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烹饪创新背后的经济动力:以川菜发展历程为例 梁平汉

中国烹饪创新背后的经济动力:以川菜发展历程为例 梁平汉
中国烹饪创新背后的经济动力:以川菜发展历程为例 梁平汉

中国烹饪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烹饪起源与发展 自从劳动创造世界、洪荒大地出现人类之后,饮食这个动物肌体与其生活环境进行基本物质交换的生活现象也就产生了。人类的饮食文明,经历过生食、熟食、烹饪三个阶段,各个国家和民族在这三个阶段的起止时间则不尽一致。在我国,生食、熟食与烹饪三个阶段的划分,大致是以北京猿人学会用火、以及1万年前发明陶器作为界标的。换句话说,我们祖先从生食到熟食,从火炙石燔到水煮盐拌,走过170万年的艰辛历程,直到学会制造最早的生活用具——陶罐,作为文明标志的烹饪术,始在华夏大地诞生。我们的祖国,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170万年前,“人猿相揖别”,我国境内出现最早的人群——元谋猿人。元谋人和60万年前出现的兰田人、50万年前出现的北京人,统称“猿人”。他们群居于洞穴或树上,集体出猎,共同采集,平均分配劳动所获,过着“茹毛饮血”、“活剥生吞”的生活,这便是中国饮食史上的“生食”阶段。大约在50万年前,先民学会人工取火。继北京猿人之后陆续出现的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柳江人、资阳人、河套人以及山顶洞人,被考古学家称为“古人”或“新人”。出土文物证实,“古人”或“新人”尽管人处于原始状态,但已学会了用火烧烤食物、化冰取水、烘干洞穴、照明取暖、防卫身体和捕获野兽,进入了中国饮食史上的“熟食”阶段。熟食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它从燃料和原料方面,为烹饪技术的诞生准备了物质条件。中国社会进入距今1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已有一定的发展,氏族公社最后形成,并出现原始商品交换活动。这一切又为烹饪技术的诞生准备了社会条件。特别是制造出适用的刮削器、雕刻器、石刀与骨椎,发明摩擦生火,学会烧制瓦陶,更为烹饪技术的诞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工具与装备。再加上盐的发现、制取与交换,梅子、苦瓜、野蜜与香草的采集和利用,进而初步解决了调味品的问题,至此,中国烹饪之道始而齐备,中国饮食史从此揭开“烹饪”这崭新的一页。在学术界,也有把用火熟食化为烹饪诞生的标志,称为中国烹饪的萌芽时期,即火烹时期。烹饪的发明,是中华民族从蒙昧野蛮进入文明的界碑,“新人”向“现代人”进化的阶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转变的触媒。它对于维系中华民族昌盛、促进生产力发展、带动社会进步、缔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菜肴的发展,可划作先秦、汉魏六朝、隋唐宋元、明清和当代五个时期先秦时期 这是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期,即从烹饪诞生之日起,到公元前期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止,共约7800年。此乃中国烹饪的草创时期,其中包括新石器时代(约6000年)、夏商周(约1300年)、春秋战国(约500年)三个各有特色的发展阶段。 (一)新石器时代的烹饪 新石器时代由于没有文字,烹饪演变的概况,只能依靠出土文物、神话传说以及后世史籍的追记进行推断。它的大致轮廓是: 1、食物原料多系渔猎的水鲜和野兽,间有驯化的禽畜、采集的草果的试种的五谷,不很充裕。调味品主要是粗盐,也用梅子、苦果、香草和野蜜,各地食源不同。 2、炊具是陶制的鼎、甑、鬲、釜、罐和地灶、砖灶、石灶;燃料仍系柴草;还有粗制的钵、碗、盘、盆作为食具,烹调方法是火炙、石燔、汽蒸并重,较为粗放。至于菜品,也相当简陋,最好的美味也不过是传说中的彭祖(彭铿)为尧帝烧制的"雉羹"(野鸡汤)。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二、难点:分析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和向往。古代的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从而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要了解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就必须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起源 (一)学生阅读第一目,思考: 1、在远古时代,开始占据经济主导地位的是哪个生产部门? 2、请你说说有关“神农”的传说。 3、P4学习思考:为什么“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二)讲解 1、投影“神农氏”的图像及其相关传说。引导学生分析神农传说的意义以及农业在中国古代的积极作用――农业占经济的主导地位。 2、传说:①神农氏创制了原始的农具耒耜;②教导民众耕作;“神农能殖嘉谷”,反映了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摘要: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业开饭时间最早、开放力度最大、发展步伐最快的行业。在党中央的关心下,在不断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保险业坚持改革创新,行业面貌放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虽然我国的保险业在近几年中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外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落后于外国保险业整体水平的发展,在目前国内保险业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史角度入 手,以时间为线索,介绍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并阐述我国现在保险业的现状。 关键字:民族保险业发展历史初级阶段

保险是以合同形式确立双方经济关系,以缴纳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对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经济形式。人类社会从开始就面临着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侵扰,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古代人们就萌生了对付灾害事故的保险思想和原始形态的保险方法。我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积谷备荒。春秋时期孔子的"拼三余一"的思想是颇有代表性的见解。孔子认为,每年如能将收获粮食的三分之一积储起来,这样连续积储3年,便可存足1年的粮食,即"余一"。如果不断地积储粮食,经过27年可积存9年的粮食,就可达到太平盛世。保险业作为金融的三大支柱之一,在经济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保险在中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0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在广州开办了中国第一家保险机构,主要为鸦片贸易服务。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保险业的开端还是在十九世纪后页。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史 (一)中国保险业的开端。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强了对我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的侵略。外国保险公司纷纷登陆中国,中国保险市场逐渐形成。外国保险公司凭借不平等条约所持有的政治特权扩张业务领域,利用买办招揽业务,垄断了早期的中国保险市场从中,攫取了巨额利润。 面对外商独占中国保险市场,每年从中国掠夺巨额利润,致使白银大量外流这一严峻事实,中国人民振兴图强、维护民族权利、自办保险的民族意识被激起。在此情况下,1865年5月25日义和公司保险行在上海创立。义和公司保险行,是我国第一家自办的保险机构,其成立打破了外商保险公司独占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为以后民族保险业的兴起开辟了先河。 提到保险业就不得不提到航运业,保险与贸易两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轮船招商局于1872年在上海成立,是中国人自办的最早的轮船航运企业,也是现在的招商局集团的前身。它不仅是中国现代航运业的起点,也可以说是中国保险业的源头之一。轮船招商局自创办之日起就深刻明白保险对于航运业的重要作用。作为一种打击竞争对手的手法,早期依附于外商航运业的外资保险公司听命于上司,为了击垮轮船招商局,对其所属船舶百般刁难。收取高额保费、对中国本土产的船只不保等限制。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为适应航运业发展的需要,先后创办了“保险招商局”、“仁和水险公司”和“济和水火险公司”等官办保险公司,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并坚持与外商保险公司进行斗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商对中国保险市场的控制。当然,洋务派在保险业方面的努力不能改变外商垄断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 (二)建国前在夹缝中生存发展的民族保险业。 到民国初期,中国民族保险业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民国初建需要刺激工商业的发展以稳定政权;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美列强卷入战争,无暇东顾,大大减缓了洋商

中国烹饪史讲义

中国烹饪史讲义 我们开得课对于我们的意义就不讲述了,但我们要了解我们开的什么课,学的什么东西,这些东西有什么用,我们怎么学。 国烹饪史讲义课程涉及的内容和了解这些内容的意义内容 1. 什么是烹饪,什么是中国烹饪,中国烹饪的历史 这个词在我们刚开始接触的时候都不理解是什么 常说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烹饪,他的历史是什么样的,而在代表中国文化的形象符号方面,汉语列第一位,接下来是北京故宫、长城、苏州园林、孔子、道教、孙子兵法、兵马俑、莫高窟、唐帝国、丝绸、瓷器、京剧、少林寺、功夫、西游记、天坛、毛主席、针灸以及中国烹饪。而在这20大形象符号中中国烹饪和京剧被毛主席寓为最具代表的。 2. 什么是烹调 3. 什么是厨师,厨师这个职业的现状和将来 4. 什么是餐饮业 5. 餐饮业的现状和将来 我们了解了这些内容之后就会明白,我们今天所学习的东西对于我们个人和行业甚至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了。 首先,我们了解下 .么是烹饪, 烹饪指的是膳食的艺术。对食品作加工处理,使食物更可口,更好看,更好闻。一个好的料理,色香味形俱佳,不但让人在食用时感到满足,而且能让食物的营养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另外日语烹饪一义的“料理”一词也常在台湾被使用。

“烹”就是煮的意思,“饪”是指熟的意思,广义地说,烹饪是对食物原料进行热加工,将生的食物原料加工成熟食品;狭义地说烹饪是指对食物原料进行合理选择调配,加工治净,加热调味,使之成为色、香、味、形、质、养兼美的安全无害的、利于吸收、益人健康、强人体质的饭食菜品包括调味熟食,也包括调制生食。 意义和作用 意义 原始人过着茹毛饮血的日子,生食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寿命,在特殊的情况下人们通过雷击起火后吃到了熟的食物,组建改善了人类的健康和寿命。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就是文明的转变中的故事,后来随着人类的冶金技术的进步而发展。 烹饪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技术、一门艺术、一种文化,是因为它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如下意义和作用: 1(提供富含营养的膳食,强人体质,满足人类饮食生活中的物质需求。 2(提供比较安全的膳食,保证饮食卫生。 3(提供色、形、味兼美的膳食。 4(创造、发展饮食文化,推进人类文明建设。作用 烹饪主要对食物作处理,例如切、刨、剁等方式让食物变碎而易于食用、腌渍或加入调味料使食物更可口、或加热食物等。加热食品,通常能让食物变软、杀菌,且使食物的营养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5-60?C是许多食物细菌兴旺的温度。鸡、鸭、鱼、肉、奶全部应该避免保存在这个温度范围。冷藏和冰冻不能杀死细菌,只能延缓它们的成长,让食物可以保存较长的时间。 什么是中国烹饪、中国烹饪历史 简单的理解为具有中国文化印记的烹饪,也就是做中国菜的所有文化的综合活动。

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 摘要: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业开饭时间最早、开放力度最大、发展步伐最快的行业。在党中央的关心下,在不断对外开放的 过程中,保险业坚持改革创新,行业面貌放生了历史性的 变化。虽然我国的保险业在近几年中发展迅速,取得了一 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外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落后于外国保险业整体水平的发展,在目前国内保险业发 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介绍现在保险业的现状。关键字:民族保险业初级阶段

保险是以合同形式确立双方经济关系,以缴纳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对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经济形式。人类社会从开始就面临着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侵扰,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古代人们就萌生了对付灾害事故的保险思想和原始形态的保险方法。我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积谷备荒。春秋时期孔子的 " 拼三余一" 的思想是颇有代表性的见解。孔子认为,每年如能将收获粮食的三分之一积储起来,这样连续积储3年,便可存足1年的粮食,即"余一"。如果不断地积储粮食,经过27年可积存9年的粮食,就可达到太平盛世。保险业作为金融的三大支柱之一,在经济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保险在中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0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在广州开办了中国第一家保险机构,主要为鸦片贸易服务。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保险业的开端还是在十九世纪后页。 一、目前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一)中国保险业的整体实力与核心竞争能力不断提升、经 济功能初步显现。 回顾保险业60年来的改革发展历程,虽然经历了曲折,但全行业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在探索中国特色保险业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抓监管、防风险、促发展”的总体思路指导下,我国保险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在各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1.保费收入规模迅速扩大 保险业是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2012年,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5488亿元,同比增长8.0%,保险业增速继续在低位徘徊,而且增速首次降为个位数,与近20年来超过20%的平均增速形成了明显反差。从外部环境看,复杂严峻的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通过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等多种渠道传导至保险业,增加了保险市场稳定运行和风险防范的难度与压力。2012年,保险监管强调“风险底线”和“消费者权益”,取得积极成效。从国际

中国烹饪史发展情况

中国烹饪史发展情况 渊源,称得上是古代第一本烹饪百科全书。西晋的l:《安平食单》、南齐的《食珍录》、南梁的:《食方》、北魏《食经》、五代的《清异录》、唐朝丞相段文昌的<食经>五十章等,都是当时著名的烹饪专著,唐朝韦巨源将宴请皇帝的“烧尾宴竹菜式1418种辑录成《食谱》,流传至今,影响很大。 我国很早就有药食同源的观点,隋唐五代在食疗药膳方面也有突出贡献,唐代百岁名医“药王”孙思邈收集各种食疗方法著成《千金?食治》-卷,他的学生孟诜更总结了唐以前的药用食物150种、药膳方138种写成《食疗本草:》,这是我国最早、内容最全的食疗专著。特别要指出的是,自唐朝以来,我国烧瓷工艺不断向高水平发展,使烹饪在色香味形俱佳之外,又增添了器皿之美。 宋代城市商业的发展,使烹饪饮馔极为繁盛。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形象而生动描绘了东京(开封)欣欣向荣的各色食楼、酒肆、食摊与小贩。来自成都、洛阳的酒,江准的谷米,江南的果品,北方塞外的牛羊和沿海的水产,“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这时我国四大菜系的风味特色基本形成,“川食”、“南烹”、“虏食”等名词都已见于正式典籍,北宋汴梁(开封)和甫宋临安(杭州)大小饮食名店上百家,几家大店食客动辄上千人,都经营不同地方风味的菜肴,还有专营南北不同口味的南食店、北食店。宋代人研究饮食成为时尚,著名的东坡肉是-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还有东坡肘子、东坡墨鲤、东坡酥、东坡豆腐等都出自此时。 宋代除了产生数量和内容均较前朝更广泛丰富的<东京梦华录>饮食诸卷等大批烹饪著作外,还出现了专讲素食的《食谱》,以及《蟹谱》、《笋谱》、《菌谱》、《桔谱》、《荔枝谱》、《糖霜谱》、《酒经》等分类专著。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若干思考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保险思想和救济后备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主张“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荀子提出“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岁虽凶败水旱,使百姓无冻馁之患”。可谓最古老的社会保险思想。 我国古代一直施行各种赈济制度。据记载,周朝已建立各级后备仓储。战国以后,逐步形成一套较完善的仓储制度,魏有“御廪”;韩有“敖仓”,汉代设有备荒赈济的“常平仓”,隋朝设“义仓”;宋朝和明朝还出现了民间的“社仓”,它属于相互保险的形式。宋朝还有专门赡养老幼贫病的“广惠仓”,这可以说是原始形态的人身救济后备制度。 尽管我国保险思想和后备救济制度产生很早,但因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和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商品经济发展缓慢。从而保险业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都不具备。所以,始终没有产生商业保险。 中国资本主义形式的保险业是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通商贸易和 经济侵略而来的。在鸦片战争前,外国商人在对华贸易中,为了应付海盗、战争和变幻莫测的海上风险,需要保险的保障。1805年,英、印商人在广州成立“谏当保安行”,亦称为广州保险协会或广州保险社,这是外商在中国开设最早的保险公司。继英国之后,美国、法国、

德国、瑞士、日本等国的保险公司也相继来华设立分公司或代理机构,经营保险业务。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在一些进步知识分子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如魏源、洪仁玕、郑观应、王韬、陈炽等人,他们纷纷著述立说,阐述各自的保险观点,为中国民族保险业的创建作了思想、舆论准备。清廷维新派发动的戊戌变法运动也为民族保险业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1865年5月25日,上海义和公司保险行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民族保险企业,打破了外国保险公司对中国保险市场的垄断局面。1865至1912年的40多年间,成立的各类华商保险公司约有35家。1912年到1925年,陆续成立的保险公司有39家。1926年到1936年,全国有保险公司40家,分支机构126家。 随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有关保险立法亦为政府和社会人士所重视。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先后拟订了《保险业章程草案》、《海船法草案》和《商律草案》。北洋政府时期,曾聘请法国顾问爱斯嘉拟订了《保险契约法草案》。1917年,北洋政府农商部拟订了《保险法草案》。1929年12月,国民政府公布了《保险法》。1935年5月和9月,分别公布了《简易人寿险法》和《简易人寿保险章程》。1937年1月,国民政府公布了修改后的《保险法》、《保险业法》和《保险业实施法》。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内地保险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保险中心则由抗战前的上海转移到重庆。

中国烹饪概论试卷

《中国烹饪概论》综合复习题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 《烹饪概论》复习题 第一章烹饪与中国烹饪学 一、名词 烹饪、烹调、食品、中国烹饪学、传统烹饪 二、单项选择 1.烹饪一词最早出现于( )。 (1)《周易》(2)《论语》(3)《礼记》(4)《尚书》 2.( )的出现是古老烹饪的开始。 (1)火(2)青铜器(3)鼎(4)铁器 3.烹饪的性质是( )。 (1)手工制作(2)成新(3)烹炒调制(4)食物由生变熟 4.中国烹饪学属于一门( )学科。 (1)自然科学性(2)社会科学性(3)技术科学性(4)综合性 三、多项选择 1.传统手工烹饪的特点有( )。 (1)手工性、地区性(2)传承性、个性化(3)时间性 (4)全面性(5)狭隘性 2.现代烹饪相对于传统烹饪来说,具有的优势有( )。 (1)规模化(2)规范化(3)标准化 (4)智能化(5)现代化 3.烹饪成品以能提供( )为基本要求。 (1)营养(2)蛋白质(3)卫生 (4)美感(5)维生素

四、判断 1.在不久的将来,现代烹饪必将全面替代手工烹饪。 五、简答或论述。 1.为什么说中国烹饪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2.传统手工烹饪与现代食品工业有什么特点和关系? 第二章中国烹饪文化 一、名词 文化、中国烹饪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烹饪典籍、饮馔语言、饮食成语、饮食谚语、饮食歇后语、医食相通 二、单项选择 1.《饮膳正要》是( )人( )编着的。 (1)宋代、林洪(2)明代、宋诩(3)清代、袁枚(4)元代、忽思慧 2.以下书籍中,( )是唐代一本谈烹饪技艺的刀工专着。 (1)《调鼎集》(2)《醒园录》(3)《山家清供》(4)《砍脍书》 3.世界上第一部论述茶叶的科学专着《茶经》的作者是( )的陆羽。 (1)汉代(2)唐代(3)明代(4)清代 4.中国烹饪文化的精华是( ) (1)烹饪典籍(2)饮食文献(3)饮食思想与哲理(4)食风食俗 5.豆腐的发明者是( ) (1)黄庭坚(2)老子(3)苏轼(4)刘安 6.“治大国若烹小鲜”出自( ) (1)《礼记》(2)《论语》(3)《尚书》(4)《道德经》 7.最早记月饼这一食品名称的着作,是宋代周密的( )。 (1)《清嘉录》(2)《荆楚岁时记》(3)《风土记》(4)《武林旧事》 8.《厨者王小余传》的作者是( )。 (1)李渔(2)张英(3)袁枚(4)徐珂 9.最早进行中西饮食比较研究的书籍是( ) (1)《厨者王小余传》(2)《武林旧事》 (3)《清稗类钞》(4)《建国方略》 10.清代郎廷极编着的( )对中国古代酒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1)《酒名记》(2)《胜饮篇》

高中历史 1.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

《1.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教学难点】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 理解生产工具改进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 一、独学指导 (一)知识指导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经营方式: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土地制度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二)独立学习 知识点一: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及其历史地位 1、起源: (1)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早在七八千年前流域和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经济,并最早培植了和等作物。 (2)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教导。 (3)许多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创造的实践。 2、地位:农耕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 _和,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知识点二: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 1、耕作方式的演进 (1)古代农业最初经历了“ ”的原始阶段,直至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这种耕作方式。 (2)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 ①时期,农业发达的地区已经采用了技术和农具。 ②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农具有所改进,如出现便于中耕的和便于的收获的以及播种工具;东汉时,一牛挽犁逐渐取代。 ③唐代出现的,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 2、评价:的改进,提高了农产品亩产量,推动了中国的发展;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性的发展。 知识点三:古代土地制度与土地兼并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商周时代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2)战国时期,在秦国变法,废除制,确立了。 (3)北魏到唐中叶推行制,国家授田给,农民承担。

中国保险业发展历程

中国保险业发展历程 中国保险业大事记 1805年英国人在XX成立于仁保险公司,是中国最早的保险公司。 1875年最早的华商保险公司——义和公司保险行在XX成立。 1899年中国经营的第一家人寿保险公司中国永年人寿保险公司成立。 1949年XX约有中外保险公司400余家,其中华商保险公司126家。 1949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统一的国家保险机构的诞生,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国有保险公司。 1952年12月,外国保险公司在华的垄断地位彻底改变,种种特权被取消,业务来源锐减,至年底已全部自动申请停业,退出中国保险市场。 1958年10月,XX全国财贸工作会议提出:人民公社化后,保险工作的作用已经消失,除国外保险业务必须继续办理外,国内保险业务应立即停办。 1959年起,国的国内保险业务除XX、XX等地继续维持了一段时间外,其他地方全部停办1959年9月,做出10年国有保险总结:共收入保险费16.2亿元,其中,财产险占91.19%,人身险占8.81%,支付赔款共3.8亿元,拨付防灾费1300万元,积累保险基金4亿元,上缴国家财政5亿元。 1968年12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决定海外业务对外的分保由民安保险公司办理,寿险业务由中国保险公司办理分保,港、澳、新等地区的保险业务下放到中国保险公司XX分公司管理。 1972年4月1日起,恢复对中国远洋运输公司的船舶保险。 1973年起,人保开办了来料加工、建筑工程安装、石油开采、钻井平台、油轮的油污及其他保

1974年,人保开办国际航线的航空保险。 1978年保险复办。但是产、寿险合并。 1979年11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召开了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停办20多年的国内保险业务开始复业。中国保险学会成立。 1981年12月31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XX国经济合同法》其中对财产保险合同作了原则规定,成为制订相关法律的依据。 1982年简易人生保险开卖。 1983年9月1日,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XX国财产保险合同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部财产保险合同方面的法规。 198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升格为国务院直属局级经济实体,1984年1月1日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管理、监督和稽核。 1984年11月20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复同意,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可用一部分保险准备金进行投资,并成立投资公司。 1985年3月3日,国务院颁布实施《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部对保险企业管理的法律文件。 1986年10月,我国第一家股份制综合性银行———交通银行组建保险业务部,经营保险业务,打破了XX保险业务由人保独家垄断经营的局面。 1988年3月21日,由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和XX工商银行合资成立平安保险公司,资本金为4500万元。这是我国第一家股份制的、地方性的保险企业。1992年9月29日,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公

烹饪历史文化

中国烹饪发展史 中国烹饪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先秦,汉魏六朝、隋唐宋元和明清四个时期。 先秦时期 这是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期,即从烹饪诞生之日起,到公元前期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止,共约7800年。此乃中国烹饪的草创时期,其中包括新石器时代(约6000年)、夏商周(约1300年)、春秋战国(约500年)三个各有特色的发展阶段。 (一)新石器时代的烹饪 新石器时代由于没有文字,烹饪演变的概况,只能依靠出土文物、神话传说以及后世史籍的追记进行推断。它的大致轮廓是: 1、食物原料多系渔猎的水鲜和野兽,间有驯化的禽畜、采集的草果的试种的五谷,不很充裕。调味品主要是粗盐,也用梅子、苦果、香草和野蜜,各地食源不同。 2、炊具是陶制的鼎、甑、鬲、釜、罐和地灶、砖灶、石灶;燃料仍系柴草;还有粗制的钵、碗、盘、盆作为食具,烹调方法是火炙、石燔、汽蒸并重,较为粗放。至于菜品,也相当简陋,最好的美味也不过是传说中的彭祖(彭铿)为尧帝烧制的"雉羹"(野鸡汤)。 3、此时先民进行烹调,仅仅出自求生需要;关于食饮和健康的关系,他们的认识是朦胧的。但是,从燧人氏教民用火、有巢氏教民筑房、伏羲氏教民驯兽、神农氏教民务农、轩辕氏教民文化等神话传说来看,先民烹饪活动具有文明启迪的性质。 4、在食礼方面,祭祀频繁,常常以饮食取悦于鬼神,求其荫庇。开始有了原始的饮食审美意识,如食器的美化,欢宴时的歌呼跳跃等。这是后世筵宴的前驱,也是他们社交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新石器时代的烹饪好似初出娘胎的婴儿,既虚弱、幼稚,又充满生命活力,为夏商周三代饮食文明的兴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二)夏商周三代的烹饪 夏商周在社会发展史中属于奴隶制社会,也系中国烹饪发展史上的"初潮"。它在许多方面都有突破,对后世影响深远。 1、烹调原料显著增加,习惯于以"五"命名。如"五谷"(稷、黍、麦、菽、麻籽),"五菜"(葵、藿、头、葱、韭),"五畜"(牛、羊、猪、犬、鸡),"五果"(枣、李、栗、杏、桃),

中国保险业研究报告

中国保险业研究报告 2003-04-29资料来源:全景网络 一、行业发展状况 1.保险行业的特点 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保险是专门以风险为经营对象、为人们提供风险保障的一种特殊的制度安排,是一种风险转移的机制,同时具备储蓄功能。与一般的企业相比,保险业具有投资需求大、经营周期长、利润率稳定的特点,是典型的以创新来推动增长的金融产业。其中产险业具有高度周期性[1]。 2.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 保险按其目的可分为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社会保险指由国家通过立法对公民强制征收保费,形成保险基金,以对投保人提供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它具有强制性,并不以盈利为目的。运行中若出现赤字,国家财政将给予支持;商业保险是按商业原则经营,以盈利为目的的保险形式。保险企业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截至2002年底,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总资产达到1241.9亿元,商业保险公司总资产达6494.1亿元。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商业保险。 3.中国保险业发展状况 中国保险业尚处于成长初期,发展速度较快。全国保费收入由1980年的4.6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3053.14元,年均增长速度34.4%,远远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现保费收入世界排名在15-20位之间。 从世界各国保险业的发展经历看,寿险业的发展速度大大高于非寿险业。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也经历了相同的变化:从1992至2002十年间,寿险保费收入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2.8%,而产险保费收入的增长仅为18.1%;1980年保险业全面恢复时,寿险保费收入几乎为零,1992年,寿险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比例达到30.4%,1997年,寿险保费收入开始超过产险,2002年,寿险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比例达到74.5%,而且这一趋势还将继续下去。 伴随着保费收入以大大高于国民收入和人口数量增长的速度增加,我国的保险深度(保费收入/GDP)和保险密度(保费收入/人口总数)这两个保险市场成熟度指标不断增长。截至2002年底,中国保险深度达到3%,保险密度为237.6元,较之世界发达国家保险深

第三章_保险的发展历程练习题(含答案)

第三章保险的发展历程练习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近代海上保险发源于( c )。 A.英国 B.伦敦 C.意大利 D.中国 2、被誉为“现代火灾保险之父”的( B )人尼古拉斯·巴篷开办了专业承保火灾的营业所。 A.法国 B.英国 C.美国 D.德国 3、在(),一些政治哲学或宗教组织由会员摊提形成一笔公共基金,专门用于意外情况下的救济补偿。 A.巴比伦 B.古希腊 C.中国 D.德国 4、共同海损分摊原则最早出现在() A.罗地安海商法 B.罗马法典 C.“冬蒂法” D.英国1906年海上保险法 5、在1693年,天文学家哈雷编制了第一张( D ),精确表示了每个年龄的死亡率,为寿险计算提供了依据。 A.保险表 B.费率表 C.统计表 D.生命表 6、关于劳合社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 A ) A.劳合社是一个保险公司 B.劳合社是一个保险市场 C.劳合社的成员只能是法人 D.投保人在投保时和承保辛迪加直接见面 7、( )年,上海华商义和公司保险行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民族保险企业。 A.1865 B.1875 C.1899 D.1926 8、公元前916年在罗得岛上制定的()规定:为了全体利益,减轻船只载重而抛弃船上的货物,其损失由受益方共同分摊。 A.《汉穆拉比法典》 B.《罗地安海商法》

C.罗马法典 D.基儿特制度 9、1998年11月,()成立,标志着我国的保险宏观管理体制日渐成熟。 A.中国人民银行 B.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C.中央财政部 D.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10、我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是( B )。 A.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 B.平安保险公司 C.天安保险公司 D.大众保险有限公司 11、( C )是世界上唯一的以个人名义承保保险的组织形式。 A.专业再保险公司 B.皇家交易所 C.劳合社 D.伦敦保险公司 二、多项选择题 1、人寿保险的起源是由()的情况及其汇集演变而成的。 A.海上保险 B.古代的殡葬制度 C.中世纪欧洲的“行会制度” D.1666年伦敦大火 E. 伦巴第人 2、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了《保险法》颁布后的首批5家股份制保险公司,即( ABCDE )。 A.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B.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C.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D.永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E. 华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3、一国政府政策对保险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A.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 B.家庭的赡养功能 C.财政政策 D.经济管理体制 E.总人口 4、影响人身保险发展的人口因素主要包括()。 A.总人口 B.家庭的赡养功能 C.人口结构 D.家庭消费支出 E.人的生命发展阶段 5、下列对责任保险陈述正确的是( CDE )。 A.责任保险的起源比人寿保险要早

中国烹饪发展史

中国烹饪发展史 中国烹饪的发展,大体上可划分为先秦,汉魏六朝、隋唐宋元和明清四个时期。先秦时期是指秦朝之前的历史时期,即从烹饪诞生之日起,到公园前期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止,共约7800年。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先秦,汉魏六朝、隋唐宋元和明清四个时期。 先秦时期: 这是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期,即从烹饪诞生之日起,到公元前期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止,共约7800年。此乃中国烹饪的草创时期,其中包括新石器时代(约6000年)、夏商周(约1300年)、春秋战国(约500年)三个各有特色的发展阶段。 ①新石器时代的烹饪 新石器时代由于没有文字,烹饪演变的概况,只能依靠出土文物、神话传说以及后世史籍的追记进行推断。 ②夏商周三代的烹饪 夏商周在社会发展史中属于奴隶制社会,也系中国烹饪发展史上的"初潮"。它在许多方面都有突破,对后世影响深远。 ③春秋战国的烹饪 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动荡时期。连年征战,群雄并立。战争造成人口频繁迁徒,刺激农业生产技术迅速发展,学术思想异常活跃。此时烹饪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因素,为后世所瞩目。 汉魏六朝时期: 秦汉魏晋南北朝起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上止于公元589年隋文帝统一南北,共810年。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镇都有较大的发展,民族之间的沟通与对外交往也日益频繁。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里,烹饪文化不断出现新的特色。这一时期的后半段,战争频繁,诸候割据,改朝换代快,统治阶级醉生梦死,奢侈腐化,在饮食中寻求新奇的刺激。由此,烹饪就在这种社会大变革中演化,博采各地区各民族饮馔的精华,蓄势待变,焕发出新的生机。 隋唐宋元时期: 中国烹饪发展的第三阶段是隋唐五代宋金元,它起自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全国,止于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共779年。这一时期属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中期,先后经历过隋、唐、五代十国、北宋、辽、西夏、南宋、金、元等20多个朝代,统一局面长,分裂时间短,政局较稳定,经济发展快,

人民版必修2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精品学案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精品学案人民版必修2 【学习目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 理解生产工具改进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 【学习内容】 一、神农的传说(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及其历史地位) 1.起源 (1)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早在七八千年前流域和 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并最早培植了和等作物。 (2)据说创制了原始农具。 2.地位:农耕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和,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1.耕作方式的演进 (1)古代农业最初经历了“”的原始阶段,直至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这种耕作方式。 (2)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

①时期,农业发达的地区已经采用了技术和农具。如《战国策》记载的秦国“ ”,就是用牛耕种。由于采用先进的农业,所以国富民强,具有列国难以与之抗衡的实力。 ②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农具有所改进,如出现和以及播种工具;东汉时,一牛挽犁逐渐取代。 ③唐代出现的,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 2.评价:利:的改进,提高了农产品亩产量,推动了中国的发展; 弊: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性的发展。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代土地制度与土地兼并)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商周时代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2)战国时期,在秦国变法,废除制,确立了。 (3)北魏到唐中叶推行制,国家授田给,农民承担。 2.土地兼并

中国保险发展历程及趋势分析

中国保险发展历程及趋势分析 中国1980年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保险业飞速发展:1980年以来,中国保险业务以年均34%的速度增长,2001年全年保费总收入达 2112."28亿元,保险深度为 2."2%,保险密度为 168."98元;有中外保险公司53家,中国保险业总资产为 4591."07亿元,较1992年增长了8倍;保险中介机构170家。此外还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112家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14个城市设立了200余个代表处。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1980~1985年的恢复阶段。中国在1980年和1982年先后恢复国内财产险业务和人身险业务。这一阶段保险市场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垄断,产寿统一经营,险种单一,且保费收入中财产险份额大大高于人身险;1986~1991年的平稳发展阶段。以198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生产保险公司成立为标志,区别于前一阶段的突出特征是出现了包括新疆兵保、太平洋、平安等在内的4家保险公司,中国保险市场由中国人保独家垄断的格局在形式上被打破;1992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以1992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首家外资保险公司——美国友邦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成立为标志。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最为重要的阶段,明显区别于前两个阶段的特点,集中表现在: 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初步形成;保险业实现产寿分业经营,保费收入结构发生变化,人身险份额超过财产险;保险险种迅速增加,保险服务改善;保险监管的组织体系和法规体系逐步建立,中国保险市场初步形成了以国有保险公司为主,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的寡头垄断的市场竞争新格局。-一、"中国保险市场的现状 1.保费收入规模迅速扩大,持续增长,但产寿险增长不同。 原保险保费收入 1、财产险

历史: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人民版必修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教案部分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技术)(有利农业之一) 1.原始农耕技术(“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1)在茫茫原始山林中,人们利用“火耕”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 (2)西汉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水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 2.春秋战国农耕技术 (1)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2)秦国“以牛田”(用牛耕田),国强民富,具有了其他各国难以

抗衡的实力。 3.从汉至唐的农耕技术 (1)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出现了便于中耕的曲柄犁和便利收获的大镰,还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中耕是指作物生长期间在株行间进行的表土耕作;中耕的作用有疏松表土、增加土壤通气性、促进养分有效化、去除杂草、促使根系伸展等) (2)东汉时,用两头牛牵引的耦犁(二牛抬杠)回转不便,某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这有利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3)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可以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深浅)。 4.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影响和局限 (1)影响: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2)局限: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不利农业之二)(中国古代赋税徭役制度)1.赋税 (1)征收赋税是古代国家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的主要手段。(古代帝国的富强和繁荣是以农耕者的艰辛劳动为基础的) (2)中国古代赋税的比例和种类(名目):秦始皇时代,征收“泰半之赋”(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给国家。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赋税形式,还有很多杂税、各种附加税和临时性的征收。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徭役(力役) (1)徭役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2)劳动者服事徭役,使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这些工

我国保险业的对外开放历程

我国保险业的对外开放历程 自1980年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以来,短短20多年的时间,中国的保险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封闭到开放的发展历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保险业不断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形成了中、外保险公司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2004年12月11日,按照入世协议,保险业的入世过渡期结束,中国保险业全面对外开放,中国保险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回顾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历程,总结中国保险业在对外开放中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有利于我们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做好保险业的对外开放工作,有利于促进保险业又快又好做大做强。 一、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四个阶段 中国保险业的对外开放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1980年至1992年,是保险业对外开放的准备阶段。八十年代初,我国开始允许一些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代表处。外资保险代表处为增进中外保险业相互了解与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外资保险公司下一步进入中国市场奠定了基础。 (二)1992年至2001年12月(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是保险业对外开放的初步发展阶段。国务院选定上海作为第一个保险对外开放试点城市,标志着这一阶段的开始。1995年,保险对外开放的试点城市从上海扩大到广州。1992年9月,美国友邦公司作为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在上海设立分公司。随后,有一批外国保险公司获准进入我国保险市场。截至入世前,共有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29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了营业性机构。其中,中外合资保险公司16家,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13家。2000年,中国保监会加入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国际保险界的联系与合作。 (三)加入世贸后的三年过渡期:从2001年12月加入世贸组织开始,我国保险业进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入世后,中国严格履行承诺,不断扩大保险业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市场主体不断增加:截至2004年9月9日,已有14个国家(地区)的39家(含4家筹建)外国(地区)保险公司在华设立了70个(含7家筹建)营业性机构。此外,还有124家保险机构在中国共设立了187个代表处;保险对外开放城市已由加入时的上海、广州、深圳、大连和佛山等五个城市,扩大到了北京、天津、苏州、成都、重庆、厦门、宁波、沈阳、武汉和福州等城市;外国非寿险公司可以设立独资子公司,并向外国和国内客户提供全部非寿险服务。 与此同时,中资保险公司的海外融资也取得重大进展。2003年至今,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公司分别在境外上市,三家公司共筹集资金折合人民币480亿元左右,改善了资本结构,提高了偿付能力,向建立现代保险企业的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