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营销传播在中国的实施现状分析_黄鹂

整合营销传播在中国的实施现状分析_黄鹂
整合营销传播在中国的实施现状分析_黄鹂

黄 鹂 何西军

【摘 要】整合营销传播理论自从在西方诞生以来,已经被证明对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那么,近年来该理论被引进到中国并且在中国盛行以来,是否也为中国的企业创造了效益?为深入了解这个问题,作者在中国一些大中型企业进行了调查并得出了相关结论。结合一些学者的相关研讨和调查,作者从调查状况综述、IMC在中国实施的障碍以及IMC在中国实施的前景三个方面做了阐述。所得的资料真实可靠并具有时效性。 【关键词】整合营销传播 中国企业 广告公司

【作者简介】黄鹂(1973-),女, 美国康奈尔大学传播系博士后;何西军(1972-),男,武汉大学商学院营销系博士

整合营销传播在中国的实施现状分析

自上个世纪末以来,一些西方国家逐渐开始将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简称IMC)应用到实践当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91年唐·舒尔茨博士率领的西北大学课题小组在全美广告代理协会(AAAA)的资助下在全美广告代理公司中进行了一项IMC被认识和被应用程度的调查,调查部分结果证明,IMC理论已经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为企业创造了一定效益。[1]相继,英国、澳大利亚和北欧一些国家也陆续展开了相关研究。21世纪以来,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中国逐渐盛行,而它是否能够与中国的市场环境相结合和推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便成为了许多学者都关注的一个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做了一定的实证调查,也收集了很多相关资料。在下文中我们将结合目前的文献资料以及调查情况,重点探讨整合营销传播在中国目前被认识和实践的现状、所遇到的障碍、解决方案以及今后的预测等等。希望这个研究能够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学者来关注这个领域。

IMC在中国企业和代理公司中被认知和应用的现状分析

2005年,北京外交学院的陶丽和英国赫尔大学商学院(University of Hull Business School)的菲利普·肯奇教授曾经在中国北京的一些广告公司和公关公司中做过一个调查,致力于了解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以及从封闭转向开放式过程中,整合营销传播在中国被认识和被应用的程度,这项调查以问卷形式展

开,所调查的150个广告公司为北京广告公司联合会的会员,另外有50家公关公司也被发送了问卷。该调查的主要领域有:(1)了解IMC在中国的广告公司和公关公司中的实施情况;(2)了解这些代理公司如何评价IMC理论;(3)了解IMC理论在这些代理公司中实施所遇到的障碍;(4)了解解决这些障碍的方法以及评价。 2008年,笔者在全国各企业中做过一项“整合营销传播在中国被认识和被实施程度的调查”。该调查由中国广告主协会资助,调查对象为广告主协会下的85个会员,其中包括55个国企、8个外企和22个民营企业。该调查问卷涵盖7个领域的问题:(1)广告主基本状况调查;(2)传统营销传播媒介的使用情况;(3)整合营销传播被认识和了解的情况;(4)整合营销传播被实施的情况;(5)整合营销传播所实施的效果;(6)有关整合营销传播所争议和探讨的问题;(7)在中国市场实施整合营销传播的评价和预测等。

笔者所做的调查结果与菲利普·肯奇等的调查结果有一些共同的结论,将这两次调查加以总结有以下结论产生。

1. 整合营销传播的理念已经被中国企业广泛认知,并且被认为是最具影响力的营销传播理念之一。调查中有83%的广告公司和70%的公关公司声称他们的企业中设有IMC的机构,80%的企业中也设有整合营销传播机构。他们认为可以驳斥一些学者提出的“IMC仅仅是一种修饰”或者是“IMC是一种时尚”的说法,认为IMC 在市场中是有需求的。但就调查和一些深度访谈的情况来看,一些IMC机构在企业中形同虚设。一个原因是很

多负责人并不太清楚整合营销传播的具体作用,另一个原因是由于机构设置等障碍,使整合营销传播部门无法行使其真正的功能。“整合营销传播部”只是将原来的某一个部门更换了名称而已。

2. 对IMC定义的理解多种多样。被调查的企业领导们对于IMC的概念有着各种各样的理解,这些理解大都不完整而存在一些偏差。大部分广告公司认为“IMC是实现品牌目的的一种商业策略”;而很多公关公司则将IMC理解成为“各种传播手段的合作运用”;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广告公司们更多地将IMC理解成为一种战略过程,而公关公司则更多地将IMC理解成为一种战术过程,还有一些企业员工对IMC的理解非常有限。很多公司将营销等同于销售,将销售促进等同于减价,将IMC 等同于混媒的概念。这些理解都是非常片面的,有的还是错误的。从调查情况来分析,许多企业高管和员工并没有系统学习IMC理论知识,他们只是捕风捉影地从实物界片面了解了一些IMC的概念或者印象,对IMC的完整定义没有认识。

3. 广告仍然是最为被广泛运用的一种营销传播手段。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公司仍然将广告当中最为重要的营销传播手段,其次是公关,新媒体(主要是网络)也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营销手段之一,目前对于很多公司来说,网络营销要经营好,并不仅仅是设计一个网站,因此有一定难度。是否采用了整合营销手段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界限。一些公司称自己采用了“混媒”手段但并没意识到这就是整合营销传播手段;一些公司部分地采用了混媒手段,用得最多的还是广告、公关、网络营销等,能够完整、全面、协调地采用多种多样媒介手段的公司或者项目是非常少的。总的来说,在实践过程中个体差别很大。大部分企业还是根据自己的需求来策划营销传播策略,并不是为整合营销而整合营销。

4. IMC的执行效果存在疑问。在调查中,大部分的广告公司和公关公司老总们提到他们对IMC在市场中所带来的效益并无太大信心,也就是实施过程中IMC到底为企业带来多少效益并不明显。只有极少部分外企,如奥美公司坚定地认为整合营销传播是发挥了作用的。还有一部分认为整合营销传播是能够发挥作用的,如果运用得当的话。当问到哪些因素对于实施IMC最为重要,大部分的广告代理公司和公关代理公司都认为“客户也就是广告主对于IMC的理解相当重要”,这个结论与一些学者以往在英国所做的类似调查相同,认为客户对于IMC的理解是比代理公司对IMC的理解更能推动IMC的发展。其次重要的是“IMC战略的持续性”,另外“各种媒体的协同作战”也被认为是重要因素之一。

5. IMC效果测量方法不规范。在2005年的调查中,大约三分之一的广告公司提到他们经常测量I M C的效果,三分之一偶尔测量。17%的公关公司经常测量,44%的公关公司偶尔有时测量。不过,只有9%的广告公司和21%的公关公司采用了标准量化的方法,一些其它的代理公司有自己的测量方法。一些被调查者认为对于IMC效果的测量应该考虑三个因素:投资、销售量和市场份额。这个结果与唐·舒尔茨在2005年的著作《IMC -The Next Generation》中比较接近,即用短期投资回报率来测量IMC在企业中产生的效益。在2008年的调查中,70%的企业了解了短期投资回报率的测量方法,但他们也认为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总体来说企业缺乏评估整合营销传播价值体系的衡量标准,因而究竟带来多少价值也就不好判定。

6. IMC在中国的推广是有必要的。对于IMC应不应该在中国推广的问题,有74%的企业声明IMC在中国的推广是有必要的,从以往的实践来看,它确实为企业带来的传播的高效率和盈利的效益。中国的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寻找有效的打造出色的品牌的道路,一些企业高管认为:IMC是唯一的道路。另有10%的被调查者认为虽然IMC理论是好的,但并不适合在中国的国情下进行,因为中国的市场并不像西方市场那样成熟,中国的市场环境并没有为实施IMC而准备好。另外一些被调查者则持关注态度,他们认为IMC理论是好的,但能否适应市场的操作则需要准备一段时间。正如一些学者所说:实施IMC的第一步是正确地理解IMC的障碍。

总的来说,IMC在中国企业当中的实施和应用尚处在一个初级的阶段。陶丽和肯奇教授的结论认为:中国对于整合营销传播的应用尚处于第一阶段,即对IMC的认识和了解以及初步引用阶段。[2]根据上海大学广告系薛敏之对于IMC实施阶段的总结,IMC的实施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广告为主,其它沟通元素组合运用。这些沟通元素包括产品要素例如产品的包装,品牌,价格,渠道等要素;这些渠道要素主要包括广告,SP,PR,DM以及事件等。第二阶段是品牌化的整合营销传播,就是同时采用不同的传播方式如广告、直复营销、PR和网络等向目标受众传达一致的信息,追求网上形象的一致性,造成“One Sound,One Sight”的效果。第三阶段是关系型整合营销传播,其目的是促使目标市场或潜在的目标市场与品牌建立长期的联系。第四阶段

是全方位的整合营销传播。[3]薛敏之认为,中国的整合营销传播目前尚处于第一和第二阶段,与美国等国家相比,整合营销传播在中国的发展和实施是相当不够的,但是整合营销传播的发展还存在很大空间。目前来看,第三种模式十分适合服务某一细分市场的中、小企业。而为了适应日益改变的经济运行环境和日益国际化的市场,中国现有的企业尤其大的集团,为了生存必然要进行组织改造,从产品导向的组织架构转向现代营销导向,因此第四种模式的需求也是巨大的。

IMC在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及其原因

与美国等国家相比,整合营销传播在中国的发展和实施是非常不够的。我们结合所做的调查和一些学者的研究来分析IMC在中国市场所遇到的障碍及其原因。

1. 从外部市场需求和媒介环境上来看:中国的市场发展虽然很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于相对简单的状态。消费市场的细分性还不够,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互动关系还比较弱。市场环境正处于由渠道竞争向品牌推广的过渡阶段,这就造成对整合营销传播的需求性不够。而从媒介环境上来看,各种媒介手段的发展也不平衡,例如网络营销目前还面临许多问题,各种新媒体的发展不够完善,人员推销和直复营销等也面临经费和人员素质等问题。而整合营销传播需要各种媒介之间的高度配合,这是基于成熟的媒介市场来运行的,如果各种媒介发展不均衡就会影响整合营销传播的顺利进行。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的广告业已经完成了这个调整。咨询、广告、公关、直销行业、市场研究、促销、事件营销等在充分专业化之后,又进行并购和整合,以适应市场的变化。而中国这些行业的发展并不整齐。除广告业之外,很多行业才处于起步阶段,比如公关业尚需要解决专业化和本土化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是否有足够多的成熟的整合营销传播机构来配合执行,是整合营销传播在中国发展的又一难题。中国目前还缺乏有能力实施整合营销传播的广告公司(包括国际4A广告公司)及广告主。

这就是为什么笔者在做调查的时候,很多企业认识到整合营销传播的好处与重要性,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却费人费力。一些企业主认为:如果他们采用传统的营销传播手段就能够解决问题,为什么要兴师动众地采用整合营销传播?这也是为什么广告在很多企业中仍然是最主要营销传播手段的原因。因此很多企业主不愿意浪费自己的财力物力,仍然愿意沿袭旧的营销传播手段,而且这些手段在当前行使下就能够解决问题了。

2. 从企业内部环境来看,整合营销传播是以成熟的企业为基础的。经过长期发展,这些企业能够磨合出适应自己特点的互动式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并逐渐积累形成拥有丰富消费者资料的数据库。在这个基础上整合营销传播才能得以有效进行。而中国的企业基本上以垂直化的组织结构为主,企业内部各部分彼此独立,营销决策部门只是其中并列的同级部门,很难对其它部门产生影响。造成营销传播部门很难统领全局,对外形成“一种声音、一种形象”的格局。在调查中发现,企业内部机制不健全是影响IMC实行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面临IMC这样的新生事物,它最终的效果如何还待考证,因此很多企业领导抱着保守的态度,并不愿意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加之对IMC的片面理解,仅仅只在企业内部设立一个形同虚设的“整合营销部”或类似部门,是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的。

3. 对整合营销传播的认识不够。在调查中发现,中国企业的员工非常需要对整合营销传播的知识进行系统的了解。一些公司认为整合营销传播是一种时尚,但并未开始实施。一些企业领导人知道整合营销传播的概念,但对其认识不深,有的对整合营销传播的涵义理解有误,将之与传统营销传播混为一谈。企业没有组织员工对整合营销传播进行系统学习。在理论界与学术界,整合营销传播也只是一个理论,并未形成相应的学术研究体系,所有高校也没有相关专业,不能培养对口的人才。在美国,西北大学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设了IMC的硕士培养方向,现在美国的10多所高校有IMC 专业。不仅如此,许多企业很早就注重市场研究,注重培养能够担当IMC业务的专业人才,并注重对他们进行培训。

4. 技术上支撑不够。近年来,中国企业开始注重资料库的建立。一些民营企业和外企纷纷开始注重收集客户信息,建立企业内部数据库,并开始了相关技术的开发。但这一项在中国进行仍然有一定难度。一是经费上面不能够完全保障;二是技术支持未跟上需求;三是中国人信用状况相对较差,影响了资料库数据的真实性;四是相关法制法规不健全,很多有信用的消费者在填写自己的信息的时候往往不敢填写真实信息,因此即便建立了数据库也无法使用其中的信息。这对于以数据库为硬件支撑的整合营销传播来说是一个很大障碍,因而必须进行真实数据库的收集。

IMC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以及具体措施

整合营销传播在中国如何进行?既然这种观念同中国的市场环境还有一定的距离,它是否能从理论层面真正过渡到操作层面并为企业带来客观的效益?整合营销传播在中国实施所遇到的许多障碍是基于市场转型的原因造成的,而这些原因并不能在短时间得到有效解决,因此我们只能试图从微观层面上提出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措施。综合问卷调查的结果和一些学者的研究,我们认为有以下一些措施可供企业参考:

1. 以其它媒介为辅,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潜在力

据对媒介市场的分析,大众媒体在中国的影响力仍然很大。2009年美国一位学者提出了“I am the media”的构想,认为在新的传播模式下人际传播的影响力已经远远大于大众传播。传统的营销传播模式例如广告等,都将被新型的各种各样的人际传播媒介所取代。但这一情形在中国并没有出现,广告等传统营销传播模式仍然占据大部分的营销花费份额。根据调查显示:国有企业平均每年在广告上投入的资金占据总体营销花费的40%至60%。央视依然在炮制“标王”;企业依然在进行“广告空中威慑、铺货地面跟进”的粗放套路;简单重复、超强渗透的“枪弹论”依然被视若神明;广告就象在河里炸鱼,炸死多少算多少、炸不死运气不好的炸鱼论照样有市场。[4]所以,中国的IMC战略模型不应该排斥传统大众媒体,而应该从战略角度研究评价其他传播手段(例如促销、直复营销等),把它作为大众媒体的辅助手段,把组合效果发挥到最大。虽然这种组合形态被称之为整合营销传播的初级阶段,但是目前它正是适合于中国市场现状的整合营销传播形态。

2. 加强对资料库的重视

资料库是实施整合营销传播的不可缺条件。在我国,利用资料库方面的工作还没有做到位,这是由于技术条件不成熟、领导意识不够等情况导致的。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好的资料库(例如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数据库等)得到普及;另外为了减少成本,企业应该逐步通过现有的客户资源建立自己的独立资料库,在应用时只选择必要的资料,尽量减少支出。只有在数据库建立日趋完善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建立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互动联系,整合营销传播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

3. 成立整合营销传播代理公司

在美国等一些国家,整合营销传播代理公司已经比较普遍,这些公司重点在做企业的营销传播策划咨询工作,唐·舒尔茨博士的Agora公司就是一个著名的IMC国际代理公司。对于以谁为主来树立IMC战略,美国企业与代理公司各持己见。已经掌握营销概念和技巧的美国企业认为,应该是企业营销传播管理者自身来树立、整合、调节IMC的战略。反过来,IMC代理公司则认为,在企业内部制定、实施I M C的战略耗资巨大,事倍功半,而依靠IMC代理公司来进行战略咨询与监督才是可行之道。

中国的企业本身对营销概念淡薄,知识积累不足,所以应以具备营销知识和I M C理论的I M C代理公司为IMC战略的主体。这就象企业需要公关公司来进行公关代理、需要广告公司来进行广告代理一样。只有这样的主体才能够全面完善地策划和实施IMC计划。这种情况应该一直维持到企业自身有营销传播管理人才并已积累丰富的IMC知识为止。

4. 培养有能力的营销传播管理者

培养有能力的营销传播管理者是中国IMC战略模型中的关键因素。从上述调查中可以看出营销传播管理者对于IMC知识的缺乏是导致IMC不能够推广的重要原因。虽然IMC代理公司可以起到作用,但企业培养了解IMC的内部人才也是不可少的,独立实施IMC战略是企业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培养这种营销传播管理者的具体措施有:

(1)为企业高管和员工开展整合营销传播培训; (2)引进具有传播学、社会学、统计学背景的跨学科人才,培养员工将各种跨学科知识整合为IMC手段的能力;

(3)引进在广告、公关、媒体行业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培养员工熟悉和独立操作企业内外部各领域IMC业务的能力。[5]

为培养以上这种有能力的营销传播管理者,最高领导层对IMC战略的认可态度尤其重要。有了最高领导层的认可,公司才有可能花费财力物力来培养人才。

5. 建立独立的高组织层级的整合营销传播部门

这有利于专业地领导、协调和实施整个公司的品牌管理和整合营销传播工作,而不是非权威地、非专业地、分散地、浪费资源地进行传播工作,尤其是品牌管理工作。独立的整合营销传播部无疑是非常有用的,但它一定要是能够协调和统领各部门并能够熟练地操作整合营销传播的业务部门,而不是一个空空的摆设。在整合营销传播部下面应有一个扁平化的部门结构,有助于整合营销传播部来进行统一管理。

6. 建立成熟的评估体系

营销传播是一种投资活动,要求得到有实际效果的结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IMC必须开发不仅能测定观念性态度变化,而且还能测定利害关系者行为变化的指标。值得欣慰的是现在已经有了一套完善的测量体系,在整合营销传播中,我们把它叫做ROCI投资回报率测量。这一测量方式建立在会计学的基础上,不是以往的以定性标准来衡量的态度测量,而是建立在量化基础上的行为测量。目前这一测量方法在国内很多企业中没有普及开来,建立一套成熟体系尚需要一段时间。但是企业可以逐渐开始采用这种评估体系,从而建立一套量化的评估系统。 IMC在中国的发展道路还很长。从目前学者们的预测来看,IMC在中国长远发展是可行的。笔者认为,既然IMC的实施存在着障碍,反过来也为它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中国的市场环境与国际环境不同,这必然要求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中国能适应中国市场现状,创造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这也能够促进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发展和建构。从长远来看,在中国市场逐渐与国际接轨进程中,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必定能为中国的市场创造客观的经济价值。虽然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与中国市场状况有一个较长的磨合过程,但最终的结果一定是令人振奋的。

【注释】

[1]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in U.S Advertising Agencies: An Exploring Study. Don.E Schultz, Philip Kitchen,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Sept, Oct, 1997

[2]“Here, however, it is currently, and seemingly inexorably, anchored at Stage 1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ertising, 2005,24(1)

[3] 薛敏之,《整合的效果与价值的创造——IMC在中国的现实及其思考》,《中国广告》,2003年第7期

[4] 余明阳,《整合营销传播挑战中国广告业》,《中国广告》,2003年第7期

[5] [韩]申光龙,《整合营销传播战略管理》,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1年,第274页

An analy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IMC in China

Huang Li He Xijun

【Abstract】The IMC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has been proved to be significant for western enterprises since it was born at the end of last century. How it has been practiced in Chinese marketplace? The author conducted survey on hundreds of Chinese enterprises and agencies and drew conclusion with outcomes of research and investigation from other scholars, and wrote the paper from three aspects: The analysis of investigation results, the analyiss of bar-rier of Implementation of IMC in China and the future prospects of IMC development in China. All data in this paper are credible and timely.

【Key words】IMC China enterprises Agencies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 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DirectInvestment,ODI)是指我国国内企业在国外或港澳台地区以现金、实物或无形资产等形式投资,且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经济活动。与国内投资相比,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货币利率、汇率波动复杂,对投资项目的影响因素也更多,从而使得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明显大于国内投资。对外直接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有积极评价风险因素,分析风险产生的环节,制定有针对性措施,才能确保对外直接投资的顺利进行。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1993年后,我国成为吸收外来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为878亿美元,成为世界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之一。从2000年到2013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规模增加了60余倍。二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领域不断延伸。在初期,我国的

企业一般在零售批发、采矿等行业投资,而目前,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领域已扩展到技术开发、商务服务、金融地产、生产制造等产业。三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地位不断提高。截至2013年,我国的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亿美元,居全球所有国家、地区的第13位,虽然与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已经成为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尽管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总量上增长迅速,但在许多项目上出现了大量的亏损,给企业和国家造成了不小损失。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东道国要么以保护资源或维护国家安全为理由,要么因为政权更替等原因致使我国的海外投资和并购失败或者即使能够并购成功其后续经营也出现了很大问题甚至项目被迫中止。比如,在中海油收购优尼科过程中由于美国政府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进行干预而失败;2009年中铝在收购矿业公司力拓的过程中,由于澳大利亚政府的干预而失败;近年来则出现了我国两大通信企业中兴和华为在美国的投资因“威胁美国国家安全”而受阻。东道国政局的变动也给我国的海外投资带来很大风险。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迫使中铁在利比亚总额为42亿美元的3个铁路工程搁浅。此外,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发达国家恶意设置的各种壁垒也使我

中国证券分析师行业的现状与发展思路

中国证券分析师行业的现状与发展思路 中国证券分析师行业伴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脚步已经走过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十几年来,证券分析师队伍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已经成为普及证券知识、推动理性投资和证券市场规范化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当前,中国证券分析师行业正面临国内证券市场快速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外国同业竞争的双重挑战,这一新形势既蕴藏着发展的新机遇,又急切呼唤着新的改革。 中国证券分析师行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中国证券分析师行业是伴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而发展壮大起来的,以管理部门实现监管为标准,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1984—1991)。这个阶段是证券分析师行业的萌芽和孕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证券市场刚刚开始,管理层、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和投资者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全国性的有形交易市场尚未形成。在一些大城市一级半市场上,开始有人研究股市行情,传递信息,指导操作,但尚未形成稳定的证券咨询群体。

第二阶段是自发阶段(1991—1998)。这个阶段是证券分析师行业飞速发展阶段,也是管理部门监管处于真空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证券市场成立之时,为适应证券公司的需要,证券咨询部门纷纷成立,最早是从券商的客户服务部门开始,准确地说是营业部对股民进行的“入门指导”,离严格意义上的咨询业务相距甚远。在这一阶段,证券市场刚刚成立,投资者还比较陌生,此时,证券分析师的作用更多的是起到一个“入门指导”的作用。接着,我国证券市场迎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过程,由于证券市场投机风气弥漫,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基本上是建立在对“政策”“、庄家”、“内幕消息”等概念上,为迎合投资者投机的需要,各类“股评家“”股评人士”“、市场人士”、“证券研究员”活跃在证券交易所和各种新闻媒体之上,新闻媒体也推波助澜,而且市场缺乏政策监管。在这种大环境下,证券分析师行业出现了大量的违规行为。 第三阶段是规范发展阶段(1998—至今)。这个阶段是证券分析师行业规范发展的阶段,各类管理法规和条规相继出台,管理部门开始监管。面对证券咨询业的放任自流和大量违规行为的出现,监管层开始引起注意,1998年4月1日《证券期货投资咨询管理暂行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公布并实施,开始对从业机构和人员实行资格审查,加上其后颁布执行的《证券法》,中国证券咨询监管法规在某些方面甚至比香港同类法规还要严格。2000年7月16日我国颁布实行了《中国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从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规模、主体特征、产业结构、区域分布等角度分析了近年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scal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distribution, etc.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关键词:制造业;跨国经营;现状 key words: manufacture;transnational operation;status quo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198-02 1 跨国经营总体规模 2006年末我国对外企业投资非金融类累计存量为750亿美元,是2002年末的3.3倍,占世界fdi存量的0.85%,排第13位。2012年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对俄罗斯投资实现高速增长,达117.8%,对美国、日本、东盟、中国香港的投资均实现两位数的较快增长。目前已有5000多家国内

资本市场现状分析

资本市场现状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1、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近年来,在市场交易活跃,产品创新不断涌现,市场机制逐步发展,监管环境日益完善及参与主体不断增多等有利条件的推动下,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形成了多层次的市场结构, 截止到16年6月30号,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总额达到人民币46.3万亿,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证券化率从13年的41.6%上升到 75.4%,年均增长率达到35%, 股权融资方面;2013年至2015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市场股权融资总额从人民币3968亿元人民币增至人民币15459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7.4%,债券市场方面;中国市场债券品种今年来不断增加,债券市场规模近年来增长迅速,截止到15年12月31日,以债券总额计,中国债券市场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债券市场。

2、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迎来机遇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数据,截止到2016年6月30日,中国共有126家注册证券公司,证券公司的总资产、净资产及净资本分别达到人民币5.8万亿、1.5万亿、1.2万亿, 2013年到2015年,中国证券业的营业收入从人民币1592亿人民币增长至5752亿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0.1%,,2015年,中国证券业的平均净资产回报为16.86%,发展前景看好。 近些年来,新三板挂牌数量大幅上升,从2013年12月31号的356家增加至截止2016年6月30日的7685家,新三板已成为证券公司服务战略新新产业的中小企业的重要手段。新三板的增长将为具备较强新三板业务能力的证券公司带来大量业务机会。 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增加了企业对并购的需求,推动了中国并购重组市场的迅速增长,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数据,2013年至2015年,中国市场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从人民币45亿元增至人民币12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75.6% 中信建投作为国内有实力的综合类券商,在主营领域都有着不错的实力,随着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整个证券行业将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中信建投作为国内有实力的券商机构,未来的发展前景可观。

中国对外投资现状、作用及发展趋势

中国对外投资现状、作用及发展趋势 中国对外投资的现状、作用及发展趋势 一、中国对外投资的现状及特点 (一)我国对外投资现状。根据商务部数据,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6128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金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028.9亿美元,同比增长14.1%。截至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463亿美元。数据显示,,我国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增长较快。尤其对美国投资,增长了23.9%,对欧盟的投资增长了1.7倍,大大高于中国对外投资的总体增速。此外,中国对服务业的投资上升明显,服务业增长最快,增速为27.1%,占全部对外投资的比重达64.6%。而对采矿等资源投资同比下降了4.1%,在全部投入中仅占18.8%。下一步中国将重点结合一带一路战略,进一步加大对外投资力度,鼓励优势产业和富余产能向沿线国家转移。 有专家预测,未来十年内中国境外直接投资预计将达1.25万亿美元,中国似乎正在往全球投资者的角色迅速转变。境外投资帮助更多来自各行业的中国公司进入新市场和获得更具竞争力所需的经验、技术、品牌和人力资本。而中国公司的投资也从选择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转向具备先进技术、知名品牌、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全球分销网络的发达国家。 (二)我国对外投资特点。一是我国即将成为净资本输出国。据商务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我国共实现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1160亿美元,同比增长15.5%,其中金融类131.1亿美元,同比增长27.5%,非金融类1028.9亿美元,同比增长14.1%。而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1197.1亿美元,同比增长0.8%。全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与同期我国吸引外资规模仅差37.1亿美元,这也是我国双向投资按现有统计口径首次接近平衡。按照目前发展的趋势,中国对外投资增速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差距与潜力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差距与潜 力 关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差距与潜力》,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国际贸易大国和引进外资大国,但是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则长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在很长时间里没有可靠的官方统计数据公布.事实上,近年来伴随中国“走出去”战略的逐步实施,中国已成为受世界瞩目的新兴的对外直接投资来源地。2004年,商务部首次正式发布中国(大陆)2003年度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统计数据,可视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以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未来,伴随着中国整体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将不仅作为世

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而吸引来自世界各国的投资,也将作为对外投资的重要力量参与全球经济竞争。 在此背景下,本文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国际直接投资市场上的地位较低,并滞后于国内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展望未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巨大的潜力。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200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28.5亿美元,相当于中国1982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65倍,相当于1990年的3.4倍。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高速增长导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迅速扩张,截至2003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332亿美元,相当于中国1985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253倍,相当于1990年的13倍。2004年延续了对外直接投资的上升势头,据商务部发布的初步统计数据,中国2004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36.2亿美元,年末存量接近370亿美元。 从国际排名来看,也可以看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成绩不俗。在基本上由发达国家垄断的国际直接投资市场上,经过短短20多年的发展,在196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位次稳中有升,投资存量的位次大幅提升,目前流量和存量的排名均在第20名上下(见图1和图2)。

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代证券市场发展趋势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研究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国金融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无论是改革的深度、开放的广度,还是发展的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银行、证券、保险业迅速发展,金融资产质量不断提高,金融体系逐步完善,金融改革加快推进这表明当今中国金融业更具活力、更加开放,正在成为世界金融格局中的新生力量中国金融改革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与现代金融制度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改革任重而道远要使中国金融企业真正经得起开放条件下市场竞争的考验,经得起经济周期变化的考验,还必须继续推进银行、证券、保险企业的改革,完善公司治理,加快转变经营机制,强化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机制。 【关键词】:证券市场,现状,问题,解决方法

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步发展,标志着我国经济运行机制已由过去单一依靠货币市场转入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结合的新的运行机制。实践证明,它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壮大国有经济的实力, 促进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开始发挥越来越显著的积极作用。我国证券市场自1990年沪深证券交易所开市以来到今年已经是二十一年了,这二十一年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据中国证监会统计资料截止2011年九月上交所上市公司923家,总市值达16.2万亿。深交所上市公司1363家,总市值达到7.97万亿。 1、回顾中国证券市场二十一年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政策,由此开启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局面。在中国经济发展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中国当代证券市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应运而生。1981年财政部首次发行国库券,揭开了新时期中国证券市场新发展的序幕。 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对社会资金的巨大需求,国家开始了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并率先在上海、深圳等地展开。从此恢复了我国中断了30多年的证券交易业务,开始上海股票的柜台交易。 1990年,国务院批复上海浦东新区开发政策,同意在上海设立证券交易所。同年11月,上海证券交易所经国务院授权,人民银行批准,正式宣告成立。第二年,即1991年4月,深圳证券交易所得到批准正式成立。沪深交易所成立后,本地发行的股票开始进场交易,这就是所谓的上海“老八股”和深圳“老五股”。之后国内其它地方发行的公司股票开始陆续在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国内证券交易开始逐步规范化。刚开始,上海交易所对股票的交易价格进行管制,将股票交易的涨跌幅严格限制在1%以内。1992年1月20日,邓小平南巡,肯定股票试点作用,造就了国内证券市场一轮大行情。由于股票供不应求,市场迅速上升,而股市的上升带来的“财富效应”进一步刺激了投资大众对股票的需求,于是国家开始加大股票供给,以发行股票认购证进行摇号抽签的形式发行新股,沪深股票市场规模开始迅速扩大。1992年5月2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全面放开股价,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与建议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与建议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投资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的对外投资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与我国经济大国的地位和发展速度极不相称,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也不相适应。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对外投资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关键词:对外投资;区域;发展 1 我国对外投资的现状 1.1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2014年我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231亿美元,首次接近利用外资水平,流量连续3年居世界第3位,存量达8826亿美元,跃居世界第8位。境外投资企业总数近3万家,遍及全球80%的国家和地区,向东道国缴税总额192亿美元,创造186万个就业岗位。我国企业还建立了7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初步形成了产业聚集,发挥了示范和带动效应。此外,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累计签订合同额1361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9352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748万人次。“走出去”已成为我国与世界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重要方式。1.2对外投资流量快速增长,与吸引外资规模首次接近。 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继续高速增长,创下1231.2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同比增长14.2%。自2003年中国发布年度对外直接投资统计数据以来,连续12年实现增长,2014年流量是2002年的45.6倍,2002-2014年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37.5%。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吸引外资仅差53.8亿美元,双向投资首次接近平衡。 1.3对外投资的存量规模不断扩大,首次步入全球前10行列。 2014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8826.4亿美元,较上年末增加2221.6亿美元,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存量的份额由2002年的0.4%提升至3.4%,在全球分国家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排名中较上年前进3位,位居第8,首次步入全球前10行列。 1.4投资遍布全球近八成的国家和地区,投资地域高度集中。 截至2014年底,中国1.85万家境内投资者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3万家,分布在全球186个国家(地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地域分布高度集中,2014年底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20位的国家地区存量占总量的近90%,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流量为136.6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11.1%。 1.5投资行业分布广泛,门类齐全,第三产业投资流量、存量均超七成。 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涵盖了国民经济的18个行业大类,按三次产业划分,投资流量占比分别为1.3%、25.3%和73.4%;2014年底三次产业存量占比分别为1%、24%和75%。投资存量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的行业有4个,依次分别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上述4个行业累计投资存量达6867.5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77.8%。 1.6并购项目亮点突出,但传统采矿领域交易金额大幅下降。 2014年,中国企业共实施对外投资并购项目595起,实际交易总额569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324.8亿美元,占并购交易总额的57.1%。涉及制造业、农林牧渔业等领域的对外投资并购亮点突出。同时受大宗商品市场低迷等因素影响,采矿业并购金额虽仍保持首位,但从上年的342.3亿美元大幅下滑到179.1亿美元,同比下降47.7%。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武汉东湖学院 期末论文 题目: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院系:管理学院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1班 年级: 2012级 学生姓名:孙俊 学号: 2012040111006

目录 内容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 (1) (一)旧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简史 (1) (二)新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简史 (2) 二、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 (4) (一)中国证券市场取得的成就 (4) (二)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 (5) 三、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前景 (6) 四、结论 (7) 参考文献 (8)

内容摘要:30年,中国证券市场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20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改革开放开始到现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从幼稚逐步走向成熟。中国证券市场从开始出现的第一天起,就站在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前沿,推动着资本经济的不断壮大。本文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对每个发展阶段中国证券市场的状况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同时也从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这两个方面简要分析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证券市场发展成就问题前景 Abstract: 30 years, the Chinese securities market has gone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200 years of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now, China's stock market from childish gradually mature. China's securities market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first day, on the Chinese economic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orefront, and promote the growing capital economy.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China's securities market of review and summary, for each stage of development of China's securities market a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At the same time, it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of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ecurities market. Key words:Stock Market Development Achievement The problem 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 (一)、旧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简史 我国证券,股票属于进口,中国作为这么长时间都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国家,商品经济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现代帝国主义列强与剥削,证券市场相对较晚出现,证券市场这个早产儿出现在在殖民社会。 鸦片战争时期,帝国主义在中国用大炮打开了门锁,他们使用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大肆侵略中国的土地,经济侵略的步子逐渐加大,野心颇大的洋人们开始在中国开办企业,发行股票,因此在中国出现的第一张股票、债券都是由洋人发行的。中国债券的发行比股票要略晚。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软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发展分析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发展分析 摘要:20世纪80年代FDI(外国直接投资)在全球迅猛发展并成为促进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主要动力之一。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化,FDI大量涌入我国,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吸收FDI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企业也积极走出去,对外进行直接投资扩大我国的产品市场。为此,本文通过研究我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将有助于我国采取更加合理的对策有效引导对外投资,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摘要:对外直接投资;FDI;全球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迅速地加入了全球贸易的大环境下,成为国际经济贸易领域极具活跃的国家。自我国加入WTO后,我国企业也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会积极“走出去”,打破单方被投资的局面,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因此,通过分析我国目前企业对外投资的现状以及发展困境,有利于我国合理的对策有效引导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利用我国企业特殊性进行分析和研究,更好地推动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快速发展。 二、目前中国FDI现状描述 2013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509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01.7亿美元,同比增长16.8%。截至2013年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257亿美元。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继续高速增长,创下1231.2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同比增长14.2%。自2003年以来我国对外投资实现了连续12年的增长,2014年流量是2002年的45.6倍,年均增长速度高达37.5%。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吸引外资仅差53.8亿美元,双向投资首次接近平衡。 1.高速发展,但差距依旧明显。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近几年发展迅猛,2014年创下对外直 接投资的历史最高值1231.2亿美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吸引外资仅差53.8亿美元,双向投资首次接近平衡。但是与国际直接投资总额相比较显示出了极大差距。 2.对外投资行业分布广泛,但是投资领域高度集中。这也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一大共性。 对外投资行业大多分布在服务也、资源业和制造业。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涵盖了国民经济的18个行业大类,按三次产业划分,投资流量占比分别为1.3%、25.3%和 73.4%;2014年底三次产业存量占比分别为1%、24%和75%。投资存量规模超过1000 亿美元的行业有4个,依次分别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上述4个行业累计投资存量达6867.5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 77.8%。 3.投资地域高度集中。我国对外投资遍布全球近八成的国家和地区,投资地域高度集中。 截至2014年底,中国1.85万家境内投资者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3万家,分布在全球186个国家(地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地域分布高度集中,2014年底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20位的国家地区存量占总量的近90%,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流量为136.6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11.1%。显示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地域的高度集中度。 4.对外投资存量增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对外投资的存量规模也不断扩大, 首次步入全球前10行列。2014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8826.4亿美元,较上年末增加2221.6亿美元,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存量的份额由2002年的0.4%提升至 3.4%,在全球分国家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排名中较上年前进3位,位居第8,首次 步入全球前10行列。

浅谈中国对外投资的现状以及应对措施

浅谈中国对外投资的现状以及应对措施 摘要: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中,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无论从总量上还是从范围上,都呈现出越来越强劲的增长势头,发展都外经济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后,我国许多企业纷纷走出国门,踏上国际化的道路,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却面临着各种阻力,了解决企业对外投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通过陈述我国对外投资所表现出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对外投资所存在的问题,揭示对外投资面临的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 关键词:对外投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一、中国对外投资基本现状 中国对外投资起步晚,到改革开放初期,才对外直接投资,相比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滞后了一个多世纪。但经过这30多年改革开放的探索和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尽管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速度较快,总体来看的话仍然存在这一系列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速度很快,但从总体来看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1、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明显偏小。因此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 2、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偏小。 3、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不高。 4、企业对外投资地区结构不尽合理。从整个海外投资布局来看,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仍明显偏少,从而影响了中国对外投资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5、企业对外投资的效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6、对外投资缺乏有效的国家宏观指导 第三,调整地区结构,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你总是很轻易地抛弃一些东西。好在,这个世界上总是还有人,在一直寻找它们。度、巴基斯坦、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其实这战国帛书有20多卷,每卷各不相同,我爷爷当时拓下来的那一篇只是其中很短的一部分,但是又极其重要,现在也就是我有几份拓本当压箱底的宝贝,世面上有钱也买不到. 自由贸易协议的签订,更可成为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伙伴和对象。综合贸易投资自由化目标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行,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可以以湄公河次区域为考虑的重点。交通的便利减少了运输成本,传说中四种女生找不到对象,一是不爱化妆的,二是比较宅的,三是性格像男生的,四是腐的,你中了几枪。次区域各国共同努力,建立次区域贸易和投资信息服务机制,实现信息共享,为贸易商和投资者提供服务,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最终形成。

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与趋势

目录 第一篇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一章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 一、股票市场发展现状 二、基金市场发展现状 三、债券市场发展现状 四、证券经营机构的发展状况 第二章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趋势 一、理论创新酝酿重大突破 二、制度创新将全面推进 三、产品创新将系列化 四、市场组织结构的多元化与专业化趋势 五、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趋势 第二篇论2010年央行首次加息各方影响解读第一章央行年内首度加息对通胀压力影响 第二章各方专家解读央行首次加息 第三章加息如何影响股市 第四章加息后疯狂楼市面临重压

第一篇 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 历经了十三年跨越式发展,我国证券市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成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证券市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反过来促进了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了企业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力地支持了一批国家重点企业的发展和重点项目的建设,从而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第一章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 一. 股票市场 中国股票市场始于九十年代初,1990年12月19日和1991年7月4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自此中国的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迅速发展了十多年。截止2002年12月底,境内上市公司从1991年的14家增加到1224家,增长了87倍;市价总值从1992年的1048亿元增加到38329亿元,增长了近37倍;投资者开户数从1992年的217万户增加到6884万户,增长了近32倍;市价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2年的3.93%增加到2000年的53.77%,2001年证券市场股价大幅度下跌,该比例下降为45%,到2002年末,该比例为37.43%,总市值在亚洲仅次于东京和香港证券交易所。从1991年至今,我国证券市场累计筹资8841.68亿元,其中A股发行筹资4650.25亿元人民币,B股发行筹资46.32亿美元,H股发行筹资204.33亿美元,A股配股筹资2109.2亿元,B股配股筹资3.27亿美元,其他筹资(可转换债券)104.5亿元。表1:股票市场基本概况年份GDP(亿元) 总市值占GDP比流通市值占GDP比上市公司数(个) 总股本(亿股) 1998 78345 24.90% 7.33% 851 2526.77 1999 82067 32.26% 10.01% 949 3088.95 2000 89442 53.77% 17.99% 1088 3791.7 2001 95933 45.37% 15.08% 1160 5218.01 2002 102398 37.43% 12.19% 1224 5875.46 图1:股票市场市值占GDP比表2:2002年股票市场的交易、发行情况(1-12 月) 2002年1-12月2001年1-12月同比增幅股市共筹资金额(亿元) 961.76 1199.21 -19.80% 股票成交额(亿元) 27990.46 38305.18 -26.93% 新增投资者开户数(万户)233.67 849.28 -72.49% 印花税(亿元) 111.95 291.44 -61.59% 发行A股家数(IPO)97 88 10.23% 发行H股家数16 9 77.78% A股配股家数22 126 -82.54% 在我国1200多家的上市公司中,按行业主要分布在机械、设备、仪表,石油、化学、橡胶、塑料,金属、非金属,批发和零售贸易,综合类等;按地区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省市,其中以上海、深圳最多。表3:上市公司行业分布情况总数机械、设备、仪表石油、化学、橡胶、塑料金属、非金属批发和零售贸易综合类医药、生物家数691 195 131 116 99 81 69 占比% 56.22 15.87 10.66 9.44 8.06 6.59 5.61 表4:上市公司地区分布情况总数上海深圳北京江苏山东广东四川(不含重庆)浙江湖北家数665 140 79 70 69 68 61 61 59 58 占比% 54.11 11.39 6.43 5.70 5.61 5.53 4.96 4.96 4.80 4.72 我国证券市场是一个依靠资金推动的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决定大盘的运行方向,目前资金面供应略大于需求。2002年12月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8.69万亿元,同比增长18.5%,每

中国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中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中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也日益增多,并且投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不仅为企业自身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经济利,也为国内整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有利的影响。中小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在一段时期的发展之后,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与我国的经济实力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和一些外在因素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我国中小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在投资规模上的问题日益暴露了出来。 (一)投资规模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以及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发展,我国的对外投资迅速崛起,并且发展十分的快速,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在海外的投资生产基地仍然是目前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我国的对外投资规模虽然的持续扩大,但是与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比较还是小规模投资居多,并且投资规模的界定相对严格。 在我国的投资规模中流量与存量的差异是相当大的。如图所示,从2002年到2015年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显示,流量与存量的增长幅度也存在明显差异,流量的增长幅度较小,经过9年的发展时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从不到1

亿英元增长到500亿英元以上,虽然增长数字惊人,但是流量的增长幅度相对于存量的增长幅度是较为平缓的;存量从300亿英元左右增长到3000亿英元以上,增长速度非常惊人,投资的存量数字增长了十倍之多,尤其在2007年以后,增长幅度呈现大幅增长的态势。存量的增长比例远远超过了流量的增长比例,这表示我国在对外直接的投资中存量投资居多,这是我国在对外直接投资中暴露出的明显差异之一。这也意味着我国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存量积压过多为对外直接投资埋下了通货膨胀的风险。 如表1-1所示,在我国多年来的对外投资,从最初2002年的27亿美元小项目投资到2015年1456.7亿美元的大规模投资,并且在进行规模投资时转变了投资方式,将直接投资改为并购大型的跨国合作企业。2015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356亿美元,同比增长6%,位列全球第三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ODI)1456.7亿美元,较同年吸引外资(FDI)高出100.7亿美元,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11-12-30T14:49:28.903Z 来源:《对外经贸实务》2011年第12期供稿作者:赵囡囡卢进勇 [导读] 1987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企业国际化经营,进一步加快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 ■ 赵囡囡卢进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FDI 研究中心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经过30 多年的发展,经历了萌芽、起步、起飞、发展四个阶段。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量、行业结构、方式、主体、区域都呈现出了一些特点,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作了较全面的分析,并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提出调整,以促进对外直接投资进一步发展。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情况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始于70 年代末,可谓起步较晚,历经30多年的发展,对外投资数量逐渐增加,投资区域不断扩大,投资领域日渐多元化。从投资数量、区域和行业领域的变化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一)1979 年—1991 年:萌芽阶段 1979 年中国实施对外开放以后,中国开始尝试性的对外直接投资。外贸公司、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分别凭借自身的外贸特许经营和国际经济合作与对外经济援助等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先行者。这一时期由于中国企业尚不具备明显的对外投资优势,加之外汇短缺、国家在外资政策的运营方向上主要偏重于对外引资,并不鼓励对外直接投资,缺少对海外投资的政策鼓励。 (二)1985 年—1991 年:起步阶段 1985年以后,政府逐步意识到对外投资对于经济体制改革、产业升级、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推动作用,先后制定了对外直接投资审批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1987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企业国际化经营,进一步加快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 这一时期政府和企业日益重视对外直接投资,各种对外投资的规范性政策和制度得到了健全和完善,对外投资的业务流程和机制得到确立。与此同时,有相当数量的国有大型企业积极向外投资,开展跨国经营。 (三)1992 年—2000 年:起飞阶段 1992 年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转折点。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发表和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进一步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成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推动力。 这一阶段中国在海外平均每年投资新建企业达到了280 家,对外直接投资区域也扩大到了120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领域扩展到加工装配业、进出口贸易、工程承包、交通运输、咨询服务、百货商店、旅游业、餐馆、林业、矿业、渔业等各行业。 (四)2001年以后:发展阶段 在中国GDP 规模不断扩大和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中国政府提出了“走出去”战略,鼓励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国入世更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了条件。 这一阶段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稳定、高速、持续增长的阶段。一方面加入WTO为中国企业迈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秩序接轨创造了高效、透明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企业的成长壮大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中国企业开始逐步将“边际”产业对外转移,将“上游”产业引入国内,进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特点 (一)投资数量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量成阶段性变化,不同发展阶段对外投资数量差距较大。1984年之前对外投资流量不超过1亿美元,存量仅有2.71 亿美元。自1985 年开始对外投资显著增加。自1992年起,中国对外投资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对外投资流量平均增速26.92%,存量平均增速21.75%。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20世纪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有所下降,2000 年下降到9.16 亿美元。但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对外投资增速明显加快,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首次超过500 亿美元,2010年更是达到680亿美元。 (二)投资行业 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对外投资的行业多元化发展。2003年中国对外投资涉及8个行业,且投资相对集中,采矿业占48.4%,制造业占21.8%,批发零售业占12.6%,其行业不足10%。截至2009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涉及15个行业,其中采矿业、制造业、零售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商务服务业、金融业的比重都有所增加,各行业的投资趋向均衡

中国资本市场现状分析

近年来,在市场交易活跃,产品创新不断涌现,市场机制逐步发展,监管环境日益完善及参与主体不断增多等有利条件的推动下,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形成了多层次的市场结构, 截止到16年6月30号,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总额达到人民币万亿,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证券化率从13年的%上升到%,年均增长率达到35%, 股权融资方面;2013年至2015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

深圳证券交易市场股权融资总额从人民币3968亿元人民币增至人民币15459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债券市场方面;中国市场债券品种今年来不断增加,债券市场规模近年来增长迅速,截止到15年12月31日,以债券总额计,中国债券市场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债券市场。 1、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迎来机遇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数据,截止到2016年6月30日,中国共有126家注册证券公司,证券公司的总资产、净资产及净资本分别达到人民币万亿、万亿、万亿, 2013年到2015年,中国证券业的营业收入从人民币1592亿人民币增长至5752亿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015年,中国证券业的平均净资产回报为%,发展前景看好。 近些年来,新三板挂牌数量大幅上升,从2013年12月31号的356家增加至截止2016年6月30日的7685家,新三板已成为证券公司服务战略新新产业的中小企业的重要手段。新三板的增长将为具备较强新三板业务能力的证券公司带来大量业务机会。

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增加了企业对并购的需求,推动了中国并购重组市场的迅速增长,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数据,2013年至2015年,中国市场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从人民币45亿元增至人民币12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中信建投作为国内有实力的综合类券商,在主营领域都有着不错的实力,随着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整个证券行业将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中信建投作为国内有实力的券商机构,未来的发展前景可观。

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分析++毕业论文

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分析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存在问题及 发展前景分析 学号: 姓名: 院别: 工商管理学院专业: 金融管理与实务指导教师: 2012年 2月 10日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1.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2 1.1我国的证券市场的发展状况...................................................2 1.2证券经营机构的发展状况......................................................3 2.我国证券市场所存在的问题................................................3 2.1证券市场规模过小................................................................3 2.2资本市场主体缺位................................................................4 2.3市场分割整体性差...............................................................4 2.4流动性不足..........................................................................5 2.5证券市场制度不健全..............................................................5 3.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趋势....................................................6 3.1理论创新酝酿重大突破.. (6) .…………….7 3.2制度创新将全面推进……………………………………… 3.3产品创新将系列化 (7) 3.4资本市场将日益走向成熟稳定………………………..…………………8 3.5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