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条形基础课程设计计算书

某条形基础课程设计计算书
某条形基础课程设计计算书

柱下条形基础课程设计计算书

由平面图和荷载可知A 、D 轴的基础受力情况相同,B 、C 轴的基础受力情况相同。所以在计算时,只需对A 、B 轴的条形基础进行计算。

一、A 、D 轴基础尺寸设计

1、确定基础底面尺寸并验算地基承载力

由已知的地基条件,地下水位埋深2.1m ,最大冻结深度0.7m ,假设基础埋深1.6m (基础底面到室外地面的距离),持力层为粘土层。

(1)求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85.086.0>=e ,查得0=b η,0.1=d η,

3

/5625.176.19

.0187.017m kN m =?+?=

γ

kPa

d f f m d ak a 32.181)5.06.1(5625.170.1162)5.0(=-??+=-+=γη

(2)初步确定基础宽度

条形基础轴线方向不产生整体偏心距,设条形基础两端均向外伸出m 975.09.325.0=?

基础总长m l 15.33225.0392.31=??+= 基础平均埋深为m 825.12/45.06.1=+ 则基础底面在单位1m 长度内受平均压力

kN F k 57.13615

.332

5.06507650=??+?=

则基础底面在单位1m 长度内受平均弯矩

m kN M k ?=??+=

34.2515

.338

)0.12580(

基础平均埋深为m 825.12/45.06.1=+

m d f F b G a k 94.0825

.12032.18157.136=?-=-≥γ

考虑偏心荷载的作用,将基底面积增大40%,则 m b 57.14.112.1=?=,取b=1.6m 。 (3)计算基底压力并验算 基底处的总竖向荷载为:

kN G F k k 97.194825.16.10.12057.136=???+=+

基底总弯矩为:m kN M k ?=34.25

偏心距为:m l m G F M e k k k 267.06

6

.16129.097.19434.25==<==+=

基底平均压力为:kPa f kPa A G F p a k k k 32.18186.1210

.16.197

.194=<=?=+=

基底最大压力为:

kPa

f kPa l e p p a k k 58.2172.181.1806.1129.06186.12161max =<=???

?

??+?=??? ??+=满足条件。

2、验算软弱下卧层承载力

选承载力较低层④粉质粘土进行验算

3031.170.691.621<==s s E E , 5.025.46.18.6>==b z 取?=23θ

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应力:

[]kPa z b p p b p c k z 75.234245

.08.626.1)9.0187.017(86.1216.1tan 2)(=??+?+?-?=+-=θ 下卧层顶面处的自重应力值为:

3

.1)103.18(1.3)105.18(9.1)108.18(5.08.189.00.187.017?-+?-+?-+?+?+?=cz p kPa 36.91=

下卧层承载力特征值为:

)5.0(-++=z d f f m d azk az γη

)5.04.8(4

.836

.910.1125-??

+=

kPa 92.210=

kPa f kPa p p az cz z 92.21011.11536.9175.23=<=+=+

软弱下卧层承载力满足要求 3、验算地基沉降量

(1)求基底压力和基底附加应力 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应力kPa d cz 1.289.0187.017=?+?==γσ

kPa p 88.1185

..115.335

.16.115.33208540=????+?=

基底附加应力

kPa p p cz 78.901.2888.1180=-=-=σ

(2)用规范法计算地基沉降

点号

z

b z /

i α

i z α

11---i i z i z z αα

i

E p 0

i s ?

(mm )

∑?i

s

(mm )

0 0

4?0.25

1 2.4 3.

2 4?0.1685 1.6176 1.6176 0.0131 21.26 2 5.5 7.33

3 4?0.1038 2.3826 0.7650 0.020

4 15.60 3 6.

5 8.667 4?0.0963 2.5038 0.1212 0.0193 2.34

4 6.8 9.067 4?0.0936 2.5672

0.0429

0.0193

0.82

40.8

确定沉降计算深度mm s mm s i n

∑=<=?02.1025.078.0

(3)确定沉降经验系数s ψ

①计算

s E

()

MPa

E z z z

z E A A

E si

i i i i i i i

i si i i

s 77.571

.492

.4271.42.12144.476591.66.161792

.422.1217656.1617111

1=++++++=

???

?

??--=

???

? ??=

∑∑∑∑----ααα

α

②s ψ值的确定 据

ak f p 75.00<,MPa E s 77.5=

查得823.0=s

ψ

(4)基础最终沉降量计算

mm s s i s 58.338.40823.0=?==∑ψ

二、B 、C 轴基础尺寸设计笔下文学-笔趣阁-m

1、确定基础底面尺寸并验算地基承载力 (1)初步确定基础宽度

基础底面在单位1m 长度内受平均压力:

kN F k 49.1258.015

.332

5.06507650=???+?=

基础底面在单位1m 长度内受平均弯矩m kN M k ?=??+=

27.208.015

.338

)2580(

基础平均埋深为m 825.1

m d f F b G a k 91.0825

.12032.18149.125=?-=-≥γ

考虑偏心荷载的作用,将基底面积增大40%,则 m b 25.14.189.0=?=,取

b=1.3m 。 (3)计算基底压力并验算 基底处的总竖向荷载为:

kN G F k k 94.1723.10.1825.12049.125=???+=+

基底总弯矩为:m kN M k ?=27.20

偏心距为:m l m G F M e k k k 217.06

3

.16117.094.17227.20==<==+=

基底平均压力为:kPa f kPa A G F p a k k k 32.18103.1330

.13.194

.172=<=?=+=

基底最大压力为:

kPa

f kPa l e p p a k k 58.2172.187.2043.1117.06103.13361max =<=???

?

??+?=??? ??+=

取b=1.3m ,满足条件。

2、验算软弱下卧层承载力

选承载力较低层④粉质粘土进行验算

3031.170.691.621<==s s E E , 5.025.46.18.6>==b z 取?=23θ

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应力:

[]kPa z b p p b p c k z 30.19424

.08.623.1)9.0187.017(03.1333.1tan 2)(=??+?+?-?=+-=θ 下卧层顶面处的自重应力值为:

1.3)105.18(9.1)108.18(5.08.189.00.187.017?-+?-+?+?+?=cz p

kPa 57.80=

下卧层承载力特征值为:

)5.0(-++=z d f f m d azk az γη

)5.01.7(4

.857

.1300.1130-??

+=

kPa 37.251=

kPa f kPa p p az cz z 37.25187.9957.8057.19=<=+=+

软弱下卧层承载力满足要求

3、验算地基沉降量

(1)求基底压力和基底附加应力 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应力kPa d cz

1.289.0187.017=?+?==γσ

kPa p 18.1043

.115.336

.13.115.33208.08540=????+??=

基底附加应力

kPa p p cz 08.761.2818.1040=-=-=σ

(2)用规范法计算地基沉降 点号

z

b z /

i α

i z α

11---i i z i z z αα

i

E p 0

i

s ?(mm )

∑?i

s

(mm)

0 0

4?0.25

1 2.4 3.69

2 4?0.157

3 1.5101 1.5101 0.0110 16.61 2 5.5 8.461 4?0.0983 2.1626 0.6525 0.0171 11.16 3 6.5

10

4?0.0880 2.2880

0.1254 0.0161 2.02

4 6.8 10.46 4?0.0850 2.3283

0.0403

0.0161

0.65

30.44

确定沉降计算深度mm s mm s i n

∑=<=?76.0025.044.0

(3)确定沉降经验系数s ψ

①计算s E

()

MPa

E z z z

z E A A

E si

i i i i i i i

i si i i

s 81.571.43.4071.44.12544.45.65291.61.15103

.404.1255.6521.1510111

1=++++++=???

? ??--=???? ??=∑∑∑∑----ααα

α

②s ψ值的确定 据

ak f p 75.00<,MPa E s 81.5=

查得821.0=s

ψ

(3)基础最终沉降量计算

mm s s i s 99.2444.30821.0=?==∑ψ

三、基础梁截面及配筋设计

1、A 、D 轴

①用反梁法计算内力

由结构力学计算器计算出内力图:

弯矩图

剪力图

由于支座反力与柱荷载不相等,在支座处存在不平衡力。把支座不平衡力均匀分布于支

7

q=190.65kN/m

66.87

172.57 66.87 275.53 -172.57 245.72 -108.04

255.98 -125.03 251.78 -119.06 255.98 -119.06 254.72 -125.03

275.53 -1108.04 137.18

-262.86

407.75 -377.97

389.03

-398.83 396.90 -394.15 394.39 -394.39 394.15 -396.90 398.83 -389.03 377.97 -407.75

326.74 -137.18

座两侧各1/3跨度范围。对两端挑出部分则布满均布力,调整后的内力图如下:

弯矩图

67.74 -157.87 -99.92 -174.80

-79.43

-109.44 248.92 -92.34 -86.51 -126.65 -82.89 -85.10 -120.62 -85.10 -82.89 -120.62 -86.51 -92.34 -126.65

248.92 -79.43 -60.70

-109.44 -99.92 -174.80 67.74

-60.70

138.96

-80.91

170.07 413.05 -139.90

111.08

394.08 -121.01

129.97

402.05 -127.19

123.79 399.52 -123.79

127.19 399.27 -129.97

121.01

404.01

-111.08

139.90

382.88 -170.07

80.91

66.87 172.57

66.87

275.53 -172.57 245.72 -108.04 255.98 -125.03 251.78 -119.06 255.98 -119.06 254.72 -125.03

275.53 -1108.04

剪力图

②截面设计

设基础梁高mm

h950

=,宽mm

b450

=

1)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选用C20混凝土,HRB335级钢筋,2

/

6.9mm

N

f

c

=,2

/

300mm

N

f

y

=,

0.1

1

=

α

8.0

1

=

β

mm

a

s

35

=

在负弯矩作用下配筋计算:

0575

.0

915

450

6.9

0.1

10

57

.

172

2.1

2

6

2

1

=

?

?

?

?

?

=

=

bh

f

M

c

α

55

.0

059

.0

2

1

1=

<

=

-

-

=

b

s

ξ

α

ξ

970

.0

2

2

1

1

=

-

+

=s

s

α

γ

2

778

915

300

970

.0

57

.

172

2.1

mm

h

f

M

A

o

y

s

s

=

?

?

?

=

=

γ

选用16

4Φ,2

804mm

A

s

=

验算最小配筋率

%

17

.0

915

950

300

1.1

45

.0

45

.0

%

19

.0

450

915

804

=

?

?

=

>

=

?

=

h

h

f

f

y

t

ρ

但%

207

.0

915

900

%

2.0

%

2.0

=

?

=

>

h

h

ρ

满足最小配筋率的要求。

在正弯矩作用下配筋计算:

076.0915

4506.90.11053.2752

6

=????=s α 079.0211=--=s αξ

960.02

211=-+=s

s αγ

26

01048915

300960.01053.275mm h f M A y s s =???==γ

选用185Φ,21272mm A s

=

%17.045.0%309.0450*******

=>=?=

h h f f y t ρ

且%207.0%

2.00

=>h h

ρ

,满足最小配筋率的要求。 由于梁高h ≥450mm ,需要设置腰筋,,又腰筋间距不大于200mm ,腰筋选用126Φ, 2)斜截面抗剪

截面最大剪力设计值kN V 75.407max =

验算截面尺寸

mm a h h s w 915359500=-=-=

4033.2450

915<==b h w ,2/6.9mm N f c =,0.1=c β max 02.9889154506.90.125.025.0V kN bh f c c >=????=β

截面尺寸满足要求。 验算截面是否需要配箍筋

kN kN bh f t 75.40705.31791545010.17.07.00<=???=

需要配置箍筋

只配置箍筋而不配弯起钢筋

mm mm h f bh f V s nA yv t sv /3776.0915

21025.105

.31775.40725.17.02001=??-=-≥ 采用150@8φ,实际mm mm mm mm s nA sv /383.0/671.0150

3.502221>=?=

配箍率

%126.0210

1

.124.024.0%149.01504503.502min 1=?==>=??==

yv t sv sv sv f f bs nA ρρ 满足最小配箍率的要求,可以。

3)基础底板设计

确定基础底板高度mm b h 5.1878

15008===

计算基底净反力设计值: 单位长度1m 内kN F

65.19015

.338790=?= m kN M ?=??+=

37.3115

.338

)130100(

m l m F M e 267.06

165.065.19037.31=<===

???=??? ???±?=??? ??+?=kPa

kPa l e b l F p

n 42.4588.1925.1165.0615.1165.19061max min

m kN a p V n /086.10655.088.1921max =?==

基础应满足的有效高度

mm f V h t h 7.13710

.10.17.088.1067.00=??==β

实际上基础有效高度mm mm h 7.1372002

20

402500

>=-

-=,(按有垫层并暂按φ20底板筋直径计),可以。

底板配筋计算 底板最大弯矩m kN a p M

n ?=??==

17.2955.088.1922

1

21221 选用HPB235级钢筋,

2

/210mm N f y =

26

030.771210

2009.01017.299.0mm f h M A y s =???==

选用150@14φ,21026mm A s =,分布钢筋选用250@6φ。

1、B 、C 轴

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计算公式_secret

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计算 1、工程量计算内容和步骤 a 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包括:挖槽、垫层、混凝土条形基础、钢筋、砖基础、地圈梁、防潮层、回填土、余土外运等。 b 外墙的长度按中到中5 内墙的长度按内墙净长和(不考虑工作面的)槽净长 2、定额规定: a 定额规定混凝土条形基础大放脚的T形接头处的重叠工程量要扣除。扣除办法是选择有代表性接头,计算出一个重合的混凝土体积,然后乘以接头个数,得出总重合体积,再从混凝土基础工程量中扣除(V1、V2) b 定额中长钢筋搭接规定为:Φ25内的8M一个接头,Φ25以上的6M一个接头,搭接长度为30d(30×钢筋直径d),圆钢筋加弯钩长12.5d 3、T形接头重合体积计算公式:(扣除重合部分体积V1、V2) 重合体积V1=〖基础底部宽度(B1)-墙厚〗÷2×与其相交的基础底部宽度(B2)×搭接长方体高度(h1) 重合体积V2=棱台高度(h2)÷6×〖[基础棱台上宽(b1)-墙厚(a)]÷2×与其相交的基础棱台上宽(b2)+[基础底宽-墙厚(a)]÷2×与其相交的基础的底宽(b2)+[基础棱台上宽(b1)-墙厚(a)]÷2+[基础底宽(B1)-墙厚(a)]÷2×[与其相交的基础棱台上宽(b2)+与其相交的基础底宽(B2)] 附:b1――外墙基础的棱台宽度,通常b1=b2 v1 v2 v3(v3通常不需计算)图示如下:

4、工程量计算程序公式: 首先,列L墙、L槽表: a、第一套算式:各断面基础分别计算工程量,然后合算。 ○11-1断面基础工程量: □A挖槽工程量: 槽长(L槽)×〖槽底部宽(B)+2×工作面宽度(C)〗×挖槽深度(H挖)+槽长(L槽)×放坡系数(K)×挖槽深度的平方(H挖2)=?立方 □B(C10)混凝土垫层工程量: 槽长(L槽)×槽内垫层宽(B)×垫层厚=?立方

JAVA实现计算器课程设计

JAVA实现计算器课程设计 计算机科学系 计应0701班 指导老师:刘其昌 设计人员:陈秀桃 设计日期:2009年11月10日——2009年12月20日 计算器的设计 目录 第一章绪 论 ..................................................................... .. (2)

1.1 开发环 境 ..................................................................... . (2) 1.2 基本功能介 绍 ..................................................................... ......... 2 第二章系统设 计 ..................................................................... (3) 2.1 系统流程 图 ..................................................................... . (3) 2.2 系统功能框 图 ..................................................................... (3) 2.3 需求分 析 ..................................................................... ................ 4 第三章软件设 计 ..................................................................... (5) 3.1 界面设 计 ..................................................................... . (5) 3.2 代码设 计 .....................................................................

条形基础计算书

A 轴柱下条形基础设计 基础布置及尺寸确定 本设计采用天然地基,地质资料如下表所示,本人计算A 轴条形基础 表9-1 地基土层物理力学指标综合表 表9-2 A 轴柱内力(恒载+活载标准值)统计 ∑=?+?=m kN M k · 32.61271.6558.9 ∑=?+?=kN N k 75.3335285.364521.521 ∑-=?+?-=kN V k 11.39)228.4511.6( 底层墙重: KN l g k 89.15964.21.245.06285.04.21.25.765.4812.7=???+????-??=∑ (1)条形基础沿三条纵向柱列分别设置。 (2)条形基础两端各伸出柱边外:

m m l 150.1,125.15.44 1 410取=?=,基础总长:6×+2×=29.3m (3)基础高度 1125mm ~75041~61=?? ? ??=l h ,取h=800 mm (4)基础梁宽 mm b 500100400100=+=+=柱宽 (5)基础埋深 m d 7.18.05.04.0=++= (6)基础底宽 ()2/59.127 .145 .0101925.019)5.02/4.0(18m kN r m =?-+?++?= 查规范,因为 e>,得0=b η,0.1=d η 2/11.1455.07.159.120.1130)5.0()3(m kN d r b r f f m d b ak a =-? ?+=-+-+=)(ηη ()() m d r f l N B G a k 03.145.01025.12011.1453.2989.15975.3335=?-?-?+= -+≥∑底层墙重 取B=2m 基础承载力验算 9.2.1 A 轴持力层承载力验算 基底平均压力: 2 2/11.145/80.8945 .01025.12023.2989.15975.3335m kN f m kN A G F p a k k k =<=?+?+?+=+= ()()2 22/13.1742.1/481.1002 3.298.011.3932.61680.896m kN f m kN lB h V M A G F w M A G F p a k k k k k k k kMax =<=??+?+ =+++=++= ∑∑ 综上,持力层地基承载力满足。 9.3 A 轴基础梁设计

某框架结构柱下条形基础设计讲解

某框架结构柱下条形基础设计(倒梁法) 一、设计资料 1、某建筑物为7层框架结构,框架为三跨的横向承重框架,每跨跨度为7.2m ;边柱传至基础顶部的荷载标准值和设计值分别为:Fk=2665KN 、Mk=572KN ?M 、Vk=146KN ,F=3331KN 、M=715KN ?M 、V=182KN ;中柱传至基础顶部的荷载标准值和设计值分别为:Fk=4231KN 、Mk=481KN ?M 、Vk=165KN ,F=5289KN 、M=601KN ?M 、V=206KN 。 2、根据现场观察描述,原位测试分析及室内试验结果,整个勘察范围内场地地层主要由粘性土、粉土及粉砂组成,根据土的结构及物理力学性质共分为7层,具体层位及工程特性见附表。勘察钻孔完成后统一测量了各钻孔的地下水位,水位埋深平均值为0.9m ,本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无腐蚀性。 3、根据地质资料,确定条基埋深d =1.9m ; 二、内力计算 1、基础梁高度的确定 取h =1.5m 符合GB50007-2002 8.3.1柱下条形基础梁的高度宜为柱距的 11 ~48 的规定。 2、条基端部外伸长度的确定 据GB50007-2002 8.3.1第2条规定外伸长度宜为第一跨的0.25倍考虑到柱端存在弯矩及其方向左侧延伸0.250.257.2 1.8l m m =?= 为使荷载形心与基底形心重合,右端延伸长度为ef l ,ef l 计算过程如下:

a . 确定荷载合力到E点的距离 o x: 333137.2528927.271526012182 1.52206 1.52 3331252892 o x ??+??-?-?-??-??= ?+? 得 182396 10.58 17240 o x m == b . 右端延伸长度为 ef l: (1.8 2.77.2210.58)2 1.87.23 2.24 ef l m =++?-?--?= 3、地基净反力 j p的计算。 对E点取合力距即:0 E M ∑=, 2 2.24 2.2433317.2352897.23(25.64 2.24)0.5(71526012)(1821.522061.52)0 2 j j p p ??+??+??--?-?+?-??+??= 即271.2712182396672.3751 j j KN p p m =?= 4、确定计算简图 5、采用结构力学求解器计算在地基净反力Pj作用下基础梁的内力图 A B C D E F 1089.25 1804.25 2868.92 -2020.41 3469.922946.05 -1149.01 3547.05 971.85 -2180.78 1686.85 弯矩图(KN·M)

单片机课程设计计算器

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设计名称:单片机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题目:四位数加法计算器的设计学院名称:电气信息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 学生成绩: 指导教师: 课程设计时间:至

格式说明(打印版格式,手写版不做要求) (1)任务书三项的内容用小四号宋体,倍行距。 (2)目录(黑体,四号,居中,中间空四格),内容自动生成,宋体小四号。 (3)章的标题用四号黑体加粗(居中排)。 (4)章以下的标题用小四号宋体加粗(顶格排)。 (5)正文用小四号宋体,倍行距;段落两端对齐,每个段落首行缩进两个字。 (6)图和表中文字用五号宋体,图名和表名分别置于图的下方和表的上方,用五号宋体(居中排)。(7)页眉中的文字采用五号宋体,居中排。页眉统一为:武汉工程大学本科课程设计。 (8)页码:封面、扉页不占页码;目录采用希腊字母Ⅰ、Ⅱ、Ⅲ…排列,正文采用阿拉伯数字1、2、3…排列;页码位于页脚,居中位置。 (9)标题编号应统一,如:第一章,1,,……;论文中的表、图和公式按章编号,如:表、表……;图、图……;公式()、公式()。

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课程设计的任务和基本要求 (一)设计任务(从“单片机课程设计题目”汇总文档中任选1题,根 据所选课题的具体设计要求来填写此栏) 1. 系统通过4x4的矩阵键盘输入数字及运算符。 2. 可以进行4位十进制数以内的加法运算,如果计算结果超过4位十进制数,则屏幕显示E。 3. 可以进行加法以外的计算(乘、除、减)。 4. 创新部分:使用LCD1602液晶显示屏进行显示,有开机欢迎界面,计算数据与结果分两行显示,支持小数运算。 (二)基本要求 1.有硬件结构图、电路图及文字说明; 2.有程序设计的分析、思路说明; 3.有程序流程框图、程序代码及注释说明; 4.完成系统调试(硬件系统可以借助实验装置实现,也可在Proteus 软件中仿真模拟); 5.有程序运行结果的截屏图片。

条形基础设计计算书

一、设计资料: 1、本设计的任务是设计一多层办公楼的钢筋混凝土柱下条形基础,框架柱的截面尺寸均为b×h=500mm×600mm,柱的平面布置如下图所示: 2、办公楼上部结构传至框架柱底面的荷载值标准值如下表所示: 注:表中轴力的单位为KN,弯矩的单位为KN.m;所有1、2、3轴号上的弯矩方向为逆时针、4、5、6轴号上的弯矩为顺时针,弯矩均作用在h方向上。 3、该建筑场地地表为一厚度为1.5m的杂填土层(容重为17kN/m3),其下为粘土层,粘土层承载力特征值为F ak=110kPa,地下水位很深,钢筋和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自定请设计此柱下条形基础并绘制施工图。 二、确定基础地面尺寸: 1、确定合理的基础长度: 设荷载合力到支座A的距离为x,如图1:则: x= ∑∑ ∑+ i i i i F M x F = 300 700 700 700 700 350 )5. 17 300 14 700 5. 10 700 7 700 5.3 700 0( + + + + + +? + ? + ? + ? + ? + =8.62m

图1 因为x=8.62m ? 2 1 a=0.5?17.5=8.75m , 所以,由《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8.3.1第2条规定条形基础端部应沿纵向从两端边柱外伸,外伸长度宜为边跨跨距的0.25:0.30倍取a 2=0.8m(与 4 1 l=0.25?3.5=0.875m 相近)。 为使荷载形心与基底形心重合,使基底压力分布较为均匀,并使各柱下弯矩与跨中弯 矩趋于均衡以利配筋,得条形基础总长为: L=2(a+a 2-x)=2?(17.5+0.8-8.62)=19.36m ≈19.4m a 1=L-a-a 2=19.4-17.5-0.8=1.1m 2、确定基础底板宽度b : 竖向力合力标准值: ∑Ki F =350+700+700+700+700+300=3450kN 选择基础埋深为1.8m ,则 m γ=(17?1.5+0.3?19)÷1.8=17.33kN/m 3 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 ()5.0-+=d f f m d ak a γη=110+1.0?17.33?(1.8-0.5)=132.529kN 由地基承载力得到条形基础b 为: b ≥ )20(d f L F a Ki -∑= ) 8.120529.132(4.193450 ?-?=1.842m 取b=2m ,由于b ?3m ,不需要修正承载力和基础宽度。 a2 a a1

柱下条形基础计算书

1. 工程概况及设计资料 某柱下条形基础,所受外荷载大小及位置如图1.1所示。柱采用C40混凝土,截面尺寸800800mm mm ?。地基为均质粘性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60ak a f KP =,土的重度3 19/KN m γ=。地基基础等级:乙级。地下防水等级:二级。 图1.1 2. 基础宽度计算 基础埋深定为2m 。总竖向荷载值 1000180014004000ki N KN KN KN KN =++=∑ 180********.5 5.334000N KN m KN m e m KN ?+?= = 假设两端向外延伸总长度为3m ,则 4.56313.5L m m m m =++= 地基底面以上土的加权重度3 19/m KN m γ= 查得《地基规范》中对于粘性土: 1.6d η=,0.3b η=

持力层经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3(0.5)160 1.619/(20.5)205.6a ak d m a a f f d m KP KN m m m KP ηγ=+-=+??-=()()3 4000 1.789205.620/ 2.013.5ki a G a N KN b m f d l KP KN m m m γ≥ = =--??∑取 2.0b m = 3. 两端外伸长度验算即地基承载力验算 320/ 2.013.5 2.01044k G KN m m m m KN =???= 400010445044ki k N G KN KN KN +=+=∑ 80ki M KN m =?∑ 800.0155244N G KN m e m KN +?= = 113.5 5.445 1.3052l m m ??=-= ??? 213.5 5.055 1.6952l m m ??=-= ??? 5244194.22205.62.013.5ki k k a a a N G KN p KP f KP bl m m +== =<=?∑ ,max ,min 6195.58 1.2246.7524460.015(1)(1)2.013.513.5192.860 ki k k N G a a a k a N G p e KP f KP KN p bl l m m KP ++>=?= ± =±=?>∑

数值计算课程设计任务书

数值计算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数学专业班级学生: 题目:典型数值算法的C++语言程序设计 课程设计从2017 年 6 月12 日起到2017 年7月 1 日 1、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包括原始数据、技术要求、工作要求等): 每人需作10个算法的程序、必做6题、自选4题。 对每个算法要求用C++语言进行编程。 必选题: 1、高斯列主元法解线性方程组 2、牛顿法解非线性方程组 3、经典四阶龙格库塔法解一阶微分方程组 4、三次样条插值算法(压紧样条)用C++语言进行编程计算 依据计算结果,用Matlab画图并观察三次样条插值效果。 5、龙贝格求积分算法 6、M次多项式曲线拟合,据计算结果,用Matlab画图并观察拟合效果。 自选题:自选4道其他数值算法题目.每道题目重选次数不得超过5次. 2、对课程设计成果的要求〔包括图表、实物等硬件要求〕: 2.1 提交课程设计报告 按照算法要求,应用C++语言设计和开发算法程序,提交由: 1)每个算法的原理与公式说明; 2)每个算法相应的程序设计说明(程序中的主要变量语义说明,变量的数据类型说明,数据在内存中组织和存储结构说明,各函数的输入形参和输出形参说明,函数功能说明,函数中算法主要流程图,函数的调用方法说明); 3)每个程序使用的实例(引用的实例可以自拟,也可以借用相关数值计算参考书中的例题作为作为验证程序是否正确的实例,无论是自拟实例还是引用实例,实例都应详细写入报告的正文中); 4)每个算法的调试记录(包括程序调试(静态调试和动态调试)和程序修改记录、程序测试(可以手工计算进行测试、也可以利用Matlab的函数或

墙下条形基础设计例题.doc

目录 课程设计任务书 (1) 教学楼首层平面图 (4) 工程地质条件表 (5) 课程设计指导书 (6) 教学楼首层平面大图 (19)

《地基与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目的 1、了解一般民用建筑荷载的传力途径,掌握荷载计算方法; 2、掌握基础设计方法和计算步骤,明确基础有关构造; 3、初步掌握基础施工图的表达方式、制图规定及制图基本技能。 二、设计资料 工程名称:中学教学楼,其首层平面见附图。 建筑地点: 标准冻深:Z0 = 地质条件:见附表序号 工程概况:建筑物结构形式为砖混结构,采用纵横墙承重方案。建筑物层数为四~六层,层高3.6m,窗高2.4m,室内外高差为0.6m。教室内设进深梁,梁截面尺寸 b×h=250×500mm,其上铺钢筋混凝土空心板,墙体采用机制普通砖MU10, 砂浆采用M5砌筑,建筑物平面布置详见附图。 屋面作法:改性沥青防水层 20mm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 220mm厚(平均厚度包括找坡层)水泥珍珠岩保温层 一毡二油(改性沥青)隔气层 20mm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120mm厚(或180mm厚) 20mm厚天棚抹灰(混合砂浆), 刷两遍大白 楼面作法:地面抹灰1:3水泥砂浆20mm厚 钢筋混凝土空心板120mm厚(或180mm厚) 天棚抹灰:混合砂浆20mm厚 刷两遍大白 材料重度:三毡四油上铺小石子(改性沥青)0.4KN/m2 一毡二油(改性沥青)0.05KN/m2 塑钢窗0.45KN/m2 混凝土空心板120mm厚 1.88KN/m2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180mm厚 2.37KN/m2 水泥砂浆20KN/m3 混合砂浆17KN/m3 浆砌机砖19KN/m3 水泥珍珠岩制品4KN/m3 钢筋混凝土25 KN/m3

某框架结构柱下条形基础设计

某框架结构柱下条形基础设计

————————————————————————————————作者:————————————————————————————————日期: ?

某框架结构柱下条形基础设计(倒梁法) 一、设计资料 1、某建筑物为7层框架结构,框架为三跨的横向承重框架,每跨跨度为7.2m ;边柱传至基础顶部的荷载标准值和设计值分别为:Fk =2665KN 、Mk=572K N?M、Vk=146KN ,F=3331KN 、M=715KN ?M、V=182KN ;中柱传至基础顶部的荷载标准值和设计值分别为:F k=4231KN 、Mk=481K N?M 、Vk=165KN,F=5289KN 、M=601KN ?M 、V=206KN 。 2、根据现场观察描述,原位测试分析及室内试验结果,整个勘察范围内场地地层主要由粘性土、粉土及粉砂组成,根据土的结构及物理力学性质共分为7层,具体层位及工程特性见附表。勘察钻孔完成后统一测量了各钻孔的地下水位,水位埋深平均值为0.9m,本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无腐蚀性。 3、根据地质资料,确定条基埋深d=1.9m; 二、内力计算 1、基础梁高度的确定 取h=1.5m 符合G B50007-2002 8.3.1柱下条形基础梁的高度宜为柱距的 11 ~48 的规定。 2、条基端部外伸长度的确定 据GB50007-2002 8.3.1第2条规定外伸长度宜为第一跨的0.25倍考虑到柱端存在弯矩及其方向左侧延伸0.250.257.2 1.8l m m =?= 为使荷载形心与基底形心重合,右端延伸长度为ef l ,ef l 计算过程如下: a . 确定荷载合力到E 点的距离o x :

柱下条形基础计算方法与步骤

柱下条形基础简化计算及其设计步骤 提要:本文对常用的静力平衡法和倒梁法的近似计算及其各自的适用范围和相互关系作了一些叙述,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具体步骤,并附有柱下条基构造表,目的是使基础设计工作条理清楚,方法得当,既简化好用,又比较经济合理。 一、适用范围: 柱下条形基础通常在下列情况下采用: 1、多层与高层房屋无地下室或有地下室但无防水要求,当上部结构传下的荷载较大,地基的承载力较低,采用各种形式的单独基础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 2、当采用单独基础所需底面积由于邻近建筑物或构筑物基础的限制而无法扩展时。 3、地基土质变化较大或局部有不均匀的软弱地基,需作地基处理时。 4、各柱荷载差异过大,采用单独基础会引起基础之间较大的相对沉降差异时。 5、需要增加基础的刚度以减少地基变形,防止过大的不均匀沉降量时。 其简化计算有静力平衡法和倒梁法两种,它们是一种不考虑地基与上部结构变形协调条件的实用简化法,也即当柱荷载比较均匀,柱距相差不大,基础与地基相对刚度较 件下梁的计算。 二、计算图式 1、上部结构荷载和基础剖面图 2、静力平衡法计算图式 3. 倒梁法计算图式 三、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1. 确定合理的基础长度 为使计算方便,并使各柱下弯矩和跨中弯矩趋于平衡,以利于节约配筋,一般将偏心地基净反力(即梯形分布净反力)化成均布,需要求得一个合理的基础长度.当然也可直接根据梯形分布的净反力和任意定的基础长度计算基础. 基础的纵向地基净反力为: j j i p F bL M bL min max =±∑∑62

式中 P jmax ,P jmin —基础纵向边缘处最大和最小净反力设计值. ∑F i —作用于基础上各竖向荷载合力设计值(不包括基础自重和其上覆土重,但包括其他局部均布q i ). ∑M—作用于基础上各竖向荷载(F i ,q i ),纵向弯矩(M i )对基础底板纵向中点产生的总弯矩设计值. L —基础长度,如上述. B —基础底板宽度.先假定,后按第2条文验算. 当P jmax 与P jmin 相差不大于10%,可近似地取其平均值作为均布地基反力,直接定出基础悬臂长度a 1=a 2(按构造要求为第一跨距的1/4~1/3),很方便就确定了合理的基础长度L ;如果P jmax 与P jmin 相差较大时,常通过调整一端悬臂长度a 1或a 2,使合力∑F i 的重心恰为基础的形心(工程中允许两者误差不大于基础长度的3%),从而使∑M 为零,反力从梯形分布变为均布,求a 1和a 2的过程如下: 先求合力的作用点距左起第一柱的距离: 式中, ∑M i —作用于基础上各纵向弯矩设计值之和. x i —各竖向荷载F i 距F 1的距离. 当x≥a/2时,基础长度L=2(x+a 1), a 2=L-a-a 1. 当x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设计任务书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 程设计任务书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课程设计报告书 课程名称: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 题目: 学院:建筑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级工程造价班 学生姓名:雷杨学号 指导教师:王浩 总评成绩: 完成时间: 2016年12月24日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时间及地点 1、设计时间:本次设计时间为两周,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15-16周( ----) 2、设计地点:A主510 二、设计目的和要求 1、课程设计目的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通过一定时间的动手训练,才能使学生掌握施工图预算的基本原理及基本编制方法,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程度,并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这种要求,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对学生进行一次综合性的实践活动,编制一份完整的建筑工程施工图预算,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内容进行实务性操作,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设计要求 根据课程特点,本次课程设计主要要求学生将以前所学的建筑工程预算课程以及其他相关的建筑构造、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材料等课程相结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系统的、完整的施工图预算编制,主要是掌握其方法,建立其对建筑工程预算的感性认识。各位同学在设计过程中要认真对待,刻苦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圆满完成本次课程设计任务。 三、设计题目和内容 1、课程设计题目:自行拟定 2、课程设计内容 (1)熟悉施工图纸,计算工程量。 注意图纸是否齐全,尺寸是否有误。 工程量计算时要注意: ①计算口径一致; ②计量单位一致; ③计量规则一致;

桥梁课程设计说明书-35m

《桥梁工程》课程设计 姓名:粟峰 班级:交建12-1班 学号: 02120482 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二О一五年一月

中国矿业大学桥梁工程课程设计简支梁桥课程设计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T型梁桥设计 设计说明书 课程编号:021141 《桥梁工程》课程设计大纲 2周2学分 一、课程设计性质、目的及任务 桥梁工程课程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土建专业方向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修完《桥梁工程》课程后对梁式桥设计理论的一次综合性演练。其目的是使学生深入理解梁式桥的设计计算理论,为今后独立完成桥梁工程设计打下初步基础。其任务是通过本次课程设计,要求熟练掌握以下内容: 1.梁式桥纵断面、横断面的布置,上部结构构件主要尺寸的拟定。 2.梁式桥内力计算的原理,包括永久作用的计算、可变作用的计算(尤其是各种荷载横向分布系数的计算)、作用效应的组合。 3.梁式桥纵向受力主筋的配置、弯起钢筋和箍筋的配置,以及正截面抗弯、斜截面抗剪、斜截面抗弯和挠度的验算,预拱度的设置。 4.板式橡胶支座的设计计算。 二、适用专业 交通土建专业 三、先修课程 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结构力学、结构设计原理、地基与基础工程、交通规划与道路勘测设计、道路工程、桥涵水力水文 四、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本设计为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简支T型梁桥设计(上部结构),其下部结构为重力式桥墩和U型桥台,支座拟采用板式橡胶支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两周设计时间内,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桥梁工程实习所积累的工程实践经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独立、认真地完成装配式钢筋混凝土T型梁桥的设计。 基本要求为:计算书应内容完整,计算正确,格式规范,叙述简洁,字迹清楚、端正,图文并茂;插图应内容齐全,尺寸无误,标注规范,布置合理。

柱下条形基础设计计算书

柱下条形基础课程设计计算书 由平面图和荷载可知A 、D 轴的基础受力情况相同,B 、C 轴的基础受力情况相同。所以在计算时,只需对A 、B 轴的条形基础进行计算。 一、A 、D 轴基础尺寸设计 1、确定基础底面尺寸并验算地基承载力 由已知的地基条件,地下水位埋深12m ,假设基础埋深1.55m (基础底面到室外地面的距离),持力层为粘土层。 (1)求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查得0=b η,0.1=d η, 3180.518 1.05 18/1.55 m kN m γ?+?= = (0.5)160 1.018(1.550.5)178.9a ak d m f f d kPa ηγ=+-=+??-= (2)初步确定基础宽度 条形基础轴线方向不产生整体偏心距,设条形基础两端均向外伸出0.25 5.4 1.35m ?= 基础总长57 5.40.25259.7l m =+??= 则基础底面在单位1m 长度内受平均压力 1864.73 282.536.6k F kN = = 则基础底面在单位1m 长度内受平均弯矩 83.50 12.656.6 k M kN m = =? 282.53 1.87178.918 1.55 k a G F b m f d γ≥ ==--? 考虑偏心荷载的作用,取b=2.5m 。 (3)计算基底压力并验算 基底处的总竖向荷载为: 282.5318 1.0 1.55 2.5352.28k k F G kN +=+???= 基底总弯矩为:83.50k M kN m =? 偏心距为:83.50 2.5 0.2370.417352.2866 k k k M l e m m F G = ==<==+ 基底平均压力为:352.28 140.9178.92.5 1.0 k k k a F G p kPa f kPa A +===<=? 基底最大压力为: max 660.2371140.91201.04 1.2214.682.5k k a e p p kPa f kPa l ????? =+=?+=<= ? ???? ?满 足条件。

课程设计格式书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第三阶段注意问题(2009年7月) 一、主要内容 1.零件工作图设计和绘制 2.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注意:检查装配图 二、零件工作图设计 零件工作图是零件制造、检验和制订工艺规程的基本技术文件。它既要反映出设计意图,又要考虑到制造的可能性、合理性和经济性。 ?零件工作图应包括制造和检验零件所需全部内容。 ?零件的基本结构及主要尺寸应与装配图一致,不应随意更改。如必须更改,应对装配图作相应的修改。 ●设计内容:1、低速级传动设计 2、高速级传动设计 ●零件工作图的要求: 1.正确选择和合理布置视图 2.合理标注尺寸 3.标注公差及表面粗糙度 4.编写技术要求 5.画出零件工作图标题栏 (一)轴零件工作图 1、设计 2、标注尺寸 主要径向尺寸和轴向尺寸。 首先应选好基准面,并尽量使尺寸的标注反映加工工艺的要求; 不允许出现封闭的尺寸链。 对所有的倒角、圆角都应标注无遗,或在技术要求中说明。

3、表面粗糙度 ★轴的所有表面都要加工。表面粗糙度可查设计手册。 4、标注尺寸公差 凡有配合处的直径按装配图的配合性质标出尺寸的偏差。 键槽的尺寸偏差及标注方法可查有关手册。 (键槽深度标注(d-t)的尺寸偏差) 在零件工作图上对尺寸及偏差相同的直径应逐一标注,不得省略; 参见设计手册。 5、形位公差 在轴上应标注的形位公差项目,供设计时参考。 轴的形位公差标注方法及公差值可参考设计手册。 6、技术要求 在图上不便表示而在制造时又必须遵循的要求和条件。参见设计手册。(二)齿轮零件工作图 1、视图 ?这类零件图一般用两个视图表示。(主+侧) ?简化:侧视图只画轴孔和键槽。 ★注意:β角方向应在视图上清楚的画出。

条形基础计算书

A轴柱下条形基础设计 9.1基础布置及尺寸确定 本设计采用天然地基,地质资料如下表所示,本人计算A轴条形基础 表9-1地基土层物理力学指标综合表 表9-2 A轴柱内力(恒载+活载标准值)统计 M k9.58 5 6.71 2 61.32kN m N k521.21 5 364.85 2 3335.75kN V k (6.11 5 4.28 2) 39.11kN 底层墙重: g k l 7.812 4.5 6 7.5 2.1 2.4 0.285 6 0.45 2.1 2.4 6 159.89KN (1) 条形基础沿三条纵向柱列分别设置。 (2) 条形基础两端各伸出柱边外: 1 1 — Io — 4.5 1.125m,取1.150m,基础总长:6X 4.5+2X 1.15=29.3m 4 4 (3) 基础高度

1 1 h ---------- l 750 ~ 1125mm ,取 h=800 mm 6 4 (4) 基础梁宽 b 柱宽 100 400 100 500mm (5) 基础埋深 d 0.4 0.5 0.8 1.7m (6) 基础底宽 18 (0.4/2 0.5) 19 0.25 19 10 0.45 2 r m 12.59kN/m 1.7 查规范,因为 e >0.85,得b 0, d 1.0 f a f ak b r(b 3) d r m (d 0.5) 130 1.0 12.59 (1.7 0.5) 145.11kN /m 2 厂 N k 底层墙重 3335.75 159.89 d B - 1.03m l f a r G d 29.3 145.11 20 1.25 10 0.45 取 B=2m 9.2基础承载力验算 9.2.1 A 轴持力层承载力验算 基底平均压力: 2 2 89.80kN/m f a 145.11kN/m M k F k G k 6 M k V k h 2 w A I B 2 “ "6 61.32 39.11 0.8 89.80 29.3 2 2 2 100.481kN /m 1.2 f a 174.13kN /m 综上,持力层地基承载力满足。 9.3 A 轴基础梁设计 9.3.1基础梁荷载计算 表9-3 A 轴内力(恒+活设计值)统计 P k F k G k A 3335.75 159.89 29.3 2 20 1.25 10 0.45 P kMax F k G k A

墙下条形基础设计例题.

《地基与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目的 1、了解一般民用建筑荷载的传力途径,掌握荷载计算方法; 2、掌握基础设计方法和计算步骤,明确基础有关构造; 3、初步掌握基础施工图的表达方式、制图规定及制图基本技能。 二、设计资料 工程名称:中学教学楼,其首层平面见附图。 建筑地点: 标准冻深:Z0 = 地质条件:见附表序号 工程概况:建筑物结构形式为砖混结构,采用纵横墙承重方案。建筑物层数为四~六层,层高3.6m,窗高2.4m,室内外高差为0.6m。教室内设进深梁,梁截面尺寸 b×h=250×500mm,其上铺钢筋混凝土空心板,墙体采用机制普通砖MU10, 砂浆采用M5砌筑,建筑物平面布置详见附图。 屋面作法:改性沥青防水层 20mm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 220mm厚(平均厚度包括找坡层)水泥珍珠岩保温层 一毡二油(改性沥青)隔气层 20mm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120mm厚(或180mm厚) 20mm厚天棚抹灰(混合砂浆), 刷两遍大白 楼面作法:地面抹灰1:3水泥砂浆20mm厚 钢筋混凝土空心板120mm厚(或180mm厚) 天棚抹灰:混合砂浆20mm厚 刷两遍大白 材料重度:三毡四油上铺小石子(改性沥青)0.4KN/m2 一毡二油(改性沥青)0.05KN/m2 塑钢窗0.45KN/m2 混凝土空心板120mm厚 1.88KN/m2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180mm厚 2.37KN/m2 水泥砂浆20KN/m3 混合砂浆17KN/m3 浆砌机砖19KN/m3 水泥珍珠岩制品4KN/m3 钢筋混凝土25 KN/m3

屋面、楼面使用活荷载标准值 附表—2 黑龙江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表

柱下条形基础内力计算(zhang)

一、柱下条形基础的计算 1. 倒梁法 倒梁法假定上部结构是刚性的,柱子之间不存在差异沉降,柱脚可以作为基础的不动铰支座,因而可以用倒连续梁的方法分析基础内力。这种假定在地基和荷载都比较均匀、上部结构刚度较大时才能成立。此外,要求梁截面高度大于1/6柱距,以符合地基反力呈直线分布的刚度要求。 倒梁法的内力计算步骤如下: (1).按柱的平面布置和构造要求确定条形基础长度L ,根据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确定基础 底面积A ,以及基础宽度B=A/L 和截面抵抗矩6/2 BL W =。 (2).按直线分布假设计算基底净反力n p : min max n n p p W M A F i i ∑±∑= (4-12) 式中 ∑i F 、∑i M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上部结构作用在条形基础上的竖向力(不 包括基础和回填土的重力)总和,以及对条形基础形心的力矩值总和。当为轴心荷载时, n n n p p p ==min max 。 (3).确定柱下条形基础的计算简图如图4-13,系为将柱脚作为不动铰支座的倒连续梁。 基底净线反力 B p n 和除掉柱轴力以外的其它外荷载(柱传下的力矩、柱间分布荷载等)是 作用在梁上的荷载。 (4).进行连续梁分析,可用弯矩分配法、连续梁系数表等方法。 (5).按求得的内力进行梁截面设计。 (6).翼板的内力和截面设计与扩展式基础相同。 倒连续梁分析得到的支座反力与柱轴力一般并不相等,这可以理解为上部结构的刚度对基础整体挠曲的抑制和调整作用使柱荷载的分布均匀化,也反映了倒梁法计算得到的支座反力与基底压力不平衡的缺点。为此提出了“基底反力局部调整法”,即将不平衡力(柱轴力与支座反力的差值)均匀分布在支座附近的局部范围(一般取1/3的柱跨)上再进行连续梁分析,将结果叠加到原先的分析结果上,如此逐次调整直到不平衡力基本消除,从而得到梁的最终内力分布。由图4-14,连续梁共有n 个支座,第i 支座的柱轴力为i F ,支座反力为i R ,左右柱跨分别为1-i l 和i l ,则调整分析的连续梁局部分布荷载强度i q 为: 边支座)1(n i i ==或 3 /)(1)1(0) (1)(1)(1n n n n n l l R F q +-= + (4-13a ) 中间支座)1(n i << i i i i i l l R F q +-= -1)(3 (4-13b ) 当i q 为负值时,表明该局部分布荷载应是拉荷载,例如图4-14中的2q 和3q 。 倒梁法只进行了基础的局部弯曲计算,而未考虑基础的整体弯曲。实际上在荷载分布和地基都比较均匀的情况下,地基往往发生正向挠曲,在上部结构和基础刚度的作用下,边柱和角柱的荷载会增加,内柱则相应卸荷,于是条形基础端部的基底反力要大于按直线分布假设计算得到的基底反力值。为此,较简单的做法是将边跨的跨中和第一内支座的弯矩值按计算值再增加20%。

工程量清单计价课程设计范例

工程估价课程设计 学号:姓名: 学生 院学(系): : 业专 题目: 工程量清单编制与投标报价 : 指导教师 二一年六月六日

0 / 51 设计总说明书 在编制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前,详细解读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对总则、术语、工程量清单编制的内容研读数遍,知道了招标控制价的定义、编制及一些规定。对建筑工程、装饰装修工程清单项目的名称、编码、项目特征、计量单位、工程量计算规则进行了详细的了解,以便在编制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时,能熟练应用,得心应手,大大缩短不必要的时间。 在编制工程量清单的时候,最重要的是项目特征的描述,以及对工程量的计算,要将项目特征描述得尽可能详细些,而工程量计算要按规则来计算。 在工程量清单编制完成之后,编制工程量清单计价表。在此之前,对《江苏省建筑与装饰工程计价表》进行大致的了解,然后编制施工方案,按《计价表》的规定计算出各自工程量。在《计价表》中找出各项目所对应的定额子目和相应的工程量。 使用造价软件编制工程量清淡的封面、总说明、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措施项目清单、其他项目清单、规费、税金项目清单;同时也编制工程量清单计价表中的单位工程汇总表、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计价表、措施项目清单计价表、其他项目清单计价表、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分析表、措施项目费分析表、主要材料价格表。 最后通过报表的形式将这些表分别导出来。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们熟悉了施工图纸,能够准确识图。在对《工程估价》这本书掌握的基础上,通读《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并计算出工程量、编制出工程量清单。基于对施工组织的熟悉,拟定适合该工程的施工方案,通过《江苏省建筑与装饰工程计价表》和相关图集,计算工程量。最后应用广联达造价软件对此工程进行投标报价。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 回顾起此次工程估价课程设计,至今我仍感慨颇多,的确,从手稿到正式稿,从理论到实践,在整整两星期的日子里,可以说得是苦多于甜,但是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的东西,同时不仅可以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了解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

柱下条形基础计算简化及步骤

柱下条形基础简化计算及其设计步骤 摘要:本文对常用的静力平衡法和倒梁法的近似计算及其各自的适用范围和相互关系作了一些叙述,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具体步骤,并附有柱下条基构造表,目的是使基础设计工作条理清楚,方法得当,既简化好用,又比较经济合理. 关键字:柱下条形基础简化计算设计步骤 一.适用范围: 柱下条形基础通常在下列情况下采用: 1.多层与高层房屋无地下室或有地下室但无防水要求,当上部结构传下的荷载较大,地基的承载力较低,采用各种形式的单独基础不能满足 设计要求时. 2.当采用单独基础所需底面积由于邻近建筑物或构筑物基础的限制而无法扩展时. 3.地基土质变化较大或局部有不均匀的软弱地基,需作地基处理时. 4.各柱荷载差异过大,采用单独基础会引起基础之间较大的相对沉降差异时. 5.需要增加基础的刚度以减少地基变形,防止过大的不均匀沉降量时. 其简化计算有静力平衡法和倒梁法两种,它们是一种不考虑地基与上部结构变形协调条件的实用简化法,也即当柱荷载比较均匀,柱距相差不大,基础与地基相对刚度较大,以致可忽略柱下不均匀沉降时,假定基底反力按线性分布,仅进行满足静力平衡条件下梁的计算. 二.计算图式 1.上部结构荷载和基础剖面图 2.静力平衡法计算图式 3.倒梁法计算图式

三.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在采用上述两种方法计算基础梁之前,需要做好如下工作: 1.确定合理的基础长度 为使计算方便,并使各柱下弯矩和跨中弯矩趋于平衡,以利于节约配筋,一般将偏心地基净反力(即梯形分布净反力)化成均布,需要求得一个合理的基础长度.当然也可直接根据梯形分布的净反力和任意定的基础长度计算基础.基础的纵向地基净反力为: 式中Pjmax,Pjmin—基础纵向边缘处最大和最小净反力设计值. ∑Fi—作用于基础上各竖向荷载合力设计值(不包括基础自重和其上覆土重,但包括其它局部均布qi). ∑M—作用于基础上各竖向荷载(Fi,qi),纵向弯矩(Mi)对基础底板纵向中点产生的总弯矩设计值. L—基础长度,如上述. B—基础底板宽度.先假定,后按第2条文验算. 当Pjmax与Pjmin相差不大于10%,可近似地取其平均值作为均布地基反力,直接定出基础悬臂长度a1=a2(按构造要求为第一跨距的1/4~1/3),很方便就确定了合理的基础长度L;如果Pjmax与Pjmin相差较大时,常通过调整一端悬臂长度a1或a2,使合力∑Fi的重心恰为基础的形心(工程中允许两者误差不大于基础长度的3%),从而使∑M为零,反力从梯形分布变为均布,求a1和a2的过程如下: 先求合力的作用点距左起第一柱的距离: 式中,∑Mi—作用于基础上各纵向弯矩设计值之和. xi—各竖向荷载Fi距F1的距离. 当x≥a/2时,基础长度L=2(X+a1),a2=L-a-a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