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除简便计算

连除简便计算
连除简便计算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多媒体教学课件

“位置与方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使用范围: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3页

作者:费岭峰

单位:嘉兴市实验小学

撰稿时间:2011年8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43页例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知道并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即是把这个数连续平均分;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即是把这个数一次平均分。两种方式只要平均分成的份数不变,结果也不变”的规律,对“除法性质”有一定的认识。

2.学生能结合除法的运算,合理选择简便方法进行简算,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

“连除的简便计算”是在学生认识了除法及会进行“连除”的计算和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除法意义”的进一步理解和应用,也是除法学习过程中数学思考形成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设计这节内容时,我着重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 规律的得出仅仅通过验证够吗?

作为一节规律探究课的教学,我首先想到是否可以通过“猜想——验证——归纳”的教学模式进行组织教学。然而经过思考发现,虽然作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猜想——验证”有着其重要的价值,但在本节内容的具体实践中,却存在着两大障碍:一是在学生举例验证过程中,由于受所学知识的局限,当出现不能整除时,学生很难作出解释;二是即使学生对a÷b÷c=a÷(b×c)这一规律作出验证并认可,但由于是通过不完全归纳验证得到的,无法推广到对a÷b÷c=a÷c÷b的理解上。因此,我认为,“猜想——验证——归纳”作为探究“连除性质”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合。

2. 理解“连除性质”的支点在哪里?

同样是规律教学,“连除性质”与一般的规律教学(比如“商不变性质”)有着诸多的不同之处。从外在的形式来看,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连除的性质”。教材已经在二、三年级编排了“连除”的相关内容,而且学生已经会用“连除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三下)。应该说,学生对“连除”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感性经验。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应该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探究,更多地应把重心落在对“a÷b÷c与 a÷(b×c)外在形式不同,但结果为什么会相等”的本质意义的理解上。于是寻找理解规律的支点,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数学认识,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了。经过思考,我认为学生对“除法的认识”是深刻理解和把握“连除性质”的支点。“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或几个数),可以等于一个数除以两个数(或几个数)的乘积”,它的本质是“平均分”。对一个数不管是连续地平均分,还是一次性平均分,只要平均分成的份数相同,结果不会改变。

3. 完整地认识“除法性质”有可能吗?

事实上,“连除性质”的内涵是“一个数除以两个自然数的积,等于这个数依次除以积的两个因数”。这一定义说明在“连除的性质”中,既包括了“a÷(b×c)=a÷b ÷c”这一形式,也包括“a÷(b×c)=a÷c÷b”这一形式,根据推论还包括“a÷b ÷c=a÷c÷b”这一形式。从教材的编写来看,因为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似乎突出了对“a÷b÷c=a÷(b×c)”的理解,而有意识地淡化了对“a÷b÷c=a÷c÷b”和“a÷(b×c)=a÷c÷b”这些形式的理解。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是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连除的运算”的背景下来研究“连除性质”的,引导学生在理解“a÷b ÷c=a÷(b×c)”的本质意义的同时,不可避免会碰到对“a÷b÷c=a÷c÷b”的理解。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成为了课堂教学规律拓展的内容,也成为了认识规律逐步完善的过程。因为在认识理解“a÷b÷c=a÷(b×c)”这一规律过程中,注重了从意义层面上来理解,因此引导学生理解“a÷b÷c=a÷c÷b”的道理也就变得并不那么复杂了。

教学过程预设:

一、引入初步感知规律

谈话引入:同学们,数学与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应用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老师今天又带来了几个这样的问题。请看大屏幕——呈现材料一:一共有12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购买树苗共花了1200元。平均每棵树苗多少钱?(课件第3页)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试着做做看吧。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交流。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

一是:1200÷12÷5=100÷5=20元。(理由:1200除以12求出了每个小组买树苗一共花了多少钱;再除以5,就是求出每棵树苗多少钱了。)

二是:1200÷(12×5)=1200÷60=20元。(理由:12乘以5先解决了每个小组共种了多少棵树;再与1200除,也就是求出每棵树苗多少钱了。)

[让学生把两个算式一起反馈后再作交流:是怎样想的?]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一边是用1200连续除以两个数,一边又是用1200除以这两个数的积,结果都等于20。(课件第5页)板书:1200÷12÷5=1200÷(12×5)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你们能解答吗?

呈现材料二:杂货店用480元钱购进了20箱牛奶,每箱6盒。平均每盒牛奶多少元?(课件第4页)

师:请你把算式列出来(不必计算)。

学生独立列式后,反馈:

一是:480÷20÷6。(理由:480除以20求出了每箱牛奶一共花了多少钱;再除以6,就是求出每盒牛奶多少钱了。)

二是:480÷(20×6)。(理由:20乘以6先解决了一共有多少盒牛奶;再与480除,也就是求出每盒牛奶多少钱了。)

学生写出两个算式后,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列出的两个算式,一个是用480连续除以两个数,一个是用480除以这两个数的积。这两个算式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说理。(一是从都能解决同一个问题,二是从结果来判断)

交流后,老师适时板书:480÷20÷6=480÷(20×6)。

二、展开深入理解规律

1.“从式到图”,初步理解式的意义。

(课件第5页)师:刚才我们小朋友从解决问题中发现了,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与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是相等的。那老师写一个算式,你能写出一个与它相等的算式吗?

教师板书:120÷4÷6。

学生尝试写后,反馈得到:120÷(4×6)。

师:你为什么说这两个算式是相等的?

学生可以从结果来说明。老师适时引导: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为什么与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是相等的呢?我们还可以这样来理解。请看大屏幕——引导:(引入到图形分析)。(课件第7页)

师:假如老师用一个长方形来表示120,你能表示出120÷4再÷6的过程吗?请你与同桌交流交流吧。

学生讨论后,全班交流。

请学生说过程,老师用图演示过程。

师:小朋友们在这个长方形上知道了120÷4

÷6的意思,那么120÷(4×6)又表示什么呢?

直接指名回答,老师用图配合演示。(课件第8页)

师: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算式为什么可以相等吗?

指名回答。

小结:这两个算式都是把120元平均分成24份,求每份是多少,所以是可以相等的。在算式中间写上等号。(返回课件第5页)

回到例1、例2,请学生思考:现在你能说说1200÷12÷5与1200÷(12×5)、480÷20÷6与480÷(20×6)这两组算式为什么相等了吗?(课件第6页)指名说理。

2. 总结规律,构建模型.

师:在刚才解决问题和解释算式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这么多的等式。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吗?(让学生思考)

请学生写写相关的算式,再反馈。(指名几位学生后,其他请同桌交流)

师:老师想请你用一个算式来表示这么多的算式,你行吗?

学生自由表示后指名回答,老师板书:a÷b÷c=a÷(b×c).(课件第6页)师:这个字母式的左边表示——?右边表示——?这里的a我们可以表示任何数,b可以表示任何数吗?c呢?

三、运用规律,深化理解

师:这是连除运算中的一个规律,我们可以应用这个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1. 练习: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课件第10页)

400÷25÷4 180÷12÷5

学生完成后反馈交流.(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要这样算?可以这样算吗?)

师:应用这个规律确实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下面的算式你又该怎样算呢?

2. 练习: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课件第11页)

390÷13÷3 1500÷4÷15 350÷14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交流。交流过程中完善认识。

3. 计算。说说你会怎么算。

240÷6÷5÷2÷2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师:你能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规律吗?

根据小结揭示课题:连除及其简便计算。

五、拓展应用(课件第12页)

你会怎样算:240÷6÷5÷2÷2。

教学反思:

与一般的规律教学课相比,“连除的简便计算”的教学把“规律本质意义的理解”、“规律学习过程的思考性”摆在了突出的位置,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同时也使整节课的教学显得自然流畅,对规律的整体认识水到渠成。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规律理解的过程是学生构建“知识链”的过程。

在外在形式上,“a÷b÷c”与“a÷(b×c)”、“a÷c÷b”等算式存在着明显的不同。然而,当我们把“a÷b÷c”与“a÷(b×c)”、“a÷c÷b”等算式的意义归结到除法“平均分”的意义上,借助除法“平均分”意义这一支点,并结合多媒体直观演示“连续除以两个数,即是把一个数连续平均分;而除以两个数的积,即是把一个数一次“平均分”的过程,学生清晰把握了“连除性质”的本质。而正是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了完整的“知识链”,使其原有知识结构中模模糊糊的经验发展成为“科学的结论”。

2.规律理解的过程也是学生数学思维提升的过程。

突出数学学习过程的思考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这是一节成功数学课的重要标准。本节课,从规律的发现到规律本质意义的理解,再到规律意义的完善,三个层次始终具有比较浓重的思维含量。

第一层次:当学生结合问题情景,知道了“120÷4÷6与120÷(4×6)是因为解

决了同一个问题,并且结果相等,所以两个算式相等”时,教师要求学生进一步思考:“这到底与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有怎样的联系?”这就促使学生的思维从关注当前学习材料进入到数学系统中去思考,寻找新知建构的固着点。这是学生从具体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也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基础。

第二层次:当教师质疑1000÷6÷4与1000÷(6×4)相等吗?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除法性质”的普适性时,学生的思维再次产生了冲突。当他确认这两个算式也相等时,已经跳出了用计算来证明的水平,其数学思考的水平比第一层次已经有所提高。而这才真正达到了上位的思考。

第三层次:在练习应用中,有学生把4000÷25÷8的计算过程改成了4000÷8÷25的顺序来计算,教师再次质疑: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很多学生能以除法“平均分”来解释算理时,这也正反映了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从除法“平均分”意义来理解“连除性质”的过程为学生所内化,学生的思维已经从被动走向了自觉。而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我们所真正期望的。

小学四年级数学连除的简便计算教案设计(含试卷)

小学四年级数学连除的简便计算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八册第43页例3。 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计算简便。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的知识基础上,自己 探索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学过哪些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怎样用字母表示? 2、简算。 155+264+36 25×5×4 (20+18)×15 83×115+115×17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时让学生说说各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3、简算。 2000-368-132 1814-378-422 小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二、新授。 1、教学例3 (1)出示例题: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每棵树苗多少钱?(2)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怎样列式? (3)学生列式:(要求学生说出每一种列式的理由) 第一种:1250÷25÷5 提问:1250÷25表示什么?(每个小组购买树苗花了多少钱)50÷5又表示什么?(每棵树苗多少钱)第二种:1250÷(25×5) 提问:25×5表示什么?(25个小组一共种了多少棵树苗)1250÷125又表示会么?(每棵树苗多少钱)(4)谈话:这两种列式都表示每棵树苗多少钱,那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1250÷25÷5=1250÷(25×5) (5)想一想: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我们可以怎样算?学生分组讨论。 (一种:同级运算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另一种: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和。) (6)谈话:上面的连除算式怎样用字母表示?a÷b÷c=a÷(b×c) (7)你还能举几个例子吗? 2、练习 (1)完成课本第43页的做一做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讲评时指名说说这题是根据什么进行简便计算的。 (2)完成课本第43页的做一做第2题。 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然后列式计算。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补充习题。 附:板书设计 连除的简便计算 a+b=b+a 例3 (a+b)=a+(b+c) 1250÷25÷5 1250÷(25×5) a×b=b×a =50÷5 =1250÷125 (a×b)×c=a×(b×c) =10(元) =10(元)

简便计算题及答案

1)125 ×(17 × 8)× 4 2)375 × 480 + 6250 × 48 3)25 × 16 ×125 4)13 × 99 5)75000 ÷ 125 ÷ 15 6)7900 ÷ 4 ÷ 25 7)150 × 40 ÷ 50 8)5600 ÷(25 × 7) 9)210 ÷ 42 × 6 10)39600 ÷ 25 11)67 × 21 +18 × 21 + 85 × 79 12)321 × 81 + 321 × 19

13)222222 × 999999 14)333333 × 333333 15)56000 ÷ (14000 ÷ 16) 16)654321 × 909090 +654321 ×90909 17)34 × 3535 -35 × 3434 18)27000 ÷ 125 19)345345 ÷ 15015 20)347 + 358 + 352 + 349 21)75 × 45 + 17 × 25 22)599996 + 49997 + 3998 + 407 + 89

23)(48 × 75 ×81)÷(24 × 25 × 27) 四年级数学简便计算题及答案: 1)125 ×(17 × 8)× 4 2)375 × 480 + 6250 × 48 = 125×8×4×17 =480×(375+625) =1000×68 =480000 =68000 3)25 × 16 ×125 4)13 × 99 =25×2×8×125 =13×(100-1) =50000 =1300-13 =1287 5)75000 ÷ 125 ÷ 15 6)7900 ÷ 4 ÷ 25 =75×1000÷125÷15 =7900÷(4×25) =75÷15×1000÷125 =79

连除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连除的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3页的例3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 并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简便。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发现的方法,对连除简便运算进行教与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的性质。 教学难点:选择合理的算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怎样简便就怎样算,并说说运用了哪些定律或性质。 673+300+327 826-273-227 125×25×4×8 2.你记住了哪些运算定律或性质,说一说名称及字母表示。 二:探索除法的的简便运算 (一).创设情境: 谈话:春天,万物复苏,花红柳绿。春天,也正是植树的好季节,你们看:3月12日,植树节到了,同学们开展了植树活动。 (二).探究解决问题。 1.理解题意:请读例3.边读边思考,这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怎样解决。现在请你们用一种或两种方法解答,并说一说自己的思路。 2. 组织学生板演汇报:每步表示求什么? (三).探究发现规律。 师:那我们想一想:今天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是什么?(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或者是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再观察一下结果怎样?(相等)。因此,这两个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 板书:1250÷25÷5=1250÷(25×5)

师:那么,你们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乘积。反过来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乘积也可以写成这个数连续除以这两个数。) 师:这个就是除法的运算性质。你能否用字母来表示吗? (a÷b÷c= a÷(b×c) 反过来就是a÷(b×c) = a÷b÷c) (四).探究规律的运用。 1.运用的条件。 想一想:连除有几种算法,分别是什么?那么,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乘积呢?运用除法的运算性质的条件是什么? 2.初步运用。 (1)在下面等式的○里,填上运算符号。 ①64000÷125÷8=64000÷(125○8) ②28000÷(140×25)=28000 ○140○25 (2)判断 ①7200÷24÷3=7200÷(24×3)(√) ②1000÷(125×8)=1000÷125×8 (×) 3.深入探究运用 出示(1)270÷27÷2 (3)540÷(9×6)(5)420÷35 (2)610÷5÷2 (4)560÷(7×5)(6)600÷24 (1)组织分组探究。 师:.有时运用这一规律能使我们的计算方法更为合理。师:下面这些计算怎样才能速度最快方法又最合理?请小组先交流,然后派代表全班交流。 (2)板书汇报 610÷5÷2 270÷27÷2 540÷(9×6) 560÷(7×5) =610÷(5×2)=10÷2 =540÷54 =560÷7÷5 =610÷10 =5 =10 =80÷5 =61 =16 生1:我们小组重点讨论的是这两道是连除,有时根据运算顺序连续除以两个数即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比较简便,有时根据除法的性质把算式转变成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比较简便。 生2:我们小组讨论的是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发现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有时根据运算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比较简便,有时根据除法的性质把算式转变成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比较简便

(完整版)四年级数学简便计算题及答案

四年级数学简便计算题及答案 1)125 ×(17 ×8)×4 2)375 ×480 + 6250 ×48 3)25 ×16 ×125 4)13 ×99 5)75000 ÷125 ÷15 6)7900 ÷4 ÷25 7)150 ×40 ÷50 8)5600 ÷(25 ×7)9)210 ÷42 ×6 10)39600 ÷25 11)67 ×21 +18 ×21 + 85 ×79 12)321 ×81 + 321 ×19 13)222222 ×999999 14)333333 ×333333 15)56000 ÷(14000 ÷16)16)654321 ×909090 +654321 ×90909 17)34 ×3535 -35 ×3434 18)27000 ÷125 19)345345 ÷15015 20)347 + 358 + 352 + 349 21)75 ×45 + 17 ×25 22)599996 + 49997 + 3998 + 407 + 89 23)(48 ×75 ×81)÷(24 ×25 ×27)

四年级数学简便计算题及答案: 1)125 ×(17 ×8)×4 2)375 ×480 + 6250 ×48 = 125×8×4×17 =480×(375+625) =1000×68 =480000 =68000 3)25 ×16 ×125 4)13 ×99 =25×2×8×125 =13×(100-1) =50000 =1300-13 =1287 5)75000 ÷125 ÷15 6)7900 ÷4 ÷25 =75×1000÷125÷15 =7900÷(4×25) =75÷15×1000÷125 =79 =5×8 =40 7)150 ×40 ÷50 8)5600 ÷(25 ×7)=150÷50×40 =56×100÷25÷7 =3×40 =56÷7×100÷25 =120 =32 9)210 ÷42 ×6 10)39600 ÷25 =210÷7÷6×6 =396×100÷25 =30 =396×4 =1584 11)67 ×21 +18 ×21 + 85 ×79 12)321 ×81 + 321 ×19 =21×(67+18)+85×79 =321×(81+19) =21×85+85×79 =32100 =85×(21+79) =8500 13)222222 ×999999 14)333333 ×333333 =222222×(1000000-1) =111111×999999 =222222000000-222222 =111111×(1000000-1) =222221777778 =111111000000-111111 =111110888889 15)56000 ÷(14000 ÷16)16)654321 ×909090 +654321×90909 =56000÷14000×16 =654321×999999 =4×16 =654321×(100000-1) =64 =654321000000-654321 =654320345679 17)34 ×3535 -35 ×3434 18)27000 ÷125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1、国民生产总值(GNP)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一年)内本国居民在国内或在国外从事物质生产和劳务活动所提供的社会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是按国民原则计算的各经济活动部门增加值的总和。 2、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价值总和。它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各经济部门增加值的总和。 3、增加值 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总产出扣除原材料、能源、辅助材料及其他物质消耗(包括外购劳务)之后的价值。 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两种: ——收入法或成本法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生产法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4、三次产业划分: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上述各业以外的其他产业(包括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旅游业、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社会福利、公共行政和国防等)。 5、人口自然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该指标与人口增长率的区别是未包含人口迁移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一般用千分率表示。计算公式:

实际上,人口自然增长率就是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当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为负增长。 6、就业人员 指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全部劳动力,该指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力资源的实际利用情况。它包括:(1)全部职工;(2)私营企业从业人员;(3)个体劳动者;(4)乡镇企业从业人员;(5)农村劳动力。 7、失业人员及失业率 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间无工作并以某种方式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员。城镇失业率是城镇失业人数同城镇从业人数加城镇失业人数之比。这一指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城镇可能参加社会劳动的人数中实际失业的人数比重,也是分析就业水平的主要指标。 8、下岗职工 指由于用人单位的生产和经营状况等原因,单位未安排任何一种劳动岗位,等待重新安排工作,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人员。包括单位“内退”人员、“轮岗及歇岗”期间的人员,由于单位原因“放长假”人员、“待岗”人员和单位停工、停产下岗、企业裁员下岗的人员。不包括下岗后仍在原单位参加转岗培训的人员。 9、下岗职工生活费 指符合“下岗人员”定义的下岗职工在原单位领取的无论以何种渠道和各种名义发放的基本工资、比例工资、生活费、补助费、救济金、困难职工补贴等现金和实物折款额。 10、下岗再就业职工指符合“下岗人员”定义的下岗职工,在城镇劳动力抽样时点前一周内以各种形式为取得收入而劳动1小时以上的人。这里所说的“劳动”是指为获取工资、实物报酬或经营收入而从事的国家法律所不禁止的、对社会有益的各种生产、经营和服务性活动。 11、平均工资及工资指数平均工资指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的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工资额。它表明一定时期职工工资收入的高低程度,是反映职工工资水平的主要指标。 计算公式为:

六年级数学简便计算专项练习题(附答案+计算方法汇总)

六年级数学简便计算专项练习题(附答案+计算方法汇总) 小学阶段(高年级)的简便运算,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算式原来的运算顺序,根据运算定律、性质重组运算顺序。如果学生没真正理解运算定律、性质,他只能照葫芦画瓢。在实际解题的过程当中,学生的思路不清晰,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8种简便运算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不提倡死记硬背哟! 1.提取公因式 这个方法实际上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将相同因数提取出来,考试中往往剩下的项相加减,会出现一个整数。 注意相同因数的提取。 例如: 0.92×1.41+0.92×8.59 =0.92×(1.41+8.59) 2.借来借去法 看到名字,就知道这个方法的含义。用此方法时,需要注意观察,发现规律。还要注意还哦,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考试中,看到有类似998、999或者1.98等接近一个非常好计算的整数的时候,往往使用借来借去法。 例如: 9999+999+99+9 =9999+1+999+1+99+1+9+1-4 3.拆分法

顾名思义,拆分法就是为了方便计算把一个数拆成几个数。这需要掌握一些“好朋友”,如:2和5,4和5,2和2.5,4和2.5,8和1.25等。分拆还要注意不要改变数的大小哦。 例如: 3.2×12.5×25 =8×0.4×12.5×25 =8×12.5×0.4×25 4.加法结合律 注意对加法结合律 (a+b)+c=a+(b+c) 的运用,通过改变加数的位置来获得更简便的运算。 例如: 5.76+13.67+4.24+ 6.33 =(5.76+4.24)+(13.67+6.33) 5.拆分法和乘法分配律结合 这种方法要灵活掌握拆分法和乘法分配律,在考卷上看到99、101、9.8等接近一个整数的时候,要首先考虑拆分。 例如: 34×9.9 = 34×(10-0.1) 案例再现:57×101=? 6.利用基准数 在一系列数种找出一个比较折中的数字来代表这一系列的数字,当然要记得这个数字的选取不能偏离这一系列数字太远。 例如: 2072+2052+2062+2042+2083

常用电缆种类及选型计算方法

电缆种类及选型计算 电缆种类及选型计算 一、电缆的定义及分类 广义的电线电缆亦简称为电缆。狭义的电缆是指绝缘电缆。它可定义为:由下列部分组成的集合体,一根或多根绝缘线芯,以及它们各自可能具有的包覆层,总保护层及外护层。电缆亦可有附加的没有绝缘的导体。 我国的电线电缆产品按其用途分成下列五大类: 1.裸电线 2.绕组线 3.电力电缆 4.通信电缆和通信光缆 5.电气装备用电线电缆 电线电缆的基本结构: 1.导体传导电流的物体,电线电缆的规格都以导体的截面表示 2.绝缘外层绝缘材料按其耐受电压程度 二、工作电流及计算 电(线)缆工作电流计算公式: 单相 I=P÷(U×cosΦ)

P-功率(W);U-电压(220V);cosΦ-功率因素(0.8);I-相线电流(A) 三相 I=P÷(U×1.732×cosΦ) P-功率(W);U-电压(380V);cosΦ-功率因素(0.8);I-相线电流(A) 一般铜导线的安全截流量为5-8A/平方毫米,铝导线的安全截流量为3-5A/平方毫米。 在单相220V线路中,每1KW功率的电流在4-5A左右,在三相负载平衡的三相电路中,每1KW 功率的电流在2A左右。 也就是说在单相电路中,每1平方毫米的铜导线可以承受1KW功率荷载;三相平衡电路可以承受2-2.5KW的功率。 但是电缆的工作电流越大,每平方毫米能承受的安全电流就越小。 电缆允许的安全工作电流口诀: 十下五(十以下乘以五) 百上二(百以上乘以二) 二五三五四三界(二五乘以四,三五乘以三) 七零九五两倍半(七零和九五线都乘以二点五) 穿管温度八九折(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算好的安全电流数上乘以零点八或零点九) 铜线升级算(在同截面铝芯线的基础上升一级,如二点五铜芯线就是在二点五铝芯线上升一级,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连除的简便计算》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连除的简便计算》精品教案 一、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教科书P43例3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与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的运算规律, 并能根据这一规律进行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的运算规律。 四、教学难点: 学生能灵活运用简便计算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教法要素: 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1)四则运算的顺序。(2)运算定律。(3)连减的简便计算。 2.原型:摆圆纸片,引出算式:24÷2÷3 12÷3÷2 3.探究的问题: (1)如何把24个圆纸片连续等分? (2)整理归纳: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六、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1.口算练习。 317-65-35 543-59-41 436-157-43 2.切入内容: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那么连续除以两个数,又可以怎么算呢? (二)探究与解决 探究:如何把24个圆纸片连续等分? 1.教师出示问题: 把24个圆片先平均分成2组,再把每组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怎样分? (1)利用圆片独立动手操作,尝试解决。同时思考:怎么列式表示? (2)展示汇报:可请两位同学演示操作分的过程,并说出每步思考过程、列式。教师根据汇报板书算式。 操作一:先求出每组多少圆片,再求每份多少圆片。算式:24÷2÷3 操作二:先求出两次一共分了多少份,再求每份多少圆片。算式:24÷(2×3) (3)思考:以上两道算式:24÷2÷3与24÷(2×3)最后结果都表示什么?相等吗?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4÷2÷3=24÷(2×3) (4)小结:把24个圆纸片连续等分,可以先等分2份再等分成3份,也可以先求出两次一共分成6份,然后一次分完。

瓦斯抽采指标计算方法

l 一评价单元抽采钻孔控制范围内煤层平均倾向长度, m ; 附录瓦斯抽采指标计算方法 A1预抽时间差异系数计算方法: 预抽时间差异系数为预抽时间最长的钻孔抽采天数减去预 抽时间最短的钻孔抽采天数的差值与预抽时间最长的钻孔抽采 天数之比。预抽时间差异系数按式(1)计算: max 式中:一预抽时间差异系数,% T max —预抽时间最长的钻孔抽采天数, d ; T min —预抽时间最短的钻孔抽采天数, do A2瓦斯抽采后煤的残余瓦斯含量计算 按公式(2)计算: W )G Q (2) 式中: W 一煤的残余瓦斯含量,m 3/t ; (7.9594) W )—煤的原始瓦斯含量,m/t ; Q 一评价单元钻孔抽排瓦斯总量,m 3; G 一评价单元参与计算煤炭储量,to 评价单元参与计算煤炭储量 G 按公式(3)计算: G L H 1 H 2 2R l n 技 R m (3) 式中:L 一评价单元煤层走向长度,m ; max T min 100% (1)

H i、H2 一分另U为评价单元走向方向两端巷道瓦斯预排等值宽度,m如果无巷道则为0; h i、h2 一分别为评价单元倾向方向两侧巷道瓦斯预排等值宽度,m如果无巷道则为0; R 一抽采钻孔的有效影响半径, m; m一评价单元平均煤层厚度,mi 3 —评价单兀煤的皆度,t/m。 H i、H2、h i、h2应根据矿井实测资料确定,如果无实测数据,可参照附表1中的数据或计算式确定。 附表1巷道预排瓦斯等值宽度

A3抽采后煤的残余瓦斯压力计算方法: 煤的残余相对瓦斯压力(表压)按下式计算: ab P CY 0.1 100 A d M ad 1 P CY 0.1 W CY ■- ■- 1 b(P CY 0.1) 100 1 0.31 M ad P a (4) 式中:W L残余瓦斯含量,”/t ; (7.9594) a,b一吸附常数;a=20.7739,b=1.6280 P CY一煤层残余相对瓦斯压力,MPa ,(0.101325 MPa) p a 一标准大气压力 A d 一煤的灰分,% (1.04) M ad 一煤的水分,% (11.09) 一煤的孔隙率,m3/ m3; (4.23) 一煤的容重(假密度),t/ m 3。(1.45) A4可解吸瓦斯量计算方法: 按公式(5)计算: W W CY W CC j (5) 式中:W j 一煤的可解吸瓦斯量,mvt ; 3 一 W CY一抽米瓦斯后煤层的残余瓦斯含也,m/t; W Cc 一煤在标准大气压力下的残存瓦斯含量,按公式 (6)计算。 …0.1ab 100 A d M ad 1 兀 W Cc ------------------------ ------------------------------------- ------------------------------- -------- 1 0.1b 100 1 0.31M ad (6)

连除的简便运算教案

简便运算 (第三课时:连除的简便计算) 教学设计 秦安兴国一小:张永恒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43页例3及该页上的“做一做”。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加、减、乘的简便计算的基础上,今天开始学习除法的简便计算,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每次都能除尽)的运算规律,学会应用这种运算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以及合理、灵活的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连除式题的简便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悟能力和灵活的计算技巧。 2、通过整理、交流、合作,体验探究的乐趣,体验发现和应用知识的快乐,培养探索、创新精神。 3、激发学生学习简算技能、形成简算意识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意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并最终养成简算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连除式题的简算方法;会灵活选择简便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除法运算规律的归纳、理解、掌握,以及合理的应用。 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认知特点,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辅以讨论、交流等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自主探索发现,归纳出“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的规律,并在练习中运用此规律灵活地进行简便方法计算,尤其要侧重于规律的探索与

发现。创设情境、引导发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唤起回忆 分组复习,口述你用到了哪些简便方法 2000 - 365 - 135= 2500 - ( 875 + 125 )= 165 - 48 - 65=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出示例3 指名读题,弄清题意。 2、教学例3 怎样计算每棵树苗多少钱呢?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在练习本上练习解答,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组织汇报。 方法一:先算出每个小组买树苗花多少钱,再计算出每棵树苗多少钱。列式是:1250÷25÷5 =50÷5 =10(元) 方法二:先算出一共种了多少棵树苗,再计算每棵树苗多少钱。 列式是:1250÷(25×5) =1250125 =10(元) 仔细观察下面两种解答方法,你发现什么? 1250÷25÷5 = 1250÷(25×5) 左面和右面如何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呢? 引导总结出:一个数连续除以几个数,等于用这个数除以几个除数的积。

小学四年级简便运算的练习题和答案

运算定律练习题 (1)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38×25×4 42×125×8 25×17×4 (25×125)×(8×4) 49×4×5 38×125×8×3 (125×25)×4 5 ×289×2 (125×12)×8 125×(12×4) (2)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变化练习 125×64 125×88 44×25 125×24 25×28 (3)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357+288+143 158+395+105 167+289+33 129+235+171+165 378+527+73 169+78+22 58+39+42+61 138+293+62+107 (4)乘法分配律:(a+b)×c=a×c+b×c 正用练习 (80+4)×25 (20+4)×25 (125+17)×8 25×(40+4)15×(20+3) (5)乘法分配律正用的变化练习: 36×3 25×41 39×101 125×88 201×24 (6)乘法分配律反用的练习: 34×72+34×28 35×37+65×37 85×82+85×18 25×97+25×3 76×25+25×24

(7)乘法分配律反用的变化练习: 38×29+38 75×299+75 64×199+64 35×68+68+68×64 ☆思考题:(8)其他的一些简便运算。 800÷25 6000÷125 3600÷8÷5 58×101-58 74×99 【思路导航】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 325÷25 =(325×4)÷(25×4) =1300÷100 =13 【练一练1】(1)450÷25 (2)525÷25 (3)3500÷125 (4)10000÷625 (5)49500÷900 (6)9000÷225 【经典例题二】计算25×125×4×8 【思路导航】如果先把25与4相乘,可以得到100,同时把125与8相乘,可以得到1000;再把100和1000相乘就可以了。运用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5×125×4×8 =(25×4)×(125×8) =100×1000 =100000 【练一练2】(1)125×15×8×4 (2)25×24 (3)125×16 (4)75×16 (5)125×25×32 (6)25×5×64×125 【经典例题三】计算:(1)125×34+125×66 (2)43×11+43×36+43×52+43 【思路导航】利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这两题 (1)125×34+125×66 (2)43×11+43×36+43×52+43

板式换热器选型与计算方法(DOC)

板式换热器选型与计算方法 板式换热器的选型与计算方法 板式换热器的计算方法 板式换热器的计算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目前比较流行的方法是对数平均温差法和NTU法。在计算机没有普及的时候,各个厂家大多采用计算参数近似估算和流速-总传热系数曲线估算方法。目前,越来越多的厂家采用计算机计算,这样,板式换热器的工艺计算变得快捷、方便、准确。以下简要说明无相变时板式换热器的一般计算方法,该方法是以传热和压降准则关联式为基础的设计计算方法。 以下五个参数在板式换热器的选型计算中是必须的: 总传热量(单位:kW). 一次侧、二次侧的进出口温度 一次侧、二次侧的允许压力降 最高工作温度 最大工作压力 如果已知传热介质的流量,比热容以及进出口的温度差,总传热量即可计算得出。 温度 T1 = 热侧进口温度 T2 = 热侧出口温度 t1 = 冷侧进口温度 t2= 冷侧出口温度 热负荷 热流量衡算式反映两流体在换热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相互关系,在换热器保温良好,无热损失的情况下,对于稳态传热过程,其热流量衡算关系为: (热流体放出的热流量)=(冷流体吸收的热流量)

在进行热衡算时,对有、无相变化的传热过程其表达式又有所区别。 (1)无相变化传热过程 式中 Q----冷流体吸收或热流体放出的热流量,W; mh,mc-----热、冷流体的质量流量,kg/s; Cph,Cpc------热、冷流体的比定压热容,kJ/(kg·K); T1,t1 ------热、冷流体的进口温度,K; T2,t2------热、冷流体的出口温度,K。 (2)有相变化传热过程 两物流在换热过程中,其中一侧物流发生相变化,如蒸汽冷凝或液体沸腾,其热流量衡算式为: 一侧有相变化 两侧物流均发生相变化,如一侧冷凝另一侧沸腾的传热过程 式中 r,r1,r2--------物流相变热,J/kg; D,D1,D2--------相变物流量,kg/s。 对于过冷或过热物流发生相变时的热流量衡算,则应按以上方法分段进行加和计算。 对数平均温差(LMTD) 对数平均温差是换热器传热的动力,对数平均温差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换热器传热难易程度.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无法计算对数平均温差,此时用算术平均温差代替对数平均温差,介质在逆流情况和在并流情况下的对数平均温差的计算方式是不同的。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用算术平均温差代替对数平均温差。 逆流时: 并流时:

连除式题的简便计算

连除式题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P43例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连除式题简便算法的发现和运用过程,体验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数学知识间内在的逻辑美,培养审美情趣。体验发现和应用知识的快乐,培养探索、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教学难点:会灵活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12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男生计算:420÷7÷6 560÷8÷7 1400÷2÷7 女生计算:420÷(7×6)560÷(8×7)1400÷(2×7) 师:哪组算得快?对比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23—45—55 253—120—80 456—246—154 3.导入 师: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那么像第1题中连续除以两个数,又可以怎样简算呢?今天,我们研究除法中的简便计算。 板书课题:连除式题中的简便计算 二、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

(1)出示圆片。 请拿出准备好的12个圆片 操作要求: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2组,每组又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圆片? 学生操作,可能会有两种分法:先平均分成2组,然后再把每组的平均分成3份;也可能先求出两次一共分成多少份,然后一次分完。 (2)交流汇报 对于第一种操作方法: 把12个圆片先平均分成2组,再把每组的平均分成3份,算式是:12÷2÷3 对于第二种操作方法,学生会有所困难,师加以提示。 师:从刚才分圆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把12个圆片先平均分成2组,再把每组的平均分成3份,一共分成了几份?怎样列式? 板书:2×3 师:那么现在每份几个?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12÷(2×3) (3)观察比较 师:算式12÷2÷3与12÷(2×3),结果都表示什么?可以用什么号把这两上算式连起来?(板书:=) 2.独立解决例3 (1)出示情境图 师:从这个情境中,你能得出植树活动中的哪些数学信息? 板书:学校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板书:每棵树苗多少钱?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请把相关的信息与问题完整地说给同学们听听。 师: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老师相信每位同学都有这个能力。 同学们计算,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师:谁愿意和大家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和结果?

六年级数学简便计算练习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5小题,共26分。) 1.读音节,找词语朋友。(10分) táo zuì nínɡ zhònɡ wǎn lián ēn cì ()()()() zī rùn kuí wú zhēn zhì miǎn lì ()()()() xuán yá qiào bì hú lún tūn zǎo ()() 2.读一读,加点字念什么,在正确的音节下面画“_”。(4分) 镌.刻(juān juàn)抚摩.(mó mē)扁.舟(biān piān)阻挠.(náo ráo)塑.料(suò sù)挫.折(cuō cuò)归宿.(sù xiǔ)瘦削.(xiāo xuē)3.请你为“肖”字加偏旁,组成新的字填写的空格内。(4分) 陡()的悬崖胜利的()息俊()的姑娘 ()好的铅笔弥漫的()烟畅()的商品 ()遥自在的生活元()佳节 4.按要求填空,你一定行的。(4分) “巷”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再查音节()。按部首查字法先查()部,再查()画。能组成词语()。 “漫”字在字典里的意思有:①水过满,向外流;②到处都是;③不受约束,随便。 (1)我漫.不经心地一脚把马鞍踢下楼去。字意是() (2)瞧,盆子里的水漫出来了。字意是() (3)剩下一个义项可以组词为() 5.成语大比拼。(4分) 风()同()()崖()壁()()无比 和()可()()扬顿()()高()重 ( )不()席张()李() 二、积累运用。(3小题,共20分。) 1.你能用到学过的成语填一填吗?(每空1分) 人们常用来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用来赞美达芬

(1)鲁迅先生说过:“,俯首甘为孺子牛。” (2),此花开尽更无花。 (3)必寡信。这句名言告诉我们。 (4)但存,留与。 (5)大漠沙如雪,。 3.按要求写句子。(每句2分) (1)闰土回家去了。我还深深地思念着闰土。(用合适的关联词组成一句话)(2)老人叫住了我,说:“是我打扰了你吗?”(改成间接引语) (3)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改为陈述句) (4)月亮升起来了。(扩句) (5)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改写成拟人句) 三、口语交际。(共3分。) 随着“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作为中华少年的我们,面对祖国的飞速发展的科技,你想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呢? 四、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10小题,共26分。) 1.课内阅读。(阅读文段,完成练习) 嘎羧来到石碑前,选了一块平坦的草地,一对象牙就像两支铁镐,在地上挖掘起来。它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又经过长途跋涉,体力不济,挖一阵就 喘息一阵。嘎羧从早晨一直挖到下午,终于挖出了一个椭圆形的浅坑。它滑下

各项绩效考核指标及计算方法

各项绩效考核指标及计算方法 1、人事单位: 薪资计算准确率 = 计算准备人数/公司管理员工总数 人力稼动率 =(实际作业时间÷实际出勤时间)×100% 劳动分配率 = 人事费用(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附加价值(同期增加值总额)×100% = 人工费用/增加值(纯收入) 招聘到岗率 = 实际到岗人数/录用人数 人力消耗指数—年离职率 = 在同一年内离职的人数/在某一年内的平均员工人数×100% 人力损耗指数—月离职率 = (某一期间内离职人数/该期间平均人数)*100% 人力稳定指数—稳定率=(目前服务满一年的人数/一年前总人数)*100% 人力留任率 = 定期间仍在职人员/原在职人员×100% 试用期离职率 = 期间试用期离职总人数/期间平均人数, 人事流动新进率=新进人数/(正式职工期初数+期末数)÷2×100% 勤缺分析=因各类勤缺原因而损失的工作日数/损失工作日数(同上)+工作日数×100% 人力流动率 =(某一期间内离职人数+新进人数)/该期间平均人数*100% 淨人事流动率=补充人数/(正式职工期初数+期末数)÷2×100% 人力替换率=(某一期间内新进人数-离职人数)/该期间平均人数*100% 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人工成本总额/总成本)×100% 人工成本效益指标 = 劳动分配率、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利润率、人工成本/总成本 * 100% 人事费用率 =人工成本总量 / 销售(营业)收入*100% =(人工费用/员工总数)÷{销售收入(营业收入)/员工总数} =薪酬水平/单位员工销售收入(营业收入) 人工费用比率=人工费用/销售收入(营业收入) =增加值(纯收入)/销售收入(营业收入)×人工费用/销售收入(营业收入) =增加值率×劳动分配率 人工成本利润率=(利润总额/人工成本总额)×100% 企业人工成本 = 职工工资总额+社会保险费用+职工福利费用+职工教育经费+劳动保护费用+职工住房费用+其他人工成本支出。 人力资源成本 = 取得成本(招募成本+选拔成本+录用成本 +安置成本 )+ 开发成本 (岗前培训成本+在职培训成本+脱产培训成本)+ 使用成本(维持成本+奖励成本+调剂成本+ 替代成本(补偿成本+遣散前业绩差别成本+空职成本))* 职工工资总额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或实物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记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人事诊断常用指标分析表? 指标计算公式意义及公能判定标准 员工比率非生产人员÷员工总数×100%测验员工结构状况定通常非生产人员越小越好,视企业而 员工增加率(本年度员工数-上年度员工数)÷上年度员工数×100%测验每年员工增加比率视发展规模而定 工资增加率(本年平均工资-上年平均工资)÷上年度平均工资×100%测验每年工资增加率略低于劳动生产率增加率 加班工资率加班工资额÷工资总额×100%测定加班工资占工资总额比率视实际状况而定 离职率每年离职人数÷员工总数×100%测定每年离职人员比率不宜超过10% 离职增加率(本年度离职人数-上年度离职人数)÷上年度离职人数×100%测定每年离职人员

连除简便计算

连除简便计算 [ 2009-4-10 17:13:00 | By: 舒静玉] 1 推荐连除的简便计算 锦屏中心小学舒静玉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2、通过猜想-验证-应用,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 3、使学生能够数据特点,灵活选择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计算方法和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发展学生的优化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教学难点:根据算式特点灵活运用除法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直接说出得数。并说说是怎么算的。 148+75+52 = 343-75-25= 4500÷25÷4= 25×(4×6)= 425-(125+27)= (稍后再出示) 237-38-137=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合理应运一些运算定律和性质可以使计算简便,从而为探究除法的简便计算作出情感和知识上的准备。特别是减法性质对除法运算性质有明显的迁移作用,所以有意识做了侧重安排) 二、新知探究 (一)猜想 1、加法、减法和乘法算式都有简便计算的方法。除法算式是不是也有简便计算的方法?板书课题:连除的简便计算。

2、出示:4500÷25÷4= 你能直接说出这道连除算式的得数吗?肯定会有学生提出4500÷25÷4=4500÷(25×4)=100 追问:你为什么会想到这样的计算方法呢? 连除的算式中真的会有这样的运算性质吗?如果有,你认为连除的算式比如a÷b÷c还可以写成怎样的形式?板书a÷b÷c= a÷(b×c) a÷b÷c = a÷c÷b (因为有减法性质的迁移,学生能够比较自然地联想到除法的性质,教学随着学生的思维开展能比较有效地激发学习积极性) (二)验证 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1、学生举例验证(模仿性验证) (1)先指名一生举一个具体的算式进行计算和比较并板书。 (2)是不是所有连除算式都有这样的性质呢。请每个学生都来举一或两个例子吧,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要求:1、说说你是怎样验证的。2、通过这些例子,你们发现了什么。 (3)交流。用完整的语言表述除法性质。并板书。 这样的算式写不完,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示?(字母,图案,文字等) (4)准备题中4500÷25÷4=4500÷(25×4)=100这样的计算正确吗? 2、生活实例验证。(算理上验证)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我们来进一步理解除法的这个运算性质。 (1)出示例题:3月12日是植树节,我们学校有15个班级参加了植树活动,每班种了9棵树苗。购买树苗总共花了1350元,平均每棵树苗多少钱?你能用不同方法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 (2)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 (3)反馈。说清解题思路。 1350÷15÷9 1250÷(15×9)1350÷9÷15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简便计算题题A打印版附答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简便计算题 第一类:加 65+73+135 357+288+143 272+68+28 129+235+171+165 17+145+23+35 999+99+9+3 6+7+8+102+103+104 9998+3+99+998+3+9 第二类:减 400-256-44 517-53-47 284-159-41 258-42-16 545-167-145 478-47-178 344- (144+37)236- 177+36) 第三类:乘 45x 4x 5 23 x 5X 225 x 9x 4 8x(125x 13)250x 125)4x 8)88 x 125 72x 125 125 x 64x 25 42 x 125x 8x 5 25x 4x 88x 125 第四类:乘 12+50)x 40 125 x (40-4 )76 x 103 18x 125 25 x 44 42 x 25 99 x 9 99x 78 第五类:乘 45x 37+37x 55 28 x 21+28x 79 17 x 23-23 x 7 38x 46+64x 38 99 x 32+32 46+46 x 59 167x 2+167x 3+167x 5 39 x 8+6x 39-39 x 4

(42+25)X 125+( 18+15)X 125 28 X 225-2 X 225-6 X 225 23X 2X 4+25X 4X 2+27X 1X 8+25X 8X 1 99 X 22+33X 34 第六类:除 360 - 4-9 250 -5-2 600 -12-5 800 —5 — 480 -5-48 240 -5- 12 8 420 - 35 2400 -25 7800 -12 第七类:加减 92+99 197+102 354-108 405-99 127-98 323+189-123 248+86-48 672-36+64 ( 6467-832 )+( 1832-1467 ) 1530+(592-530) -192 (2+4+6+ ??…+98+100) - (1+3+5+……+97+99) 第八类:乘除 960 X 46 - 48 99000 - 121X 11 3702 X 38 - 1234 640-( 16-4)1000 -( 125- 4) 第九类:加减乘除 - 23 ( 250-25 )- 25 ( 98+147)- 49 ( 230- 23 ) 1736- 28+1064- 28 125 X( 860+240- 12)700+612 - 12X 4 ( 37+15)X 85+1360 2005 XX 42X 125X 8X 5 25 X 4X 88X 125 ( 12+50)X 40 125 X( 40-4 )86 X 103 18X 125 25 X 44 42 X 25 99X 9 99 X 78 45 X 38+38X 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