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在翻译及其理论构建中的作用_吴丽莉

关联理论在翻译及其理论构建中的作用_吴丽莉
关联理论在翻译及其理论构建中的作用_吴丽莉

关联理论与翻译.

关联理论与翻译 2010-08-27 关联理论与翻译1 关联理论和翻译有很好的兼容性,前者能够从本体论意义上解释后者这一复杂的语码转换现象,在语码转换过程中,关联性起着关键的作用,决定着译文信息和形式等相关因素的取舍.当资源条件许可时,译文应尽力向原文趋同.鉴于翻译行为动态的认知关联特征,关联理论对翻译现象有着迄今为止最强的解释力. 作者:吕郑芳 L(U) Zheng-fang 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刊名: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AOTO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xx 30(3) 分类号:H059 关键词:关联理论翻译认知语境 关联理论与翻译2 摘要:关联理论使得广告在翻译时借助于不同文化的某种共性,迎合了不同受众人群的口味,同时也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文章首先对关联理论和广告翻译分别进行了阐述和分析,进而将关联理论应用于广告中所体现出的具体作用进行了介绍,最后结合具体的实例来表现关联理论的实际表达效果。 关键词:关联理论;广告;翻译 在广告传播借助的各种手段中,语言是最为主要也是最为有效的方式,这使得广告这种交际行为变得更有认知性。本文就针对如何借助关联理论进行广告翻译进行以下的论述。 一、关联理论 这一理论最早是由Sperber在1986年提出的,是在Grice这一会话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认知语用学的理论,包括以下两项规则:①在同等的条件下,获取语境效果越好,相应的关联性越大。②在同等的条件下,处理话语付出努力越少,相应的关联性越大。由此可见,通过最小努力付出而收获最大语境效果就可以说达到了最佳程度的关联。 二、广告翻译 广告翻译事实上就是一种对广告自身功能进行再次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受到语言、消费观念、地域文化、审美价值等不同条件的影响,从而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仅仅通过对原有广告语的直接翻译和简单转码往往得不到很好的预期效果,有时起到的作用往往会和预想中的结果相反。因此,要想通过广告翻译获得良好的宣传效果,一方面要做到为处于不同环境和认知中

文学翻译中加注的必要性

文学翻译中加注的必要性 摘要:文学翻译不只是“译味”,还要“译意”,要“味”“意”兼顾。为达到此目的,译者在文学翻译时加注是有必要的。加注不但不会削弱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反而更有利于读者理解作品内容,真正体会到作品的魅力所在。张祥麟先生的《sol—diets’Home》中译本便是个很好的例子。张先生在翻译这部作品时适当对原文加注,使读者豁然开朗,轻轻松松地理解了此短篇小说的震撼力量。这是众多译本中的独到之处。所以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必要时加注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关键词:文学翻译;加注;必要性;《soldiem’Home》 翻译界一致认为文学翻译难。作品愈是富于文学性,翻译起来,也就愈是困难。一直以来也有相当比例的人把“译意”与“译味”作为区别科技翻泽和文学翻译的准则。可见人们认为“译意”比“译味”容易,或者说“译味”比“译意”难。文学翻译就是要“译味”,科技翻译就是要“译意”。事实上,文学翻译不光要“译味”,还要“译意”。要二者兼顾。为了能译好文学作品,加注有时是非常必要的。张祥麟教授在他的《Soldiers’Home》的中译本中,恰当运用加注的方式使得译文意味兼顾。《soldier8’Hone》是海明威(Hemingway,1899-1961)这位“精通现代叙事艺术的文体大师”于1925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In Our Time)中的海明威自传式短篇小说。海明威是“最有影响力的现代美国风格作家”。《Soldiers’Home》描述了主人公退伍兵克莱勃斯(KrebB)返乡后得不到家乡人们和家人的理解与关爱,因而战争的阴影在他心头仍阴魂不散,他仍坚守着“战争情结”,不能及时地调适自己来适应家乡的新生活,倍感生活百无聊赖,所以他终日浑浑噩噩、无所事事。该小说从而揭示了战争给士兵造成的心理创伤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治愈的,而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关爱是医治战争心理创伤的良药这一主题。短篇小说《soldiers’Home》自出版以来,以独特的魅力,不但在当时的美国文坛引起极大的轰动,还经久不衰地吸引着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而且在国内有多种译本,可谓各有千秋。张祥麟教授在他的译本中适当加注,使得他的译文显得更加出色。 一、张样麟教授的译本中加注的体现 文学翻译是艺术的再创造,但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翻译具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在我国百年前,严复就提出了“信、达、雅”。之后,又有林语堂的“忠实、通顺和美”,瞿秋自的“不增不减”,傅雷的“神似”以及钱钟书的“化”等说法的提出。小说的翻译要求遵循“四化”原则:形象化、通俗化、个性化和风格化。这些标准及原则皆要求在翻译的过程中把握语言剖析的准确性和风格移植的贴切性,才能达到“信于内容,达如其分,切合风格”,也即既译了意,又译了味。在《Soldiers’Home》的中译本中,张祥麟教授在必要之处用到了加注,起到了预料之外的好处。在这里一一举例来分析:

论图式理论对翻译的影响_薛海萍

2006年第1期(总第114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 f Q i ngha iN or m a lU n i versity(Ph il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s) NO.1,2006 G enera lN o.114论图式理论对翻译的影响 薛海萍 (青海师范大学外语系,青海西宁810008) [摘要]本文简要探讨了图式理论对英汉翻译的影响,并从内容图式和结构图式两个角度分析了图式差异给翻译带来的问题,阐述了在翻译实践活动中,增强目标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必要性及图式理论对翻译实践所具有的重要指导作用。 [关键词]图式理论;图式差异;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02(2006)01-0129-03 图式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家们用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它是心理学对记忆进行研究产生的一个重要成果。 图式 最早是康德(1781)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其他心理学家也纷纷对 图式 所反映的思想做出各自的论述,有的称它为 脚本 (script),有的又称为 框架 (fra m e),还有的则称之为 文本图式 (textual sche m ata)。现代图式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主要代表人物有M i n sky、Rum elhar和Schank。图式理论的主要论点是,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输入的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吻合,方能产生理解[2]。 近年来,外语教学研究者们提出的图式阅读理论认为阅读理解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读者对大脑中相关的图式知识的激活程度。在J An-derson及J.M.M a lley等人认为图式布景在语言理解中起作用,还可以在像写作等形式的语言运用中起作用[3]。本文将以英汉翻译为主要对象分析图式理论对翻译的重要指导作用。 翻译是一种语际间的转换活动,它将一种语言载体(原语)所承载的信息输入另一种语言载体(目的语)。对于原文来说,译者首先是一名读者,是目的语读者的开路先锋。目的语读者读到的译文是来自译者,是译者对原文理解和消化的产物,所以目的语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必然受到译者的理解的左右。在把外语译入本族语时,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常常受到心理图式的影响。面对一篇语言材料,读者必须首先拥有足够的写成该材料的语言图式,即掌握该语言以便能进行阅读。既要充当原文读者的角色,还要有意识的识破这来自异族文化的语言材料中的一切内涵,不论是形式方面的还是内容方面的,即译者要有丰富的形式图式与内容图式,对一名译者来说,他拥有的图式愈丰富愈广泛,他对原文的理解也就愈容易深入。反之,如果读者头脑中没有相应的图式,或过于简单,或其心理图式与文章的信息不吻合时,新的语言与已有的知识无法沟通,文章对读者来说就是不连贯的,也是不可理解的,结果也就达不到传递信息的目的。 图式分为语言图式(li n guistic sche m a),内容图式(content sche m a),结构图式(fo r m al sche m a)和策略图式(strategy sche m a)。语言图式指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及运用语言的能力。内容图式指文章与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结构图 [收稿日期]2005-05-25 [作者简介]薛海萍(1970-),女,汉族,陕西呈堡人,青海师范大学讲师。 129

论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论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Study on 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 in Translation Abstract As one of the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of cross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translation cannot serve without context. Contex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nslation, because it has a great effect on understanding the text and semantics. That is, the basis of the right translation lies in knowing context well.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study of context at home and abroad, demonstrates separately through how each part of context affects translation and how to grasp these effect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What’s more, this article illustrates in detai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xt and translation, and further explains the importance of the function of context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No matter in the translation theory or translation practices, content should be given enough attention. When translating,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meaning of words in different context and different function in different texts. Translation should reproduce the content of original text. Key words:Context; Translation; Importance; Relationship 摘要 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不可脱离语境。语境在翻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它对于理解篇幅,语义具有重大作用。因而正确翻译的基础应在于准确地把握语境。本文参考了国内外对语境的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确定了与翻译关系密切的语境内容,接着通过大量例子分别论证了语境的各部分内容如何影响翻译及翻译时应该如何把握这些影响,对语境和翻译的关系进行了详尽阐释,进一步说明了语境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揭示出不论是在翻译理论还是在翻译实践中,语境都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在翻译中,要注意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所具有的不同意义,要注重不同的语篇具有不同的功能,翻译应再现原文情境。 关键词:语境;翻译;重要性;关系 引言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个信息系统;它的传输和接受总是发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受环境的影响和支配。这是真正的环境,社会交际的人使用的语言在社会的每一个的时间是在一个特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策略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策略初探 【摘要】关联论把翻译看作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并就此为翻译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框架。基于应用翻译具有信息性、劝导性、和匿名性的特点,本文应用关联理论的相关原理,指出在应用翻译过程中,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应利用自己认知语境的各种信息知识推导出原文的暗含意义或交际意图,找出语境和信息的最佳关联获得相应的语境效果,再以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和期待为准则,对译文进行最佳关联的取舍,为译文读者提供最佳关联,实现应用翻译传递信息的目的。就此本文提出了应用翻译的一些翻译策略,如替换,改译,增译,补译,摘译或将信息重组等方法,以实现译文和交际目的的最佳关联。 【关键词】关联理论;应用翻译;应用翻译策略;关联性 一、引言 法国认知科学家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wilson 从grice的合作原则和关联准则出发,提出了与交际和认知有关的关联论,成为认知语用学的基础。1991年wilson的学生gutt运用关联理论发表了《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gutt在文章中阐述了关联理论给翻译研究带来的启示,提出了全新的关联翻译理论。最早将关联理论引入中国的学者主要是沈家煊,何自然等语言学家,之后赵彦春,王建国等学者应用关联理论对翻译进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其中有的学者提出,“关联理论效度第一的原则对文学翻译尤为不妥”

(王斌,2000),如果真如此,那关联理论对以传递信息和读者效应为主的应用翻译却恰恰适合。本文拟以关联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策略。 二、应用翻译及其特点 应用翻译又称实用翻译,是一种实用性文体的翻译。方梦之曾经指出,“应用翻译包括政府文件、告示、科技论文、新闻报道、法律文书、商贸信函、产品说明书、使用手册、广告、技术文本、科普读物、旅游指南等各类文本”(方梦之[j],2003)。应用翻译主要以信息交流为目的。一篇好的应用翻译,必须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保证译文在目的语语境中实现其预定功能。(nord,c, 2001:19-25) 从应用翻译的特征来看,“信息性,劝导性和匿名性是这类文本的主要特点”(方梦之[j],2003)。信息性,是指这类文本主要传递文本的客观信息和形象;劝导性旨在唤起读者去体验去行动,如广告劝导人们购物,旅游介绍劝导人们去参观旅游景点,在功能上,出于功利的目的更倾向于译文而非原文;匿名性指原文作者大都处于匿名的状态,和文学翻译相比,缺乏“个性”,有一定的写作模式。 应用翻译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它“不是展示译语语言文化异彩的场所,不提倡所谓‘异化’和‘诗学效果’”(贾文波,2004:277),而应该尽量去缩小原语和译语由于文化,语言思维等不同所引起的

-阅读中翻译的重要性

阅读中翻译的重要性 上一次的文章中提到了在阅读中,如果想要高效的成绩,“同义替换”这个规律就不能忘记。并且不仅不能忘记,还要在替换时表现的非常好。有可能是逻辑上的一点小偏差,也有可能是细节上的一点小误差都有可能造成与正确选项失之交臂。那么我们碰到的问题总是要去克服的。在整个过程中,应该明白,唯独多多练习才是上上之策。但是如果能够有一些方法的引导,想必就会效果更佳吧。 在此,我觉得能承担起此项任务的也就只有不断的翻译练习了。基础阶段也有很多的同学想尝试翻译,但估计也是苦于其翻译的任务量之大,目的不明确性也早早地将这个想法夭折了。所以在这里,如果想练习翻译的同学,尤其是想通过翻译对阅读起到比较大作用的学生来讲,有一些翻译中的最基本的理论和实践性原则,简单叙述下,方便大家参考。很多备战考研的小伙伴都对英语翻译十分的头疼,本文就为大家简单讲解翻译常用且实用的八大技巧,希望对小伙伴们复习考研英语有所帮助。 首先,在英语转化成汉语的时候一定要忠于英语的原意,还要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 原则一: 英语重视长句,从句的嵌套,而汉语重短句,所以在做翻译的时候,需要把英语的长句进行拆分处理成多个短句,这样既可以从意思上便于理解,还能够符合汉语的语法逻辑,从而达到真正的到位。那么在划分句子的时候就要有一些参考的东西: 比如: 主句与从句相分离 非谓语修饰结构相分离 介词短语相分离 并列结构相分离 都是可行的方法。 2000年真题中:Declaring that he was opposed to using this unusual animal husbandry technique to clone humans, he ordered that federal funds not be used for such an experiment--- although no one had proposed to do so---and asked and independent panel of experts chaired by Princeton President Harold Shapiro to report back to the White House in 90 days with recommendations for a national policy on human cloning. 这个句子很长,但是不可能一句话就说完,所以它需要进行断句,并且是断好几次。 原则二: 英语多重被动语态,汉语则重视主动语态 所以这就意味在做翻译的时候更多情况下要将英语中的被动翻译成汉语中的主动。Scientist should not be distracted by the necessity of keeping one eye on the cash register while the other eye is on the microscope. 但是有一些特殊的英语句型结构在翻译成汉语时有其固定的模式,比如说形式主语,需要在前面加入泛指概念的主语,然后依次按顺序翻译就可以。 It is asserted that… It is believed that… It is well known that… It will be said that… It will be seen from this that…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电气工程文本英汉翻译实践报告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电气工程文本英汉翻译实践报告在当前社会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国际社会在科学技术领域的联系愈加紧密,科技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作为科技领域的一大分支,其应用涉及到当前工业体系中的各个阶段,因此翻译国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优秀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国相关领域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同时也能够促进国内外科学技术的交流。本文所选的源语文本来自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Artin所著的"Stirling Engines for Low-Temperature Solar-Thermal-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一文。所选源语文本在词汇方面大量使用专业术语和缩略语;在句子方面有着数量众多的复杂长句和被动句;在语篇方面运用大量代词和连接词以保持文本的衔接与连贯。本文从词汇、句子和语篇三个层面,探讨了关联理论在科技文本翻译过程中的应用。将关联理论应用到源语文本的翻译时,译者要首先推断出原文作者的意图,其次要充分考虑读者的认知语境,继而灵活采用拆分和整合,增补与省略,主动变被动,词性转换等多种翻译方法,力求将具备最佳关联的译文传达给读者。通过分析研究,本文发现关联理论对科技英语的翻译具有很强的指导性。科技英语属于信息型文本,且内容之间有很强的逻辑性;在关联理论的视角下,翻译是一个双重明示--推理的过程,译者通过对原文作者写作意图的准确把握,以及对译文读者认知语境和阅读目的的理解,利用自身知识储备,找出能够将双方交际效果最佳化的译文。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综合使用多种翻译方法,以达到增强语境效果,减少读者推理努力

的目的,最终实现译文与原文在词汇、句子及语篇三个层面的最佳关联,提升译本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谈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的启示(1)(精)

谈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的启示(1) 摘要: 本文就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 的启示进行了一些探讨。先简要介绍了交际的推理特性、文本语境、最佳关联、语言的解释性使用等关联理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然后阐述翻译作为语言的解释性使用、原语文本和译语文本解释性相似的观点、文本分类作为关联向导、翻译的概念以及如何处理翻译过程中基于语境的问题。我们认为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探讨这些语用问题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语用翻译的本质,进而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 关键词: 关联理论、语用翻译 1.引言 关联理论是西方近年来影响巨大的认知语用学理论,但它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了语用学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根据关联理论发展起来的语用学翻译理论模式日渐受到西方翻译理论界的重视。很可惜,在我国翻译界似乎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有关这方面的文献亦屈指可数。 关联理论认为,要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就要通过语境来寻找关联,要靠推理。而翻译中为达到语用等效,其前提正是正确地认知和理解自然语言。因此,关联理论就成为当前指导语用翻译的新论。(何自然,1997) 事实上,语用翻译这个说法只是近十多年来才出现的。它实质上是一种等效翻译,如Nida (1964)提倡的“动态对等翻译”(dynamic equivalence) 和Newmark (1982)倡导的“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后来,Wilss (1982)等人还明确提出了翻译中的语用对等(pragmatic equivalence)。鉴于本文建立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之上,我们认为有必要首先简明地介绍一下关联理论中一些基本概念。 2.关联理论概说 2.1. 交际的推理特性 关联理论是认知自然语言的一种理论。因为自然语言中的每一个话语都可以有多种理解,所以,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就必须通过语境来寻找信息的关联,然后再根据话语和语境的关联进行推理。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能够进行交际、沟通思想,是因为人们能够根据对方的行为或话语进行各种推理。请看: 甲:李先生,请问周小姐还要多久才回办公室? 乙:嗨,她正在向胡处长请示工作呢! 在上例中,乙并没有直接回答甲所提出的问题。假如甲乙双方都知道胡处长办事风风火火、说话干脆利落,那么,甲不难推断出周小姐很快就会回来。倘若双方已知胡处长说话罗嗦,办事拖拉,甲几乎可以断定周小姐一时肯定回不来。

文化预设对文学翻译的作用

文化预设对文学翻译的作用Ξ 谢 梦1 涂 靖2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长沙 410076) 摘 要:文化预设对文学翻译有三大作用,即完整性、有效性和目的性。完整性──目的语读者根据已有文化体验自发补充译作所缺省的文化信息;有效性──同一作品在不同时代有不同译作,时代背景赋予不同译作以新的生命,使各译作相对原作来说均具可读性;目的性———文化预设使原作作者的创作意图在译作中得以体现,三大作用使源语文化在目的语中得以再现。 关键词:文化;文化预设;文学翻译;作用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06)01-0107-03 1 文化与文化预设 1.1 文化的界定 不同视域中文化有不同的界定。英国学者泰勒(T yler, 1871:2)给出一经典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即知识、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能获得的包括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型整体。”《辞海》(1979:1533)对文化的定义如下:“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的定义有其不同的侧重点,泰勒诠释了文化的微观意义;《辞海》则概括了文化的宏观意义。不管是哪种界定,文化都包容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本文侧重研究文化因素在文学翻译中所起的作用。 1.2 文化预设的内涵 预设是一种特殊的语用推理,可分为语用预设和语义预设。文化预设是语用预设的一种,是预设在文化视域中的延伸,对文学翻译的影响很大。因文化差异,译者须克服重重困难才能真正传递源语文化,诠释作品的文化因素。文化在翻译中的作用引起了极大关注。奈达(Nida,1981:14)指出:“文化预设指一定社会中被人们所共识但以潜在假设形式存在的信条和理念。这种潜在形式为生活在同一社会的群体所接受与共享。”文化预设可理解为文学作品在孕育、诞生过程中的文化大背景,包含该民族文化特有的审美范式、价值标准和文化取向等。例如:(1)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1a)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杨宪益译第一卷第90页) (1b)Man proposes,G od disposes.(霍克斯译第一卷第152页) 两个译本对“天”的不同处理表明杨与霍持不同的宗教文化观,对同一词“天”赋予了不同的文化生命。此例表明,文化预设直接影响译者的思维方式。目的语自身传情达意 和遣词造句的方式应能折射源语民族的表层文化信息,而对目的语的组织结构和使用规则的运用应能有助于目的语读者对源语民族的价值判断、社会观念等深层文化信息的了解。且看例(2): (2)Mammy emerged from the hall,a huge old w oman with the small,shrewd eyes of an elephant.(G one with the Wind P29) (2a)(傅东华译)嬷嬷从穿堂里出来了。她是一个魁梧的老太婆,一双眼睛却是细巧而又乖巧,很像是象眼。 (2b)(何碧译)黑妈妈从堂屋里走出来,她是个老婆子,身材高大,那双眼睛像大象的一样细小而机敏。 Mammy一词的本义是:Negro w oman in charge of children”,即“照顾小孩的黑人保姆”。上文指郝思嘉的黑人保姆,一位刀子嘴、豆腐心,受到大家尊重的老保姆。从文化价值来说,“嬷嬷”是褒义词,传达源语作者对“Mammy”这位人物的尊敬与喜爱,因而傅译本“嬷嬷”较为恰当。而何碧的译文“黑妈妈”,将“Mammy”与“黑妈妈”等同起来,是对二者文化预设的错误理解,从而导致后面“a huge old w oman”的译文“老婆子”处理不当,影响全句的感情色彩。由倍受尊敬的“嬷嬷”到带有贬义的“黑妈妈”,二者差距甚大。 2 文学翻译的文化因素 文学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因素包括传统的价值观、世界观或人生观、民族性格、文化习俗等。文化习俗是文化的一部分,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的人们从实践中探索出来并逐渐形成的生活准则与习惯。它用来规约人们的生活行为、生存方式。文化习俗是文化预设在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现形式,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习俗使译者有时难以在源语与目的语之间找到平衡点。文化预设留给读者思维想象的空间,因而译者在处理原作时,应站在读者的立场进行思考。读者可体验到的文化习俗通常是原作者认定的文化预设,译者从这一立场出发理解文学作品方能取得较佳效果。如: 第20卷 第1期2006年1月 长 沙 大 学 学 报 JOURNA L OF CH ANG SH A UNI VERSITY V ol.20 N o.1 Jan.2006 Ξ收稿日期:2005-11-21 作者简介:谢梦(1981-),女,湖南益阳人,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文学语用学、修辞语用学。涂靖(1963-),男,湖南长沙人,长沙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学语用学、比较文学、修辞语用学。

从认知图式看翻译教学_齐艳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http://www.jiaoshuyuren.comE_mail:daxue@jiaoshuyuren.com 等,所以可以尝试使用沟通分析技术对网络成瘾者进行团体心理干预。沟通分析技术最大的优点就是指出人们采用何种方式分配时间来同别人相处(时间结构timestructuring)。沟通分析技术提出了6种相处方式,(1)退缩(withdrawal):独处,和他人没有互动。一定数量的退缩是健康的,但如果一个人退缩的时候过多可能会变得抑郁、孤独,而且极端的退缩会导致孤独症性的思维。而网络成瘾者在孤独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成瘾者,往往具有与抑郁有关的人格特征,这可能与他们花大量的时间在网络上导致社交退缩有很大关系。(2)仪式(ritual):好似预定好规则的社交互动。仪式通常是简短的,如“早上好”!仪式是安全的,人们既不要对他人承担什么义务,也不会有亲密的纠葛。(3)闲谈,消遣(pas-time):类似仪式般,大家都熟悉的互动方式,但没有预定的规则,大多是在谈过去的事。在消遣活动中,人们可以就轻松的话题交换看法,例如性别角色、天气、体育、物价等。消遣可能导致友谊,成为人们“确认角色和坚定态度”的条件。但消遣过多则没有价值。(4)活动(activi-ty):不只是谈,还因是有目的地进行活动,人们会把时间花在任务、工作上。活动的范围很广,包括工作、嗜好等。(5)游戏(game):幼年已习惯,但不是用于成人的方式互动。(6)亲密(intimacy):它是表现真实感觉与需要,且适用于当时情形的互动。但是尽管亲密提供的拍打(stroke)潜力最大,但它也是最冒险的打发“时间”的方式。因此有人会尽力地避免它。网络成瘾者为了避免在现实的交往和亲密活动中受挫,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互联网上,采用退缩、游戏、仪式等方式与别人相处,活动和亲密的时间较少,忽视了与家人、朋友的亲密关系。 2.实证性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建立在网络成瘾基础理论上的实证性心理干预研究较少,这种现象可能与网络成瘾方面的理论不够充分有关。研究者需要进一步将心理学中已有的研究成果应用到网络成瘾的干预研究中,并加强各种心理干预方法的定量研究。 齐艳李晓峰(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管理教研室) 图式(schema)理论原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术语,最早由康德于1781年提出,但其使用和发展却要归功于英国经验主义心理学家Barlett。Barlett认为,图式是指“过去反应或过去经验的一种积极组织,这种组织必然对具有良好适应性的机体反应产生影响”。他还认为,图式具有积极主动加工的特征,它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主动地把新信息和图式表征的旧信息加以联系。 自Barlett后,图式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很长一段时期的停滞,直到20世纪70、80年代,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领域研究工作的发展又引发了人们对图式理论的兴趣,并促成了现代图式理论的发展。根据图式理论,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是以“先验图式”(Schemata),即背景知识,储存大脑中的。“先验图式”可以看作是一个庞大的储存系统,它把个人的知识经验分门别类储存在大脑中,大脑接收到一个新信息后,便会建立一个新的文件夹(即先验图式)存储新信息,或把它放入已有的同类先验图式中。这样一来,随着知识的增加,形成了不同门类和不同层次的各种图式群,它们相互联结,相互嵌入,纵横交错,在长时记忆中形成一个巨大的立体网络系统。而根据图式的不同性质和特点,一般将图式分为两类:一是形式图示(formalschema),是指文本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即语篇知识),包括语音、词汇、句法和语义结构等;二是内容图式(contentschema),是指与文本相关的背景知识,包括文化、生活方式、社会制度、风俗习惯、语用知识和专业知识等方面。 图式理论的发展给语言学、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思维、新的研究途径,同时也为翻译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认知图式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来探讨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一、认知图式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翻译过程“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语言活动,但从翻译的主体即译者的角度来说,翻译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活 从认知图式看翻译教学84 NOVEMBER,2007

翻译概论之翻译有什么作用.

翻译有什么作用?

8.1对“译何为”的理论思考 8.1.1“译何为”与翻译目的论 “译何为”即“翻译应该有何作为?”,而更多的是要落在“应该”一词上。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兴起的一些翻译理论流派,其中有尤其是“目的学派”的理论作为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弥补了传统翻译的不足,也为思考“译何为”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翻译目的论是由德国译论家弗美儿发展起来的翻译模式。他认为“任何形式的翻译行动,包括翻译本身,都可以视为一种行动。任何行动都必须有目的” 狭义角度下的翻译“目的”: 一是“谈翻译过程时,指过程的目标” 二是“谈翻译结果时,指译文的功能” 三是“谈翻译模式时,指模式的意图” 目的论的核心概念: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翻译的目的是目的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这个目的有三种因素: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目的(如谋生);目标与环境中译文的目的(如启发读者);使用特定翻译策略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体现某种语言结构的特点而采用的直译法) 弗美尔目的论包括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性原则。根据目的论,无论何种翻译,其最高规则都是“目的原则”。根据目的原则,一种翻译行为由行为的目的决定,“即目的决定手段”。若我们在进一步研究,不难看到,弗美尔所指的“目标”,“功能”与

“意图”与“译何为”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目的,是翻译应该达到的要求,或者说是实现原文的原动力;制定目标,实际上为翻译应有何为确定一个坐标;而“译文的功能”更是翻译行为最终完成到底能起何种作用的具体体现;至于“模式的意图”的确立,直接影响着翻译策略的采取,涉及到“欲何为”的关键所在。 8.1.2“译何为”与译之“用”——理想与现实之间 如果说“译何为”是对翻译作用的理想期待,那么译之“用”则是对翻译所实际发挥作用的揭示。 首先,翻译之“用”的探讨需以翻译观的确立为前提。翻译观是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它决定着对翻译的理论思考以及翻译的实际操作中的价值取向。 其次,翻译之“用”的探讨需以历史事实为依据。 再次,对翻译之用的探讨不能局限于一时一事,应该有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观点。 通过对“译何为”和译之“用”的剖析,我们认识到“译何为”是对翻译理想作用的期待,与翻译的目的紧密相连,而译之“用”则是历史翻译在历史中所真正起到的作用。 8.2翻译的历史定位 8.2.1为翻译定位 特贾斯维尼·尼朗贾纳在《为翻译定位:历史、后结构主义和殖民语境》一书中指出,“在后殖民的情境下,翻译的问题系成了引发有关再现、权力以及历史性这诸多问题的一个意义重大的场点。”尼

关联理论视角下唐诗的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阅读中的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2 英语动结式V+PP的语义整合研究 3 狄金森、席慕蓉爱情诗中隐喻现象对比研究 4 如何用英语作精彩演讲 5 说谎的语用顺应性分析 6 对狄金森诗歌中四个主题的分析 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8 从迷茫的玛尔特的悲剧看女性存在的社会价值 9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有效性研究 10 不做房间里的天使——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11 《一件小事》三种英译本对比研究 12 论《呼啸山庄》中耐莉?丁恩的作用 13 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 14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15 浅析福斯特《霍华德庄园》中的人文主义 16 《喜福会》中母爱主题的文化阐释 17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 18 关联理论在中餐菜单英译中的应用 19 萧伯纳的费边思想在芭芭拉少校中的体现 20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比较 2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22 从《绝望主妇》各主角看美国家庭问题 23 归化和异化策略在《红楼梦》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应用 24 诸神形象折射中西方价值观不同 25 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之体裁分析 26 Comparison of models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between East and West 27 An Eco-analysis of The Yearling 28 文化语境对中西商务谈判的影响 29 分析女性语言特点在英语委婉语中的体现——以《绝望主妇》为例 30 《紫色》主题的表现手法 31 试论爱伦?坡的哥特式风格——以《厄舍古屋的倒塌》为例 32 中西幽默异同探析 33 从《金色笔记》看多丽丝莱辛的女性意识 34 删译在中英诗歌翻译中的应用 35 论《小妇人》中的家庭教育问题 3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7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看《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爱情悲剧 38 Roger Chillingworth in The Scarlet Letter Viewed from the Humanistic Perspective 39 从生态和消费的角度解读《瓦尔登湖》中梭罗的思想 40 《宠儿》中塞斯的性格分析 41 《天黑前的夏天》中女主人公凯特的自我救赎之路

文体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文体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摘要】文体学,亦被称作“语体学”或“风格学”,研究文本体裁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是一门介于语言学、文艺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之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正处于发展、完善的阶段。鉴于运用文体学方面的知识可以有效的解决文学翻译中遇到的许多难题,它在文学翻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论述了在文学翻译过程中,文体学在翻译方法(直译或意译)的选择方面有何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如何运用文体学知识解决诗歌翻译中遇到的难题。 【关键词】文体学;文体分析;源语;译语 0 引文 众所周知,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源语)转换或创造成另一种语言(译语),即,用另一种语言对原话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风格、神韵等的进行再现或再表达。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艺术,需要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和理论以发展和构建自己的方法。在翻译过程中,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忠实于原文的语言形式,忽视其写作风格、审美价值及文章灵魂,还是应该更注重原文的风格及美感,而忽视其语言形式?文体分析可以帮助译者对源语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并找到与原语忠实对等的译语。因此,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文体学方面的知识将有助于促进译者翻译能力的提高。 1 文体学在翻译方法的选择上起着重要作用 “Stylistics studies the relation between linguistic form and literary function.” (文体学研究语言形式和文学功能之间的关系。)[1]通过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作家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思想,创作出多元化的文学风格。鲁迅先生,既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又是一位资深的翻译家,他认为一个合格的译者必须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方面,使译文易于读者理解,另一方面,保持作者原有的魅力和风格。本文将阐述如何通过文体分析做到以上两点。 1.1 常用的两种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直译是指按照字面意思直接把源语转化成译语,保持其原始的形式,包括句子结构,词汇意思,及原文中的隐喻等。直译具有不少优点,例如能传达原文意义,体现原文风格等。运用直译时,译者可以尽可能忠实的履行翻译职责,避免越权,把解读留给读者。然而,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局限性,例如译文有时冗长罗唆,晦涩难懂,有时不能正确传达原作意义,有时甚至事与愿违。如果不顾场合条件,不顾中外两种语言的差异,一味追求直译,就必然进入误区,造成误译。例如,将“Every body would not like it.”误译成“每个人都不会喜欢它”,而正确的翻译该是“并不是每上人都会喜欢它”。 意译是指在忠实原文内容的前提下,摆脱原文结构束缚,使译文流利、自然,

翻译的作用与意义

翻译的作用与意义 "翻译是一项对语言进行操作的工作,即用一种语言文本来替代另一种语言文本的过程。"(J.C卡特福德,1994)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巴尔胡达罗夫,1985) "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寻找和原语信息尽可能按近、自然的对等话语,首先是意义上的对等,其次才是风格上的对等。"(E.A奈达,1969) "翻译乃是与语言行为抉择密切相关的一种语际信息传递的特殊方式。"(沃尔夫拉姆·威尔斯,1982)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的活动,其本质是传播。" (吕俊,1997) 诸如众多定义中,哪种更准确、贴切?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翻译活动本身。 翻译的具体形式很多,有口译、笔译、机器翻译等,从翻译的物质形态来说,它表现为各类符号系统的选择组合,具体可分为四类:(1)有声语言符号,即自然语言的口头语言,其表现形式为电话通讯、内外谈判和接待外宾等; (2)无声语言符号,包括了文字符号和图象符号,其表现形式为谈判决议、社交书信、电文、通讯及各种文学作品等印刷品; (3)有声非语言符号,即传播过程中所谓的有声而不分音节的"

类语言"符号,其常见方式为:说话时的特殊重读、语调变化、笑声和掌声,这类符号无具体的音节可分,语义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其信息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得以传播的,比如笑声可能是负载着正信息,也可能负载着负信息,又如掌声可以传播欢迎、赞成、高兴等信息,也可以是传递一种礼貌的否定等。 (4)无声非语言符号,即各种人体语言符号,表现为人的动作、表情和服饰等无声伴随语言符号,这类符号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性,比如人的有些动作,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所表示的语义信息完全不同,不仅如此,它还能强化有声语言的传播效果,如在交谈时,如果伴有适当的人体语言,会明显增强口头语言的表达效果。

关联理论对翻译解释的局限性

《中国翻译》2000年第4期 王 斌 摘 要:关联理论是一种语言交际理论,揭示了单元文化内语言交际的本质属性。但它对跨文化语言 交际的翻译的解释显得力不从心,因为它无法解决最佳关联赖以存在的缺省模式之一的文化缺省的移植 问题。 关键词:关联理论 翻译 交际 Abstract: Relevance theory, a theory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depicts the inherent property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within a culture. Yet, it fails to give an adequate explanation of translation as a cross cultural language communication on account of its incompetence in showing how to transplant the cultural default, one of default models from which optimal relevance generates. Key Words: relevance theory translation communication 1. 关联理论的认识 Sperber和Wilson(1986/1995)的关联理论是有关语言交际的理论,它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提出语言交际是按某种思维规律进行推理的认知活动。关联理论认为,人的认知以最大关联(maximal relevance)为准则,而语言交际则以最佳关联(optimal relevance)为取向。他们的陈述如下: 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因此,每一种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转引自赵彦春,1999) 因此,任何一个交际行为都传递着最佳相关性的假定或期待,听话者总是以最小的认知努力来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并以此推导说话者的交际意图。(苗兴伟,1999) 在语言的交际过程中,既然要确定交际者的真实意图,听者需要寻找话语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即对方话语同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得出语境隐含,取得语境效果,达到交际的目的,那么,语境效果就成了关联理论的必要条件:The notion of a con-textual effect is essential to a characterization of rel-evance. We want to argue that having contextual effect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relevance, and that otherthings being equal, the greater the contextual effects,the greater the relevance(Sperber & Wilson, 1986:119)。关联理论对于语言交际的解释力正在于依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其语境效果表现为:If all acontextualisation does is add all, some or none of thenew information to the context without otherwise alter-ing the context at all, then this contextualisation has nocontextual effect . Otherwise, there is some contextualeffect, in the form of an erasure of some assumptions inthe context, a modification of the strength of some as-sumptions in the context, or the derivation of contex-tual implications. ( Sperber & Wilson, 1986:117) 所以,在交际过程中,说话者所提供的假设或信息不但应该是新的,而且还要能够改变听话者的语境假设,也就是说能够产生语境效果。只有产生语境效果,表达新信息的命题才能相关。语境效果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新信息改变听话者语境的某些假设;新信息增强听话者的语境假设;新信息与听话者语境假设相结合派生出新的语境隐含。语境效果好,推理时付出的努力就小,关联性就强;语境效果差,推理时付出的努力就大,关联性也就弱。语境效果的动态性表现在语言交际过程中,随着话语的发展,听者根据现有语境建构一系列假设,并对之进行认知处理,使之逐渐背景化,从而认知语境被不断地扩大充实,并有效地成为理解新信息的基础。话语就这样给听话人提供不断变化的背景,听话人则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工新信息。 2.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 虽然翻译被认为是宇宙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现象,但若将之看成是跨文化的语言交际,关联理论在这方土地上还是能说出个子丑寅卯的,笔者认为关联理论 收稿日期:1999-02-16 关联理论对翻译解释的局限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