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山的“天人相应”说

王坤山的“天人相应”说
王坤山的“天人相应”说

王坤山的“天人相应”说

王坤山的“天人相应”说

王坤山的“天人相应”说

王坤山,中西医结合医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国际卫生医学研究院教授,美国中华医学会客座教授,澳大利亚国际中医药科技研究院研究员,就医网咨询专家。从事医疗工作50年,曾获世界华人知名医家卓越金奖等多项世界级荣誉,其业绩被载入美国名人书局出版的《世界名中医》及《世界传统医学大系?当代杰出人物》教课书版。

现代社会虽然医学发展迅速,检测手段先进,但仍有部分病检查不出来,这部分检查不出来的病称为亚健康。亚健康多是生活方式病,是人们生活的大敌,与养生息息相关,从而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成为人们生活之余不可不谈的时尚与追求。然而大多数人不懂医学,养生难得其法,所以王坤山教授为世人著得《黄帝内经养生手册》,以提供解决之法。

作为中医养生文化源头的《黄帝内经》流传几千年至今,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王教授从医50多年来,不断研究如何将中西医的独到之处有机融合为一种治疗体系。他坦言:“中医和西医就像齐驱并驾的两辆马车,中医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从整体的角度辨证论治;西医则以现代的检测手段,以局部病症为针对性的治疗。二者各有利弊,缺一不可。”为探询王教授书中的奥妙,《甲壳虫》特地采访了王教授本人来做出解答。

甲壳虫:《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之作,其中汇集了数代祖先的聪明才智。您在研读其中内容时都发现了哪些奥妙呢?

王坤山:《黄帝内经》不仅是中医的经典著作,同样也是一部关于天地宇宙,生命生长,繁殖发育,地理气象,医药养生,中国文化等诸多学科的经典。其内容博大精

深,其中的奥妙我认为是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如养生与医学、地理气象、心理学、哲学、中国文化等等。

就中医来讲,学好中医理论的同时还要涉猎以上等诸多学科知识才能成为好的医师。

甲壳虫:养生是很多人追求的时尚,请您简单叙述养生的诀窍好吗?

王坤山:养生其实很简单,不需要太大的学问和太深的文化,需要的是做到“天人相应,恬淡虚无,饮食有节,营养均衡,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动静结合,琴棋书画,各选其宜。”

甲壳虫:您书中说的“天人合一”是指什么呢?

王坤山:天人合一是《内经》中所指的“天人相应”学说。《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认为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才能健康长寿。

甲壳虫:曾听说酸甜苦辣咸五味会影响五脏,您对此有何看法?具体的对应顺序是什么?

王坤山:所谓五味,《黄帝内经?素问》记载:“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五味过于偏颇会伤身。如《黄帝内经》

有:“味过于酸……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在味为酸,酸伤筋,辛胜酸;苦伤气,咸胜苦;甘伤肉,酸胜甘;辛伤皮毛,苦胜辛;咸伤血,甘胜咸。”这些是从五行相克的角度来讲五味对身体的伤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五味”要求不是太严格,需要的是不要太偏颇就可以了。

甲壳虫:为什么说体质不重要,而阴阳平衡更重要?运动健身与“天人合一”是否有冲突?

王坤山:人的体质再怎么强壮,失去阴阳平衡也会生病,甚至会死

亡。阴阳是生命源:《内经》:“阴阳者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自然界万物都必须以阴阳为根本,因为阴阳发展的根本规律和总纲领,是生命变化的根源,是生死转化的本质和动力。只有掌握阴阳变化规律,顺应其规律,人体才能够维持正常的运转“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运动作为健身养生的重要方法,与天人合一没有冲突。但运动要符合“天人相应”,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切勿过量,才能真正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

《内经》中天人相应的思想内涵

人的自然属性是说人作为自然界的一员,要服从于自然界变化的总体规律,或者说人类的进化一定要符合自然界的进化的速度和规律,这就是天人相应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说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每时每刻都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人气与自然之气是息息相通的。《素问·生气通天论》:“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说明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是生命之根本。《灵枢·邪客篇》也说:“人与天地相应也。”即人的生活要适应天地自然界的变化,“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以顺应自然,故天地人是密切相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此处更强调全方位人际关系的和谐相处,上养天气来养护头颅,顺应地气以养护双脚,情感和谐相处,要调五志以养五脏才能调养五脏之气“怡悦情志”。 天人相应是指天、地、人三者协调,包括周边一切环境,即包括自然界气候变化,阳光雨露,风力湿度,也包括紫外线等射线,如气候骤变,严寒酷暑,久旱无雨,阴雨连绵;南方的冻雨,北方的特大风雪灾害等。如2010年南方五省市酷暑干旱,水库干涸,草木枯萎,对人的生活条件造成极大的危害,这种自然灾害导致了人民多病,牲畜死亡,这是自然环境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是天人不相应的具体表现。再如由于工业发展,排放的有毒气体及温室气体,汽车尾气的排放,有机环境的改变,空气污染。 另外由于战争、地质变动等自然灾害,地震大患之后必有大疫。《内经》对气候变化有很明确的认识,认为“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若“无萌则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露不精(晴),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说明正常的天气是阳光明媚,天体自然之气转动生息无穷尽的,蕴藏着万物发展之生机,若“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若天气异常变化,贼风暴雨频作,则阴霾晦暗四起,昼不见日,夜不见星,这是自然界阴阳失序,天地之气升降失常,阳气者闭塞不升,阴气混浊不降,造成天地之气混浊不清,遮阻光明,影响植物生命之源,即是参天大树也难免枯槁死亡,对人体也是极大的灾害,此乃是人与自然不相应也。这种思想观点是永恒的而且贯彻《内经》的始终。如《素问》的前五篇,均以人与自然的变化对人体影响为主体,如《上古天真论》中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法于阴阳”即根据天地自然变化规律进行调养身体,又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如《四气调神大论》是以四时气候变化为依据进行养生防病,故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生气通天论》:“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说明适应苍天之气,则精神意志

天人相应的四时规律

天人相应的四时规律 *导读:在先秦诸子的典籍中,记载了很多有关顺应自然养生的思想萌芽,及至《内经》时期,对其进行了系统总结。在天人相应 在先秦诸子的典籍中,记载了很多有关顺应自然养生的思想萌芽,及至《内经》时期,对其进行了系统总结。在天人相应学说的指导下,《内经》从医学角度讨论了养生问题,并以四时五脏阴阳为理论基础,深刻地论述了四时养生的作用。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故四时养生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受四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气候变化的影响,于是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样随时影响人体。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皮肉筋骨脉等组织的机能活动与季节变化息息相关。古人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上创造了科学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四时阴阳规律是万物由生而死,由始而终的根本法则,顺应它,就会健康无病;违背它,就会患病夭折。因此,根据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加以调摄,即所谓顺时气而

善天和,就能预防疾病的发生,延长寿命的时限。 现代科学研究认为,春夏秋冬,四时交替,太阳升落,月落盈亏,暮去朝来,花开花谢世界万物都在按自己的规律不停地运动着。各种生物也随着季节,昼夜地循环交替显示出节律周期,这个定时节律称为生物钟。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活动与自然界的时间过程的周期变动是同步的、统一的。顺应这种四时阴阳消长节律进行养生,就能保持体内外阴阳气的协调,使人体机能正常同步进行。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三月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秋三月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即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要养收气,冬养藏气。人体生命活动的四时变化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与自然界变化运动相一致。不仅如此,昼夜变化节律也与四时相应,《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指出: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其变化的道理同四季变迁规律一样,人体内的阴阳之气在一日中变化表现为生、长、收、藏。《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平旦人生气,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夜半人气入藏。这说

第三节五行学说

第三节五行学说 《郭进朝录入文本》一,五行的概括: 1.阴阳五行学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生克制化乘存的规律, 2.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维, 3.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木、火、土、金、水五种事物所构成, 4.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 5.都是在这五种物质不断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6.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应用于中医学, 7.用以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 体表与内脏的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 8.五行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 9.所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0.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 二,五行的概念: 1,五行的基本概念: ①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 ②五行中是“五”宇宙本原之气分化的构成宇宙万物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③“行”指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 ○4五行最初的涵义与五材有关,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或基本元素, 三,五行的特性: 1.五行特性,是古人在长期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接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 2.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 3.用以识别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 ①“木日曲直”曲,屈也。直,伸也, 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屈能伸的特性, ②“火日炎上”炎,是楚烧,炎热光明之意:上,是上升,炎上

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 ③“土庄稼穑”爱通归,稼,种植植物谷物,穡收获谷物, 稼穡泛指人类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 ○4“金曰从革”:从,顺从、服从; 革,革除、改革、变革。金具有能柔能刚、 —变革、肃杀的特性。金代表固体的性能, ○5“水曰润下”:润,湿润;下,向下。 水代表冻结含藏之意,水具有滋润、就下、闭藏的特性。四,事物的现象和归类: 1,依据五行各自的归类,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归类, 2,从而构建了五行系统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方法, 3,主要取像比类法和推演络绛法着两种, ①取像比类法:“取像”即是从事物的形象 【形态、作用、性质】由找出能反映本质特有征象, “比类”即是五行各自抽象属性为基准, 与某种事物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类 ②推演经络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推弹归纳其他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4,中医学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以五行为中心, 以空间结构的五个方位, 时间的结构四时或五季, 人体的五脏结构为基本根架, 5,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 按其属性进行归类 6,从而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 7,形成了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 8,用以说明人体一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五,五行学的基本内容: 1,五行学说有两种结构模式: ①一是对等的相生相克模式,简称“相生相克”模式

天人相应

天人相应,注意季节特点 中医学认为,四季气候对人的影响不能忽视,脾胃疾病存在鲜明的季节特点。因此在春夏之交季节变换之际,应当注意及时调整作息时间和衣着,做到“天人相应”。 春夏之交温暖多风,虽然气候已逐渐变暖甚至炎热,但也会受到突如其来的风雨变化而着凉受寒,而寒气又十分容易直中脾胃,使之产生胃脘痛和腹泻。因此,即使是在气候逐渐变暖的情况下,对胃部做好必要的保暖工作是重要的,所谓“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就是提醒我们要逐渐地减少衣着,对有脾胃疾病的患者来说更应如此。 规律生活,注意劳逸结合 春夏之交,日长夜短开始明显,天亮得越来越早。中医学对长夏来临之前如何注意规律的生活有很多 论述。因为白天越来越长,人们容易过度劳作,对人的气血阴阳等正气会产生不良后果。如中医传统的五劳七伤(久视伤血,久坐伤骨,久行伤筋,久卧伤气等)讲的就是这些道理。而脾胃病患者大多存在脾胃

气血亏虚和阴阳失调、气机逆乱等病理因素,要注意生活调养,以保护正气。 五劳七伤不仅指白天,晚上也要注意,熬夜应当避免。这不仅因为夜间工作与白天相比更加伤神劳血,同时也因为昼夜的变化对人的胃肠功能也存在着显 著的影响。夜间工作与白天相比更加伤神劳血,同时也因为昼夜的变化对人的胃肠功能也存在着显著的 影响。夜间工作过晚会使胃肠的神经内分泌失调,产生一系列的胃脘不通、消化不良、嗳气等症状。所以应顺应睡眠、清醒的自然规律,使人体通过合理的睡眠在体能上得到补充,有利于对胃肠免疫和动力等功能的恢复,迎接对人体消耗更大的长夏到来作好充分准备。 饮食调摄,注意脾胃保养 春夏之交,既有春季的特点,又有初夏的特征。因为这个季节阶段气候变化比较明显,通过饮食调摄,从而达到脾胃保养十分重要。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饮食易软而易消化;餐次和餐量宜合理;食宜清淡,少吃辛辣重味及煎烤腌熏食品;忌沸汤、冷饮;戒除酗酒、吸烟之陋习,忌食浓茶浓咖啡。

天人相应补泻有则

27 祖国医学的发掘,揭示了众多“天人相应”的人体自然节律,在此系统观指导下的时辰治疗,就是着眼于人体阴·阳消长的昼夜节律变化,合理地择时施药,从而提高药效的方法。《内经》中“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的记述,即提出了治疗上的时间性。 1 时辰治疗的理论基础 祖国医学就正常调节生理活动以适应外界环 境的周期性变化有许多精辟论述,与近代“生物钟”学说不谋而合。如“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理论认为,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疾病的发生和转归与太阳的运转、月球的盈虚、昼夜季节的变化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时间上表现出明显的节律性。如“朝则人气始生,日中人气长,夕则人气始衰,夜半人气入脏”,即体现了一天之中人体阴阳盛衰的昼夜节律变化。《灵枢·营卫生会》则阐述了一日之中营卫的周期性运动规律。《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还提到一年之中“气”的周期性运动规律等。这些在“天人相应”观指导下与“生物钟”学说相似的人体正常生理节律的阐述,为临床时辰治疗提出了理论依据。 关于时辰治疗早在《内经》中就有吐会于“日未出吐之”的记载,并指出“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说明违反时间规律治病会给病带来危险,强调了时辰治疗的重要性。《神农本草经》亦提出“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服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即提出服药时辰还应同病而异。《素问·刺疟篇》说:“凡治疟先食,如食倾乃可治,过之则失时也”,是公认的时辰准则。由此可以看出,在古代就注意了治疗与时辰的关系。 后世医家继承发挥《内经》“天人相应”的系统思想,提出了大量择时治疗之法则。仲景根据季节更迭与五脏虚实的关系,提出了“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等论点。刘完素等极力主张吐药宜于平旦时服用;李臬等倡导益气升阳药、发汗解表药宜 于午前服用;张隐庵认为泻下药宜于日晡时服用;朱丹溪悟得“月生无泻,月荡无补,日部空无治”等因天气而调气血法则,从而为中医时辰治疗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2 时辰治疗的机理探讨 2.1 与人体阴阳消长相应 祖国医学提出“顺天之 时,而病可与期”的按时辩证施治原则,并发现机体 阴盛阳衰与昼夜之更的节律变化,对疾病及药效的发挥,有着重要影响。昼夜之更,日升日落,人体的阴阳消长规律更是“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重,日西而阳气衰”,昼夜阴阳之变,子时一阳生,卯时阳与阴平。平旦至日中人体阳气渐升,以激发功能,故温补助阳药多宜在清晨或午前服用,而以寅末卯初为佳,“使人阳气易达故也”。午时一阳生,酉时阴与阳均,入夜则阳气始衰,需阴气以抑制,故滋阴养血药多宜在午后或入夜服用。清热泻火药多宜在午后阳气始衰、一阳初生之际进之较好。若能掌握自然之机,即可“因时而补宜为力”。 2.2 与人体经气运行相符 人体经脉中气血运行,在一日之中各有极盛和极衰的时间。如“营卫之气平旦由阴分出阳分,行阴二十五度,入夜则由阳分进入阴分,行阳二十五度”。一般而言,水湿之邪多留于阳分,气分,故应于平旦进服行气利水之剂,借营卫之气行阳之际,人体阳气旺盛,“以药以入”,以助阳行气利水。而清泻阴火、安神之药多入夜服用,以借营卫之气行阴之际,载药直达阴分,敛阳入阴,导神归舍。 2.3 与人体气机升降同步 为提高汗吐下药之疗效,可利用人体气机升降节律择时而服。朱丹溪说:“凡吐药宜升提其气”。刘河间提出:“吐时辰已午前,宜早不宜夜。”清晨正式人体气机上升之际,显然是用吐药最佳时机。午前人体之气浮于肌表、腠理易开、外邪易达,故仲景认为此乃太阳表证欲解之时。李东恒认为:“午前为阳之分,当发汗。”若此时服用发汗透表药,正可借阳气升浮外达之际“从其 天人相应 补泻有则 姚 军 (北票市中医院,辽宁 北票 122100) 摘 要:中医时辰治疗,是以人体生理节律为共同特点,以其择时施药为表现形式,与近代的“生物钟”学说有 许多相吻合之处,故在临床上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关键词:天人相应;时辰治疗的机理探讨;促进人体免疫能力 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09)07- 0027- 02收稿日期:2009-02-21 作者简介:姚军(1961-),男,辽宁北票人,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Law of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and Chinese Time Medicine YAO Jun (Chinese medical hospital of Beipiao City,Beipiao 122100,Liaoning,China)Abstract :The time medicine treat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is based on the human body as a common feature of circadian rhythms, their timing for the performance of application forms, and modern "clock" theory that many of the match, it has a clinical role should not be underestimated. Key words :nature accordingly; mechanism of the treatment time; to promote the body's immune capacity

各家学说简答论述总结

各家学说简答论述总结 一,简述张子和的攻下思想 1,凡下行者皆下法也,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 2,有邪实的存在就应用下法,下之则壅碍得夺,重积得减而气血流通,胜于服补药;“陈莝去而肠胃洁,症瘕尽而营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 3,吐法与下法目的一致,惟邪气部位与选用药物有别,张氏的下法主要适用于中下二焦的各种实证; 4,攻下之剂,承气汤、陷胸汤、十枣汤、八正散、茵陈蒿汤、五苓散等40余种,根据不同的邪实投以寒下,温下,峻下,缓下之剂; 5,张氏使用下法,常与吐法前后连用; 6,攻下药,按其性之不同,分为寒、微寒、大寒、温、热、凉、平等7大类,谨慎用药,药物毒性,大黄通九窍,利大小便,除五脏六腑积热,为常用攻下药之一; 7,张氏提出根据不同病情的轻重缓急,而采用不同剂型,急则用汤,缓则用丸,或以汤送丸,量病之微甚,中病即止,不必尽剂而过生愆。 二,(1)结合原文,谈谈张介宾的温补学说 张氏认为“阴阳之理,原自互根,彼此相须,缺一不可,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强调阴阳互根互用,但张氏在论述阴阳为命之所系的同时,又特别强调阳气的主导地位,“阳为阴之主”。 并在《大宝论》中,以形气、寒热、水火三个方面来形容阳气的重要性。形气之辨是以躯体和功能的关系上看阳气的重要性;水火之辨是从太极生命的起源来阐明水火之性,火占主导地位;寒热之辨是从四季变化来说明自然界的各种生机都以阳气为主宰。 所以张氏提出“得阳者生,失阳者死”,得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结论,并提出“阳非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用药尚温补,创制大补元阴元阳之方,并极力反对朱丹溪“阳常有余”的观点和多用苦寒药。 (2)以左归丸、右归丸为例,谈一谈张介宾的温补理论 张氏重视阴和阳在生命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强调阴阳相须,互根互用。缺一不可。治病求本,将阴阳诸病变责之并具水火的命门,提出“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精中生气,气中生精”的用药指导思想,在六味地黄丸和仲景八味丸的基础上,减泄利添滋补,创立大补真阴真阳之方,即左归丸、右归丸 左归丸在三补基础上,加龟板胶、枸杞,滋肾水、填肾精,稍加鹿角胶、菟丝子温肾中真阳,再加川牛膝引诸药下达命门,全方“滋阴补肾,使肾精得归其原”; 右归丸在三补之上,加附子、肉桂、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大补真阳,稍加当归、枸杞滋阴,全方“温阳补肾,使元阳得归其原”,两方均体现张氏阴阳互补,使阴阳互根,精气互生,水火互济的温补理论 (3)谈一下张介宾对中风的认识 张氏认为中风病本质为内伤里证,非外之风邪引起,甚至提倡将中风更名为“非风”,以显此病本质,其病因为内伤积损,发病之本为真阴亏虚,病机为气阴双亏,阳气暴脱,阴阳相失,病性为虚或本虚标实,张氏在治法上首推补虚,以培补元气为主,在急性期,若无痰气阻塞,须急以大剂参附峻补元气,在辩证用补肾或补脾培其本,张氏极力反对滥用痰药,对

天人相应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环球中医药2015年7月第8卷第7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ly 2015,Vol.8,No.7807  四理论探讨四 作者单位:056001 河北省邯郸市第二医院中医科(王振海);河 北工程大学文学院(王蕾) 作者简介:王振海(1950-),大专,副主任医师三研究方向:天 人相应思想理论和中医临床三E?mail:wang_zhenhai@https://www.360docs.net/doc/c89567129.html, 天人相应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王振海 王蕾 【摘要】 针对有关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存在着 天人相应” 天人合一”和 整体观”表述上的混乱,从 天人相应”一语的语源, 天人相应”与 天人合一”的联系与区别, 天人相应”与整体观,新老中医药专家学者的论证,现代科学的研究,及便于当代理解二把握和传承二交流等几个方面出发,认为应把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表述为 天人相应”思想三 【关键词】 中医药学; 理论基础; 天人相应; 天人合一; 天人相分; 黄帝内经; 整体观 【中图分类号】 R22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5.07.012 Correspondence of human bod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theory w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guiding ideology of TCM WANG Zhen?hai ,WANG Lei.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No.2hospital in Handan ,Handan 056001,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WANG Zhen?hai ,E?mail :wang_zhenhai@https://www.360docs.net/doc/c89567129.html, 【Abstract 】 This paper concluded that correspondence of human bod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theory w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guiding ide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due to the following reasons:the etymology of correspondence of human bod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theory,difference and connection between theory of correspondence of human bod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and theory of man was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theory of correspondence of human bod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and holism,demonstrations of young and old Chinese medicine scholars,modern scientific researches,and the convenience in understanding,inheritance and communication based on the confusion state of TCM guiding ideology descriptions such as correspondence of human bod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man was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and holism. 【Key words 】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etical basis; Correspondence of human bod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Man was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 Separation of nature and man; Inner Canon of Huangdi; Holism 有关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存在着 整体观” 天人相应”和 天人合一”表述上的混乱三表述上的不一致,反映了理论上的不明确三而 理论上的不明确,必然导致人们对中医认识理解上 的困惑三笔者认为,应把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 思想表述为天人相应思想三 1 天人相应的语源 ‘黄帝内经“没有明确记载 天人合一”一词,而 是从生命和医学角度择取二倡导了 人与日月相应” 人与天地相参”的天人相应思想, 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经历了 应于人” 验于今”的实践检验,从而为中医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三2 天人相应与天人合一的联系与区别2.1 对 天”的含义不同天人合一说的天,有多重含义,众说纷纭三有一义说,认为 天”即大自然(季羡林);二义说,认为 天”一指有意志的天神,一指自然的天体(王明);三义说,以张岱年二宋志明为代表,张岱年认为 天”一指最高主宰,二指广大自然,三指最高原理三宋志明说 天有主宰二自然二义理三种涵义”;四义说,

中医各家学说重点

1,孙思邈对方剂学的贡献包括哪些方面。 答:1,集方剂之大成(历代医家经方,验方;明间验方,秘方;道教,少数名族方;国外医学传统方药)2,化载发展古方(仲景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小建中汤)3,组方配伍特点(“大而有法,杂而有方”)4,剂型多样化(汤剂,药酒)。 2,试述钱乙遣方用药的特点与后世的影响。 答:一,用药务求柔润;二,力戒呆补峻功;三,注意升降气机;四,善于化载古方;五;创造简便成药。钱乙的五脏辩证为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所推崇;注重调理小儿脾胃的论点对李杲有启发;其创造的地黄丸则为薛己,赵献可效仿;其治疗小儿外感热病神昏惊厥,注意清凉解毒,芳香开窍等法,为清代温病学家所采纳。 3,试述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的学术观点。 答:刘完素对风燥湿寒诸气与火热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六气皆能化火之说。他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皆能化热生火,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湿燥寒的原因之一。既然风湿燥寒于火热皆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风湿燥寒诸气为病皆可化生火热。而火热为病又可产生风湿燥寒诸证,六气之中,火热即成为中心。 4,刘完素对火热病症的治疗有何发展。 刘氏对外感火热病证,主要分表证,表里同病和里证进行治疗。一,表证:主张以辛凉或甘寒之剂以解热,用“甘草,滑石,葱鼓等发散甚妙”,如:凉隔散,天水散;二,表里同病:刘氏对半表半里的病证,治法甚多,而悉以宣通沸热郁结为主,如大小柴胡汤,防风通圣散;三,里证:若表证已解,而里热郁结,汗出而热不退者,即可应用下法,如承气汤,黄连解毒汤。 5,张元素对药物的研究表现在哪些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什么? 一,升降沉浮。二,制定药类法象。三,阐发苦欲补泻。四,创药物归经报使。无,六气内淫制方大法。六,用药要旨。突出成就。创药物归经和药物报使。 6,张元素治疗脾胃的主导思想是什么,其确定的治脾胃的原则是什么? 扶养脾胃“养正积自除” 7,简诉张氏的枳术丸和仲景的枳术汤的区别? 答:针对老幼虚弱、脾胃不足、饮食不消之证,张元素把仲景枳术汤化裁为枳术丸治之。原方枳实用量重于白术,以消化水饮为主,兼顾脾胃;而张氏的枳术丸中白术用量重于枳实,补养脾胃为主,兼治痞消食。即“先补其虚,而后化其所伤”。“白术者,本意不取其食速化,但令人胃气强实,不复伤也”。方中配荷叶芬芳升清,以之裹烧,又用米饭为丸,与白术协力,则更增强滋养胃气之功,枳术丸充分体现了张氏养正积自除的主导思想。 8,李杲脾胃论的后世的影响? 答:首先专题研究脏腑学说之先河,此后便形成了补土派。主张以补脾,升阳,扶正为主,增强体质的治疗思想。一,为后世温补学派之肇始,影响了明代薛己,李中梓,张介宾;二,丹溪为滋阴派,治疗杂病极重胃气,受李杲影响:三,明代外科学家陈实功治疗外科兼重视脾胃,饮食调养“诸疮全赖脾土”:四,清代叶天士,接受李杲,增加养胃阴,使脾胃学更加完善。 9,试诉阳有余阴不足,相火论的主要内容? 阳有余阴不足:一,人之阴阳动静,动多静少;二,人之生长衰老,阴精难成易亏;三,人之情欲无涯,相火易夺阴精。相火论:相火为生命之动力,相火妄动则为贼邪。 10,丹溪治疗痰证,郁证有何独特见解和用药特点? 丹溪认为痰证病机与脾胃和气郁有着密切联系,提出了百病兼痰的著名观点,治痰善用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法。以二陈汤为治疗基本方。丹溪认为郁证病机为气血瘀滞,接受李杲脾胃为升降之枢的观点,认为“反郁皆在中焦”创作越鞠丸统治诸郁证。治郁重在调气,常用

内经的天道观及天人关系

《内经》的天道观及天人关系 【摘要】《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对中医学有深刻影响,同时《内经》又是古代自然哲学著作,其天道观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为早期中医学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又有历史局限性,其唯物主义观点也是不彻底的.整理《内经》天道观,吸取其合理成分,对指导养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内经天道观天人关系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为汇集众多医家论述而成,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内经》又是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著作,其根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经》原封不动地引入了自然哲学的概念和原理,如阴阳五行学说,原气论.阴阳五行的内涵与哲学概念一样,没有特殊规定,因而在中医学中阴阳五行的外延大得几乎没有边际,五行生克原理与哲学也完全一样.尤为重要的是:《内经》移植这些哲学概念与原理,不仅对医学认识起指导作用,还起证明作用.二是自然哲学原理引入中医学后,对许多生理病理现象的解释不是以事实观察为基础进行归纳和分析,而是以自然哲学原理直接推演和解释,对临床新的现象视而不见,也不必深入寻求新的具体认识,这样《内经》既是中医学最高理论,也是最终理论. 古代一些学者也将《内经》视为医学与哲学双重著作,宋.林亿认为《内经》为“黄帝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惜乎唐令列之医学,付之执技之

流,而荐绅先生罕言之”;“以之治身,可以消患于未兆,施于有政,可以广生于无穷.”(《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这样抬举《内经》,不但是医学著作,更是治国之策了。 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文化空前繁荣时期,诸子百家兴起,宣扬各自的观点,在学术争鸣中关于天道观的争论成为先秦哲学中一个中心问题,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子等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先秦哲学史也主要是透过天道观来分析各家的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倾向的,成书于春秋至西汉时期的《内经》也论述自己的天道观。 天道观是关于天地万物生成变化原理的观念,不同于世界观,其范畴比世界观小,古人尚没有近代哲学家表述的世界观,《内经》对于天地万物生成原理论述分散在各篇中,但轮廓还是清晰的,1天地是朴素的万物之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天地本身并无神秘,上者为天,下者为地.2天地的形成是物质性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地,清净光明者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天地是一种客观存在,其形成是由于阴阳;3万物生成变化是阴阳矛盾的结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段经文说明阴阳运动规律是天地间最根本的规律,也是万物生成变化极精神活动产生原因,是万物分类的方法;4反对天地有知鬼神观念.《素问·五脏别论》明确指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 总结上述观点,可以看出《内经》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朴素的客观

阐述天人相应学说四时养生方法的内容

阐述天人相应学说四时养生方法的内容 摘要:阐明天人相应四时养生在我们日常养生保健活动中具有重要指导性作用。人类生活于天地之间,生命活动规律与自然规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在养生保健时不仅要“顺乎自然”,更重要的是掌握其规律,按自然规律去保健养生。本文详细阐述了天人相应四时养生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四时变化以制定更有利于我们健康的养生计划。 关键词:天人相应四时养生四时变化保健 人生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乃“天人相应”的思想。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人生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四时养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从而达到养生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一、四时变化与人体的关系 四季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客观自然条件而生存,而是要顺应四时的变化以调摄人体,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盛、经络通达、情志舒畅的养生保健目的。 1、1 四时与情志 人的情志变化是与四时变化密切相关的。所以《素问》有“四气调神”之论。《黄帝内经直解》指出:“四气调神者,随着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这就明确告诉人们,调摄精神,要遵照自然界生长收藏的变化规律,才能达到阴阳的相对平衡。 1、2 四时与气血 《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津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天暑腠理开故汗出……无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这说明,春夏阳气发泄,气血易趋向于表,故皮肤松弛,疏泄多汗等;秋冬阳气收藏,气血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溺等。 1、3 四时与脏腑经络 自然界四时阴阳与人体五脏在生理和病理上有密切关系。故《内经》有“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脾旺于长夏”、“肺旺于秋”,“肾旺于冬”之治。《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又指出:“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说明经气运行随季节而发生变化。所以,要根据四时变化,五行生克制化之规律,保养五脏,进行针灸保健治疗。 1、4 四时与发病 四时气候有异,每一季节各有不同特点,因此除了一般疾病外,还有些季节性多发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此外,某些慢性宿疾,往往与季节变化

如何理解天人相应

如何理解天人相应 中医学(针灸方向七年制)刘俊 2009023082 精气是宇宙的本原,宇宙是一个万物相通的有机整体;人类作为宇宙万物之一,亦由精气构成。精气作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联系,使他们成为一个整体。这一由无形之气把整个宇宙万物练习成一个整体的认识,实际就是《庄子.天下》所谓的“天地一体”的观点。人为宇宙万物之一,处于天地气交中,故也为这个整体的一部分,通过气的中介作用,人与天地万物的变化息息相通。如《灵枢.岁露论》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岁月相应也。”此为天人相应一也。 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由阴阳二气对立统一。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又,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人体的所有脏腑经络形体组织,既是有机联系的,又都可以根据其部位、功能划分为阴阳两部分。《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就人体而言,脏腑形体分为阴阳: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属阴……五脏属里,故为阴;六腑属表,故为阳。经络系统也分阴阳:属腑而行于肢体外侧面的为阳经,属脏而行于肢体内侧面的为阴经。由上可知:人体脏腑经络形体组织结构无不包含阴阳,与宇宙之阴阳相互交融,合而为一。 研究木火土金水的五行学说更是深刻的体现了这一点。一般认为“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又,

肝属木,由于肝合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因此推演络绎胆、筋、爪、目皆属于木;同理:心、小肠、脉、面、舌皆与火有关;脾、胃、肌肉、唇、口皆与土有关;肺、大肠、皮肤、毛发、鼻与金有关;肾、膀胱、发、耳、二阴与水有关。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生理现象,按其属性进行归纳,从而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说明了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除精气、阴阳、五行外,更有一系列现象表明天人相应。中医学将天人相应思想贯穿于治疗原则、治疗手段等各个方面。“三因制宜”是天人相应主导思想的典型反映。揭示出天人相应论的另一深刻内涵在于:人与天相应,既包括群体共同的生理、病理与天相应也包括个体特殊的生理、病理与天相应。 人体的脏腑功能与四季相应:《素问.六节藏象论》:“肝者通于春,心者通于夏,肺者通于秋,肾者通于冬。”(脾通于长夏)由此可知,人体的五脏与四季相应。人体的生理功能与月节律相应:人体朔日气血相对虚弱,望日较为充盈。所以人体的生理功能与月节律的周期性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体的生理功能与日节律相应:《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阳气者,一旦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说明人体内阳气与日节律的周期性变化有关。 人体的疾病易感性与季节有关。如《内经.厥论》:“春夏则阳气多而阴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说明自然界四节气候变化,人

各家学说(考试答案)

1,孙思邈对方剂学的贡献包括哪些方面? 答:1.集方剂学之大成;2.化裁发展古方;3组方配伍特色:“大而有法、杂而有方”,运用“反用”和“激用”法;4.多种剂型的运用。 2.试述钱乙遣方用药的特点与对后世的影响? 答:1.用药务求柔润;2.力戒呆补峻攻;3.注意升降气机;4.善于化裁古方;5.创制简便成药。钱氏的五脏辩证为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所推崇;注重调理小儿脾胃的论点对李杲有启发;其创制的地黄丸则为薛己、赵献可效法;其治疗小儿外感热病神昏惊厥,注重清凉解毒、芳香开窍等法,为清代温病学派所采纳。 3.刘完素对火热病证的治疗有何发展? 答:刘氏对外感火热病证,主要分表证、表里同病和里证进行治疗。1.表证:主张以辛凉或甘寒之剂以解表;2.表里同病:刘氏对半表半里的病证,治法甚多,而悉以宣通佛热郁结为主;3.里证:若表证已解,而里证郁结,汗出而热不退者,即可应用下法。 4.李杲的脾胃学说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答:首开专题研究脏腑学说之先河,此后便形成了补土一派。主张以补脾、升阳、扶正为主,增强体质的治疗思想。1.为后世温补学派之肇始,影响了明代薛己、张介宾等;2.丹溪为滋阴派,治疗杂病极重胃气,受李杲影响;3.明代外科学陈实功治疗外科兼重视脾胃,饮食调养,受李杲影响; 4.清代叶天士接受李杲,增加养胃阴,使脾胃学说更完善。 5.丹溪治疗痰证、郁证有何独特见解和用药经验? 答:丹溪认为痰证病机与脾虚和气郁有密切联系,提出了百病兼痰的著名观点,治痰善用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法。以二陈汤为治痰基本方。丹溪认为郁证病机为气血郁滞,接受李杲脾胃为升降之枢的观点,认为“凡郁皆在中焦”,创制越鞠丸统治郁证。治郁重在调气,常用苍术、香附。川芎。 6.试比较东垣所论之阴火与丹溪所言妄动之相火有何区别和联系? 答:东垣所称“阴火”之阴,意为火由内伤而来,其病机关键是气与火的关系失调,“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产生阴火。丹溪所言相火妄动,是指人体功能过于亢奋的一种病理状态,它能耗损阴精、损伤元气,对人体危害甚大。其主要原因是人之“情欲无涯”。 7.繆希雍论治脾胃的特点及用药经验有哪些? 答:治疗脾胃虚证,繆氏善用甘平柔润之剂,把人参、茯苓、山药、扁豆、芡实等,作为“补脾胃之上药”,并创制了名方资生丸、肥儿丸。繆氏将脾胃虚证分而治之,对脾胃关系较为重视。除此,最具有特色是善补脾阴。 8.试析繆希雍“治吐血之要法”之理? 答:1.宜行血不宜止血:失血皆源于血不循经,是由于“气逆上壅”,壅者宜行、逆者宜降,行血降气为治本之法;见血止血,虽可暂时收效,然而易致瘀滞。2.宜补肝不宜伐肝:吐血者,肝脏失职而不能藏血,养肝则肝气平而血有所归,伐之则肝虚不能藏血,血愈不止,故当顺其性而治之,补肝则滋柔气平、血有所藏,养阴以制亢阳。3.宜降气不宜降火:此法一则治气以降火,使气调火平、血得循经;二则可免致脾胃损伤。 9.简述叶氏对温病学的主要贡献及对后世的影响? 答:叶氏是著名的温病学家,他揭示了外感温病的演变规律,系统阐述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并为温病三焦辩治理论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察舌验齿、辩斑疹白培等方法,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开创了温病学说的新纪元。 10.试述叶氏的胃阴学说? 答:叶氏主张脾胃分治,提出了“胃喜润恶燥”的观点,非常重视胃阴的作用,并倡导以甘平或甘凉濡润为主的濡养胃阴之法。本仲景麦门冬汤之意化裁,喜用沙参、麦冬、石斛、扁豆、山药、粳米、甘草之类。弥补了东垣脾胃学说的不足。 11.试述王清任对中风本源的认识及治疗经验? 答:王氏认为中风本源在于元气损伤。元气亏虚,推动无力,其血必瘀。论治中风以大补元气、兼以活血通络,其代表方补阳还五汤是治疗半身不遂和痿症的名方。本方重用黄芪、少佐归尾、赤芍、桃仁、红花、川芎、地龙补气活血同用,意在使气旺血行,络通瘀除。 12.运用汗法宜忌? 答:“因时因地、因人因脉、辨证论治”,“中病则止、不必尽剂”,“微之发汗、不可汗出太过”。13.试述张介宾阴阳互济法及其临床运用经验? 答:理论依据—阴阳互根,“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阴中求阳:右归丸,阳中求阴:左归丸,阴阳互求:熟地、人参同用。 14.试述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的学术观点。 答:刘氏认为在六气之中,火热之气与风湿燥寒关系密切,往往相兼为病,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过程中皆能化生火热.在疾病过程中,火热又常常成为风湿燥寒的后期转归,火热病机成为六气病机的中心,从而形成了六气火化的学术观点..论点有:火热与风的同化,风木在运气学说为同化之属,木同风化,木能生火,故风能同化为火.火热与湿的同化:湿邪久郁,不得宣化,在一定条件下,可化为火热,即刘

中医天人相应观与日常生活

中医天人相应观与日常生活 导读:说起中医便会不自觉想到把脉、开方、中药、针灸、拔罐等等医学治疗的画面。说起中医之道,有中医基础知识的人们大概会联想到中医遵循的规则——天人相应观、阴阳与五行之道等。而要说日常生活中蕴含的中医之道呢?来看看山西中医学院薛芳芸教授给大家作何讲解吧。医道是中国文化最集中的体现,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等观念在医道中无不尽其所极地铺设张扬。老百姓可能不大明白什么是天人相应,什么是阴阳五行,为什么喝菊花茶可以败火等原理,但千百年来中国的百姓都因循着古训生活,用古话说,叫做“日用而不知”。遵循大道至简、道法自然的原则,本期文章我们从天人相应观出发,列举日常生活的一些具体事例,让人们从中参悟中医之道,体悟中医之理,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运用中医。播放GIF《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天人相应,指的是人和自然之间相感应、相适应、相顺应。中医学里有这样的比喻:天有阴阳,人有脏腑;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地有江河,人有经络。古人认为,大自然是人类的父母,大自然中有什么,人的身体里就有什么,所以大自然日月星辰的运动节律,也就是人体和生物体内生理、病理的时间节律根源。晨起排便与昼夜节律很多人都习惯晨起排便,

这是人体气机的一种自然走势,是人体消化系统的昼夜节律,是生活规律、身体健康的体现。古语称早晨天亮为天门开,那么相对而言,地户也要开。地户在中医里是指魄门,魄门就是肛门。从能量代谢的角度来看,排泄秽物和吃食物,是在和大自然交换能量;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也是在和大自然交换能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的身体之所 以有昼夜节律,是因为地球自转1周的结果。普通感冒七日可愈与周节律张仲景《伤寒论》曰:“太阳病,头痛至7天以上而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普通感冒如果没做治疗,没有发生合并症和并发症,第7天便会痊愈;如果病程延长,要么14d要么21d痊愈,但继发病、并发症不在此列。原因在于,一方面人体本身具有天然的修复力和自愈力;另一方面受7d节律的影响,感冒的自然病程结束了。此外,7d节律是月节律的1/4。月象对地球上江河湖海的影响是不一样的。1个月内,江河湖海的涨潮出现4次强天文潮汐现象,把1个月28d多一点分成4份,1份正好是7d。女性1个 月来1次月经,1个月有1次排卵,这是月球绕地球1周给人打上的烙印。“女子伤春,男子悲秋”与四季节律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生长化收藏,循环往复,这些都是四季节律与年节律的反映。古人云:“女子伤春,男子悲秋。”这是因为女 子属阴,容易跟春天生发的阳气相感,所以在万物生长发育的春季,容易诱发女子对生育本能的冲动,女子容易忧郁或

中医心神学说体用论

中医心神学说体用论 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陈明优 中医心神学说从《内经》开始,就有很多相关的论述,散落在《素问》和《灵枢》各篇,隐藏在藏象学说之中,未能独立而自成体系,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现代心理学在我国的广泛传播,心神的相关理论才重回人们的视野,但其名称却十分混乱:中医心理学、身心病学、心神学说、情志病等不同的,直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范医院设神志病科后,才以神志病学相称。赵永厚教授认为“中医神志病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发扬古代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等手段,研究神、志的本质及神志异常疾病,探寻其生理、病理机制及其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①“以中医‘脑-脏腑-神’之形神统一思想为指导,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神志病创新理论‘体用学说’,即‘脑为神之体,脏腑为神之用,脑与脏腑相通,五脏六腑皆主神,非独心也’,认为中医药防治神志病当‘通过调节相关脏腑功能来调治脑神’。神志病‘体用学说’继承了传统中医理论的合理内涵,同时依据临床实践需要有所创新,将脑与脏腑对神的作用有机结合,更加明确地阐述了神志病的发病机制。”①就此笔者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从体用思维的角度做一系统探讨。 一、中医心神学说的概念

关于心神学说,人们多从“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来进行论证,但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1、神的本义 “神”为会意兼形声,从示从申,申亦声。“申”本义为“交媾”、“生殖”;“示”指“先人序列”,“示”与“申”联合起来表示“繁育众庶的先人”,就是说“神”与生俱来,并携带先人的基因,所以《说文》云:“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 2、神明的含义 《黄帝四经》认为:“道者,神明之原也。神明者,处于度之内而见于度之外者也。处于度之内者,不言而信;见于度之外者,言而不可易也。处于度之内者,静而不可移也;见于度之外者,动而不可化也。静而不移,动而不化,故曰神。神明者,见知之稽也。”② 个人认为:这是对“神明”解释得比较全面,首先道是神明的原动力、源头。说明神是由天地运行、父母而带来的,不是虚无飘渺的;第二神处于人体之内,静而不移,说明神为先天所传不能离开人体;第三神的征象在外可见,动而不化,说明在人的外部征象可以查核到神的活动,但不能从外面进行改变;所以神是可以查核到的,有活动的征象不是无迹可寻。 3、《灵枢?天年篇》的论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