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叠问题

重叠问题
重叠问题

重叠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体验重叠问题建模的过程,理解重叠问题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正确解答重叠现象中的相关问题。

2.引导学生在猜想、验证、思考、交流等探究活动中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

3.在探究生活中的重叠问题过程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到数学价值的与。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理解并掌握利用直观图解决问题的策略。

难点:理解重叠问题的建模“有重复时,应从和中减去重复部分”。

教学具准备:

学具:每人一份学生名单,学习纸;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激发兴趣(出示课件:脑筋急转弯)

师:两个妈妈和两个女儿一起去参观枣庄动物园,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门了,这是为什么?

生答:因为是外婆,妈妈,女儿3个人。

师小结:妈妈在这里的身份重复了,她既是妈妈又是女儿,数了2次。生活中想像这样有重复的问题在我们数学中称之为“重叠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数学课堂探究其中的奥妙。(板书:重叠问题)

2. 谈话: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都参加过哪些社会实践活动?请看老师带来的一些小学生实践活动。(学生交流,自由发言;教师课件展示。)

3.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过渡: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增长见识、开拓视野,更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希望同学们要积极参加,下面请看老师带来的关于四年级一班同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记录。(出示情境图)

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参加小记者有10人,参加小交警有9人。

设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猜一猜。

引导:你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并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有的学生认为人数是10+9=19(人);有的学生发现名单中有重复的,也就是李明、王强、张小帅、赵刚两种活动都参加了……

2.验证猜想。

引导:四年级一班到底有多少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呢?请大家想办法验证.

探究提示:

(1)看一看:打开学具袋1,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2)数一数,标一标,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

(3)议一议,和你的小组同学交流你验证的方法,结果是多少。

3.学生独立思考验证后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情况。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班内交流:

谈话: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把你们小组验证的方法和结果展示给大家看看。

预设:

生1:我们组通过调整记录顺序,把两项都参加的按顺序分别写在各自的前面,再去数的时候,一眼就能看出哪些同学参加了两项活动,哪些同学只参加了一项。所以很容易数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数是15人。

生2:我们组给两项活动都参加的同学做个标记,把重复人名用不同颜色笔标出来,也能清楚地看出哪些同学参加了两项活动,哪些同学只参加了一项。这样在数的时候就避免了重复数,人数也是15人。

质疑:通过调整记录顺序或者是做标记的方法得到的表格,和刚一开始的表格比较,有什么不同吗?(课件出示3种表格)

预设:经过调整记录顺序或者是做标记能够使我们一眼看出重复的人数,在数的时候就能注意到不要重复数,也避免盲目用参加两项活动的人数直接相加。

2.游戏中体验“韦恩图”产生的必要。

谈话:刚才大家通过不同的方法验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一共有15人,为了奖励大家积极探索,爱动脑的良好表现,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称叫“抢名字”请看要求(课件展示)

抢名字

规则:

(1)选两名同学,一名是小记者队队长,一名是小交警队队长;

(2)两名队长按照各自的表格抢属于自己队里的名字,不能抢不属于

自己队里的名字,比一比哪一队最先完成就获胜。

(3)其他同学分为两组,愿意参加哪一组就为哪一组有秩序加油。

李明王强赵刚

方伟赵云孙亮

陈红丁娜于平丽

徐大文刘乐乐毛小宁

张小帅王东方周晓丽(学生按照游戏规则活动后,教师及时针对游戏结果引起学生争议。)

质疑:为什么没有按游戏规则完成任务。

(学生发现姓名卡片根本不够,被另一小队抢去了,原来“李明、王强、赵刚、张小帅”4位同学的名字重叠了。)

再次质疑:把这4位同学平均分,可以吗?两个小队能完成任务吗?

(学生交流回答,不行,还是完不成任务。)

质疑:这样不行,那样不行,把这重叠的四位同学放在哪儿才能两全其美呢?

(学生想到放在中间,并在黑板上摆一摆,说一说这样摆的意思。)

小结:这个办法真不错两个小队都能完成任务,做到了两全齐美。面对复杂的问题,大家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3.数形结合,理解图意

引导:教师指着图,让我们再来看看参加小记者的10人在哪?参加小交警的9人在哪?(师生一起笔画)谁能用一种直观图来清楚地表示出哪是参加小记者活动的,哪是参加小交警活动的,谁能完成这光荣的任务?

(学生尝试圈一圈,教师随时帮忙。)

质疑:谁能到图中找一找10人在哪?9人在哪?两项活动都参加4人在哪?

分别解释三部分表示什么意思。(板书:10、9、4)

质疑:教师指着图,左边这部分表示什么(只参加小记者的6人)右边这部分呢?(只参加小交警的5人)中间呢?(两项活动都参加的4人)

4.列式计算,尝试建模

(1)谈话:现在你们能看着黑板上这幅直观图,用列式计算的方法求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几人吗?

(学生独立在学习卡上列算式,教师巡视,找不同方法的学生板演并介绍。)10+9-4=15(人) 6+5+4-15(人)

质疑:你觉得这两种方法哪种比较容易理解?

小结:算式“10+9-4”比较容易理解,把参加小记者和小交警的人数相加后,减去重叠的两项活动都参加的人数。

(2)试一试:如果老师让方伟代替于平丽参加小交警,参加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呢?(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读懂信息,理解题意:参加小记者10人,参加小交警9人,两项活动都参加的5人)

学生板演:10+9-5=14(人)其他生写在答题纸上。

追问:如果两项活动都参加的有6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几人? 学生板演:10+9-6=13(人)其他生写在答题纸上。

继续追问:如果两项活动都参加的有7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几人?8人呢?9人呢?还能再多吗?(学生口头列式,教师快速板书可不写答案。)

(3)归纳总结:

引导: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像这样两部分有重复的问题我们是怎么解决呢?

学生观察交流得出:两部分有重复时,应从和中减去重复的。(教师板书:和-重复的)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四年级一班同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几人”这个生活问题,学会解决数学中哪种类型的问题?我们是怎样解决的?

预设:学会解决数学中关于重叠的问题,当两部分有重复时,都是从和中减去重复的。

质疑:我们是从刚一开始就得到这个结论的吗?(学生回答:不是)请大家回顾想想,我们是借助哪种直观图总结出来的?(学生指着黑板上图)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吗?是谁最先发明的吗?(出示课件介绍)

约翰.韦恩(John Venn )是

十九世纪英国的哲学家和数学家,

他在1881年发明了韦恩图。

二、合作探索韦恩图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关于生活中的“重叠问题”。

1.订书问题。(课件出示)

温馨提示:

(1)想一想:用韦恩图怎么表示。(课件出示)

(2)指一名生板演,其他生在答题纸上独立列算式。25+27-10=42(人)(3)班内交流:根据什么列算式?(订书总和减重复部分)

2.井有多深的问题。(课件出示)

温馨提示:

(1)画一画:你能用韦恩图表示吗?(一名板演,其他在答题纸上画)(2)算一算:列式计算。230+230-50=410(厘米)

(3)说一说:列算式理由(两根竹竿总和减重叠部分)

3.儿童节文艺汇演问题。(课件出示)

温馨提示:

(1)想一想,比一比:和前面的重叠问题有什么不同?(课件展示韦恩图,学生借助直观图发现:所求问题变成重叠的那部分了。)(2)发现规律:总和减一共有人数就是重叠人数。

(3)列式计算。14+30-35=9(人)

4.再来看看同学们的做题情况吧!(课件展示)

温馨提示:

(1)读一读:知道什么,求什么的?

(2)画一画:你能用韦恩图表示出来吗?

(3)算一算:列式解答。24+35-42=17(人)

5.下棋问题。(课件展示)

温馨提示:

(1)读一读,看一看:学生边读题边看课件理解题意。

(2)算一算:你能结合直观图列算式解决吗?21+17+10-45=3(人)

6.拓展思维:讲故事比赛。

(1)课件出示韦恩图,学生看直观图讲故事。口头列算式,说清算理。

(2)不看图编生活中数学故事。要求是“关于重叠”的知识,其他同学认真听,在答题纸上列出算式不计算。

7.总结:同学们一节课不知不觉就要结束了,下面我们来盘点一下本节课的收获吧!解决了哪些问题?(课件展示)

重叠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重叠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张骅, 张民, 徐鹏, 刘琨, 李泽, 王业亚, 董燕 作者单位:张骅,刘琨,李泽,王业亚,董燕(湖北省襄樊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441000), 张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襄樊医院心血管内科), 徐鹏(襄樊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 刊名: 中国全科医学 英文刊名: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年,卷(期):2008,11(4)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12条) 1.Flenley DC Sleep in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1985 2.Kessler R;ChaouatA;Weitzenblum E Pulmonary hypertension in the obstructive sleep apnoea syndrome:prevalence,causes and therapeutic consequences[外文期刊] 1996 3.黄席珍;吴全有;于丽肺心病患者的睡眠呼吸障碍对策 1997(01) 4.Weitzenblum E;Chaouat A;Kessler R Daytime hypoventilation in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外文期刊] 1999 5.Brown LK Sleep-related disorders an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1998 6.杨秀云;周建英重叠综合征[期刊论文]-国际呼吸杂志 2007(2) 7.李秀忠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中国基层医药 2005(12) 8.孔维民;王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COPD-重叠综合征[期刊论文]-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2(22) 9.胡斌;丁红梅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河北医药 2004(12) 10.陈秋生重叠综合征30例观察分析[期刊论文]-临床荟萃 2003(12) 11.刘雅;王延会;付菊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叠综合征并发呼吸衰竭九例临床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全科医学 2008(08) 12.许玲华;李萍;拾景海BiPAP和CPAP呼吸机序贯治疗重叠综合征[期刊论文]-医药论坛杂志 2004(23)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秦永明.QIN Yongming重叠综合征的临床分析[期刊论文]-临床肺科杂志2008,13(3) 2.马丽.万自芬重叠综合征32例临床分析[期刊论文]-贵州医药2010,34(8) 3.宋卫东.陆友金.曾超.徐平重叠综合征20例临床分析[期刊论文]-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7,42(5) 4.杨玲.鲁慧敏.林建海老年重叠综合征患者心律失常分析[期刊论文]-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7) 5.宋玉玲.何忠明.韩芳.李静.韩旭.安培.阿布力克木·吐尔逊慢性阻塞性肺病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关系研究[期刊论文]-临床肺科杂志2009,14(7) 6.刘琳.张湘燕.张程.叶贤伟.刘维佳.饶珊珊.LIU Lin.ZHANG Xiang-yan.ZHANG Cheng.YE Xian-wei.LIU Wei-jia .RAO Shan-shan内皮素-1在重叠综合征中的表达[期刊论文]-国际呼吸杂志2010,30(15) 7.党焱.何小鹏.陈剑辉.DANG Yan.HE Xiao-peng.CHEN Jian-hui重叠综合征23例临床分析[期刊论文]-国际呼吸杂志2009,29(21) 8.黄小英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叠综合征18例临床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医师杂志2009,11(10) 9.刘如安.成斌.张利红.LIU Ru-an.CHENG Bin.ZHANG Li-hong重叠综合征患者睡眠呼吸监测及治疗[期刊论文]-国际呼吸杂志2007,27(8) 10.林强.陈洪.Lin Qiang.Chen hong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分析[期刊论文]-临床肺科杂志2010,15(10)

汽轮机调门重叠度的优化和调整

汽轮机调门重叠度的优化和调整 单子心 (华能南通电厂江苏南通 226003) 摘要:针对机组高压调门开度对汽机经济性的影响,通过对汽轮机调门升程流量特性变化的分析,对调门重叠度进行整定和调整,以提高机组在高负荷段的经济性。改进后,机组调门调节特性明显改善,机组经济性也得到提高,并为一次调频特性调整改进工作创造了条件,达到预期的目的。 关键词:重叠度;升程流量特性;调节系统 1 汽机调门重叠度简介 1.1 定义: 采用喷嘴调节时,多个调节汽门依次开启,在前一个调门尚未全开时,后一调门便提前打开。当前一个调门全部打时,下一调门提前开启的量称为阀门的重叠度。 1.2 目的: 设置重叠度的目的是为了使汽机控制指令与蒸汽流量成线性关系,保证机组良好的调节特性,有利于机组滑参数运行。 1.3 作用: a)影响调节特性:多个调门依次开启,若后阀在前阀全部开启后才开启,那么根据单个阀门的特性可以推断出多个阀门的升程与流量的关系呈波形曲线,显然这是不符合调节系统静态特性曲线的,为了使配汽机构特性曲线比较平滑,一定要设置重叠度。 b)影响机组的经济性:重叠度过大,即前一阀门开度较小时,后一阀门就已开启,会加大节流作用,此时节流损失变大,对机组的经济性影响也最大。重叠度较小或无重叠度时,节流损失最小,能提高机组经济性,但影响调节特性。 1.4 特性: 下面图1和图2分别为单阀和多阀联合的升程流量特性:

说明: a)图1为典型的单阀升程流量特性曲线,对于单一调门,这种特性曲线是一定的,可以通过试验方法得出。 b)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在阀门开度50%左右,出现拐点,特性逐步开始呈非线性。 c)从图1可以得出阀门的有效升程,数值在70%左右,此后阀门再开大,流量增加较少。

小学数学应用题分类解题--重叠应用题

小学数学应用题分类解题-重叠应用题 我们知道,求两个数的和,只要直接相加就可得到结果。但是在有的情况下,却不能直接相加,它关系到重叠部分的数量关系的问题,我们把这类问题称为“重叠问题”。 解答重叠问题的关键是要结合图形。在计算一个问题时,可以把总量分成几个分量来计算,先把每个分量加起来,然后再减去重叠计算的部分。 例1、同学们去采集标本。采集昆虫标本的有32人,采集花草标本的有25人,两种标本都采集的有16人。去采集标本的共有多少人? 要求去采集标本的总人数,不能用32人和25人相加得到。在32人中包含有16人,在25人中也包含有16人。重复包含的16人加了两次。所以,还要减去重复计算的16人。 32+25-16=41人 例2、某班36个同学在一次数学测验中,答对第一题的有25人,答对第二题的有23人,两题都对的有15人。问有几个同学两题都不对? 要求有几个同学两题都不对,先要求做对其中一题的有几人。 1、做对其中一题的有几人 25+23-15=33人 2、有几人两题都不对 36-33=3人 例3、一个班有学生45人,参加体育队的有32人,参加文艺队的有27人,每人至少参加一个队。问这个班两队都参加的有多少人? 32+27=59人,总数超过了全班人数。因为有一部分同学参加了两队。所以只要在总数中减去全班的人数,就是两队都参加的人数 32+27-45=14人 例4、某班数学、英语期中考试的成绩如下:英语得100分的有12人,数学得100分的有10人,两门功课都得100分的有3人,两门功课都未得100分的有26人。这个班有学生多少人? 从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两门功课都得100分的有3人,在10人中计算了一次,在12人中又计算了一次。 26+(10+12-3)=45人 例5、某班共有学生50人,其中35人会游泳,38人会骑自行车,40人会溜冰,46人会打乒乓球。问四项活动都会的人数至少有多少人? 要求四项活动都会的人数至少有多少人,首先要求出有一个项目不会的至多有多少人,然后从总人数中减去它。 1、不会游泳的有多少人? 50-35=15人 2、不会骑自行车的有多少人? 50-38=12人

图像拼接中重叠区域确定

重叠部分的确定: 一般情况下,相邻图像的重叠范围大约是30%—50%,所以具体操作方法是在第1幅图像的右边,在相隔20个像素距离的2列上,取对应的2组数,各有200个像素。计算其比值得到了一个浮点数组base[200],将它作为比较的模板。然后,从第2幅图像在相隔同样距离的列上各取出300个像素的数据,取的点相对于模板上下多出50个像素,这是因为2幅图像可能有垂直方向上的交错,同时,又假定错开距离不超过50个像素。计算它们的比值,就得到了浮点数组image[300]。在开始时,取第1、21列,接着是第2、22列,依次下去,视重叠宽度具有不同数量的这样的数组,一般数组数取为图像宽度的一半(和重叠量有关),即取到第image_width/2,image_width/2+20列。 匹配时,首先进行垂直方向的比较,对第2幅图像的每一个数组,计算对应元素值差值的平方和。因为上下可能交错50个像素,所以需计算101个垂直方向的差值平方和。设垂直方向交错距离为dis,则对每一dis(0~100),就得到一个e[dis]=∑(image[i+dis] - base[i])2 i=0,1,…,199。计算差值平方和的目的是寻求与模板的最佳匹配,从而确定重叠交错距离。对应的最小值就认为是组内最佳匹配,并记录垂直方向距离dis。接着循环计算所有的数组与模板的对应值差值平方和,就得到了每个数组的组内最佳匹配和垂直方向距离。最后将每个数组的组内最佳匹配进行比较,即进行水平方向的比较,得到的最小值就认为是全局最佳匹配,由它对应数组的垂直方向距离dis就可决定垂直方向上的交错距离,由它的对应数组的位置和模板位置就可决定水平方向重叠距离。设模板两列像素的距离为D,则Procedure image matching begin input base[ 200 ]//输入模板值 for (k= 0; k< image2_width/2; k+ + ) input part of column k+ 1, k+ 1+D of image2→image[ 300 ] //输入第2幅图象 for (dis= 0; dis< = 100; dis+ + ) e[dis]= ∑(image [i+dis]- base[i])2; //计算差值平方和 y_ small = 100; //设组内最小值初值(垂直方向) for(dis= 0; dis< = 100; dis+ + )

汽轮机调门重叠度的优化和调整

汽轮机调门重叠度的优化和调整 1 汽机调门重叠度简介 1.1 定义: 采用喷嘴调节时,多个调节汽门依次开启,在前一个调门尚未全开时,后一调门便提前打开。当前一个调门全部打时,下一调门提前开启的量称为阀门的重叠度。 1.2 目的: 设置重叠度的目的是为了使汽机控制指令与蒸汽流量成线性关系,保证机组良好的调节特性,有利于机组滑参数运行。 1.3 作用: a)影响调节特性:多个调门依次开启,若后阀在前阀全部开启后才开启,那么根据单个阀门的特性可以推断出多个阀门的升程与流量的关系呈波形曲线,显然这是不符合调节系统静态特性曲线的,为了使配汽机构特性曲线比较平滑,一定要设置重叠度。 b)影响机组的经济性:重叠度过大,即前一阀门开度较小时,后一阀门就已开启,会加大节流作用,此时节流损失变大,对机组的经济性影响也最大。重叠度较小或无重叠度时,节流损失最小,能提高机组经济性,但影响调节特性。 1.4 特性: 下面图1和图2分别为单阀和多阀联合的升程流量特性:

说明: a)图1为典型的单阀升程流量特性曲线,对于单一调门,这种特性曲线是一定的,可以通过试验方法得出。 b)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在阀门开度50%左右,出现拐点,特性逐步开始呈非线性。 c)从图1可以得出阀门的有效升程,数值在70%左右,此后阀门再开大,流量增加较少。

说明: a)多个阀门的联合特性就只取决于阀门开启的重叠度。 b)图2中的曲线Ⅰ选择的重叠度过小,即前一阀开度很大后才开后一阀,系统在调节时会生产较大的波动,在后一阀门将开启时,会发生调门大幅窜动的情况。 c)图2中的曲线Ⅱ选择了合理的重叠度,阀门联合升程流量特性波动小,系统调节性能基本呈线性,稳定性最好。 d)图2中的曲线Ⅲ选择的重叠度过大,除前面所讨论的会使经济性下降外,还会破坏升程流量特性的线性度,会使两个阀门重叠部分的流量增长过快,产生局部不等率变动,当汽机在该功率下运行时,有可能出现晃动。 2 重视调门升程流量特性的变化 阀门重叠度有两种表述:行程重叠度和压力重叠度。 行程重叠度:ξH =1-H1 / H max 式中H1为后阀开始开启时的前阀行程,H max为前阀全开行程。 压力重叠度:ξp =1-P1 / P max 式中P max和P1为后阀开始开启时,前阀的前、后压力。 行程重叠度只有几何意义,没有热力学意义,压力重叠度才是决定调门调节特性的关键参数,一般以前一阀门开至前、后压力比P1/P max=0.85~0.90时,后一阀开启较

简论现代汉语中的名词重叠现象(李姣+北京师范大学)

简论现代汉语中的名词重叠现象 李姣①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北京100875) 提要本文旨在研究学术界颇有争议的名词重叠这一语言现象,并对之进行更加全面深刻的阐释与分析。通过辩证地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结合大量现代汉语中的语言实例,确定了将名词重叠的形式、表义功能、诱因、基式与重叠式的语法功能比较等四个方面的问题作为重点,并进行详实的论述,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在文章的结尾,本文提出了名词重叠在现代汉语中的广泛应用与重要地位这一崭新的问题,以待后来者在这个领域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名词重叠表义功能诱因语法功能 一、重叠的类型 (一)重叠的概念 按照世界上语言的形态类型划分,汉语属于孤立语。因此,一般认为汉语没有词形变化,需要借助一些构词手段或构形手段来产生新词,或使旧词产生新的语法意义,从而增加新的相应的语法功能。重叠就是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 布隆姆菲尔德(Bloomfield)(1933)在其代表作《语言论》(《Language》)中提到:“重叠可以将它看作一种变化,也可以看作一种语缀,在于它没有固定的形式。它采取它所附着的形式,或者这形式的一个部分。仅仅重复一个语素,不是必然构成重叠。只有一个重复(或部分重叠)经常联系一种语法功能的时候,它才是重叠②。” (二)名词重叠的形式 具有重叠能力的名词不多,根据初步归纳,名词的重叠形式可总结为以下四种: 1.表亲属称谓的名词 例如:爸爸、妈妈、姐姐、弟弟、妹妹、哥哥、姥姥、舅舅、婶婶、姑姑、伯伯、爹爹、姨姨、叔叔、爷爷、奶奶等。 ①李姣,女,河南新乡人,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本文由本科毕业论文修改而成,在此特别感谢天津外国语大学的于秒老师。 ②布隆姆菲尔德(Bloomfield)(1933)《语言论》,(《Language》)[1] 第105-106页

ArcGIS投影转换不重叠或不匹配问题解决方案

ArcGIS投影转换不重叠或不匹配问题解决方案(良心原创) Mr.Chen 2015/9 注意,这里讲的主要是将带坐标的txt文件或excel等文件转换成矢量(点、线、面)遇到的投影转换不重叠问题。如果已经存在了两幅数据(栅格或矢量),它们具有相同的椭球和投影,但是仍然不重叠,那是配准问题,这里不做解释。 实践中,我们往往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外业测绘或者用GPS获取的坐标数据导入ArcGIS 后,经过投影转换却与已有的具有相同椭球和投影的数据不重叠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其实很简单,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避免。 一般外业测绘或GPS在获取坐标时都用的是自己的一套坐标体系。外业测绘一般是大地坐标(米/千米)。GPS一般是地理坐标(经纬度)。以GPS获取的坐标数据为例。其X和Y坐标一般形如116.8, 36.9。拿到记录该坐标的txt文件或excel文件,我们一看就知道这是地理坐标(经纬度)。但是往往我们可能要把这些记录地物的坐标与已存在的具有某个椭球和投影的矢量或栅格数据匹配,比如,叠加到行政区上。假设此时该行政区数据使用的椭球是WGS1984,投影是Beijing1954(一种大地坐标)。很多人,都会将ArcGIS数据框的默认投影直接修改成该投影(椭球WGS1984,投影Beijing1954)或者转换时在选择投影类型时直接选择该投影。导致不重叠就是错在这一步上面!要知道文件中记录的坐标是地理坐标,如果将数据框或者转换时将投影直接设置成行政区的投影坐标,就意味着坐标文件中记录的116.8和36.9变成了以米或千米为单位的大地坐标 (这和遥感图像处理时,将图像另存,得到的并不是原图像的DN值,而是保存前该图像DN值对应的RGB值被保存作为保存后图像的DN值,然后再次导入时转换成的新的RGB值)[1],此时,无论你怎么通过ArcCatalog 或ArcMap中的ArcToolbox进行坐标定义和转换,都是在那个错误坐标基础上进行转换,结果注定还是错误。就上面的情况解决方案有两种: 方法一.在导入数据前,设置ArcGIS数据框的默认投影类型。一定只选地理坐标(Geographic Coordinate Systems),因为GPS获得的坐标数据都是WGS1984的地理坐标。然后输出保存。重新打开一个ArcMap,在ArcToolbox中的Data Management Tools—>Projections and Transformations——>Feature——>Project中选择Projected Coordinate Systems,找到Beijing1954,转换完成。 方法二.在导入数据时,不进行任何数据框或投影的选择。然后重新打开ArcMap,先通过Data Management Tools—>Projections and Transformations——>Define Projection给数据定义投影WGS1984 (Geographic Coordinate Systems)。然后再通过上述方法(Data Management Tools—>Projections and Transformations——>Feature——>Project)进行投影转换。一定要分两步进行,不能在Define Projection中直接将投影定义成:椭球WGS1984,投影Beijing1954。否则和[1]的错误一模一样。 另外还有外业测绘获取的大地坐标,都是一个道理。最重要的是记住:在将txt或excel 格式的坐标文件导入ArcGIS转换成矢量数据时,首先一定要知道,该坐标是地理坐标还是大地坐标?确定后,还要确定该坐标用的是哪个类型的椭球和哪种投影坐标,如WGS1984椭球,ITRF1988椭球,Beijing 1954投影坐标,Xian 1980投影坐标等等,其椭球参数和

叠加物体问题

摩擦力辨析之叠加物体问题 解析:叠加物体问题的关键处在于摩擦力的辨析,首先要判断是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其判断依据为:①相对滑动,②速度,③加速度;然后判断摩擦力的方向;最后依据物理公式构建动力学方程式。 判断摩擦力:1、如果速度相同,且在没有摩擦力存在的情况下加速度也相同,则两物块之间没有摩擦力; 2、如果速度相同,且有摩擦力存在的情况下加速度相同,则两物 块之间为静摩擦力,加速度相同时摩擦力方向即为静摩擦力方向; 3、如果速度相同,而有摩擦力存在的情况下加速度不相同,则两 物块之间为滑动摩擦力,加速度大的滑动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加速度小的滑动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4、如果速度不同,则一定是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 对运动方向相反。 注意:1、2情况时叠加物体一起动,不分离;3、4情况时叠加物体分离。 题1.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板上放一质量为m的木块,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木板和地面间的动摩擦因 数为μ2,问加在木板上的力F多大时,才能 将木板从木块和地面间抽出来? 题2.货运平板车始终保持速度v向前运动,把一个质量为m,初速度为零的物体放在车板的前端A处,若物体与车板间的摩擦因数为μ,要使物体不滑落,车板的长度至少是多少? 题3.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有三个质量均为m的物体A、B、C叠放在一起,水平拉力F作用在物体B上,使三个物体一起向右运动,请确定: (1)当三个物体一起向右匀速运动时,A与B、B 与c、C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力大小; (2)当三个物体一起向右以加速度a匀加速运动 时,A与B、B与C、C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力大小。

题4.质量为0.5kg 的小物块A 放在质量为1kg 的足够长的木板B 的左端,木板 B 在水平拉力的作用下沿地面匀速向右滑动,且A 、B 相对静止,某时刻撤去水平拉力,则经过一段时间后A 在B 上相对于B 向右滑行了1.5m 的距离,最后A 和B 都停下来,已知A 、B 间的动摩擦因素为2.01=μ,B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素为4.02=μ,求B 在地面上滑行的距离。 题5.如图所示,地面光滑,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在质量为M=2kg 的长木板上, 另一端与一质量为m=1kg 的木块相连接,开始时弹簧处于伸长状态,伸长量为5cm,弹簧的劲度系数为20N/m ,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求: (1)m 与M 间恰无摩擦力时,拉力F 的大小; (2)m 与M 恰好相对滑动时,拉力F 的大小。 题6.两重叠在一起的滑块,置于固定的、倾角为θ的斜面上,如图所示,滑块 A 、 B 的质量分别为M 、m ,A 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 数为μ1,B 与A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已知两滑 块都从静止开始以相同的加速度从斜面滑下,滑块B 受到的摩擦力为多少?

重叠相加法实现卷积

设计任务 计算1个给定序列与输入序列的卷积。 功能:对给定的数据进行卷积运算,要求分段卷积由循环卷积实现。要求设计有数据导入界面,各种参数从软件界面可以输入,其中给定序列可以由界面输入,对运算前后的数据绘制曲线。 要求: 1)初步完成总体设计,搭好框架,确定人机对话的界面,确定函数功能,控 制参数的输入方法; 2)设计线性卷积的实现方案; 3)编写两序列作循环卷积的程序; 4)通过直接做线性卷积来检验最后结果。 设计步骤: 1)用结构化设计方法。一个程序划分成若干模块,每一个模块的函数功能要 划分好,总体设计应画出流程图; 2)输入输出界面要友好; 3)源程序书写要规,加必要的注释; 4)要提供通过直接卷积进行检验的结果; 5)程序一定要要能运行起来。

一、原理 1、算法产生背景 DFT 是连续傅里叶变换在时域和频域上都离散的形式,将时域信号的采样变换为在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频域的采样。在形式上,变换两端(时域和频域上)的序列是有限长的。DFT 具备明确且合理的物理含义,适合应用于数字系统,同时可以方便地由计算机进行运算。 对于线性非移变离散系统,可由线性卷积表示时域输入输出关系,即 y(n)=x(n)*h(n) 通常采用循环卷积降低运算量,但实际中往往无法满足对信号处理的实时性要求。因此,产生了重叠相加法和重叠保留法两种典型的算法,用以快速计算线性卷积,成为了DFT 的一个重要应用。 2、算法基本思想 重叠相加法是将待过滤的信号分割成长为 N 的若干段,,每一段都可以和有限时宽单位取样回应作卷积,再将过滤后的各段重叠相加。 在实际应用中利用FFT来计算两个序列的圆周卷积从而实现计算其线性卷积,但是常遇到的问题是参加卷积的两个序列的长度相差较大,这样长度小的序列就需要补很多的零点,这样就需要大的存储量,运算时间也会变长。所以常用重叠相加法来解决。 如以下情况: h(n)长度为N,x(n)长度为无限长 x(n)取M点,且与N尽量接近 可采用如下方法来解决

叠加体问题的分析技巧

叠加体问题的分析技巧 一、叠加体模型和问题 1、常见叠加体模型 2、常见叠加体问题 (1)求静摩擦力(或绳子拉力、弹簧弹力)的大小和方向 (2)判断物体间能否相对静止,并计算临界拉力或临界加速度 (3)相对滑动问题中的运动学计算、功能计算 二、叠加体问题的分析技巧 1、相对静止与否的判断问题 (1)假设相对静止 搞不清楚物体间是相对静止还是相对滑动时,一般先假设相对静止,然后计算维持物体间相对静止,各接触面所需要的静摩擦力,然后与能提供的最大静摩擦力进行对比——供不应求,就会相会滑动,供求平衡,则能维持相对静止。 【例1】如图4所示,甲、乙两物体质量分别为m 1=2kg ,m 2=3kg ,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已知甲、乙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0.6,物体乙与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0.5,现用水平拉力F 作用于物体乙上,使两物体一起沿水平方向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运动中F 突然变为零,则物体甲在水平方向上的受力情况(g 取10m/s 2,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A.大小为12N ,方向向右 B.大小为12N ,方向向左 C.大小为10N ,方向向右 D.大小为10N ,方向向左 [分析]撤去拉力之后,甲乙两物体到底是相对滑动呢,还是相对静止呢?相对滑动时,两者之间是滑动摩擦力,相对静止时,两者之间的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算法是不相同的,所以首先需要搞清楚这一点。为了搞清楚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先假设两者是相对静止的,然后求出维持两者相对静止所需要的静摩擦力,若此静摩擦力小于两者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则假设成立,反之不成立。 [解析]当F 突变为零时,假设甲、乙两物体一起沿水平方向运动,则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μ2(m 1+m 2)g =(m 1+m 2)a 物体甲的受力如图所示,则由牛顿第二定律,得甲所需要的静摩擦力为 F f 1=m 1a 联立解得F f 1=μ2m 1g 而甲乙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F f m =μ1m 1g ,且μ2<μ1,故有F f 1<F f m 所以假设成立,甲受的摩擦力大小为F f 1=μ2m 1g =10N ,方向向左,选项D 正确。 [总结]当21μμ≥时,甲乙两物块可以相对静止一起匀减速运动;当21μμ<时,甲乙不能相对静止,甲将相对乙向前滑动,甲乙之间是滑动摩擦力。 (2)带动关系 很多时候,为了分析和计算的方便,需要用到整体法,这就涉及到研究对象的选取顺序问题,几个物体相对静止时,要求临界力或临界加速度,需要先弄清带动关系,也就是弄清哪个力给后面的整体提供加速度。 【例2】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置质量分别为m 和2m 的四个木块,其中两个质量为m 的木块间用一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木块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是μmg .现用水平拉力F 拉其中一个质量为2m 的木块,使四个木块以同一加速度运动,则轻绳对m 的最大拉力为() A .3μmg /5 B .3μmg /4 C .3μmg /2 D .3μmg [分析]本题研究对象有4个,且2个接触面都有摩擦,那么在F 逐渐增大的时,那个接触面会先出现

重叠子阵平面相控阵ADBF的方向图控制

第29卷 第12期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Vol.29 No.122007年12月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Dec.2007 文章编号:1001 506X(2007)12 2001 05 收稿日期:2007-01-23;修回日期:2007-07-09。基金项目:航天支撑项目基金资助课题(2003-HG18) 作者简介:胡航(1968-),男,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阵列信号处理技术在相控阵雷达、电子侦察及电子反对抗中的应用。E mail:h uhang@https://www.360docs.net/doc/c817218653.html, 重叠子阵平面相控阵ADBF 的方向图控制 胡 航,李绍滨,邓新红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技术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 要:提出了二维子阵级ADBF 的信号模型,适用于任意的平面相控阵。研究了基于失配最优检测器的二维子阵级ADBF,它是对常规二维子阵级ADBF 的一种修正,通过引入一个失配的导向向量,可对方向图进行有效的控制。该方法在无干扰时可得到所希望的静态方向图,因而解决了ADBF 在自适应与非自适应工作模式之间的转换问题;而在存在干扰的情况下,与常规方法相比,明显改善了旁瓣电平。基于失配最优检测器的方法对重叠子阵和非重叠子阵均适用,克服了基于归一化的方法只适用于非重叠子阵的局限性。仿真结果证明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子阵级相控阵;自适应数字波束形成;失配最优检测器;方向图控制;旁瓣抑制中图分类号:T N 957.51;T N 911.7 文献标志码:A Pattern control for planar phased array ADBF with overlapped subarrays H U H ang ,LI Shao bin,DENG Xin hong (School of E lectronics and I nf ormation T echnology ,H arbin Inst.of Technology,H arbin 150001,China) Abstract:The signal model of 2 D ADBF at subarray level suitable f or any planar phased array is presen t ed.2 D A DBF at subarray level based on mismat ched opt im um det ector is studied w hich is a modification for conventional 2 D ADBF at subarray level.By introducing a mismat ched st eering vector,this m ethod achieves t he desired qu iescent patt ern in the absence of jamm er,thereby the conversion problem bet w een adaptive and non adaptive w ork modes of A DBF is resolved.On the ot her hand,it im proves th e sidelobe level markedly com pared w ith the conventional m ethod in the presence of jamm er.T he m ethod based on m ism atched opt im um de t ector is su itable for both non overlapped and overlapped subarrays and overcom es t he limitation that t he m ethod based on norm alizat ion processing only su its non overlapped subarrays.Sim ulation results indicate t he validity of t he int roduced m ethod. Keywords:phased array at subarray level;adaptive digit al beamform ing;m ismatched optimum detect or;pattern control;sidelobe suppression 0 引 言 对自适应数字波束形成(adapt ive digital beamforming,ADBF)的研究进行了30余年,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多是阵元级方法。ADBF 技术在相控阵雷达中具有重要应用,此时阵列常常包含成百上千个阵元,通常采用子阵结构,为此必须采用子阵级ADBF [1] 。在子阵级AD BF 中,通常阵元级的锥削加权用于抑制和方向图的旁瓣,而子阵级加权用于进行自适应[2]。 国外对子阵级ADBF 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大多集中在单一的DBF 技术上,如自适应干扰抑制[3]。然而在雷达系 统中ADBF 不应被看作是一个孤立的部分,当利用其进行干扰抑制时,还应支持其它一些功能。 例如对子阵输出进行最优自适应滤波将破坏所期望的由锥削加权得到的和方向图,并导致旁瓣电平显著增加;在没有干扰(仅存在热噪声)的情况下这种影响尤为严重。我们希望在不存在干扰时,自适应方向图能够与静态方向图一致,这样可使系统不必在自适应和非自适应工作模式之间进行转换,这就是静态方向图控制问题。 国内外对子阵级ADBF 的静态方向图控制问题研究得很少。其中文献[2]提出了一种通过对子阵输出进行归一

矩形的性质和判定复习总结

B 一、复习回顾基础知识 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矩形的性质: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平分且相等。AC=BD 矩形判定定理: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巩固练习 (1)下列性质中,矩形具有而平行四边形不一定具有的是( ) A 、对边相等 B 、对角相等 C 、对角线相等 D 、对边平行 (2)矩形ABCD 中,对角线AC 、BD 相交于O ,∠AOB =60°,AC =10cm ,则AB =___________cm ,BC =___________cm . (3)在△ABC 中,∠C =90°,AC =5,BC =3,则AB 边上的中线CD =___________. (4)矩形的对角线长为,132两条邻边之比是2∶3,则矩形的周长是___________. (5)如图,E 为矩形纸片ABCD 的BC 边上一点,将纸片沿AE 向上折叠,使点B 落在DC 边上的F 点处.若△AFD 的周长为9,△ECF 的周长为3,则矩形ABCD 的周长为___________. (6).矩形ABCD 被两条对角线分成四个小三角形,如果四个小三角形的周长的和是86cm ,对角线是13cm ,那么矩形的周长是____________ 二、经典例题、针对训练、延伸训练 例1.已知:如图,在矩形ABCD 中,AE ⊥BD 于E ,BE ∶ED =1∶3,从两条对角线的交点O 作OF ⊥AD 于F , 且OF =2,求BD 的长. 例2.已知:如图,在□ABCD 中,AQ 、BN 、CN 、DQ 分别是∠DAB 、∠ABC 、∠BCD 、∠CDA 的平分线,AQ 与 BN 相交于P ,CN 与DQ 相交于M ,试说明四边形MNPQ 是矩形.

使用合并绘制模型重叠形状

使用"合并绘制"模型重叠形状 当您使用铅笔、钢笔、线条、椭圆、矩形或刷子工具来绘制一条与另一条直线或已涂色形状交叉的直线时,重叠直线会在交叉点处分成线段。您可以使用"选取"工具来分别选择、移动每条线段并改变其形状。 一个填充;一条直线穿过的填充;分割 形成的两个填充和三条线段 使用"选取"工具改变形状 要改变线条或形状轮廓的形状,可以使 用选取工具拖动线条上的任意点。指针会发生变化,以指明在该线条或填充上可以执行哪种类型的形状改变。 Flash 将调整线段曲线以适应移动点的新位置。如果重定位的点是终点,则您可以延长或缩短该线条。如果重定位的点是转角,则组成转角的线段在它们变长或缩短时仍保持伸直。当转角出现在指针附近时,您可以更改终点。当曲线出现在指针 附近时,您可以调整曲线。 如果将某些刷子笔触区域看作轮廓,就更容易改变它们的形状。 如果在改变复杂线条的形状时遇到困难,可以把它弄平滑,去掉 它的一些细节,这样就会使得形状改变容易一些。增加缩放比率 还能更容易更精确地改变形状。 使用"选取"工具改变线条或形状轮廓的形状: 1.选择"选取"工具。 2.执行以下操作之一: o从线段上的任意点拖动来改变其形状。 o按住 Control 键单击并拖动线条可创建一个新的转角点。 使用钢笔工具 要绘制精确的路径(如直线或者平滑流畅的曲线),可以使用钢笔工具。您可以创建直线或曲线段,然后调整直线段的角度和长度以及曲线段的斜率。 当使用钢笔工具绘画时,进行单击可以在直线段上创建点,进行单击和拖动可以在曲线段上创建点。可以通过调整线条上的点来调整直线段和曲线段。您可以将曲线转换为直线,反之亦可。也可以显示您用其它 Flash 绘画工具,如铅笔、刷子、线条、椭圆或矩形工具在线条上创建的点,以调整这些线条。 使用钢笔工具绘制直线: 1.选择钢笔工具。 2.选择"窗口">"属性",然后在"属性"检查器中选择笔触和填充属性。 3.将指针定位在舞台上您想要直线开始的地方,然后进行 单击以定义第一个锚记点。 4.在您想要直线的第一条线段结束的位置再次进行单击。 按住 Shift 键进行单击可以将线条限制为倾斜 45 度 的倍数。 5.继续单击以创建其它直线段。 6.要以开放或闭合形状完成此路径,请执行以下操作之一: o要完成一条开放路径,双击最后一个点,然后单 击"工具"面板中的钢笔工具,或者按住 Control 键 (Windows)单击路径外的任何地方。

缠论入门三招-K线重叠

K线重叠理论是入门级的东西,也是划分走势的关键 我把整个道理给你们讲讲,感觉你们有很大的理解误区 K线重叠理论的几句话,我总结了近三年,而且是递归出来的 注意哈,我这里没包含整个说法 基本原理是,小级别的中枢构造,一定在大级别图上体现为K线重叠 这是它的基本构造原理 那么,为了体现K线重叠和级别的关系,我们还要分类 为什么,重叠数量过多的时候,体现为小级别的中枢延伸或者扩展 如果超过一定数量,走势必然升级,这个时候,走势就不是标准的笔和线段了 小级别图上9段重叠,大级别图上NK重叠,和笔线段就没关系了 那么重叠数量的分类就是,在你观察的图表中 20K左右重叠,为次级别中枢 5-15K左右重叠,为次次级别中枢 1-2K重叠,为次次次级别中枢 这样,你在大级别图上,就能马上找到目前走势的级别,位置,快速确认走势是否有机会 举个例子

这个票的日线图,我们看到了日线一笔下,对应了两组K线重叠 那么第一组的数量,推理下去,5F中枢;第二组数量,也是5F中枢 这表明,这是个5F趋势下的走势 那么第二中枢后来个3卖点后再新低,立刻1买出现 我之所以能迅速的分解走势,看票,马上知道走势的位置,10秒足够,就是K线重叠原理给我的能力 这个东西,和分型并不矛盾,也是我从分型中获得灵感 缠说,分型一定对应着某级别的中枢 中继分型肯定对应着延伸或者扩展之类的玩意 这个话在缠的分型辅助操作中有 只是缠没有分类确认K线重叠数量和级别的关系 我通过递归,找到了这个分类

那么就解决了大问题 对于3-4.15-20K的,我这里是个空白,因为这里刚好对应着可能还是延伸,或者扩展不成功的情况 那你到小级别图上去看 看看是延伸,还是扩展成功 那么有了这个理论,我们看缠的很多原图,我找一个哈 这个图,为什么缠说是日线级别的三买 因为缠当时是把笔中枢当成本级别中枢的,所以日线图就成了日线中枢哈,实际是我们现在说的30F级别

动词重叠的形式及相关问题研究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1月 Jour nal of Q iqihar U niversity(Phi&Soc Sci) January.2005 [收稿日期]2004-10-12 [作者简介]张晓涛(1971-)男,黑龙江海伦人,哈尔滨师范大学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动词重叠的形式及相关问题研究 张晓涛 (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关键词]动词;重叠;形式 [摘 要]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指出动词重叠并不是动量组合,它与动量补语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也分析了造成人们对动词重叠形式认识差异的原因:从客观上说,由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词和短语的界限不很清楚,动词重叠后,究竟是词还是短语没有明显的标记,造成分辨上的困难;从主观上讲,人们所持的标准不同而导致认识上的不同。最后,在进行了比较分析后,将动词重叠划分为十种类型。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05)01-0088-03 The Type of Verb Repetition and Problems Related to This Phenomenon ZHANG Xiao tao (Harbin Normal U 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Key words:verb;repetition;type Abstract:T 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Verb Repetition is very different from complement of quantity of the ac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com parison.In addition,it finds out the reason w hy people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of the type of Verb Repetition,w hich are objective and subjetive aspects.Verb Repetition is divided into ten dif ferent kinds after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一、对动词重叠的定性 现代汉语动词常常可以重叠使用,这是一种重要的语法现象。但动词重叠式究竟是什么?是动词的变形形态还是动量组合?至今在学术界还有分歧,这种认识上的不一致将直接影响到对动词重叠式类别的确定,因此在研究动词重叠的形式之前,有必要对动词重叠的性质加以分析。 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动词重叠是一种动量组合:范方莲通过与动量组合的比较后得出结论: 所谓动词重叠实际上只是动量组合的一种形式,不是另外一种语法格式 。毛修敬也主张是动补结构,与范文所不同的只是认为这种重叠表示的语法意义不是 量 ,而是 动程 ,这个动程体现着量。而黎锦熙、刘世儒两位先生则认为: 一般都把重叠法归入 形态学 ,其实,在汉语中,它是基本上应该归入 结构学 的,何以呢?因为重叠中的后一个词,实在是一种 动量 词的性质,它和它前面的词是一种 动副(副词) 的关系,可以说,动词的重叠法就是由这种 关系构成的一种 动副 型短语(词组或叫 动补 型) 。 确实,动量补语与动词重叠常常可以互换。比如, 看一下 、 研究一下 也可说成 看看 、 研究研究 ,意义和意味基本相同,因而人们往往将它们相比附,甚至有的说动词重叠的后一动词 跟专有的动量词没有什么两样 。其实,用这种类比法认为动词重叠就是一种动量组合的看法是不太可靠的。因为即使是 看一下 、 研究一下 这样的动量补语也不表示数量,而表示情态。 退一步讲,就算 看一下 、 研究一下 这样的动量补语表示 量 ,也不能推断 看看 、 研究研究 就是动量组合,因为表示 量 并不是动量短语所专有。 看来,以 量 作为标准来判定动词重叠就是动量组合的方法,有一定的片面性。 事实上,动量补语与动词重叠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试比较下面的两个句子: (1)他只看了一遍那本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