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提纲6:元代

古代文学提纲6:元代
古代文学提纲6:元代

第六编元代文学

绪论

中古期第三段:元初—明中叶;元代文学:1234~1368。

划时代意义:①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居于主导;

②作家与下层人民联系密切,文学赢得更多读者、影响广泛。

第一节元代的社会与文学

1、民族压迫、融合。

2、思想领域:程朱理学确认统治地位、但不独尊;信仰多元化。

3、程朱理学影响下降,礼教松驰:下层人民/青年男女蔑视礼教。

4、科举时行时辍:儒生地位下降,不再依附政权、人格相对独立,思想异动;

“书会才人”和市民阶层联系密切,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平民化;

知识分子大量涌向勾栏瓦肆,促成杂剧发展。

第二节叙事文学成主流

一、叙事文学兴盛;抒情文学如“散曲”创作给诗坛带来新气象。

二、话本小说兴盛:

1、唐以来:叙事性文体如传奇小说、变文俗讲活跃;

宋:出现勾栏瓦肆,提供演出场所;

元:演述故事的话本、说唱进一步繁荣;

戏剧以曲折跌宕情节再现社会各阶层人物,更受欢迎。

2、宋说话分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生

①说经:讲演佛禅道理;

②合生:即兴滑稽伎艺;

③小说:讲脂粉灵怪、传奇公案故事;

④讲史:讲前代历史、兴废战争;

⑤小说/讲史:有情节人物的叙事文学;话本作者已能运用虚构、提拣。

3、元“说话”盛行,多讲史:《全相平话五种》《新编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薛仁贵征辽事略》注

意情节安排、心理描写。

4、元文言小说:《娇红记》。

三、戏剧艺术成熟:杂剧、南戏

1、戏剧形成过程:先秦歌舞→汉魏百戏→隋唐戏弄→宋院本→金末元初,在唐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

事性体裁的启示下,结合舞蹈/说唱/伎艺/科诨等要素,成戏剧。

2、宋金对峙→杂剧、南戏两种。

3、元杂剧概况:

①题材广:爱情婚姻、历史、公案、豪侠、神仙道化。

②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揭露封建制度的弊陋丑恶、歌颂被迫害者的反抗:展示元代丰富生

活、人物复杂精神世界。

③结合演戏、祭神酬神:既是娱神,也是娱人。

4、元戏剧分杂剧、南戏:

(1)都包括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

(2)杂剧:风行大江南北

①四折一剧本;脚色分末(正末/小来)、旦(帖旦/搽旦/小旦)、净三类。

②音乐:一折只用一宫调;全剧只由正末/正旦一人主唱,正末唱“末本”,正旦唱“旦本”。

(3)南戏:流行于东南沿海

①由若干“出”组成,“出”数不规定,宫调无规定。

②角色分生、旦、净、末、丑,均可歌唱,或独唱,或对唱/合唱/轮唱。

(4)杂剧、南戏剧本:

①完整故事情节、在戏剧冲突中刻划人物形象;

②唱词表现人物思想,甚至直透作者心声,强烈抒情性(近于诗),表现我国戏剧文学的特色。

③综合性艺术:演员善于说白、歌唱,掌握科(介)亦即舞蹈、武打、杂耍技巧。

(5)杂剧、南戏的唱腔区别:

①杂剧曲调:结合北方民间歌曲、少数民族乐曲、中原传统曲调(宫廷/寺庙/民间音乐);

南戏曲调:结合东南沿海民间音乐、中原传统音乐。

②一些曲牌名称/品味相同:音乐文化系统均由中原传统衍繁,彼此同源。

③二者音乐差别→南北方言差异(如南方语音保留入声:少而调缓)。

5、两个戏剧圈:

(1)北方戏剧圈:大都中心,包括长江以北→流行杂剧

①剧作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张国宾、杨显之。

②东平(杂剧水浒戏)、汴梁、真定、平阳等地作家形成不同群体。

③题材敢直面现实黑暗:水浒故事、公案故事、历史传说。

④风格:激昂、明快。

(2)南方戏剧圈:杭州中心,包括东南地区→流行南戏、也演出杂剧

①南戏又称“永嘉杂剧”。

②题材:杂剧剧目+爱情婚姻、家庭伦理等社会问题:郑光祖《倩女离魂》、乔吉《两世姻缘》《金

钱记》、《琵琶记》《荆钗记》《拜月记》。

③南下剧作家:写书生怀才不遇、倨傲疏狂,借人物遭遇抒发自身块垒:《王粲登楼》《扬州梦》。

6、杂剧、南戏交流:①作家相互吸取、改编彼此作品:徐渭《南词叙录》。

②音乐“南北合套”。

第三节元代的抒情文学

一、散曲:

1、“散”:相对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剧本曲粘连科白情节;散曲纯以曲体抒情,与科白情节无关)。

2、大盛于元:与语言、音乐发展直接相关。

3、内容广泛:男女爱情、江山景物、人情世态、社会黑暗、隐逸之思、怀古咏史、市井风情。

4、风格:清刘熙载《艺概·曲概》“清深,豪旷,婉丽”。

5、语言:注意一定格律+吸收口语体自由灵活=口语化、曲体某一部分章节散漫化。

6、艺术:用“赋”的铺陈、叙述。

押韵灵活(平仄通押)+可增加衬字→口语化、俚俗化,曲意明朗活泼。

二、诗词:逊于唐宋清

1、元初:故国之思,沧桑之感。

2、延祐后:恢复科举,忧愤之思→追求技巧/“盛唐之音”;通俗文学追求新奇热闹,影响诗人情趣。

3、不满宋以文为诗、以理入诗,提倡“宗唐得古”(效唐诗/魏晋古诗),重诗歌形象性:

①描绘自然景物:集中在审美客体的局部/细部。

②捕捉自然界声色细微变化。

③捕捉审美主体内心的细微律动。

④用流畅语言、韵律表达。

第四节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

一、“元曲之佳处何在?自然而已矣”

1、“自然”:真实摹写作者所见所想,让观众真切看到“时代之情状”并体悟其中旨趣。

2、元杂剧文字:不事藻绘、鲜活生动。

3、原因:“自娱”+“娱人”需要。

二、风格:淋漓尽致、饱满酣畅

1、剧本情节:简单故事写得波澜迭宕,表现悲欢离合情态。

2、刻划人物:力图揭示主人公内心奥秘、鲜明彰显个性特征;

3、语言风格:尚“本色”,大量运用俗语/俚悟/衬字/双声叠韵,尽情宣泄爱恨(实为作者发泄不满)。

三、抒情性文学最高境界:豪辣浩烂、酣畅尖新;

如散曲以赋手法白描直陈→淋漓尽致展露所写情/物;

曲的特殊体制(可增加衬字/顶针/叠字/短柱对/鼎足对)→推动自然酣畅风格。

四、诗词主张自然随意地抒发感情。

五、元代文坛“显而畅”。

第一章话本小说、说唱文学

至迟在唐代出现;以听众为对象,演述古今故事、市井生活,追求内容世俗化、语言口语化。

第一节说话艺术

一、“说话”:上古神话传说→“话”代指口传“故事”→最早记录:隋笑话集《启颜录》→唐民间“说

话”:讲三国故事/士子妓女爱情。

二、宋“说话”:职业化、商业化,题材“四家”:小说(烟粉/灵怪/传奇/公案故事)、讲史(前代兴废争战)、

说经、合声(“指物题咏,应命辄成”)。以叙述故事见长。

三、“话本”: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有套语(一定程度上已“格式化”),分三类:

①叙事粗略、文字粗糙的艺人底本:《三国志平话》。

②以说话艺人口述故事为内容的记录整理本:文字通顺、描写细致、叙事周祥:《错斩崔宁》《碾

玉观音》。

③文人据史书/野史笔记/文言小说改编的通俗故事读本:《宣和遗事》。

第二节小说话本

一、较可靠的宋元话本:《张生彩鸾灯传》《风月瑞仙亭》《杨温拦路虎传》《西湖三塔记》《简贴和尚》《合

同文字记》《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张古老种瓜娶文女》《错斩崔宁》《醒世恒言》《碾玉观音》《西山一窟鬼》《定山三怪》《三现身包龙图断冤》《警世通言》。

二、宋元小说话本体制:文本由入话(头回)、正话、结尾构成

1、入话:话本开端部分

①以诗词“起兴”:说风景名胜,与故事发生地点/主人公相关联。

②以一首诗点出故事题旨,后叙述一个与此题旨相关的小故事,故事与正话有类比关系。

2、正话:话本主体,情节曲折,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3、结尾:正话后以一首诗总结主题;或“话本说彻,权做散场”套话作结。

三、题材:爱情/公案作为叙事“兴奋点”

1、广泛:有灵怪、烟粉,奇传、公案,兼朴刀、杆棒、妖术、神仙。

2、爱情故事:

①挑战礼法、追求自由的大胆行动(艺人以此作为表演内容的水平标志,反映时代创作趋向)。

②突出女性主动追求爱情生活:表现平民百姓蔑视封建传统《碾玉观音》璩秀秀、《闹樊楼多情周

胜仙》周胜仙。

3、公案故事:源于宋元官府昏庸、吏治腐败;反映民众关注不公平现象、忧虑生存权利:《错斩崔宁》。

四、艺术:描写细致、生动逼真;

留存说书艺人风致:叙事口语化、声口个性化、谈吐市井化。

第三节讲史话本

一、宋元讲史话本:又称“平话”,指以平常口语讲述而不加弹唱;穿插诗词只用于念诵,不歌唱;虽脱

胎于史书,语言风格却摆脱艰深文言而趋于平易。

二、讲史:

1、概称,全称为“讲论古今”(“今”:《复华篇》《中兴名将传》)。

2、宋人编讲史话本现存:《梁公九谏》《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

①《梁公九谏》:早期作品,凡九段,唐狄仁杰九次进谏,反对武则天策立武三思为储君;

段落整齐,文辞古朴,简明扼要。

②《宣和遗事》:分前后二集,记北宋衰亡、金人入侵、南宋建都临安;

其中故事略具《水浒传》雏形,叙事简略,类似纲要。

③《五代史平话》:以《资治通鉴》为主要依据,杂糅民间传说,分梁唐晋汉周五部分,断代编述;

编年为经,事件为纬;贯串儒家正统史观。

3、元人编讲史话本今存:虞氏《全相平话五种》(《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后集》《秦并六国平

话》《前汉书平话续集》《三国志平话》)

①版式上图下文;文字粗率,时有讹误。

②依傍史实+杂以民间传说=有虚有实。

第四节说经话本

一、“说经”原意:演说佛书。

二、“诗话”:“其中有诗有话”。

三、今存:无名氏《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1、体制:分上中下3卷,各卷分若干段,共17段。

每段均有标题;末尾有诗总括故事内容,揭示佛法无边宗旨。

2、“诗、话”关系:“话”是主体,演说蕴含佛理的故事;“诗”辅助,便于听众加深故事理解。

3、唐僧、猴行者外诸人无名姓,猴行者为主角。

4、分详略、部分说教意味。

第五节诸宫调

一、诸宫调:

1、说唱文学,流行于宋金。

2、相对于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

①唱词部分: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间插入说白配合唱词,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

②每种宫调由若干曲牌联成短套。

③宋南渡后传至南方:南以笛子伴奏,北以琵琶/筝伴奏。

3、又称“话本”(与民间说话是孪生艺术种类)。

4、代言体叙事:与小说话本对人物声口的模拟密切相关。

5、曲目多:风流情爱、铁骑刀兵、历史风云。今存《西厢记诸宫调》《刘知远诸宫调》《天宝遗事诸宫

调》。

二、《刘知远诸宫调》:刘知远发迹、与妻子李三娘悲欢离合。语言质朴,非文人手笔。

三、元·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只有曲词,无说白;李杨爱情故事、生离死别,同情李杨悲剧命运+

谴责杨安“私情暗通”+批判“玄宗无道”,思想内容复杂,文辞典雅流畅。

第六节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一、本事:唐元稹《会真记》

①原作:描述张生与莺莺的相爱+肯定张生“非礼不可入”,赞其“善补过”。

②宋赵德麟《商调蝶恋花词》:谴责张生薄情。

二、董解元《西厢记》:大幅改造,歌颂爱情、反抗礼教,以大胆追求婚姻自由为基调、乐观进取

1、无《会》陈腐观念、无《商》对莺莺遭遇无可奈何。

2、人物形象:

(1)张生:①珍惜青春、充满生命活力的年青人(非“书虫”)。

②爱上莺莺后“不以进取为荣,不以干禄为用,不以廉耻为心,不以是非为戒”(非“非

礼不可入”的痴情形象)。

③敢爱敢恨、承当对恋人的责任。

(2)崔莺莺:①向往外面世界,追求爱情、自由;知书识礼,深懂应遵守礼教规范。

②内心冲突:唯恐“辱累先考”而压抑对张生情感→内心矛盾“报德难从礼”后作出

大胆越轨行动。

(3)红娘、法聪、老夫人:强调反礼教斗争艰巨性;以两代思想冲突深化原有题材的社会意义。

3、艺术:

①说唱结合:结合叙事、抒情,既叙述恋爱故事,又深入刻划人物情感、心理活动(借助说白唱

词勾勒张生痴迷、莺莺娇羞,红娘机灵)。

②语言:不太文也不太俗,质朴奇俊的独特风格。《西厢记》受其影响。

第二章关汉卿:推动元杂剧脱离宋金杂剧,走向成熟,标志戏剧创作走上艺术高峰

第一节关汉卿的生平思想、创作旨趣

一、梨园领袖:创作+演出。

二、总体风格:俗不脱雅、雅不离俗。

三、创作态度:既贴近下层社会(关心民生疾苦+热爱大众文化),又有厚人伦、正风俗的儒学旨趣。

四、杂剧今存18种:《窦娥冤》《鲁斋郎》《救风尘》《望江亭》《蝴蝶梦》《金线池》《谢天香》《玉镜台》

《单鞭夺槊》《单刀会》《绯衣梦》《五侯宴》《哭存孝》《裴度还带》《陈母教子》《西蜀梦》《拜月亭》《诈妮子》。

第二节《单刀会》《西蜀梦》

一、元代关羽戏:关汉卿《单刀会》《西蜀梦》;

郑光祖《三战吕布》;

无名氏《千里独行》《单刀劈四寇》《桃园结义》《怒斩关平》。

二、思想:

1、通过歌颂关羽的英雄气概,期盼世局平定,呼唤拯救百姓的英豪;也看到了这位“琼筵醉客”充满

战斗精神的内心世界。

2、“刘蜀正统论”:反映民族斗争激化背景下的人心向背。

三、艺术:

1、风格泼辣沉雄。

2、构思:①第一、二折:乔公、司马徽介绍关的英勇业绩;反复渲染、铺垫,先声夺人。

③第三折:关羽出场,表现卓越的政治见识。

④第四折:单刀赴会,唱出〔新水令〕和〔驻马听〕:视强敌如草芥,回顾历史征程的惨烈。

嗟叹+悲悯、实叙+幻觉、历史沧桑之感+澄清宇内之志;慷慨、低回,沉雄壮丽。

四、《西蜀梦》:

1、关羽、张飞相继被害,双双托梦诸葛亮、刘备,诉说屈死经过,缅怀手足情,表报仇雪恨的愿望。

2、两个对比:昔日英豪、今日冤魂;关张生救天下、死无人救援。

3、“英豪被害”主题、“谁救天下苍生”潜台词。

第三节《救风尘》、关汉卿的喜剧创作

一、《救风尘》《望江亭》:

1、写下层民众不堪凌辱、奋起自救:明朗笔触+泼辣语言,揭露压迫者丑态,描绘被害者以弱胜强。

2、关剧中向黑暗抗争的英豪往往是小女性,污浊社会激发她们捍卫自身、拯救弱者的潜能。

二、《救风尘》:

1、周舍、宋引章、赵盼儿。

2、赵盼儿仗义救宋引章颇有英豪气:①《单》把扶危希望寄在历史人物上,在王侯将相中寻觅英豪。

②《救》现实中英豪就在自己人中间。

三、《望江亭》谭记儿。

四、《金线池》《谢天香》《玉境台》:具喜剧色彩;写女主人公生活缺失安全感、不满自身处境;侧面反

映封建时代女性地位卑下、受男性摆布。

1、《金线池》杜蕊娘、韩辅臣;《谢天香》谢天香、柳永;《玉镜台》刘倩英:形象群塑造反映出关对

社会问题尤其女性问题的关注、思考。

2、女性由于不了解生活真相,导致喜剧性误会,经历波折。

3、反映现实妇女担心遭受社会欺凌的心态,体现关对女性命运的人道关怀。

第四节《窦娥冤》、关汉卿的悲剧创作【09/10结合《赵氏孤儿》分析悲剧性】

一、元代:社会秩序失范,官吏贪赃、阶级冲突、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冤狱重重。

窦娥悲剧命运的偶然性,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必然性,有深刻典型意义。

二、窦娥:

1、具悲剧性格的人物:孝顺与抗争的对立统一

①悲剧原因:张驴儿横蛮行径、官府颠倒黑白;

②悲剧性格:在与恶势力斗争中呈现出来;

③遭遇:典型地显示出善良百姓被推向深渊的过程。

2、通过惊天动地的描写,唤醒世人良知、激发对不平世道的愤慨、催促为争取公平社会而抗争。

3、第四折窦娥誓愿应验:①关崇尚权力的思想局限;

②体现让受害者亲属惩治恶人、报仇雪恨的强烈愿望;

③寄寓对元代吏治的沉重疑虑。

三、其他悲剧作品:取材前代故事+融汇作家对当代现实人生的痛切感受=批判社会价值、震撼人心力度

1、《哭存孝》:阴险小人轻易害死英雄;《蝴蝶梦》《鲁斋郎》《五侯宴》从不同侧面写权豪劣绅的罪行、

普通民众性命难保的处境。

2、关悲剧作品的共同主旨:揭露人间罪恶的同时,高扬正义的旗帜

①悲剧主人公:意志顽强、坚定,敢与邪恶势力较量,表现善良人捍卫世间正义的壮烈、崇高。

②脉络:情绪悲愤→悲壮,剧情恶势力暂时得逞→正义最终胜利。

③悲剧末尾多出现“清官”:体现向往法正民安。

第五节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语言艺术

一、“场上之曲”:鲜明的剧场性。

二、注意尽快“入戏”:

1、洗练笔触交代戏剧情境、人物关系,重写主要戏剧矛盾,迅速引起观众兴趣:《窦娥冤》窦娥前19

年风雨仅在楔子与第一折中几笔带过。

2、重舞台效果:不分散观众对戏剧矛盾的注意力,在有限时间内赋予充实内容(以强烈戏剧冲突吸引

人)。

三、注意戏剧冲突节奏的处理:场面冷热调剂、张弛交替:《蝴蝶梦》。

四、擅于设悬念;解决悬念往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中:《望江亭》。

五、戏剧语言:本色当行,“曲尽人情,字字本色”

1、人物唱词在抒情中含鲜明的动作性,切合特定的戏剧情境:《救风尘》。

2、敏锐、精细地辨析语言:

①不同环境中,同一人物的语气/措词随情势心态变化而变:《谢天香》。

②戏剧语言性格化:据不同人物的身份/教养/地位设置不同语言风格,体现不同气质个性:《望江

亭》白士中、《窦娥冤》张驴儿。

3、博采现实生活的语言素材:谚语/俚语/成语/口头禅。

六、关剧语言艺术纯熟:杂剧作为代言体叙事文学臻于成熟的重要标志。

第三章王实甫《西厢记》舞台艺术的完整性、元代戏曲创作最高水平、“天下夺魁”

第一节《西厢记》作者、莺莺故事的创新

一、王实甫,与关同时而略晚。

二、《贩茶船》:妓女苏小卿、双渐、王魁;《芙蓉亭》韩彩云。

三、《西厢记》杂剧结撰、表现方式:

1、不同于:《西厢记诸宫调》说唱艺人从头到尾自弹自唱、其他元杂剧四折一个完整故事。

2、《西厢记》5本20折(连台本:由几个杂剧连起来演一个故事)

①每本第4折末尾:“题目正名”标志情节转折+〔络丝娘煞尾〕1曲上联下启沟通前后两本。

②部分突破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通例(第4本第4折:末与旦轮番主唱)。

3、突破杂剧规矩、借鉴院本/南戏:有助丰富艺术表现能力,细腻塑造人物,完美安排戏剧冲突。

四、改造董解元题旨:

1、董《西》:把《会真记》改写为青年男女为争取婚姻自由而与封建家长斗争;

把莺莺的爱与“报德”相联,歌颂爱情追求的同时,表明越轨行为有合礼一面;

莺莺:深受封建思想束缚又追求爱情的大家闺秀。

2、《西厢记》:“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

(1)才/貌并非张生莺莺结合的唯一纽带;

认为真挚爱情纯洁无邪,不必涂上“合礼、报恩”的保护色;

爱情是婚姻基础,“有情”就应同偕白首,一切阻挠行为/制度都应受鞭挞。

(2)宋→元思潮变化:

①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的教条越发松弛;

②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自觉要求尊重个人意愿、感情、欲望。

(3)关注“情”较关/白更进一步:关白祝愿已婚夫妇;王所祝的“有情人”则包括未经家长认可、自行恋爱私订婚姻的青年。

第二节《西厢记》戏剧冲突【04论述】

一、两组矛盾相互制约:一主一辅两条线索

1、老夫人—莺莺/张生/红娘: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

2、莺莺—张生—红娘:性格矛盾。

二、戏剧冲突

1、环境:地点—佛寺,时间—崔家归葬;

把春意盎然的事件放置在灰黯肃穆场景中,构成强烈矛盾:嘲弄封建礼教、喜剧色彩。

2、第一本楔子:揭示莺莺及其母感情差异,为冲突定基调。

3、矛盾开端:没有安排老夫人和崔张正面冲突,但在三人举动后处处笼罩老夫人的阴影,反映年青一

代和封建势力的矛盾酝酿。

4、第一个高潮:孙飞虎事件后赖婚,封建势力与年青一代矛盾激化。

5、之后:崔张以“非法”行为追求感情满足;

6、第二个高潮:“赖简”一折展现崔张、红娘性格冲突:

①莺莺:克服礼教影响+躲开老夫人耳目、利用红娘+小姐身份的矜持→“假意儿”。

②红娘:决心帮助小姐+不能明言、埋怨小姐耍滑+怕被小姐倒打一耙。

③张生:执着追求爱情+捉摸不清莺莺心思。

④老夫人的阴影:误会的产生动因,冲突转移到年青人内部,深化礼教和反抗力量。

7、“酬简”一折:崔张如愿以偿。

8、第三个高潮:“拷红”;红娘轻易消解老夫人的泰山压顶之势,反映封建力量外强中干的本质。

9、全剧最高潮:第五本

①张生衣锦还乡,郑恒出场。

②第五本=情节需要+清醒认识现实生活:年青一代和封建家长斗争的长期性、曲折性。

三、喜剧:冲突尖锐,基调乐观,格调轻松。

第三节《西厢记》人物塑造、语言艺术、社会影响

一、新人物形象:

1、崔莺莺:①炽热、赤诚追求爱情,大胆反抗封建传统的女性形象:始终把“情”摆在第一位,对张

生的爱纯洁透明。

②长期受礼教熏陶,性格热情又冷静,聪明而狡狯。

2、张生:①“志诚种”:执著、诚挚追求爱情(去掉功名利禄的庸俗、在封建家长面前的怯懦)。

②大胆追求爱情而又鲁莽痴迂。

3、红娘:①倔强:不满封建礼教捆束年青人。

②机智泼辣:大胆嘲弄封建教条。

4、红娘形象流变:①《会》无足轻重;

②董《西》不可缺少的助力:董意识到在强大封建压力前,才子佳人必须获得外

力帮助才能冲破罗网;反映下层人民对自身力量有所认识;

③王《西》认同爱情追求,故见义勇为、缘情反礼。

二、语言艺术:“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

1、“当行”:语言符合戏剧特点,能和表演结合,具有丰富动作性。

2、鲜明的个性化特点:

①唱词:根据人物不同身份/性格→不同风格:张生文雅、郑恒鄙俗、惠明粗豪、莺莺婉媚、红娘

鲜活泼辣。

②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与白描兼备:强烈戏剧效果。

③唱词大量置入唐诗宋词意象→诗剧。

第四章白朴、马致远

“元曲四大家”:关、王、马、白。

第一节白朴《梧桐雨》

一、少历战乱:沧桑感、失落感。

二、作品:

1、词集:《天籁集》,多颓唐凄楚之调“词语遒严,情寄高远”;

2、散曲:以本色语言抒闲情逸致。

3、杂剧:《梧桐雨》《墙头马上》。

三、《梧桐雨》:

1、李杨爱情生活、政治遭遇的历史剧:

①白居易《长恨歌》→唐宋坊间出现《杨太真外传》《玄宗遗录》→金元易代,关汉卿《哭香囊》

/庾天锡《华清宫》《霓裳怨》/岳伯川《梦断杨妃》/王伯成《天宝遗事》都亡佚。

②同题作品:同情/讽喻享乐。

《梧》:向经历过沧桑巨变的观众,宣示深刻沉痛的人生变幻的题旨。

2、第四折:把梧桐与杨李悲欢离合联系,写李隆基凄楚悲凉的心境。

3、梧桐:本身包含伤悼、孤独意蕴;以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见证,烘托凄怨感受。

4、戏剧冲突生动,笔墨酣畅优美,意境深沉含蓄,抒情性浓重,诗味醇厚。

第二节《墙头马上》

一、《墙头马上》喜剧色彩爱情戏:

1、素材:白居易《井底引银瓶》,内容相同、思想迥异:

①以洋溢的激情写女子大胆追求爱情,勇敢向封建家长挑战,歌颂婚姻自由。

②同素材作品:宋官本杂剧《裴少俊伊州》→金院本《鸳鸯简》《墙头马》→南戏《裴少难墙头马

上》→《墙头马上》以传统故事为框架,所写人物以现实生活为依据。

2、女主人公李千金:①爱情主动:市井女性敢作敢为。

②看重人格尊严:把婚姻自主看作人生权益,注重维护理想、人格。

③坚毅倔强:敢无视封建伦理道德,理直气壮地掌握自己命运。

二、艺术:①《梧》深沉意境、《墙》情节安排紧凑生动。

②善通过戏剧场面刻划人物形象。

第三节马致远、《汉宫秋》

一、“曲状元”。

二、创作情况:

1、现存《汉宫秋》《陈抟高卧》《任风子》《荐福碑》《青衫泪》《岳阳楼》《黄梁梦》《误入桃源》。

2、散曲:被辑为《东篱乐府》传世。

三、《汉宫秋》昭君出塞:

1、重写家国衰败之痛→在乱世中失去美好生活而生发的困惑/悲凉的人生感受(近《梧桐雨》)。

①乱世征象:官吏贪墨、文恬武嬉、宵小之徒如毛延寿兴风作浪→政权衰败。

②汉元帝:俨然多情才子,“不自由”。

③王昭君:是乱臣贼子横行时代的牺牲品。

2、艺术:①悲剧氛围浓郁:含蓄深沉地传达人生落寞、迷惘莫名的意境。

②体悟历史人生:通过戏剧冲突,抒发无法主宰命运的悲哀。

③“秋天”背景:突出萧瑟悲凉气氛,表达时代心理体验。

第四节马致远、神仙道化剧、《陈抟高卧》

一、马致远神仙道化题材:“万花丛里马神仙”

1、文化背景:全真教主张儒/道/佛三教合一,处世态度“外则应缘,内则养固;心上忘机,意不着物”,

珍重“吾身”、认识“真吾”,参悟生命真谛。

2、思想借鉴:与世俗社会保持不即不离的关系,求取心理平衡,化解生活种种痛苦。

二、《黄梁梦》钟离权度吕洞宾、《岳阳楼》吕洞宾度柳精、《任风子》马钰度任屠→全真教的传承关系(钟

传吕、吕传王重阳、王传马):

1、《黄梁梦》:

①吕洞宾形象:概括士子热衷功名利禄的共同心理。

②以现实为依据的梦境叙事、虚中有实:神仙道化题材→知识分子命运的寓言故事,高度概括官

场腐败、知识分子本性“迷失”,现实批判意义。

2、《陈抟高卧》陈抟:用世心+避祸心→封建知识分子在人世得失问题上的思想矛盾。

第五章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锺嗣成《录鬼簿》:成书于元至顺元年;按时间先后记录元杂剧作家生平、创作情况,分三类:

1、“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元杂剧第一批作家:

①籍贯/创作活动在北方;

②创作年代:金灭—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杂剧从兴起到繁荣;

③作家群:大都、真定、东平、平阳。

④作家流动交流频繁→北方戏剧圈:共同时代精神、总体风格+地域特色。

2、“方今已亡名公才人相知者”及“已死才人不相知者”。

3、“方今才人相知者”及“方今才人闻名而不相知者”。

第一节大都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纪君祥《赵氏孤儿》/杨显之《潇湘雨》/石子章《竹坞听琴》/王仲文《救孝子烈母不认尸》

一、大都作家群:①领袖关汉卿,联系密切,提高杂剧艺术、风格趋同。

②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纪君祥、杨显之、石子章、王仲文。

二、纪君祥《赵氏孤儿》:

1、浓郁悲剧色彩的历史剧,据《史记·赵世家》敷演成。

2、尖锐戏剧冲突、基调惨烈悲壮:奸臣屠岸贾残暴狠毒、程婴/公孙杵臼慷慨赴义的自我牺牲精神。

3、吻合反元复宋的民族意识:黑暗年代呼唤正义、讴歌为正义献身的自我牺牲精神、坚信正义必将战

胜邪恶的乐观精神。

4、人物形象塑造:在剧情安排、矛盾冲突中塑造具有不畏强权、见义勇为、视死如归等崇高品格的正

面人物形象(如程婴忍辱负重、沉着坚毅、视死如归)。

三、杨显之《潇湘雨》:

1、男子负心题材:崔通、张翠鸾。

2、反映封建知识分子与权贵相互利用而造成的婚姻悲剧。

3、破坏全剧悲剧性:崔通未受到惩罚而与翠鸾重续,反映作者无法找到解决办法的历史局限。

4、以心理描写见长:第三折融合荒郊空野凄凉景象、翠鸾的痛苦心情。

四、石子章《秦翛然竹坞听琴》:道姑郑彩鸾、书生秦翛然爱情故事

1、戏剧冲突:道家清规戒律、郑彩鸾追求世俗生活/情爱。

2、“独白”展示人物内心世界,肯定正常感情、生活要求,人性光辉。

3、情节多巧合,曲文晓畅而富情韵。

五、王仲文《救孝子烈母不认尸》:

1、歌颂:母亲李氏贤德刚烈、清官王翛然。

2、揭露:元社会道德沦丧、吏治腐败。

3、具体描写元军户生活。

第二节河北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一、概况:真定世侯史天泽、史樟父子宽容对待文人;名士如王若虚、元好问、白华白朴父子。

二、李文蔚《燕青博鱼》《燕青射雁》元杂剧中仅有的2部写燕青故事的戏:

1、揭露权豪横行无法、歌颂梁山英雄抗暴除害的反抗精神。

2、曲文本色质朴。

3、剧本头绪较繁,人物杂出,脉络欠连贯。

三、尚仲贤《洞庭湖柳毅传书》夫权束缚造成妇女命运悲惨:

1、本自唐传奇《柳毅传》,有神话色彩,折射现实社会图景。

2、柳毅:至诚书生形象;见义勇为、同情心的传统美德。

3、文辞本色而秀丽、关目紧凑而热闹,波澜迭起,境界阔大。

4、第二折曲白结合:体现说唱文学向戏曲过渡。

四、戴善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陶谷、秦弱兰:

1、故事出于宋人笔记《南唐近事》《玉壶夜话》。

2、鲜明的市民文学特色:讽刺陶谷假道学面目、揭示人性与道学的对立,凸显道学虚伪、不堪一击。

3、构思巧妙,意趣盎然,文辞天然本色,讽刺喜剧。

五、郑廷玉:

1、题材广泛、内容复杂:深刻批判元社会黑暗现象;

露骨礼赞封建伦理道德、佛道消极观念。

2、《看钱奴买冤家债主》周荣祖、贾仁:

①故事出自干宝《搜神记》“张车子”。

②主旨:借周、贾二人荣枯转换,宣扬贫富天定、因果报应思想。

③漫画手法涂抹贾仁守财奴形象:贪婪慳吝心理、伪善狡诈手段,具典型意义。

第三节山东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一、多东平人:世侯严实、严忠济父子重视文治;元好问、杜仁杰、高文秀、胡祇遹、王磐、杨奂、商

挺。杜仁杰《庄家不识勾栏》套曲,记录元早期杂剧演出实况。

二、水浒戏创作:高文秀《双献功》+康进之《李逵负荆》=元水浒戏双璧

1、康进之《李逵负荆》:

(1)农民英雄李逵形象:

①不允许任何人玷污梁山正义纯洁的起义事业。

②爱憎分明,嫉恶如仇;颇粗鲁莽撞,有小聪明。

③负荆请罪:豁达胸怀、勇于认错。

(2)运用喜剧手法:主要矛盾是从李逵、宋江性格引发的误会性冲突;严肃缘由生发一系列喜剧性情节,深化人物性格。

2、高文秀:“小汉卿”;元代写水浒戏最多;《双献功》

①李逵:敢做敢为的草莽英雄形象;突出细心机敏一面。

②关目紧凑,曲白质朴自然,切合人物身份+富有生活气息。

三、李好古《沙门岛张生煮海》张羽、龙女琼莲:

1、人神相爱:神话色彩,但反映人间男女青年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

2、削弱此剧思想意义:剧末二人升仙,落入神仙道化剧窠臼。

3、曲词清隽优雅,情节稍冗杂。

四、武汉臣《老生儿》:

1、社会伦理剧:财主家庭的子嗣、继承权纠纷。

2、刻划人物真切自然:刘从善、侍妾小梅。

3、宾白朴质本色:语言生动,曲白相生。

第四节山西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一、居于平阳;石君宝、于伯渊、赵公辅、狄君厚、孔文卿、李潜夫、李寿卿、刘唐卿、吴昌龄。

二、石君宝:

1、《秋胡戏妻》:

①故事源:汉刘向《列女传》、唐《秋胡变文》。

②加工改造妇女罗梅英形象:勤劳善良、坚贞操守、反抗精神。

③两场戏剧冲突:反抗李大户的逼婚、与秋胡斗争。

④曲词本色泼辣,吻合人物性格。

2、《曲江池》妓女李亚仙、书生郑元和爱情故事:

(1)故事出自唐《一枝花》;后白行简改写成传奇《李娃传》。

(2)与《李娃传》相比:

①删去:李娃参与鸨母用欺骗手段赶走郑元和;

改成:李娃维护自己的爱情幸福,和鸨母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塑造性格刚烈、敢于斗争

的下层妇女形象。

②暴露封社黑暗:郑父虚伪凶残,鸨母势利狠毒。

③最后团聚,弱化反封建,未脱《李》影响。

三、李潜夫《包待制智赚灰栏记》:公案剧、现实意义(反映元吏治腐败、下层妇女苦难)。

四、吴昌龄:元代写西游戏最多的作家(可窥见《西游记》成书前取经故事在民间流行的情况)。

第六章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元破南宋后,杂剧向以杭州为中心的南方戏剧圈转移。

第一节杂剧南移、衰落

一、南移路线:沿大运河、长江水路

1、杭州、扬州、建康、平江(苏州)、松江。

2、南移因素:①观众:南徙人口。

②熟悉中原话:南北语言汇集→“官话”系统。

③演出场所:杭州勾栏瓦舍众多。

二、南方戏剧圈杂剧三阶段:

1、一:元世祖13年—大德;北方已享名的作家,如关汉卿《望江亭》杂剧中插入南戏片段。

2、二:元武宗—元文宗天历、至顺

(1)北方籍:郑光祖、乔吉、宫大用、秦简夫。

(2)南方籍创作生力军:金仁杰、屈子敬。

(3)杂剧、散曲被奉为“乐府”正宗(周德清《中原音韵》总结北曲音韵、钟嗣成《录鬼簿》评剧)。

(4)创作中的南方人文色彩:①风格趋向典雅,题材多文人韵事、仙道隐逸;

②伦理题旨加强,积极精神消退。

③“本色、当行”并重,侧重辞藻华美,忽视剧作舞台性。

3、三:元顺帝—明初,杂剧走向衰落。

三、杂剧衰落原因:①体制缺陷:一人主唱形式有说唱文学痕迹,限制发挥;第4折多成强弩之末。

②南戏体制更优。

第二节郑光祖:南方戏剧圈杂剧作家成就最高

一、与关、马、白并开;存《倩女离魂》《梅香》《王粲登楼》《周公摄政》《伊尹扶汤》;

郑剧多为次本(元杂剧作家用同一题材作剧,后出者为次本)。

二、《倩女离魂》张倩女、王文举:

1、本事出于唐陈玄祐传奇《离魂记》。

2、浪漫色彩爱情故事写女子在礼教下的精神痛苦:

①倩女魂魄:大胆冲破礼教观念与心上人私奔,代表女性对爱情婚姻的渴望;

倩女离魂:寄寓挣脱礼教枷锁的女性心态。

②现实躯体:只能承受离愁别恨的煎熬;

病体恹恹:礼教下女性百般无奈的心态。

③封建时代女性的真实处境:渴求爱情婚姻+面对礼教禁锢。

3、词藻俊美,刻划人物细致入微;王国维“如弹丸脱手”。

三、《梅香》:模仿《西厢记》的爱情剧

1、唐裴度之女小蛮、白敏中的爱情故事,主角是婢女樊素。

2、与《西厢记》不同:①将《西》五本内容压缩于一本。

②青年男女发乎情止乎礼:追求爱情但未逾礼教。

③樊素唱词:文言化、引经据典,带文人气息,与身份不符。

④反映传统思想惰力对南方作家创作的影响。

四、《王粲登楼》:据王粲《登楼赋》虚构而成

1、情节平淡,人物塑造一般,但曲文挺拔,颇感人。

2、寄寓作者客寓他乡、终生不得志的感情;元代南下文人飘泊未遇的心境写照。

第三节乔吉、宫天挺

一、乔吉:题材均为才子佳人爱情故事,风格近郑,但语言更清丽

1、代表作《两世姻缘》韦皋、韩玉箫相爱:本于唐范摅《云溪友议》

①情节曲折,戏剧性。

②曲辞跌荡生姿,颇多丽词佳句。

2、《金钱记》唐韩翃、柳眉儿爱情纠葛:

①御赐金钱串作信物,贯穿全局。

②情节紧凑,环环相扣,曲折热闹,适于舞台演出。

3、《扬州梦》以杜牧、张好好韵事写自身景况,投合元文人风流自赏的风气。

二、宫天挺:

1、《范张鸡黍》范式、张劭:据《后汉书·范式传》改编

①歌颂朋友真挚情感、抨击仕途黑暗。

②词气激烈,痛快淋漓。

2、《七里滩》严子陵谢绝光武帝刘秀:

①借古讽今,愤慨现实政治黑暗,向往隐士生活(元后期知识分子普遍倾向)。

②感情激越奔放,笔力猷劲。

第四节金仁杰、杨梓、秦简夫

一、金仁杰:均为历史题材;《萧何月下追韩信》

1、写韩信怀才不遇的苦闷彷徨,尤其是“烟波名利”的两难处境。

2、曲文质朴雄浑:如第2折〔双高·新水令〕套传唱至近代。

二、杨梓:元杂剧作家中官位最高

1、《敬德不伏老》唐尉迟恭故事,据史书、民间传说改编。

2、《豫让吞炭》战国豫让报答智伯故事,强调“义”字。

3、《霍光鬼谏》演汉霍光,突出“忠”字。

三、秦简夫:元后期关汉卿本色派作家代表;作品触及许多具时代意义的道德观念问题

1、《东堂老》:

①人物:扬州富商赵国器,其子扬州奴,好友李实(“东堂老”)。

②传统商人形象:讥讽、鞭挞对象(《看钱奴》贪婪吝啬、《贩茶船》重利轻情),反映出轻视商品

经济的传统观念、以功名为正途的狭隘心态。

③《东》首次塑造正面商人形象:李实见财不昧,有情义、重言诺、诚恳可信;肯定商业行为正

当性,同情商人经营艰辛;接近近代进步思潮。

④反映元商人/手工业主人生观、道德观:

a.东堂老不讳言追求金钱:宣称通过正当途径获取财产、改变社会地位值得自豪;

b.否定贫富穷通皆由命的观念,肯定商人阶层注重实际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精神。

⑤元杂剧中写实性较强:真实描绘正直商人如何面对险恶商场、世俗偏见。

⑥关目紧凑,结构谨严,冲突鲜明,曲辞本色自然。

2、《剪发待宾》:取材于《晋书·陶侃传》

①虚构“巨富的财主”韩夫人。

②表现“母贤子孝”传统道德内涵。

③喜剧,元代士商通婚的现实写照。

四、南方戏剧圈中元后期剧作总体成就不高。

第七章南戏的兴起、《琵琶记》

一、戏文最早出现:浙江温州(旧名永嘉),称“温州杂剧/永嘉戏曲”/南词,在东南沿海发育成熟;

后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简称为南戏。

二、南戏《琵琶记》:戏曲创作的殿军,传奇的开山之祖。

第一节南戏的形成、发展

一、南戏:

1、早于北曲杂剧产生:宣和后由温州艺人创立→传到杭州、盛行浙闽→黄可道《王焕》戏文,盛行都

下→南宋末,南戏扩展到江西。(宋代城市繁荣促进)

2、体制:

(1)在宋杂剧体系完备、叙事性说唱文学高度成熟基础上出现:宋人词+里巷歌谣,曲牌连缀体制、用代言体搬演长篇故事。

(2)形式:综合众多伎艺优点(宋杂剧/影戏/傀儡戏/歌舞大曲/唱赚/缠令)、与诸宫调关系更密切、说唱文学是其叙事的主要来源。

(3)传播迅速的原因:兼采众长;与其他伎艺在表演上沟通,便于演员熟练掌握。

(4)与北曲相比的优点:

①用南方方音演唱,分平上去入四声(北曲入派分平上去三声)。

②用韵宽松:可据剧情需要作自由选择。

③音乐风格轻柔婉转,适合情意缠绵故事(北曲高亢劲切,宜于表现威武气概)。

④器乐伴奏以管乐为主,鼓/板为节(北杂剧以弦乐为主)。

⑤任何角色可唱,且有独唱/对唱/接唱/同唱/帮腔合唱多种形式:利于刻划各异人物(杂剧只能

一人主唱)。

(5)结构:以“出”为单位,人物上下场,出而复入,叫做一“出”。

一本长达几十出,演出时间长,南方温暖气候提供便利。

3、南宋戏文仅传《张协状元》:

①南宋戏文多出自书会才人之手,部分文人把南戏视作亡国之音。

②题材多爱情婚姻、家庭纠纷;罕见金戈铁马英雄。

二、《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早期南戏《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

1、《张协状元》南宋温州九山书会才人作、故事从诸宫调里移植:

①张协、王贫女,谴责书生负心婚变。

②采取调和做法,悲剧意识未能贯穿;为元后期将早期南戏悲剧结尾改为大团圆开先例。

③用南方流行词调、民间小曲;演唱方式具初期南戏特征(开场以说唱诸宫调引入、中间多游离

于剧情外的科诨穿插)。

④故事情节分两条线索:是南戏/传奇剧本惯用的双线结构的雏形。

⑤人物塑造细致:张协对贫女的态度不断变化、层层深入。

2、《宦门子弟错立身》:①完颜寿马、王金榜爱情故事。

②完颜与父亲的冲突:封建正统思想、市民阶层自由平等思想的矛盾。

3、《小孙屠》:①公案戏:揭露官府糊涂、吏胥不法,最后由名公昭雪。

②出现“南北合套”:即一支南曲间插一支北曲;说明南戏已注意吸收杂剧乐曲。

三、元灭南宋→统一局面→南北两个剧种汇聚:

1、沈和甫创“南北合套”:北曲刚劲+南曲柔媚。

2、贯云石、杨梓:改进南戏唱腔。

3、南戏形式灵活,易于移植改编杂剧作品,借鉴杂剧手法。

4、《琵琶记》《拜月亭》:标志南戏继杂剧后走向兴盛。

第二节高明《琵琶记》的悲剧意蕴

一、元末高明《琵琶记》:代表南戏最高艺术成就

二、《琵琶记》前身:宋戏文《赵贞女蔡二郎》

1、宋科举制度→书生发迹后弃妻现象→联姻成为书生与权贵利益结合的手段。

2、元书生地位低下,成为同情对象:

①元戏曲书生形象:或平庸怯懦,或迂阔拘谨,少光彩但不作鞭挞对象;

②元后期:正面歌颂书生志诚渐成主流;《琵》以同情宽恕态度刻划蔡伯喈,反映社会情态。

3、《琵》继承《赵》故事框架:保留“有贞有烈”赵五娘;

全面改造“全忠全孝”蔡伯喈书生形象(辞试/辞官/辞婚不从)。

4、《琵》“子孝妻贤”:

(1)强调封建伦理:希望通过戏曲教化观众、视南戏为“载道”工具;抬高南戏地位价值。

(2)能正视社会真实:肯定孝子贤妻的同时,揭示封建伦理本身矛盾,展示其引发社会悲剧。

(3)戏剧冲突:“三不从”

①第四出“强试”:冲突开端。

②入赘牛府,因伦理的不合理性,成为牺牲品。

③正面肯定封建伦理,但通过展示“全忠全孝”蔡伯喈、“有贞有烈”赵五娘的悲剧命运表示对

封建伦理合理性的怀疑,悲剧意蕴具有深刻性、普遍性。

第三节《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一、人物:心理刻划突出

1、蔡伯喈:知识分子软弱性格、复杂心理:①恪守礼教伦理观念→软弱,体现封建伦理本身矛盾。

②有情有欲/优柔寡断/委曲求全→性格复杂、人生悲剧。

2、赵五娘:①善良朴素、刻苦耐劳,体现中国妇女优秀品德。

②揭示礼教纲常造成其不幸。

③歌颂其“有贞有烈”,但更多揭露封建伦理纲常下女性隐痛。

3、蔡/赵形象:元后期戏剧逐步摆脱单线平涂的类型化写法,注意多角度展示人物个性、内心世界。

二、戏剧冲突:

1、两条线索:①蔡离家后遭遇;

②赵家中种种苦难。

2、广阔生活画面:蔡伯喈在荣华富贵中辗转无奈、赵五娘饥寒交迫。

3、关目安排:两条线索交叉进行,让不同场景对比衔接,加强悲剧气氛、人物性格更鲜明。

三、语言:

1、配合人物处境/两条线索,运用两种风格:赵语言本色、蔡词藻华丽(语言与环境/性格/心理)。

2、富动作性:唱词对白能与角色动作结合,成蕴味深厚的潜台词。

四、借鉴杂剧成就:以“临安感叹、糟糠自厌、祝发买葬”大套曲文抒写心理→延续《梧桐雨》《汉宫秋》

第四折因物起兴手法。

五、明代成为仿效典范:①双线结构:成为传奇固定范式。

②曲律:名家曲谱选录的主要对象、谱曲作剧的直接依据。

③新戏曲声腔兴起多从成功改编《琵》为开端。

六、影响:①“关风化”:明《五伦全备记》《香囊记》。

②“动人”、载道:影响《浣纱记》、“临川四梦”。

③“词曲之祖”。

第四节四大南戏、其他

一、元“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1、初出于民间艺人;长期演出中受戏班不断修订,带世代累积型特征。

2、经文人作家加工,较有文彩、可读性强,构成基本写定本。

二、《荆钗记》王十朋、钱玉莲求婚爱情悲剧:

1、歌颂“义夫节妇”夫妇之爱(与《琵琶记》强调“关风化”倾向一致)。

2、多方面突破儒家价值观、表现下层民众关切的社会问题:如何对待贫贱、处理夫妻关系等。

3、情节精巧,戏剧性强:①道具荆钗贯穿全剧,冲突纠葛层次分明,适于舞台表演。

②语言:“以真切之调写真切之情”。

三、《刘知远白兔记》书会才人编:

1、流浪汉登上皇帝位的传奇经历;创作意图“贫者休要轻相弃,否极终有泰时”。

2、民间文学特色、文字质朴通俗、保留农村风俗(报社/祭赛/保禳)。

四、《拜月亭记》:

1、根据关汉卿同名杂剧改编成。

2、背景:蒙古入侵金国的战争乱离。

3、歌颂青年男女坚贞爱情,批判王镇挟权仗势、嫌贫爱富,最后让有情人终成眷属。

4、广阔的社会风貌:超越一般才子佳人题材;通过重大事变,一一显现朝廷大臣/商店主人/小二的不

同生活道路,紧密结合环境、人物命运。

5、起伏跌宕,关目生动:①悲剧性事件中巧妙插入巧合、误会关目。

②对话机智有趣、喜剧色彩。

6、人物刻划细致、富喜剧性:对瑞兰内心活动、矛盾心理的描写。

7、语言天然本色:①唱词本色自然、与说白浑成一体。

②曲白相生,耐人寻味,增强语言表现力。

五、《杀狗记》孙华、孙荣、杨月真:

1、颂扬孝悌观念的社会伦理剧:强调手足之亲才真可信赖,狐朋狗友不足交。

2、现实意义:表现宗法社会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因财产纠纷而引起家庭破坏)。

3、曲文俚俗,艺术粗率。

六、四大南戏外《破窑记》《金印记》《赵氏孤儿记》《牧羊记》《东窗记》影响深远。

经明人典雅化改造,礼教伦理因素加强,少艺术。

第八章元代散曲

元曲=剧曲+散曲;

剧曲:指杂剧曲辞,是戏剧的组成部分。

散曲: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元散曲代表元诗歌创作最高成就。

第一节散曲的兴起、体制风格

一、散曲:

1、元称“乐府/今乐府”。

2、产生于民间俗谣俚曲:胡曲与汉乐结合,形成新乐曲→词渐和音乐脱离且只能适应原有乐曲。

3、体制:小令、套数、介于两者间的带过曲

(1)小令:又称“叶儿”;散曲基本单位

①基本特征:单片只曲,调短字少。

②联章体: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用以合咏一事/分咏数事,构成组曲(张可久〔中吕·卖

花声〕《四时乐兴》以四支同调小令分咏春/夏/秋/冬)。

(2)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来

①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成。

②各曲同押一部韵。

③结尾部分有〔尾声〕。

(3)小令、套数:散曲最主要两种体制,一短小精练,一富赡雍容,表现功能不同。

(4)带过曲:由同一宫调不同曲牌组成,曲牌不超3首、属小型组曲、无尾声,介于小令套数间。

二、散曲艺术个性、表现手法:

1、句式采用长短句,灵活多变、伸缩自如:

(1)根据内容需要,突破规定曲牌的句数。

(2)句式短则一两字,长可达几十字;采用“衬字”:

①衬字:曲中句子本格以外的字。

②曲调字数可随旋律往复自由增减:解决诗的字数整齐单调与乐的旋律繁复变化之间的矛盾。

③使语言口语化/通俗化,曲意活泼、穷形尽相。

2、语言风格:以俗为尚、口语化、散文化

①以俗为美:多俗语、蛮语(少数民族之语)、谑语(戏谑调侃之语)、嗑语(唠叨琐屑之语)、市

语(行话、隐语、谜语)、方言常语,生活气息浓郁。

②口语化、散文化:句法讲求完整连贯,省略语法关系。

3、审美取向:明快显豁、自然酣畅

①小令不排斥含蓄蕴藉。

②多借“赋”铺陈白描、可随意增句/衬字,有顶针/叠字/短柱对/鼎足对。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识记:一、神话的概念::所谓神话,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语)。 二、上古神话的保存:《山海经》,《诗经》,《楚辞》,《淮南子》 理解:一、上古神话的分类:(P35-39) ◆创世神话——盘古的故事 ◆始祖神话——女娲的故事 ◆洪水神话——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 ◆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史记?五帝本纪》 ◆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 除了以上这些类型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二、中国神话的民族特色:(与西方神话比较)(P40-41) (一)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的享乐精神更为明显。 (二)厚生爱民(如: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不重视普通民众,体现鲜明的天神(或英雄)情结。 (三)为公为群(如:尧杀子让位等神话) 西方神话突出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四)主张顽强抗争(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争神等神话) 西方神话宣扬命定。 总的来看:1.中国神话重点突出人本身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西方神话重点突出命运的主宰力量和人的自然本性。 2.中国神话的实质是将人神化,着眼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中心是“人”;西方神话将神人化,着重表现神的故事,中心是“神”。 第二章《诗经》 识记:一、《诗经》概况:包括数量、编订、分类、采集、传播等(P51-53)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编订——1.采诗说——派官员到民间收集民歌; 2.献诗说——很大部分由卿大夫所献; 3.删诗说——《诗经》经孔子删定。 分类——1.风,国风,各地的民歌; 2.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符合礼仪规范的乐曲; 3.颂,祭祀所以的音乐,歌颂祖先的功德。 用诗——政治参考书,社交工具书,国学教科书

006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大纲-2020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2020年本科插班生招生入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中国古代文学 一、考试的内容、要求和目的 1、考试内容: 第一编先秦文学(考核比重:15%) 本编的重点内容是《诗经》、《楚辞》等先秦诗歌,以及《春秋》、《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要求掌握: 1.概念:兴观群怨、笙诗。 2.上古歌谣《蜡辞》、《弹歌》、《涂山氏女歌》的内容、类型。 3.上古神话:中国古代记载神话最多的书籍是《山海经》;中国古代的四大神话保存在西汉的《淮南子》一书中,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4.《诗经》的相关知识点:风雅颂、赋比兴、《诗经》的六义、《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5.先秦叙事散文: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甲骨卜辞;《尚书》的基础知识;《春秋》的基础知识,《春秋》的写作手法:“春秋笔法”的定义;《左传》、《国语》、《战国策》的基础知识,《左传》的叙事艺术;《战国策》的艺术特色;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6.先秦诸子散文:《论语》、《老子》等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知识点;《孟子》、《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7.屈原与《楚辞》:屈原的生平和作品;楚辞的概念(三重含义);《离骚》的写作手法:“香草美人”的定义;屈原其他作品的相关知识点。 8.宋玉的代表作品。 第二编秦汉文学(考核比重:15%)

本编的重点是汉赋的发展情况;司马迁与《史记》;汉乐府与文人诗的创作。 要求掌握: 1.概念:骚体赋、梁园文学群体、七体、互见法、古诗十九首。 2.西汉散文:重点掌握贾谊、晁错、董仲舒的代表作品;《淮南子》的相关知识点;刘向的散文代表作及其在古籍整理编辑方面的贡献。 3.汉赋的发展概况;汉赋的类型及代表作家、作品;汉大赋的艺术特点。 4.司马迁与《史记》:《史记》的创作宗旨、《史记》的叙事艺术、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5.两汉乐府诗与文人诗的相关知识点、代表作家与作品。 6.班固和《汉书》:《汉书》的相关知识点、与《史记》的比较。 7.乐府诗的叙事手法;五言诗的起源与发展;《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征。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考核比重:10%) 本编的重点是建安文学、正始文学与陶渊明、谢灵运、庾信的创作、魏晋南北朝小说。 要求掌握: 1.概念:文学的自觉、建安风骨、正始之音、永明体、宫体诗。 2.太康诗风、左思的咏史诗、郭璞的游仙诗、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玄言诗的相关知识点。 3.陶渊明和田园诗的相关知识点;背诵其代表作;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陶渊明散文和辞赋的代表作。 4.南北朝民歌:南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收集和分类。 5.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分类和代表作家、作品;中国小说的起源。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考核比重:20%) 本编的重点是唐代诗歌和散文的发展历程;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元白诗派;韩孟诗派;另外,还要掌握韩愈、柳宗元的唐代“古文运动”;唐传奇的相关知识;词产生的原因及花间词、南唐词的相关知识点。 要求掌握: 1.初唐四杰、陈子昂、张若虚、刘希夷。 2.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

中国古代文学史体裁分类归纳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体裁分类归纳大纲 1、诗歌 关于诗经:结构,分类及标准,流传时间及作者,诗的起源,孔子删诗说,六义说,变风变雅,四始说,汉诗四家 国风:大致内容分类,代表性诗章,艺术特色 雅颂:大致内容分类,周民族史诗的篇章,大致内容 诗经的艺术成就及对后代文学的影响:内容,形式 楚辞:新诗体,社会文化渊源,代表作家及篇章 离骚:时代背景,情志内容,艺术特点 屈原的其他作品:九歌,九章,天问,招魂的艺术特色 屈原的文学史地位及影响 宋玉的九辫:艺术独创性,悲秋母题 乐府:源流,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思想内容,时代精神,艺术特色,名篇分析 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分析 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古诗十九首: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名篇分析,后世批评 文人诗与民间乐府诗的承继关系和异同 概述建安风骨:时代北京,代表作家,基本特征,后世影响 曹植艺术成就:继承与开拓,艺术特色,后世批评 嵇志清俊,阮旨遥深,左思风力 陶渊明:诗风特色,名篇分析,后世影响 谢灵运:艺术风格及其得失 鲍照:艺术风格及成就 永明体:代表作家,艺术上的得失 宫体:代表作家及其得失 庾信人生两阶段诗风转变及其文学史地位 南北朝乐府民歌产生的社会背景:南北之异,艺术特色,对唐诗的影响 分析西洲曲和木兰辞 唐诗繁荣的时代背景,兴盛原因 初唐四杰的诗风,贡献,后世评价 沈宋与律诗的确立 山水田园诗派之王孟: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异同,名篇分析 盛唐边塞诗派之高岑:时代背景,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异同,名篇分析 概述诗家天子(七绝圣手) 李白和杜甫:思想内容,艺术成就,文学史地位,后世评价 李杜之争:褒贬,得失,学李和学杜 新乐府运动:代表作家,文学主张,创作实践,历史意义 白居易艺术成就 概述大历十才子及其创作得失 刘禹锡与柳宗元 韩孟中唐奇险诗派作品形式,风格特色 郊寒岛瘦,诗鬼 小李杜:西昆体的得失及其后世影响 欧阳修和王安石

中国文学史考试大纲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名称:中国文学史考试科目代码:[708] 一、考试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现象、文学思潮,各种文体的发展及变化情况,要求掌握中国文学史上代表性作家的代表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章《诗经》 1、《诗经》六义 2.《诗经》内容题材、艺术特色。 第二章历史散文 1、《春秋》笔法 2. 《左传》艺术成就(熟读《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晋公子重耳之亡》等篇章)。 3、《战国策》的叙事特色 第三章先秦诸子散文 1、联系作品,论述《孟子》的艺术特色及其影响 2、联系作品,论述《庄子》散文艺术特色 第四章屈原与楚辞 1、什么是楚辞? 2、屈原诗歌的艺术成就(熟读《离骚》、《山鬼》、《涉江》等) 第五章汉赋的特征、渊源及其繁荣原因 1、汉赋的形式体制特征与渊源 2、汉赋的题材、内容与其思想意义、艺术特色。 第六章《史记》 1、《史记》的性质与体制 2、《史记》的思想内容。 3、全面掌握《史记》在人物形象塑造、叙事、语言等方面的艺术成就,能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第七章汉乐府诗歌 1、“乐府“释义 2、汉乐府内容题材、艺术特色。 第八章汉代五言诗

1、《古诗十九首》的思想、艺术特点 2、古诗十九首概念 第九章建安文学 1、曹操在文学上的成就 2、曹丕在文学上的贡献 3、曹植五言诗的成就与特色 4、“建安风骨” 5、“建安七子” 第十章正始作家与西晋时诗人 1、阮籍五言诗艺术特征 2、左思《咏史》诗的思想、艺术特点 第十一章陶渊明 1、陶诗的“静穆”、“金刚怒目”在其作品中的体现。 2、结合作品深入全面把握陶诗的艺术特色 第十二章南朝诗文 1、谢灵运山水诗创作的成就与不足 2、鲍照对诗歌题材的开拓及其艺术成就 3、“永明体”的特点及代表作家 4、南朝“宫体”诗的特点及代表诗人 第十三章南北朝民歌、诗文 1、南北朝民歌内容及艺术特色。 2、庾信的诗文成就及其文学史地位。 第十四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1、志怪小说概念、《搜神记》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点。 2、志人小说概念、《世说新语》的艺术特色。 第十五章唐代诗歌 1、唐诗繁荣的原因 2、初唐四杰在唐诗发展历程中的贡献与局限 3、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及其评价 4、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5、王维诗的艺术特点 6、高适、岑参诗创作的不同特点 7、王昌龄七言绝句取得的成就 8、李白乐府与歌行、七言绝句各自特点与成就. 9、人称杜甫为“诗史”、“诗圣”,如何理解?杜甫诗艺术特色及诗歌史地位?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复习提纲

先秦文学 《诗经》 篇目&时代:305+6 西周初-春秋中叶 作者:社会多阶层 四家诗“鲁诗”、“齐诗”、“韩诗”三家诗和“毛诗”的合称。《鲁诗》因鲁人申培而得名;《齐诗》出于齐人辕固;《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则由其传授者毛公而得名。 赋铺陈直言 比(1)类似于修辞的“比”(2)“比体诗” 兴(1)有比喻或象征意义的兴句(2)烘托环境,创造气氛的兴句。 (3)与下文内容无关联的兴句 《春秋》 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 以记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外交、军事活动为主,真实、生动、深刻地反映了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社会矛盾。 散文成就:主要表现在叙事、记言两方面。 叙事:1.长于写人 在事件中写人,塑造人物真实、生动,有个性。 善写人物性格的发展(重耳)。 即使是出场次数不多的人物也塑造得非常生动。(季隗、怀嬴、崔杼) 2.善于叙战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全景式地叙写,如晋楚城濮之战;基本不写战争,而重在写战前、战后与战争有关的许多事件,如秦晋殽之战。 注重描写战争中的人。 写战争情节细大不捐,生动逼真。 记言:用简练而接近口语的文句,表达当日巧妙词令,尤其长于外交辞令。 如烛之武退秦师事。 如重耳对楚王,虽落难,亦极自尊,不卑不亢,不失国家尊严。 文学成就 1.发展了《春秋》编年体,为历史著作撰述方法提供典范。自此,修史重文采,重叙事和刻画人物,《战国策》、《史记》受其影响。 2.叙事、记言的艺术经验长远影响着后代叙事与议论散文的创作。唐宋以后古文家多摹《左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古代小说的发展。 春秋笔法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

填空: 1.诗经是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 2.现今所见《诗经》共305篇 3.诗经的流传:(三家诗)汉代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古文学派毛亨传的《毛诗》,流传至今的为《毛诗》。 4.《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西周前期的作品最值得重视的是五篇歌咏周族始祖和先公先王的诗:《大雅》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6.《国语》以记言为主。 7.《孟子》为语录体散文。其文学成分表现在叙事和抒情两个方面。 8.《赋篇》的作者是荀子. 宋玉有《九辩》一篇 9.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10.九歌的篇目和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天神)、《云中君》(云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东君》(日神)、《大司命》(掌管寿命的神)、《少司命》(掌握子嗣的神)、《河伯》(河神)、《山鬼》(山中之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和《礼魂》(送神总曲)。 11.五四运动以后的研究者常称这些西周以前的诗为周族的史诗. 12.《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统称“春秋三传” 13.汉代文学领域得到了大规模拓展,最引人注目的是赋。赋分为抒情小赋和体物大赋两类 14.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15.汉代文学在诗歌上的进展最重要的是五言诗的兴起和叙事诗的产生、发展 16.现存汉代最早的抒情赋是贾谊的《吊屈原赋》 17.汉武帝的《秋风辞》是第一篇中国文学史上抒写人生的本然情绪 18.枚乘《七发》大赋的开始 19.西汉中期的体物大赋作家除了司马相如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王褒。他的《洞箫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写音乐的作品 20.贾谊最著名的是《过秦论》和《论治安策》 21.晁乘的政论文《论贵粟疏》 2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到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是全书的大纲。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史记》的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1、先秦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先秦史中国文化发生和初创的时期,是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这时所确 立的文化精神对后世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先秦文学作为先秦文化的一部分以其独有的魅力昭示着中国强大的生命力。 2、我国最早的文学是什么?现存最早的歌谣是什么? 上古歌谣;《弹歌》 3、什么叫神话?上古神话主要保存在哪些文献资料中?保存最多的是哪部书 籍? 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①文献资料:《山海经》、《淮南子》、《楚辞》、《列子》等②出土资料:简帛、 壁画、器物等。 《山海经》 4、举例说明古代神话的内容、性质和意义。 内容:①创世神话(解释天地开辟,万物起源)如:女娲补天:生动的反 映了母系氏 族时期我国原始先民与自然作斗争的伟大气魄; ②自然神话(解释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写兽草本等)如:《述异记》中盘 古的故事:表现出先民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表明他们从事物变化的初步 认识中产生了简单的进化概念,体现了人类创造世界的伟大真理。 ③英雄神话(同自然和权威进行斗争)如后羿射日:对自然和为民族除害 的英雄的赞颂,也含有赞扬优良的劳动工具和巧妙的劳动技术 ④战争神话(有关民族来源,祖先诞生,氏族部落战争和部落中能人,首 领等人类社生活方面),如黄帝伐蚩尤:反映了氏族社会部落之间的相互斗争,战争描写富于艺术想象,再现上古社会的原始风貌。 性质: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对自然及社会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是人类早 期不自觉地艺术创造。 意义:①反映我国原始先民与自然作斗争的伟大气魄与力量; ②体现了人类创造世界的伟大真理; ④表现了对英雄的赞美,再现了上古社会原始风貌。 5、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有哪些主要影响? ①神话中乐观进取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征服自然地气概,对后代文人 及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②神话是我国非写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其想象、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成为 非写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质; ③神话还是我国古代文学素材和文学形象的宝库,许多创作都借用了神话的 素材和形象,进行艺术再创造而闪射出奇异光彩。 6、中西方神话的比较。 ①中国神话零散,希腊神话有严密的体系; ②中国神话大都半人半兽,将人神话,希腊神话则具有浓厚的人情味,将人 神话,人神同形同性; ③中国神话女性地位较高,希腊神话推崇男性神; ④中国神话无爱神;西方有丘比特之箭;

古代文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汉 1、汉赋:赋是一种富有文采要求协韵的、讲究铺陈侧重状物的、兼具有诗歌与散文特征的特殊文体。汉赋是盛行于两汉的赋,有大赋和小赋之分。 大赋:多写宫观园林之盛以夸炫帝王穷奢极侈的生活;在铺陈夸饰之后,篇末每每加上一个“讽谏”的尾巴,篇幅较长,规模壮阔,好些是长达千言以上的巨制;多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韵文和散文相夹杂,铺陈排比,文辞瑰丽,并喜用冷僻字眼以示高奥典雅;句式不拘,以四言六言为主,也有三言、五言、七言,甚至长达十言以上者。句段之间常选用恰当的关联词语作为承接的机纽。 七体:像七发这种以七段成篇的结构体制,引起后来许多作者的模仿形成的专体,号为“七体”。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汉赋四大家,标志着大赋的内容、风格的成熟。其典型的代表作品: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美人赋》。扬雄:《河东赋》《校猎赋》《长杨赋》。班固:有《两都赋》闻名天下。张衡:散体大赋以《西京赋》、《东京赋》最为有名。 2、《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它创造了纪传体的形式。《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它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它既反映出几千年错综复杂的历史面貌,又刻画出一大批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这样用纪传体来写历史是司马迁的开创。 《汉书》:《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四史》:史记汉· 司马迁汉书 · 班固后汉书南朝宋· 范晔三国志晋·陈寿 3、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玄言诗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玄言诗是东晋的

中国古代文学考试大纲培训资料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 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名称: 819中国古代文学 适用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 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内容结构(考试的内容比例及题型)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第一部分约52分 第二部分约52分 第三部分约46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解释题(概念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简述题): 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分析论述题(综合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科目考试内容包括“中国文学史”等1门专业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文学史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第一部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本部分重点:第二、三、五、七、九、十一、十三章 第一章上古文学

第一节文学起源与原始歌谣 第二节古代神话 第二章《诗经》 重点:国风。 第一节有关《诗经》的几个问题 一、《诗经》的分类 二、《诗经》的编订与传布 第二节《诗经》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诗经》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一、艺术成就 1.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形式上以四言句式为主,杂用三、五、七、八言;多采用隔句押韵的方法,也有句句韵及其它押韵法。在结构上,大都采用重章迭句、反复咏唱的形式,造成一种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二、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 重点:《左传》《战国策》。 第一节《尚书》《春秋》 第二节《左传》《国语》 一、《左传》 “春秋三传”。文学价值。 二、《国语》(国别体史书) 第三节《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经汉刘向重加编校。民本思想。文学价值。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 重点:第一节之第一,第二节,第三节之《庄子》 第一节《论语》《墨子》 一、孔丘和《论语》 二、墨翟和《墨子》 第二节孟轲和《孟子》 第三节《老子》《庄子》 第四节《荀子》《韩非子》 第五章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楚辞 重点:《离骚》《九歌》 第一节楚辞的名称及来源 第二节屈原的生平 第三节《离骚》和屈原的其它作品 一、《离骚》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课程教学大纲精品文档1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必修学分数: 3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适用层次本科应修基础课程 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文系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元明清文学构成了另一个高潮,即迎来了俗文学的的繁荣时代。传统文学样式退居次要位置。因此,在元明清文学的教学中,既要注意突出新文体小说和戏曲的地位,理清小说和戏曲的发展线索,掌握小说和戏曲的体例和形式特征。同时,也要注意元明清文学的集大成的特点,对诗文等传统文体的新特征要有所了解,形成对元明清文学的整体认识。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的教学中,所要达到的目的:其一,以文学史为纲,以作品为目,两者交织进行,使学生对这一阶段的中国古代文学形成完整的认识。其二,通过对新的文学样式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理解文学史上创新意义。其三,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激发出他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达到的要求:其一,掌握各种文体演变发展线索、文学流派和主要成员的艺术风格。其二,能够运用小说和戏曲理论分析作品和文学现象。其三,从较高层次上把握各类作品的美学特征。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元杂剧概述 1、教学基本要求 此章难度比较大,多数内容学生在中学没有涉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杂剧的体制特征,能够读懂杂剧剧本。了解重要的作家和作品。 (1)识记:诸宫调、元曲、元杂剧、折、楔子、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爱

情剧;曲状元; 花间美人、水浒剧。代表作家和作品;记住重要的作家和作品;默写一些经典的唱词。 (2)领会:中国戏曲形成的过程;元杂剧的体制及形式特征;元杂剧前期和后期的差别;《汉宫秋》的艺术特色。元杂剧形成的原因。叙事文学成为主流;自然与显畅的审美情趣 (3)应用:论述元杂剧繁荣的主要原因。 2、教学内容 (1)基本内容:其一,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特征。其二,元代文学形成的背景。其三,元代文学的主要特色。其四,元散曲的特征、类型。其五,元杂剧的特征。其六,南戏和讲唱艺术。其七,中国戏曲形成的过程。其八,元杂剧体制及形式特点。其九,元杂剧发展概况和分期。重要作家、作品述评: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白朴的《梧桐雨》和《墙头马上》;康进之的《李逵负荆》;高文秀的《双献功》;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2)难点与重点:Δ元杂剧体制特征;Δ南戏的体制特征;*元杂剧的形成原因;*元杂剧的形成过程; 第二章关汉卿 1、教学基本要求 关汉卿是元杂剧艺术的代表作家。 (1)识记:关汉卿历史剧的代表作;公案剧的代表作;历史剧的代表作。 (2)领会:关汉卿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关汉卿主要剧本的内容;艺术成就;戏剧冲突的特征;关汉卿悲剧作品的特色。艺术上的奠基意义。 (3)应用:分析窦娥形象。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最全大纲复习资料完整版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大纲复习资料完整版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上古歌谣 第二节神话传说 第二章《诗经》 第一节《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第二节社会政治诗 第三节情爱诗 第四节史诗及其他 第五节《诗经》的文学成就 第三章先秦散文 第一节历史散文 第二节诸子散文 第四章屈原和楚辞 第一节楚辞的产生 第二节屈原及其创作 第三节《离骚》 第四节屈原的其他作品 第五节宋玉及其他楚辞作家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一章秦汉散文 第一节李斯与秦代散文 第二节贾谊与西汉初期散文 第三节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 第四节东汉散文 第二章司马迁与汉代史散文 第一节司马迁及其《史记》写作 第二节《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第三节班固《汉书》及东汉其他历史散文 第三章汉代辞赋 第一节贾谊,枚乘与汉初辞赋 第二节司马相如扬雄 第三节西汉中后期其他辞赋作家及东汉辞赋的承变第四章汉代诗歌 第一节乐府民歌 第二节五言诗的起源 第三节《古诗十九首》及其他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建安风骨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 第二节曹植 第三节建安七子及蔡琰 第二章正始之音 第一节时代思潮与正始诗歌第二节阮籍诗 第三节嵇康诗第三章两晋诗坛 第一节太康诗风 第二节左思与刘琨 第三节游仙诗与玄言诗 第四章杰出诗人陶渊明 第一节陶渊明的生平及思想 第二节陶渊明的诗歌 第三节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 1

第五章南北朝诗歌 第一节南朝诗歌 第二节北朝诗歌 第三节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赋 第一节建安赋作的繁荣 第二节两晋赋坛的多样化倾向 第三节精致化的南朝骈赋 第四节北朝赋与庾信 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散文 第一节魏晋文章 第二节南朝骈文 第三节北朝散文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小说创作的繁荣 第二节志怪小说与《搜神记》 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第一节魏《典论?论文》与《文赋》 第二节刘勰《文心雕龙》 第三节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 第三节钟嵘《诗品》及其他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 第一节隋代文学 第二节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 第三节杜审言与沈,宋 第四节陈子昂与张若虚等 第二章盛唐诗歌 第一节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 第二节王翰,王昌龄,崔颢等豪侠诗人第三节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 第三章李白第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性格 第二节李白的乐府歌行 第三节李白的绝句 第五节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第四章杜甫 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第二节杜诗的“诗史”性质及写实手法第三节杜诗的沉郁顿挫和律体成就 第四节杜诗的集大成和对后世的影响第五章大历诗坛 第一节韦应物与刘长卿 第二节大历十才子 第三节顾况,李益 第六章中唐诗歌 第一节白居易,元稹等人 第二节韩愈,孟郊 第三节李贺 第四节刘禹锡,柳宗元 第七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第一节李商隐 第二节杜牧,许浑 第三节贾岛与姚合 第四节皮日休,陆龟蒙,司空图等 第八章唐代散文 第一节唐代古文运动 第二节韩,柳散文的杰出成就 第三节晚唐的讽刺小品文 第九章唐传奇与变文,俗讲 第一节唐代传奇小说 第二节敦煌变文与俗讲 第十章唐五代词 第一节早期的民间词与文人词 第二节温庭筠,韦庄与花间词 第三节冯延巳,李煜与南唐词

大纲整理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第一节 辽代文学 辽代诗歌:诗人多为统治阶级上层人物。 识记:耶律倍及其《海上诗》 耶律倍:曾被立为皇太子,自幼好读书,不喜射猎,从汉族文人张谏学习汉文化,知音律,善书画,能为五言诗,博学多才。《海上诗》:“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是一首失意的悲歌。 识记:耶律洪基及其《题黄菊赋》 辽道宗耶律洪基有诗文集《清宁集》,他的《题黄菊赋》是一首流传很广的诗作。 理解:寺公大师《醉义歌》 寺公大师:《醉义歌》,长达一百二十句,是辽诗中最长诗篇。全诗写得慷慨,气势流贯,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耶律楚材《醉义歌序》将它称之为辽诗的“绝唱”,以为“可与苏、黄并驱争先耳”。 理解:辽代诗文体现着民族文化融合的特点 《醉义歌》原为契丹文,经耶律楚材译为汉语后流传于世。诗人以饮酒为契机,纵情放歌,自比陶渊明和李太白,脱形迹于醉乡,杂糅儒、佛、道思想以求解脱。 虽然所有事典和思想旨趣均来自汉文化,采用的也是汉诗歌行体的抒写方式,但融入了契丹民族刚健质朴的粗犷气质,体现着辽代诗文体现着民族文化融合的特点。 识记:契丹女诗人萧观音、萧瑟瑟 萧观音:契丹族女诗人,懿德皇后。曾应制赋《伏虎林》诗。 萧瑟瑟:聪慧娴雅,工文墨,善诗歌,作《讽谏歌》。 识记:汉族诗文作家赵延寿、王鼎 除契丹族作家外,辽代还有一些汉族诗文作家,只是从诗人作家的人数到作品 的数量,都不及契丹族。比较有成就和影响的有赵延寿、王鼎等。 第二节 金代文学的发展 识记:金初文坛作家构成 金初文坛由两部分人组成: 1、由辽入金的文臣,他们很少有作品流传。 2、活跃于金初文坛的是由宋入金的文士。 理解:金初主要诗文作家(名字+代表作) 1.初期:借才异代

《中国古代文学》(四)考试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四)考试大纲 说明: 理解——指要求有比较透彻的认识,知晓因果关系。 识记——在了解的基础上,能够复述知识的要点。 了解——对要点有所认识,即一般性的了解。 应用——将所学原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实现知识的迁移。 背诵——熟记经典作品并能默写出来。 第五编宋代文学 第一章宋代前期诗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宋初文坛的一般情况,掌握不同的创作倾向与文学思潮,明确宋初诗文的沿革新变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了解 宋初诗人的生平状况 (二)识记: 1、西昆体 2、王禹偁 3、晚唐体 4、九僧诗 (三)理解: 1、宋初诗风流行的原因、 (四)综合运用: 1、对复古思想的评价 (五)背诵: 1、《村行》 2、《山园小梅》 第二章柳永和北宋前期词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北宋前期词坛的创作概貌与主导倾向,掌握欧阳修、晏殊、王安石、范仲淹诸家词的特点及其在词的发展史上的地位,重点把握柳永对词的开拓及柳词的贡献。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识记: 1、慢词 2、张先词 3、珠玉词 4、六一词 5、婉约词派 6、柳永生平 7、乐章词 8、豪放词派 (二)理解: 1、晏殊与欧阳修词 2、范仲淹与王安石词 3、柳永词的艺术特色 (三)综合运用: 1、柳永在词的发展史上的地位 2、对慢词有切实的体会 (四)背诵: 1、《鹤冲天》(黄金榜上) 2、《浣溪沙》(一曲新词) 3、《木蘭花》(龙头舴艋) 4、《踏莎行》(侯馆梅残)* 5、《蝶恋花》(庭院深深) 6、《雨霖铃》(寒蝉凄切)* 7、《望海潮》(东南形胜)*

8、《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 9、《渔家傲》(塞下秋来) 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宋代诗文革新运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北宋前期诗文创作的概貌,掌握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创作特点及对宋代文学的突出贡献。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识记 1、王令的诗 2、王安石早期诗歌创作 (二)理解 1、欧阳修的革新主张 2、欧阳修的文风 3、王安石诗风的变化 (三)应用 对主要作家诗文的赏析 (四)背诵 1、《汝坟贫女》 2、《戏答元珍》 3、《河北民》 4、《泊船瓜州》 5、《题西太一宫壁》 6、《岳阳楼记》 7、《醉翁亭记》 8、《淮中晚泊犊头》 第四章苏轼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苏轼的生平思想与创作概貌,掌握苏轼的人生观、革新的文学思想以及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整理 1、神话的基本特征: 2、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3、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4、《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5、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6、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7、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即《大雅》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 8、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9、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10、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11、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 12、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13、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 14、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极其寓言的特点。 15、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 16、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17、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18、试论《庄子》寓言特色。(即《庄子》的文学特色) 19、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20、简述《招魂》的艺术特色。 21、试叙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22、试论楚辞的文体特点。 23、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 24、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25、试论《九辩》的艺术特色极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26、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27、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8、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9、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30、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31、简述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32、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33、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34、论述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35、论述班固《两都赋》。 36、论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37、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38、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39、试叙《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40、试叙《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41、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42、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43、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中文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英文名称Chinese classic litrature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戏剧影 开课单位文学院 视文学 总学时270 (理论:270 实验实习: ) 学分15 先修课程后续课程 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确定的六门主干课之一,作为一门基础的、传统的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乃至整个人文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程的任务: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的基本状况,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从文学层面了解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 2、使学生具有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较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容及基本艺术特征。 3、使学生掌握一般研究方法,具有借助文献独立地分析、评论作家及其作品,认识与把握文学史现象,能够写出具有一定观点的、符合基本学术规范的、文字流畅的学术论文。 4、使学生能将古代文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培养良好的人文修养。 三、课程基本要求 理论和知识方面:讲授中国古代三千年文学发展史的基本过程,包括各主要阶段的主流文学思潮与创作倾向、主要文体演变史、各时期重要代表作家与作品,以及基本的文学理论知识。要求讲授清晰、准确、生动,达到宏观概括与微观深入相结合,以及历史同情与当下理解相结合。 能力和技能方:能够将以上内容与具体作家、作品的认识与阅读相结合,进行独立的分析与鉴赏,具有一定的判断与研究能力;具备本学科普遍认可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全日制本科毕业生的专业标准,能够出色完成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及较好适应与中国语言文学相关的其他工作岗位的要求。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在三年六个学期内完成,每学年90学时,上学期安排54学时,下学期安排36学时本大纲依据国家教委高教司编《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编制,简要列出规定的教学范围及相关建议;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关内容、进度与教学方法等问题的处理,由主讲教师自定。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考试大纲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课程代码:00539(实践)2011年9月版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文学史是一门强调文学的阅读、理解与欣赏的课程,而中国古代文学史除此之外,同时还是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课程。因为一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其实承担了复杂的传统文化现象,二来真正地理解与欣赏这些作品,若没有相应的文化知识,就会难以深入。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习,了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了解不同时期作家作品的特点,把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方式,能够独立进行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 在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中,能够利用工具书与知识积累扫清语言障碍,并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在此基础上获得文学的熏陶与审美的教育。也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解析古代文学作品。 三、中国古代文学史实践部分设计的目的 中国古代文学极为丰富,而文学史只是提供一个框架,真正的能力需要更多的实践部分来加深、来充实。所以特设这一环节,以强化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自主学习与延伸性学习。因此,实践考核主要内容在于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与感受能力。其重点不在于知识的记忆,而在于对具体作品的解读与领悟能力。 第二部分实践环节设计的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目标 考察学生通过学习,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只是记、诵式的知识性把握,重点在于考察这些知识的能动性与生成性。即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应用于实践方面的程度。 二、实践环节命题要求 1、与笔试环节的考试方式要体现出两个环节侧重点的不同。实践环节的考察要注重实践能力的考察。 2、一般来说,实践环节考察的范围尤其是题干材料应出自教材之中;但如果有个别材料虽并不在教材之中,但此类作品的解读在教材中亦有论及,则亦可当作对学生学习中的知识迁移之考察而进入这一环节。 3、实践环节的具体要求,请参见样题。 4、本环节考核方式为小论文,当堂提交,分值为50分。具体的考试时间和地点、考核范围及要求等,每次报结束后请关注北京考试院网站自考信息发布。 5、本课程按150分制计分,90分为及格。分笔试和实践两部分考核,笔试满分100分,实践满分50分,笔试与实践须分别报考、单独计分,不分别设置及格线,两部分成绩之和90分为及格。考生可笔试、实践分别多次参加考试,以每部分的最高成绩之和为最终成绩。

大一古代文学考试内容整理

大一古代文学考试内容整理 1. 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和原始的宗教 2. 神话(名释)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3. 简要说明上古神话的特点 A 记录分散,多有异词,不系统 B 突出为工为群的无私精神 C 很早就被历史化,幻想的能力不断弱化,不断流失 4.流传至今有文字记录的上古歌谣是《弹歌》《蜡辞》 5.记载上古神话最为集中的三部古籍《山海经》《淮南子》《楚辞》 6.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因此总篇目为311篇,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十五“国风”有诗160篇,大雅,小雅一共105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7.诗学四家(名释)汉代《诗经》研究有不同派别,其中最重要的有四家,他们是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鲁诗》为鲁人申培所传,《韩诗》为燕人韩婴所传,《齐诗》为齐人辕固生所传。三家诗为今文诗学,并立于学官,魏晋以后先后失传。《毛诗》为毛亨、毛苌所传,虽比三家诗晚出,但学有渊源,又经学大师郑玄作笺,流传至今。 8.诗六义: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就是陈述铺叙。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 9.简要说明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地位。 A《诗经》特别是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现得“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它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而不要把文学看成流连光景,消遣闲情的东西。 B~还以鲜明的事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真正的诗歌史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 C~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在文学史上永远闪烁着不朽的光辉。 10.微言大义(春秋笔法)用很少的字来说出最重要的正义和非正义。用微言大义这种方法来记录历史就叫做春秋笔法。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词准确,浅显平实,表现出修辞学的发展,例如禧公十六年书曰:“春,王正月,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寥寥几字,叙述错落有致。这种笔法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严格倾向性,也产生了消极作用。 11.中国最早的编年史是《春秋》 12.春秋三传(名释)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左传》一书丰富多彩。其主要内容不外春秋列国的政治、外交、军事各方面的活动及有关言论。通过人物言行所表现得进步思想是很显著的。包括民本思想、爱国思想、揭露统治者的残暴和荒淫无耻。 13.简要说明《左传》的文学艺术特点: A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总是抓住故事的重要环节或有典型意义的部分来着重叙述或描写。 B善于写战事,特别是几次大规模的战事写得最突出。对战争的看法有一定的思想原则 C行辞令之美—就是语言之美(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罕譬而喻,富于形象性) 14.中国最早的国别史是《国语》 15.先秦诸子散文三家:孟子、庄子、韩非 孟子所用寓言大多来自民间传说故事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研究考试大纲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研究考试科目代码:[046] 一、考试要求 考生应具备系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切实把握重要的古代作家作品,把握古代各种文体发生发展的脉络,具备较强的分析、综合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二、考试内容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原始文学 1.神话的定义 2.我国神话的特点及保存状况 3.掌握《鲧禹治水》、《女娲造人》、《后羿射日》、《黄帝蚩尤之战》等神话。 第二章《诗经》 第一节《诗经》概况 1.《诗经》的性质与时代 2.《诗经》的编辑与流传,“采诗”与“删诗”、“三家诗”、“毛诗郑笺” 第二节《诗经》的内容与艺术成就 1.《诗经》的体制与主要内容 2.《诗经》的艺术特色 3.掌握《七月》、《生民》、《东山》、《氓》、《採薇》、《芣苢》等作品。 第三章历史散文 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1.什么是甲骨卜辞,《易》卦爻辞? 2.《尚书》的文学价值。 3.《春秋》的体例与笔法 第二节《左传》 1. 《左传》的名称、体例、与《春秋》的关系、春秋三传。 2. 《左传》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3. 《左传》艺术成就 4.掌握《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晋公子重耳之亡》等篇章。

第三节《国语》与《战国策》 1.《国语》的文学成就 2.《战国策》的思想特征 3.《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4.要求掌握《勾践灭吴》(《国语》)、《苏秦始将连横》、《邹忌讽齐王纳谏》、《易水送别》、(《战国策》)等篇。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 第一节诸子散文繁荣原因及其分期 1.诸子散文繁荣原因 2.先秦诸子散文发展脉络 第二节《论语》与《墨子》 1.《论语》的文学成就 2. 《墨子》对论说文的贡献 3.掌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等作品。 第三节《孟子》 1.孟子主要的哲学观点与政治主张 2.《孟子》的文学特色 3.掌握《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齐桓晋文之事》章等篇章 第四章《荀子》与《韩非子》 1. 《苟子》的主要文学成就 2. 《韩非子》的主要文学成就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第一节楚辞的来源 1.什么是楚辞 2.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 第二节屈原的生平、时代和思想 1.屈原的家世与生平主要事迹 2.屈原的思想构成 第三节屈原的作品 1.屈原的艺术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