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构促进学生有效感悟的课堂教学模式

如何建构促进学生有效感悟的课堂教学模式

如何建构促进学生有效感悟的课堂教学模式

发表时间:2010-06-07T14:24:56.950Z 来源:《学园》2009年第11期供稿作者:郭新微郭鸿慧[导读] “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是一切阅读教学活动的终极目标,更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意义。郭新微郭鸿慧浙江省青田县温溪镇第一小学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对感悟提出了新的基本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

【关键字】有效感悟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810(2009)11-0089-01 “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是一切阅读教学活动的终极目标,更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意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小学生语言学习有着天然的关系。那么,教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效促进学生的语言感悟和语言发展呢?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了促进小学生语言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反复读书,感受语言

反复读书是促进小学生语言发展的最基本策略。“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反复读书,不仅指读书的时间要充分,读书的方式要多样,还包括读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容量。至于读什么,读多少,读到什么程度,这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来确定,做到读有指导、读有目标、读有层次、读有质量。

1.读(自由读)——读懂故事大概。

2.读(放声读)——读得正确。

3.读(指名读)——读得顺畅。

4.读(赛读)——读出感情。

崔峦先生曾经讲过:“课堂上一定要读书,要充分地读,整段、整篇地读,用各种方式读。”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读得津津有味,琅琅的书声也因此充溢着整个课堂。这样的读书过程,不仅辅助了学生阅读理解,更重要的是帮助了学生语言学习,是“合二为一”的过程。

二、揣摩掂量,品味语言

揣摩掂量,这是一种在反复读书基础上潜心专注策略。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课文中的有些词句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体现作家艺术匠心。面对这些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不可以弃之不顾或置之不理,而是要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去品味语言,体会这些言语的表达效果。

一是对遣词炼句富有特色的语言加以揣摩推敲。二是对使用了修辞格的语言要加以掂量比较。当然,我们也绝对不是要求教师去给学生大讲拟人的概念和理论,而是要求教师结合具体的语言情况,采用比较、增删补换等方法,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词、不同的句式、不同的语序的揣摩掂量中,品评语言的独特魅力,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

三、背诵复述,积累语言

先说背诵。学习任何一种语言,必须输入一定量的语言材料。没有输入就根本谈不上语言学习。对小学生来说,背诵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学习,它不仅能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更有助于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式、学习写作方法。可以说,背诵是大量积累语言材料最有效的策略。因此,教师在阅读课上要尽可能地精讲,挤出时间指导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典型语言实例。

再来谈谈复述。如果说背诵是小学生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那么,随着年级的升高,复述同样是积累语言材料的重要手段,并且是更高形态的一种学习语言策略。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的不少课文又要求对学生进行复述训练。复述的方式很多,要根据年级实际和教材特点适当选用。

四、尝试运用,发展语言

感悟语言是为使用语言,尝试运用是学习语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可以将学生积累的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语言,是促进小学生语言发展重要策略。尝试运用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仿写、缩写、续写、补白,也可以写读后感、导游词、采访记,还可以改写课本剧等;可以是直接运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模仿课文中的语言,还可以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方法等。

总之,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思想的外化,是文章的表现形式。如果把整个语文阅读教学比作一棵大树,那么语言就是树之根本,只有促进根系发展,根深本固,才能保证大树在各种气候条件下和无论什么环境中都枝繁叶茂,茁壮成长。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感悟语言对阅读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牢牢把握“语言”这个思想文化和知识信息的载体,抓住阅读教学的根基,将阅读教学的重心转移到感受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上来,减少无效耗费,提高效率,优化质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