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中的地理

饮食中的地理
饮食中的地理

第三讲饮食中的地理

第一节我国饮食文化地域差异

◆教学目标

●了解我国饮食文化地域差异

●认识主要的粮食作物的生长习性

◆重点和难点:分析我国饮食文化地域差异的形成原因

◆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由于我国自然环境的千差万别、气候条件多种多样、民族习俗等的地域差异,各地区和各民族在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上又有所不同,从而使我国的饮食文化呈现复杂的地域差异。

一、东方型饮食特征

全球的饮食可分为东方型饮食和西方型饮食两大体系.其中东方型饮食以我国最为代表。它的发展历史、饮食结构、饮食方式,以及与之有关的民族风情等同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型饮食有很大差异。这是由我国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况决定的。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又相当丰富。我国的饮食结构复杂多样,以五谷为主食者为最多,即吃面食或米食,并配以各种汤、粥作饮料。这是因为我国广大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尤其是东部广大平原地区适宜种植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饮食习惯,大多地区习惯于早、中、晚一日三餐。我国的饮食调制方式各式各样,烹、炒、煮、炸、煎、涮、炖等.加之丰富的佐料大葱、香菜、蒜、醋等,使我国的饮食和菜肴花样繁多,色香味俱全。这是西方型饮食所不能比的。同时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又有各自的风味饮食及其独特吃法,更丰富了我国东方型饮食的内容.[五谷:黍、稷(粟)、稻、麦、菽;俗名分别为黄米、谷子(北方俗称小米)、水稻(俗称大米)、小麦(制作面粉主要用料)、豆类]

二、地域差异

1. 东部平原季风地区

在我国东部平原季风地区,大概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是水田,适宜种植水稻;以北是旱田,种植冬小麦或春小麦。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而北方人则以小麦面粉为主食。在气候方面.北方的气温比南方低,尤其冬季十分寒冷,因此北方人的饮食中脂肪、蛋白质等食

物所占比重大,尤其在牧区,牧民的饮食以奶制品、肉类等为主。南方人饮食以植物类为主.居民有喝菜汤吃稀饭的习惯。

2. 青藏高原

在高寒的青藏高原上,青稞是藏民主要种植的作物和主食,同时为了适应和抵御高寒的高原气候,具有增热活血功效的酥油和青稞酒成为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食用油和饮料。

3.西北内陆地区

西北内陆区少数民族多样,人口众多,不同的少数民族饮食习惯不一,如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维吾尔族的饮食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烤羊肉串(维吾尔语称之为“嘎巴布”)。从西亚各地到乌鲁木齐的街头都能见到这种食品。与羊肉串不同,谷类、粉食类食品中的用小麦粉和杂谷粉烤制的饼状的馕,可以看作是从西方传入的中近东类型的饮食文化。

面类食品中的拉面已普及到维吾尔族的千家万户中,其制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像纺线一样把面条依次拉长放入锅中;另一种是用两手将一根面条加倍式地反复重叠拉长的方法。这些拉面可以看作是起源于汉族的拉面文化。

我国在饮食习惯上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充分体现了我国饮食的地区差异。我国地域辽阔,饮食调制习俗、饮食风味也必然干差万别,最能反映这一特点的是我国的菜系。我国有八大菜系或十大菜系之分,各菜系的原料不同、工艺不同、风味不同。川菜以“辣”着称,调味多样,取材广泛,麻辣、三椒、怪味、萸香等自成体系,“江西不怕辣、湖南辣不怕、四川怕不辣”即突出反映了四川菜系辣的特点、川菜以辣为特色。与当地人抵御潮湿多雨的气候密切相关。粤菜烩古今中外烹

饪技术于一炉.以海味为主,兼取猪、羊、鸡、蛇、猴、猫等,使粤菜以杂奇着称、而丰盛实惠、擅长调制禽畜味、工于火候的鲁菜,因黄河、黄海为它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使它成为北方菜系的代表,以爆炒、烧炸、酱扒诸技艺见长,并保留山东人爱吃大葱的待点。此外,淮扬菜、北京菜、湘菜等各居一方,各具特色,充分显示了我国饮食体系因各地特产、气候、风土人情不同而形成的复杂性和地域性。由于各地的风俗不同,影响着人们的饮食习惯。比如春节,各地饮食习惯就差别很大。南方鱼产丰富,常大鱼大肉数天,除夕晚餐少不了鱼,含“年年有余”之意。华北地区除夕晚上吃饺子,含“交子”(新年伊始)之意。且有“初一吃饺子。初二吃面”的习俗。而西北地区的汉族则除夕全家共吃煮熟的猪头,称“咬鬼”,以防恶鬼勾魂等等、诸如此类的节日供品、节日喜庆等活动,又为我国饮食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

三、民族差异

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主要居住在东部平原地区,众多的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西南地区,地形和气候差异大,更重要的是各民族在生产活动、民族信仰上都有各自民族的特点,在饮食上也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很大。我国汉族聚居的东部平原,耕作条件较好,盛产稻米、小麦,同那些以耕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像朝鲜族、锡伯族、傣族、壮族、独龙族等一样,以五谷为主食。朝鲜族人喜食米饭、冷面。羌族人喜欢将大米掺入玉米混蒸.称“金裹银”壮族的“包生饭”苗族的“乌米饭’均颇具特色。蒙古族、鄂伦春族、怒族和牧区藏族,由于居住在寒冷地区、又多水产和畜肉,为抵御严寒,故以高热量的肉类为主食。松花江、黑龙江沿岸的赫哲族以渔猎为生,鱼兽肉为其主食。蒙古族以放牧为主,饮食分白食和红食。白食为各类奶制品,红食主要是牛羊肉。维吾尔族则爱吃用大米、羊肉、胡萝卜等做的抓饭,以及拉面、烤羊肉、馕等。哈萨克人的风味小吃是用奶油

混幼畜肉装进马肠内蒸熟的“金特”和肉碎拌香料蒸成的“那仁”。受自然条件的约束,各民族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图腾信仰和对动植物的精灵崇拜

水稻

原产亚洲热带。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

一。我国水稻播种面积占全国粮食作物的1/4,

而产量则占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

以南的广大南方地区。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

物。

水稻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高约1.2米,叶长而扁,圆锥花序由许多小穗组成。所结子实即稻谷,去壳后称大米或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包括几乎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的人口,都以稻米为食。水稻源于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稻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约公元前3000年的印度,后逐渐向西传播,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除称为旱稻的生态型外,水稻都在热带、半热带和温带等地区的沿海平原、潮汐三角洲和河流盆地的淹水地栽培。种子播在准备好的秧田上,当苗龄为20至25天时移植到周围有堤的水深为5至10厘米的稻田内,在生长季节一直浸在水中。收获的稻粒称为稻谷,有一层外壳,碾磨时常把外壳连同米糠层一起去除,有时再加上一薄层葡萄糖和滑石粉,使米粒有光泽。碾磨时只去掉外壳的稻米叫糙米,富含淀粉,并含约8%的蛋白质和少量脂肪,含硫胺、烟酸、核黄素、铁和钙。碾去外壳和米糠的大米叫精米或白米,其营养价值大大降低。米的食用方法多为煮成饭。在东方、中东及许多其他地区,米可配以各种汤、配菜、主茶食用。碾米的副产品包括米糠、磨得很细的米糠粉和从米糠提出的淀粉,均用作饲料。加工米糠得到的油既可作为食品也可用于工业。碎米用于酿酒、提取酒精和制造淀粉及米粉。稻壳可做燃料、填料、抛光剂,

可用以制造肥料和糠醛。稻草用作饲料、牲畜垫草、覆盖屋顶材料、包装材料,还可制席垫、服装和扫帚等。

稻的主要生产国是中国、印度、日本、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泰国和缅甸。其他重要生产国有越南、巴西、韩国、菲律宾和美国。稻生长的最北限是中国的黑龙江省呼玛。但主要的生长区域是中国南方、台湾、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南亚、欧洲南部地中海沿岸、美国东南部、中美洲、大洋洲和非洲部分地区,中国北方沿河地区也种植稻。也就是说,除了南极洲之外,几乎大部份地方都有稻米生长。在2003年统计,全世界的稻作产量高达5亿8900万吨。在亚洲就有5亿3400万吨的产量。而全世界稻田总面积可达150万平方公里。世界上所产稻米的95%为人类所食用。目前,最大的稻米出口国为泰国。

证据显示,许多文化很早就有种植稻谷,包括中国、印度和东南亚文明。然而,中国是世界上水稻栽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最早考古证据来自中国的中部和东部,年代可上溯至公元前7000~5000年。据浙江余姚河姆渡发掘考证,早在六七千年以前这里就已种植水稻,比泰国还早千余年。除称为旱稻的生态型外,水稻都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等地区的沿海平原、潮汐三角洲和河流盆地的淹水地栽培(水稻)。

小麦

小麦是一种温带长日照植物,适应范围较

广,自北纬18°~50°,从平原到海拔4000米的高

度(如中国西藏)均有栽培。按照小麦穗状花序的

疏密程度,小穗的结构,颖片、外稃和芒以及谷粒

的性状、颜色、毛绒等,种下划分为极多亚种、变

种、变型和品种;根据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分冬小

麦和春小麦两个生理型,不同地区种植不同类型。在中国黑龙江、内蒙古和西北种植春小麦,于春天3~4月播种,7~8月成熟,生育期短,约100天左右;在辽东、华北、新疆南部、陕西、长江流域各省及华南一带栽种冬小麦,秋季8~12月播种,翌年5~7月成熟,生育期长达300天左右。

小麦的世界产量和种植面积,居于栽培谷物的首位,以普通小麦种植最广,占全世界小麦总面积的90%以上;生产小麦最多的国家有苏联、美国、加拿大和阿根廷等。

未成熟小麦还可入药治盗汗等。小麦皮治疗脚气病。

玉米

早熟禾科(Poaceae)玉蜀黍族(Maydeae)一年生谷

类植物,学名Zea mays,起源于北、中、南美洲。植

株高大,茎强壮,挺直。叶窄而大,边缘波状,于茎的

两侧互生。雄花花序穗状顶生。雌花花穗腋生,成熟后

成谷穗,具粗大中轴,小穗成对纵列后发育成两排籽粒。

谷穗外被多层变态叶,称作包皮。籽粒可食。

商业等级主要根据籽粒的质地画分,分为马齿种、硬质种、粉质种、爆裂种及甜玉米。马齿玉米的特点是籽粒顶端凹陷,因籽粒硬淀粉和软淀粉的干燥度不相等而致的。硬粒玉米含软淀粉少,干燥后顶不凹陷。粉质玉米主要含软淀粉,粉质,易碾碎。甜玉米发皱,透明,糖分不转化为淀粉。爆裂玉米是硬玉米的极端型,籽粒小而硬,不含软淀粉,加热时细胞内水分膨胀,籽粒爆裂。用优良自交系杂交可改良玉米类型。

玉米用作饲料、食物和工业原料,在许多地区作

为主要食物,但营养价值低于其他谷物,蛋白质含量也低,并缺乏菸草酸,若以玉米为主要食物则易患糙皮病。玉米的谷蛋白质低,不适于制作面包。在拉丁美洲,玉米广泛用做不发酵的玉米饼。美国各地均食用玉米,做成煮或烤玉米棒子、奶油玉米片、玉米糁(在南方制成玉米粗粉)、玉米布丁、玉米糊、玉米粥、烤饼、玉米肉饼、爆玉米花、糕饼等各式食品。

除食用外,玉米也是工业酒精和烧酒的主要原料。籽粒加工方式有多种︰湿磨法是将籽粒在稀的亚硫酸溶液中浸泡40~60小时;乾磨法是用喷雾或蒸汽使籽粒短期濡湿;发酵法是将淀粉转化为糖,又加酵母使糖转变为酒精。植株的不可食用部分可供工业应用,玉米秆用于造纸和制墙板;包皮作填充材料;玉米芯作燃料,可烧炭,也用来制工业溶剂。

玉米是分布最广泛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和水稻。种植范围从北纬58°(加拿大和俄罗斯)至南纬40°(南美)。世界上整年每个月都有玉米成熟。玉米是美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产量约占世界产量的一半,其中约2/5供外销。中国年产玉米占世界第二位,以下是巴西、墨西哥、阿根廷。

在我国玉米的播种面积很大,分布也很广,是我国北方和西南山区及其它旱谷地区人民的主要粮食之一。山东省莱西市为玉米的重要产区之一.开鲁县的玉米质量非常高。

青稞

青稞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的甘孜州和阿坝州、云南的迪庆、甘肃的甘南等地海拔4200—4500米的青藏高寒地区。

青稞是西藏四宝之首糌粑的主要原料。青稞可酿

制青稞酒。糌粑是藏族人民制作的主要原料,青

稞炒后磨成面用酥油茶拌着吃,人们也将青稞与豌豆掺合制做糌粑,青稞的营养是比较丰富的,从有关资料对比来看藏族人民的主食糌粑,营养价值不低于其它谷类的营养,有的营养素还高于其它谷类食物,青稞做成的糌粑不但是藏族人民的传统食品,而且作为藏餐出现在拉萨的主要饭店,成为招待外宾的重要食品。

青稞可酿制青稞酒。是藏族人民制作糌粑的主要原料,青稞炒后磨成面用酥油茶拌着吃,人们也将青稞与豌豆掺合制做糌粑,青稞的营养是比较丰富的,从有关资料对比来看藏族人民的主食糌粑,营养价值不低于其它谷类的营养,有的营养素还高于其它谷类食物,青稞做成的糌粑不但是藏族人民的传统食品,而且作为藏餐出现在拉萨的主要饭店,成为招待外宾的重要食品。

在宗教节日中藏族人民还要抛撒糌粑,以示祝福;在举行盛大煨桑时,人们不但要往火里洒点水,还要投入糌粑等。藏族民歌唱道:你点燃雪笆,我烧起糌粑……这种糌粑文化的魅力是其他民族少见的。

马铃薯

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根据马铃薯的来源、性味和形态,

人们给马铃薯取了许多有趣的名字,例如:意大利人叫地豆,

法国人叫地萍果,德国人叫地梨,美国人叫爱尔兰豆薯,俄国

人叫荷兰薯;我国云南、贵州一带称芋或洋山芋,广西叫番鬼

慈薯,山西叫山药蛋,东北各省多称土豆。又称土豆、洋芋、洋

山芋、山药、山药蛋、馍馍蛋、薯仔(香港、广州人的惯称)等。

鉴于名字的混乱,植物学家才给它取了个世界通用的学名——马

铃薯。块茎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粮食、蔬菜兼用作物。有的学者

认为马铃薯共有7个栽培种,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及

其附近沿海一带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最重要的马铃薯栽培种是四倍体种。四倍体栽培种马铃薯向世界各地传播,最初是于1570年从南美的哥伦比亚将短日照类型引入欧洲的西班牙,经人工选择,成为长日照类型;后又传播到亚洲、北美、非洲南部和澳大利亚等地。马铃薯传入我国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据说是华侨从东南亚一带引进的。主要在我国的东北、内蒙、华北和云贵等气候较凉的地区种植,现在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二位。马铃薯产量高,营养丰富,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现已遍布世界各地,热带和亚热带国家甚至在冬季或凉爽季节也可栽培并获得较高产量。世界马铃薯主要生产国有前苏联、波兰、中国、美国。中国马铃薯的主产区是西南山区、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其中以西南山区的播种面积最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山东滕州是中国农业部命名的“中国马铃薯之乡”黑龙江省则是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基地。洞口县位于雪峰山盆地,气候温和湿润,昼夜温差大,环境无污染,生态条件相当好,由于雨多、雾多、气温较低特别适宜马铃薯的发展,生产高产,优质、无毒的马铃薯。马铃薯个体均匀、病虫害少、淀粉含量高、味正、个大、皮薄、色鲜,马铃薯食品香甜可口。

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 系研究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我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摘要 我国疆域辽阔,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文化观念,这也必然造成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地区的文化都是一定地域内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有着很深的社会根源和地理根源。在一定地理环境下食物资源和生产活动决定着人们的饮食方式,尤其是人类生产活动早期,饮食文化的产生对自然环境条件有明显的、直接的依赖关系,饮食文化打上了人们为适应地域特殊环境而做出的种种努力的深刻烙印。地理环境是饮食文化的因,不同的饮食文化则是地理环境的体现。我国的饮食文化发展与当地地理环境相适应,体现了很好的地域差异,也说明了地域对饮食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我国部分地区饮食习惯及饮食特点的形成,揭示我国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及饮食文化形成的地理历史原因。从文化保护角度来说,了解饮食文化的区域差异性有助于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从而更好的弘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前言 地理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为人们提供了生产资料和适合生存的环境,同时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乃至所有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饮食文化受地理因素影响,而地理环境有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之分 ,它们对地域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地域广阔 ,地域环境差异大 ,但这也是形成我国丰富的饮食文化和众多各具特色地方菜系的重要原因。地理环境制约作物类别从而影响各地食物特色,居民生活择食多是“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就地取材。地理环境的不同催生了各自极具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方菜系。川菜、鲁菜、淮扬菜、粤菜四大菜系在我国源远流长,独领风骚。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跨度较大,为此有“南米北面”的说法。我国历史久远,文明博大,各地风俗不尽相同,而口味的多样性也是反应我国各地区饮食的一大特色。总的说来,地理位置和环境对于地区性饮食文化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影响。 1 我国饮食文化的相关概述 1.1饮食文化的定义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者以食为天。”自古以来饮食就作为百姓的第一要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居家七件宝都与饮食有关。饮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不同的地域饮食文化差异对于我

我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我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摘要 我国疆域辽阔,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文化观念,这也必然造成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地区的文化都是一定地域内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有着很深的社会根源和地理根源。在一定地理环境下食物资源和生产活动决定着人们的饮食方式,尤其是人类生产活动早期,饮食文化的产生对自然环境条件有明显的、直接的依赖关系,饮食文化打上了人们为适应地域特殊环境而做出的种种努力的深刻烙印。地理环境是饮食文化的因,不同的饮食文化则是地理环境的体现。我国的饮食文化发展与当地地理环境相适应,体现了很好的地域差异,也说明了地域对饮食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我国部分地区饮食习惯及饮食特点的形成,揭示我国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及饮食文化形成的地理历史原因。从文化保护角度来说,了解饮食文化的区域差异性有助于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从而更好的弘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饮食文化;地理环境;地域差异 Abstract China's vast territory, different geographic environment and material conditions, people formed different way of life and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cept, this also will cause the food culture of the district difference in our country. The so-called “a side water and soil raises one party person”, the culture of any region is a product of the certain region within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has deep social roots and geographical origin. Food in a certai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resources and the activities of production determines the people's diet, especially in the early human production activities, diet culture produces 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condition has obvious and direct dependencies, diet culture with people to adapt to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make a deep imprint of effort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the diet culture, the

论饮食文化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从中国地理看饮食文化 对于中国人来说,吃也是一种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及相应的饮食习惯。一个地方饮食的建立与许多因素都有关联,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理环境。 在此,我主要以身边的同学为例,来探讨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不同饮食习惯差异。 我来自湖南,众所周知,湖南人爱吃辣。湘西菜擅长香酸辣,具有浓郁的山乡风味,这是因为湖南地处我国中南地区,湘西多山,盛产笋、蕈和山珍野味,而又因地理位置的关系,湖南气候温和湿润,故人们多喜食辣椒,用以提神去湿。用酸泡菜作调料,佐以辣椒烹制出来的菜肴,开胃爽口,深受青睐,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饮食习俗。 我的一位室友来自四川,与我一样爱吃辣。而川菜是以麻辣称著,四川地处盆地,更加潮湿多雾,四季阳光少,空气湿度大,这跟湖南的湿润气候很像,吃辣也主要是提神去湿。而我一位山东的同学也好吃辣,我国东部地处沿海,东北部分地区气候也是湿润多雨,而东北人吃辣更多的原因是用于御寒,因为东北气候过于严寒,吃辣也可以驱寒。 从这些基本可以总结出居住在温湿或严寒地区的人比较喜好于吃辛辣食物。 来到上海就读以后,一开始很不能适应这里的饮食,主要原因就是这里的菜肴都偏甜。上海菜,也就是本帮菜,常用的烹调方法以红烧、煨、糖为主,它吸取外地菜特别是苏锡菜的长处。而苏锡菜的特点就是放糖多,对于北方人来说甚至难以入口。这其实也与地理环境有关。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南方的蔬菜瓜果更是丰富多产。南方人被糖类“包围”,因而在口味上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 再来说说山西人。山西等地,特别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因而他们的食物中钙的含量也相应较多。长年食用,易在体内引起钙质淀积,形成结石。这一地区的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发现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等疾病。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渐渐养成了爱吃酸的习惯。 和南方相反,北方人在饮食口味则偏重于咸味。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多雨,气温相差较大。这样的气候,使得北方蔬菜的产量较少,因而蔬菜显得尤其珍贵。由此,北方人在蔬菜的食用上选择腌制的方法,这样就能使得蔬菜的食用时间延长。腌制的食物在口味上就偏咸,从而也就导致了北方人口味上的偏重。 而南北方在主食上最大的差异就是,南方以吃米饭为主,北方则以吃面食等麦制品为主。这也与南方多雨气候湿润,北方少雨气候干燥有关。这种差异在更早的年代较为凸显,由于如今交通发达,地区交流更多,导致这种主食差异在现在看来不太明显。不过我河南的同学现在也还是以吃面食为主,但是也会把米饭当做主食。 但是在更北的内蒙地区,他们的主食则是肉类。我们班内蒙古的同学也是一日三餐不离肉,吃得也是比较豪爽,相对的身体也比我们来说更为健壮。因为蒙古多草原,而气候也不易种植,使得蒙古族以畜牧业与狩猎为主,这就直接导致了蒙古族一日三餐不离奶和肉。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跨度较大,各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各不相同,催生了各自极具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也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菜系文化。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不尽相同,这种口味的多样性也是我国饮食的一大特色。总的说来,地理位置和环境对于地区性饮食文化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影响。 朱明立 10080340123

中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导致各地的饮食文化差异特别大。中国饮食文化包括:粤菜文化、湘菜文化、川菜文化等多种文化形式所组成。中国饮食文化不光包括了各地菜系,同时它也融合了各地传统风俗文化的精华。接下来就由小编我向大家介绍中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从菜系来看,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帮菜等。而北方却几乎没有独立的菜系,当然东北的菜还是颇有特色。总体特点是南方饮食讲究的是精细,而北方体现的是粗犷。 从菜量来看,南方多数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丰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数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种相对还是少了些。尤其在农村可能差别更大。 从喝汤来看南北迥异:南方人喝汤是作为一个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气炎热喝汤,广州、福建一带在饭前、饮酒前喝汤,尤其广州人堡汤是出了名的。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汤,但是汤是在饭后喝,一般不是作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汤,觉得热乎、暖和。 从喝酒来看,北方人豪爽,平均酒量大于南方人,特别是山东、东北和内蒙人酒量惊人。南方生产白酒,有名的贵州茅台、四川五粮液。夏天可能南北都已啤酒为主,但是冬天北方人更喜饮白酒,但是冬天南方的江浙一带喜喝黄酒,比如绍兴女儿红、上海的和酒、石库门等。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声说话。南方人相对精细。 我国饮食的总体特征: 我国饮食文化的历史起步较早,发展也很快。 早在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已懂得烤吃食物。陶器、陶罐等较为先进的储器或饮器问世后,人们能较为方便地煮、调拌和收藏食物,饮食习惯便进人了烹调阶段。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夏商时代已经有王者十二鼎食之说。汉代时已经发展形成并充分掌握了炖、

意大利的饮食和地理

意大利的饮食文化 意大利的菜肴源自宫廷,有着浓郁的时代佛罗伦萨的膳食情韵,素称“欧洲大陆烹调之母”,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意大利菜多以海 海鲜意面 鲜作主料,辅以牛、羊、猪、鱼、鸡、鸭、番茄、黄瓜、萝卜、、大头菜、香葱烹成。制法常用煎、炒、炸、煮、红烩或红焖,喜加蒜茸和干,略带小辣,火候一般是六七成熟,重视牙齿的感受,以略硬而有弹性为美,形成醇浓、香鲜、断生、原汁、微辣、硬韧的12字特色。这都表现在佛罗伦萨牛排、罗马魔鬼鸡、那不勒斯烤、巴里甲鱼、奥斯勃克牛肘肉、扎马格龙沙拉,米列斯特通心粉、鸡蛋肉末沙司、板肉子、青椒焖鸡、烩大虾、烤鱼、冷鸡、白豆汤、火腿切面条等名食之中,四方游客趋之若鹜。 与大菜相比,意大利的面条、薄饼、米饭、肉肠和饮料更上一层楼。意大利面条也叫意大利粉,名声很响。它分为线状、颗粒状、中空状和空心花式状四个大类,用面粉加鸡蛋、番茄、菠菜或其它辅料经机器加工制成。其中最著名的是通心粉、蚬壳粉、蝴蝶结粉、鱼茸螺丝粉、青豆汤粉和番茄酱粉,有白、红、黄、绿诸种颜色。这些粉大都煮熟后有咬劲,佐以火腿、腊肉、哈蜊、肉末、鱼丝、奶酪、蘑菇、鲜笋、辣椒、洋葱、虾仁、青豆和各色作料,馨香可口。意大利年产各种面条多达200万吨,每年人均食用30公斤。 意大利薄饼又名“批萨”,系将油蘸面胚置于批萨铁盘中添加多种馅料(如猪肉、牛肉、火腿、黄瓜、茄子、洋葱)烘烙面成,内有干酷番茄酱提味,上面还要点缀丝和鸡蛋丁。意大利有2400余家专门出售这种薄饼的快餐店,获利甚丰。 意大利米饭也叫“沙利托”。这是将洋葱丁、牛油与大米同炒,边炒边下葡萄酒使之吸干入味;或者是用豌豆、青菜、肉汤和大米同焖,口感香柔。沙利托与中国新疆维吾尔族的抓饭异曲同工,都是世界上著名的食物。 意大利肉肠雅称“莎乐美”,形似粗长滚圆的擀面杖。外面有一层粉状的白霉,切开后嫣红欲滴,香气四溢。它与的灌肠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学生地理小论文《饮食与地理环境》

我所知道的饮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句容市第三中学高一(2)班作者:闻涛指导教师:张亮 已入新年2013,离中国传统节日——春节越来越近了。按照风俗,春节要家人团聚、吃团圆饭、放鞭炮和烟花、穿新衣、拜年等。其实,最吸引我的还是那吃不完的美味佳肴。我家住农村,每到春节前后,总有请不完的客和赴不完的宴。菜,有我喜欢的本土淮扬菜和早已融入本土的其他菜,我喜欢吃,也喜欢去研究中国四大菜系。从初中地理到高中地理,只要涉及到中国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与居民生活的知识和例子,我都会竖起耳朵听的格外认真。先谈谈咱们引以为豪的家乡菜——淮扬菜吧。 淮扬菜系是淮安、扬州、镇江三地风味菜的总称。“淮”是以淮菜为代表,淮扬菜系中又以扬州菜为代表。淮安、扬州、镇江三地位于长江南北,淮扬紧挨京杭大运河,从地理上看是连接南北西东的重要交通枢纽,且自古以来就是富庶的“鱼米之乡”。淮安、扬州早在隋、唐时期就已经相当繁华,当时的淮安、扬州不仅仅是文化交流上的发达,更可以理解为淮安、扬州在那个时候便已是消费集中地带!淮扬菜选料严谨、因材施艺;制作精细、风格雅丽;追求本味、清鲜平和。“醉蟹不看灯、风鸡不过灯、刀鱼不过清明、鲟鱼不过端午”,诗词中所有的原料都乃本地的地理特产。著名菜肴有清炖蟹粉狮子头、大煮干丝、三套鸭、水晶肴肉、松鼠厥鱼、梁溪脆鳝等。其菜品细致精美,格调高雅。 说到川菜,很多人第一印象肯定是辣!四川独特的地理环境为菜川调味品的产生提供了独特的条件。四川一年四季温湿暖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特别适合各种发酵调味品的酿造,使四川涌现出众多优质的调味品生产地。像成都、德阳、江油的酱油;潼川、永川的豆豉;阆中的醋;郫县的辣豆瓣等。在四川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很多居民都有自己加工酿制调味品的传统,即使在省会成都,时至今日,仍不少家庭有自己做鱼辣椒、辣豆瓣等家常川菜必不可少的调味品。这些酿造调味品再加上自贡的精盐、内江的辣椒、汉源的花椒、以及家家必做的泡菜,为川菜提供了丰富多样、质地优良的调味品,为川菜形成“百菜百味”提供了必要条件。常见川菜有:麻婆豆腐、回锅肉、宫保鸡丁、东坡肘子、盐烧白、粉蒸肉、夫妻肺片、蚂蚁上树。

饮食与地理教学提纲

饮食与地理 一、膳食结构与地理 菜肴方面中国的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鲁、川、粤、闽、浙、苏、湘、皖等“八大菜肴”。每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特的烹饪特色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地方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我国的西南地区味偏辣,江浙一带偏甜,北方菜味浓香并喜欢放葱蒜,而广东菜偏鲜偏淡。饮食和各地方的气候与地形等因素有关,如西南地区较湿,尤其冬季更加阴湿,吃辣是为了驱寒去湿。 喜食辣的地方多与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如四川、湖南、湖北、江西、贵州等地,究其原因,可分析如下:潮湿的环境易使人患风湿症、脾胃虚弱症,而常吃辣的食品,可以驱寒祛湿,养脾健胃,对健康有利; 在黄土高原与云贵高原地区生活的人多喜食醋,究其原因与其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元素有关。黄土高原与云贵高原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常期生活在这里的人,通过饮食易在体内引起钙质沉积,形成钙结石,而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病的发生; 鲁菜多以山珍海味为原料,风格华丽壮观,讲究气势与排场,究其原因与山东依山临海,多山珍海味,且齐鲁大邦乃礼仪之乡,重孔孟之道,显外观华贵!! 川菜以辛辣香为特点,究其原因见上所析; 苏菜系列浓淡别致,色、形、昧俱全,究其原因与其河湖众多,海域辽阔、土肥水丰,果菜肥美,四季连绵上市,供应不绝,加之江南又历来是文人墨客汇集之地,故有其色; 由于我国南方水热组合优于北方,南方以水田作业为主,生产水稻,北方以旱地作业为主,主产小麦,形成了“南米北面”的格局,因而人们的膳食的结构迥然有异。在我国享有盛誉的“八大菜谱”烹调技艺各显神通,一直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我国地处暧温带,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气温的年较差大,在过去少量的蔬菜难以遇越冬季,供不应求,人们为了避免蔬菜的浪费,便用食盐进行腌制,日后在享用,形成了北方以咸为主的口味,而南方夏季雨热同季,冬季低温少雨,蔬菜一年几发,甚是丰厚,加之盛产甘蔗,自然形成以甜食为主。当然,话又说来,并不是北方人不好甜食,只是过去甜食难得,只好以“咸”代“甜了吧。 东北地区的居民冬季常吃酸菜\粉条,这使因为东北地区冬季非常寒冷,不适合大量种植蔬菜,所以将大白菜腌制成酸菜、马铃薯制成粉条,有利于长期储存。 广州人喜欢煲汤,这是因为广州气候终年炎热多雨,所以使人感觉闷热,喝热汤可以将汗排出,人们会感觉很舒服。 西双版纳的人们在制作彩糕时从不加色素,因为这里一年四季有大量的各色鲜花盛开,这里的植物香茅草是天然的香料,这些都是大自然的馈赠。 北方主食以馍、拉面、饺子、刀削面等面食位主,而南方地区则以过桥米线、糯米糕、米粉、炒饭等为主,因为南北方水热条件不同。蒙古以烤全羊、扒羊肉、涮羊肉、奶茶作为款待贵宾的风味餐,新疆的羊肉串名扬全国,因为这两个自治区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北方地区饮食与地理

南米北面,南甜北咸。秦岭淮河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其以北地区多处在半干旱区,降水较少,作物以小麦、高粱为主,而面粉是制作各种面食的主要材料,所以在北方馒头、面条、烧饼、饺子很多见。而北方盐多菜少,相对咸些。由此可见,地理坏境还在潜移默化间影响受地理环境的制约,中国人的饮食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处山地的吃山珍,濒临大海的吃海味,河网密布的吃鱼虾,草地肥美的吃牛羊,真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鲁菜多以山珍海味为原料,风格华丽壮观,讲究气势与排场,究其原因与山东依山临海,多山珍海味,且齐鲁大邦乃礼仪之乡,重孔孟之道,显外观华贵着人们的口味。终年潮湿的川、贵、湘地区生活的人嗜辣,就是因为辣有祛寒除风湿的作用。 山东饮食风俗,整体说来属于北方类型,地近京津,受京津影响和影响京津都较深刻。沿海和海岛渔区、山区、平原、湖区、城市、古镇又因自然环境不同,生产情况不同,传统文化不同,个个呈现出自己的饮食习惯,从而使山东饮食风俗深深地烙上了地域的印痕。 山东食俗有其鲜明的个性,其独具特色的饮食方式和烹调技艺,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中菜肴风味被誉为中国四大风味菜系之一。山东日常饮食、节时习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养成了吃咸的习惯。 东北地区地域辽阔,冬季漫长寒冷,有着特定的生态环境和地理环境,这对该地区饮食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使其形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饮食结构。北方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有其特定的饮食结构,这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该地辽阔的地域,肥美的草原,特别适合农业、畜牧业的发展。物产丰富,被称作“北有粮仓,南有渔场,西有牧群,东有果园”,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生息繁衍的摇篮。北方地区经济结构复杂,与南方偏重农业生产方式相比,狩猎、捕捞、采集、畜牧、种植等形式多样,尤为丰富多彩,这同时也决定了他们更侧重与高蛋白高脂肪的事物结构,以增强体质,能很好的抵御严寒。由于冬季气候寒冷漫长,无霜期短,新鲜蔬菜不能常年拥有,为了摄取足够的维生素,他们一方面在蔬菜生产旺季晾干菜以备冬春两季食用;另一方面,又窖藏大量的白菜、萝卜、马铃薯等;此外,他们充分利用这一自然条件,制作各种冷冻食品:冻肉、冻鱼、冻干粮(饺子、馒头、豆包、年糕等)、冻水果等不胜枚举,尤其是冻豆腐,更北方地区的一大特色。影响北方地区少数民族饮食结构的原因很多,使其有着风俗各异的饮食习性。 山东与北京较为类似,北京的找不到,,只有北方的与山东的 一、山东饮食的地理资源 山东是中国的一个沿海省份,地处黄河下游,胶东半岛东伸入海。山东地貌千姿百态,境内有广茅的、逶迤起伏的丘陵和山地,以及浩渺的湖泊和肥沃的黄河三角州。这里膏壤沃野,资源丰富,为山东食俗的独特个性的形成,准备了丰厚的先天基础。 山东地区,历史上就是开发较早、较好的农业地区,特别是山东平原大部分地区,农田开发已很普遍,水利设施也较齐全,就使得山东大部分地区的种植业非常发达,成为本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和食物来源。相反,随着开发的逐渐发达和普遍,自然采集越来越少,山珍几乎在人们的食物资源中消失了。就是山菇、木耳这些依靠自然生存的菌类,也有了人工培育的相类品种,因此,从粮食和蔬菜瓜果、菌类等食物资源来看,山东地区的食物资源主要是农业产品和人工培育产品。季节以外的蔬菜瓜果,多为蔬菜大棚人工培育养殖的产品。其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大米、玉米、大豆、谷子、地瓜、高粱等;作物有棉花、芝麻、花生等。其蔬菜瓜果更为丰富,几乎一年四季皆有生产。菜类以大白菜、萝卜、土豆、苔菜、莴苣、圆葱、香椿、芹菜、小白菜、蔓青、腊菜、小茴香、扁豆、金针、芋头、碗豆、姜、地环、根达菜、苤蓝等;瓜类大体分为鲜食和菜用两种。鲜食者有西瓜、打瓜、甜瓜、脆瓜、

北方地区饮食与地理资料讲解

北方地区饮食与地理

南米北面,南甜北咸。秦岭淮河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其以北地区多处在半干旱区,降水较少,作物以小麦、高粱为主,而面粉是制作各种面食的主要材料,所以在北方馒头、面条、烧饼、饺子很多见。而北方盐多菜少,相对咸些。由此可见,地理坏境还在潜移默化间影响受地理环境的制约,中国人的饮食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处山地的吃山珍,濒临大海的吃海味,河网密布的吃鱼虾,草地肥美的吃牛羊,真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鲁菜多以山珍海味为原料,风格华丽壮观,讲究气势与排场,究其原因与山东依山临海,多山珍海味,且齐鲁大邦乃礼仪之乡,重孔孟之道,显外观华贵着人们的口味。终年潮湿的川、贵、湘地区生活的人嗜辣,就是因为辣有祛寒除风湿的作用。 山东饮食风俗,整体说来属于北方类型,地近京津,受京津影响和影响京津都较深刻。沿海和海岛渔区、山区、平原、湖区、城市、古镇又因自然环境不同,生产情况不同,传统文化不同,个个呈现出自己的饮食习惯,从而使山东饮食风俗深深地烙上了地域的印痕。 山东食俗有其鲜明的个性,其独具特色的饮食方式和烹调技艺,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中菜肴风味被誉为中国四大风味菜系之一。山东日常饮食、节时习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养成了吃咸的习惯。 东北地区地域辽阔,冬季漫长寒冷,有着特定的生态环境和地理环境,这对该地区饮食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使其形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饮食结构。北方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有其特定的饮食结构,这与当地的生态环境

饮食与地理的关系

饮食与地理的关系 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它的形成也与地理环境有关。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来讲,就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有关。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荐。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山西人能吃醋,可谓“西酸”之首。福建人、广西人爱吃酸笋,越酸越能显出制作者的水平。傣族人也爱吃酸,酸笋炖鸡可是一套传统名菜。山西等地的“西方人”何以爱吃酸?原因是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因而他们的食物中钙的含量也相应较多。这样,通过饮食,易在体内引起钙质淀积,形成结石。这一带的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发现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等疾病。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渐渐养成了爱吃酸的习惯。“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喜辣的食俗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我国东部地处沿海,东北的朝鲜族当地气候也湿润多雨,多春

阴湿寒冷,而四川虽不处于东部,但其地处盆地,更是潮湿多雾,一年四季少见太阳,因而有“蜀太吠日”之说。这种气候导致人的身体表面湿度与空气饱和湿度相当,难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烦闷不安,时间久了,还易使人患风湿寒邪、脾胃虚弱等病症。吃辣椒浑身出汗,汗液当然能轻而易举地排出,经常吃辣可以驱寒祛湿,养脾健胃,对健康极为有利(对当地人而言)。

饮食习惯与地理环境

必修二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法国地中海沿岸和我国新疆都出产葡萄,与下列因素最密切的是() A.盆地地形 B.充足的灌溉水源 C.传统的精耕细作 D.特殊的气候 下图表示我国某工业公司向异国发展的过程。a、b、c三国均为发达国家。第Ⅰ阶段,该公司将国内生产的产品销往a、b、c三国;第Ⅱ阶段,该公司分别在a、b、c三国投资设厂,以避开贸易壁垒。据此回答2—5题。 2.影响该种工业生产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A.劳动力 B.原料 C.市场 D.动力 3.根据生产布局的这种变化推测,该公司在第一阶段发展过程中,逐渐失去了() A.品牌优势 B.成本优势 C.管理优势 D.技术优势 4.该公司为我国和a、b、c三国所设计的产品具有差异,这是因为它们() ①消费文化的地理差异②生产能力的地理差异③管理水平的地理差异④市场需求的地理差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一旦关税等贸易壁垒降低,该公司还会继续保持在a、b、c三国的生产布局,因为它仍然有利于 ①利用廉价劳动力②降低产品运输成本③迅速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④降低原材料消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关于下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发电厂的燃料中有炼油厂的废气 B.该模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C.水资源的消耗增加 D.该模式既有利可图,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据报道,天津市政府决定将原有的1万亩水稻田改种玉米和小麦。据此回答7—8题。 7.天津市政府作出农业调整决策的原因是() A.华北地区居民习惯吃面食,大米销售有困难 B.水稻产量低于小麦、玉米,经济效益差 C.华北地区缺水日益严重,而种水稻需水量过多 D.种植水稻需喷洒农药,会给环境造成污染8.这项农业调整决策() A.符合“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原则 B.充分考虑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周期性特点 C.说明市场的需求量对农业生产的种类和产量影响最大 D.说明对食物的偏好是影响农作物品种选择的最关键性因素 9.我国温州制鞋业发达,许多企业很快得到各种新款鞋样的彩色照片,为设计新款式鞋子提供有价值的资料。这是() A.利用报纸搜集各种信息 B.利用照相机到各地拍照得到的 C.利用因特网进行电子商务 D.通过采访进行现场拍摄得到的 10.在太原、西安的市场上,居民能买到鲜活的海产品,这个便捷的商业网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条件 B.居民的需要 C.冷冻、包装技术的提高 D.运输技术的进步11.世界上最主要的混合农业类型是() A.小麦和玉米混合农业 B.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混合农业 C.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 D.牧羊和牧牛混合农业 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既有自然条件因素,又有社会经济因素。上海市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又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回答12—13题: 12.长期以来,上海市郊种植业以粮食、棉花、油菜为主,其中粮食作物占很大比重。2001年上海市郊种植业结构调整后,全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之比达到1∶1,产值之比达到1∶3,农民增收4.2亿元。上海市郊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工业发展水平 B.科学技术水平 C.劳动力文化教育水平 D.商品经济发展水平 13.现在,上海市郊农业已经形成了种苗、园艺作物、出口蔬菜、名特优新的小宗经济作物四大特色,其主要原因是由于() A.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B.精耕细作水平不断提高 C.商品市场与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 D.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用地减少 14.我国加入W TO后,下列产业部门将具有一定优势的有() A.电子电器业 B.汽车制造业 C.服装业 D.金融保险业 图6-10是美国本土某种工业生产厂的分布图,读图并结合所学地理原理回答15—16题。15.该工业的布局属于() A.资源指向型 B.市场指向型

地理与生活常识

地理与生活常识 【学习目标】 1.利用互联网了解不同气候区的服饰特征和饮食特征 2.利用互联网了解常用的天文历法及其计算方法 3.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人民币上各种地貌的成因 4.理解文学诗词中蕴含的地理原理、地理现象 在以数字化、自动化为主流的快节奏现代化生活中,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手机、电脑、平板、动漫等电子产品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娱乐方式,在这种电子产品充斥的环境中长大的学生,与生活实际接触的越来越少,对很多本应必备的生活常识知之甚少,导致他们在解答地理问题尤其是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地理问题的能力减弱。本节主要介绍与人类生活最为紧密的穿衣、饮食和历法几方面的地理常识,穿插到教学的相关章节中去,增加学生对地理生活常识的认识,增强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一、服饰与地理环境 总体可以概括为北长南短,北宽南窄,北厚南薄。 “上有天堂,下有苏 杭。”这是千百年来人们 对江南地区的形容和向 往。河流密布,湖海相连 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地 势平坦,植物茂盛。在这 种地理环境中生活的各 民族同胞,他们的服饰天 人合一,环境造就,典雅

别致,小巧玲珑,以薄、短、轻、柔、艳而著称。 居住在云贵高原的苗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水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其共同的特点:首先是紧身、轻巧、利落,便于平时农业繁忙时提高劳动效率;其次无领、赤脚、裸露部位多,戴斗笠或缠包头可以适应湿润、降水多的气候环境,最具代表性的是男子的服装,各民族几近一致,变化较少;再次服饰在用料上采用自织布或彩绸、运用矿物和植物染料工艺加绣自己熟悉的山水、花鸟、树木等图案,明显体现出山乡的苍翠与水乡的秀美。最具特色的是侗族,他们的蜡染闻名于世,成为贵州地区亮丽的风情线。由于这一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山大沟深,林木茂密,溶洞暗河遍布。长期以来与世隔绝,交通不便,为了生存,他们自己纺纱织布,加工洗染。这种用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布料厚实、美观、耐用,可穿、可佩、可戴、可提,不仅有实用价值,更有观赏价值,近年来又成为旅游开发项目之一。 西北干旱区是广阔的欧亚大陆 草原、荒漠区的一部分,地处内陆 四周多山,夏季风的影响微弱,气 候属于半干旱、干旱和极干旱,气 候长期干燥,冬夏气温变化剧烈, 大陆性气候显著。本区少数民族数 量较多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 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 这一地区服饰的共同特点在于服装 在样式上设计简洁,服装饰品少, 服装面料多采用适于夏季高温干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