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分析师考试论文案例集第二辑(7篇)

系统分析师考试论文案例集第二辑(7篇)
系统分析师考试论文案例集第二辑(7篇)

系统分析师考试论文案例集(第二辑)

2005 年4月

论文一、论Java 技术在因特网平台上的应用—通信服务平台的应用 (1)

论文二、论Java 技术在因特网平台上的应用——银行业的应用 (3)

论文三、论改进Web 服务器性能的有关技术—银行业的应用 (5)

论文四、论改进Web服务器性能的有关技本——数字图书馆类的应用 (7)

论文五、论实时控制系统与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通信业应用 (8)

论文六、论实时控制系统与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工业自动化改造的应用 (10)

论文七、论实时控制系统与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工业控制的常规应用 (12)

论文一、论Java 技术在因特网平台上的应用—通信服务平台的应用

【正文】

数据通讯是当前十分活跃与热门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某大型通信公司开发了其业务的主要支撑平台,在这里,我们简称之为“通信信息服务平台”,用于在全国与全球开展数据业务的需要。该平台是一个典型的Java 技术应用于Internet的项目。作为信息技术公司中的一名技术骨干,我有幸参加了该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工作,承担了相当多的Java应用开发任务。此系统中的软件部分大多由Java来实现,在全系统中我们是这样来用Java构架系统的:

(1)本系统可分为4层,分别是Browser、表示层、中间件层和数据层。

(2)表示层用Java中的Java Script来实现页面输出。

(3)中间件层用Java来实现CORBA,即实现Component(构件),主要实现业务逻辑的封装与复用。

(4)数据层主要是数据库和存储过程的实现。

我们在应用Java 技术时,所采用的技术和策略可大致上归纳为以下5 个方面:

(1)使Java Script尽量简单,因为Java Script在我们系统中是放在服务器端执行的,该语言是通过一个解释器解释执行的,相对速度很慢,我们采用了两台HP 前置机来运行Java Script,但是其运行速度还是不理想,所以我们在设计中把Java Script仅用来显示从中间件层所得到的数据,生成动态页面。在最初的设计中表示层(Java Script)曾承担了一些业务逻辑处理操作,导致效率不理想,因此,我们不得不尽量地减少Java Script的程序量。

(2)用Java 实现CORBA 时,应尽量考虑共享和复用。在本系统中,最初的设计是让Java 在实现Component 时,只是执行一些数据库表的操作,导致表示层的负载较大。后来,我们重新设计时,总结归纳了所有的Use Case,找出了其中可供共享和复用的接口,把相同的业务逻辑操作封装到一个接口中去。因为Java的执行效率比Java Script要高,因此提高了系统效率。

(3)在别的项目中,我们曾大量地使用过Java中的JSP技术和Servlet技术,一般人可能不能区分这两种Java 技术的区别。为了得到系统的一些执行速率的数据,我们采用了一个著名的压力测试软件——Load Runner来测试这两种技术的差别。测试表明:用JSP和Servlet 完成同样的一个操作,并且保证是在相同的测试环境中(相同服务器、压力测试工作站与数据库环境),得到的测试数据却有着很大差别,JSP完成一个操作的平均执行时间大致会是Servlet程序的两倍。在一个企业级应用项目中,这可能是一个很关键的瓶颈。因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地多使用Servlet。当然,与Servlet相比,JSP编程快速,

修改方便,在访问量不是很大的应用场合下也是可以接受的。

(4)使用Java作为整体解决方案时,应尽量使用相同版本的JDK。在用Java作为编程语言的项目中,几乎大多要遇到“汉字”问题,即Java 在没有经过转换的情况下,在输出汉字时,很可能会出现乱码。采用不同版本的JDK,解决的方案是不一样的,比如V1.2.2版本的JDK和V1.3版本的JDK解决方法就会有一些不一样,把V1.2.2的Java程序放在V1.3的JDK中,就不能顺利输出汉字了。其根本原因在于Java 使用了Unicode 编码,和我们中国的国标编码不一样。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一些人竭力鼓吹的“一次编写,到处运行”似乎不一定能在所有的场合都行得通。

(5)使用Java时,应尽量遵从软件规范。在Java中有一个JVM的概念,即在Java 虚拟机中使用了一个垃圾收集器,专门用来回收内存。但是该垃圾收集器在给编程人员带来方便的同时,也隐埋下了隐患。在程序设计中,并不能强制执行垃圾收集器,所以,开发人员不能确定某对象是否已释放,常常让编程人员养成依赖自动收集的坏习惯,因此我们要求:在Try,Catch 之后必须明确要求回收内存(当然,也只能是通知垃圾收集器来回收垃圾),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稳定性。

以上这些实用性的技术与策略,是我们在实践中的一些实际体会,仅供各位开发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参考。

当然,在使用Java 作为解决方案时,也会遇到很多让我们头疼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同时执行的并发性比较差,系统速度慢等等。归纳起来看,我们曾遇到过的主要具体的问题有:

(1)用Java来实现CORBA中的Component,有时效率会比较低。

(2)用Java来建立数据库连接往往会比较慢。

(3)用JSP编程时容易导致系统信息的扩散。比如,如果有黑客攻击一台运行JSP程序的服务器,他可以故意地输入一些非法字符或异常信息给JSP程序,于是程序执行将出现异常。这时,就会在页面上打印出相应的错误信息。很不幸的是,这些信息极有可能暴露出这台服务器的JDK的版本号与路径信息等内容。这往往容易让黑客们有机可乘,有可能去抓住系统的漏洞。

在发现了这些问题后,我们经过仔细研究,找出了一些解决办法。比如:

(1)既然用Java实现Component比较慢,我们就尽量减少Component所执行的业务逻辑量。争取把能够放在存储过程中实现的操作,尽可能在存储过程中加以实现。众所周知,数据库的存储过程操作,比起在Java 程序中执行数据库操作要快得多。

(2)既然用Java 建立数据库连接比较慢,我们就可以把数据库连接封装成连接池(Connect Pool),从而能非常有效地提高系统效率。我们也曾经用“Load Runner”作过压力测试,使用连接池比不使用连接池的速度要快上3~5倍。

(3)为了对付JSP程序与Servlet程序会打印出异常系统信息的问题。我们曾查阅了很多JSP或Servlet的资料,最终是毫无头绪。但是我们可以换另一种思路,即是不从程序下手,而从Web Server着手,我们可以把Apache配置成为使这类异常信息不再打印出来,而是使之仅出现一个通用的异常说明的页面,这样,就能十分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在我们使用Java 作为编程语言的这么多项目中,绝大多数是比较成功的。Java 语言作为一种快捷、稳定的计算机语言,开发基于因特网应用的项目大多是相当稳定和比较适用的。

在我个人看来,Java的应用前景十分光明,大体上可以着眼于以下方面:

(1)在因特网上将会有更加广泛的应用。

(2)在嵌入式设备中,Java也大有用武之地。比如,在最新推出的Java技术中,Java已经进入了手机领域。

(3)Java程序大多以线程运行,占用资源少,会逐步代替ASP与CGI程序。根据第三方测试表明:JSP程序比ASP程序要快2倍以上。用JSP代替ASP应是大势所趋。

(4)Java 在无线互联网中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Java 支持WAP,可以方便地用Java开发W AP程序,实现WAP应用。

(5)Java与XML的无缝连接使Java在数据传输和异构网络通信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

就我个人而言,我将会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致力于Java 在无线互联中的应用,为我国的移动通信事业开发出更多的优秀实用的项目。

【评注】

评注;参与了一个较大的项目后有实践体会。全文都采用1、2、3、4方式,文章的风格显得单调,不大吸引人。但是本文的优点是;

(1)写得很有条理。

(2)内容的选择合适。

(3)所列举的策略、注意事项与发现的问题都很现实可信。

论文二、论Java 技术在因特网平台上的应用——银行业的应用

【摘要】

因特网上应用的日益普及与深化,为Java 技术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活动舞台,也大大推进了Browser/Server模式的企业内联网应用与网络计算。作为某信息公司中的技术骨干,我有幸承担了某银行信贷管理与查询系统等的开发任务,独立地完成了其中的系统设计、类设计、部分开发及测试工作。

整个系统完全按照J2EE 的标准来设计。前台界面应用了JSP 技术,控制部

分采用了Servlet来开发,业务逻辑应用了EJB技术来封装,应用服务器采用了支持J2EE标准的BEA 公司的Weblogic,后台的数据库选用的是Informix7.3,目的是为了与银行中其他业务系统数据库保持一致。在硬件平台上,我们选用的是HP公司的某台中型服务器机器,操作系统是HP-UX。

该系统界面运用的是IE,它不仅兼容性较好,而且已为广大用户所熟悉。系统运行后,各个支行都普遍反映界面友善,功能强大,开发的效果令人满意。

【正文】

在银行应用中私人的储蓄、企业的会计、国际的业务、信贷、财务管理都是十分重要的,它们构成银行的基础业务系统。我从事开发的信贷业务更是银行利润来源的重要部分。与储蓄,对公等以交易事务为主的业务模式有所不同的是,尽管信贷也是交易,但需要更多其他辅助信息的支持。如客户的基本资料,在本行内业务发生状况、信用等级、是否有逾期贷款未能归还等。各个支行的有关业务人员及分行管理人员都希望能方便及时地了解这些信息。传统的基于终端的用户界面难以传递这么多信息给用户,所以我们决定采用基于测览器IE 的用户界面,一方面IE 使用方便,不需要专门培训,另外它是与Windows 操作系统捆绑在一起的,也可节省前台费用。在开发技术上有ASP,JSP可供选择。

由于考虑到Java 技术在Internet 上的迅速发展,J2EE 更是提出了全新的用语言来统一平台的思路,于是我们决定采纳J2EE 标准,并选用了JSP。在设计上,基本上是采用了一个交易画面对应于一个JSP程序,充分发挥JSP动态处理页面的长处。

为了使设计有更好的可扩性、灵活性与逻辑性,能为以后扩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采用了(Modelu,View,Controller)的MVC设计模式,View全部由JSP实现,而Controller 则是设计了一个Servlet 程序,它负责处理前台浏览器传送来的所有请求,并按事先定义好的

路径/程序关系,分发给相应的JSP 程序去处理。由于Servlet 本来就是为Java 服务器端编程来设计的,因此由它来负责服务器端的处理是相当合适的。

在开始设计时,我运用了构件技术,由EJB承担起设计模式的Modelu角色。具体的贷款开户,放款,结息逾期贷款,归还贷款等交易都对应一个具体的EJB。为了将这些处理逻辑与相应的数据库操作分离开,能更加便于维护,我将处理业务的EJB 设计成Session Bean,而为每个Session Bean 再配备一个相对应的Entity Bean,用于访问后台的数据库。贷款管理中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进行查询,我按照需求分析的结果,为每类查询都设计了相对应的Bean,其目标是尽可能地提高查询的速度。

在对数据库的存取中,我本来的设计应用Informix JDBC 所带的Driver Manager,这样,在存取数据库中的Bean中就要把Driver及Server写入,后来考虑到应尽量提高应用的平台独立性,在参阅了J2EE中JDBC部分的说明后,改用了Data Resource 的处理方法,这样,即使以后数据库换成Oracle或其他产品,程序也不用修改,只需要在配置时进行变动即可。

在这次信贷管理系统的开发过程中,Java 的平台无关性优势,在开发人员从事开发的活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由于经费相对紧缺,我们的开发环境是各个项目组共用一台HP机器,虽然每个开发小组都搭建了自己的环境,但项目一多,特别是遇上结息与批量测试等场合,机器就显得不堪重负,使开发与测试工作的效率大为下降。我们小组由于采用的是Java技术,大家可以在自己的NT机器上搭建相同的环境。这样一来,大家平时的开发工作,包括JSP,Servlet,EJB的程序,都可以在本地完成,只是到测试或展现阶段才需放到HP开发机器上进行。

以前我们开发的Web 应用,往往只是应用了部分的Web 技术,如采用Apache Web Server、ASP 开发语言等。整个体系的集成与组合往往不够理想,这次由于我们采用的一整套符合J2EE 标准的组件,整个系统的协同性与一致性非常之好。再加上有一个支持J2EE 的应用服务器——BEA Weblogic,以往我们做得不理想的复杂配置,模块间的连结,如今都用不到再操心了,只需在图形化的配置工具中,输入系统所需要的配置,如路径与实际应用程序的关系,组件中的EJB引用,Data Resource的属性等;全部配置完成后,Weblogic会替我们完成项目的部署,并将这一切有关的程序都封装起来。

原来,我们开发小组的文档编制任务显得非常之繁重,因为整个系统既有交易部分,又有管理查询部分,交易、数据与源程序都很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直接应用了Java 源程序中的Javadoc 导出文档,这样不仅文档美观,而且能够保持与源程序的一致性,实乃一石二鸟之举。

整个项目完成后,用户使用下来都觉得界面友好,操作简便。但是我心里知道.这个系统还有很多可以加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基于Java 系统的开发需要资金较多的投入,由于该系统受到经费的限制,只申请到一台生产用机,这样,Web Server、Application Server、DB Server 只能被挤放在一起。虽然Weblogic 能实现部分负载平衡,但在将来的业务发展时,这样的分布肯定不是最理想的。好在我们在设计时已经考虑过尽量有良好的扩展性,在以后条件许可时,只需进行在不同机器之间的进一步部署即可,应用程序大体上无需改动。

其次,在设计上,可以采用UML 的产品,如Rational Rose,另一方面,Rational Rose 具有自动代码生成功能,也可以大大节省开发的成本。

最后,目前的信贷管理系统相对用户数目量不多,当推广类似系统需要拥有大批用户时,基于Java 的系统的响应时间与系统分布都会有较为突出的矛盾出现。

以上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系统设计与开发中需要加以注意的地方,也是运用Java技术应当努力的方向。

【评注】

评注:讨论具体,应用较为深入,表达清晰。存在的问题属实。

论文三、论改进Web 服务器性能的有关技术—银行业的应用

【摘要】

基于Web 技术的数据库应用是当前应用的一个热点,在用户数目与通信负荷很大的场合,提高Web服务器性能是一个迫切的课题。本文从笔者参与某个银行系统项目开发的经历出发,阐述了提高Web服务器的性能应渗入到项目论证、选型、开发、运行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只有各个环节都能充分考虑到性能与质量的需要,系统的性能才是真正可保证的和可扩充的。文章从系统的实际运行与相应的经验出发,阐述了性能改进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比如:在本文中讨论了Web服务器平台的选型考虑;Web服务器的配置管理;应用系统本身的优化与预先设计系统时可扩性的性能保障等具体内容。通过技术上的分析与改进,综合性地运用多类措施与手段,在实际系统中,Web服务器运行的性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证。

【正文】

我所在的单位是把目标定位于金融领域开发IT应用的一家信息技术公司。随着金融电子化建设的发展和商业银行之间市场竞争的加剧,各主要商业银行不断通过信息技术提供新的金融产品,并且希望能整合市场渠道。比如主要的商业银行不断推出形形色色的网上银行服务。在这种背景下,本人参与了开发新一代网上银行产品,涉及到提供网上个人理财服务、网上外汇买卖服务、网上企业服务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作为项目开发的组织者之一和主要的技术骨干,在整个项目开发过程中始终要处于第一线,从而在改进Web服务器性能、提高整个网上平台系统性能方面收获良多,在本文中简要讨论如下,希望与读者们共享经验。在Web服务器配置与优化方面,我有如下几方面主要的体会:

第一方面是Web服务器选型考虑。

在Web 服务器选型及网上平台搭建之初,我们就已充分考虑整个网上平台的性能及可扩展性问题。这一考虑为该系统的稳定性及扩展性能力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某银行原有的一些网上产品由于开发较早,故而采用的是老式的HTTP Server+CGI 程序调用的方式。这时,每一客户请求需要对应于后端系统的系统进程来运行CGI程序来处理,系统的开销相当大,系统的扩展能力也很差,性能已不能满足业务处理的需要,故而在为此银行系统具体选型的时候,我们一开始就否决了这种方案。通过市场上同类产品的比较选择,我们选择了国际商业机器有限公司IBM的Web Sphere 产品系列作为该行网上银行系统的建立平台。作出这样选择是因为Web Sphere 基于使HTTP Server 和应用服务器相分离的整体架构,同时支持JSP、Servlet 和企业组Java Bean 等轻量级线程规范,所有的请求对应于应用服务器上的处理线程,系统的开销低、效率非常高,同时Web Sphere 整个体系结构相当的灵活,为适应扩展需要可以作不同的横向和纵向扩展,从而可以满足各银行未来的扩展需要。正是因为在一开始选型的时候我们就已考虑到未来的扩展需要,整个系统在接下来的几次性能改进方面,我们大体上都能相对顺利地达到了预期目标。

第二方面是Web服务器的性能配置。

在一开始系统上线的时候,由于系统的负荷不是很大,为了节省系统总拥有成本TCO 投资,我们在一台较低配置的IBM RS6000 上投产了该系统。整个系统的HTTP 服务器、应用服务器、通信服务器等均位于该台机器上,由于初始投产时用户不多,所以系统的性能基本上能令人接受。但随着业务的发展和用户访问量的增大,我们发现该服务器的响应变慢,

系统的CPU利用率和内外存交换显著增大。经过跟踪,我们发现关键原因之一是系统的内存不足的缘故。由于网上服务器把大量用户的会话信息保存在内存中供给应用系统使用,当内存不足时,大量Session信息被迫交换至硬盘,大量CPU时间消耗在等候内外存的交换上,系统效率迅速下降。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把该服务器的内存由2GB扩充为4GB,同时相应调整用会话信息的保存时间,这样整个系统的效率又回到较为理想的状况。由于新应用的不断投产及数据库操作的日益增加,我们后来逐渐监控到系统的数据库处于繁忙状态,系统的错误日志也记录下了供应用服务器使用的数据库连接处出现资源不足的情况。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认为整个系统由于硬件配置所限,应该进行横向扩展,因此我们把数据库服务器分离出来,配置到另一较高性能的服务器上,相应定义的数据库资源也大幅增加,这样整个系统的性能又处于较为理想的状况。

第三方面是对应用系统进行相应的优化以提高性能。

Web服务器配置及相应的硬件扩展不失为解决系统性能问题的一条捷径,但应用系统的优化也是应该重点加以考虑的,毕竟它能够在投入较少的情况下提高系统的运用效率。在开发的初期,我们就已经十分注意系统的利用效率,比如提醒程序员尽量不要利用用户会话信息(Session)来传递大的对象,对于内存要注意回收等。同时,通过内部的交流会推广与介绍一些小的、有用的编程技巧来提高开发人员的水平,通过代码的抽查,希望能在早期就发现问题等。在系统运行期间,我们通过监控发现,应用服务器所基于的Java虚拟机,其内存堆的空闲空间有不断下降的趋势,每隔若干天导致空间消耗殆尽、无法分配新对象空间,从而导致系统重启。在排除了系统本身问题的原因外,我们确定为应用系统的开发有问题。通过从网上万载IBM 公司检测Java 虚拟机的相关工具对JVM进行监控后终于发现系统内部存在着不能回收内存的对象,再通过查找相应的程序发现在该程序中有“环状”的对象引用,从而导致对象使用后不能被垃圾收集器所回收。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虽然十分艰苦,但由于该问题不能通过升级硬件或增加资源配置而得到根本解决,会给系统带来很大的隐患。所以,整个过程的分析与解决是完全值得的,更何况通过查找故障原因的过程,给整个项目组上了生动的一堂软件质量保证课,对项目组的质量意识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说改进Web 服务器的性能井不单纯是系统管理方面的工作,它渗透到开发以及系统运行等一系列环节中。

第四方面预先考虑未来的扩展与性能需要。

随着系统的发展及成熟,考虑到用户访问量的不断上升,为了预留系统的发展空间,我们最近又对整个系统作了一个系统性的升级。通过引入多台HTTP服务器及应用服务器并行工作提高整个系统吞吐量及单点故障克服能力。由于在一开始选型的时候就已经充分考虑到动态负载均衡及横向扩展方面的需要,这一项的升级无需对整个系统的体系结构作根本的变革,对应用程序来说,更是没有造成任何影响。

整个项目历时近两年,从这两年的系统情况来看,整个系统是成功的。根据我亲身的经历,系统性能并不单纯是系统运行与管理阶段的问题,而是渗透在项目论证、开发以及运行的各个阶段。只有在各个阶段都能充分考虑性能方面的需要,在实际运行时,整个系统的性能才可能真正有保障。在技术方面来看,可以综合利用选型评估、硬件扩展、应用优化和系统配置优化等一系列的手段;比如在硬件扩展方面,又可以分为主要部件扩容,纵向升级、横向升级等方面。在我们的项目实践中,曾综合地利用了上述的各种手段。比如某银行的整个系统从日访问量不足1 万至现在的每日超过I0 万次以上的点击的发展情况来看,整个系统的性能保障及提高方案是比较成功的。

【评注】

实践过程较有说服力。条理与思路相当清晰,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的推进也很明确。所论述

的技术还有一些局限,不够开阔。

论文四、论改进Web服务器性能的有关技本——数字图书馆类的应用

【摘要】

一个大中型的图书馆信息系统涉及到许多方面的技术与方案,本文着重讨论与Web服务器性能有关的一些内容。

本人有幸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参与了某大型图书馆数字化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基于Web应用软件的开发工作。由于在数字化图书馆信息系统中流通着的大多是数字化的索引、文摘、全文、图像或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对Web服务器性能有着较高的要求。

结合实际工程的经验,本文将从硬件实现手段(缓存服务器、均衡负载设备、Web 双机镜像、CPU 和网卡的提升、网络带宽扩充)和软件实现手段(三层C/S软件结构设计、应用程序部署)等两个大方面论述如何提高Web服务器的性能,以便使用户能够更快捷、高效、安全地使用应用系统。

【正文】

随着Intranet 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为了更好地发挥其图书流通、资料检索和学术交流的职能,图书馆的数字信息化工程也势在必行。某图书馆为了尽快地步入世界先进图书馆的行列,已经启动了一部分的数字图书馆工程。

该数字图书馆工程主要包括对外信息Web发布系统,交互式检索网、后台馆藏信息管理系统、多媒体资料采集制作以及VOD点播系统等。本人有幸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参与了整个数字化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并参与了基于Web的一些应用(如对外信息发布系统、图像/全文混合检索系统、VOD点播系统)的开发。

某图书馆数字化信息系统从网络环境上讲,主要划分为多个网段:(一)Intranet接入部分,采用2M的DDN专线;(二)公共网段(非军事区),主要包括前台发布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E-Mail/FTP/DNS服务器、检索服务器及SAN网络区域存储设备;(三)是内部局域网,包括内网Web服务器、后台馆藏数据库服务器、OA 服务器等。(四)是VOD 点播专用网,包括音频视频点播服务器等。由于制定了严格的网络级和应用级访问权限,通过具有三层交换能力的高性能交换机和安全授权认证系统等,有效地控制了防问权限,确保了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考虑到经费和人员素质及今后的维护管理运营等方面,操作系统采用Windows NT平台,服务器选用DELL高端的系列,数据库采用IBM的DB2。主干网为千兆快速交换式以太网,局域网百兆到桌面,VOD点播网十兆到桌面。

在该网络环境下应用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对外Web发布系统、对外图书辅助检索系统;(二)后台馆藏信息管理系统和图像/全文混合检索系统;(三)VOD 点播系统。由于绝大部分应用采用Browser/Server 方式结构,最终用户在本地只需安装IE或者Netscape Web浏览器,在后台数据库服务器的支持下通过网页方式请求和访问各类应用服务。另外,由于在图书馆信息系统中流通的多为索引、摘要、全文或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对Web 服务器性能与网络带宽等都有更高的要求。

通过不断地试验和实践,我们发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相对有效地提升Web服务器性能;

(1)缓存服务器和均衡负载设备使用可以缓解访问瓶颈,提高网络带宽、实现均衡负载。

缓存服务器也称为cache服务器,可以存储cache静态的内容如网页、多媒体点播资源和会议实况(已压缩的、有一定格式要求的)等。此外,目前美国cashflow缓存服务器,已经可以存储cache数据库、ASP等动态内容。cache服务器通常放到防火墙之外,外网Web 服

务器之前,因此Internet 用户点击网页不再直接访问网站Web服务器,而是访问cache服务器。

由于cache 服务器具有多个CPU 和高速大容量I/O 通道,独立的OS,因此能大大缓解Internet访问瓶颈,而且也具有一定的抗黑客攻击的能力。

目前某图书馆采用这种方式,把大数据量的静态图片、点播资源、虚拟三维应用等都事先置放在cache服务器中,即使现今只有2M Internet的接入带宽,以上应用的播放速度和效果仍能让用户满意。

另外一种方式采用均衡负载设备或Web双机镜像。这种方式通过负载均衡的方法达到Web访问性能最优。Web双机镜像是较早以前流行的方式,虽能使系统可靠性提升,但由于双机总是在互相询问对方状态,将会影响一定的访问性能。均衡负载设备是独立于Web服务器的硬件,它和Web服务器及网站中其他服务器接在同一交换机上,通过负载调度程序为各个服务器分配工作量,从而,能达到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访问性能的目的。只是由于某图书馆目前对外发布资源相对仍较少,只采用了三台Web服务器,因此目前的均衡负载设备作用还不显著。

(2)从Web服务器的配置来看Web服务器自身CPU个数及速度、网卡数量、Web服务器与防火墙的位置关系等,都会影响到Web服务器的性能。

从Web 服务器硬件本身来讲,CPU 个数的增加、网卡个数的增加、I/O 信道的扩展无疑可以直接地提高Web服务器性能。此外,由于千兆口的防火墙目前较少且费用较高,如果把Web 服务器放置防火墙之后,一定会大大影响Internet访问性能。某图书馆采用IDS(入侵侦测)+Web服务器(服务器防火墙,较低端,不会影响流量)+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防火墙,高端),分层次的安全模式,既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又提升了网络访问性能。

另外,某图书馆还采用了SAN网络区域存储来提高服务器访问速度。

(3)三层C/S软件结构设计和应用程序的适当部署也会提高Web服务器的性能。

将业务逻辑、通用访问接口与数据等相互分离、分别置放于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上,通过程序功能和逻辑的合理部署,也能大大改进Web服务器性能。

一般的原则是,Web服务器只需接受Internet http访问请求,使Web只有最少的任务,把实际处理交给各个应用服务器处理,然后返回结果给Browser。某图书馆采用这种方式专门开发了搜索引擎应用服务器和混合检索应用服务器等,达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事实上,Web服务器的性能提升还存在很多手段和方法,比如CPU与存储之间关系,Web交换机等等,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实践、分析和讨论。

【评注】

主题鲜明,条理也较分明。但所讨论的技术应更有机地结合于项目的实例。

论文五、论实时控制系统与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通信业应用

【摘要】

近年来,在应用需求的强大驱动下,我国通信业有了长足的进步。现有通信

行业中的许多企业单位,如电信公司或移动集团,其信息系统的主要特征之一是

对线路的实时监控要求很高,数据量庞大,如何将实时控制与信息系统集成在一

起便成为系统实施的一个关键部分。

在参与了某个通信公司的一套网管系统以及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后,我们分

析了两者的集成与应用工作,深切地感受到有一个良好的设计策略以及重视所选

用的工具是一个关键。这个项目主要是对下属各分站的子网以及有关链路的连通

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实现报警、路由控制和授权等功能,其关键在于提供一个实

时显示情况的地图界面,井将数据汇总和组织,建立起数据仓库以及进一步实施

数据挖掘分析,从而能支持企业的决策分析。我作为设计人员之一,着重在本文

中讨论控制系统与信息系统集成时的策略。

【正文】

众所周知,通信行业需要有一整套监控通信网络的手段,其工作特点是涉及到的各分站与基站的在地理位置L的分布性,更加需要有在更高一级提供检测不同分站链接情况的手段。一般来讲,由于数据都是海量的,所以,如何将整个网络系统所得的数据及时处理,以便和决策部门的分析相结合,也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简言之,分布性、实时性以及数据海量性是解决整个系统设计和集成的核心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讨论一下“网管监控系统”。由于我参与设计与开发的这个系统并不是位于基层的分站,其定位在将下属各分站的主机通信数据(包括数据流量、链路负荷、通往其他结点即主机的连通情况等)加以收集,所以对于具体通信事务的底层操作要求并不很高。

考虑到上述原因,我们采用了一个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平台Mapinfo并采用Delphi编程,后台用SQL Server数据库(这是由于考虑到决策所需要用到的是Microsoft公司的OLAP Service)。在分析和计划之前,我们先对ITU801标准做了详细的探讨,这只是一个有关子网和链路定义以及分层等描述的标准,在听取了许多分站人员的建议后,将MAPINFO公司提供的一个相关的MAP X的Active X控件嵌入到Delphi程序中,利用MAP X中提供的丰富的类以及操作,比如Object、Layer等实现网管界面,井且加入了子网和链路的概念,对属下的分站可以随意地组合成为不同子网,而且实现了放大与缩小的功能,大致可以将整个地区的分站集中在一张地图中,能显示在屏幕上,这时,只是显示出各个分站的概要,小到可以显示出某台主机的机柜、机柜直到插件板(因为这些都要实时监控)。我们采用了分层的方法来实现以上缩放。对于一些静态的数据,如分站,主机的位置等则先用Mapinfo公司提供的一套编制地理信息的工具(MAP X是其提供给编程工具的一个Active X控件)做成静态的层次图放置于数据库中。

我们新做成的这套系统通过与各分站的专用线路加以连接,能实时地得到数据,显示于地图上,反映出各站、各子网、各链路的实时状态,并能将控制命令传回分站(如强制链路中断、路由转换等)。

现在,让我们来讨论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即是要将实时控制系统与企业信息系统加以集成,我们的设想和体系结构大体上可以用一张简图表示(此处暂略)。

在这个体系结构中,由各分站保留着详细的数据,网管系统则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将汇总到的数据作少量统计,抽取其中需要保存的内容放入数据库,如每分钟流量,某分站与其他分站每分钟通信流量,在该分站中某个链路的负荷(这些链路有可能是动态分配的,也可能是固定分站之间的通信链路)。尽管如此,数据仍然是海量的,因此,如果要把这些数据都直接送到各个决策部门,比如送给市场部门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在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了数据仓库,确定了客户、时间、通信量、计费和故障等几个数据仓库的主题,每隔一定时间对数据库中的原始数据进行清理与抽取等预处理工作,建立好数据仓库。这里的预处理包括了许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有建立计算时间,但是无计费的(计费值为零)的数据,应视为建立失败的无效数据,需要予以剔除;某些企业租用的是专用线路按月计费,中间的通信因此无计费的一些有关记录也应剔除等。

在预处理之后,再利用OLAP Service的分析将数据融合与汇总。按照决策部门的需要提供相应数据(比如:市场部门需要每一分站的收益,客户分布情况以及客户费用等)。这些都可以由OLAP Service对数据作预先处理,此时处理完的数据在逻辑上是以立方体(CUBE)形式存在的,其占用的存储空间便能显著地降低,如1999年8月有2000万条通讯记录,即使形成作为备份的文本都需要4G空间,经过OLAP Service处理后仅需200M左右空间,因此,经处理后的数据主要存放于另外的相关部门的机器中,而不能与主服务器放在一起。

最后,再来讨论由决策人员所使用的系统。由于这些部门并不分散,我们就没有采用OLAP Servce的Web发布方案。采用Delphi编制了访问OLAP Service的客户端软件,用了OLAP Service提供的、Cube Browser控件,用相似于网页的界面提供了数据立方体的各种操作,如上钻(观察角度从月转到季度甚至年),切片,旋转等操作。为了便于输出打印数据,还内嵌了Microsoft的Excel数据透视表,可以将在Cube Browser上所看到的数据转化为Excel 的表格形式,或者转换成饼形图、柱形图和曲线图等,比如可以观察每天24小时通信流量的分布曲线图,可以发现在夜间12点以后明显通信流量减少,而决策部门便可制定某些优惠或减价措施吸引更多客户在12点之后使用网络。

另外,在采用OLAP Service中的数据挖掘功能时,其中提供的两类算法分别是基于决策树的分类和基于决策树的聚类,市场部门的聚类算法将客户根据费用情况加以聚集,以期发现处于同一消费水平的客户的共同特征,便于制定政策,吸引客户。这方面的努力我们将会进一步持续进行,以保证有足够的海量数据而发现其中的规律。

整个系统运行后,其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等一系列工作都由程序定期地自动进行,该系统应用已有一段时间,受到了不少好评。当然,也发现了其中有不少问题,比如;主服务器数据库的容量问题,主站与分站的通信效率问题,还有在网管系统中,网络故障的确定还不够细致,需要由分站再具体化加以确定,决策系统与网管系统之间还缺少直接通信手段等,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解决与改进。

实时控制系统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化是推动从事生产制造、测量与监控等业务的企事业单位真正迈向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动力。如果是大型企业,更需要有一整套的系统,支持Web发布,智能查询,自动识别如用于故障预测和数据挖掘等技术,从而能够将底层的实时监控与高层的决策更好地集成在一起。展望其前景,无疑是十分美好的,但是我们认为相应的工作量很大,在技术上仍然需要有所提高和有所突破。

【评注】

能紧扣集成的主题,结合实际作了较有深度的论述。所讨论的数据库和数据仓库技术符合企业信息化的方向。对遇到的问题的举例剖析还不够,实时控制方面的论述也可更细化一些说明。

论文六、论实时控制系统与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工业自动化改造的应用

【摘要】

本文以一个信息化改造项目为例讨论了实时系统与信息系统的集成。我曾参加了一个中等规模的现代化生产企业的数字化改造项目,该企业拥有4座自动化连续式工作的窑炉,以及8座自动化间隙式工作的窑炉以及多台半自动的中大型辅助机器。该企业希望能将这些设备实现数字化,并且重点要建立起一个中央监控室,能实现对设备的运行状态参数的监督和记录两大任务,前者用于防止意外事故,后者可用于向该企业的决策人员和技术开发部门提供信息。

通过我们的开发组与该企业相关人员一起努力,分四个步骤共同完成了这一工作。第一步是实现设备状态参数的数字化输出;第二步是建立中央监控室的监督和记录功能;第三步健全监控室的控制功能及相应信号的输出;第四步则是实现生产设备自动化控制的数字信号接入功能。

我在其中的主要工作有三个方面:

(1)作为公司开发组和企业间联络的桥梁;

(2)负责确定该项目中各部分之间的分工,在发生冲突或出现问题时提出相应的具体解决办法;

(3)帮助解决与协调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

【正文】

现代化企业发展生产与提高效率的根本途径之一是加速信息化的进程。在所从事的专业生产领域中,我参与开发项目的这家企业可以认为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现代化的基础了,比如它已拥有4条自动化连续式工作的窑炉、8座自动化间隙式工作的窑炉和多台半自动的中大型辅助机器。但是这些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在改造前还主要依靠模拟量控制,也不具备信息与数据的记录、汇总与分析功能。该企业一方面出于对今后发展的需要,希望记录下这些设备在工作过程中连续的状态参数的变化情况,有运行的日志与历史记录,以提供给其技术开发部门,作为产品质量改进研究中的参考;进一步还可提供给企业管理部门决策分析时的参考。另一方面,企业希望能够对设备生产状态有全面的监督和一定的紧急控制与应变的能力,能对生产设备的操作意外和设定不当,或者发生突然的未预料到的事件,防止造成事故与损失。

我们根据该企业的要求,结合项目的资金、时间、人员等现实状况,再三考虑了该企业的经营情况、产品的市场和前景、项目开发所面临的风险等诸多因素,经过仔细分析,得出了如下的4条意见:

(l)由于资金的限制,切实地在相应各个环节上节约成本是相当重要的,因此要尽可能地在原有设施与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而不是进行根本性的替换;

(2)此企业需要的是“实时控制系统和企业信息系统的初步集成”,而不是一个功能相当丰富和完善的系统,该企业现阶段既不具备开发这样一个系统的能力和条件,也不具备管理维护和应用高级集成系统的相关人员,所以,项目的目标应当切合于目前条件下企业的总体要求。这样既有利于控制成本,也有利于减少项目风险;

(3)由于该企业的生产情况和资金、人员的限制,项目必须分阶段地进行。大体上可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①实现设备状态参数的数字化输出;②建立中央监控室的监督和记录功能;③健全中央监控的控制功能和相应信号的输出;④实现生产设备自动化控制的数字信号接入功能;

(4)参与本项目涉及到的双方的大多数人员都不精通对方的专业领域,因此必须在加强互相沟通的同时,确定明确的分工关系。

上述四条意见在经过双方的磋商与研究后,获得了双方全体项目参与人员的一致认同,成为这个项目开发过程中双方必须理解与遵循的准则。

在第一阶段,我们开展了对半自动的中大型辅助机器的自动化改造。事实上,该企业早有这类打算,并且已做了相应的技术储备,因而这一部分的工作由该企业自身的技术人员全权负责并加以实施。项目中所涉及到的所有自动化生产设备都已具有依据状态参数模拟信号量进行控制的能力,对于所采集到的状态参数模拟量,企业曾计划采用一类以模拟信号远程地传至中央监控室,再进行模数转换的方案。此方案对企业来说实现比较简单,但存在着成本较高、远传过程易受到干扰等不利因素。随着模数转换设备成本的显著下降和可靠性提高,经我们建议和双方讨论,企业有决心在生产设备的控制设备上就地实现现场模数转换,再远传数字信号至监控室,这一工作同样地由熟悉这项技术的企业技术人员实行。

第二阶段的工作主要由我方开发组成员负责。我们将人员大体上分为3组,第一组主要是根据企业长期累积的资料以及公开发表的相关技术,建立起一个合理有效的模型,其中包括诸如数据采样记录的间隔时间,不同生产阶段的数据处理时所采用的数学模型等数据处理的相关内容;第二组负责监控记录软件的输入输出接口,用户图形界面的选定和设计等软件外围功能的实现;第三组则集中力量编写一个简单实用的、针对性强和小巧的相关数据记录的专用数据库。这一阶段是控制质量和成本的关键性阶段。出于对成本的考虑,以及根据数

据的流量不很大,对数据的实时性处理要求不是很高(通常情况下,设备的实时控制仍由原来的自动化系统所承担)的实际情况,中央监控室采用了一套有双机备份的服务器作为数据处理用的服务器,另一套同样有双机备份的服务器作为数据库服务器,并且没有使用价格昂贵的商用数据库,而采用了由自己开发的一个经济实用的专用数据库。

第三阶段可以看成是第二阶段的自然延伸,在第二阶段成功的基础上,利用第二阶段模块处理后所获得的数据,依据设备的多种临界指标,进行相应的判断,允许在紧急情况下,发出相应的警报,并同时依据设备本身的相应紧急情况处理办法,发出控制信号加以处理实现。这一阶段的关键有两方面内容:一个问题是要求数据转换设备拥有相对较高的可靠性与可用性,另一个问题是要注意做好与自动化设备原有控制系统的自我保护功能的配合协调工作。

第四阶段则仍然由该企业的技术人员为主实施,在实现过程中主要是解决好第三阶段所遇到的上述两个关键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使用了更好的设备和部件来实现数模转换和动态控制;对于第二个问题,则在控制设备中设立了优先级判断,使自我保护装置的启动优先级离开中央监控室(由于自我保护启动速度更快,但是功能较弱)而加以解决。

从总的项目实施进程上来看,一、四两个阶段相连贯,二、三两个阶段相连贯,而它们之间则可并行地进行,从而满足了时间进度上的要求。

今后,本项目所采用的这类技术可能要走向全自动化。项目中涉及到的数据量将会更大得多,实时性要求也会更高。我们应注意使现有成熟的商业系统与产品如何应用到其中去,使之能尽快地满足企业的要求,节约成本,并且减少开发的风险。

【评注】

本项目初步实现了生产控制与信息系统的第一阶段集成,项目实现目标明确,效果直接。摘要中写了项目的背景与作者所从事的工作,正文中条理较清晰地列举了项目实施的策略、过程与主要技术。

论文七、论实时控制系统与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工业控制的常规应用

【摘要】

本文通过“工控组态软件”项目的开发,着重讨论实时系统与信息系统的集成。近年来,国内外的组态软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已广泛应用于企业生产。组系统分析师态软件以实时数据库作为核心技术,综合了工控、网络、图形处理与数据库访问接口等技术,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一类软件产品,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因此,有多家信息技术公司都在开发工业组态软件。

我有幸参与了该项目,在该项目中担当了分析与设计的部分任务,该软件采用Windows 2000操作系统,主要采用VC6.0进行开发。以下本文将从我所开发的组态软件的特征、软件的体系结构设计、实时数据库设计、可扩充性与可维护性设计以及项目实施管理等几方面加以论述。

【正文】

工业控制组态软件在工业界有着相当广泛的应用,此类软件允许用户在图形界面下对控制系统的各种采样点、过程输出点、设备、生产车间、控制回路、文件报警、生产报表、控制策略、网络设备和生产工艺画面进行定义与组态。使用该类软件时,用户甚至可以不写一行程序就能够构成自己的控制系统,有些功能强大的组态软件还可提供与网络、Internet、数据库访问接口等的连接功能,使现场控制系统能相对方便地和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加以集成,

某信息技术公司决定开发新的具有一定通用性的工业组态软件,作为技术骨干,我在该项目中担当了分析与设计的部分任务,该软件采用了Windows 2000操作系统,主要采用VC6.0 进行开发。

本文将从我们所开发的组态软件的基本特征、软件的体系结构设计、实时数据库设计、可扩充性与可维护性设计以及项目实施管理等几方面加以论述。

l. 我所从事开发的组态软件的基本特征通过分析国内外的组态软件的特点和当前的技术发展情况,我认为我们着手开发的组态软件应当突出下述三个特征:

(1)“实时与可靠”是此类软件赖以生存的应用前提,但是目前还是有很多的组态软件做不到这一点。

(2)具备良好的网络连网能力与分布功能。

(3)有效地采用ODBC(开放的数据库连接),便于和其他信息系统集成。这个项目在技术上,应着重于组态软件的体系结构设计与实时数据库的设计上需求分析则应着重分析国内外同类软件的功能,通过比较与鉴别,才能产生真正优秀的软件。

2. 组态软件的系统体系结构

本软件采用的是三层体系结构,设计结构时要具有开放性和良好的可扩充性。

(1)软件的底层是硬件访问控制层。这一层所采用的是前几年才推出来的OPC(OLE for Process Control)技术,采用该技术的好处是OPC是微软参与制定的标准接口技术,有众多的硬件厂商支持,所采用的OLE技术使软件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扩展能力。

(2)中间层是实时数据库。该层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在设计上除了具有一般实时数据库具有的特性之外,应当为应用层提供了两类接口:一是应用编程接口API(比如以DLL的方式实现),二是ODBC接口,该接口使系统具有很好的开放性,便于系统集成。

(3)上层是应用程序层。在该层通过ODBC接口访问实时数据库,可以通过SQL语句查询数据库的数据。

3、本项目涉及到实时数据库设计

在设计时,我们着重考虑了以下的四个方面:

(1)实时数据库的基本功能:实时数据库完成实时数据库的采集、输出、报警文件等的管理,也进行历史数据的管理。

(2)实时性设计:由于本系统所采用的操作系统是Windows 2000.它的实时性较差,因此要求任务管理定时器必须具有良好的实时性,在系统设计时,我们采用了抢占式服务的高精度定时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系统具有良好的实时性。

(3)任务调度:其目标主要是使系统在各时间段达到较理想的负荷任务的均衡性。

(4)ODBC接口设计:即开发相应的驱动程序,实现ODBC功能,使之完全遵守SQL 约定,这样能允许应用程序的开发手段和开发工具多样化,允许可以采用VC、VB或Delphi 等作为开发语言,也使数据库具有很好的开放性。但SQL语句不能实现数据发生时间方面的选择,影响了实时性,因此,系统自动给每个数据库加上时戳,SQL可以通过时戳进行时间控制来选择(读取)数据,从而满足了实时性方面的基本要求。

4. 本系统的可扩充性与可维护性设计

组态软件综合了多种技术,其体系结构与数据结构都较为复杂,再加上我们又希望能适应的实际应用场景有着复杂多变性,因此要求系统必须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与对维护性,以满足功能与性能上不断变化的要求。在系统的设计技术上,我们大量地采用组件技术,如OPC,COM/DCOM与3D图形控件等,组件技术的采用使系统具有了良好的可扩展性与可维护性,降低了系统的复杂度。而且也使我们较方便地获得第三方支持,例如,请经验丰富的图形处理专家编写图形处理控件,就能加快软件开发的进度。

5. 本项目中软件项目实施和管理

组态软件的需求在当前工业控制领域中是较成熟的,基本能满足一般用户的功能上需

求,通过比较多家组态软件,可以发现:在它们之间有80%的功能是相同的或雷同的,由于我们项目开发的起步较晚,在自控领域里,我们处于劣势,因此我们提出了“重技术分析,轻需求分析”的思路,即把重点放在组件设计与体系结构的实现上。

在人员的配备上则根据组态软件的技术组成特点,组织一批在自控、网络、组件、实时系统设计和硬件上各有所长的VC高手组成一支精干高效的队伍。

在开发进度上则反复强调“质量第一,进度第二”的原则。

在我们的项目实施中,可靠性作为设计的首要原则,要求项目组成员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每天必须完成认真的工作日志,每周要写工作总结,完成一段程序代码之后,即应自己先进行从里到外的测试,只有从基础抓起,才能保证组态软件的质量。

通过本项目的开发成功,我深切地体会到要使组态软件在企业实时控制与信息系统集成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注意以下各点:先进的体系结构;支持ODBC的实时数据库;强大的网络功能;功能日益强大的脚本语言等。我期待着本人通过在这个领域中的辛勤耕耘,将会结出更多更丰硕的IT成果。

【评注】

本文抓住了企业实时控制与信息系统集成中的一类关键软件——组态软件项目的开发,进行了较有条理的讨论,思路很清晰。由于项目在一定程度上的“通用性”,未能结合具体的应用背景论述;但本文的一个缺点是未能给出开发与应用的实际效果例子,也未能对开发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

基于JavaWeb的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 题目:Java Web应用开发—— 在线模拟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软件工程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容。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2018年下半年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论文(范文)

2018年下半年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考试 论文真题与答案解析 试题一论信息系统项目的沟通管理 项目沟通管理是产生、收集、分发、存储及最终处理项目信息的过程。项目经理需花费大量时间与项目团队和项目干系人沟通,项目每一成员也应当了解沟通对项目整体的影响。 请以“信息系统项目的沟通管理”为题,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概要叙述你参与管理过的信息系统项目(项目的背景、项目规模、发起单位、目的。项目内容、组织结构、项目周期、交付的产品等),并说明你在其中承担的工作。 2.结合项目管理实际情况并围绕以下要点论述你对信息系统项目沟通管理的认识, (1)沟通渠道的类别、优缺点及其在沟通管理中的重要性。 (2)项目沟通管理的过程及其输入和输出。(3)项目管理中如何灵活地应用沟通技巧和沟通方法。 3.请结合论文中所提到的信息系统项目,介绍在该项目中是如何进行沟通管理的(可叙述具体做法),并总结你的心得体会。 试题二论项目的风险管理 项目风险是种不确定的事件和条件,一旦发生,对项目目标产生某种正面或负面的影响、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增加积极事件的概率和影响,降低项目消极事件的概率和影响。 请围绕“项目的风险管理”论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概要叙述你参与管理过的信息系统项目(项目的背景、项目规模、发起单位、目的、项目内容、组织结构、项目周期、交付的产品等),并说明你在其中承担的工作。 2.结合项目管理实际情况并围绕以下要点论述你对信息系统项目风险管理的认识: (1)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过程。(2)信息系统项目中风险管理方面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和所采取的解决措施 3.结合项目实际情况说明在该项目中你是如何进行风险管理的(可叙述具体做法),并总结你的心得体会。

企业商品销售管理系统毕业论文

目录 1 前言 (1) 1.1 企业商品销售管理系统开发背景 (1) 2 系统分析 (1) 2.1系统初步调查 (1) 2.2系统功能调查 (1) 2.2.1商品管理功能 (1) 2.2.2商品数据管理功能 (2) 2.2.3收入与支出功能 (2) 2.2.4 系统管理功能 (2) 2.3系统功能模块图 (3) 3 系统设计 (3) 3.1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3) 3.2数据库设计 (5) 4 详细设计 (7) 4.1启动界面设计 (7) 4.1.1 功能说明 (7) 4.1.2屏幕设计格式 (7) 4.2主窗口设计 (8) 4.2.1功能说明 (8) 4.2.2屏幕设计格式 (8) 4.3商品管理模块的实现 (8) 4.3.1进货添加模块实现 (8) 4.3.2出货添加模块实现 (9) 4.3.3商品供货商信息模块实现 (10) 4.3.4商品信息查询模块实现 (11) 4.4商品数据管理模块实现 (12)

4.4.1汇总模块实现 (12) 4.4.2商品报表模块实现 (13) 4.5收入与支出实现 (13) 4.5.1收入与支出添加模块实现 (13) 4.5.2收入与支出查询实现 (14) 4.6系统管理的实现 (15) 4.6.1用户管理实现 (15) 5 设计总结 (16) 6 辞 (16) 7 参考文献 (16)

企业商品销售管理系统 1 前言 1.1 企业商品销售管理系统开发背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利用计算机实现企业人事工资的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利用计算机支持企业高效率完成劳动,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推动企业销售管理走向科学化、规化的必要条件;而销售管理是一项琐碎、复杂而又十分细致的工作,一般不允许出错,如果实行手工操作,须手工填制大量的表格数据,这就会耗费工作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计算机进行销售管理工作,不仅能够保证工作准确无误、快速完成,而且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对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进行管理,服务于企业的各个部门,同时计算机具有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提高企业销售管理的效率,也是企业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 2 系统分析 2.1系统初步调查 系统目标 采用公司现有的软硬件以及科学的管理系统开发方案,建立企业销售管理系统,来实现企业商品销售管理的计算机自动化。系统应符合公司的商品、部门的管理制度,并达到操作直观、方便、实用、安全等要求。

系统分析师通过总结

系统分析师通过总结 从7月8号公布系统分析师成绩到今天16号,我几乎是天天上希赛论坛查看关于合格线的帖子,今天合格线公布了,仍然是45分。其实这都是意料中的,但就是心里有点不放心,因为这次考试我的上午基础和案例的成绩都是50多分,论文正好45分。这已经是第三次参加系统分析师考试了(前两次基本上没怎么看书)。第一次是2007年5月,案例分析43分,基础知识、论文通过;第二次是2007年12月,基础知识通过,案例分析42分,论文仅仅40分。不管怎么说,第三次也算顺利通过了,也算是对参加系统分析师考试一年半以来的一次完美总结吧(只能说是考试的总结,以后的路会更长)。下面就把我这一年来考系统分析师的过程简单总结,不能算是经验,只算是给正在考系分考友的一点借鉴,毕竟我在复习考试的过程中也走过不少的弯路。 谈到系统分析师,很多人都觉得特别难。在论坛里也看到很多人说复习一周就通过了。如果让我评论难度的话,我只能说不难,但是要想顺利考过不太容易。 我开始考系分时的基础就是大学刚毕业时的计算机水平,根本没有什么项目经验。在决定考系统分析师之后,我买了《系统分析师考试辅导》、《系统分析师常用工具》、《系统分析设计与技术》、《系统分析师技术指南》、《系统分析师考试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案例试题分类精解》、《系统分析师考试论文试题分类分析与范文》。我就针对系分考试的三门说一下每门的复习过程。 首先是上午的基础知识考试。我觉得基础知识考试是三门里面最好复习的一门,基本上每次的考试都是《系统分析师考试辅导》里面的题型。我觉得如果想顺利通过上午的考试,只要把《考试辅导》里面专门针对上午考试的内容完全掌握了,通过是没什么问题。因为每次的题型大同小异,而且重复率特别高,特别是UML部分和软件工程那一章,更是重点中的重点。我考了三次,上午都通过了,完全靠的就是《考试辅导》。 第二门案例分析。我觉得虽然要求有项目实践经验,但是完全靠书本复习也是可以通过的。对于第二门我主要看的书籍就是《系统分析师考试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案例试题分类精解》和《系统分析师技术指南》,这两本书是必看的。也就是你如果真的能把这两本书中讲到的都吃透可,案例分析也不成问题。但我说的“吃透”,必须是真正的弄明白,比如说《技术指南》里面介绍的每种技术,

关于知网学位论文检测系统的说明及修改指导意见(精)

检测报告中只给出有抄袭的段落 , 没发现抄袭的段落自动不给出的 , 请大家注意 ! 比如整体复制比是 0的话 , 检测报告是空白的 , 啥都没有 ! 1、初检段落 A 未发现抄袭 , 复检的时候怎么又发现抄袭了 ? 这是因为知网算法的问题 ,每次检测都要自动分段 ,与系统开发者设置的阈值有关 , 也可能是系统升级的原因 , 只要检测内容有变化 , 每次检测都有新标红。但是只要您把第一次标红内容都修改了 , 第二次检测不管会不会出现新抄袭段落复制比都会降低的。 每次检测都有新抄袭发现 ! 2、怎么和学校的复制比不一样啊 ? 我们这里检测内容一般有摘要正文参考文献 , 如果学校检测的只是正文 , 那测出来的复制比不一样的。由于系统升级也可能导致有差异。在您没做任何修改的前提下 , 学校检测指出的抄袭段落是一样的。警示 :对于那些复制比略低于学校标准的同学一定要认真修改 , 别以为自己已经没问题了 , 以防万一 ! 3、我标注为引用的怎么也被标红了 ? 案例 :一个哥们 , 测出来 96%, 可以说是全抄的 , 他说“ 不会吧 , 我全标注为引用了啊” 。 检测系统不管您是不是标注为引用 , 统统列出来。如果标注为引用就排除 , 那检测就没任何意义 , 大家随便抄 , 想抄多少就抄多少 , 只要标注引用就可以啦 ! 4、怎么指出的复制文章题目我都没参考过 呢 ?

感觉好像都是自己没见过的文章 , 这很正常 , 都是相互引用造成的 , 比如您引用了毛主席的话 ,很多人也引用了 ,那给出的复制来源文章题目就会有很多没见过的 ! 5、有些我参考的内容没测出来 软件开发者给检测系统的灵敏度设置了一个阀值 , 据说该阀值5%, 以段落计 , 低 5%的抄袭或引用是检测不出来的 , 这种情况常见于大段落中 (这个段落就是上面的分段的小句或者小概念。举个例子 :假如某检测段落有 10000字 , 那么引用单篇文献 500字以下 , 是不会被检测出来的。抄书也测不出来 , 目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检测系统 , 能把您抄的东西全部查出来 ! 6、你这里检测通过了 , 导师怎么还说明显看出我是抄袭的啊 ? 是不是测的不准 ? 修改抄袭内容后 , 检测系统检测不出来了 , 但是导师还是能看出来的 , 这是人和机器的不同 ,我们这里测出来抄袭是 0的论文 ,导师那里他也可以肉眼判断说您是抄袭的 ! 所以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 7、我检测通过了怎么还被取消了答辩资格 ? 一定要注意 , 学校检测论文只是论文答辩前的一个小环节 , 检测通过之后 , 专家还要审查论文 , 如果发现您的论文改的一塌糊涂 , 句子都不通顺 , 还有明显抄袭的迹象 (尽管检测系统发现不了 , 专家肉 眼发现 , 取消答辩资格是很正常的 ! 因此 , 改论文时一定要注意踏踏实实改 , 没有任何可以投机的办法 , 否则后果很严重 , 过了检测可能也无法答辩或者答辩无法通过。 8、学校复制比 35%, 你这里 36%, 是不是同一个系统啊 ? 复制比 =抄袭字符数除以总检测字符数

jsp+mysql在线考试系统论文

目录 1 系统概述 (2) 1.1系统需求 (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网站的开发语言和语言功能 (2) 1.4 系统具备的特点 (4) 2 在线考试系统的系统的需求分析 (5) 2.1在线考试系统的需求分析 (5) 2.2在线考试系统的概要设计 (5) 3 在线考试系统的详细过程 (7) 3.1系统环境 (7) 3.2数据连接的设计 (7) 3.3 servlet的使用 (8) 3.4部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举例 (9) 3.4.1在线考试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9) 3.4.2系统管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11) 3.5安全性设计 (12) 4 系统的测试 (13) 4.1系统测试分析 (13) 4.1.1测试过程 (13) 4.1.2 测试方法 (14) 4.1.3 具体的方案测试 (14) 4.2 系统测试结果 (14) 5 课程设计总结 (14)

1 系统概述 1.1系统需求 网络考试系统是实现网络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网络考试系统你可以及时测试自己的学习进度、自己对已学习知识的掌握程度。网络考试与传统考试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考生和教师可以从世界的任何角落,通过浏览器接入因特网来使用考试系统,不受地域的限制,同时也使得用户可以更加灵活地安排考试时间,可以在任何时候使用网络考试系统进行自测,快速查询考试成绩。所以,网络考试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现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的重视。在本单位,网络考试模式是教学改革的正式项目之一,它可以运用到多种教学过程中。例如对于本单位公共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要求在计算机等级考试前进行一次拟上机考试,以前都是由老师自己命题,然后复制题目到每个学生的机器上,学生把答案写一个文件中,做完题后由教师回收该文件进行判分。这样的考试,过程变得非常复杂,让教师的负担很重;而且考试题目不统一,经常出现很多无法估计的问题,考试效果不能达到预想的目的。基于上述情况,迫切需要一个界面统一、管理使用方便的网络考试系统的出现。 校园网建设的普及和完善以及Web数据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网络考试系统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媒介和基础,使我们对考试过程的实施和管理由书面化和单机化过渡到了网络化。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互联网的考试用途很早就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既然考试能够通过电脑完成,那么网上考试从技术上来说就是可行的。国内著名的工商管理考试GMAT于1999年就开始实行算机考试,2000年后GRE,TOEFL考试也开始采用计算机考试,向着网络化方向发展。近年来出现的各种rI’认证考试以及英语GM八T和GRE考试已经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考试,完全摆脱了纸和笔。考生使用计算机答卷,通过网络提交答卷,自动阅卷。网络考试的优点是显然的:阅卷更加迅速,考试结束考生即可知道考试结果,还免了纸介质的试卷和答卷的传输,从而降低了保密成本。通过抽取不同的试题,或者是随机变换试题顺序或答案顺序,可以做到一人一卷,极大地降低了作弊的几率。另外,网络考试为自适应考试提供了可能。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考试需要专门的较高水平的技术支持,考试己经发展为一种产 业。 网络考试系统的实现技术有多种,可以采用传统的客户机/服务器(C/S)型的Mls型架构,即试题内容放在远程的服务器上,在考试机上安装考试应用程序和数据库客户机配置,因此每次考试时要对机器进行安装、配置,这样一来考务工作比较烦琐;而且考试程序放在客户机上,安全性也受到一定影响。另外一种考试系统采用W七b技术实现。节几b技术超越了传统的“客户机/服务器”两层结构,采用了三层体系结构:用户界面层/事务层/数据库层。因此Web结构有着更好的安全性。在用户机上不需要安装任何应用程序,只需要有一个标准的web浏览器就可以。应用程序可以安装在事务层所在的计算机上,试题存放在数据库服务器上(事务层和数据库可以是同一台机器)。采用这种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考试和管理系统适用于一个考场或几十个考场、几十人或几万人同时进行无纸化考试,解决了考试系统对客户机软件过分依赖的问题,减轻了客户机软件维护工作量。比以往的考试系统更具有实用性。而且,考试系统安装和试题装卸的程序简易,进行不同类别试题的考试时仅需要在服务器上进行试题的更换处理,对考场的计算机配置应考专业的相应软件,考生就可以进行考试。目前国内成熟的网络考试系统多为QS模式,比如清华毫太网络考试系统, B/S模式的比较少,其中基于JavaZ技术的网络考试平台则更少。 1.3网站的开发语言和语言功能

小型超市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毕业论文

目录 摘要: (2) 前言 (3) 1 系统概述 (4) 1.1 系统解决的主要问题 (4) 1.2 开发环境介绍 (4) 2 系统分析 (5) 2.1可行性分析 (5) 2.1.1技术可行性分析 (5) 2.1.2市场可行性分析 (5) 2.2系统需求分析 (5) 2.2.1需求获取模式 (6) 2.2.2性能要求 (6) 2.2.3数据要求 (6) 3 系统概要设计 (8) 3.1系统整体设计 (8) 3.1.1系统结构设计 (8) 3.1.2系统模块结构 (8) 3.2 数据库概念设计 (11) 3.3 数据库逻辑设计 (12) 3.4 数据库结构设计 (13) 4 系统详细设计 (15) 4.1登录验证模块 (15) 4.2后台管理员模块 (16) 4.3前台售货员模块 (23) 5 系统测试 (30) 6 总结与展望 (31) 参考文献 (32) 致谢 (33)

小型超市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超市管理系统现在已是超市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提供的信息对于超市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简要分析了系统开发的背景、超市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描述了系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系统的整体情况,该系统由基础信息管理、采购信息管理、库存信息管理、柜存信息管理、销售管理和数据库维护等六大模块组成。同时,对系统的需求分析和架构设计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对部分有代表性的模块的详细设计和实现进行了描述。系统设计的目标是简化商品销售及商品管理的工作量,提高超市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方便超市人员的管理,满足与用户及时沟通需要。 关键词:超市管理;采购;库存;柜存;销售

系统分析师通过的经验

系统分析师通过的经验(晓松网络工作室) 一、看希赛(csai)的书: 《系统分析师考试辅导》、《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系统分析师常用 工具》、《系统分析师技术指南》、《系统分析师考试论文试题分类分析 与范文》、《系统分析师考试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案例试题分类精解》, 一共6本书就可以了。重点看这6本书! 二、早上理论: (1)主要看《系统分析师考试辅导》和《系统分析师技术指南》。同时经常阅读希塞网的“软件工程”、“项目管理”、“软件测试”、“信息化与CIO”、“技术应用”等5个频道,了解最新的技术和动态。有机会阅读《程序员》杂志,这本杂志有很多最新的技术和项目管理相关的知识。 (2)上午的PV操作\进程调度\作业管理\死锁\段页式管理\设备管理\I\O控制,即计算机系统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方面的考点,大概有15分左右,故要重点关注! (3)上午考试,不要提前交卷,对所选的答案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确认和检查. (4)上午重要的知识点:UML相关,各种图;数据库及网络安全;标准化法,知识产权法\著作权法及经济管理基础知识;计算机体系结构及流水线技术等;存储器及虚拟存储器技术;软件工程;面向对象方法;XML的层次结果和标记符的含义;SOA;数据仓库等. 三、下午1-案例分析: (1)主要阅读《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系统分析师技术指南》、《系统分析师考试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案例试题分类精解》。 (2)同时看一下希塞培训资料里面的“新技术资料”。 (3)下午1的重点考察内容:软件工程;项目管理;新技术应用;数据库理论体系相关; (4)下午1的答案最好是固定自述的1/2。第一题为必答,一般是一道理论题,千万不能留空白.就算不会,也要拼凑一些观点出来. (5)每次考试的下午1的4道选答题中,必有一道实时系统的题,故可以重点学习实时系统,考试的时候就能顺利通过! 四、下午论文写作 (1)主要阅读《系统分析师常用工具》、《系统分析师考试论文试题分类分析与范文》。 (2)一般前一次系分考试的下午1的试题,会成为这一次考试的论文。故可以重点关注前一次考试的下午1的试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论文的准备。 (3)论文基本上都是取自<系统分析师技术指南>里面的知识点. (4)论文的主要考点:软件工程和项目管理。还有数据库、开发工具、嵌入式/实时控制。(5)论文分为摘要和正文两大部分:摘要400-500个字。正文在2000-3000字左右。论文首先是400-500字的项目背景和开发组织、人员、大致过程简介的摘要。然后正文接着详细讨论措施/方法/技术等,大概2000-3000字左右;最后是对项目的总结和遐想。论文中,主要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然后介绍自己使用的一些工具,再穿插经济方面考量和自己思想上的

通用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毕业论文

引言 当前的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发展为集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对信进行收集、传递、存储及加工处理,用于辅助决策进行事务管理的一种人机交互的智能化计算机系统。 随着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及其广泛的应用,数据库管理技术已逐步趋于成熟,其应用也已经遍及各个领域。在学校中,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涉及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从学生教师管理,到考试安排成绩统计等,都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来的到高效的运行。同时,学校管理中的在线考试管理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为了满足考试管理的要求,需要设计与制作一个通用考试系统。通用考试系统实现了对整个在线考试管理的系统化,规化,无纸化。整个系统使用户操作起来简便快捷,对减轻学生,教师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具有很大的使用价值。

第一章绪论 1.1背景 网络化教育代表了教育改革的一个发展方向,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特征,并对教育的发展形成新的推动力。随着Internet/Intranet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建立在其上的远程教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考试测试作为远程教育的一个子系统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已经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正在给传统教育模式带来新的变革,并对教育的发展形成新的推动力。Internet技术的发展使得考试的技术手段和载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Internet的开放性、分布性的特点和基于Internet的巨大的计算能力使得考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基于Internet的考试系统正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之一。与传统考试模式相比,网上考试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可以将传统考试过程中的试卷组织、审定印制、传送收集、登记发放、评判归档各个环节缩小到一至两个环节,几乎屏蔽了所有人工直接干预考试活动的可能性,不但能够节约大量的时日、人力、物力与财力,而且还可以大幅度提高考试成绩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在线考试系统课题产生的背景是当今教育信息化的趋势及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目的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和网络资源实现无纸化考试以避免传统手工考试的不足。与传统考试模式相比,网上考试渗入了更多的技术环节,对实现安全性的途径、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通过Internet/Intranet来实现网上考试,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具体实现,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实现教考分离以及考务工作的全自动化管理,可以有效利用校园网的软硬件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力,更好的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可以大规模的实行考试,实现考试的客观、公证性,自动化组卷、阅卷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传统考试要求老师刻试卷、印试卷、安排考试、监考、收集试卷、评改试卷、讲评试卷和分析试卷。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网络考试系统是传统考场的延伸,它可以利用网络的无限广阔空间,随时随地的对学生进行考试,加上Web数据库技术的利用,大大简化了传统考试的过程。 本文以Internet为平台,研究了基于Web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包括系统需求分析和系统功能设计以及数据库设计。重点阐述了用户登录模块、题库管理模块和试卷管

《基于WEB的在线考试系统》论文

目录 摘要: (1) 一、引言 (2) 二、系统概述 (2) 三、运行环境 (2) 四、系统分析 (3) 五、总体设计 (3) (一)系统可行性分析 (3) (二)系统需求分析 (4) 六、系统设计 (5) (一)试题(客观题部分)设计 (5) (二)数据库设计 (5) (三)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7) 七、设置数据库 (11) 八、数据的安全与保密 (12) 九、结束语 (12) 参考文献: (12)

基于WEB的在线考试系统 姓名:马启刚学号:指导教师:谢允 摘要: 近年来,互联网在国际上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各种应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基于Web的考试系统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的。尽管传统的考试形式应用还非常普遍,但伴随着远程教学的推广普及,作为远程教学系统子系统的在线考试系统呼之欲出。利用网络和数据库技术,结合目前硬件价格普遍下跌与宽带网大力建设的有利优势,基于B/S模式设计开发了《基于WEB的在线考试系统》这一ASP应用程序。它运用方便、操作简单,效率很高,现阶段虽只实现了试卷的客观题部分(判断题、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但已具有试题(卷)录入、修改和查询,组卷以及进行在线考试等重要功能,也就是说基本实现了无纸化考试,满足任何授权的考生随时随地考试并迅速获得成绩,同时也大大减轻了教师出题、组卷和改卷等繁重的工作量。 关键词:在线考试 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 B/S WEB-based Online Examination System Name : Ma Qigang Student Number : 09 Advisor : Xie Yun Abstract:Using the network and the database technology, the union the hardware price generally falls at present the advantageous superiority which constructs vigorously with the wide band net, we based on B/S mode and has developed The ASP application of "WEB-based online examination system". It utilizes, the operation conveniently simple, efficiency very high, the present stage although only realized the examination paper objective topic to be partial (judgment topic, single item choice and many choices), but had the test question (volume) to input, the revision and the inquiry, the group volume as well as carries on the on-line test and so on the important function, in other words has basically realized no-paper the test, satisfied any authorization the examinee took a test anytime and anywhere and rapidly obtains the result, at the same time also greatly reduced the teacher to set the topic of a composition, the group volume and changes the volume and so on the arduous work load. Key word: On-line Examination ACCESS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B/S

商品管理系统毕业论文

广东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商品管理系统(销售)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20一五年5月3日

目录 摘要........................................................... III 1概述 . (1) 1.1引言 (1) 1.2研究背景 (1) 1.3研究意义 (1) 1.4 SQL Server 2008简介 (2) 1.5 https://www.360docs.net/doc/c818564414.html,简介 (2) 2分析主要技术 (4) 2.1现行业务介绍 (4) 2.2新系统业务流程图 (4) 2.3可行性分析 (5) 2.3.1技术可行性 (5) 2.3.2经济可行性 (6) 3数据库设计 (7) 3.1数据字典 (7) 3.1.1数据元素卡 (7) 3.1.2数据流卡 (9) 3.1.3数据处理流卡 (11) 3.1.4数据存储卡 (11) 3.2数据流图 (12) 4系统设计 (17) 4.1系统结构设计 (17) 4.1.1系统结构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2系统模块图 (17) 5 系统详细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主要模块介绍 (22) 5.1.1商品入库模块 (22) 5.1.2供应商查询模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3商品查询模块 (26) 5.1.4商品销售模块 (27) 总结 (30) 参考文献 (31) 致谢 (32)

系统分析师2013年下午题-2-论文(附要点分析或范文)

系统分析师2013年下午题-2-论文(附要点分析或范文) 试题一 论面向对象建模方法的应用 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面向对象方法日益成为信息系统软件开发的主流技术,而面向对象建模技术是其中的关键。模型是软件开发的根本,大型、复杂的软件系统的开发是一项工程,而建模是系统化认识所开发软件的一个初步途径。 面向对象建模技术流派众多,包括OMT方法、OOSE方法、OOA/OOD方法等。统一建模语言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面向对象建模方法的普及与应用,已经成为当前面向对象建模方法的标准。 请围绕“论面向对象建模方法的应用”论题,依次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概要叙述你参与管理和开发的信息系统项目以及你在其中所承担的主要工作。 2、论述常见的面向对象建模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每种模型的核心思想。 3、具体阐述你参与管理和开发的项目中使用的是哪种面向对象建模方法以及选择该方法的原因,给出 具体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 【要点】 常见的面向对象建模方法的基本情况如下: 1.Coad/Yourdon方法 Coad/Yourdon方法特别强调OOA和OOD采用完成一致的概念和表示法,使分析和设计之间不需要表示法的转换。该方法的特点是表示简炼、易学,对于对象、结构、服务的认定较系统、完整,可操作性强。 在Coad/Yourdon方法中,OOA的任务主要是建立问题域的分析模型。分析过程和构造OOA 概念模型的顺序由五个层次组成,分别是类与对象层、属性层、操作层、结构层和主题层,它们分别表示分析的不同侧面。OOA需要经过五个步骤来完成整个分析工作,即标识对象类、标识结构与关联(包括继承、聚合、组合、实例化等),划分主题、定义属性和定义操作。 OOD中将继续贯穿OOA中的五个层次和五个活动,它由四个部门组成,分别是人机交互组件、问题域组件、任务管理组件和数据管理组件,其主要的活动就是这四个组件的设计工作。 2.Booch方法 Booch最先描述了OO方法的基础问题,指出OO方法是一种根本不同于传统的功能分解的设计方法。OO的系统分解更接近人对客观事务的理解,而功能分解只通过问题空间的转换来获得。 Booch认为系统开发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每个周期包括四个步骤,分别是标识类和对象、确定类和对象的含义、标识关系、说明每个类的接口和实现。Booch方法的开发模型包括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静态模型分为逻辑模型(类图、对象图)和物理模型(模块图、进程图),用来描述系统的构成和结构。动态模型包括状态图和顺序图,用来描述对象的状态变化和交互过程。有关这些图形的详细知识。 3.OMT方法 OMT方法使用了建模的思想,讨论如何建立一个实际的应用模型,包括对象模型、动态模型和功能模型。对象模型描述系统中对象的静态结构、对象之间的关系、属性和操作,主要用对象图来实现;动态模型描述与时间和操作顺序有关的系统特征,例如,激发事件、事件序列、确定事件先后关系的状态等,主要用状态图来实现动态模型;功能模型描述一个计算如何从输入值得到输出值,它不考虑计算的次序,主要用DFD来实现功能模型。简要的说,功能模型指出发生了什么,动态模型确定什么时候发生,而对象模型确定发生的客体。 OMT方法通常包括四个活动,分别是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对象设计和实现。其中,分析就是实现OOA的任务,系统设计确定整个系统的架构,对象设计建立基于分析模型的设计模型并考虑实现细节,实现是将所设计的对象类及其关系转换为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或硬件的实现。 4.OOSE

学位论文查重检测结果及处理意见反馈表

关于启用查重系统的有关说明 各院(系): 为提高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帮助导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论文情况,维护导师的学术声誉,杜绝学位论文写作中的学术失范行为,学校决定启用查重检测系统,对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在答辩前开展查重工作。 学校对查重系统的文字复制比(以下简称复制比)处理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1、学位论文整篇论文的总复制比小于等于15%,可以直接提交申请论文送审、答辩。 2、学位论文整篇论文的总复制比在15%—30%之间,学生认真修改后再提交申请论文送审、答辩。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时间不少于五个工作日,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时间不少于十个工作日。 3、学位论文整篇的总复制比大于等于30%,学生必须对其学位论文进行重大修改。经导师和学院审核后再次提交申请论文送审、答辩。 学位论文的查重工作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系统所得出的检测结果,仅有参考价值。不能完全依赖系统检测结果进行判定。导师依据检测结果负责对学位论文进行审核,并提出修改意见。 学院负责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查重工作,并建立备案制度。学院可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制定相应的处理办法。对查重结果的处理具体由学院把关,导师负责。研究生院对学院的查重工作不进行任何干涉,但在以后学位授予时将使用该系统对有关学位论文进行抽查,经查实确属学术不端行为者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在系统使用过程中,院(系)须指定专人使用系统,须对系统用户名/密码、相关检测过程、检测内容、检测结果等严格保密、不得向媒体扩散,并严禁使用该系统对本学院以外或其他不相关的论文进行检测。 研究生院 2013年3月11日

学位论文查重检测结果及处理意见反馈表所在学院:□博士□硕士作者姓名专业 学号导师 论文题目 检测结果查重时间:年月日 学位论文学术查重检测结果的总文字复制比(以下简称总复制比):详见附件 导师意见 (是否同意送审) 导师签字:年月日 学院审核意见 分管院长签字:年月日备注:总复制比大于15%的学生送审前必须提交本表。

基于java的在线考试系统_毕业设计论文

本科生毕业设计报告课题:基于java的在线考试系统

在线考试系统与传统考试相比,可以实现考务工作的全自动化管理,并有效地利用校园网的软硬件资源,实现考试的客观性和公证性;自动化组卷、阅卷、判分的流程更是大大的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在线考试系统旨在实现考试的无纸化管理,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在线考试系统的使用,方便校方对考试的管理。 本程序是基于eclipse的在线考试系统,利用MVC架构编写,将功能分为3个模块,分别是视图,模型和控制器。将数据分为3个层次,分别为UI层,业务层,实体数据层,各层之间模块独立化,便于数据管理,易于系统维护 关键词: Eclipse,MVC架构,Java语言,三层结构。 Abstrac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test, online examination can realize the automation management work of the thesis, and effective use of the software and hardware of the campus network resources, realizing the objectivity of the exam and real; Automation group rolls, scoring, the process is the scores were greatly reduce teachers working strength. On-line examination system designed to achieve examination of the paperless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computer and network technology online examination system use, convenient to school examination management. The program is based on the eclipse of the online examination system, with the MVC framework to write, will func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modules, respectively is the view, model and the controller. Data is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respectively UI layer, business layer, the entity data layer, between each layer DuLiHua module, facilitate data management, and is easy to maintain the system. Keywords: Eclipse, MVC framework, Java language,the Three-tier Structure

在线考试系统---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名称基于.net 在线考试系统设计 院(系)计算机科学学院 专业班级XXXXXXXX 学生姓名XXXXX 指导教师XXXX 辅导教师XXX 开题报告日期2015年1月9日 在线考试系统设计 学生:XXX,计算机科学学院 指导老师:XXX,计算机科学学院 一、题目来源 生产/社会实际等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前,社会行行业业需要人才,而人才选拔的重要途径是通过考试来判定。现阶段,学校考试大都是传统的考试方式:由老师纸上出题,学生纸上答题,老师人工阅卷,以及人工试卷分析四大步骤组成。这样做一是给老师带来工作上的繁琐,不利于老师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是人工的考试方式由于工作量大从而容易出错;三是人为因素的不确定性,可能会造成选题范围过于狭窄。随着各种考试类型的不断增加和考试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考试方式已不能满足现在考试的需求。 计算机应用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迫切要求利用这些技术来进行在线考试,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以及提高工作效率,提高考试的质量。从而使考试更趋于公正、客观。由于计算机自动组卷、阅卷,不仅能节省教师大量宝贵时间,而且能彻底消除出卷人的主观影响,考试工作更加规范化,更加客观、真实、全面的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有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实现考、教分离,促使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备课,认真组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现阶段,基于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在线考试系统,由于客户端配置可以极为简单,考试不受地域的局限,是高校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一个完备的在线考试系统可以使用户在网上学习过后及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发现自己的不足,使得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在线考试系统中题目的生成、试卷的提交、成绩的批阅等都可以在网络上自动完成。只要形成一套成熟的题库就可以实现考试的自动化。这样一来,教师所要做的只是精心设计题目、维护题库,而不是组织考试,从而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也具有相当大的经济意义。 三、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1].《网站开发实践》,邵丽萍,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年

英语考试管理系统论文.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英语考试管理系统 English examination management system 系别:信息技术系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班级:2014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1班 姓名:梓浩 学号:0 指导老师:李国华 职称:高级工程师 日期:2016年12月11日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教务处制

摘要 ........................................................................................................................................................ I ABSTRACT.............................................................................................................................................. II 绪论 .. (1) 1.1 系统的开发背景 (1) 1.2 系统实现的目标 (1) 1.3 系统功能的概述 (2) 1.4 系统的开发环境 (3) 第2章系统可行性分析 (5) 2.1 经济可行性 (5) 2.2 技术可行性 (5) 2.3 操作可行性 (5) 2.4 结论 (6) 第3章系统需求分析 (13) 3.1 系统开发的具体目标 (13) 3.1.1 普通用户对系统的要求 (13) 3.2 系统业务流程图 (13) 第4章数据库的实现 (17) 4.1 表结构截图 (18) 4.2 表间关系截图 (19) 第5章数据库功能模块 (20) 5.1 数据库功能模块图 (20) 5.2 功能模块窗口截图 (22) 5.3 数据库代码 (25) 第6章设计体会 (44) 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I

知网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使用说明

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 研制介绍与使用方法 第一章系统简介 1.1 系统概述 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简称“TMLC”)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全文比对数据库,实现了对抄袭与剽窃、伪造、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快速检测,可供用户检测学位论文,并支持用户自建比对库。其系统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检测系统示意图 1.2 系统技术路线介绍 TMLC采用CNKI自主研发的自适应多阶指纹(AMLFP)特征检测技术,具有检测速度快,准确率,召回率较高,抗干扰性强等特征。 支持篇章、段落、句子各层级检测; 支持文献改写,多篇文献组合等各种文献变形检测; 支持研究生学位论文、图书专著等超长文献的学术不端检测。 CNKI自适应多阶指纹技术原理如图2所示:

图2 CNKI自适应多阶指纹技术原理图 对任意一篇需要检测的文献,系统首先对其进行分层处理,按照篇章、段落、句子等层级分别创建指纹,而比对资源库中的比对文献,也采取同样技术创建指纹索引。这样的分层多阶指纹结构,不仅可以满足我们对超长文献的快速检测,而且,因为我们的最小指纹粒度为句子,因此,也满足了系统对检准率和检全率的高要求。原则上,只要检测文献与比对文献存在一个相同的句子,就能被检测系统发现。 1.3 系统功能概述 系统主要功能包括:已发表文献检测、论文检测、问题库查询、自建比对库管理等。 ◆已发表文献检测:指检测系统能够自动将属于用户的已正式发表的学位论文检索出来,并对每一篇已发表文献进行实时检测,快速给出检测结果。 ◆论文检测:主要实现论文实时在线检测功能。 ◆问题库查询:指用户可以将检测结果中确认有问题的文献放入到问题库,便于用户集中管理。 ◆自建比对库:指管理人员可以选择将检测文献放入个人比对库或者批量上传文献作为个人比对库,该个人比对库即可作为以后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的比对数据库,该自建个人比对库完全属于用户,其他用户 无权使用。 1.4 系统目的 TMLC的目的是辅助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对学位论文质量进行评估,为审查论文提供技术服务。检测系统在对论文进行检测之后,生成检测报告,为判断论文性质提供相关依据。 第二章检测原理及方法 2.1 支撑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