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词】在学校语文教研会上的讲话

【开幕词】在学校语文教研会上的讲话
【开幕词】在学校语文教研会上的讲话

在学校语文教研会上的讲话

各位老师:

大家好!

现在,各位手上都有一张表格《05至20xx年全国1卷高考语文试题各考点以及赋分情况一览表》。这张表格是希望大家反思咱们的语文教学,尤其高三语文教学的。

众所周知,我们的高三语文教学花费在字音、字形、标点、病句、成语上的气力过大、过多,大约一直要花费两到三个月的时间。其实,相比较起来,它们是“芝麻绿豆”,而占分比例较大的阅读、写作才是又大又圆的“西瓜”。它们在考题中的分值达到110分;而字音、字形、标点、病句、成语、连贯,合起来不过12分:连续五年,年年如此。看来,我们以往的教学,的确具有舍本逐末、弃大图小之嫌。今后,我们要想大幅度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努力方向也就不言而喻了。

可是,我们以往难道就真的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非得经过吕校长的点拨、提醒才恍然大悟吗?答案是否定的。那我们为什么一直紧盯着那12分不放,却在阅读、写作方面有意加以忽略呢?原因很简单:害怕抱不回“西瓜”反而丢了“芝麻”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缺乏信心。

那我们为什么会没有信心呢?

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此无能为力!不起作用!

以往的阅读教学,我们使用的是让学生听、教师讲的方式方法。我们觉得学生分析不了作品,于是越俎代庖。虽然,偶尔也让学生发一发言,但一般都

是在细枝末节处发问,微乎其微。让学生去通盘思考一篇文章的机会极其少见。

于是,学生也自然养成了一种习惯等老师的答案出来然后记一记。学生其实很聪明:他们发现了了一个事实老师最终会给答案的。这答案,就在老师的教案上、课本上或者老师的脑袋里。所以,在老师象征性的提问、启发之时可以不用动脑。甚至,不必到文章里搜寻,即使它就摆在某个地方。学生需要的只是等待,等待就可以了。因而,我们时常发现:不少学生一边听课,一边做着其他事情,避免因老师的启发而浪费时间。而我们老师自己呢?有时甚至知道学生已经提前知道答案了(或者学生自己悟出来,或者不幸提前先睹为快地看了教参之类的资料),还在努力地“编织”着自己的启发过程。

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

结果之一是,学生本人缺乏独立的思考阅读能力:没有阅读方法,没有阅读能力,甚至没有基本的阅读常识。比如,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连把握全局,理清思路这个环节都不清楚;只是走马观花地一路浏览过去。由此带来的最终结果是:考试时,他们在这个阅读的大“西瓜”上大失其分。怪谁?显然是老师。没有播种西瓜怎么能渴望收获西瓜?所以博士说我们的课堂没有思维含量。当然没有了学生就没有开动思维嘛!其实,分析作品所需要具备的思维还是很多的形象的、理性的、综合的。就连学生语言表达本身就是思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一个意思要找到一句恰当的话语并不容易。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让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另一个结果是:使学生丧失了对文章以及语文的兴趣。原本,学生还是喜爱文学作品的。可是,经过老师这么一讲,没兴趣了。他们更喜欢阅读课外文章一些,为什么呢?课文都是名家名作呀?原因是:老师把它讲得没味道了,味同嚼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