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苗族图腾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探析苗族图腾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探析苗族图腾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159 

第2卷第16期文化纵横

本篇论文旨在通过对苗族图腾文化的研究,分析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常见形态,进一步探索如何把这些中国少数民族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既给人们带来经济收入、带动国民生产总值的同时,又使这些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不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一、图腾文化分析(一)图腾文化简介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中国孕育了56个民族,其中55个是少数民族,在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中,苗族的历史非常悠久,苗族文化可以追溯到蚩尤、炎帝传说年代,拥有着自己民族所特有的图腾文化,图腾,是一个群体的,是记载神的灵魂载体。在原始时代图腾其实是一个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因为原始人时代人们把某些动植物或非生物等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者是保护神。“图腾”一词最早出现于阿布吉族的语言文化中,其实际含义是“他的亲族”[1]。湘西的苗族图腾文化历史悠久且内容丰富,图腾图案的造型大多都来是由大自然中的各种动植物抽象得来的,常见的有龙图腾、牛图腾以及鸟图腾等。

(二)湘西苗族龙图腾

苗族是一个拥有着自己特有的图腾崇拜的民族,由于苗族分支众多,分布广泛,他们崇拜的图腾种类也多,其中龙作为苗族人民心中最高大的神,深受苗族人民的爱戴,通常情况下大约每隔十二年全族人民就需要进行一次大型祭祀活动,在祭祀活动上族人必须进行引龙仪式和祭龙仪式。在湘西苗族中,“引龙”指的是族人通过仪式来引小水牛龙,小水牛龙在苗族人民的心中的形象是非常生动形象的,脑袋就像是生活中的牛头一样,头上有一对雄伟的角,身体则是大自然中动物蛇的躯体,把躯体抽化为龙的躯体,全是布满了花纹,在湘西苗族的苗家刺绣中,龙图腾都是从大自然中的动植物抽象演变而来的。

(三)湘西苗族牛图腾在苗族人的心目中,牛是非常神圣的动物,它来源于苗族的祖先——蚩尤,传说中他的形象是牛首人身背上长有翅膀,英勇无双,刀枪不入的上古战神。苗族人民为了纪念他便将牛的形象作为图腾,从而进行祭祀,这也是祖先崇拜在图腾崇拜中的一种体现。

因为老虎是百兽之王,所以在许多民族中把老虎的形象做成图腾,用以辟邪,可是在苗族人民看来,最能辟邪的动物是水牛而不是老虎。在湘西的很多苗寨中,家家户户的大门上用来敲门用的铁环都做成了牛鼻环的造型,在腰门的上门斗汇中,大多数也被做成了牛角的形状,苗族人们都普遍

认为门上有牛,出入平安。除了在房屋的装饰上运用了牛的

形象,在苗族服饰上也是大多把头冠银饰做成了水牛角的样式,映射出牛首至上以表达自己对牛图腾的崇敬。在苗族农村,水牛也是人们最好的朋友,能够帮助人们耕田劳作,因此,在苗族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水牛的喂养管理也能体现传统牛图腾文化。

(四)湘西苗族鸟图腾在中国历史上,楚国图腾崇拜的主要物象是凤凰,这是历史上众所周知的崇拜鸟图腾文化的国度,然而我们知道凤凰其实是人们通过大自然中的动植物自行抽象得来的,而非真实世界所存在的。苗族作为一个崇拜鸟图腾的民族,同样拥有着自己特有的鸟图腾文化。

苗族鸟图腾的雏形是苗族神话中的吉宇鸟,实际上是现实生活中的锦鸡鸟,和楚国的凤凰相比锦鸡鸟是真实存在。在苗族的服饰还有语言中,鸟图腾都被广泛应用。例如丹寨苗族也自称为“嘎闹”(苗语意译为“源于鸟图腾的部落”)。苗族人民喜欢将自然界中的各个鸟类造型绣在传统服饰上,以此体现出自己是属于鸟的后代,也是祖先崇拜的体现,苗族人们把这种绣有鸟图腾纹样的衣服取名为百鸟衣,这种百鸟衣既是苗族服饰的一大特点,也是苗族图腾文化的一种古老的传承方法。

二、湘西苗族图腾文化的传承发展(一)湘西苗族苗绣图腾文化传承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拥有着美丽的凤凰古城和沈从文先生笔下幽静的边城,湘西苗族无论是图腾文化还是苗绣文化,都拥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在湘西苗族图腾文化中湘西苗绣是其一大特点,在艺术特色上主要体现在既融入了楚汉文化和周边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又具有自己民族的鲜明特色,将自己民族的图腾文化与刺绣工艺相结合,展现出一种热烈奔放的浪漫风格。苗绣艺术与楚艺术的风格殊途同归,二者的纹样组合复杂、饱满且手法细腻,线条优美,既有夸张之态又有细腻之美,使人感到舒适、美好、朴实。苗族刺绣艺术与楚国刺绣艺术有着相似之处,这与它们共同的文化渊源和传统习俗有关。湘西苗绣起源于民族的图腾崇拜,主要反映节日、吉祥、生活、丰年的意象。苗绣艺术主要有粗犷、美观、精细、素雅四种风格。苗绣在图案的设计构成上讲究对称性和严谨性。在衣服的袖子、长裤的花边、围裙花样等小面积装饰布局中,讲究内容丰富饱满,针线的疏密虚实得当;然而在面积较大的部位,便需要简洁明了,给人以简约洒脱之感。苗绣在这些地方的讲究使得苗族服饰及其他一些用它做装饰的物品显得更加具有

摘 要:苗族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古代民族,主要集中居住于在贵州、湖南等地。苗族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到炎黄时代。每个民族都拥有着自己民族的图腾崇拜,苗族也不例外,图腾文化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苗族的日常生活中都有着不同的体现。在湖南省西部有一个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苗族图腾文化是民族信仰的重要体现。苗族图腾主要包括龙图腾、鸟图腾和牛图腾。本文将进一步分析和探讨湘西苗族图腾文化传承的必要性。关键词:湘西苗族;图腾文化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16-0159-02

探析苗族图腾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石 丹 朱一然*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作者简介:石丹,女,汉族,贵州赫章人。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少儿民族舞:苗族民间舞蹈概况

少儿民族舞:苗族民间舞蹈概况 笛子舞十二套古代芦笙组舞铜鼓舞 云南省苗族共八十九万六千余人(据1990年普查统计),分布在文山、红河、昭通、曲靖、楚雄、昆明、玉溪、大理、丽江、迪庆、保山、东川等地(州)市。居住的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多数成寨而居。 苗族自称:“蒙”、“猛”、“阿蒙”、“阿卯”,内部又有若 干个自称,如“蒙西”、“蒙能”、“蒙耍”、“阿卯照”、“卯咱”等等。外部亦有若干根据服饰色彩、发式区别的他称。 云南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文的西部方言。其 中又分为两个次方言:川黔滇次方言和滇东北次方言。 苗族宗教主要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祟尚万物有灵,但没有偶像。祭山林、石头、水井、古树等。鸦片战争以后,有部分苗族也信 仰天主教、基督教和佛教。 云南苗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极少数居住在高寒山区,兼事畜牧业。没有工业,连成行的手工业都没有,仅仅只有家庭手工业,但其 产品完全是为了应付生活的需要,几乎不作为商品。饲养、畜牧,也 不当作商品,而是作为生活消费。所以,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几乎不 事商贾。 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基本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青年男女自由 社交,相爱后经父母同意(父母不同意者极少)而婚配。这类地区的情 歌特发达,“古歌”也发达。而另一种是父母约束极严、封建意识浓 厚的地方,男女青年不能实行自由社交,不进洞房不见新人面。这类 地方,情歌特别少,但“骂歌”发达。骂父母、骂哥嫂、骂媒人、骂 舅舅,哭诉婚姻不自由。 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的民间神话、传说故事、诗歌、音乐和舞蹈。古歌是苗族最的民族艺术。唱开天辟地、祭祀和娱神;战争和迁徒,

以及婚丧嫁娶,男女社交和性爱。由诗歌、音乐、舞蹈融汇而形成的 芦望歌舞,是苗族传统文化的典范。它既是艺术,也是史诗和历史。 是苗族民间舞蹈的瑰宝。 因为历没有文字,也就没有文字记录的历史。相关族源及民族迁 徒等重大事件,在苗族内部只凭口传心授,用世代相传的芦笙歌舞来 记叙。芦笙舞一旦在某种场合里隆重举行,必然以芦笙曲辞为主要内 容实行上承下传的宣传,起到教育后代的作用。芦笙原是用于娱神的 舞蹈,巫师用笙曲娱神,口叙之以辞,渐而成歌,故称芦笙歌舞艺术。 芦笙既是芦笙歌舞的道具,也是伴奏的乐器。苗语中没有芦笙专 门用词而只有“乐器”一词,可见芦笙是苗族生活中最早出现的乐器。苗族人民认为,芦笙所发出的是“母亲的声音”,在社会生活中起着 特殊的作用。 苗族历迁徒频繁,但是,不论在什么情况下,迁徒到什么地方, 都离不开芦笙歌舞,并使用芦笙歌舞记录下他们新的迁徒过程和经历。亲友分散了,又可凭借着芦笙歌舞重新凝聚起来,生存下去,繁衍延续,仍然是一个具有统一意志的民族。能够说芦笙歌舞既是一种艺术 形式,也是一种民族凝聚力的标志。芦笙歌舞代表着祖先和灵魂,也 代表着生命

苗族传文化传承情况

苗族传文化传承情况 根据我们自己所设计的《苗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调查》的问卷,将调查获得 的数据、谈话内容进行归类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苗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存在 的问题。 1、 关于苗族民族语言的掌握与应用情况 我们在“关于苗族语言的掌握与应用情况”的调查中,被调查者对“苗族语言 非常熟练,并且经常使用”的人达84%;“能够听懂,也会使用简单的对话” 者为2%;“基本上能够听得懂,但不会使用”者为2%;“完全不会,知道较少,基本不使用”者为12%。 苗语是苗族人民主要的交际工具;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族无自己的民族 文字,民族文化的传播主要依靠口耳相传。[2]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苗族同胞在村民与村民之间、家庭内部的日常交往都使用苗语。边远村寨的苗族学 龄前儿童、中老年妇女只会使用苗语,少使用双语。大部分中青年人既能够使 用苗语,也会讲汉语,还有的会讲侗语或水语。知识分子家庭、与汉族通婚的 家庭,少讲苗语,多讲汉语。因此,我们认为苗语的传统地位比较牢固,短期 内不会消失,传承民族文化最基本的条件还是具备的。 2、 对苗族传统民族服饰的认知情况 在“对苗族民族服饰的认知情况”的调查中,被调查者对于苗族民族服饰 “会自己做,并经常穿戴”的人为14%;“自己会做,只有在重大民族节日活 动才穿戴”的人为33%;“自己不会做,只有在民族重要活动时才穿戴”的人 为41%;“自己不会做,也不穿戴”的人为12%。 改革开放后,苗族同胞与外面世界的沟通与交流扩大,作为苗族族徽的民族 服饰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在日常生活中完全穿戴苗族服饰的苗族越来越少。年 轻人取而代之的是汉族服饰和西装,市场上各种时髦款式的服饰在苗族社区都 能见到,老年人也很少在平时穿戴民族服饰了。苗族同胞在节日期间,往往有 一部分人穿戴民族服饰,但是节日一过,传统民族服饰也就收藏起来了。因此,我们认为:苗族服饰在短期内不会消失,但存在着消失的危险。过去的服饰是 族徽,民族精神的象征,民族歧视越厉害,族徽的作用就越大。如今民族敌对 情绪已经消失。服饰上的族徽作用渐渐淡化。对服装的穿着不是那么严格,服 饰的流变速度就会加快 (3) 3、对苗族民俗文化的认知情况

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及其技艺传承初探

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及其技艺传承初探 ——以台江县为例 摘要: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文化灿烂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自己独特的刺绣文化,以其绚丽多彩、工艺精美而获得世人赞誉。台江是号称“天下苗族第一县”,同时也是苗族文化保存得较为完好的地区之一,文章从挖掘台江县苗族刺绣文化内涵的角度,致力于苗族刺绣的文化内涵、技艺的研究,对台江县苗族刺绣工艺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进行概括和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苗族刺绣;文化内涵;技艺传承;台江县 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民族,苗族文化的传承除口头文学外,另外的一种形式就是苗族刺绣,而苗族刺绣的造型与技法的多样性、独特性、文化性、稀有性和不可复制性在世界上堪称一绝。苗族刺绣图案含有许多古老而神秘的符号,记载了苗族的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伦理社会变迁,为人类同源文化提供有力的佐证,成为苗族寻根族源的与口头文学相辅相存的“教科书”,也体现了苗族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意识,是后人研究苗族文化历史的有形载体。 一、台江县苗族刺绣的类型 台江县是苗族文化大县,苗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97%,号称“天下第一苗县”,苗族先民在这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苗族素有“无花不成衣”之美誉,姑娘自幼学习针法,嫁妆多为亲手刺绣。台江苗族刺绣是苗族人民以勤劳和智慧创造的一门艺术,堪称“无字史书”,其蕴含的文化内含可折射出苗族的历史和变迁过程,具有极高的文化品味。 由于受到不同的社会历史、自然地理、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各异,因而制作的刺绣造型风格也各异。就服饰而言(服饰不同,其刺绣纹案也各异)台江苗族服饰可划分为方尼型、方纠型,方南型、方翁型、方白型、方秀型、翁芒型和后哨型等九个不同类别。刺绣手法主要有平绣、盘练、辩绣、叠绣、纵绣、缠绣、破线绣、锁绣、绞绣、扭绣、马尾绣等多种。有的凭对大自然事物的观察和感受,不用起草,便信手绣出;有的在布面上画好图案再绣;有的用剪纸粘贴进行刺绣。刺绣纹样造型多为夸张得体、风格独特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其中以龙、鱼、蝴蝶、蜈蚣、蝙蝠等图案最为广泛。

现代设计中苗族图腾文化及图形纹饰的发展研究

现代设计中苗族图腾文化及图形纹饰的发展研究 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形式,主要的 图腾崇拜有牛图腾、鸟图腾、龙图腾等等。在现代服装设计 中应用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作为装饰,能够体现出现代与古 典的统一,表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设计美感。本文简要分析 了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并对现代服装设计中贵州苗族图腾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探讨。 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图腾是一种带有民族特征的文化,而图腾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服饰。我国的各少数民族的日常服饰中充分的体现了本民族的图腾文化,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式样、花纹和图案。如果能将这些承载着图腾文化的服饰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能够给现代服装设计提供新的灵感。 贵州苗族的图腾文化以及其在服饰中的表现 1. 龙图腾 龙图腾是贵州苗族图腾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夔龙、琳纽龙、婆番龙、贩绷龙、蛇龙、象龙、马龙等等。龙作为苗族文化中最大的神,与汉族的龙图腾最不同的是,文化中的龙图腾还保留着其他动植物的特征。这也在苗绣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在苗族服饰中经常出现各种形态的龙的

形象 2. 鸟图腾 苗族文化中认为自身是鸟的亲族,因此对鸟有一种天然的亲近和崇拜。当今的黔东南苗族的女子经常以鸟羽作为头饰,或者将头饰制成鸟形。贵州的六枝苗族的男子喜欢插戴一束三尺长的锦鸡尾羽。贵州省中部云雾山区的苗族妇女的服饰中经常出现鸟翅膀或鸟雀眼刀的图案,也就是从鸟雀的眼睛或者翅膀形状抽象而成的装饰几何图案。在苗族文化中认为人死后能够变成鸟,飞回祖宗的发祥之地。因此在服饰上广泛的应用鸟的元素,更能够体现其与祖先之间的联系。 3. 牛图腾 苗族为农业民族,牛与苗族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牛图腾崇拜。苗族人认为牛是人类得力的帮手和忠实的朋友,对牛非常崇敬和疼爱。例如在苗族文化中要选择祭祖牛,将祭祖牛作为神牛单独供养。在年节时,苗族人也会先让牛享用酒饭,以表示对牛辛勤劳作的感激。在苗族文化中不允许在祭祖牛面前说出亵渎之言,可见牛图腾在苗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苗族的服饰中也经常有牛的形象,将牛的形象广泛的用在男性和女性的服饰之中,将牛视为吉祥、勤劳、神圣的象征。 在现代设计中传承与发展贵州苗族图腾文化贵州苗族图腾文化是一种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别具一格的文化美感,能够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长久以来,苗族人民在自己的服饰文化中

浅谈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文化与保护传承

浅谈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文化与保护传承——以台江苗族文化为例 施洞镇中心小学潘年贵 摘要:黔东南州是一个民族文化之州,生态之州,歌舞之州,其热情好客的人民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台江苗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悠久岁月传承至今,在与其他民族频繁交流中,不断吸收,不断兼容,不断发展和完善,其传统文化尤如一幅渔网,每一方格都具有苗族自身的民族特点。我们相信台江这些保存完好的,淳朴自然的地区文化毫无疑问地成为培育旅游过程中最为基础、最富有影响力的因素之一,让当地人民在对自身文化资源的利用中获得利益。 一、台江苗族的语言文字 1、 语言 贵州的苗族,大约90%的人都以自己的母语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用语。苗族的分布,在村寨或乡的范围内,大多为小聚居区,在各县、市范围内,大多为苗汉或苗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又因不断迁徙,现在的苗语方言土语的分布情况也比较复杂。 台江的苗语属于东部方言中的北部土语,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黔东方言北部土语主要通行在贵州省内的凯里、黄平、台江、雷山和施秉等县市。 2、 文字 党和ZF于1956年给苗族创制的湘西、黔东、川黔滇和滇东北四种苗文,都是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它们都是经过原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试验推行的。这四种苗文的文字方案曾于1959年进行过修订,并报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备案。黔东苗文以凯里市养蒿的语音为标准音。 由于在汉族文化及其他文化“入侵”等原因,台江苗族的语言、文字已有些被汉化了,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一件难以容忍的事,但面对这样的事实,又有什么办法呢?好在现在台江县中、小学都已把“苗族文化进课堂”当作是必修课程,还专门配有苗语教师,使得其语言文字又得以继承。 二、台江苗族的文学艺术 苗族古歌是反映苗族远古社会先民披荆斩棘、创功立业的传奇神话,并带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押调口头传承文学,艺人、歌手多在苗年节、祭祖节或其他重大节日在酒席场合中演唱和咏诵。 《苗族古歌》流传于台江、剑河、凯利、丹寨、麻江和雷山一带,这古歌记载着苗族的历程。这些大多为口头文学,没有实际的书面文学,很容易丢失,此外还有祭祀词、叙事诗等,如《张秀眉之歌》反映咸同年间,张秀眉、杨大六等率苗众起义斗争的悲壮事迹:……有个张秀眉/天下好儿郎/手持百斤刀/吼声如雷响/杀我张秀眉杀不完/苗家繁殖如鱼崽/以后我还要回转/苗家又要站起来…… 台江,这里有丰富而独特的口头文化遗产,尤以苗族古歌著称。古歌是一种古老的叙事诗,它叙述了苗族祖先对世界起源的认识和苗族祖先繁衍生存、生产生活的发展史,篇幅宏大,内容丰富,是苗族的一部“历史教科书”,是人类罕见的珍贵遗产。 三、台江苗族的风俗习惯 1、

凤凰古城苗族的民俗风情

凤凰古城苗族的民俗风情 欢迎进入凤凰银饰传习所官网了解更多的苗族银饰和凤凰古城旅游资讯,打造精美苗族手工艺银饰品,传承千年苗族银饰文化。 凤凰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习所将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作为自己的职责,从未停止对苗族传统文化、工艺的挖掘、保护和技术改造。目前已挖掘、复原、整理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工艺有:溶化、锻造、浮雕、透雕、圆雕、冷拉丝、搓丝、多层掐花、编丝、吹焊、镶嵌等,并已用于产品制作。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面积15486平方公里,境内居住着土家族、苗族、回族、瑶族、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人口264.58万人,其中土家族105万人,苗族86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2.9%。辖吉首市和龙山、永顺、保靖、花垣、古丈、凤凰、泸溪七县。 苗族是一个十分好客的民族。有稀客、贵客来到苗寨,往往是主人家请客喝酒吃饭以后,主人家的兄弟、房族、友邻甚至全寨的人家都会接着来请,真可谓“一家客人全寨亲”。苗家请客大都有鸡、鸭、鱼、肉和木耳、香菇、豆腐、豆芽,以及富有民族特色的腌鱼、盐酸菜、香肠、血豆腐等菜肴。不仅要敬酒劝酒,还要唱古歌、飞歌助兴。 住房大多为木结构建筑,有平房和楼房两种,也有长方形的茅草房。多以大米为主食,玉米、小麦、红薯为辅;一些地方以玉米、荞麦和土豆为主食。饮酒的嗜好十分普遍。各地妇女服饰差异较大,多数地区妇女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一的百褶裙,有的长及脚面,有的短至膝盖。部分地区妇女穿大襟右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有的上衣无领,衣袖和裤脚缘有宽大花边,头缠布头巾,戴耳环、项圈、手镯等饰物。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挽髻于头顶,配上各种式样的包头帕,有的包成尖顶、圆顶,有的把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顶上。她们的盛装以黔东南的独具特色,把银饰钉在衣服上成“银衣”,头上戴着形如牛角的银质头饰,高达尺余。男子服装差别不大 婚俗:婚前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多数以本人意愿与征求父母意见相结合。 丧葬:行土葬,葬礼较简朴,但均以芦笙奏哀乐。主要节日有苗年、春节、四月八、吃新节、龙船节、清明节。 礼节:宴会上,鸡头一定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赐于年纪虽不大但不常来的远客。吃鱼时,主人往往将整条鱼敬给客人。有些地方还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如一一接受,主人最高兴。如有人酒量小,不喜肥肉,可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禁忌:“四月八”这天,各家不得役牛;参加送亲的人们一路上要小心行走,千万别把腿脚扭伤,否则会被认为不吉利;人死入葬后一个月内,家里人不能婚嫁,也不能唱歌或吹芦笙;有的地方过年节不许杀狗,更不许吃狗肉;禁止在寨子周围挖土,禁止砍伐寨子附近的古树;同辈男女都以兄弟姐妹相称,最忌“姐夫”、“妹夫”之称。,多着大襟或对襟短衣,下穿长裤。部分地区男子穿麻布短衣或长衫,披编有几何图形的披肩或羊毛毡.

图案与苗族历史

图案文化内涵浅析 一、蝴蝶: 1、纵观“苗族”图案,无不处处体现吉祥。如其:“喜雀闹梅”、“燕子双飞”、“小鸟含花”、“蝴蝶展翅”、“花团锦簇”等图案皆以小型动植物“花卉、小鸟、蝴蝶”入图,构图自然和谐,形象生动流畅,色彩夸张,洋溢出一种独特的祥和艺术风格,充分且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苗族的内心渴望和生活追求,是研究本地苗族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据,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苗族图案中本来还有许多小型经典图案,在小花、小鸟、蝴蝶的背后,每个图案都有一个小故事,只是因为年代久远而失传,现已无法考证了。 2、苗族图案中的蝴蝶与小花一样,蝴蝶是必有的图案。因为蝴蝶轻盈娇小,能在山水花草自由飞翔,而颜色娇丽,易与人和自然亲和、易亲近,这充分体现了苗族文化中渴望自由,信奉自然,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3、不管在银饰上还是在服饰上,出现最多的就是蝴蝶。传说我们的祖先就是蝴蝶,(我们称为)‘蝴蝶妈妈’”。苗族服饰中出现了很多枫叶和蝴蝶。因为他们认为他们的祖先是一只从枫树心变来的蝴蝶。后来这只蝴蝶生了12个蛋,它们孵化出了世间万物,包括人类和动物。他们就为蝴蝶是他们的母亲,枫木是他们的先祖”。

4、太阳普照大地,大地生了植物;有了枫树,枫树孕育蝴蝶;蝴蝶养育了人类始祖姜央和苗族的文明始祖蚩尤。苗族太阳崇拜、蝴蝶崇拜、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寓示生命生生不息、健康成长、兴旺发达。 5、黔东南地区苗族服饰图案对龙合蝴蝶题材的偏爱来自苗族人民对自身起源的朦胧认识和对祖先的图腾崇拜。在苗族聚居的地区,关于自身起源问题的解释是通过神话传说流传下来的。符号论美学认为,神话与宗教同源,二者没有绝对的界限,并且提出“神话从一开始起就是潜在的宗教”。神话故事的情节无一例外地传达出人类意识的发展和自我信赖的展现,尤其是对自身起源的幻想,以及将自身起源依托 于某种神力的神化。在苗族的神话传说中,是由枫树生出了蝴蝶妈妈,蝴蝶妈妈生了十二个蛋,请一种名叫“脊宇”的鸟来孵化,生出苗族的祖公姜央、雷公、龙、象、水牛、虎、蛇、蜈蚣等十二个兄弟。后来在姜央与雷公的争斗中,龙、虎、蜈蚣都帮助姜央作战,降服雷公,龙还帮助人类架云梯取金银,成就了人类最终的胜利。在这些传说中,苗族起源的根本和图腾的代表物有枫树、蝴蝶、鸟、龙等,因此我们也不难看到苗族历史上的动物图腾崇拜是与万物有灵的观念共存的。在这里,蝴蝶和龙的形象作为一种表达原始先人情感需求的具有创造性的艺 术符号频频出现在苗族的服装服饰中,成为苗族祖先和吉祥涵义的代名词。 6、“蝴蝶妈妈”刺绣图案主要在女服的两袖和围腰上。传说蝴蝶妈妈是由枫树心变的,所以蝴蝶妈妈居于枫树之上,这图案被苗家

浅谈苗族文化对中医的影响

浅谈苗族医药文化对中医的影响 在传统医学发展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渊源流长的传统文化对它有着深远的影响。而苗族医药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支,不仅以它独具特色的民风闻名于世,更因其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巨大影响而在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传统医学最早大概可追溯到神农时期,而苗族远古医药文化起源于九黎蚩尤,“三苗”和“荆蛮”氏族部落时期,它们最初大多是通过原始神话、传说、古歌等“口碑”形式而传承下来。在苗族浩瀚的“口碑”文献的遗迹中,“神农尝百草”、“蚩尤传神药”、“祝融传授按摩强身术”、“药王传医方”等将神话时代的苗族远古医药文化与中医紧密相连,形成了苗族医药文化与中医联系的原始形态。 中国苗族医药学,是我国历史上最久远的民族传统医药学之一。苗族医药学萌芽于炎黄、蚩尤时代,形成于秦汉,发展于明清,复兴于近现代,约经历了五六千年的曲折发展历史,才有今天的苗族医药学。说其悠久,因为苗族始祖蚩尤与炎帝、黄帝同为我国上古尊称的“三皇”。有关苗医神话传说“蚩尤传神药”与“神农尝百草”和“歧黄论医道”是在同一时代,苗族医药是远古原始神话时代的原始医药文化。经历了苗族原始鬼神教与巫教文化相互兼融后,孕育出以“巫医一家,神药两解”特殊巫医文化形态而后传衍出来的苗族医药学。 苗族医药学随着历史的尘封而被湮灭了许多文化精粹,苗族民间远古神话传说在逐渐解冰中显露出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医药文化现象,再现古老的苗族医药的辉煌,诠释着其对中医传承的影响。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是千古颂扬远古时代神农氏“尝百草,采百药,开创医药”的传说故事。神农氏,何许人也?与苗族医药有什么关系?史上记载,早在5 ooo多年前,炎帝神农氏“耕耘植五谷,训禽兽,尝百草,疗民疾”开创了灿烂的华夏文明。神农氏之名,始见于《周易》。《周易.系辞下》云:“古者仓牺氏之王天下也……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搡木为耒,耒褥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尽管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贷,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瞌。”《白虎·通》:“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教民作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传说中的炎帝原是极慈爱的大神,当“大地上的人类已经生育繁多,自然界出产的食物不够吃了,仁爱的炎帝才教人类怎样播五谷,用自己的劳力来换取生活的资料……炎帝又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来,使五谷孕育生长,从此人类便不愁衣食,大家感念他的功德,便尊称他作‘神农’。传说他是牛首人身,大约因为他若牛般造福百姓吧。”传说炎帝是太阳神又兼农业之神,还是医药神。据说神农有一种神鞭,叫做“赭鞭”,是用来识药的,这些草药只要神农用赭鞭一打,就能识别药物是否有毒,识别药物的或寒或热,知其药物赋性,给人民治病。这就是历史上神农“鞭药”的传说。传统医学就在这神话的奇幻色彩中产生。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关神农氏“尝百草”,行医治病的传说有如下: 《淮南子.修务篇》:“古者民茹草饮木,采树木之实,食蠃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插种五谷,相土地之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之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之。”《五帝本纪》:“赫鞭鞭草,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搜神记》:“神农以赫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插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 《太平御览》引《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以省杀生。尝味草木,尝药疗疾,救死伤之命。”

探讨苗族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探讨苗族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通过对凯里市舟溪小学和舟溪中学市师资、教材和课程设置进行实地调查,发现苗族文化在中小学教育传承中面临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苗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必须结合实际、与时俱进和特色发展,政府重视,学校实施,师资齐全,教材合理,激发学生的兴趣,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才能够得以实现。 标签:苗族文化教育传承对策 一、中、小学在传承苗族文化中实施情况 凯里市舟溪完小和舟溪中都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学校。凯里市舟溪镇是苗族的主要聚居地区之一,境内民族文化资源丰厚。凯里市舟溪中学充分挖掘苗族文化资源,通过学校教育传承苗族文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1.凯里市丰富多彩的苗族文化 全市总面积1306平方公里,人口63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6%,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3%,是一个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是全国少数民族比重最大的城市之一,民族传统节日多达135个,素有“百节之乡”、“歌舞海洋”的美称[1]。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异彩纷呈的民族服饰千姿百态,造型样式之多,装饰手法之丰富,工艺技术之精湛,当称民族服饰之冠。苗族服饰可以称得上是“穿在身上的史书”,独领一代风骚[2]。风格独特的苗家吊脚楼,堪称民族工艺一绝的挑花、刺绣、蜡染、银饰,豪放的苗族飞歌,动听的芦笙金曲,精彩的斗牛、斗鸟、斗鸡以及有千年历史的苗家酸汤鱼等,无不闪烁着东方民族民间文化的光彩。 2.黔东南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特色鲜明 凯里市舟溪镇舟溪民族中学位于凯里市舟溪镇,学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教职工76人,学生1000余人。多年来,舟溪民族中学在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中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舟溪民族小学“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苗族语言进校园。凯里市舟溪中学制定相应措施,鼓励学生讲本民族语言,开展与民族语言的相关活动,比如演讲、讲故事、小品等活动; 第二,苗族民歌进课堂。舟溪中学收录了十余首苗族民歌作为全校音乐课教学教唱歌曲,即《走进黔东南》、《行歌坐月》、《黔东南的七月》、《苗岭谣》、《太阳鼓》、《苗岭飞歌》、《干一杯》、《苗乡侗寨》、《芦笙场上》《醉苗乡》《梦的摇篮》等,并在校园内经常播放

[苗族,传统文化,作用]教育在传承和发展苗族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教育在传承和发展苗族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我国《教育大辞典》对少数民族原始社会形态教育作了这样的解释:在少数民族原始社会,人们还尚未从生产生活过程中完全分离出来,那是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师,社会即学校,长辈或能者即教师,各种知识互相交织,包罗万象,呈现教育社会性;全社会成员一律平等,不分男女老幼,聪明愚笨,均有受教育权利,表现受教育的全面性即使在当今我国苗族地区,社会教育依然是传承和发展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一、苗族社会教育的基本形式 苗族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许多丰富多彩的苗族传统文化都是通过社会教育的方式来完成的。我国苗族地区社会教育的基本形式主要是人们通过举行祭祀、婚庆、丧葬、集会以及节日等集体活动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这些集体活动积淀和熔铸了苗族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伦理规范、民间习俗等文化内涵,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具体表现形式。通过举行上述原生态的社会集体活动,将参与者带入苗族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中,让他们在这种原生态的社会集体活动中学习和领悟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二、苗族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一,生存技艺教育。在古代苗族社会,苗族先民主要以粗狂的农耕生产为主,辅之以采摘和狩猎维持生计。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苗族先民社会教育的内容便是传授生存技艺,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苗族老人在带领年轻人进行农耕生产、制造工具、采集野果以及狩猎等过程中,向他们传授苗族社会基本的生存技巧和经验。 第二,民族历史教育。苗族历史是一部艰难的迁徙史,追溯民族历史、探寻民族由来不仅是每个苗族个体的心理需求,而且更是苗族人民进行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传统苗族社会,茶余饭后,苗族小孩经常围坐老人旁边,聆听他们唱说苗族古歌或讲述神话传说,每一次闲聊都将是苗族小孩的一次生动的社会教育课。 第三,行为规范教育。苗族往往聚族而居,一个家支或宗族多居住在一个村寨,一个或几个村寨组成鼓社。在传统苗族社会,苗族人民以鼓社为单位开展各种集体活动如集体劳动、集体祭祀、集体节日等。每一种活动均由知晓苗族习俗的理老主持仪式,宣讲各种宗法礼仪。每举行一次活动人们都会从中受到一定苗族传统礼仪的熏陶,这对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三、社会教育传承和发展苗族传统文化的方法 第一,开展民间文化活动宣传苗族传统文化。社会即学校、生活即老师是民族地区社会教育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动概括。在利用社会教育传承和发展苗族传统文化方面,贵州苗族地方政府曾做过多次尝试。例如2002年,贵州省台江县县直属若干单位与县境内一个乡镇或村组成苗族文化俱乐部,请苗族歌舞教师指导,每逢周末轮流在县城秀眉广场开展唱苗歌、跳苗舞活动。苗族文化的真正继承者是当地普通苗族群众,开展民间文化活动宣传苗族传统文化,有助于扩大苗族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实现苗族文化社会教育主体的自然生成。例如通过举行鼓社祭活动,让人们在苗族历史与文化的代言人巫师的引领下中接受

恩施最全民俗文化

恩施民俗风情 一、恩施土家族历史民俗文化 白虎图腾:根据汉文文献记载和潘光旦先生的推断,可能在4200年前的夏代初年,出现了巴人的第一个君王——廪君,标志着巴人已进入父系氏族向奴隶制过渡的时代。廪君乃巴氏之子务相,一般认为,廪为虎之意,廪君即虎君。白虎巴人主要有五姓:巴、樊、曋、相、郑。白虎巴人一直崇拜白虎,视白虎为图腾和神灵,认为廪君就是白虎的化身,其宗教信仰都打上了白虎的烙印,作为勇敢、力量的象征,做为胜利之魂来进行礼赞,体现了君廪勇武奋进的精神,还体现了整个部落坚毅、刚猛、豪爽的特质,构成了巴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恩施民歌 1、《龙船调》:是利川民歌,现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特点:歌词质相通俗,朗朗上口,衬词特多,音乐旋律起伏悠扬,音域宽广,高亢婉转。 2、《柑子树》:是表性很强的优秀民歌。“柑子树来柑子叶,干姊干妹舍不得。柑子成树树成林,干姊干妹长成人。柑子结果姐出门,干姊干妹两离分。”《柑子树》歌词巧妙运用谐音来咏叹干姊干妹的情恋,表达了土家先民对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强烈追求。 3、《巴东石工号子》:表现石工在撬石、拖石、抬石时配合劳动节奏喊唱的歌谣,7个土家汉子每人一根木棍在手,喊出一声高过一声的号子,用洪亮高亢的气势唱出了土家石工的齐心协力与乐天精神。 三、土家风俗、节日 1、女儿会:源远流长的“女儿会”是恩施土家人的民族盛会,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二日,最初流行于恩施石灰窑、大山顶一带,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州性的民族节日。 被誉为“土家情人节”的女儿会,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遗风,传递着土家人真、善、美的脉博与灵魂。是恩施土家族人自发形成的以赶集为借口、以对歌为形式、以情爱为目的的自主择偶方式。如果两情相悦,就牵手到树林里、小溪旁、山坡上去幽会,乃至定下终身。 2、月半节:又称“鬼节”、“亡人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二,土家人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其主要活动是祭祖,祭祖时烧纸钱,表示对已故亲人的哀悼。过月半须全家团聚,并接回出嫁的女儿。

苗族装饰艺术中苗族传统文化的探析

苗族装饰艺术中苗族传统文化的探析 摘要 湘西位于我国西部地区,是湘区是苗族聚集地之一,研究苗族装饰艺术是对整个苗族传统文化的探析。苗族装饰艺术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苗族特有的传统装饰纹样以其饱满的构图,古朴的色调以及纯朴的整体风格深深吸引着无数的现代设计师。苗族装饰艺术纹样中精髓部分的吸取及创新并最终结合现代元素,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特征的室设计设艺术作品,使人们生活和居住的空间能够与其所需的心理空间相互协调的心理诉求得以满足,延续传统装饰艺术是现代设艺术设计发展又一新的途径。 关键词:湘西苗族装饰艺术纹样室设计室装饰艺术设计 Summary Western Hunan is located in western China, is one of Xiangxi Miao area is a gathering place, a study Hmong Art Deco Analysis of the entire Hmong traditional culture. Hmong Art Deco rich, diverse forms. Among them, the Hmong traditional decorative patterns unique to its full composition, simple colors and simple overall style attracted countless modern designers. Hmong lessons and innovations in essence part of the Art Deco patterns and eventually combined with modern elements to create a work of art of interior design furnishings meet modern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so that people can live and space to live their mental space needed psychological demands to be coordinated satisfied,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decorative arts is a new way to the

苗族花鼓的传承与发展

苗族花鼓的传承与发展 唐贵松 (贵州铜仁)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专家访谈法,阐述松桃苗族花鼓的历史起源,分析苗族花鼓的发展现状,对各少数民族花鼓的结构、动作、表演形式与松桃苗族花鼓的比较,从中剖析苗族花鼓的体育健身、健心等体育价值,并探讨其发展成为一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推广,使其得以传承和发展和提出相应的可行措施。 关键词:松桃苗族花鼓体育价值传承发展 苗族是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苗族聚居的武陵大山是中国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整个地貌属于山地、河谷,山高坡陡,峡谷幽深,岩石遍地。松桃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东麓,东临湖南省花垣县、凤凰县,南接本省铜仁市、江口县,西连印江县、沿河县,北靠重庆市之秀山县、酉阳县,素有黔东北“门户”之称,是连接湘、黔、渝二省一市的枢纽,也是铜仁地区对外开放的东北面窗口。苗族是一个古老的、勤劳勇敢的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中的一个大民族。古老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则创造了他们神秘而古朴的文化,苗族花鼓便是从古至今保存完善并不断发展的一种。本文拟追溯苗族花鼓的起源,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劳动和斗争中, 黔东北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活动, 苗族花鼓便是其中一项传统民间活动。苗族花鼓以其独特、多样的表现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大的社会功能表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成为众多民族艺术的一支奇葩。苗族花鼓是集舞蹈与体育于一体的,拟对苗族花鼓的发展现状、体育价值及传承与发展作一探讨。 一、苗族花鼓的起源 究其苗族花鼓舞的渊源,历来众说纷纭,各持其说,总的来讲,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一)苗族鼓舞起源刊蟊与韵“轩辕”时代 “轩辕”是黄帝的姓氏。传说.世界上原本没有”鼓”这东西,它是黄帝发明的,最早它用于军事。远古时候.北方的黄帝和南方的蚩尤大战于逐鹿。起初,黄帝九战九败,被蚩尤杀得损兵折将、虎窜狼逃、一筹莫展。 后来,黄帝用了一种特殊材料,创造出了一面军鼓,上阵时.一阵鼓响.山鸣谷应,二阵鼓响,天旋地转。蚩尤被吓得魂飞胆丧、落荒而逃,黄帝因此反败为胜.最后终于消灭了蚩尤。而苗族先民本是黄帝的后裔,因为被黄帝歧视.怨愤于怀.所以大多数苗族先民参加了蚩尤的军团。蚩尤战败,跟着作乱的苗族先民当然难免灭顶灾祸。但是通过这场酣战,苗族先民认识了“鼓”的神威,从而将它带入了苗族。然后,利用“鼓”创造了苗族鼓舞。 (二)苗族鼓舞起源于自己的祖先 据说古时候,苗族先民栖身在森林和岩洞中,他们常与猿猴为伍,以采摘、狩猎为生,以种植黎、稷为业。突然有一天,有一只口如血盆,牙如耙齿的魔王出来毁坏庄稼,残害人命。它的出现让苗族先民苦不堪言。有

苗族民居文化及其保护与传承

苗族民居文化及其保护与传承 苗族,中华少数民族之一,它有着古老的历史和文化。此次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和湘西苗族(凤凰)之行,意在对这个古老民族的民居及其文化内涵作深一步的了解。 博物馆是全面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步入博物馆便能感受到整个苗族文化的氛围。在这里也大致了解了整个苗族及其文化。 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据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耕作。苗族长期受到其他强势民族的驱赶,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苗族人民便奋起反抗且讲究战略适时避战。为了保存实力,苗族在历史上经历了五次大迁徙和不计其数的小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这是苗族人民智慧的选择和勇敢的体现,如果没有当时这样的选择或许就没有今天的苗族。苗族由于特有的迁徙史,在建筑选材和房屋构建上形成自己特有的建筑风格。这是聪明勤劳勇敢的苗族人民智慧性的创造。因此这种古老的民居建筑形式也就有了它特有的文化内涵。 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积淀,这里的苗族民居建筑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

苗家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保持着淳朴的民族传统文化。他们多居山区,山高林密,因此,当地居民都是就地取材建造民居,这也是苗族民居的一大特点——以木为材。 苗家整个村寨都使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被现代建筑学家们誉为最具生态的建筑方式。木制杆栏式建筑既能满足山地建筑的要求,也能解决农家杂物堆放及牲畜的圈养问题。 苗寨的主体建筑为黑瓦房和吊脚楼,在地形相对平缓的地段主要是木制结构的的黑瓦房,而在山坡上则是苗家的建筑一绝——吊脚楼。整体看上去鳞次栉比,层叠而上,这些极具苗家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给苗族人民的生活平添了无限活力,也充分展示了勤劳勇敢、充满激情的苗族人民形象。 我们说一个事物的出现必定有其原因。同样,苗家吊脚楼的出现也是有因可寻的。据有关资料记载,苗族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始于环太湖地区,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后来苗族人民在多次迁徙中带着祖先们的传统建筑形式,在山地条件下,因地制宜,创造性地继承并发展了干栏式建筑形式,也就出现了现在的吊脚楼。 在苗族博物馆里看到了这样的吊脚楼建筑工序:建造吊脚楼一般要经过筑屋基、备料、发墨、折木方凿眼、立房、上梁、盖瓦、装房等工序。筑基是选好地基择日动土挖地基,动土前还要烧香敬酒鱼肉于地下,以求土地神保佑施工过程的安全。备料也很有讲究,中柱和中梁的选择要用枝叶茂盛树项尖不折断的大杉木树,还要请一个三代同堂家庭且儿女男女都 有的中年男子去砍或先砍,砍前同样要烧香敬酒鱼肉于树下。发墨意味着施工的正式开始。

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调查研究调查问卷

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以贵州省雷山县方祥乡为例 调查问卷 调查时间:2011年7月日调查地点:贵州省雷山县方祥乡 尊敬的受访人: 您好!我们是大学学院《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调查研究——以贵州省雷山县方祥乡为例》研究课题组的成员。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一直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我们的此次调查主要是想了解当前社会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状况,您是我们从众多人中按照科学的抽样方法挑选出来的被访问者,您的回答对我们的研究非常重要。您对问卷中的问题的回答无对错、好坏之分,也不必署名,调查获得的资料只作研究之用,请您如实说明自己的情况和看法,不必有任何顾虑。谢谢合作! 被调查人:性别:文化程度:年龄:职业: 家庭地址(或工作单位): 1、你会说苗语吗? A、会; B、会一点 C、不会(请注明原因) 2、你是否会唱苗歌?你认为目前已经出现断代了吗?

A、会,没有出现断代的迹象 B、会,但有断代的迹象和危险 C、不会,但没有断代的迹象和危险 D、不会,但有断代的迹象和危险 E、会一点,有断代的迹象和危险 F、会一点,没有断代的迹象和危险 3、你是否会吹芦笙、跳芦笙舞?你认为目前已经出现断代了吗? A、会,没有出现断代的迹象 B、会,但有断代的迹象和危险 C、不会,但没有断代的迹象和危险 D、不会,但有断代的迹象和危险 E、会一点,有断代的迹象和危险 F、会一点,没有断代的迹象和危险 4、节日期间,你会用苗语喊老祖宗或叫魂吗? A、会 B、不会 C、不会,但今后要学 D、没有必要学 5、你认为苗族芦笙师、歌师等苗族艺人有文化吗? A、有,那才是苗族文化的真正传承者或代表人 B、没有,那些人也算有文化的话,我读那么多书干什么? C、看你怎么理解文化的概念 6、你尊重芦笙师、歌师等民间艺人吗?苗学会是否有必要为苗族民间艺人建立档案并帮助有计划地向政府申报民间艺人名录? A、尊重;非常有必要 B、谢谢但没有必要 C、不值得尊重就不必要了 D、无所谓,与我无关 7、在公众场合看到芦笙师或歌师们对歌、跳芦笙舞等,你怎么感觉呢? A、感到由衷的高兴 B、没感觉 C、亲切且尊重 D、丢脸 8、在苗族生活中能没有芦笙师吗?

苗族民风民俗

《苗族风俗与文化》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称"木"、"蒙"、"达木"、"达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苗族"。苗族最大的特点是盛产各种木材和土特产,保持灿烂古朴的民族传统文化。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踩花山是境内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这几天举办。凡有苗族居住的各县,这几天都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此外,还有赶年场、三月三、赶清明、看龙场、四月八、樱桃会、跳香会等节日。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作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百褶裙”。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异彩纷呈。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蜡染,工艺十分精湛。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由于长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区各自的特点,房屋多系木结构,以瓦、杉皮或茅草等盖顶,黔中或黔西地区有用薄石板盖顶。山区多为吊脚楼;海南岛和云南昭通等地则住长形茅草房或以树干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带则为石屋。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宗教,重视拜山神、树神、猎神、雨神、火神等自然神祝,遇有暴风骤雨,要烧黄腊祭鬼;小孩生病,要拜献石头神;大人生病,要杀猪祭水井神,并取“灵水”治病;家有不幸,要“做牛鬼”,即“推牛还愿”,祈求神灵保佑。祖先崇拜在苗族中也很盛行,最大的祭祖节日是每年秋后的“西松”节。 苗族有丰富的民间文学。由于数千年来没有文字,这种文学仅能以口头进行创作、表演和承传,因此口头文学就成了苗族文学最普遍的表现形式,其数量浩如烟海。在众多的口头文学中,又有诗歌、故事、寓言、谜语、笑话、顺口溜等形式。 苗族诗歌讲求音韵,有五言体、七言体、长短句。语言简练和谐、匀称,通谷易懂,能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苗族民间文学的最重要表现形式,使用范围极

【云南壮族的“牛崇拜”与“牛图腾”】图腾崇拜名词解释

【云南壮族的“牛崇拜”与“牛图腾”】图腾崇拜名词解释牛,是人类之友,农耕之宝。虽说“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坚牛能负重,渡河不如舟”,但是,牛在人类先民告别“刀耕火种”进入“有史以来”的文明社会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功高盖地,助过人类一臂之力,人们逐称牛为“仁畜”,甚至誉为“神牛”,“牛文化”也从此应运而生。 在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就有极高的象征性意义。以乾、坤二卦统帅万事万物的《周易》中称“坤为牛”,即牛是负载生养万物的大地,即“坤卦”的象征物,因为“坤像地任重而顺,故为牛也。”可见牛的资格与天同位。古称之为“执牛耳”者,现代人则引申为“获胜者”或“称王者”。所谓“牛文化”精神,就是一种勇于拼搏,自强不息,不求名利,默默无闻,吃苦耐劳,忍辱负重,朴实无华,埋头苦干的高尚情操和宝贵品质。 就本文而言,旨在通过与句町古国、云南壮族有关,以牛为主题和内容的诸如地名、遗址、习俗、歌圩以及崇拜物等线索脉络,从牛 __,到牛的动物化石、圖案、塑像到牛的摩经、牛的传说、牛的驯养以及牛的崇拜、节日、圖腾文化,勾勒出一个内容全面、涉及多元、形式多样、门类齐全、渗透极广,且风格独特的云南壮族“牛文化”体系。

众所周知,壮族其远古先民就是一个崇拜牛的民族。在云南壮族地区,围绕牛这个主题和中心,千百年来。形成了独树一帜,别具一格,蔚为壮观的奇风异俗。壮族、傣族、布依族、侗族等壮侗语族的兄弟民族同胞,是一个喜爱牛,崇拜牛、以牛为圖腾信仰,并专门为牛设立“节日”,专程给牛“戴花”过节的民族。 壮族为牛设立“牛王节”,亦称“开秧节”、“招牛魂节”、“祭牛魂节”、“洗牛身节”等。而云南文山州的壮族则称之为“敬牛节”、“牛戴花”和“牛王诞”。壮语呼之为“脱轭节”,是壮族祭祀牛神的节日。广西、云南壮乡节期不一。广西为农历四月八、六月八、八月八。云南则为十月初一。 “传说,耕牛在春耕期间因被呵叱鞭打而失魂落魄,故立此节为“牛招魂”。在每年春耕之后,选择吉日过节。届时,家家户户杀鸡宰鸭,蒸五色糯米饭,先祭祖先,再祭牛魂,并将一部分食品及鲜草喂牛,让牛休息一天。……以上便是流传在广大壮乡“牛王节”的大体内容。广西云南各地壮乡,均大同小异。” 考古学和古代文化遗址中的牛 马关县九龙口仙人洞晚更新世水牛动物化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