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活引进写作的源头活水

走进生活引进写作的源头活水
走进生活引进写作的源头活水

走进生活引进写作的源头活水

作文教学是教学中让孩子们倍感压力的一项学习活动。小学生为什么写起作文来就无话可说呢?关键在于积累,主要是:学生缺乏充实的生活积累。不少学生整天从家门到校门,学习围绕语文、数学、外语等“主科”转,活动少,生活单调。在生活中又不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对人和事停留在表层。即使他们身边有许多有意义的事情,赏心悦目的景致,包含哲理的现象……尽如过眼云烟,飘然而逝。《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找到了问题症结所在就要想办法解决。解决“源头无水”的办法,在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创造生活、表现生活,帮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作文的素材。

一、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发现素材

留心观察,善于感知。乍一看,小学生从家庭到学校,接触的是老师、同学、家长,生活似乎单调,写作素材似乎很少。其实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留心观察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写作的素材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用心体验,表达真情。现代教育理念提出“把世界引进教室”,就是说课堂并非孤立于真实的世界之外的学习空间,要把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物,用心体会,为我所用。国家领导人改选、伊拉克战争爆发等国内外新闻、大事可以走进课堂,学生学做家务、随家长旅游、逛超市、走亲访友等家庭生活也可以走进课堂;校园的重大事件、人文景观更可以走进课堂。

一次写作文,要求描写一种植物,很多学生都抓住学校花坛里的花呀,树呀进行了描写,但交上来一看,言语平淡、平板,没有能能抓住各种植物的特点来进行生动描写,毫无出彩之处,并且描写的对象较单一,没有那种那种“百花齐放”的感觉。我对学生说:“老师有办法让你们的植物‘活’起来,你们相信吗?”孩子们满心期待地看着我,我从孩子们的习作中挑选了一篇较差的,运用我丰富的词汇和优美的语言当堂对习作进行了精加工。当孩子们听完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后,羡慕极了。我抓住他们这种心理,告诉学生,;老师之所以能把植物写活了,是因为老师认真地观察了植物,并且把积累的好词运用了进去,所以老师成功了。孩子们恍然大悟,纷纷效仿起来,每天我总见他们的小小身影忙乎在校园的植物旁,忙乎在图书室的书旁。一段时间后,学生积累了厚厚的素材,再写植物,一篇篇各有特色的习作交上来,真让我乐在眉梢,喜在心头。抓住契机,我还引导学生定向观察,注意把生活中的感兴趣的事也做好积累,获取富有特色的“第一手”的写作素材。

二、融入生活,用慧眼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个性化的生活。这些五彩缤纷的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材料,要将这些素材用于写作,关键是学生要学会积累。一些学生害怕写作文,不是因为不愿意写,而是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究其原因大多是缺乏对生活观察或不习惯于思考。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呢?其实生活中的作文素材有很多:

1、关注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是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的第二家庭。学生在校园中感受着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友谊,也感受着集体的温暖。由于校园生活也是教师十分熟悉和了解的,所以十分有利于引导学生关爱校园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

教师应设法通过诱导,让学生充分体验学校生活的快乐。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并想方设法去调动他们的各种感觉器官,用眼看一看,用耳听一听,用鼻嗅一嗅,动口尝一尝,动手做一做,用心想一想……活动中学生尽情展示自我,切身地体验过程。课内,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科教学的过程之中:动手实验,制作手工,扮演角色,游戏竞赛等。课外可根据节日特点开展活动:“五一”节开展讲一位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做一件小制作,写一篇小论文,开一个科技信息交流会等。

此外,面对课堂内外涌现的大量信息资源,教师应用敏感的心灵去捕捉,用深刻的眼光去洞察,用灵活的机智去重组,并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激发他们的内心体验。

2、关爱家庭生活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天地。学生与家庭成员特别亲近,在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中充分展示着性格的真实。在这样的交际环境中,引导学生以家庭小主人的身份,关注家庭,大胆地参与家庭生活活动。可布置学生开展一些活动:今天我当家,上菜场买菜,烧饭、烧菜,洗碗;给爸爸妈妈献上一杯茶;在“三八”给妈妈制作贺卡;在父母不在家时当一回小主人,有礼貌地接待客人;随父母参加一些有意义的亲子活动,外出旅游……在家庭生活中,要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对学生参加的家务劳动、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等进行评价,从中让他们体验到劳动的艰辛、成功的快乐和人情的温暖。

3、接触社会生活

引导学生到生活实践中去,教育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热爱生活,体验生活。

我们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此类活动,并在重要环节,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做一些必要的记录。参加公益活动,体验劳动的乐趣;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理解环境保护……通过几次参与活动,学生就会大胆设疑,追根求源,不断探索,并感悟到生活是作文的源,真实是作文的本。

4、亲近自然生活

自然与我们的距离并不遥远,不应阻断学生与自然的联系,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与自然多接触、多亲近,让作文融入到与自然的接触和亲近中。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让他们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可以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发现新奇的事物,让他们从小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让学生走进生活,了解自然,写出真实而富有个性的文章。

三、发现生活,用心灵进行写作训练

写作是一项创新活动,要调动多方面的能力——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识字与写字的能力、将文字顺畅地组合成句段的能力。这些能力缺一不可,学生只有写了,只有多写,学生才能逐渐形成文字功底。

1、走进阅读中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觉得学生们的语言不能表情达意,不够流畅、生动、准确,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就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让学生们注意多积累一些佳词、每句对于写作来说是一件好事,我要求学生准备一本摘抄本,阅读时遇到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就赶快记下来,把他们装到脑子里,到了写作时,情境相似,这时佳词妙句就可以发挥作用了,为学生的习作增色不少。还有针对地向学生推荐或介绍课外读物,一方面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时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积累写作素材,一方面指导学习课外读物的写作技巧。同时可指导学

生建立写作资料库——做文献卡、资料卡、剪报簿等。使学生心有城府,运用自如。还可以学生为主体定期举行课外阅读汇报会、讨论会,开辟班级习作园地或专栏等,交流阅读和写作的心得与成果,促使其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

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典范作用,在读中悟出技巧。在教学生学习课文时,不仅要学习课文的字词句、人物品质、文章所蕴含的道理等,还应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表现方法、写作思路、立意选材、详略处理、布局谋篇等,把写作知识的传授融入阅读教学之中。

2、走进作文中

叶圣陶先生说的好:“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积累了一定的素材,不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但要作一个巧妇也必须“巧”才行,一篇好文章不是素材的累积,也需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作文训练。在课堂上要精讲多练,削枝强干,讲练结合,把练笔实实在在落实在课堂中。其次,我们可以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作文活动引进教学中。比如:各类征文、演讲比赛、抽签作文赛、口头作文赛、故事会、手抄报比赛、报刊剪摘活动、争鸣辩论活动、新闻语竞猜活动,介绍新技术分析新思想及叙述新事物活动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而我觉得光做好以上这些还不够,生活是色彩斑斓的,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各不相同。还应该提倡生活的写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从这几年各类考试的特点看,作文写作的时间绝不能超过一个小时,根本没有时间打草稿,只能经过审题粗略地打腹稿。这样从平时由日记练习打基础而转入作文写作,正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学生由于在日记中对生活条理清楚地进行记录,作文时选取材料就可以得心应手,所以,只要经过腹稿构思,就完全可以直接进行写作。这一实践的效果从阅卷时也已得到证明,那些平时日记写的较好的学生,在考试中从来不会有时间不足的现象。而且,作文也多是内容充实、言之有理。

生活就像源头活水,为学生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材料,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描写事物时就会越生动形象。作文只有融入学生的生活当中,把学生的生活与作文联系在一起,才能大大丰富作文的内涵,进而取得较好的效果。学生的习作只有贴近生活,描绘生活,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佳作。写作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乐趣。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发现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展开丰富想象,让学生作文真正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作文素材源于生活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科目:语 文 题目:作 文 素 材 源 于 生 活 姓名:卓 仁 奎 学校:长 寿 区 海 棠 中 心 校

作文素材源于生活 长寿区海棠中心校卓仁奎 摘要:该论文主要针对小学生的作文写作实际出发, 阐述了如何从生活过程中选取好的作文素材, 切实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该论文主要从 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三个方面来介绍小学 生如何选取作文素材。 关键字:素材生活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这对小学生的作文写作要求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作为语文教师指导学生的作文写作,主要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分析周围的事物变化、接触当前的社会生活。只有这样引导学生,才能丰富学生的生活,充实作文内容的选材,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只有学生在生活中选取的作文素材越多,积累的作文素材越丰富,才能在写作过程中觉得无话不说、无事不写、无情不舒。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从生活中选取出好的素材呢?我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主要从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对选取作文素材的几点看法: ◆源泉之一———家庭生活中的素材选取◆ “家庭”一词对每一个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父母、孩子是家庭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是知识的接受者。 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为小学生的作文写作中在写人记事方面尤为重要。写人的文章,可以写父母、亲人、朋友等;记事的文章,作文每个小学生都有自己的家庭,每个家庭都不相同。提起自己的家庭,每个小学生一定有很多的话想说,都想把发生在自己家里的事告诉给大家分享。比如:家里发生的新鲜事、趣事,家务劳动,,曾经遇到过的困难……这些都是每个小学生的亲身经历。因此,小学生从家庭生活中选取作文素材是再好不过了。 ◆源泉之二———学校生活中的素材选取◆ 小学生在学校生活的时间很长。因此,他们对学校生活很了解、很熟悉、也很有感情。而教师却是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在课堂上的诱导教学,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小学生的想象力。善于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校园环境、课间活动中同学们的玩耍嬉戏等,这些无一不成为写作过程中的作文素材。『一』围绕课文充分发挥想象力 现行的教材里很多课文都是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而写出来的。作为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课文内容,合理引导小学生对相关的内容进行缩写、扩写、续写等。着既提高了小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又培养了小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如学了《小摄影师》这课后,知道了一个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由于小男孩忘记带胶卷,哭着走了。那个小男孩会不会回来给高尔基照相呢?为此引导小学生进行续编故事。经过同学

从家庭学校生活中寻找素材。

初三语文写作指导之作文选材——从校园、家庭生活中发现好素材 1、误区透视 由于初中生社会接触面比较窄,阅历浅,“无话可说”成了同学们写作文时的一大 困扰。其实,同学们并非生活在真空里,校园、家庭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学校里的老师同学、家庭中的每位成员都是一部书,可以让人熟读深思,百读不厌。如果意识到这一点的价值,则可以有效解决记叙文写作的内容问题。校园、家庭生活中有取之不竭的写作素材,这里诞生过鲁迅的《藤野先生》、魏巍的《我的老师》、朱自清的《背影》、邹韬奋的《我的母亲》、鲁迅的《阿长与< 山海经>》等,老师、父亲、母亲、保姆, 都是非常普通的人物,却因作家们的生花妙笔而成为千万读者心中不朽的典型。 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和家庭成员成为 作文的素材仅仅解决了有话可说的问题,要想写得好还需要对这些原材料进行加工。所

谓加工就是选择材料。学生作文总得先“立意”,即有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选材的标准。有用则取,无用则弃。 人物的性格品质往往是多方面的,短短几百字的文章要想面面俱到必然会浮光掠影,变成流水账,因此最好能抓住某一方面的性格品质来精雕细刻。老子说:“多则惑,少则得。”删繁就简才能性格鲜明,形象生动。 在同学们的实际写作中,材料存在着胡编乱造、陈旧重复、生搬硬套或不够典型等诸多误区,导致作文内容空洞、雷同。比如写亲情,大部分学生只会写“雨中送伞”、“送自己上医院”、“晚上做作业送奶茶”等事例。写“寻找友情”,就是小误会失去朋友,几天或几年后后悔了,又和好了。 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唯有走进生活,用心感知生活,慧眼识珠,熟中取新,采撷亮点,寻找生活中那些平凡而又闪光的瞬间,寻觅写作的视觉“死角”,洞悉生活的底蕴,破除思维的惰性,对生活中不起眼的小场景、

如何在生活中选择写作素材

如何在生活中选择写作素材 青云小学张亚秋 内容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说:“作文就是指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小学生作文最大的缺憾是空洞,言之无物。究其原因,就是观察不细致,只会用简单的语言去描述已感知的事物,而对事物的提炼、创造、升华却往往不考虑,写出来的都是一些不着调的东西。如何选材,那么,小学生写作文应该从哪里选材呢? 关键词:作文素材生活 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在教学实践,我们的小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经常会感到没有内容可写,面对作文题目望而兴叹,写什么呢?感觉没什么可写,感觉无从写起,不知道如何选材,那么,小学生写作文应该从哪里选材呢?经过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我总结了学生选材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视角 我们要关注儿童的生活视角,学生在把心里话说出来的时候得到肯定,学生才敢于说真话。我们要关注孩子的生活视角,把儿童当作有独立价值的人来肯定,而不是依附于成年人的定义、概念而存在。我们不能用一种标准去统一孩子无比丰富的感受与想象,用优良等级去惩罚孩子的幼稚与纯真。我们要关注孩子的生活视角,还给孩子看的权利,让孩子对自己的判断产生自信心,这样孩子的习作才会有个性,有创造性,才能体现真实的生活。 二、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正如叶圣陶先生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流出真实的水来??这源头很密切,很广大,不用外求,操持由己,就是我们充实的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让真实的生活唤起学生真实的感触和无限的遐想。 1、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现在的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好奇心也是强的,但由于其生理、心理特点,他们还不善于认真观察、留心体验。因此,教师平时要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并随时做好记录。如为了感受石榴,我允许学生上课观察石榴,吃石榴,让他们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感官:用眼看,用口尝,用鼻嗅,用手触,自由自在地去感受,无拘无束地倾吐。

最新2020年高考作文押题及范文:幸福的源泉在于修养

【篇一】2020年高考作文押题及范文:幸福的源泉在于修养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 颜回是孔子的杰出弟子,他终生贫困,并不幸早逝。按照世俗的看法,颜回的一生是不幸而凄惨的。但是我们看到的颜回却是“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虽居陋巷,箪食瓢饮,内心世界却充盈着无比的快乐。 这就是历有名的“孔颜之乐”,留给后人的问题是,高度的精神修养是否能够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或者说,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内心的幸福感究竟源自何处? 对此你一定有过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文题解析】 “孔颜之乐”是一个值得我们挖掘的文化话题,也是一个颇有思辨性的哲学命题。作文题力图打破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屏障,让同学们思考物质匮乏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内心幸福的源泉所在,注重传统文化,倡导思辨色彩。 这个材料可以从三个角度出发立意。 (1)探讨高度的精神修养是否能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可以回答“是”,也可以回答“否”,言之成理即可。 (2)思考“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内心的幸福感究竟源自何处”,信念、理想、高度的精神修养等都可以成为内心幸福感的源泉。 (3)综合考虑以上两个问题,提出“高度的精神修养可以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成为身陷困厄之人的幸福源泉”等類似的观点。 写作时要紧扣“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这一前提,不能脱离这个前提简单地讨论幸福的来源。 【佳作赏析】:幸福的源泉在于修养 颜回,“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后人尊为“复圣”。他何以有幸获此殊荣?因其居陋巷,箪食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更因其崇高的德行。 我明白了,高度的精神修养可以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成为身陷困厄之人的幸福源泉。

如何寻找写作素材

如何寻找写作素材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

学习方法研究如何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 写作文一直是同学们头疼的问题。在大部分同学的意识里,“作文就是作出来的”,可是同学们平时看书少,生活经历也少,作出来的东西毕竟有限,于是,写作文就变成了抄作文,拼字数了。其实,要写好作文,更需要留心观察生活,因为生活会提供更多的材料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感受给我们,只有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同学们就会发现写作其实是一桩乐事。 那么,如何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如何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呢?同学们不妨从以下两点入手: 一、通过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在叶圣陶先生谈写作时有这样一段话:“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文字,所以说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真实的路走去,再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叶老的观点,正是说明了要在作文中有话可说,必须要走进生活,掌握生活中丰富的材料,加以积累,再经过艺术加工,便可以成为最好的写作素材。 如何在生活中积累更多的材料呢?这就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了。 1、培养写日记的习惯

有些同学觉得写日记太浪费时间了,所以总是马虎应付,或者是心血来潮,但是坚持的时间不长。其实,写日记是帮助同学们积累写作素材的很好方法。因为在每天记日记的时候,同学们都会把一些生活中发生的,有意义的,或有趣的,难忘的事情都记下来了,而这些事情往往成为日后写作的素材。例如,有位学生写了一篇文章《一场小风波》,这篇文章的素材就是来源于她的日记。因此,培养写日记的习惯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生活素材。 2、善于挖掘生活素材 作文既然是生活的写照,生活就是作文的源泉。正如罗丹所说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写作的素材,只要同学们细心地观察生活,善于用一双慧眼去发掘有意义的事情,就会发现我们的写作素材其实俯拾即是。例如,在写《生活教会了我》这篇文章时,有位学生记叙了父亲早逝的经历,让她开始领略到生活的苦涩,也让她学会了感激……由于这是学生的亲身经历,写出来更是情真意切,很感人。可见,作文是要从生活中寻找素材,挖掘生活的意义,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二、通过学习名篇,学会提炼素材 积累写作材料,不仅要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挖掘出生活中感人的片段,对于生活阅历较少的同学们来说,还有赖于在学习名篇

热爱生活热爱写作作文范文

热爱生活,热爱写作作文:春嫩不畏寒在人生的道路上,困难会像沙漠中的细沙扑面而来。年少的我们会像一束日光刺破黎明,春嫩也不会惧怕寒冷!(修辞式+开门见山开头。) 那是一个已过大半的春天,但仍然十分寒冷,有时都觉得一年只有三个季节,春天好似与冬天重合。冬天的积雪已经化半,伴随而来的是无比的“灾难”。(简单叙述,过渡。) 春季跑步开始了,这噩梦将上演几个月。对于除了上学从不出门的我来说基本是不可能的事,这不是要我的命吗? 我带着三层衣服的负重走上了这条“不归路”.一共是跑四圈,而时间像是地球公转了四圈。该来的终会到来,与地面的战斗开始了,双脚重重砸向(用词不准,建议改为:踏向)操场地面,寒冷的风如冰刀一般从我们的脸上刮过。开始我们的劲头很足,队伍也很整齐,我和几个同学把操场周围一些建筑物作为小的目标,一个一个的来,一步一步的坚持下去。(事情的开始,不要只是一味地叙述,要注意运用描写技巧,文章才会变得生动。) 这次的跑步似乎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恐怖,且这次跑步是整个初中规模最大的,一个班跟着一个班的跑,不再是那几个一米八的运动员肆无忌惮(用词不准,建议改为:驰骋赛场)想怎么跑就怎么跑,以至于队伍全乱。渐渐地,我们的“懒”耗光了,只能用 “血”来维持了,头一次觉得腿比泰山还重,双腿已经不是我的了,气息随着时间的延长变得紊乱,觉得一个肺根本不够用,最后四圈终于结束了。(事情的过程。这一段描写,文笔细腻,见加蓝处语句,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值得借鉴!)

事情并未结束,老师发现少了几个学生,后来从厕所里发现了,同 学们不禁叹曰“高啊!实在是高啊!”我为他们感到羞耻,最后被 老师罚他们再来五圈,老师亲自监督,而我们回班啦。(这一段属 于败笔,删去!) 经过这次春天集训我懂得了不要畏惧困难,困难也未必是强大的,更不能因惧怕而选择逃避。遇到困难要像愚公移山般坚持,无所畏 惧才能战胜,春天可能会有些许寒冷,但它会迎来温暖的夏天,春 嫩不惧寒不正是向往未来的期盼吗?(议论式+卒章显志+反问结尾,升华主题!本文结尾很棒,值得借鉴,望你继续加强描写技巧的训练!)

写作的源泉是什么

写作的源泉是什么 要问“写作的源泉是什么?”,想必不少老师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生活呗! 学究点的会说,叶圣陶说写作的源头是“充实的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毛泽东说:“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呵呵,幼稚!想必不少学生会乐翻了:您老还是动动脑子吧,连小学生都懂啊———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不是明明白白地说书本是思想———写作的源泉,没有思想能写作吗? 心明如镜、豁然开朗,唯有读书,书本才是写作的源泉。 较真的学生还会上网“百度”一下:老师,朱熹还说过:“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文皆是从道中流出。”“大意主乎学问以明理自然发为好文章,诗亦然。”———文不是从“生活”中流出,而是从“道”中流出。要写出好诗文,便要从书中求知悟道。 还有,潘老师要我们读的韩愈《答李翊书》:“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这养“根”、加“膏”,指的也是读书,读经典———养气。“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愈之言,可谓朱熹《观书有感》之注脚。 要是碰到这样的学生确实是够挠头的。不过你不能不承认他说的不无道理:说生活是写作的源头,确实没说在点子上。这个答案至少是肤浅、片面的。

对于写作、文章,最重要的不是有没有生活,是否观察生活、留心生活,而是读了多少书,是否由读书而修德悟道养气明理: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由此想到语文、写作教育中种种:大语文,生活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情境教学,贴近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源泉论”出发,老师将写作中的一切问题,都归咎于“没有生活”、“不会观察生活”;写作中的一切优点,都归功于“有生活”、“善于观察生活”。将写作的优劣,直接与是否、会否观察、体验生活画等号。 生活,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什么样的生活都是生活,你想“没有生活”都不成,除非你是死人。生活,对所有人都是公平地存在着。如果说它是源泉,这个源泉,谁也不多,谁也不少———谁也不缺。因此,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根本就是个伪命题。 生活,不是文章。教学中的人造生活,更不是文章。生活,充其量只是米,而文章是人酿出来的酒。米能酿出什么酒,取决于人,而不是取决于米。 没有哪一位作家学习过怎样“观察生活”,也没有哪一位学者认为其著述是“贴近生活”才写出来,所有的作家、学者都认为写作最离不开的是读书、思考。 生活,只要人活着,它就在那里。书本,你不读、不悟,它就不在那里。 读了,未必会写;会写,一定要读。是读与思,造就了人,人同

做生活的有心人——谈作文素材的积累-作文教学

做生活的有心人——谈作文素材的积累-作文教学 在日常写作中,学生常感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无事可写。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读书,用心感受,下笔自会文思泉涌,信手拈来。一、依托课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初中语文课本里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不仅是阅读教学的好材料,更是写作教学的范本。这学期在教学九年级下册《台阶》时,我感触很深。文中的父亲一生都在为造高台阶而奋斗,台阶造好了,自己也老了。我们身边不正有千千万万这样的父亲吗?也许他们为了自己和儿子的房子,耗尽了一生的心血。在和学生一起沉浸在小说中的同时,我忽然想到,这也许是一个很好的积累作文材料的契机。我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或者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曾是农村人,他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田园牧歌般的记忆。课后我给学生的作业是:“静听回声,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过去岁月的回忆。比如古树、老街、旧房子、城墙等等,把它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吧!要求:片断写作,一二百字,积累本上完成。”第二天翻看学生的积累本时,我是带着笑意的,因为学生给了我太多的惊喜,因为我已沉浸在他们所描绘的世界里。学生作业示例:1.童年的记忆里,有一所老屋,那是我出生前,祖父母居住的地方。后来全家迁到了县城,不过每逢秋季,我总有机会回去一趟。老屋是地道的砖瓦房,房前有一个大园子,有里外两层。外园里有一棵槐树,每年春天都要开个够,散落一园子花瓣,任香气四溢。但真正属于我的“乐园”的是里园,一进院门,我会飞快地穿过花墙上的六棱小门,跑进里院,一园子的葡萄伸手可触,傍着几棵大枣树,肆意地生长,那时我还小,只感觉园子的天空都是葡萄了。童年不经意间已远去,前些日子又回到了老家,可是物是人非,园内全是沙石,花墙坍塌了一半,六棱门的石板四处散乱,园内一片荒凉破败之景。童年到底还是远去了!(赵珵)2、我的家乡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尧城,传说当年尧帝在这儿居住过,村子由此得名。这些事我很早就听说了,而且我们村里确实有一小段土城墙,有几百米长吧!低的地方大约2米,高处足有五六米,大人们说那就是当年的城墙。那是我们儿时玩耍的地方,爬上爬下的,比赛谁的速度最快,或是一群男孩子玩打仗,那城墙就是最好的城防工事。现在那段城墙已经几乎变成了一堆黄土,想起来真是后悔,我们成了历史遗迹的毁坏者。(陈静)3、我们村子里有一座城隍庙,庙里供着两个神,只听说一个是玉皇大帝,到底是不是,谁也不知道。家乡有一种说法,不足12岁的孩子是不能进庙里的。记得小时候,因为好奇,我曾经一个人去过,推开木门,只见里面坐着一个威严的“神”,他的身上、地上都是尘土,房子里空空的,空得让人害怕。我站在门口,不敢走进去,害怕得连自己的心跳都听得见。我愣了一会神,然后拔腿就跑,从那以后再也没有进去过。现在想起来我还是不明白,我当时怎么就那么害怕呢?(刘懿)多么鲜活的作文素材啊!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在学生的积累本上留下了这样的批语:“老师真羡慕你们啊!这些或美好或伤感的经历就是最宝贵的人生财富!”二.用心感受:“青出于蓝胜于蓝”每个语文老师都会告诉自己的学生要多观察生活,可是如何观察,我们有时自己也说不清楚。我觉得想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师自己首先要善于感受生活。我喜欢把生活中的点滴随手记下来,文笔不一定优美,却也是真情的流露。作文课上我经常拿一些和学生一起分享,下面是其中的一篇随笔:下个星期我一定回家周末本来说好了要回家的,可我身体不舒服,便给妈妈打了电话说不回去了,下午四点了,妈妈竟然坐了四十多分钟公交车,大老远从村里赶来了,手里提着她刚做好的红烧肉。没说几句话,她就要回了,说要赶最后一趟六点的车,我陪妈妈走到车站,看着她渐渐远去的身影,心里不禁酸酸的,三十多岁的女儿了,在妈妈的心里永远是个孩子.快七点了,我估计妈妈到家了,便打电话回家。电话无人接听,我开始烦躁起来,看到外面渐黑的天,想到回村的路经常出事,心里不由得胡思乱想。我坐在沙发上,不停的拨打那个电话,"嘀--嘀--",七点半了家里没人,八点了——我已经拨了一个小时电话,终于那边听到了妈妈的声音。“妈,您回去了怎么也不告诉我一声呢?”我的泪不由得流下来,我没告诉她我拨了一个小时电话,但这一个小时里我却想了好多:以后再不让妈妈这

最新寻找生活中的写作素材汇编

寻找生活中的写作素材 身为语文老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每当布置作文题时,学生总会感到自己的身边没有什么可以写的;当他们迫不得已拿起笔来写的时候,总是重复着那些老掉牙的事情,有时连自己都生厌,老师更觉得头痛不已。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经过精心准备,我和同学们一起上了一堂名曰“发现素材”的课。 走进教室后,我就把“家里”两个字写在黑板上,课堂如我所料,出现了吵闹声,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说个不停。“又是老一套!”“能不能不写这个呀?”“家里都被我们挖了多少次了!”“家都被我们掏空了”……接着是一片笑声。 耐心地等待着大家安静下来,然后,我在“家里”的后面添上两个字“色彩”。接着,我请大家闭上眼,想一想,家里有哪些色彩?大概是因为以前从没有说过的缘故,或者是由于比较简单的缘故吧,同学们的热情来了,“墙是白色的,门是红褐色的”“电视是黑色的,冰箱是红色的……”“花是玫瑰色的,花盆是青花瓷的……”总之,赤橙黄绿青蓝紫,每个家庭不一样,但颜色却是丰富多彩的。 我又在“色彩”后面添上两个字“变化”,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大家又是一阵积极的举手,畅谈自己家里色彩的变化。我接着问大家:“如果把这个题目看成是一个比喻的话,那家里人的色彩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我爸是海蓝色的,显得沉稳;我妈妈是火红色的,风风火火;我呢,应该是绿色的,正在接受阳光雨露的滋润哺育。”XX同学的回答赢得了大家的笑声。接着又是一阵各种不同的回答,教室里笑声不断。 然后,我擦去“色彩”,改成“声音”,请大家讲一讲家里有哪些声音,这一来,大家的兴趣都来了:爸爸的鼾声,拖地声,洗衣声,炒菜的声音,切菜的声音,刷锅的声音……接着我请大家帮着分分类,按声音出现的时间分类、按音量的大小分类、按出现的地方分类、按是谁发出的分类。大家的热情自然很高。 我说: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自己进不了门,坐在家门口,听着楼梯上不断传来的脚步声,我们是否可以判断出是爸爸的脚步声,还是妈妈的脚步声,各是什么样子,听到这些熟悉的声音时,自己的感觉怎么样?大家的手举得老高,一个个要求回答。请大家再想:如果我们进了家门,听到炒菜的声音,我们的感觉又是如何呢?能不能写成作文呢?大家都笑了。 看到大家的热情上来了,我问:“‘洗头’这件事,能不能写成一篇作文呢?”大家摇头。我说,“我们来试试看:我的头发为什么必须洗了?油了,脏了?不成形了?我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影响形象了?洗之前会不会照镜子?”大家都笑了起来。“照一照就算了嘛?还是照了又照?”我边说边做出动作,大家又哄笑了起来。“这些不是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写作素材吗?还没有洗,就写了这么多;那么,洗的过程呢,洗发液在头上的感觉,发泡时的感觉,水从头上淋过的感觉……怎么样,一千字没有问题了吧?”同学们直点头。看来,他们接受了我的说法。

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真诚地热爱生活、细细地品味生活、深入地思考生活,在纷繁的生活找到新颖的角度和视点,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文章。 2.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 .通过教学,使学生真诚地热爱生活、细细地品味生活、深入地思考生活,在纷繁的生活找到新颖的角度和视点,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文章。 2.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中学时代是人生旅途中一个新的时期。你可曾想过,你的生活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情感的丰富,心智的成熟,认知能力的提高,都会给你的生活增添光彩和活力。 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可见,要写好文章,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二、写法指导: 1.仔细观察生活,保持敏感和好奇心,时时捕捉生活素材。大自然的春花秋月、校园的一草一木、家庭的平凡琐事、社会的点滴见闻等都是我们的写作素材。如《春》一文,作者描写的就是春天的花草风雨。 2.积累生活素材,不仅用眼睛看,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表达我们阳光向上的人生志向和情趣。宋朝大诗人陆游说,写诗“功在诗外”,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积累生活素材,不仅用眼睛看,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表达我们阳光向上的人生志向和情趣。多角度感受生活,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将观察对象与自己的情感联系起来,产生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感受、体验。如看到燃烧的蜡烛,就想起自己默默奉献的老师,产生赞美老师的冲动。 3.选择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生活写。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是自己所亲身经历的,有真体验、真感受。要善于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环境进行描写,才能写得见人见物见精神,才能绘声绘色,描述生动。 三、实战说练: 从学生随笔中选取以下几方面的优秀随笔或片段,示范给学生,并进行交流研讨。

如何寻找写作素材

学习方法研究 如何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 写作文一直是同学们头疼的问题。在大部分同学的意识里,“作文就是作出来的”,可是同学们平时看书少,生活经历也少,作出来的东西毕竟有限,于是,写作文就变成了抄作文,拼字数了。其实,要写好作文,更需要留心观察生活,因为生活会提供更多的材料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感受给我们,只有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同学们就会发现写作其实是一桩乐事。 那么,如何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如何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呢?同学们不妨从以下两点入手: 一、通过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在叶圣陶先生谈写作时有这样一段话:“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文字,所以说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真实的路走去,再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叶老的观点,正是说明了要在作文中有话可说,必须要走进生活,掌握生活中丰富的材料,加以积累,再经过艺术加工,便可以成为最好的写作素材。 如何在生活中积累更多的材料呢?这就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了。 1、培养写日记的习惯 有些同学觉得写日记太浪费时间了,所以总是马虎应付,或者是心血来潮,但是坚持的时间不长。其实,写日记是帮助同学们积累写作素材的很好方法。因为在每天记日记的时候,同学们都会把一些生活中发生的,有意义的,或有趣的,难忘的事情都记下来了,而这些事情往往成为日后写作的素材。例如,有位学生写了一篇文章《一场小风波》,这篇文章的素材就是来源于她的日记。因此,培养写日记的习惯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生活素材。 2、善于挖掘生活素材

作文既然是生活的写照,生活就是作文的源泉。正如罗丹所说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写作的素材,只要同学们细心地观察生活,善于用一双慧眼去发掘有意义的事情,就会发现我们的写作素材其实俯拾即是。例如,在写《生活教会了我》这篇文章时,有位学生记叙了父亲早逝的经历,让她开始领略到生活的苦涩,也让她学会了感激……由于这是学生的亲身经历,写出来更是情真意切,很感人。可见,作文是要从生活中寻找素材,挖掘生活的意义,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二、通过学习名篇,学会提炼素材 积累写作材料,不仅要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挖掘出生活中感人的片段,对于生活阅历较少的同学们来说,还有赖于在学习名篇中,认真感悟课文,品味精妙的词句,积累丰富的语言,学会用简洁、独特的语言提炼写作素材。因此,在诵读名家名篇时,就要重视对作文材料进行分析,从就事写事,就人写人跨越到发掘出材料的意义,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 例如,我们在学习《背影》时就应该去思考:同是一个父亲的背影,为什么在朱自清先生笔下能够如此感人肺腑,产生如此大的魅力呢?这就是作家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成就了这篇佳作。作者就是善于抓住了父亲的这个背影,表现了父亲的独特的爱的表达方式,含蓄而携永,情真意切。由此可见,提炼素材也是写好文章的一个重要过程。

身边的素材——写作的源泉

身边的素材——写作的源泉 【摘要】对于初中生而言,要把作文写好,就一定要善于捕捉身边的生活素材。这就要留心观察、亲身体验、及时笔录,学会把日常的积累运用到写作中去,同时学会对生活的思考、感悟,这样就能打开写作的活水源泉,让创作的文章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运用素材感悟生活 分析近几年的茂名市中考作文题,都非常贴近初中生生活实际,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是首选的素材。如《榜样就在我身边》,《_____与我的成长》、“倾诉”话题、“倾听”话题……均以“我”为主体写作,侧重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感悟。08年本市中考作文题《因为有了爱》无形中注入了在特定生活背景下感悟人生的要素,在感性中融入理性的思考;09年本市中考作文题《我发现了_____的美》更有着“我”独特的视角和感悟。这也进一步说明,只要指导学生善于捕捉生活素材,让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去叩开生活大门,就能打开写作的活水源泉。 一、留心观察,善于捕捉身边生活中的闪光点。 写作素材源于观察。叔本华认为,教师不去发展学生的分辨力、教他们独立判断和思考问题,只是一味地给他们灌输别人的现成的思想,是本末倒置。他强调“我们不能只把书本,且仅仅是书本塞到孩子们的手里,应该让他们逐步地去认识事物,认识人类生活的真实情况。我们首先应该让他们对世界具有一个清楚且客观的认识,教育他们直接从实际生活中获取概念。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一棵树的叶子,看上去是大体相同的,但仔细一看,每片叶子都有不同。有共性,也有个性,有相同的方面,也有相异的方面。”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使他们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善于找出事物的特征,捕捉到生活中的闪光点。 观察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观察要细致。即培养学生善于从身边平凡的生活中看到殊异,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现象,从而达到“一叶落知天下秋”的目的。在细致的观察中,还要抓住稍纵即逝的现象。事物之妙在于应时而生。有的是千载难逢。机不可失,时不我待,“清景一失永难摹。”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好习惯,我采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比如,提倡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观察记录本,不管看到什么,只要觉得有趣,或突发奇想,就记录下来。过一个时期,来一次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我还提倡学生坚持写观察日记,内容可长可短,这也能够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七、八年级时可利用每天课前几分钟进行“信息交流”,鼓励学生把自己在学校、家庭、社会中观察到的事物和在各种媒体中得到的最新信息,向全班汇报。 (2)观察要全面。在观察中,要引导学生避免管中窥豹的毛病。在观察时,既注视事物的正面,也窥测它的反面;既精心观察它的部分和细节,也注意它的全貌和总体;既不忽视它的表象,又思考其本质;既观察该事物的特征,又观察它在所属系

最新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从自身的生活中积累素材,这是积累作文素材的又一重要途径。这种途径,就是以自己为对象、核心,积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及感受。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特别提倡,作文要重视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他曾说:“谁想当作家,谁就应当在自己身上找到自己。”因此,在积累作文素材时,希望同学们要特别重视这一点。 自己的生活中,肯定会有许多作文素材。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如:星期日早晨,起床后,妈妈收拾屋子,让“我”墩地,“我”墩得很干净,受到表扬,也从中体会到替父母分担家务的快乐;上午,“我”跑到公园,足足放了两个小时的风筝,欢乐无比;下午,看了世界大片《泰坦尼克号》,很有感触;晚上因贪看电视剧《天龙八部》,耽误了预习功课,只得第二天早上起来紧赶,弄得十分难堪,总算勉强躲过了老师的批评?? 大家只要认真想一想,每天你身边类似的事绝不会少。其实,这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有的同学说:我的生活很单调,概括起来就是:学习--吃饭--休息。如果真是这样,你就应该想方设法使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要真心地热爱生活,多一点兴趣、爱好,例如多看些有益的书,弹弹琴,练练书法,打打球,听听音乐等

等;要学会关心别人,多一点爱心,例如多为老师、父母、同学做些好事;要热心参加公益活动,热心参加集体活动;要关心国家大事,注意收听(看)广播、电视中的“新闻报纸摘要”、“新闻联播”、“焦点访淡”、“今日话题”、“实话实说”等节目;要勤于实践,多动手做一做,从中获取第一手作文材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生活充实了,作文素材自然也会丰富起来。古人说“功夫在诗外”,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想想作者写的什么事?为什么能够写出这篇文章? 节水,从我做起 节约用水一定要从自己做起。一天中午,我放学回家,看见通向楼顶的排水道正往地上哗哗地流水。我向楼上望了望,并大声喊:“谁家太阳能流水啦!”我的话音刚落,就有许多人从自己家窗户探出头来,没有一个人说话。 于是,我就挨家挨户地问了起来。我问王叔叔,又看了李奶奶家的水龙头,一至六层都问过了,只有四层刘叔叔家的门关得紧紧的。肯定是刘叔叔家跑的水。可他家没有人,我只好跑回家问爸爸怎么办?爸爸说:“你刘叔叔在一街那边工 作,具体的地方我也不知道。”我又问:“那刘叔叔单位的电话

从生活中找作文素材-邓小京

从生活中找作文素材 樟树市永泰镇洋塘小学邓小京 在语文教学中,总能听到老师抱怨某些学生的作文如何的空洞、乏味,没有真情实感等等。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从当前小学生(尤其是农村小学生)作文的现状看,言之无物,无“米”为“炊”的问题仍是相当突出的。肚里无“货”,自然就难以下笔,无疑作文也就成了苦差事。不难发现,这些学生往往是一些不善于观察的人。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是丰富多彩、变幻无穷的,我们所面对的人、事、景每时每刻都在变幻着,我们应该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从根本上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和认识能力;引导他们向生活学习,教会他们向生活索取作文素材。所以,这就要求学生留意身边人、物的变化,留意周围所发生的事情,引导学生把眼光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并把所观察到的东西诉之于笔墨,这才是解决无“米”为“炊”的问题的真正的出路。我们可以试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引导学生写“我”。这里所说的写“我”是指写“我”的生活,“我”的见闻,“我”的体验,“我”的感觉等。我们可以不熟悉他人、他事,但谁能说不熟悉“我”呢?自己每天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了然于心,写自己,学生自然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了。因此,我们就让学生从自己身上作文章,从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真情实感起步。 二、引导学生写“熟”。文学大师茅盾指出:写自己所熟悉的事,这对于初学写作者,永远是一句正确的指示。自己熟悉的事当然是指

自己听得多、看得多的事。写“熟”,可以写“我”也可以写他人、他事,总之是熟悉的人和事。这样,生活的视野自然就显得更大了。问题在于“司空见惯”,是否是真正的熟悉呢?未必,我发现。学生平日耳闻目睹的许多人和事,本来很有写头,但不少学生都感到无从下手,或者是太熟悉了反而不好表达了,总觉得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结果写出来反而不具体、不生动形象,这就是所谓“熟视无睹”吧。所以,教师就得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着手,训练他们的观察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把“熟”写得形象具体。 三、引导学生写“新”。写“新”,是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活认识能力的一个重要步骤。诚然,写“我”写“熟”也有新的因素。但我所熟悉的人和事却未必是新人新事。而且,对新人新事的认识,概括和提炼,需要更高的思想水平和写作基本功,因此,我认为在写“我”写“熟”的基础上,进行写“新”练习,不但是作文教学中的应有训练,而且应该当作训练重点,值得我们花大的气力,否则,很可能,“身在宝山不识玉”,身在“新”中不知“新”,忽视周围的新鲜事,甚至可能把“新”写歪。 四、引导学生汲取生活中丰富的养料。生活是一本大百科全书, 有许多丰富的营养,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养料,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广告宣传栏中学习通俗的大众化的应用文字,从报刊杂志中汲取具有时代感的词语,从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互致互答中汲取那些健康的大众化的语言,从电视中汲取精辟优雅的语言,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写作文,这样,何愁没有写作材料。

《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教案

第一单元四时之景姓名: 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2、学会从生活中选取熟悉的小事来表达情感与想法的写作方法 (预习检测) 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小事写一篇短文 (学生自学) 1、你读过的让你记忆深刻的文章是什么?谈谈自己的感受 2、生活中有哪些令自己感动或记忆深刻的瞬间?交流学习 3、小学阶段你的作文一般是怎么写的 (小组合作) 下面这些场景或细节,你是否注意过呢? 1、妈妈是如何在忙忙碌碌中度过一天的? 2、爸爸每天到家后第一件事做什么? 3、校园里最安静的角落在哪里? 4、你哪个朋友的名字比较有特点? 5、你的同学进教室时,开门、关门的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6、你的语文老师最喜欢穿什么颜色、什么式样的衣服? 教师精讲方法: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要有顺序等 (总结评价)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根据典型例文学会从生活中叙事的方法 2、运用所学技法列出题纲 (自主学习) 我的同桌 我有一个十分爱讲道理,而且又十分麻烦的同桌,他就是许宏。他今年11岁,来自我国的台湾。他个子比我高出十公分左右,眉毛上还长着一颗黑痣,显得格外老实。 别看他老实,但是你却不知道,他十分爱讲道理。有一次,我上美术课的那天忘带了铅笔。便去和其他的同学借了一枝还没削的铅笔。当我回到座位上时,一眼就看见了他桌子上有削笔刀。我就跟他说了一声后,把它拿过来削笔了。不过他却没听见,他见我拿着他的削笔刀削笔,便郑重地对我说:"你这个人呀,真是的!向别人借东西也不说一声,跟小偷似的。你想想你将来怎么办呀?假如你再这样下去……”听到他的唠叨,我不禁想起了我爷爷,可是我爷爷也没这么唠叨呀! 他这个人不仅唠叨,而且还十分麻烦。特别是在上学期的一天下午上思品课的时候。那节课,老师不舒服,所以让我们自习。他就叫我把我的作业给他抄。可是我不肯。因为老师曾经说过不可以给别人抄作业,这样是害了那个人。他就愁眉苦脸地对我说:"我很忙的,我回到家就要做饭、洗衣服等很多家务要做呢!求求你,求求你给我抄吧!"最后,我还是没有给他。 这就是我的同桌——许宏。怎么样?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合作学习) 1、请同学们对例文进行点评。 教师精讲:开门见山具体事例的好处篇末点题首尾呼应 2、根据所学技法,为课本第18页第三题写作题纲,并交流展示 教师提示:思路清晰事件典型 (总结评价) (布置作业) 把题纲写作成文,不少于600字。

生活是作文素材的源泉

生活是作文素材的源泉 学生要写好作文,就要深入生活,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就要记录生活,提高收集材料的能力;就要设计生活,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因为生活是作文素材的源泉。 作文生活写作素材“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学生能否从这个“源泉”取出“活水”来,是学生整体素质高低的重要体现。我在进行小学情境作文教学过程中,时刻留意根据儿童观察力发展的规律,引导他们留心观察生活,有目的地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在细致、持续的观察中有所发现,有所感受,从而使学生在作文中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写自己的真知真悟。在这里,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给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感知对象,成为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 那么,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呢? 一、深入生活,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而作文困难的学生,往往感到无话可说,无话可写。鉴于此,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广泛收集素材,让学生提高主动选择、分析素材的能力。要使学生能广泛收集素材,就必须丰富学

生的生活。丰富学生生活的途径有:其一,是直接途径。学生亲自参与,耳闻目睹,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中奇妙无穷的美及投身其中的乐趣,感受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爱心;其二,是间接的途径。通过听广播、看电视、上网等手段来感受作品的意境,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我在每学期都有计划、有准备地组织学生进行参观、比赛、阅览等有益的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比赛、拔河比赛、篮球比赛等,带领学生去看展览,听广播,到工厂参观访问等。在此同时,还要求学生更多地进行日常生活观察。如平时生活中怎样烧水做饭,怎样洗衣服;上学放学路上的景况有什么不同;日出日落,月圆月缺,花开花谢,四季更迭,等等。学生如果看得多,想象丰富起来,脑筋就会灵活起来,头脑中就会积累大量原始素材,到了写作文时,学生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无话可写了。 二、记录生活,提高收集材料的能力 生活中,不少小学生尽管生活过得丰富多彩,可一到写作时就皱起眉头,原因是收集材料、积累素材的能力较差,敏感性不强。我利用寄卡片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积累素材的基本功,增强了学生收集材料的能力。具体做法是:向学生印发“记录生活卡”,要求学生每日填一张卡。具体内容是:记录一天中所见、所闻、所感,简明扼要。要求记录的材料要真实,有感受,注意新颖,有意义。这些卡要随身携带,

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

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叶圣陶语)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心灵对话的自然产物;是学生在认识世界,融入自然,走进自我的深刻体验后,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然而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奇诡绚丽的社会变迁,并不能很好地在学生的作文中得以体现。作文难就难在“言之无物”。当前作文的最大弊病就是脱离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学生内心真实的感受,造成学生言不由衷,词不达意,不是千篇一律就是废话连篇,文字反映生活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作文即生活的再现,是学生审视人生,审视生活所产生的新奇和敏感的真实写照。 在作文教学中,我多方面注意引导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体验,以此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实际生活中攫取写作素材,激发情感,创造灵感,再现生活。 大自然是美妙的,小语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描写大自然的散文,它们通过细致地描绘自然形象,展示无穷魅力。如《草原》“一碧千里”的鲜明流畅让学生领略草原的“畅旷美”和鲜明的“层次美”,使人心胸开阔,满目生辉;《可爱草塘》“清流图”的神秘恬静,让学生领受小河色调的“调和美”和“对比美”给人鲜明、振奋美的陶冶;《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让学生感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山水“清秀美”和“映衬美”,充满诗情画意,余味无穷。它们都通过工笔细描自然的卓约风姿,主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使精神愉悦,陶冶其情操。在教学过程中,自然的领受和创造重在丰富想力的展开,形象思维的创设。自然之美使人

陶醉,产生遐想,充满迷恋与向往,这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使学生进入美的情境,从而激发美的共鸣,进一步去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达到以美怡情,激发学生对美的探究,深化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晨曦晚照,鸟语花香,夏荷秋菊,无不给人以愉悦,给人以享受。然而,这些司空见惯的季节反应和万事万物表现出来的种种迹象,对于有些学生来说,缺少敏锐感觉,视而不见,漠不关心。其原因在于“美的眼睛”视力不足,兴趣冷淡,掩饰了对美的发现。教师在相应的时机,以有效手段来调动学生的情绪,组织、引导他们投入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情景中的心灵感应,积累那些令人心动的时刻,抓住触发心弦的瞬间,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情绪感受,从中理出头绪,把思维触角伸向深层,更贴切更广泛地感受事物变化过程中的种种迹象,从细微入手,以高屋建瓴,达到身心融入自然情景的美妙时刻,使他们真正地从心底里发出:多美的自然啊!我们生活在微山湖边,曾无数次地领悟有关湖的美丽景象,也有触动性灵的美妙时刻。可是,学生难以抓住这稍纵既失的心灵感应,随即淡忘了,抛弃了。我有目的地领导学生到湖边,到湖水里,到杂草丛生的地方,看荷花,看水鸟,看湖边的日出日落,渔人的上湖下湖,以及鹅浮鸭游,在不只不觉中融入自然,情动自然“言为心声”“辞为情发”,情景启动情感,情感引发想象,想象带动思维,思维产生语言,在老师的点拨和启发下,语言就有了发挥的余地。不仅观察能力、认识能力、写作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情感得到培养,心灵得到净化。在季节变化显著的时节,我带领学生到田间村野,路边山头,去发现,去寻找,去探究,去领悟,从细处着眼,大处观察,加以适时的指导、点拨,让全班同学谈体会,谈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