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作品《五牛图》鉴赏[试题]

名画作品《五牛图》鉴赏[试题]
名画作品《五牛图》鉴赏[试题]

题目:名画作品《五牛图》鉴赏

一.《五牛图》作者简介

韩滉(公元723—787年),字太冲,长安人。历经唐玄宗至唐德宗四朝;曾为江淮转运使,官至唐德宗宰相,封晋国公,赠太傅,谥忠肃。史书评他:“性持节俭,志在奉公,衣裘茵衽,十年一易,居处陋薄,才蔽风雨”(《旧唐书.列传第七十九》)。韩滉在政事之余,雅爱丹青,词高格逸,时称“在僧繇、子云之上”。韩滉自幼天资聪明,工隶书、章草,擅画人物、田家风光,牛羊曲尽其妙;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说他:“能画田家风俗、人物、水牛,曲尽其妙”;其画功在唐代与画马名家韩干齐名,后人称为“牛马二韩”;据说韩滉曾画的图有《尧民击壤图》、《越王宫殿图》、《七才子图》、《醉客图》、《集社斗牛图》、《盘车图》、《渔猎图》、《田家风俗图》、《古岸鸣牛图》、《乳牛图》、《归牧图》等。但传至现在的仅《五牛图》而已,可谓稀世珍宝。直至本世纪50年代初,才被一位寓居香港的中国著名画家花费巨资购藏。他写信给周恩来总理,建议国家将这幅国宝赎回。周总理当

即批示,同意用数十万港币购回此图。目前此《五牛图》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二.《五牛图》作品传奇

《五牛图》一经问世便负有盛名,在整个宋代,它一直被珍藏在皇宫内苑;金兵进犯,宋高宗赵构在兵荒马乱中仓皇南渡也没有忘记带走这幅名画。此图元初为赵伯昂所收藏,旋归于大书画家赵孟夫之手。八国联军蹂躏北京时,《五牛图》被劫出国外。1950年初,周恩来总理收到这位爱国人士的来信,信中说,唐代韩的《五牛图》近日在香港露面,画的主人要价10万港币,自己无力购买,希望中央政府出资尽快收回国宝。周总理立即给文化部下达指示,鉴定真伪,不惜一切代价购回,并指示派可靠人员专门护送,确保文物安全。文化部接到指示后,立即组织专家赴港,鉴定《五牛图》确系真迹,经过多次交涉,最终以6万港元成交。《五牛图》回到故宫时,画面洞孔累累,残破不堪。故官博物院组织专家,用了几年时间,才将它修复完好。

三.《五牛图》作品赏析

作者是唐朝韩滉,画中五只不同形态的牛,从琐的角度表现了牛的生活形态和习性,结构标准,造型生动,形貌真切,神态各异,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动态十足。可贵的是,画面上没有背景衬托,完全以牛为表现形象,如

果不是对牛进行细致的观察,对牛的造型描绘有十足的把握的话,是万不敢涉此绘画风险的。画家勾勒牛的线条虽然简洁,但是画出的筋骨转折十分到位,牛口鼻处的绒毛更是细致入微,目光炯炯的眼神体现了牛儿们温顺而又倔强的性格。在鼓励农耕的时代,以牛入画有着非常的意义。一头牛在低头慢慢地食草;一头牛翘首向前奔驰,仿佛是撒野的猛兽;一头牛在回顾嚼舌,露出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另一头牛则在纵趾而鸣,好像在呼唤着离去的伙伴;还有一头牛在缓步趾行,似乎走向田头,又仿佛耕地归来,令人回味无穷。整个画面,用笔粗放中带有凝重,显示出农村古朴的风俗。不仅形似,而且形态各异,各具特征,肥瘦有别,牛色互异,笔简谱,曲尽其妙,真是神妙之笔。这画虽为长卷形式,但所画牛却各有独立,出了一丛荆棘之外,别无景物。这幅画在用色上面很有特点的。现实的黄牛,品种虽多,但色相变化不大,图中三头黄色,二头深褐色基本上是最典型的毛色,全面虽然只能用两种颜色,给人的感觉确实丰富多彩的。这幅画还有个很大的特点能从牛身上看待一种感情从他们不同的姿势,各自的眼神,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它的憨诚、健壮朴厚,执拗、勤奋的性格。此图为绢纸本色画,五头各具姿态的牛并立于画面上,构成了一幅长卷。画面上除了第一、二头牛间有一从竹棘外,别无衬景。画面看似呆板,但作者通过五头牛各自不同的姿态以及丰富的色彩变化,使画面上

的五头牛既是单一的个体,相互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构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极具特色。五头牛不仅毛色不同,而且五头牛的牛角亦无重复。五头牛虽是平行排列于画面上,但它们昂首、低头、回眸左右顾盼之间,使画面于呆板中见变化,遥相呼应;在构图上,中间作正向的青牛自然形成中心,呈左右对称式布局,使五头牛相互紧密联系,呈缺一不可之势。在色彩上,作者以青色牛居于中央,其他四牛则以黄色调为主,但颜色的深浅却赋予变化,且不只是限于平涂,而是越往腹部越浅,使牛体颇具立体感。牛的身体部份用笔粗放,线条赋予变化且极具表现力,生动地刻画出老公牛粗糙的皮质;而牛的头尾眉眼等部位,则用极细的笔法加以描绘,生动传神。郭若虚(宋代著名美术史论家)在《图画见闻志》卷一中云:“画畜兽者,全要停分向背,筋力精神,肉分肥圆,毛骨隐起,仍分诸物所禀动之性。”图中所绘五牛皆为北方黄牛一系,《梦幻居画学简明》中称:“南方多水牛,北方多黄牛、乌牛。黄乌二种卑小,角短,颈扁,下颌无肉,软皮下垂如旗。”从图中所绘牛来看无不合矩,可见作者对牛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观察得何等细致,并且形之于笔墨,使之跃然纸上,成为千古名作。此图也是目前所知存世纸绢画中最早的专门表现牛题材的作品。

关于《五牛图》还有一个民间传说。有一次,韩滉与友人谈论绘画之事,友人问道:“近来论画者谈及驴、牛和马,

皆认为是常见之畜,最难状貌图形,不知吾兄有何高见?”韩滉稍加思索后回答说:“此话有一定道理,因牛马都是人们熟悉的家畜,平日所常见,画家稍有不慎,或者偶有误笔,人们就能发现,所以一般画家都不涉及此类题材”。说到这里,他停顿一下继续说:“不过,我以为自古迄今,农事为天下之本,而耕牛则为农家之宝。只要画家能够细心观察,还是可以画出特色的”。友人听了非常佩服他的独到见解。

在一个天气晴和的日子里,韩滉带领随从来到郊外田间小道上,迎着和暖的春风,心旷神怡。看到几头耕牛在低头食草,二三牧童在嬉耍,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逍遥自得。远处又见一头耕牛翘首而奔,另有几头耕牛纵趾鸣叫。有的回头舐舌,有的俯首寻草。在开阔的田野里,有几位农夫正在田间用牛耕地翻土。韩滉看得出神,连忙命随从取出画夹,他全神贯注地速写出一幅幅耕牛图景。经过一个多月的反覆修改,终于绘出状貌各异的五头牛。一头牛在低头慢慢地食草;一头牛翘首向前奔驰,仿佛是撒野的猛兽;一头牛在回顾舐舌,露出一幅旁若无人的样子;另一头牛则纵趾而鸣,好像在呼唤着离去的伙伴;还有一头牛在缓步跂行,似乎走向田头,又仿佛耕地归来,令人回味无穷。整个画面,用笔粗放中带有凝重,显示出农村古朴的风俗。韩滉对这幅画的创作非常满意,取名为《五牛图》。

关于《五牛图》的创作意图,历来说法不一。最早的解释者是元代的赵孟俯,他在图后的题跋中认为韩滉此图意在效梁朝陶弘景画牛寓意的故事。陶弘景是齐梁间著名道士。他虽修道于山中,但并未忘情世间,多次替萧衍出谋划策。萧衍立国为梁后,多次召他出山。陶弘景都坚辞不就,并且画了两头牛,“一牛散放水草间,一牛着金笼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南史》卷七十六)。萧衍看后,明白了陶弘景的意思,就是说他不愿在官场中受约束,而愿意逍遥自在地生活在山野间。因此,就不再勉强他。虽然《五牛图》中的最后一牛(从右至左)是以红绳络头为饰,略似用陶弘景故事,但综观韩氏一生为官从无退隐之意的生活轨迹来看,似乎又与此无关。

《五牛图》本着历史文化含义再加作者深厚的绘画功底成为难得的名作。

经贸1003班

20104610311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