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板块模型解题思路

物理板块模型解题思路
物理板块模型解题思路

物理板块模型解题思路

我们在解答问题的时候,一点思路都没有,根本无从下笔。下面有告诉你做物理题没思路怎么办。

解题思路是什么

经常有同学问我,我会反问他你怎么想的,他说不知道。甚至有的时候同学把题做对了,我问为什么这么做,他也不知道。所谓的解题思路,就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每一步操作的依据。比方因为看见了一个条件,想起了一个定理,但是还差一个条件,于是去尝试证明一个相等关系如此老师的主要任务是讲解解题思路

在培训新老师的时候,我常说教师答案,如果老师只是出一道题然后把答案给学生念一念或者自己解一遍题,是没有意义的,学生不会有收获。学生听老师讲解比自己看答案多收获的就是这道题为什么这么想,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不那么做?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验,一道平面几何题不会做,一看到辅助线就会了。聪明的同学一定不满足于此时把答案做出来,而是更要深入研究为什么这么做辅助线,理由是什么。

我曾经遇见一个学生,她学校的老师告诉她不要问为什么,做得多了自然就会了,这就是100%的扯谎,只因为老师自己也是看的答案才会这样。做一个不满足的学生,一定要多问老师这道题为什么这么做,不要怕老师烦,这是老师的

责任。

自己做题时的解题思路怎么得到

遇见难题不会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你没研究过以前的题你是怎么做出来的。同学总结数学题一般就分两种,一种一看就会,一种怎么看都不会。问题就出在这里。当我们遇见一看就会的题目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反思自己看的过程,先注意到了什么条件,想到了什么信息,做了哪些尝试,然后根据什么把题目解出来的。只有研究总结了自己以前做对的题目,获得了经验,才能在遇见难题的时候调动自己的智慧去使用经验。

我在课上常常出一道简单题,大家纷纷表示不屑,我问大家怎么做到的,大家都说显然,这时候我会问学生,如果不让你说显然,你能给出什么理由。从这时候开始,学生才会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思考过程,并且提炼出一些思路。

数学解题思路并不神秘,多思考总结自己做过的题,不成就问你们的老师,慢慢积累经验就是了,你一定做得到。

名师指导高考物理解题没有思路怎么办就为您介绍完了,高三网高考站编辑将第一时间为您整理信息,供大家参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学生有兴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其

内部学习动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个体一旦对学习产生了高中物理学习兴趣,就能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

第一、要认识到物理这个学科的功用。学生充分把每节课所学的物理知识和工农业生产有机地联系起来,从简单的生活常识煮饭、烧水到自然现象中的雾、露、霜的形成,以及火药发明、原子弹、人造卫星的上天等物理常识着手,使自己懂得学好物理知识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

第二、要能体味到物理学科其实很好玩。高中正处在思维活跃、爱玩、爱摆弄的时期。正由于这样,学生可以采取将传统看法中的玩物丧志影响学习,转变为玩物益智利于学习。你们可以将课本、期刊等媒体上的许多奇思妙想(最好是自己的独创、原创的构想)拿来尝试着做一做;即使不成功,但是动手多了、动脑多了,自己的实验和观察能力就能提高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提高了,兴趣自然被激发、被提升。

总之,我们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可能会遭受些小挫折、小失败,但请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学习兴趣,保存好足够的求知欲、好奇心。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板块模型-高中物理讲义

简单学习网课程讲义 学科:物理 专题:板块模型 金题精讲 题一 题面:如图所示,物体A 叠放在物体B 上,B 置于光滑水平面上。A ,B 质量分别为6.0 kg 和2.0 kg ,A 、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在物体A 上施加水平方向的拉力F ,开始时F =10 N ,此后逐渐增大,在增大到45N 的过程中,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两物体间始终没有相对运动 B .两物体间从受力开始就有相对运动 C .当拉力F <12 N 时,两物体均保持静止状态 D .两物体开始没有相对运动,当F >18 N 时,开始相对滑动 题二 题面: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一块木板,质量M = 1.0 kg ,长度L = 1.0 m .在木板的最左端有一个小滑块 (可视为质点),质量m = 1.0 kg .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 动摩擦因数μ = 0.30.开始时它们都处于静止状态.某时刻起对小滑块施加一个F = 8.0 N 水平向右的恒力,此 后小滑块将相对木板滑动. 假设只改变M 、m 、μ、F 中一个物理量的大小,使得小滑块速度总是木板速度的2倍,请你通过计算确定改变后的那个物理量的数值(只要提出一种方案即可)。 题三 题面: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木板长为L ,木板的两个端点分别为A 、B ,中点为O ,木板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并以v 0的水平初速度向右运动。若把质量为m 的小木块(可视为质点)置于木板的B 端,小木块的初速度为零,最终小木块随木板一起运动。小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速度为g 。求: (1)小木块与木板相对静止时,木板运动的速度;

第 - 1 - 页 (2)小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的取值在什么范围内,才能使木块最终相对于木板静止时位于OA 之间。 题四 题面:质量M =8 kg 的小车放在水平光滑的平面上,在小车左端加一水平恒力F ,F =8 N ,当小车向右运动的速度达到1.5 m/s 时,在小车前端轻轻放上一个大小不计,质量为m =2 kg 的小物块,物块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小车足够长,求从小物块放上小车开始,经过t =1.5 s ,小物块通过的位移大小为多少? 讲义参考答案 题一答案:A 题二答案:令F =9 N 。 题三答案:(1) 0+M v M m (2))(20m M gL Mv +≥ μ ≥)(220m M gL Mv + 题四答案:2.1 m.

物理板块模型解题思路 物理必修2平抛运动常见问题及解题思路

物理板块模型解题思路物理必修2平抛运动常见问题及解 题思路 平抛运动是高中物理一种典型的曲线运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物理必修2平抛运动常见问题及解题思路,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物理平抛运动常见问题及解题思路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 复习 有的同学课后总是急着去完成作业,结果是一边做作业,一边翻课本、笔记。而在这里我要强调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做作业,而应该静下心来将当天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进行认真思

考、回顾,在此基础上再去完成作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复习的方法我们可以分成以下两个步骤进行:首先不看课本、笔记,对知识进行尝试回忆,这样可以强化我们对知识的记忆。之后我们再钻研课本、整理笔记,对知识进行梳理,从而使对知识的掌握形成系统。 作业 在复习的基础上,我们再做作业。在这里,我们要纠正一个错误的概念:完成作业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们在课后安排作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巩固课堂所学的内容;二是运用课上所学来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 明确这两点是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做作业时,一方面应该认真对待,独立完成,另一方面就是要积极思考,看知识是如何运用的,注意对知识进行总结。我们应时刻记着我们做题的目的是提高对知识掌握水平,切忌为了做题而做题。 质疑

在以上几个环节的学习中,我们必然会产生疑难问题和解题错误。及时消灭这些学习中的拦路虎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的同学不注意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对错误也不及时纠正,其结果是越积越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学习无法有效地进行下去。对于疑难问题,我们应该及时想办法(如请教同学、老师或翻阅资料等)解决,对错题则应该注意分析错误原因,搞清究竟是概念混淆致错还是计算粗心致错,是套用公式致错还是题意理解不清致错等等。另外,我们还应该通过思考,逐步培养自己善于针对所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这里,我建议每位同学都准备一个疑难、错题本,专门记录收集自己的疑难问题和典型错误,这也可以为我们今后对知识进行复习提供有效的素材。 小结 学习的最后一个是对所学知识的小结。小结的常用方法是列概括提纲,将当天所学的知识要点以提纲的形式列出,这样可以使零散的知识形成清晰的脉络,使我们对它的理解更为深入,掌握起来更为系统。

高中物理板块模型经典题目和答案

高中物理板块模型经典题目和答案 2.如图,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m1的足够 长的木板,其上叠放一质量为m2的木块。假定 木块和木板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相等。现给木块施加一随时间t增大的水平力F=kt(k是常数),木板和木块加速度的大小分别为a1和a2,下列反映a1和a2变化的图线中正确的是() 3.如图所示,A、B两物块叠放在一起,在粗糙的水平面上保 持相对静止地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运动过程中B受到的摩 擦力 A.方向向左,大小不变 B.方向向左,逐渐减小 C.方向向右,大小不变 D.方向向右,逐渐减小 例1.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位于一方桌的水平桌面的中央.桌布的一边与桌的AB边重合,如图.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现突然以恒定加速度a将桌布抽离桌面,加速度方向是水平的且垂直于AB边.若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则加速度a满足的条件是什么(以g表示重力加速度)

10.如图所示,一足够长的木板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一物块静止在木板上,木板和物块间有摩擦。现用水平力向右拉木板,当物块相对木板滑动了一段距离但仍有相对运动时,撤掉拉力,此后木板和物块相对于水平面的运动情况为() A.物块先向左运动,再向右运动 B.物块向右运动,速度逐渐增大,直到做匀速运动 C.木板向右运动,速度逐渐变小,直到做匀速运动 D.木板和物块的速度都逐渐变小,直到为零 14.质量为m= kg的小滑块(可视为质点)放在质量为m= kg的长木板的右端,木板上表面光滑,木板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木板长L= m开始时两者都处于静止状态,现对木板施加水平向右的恒力F=12 N,如图3-12所示,为使小滑块不掉下木板,试求:(g取10 m/s2) (1)水平恒力F作用的最长时间; (2)水平恒力F做功的最大值.

物理必修一板块模型

物理必修一板块模型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板块模型 【模型分析】 1、相互作用:滑块和滑板之间靠摩擦力连接,其中静摩擦力是可以变化的。 2、相对运动:两物体具有相同的速度和加速度时相对静止。 3、通常所说物体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都是对地而言的。在相对运动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物体之间位移、速度、加速度、时间一定存在关联。它就是我们解决力和运动突破口。 4、求时间通常会用到牛顿第二定律加运动学公式或动量定理。 5、求位移通常会用到牛顿第二定律加运动学公式或动能定理,应用动能定理时研究对象为单个物体或可以看成单个物体的整体。另外求相对位 移时,通常会用到系统能量守恒定律。 【例题】 例1:如图所示,物体A、B的质量分别为2kg和1kg,A置于光滑的水平地面上,B叠加在A上。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4,水平向右的拉力F 作用在B上,A、B一起相对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1.5m/s2(g =10m/s2)求: (1)力F的大小。 (2)A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 (3)A、B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A能获得的最大加速度 (4)要想A、B一起加速(相对静止),力F应满足什么条件 (5)要想A、B分离,力F应满足什么条件

例2:质量为2kg的长木板B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以4m/s的速度向右运动,将一可视为质点的物体A轻放在B的右端,若A与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A的质量为m=1kg,求(g=10 m/s2): (1)此后A、B分别做什么运动; (2)分别求出A、B的加速度; (3)若木板B足够长,A、B的共速后的速度和时间; (4)当木板B为多长时,A恰好没从B上滑下 思考1:质量为2kg的长木板B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以4m/s的速度向右运动,将一可视为质点的物体A轻放在B的右端,若A与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A的质量为m=1kg,求(g=10 m/s2): (1)若B长度为2.5m,经过多少时间A从B上滑下; (2) A滑离B时,A、B的速度分别为多大A、B的位移分别为多大 练习:如图所示,质量M=4kg的木板长L=1.4m,静止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其水平面右端静置一个质量m=1kg的小滑块(可视为质点),小滑块与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g取10m/s2),今用水平力F=28N向右拉木板,小滑块将与长木板发生相对滑动。求: (1)小滑块与长木板发生相对滑动时,它们的加速度各为多少 (2)经过多长时间小滑块从长木板上掉下 (3)小滑块从长木板上掉下时,小滑块和长木板的位移各为多少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板块模型解题基本思路

高中物理基本模型解题思路 ——板块模型 (一)本模型难点: (1)长板下表面是否存在摩擦力,摩擦力的种类;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如滑动摩擦力,N F 的计算 (2)物块和长板间是否存在摩擦力,摩擦力的种类: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 (3)长板上下表面摩擦力的大小。 (二)在题干中寻找注意已知条件: (1)板的上下两表面是否粗糙或光滑 (2)初始时刻板块间是否发生相对运动 (3)板块是否受到外力F ,如受外力F 观察作用在哪个物体上 (4)… (5)初始时刻物块放于长板的位置 (6)长板的长度是否存在限定 一、光滑的水平面上,静止放置一质量为M ,长度为L 的长板,一质量为m 的物块,以速度0v 从长板的一段滑向另一段,已知板块间动摩擦因数为μ。 首先受力分析: 对于m :由于板块间发生相对运动,所以物块所受长板向左的滑动摩擦力, — 即: ?????===m N N ma f F f mg F 动 动μ g a m μ= (方向水平向左) 由于物块的初速度向右,加速度水平向左,所以物块将水平向右做匀减速运动。 对于M :由于板块间发生相对运动,所以长板上表面所受物块向右的滑动摩擦力,但下表面由于光滑不受地面作用的摩擦力。 即: 动 f N F N F 'Mg

) ?????==+='M N N N Ma f F f F Mg F 动 动μ M mg a M μ= (方向水平向右) 由于长板初速度为零,加速度水平向右,所以物块将水平向右做匀加速运动。 假设当M m v v =时,由于板块间无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所以板块间的滑动摩擦力会突然消失。则物块和长板将保持该速度一起匀速运动。 关于运动图像可以用t v -图像表示运动状态: ! 公式计算: 设经过时间 t 板块共速,共同速度为共v 。 由 共v v v M m == 可得: m 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t a v v m -=0共 M 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t a v M M = 可计算解得时间: t a t a v M m =-0 物块和长板位移关系: v v

(完整版)高中物理滑块-板块模型(解析版)

滑块—木板模型 一、模型概述 滑块-木板模型(如图a),涉及摩擦力分析、相对运动、摩擦生热,多次互相作用,属于多物体多过程问题,知识综合性较强,对能力要求较高,另外,常见的子弹射击木板(如图b)、圆环在直杆中滑动(如图c)都属于滑块类问题,处理方法与滑块-木板模型类似。 二、滑块—木板类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 1.通过受力分析判断滑块和木板各自的运动状态(具体做什么运动); 2.判断滑块与木板间是否存在相对运动。滑块与木板存在相对运动的临界条件是什么? ⑴运动学条件:若两物体速度或加速度不等,则会相对滑动。 ⑵动力学条件:假设两物体间无相对滑动,先用整体法算出共同加速度,再用隔离法算出其中一个物体“所需要”的摩擦力f;比较f与最大静摩擦力f m的关系,若f > f m,则发生相对滑动;否则不会发生相对滑动。 3. 分析滑块和木板的受力情况,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别求出滑块和木板的加速度; 4. 对滑块和木板进行运动情况分析,找出滑块和木板之间的位移关系或速度关系,建立方程.特别注意滑块和木板的位移都是相对地面的位移. 5. 计算滑块和木板的相对位移(即两者的位移差或位移和); 6. 如果滑块和木板能达到共同速度,计算共同速度和达到共同速度所需要的时间; 7. 滑块滑离木板的临界条件是什么? 当木板的长度一定时,滑块可能从木板滑下,恰好滑到木板的边缘达到共同速度(相对静止)是滑块滑离木板的临界条件。 【典例1】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m1的足够长的木板,其上叠放一质量为m2的木块。假定木块和木板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相等。现给木块施加一随时间t增大的水平力F=kt(k是常数),木板和木块加速度的大小分别为a1和a2。下列反映a1和a2变化的图线中正确的是(如下图所示)()

高中常用物理模型及解题思路

高中常用物理模型及解题思路 ◆1.连接体模型:是指运动中几个物体或叠放在一起、或并排挤放在一起、或用细绳、细杆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组。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整体法和隔离法。 整体法是指连接体内的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可以把物体组作为整体,对整体用牛二定律列方程 隔离法是指在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如求相互间的压力或相互间的摩擦力等)时,把某物体从连接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连接体的圆周运动:两球有相同的角速度;两球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单个球机械能不守恒) 与运动方向和有无摩擦(μ相同)无关,及与两物体放置的方式都无关。 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只要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 记住:N= 211212 m F m F m m ++ (N 为两物体间相互作用力), 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的分子m 1F 2和m 2F 1两项的规律并能应用?F 2 12m m m N += 讨论:①F 1≠0;F 2=0 122F=(m +m )a N=m a N= 2 12 m F m m + ② F 1≠0;F 2≠0 N= 211212 m F m m m F ++ (20F =就是上面的情 况) F=211221m m g)(m m g)(m m ++ F=122112 m (m )m (m gsin )m m g θ++ F=A B B 12 m (m )m F m m g ++ F 1>F 2 m 1>m 2 N 1

高三复习 物理 斜面上的板块模型 压轴题

例题1:地面固定一个斜面倾角 为 θ,AC 边长为L ,小物块乙置于木板 甲的一端,与木板一起从斜面顶端C 处无初速度释放,其中甲乙质量均为m ,斜面光滑,甲乙之间的动摩擦因素为 θμtan =,木板长度为 3L/4,重力加速度为g ,每当木 板滑到斜面底端时,就会与A 处的弹性挡板发生碰撞,木板碰撞后等速率反弹,而且碰撞时间极短,对木块速度的影响可以忽略。求:①甲乙开始静止下滑的加速度;②木板第一次碰撞反弹上升的最大距离;③物块乙从开始运动到最后与木板甲分离所用的时间。 【解析】木板、木块、斜面分别用角标P 、Q 、M 代表 <1>开始下滑时,甲乙相对静止,视为整体,由牛二律:ma mg 2sin 2=θ,故θsin g a = 碰到底部挡板时,有)4 3 (2021L L a v -=- 故2sin 1θ gL v = ,需时:θ sin 211g L a v t == <2>木板频道A 端反弹,沿斜面向上运动,物块仍然沿斜面向下,对木板P 有: 2sin cos 板ma mg mg =+θθμ 又μθ=tan ,故θsin 22 g a =板 反弹过程木板P 的初速度12 v v =板 设木板减速到零,走过的位移(相对斜面M ) 为2板对斜面S ,则有: 222 220-板对斜面板板S a v = 解得:L S 8 1 2 =板对斜面 所需时间θ sin 2212 22g L a v t = =板板板 对物块Q 有: 物ma mg mg =-θμθcos sin 又μθ=tan ,故0=物a ,即物块在木板上相 对地面匀速下滑 在2板t 时间内,物块对斜面下滑的位移为: L 4 1 212= =板物对斜面t v S ,则物块相对木板的位移为:L 8 3 2 22=+=板对斜面物对斜面物对板S S S <3> 木板减速到零后,方向沿斜面向下加速。 木板若加速到与木块共速,需走过 22214 板对斜面板板 S L a v S >== 故木板在回到斜面底端A 时,仍然没有达到与物体共速,故木板回到底端时的速度为: 12232v S a v ==板对斜面板板,所需时间为: θ sin 22122 33g L t a v t = == 板板板板 木板返回所走位移:L S S 8 123= =板对斜面板对斜面 此时间内物块又向下相对斜面走了位移: L t v S 4 1313= =板物对斜面

高考物理板块模型典型例题+答案

1.(8分)如图19所示,长度L=1.0m的长木板A静止在水平地面上,A的质量m1=1.0kg,A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04.在A的右端有一个小物块B(可视为质点).现猛击A左侧,使A瞬间获得水平向右的 速度υ=2.0m/s.B的质量m=1.0kg,A与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6.取 0 2 2 重力加速度g=10m/s2. (1)求B在A上相对A滑行的最远距离; (2)若只改变物理量υ、μ02中的一个,使B刚好从A上滑下.请求出改 变后该物理量的数值(只要求出一个即可). v0 B A L 图19 2、(8分)如图13所示,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一个质量M=4.0kg、长 度L=2.0m的木板,在F=8.0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以v0=2.0m/s的速度向右 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将质量m=1.0kg的物块(物块可视为质点)轻放在 木板最右端.(g=10m/s2) (1)若物块与木板间无摩擦,求物块离开木板所需的时间;(保留二位有效 数字) (2)若物块与木板间有摩擦,且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和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等,求将物 块放在木板上后,经过多长时间木板停止运动。 3.(2009春会考)(8分)如图15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一块木板,质量 M=1.0kg,长度L=1.0m.在木板的最左端有一个小滑块(可视为质点),质量m=1.0kg.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30.开始时它们都处于静止状态.某时刻起对小滑块施加一个F=8.0N水平向右的恒力,此后小滑块将相对木板滑动. (1)求小滑块离开木板时的速度; (2)假设只改变M、m、μ、F中一个物理量的大小,使得小滑块速度总是木板速度的2倍,请你通 过计算确定改变后的那个物理量的数值(只要 m F 提出一种方案即可). M 图15

高考物理板块模型典型例题+答案

1.(8分)如图19所示,长度L = 1.0 m 的长木板A 静止在水平地面上,A 的质量m 1 = 1.0 kg ,A 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1 = 0.04.在A 的右端有一个小物块B (可视为质点).现猛击A 左侧,使A 瞬间获得水平向右的速度υ0 = 2.0 m/s .B 的质量m 2 = 1.0 kg ,A 与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2 = 0.16.取重力加速度g = 10 m/s 2. (1)求B 在A 上相对A 滑行的最远距离; (2)若只改变物理量υ0、μ2中的一个,使B 刚好从A 上滑下.请求出改变后该物理量的数值(只要求出一个即可). 2、(8分)如图13所示,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一个质量M=4.0kg 、长 度L=2.0m 的木板,在F=8.0N 的水平拉力作用下,以v 0=2.0m/s 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将质量m=1.0kg 的物块(物块可视为质点)轻放在木板最右端.(g=10m/s 2) (1)若物块与木板间无摩擦,求物块离开木板所需的时间;(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2)若物块与木板间有摩擦,且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和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等,求将物块放在木板上后,经过多长时间木板停止运动。 3.(2009春会考)(8分)如图15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一块木板,质量M = 1.0 kg ,长度L = 1.0 m .在木板的最左端有一个小滑块(可视为质点),质量m = 1.0 kg .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 0.30.开始时它们都处于静止状态.某时刻起对小滑块施加一个F = 8.0 N 水平向右的恒力,此后小滑块将相对木板滑动. (1)求小滑块离开木板时的速度; (2)假设只改变M 、m 、μ、F 中一个物理量的大小,使得小滑块速度总是木板速度的2倍,请你通过计算确定改变后的那个物理量的数值(只要提出一种方案即可). B A v 0 L 图19 m M F 图15

(完整版)高中物理板块模型经典题目和答案

2.如图,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m 1的足够长的木板,其上叠放一质量为m 2的木块。假定木块和木板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相等。现给木块施加一随时间t 增大的水平力F=kt (k 是常数),木板和木块加速度的大小分别为a 1和a 2,下列反映a 1和a 2变化的图线中正确的是( ) 3.如图所示,A 、B 两物块叠放在一起,在粗糙的水平面上保持相对静止地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运动过程中B 受到的摩擦力 A .方向向左,大小不变 B .方向向左,逐渐减小 C .方向向右,大小不变 D .方向向右,逐渐减小 例1.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位于一方桌的水平桌面的中央.桌布的一边与桌的AB 边重合,如图.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现突然以恒定加速度a 将桌布抽离桌面,加速度方向是水平的且垂直于AB 边.若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则加速度a 满足的条件是什么?(以g 表示重力加速度) 10.如图所示,一足够长的木板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一物块静止在木板上,木板和物块间有摩擦。现用水平力向右拉木板,当物块相对木板滑动了一段距离但仍有相对运动时,撤掉拉力,此后木板和物块相对于水平面的运动情况为( ) A .物块先向左运动,再向右运动 B .物块向右运动,速度逐渐增大,直到做匀速运动 C .木板向右运动,速度逐渐变小,直到做匀速运动 D .木板和物块的速度都逐渐变小,直到为零 木板 物块 拉力

14.质量为m=1.0 kg的小滑块(可视为质点)放在质量为m=3.0 kg的长木板的右端,木板上表面光滑,木板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木板长L=1.0 m开始时两者都处于静止状态,现对木板施加水平向右的恒力F=12 N,如图3-12所示,为使小滑块不掉下木板,试求:(g取10 m/s2) (1)水平恒力F作用的最长时间; (2)水平恒力F做功的最大值. 10.如图9所示,一足够长的木板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一物块静止在木板上,木板和物块间有摩擦.现用水平力向右拉木板,当物块相对木板滑动了一段距离但仍有相对运动时,撤掉拉力,此后木板和物块相对于水平面的运动情况为 () 图9 A.物块先向左运动,再向右运动 B.物块向右运动,速度逐渐增大,直到做匀速运动 C.木板向右运动,速度逐渐变小,直到做匀速运动 D.木板和物块的速度都逐渐变小,直到为零 17.如图18所示,小车质量M为2.0 kg,与水平地面阻力忽略不计,物体质量m为0.5 kg,物体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3,则: 图18 (1)小车在外力作用下以1.2 m/s2的加速度向右运动时,物体受摩擦力多大? (2)欲使小车产生a=3.5 m/s2的加速度,需给小车提供多大的水平推力? (3)若要使物体m脱离小车,则至少用多大的水平力推小车? (4)若小车长L=1 m,静止小车在8.5 N水平推力作用下,物体由车的右端向左滑动,则滑离小车需多长时间?(物体m看作质点) 16.如图所示,木板长L=1.6m,质量M=4.0kg,上表面光滑,下表面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4.质量m=1.0kg的小滑块(视为质点)放在木板的右端,开始时木板与物块均处于静止状态,现给木板以向右的初速度,取g=10m/s2,求: (1)木板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2020年高考物理二轮复习专项训练 动量守恒多种模型的解题思路(教师版)

动量守恒多种模型的解题思路 1.(碰撞模型)甲、乙两球在光滑水平面上沿同一直线、同一方向运动,甲球的动量是p 1=5 kg·m/s ,乙球的动量是p 2=7 kg·m/s ,当甲球追上乙球发生碰撞后,乙球的动量变为p 2′=10 kg·m/s ,设甲球的质量为m 1,乙球的质量为m 2,则m 1、m 2的关系可能是( ) A .m 1=m 2 B .2m 1=m 2 C .4m 1=m 2 D .6m 1=m 2 【答案】 C 【解析】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可知碰后甲球的动量p 1′=2 kg·m/s 。由于是甲追碰乙,碰撞前甲的速度大 于乙的速度,有>,可得m 2>m 1;碰撞后甲的速度不大于乙的速度,有≤,可得m 2≤5m 1。碰撞p 1m 1p 2m 275p 1′m 1p 2′m 2后系统的动能不大于碰前系统的动能,由E k =可知+≤+,解得m 2≥m 1,联立得p 2 2m p 1′22m 1p 2′22m 2p 212m 1p 22m 2177m 1≤m 2≤5m 1,C 正确。 1772.(碰撞模型综合)如图所示,在粗糙水平面上A 点固定一半径R =0.2 m 的竖直光滑圆弧轨道,底端有一小孔。在水平面上距A 点s =1 m 的B 点正上方O 处,用长为L =0.9 m 的轻绳悬挂一质量M =0.1 kg 的小球甲,现将小球甲拉至图中C 位置,绳与竖直方向夹角θ=60°。静止释放小球甲,摆到最低点B 点时与另一质量m =0.05 kg 的静止小滑块乙(可视为质点)发生完全弹性碰撞。碰后小滑块乙在水平面上运动到A 点,并无碰撞地经过小孔进入圆轨道,当小滑块乙进入圆轨道后立即关闭小孔,g =10 m/s 2。 (1)求甲、乙碰前瞬间小球甲的速度大小; (2)若小滑块乙进入圆轨道后的运动过程中恰好不脱离圆轨道,求小滑块乙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 【答案】(1)3 m/s (2)0.3或0.6 【解析】(1)小球甲由C 到B ,由动能定理得:Mg (L -L cos θ)=Mv ,122 0解得v 0=3 m/s 。 (2)甲、乙发生完全弹性碰撞,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v 0=Mv 1+mv 2,

(完整word版)高考物理板块模型典型例题+与答案

1.(8分)如图19所示,长度L = 1.0 m的长木板A静止在水平地面上,A的质量m1 = 1.0 kg,A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1 = 0.04.在A 的右端有一个小物块B(可视为质点).现猛击A左侧,使A瞬间获得水平向右的速度υ0 = 2.0 m/s.B的质量m2 = 1.0 kg,A与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2 = 0.16.取重力加速度g = 10 m/s2. (1)求B在A上相对A滑行的最远距离; (2)若只改变物理量υ0、μ2中的一个,使B刚好从A上滑下.请求出改变后该物理量的数值(只要求出一个即可). 2、(8分)如图13所示,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一个质量M=4.0kg、长度L=2.0m的木板,在F=8.0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以v0=2.0m/s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将质量m=1.0kg的物块(物块可视为质点)轻放在木板最右端.(g=10m/s2) (1)若物块与木板间无摩擦,求物块离开木板所需的时间;(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2)若物块与木板间有摩擦,且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和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等,求将物块放在木板上后,经过多长时间木板停止运动. B A v0 L 图19

3.(2009春会考)(8分)如图15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一块木板,质量M = 1.0 kg,长度L = 1.0 m.在木板的最左端有一个小滑块(可视为 质点),质量m = 1.0 kg.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0.30.开始时它们都处于静止状态.某时刻起对小滑块施加一个F = 8.0 N水平向右的恒力,此后小滑块将相对木板滑动. (1)求小滑块离开木板时的速度; (2)假设只改变M、m、μ、F中一个物理量的大小,使得小滑块速度总是木板速度的2倍,请你通过计算确定改变后的那个物理量的数值(只要提出一种方案即可). 4.(2009夏)(8分)如图15所示,水平桌面到地面的高度h= 0.8 m. 质量m = 0.2 kg的小物块(可以看作质点)放在桌面A端. 现对小物块施加一个F=0.8 N的水平向右的恒力,小物块从静止开始运动. 当它经过桌面上的B点时撤去力F,一段时间后小物块从桌面上的C端飞出,最后落在水平地面上. 已知AB = BC = 0.5 m,小物块在A、B间运动时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1 = 0.2,在B、C间运动时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 = 0.1. (1)求小物块落地点与桌面C端的水平距离; (2)某同学作出了如下判断:若仅改变AB段的长度而保持BC段的长度不变,或仅改变BC段的长度而保持AB段的长度不变,都可以使小物块落地点与桌面C端的水平距离变为原来的2倍. 请你通过计算说明这位同学的判断是否正确. m M F 图15 F h A B C 图15

(完整版)高中物理板块模型经典题目和答案.docx

2. 如图,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m1的足够长的木板,其上叠放一质量为m2的木块。假定木块和木板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相等。现给木块施加一随时间t 增大的水平力F=kt ( k 是常数),木板和木块加速度的大小分别为a1和 a2,下列反映a1和 a2变化的图线中正确的是() 3.如图所示,A、 B 两物块叠放在一起,在粗糙的水平面上保持相对静止地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运动过 程中 B 受到的摩擦力 A.方向向左,大小不变B.方向向左,逐渐减小 C.方向向右,大小不变D.方向向右,逐渐减小 例 1.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位于一方桌的水平桌面的中央.桌布的一边与桌的边重合,如图.已知盘 AB 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数为1,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2.现突然以恒定加速度 a 将桌布抽离桌面,加 速度方向是水平的且垂直于边.若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则加速度 a 满足的条件是什么?(以 g 表示重 AB 力加速度) 10.如图所示,一足够长的木板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一物块静止在木板上,木板和物块间有摩擦。现用水平力向右拉木板,当物块相对木板滑动了一段距离但仍有相对运动时,撤掉拉力,此后木板和物块相对于水平 面的运动情况为() A.物块先向左运动,再向右运动 物块拉力 B.物块向右运动,速度逐渐增大,直到做匀速运动木板 C.木板向右运动,速度逐渐变小,直到做匀速运动 D.木板和物块的速度都逐渐变小,直到为零

14.质量为 m=1.0 kg 的小滑块 (可视为质点 )放在质量为m=3.0 kg 的长木板的右端,木板上表面光滑,木板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木板长 L=1.0 m 开始时两者都处于静止状态,现对木板施加水平向右的恒力F=12 N,如图 3-12 所示 ,为使小滑块不掉下木板,试求 :(g 取 10 m/s2) (1)水平恒力 F 作用的最长时间 ; (2)水平恒力 F 做功的最大值 . 10.如图9 所示,一足够长的木板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一物块静止在木板上,木板和物块间有摩擦.现用 水平力向右拉木板,当物块相对木板滑动了一段距离但仍有相对运动时,撤掉拉力,此后木板和物块相对于 水平面的运动情况为 () 图9 A.物块先向左运动,再向右运动 B.物块向右运动,速度逐渐增大,直到做匀速运动 C.木板向右运动,速度逐渐变小,直到做匀速运动 D.木板和物块的速度都逐渐变小,直到为零 17.如图 18 所示,小车质量M 为 2.0 kg,与水平地面阻力忽略不计,物体质量m 为 0.5 kg ,物体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3,则: 图18 (1)小车在外力作用下以 1.2 m/s2的加速度向右运动时,物体受摩擦力多大? (2)欲使小车产生 a= 3.5 m/s2的加速度,需给小车提供多大的水平推力? (3)若要使物体 m 脱离小车,则至少用多大的水平力推小车? (4) 若小车长 L =1 m,静止小车在 8.5 N 水平推力作用下,物体由车的右端向左滑动,则滑离小车需多长时间?(物 体 m 看作质点 ) 16.如图所示,木板长 L = 1.6m,质量= 4.0kg ,上表面光滑,下表面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μ =0.4. 质M 量m=1.0kg的小滑块(视为质点)放在木板的右端,开始时木板与物块均处于静止状态,现给木板以向右的初速度,取 g=10m/s2,求: (1)木板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高中物理板块模型经典题目及答案解析

) 面的运动情况为 ) A 物块 拉力 B C . D . 程中 B 受到的摩擦力 的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相等。现给木块施加一随时间 物块先向左运动,再向右运 动 方向向左,逐渐减小 木板向右运动,速度逐渐变小,直到做匀速运动 物块向右运动,速度逐渐增大,直到做匀速运动 木板和物块的速度都逐渐变小,直到为零 2. 如图,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质量 为 力向右拉木板,当物块相对木板滑动了一段距离但仍有相对运动时,撤掉拉力,此后木板和物块相对于水平 方向向右,逐渐减小 木板 t 增大的水平力 F=kt (k 是常数),木板和木块加 例 1. 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 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3.如图所示, A 、 B 两物块叠放在一起,在粗糙的水平面上保持相对静止地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运动过 10. 如图所示,一足够长的木板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一物块静止在木板上,木板和物块间有摩擦。现 用水平 速度的大小分别为 a 1和 a 2,下列反映 a 1 和 a 2 变化的图线中正确的是 A .方向向左,大小不变 B C .方向向右,大小不变 D 位于一方桌的水平桌面的中央.桌布的一边与桌的 AB 边重合,如图.已知盘 1,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2 .现突然以恒定加速度 a 将桌布抽离桌面,加 的足够长的木板,其上叠放一质量为 m 2 的木块。假定木块和木板之间 速度方向是水平的且垂直于 AB 边.若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则加速度 a 满足的条件是什么?(以 g 表示重 力加速度)

14.质量为 m =1.0 kg 的小滑块 (可视为质点 )放在质量为 m =3.0 kg 的长木板的右端 , 木板上表面光滑 ,木板与地 面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μ=0.2, 木板长 L=1.0 m 开始时两者都处于静止状态 , 现对木板施加水平向右的恒力 F =12 N, 如图 3-12 所示,为使小滑块不掉下木板 ,试求:( g 取 10 m/s 1 2) (1) 水平恒力 F 作用的最长时间 ; (2) 水平恒力 F 做功的最大值 . 10.如图 9 所示,一足够长的木板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一物块静止在木板上,木板和物块间有摩擦.现用 水平 力向右拉木板 ,当物块相对木板滑动了一段距离但仍有相对运动时, 撤掉拉力, 此后木板和物块相对于 水平 面的运动情况为 17.如图 18所示,小车质量 M 为 2.0 kg m 为 0.5 kg ,物体与小车间 的动摩擦因数为 0.3 ,则: 图 18 (1) 小车在外力作用下以 1.2 m/s 2 的加速度向右运动时,物体受摩擦力多大? (2) 欲使小车产生 a =3.5 m/s 2 的加速度,需给小车提供多大的水平推力? (3) 若要使物体 m 脱离小车,则至少用多大的水平力推小车? (4) 若小车长 L =1 m ,静止小车在 8.5 N 水平推力作用下,物体由车的右端向左滑动,则滑离小车需多长时 间? ( 物体 m 看作质点 ) 16.如图所示,木板长 L = 1.6m ,质量 M = 4.0kg ,上表面光滑,下表面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μ=0.4. 质 量 m =1.0kg 的小滑块 (视为质点 ) 放在木板的右端, 开始时木板与物块均处于静止状态, 现给木板以向右的初 2 速度,取 g = 10m/s 2,求: 17.如图所示,质量为 m = 1kg ,长为 L = 2.7m 的平板车,其上表面距离水平地面的高度为 h =0.2m ,以速度 v 0 = 4m/s 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A 、 B 是其左右两个端点.从某时刻起对平板车施加一个大小为 5N 的水平向 1 木板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2 使小滑块不从木板上掉下来,木板初速度的最大值. A . B . C . D . 物块先向左运动,再向右运动 物块向右运动,速度逐渐增大,直到做匀速运动 木板向右运动,速度逐渐变小,直到做 匀速运动 木板和物块的速度都逐渐变小,直

高中物理板块模型(培优)

板块模型 ?模型特点 “木板滑块”模型类问题中,滑动摩擦力的分析方法与“传送带”模型类似,但这类问题比传送带类问题更复杂,因为木板受到摩擦力的影响,往往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解决此类问题要注意从速度、位移、时间等角度,寻找各运动过程之间的联系. ?解题关键 (1)临界条件:使滑块不从木板的末端掉下来的临界条件是滑块到达木板末端时的速度与木板的速度恰好相同. (2)问题实质:“板—块”模型和“传送带”模型一样,本质上都是相对运动问题,要分别求出各物体相对地面的位移,再求相对位移. ?常用方法:除运动学公式外,整体隔离法和假设法 【预1】一长木板置于粗糙水平地面上,木板右端放置一小物块,如图所示.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1,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4.t =0时刻开始,小物块与木板一起以共同速度向墙壁运动,当t =1 s 时,木板以速度v 1=4 m/s 与墙壁碰撞(碰撞时间极短).碰撞前后木板速度大小不变,方向相反.运动过程中小物块第一次减速为零时恰好从木板上掉下.已知木板的质量是小物块质量的15倍,重力加速度大小g 取10 m/s 2.求: (1)t =0时刻木板的速度大小; (2)木板的长度. 答案 (1)5 m/s (2)16 3 m 解析 (1)对木板和物块:μ1(M +m )g =(M +m )a 1 设初始时刻木板速度为v 0 由运动学公式:v 1=v 0-a 1t 0 代入数据解得:v 0=5 m/s (2)碰撞后,对物块:μ2mg =ma 2 对物块,当速度为0时,经历时间t ,发生位移x 1,则有v 1=a 2t ,x 1=v 1 2t 对木板,由牛顿第二定律:μ2mg +μ1(M +m )g =Ma 3 对木板,经历时间t ,发生位移x 2 x 2=v 1t -1 2a 3t 2 木板长度l =x 1+x 2 联立并代入数据解得l =16 3 m. 【预2】如图所示,在倾角θ=37°的固定斜面上放置一质量M =1 kg 、长度L =0.75 m 的薄平板AB .平板的上表面光滑,其下端B 与斜面底端C 的距离为4 m .在平板的上端A 处放一质量m =0.6 kg 的滑块,开始时使平板和滑块都静止,之后将它们无初速度释放.设平板与斜面间、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5,通过计算判断无初速度释放后薄平板是否立即开始运动,并求出滑块与薄平板下端B 到达斜面底端C 的时间差Δt .(sin 37°=0.6,cos 37°

高三物理专题复习板块模型

专题一:物理模型之“滑块--木板”模型 “滑块—木板”模型:作为力学的基本模型经常出现,是对一轮复习中直线运动和牛顿运动定律有关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这类问题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物理情景的想象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且此模型经常在高考(2015年全国Ⅰ卷25题、2015年全国Ⅱ卷25题、2013年全国Ⅱ卷25题)或模拟考试中作为压轴题出现,所以要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1、(2016江苏卷。多选)如图所示,一只猫在桌边猛地将桌布从鱼缸下拉出,鱼缸最终没有滑出桌面.若鱼缸、桌布、桌面两两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相等,则在上述过程中 A、桌布对鱼缸摩擦力的方向向左 B、鱼缸在桌布上的滑动时间和在桌面上的相等 C、若猫增大拉力,鱼缸受到的摩擦力将不变 D、若猫减小拉力,鱼缸有可能滑出桌面 2、(多选)如图所示,A、B两物块的质量分别为2 m和m,静止叠放在水平地面上。A、B间的动摩擦因 数为μ,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1 2 μ。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现对A施加一 水平拉力F,则() A、当F<2μmg时,A、B都相对地面静止 B.当F= 5 2 μmg时,A的加速度为 1 3 μg C.当F>2μmg时,A相对B滑动 D.无论F为何值,B的加速度不会超过 1 2 μg 3、(多选)如图所示,一足够长的木板静止在粗糙的水平面上,t=0时刻滑块从板的左端以速度v0水平向右滑行,木板与滑块间存在摩擦,且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滑块的v-t图像可能是图中的()

总结:从以上几例我们可以看到,无论物体的运动情景如何复杂,这类问题的解答有一个基本技巧和方法:在物体运动的每一个过程中,若两个物体的初速度不同,则两物体必然相对滑动; 若两个物体的初速度相同(包括初速为0)且受外力F情况下,则要先判定两个物体是否发生相对滑动,其方法是求出不受外力F作用的那个物体的最大临界加速度并用假设法求出在外力F作用下整体的加速度,比较二者的大小即可得出结论。 突破二、“滑块—木板”模型中加速度问题(纯运动学问题) 1.如图所示,一长度L=3m,高h=0.8m,质量为M=1kg的物块A静止在水平面上.质量为m=0.49kg的物块B静止在A的最左端,物块B与A相比大小可忽略不计,它们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5,物块A与地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1.一个质量为m0=0.01kg可视为质点的子弹,以速度v0沿水平方向射中物块B,假设在任何情况下子弹均不能穿出。g=10m/s2,问: (2)被击中的物块B在A上滑动的过程中,A、B的加速度各为多少? (3)子弹速度为多少时,能使物块B落地瞬间A同时停下? 2.(18分)如图所示,某货场需将质量m1=50kg的货物(可视为质点)从高处运送至地面,为避免货物与地面发生撞击,现利用光滑倾斜轨道SP、竖直面内弧形光滑轨道PQ,使货物由倾斜轨道顶端距底端高度h=1m处无初速度滑下.两轨道相切于P, 倾斜轨道与水平面夹角为θ=600, 弧形轨道半径R=2m,末端切线水平.地面上紧靠轨道依次排放两块完全相同的木板A、B,长度均为l=4m,质量均为m2=50kg,木板上表面与弧形轨道末端Q相切.货物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 0.12.(不考虑货物与各轨道相接处能量损失,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取g=10m/s2) (1)求货物到达弧形轨道始、末端时对轨道的压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