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思维导图

小学一年级数学思维导图
小学一年级数学思维导图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形象思维是凭借头脑中已储存的表象进行的思维。而“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号、食物、香气、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表象,而这一表象就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挂勾,每一个挂勾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挂勾……这些挂勾连结可以视为你的记忆,也就是你的个人数据库。”这一“数据库”的容量和组织形式决定了形象思维的优劣程度。而思维导图是基于对人脑的模拟,所以这一“数据库”的储存方式和组织结构和思维导图的“构图”方式不谋而合。本人在数学教学中从一年级开始采用便于生长出知识点的树状思维导图——“智慧树”的表现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一种更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表现形式,培养小学生的联想与创意,引导学生对其所思考的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与思考,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探索,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关键步骤。通过富有趣味的“智慧树”,让学生的思维如枝繁叶茂的大树一样,无限延展,智慧迸发。

一、利用“思维导图”架构一年级数学知识体系,优化知识呈现方式。

低年级数学教材中的知识体系比较清晰、简单,结合一年级的小学生思维以具象思维为主的特点,通过一棵棵形象直观的思维“智慧树”将低年级的知识点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激发小学生思维动机,帮助小学生理清思维脉络,逐步培养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而在“智慧树”的建构过程中,包含了概括、判断、推理、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等思维方法,因此,我在教学中重点从低年级小学生思维方式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突出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结合不同的课例,采用了不同的架构方法,同时赋予枝干不同的色彩,与学生共同建立了低年级数学学习知识体系的“智慧树”,包括:计算教学中的思维导图建构、图形教学中的思维导图建构等方面,形成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表现形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一)建构培养小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空间图形“智慧树”。

1.搭建异中求同的空间图形“智慧树”。

良好的空间观念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内涵,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的基本要素。教学大纲指出:“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并能概括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这句话明确地说明了空间观念的内涵和外延。引导小学生辨别、发现知识点中的异同,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理解能力非常关键,针对一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每一种物体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存在大小、形状等各方面的差异,我采用用“智慧树”的枝干来表现每种物体的各种表现形式,形成最佳教学方式。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先将长方体变换不同的位置、大小进行比较。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认识到几种图形尽管摆放的位置不同,但其本质属性是相同的,异中求同,因而对长方体的特点有了初步感悟。继而再出现不同表现形式的正方体、圆柱体、球,在这样的不断建构过程中,逐渐发展了学生的求同思维,对各种物体的表现形式有了进一步的清晰认识。

2.同中求异,形成完整的空间思维体系。

根据学生学习过程,在学生认识每种物体的基本特征之后,将这些作为枝干的物体通过线条归并于一棵“智慧树”之中,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每种物体的异同,继而进一步准确掌握每种图形的特点,在脑中形成完整的空间图形体系。

(二)在口算教学中建构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智慧树”。

1.通过口算中的多样化算法构筑具有发散思维的“智慧树”

一年级计算教学的知识体系比较简单,主要是100以内的加减法,所以结合口算方法的多样化,我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不同的方法用数的枝干表示出来,激发了学生探究、对比的学习欲望,并且在对比中逐步优化出较好方法。如:结合例题13-9,我先画出树的主干即题目,请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算法,在全班交流的时候,我将各种方法在枝干中进行展示,经过对比,学生普遍认为第二种和第四种方法比较好,于是发挥“智慧树”的可以刺激大脑的表现因素之一:色彩的功能,用彩笔将两种方法凸现出来。经过进一步的练习,学生又进一步发现了十几减9的计算规律,看十几中的个位上是几,然后加上1很快就知道答案了,于是,在第2种方法的枝干上又延伸出一个枝条。通过这棵智慧树的建构,学生对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于发散思维中经过逻辑分析最终得出最优化的算法。

2.复习课的“智慧树”建构过程中发展学生求同思维,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复习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建立知识链接和形成知识网络,引导学生依据基础知识形成综合分析、思维的框架,更好地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复习课中学生练习时出现新的知识增长点,利用思维导图便可以引导学生迅速快捷的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口算复习教学中通过“智慧树”构建,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优化算法,并有效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

如:在复习9加几,8加几等算式的计算方法时,我采用从枝干开始构建的方法,逐一出示

9+6、8+6、7+6、6+6、5+6,在这些枝干上延伸出各题的计算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凑十法的优点,从而引出主干,在引导学生在逐步求同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三)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智慧树”建构,发展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是小学生今后学习中一直要面对的,通过智慧树的架构能够清晰的予以表现与归纳。一年级主要掌握的是用加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复习、总结阶段,结合“智慧树”的直观优势,我以加法、减法为枝干,把各种实际问题用枝条形式予以展开,引导学生分析、判断,使学生掌握各种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体会加减法的异同。在构建时,我选择学生平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情景,以吃水果为例首先出示:有5个苹果,又买来2个,一共有多少个?然后出示:吃掉5个苹果,还剩2个,原来有多少个?在引导学生讨论中,进一步明晰解题思路:都是把5和2合起来,用加法计算,这时我相机用纸条勾勒出枝条,用枝干表现:加法。在提炼减法解题思路时,采用同样的形式,分别出现三道例题:①有7个苹果,吃掉2个,还剩多少个?

②有7个苹果,吃掉一些后还剩5个,吃掉多少个?③苹果有7个,桃子有5个,苹果比桃子多多少个?让学生在对比不同中发现其中的相同之处:都是从7里面去掉一部分,用减法计算。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随着学生的认知越来越广,还可以进一步把乘法、除法做成枝干,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形成更加完整的体系,在寻找各种解题方法的异同中,形成系统思维。

二、多种方式构建“智慧树”,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发展

除了利用“智慧树”的形式呈现教材知识体系,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构建“智慧树”的过程更是一个相互学习、交流与提高的过程。因此,我采取了多种策略引导学生认识“智慧树”,尝试构建“智慧树”,促使学生认真体会、观察知识间的关系,甚至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注意和意识到的各个知识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解,达到创新性的学习的目的。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成就感。

1.教师示范,引导学生体会“智慧树”构建过程

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点,思维还比较单一,但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在这期间如果能很好地培养学生采用思维导图解决问题的意识,将直接影响这些学生今后数学学习的状况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从“智慧树”构建之初,就要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做好引导示范作用,让学生对“智慧树”的各部分所表示的含义有清晰的了解,熟悉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同时在构建智慧树的过程中,教师始终要做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不论在学生个人尝试还是小组合作时都要参与学生的思考,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详例在后面均有体现)

2. 个人尝试,使学生感悟“智慧树”的便捷

思维导图的创作不仅非常灵活,而且没有严格的限制条件,故而能够充分体现个人的思维特点,具有非常显著的个性化特征。对于同一个主题的思维导图来说,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思维习惯和生活经历不同,因而其所制作的思维导图也具有显著的差异,这样思维导图就有利于张扬个性,体现不同个体思维的多样性。一年级学生思维尚且稚嫩,所以,我从比较简单的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入手,引导学生画出属于自己思维导图的雏形。在教学分与合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分与合的辩证关系,每一个数字既能分成也能合成。我引导学生理解9可以分成3和6的表现形式后,引导学生思考;3和6还可以怎么分,请学生尝试像老师这样接着分下去。于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分出了多种方法,经过对比对每一个学生的分法予以肯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组内合作,协作探究,追寻“智慧树”的奥妙

心理学研究认为,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人们的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状态,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强,灵感容易显现。所以在讨论中将大家的意见和观点及时地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必要的整理,便能够得到较好的思维成果。小组共同创作思维导图,首先由各人自己画出自己已知的资料或意念,然后将各人的思维导图合并及讨论,并决定那些较为重要,再加入新意念,最后重组成为一个共同的思维导图,最后的思维导图是小组共同的结晶,各组员有共同的方向及结论。因此,使思维导图在学生的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过程中形成较高的实用价值,培养师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团结意识。

在引导学生系统认识人民币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同建“智慧树”。首先我引导学生回忆认识那些人民币,学生回答的比较杂乱, 5角、2元、100元、1分等等。这时我提问:怎么用“智慧树”表示好呢?相机在黑板上板书人民币,引导学生思考:人民币有哪三种单位?使学生领悟首先要将人民币分成元、角、分三个枝杈,接着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在三个分叉的基础上进一步分,这时学生思维开始活跃了,大家一起热烈的讨论,添上新的枝杈:有的小组列举各单位的人民币时比较杂乱;有的小组在不断的讨论中发现了规律性,制出的图简洁明了,富有逻辑性。在各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再全班交流,通过合作完成的“智慧树”中,学生体会到了人民币分类的特点与规律。

合作建构“智慧树”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新鲜和活力,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建立起一种师生平等、互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将零散的知识点主动构建成有机的脉络体系,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结构,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从小学低年段就注重引导学生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掌握各种类型的知识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一是帮助学生掌握了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二是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三是通过对所学内容的有序整理,促进了知识的系统化,有利于构建知识的全景图,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一步内化,从而建立一个有效的、生

长的知识系统,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由于一年级数学内容还比较浅显,学生的思维还处于比较简单的阶段,因此,本人对于思维导图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与研究还比较粗浅,随着以后教学的深入,我将在这一领域做进一步的思索与探究,使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的学习走向轻负高质。

思维导图:小学数学

思维导图:小学数学 以下是收集整理的《思维导图:小学数学》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你喜欢的推荐,请继续关注。,因你而精彩。 我们的思维是跳跃的,是多彩的,将思维的过程用图画的方式展现出来就是一个思维导图的过程。小学阶段的孩子们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考,让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有了新的突破性思考。 形象思维的发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他思维的发展程度。国内外研究表明,形象思维先于其他思维的发展,形象思维的发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他思维的发展程度。 爱因斯坦曾这样描述过他的思维过程:“我思考问题时,不是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用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当这种思考完成以后,我要花很大力气把它们转换成语言。”另一位诺贝尔奖莸得者李政道从上世纪80年代起,每年回国两次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在北京召开“科学与艺术研讨会”,请黄胄、华君武、吴冠中等著名画家“画科学”。李政道的画题都是近代物理最前沿的课题,涉及量子理论、宇宙起源、低温超导等领域。艺术家们用他们擅长的右脑形象思维的方式,以绘画的形式形象化的表现了这些深奥的物理学原理。 从两位大家的言行中我们看到形象思维的在思维中的地位。而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优的特点让我们想到此时是培养学生形象思

维的最佳时机。 抽象性与逻辑性是我们对数学的一般理解。但在《新课标》中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和目标上的阐述,让我们对小学数学有了另一番理解。 《小学数学新课标》中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定义了以下几个方面并给定了其达成目标。在数与代数方面,《新课标》指出“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树立模型思想。”;在图形与几何方面,《新课标》指出“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直观与推理是‘图形与几何’学习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新课标》指出“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数据分析的观念是重要的。”;在综合与实践方面,《新课标》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需要说明的是“模型思想”属于形象思维中的经验形象;“空间观念”、“数据观念”属于形象思维中的直观形象;“综合实践”方面的培养的正是形象思维中的创新形象。 由上可知,《新课标》下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开放性认知结构为主,这不仅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思维活跃,跳跃性强的特点,更为学生的终身认知打下基础。 然而我们在对形象思维的理解上存在一些误区,认为数学中的形象思维须依据几何图形的教学,从而把数学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也简单地局限在几何图形的教学之中,甚或对形象思维简单地等同与空间

小学数学思维导图48057

过这样整理,关于小学数学,我对教学内容、课程结构、编排顺序等有了清晰地了解。并有了几点看法: 1、20以内的加减法是基础,一旦20以内加减掌握了,多位数进退位加减、小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规律可以一气呵成,教会孩子。而不是象大纲这样拖沓,小数的加减要拖到四年级下册才教。 我的女儿刚刚上小学一年级,按照我的方法,她已经能做小数的竖式加减了,而我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教。 2、统计:分布在不同的学期,过来过去教,当然了,有所不同,感觉太拖沓。个人觉得柱状图、饼状图、折线图等可以一次教,并教孩子如何用EXCEL制作。计算机是工具,让孩子从小就学习运用它,而不是将计算机当成游戏机。 关键是让孩子理解统计的意义:统计是将死数据变成活数据的途径,让数据说话的方式。 3、分数、最小公倍数、最大公约数是小学的难点,也是重点。以后的因式分解、集合、加减转化为乘除,这都是基础。 4、图形变换、面积、体积可以对比学习、集中学习。 5、方程、代数直到五年级才开始接触,感觉有点晚。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不少题目,如果用方程会很简单,可是孩子没有学,变得很难做。 我常和一年级的女儿玩一种扑克牌游戏,我就尝试用大小王代替任何数,渐渐让她领悟"王”可以代替任何数,就像我们代数和方程中的"X"。而她已经娴熟运用了。 6、做好应用题的关键是将文字信息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画图、列式子、列方程 7、个人觉得小数数学课本的亮点是"“数学广角”,它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让数学变得亲切可人。

经过上述剖析,我想到一些很有趣的游戏。通过轻松快乐的方式,就可以让孩子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轻松玩转小学数学。当学校课堂学习时,孩子会感到轻松很多。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思维导图(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江苏版一年级数学(上) 1一、数一数(教材2-3页) 1.1知识点一:数数(掌握) 1.1.11、将物体分类 1.1.22、使用”点数法”分类数数 1.1.33、归纳总结如何数数 看图时,要按一定的顺序数,可以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数,可以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数。数数时,为了不重复、不遗漏,可以数一人做一个记号,数到最后那个是几,这种物体的个数就是几。还可以根据数量由少到多数一数。 1.2知识点二:用圆点表示相应物体的数量(掌握) 1.2.11、理解图意 1.2.22、数一数,画一画 (1)根据物体数量画出相应圆点 (2)根据圆点数量找出相应物体 1.2.33、归纳总结如何用圆点表示物体数量 用圆点表示物体时,物体的个数与圆点的个数是一一对应的,有几个物体就画几个圆点。

2二、比一比(教材4-7页) 2.1知识点一:比长短(掌握) 2.1.11、理解题意 2.1.22、探究比较方法 2.1.33、归纳总结如何比长短 比较物体的长短时,把物体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的长短,或用眼睛直接观察物体的长短。 2.2知识点二:比高矮(掌握) 2.2.11、理解题意 2.2.22、认识“高”和“矮” 2.2.33、探究比较方法 2.2.44、归纳总结如何比高矮 比较物体高矮时,把物体放在同一水平上,一端对齐,看另一端。

2.3知识点三:比轻重 2.3.11、理解题意 2.3.22、理解轻重 2.3.33、探究比较方法 2.3.44、归纳总结如何比轻重 比较物体的轻重时可以用手掂一掂,也可以用工具(如天平等)来称量。 3三、分一分(教材8-9页) 3.1知识点一:分类的含义及方法(掌握运用) 3.1.11、理解题意 3.1.22、找出物品的摆放规律 3.1.33、意义点拨 3.1.44、分类的作用 3.1.55、归纳总结如何分类 1、反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就是分类。 2、分类的方法:可以根据物品的特征(如颜色、形状)、功能和用途(如衣、食、住、行)等进行分类。

小学1-6年级数学期末重点思维导图集锦

1-6年级数学期末重点思维导图 1、每份数x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2、1倍数x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x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x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一减数=差被减数一差=减数差+减数=被减 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x除数=被除数

1、正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边长×4C=4a 面积=边长×边长S=a×a 2、正方体(V:体积a:棱长) =a×a×6 表面积=棱长×棱长×6S 表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3、长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长+宽)×2C=2(a+b) 面积=长×宽S=ab 4、长方体(V:体积s:面积a:长b:宽h:高) (1)表面积=(长×宽+长x高+宽×高)×2S=2(ab+ah+bh) (2)体积=长×宽x高V=abh 5、三角形(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2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 三角形底=面积×2÷高 6平行四边形(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x高s=ah 7、梯形(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 面积=(上底+下底)x高÷2S=(a+b)xh÷2 8、圆形(S:面积C:周长πd=直径r=半径) (1)周长=直径×π=2×π×半径C=πd=2πr (2)面积=半径×半径×π 9、圆柱体(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x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x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圆锥体(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小学数学思维导图学习

今天讲座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思维导图简介 二、了解形象思维 三、思维导图学习小学数学 在正式开始之前,大家先热热身,做一个游戏。 24点游戏:4个数字用加减乘除或括号的形式运算,得数24.方法越多越好:大家做做,开始 3,3,3,3; 4,4,4,4; 5,5,5,5; 6,6,6,6; 接下来: 7,7,7,7; 4,4,10,10; 4,4,10,10;这个稍后具体讲解。

好,现在进入正题: 一、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一种将发散性思考(Radiant Thinking)具体化的方法。 通俗地说,思维导图是一个简单、有效、美丽的思维工具。它依据全脑的概念,按照大脑自身的规律进行思考,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从而极大地发掘人的记忆、创造、身体、语言、精神、社交等各方面的潜能。 思维导图基于对人脑的模拟,它的整个画面正像一个人大脑的结构图(分布着许多“沟”与“回”);其次,这种模拟突出了思维内容的重心和层次;第三,这种模拟强化了联想功能,正像大脑细胞之间无限丰富的连接;第四,人脑对图像的加工记忆能力大约是文字的1000倍。让你更有效地把信息放进你的大脑,或是把信息从你的大脑中取出来,一幅思维导图是最简单的方法——这就是作为一种思维工具的思维导图所要做的工作。 思维导图通常从一个主要的概念开始,随着个人思维的延伸,向周围发散为~个树状的结构,能同日寸体现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利于学习者发散思维的形成,根据个人绘制的思维导图,能较快地理清思维的整个过程。 从思维导图自身特点来看,我们既可以把它视为一种图形,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工具。首先,把它视为图形,主要是从思维导图呈现知识的形式来说,它

小学数学思维导图(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过这样整理,关于小学数学,我对教学内容、课程结构、编排顺序等有了清晰地了解。并有了几点看法: 1、20以内的加减法是基础,一旦20以内加减掌握了,多位数进退位加减、小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规律可以一气呵成,教会孩子。而不是象大纲这样拖沓,小数的加减要拖到四年级下册才教。 我的女儿刚刚上小学一年级,按照我的方法,她已经能做小数的竖式加减了,而我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教。 2、统计:分布在不同的学期,过来过去教,当然了,有所不同,感觉太拖沓。个人觉得柱状图、饼状图、折线图等可以一次教,并教孩子如何用EXCEL制作。计算机是工具,让孩子从小就学习运用它,而不是将计算机当成游戏机。 关键是让孩子理解统计的意义:统计是将死数据变成活数据的途径,让数据说话的方式。 3、分数、最小公倍数、最大公约数是小学的难点,也是重点。以后的因式分解、集合、加减转化为乘除,这都是基础。 4、图形变换、面积、体积可以对比学习、集中学习。 5、方程、代数直到五年级才开始接触,感觉有点晚。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不少题目,如果用方程会很简单,可是孩子没有学,变得很难做。 我常和一年级的女儿玩一种扑克牌游戏,我就尝试用大小王代替任何数,渐渐让她领悟"王”可以代替任何数,就像我们代数和方程中的"X"。而她已经娴熟运用了。 6、做好应用题的关键是将文字信息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画图、列式子、列方程 7、个人觉得小数数学课本的亮点是"“数学广角”,它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让数学变得亲切可人。 经过上述剖析,我想到一些很有趣的游戏。通过轻松快乐的方式,就可以让孩子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轻松玩转小学数学。当学校课堂学习时,孩子会感到轻松很多。

小学数学思维导图完整版

小学数学思维导图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过这样整理,关于小学数学,我对教学内容、课程结构、编排顺序等有了清晰地了解。并有了几点看法: 1、20以内的加减法是基础,一旦20以内加减掌握了,多位数进退位加减、小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规律可以一气呵成,教会孩子。而不是象大纲这样拖沓,小数的加减要拖到四年级下册才教。 我的女儿刚刚上小学一年级,按照我的方法,她已经能做小数的竖式加减了,而我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教。 2、统计:分布在不同的学期,过来过去教,当然了,有所不同,感觉太拖沓。个人觉得柱状图、饼状图、折线图等可以一次教,并教孩子如何用EXCEL制作。计算机是工具,让孩子从小就学习运用它,而不是将计算机当成游戏机。 关键是让孩子理解统计的意义:统计是将死数据变成活数据的途径,让数据说话的方式。 3、分数、最小公倍数、最大公约数是小学的难点,也是重点。以后的因式分解、集合、加减转化为乘除,这都是基础。 4、图形变换、面积、体积可以对比学习、集中学习。 5、方程、代数直到五年级才开始接触,感觉有点晚。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不少题目,如果用方程会很简单,可是孩子没有学,变得很难做。 我常和一年级的女儿玩一种扑克牌游戏,我就尝试用大小王代替任何数,渐渐让她领悟"王”可以代替任何数,就像我们代数和方程中的"X"。而她已经娴熟运用了。 6、做好应用题的关键是将文字信息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画图、列式子、列方程 7、个人觉得小数数学课本的亮点是"“数学广角”,它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让数学变得亲切可人。 经过上述剖析,我想到一些很有趣的游戏。通过轻松快乐的方式,就可以让孩子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轻松玩转小学数学。当学校课堂学习时,孩子会感到轻松很多。

小学一年级数学思维导图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形象思维是凭借头脑中已储存的表象进行的思维。而“每一种进入 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号、食物、香气、线条、颜色、 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表象,而这一表象就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 发散出成千上万的挂勾,每一个挂勾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 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挂勾……这些挂勾连结可以视为你的记忆,也就是你的个 人数据库。”这一“数据库”的容量和组织形式决定了形象思维的优劣程度。而思维导图是基于对人 脑的模拟,所以这一“数据库”的储存方式和组织结构和思维导图的“构图”方式不谋而合。本人在数 学教学中从一年级开始采用便于生长出知识点的树状思维导图——“智慧树”的表现方式吸引学生 的注意力,形成一种更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表现形式,培养小学生的联想与创意,引导学生对其所 思考的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与思考,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探索,从而找 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关键步骤。通过富有趣味的“智慧树”,让学生的思维如枝繁叶茂的大树 一样,无限延展,智慧迸发。 一、利用“思维导图”架构一年级数学知识体系,优化知识呈现方式。 低年级数学教材中的知识体系比较清晰、简单,结合一年级的小学生思维以具象思维为主的特点,通过一棵棵形象直观的思维“智慧树”将低年级的知识点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激发小学生思维动机,帮助小学生理清思维脉络,逐步培养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而在“智慧树”的建构过程中,包含 了概括、判断、推理、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等思维方法,因此,我在教学中重点从低年级小 学生思维方式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突出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 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结合不同的课例,采用了不同的架构方法,同时赋予枝干不同的色彩,与 学生共同建立了低年级数学学习知识体系的“智慧树”,包括:计算教学中的思维导图建构、图形 教学中的思维导图建构等方面,形成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表现形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一)建构培养小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空间图形“智慧树”。 1.搭建异中求同的空间图形“智慧树”。 良好的空间观念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内涵,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的基本要素。教学大纲指出:“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 并能概括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这句话明确地说明了空间观 念的内涵和外延。引导小学生辨别、发现知识点中的异同,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理解能 力非常关键,针对一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每一种 物体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存在大小、形状等各方面的差异,我采用用“智慧树”的枝干来表现 每种物体的各种表现形式,形成最佳教学方式。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先将长方体变换不同的位置、大小进行比较。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认识到几种图形尽管摆放的位置不同,但其本质属性是相同的,异中求同,因而对长方体的特点有了初步感悟。继而再出现不同表现形式的正方体、圆柱体、球,在这样的不断建构过程中,逐渐发展了学生的求同思维,对各种物体的表现形式有了进一步 的清晰认识。

小学数学思维导图汇总

小学数学思维导图汇总 1. 每份数X份数二总数总数三每份数=份数总数三份数=每份I 数总数W总份数=平均数 2. 1倍数冥倍数=几倍数几倍数一1倍数=倍数几倍数十倍数=1倍 数 3>速度x时间=路程路程m速度=时间路程m时间=速度 4. 单价x数量=总价总价十单价=数量总价斗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只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十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 作总量m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s加数丰加数=和和-------- 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一减数=差被减数一差=减数差+减数=被减 数 8>因数X因数=积积耳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三除数=芮被除数*冏=除数同*除数二被除数 胃》jn 匕V 耳a

2.正方钵V:体积a:棱长表面积=棱仪X棱长X6 S表—fl X a X 6体积二棱长X棱长X棱长 V=a XaXa 梯形一牌1^ 形 仁正方形c周长S 面积a边长周长=边设X4 C=4fl 面积二边长X边长S=a>

5 三角形 5面积3底』高 面积二底x高三2 S二3h专2 三角形高二面积x2牛 底 三角形底=面积耗2手 高

6平行四边形5面积吕底h高面积=底兀高s=ah 7梯形 湎积白上孚b下 底h咼 面积=(昨十下 底卜高宁2 s=(a+b)x hv2 8園形 SffiffiC周歩口(1二直 轻匸半径 (1)周妖三直轻 汰口三2订[x半轻 C=nd=2nr (2)面稅二半怪x半艮 xn 形 体 形维 梯形 5『行

一年级数学思维导图

一年级数学思维导图 一、开心填空。 1. 看图填空并写出算式子。 有()个盘子,每个盘子有()个橙子,一共有()橙子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乘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两个乘数数都是4,式子可以写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一个乘数是5,另一个乘数是4,积是() 4. 5+5+5+5是()个(),改写成乘法算式是(),口诀是()。 5.()里最大能填几? ()×5 < 25 5×4 >()+4 16 > 3×() 6+6 >()×3 4×5 >()×3 6×6 > 5×() 6.看图列算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把乘法口诀补充完整。 ()得四三()十二三五()五五()()三十六()六十八 ()七三十五()六三十六()八三十二 ()九三十六 三、在○里填上“+”“-”“×” 6○1=6 5○3=2 6○6= 12 3○6=18 5○7=35 2○5=12-2 3○4=6○2 20○2=3○6 四、看谁都算的对。 3×6= 4×5= 6×5= 3×8= 2×9= 2×7= 3×7= 4×8= 4×6= 6×2= 4×5-4= 2×6+4= 4×3-5= 6×6-9= 4×5+10= 五、细心选择 1. 积是18的算式是() A. 9+9 B. 3×6 C. 10+8 2. 5+5+5+4可以用()来计算 A. 5×4 B. 5×4-4 C. 5×4-1 3. 3×3○3+3, ○里填() A. < B. > C. = 4. 6朵这样的花朵有( )个花瓣. A. 30 B. 36 C. 24

一下数学认识图形教学案例思维导图

《认识图形》教学案例思维导图 一,教学案例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年龄还小,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弱,构成了图形教学中的障碍。作为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充分运用生活中的实物、教具等直观模型,让孩子自己动手摸一摸,画一画,充分感知来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就有利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6~18页。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体会“面在体上”。 (2)通过观察操作、合作和交流等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并能个识别这些图形。 (3)过程与方法:通过摸一摸、画一画、找一找,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化形象为抽象的能力。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能识别这些图形。【教学难点】体会“体”与“面”的关系,知道面来自于体。 【教学准备】 老师:多媒体课件,积木教具,牙膏盒一个,魔方一个,装三角形三明治的盒子(三棱柱形状)一个,水彩笔笔筒一个(圆柱形的),长方形卡片、正方形卡片、圆形卡片各一张学具,钉子板等 学生:一盒积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呈现主题图 老师:小朋友们,还记得上学期认识过的图形吗?我们认识过一些图形,在图形王国里各式各样的图形多着呢!想到图形王国去玩一玩吗? 今天我们就去图形王国参观一下,看看那里的小朋友在玩什么吧! 2、引导,揭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