害; 为救援人员提供安全可靠的个人防护设施,并通过培训使其能熟练使用; 无论许可作业者何时进入密闭空间,密闭空间外的救援均应使用吊救系统; 应将化学物质安全数据清单(MSDS)或所需要的类似书面信息放在工作地点,如果作业者受到有毒物质的伤害,应当将这些信息告知处理暴露者的医疗机构。 2.救援设施

预防中毒和窒息

教案签 班名驻站联络员、安全防护员培训班需用 课时 学时 教 学 目 的 了解预防中毒和窒息的基本知识和控制措施 教学难点重点 1、中毒和窒息事故类型 2、中毒和窒息危险辨识 3、 预防中毒和窒息的基本知识4、事故案例分析 教学形式实践性 教学过程: 在工作生活中使用或接触有毒物质能使人体器官组织机能发生异常改变,使人体呼吸过程受阻,产生全身各器官组织缺氧,功能紊乱和形态结构损伤的病理状态称为中毒和窒息。加强预防中毒和窒息知识教育,提高职工防范意识,防止职业病和事故的发生,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铁路运输生产任务的完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中毒和窒息事故类型 一、中毒的类型 1.急性中毒。是指一次短时间的,如几秒乃至数小时经皮肤吸收或呼吸道的吸入,如经口时,则指一次的摄入量或一次服用剂量引起的中毒。 2.慢性中毒。是指长时间地吸入、经皮肤侵入或经口摄入数月或数年引起的中毒。 3.亚急性中毒。介于急性与慢性之间的,称为亚急性中毒。但要在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中毒之间划出一条截然分明的界限,有时也有困难。 二、窒息的类型 1.缺氧窒息:如作业环境中单纯性窒息性气体浓度增高,其含量大于84%时,会使氧气浓度降低,导致人因缺氧出现窒息症状,如头晕、头痛、呼吸困难、心跳加快,以至昏迷和死亡。 2.中毒窒息:由呼吸过程吸入化学性窒息性气体后,则可与人体内血红蛋白结合,抑制组织细胞色素氧化酶,影响氧在组织内的传递和代谢,导致组织缺氧,引起窒息。例如,硫化氢、氢化物在空气中浓度过高时,吸入后可使人呼吸停止,在极短时间内死亡。 第二节中毒和窒息危险辨识 一、有毒物品的运输、装卸作业 有毒物品在运输途中由于各种机、泵和阀门等设备,发生跑、冒、

单纯窒息性气体

急性单纯窒息性气体中毒事件 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单纯窒息性气体是指由于其存在使空气中氧含量降低,导致机体缺氧窒息的气体。常见的有:甲烷、二氧化碳、氮气、惰性气体、水蒸气等。急性单纯窒息性气体中毒是指短时间内吸入较大量单纯窒息性气体后,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1 概述 甲烷(CH 4)为无色、无臭的易燃气体,难溶于水;二氧化碳(CO 2)也称干冰,为无色、无臭的气体,可溶于水,比空气重;氮气(N 2)和惰性气体(包括氦、氖、氩、氪、氙)均为无色、无臭的气体,难溶于水或微溶于水。 单纯窒息性气体的急性毒性作用多是由于短时间内空气中单纯窒息性气体增多,导致空气中氧含量下降而引起。当空气中氧含量降到16%以下,人即可产生缺氧症状;氧含量降至10%以下,可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甚至死亡;氧含量降至6%以下,可发生猝死。人吸入浓度约8%~10%二氧化碳后,即可出现明显的中毒症状。 单纯窒息性气体经呼吸道吸入进入人体,常见接触机会有:清理纸浆池、沉淀池、酿酒池、沤粪池、糖蜜池、下水道、蓄粪坑、地窖等;工地桩井、竖井、矿井等;汽水、啤酒等饮料、干冰、灭火剂、发酵工业的生产;乙炔、氢气、合成氨及炭黑、硝基甲烷、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二硫化碳、四氯化碳、氢氰酸等物质的化学合成;反应塔/釜、储藏罐、钢瓶等容器和管道的气相冲洗等。

2 中毒事件的调查和处理 2.1 现场处臵人员的个体防护 现场救援时首先要确保工作人员安全,同时要采取必要措施避免或减少公众健康受到进一步伤害。现场救援和调查工作要求必须2人以上协同进行。进入严重缺氧环境(如出现昏迷/死亡病例或死亡动物的环境,或者现场快速检测氧气含量低于18%),必须使用自给式空气呼吸器(SCBA),并佩戴氧气气体报警器;进入已经开放通风,且现场快速检测氧气含量高于18%的环境,一般不需要穿戴个人防护装备。现场处臵人员在进行井下、池底、坑道、仓、罐内等救援和调查时,必须系好安全带(绳),并携带通讯工具。 现场救援和调查工作对防护服穿戴无特殊要求。 医疗救护人员在现场医疗区救治中毒病人时,无需穿戴防护装备。 2.2 中毒事件的调查 调查人员到达中毒现场后,应先了解中毒事件的概况。现场勘查内容包括现场环境状况,气象条件,通风措施,生产工艺流程等相关情况,并尽早进行现场空气甲烷、二氧化碳、氧气浓度测定;必要时测定一氧化碳、硫化氢、氮氧化物等有毒气体,以确定是否为混合气体中毒。同时,就事件现场控制措施(如通风、切断气源等)、救援人员的个体防护、现场隔离带设臵、人员疏散等向现场指挥提出建议。 调查中毒病人及相关人员,了解事件发生的经过,人员接触毒物的时间、地点、方式,中毒人员数量、姓名、性别、工种、中毒的主

窒息性气体中毒的应急救援范本

解决方案编号:LX-FS-A54424 窒息性气体中毒的应急救援范本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plan the important work to be done in the future, and require the personnel to jointly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or activity reaches the specified standard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窒息性气体中毒的应急救援范本 使用说明:本解决方案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未来要做的重要工作进行具有统筹性,导向性的规划,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1.应急救援准备 窒息性气体中毒多发生在密闭空间,一般可按照密闭空间的应急救援预案进行救援。 (1)凡有上述类似密闭空间作业的用人单位,均应建立应急救援机制,设立或委托救援机构,事先制定密闭空间作业窒息性气体中毒应急救援预案,并确保每位应急救援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实战演练。 (2)救援机构应具备有效实施救援服务的装备;具有将作业者从特定密闭空间或已知窒息性气体危害的密闭空间中救出的能力。 (3)救援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

中毒窒息预防措施

中毒窒息预防措施 (1)中毒窒息及引发的气体 人体内的所有细胞都需要氧气,缺少氧气,细胞就要死亡。空 气中的氧气是怎么进入细胞中的呢?主要有两个过程,一个是肺泡 内的氧气进人到血液中与含二价铁的血红蛋白相结合,成为“湘血 红蛋白”,这个过程叫做外呼吸过程。另一个是碳氧血红蛋白随着血 液循环到各个组织后,又可将氧放出交给细胞中的含有三价铁的细 胞色素素氧化酶,细胞才能利用氧气,这个过程叫做内呼吸过程。 一些有毒气体可以阻断外呼吸的过程,另一些有毒气体可以阻断内 呼吸过程,使得细胞不能得到氧气,这些有毒的气体,叫窒息性气体。 在生产过程,常见的窒息性气体有两大类: ①一类是单纯性窒息性气体,如甲烷、二氧化碳和氮气等气体; ②一类是化学性窒息性气体,如一氧化碳、硫化氢及氰化氢等。(2)中毒窒息有哪些表现 单纯性窒息性气体,本身无毒或者毒性甚微。例如氮气,是无色。无毒、无味的气体,本身无毒,但如作业环境中氮气浓度增高,其含量大于84%时,会使氧气浓度降低,导致人因缺氧出现窒息症状,如头晕、头痛、呼吸困难、心跳加快,以至昏迷和死亡。而化 学性窒息性气体,由呼吸过程吸人后,则可与人体内血红蛋白结合,抑制组织细胞色素氧化酶,影响氧在组织内的传递和代谢,导致组 织缺氧,引起窒息。例如,硫化氢、氢化物在空气中浓度过高时, 吸入后可使人呼吸停止,在极短时间内死亡。 (3)发生中毒窒息事故后如何科学救人 在深井、地窖、下水道、及密闭容器中发生中毒窒息事故时,

必须马上对中毒者进行抢救。但救人时必须讲科学、救人必须有措施,如果配备防毒面具、使用排风等。若无教人措施,不但中毒者救不出来,而救人者同样也会中毒甚至死亡。近年来这样扩大伤亡的例子已经屡见不鲜,应引起高度重视。

矿山中毒窒息事故的预防实用版

YF-ED-J3452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矿山中毒窒息事故的预防 实用版 Management Of Personal, Equipment And Product Safety In Daily Work, So The Labor Process Can Be Carried Out Under Material Conditions And Work Order That Meet Safety Requirements.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矿山中毒窒息事故的预防实用版 提示:该安全管理文档适合使用于日常工作中人身安全、设备和产品安全,以及交通运输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使劳动过程在符合安全要求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伤亡事故、设备事故及各种灾害的发生。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一、事故原因分析 产业发展水平落后多数小型非煤矿山是简易投产,短期行为严重。这些矿山生产工艺较为落后,技术装备水平较差,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基础薄弱,没有配备安全、技术、通风、地质、测量等必要的专业技术人员,难以发现在生产中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并且矿山从业人员普遍文化水平低,尤其是大量的小型矿山,几乎都是私营个体经营,从业人员多数是农民,缺乏基本的安全技术知识,这是造成事故总量相对较大和较大以上事故多发的重要原

因。如20xx年5月3日,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五圩镇一家私人的股份制矿山采矿厂发生井下炮烟窒息事故,造成5人死亡的较大事故。 违法生产现象严重许多企业不能保证安全生产所需资金的投入;未按照《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要求,建立完善的机械通风系统,或虽有机械通风系统,但未按规定使用;主要负责人未按规定取得矿长安全生产管理资格证;安全管理人员未经培训取得安全生产管理资格证,特种作业人员未能全部持证上岗;未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未按有关规定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就直接安排工人到井下施工作业,导致从业人员缺乏基本的安全常识。 矿业秩序混乱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

中毒窒息事故预防

! 中毒窒息事故预防 当人体在有窒息性气体环境中时,窒息性气体导致人体呼吸系统终止呼吸而造成的伤亡事故就是中毒窒息事故。预防中毒窒息事故应根据环境中可能存在的窒息性气体的种类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通常,预防中毒窒息事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1)冬天屋内生煤炉取暖必须使用烟囱,使"煤气"能够顺利派到室外。 (2)在产生一氧化碳的场所应经常测定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或设立一氧化碳警报器和红外线一氧化碳自动记录仪,监测一氧化碳浓度变化。 (3)进行煤气生产时应定期检修煤气发生炉和管道及煤气水封设备,防止一氧化碳泄漏。 (4)生产场所应加强自然通风,生产一氧化碳的生产过程要加强密闭通风;矿井放炮后必须通风20分钟以后,方可进入生产现场。 (5)进入一氧化碳浓度大的场所工作时,须戴防毒面具;操作后,应立即离开,并适当休息;作业时最好多人同时工作,便于发生意外时自救、互救。 2.预防氮氧化物中毒 (1)酸洗设备及硝化反映锅应尽可能密闭和加强通风排毒。 (2)定期维修设备,防止毒气泄漏。 (3)加强个体维护,进入氮氧化物浓度较高的场所工作时应戴防毒面具。 3.预防氯中毒 (1)严守安全操作规程,防止跑、冒、滴、漏,保持管道负压。 (2)排放含氯废气前须经石灰净化处理。 (3)检修或现场抢救时必须戴防毒面具。 4.预防氢氰酸中毒 (1)加强密闭通风。 (2)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如氰化物的保管、使用和运输应有专人负责;建立严格的专用制度;用氰化物熏仓库是要防止门窗漏气,并须经充分通风方可进入。 (3)加强个体防护。应配备防护服、手套、防毒口罩(活性炭滤料)或供氧是防毒面具;车间应配备洗手、更衣设备以及急救药品。

硫化氢中毒事故案例

硫化氢中毒事故案例

急性硫化氢中毒典型案例——“3.3”污水处理厂硫化氢中毒事故 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09年07月15日稿件来源: 2008年3月3日,北京某污水处理厂二分厂副长厂姜某带领工人刘某、王某和高某在对23号泵进行检修时,刘某在未确认该污泥循环系统进水阀门是否关闭的情况下,盲目打开23号泵泵壳的环形夹具,致使该泵处于承压状态,泵的吸入口污泥带压喷出并将刘某掩埋,污泥内厌氧产生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累积并随喷出的污水溢出,现场其他3名作业人员迅速从不同出入口撤离管廊。喷泥事故发生后,污水处理厂二分厂副厂长王某(代理厂长)、技术员赵某,三分厂书记潘某、厂长袁某等人员在对事故情况不清、未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分别从不同出入口下到地下管廊内查看情况,在查看过程中,四人先后晕倒在管廊内。消防人员赶到后,分别将五人救出,经医护人员抢救无效潘某(三分厂书记)、王某(二分厂副厂长)、赵某(技术员)、刘某四人死亡,一人受重伤。

污水在经过管道会产生硫化氢气体,这是一种溶于水的剧毒的气体,有臭鸡蛋味。轻度接触会头昏、乏力,检查可见眼结膜充血、肺部干性罗音;中度接触会出现头晕、心悸、呼吸困难、继而意识模糊、呕吐、腹泻、抽搐,以至昏迷,最后可因呼吸麻痹死亡;接触极高浓度硫化氢时,会出现“电击样”中毒,接触者在数秒内倒下,呼吸停止。长期接触会引起嗅觉减退,以及神经衰弱综合症、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的各个车间里,各个车间里就会充斥这种气体。尤其是在难以通风的管道、井底、池底,更是硫化氢肆虐的地方。在污泥消化池里,还会产生沼气,学名甲烷。它无色无味,不溶于水,但是易燃易爆,危害同样巨大。污水里还生存着各种病菌和寄生虫卵,一旦不慎接触,也会给人带来伤害。 事故的发生往往与大意相关。大意失荆州。大意失得不仅仅是荆州,还有性命。下面以几个例子来说明。 污水处理厂的事故大多与硫化氢有关。

冶金气体中毒窒息事故应急处置

冶金气体中毒窒息事故应急处置 1 应急处置的基本原则 (1)尽快切断煤气泄漏源,减小煤气泄漏量; (2)对中毒人员就地实施抢救,最大限度减小事故伤害程度; (3)救援人员必须采取相应防护措施后才能进入事故现场实施救援,防止自身受到伤害; (4)事故现场杜绝任何火源。 2 应急处置的基本程序 (1)事故报告 发生煤气泄漏事故时,当班班(组)长应立即通知煤气防护站和报告本车间相关负责人。车间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可根据事故情况决定是否将事故立即报告分厂相关负责人。分厂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可根据事故情况决定是否将事故立即报告总厂相关负责人。事故严重时,也可以越级报告。 (2)应急预案启动 发生煤气泄漏事故后,岗位人员应立即启动相关的事故应急预案。事故较严重,本班(组)处理有困难时,班(组)长应向车间负责人提出启动车间相关应急预案的请求。

车间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根据事故情况决定是否启动相关的事故应急预案。如果接到启动应急预案的请求应立即启动相应的事故应急预案。事故较严重,本车间处理有困难时,车间负责人应向分厂负责人提出启动分厂相关应急预案的请求。 分厂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根据事故情况决定是否启动相关的事故应急预案。如果接到启动应急预案的请求应立即启动相应的事故应急预案。事故较严重,分厂自己处理有困难时,分厂负责人应向总厂负责人提出启动总厂相关应急预案的请求。 总厂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根据事故情况决定是否启动相关的事故应急预案。如果接到启动应急预案的请求应立即启动相应的事故应急预案。事故特别严重,本企业处理有困难时,总厂负责人应向地方人民政府提出启动地方人民政府相关应急预案的请求。 一般情况下,应急预案应分层次逐级启动。事故严重时,也可以几个层次的应急预案同时启动。 3 抢险人员注意事项 救援队员进入险区前,对自己所用的仪器要进行自检、互检,佩戴好呼吸器和一氧化碳报警器,确认无误后,方可进入险区。 4 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1)一般措施

预防井下人员窒息和中毒安全措施(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预防井下人员窒息和中毒安全措施(正式)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2395-22 预防井下人员窒息和中毒安全措施 (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周密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根据神华安(2010)1号文件要求,结合《煤矿安全规程》相关规定及我矿实际生产状况及可能产生的灾害情况,特编制预防井下人员窒息和CO中毒安全技术措施及相关规定。 一、一氧化碳中毒和缺氧将产生的危害 1、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程度: CO(%) 中毒时间人体的反应中毒程度 0.0024 无无害无 0.016 2~3小时无征兆或轻微头痛。无 0.048 1~2小时耳鸣、头痛、眩晕、心跳。轻微 0.128 0.5小时肌肉酸痛、四肢无力、呕吐、感觉迟钝。严重

0.4 0.2小时丧失知觉、痉挛、呼吸停顿,以至死亡。致命 1.26 1~3分钟停止呼吸,死亡。致命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井下风流中一氧化碳浓度不得大于0.0024%。 2、当空气中含氧量减少时,对人体的危害程度; 氧气浓度人体的反应 17% 静止时无影响,工作时喘息,呼吸困难。 15% 呼吸急促,脉搏跳动加速,判断和意识能力减弱。 10--12% 失去劳动能力,失去理智, 时间稍长将有生命危险。 6--9% 失去知觉,呼吸停止,几分钟内心脏尚跳动,急救不及时会导致死亡 备注《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空气中氧气浓度不得低于20%。 二、井下一氧化碳超限和缺氧时的征兆 1、任何人发现井下任何地点有以下预兆时,即视

窒息性气体中毒及预防 试题

窒息性气体中毒及预防试题 判断题部分(每小题5.0分,共50.0分) 第1 题.CO2可使血液运氧功能发生障碍。 A. √ B. × 答案:B 第2 题.氰化氢、硫化氢中毒缺氧的主要原因是吸入空气中氧的含量减少。 A. √ B. × 答案:B 第3 题.一氧化碳中度中毒血液中HbCO可高于50%。 A. √ B. × 答案:A 第4 题.CO的毒作用主要是其与血红蛋白结合,从而造成血红蛋白运氧功能障碍,使组织缺氧。 A. √ B. × 答案:A 第5 题.氰化氢属于细胞窒息性气体。 A. √ B. × 答案:A 第6 题.吸入氰化氢毒物可引起“电击样”死亡。 A. √ B. × 答案:A 第7 题.氮气无毒无害无刺激,不属于窒息性气体。 A. √ B. × 答案:B 第8 题.一氧化碳中毒时血液中增高的是高铁血红蛋白。 A. √ B. × 答案:B 第9 题.生产日光灯管会接触到H2S气体。 A. √ B. × 答案:B 第10 题.氰花氢中毒后,在解毒时应用亚硝酸钠可形成高铁血红蛋白。 A. √ B. × 答案:A

单选题部分(每小题5.0分,共50.0分) 第1 题.下列关于窒息性气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窒息性气体是指经吸入而直接引起窒息作用的气体。 B. 窒息性气体按其作用机制可以分为单纯窒息性气体和化学窒息性气体两大类。 C. 窒息性气体按其作用机制可以分为单纯窒息性气体和化学窒息性气体两大类。 D. 窒息性气体主要致病环节均是可引起机体缺氧。 答案:C 第2 题.某男性锅炉操作工,在一个通风不良的条件下工作,连续工作3-4h,突然感到头痛、头晕等,患者面色潮红,口唇呈樱桃红色,具有呼吸加快等表现。可疑何种毒物中毒()。 A. CO B. 氰化氢 C. 二氧化碳 D. 氮氧化物 答案:A 第3 题.以下毒物中毒后能够引起“电击型”死亡的毒物是()。 A. 硫化氢 B. 一氧化碳 C. 二氧化碳 D. 正己烷 答案:A 第4 题.急性氰化物中毒的主要机制是()。 A. 运氧功能障碍 B. 形成高铁血红蛋白 C. 氧气的释放障碍 D. 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三价铁结合 答案:D 第5 题.CO中毒机制是()。 A. 可形成HbCO,引起细胞窒息 B. CO可刺激化学感受器,而致缺氧 C. 可形成HbCO,使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下降,引起组织缺氧 D. 空气中CO浓度增加,使空气中O2含量降低 答案:C 第6 题.一氧化碳中度中毒,血液中HbCO(%)可高于()。 A. 10 B. 20 C. 30 D. 40 答案:C 第7 题.下列属于窒息性气体的是()。 A. 氰化氢 B. 氯气 C. 光气 D. 氨 答案:A

中毒与窒息事故预防措施及应急救援措施【最新】

中毒与窒息事故预防措施及应急救援措施 (1)中毒与窒息事故预防措施 1)通风排毒,降低毒物浓度。安装通风装置时,要考虑在毒物逸出的局部就地排出,尽量缩小其扩散范围。在地下室和密闭房间内作业心脏储存油漆等有毒化学物品的仓库,都必须安装通风设备,保持新鲜空气流通。局部排毒装置的结构和样式,以昼接近毒物逸出处,最大限度地阻止毒物扩散,而又不妨碍生产操作,便于检修为原则。 当建筑物地下室外侧回填土方仅剩下后浇带部分而且正要进行该部分的防水施工时,必须定时监测防水材料可能产生的有毒气体的浓度,并采取适当的通风措施。 2)控制好对有毒有害的建筑材料和接触;不能随意乱堆乱放有毒有害的建筑材料。 3)搞好个体防护和个人卫生。除普通工作服外,对特殊作业工人还需供应特殊质地或式要的防护服装、防毒口罩和防毒面具。在施工现场设置盥洗设备、沐浴室及存衣室,配备个人专用更衣箱。接触经皮吸收及局部作用危险性大的毒物,要有皮肤洗消和冲洗眼的设施。 4)合理实施有毒作业保健待遇制度,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活动,注意夜班工人的休息和睡眠,做好季节性多发病的预防。 5)对于特殊有毒作业,制定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及时调整劳动作息时间和劳动强度。配置防毒卫生器具。 6)健康监护与环境监测:实施就业前健康检查,排队有职业禁忌症

者(心脏病、高血压、过敏性皮炎及有外伤者)参加接触毒物的作业。坚持定期健康检查,尽早发现工人健康受损情况并及时处理。要定期监测作业场所空气中毒物的浓度。 (2)中毒与窒息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1)当发生施工现场中毒事故后,现场在场人员首先必须切断毒物来源,立即使患者停止接触毒物,对中毒地点进行送风输氧处理,同时报告现场主管速派有经验的救护人员佩带防毒器具进入事故地点将患者移至空气流通处,使其呼吸新鲜空气和氧气,并对患者进行紧急抢救;对负伤人员作必要的处理,处理后速送医院救护。 2)最先发现现场中毒与窒息事故的从业人员立即将现场情况报告现场管理人员(救援小组组长),在场人员不要惊慌失措,立即暂停现场的生产活动,保护好事故现场,并按规定立即向上级有关部门上报。 3)当发生职业中毒事故时,首先必须切断毒物来源,立即使患者停止接触毒物,对中毒地点进行送风输氧处理,同时派有经验的救护人员佩带防毒器具进入事故地点将患者移至空气流通处,解开其领口,使其呼吸新鲜空气和氧气,并对患者进行紧急抢救。 4)如果氧气方便,可以吸氧,以减轻缺氧。 5)抢救伤者时对遇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挤压,但病人呼出的气,急救者应尽量转过头去,避免毒气吸入。处于休克状态的伤员要让其安静、保暖、平卧、少动,并将下肢抬高约20度左右,尽快送医院进行抢救治疗。

窒息性气体中毒的应急与救护

窒息性气体中毒的应急与救护 窒息性气体过量吸人可造成机体以缺氧为主要环节的疾病状态,称之为窒息性气体中毒。 (一)窒息性气体分类 窒息性气体中毒是最常见的急性中毒。据全国职业病发病统计资料,窒息性气体中毒高居急性中毒之首,由其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急性职业中毒总死亡数的65%。根据这些窒息性气体毒作用的不同,可将其大致分为三类。 1.单纯窒息性气体 属于这一类的常见窒息性气体有:氮气、甲烷、乙烷、丙烷、乙烯、丙烯、二氧化碳、水蒸气及氩、氖等惰性气体。这类气体本身的毒性很低,或属惰性气体,但若在空气中大量存在可使吸人气中氧含量明显降低,导致机体缺氧。正常情况下,空气中氧含量约为20.96%,若氧含量小于16%,即可造成呼吸困难;氧含量小于10%,则可引起昏迷甚至死亡。 2.血液窒息性气体 常见的有:一氧化碳、一氧化氮、苯的硝基或氨基化合物蒸气等。血液窒息性气体的毒性在于它们能明显降低血红蛋白对氧气的化学结合能力,从而造成组织供氧障碍。 3.细胞窒息性气体 常见的是氰化氢和硫化氢。这类毒物主要作用于细胞内的呼吸酶,阻碍细胞对氧的利用,故此类毒物也称细胞窒息性毒物。 (二)窒息性气体的毒性作用 窒息性气体的主要毒性在于它们可在体内造成细胞及组织缺氧。而缺氧引发的最严重的恶果即是脑水肿,严重者导致伤员死亡。 (三)窒息性气体中毒症状 1.缺氧表现 缺氧是窒息性气体中毒的共同致病环节,故缺氧症状是各种窒息性气体中毒的共有表现。轻度缺氧时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减退、定向力障碍、头

痛、头晕、乏力;缺氧较重时可有耳鸣、呕吐、嗜睡、烦躁、惊厥或抽搐,甚至昏迷。但上述症状往往被不同窒息性气体的独特毒性所干扰或掩盖,故并非不同窒息性气体引起的相近程度的缺氧都有相同的临床表现。及时地治疗处理,使脑缺氧尽早改善,常可避免发生严重的脑水肿。 2.急性颅压升高表现 (1)头痛。是早期的主要症状,为全头痛,前额尤甚,程度甚剧,任何可增加颅内压的因素如咳嗽、喷嚏、排便,甚至突然转头均可使头痛明显加重。 (2)呕吐。是颅内压增高的常见症状,主要因延髓的呕吐中枢受压所致,但窒息性气体中毒所致脑水肿以细胞内水肿为主。 (3)抽搐。常为频繁的癫痫样抽搐发作,主要因大脑皮层运动区缺血缺氧或水肿压迫所致;若累及脑干网状结构,则可出现阵发性或持续性肢体强直。 (4)视乳头水肿。一般在2~3天后才逐渐显现颅内压升高,故中毒早期未能检见视乳头水肿并不能排除脑水肿存在。 (5)心血管系统变化。早期可见血压升高、脉搏缓慢,乃延髓心血管运动中枢对水肿压迫及缺血缺氧代偿作用所致;若延髓功能衰竭,则可见血压急剧下降,脉搏亦微弱、快速。 (6)呼吸变化。早期表现为呼吸深慢,亦为延髓的代偿性反应;呼吸中枢若有衰竭,则呼吸转为浅慢、不规则,或有叹息样呼吸,严重时可发生呼吸骤停。 (7)其他表现。颅内高压刺激迷路和前庭,可引起耳鸣、眩晕;外展神经受压可引起外展神经麻痹;延髓交感神经中枢刺激,可导致脑性肺水肿。 3.不同窒息性气体中毒的特殊表现 (1)氮气大量吸人引起的症状与前述缺氧表现最为相似,但浓度稍高时常可引起极度兴奋、神情恍惚、步态不稳,如酒醉状,称为“氨酩酊”。极高浓度氮气吸人可使患者迅速昏迷、死亡,称为“氮窒息”。 (2)二氧化碳也属单纯窒息性气体,但因同时伴有二氧化碳潴留、呼吸性酸中毒、高血钾症,故其脑水肿表现常明显而持久。高浓度吸入时可在几秒钟内迅速昏迷、死亡。 (3)一氧化碳为血液窒息性气体,吸人后可迅速与血红蛋白结合生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阻碍氧气在血液中的输送。由于HbCO为鲜红色,而使患者皮肤

中毒与窒息事故预防措施及应急救援措施示范文本

中毒与窒息事故预防措施及应急救援措施示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中毒与窒息事故预防措施及应急救援措 施示范文本 使用指引:此解决方案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1)中毒与窒息事故预防措施 1)通风排毒,降低毒物浓度。安装通风装置时,要考 虑在毒物逸出的局部就地排出,尽量缩小其扩散范围。在 地下室和密闭房间内作业心脏储存油漆等有毒化学物品的 仓库,都必须安装通风设备,保持新鲜空气流通。局部排 毒装置的结构和样式,以昼接近毒物逸出处,最大限度地 阻止毒物扩散,而又不妨碍生产操作,便于检修为原则。 当建筑物地下室外侧回填土方仅剩下后浇带部分而且正要 进行该部分的防水施工时,必须定时监测防水材料可能产 生的有毒气体的浓度,并采取适当的通风措施。 2)控制好对有毒有害的建筑材料和接触;不能随意乱

堆乱放有毒有害的建筑材料。 3)搞好个体防护和个人卫生。除普通工作服外,对特殊作业工人还需供应特殊质地或式要的防护服装、防毒口罩和防毒面具。在施工现场设置盥洗设备、沐浴室及存衣室,配备个人专用更衣箱。接触经皮吸收及局部作用危险性大的毒物,要有皮肤洗消和冲洗眼的设施。 4)合理实施有毒作业保健待遇制度,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活动,注意夜班工人的休息和睡眠,做好季节性多发病的预防。 5)对于特殊有毒作业,制定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及时调整劳动作息时间和劳动强度。配置防毒卫生器具。 6)健康监护与环境监测: 实施就业前健康检查,排队有职业禁忌症者(心脏病、高血压、过敏性皮炎及有外伤者)参加接触毒物的作业。坚持定期健康检查,尽早发现工人健康受损情况并及

窒息性气体中毒的急救

窒息性气体中毒的急救 *导读:窒息性气体所致急性窒息的重要特征是意识障碍、突然昏倒,需排除心血管意外和中暑,判定窒息病因,以采取正确的急救和预防对策。…… 一、窒息性气体的分类 窒息性气体(asphyxiating gas)不仅生产环境中常见,也是家庭生活中常见毒物之一,按其性质可分两类: (一)化学性窒息性气体 是指能影响血液氧的携带输送或损害组织对氧的利用的气体,如一氧化碳(CO,carbon monoxide)、硫化氢(H2S,hydrogen sulfide)、氰化氢(HCN,hydrogen cyanide)、苯胺(C2H5NH2,aniline)等。CO在含碳物质氧化不全和以CO为原料的作业和环境中遇到,如炼焦、金属冶炼、窑炉、火灾现场、光气和合成氨制造、煤气发生炉、以及家庭内生活用煤的不完全燃烧、煤气灶漏气等。H2S,有臭蛋样气味的气体,多见于含硫矿物或硫化物的还原及动植物蛋白质腐败有关环境,如石油提炼、化纤纺丝、皮革脱毛、合成橡胶及硫化染料生产;制糖酿酒、酱菜加工、污物处理、下水道疏通等过程。HCN见于机械行业的淬火及电镀等,曾用作战争毒剂。 (二)单纯性窒息性气体 是指能引起组织供氧不足发生窒息的无毒微毒气体和惰性

气体。在高浓度下使空气氧分压降低,致使机体动脉血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导致组织供氧不足,引起缺氧,如氮(N2,nitrogen)、甲烷(CH4,methane)、二氧化碳(CO2,carbon dioxide)等。CH4见于腐殖化环境和矿井;CO2见于酒池、地窖、矿井尾部和深井。 二、毒理和临床表现 (一)一氧化碳 CO经肺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与血红蛋白形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CO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较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300倍,而HbCO的解离速度较氧合血红蛋白(HbO2)慢3600倍,且可影响HbO2的解离,引起组织缺氧。CO所致组织缺氧及其程度取决于以下因素: 1.HbCO饱和度以下式表示:K=CT。其中,K为HbCO饱和度;C为浓度(mg/m3);T为时间(h)。空气中CO浓度愈高,肺泡气中CO分压愈大,血液中HbCO饱和度愈高。 2.吸入空气中氧和CO分压肺泡膜内外CO分压差愈大,达到平衡和饱和的时间越长,则HbCO形成的愈多。HbCO为可逆复合物,吸入空气中CO分压降低,HbCO逐渐解离,并排出CO。CO 并排期与空气中O2分压呈反比,吸入高氧分压气体,可加速HbCO 解离和CO排出,缩短CO半排期,如吸入氧分压为0.21大气压时,半排期平均为320分钟;吸入三个大气压纯氧,则半排期缩短为23.5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