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强化原理与应用综述

铝合金强化原理与应用综述
铝合金强化原理与应用综述

耐热铝合金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前言

耐热铝合金是指在高温下有足够的抗氧化性和在温度和载荷(动态和静态)的长时间作用下,具有抗塑性变形(蠕变)和破坏能力及导热性好和密度低等特点。在兵器、船舶、航空、航天、汽车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如坦克装甲车辆发动机的活塞、缸套、连杆、箱体、缸盖,导弹壳体、尾翼、航空发动机汽缸、叶片、飞机蒙皮等。随着航空、航天和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对耐热铝合金的耐热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 人们对铝合金的使用温度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20 世纪70 年代后期,为了满足先进战斗机对材料的需求, 各国纷纷把注意力集中于开发在300℃左右的温度下能取代钛合金的铝合金。近年来, 我国电力工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对输电线路提出了大容量、耐高温的要求, 从而掀起了耐热铝合金研究的新高潮。

2.耐热铝合金材料

2.1耐热铝合金分类

传统的耐热铝合金根据加工工艺特点不同可分为铸造耐热铝合金和变形耐热铝合金。铸造耐热铝合金主要分为Al-Si 系和Al-Cu 系。Al-Si 系合金铸造性能好,但强度低,往往要添加Cu、Ni、Mn、稀土等元素以提高其的耐热性能。Al-Cu 系合金耐热性好,但铸造工艺性及耐蚀性差。变形耐热铝合金可分为Al-Cu-Mn 系耐热硬铝和Al-Cu-Mg-Fe-Ni 系耐热锻铝。近几年,科研人员又开发了耐热性更好的Al-Cu-Mg-Ag 系变形铝合金。

2.2 铸造耐热铝合金

主要应用于装甲车辆发动机和汽车发动机以Al-Si-Cu-Mg-Ni 系为主,标准牌号有:美国汽车工程协会SAE390 合金、德国马勒公司Mahle124 合金。箱体、缸盖以Al-Si-Cu 和Al-Si-Mg系为主,标准牌号有美国的319 合金、A380 合金以及A356 合金等。随着车辆发动机功率提高,传统活塞材料的高温强度、耐热能力已临近极限状态,不能满足大功率发动机发展的需求。高性能耐热铝合金材料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经过多年的探索,2002 年,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

研制出新型过共晶铝硅合金MSFC-398。该合金260 ℃下强度达到215 MPa,伸长率为1.3%,布氏硬度为64;315 ℃下强度达到187 MPa,伸长率为2.5%,布氏硬度为50。其高温强度明显高于ZL109 合金。德国马勒公司开发的Mahle124 合金300 ℃下的强度132 MPa,伸长率为0.6%;350 ℃下的强度为103MPa,伸长率为1%。德国MTU 公司将特殊的合金强化技术用于发动机机体铝合金,使其抗拉强度达到400 MPa,伸长率达到5%。俄罗斯注重缸盖材料的高温性能,300 ℃时抗拉强度达到230 MPa 以上,350 ℃抗拉强度达到190 MPa 以上。奥地利AVL 公司将HIP 技术用于Al-Si7-Cu-Mg 合金,使其抗拉强度达到300MPa,伸长率达5%,疲劳强度达到70 MPa。前苏联发动机铸造生产厂家白俄罗斯铸造工艺与设备研究所采用的缸盖材料质量分数为6%~8% Si,0.3%~0.4% Mg,0.17%~0.35% Mn,杂质总量≤1.5%。采用该材料制造的缸盖抗拉强度Rm为200~240 MPa、耐压为1.25 MPa。Feikus 等人在A356 合金中加入的质量分数为0.5%Cu,使合金的耐热温度提高到150℃。Hydro公司还在AlSi7Cu0.5 的基础上开发了AlSi7CuNiFe 合金,它的高温强度、蠕变性能都高于A380 合金,可用于高性能发动机箱体。法国的Gerard Laslaz 发明了一种Al-Si-Cu 耐热合金,该合金中加入的质量分数为3%~4%的Cu,并加入了Hf、Nb、Ta、Cr、Mo 等微量元素,使得该合金具有较好的高温性能,250℃保温100 h 的高温强度约为100 MPa,300 ℃保温100 h 的高温强度约为65 MPa。M.Garat 等人通过Zr、Mn、V、Ti 等微量元素对319 合金进行改性,新合金在250 ℃保温100 h 的抗拉强度可达133MPa。德国PEAK Werkstoff 公司新近开发的ZLB 系列高性能缸套铝合金是在AlSi25Mg 合金中加入了一定量的Fe、Cu、Ni,合金高温性能(200 ℃)超过了300MPa,大幅度提升了合金的耐热性能。铸造耐热铝合金目前主要的合金化元素有Cu 、Ni、Fe、Mn,EP1057900、US4336076 和WO0071765 等专利还介绍了提高材料耐热性和疲劳性能的其他技术途径,如通过添加微量合金元素Mg、Mn、Sc、Ti、B、Zr、V 等实现固溶强化、弥散强化和晶粒细化。

2.3变形耐热铝合金

变形耐热铝合金主要有Al-Cu-Mg-Fe-Ni 系列,Al-Cu-Mn 系列Al-Cu-Mg-Ag 列。

Al-Cu-Mn 系耐热铝合金应用较早,可在150~250℃下使用。俄罗斯VIAM 等

人向D21 合金中添加Ge和Zr,形成的新合金在力学性能方面与Aк4-1 相比,提高了20%~30%,更重要的是在断裂韧性上也提高了25%~50% 。Hiroki Adachi 等人用快速凝固制粉,然后热压的方法制备的Al6.4Cu1.7Mg3.6Mn1.7Zn 合金,经T4 处理后,弥散分布的亚微米级的Q(Al78.8Mn12Cu8Zn1.2)相强化了合金,使其高温抗拉强度(250 ℃)和屈服强度分别达到319,266 MPa,伸长率达

到了17%。Al-Cu-Mg-Ag 系合金耐热性优于Al-Cu-Mg-Fe-Ni 系列,可在

200~250 ℃温度下长期使用。合金中加入一定量的Ag 后,促进了热稳定较好的Ω 强化相

生成。肖代红等人研究的Al-Cu-Mg-Ag 合金,在Cu 的质量分数达到8%时合金的室温抗拉强度达到559 MPa,高温抗拉强度(300 ℃)达到228 MPa ,并且其断裂韧性也高于Al-Cu-Mg-Fe-Ni 系列。研究还发现,Er、Ce、Pr、Sc、Ti、Zr、Yb 等对合金的耐热性提高具有明显的效果,其中有几种合金室温抗拉强度

均已经超过580 MPa,高温抗拉强度(300 ℃)最高可达290 MPa。

Al-Fe系合金美国铝公司(Alcoa)选择Al和Cr、Mn、Fe、Ni、Co及Ce六种元素组成的六个二元系和十五个三元系进行了系统研究,每种合金中溶质元素加入总量为5%原子分数。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合金都表现出较好的热稳定性,而且三元系的性能优于二元系。经过数次对合金成分和合金元素含量的优化后发现,Al-Fe-Co和Al-FeCe合金的性能超过了预定要求达到的指标。经过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认为耐热铝合金以含Fe的合金系性能较好,所以最终选择了Al-Fe-X(Co、Ni、Ce)合金系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最后合金成分确定为Al-8Fe-4Ce,并发展成为实用化的耐热铝合金。

Al-Fe-V-Si合金由于Fe和V在铝中的溶解度低,扩散系数小,所以美国联合信号公司(Allied Signal)选择Al-Fe-V合金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其中某个炉次合金的耐热性明显好于其它炉次,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该合金中的硅含量比其它合金明显高。对合金的熔炼过程分析,在使用含SiO2的坩埚进行熔炼时,SiO2被还原成Si进入了铝液。Si进入铝合金后,形成了Al13(Fe,V)3Si,而Al-Fe-V三元系的其它合金中却没有这种析出物。对该析出物的研究发现,它和基体之间有特定的位向关系,并且在适当的Fe/V比例时,析出相和基体之间有很好的晶格匹配,两相之间的界面能较低,高温下的粗化速度较Al-Fe-V系的其它析出物缓慢,使合金的耐热性得到提高。在此基础上发展了Al-Fe-V-Si系列的耐热铝合金,成功地应用于航空、航天及汽车零件。总之,近十几年来,对耐热

铝合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相继开发了一系列快速凝固耐热铝合金。

除上述合金外,主要的还有Pratt&Whitney开发的Al-Fe-Mo-V合金,Pechiney 开发的Al-Fe-Mo-Zr合金和Sumitomo开发的Al-Fe-V-Mo-Zr合金。这类合金主要以Al-Fe和Al-Cr为基础,添加过渡族金属元素和镧系元素,形成以下几种三元、四元和多元合金:

(1)Al-Fe-X,X代表铝中共晶形成元素Ce、Ni等;

(2)Al-Fe-Y(-Y),三元或四元,Y代表铝中包晶形成元素Mo、V、Zr、Ti等;

(3)Al-Fe-Si-Y,Y同样代表铝中包晶形成元素;

(4)Al-Cr-Zr-Mn合金。

2.4耐热铝合金强化机制

1.固溶强化

对耐热铝合金的强化要从基体强化、第二相强化和晶界强化几个方面考虑。在一定的温度下,铝合金基体将发生软化,导致材料的性能下降。通过固溶强化,可提高基体的热强性。为保证固溶强化效果,所加固溶元素首先要不显著降低合金的熔点,使合金具有较高的再结晶温度。过渡族元素是固溶强化的主要元素,它们与铝多形成包晶系,熔点较高,再结晶温度也较高,如Al-Ti 包晶温度为665 ℃,Al-Zr 为660 ℃,即使形成共晶系,共晶温度也要较高,如Al-Mn 系合金的共晶温度为658 ℃,Al-Fe 为655 ℃,Al-Ni 为640 ℃。而非过渡族元素大多与铝形成的共晶温度较低,如Al-Mg 系为450 ℃,合金熔点越低,再结晶温度相应的也低,耐热性也越差。其次,合金元素多元加入有利于固溶体成分的复杂化,增大原子间结合力,减慢原子的扩散过程和固溶体分解速度,提高固溶体高温下的热稳定性。另外,所加合金元素应具备在铝中扩散速率低,平衡固溶度小的特点。表1 为部分元素在铝基体中的扩散速率和溶解度。常用的固溶强化元素有Cu、Cr、Mn、Fe、Li 以及稀土等。

2.过剩相强化

过剩相强化是铸造耐热铝合金的主要强化方式。当铝中加入的合金元素含量超过其极限溶解度时,淬火加热时便有一部分不能溶入固溶体的第二相出现,称之为过剩相。铝合金中过剩相多数为硬而脆的金属间化合物,它们在合金中阻碍晶界滑移和位错运动,使强度、硬度提高,而塑性、韧性下降。过剩相的熔点越高,成分和结构越复杂,高温下越稳定,强化效果也越好。过剩相的数量越多,

越细小,其强化效果越好。如过共晶铝硅合金随硅含量的增加过剩相(硅晶体)的数量增多,合金的强度、硬度相应提高。但过剩相过多时,合金容易变脆而导致强度急剧降低。铝合金中热稳定较好过剩相有Al2CuMg(S)、Al6Cu3Ni、AlxCu4Mg5Si4(W)、Al2FeSi、Al9FeNi、Al2CuLi、Al6Mn、Al3Ti、Al3Fe 、Al4La、Al4Ce 等。

3.弥散相强化

弥散强化是快速凝固耐热铝合金和粉末烧结耐热铝合金主要强化方式。高温下稳定弥散的金属间化合物、非金属质点或纤维增强材料将减小高温晶界流变及基体内的位错运动,从而保证较好的热强性。弥散相的体积分数越大、半径越小对合金的强化效果越好。高温下,溶质原子扩散变得更加容易,弥散相容易粗化,使得位错运动阻力减小,晶界易于滑移、攀移,导致材料的性能下降。因此,为提高第二相的弥散强化效果,一方面要控制合金成分,以获得不易粗化的第二相,另一方面要控制工艺,使得第二相颗粒细小、弥散分布。

4.晶界强化

晶界强化也是提高铝合金耐热性能的重要途径。添加表面活性元素,吸附在晶界上,提高晶界热力学稳定性,降低晶界能和提高原子间结合力,从而减少晶界处原子的扩散能力,提高合金的抗蠕变性能。据报道,Ti、Zr、V、Sc 等元素不仅可以细化晶粒,还可以形成弥散的Al3M 型强化相,这些相本身比较稳定与基体错配度低,可与基体保持共格关系,能有效钉扎位错,稳定亚结构,阻止晶界滑移,同时抑制基体再结晶,提高基体再结晶温度。此外,稀土元素化学活性较强,形成热稳定性良好的稀土化合物,在晶界处呈放射状分布,能有效强化晶界,提高合金的高温性能。

3新型耐热铝合金

新型耐热铝合金是指在快速凝固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耐热铝合金。此类合金多以Al-Fe、Al-Cr、Al-Ti为基,再适当添加一些V、Mn、Nb、W、Zr、Mo、Ce 等具有极小平衡极限固溶度和固态扩散系数的过渡族元素,经快速凝固后产生过饱和固溶体,在随后的热加工过程中,细小弥散的亚稳强化相析出,可延缓晶界的迁移,使得合金具有较好的高温强度。采用喷射沉积技术制备的高铁铝合金可应用于车辆发动机缸套、连杆,还可以应用于涡轮发动机叶片等。

Al-Fe-V-Si 系列合金综合性能良好,高体积分数弥散分布的体心立方Al 12

(Fe ,V )3Si 相是该系列合金的主要强化相。该相高温下不易发生相转变和粗

化,能有效阻碍位错运动,提高合金的高温性能。FVS0611、FVS0812、FVS1212

合金是该系列合金代表,研究发现,经过SiCp 晶须增强的FVS0812 合金室温

抗拉强度从470 MPa 提高到535 MPa , 高温抗拉强度(315 ℃)从200 MPa 提高

到228 MPa 。经TiC 颗粒增强的FVS0812 合金的高温抗拉强度(350 ℃) 从204

MPa 提高到224 MPa 。除对该系列合金的复合强化研究外, 也有学者在新工艺

方面做了积极探索。M.Arhami 等人研究了挤压铸造Al-Fe-V-Si 的组织性能,研

究发现,在挤压铸造状态下合金的主要中间相为汉字状α-Al 7 (Fe ,V )3Si 相和

针状β-Al18Fe11Si 相,β相对合金性能不利,而K.L.Sahoo 等人发现Mg 元素可

以使β 相变成纤维状,提高合金的性能。O.D.Neikov 等人采用高压水雾化法制

备了Al-Fe-Ce 系列耐热铝合金, 所得雾化颗粒尺寸在5~100μm 范围内,其室

温、高温抗拉强度(300 ℃)分别可达500~550 MPa 、270~300 MPa 。

K.S.Dunnett 等人采用粉末烧结的方法制备了Al-15Ni-5Cu-1Mg 合金, 其屈服强

度明显优于同种工艺制备的AC2014 合金,快速凝固耐热铝合金以其优异的耐热

性能, 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该系列合金进一步提高了铝合金的耐热温度,

扩大了耐热铝合金的应用范围如表一。

3.1制备快速凝固耐热铝合金的新工艺

3.1.1机械化合法

机械合金化(M echanical alloying , 简称MA)

是一种制备合金粉末的高新技

表1 部分快速凝固耐热铝合金的性能

术。它是在高能球磨的条件下, 利用金属粉末混合物的反复变形、断裂、焊合、原子间相互扩散或发生固态反应形成合金粉末。粉末表面的氧化膜彻底破碎成弥散的Al2O3 质点。纯铝粉还可与球磨控制剂( 有机物) 反应生成弥散的Al4 C3 质点。这些弥散质点的尺寸一般在100nm 以下, 对基体位错起钉扎作用, 所以用该方法制备的耐热铝合金也常被称为弥散强化耐热铝合金。目前已利用机械合金化工艺成功制备了Al-Fe、A-l T i、A-lMn 等系列耐热铝合金。其中, T . T . Sasaki 等利用机械合金化结合火花等离子烧结制备了A-l 5Fe 合金, 其抗压屈服强度高达1GPa、塑性应变达0. 3,并具有良好的高温性能。分析认为,该工艺制备的压块致密度高,能有效阻止晶粒粗化从而改善其高温性能。但机械合金化球磨过程中, 很难直接生成Al13Fe4、A13 Ti 等强化相。为了控制合金中强化相的析出,相关文献提出用两步机械合金化工艺生产耐热Al- Fe 合金, 其工艺流程为: 铝粉+

铁粉第一次球磨保护性气氛下热处理第二次球磨。在热处理过程中生成了粗大的Al13Fe4金属间化合物( 尺寸为5~ 10μm) , 但通过第二次球磨可使

Al13Fe4相细化,在最终的挤压样品中均匀分布着细小的Al13Fe4粒子( 0.1 ~0. 6μm) , 同时还有大量的弥散质点Al4C3和Al2O3( 30 ~40μm) 。用这种方法生产的A-l 8Fe 合金的室温和高温强度都超过了A-l 6. 7Fe- 6. 0Ce 合金。

3.1.2喷射成形工艺

当前已投入使用的A-l Fe-V- Si 等耐热铝合金大都是通过传统的RS/ PM 工艺生产, 存在制备工艺复杂、材料中的含氧量不易控制、成本较高等缺点, 限制了该合金应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喷射成形是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并于90 年代在国际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直接制备金属材料坯料或半成品的一种先进材料制备技术, 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可从液态金属直接制取具有快速凝固组织特征的

沉积坯件, 并可有效缩短材料制备工艺流程、控制材料中的含氧量, 因此近年来利用喷射成形技术制备耐热铝合金的发展十分迅速。Qiqi Yan 等采用喷射成形工艺制备了FVS0812 耐热铝合金。示。采用喷射成形工艺制备的FVS0812 耐热铝

合金薄板在540℃、100 h 退火后硬度值下降不大, 具有优越的热稳定性。

3.1.3多层喷射沉积工艺

为了克服喷射成形冷却速度相对较低、制备大尺寸坯件困难等缺点, 陈振华

等对传统喷射沉积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明了新的多层喷射沉积工艺。传统的喷射沉积工艺在制备板、管坯时一般加热坩埚不移动, 沉积坯一次喷射成形。在喷射大型板坯和棒坯时采用V 型喷嘴和摇动( 扫描) 喷嘴或采用多个喷嘴。新型的喷射沉积工艺在制备板、管坯时采用移动的加热坩埚, 坯体为多次沉积而成。国内已用多层喷射沉积工艺制备了外径280mm、内径124mm 的Al8. 5Fe1. 3V2Si 沉积坯管, 经挤压后形成了外径171mm、内径123mm 的挤压管。对这些挤压管采用热旋压工艺旋出了外径153mm 的耐热铝合金管, 变薄量最高达77%,经检测发现各性能指标均基本达到技术指标要求, 其高温性能也是别的铝合金所不

能达到的。但是与美国的0812 合金相比仍有差距, 其主要原因仍是冷速问题。用平面流铸造方法制备的材料, 冷速高( 104 ~ 106K/ s) , Al12( FeV) 3 Si 析出量多, 体积分数达24%~ 37% , 尺寸在40~ 50nm。而用多层喷射沉积虽提高了冷

速, 但与平面流铸造比仍较低, 因此析出相的尺寸要大得多。另外, 在材料的成分控制、熔炼、脱气、除渣等方面也有差距。因此该工艺还有待改进和提高。3.2快凝耐热铝合金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展望

虽然经过了近二十年的研究, 但在耐热铝合金的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首先在合金成分方面, 耐热铝合金中加入的过渡族金属元素都和铝的熔点差别较大, 随着合金元素在铝中含量的增加, 合金的液相线温度增加很快, 某些元素很难在合金中形成足够的过饱和度而得到所需体积分数的析出相, 采用多种元素同时加入的方法以保证足够的弥散相析出,但弥散相的结构不易控制, 合金的强度和耐热性都得到提高, 室温强度可达860MPa , 而伸长率却不到1 %。

2.制备工艺方面, 合金可用的冷却速度范围小, 给生产带来一定的难度, 并对新工艺的采用带来限制。采用粉末冶金工艺的快凝耐热铝合金,虽然性能比熔铸合金优越,但制造成本偏高却成了该合金面临的挑战。

耐热铝合金研究前景和展望

( 1) 对现有的耐热铝合金材料进行合金成分优化设计, 采用快速凝固和其

它工艺方法( 如球磨) 相结合, 进一步改善合金的综合性能;

( 2) 应用先进的生产工艺, 降低生产成本, 开发适合于不同用途的耐热铝合金, 以增强快速凝固耐热铝合金材料的竞争能力, 拓宽其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1.董寅生, 沈军, 杨英俊, 等. 快速凝固耐热铝合金的发展及展望[J] . 粉末冶金

技术, 2000, 18( 1) :

2.李慧中, 张新明, 陈明安,稀土钇对2519合金组织及耐热性能的影响[J] . 材料

科学工程学报, 2005, 23( 1) :

3.刘克明,陆德平,杨滨,陆磊,陈志宝,快速凝固耐热铝合金的现状与进展

[J]. 材料导报. 2008(02);

4.熊柏青,朱宝宏,张永安,韦强,石力开,孙玉峰,沈宁福喷射成形Al-Fe-V-Si

系耐热铝合金的制备工艺和性能[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2

5.贾祥磊,朱秀荣,陈大辉,费良军,耐热铝合金研究进展[J].兵器材料科学与

工程,2010

耐热铝合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姓名:徐玉召

学号:1400733

企业品牌营销的文献综述

浙江财经学院毕业论文 (或毕业设计) 文献综述 企业品牌营销的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章瑶指导教师陈颖 二级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名称市场营销 班级08市场营销C1班学号 0803240137 2009年10月30日

企业品牌营销的文献综述 摘要:现今社会是一个品牌竞争的时代,因此品牌的意义非同小可,本文主要对品牌的内涵及作用进行了研究,同时论述了品牌塑造的过程,包括品牌形象的打造、品牌定位和品牌文化的确立、品牌资产的重要以及品牌传播的策略,从中发现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品牌营销未来发展的前景。本文认为在今后的品牌营销中应当要更加注重情感与体验的渗透,将品牌赋予更多的思想与个性,吸引和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功效的期望的同时还能满足消费者在情感及心理上的需求。 关键字:品牌;品牌形象;品牌定位;品牌文化;品牌资产;品牌传播 一、关于企业品牌的研究 (一)品牌的概念 品牌(Brand)一词来源于古挪威文字Brandr,意思是“烙印”,它非常形象地表达了品牌的真谛——“如何在消费者心中留下烙印”。关于品牌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品牌都有不同的理解。在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著作中,对于品牌的解释基本与下述说法相类似,都是从最直观、最外在的品牌识别功能出发,将品牌视作一种特殊符号,并没有揭示品牌的完整内涵。比如:美国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2009)为品牌下的定义是:“品牌就是一个名字、称谓、符号或设计,或是上述的总和,其目的是要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其他竞争者。” 大卫·奥格威(2009)认为,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产品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风格的整体组合。品牌同时是因为消费者对其使用的印象及自身的经验而有所界定。 乔春洋(2005)指出,品牌是多种元素与信息的结合体,是一种具有影响力及专有性的无形资产,它不仅是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武器,更是对消费者的一种承诺和保证。而品牌的强弱、价值、竞争力、影响力等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各

铝型材表面处理工艺

表面处理简介 总则 表面处理:它是通过机械和化学的方法处理后,能在产品的表面上形成一层保护机体的保护层.在自然界中能达到稳定状态,增加机体的抗蚀性和增加产品的美观,从而提升产品的价值.表面处理种类的选择首先要从使用环境,使用寿命,人为欣赏的角度出发,当然经济价值也是考虑的核心所在. 表面处理的流程包括前处理,成膜,膜后处理.包装,入库.出货等工序,其中前处理包括机械处理,化学处理。 .机械处理包括喷吵,抛丸,打磨,抛光,打蜡等工序.机械处理目的使产品表面剔除凹凸不平,补救表面其它外观不良现象. 化学处理使产品表面的油污锈迹去除,并且形成一层能使成膜物质更好的结合或和化成活性金属机体,确保镀层有一个稳定状态,增加保护层的结合力,从而达到保护机体的作用。 第一章,铝材表面处理 一,铝材常见的化学处理有铬化,喷漆,电镀,化学镀,阳极氧化,电泳等工艺。.其中机械处理有拉丝,抛光,喷吵,打磨,等工艺: 第一节铬化 铬化会便产品表面形成一层化学转化膜,膜层厚度在0.5-4um,这层转化膜吸附性好,主要作为涂装底层。外观有金黄色,铝本色,绿色等。这种转化膜导电性能好,是电子产品的最好选项,如手机电池内导电

条,磁电设备等.该膜层适合所有铝及铝合金产品.但该转化膜质软,不耐磨,因此不利于做产品外部件利用。 铬化工艺流程: 脱脂铝酸脱铬化包装入库 铬化适合于铝及铝合金,镁及镁合金产品。 品质要求:1)颜色均匀,膜层细致,不可有碰伤,刮伤,用手触摸,不能有粗糙,掉灰等现象。 2)膜层厚度0.3-4um。 第二节,阳极氧化 阳极氧化:可以使产品表面形成一层均匀,致密的氧化层,(Al2O3。6H2O俗名钢玉)这种膜能使产品的表面硬度达到(200-300HV),如果特种产品可以做硬质阳极氧化,产品表面硬度可达400-1200HV,因而硬质阳极氧化是油缸,传动,不可缺的表面处理工艺.,另外这种产品耐磨性非常好,可做航空,航天相关产品的必用工艺.阳极氧化和硬质阳极氧化不同之处:阳极氧化可以着色,装饰性比硬质氧化要好的多.施工要点:阳极氧化对材质要求很严格,不同的材质表面有不同的装饰效果,常用的材质有6061,6063,7075,2024等,其中,2024相对效果要差一些,由于材质中CU的含量不同,因此7075硬质氧化呈黄色,6061,6063呈褐色,但普通阳极氧化6061,6063,7075没多大的差别,但2024就容易出现很多金斑.. 一,常见工艺 常见的阳极氧化工艺有拉丝雾面本色,拉丝亮面本色,拉丝亮面染色,雾面拉丝染色(可染成任何色系).抛光亮面本色,抛光雾面本色,抛光亮

(完整word版)强化传热技术

1、强化传热的目的是什么? (1)减小初设计的传热面积,以减小换热器的体积和重量;(2)提高现有换热器的能力;(3)使换热器能在较低温差下工作;(4)减少换热器的阻力,以减少换热器的动力消耗。 2、采用什么方法解决传热技术的选用问题? (1)在给定工质温度、热负荷以及总流动阻力的条件下,先用简明方法对拟采用的强化传热技术从使换热器尺寸大小、质轻的角度进行比较。这一方法虽不全面,但分析表明,按此法进行比较得出的最佳强化传热技术一般在改变固定换热器三个主要性能参数(换热器尺寸、总阻力和热负荷)中的其他两个,再从第三个性能参数最佳角度进行比较时也是最好的。(2)分析需要强化传热处的工质流动结构、热负荷分布特点以及温度场分布工况,以定出有效的强化传热技术,使流动阻力最小而传热系数最大。(3)比较采用强化传热技术后的换热器制造工艺、安全运行工况以及经济性问题。 3、表面式换热器的强化传热途径有哪些? (1)增大平均传热温差以强化传热;(2)增加换热面积以强化传热;(3)提高传热系数以强化传热。 4、何为有功和无功强化传热技术?包括哪些方法? 从提高传热系数的各种强化传热技术分,则可分为有功强化传热技术和无功强化传热技术两类。前者也称主动强化传热技术、有源强化技术、后者也称为被动强化技术、无源强化技术。有功强化传热技术需要应用外部能量来达到强化传热的目的;无功传热强化技术则无需应用外部能量即能达到强化传热的目的。有功强化传热技术包括机械强化法、震动强化、静电场法和抽压法等;无功强化传热技术包括表面特殊处理法、粗糙表面法、扩展表面法、装设强化元件法、加入扰动流体法等。 5、单项流体管内强制对流换热时,层流和紊流的强化有何不同? 当流体做层流运动时,流体沿相互平行的流线分层流动,各层流体间互不掺混,垂直于流动方向上的热量传递只能依靠流体内部的导热进行,因而换热强度较低。因此,对于强化层流流动的换热,应以改变流体的流动状态为主要手段。当流体做湍流运动时,流体的传热方式有两种:在层流底层区的热量传递主要依靠导热;而在底层以外的湍流区,除热传导以外,主要依靠流体微团的混合运动。除液态金属以外,一般流体导热率都很小,湍流换热时的主要热阻在层流地层区。因此对于强化湍流流动的换热,主要原则应是减薄层流底层的厚度。 6、管式换热器一般采用圆管还是矩形通道?为什么? 在管子数目、工质流量及管道横截面周界均给定的情况下,圆形管道的流通截面积最大,矩形的最小,而流速恰好相反。在个管道中温度条件相同时,矩形管道能增加换热系数,但同时阻力也剧增,这就是管式换热器一般采用圆管而不用换热效果横好的矩形管道的原因。 7、采用扩张-收缩管式如何强化传热的? 流体在扩张段中产生的强烈漩涡被流体带入收缩段时得到了有效利用,从而增强了传热。此外,在收缩段中由于流体流过收缩截面时流速增高,使流体边界层中流速也相应增高,从而也增进了传热效应。

铝合金热处理原理

铝合金热处理原理 铝合金铸件的热处理就是选用某一热处理规范,控制加热速度升到某一相应温度下保温一定时间并以一定得速度冷却,改变其合金的组织,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合金的力学性能,增强耐腐蚀性能,改善加工型能,获得尺寸的稳定性。 铝合金热处理特点 众所周知,对于含碳量较高的钢,经淬火后立即获得很高的硬度,而塑性则很低。然而对铝合金并不然,铝合金刚淬火后,强度与硬度并不立即升高,至于塑性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但这种淬火后的合金,放置一段时间(如4~6昼夜后),强度和硬度会显著提高,而塑性则明显降低。淬火后铝合金的强度、硬度随时间增长而显著提高的现象,称为时效。时效可以在常温下发生,称自然时效,也可以在高于室温的某一温度范围(如100~200℃)内发生,称人工时效。 铝合金时效强化原理 铝合金的时效硬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它不仅决定于合金的组成、时效工艺,还取决于合金在生产过程中缩造成的缺陷,特别是空位、位错的数量和分布等。目前普遍认为时效硬化是溶质原子偏聚形成硬化区的结果。 铝合金在淬火加热时,合金中形成了空位,在淬火时,由于冷却快,这些空位来不及移出,便被“固定”在晶体内。这些在过饱和固溶体内的空位大多与溶质原子结合在一起。由于过饱和固溶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必然向平衡状态转变,空位的存在,加速了溶质原子的扩散速度,因而加速了溶质原子的偏聚。 硬化区的大小和数量取决于淬火温度与淬火冷却速度。淬火温度越高,空位浓度越大,硬化区的数量也就越多,硬化区的尺寸减小。淬火冷却速度越大,固溶体内所固定的空位越多,有利于增加硬化区的数量,减小硬化区的尺寸。 沉淀硬化合金系的一个基本特征是随温度而变化的平衡固溶度,即随温度增加固溶度增加,大多数可热处理强化的的铝合金都符合这一条件。沉淀硬化所要求的溶解度-温度关系,可用铝铜系的Al-4Cu 合金说明合金时效的组成和结构的变化。图3-1铝铜系富铝部分的二元相图,在548℃进行共晶转变L→α+θ(Al2Cu)。铜在α相中的极限溶解度5.65%(548℃),随着温度的下降,固溶度急剧减小,室温下约为0.05%。 在时效热处理过程中,该合金组织有以下几个变化过程: 形成溶质原子偏聚区-G·P(Ⅰ)区 在新淬火状态的过饱和固溶体中,铜原子在铝晶格中的分布是任意的、无序的。时效初期,即时效温度低或时效时间短时,铜原子在铝基体上的某些晶面上聚集,形成溶质原子偏聚区,称G·P(Ⅰ)区。G·P(Ⅰ)区与基体α保持共格关系,这些聚合体构成了提高抗变形的共格应变区,故使合金的强度、硬度升高。 G·P区有序化-形成G·P(Ⅱ)区 随着时效温度升高或时效时间延长,铜原子继续偏聚并发生有序化,即形成G·P(Ⅱ)区。它与基体α仍保持共格关系,但尺寸较G·P(Ⅰ)区大。它可视为中间过渡相,常用θ”表示。它比G·P(Ⅰ)区周围的畸变更大,对位错运动的阻碍进一步增大,因此时效强化作用更大,θ”相析出阶段为合金达到最大强化的阶段。 形成过渡相θ′ 随着时效过程的进一步发展,铜原子在G·P(Ⅱ)区继续偏聚,当铜原子与铝原子比为1:2时,形成过渡相θ′。由于θ′的点阵常数发生较大的变化,故当其形成时与基体共格关系开始破坏,即由完全共格变为局部共格,因此θ′相周围基体的共格畸变减弱,对位错运动的阻碍作用亦减小,表现在合金性能上硬度开始下降。由此可见,共格畸变的存在是造成合金时效强化的重要因素。 形成稳定的θ相 过渡相从铝基固溶体中完全脱溶,形成与基体有明显界面的独立的稳定相Al2Cu,称为θ相此时θ相与基体的共格关系完全破坏,并有自己独立的晶格,其畸变也随之消失,并随时效温度的提高或时间的

品牌社群文献综述教学内容

一、品牌社群概念及特征 1、定义 Muniz和0’Guinn(2001)认为品牌社群是一个特殊的、不受地域限制的消费者群体,它建立在使用某一品牌的消费者所形成的一系列社会关系之上。 品牌社群具有类似于“传统社区”的三个基本特征,即共同意识、共同的仪式惯例以及基于伦理的责任感。 与以前的营销研究不同,品牌社群是围绕某一品牌的社会集合体,是人与人、人与品牌之间的一种联系。它是一个精神社群,成员通过品牌来寻求对自我的认同,通过社群来重新建构自我向往的牛活方式,这就是品牌社群重要意义所在,它的提出为品牌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Alexander.Schouten和Koenig(2002)认为品牌社群是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关系网络,强调核心消费者的作用。 MeAlexander等人突出强调了消费者在品牌社群中的品牌体验,认为品牌体验来自于成员间的互动,消费者在互动和体验中与营销人员共同建构了品牌意义。因此,对于消费者来说,品牌社群的存在和意义就在于给消费者提供与品牌相关的各种非凡的消费体验。 Belk和Tumbat(2005)以及Muniz和Sehau(2005)分别对品牌社群的类宗教性特征做了深入研究,以期能更好的反映消费者对其钟情品牌的极度热爱,甚至是信仰。 人们认为宗教性这比自我更有意义、更具力量并且非同一般。宗教活动使人心醉神迷,而且超越了自我。在有共同信仰的社群成员中,当社群成员对某一品牌极度热爱时,就会表现出消费的宗教性。对消费者而言,品牌取代了传统宗教,成为其个性展现和生活追求之所在。 Bagozzi和Dholakia(2006)认为品牌社群是那些对一个品牌具有共同热情的消费者形成的社会团体,他们可以通过团体行为来完成共同目标或表达出相互的情感和承诺。 本质上,这与Muniz和O’Guinn的定义是一致的,它们都强调某个品牌的消费者群体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行为。 2、结构 (1)消费者品牌结构模型 Muniz和O’Guinn(2001)所提出的品牌社群概念丰富了“消费者——品牌”关系模型,强调的是以品牌为中心的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此模型表明了消费者因品牌而联结在一起的意义,同时也表明“消费者一消费者”关系在品牌创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该模型的特点是聚焦,缺点是除了本品牌的其他消费者之外,竞争对手的消费者也会对本品牌消费者产生影响。 (2)基于核心消费者的品牌社群模型 McAlexander等(2002)对Muniz等的三角模型做了扩展,提出了一个“基于核心消费者

铝合金表面处理技术规范

铝合金表面处理技术规范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修订信息表

目录 目录 (3) 前言 (5) 一、铝合金化学氧化技术规范 (6) 1目的 (6) 2 适用范围 (6) 3 关键词 (6) 4引用/参考标准或资料 (6) 5 规范内容 (6) 5.1 术语 (6) 5.2 工艺鉴定要求 (7) 5.2.1 总则 (7) 5.2.2 设计要求 (7) 5.2.3 鉴定程序 (7) 5.2.4 试验及试片要求 (7) 5.2.5 试验方法及质量指标 (8) 5.2.6 鉴定状态的保持 (8) 5.3 产品质量检验要求 (8) 5.3.1 外观 (8) 5.3.2 耐蚀性 (9) 二、铝合金喷砂光亮阳极化技术规范 (9) 1目的 (9) 2 适用范围 (9) 3 关键词 (9) 4 引用/参考标准或资料 (9) 5 规范内容 (10) 5.1 术语 (10) 5.2 工艺鉴定要求 (10) 5.2.1 总则 (10) 5.2.2 设计要求 (10) 5.2.3 鉴定程序 (10) 5.2.4 试验及试片要求 (10) 5.2.5 试验方法及质量指标 (11) 5.2.6 鉴定状态的保持 (11) 5.3 产品质量检验要求 (12) 5.4 备注 (12) 6 附录1 (12) 三、喷砂及拉丝技术规范 (13) 1目的 (13) 2 适用范围 (13) 3 关键词 (13)

4引用/参考标准或资料 (13) 5 规范内容 (13) 5.1 术语 (13) 5.2工艺鉴定要求 (14) 5.2.1 总则 (14) 5.2.2 设计要求 (14) 5.2.3 鉴定程序纪律 (14) 5.2.4 试验及试片要求 (14) 5.2.5 试验方法及质量指标 (15) 5.2.6 鉴定状态的保持 (15) 5.3 产品质量检验要求 (16) 5.3.1 拉丝件 (16) 5.3.2 喷砂件: (16)

换热器开题报告

丙烯冷凝器(E-301)设计 ———— 摘要:本文先简单阐述了换热器的研究背景,并附带介绍了换热器的重要作用及其型式的发展过程。然后结合课题设计方向,由于本次设计方向为丙烯冷凝器(E-301)的设计,该冷凝器属于浮头式换热器的一种;在介绍浮头式换热器常见通用结构过程中,讲述一些用于该丙烯冷凝器的元件结构。最后,简单讲述了本次设计所用的技术路线,大致介绍了冷凝器设计的相关步骤和方法。 关键字:浮头式换热器,冷凝器,技术路线 1研究背景 换热设备是化工、炼油工业、医药、冶金、制冷等工业中普遍应用的典型工艺设备,用来实现热量的传递,使热量由高温流体传送给低温流体。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为了满足工艺的要求,往往进行着各种不同的换热过程:如加热、冷却、冷凝、蒸发等。一般换热器需要满足如下的基本条件:合理地实现所规定的工艺条件;安全可靠;利于安装、操作、维修;经济合理[1]。 管壳式换热器的使用已有很悠久的历史;在二十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板式换热器,并应用于食品工业。以板代管制成的换热器,结构紧凑,传热效果好,因此陆续发展为多种形式。英国用钎焊法制造出一种由铜及其合金材料制成的板翅式换热器,用于飞机发动机的散热。30年代末,瑞典又制造出第一台板壳式换热器,用于纸浆工厂。在此期间,为了解决强腐蚀性介质的换热问题,人们对新型材料制成的换热器开始注意。60年代左右,由于空间技术和尖端科学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各种高效能紧凑型的换热器,再加上冲压、钎焊和密封等技术的发展,换热器制造工艺得到进一步完善,从而推动了紧凑型板面式换热器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此外,自60年代开始,为了适应高温和高压条件下的换热和节能的需要,典型的管壳式换热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70年代中期,为了强化传热,在研究和发展热管的基础上又创制出热管式换热器。近年来,由于能源消耗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能源价格的逐渐上升,循环回收再利用观念已开始深入人心,工厂中废热回收也越来越具有吸引力。通过换热器的使用,回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热来提高工厂的效率以减少国家的能源需求,节省资源,对于国家长久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对换热器的优化设计,提高各类换热器的工作效率,减少因工作而造成的更多的能源浪费,也是设计换热器的重中之重。

铝及铝合金材料表面氧化膜原理研究

铝及铝合金材料表面氧化膜原理研究 1铝及铝合金化学氧化膜成膜原理 (1) 1.1铝及铝合金表面的化学氧化理论 (1) 1.2铝及铝合金化学氧化原理 (1) 2 铝及铝合金传统含铬导电氧化膜 (2) 2.1传统导电氧化膜工艺 (2) 2.2导电氧化液中各因素的作用 (3) 3导电氧化液中含铬酸盐的替代 (4) 1铝及铝合金化学氧化膜成膜原理 1.1铝及铝合金表面的化学氧化理论 化学氧化处理是在一定温度下,金属铝和氧化溶液发生化学反应,在表面生成不溶性氧化膜的工艺。一般形成氧化膜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溶液中含有使铝表面生成氧化膜的氧化剂;二是在溶液中含有活化剂,使铝表面在氧化成膜过程中,不断地被溶解,在氧化膜中形成孔隙,保证氧化膜不断地成长、增厚。氧化膜的形成包括下列三个历程: 1)表面金属溶解到处理液中; 2)溶解产物在处理液中同化学氧化所用的介质发生反应,生成某种中间产物;3)氧化物从过饱和溶液中结晶析出,沉积于金属表面。 1.2铝及铝合金化学氧化原理 铝及铝合金的化学氧化是在一定温度条件下,通过化学作用使清洁的铝合金表面与氧化液中的氧相互作用,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的一种涂覆方法。这种氧化膜具有一定的耐蚀性,通常作为油漆或有机涂层的底层。化学氧化膜层的颜色随氧化液的组成、操作条件及膜层厚度的变化而变化。 铝及铝合金的化学氧化方法较多,按其溶液性质可分为碱性和酸性两种,按膜层的性质可分为磷酸盐膜、铬酸盐膜以及铬酸-磷酸盐膜、无铬氧化膜等。从理论上讲,化学氧化存在着金属的溶解和成膜反应,溶解过快膜层不能生成,反之,则膜层疏松。当膜层达到一定厚度的时候,膜层阻碍金属和溶液的接触,氧化过程自行停止。除应选择合适的氧化剂和成膜剂之外,为确保氧化膜质量还应加入一些添加剂,有的还加入一些稳定剂。 按功能分氧化液组成主要有两类:其一是氧化剂如重铬酸钾或铬酐、锰酸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答题技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答题技巧 一、哲学部分答题模板 1、唯物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辩证法: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 认知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知论认为: 唯物史观: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人文: 2、先写出材料反应的第一个哲学原理并指出原理的内容和方法论意义 3、概括材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或摘抄材料 4、指出材料合理性、不合理性,并反对错误(注:唯物史论的错误时地理环境科学技术人 口文化决定论之一,而其余领域的错误不是孤立的看问题即形而上学就是强调精神的力量即唯心主义) 5、再写一个原理,并重复三、四的操作 6、此外,多写几个原理但不必解释,如果实在不会就写万能原理 注意:如果分值较小去掉第五步;如果题目给出原理,去掉五、六步 二、比如像三农问题、下岗职工和贫富差距等细节问题(关系一部分人的利益的问题就叫细节问题)的措施如下回答: 1、政府的角度:制定政策。政府应该制定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让…更多的 享有经济发展的成果;加大对……的投资;制定相关法律强化法制,充分保障……的利益。 2、社会的角度:形成一个……市场;形成一个……保障体系。 3、企业的角度:企业制定政策和产业机构调整时,应该考虑更多……的利益。 4、公众的角度:不要歧视……;要加大帮助……。 5、当事人的角度:……要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争取早日解决问题或富起来。 三、哲学原理总结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 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①物质观: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实践、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非辩证关系) 第一、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人的精神是否预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③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铝合金阳极氧化与表面处理技术

铝合极氧化与表面处理技术 第一章引论 1.铝及铝合金的性能特点 密度低;塑性好;易强化;导电好;耐腐蚀;易回收;可焊接;易表面处理 2.简述铝合金的腐蚀性及其腐蚀形态 1)腐蚀性:(1)酸性腐蚀:铝在不同的酸中有不同腐蚀行为,一般在氧化性浓酸中生成钝化膜,具有很好的耐蚀性,而在稀酸中有“点腐 蚀”现象。局部腐蚀;(2)碱性腐蚀:铝在碱性溶液中的腐蚀, 碱能与氧化铝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然后再进一步与铝反应生 成偏铝酸钠和氢气。全面腐蚀;(3)中性腐蚀:在中性盐溶液中, 铝可以是钝态,也可能由于某些阳离子或者阳离子的作用发生腐 蚀。点腐蚀。 2)腐蚀形态:点腐蚀,电偶腐蚀,缝隙腐蚀,晶间腐蚀,丝状腐蚀和层状腐蚀等 点腐蚀:最常见的腐蚀形态,程度与介质和合金有关 电偶腐蚀:接触腐蚀,异(双)金属腐蚀,在电解质溶液中,当两种金属或合金相接触(电导通)时,电位较负的金属腐蚀被加速,而电位较正的 金属受到保护的腐蚀现象。 缝隙腐蚀:两个表面接触存在缝隙,该处充气溶解氧形成氧浓差原电池,使缝隙产生腐蚀。 晶间腐蚀:与热处理不当有关,合金元素或金属间化合物沿晶界沉淀析出,相对于晶粒是阳极,而构成腐蚀电池。 丝状腐蚀:丝状腐蚀是一种膜下腐蚀,呈蠕虫状在膜下发展,这种膜可以是漆膜,或者其他涂层,一般不发生在阳极氧化膜的下面。丝状腐蚀与合 金成分、涂层前预处理和环境因素有关,环境因素有适度、温度、氯 化物; 层状腐蚀:剥层腐蚀,也叫剥蚀。 3.铝合金表面处理技术包括哪几个方面? 表面机械预处理(机械抛光或扫纹等)(2)化学预处理或化学处理(化学转化或化学镀等)(3)电化学处理(阳极氧化或电镀等)(4)物理处理(喷涂、搪瓷珐琅化及其物理表面技术改性)等。

铝及铝合金的钝化

铝及铝合金的钝化 深圳雷邦磷化液工程部编辑 摘要:铝及铝合金工件,无论是化学氧化或阳极氧化得到的氧化膜都是多孔的,易污染的,抗蚀性亦差,即令膜染色后亦应进行钝化戍封闭处理,以提高其耐蚀性。 一、铝及铝合金化学氧化后钝化 铝及铝合金工件化学氧化膜钝化处理见表1。 表1 铝及铝合金化学氧化后钝化液配方及工艺条件 铝及铝合金阳极氧化后钝化膜处理见表2 三、铝及铝合金氧化膜封闭处理 1. 热水封闭 (1)原理 氧化膜表面和孔壁的Al2O3在热水(温度大于80℃)中发生水合反应,生成水合氧化铝,令氧化膜体积膨胀(膨胀率33%~100%),由于膜膨胀而使孔径变小最终封闭。反应式为: Al2O3 + H2O →2AlO(OH) →Al2O3 ·H2O 热水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不用自来水,因自来水易生水垢吸附于孔中令膜透明度下降。普通自来水中的Cl-、SO42+、PO43-、Cu2+均有封孔,因而有害。 (2)工艺 温度:95~100℃。 pH值:5. 5~6 (用乙酸调节)。 时间:10~30min。 2. 蒸汽封闭 (1)原理与热水封闭相同。 (2)特点封闭速度快,不受pH值影响,膜的耐蚀性高。在着色孔封闭时,染料损失比热水封闭时少。缺点是:压力容器费用高;大型工件封闭,不能连续操作,厚氧化膜处理时易破裂,成本较高。 (3)工艺

温度:100~110℃。 压力:0. 05~0. 1 MPa。 时间(按膜厚度计):4~5min/μm。 3金属盐封闭 将阳极氧化膜浸在金属盐溶液中进行封闭,称为金属盐封闭。所用金属盐有铁、钻、镍、辐、锌、铜、铝等醋酸盐,硝酸盐,硫酸盐。其封孔机理是:金属盐水溶液进人阳极氧化膜微细孔发生水解,产生氢氧化物沉淀,将孔封闭,目前常用有重铬酸盐封闭及水解盐封闭。 (1)重铬酸盐封闭 ①原理在重铬酸盐水溶液中,氧化吸附了重铬酸盐后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碱式铬酸铝[Al(OH)CrO4]和重铬酸铝[Al(OH)Cr2O7],这些生成物填充进膜孔隙,从而起到封孔作用。 ②溶液配方及工艺条件见表3. a. 工件要求封闭处理前,工件一定要清洗干净,以免将酸带入封闭槽中。此外,应防止工件与槽接触,以免破坏氧化膜。 b. 二对封闭液中杂质进行限制当SO42+ > 0. 2g/L时,可加人适量铬酸钙(CaCrO4)沉淀过滤排除,否则会令封闭工件色变淡且发白;当SO42+ > 0.02g/L时,可添加硫酸铝钾[K2Al2(SO4)4.24H2O]0.1~0.15g/L,否则会令封闭工件发白,耐蚀性下降。当C l- > 1.5 g/L时,封闭液需稀释或更换,否则会对工件氧化膜产生腐蚀。 (2)水解盐类封闭 ①原理利用金属盐被氧化膜吸附后,发生水解作用,生成氢氧化物沉淀,填充在孔隙内,达到封闭目的。常用金属盐有Co、Ni盐类,反应式为: NiSO4 + 2H2O →Ni(OH)2↓+ H2SO4 封孔过程如下。 a. 水合过程产物(透明物)将孔封住。 b. 加水分解。在微孔中产生氢氧化物沉淀。 c. 这些沉淀物与染料分子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金属铬合物。 ②水解盐封闭溶液配方及工艺条件见表4。

因子分析的一般原理概述

因子分析的一般原理概述 简才永 因子分析是处理多变量数据的一种统计方法,它可以揭示多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主要目的是从众多的可观测得变量中概括和综合出少数几个因子,用较少的因子变量来最大程度地概括和解释原有的观测信息,从而建立起简洁的概念系统,揭示出事物之间本质的联系。 一、因子分析的种类 (一)、R型因子分析与Q型因子分析 这是最常用的两种因子分析类型。R型因子分析,是针对变量所做的因子分析,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对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找出能够控制所有变量的少数几个随机变量去描述多个随机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再根据相关性的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高,不同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低。Q型因子分析,是针对样品所做的因子分析。它的思路与R因子分析相同,只是出发点不同而已。它在计算中是从样品的相似系数矩阵出发,而R型因子分析在计算中是从样品的相关系数矩阵出发的。 (二)、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探索性因子分析(EFA),主要适用于在没有任何前提预设假定下,研究者用它来对观察变量因子结构的寻找、对因子的内容以及变量的分类。通过共变关系的分解,进而找出最低限度的主要成分,让你后进一步探讨这些主成分或共同因子与个别变量之间的关系,找出观察变量与其对应因子之间的强度,即所谓的因子负荷值,以说明因

子与所属的观察变量的关系,决定因子的内容,为因子取一个合适的名字。 验证性因子分析(CFA),要求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潜在变量的内容与性质,在测量之初就必须有非常明确的说明,或有具体的理论基础,并已先期决定相对应的观测变量的组成模式,进行因子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检验这一先前提出的因子结构的适合性。这种方法也可以应用于理论框架的检验,它在结构方程模型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也是近年来心理测量中相当重要的内容。 二、因子分析基本思想、模型与条件 (一)、因子与共变结构 因子分析的基本假设是那些不可观测的“因子”隐含在许多现实可观察的事物背后,虽然难以直接测量,但是可以从复杂的外在现象中计算、估计或抽取得到。它的数学原理是共变抽取。也就是说,受到同一个因子影响的测量分数,共同相关的部分就是因子所在的部分,这可以用“因子”的共变相关部分来表示。 (二)、因子分析的条件 第一、因子分析以变量之间的共变关系作为分析的依据,凡影响共变的因子都要先行确认无误。首先,因子分析的变量都必须是连续变量,符合线性关系的假设。其他顺序与类别型的数据不能用因子分析简化结构。 第二、抽样过程必须随机,并具有一定规模。一般样本量不得低于100,原则上是越大越好。此外,一般还要求样本量与变量数之间

(完整版)压铸铝合金表面处理【干货技巧】

压铸铝合金表面处理 内容来源网络,由“深圳机械展(11万㎡,1100多家展商,超10万观众)”收集整理!更多cnc加工中心、车铣磨钻床、线切割、数控刀具工具、工业机器人、非标自动化、数字化无人工厂、精密测量、3D打印、激光切割、钣金冲压折弯、精密零件加工等展示,就在深圳机械展.

铝合金涂装前处理流程:脱脂-水洗-水洗-表调-磷化-水洗-(纯水洗),采用锌系磷化液,方法与钢铁件的磷化基本一致。 如果不磷化,也可以采用六价铬钝化处理,但是此法不环保。或用三价铬钝化处理。 如果铝合金仅进行脱脂就涂装,附着力差,耐腐性也差。 磷化处理磷化处理就是工件在以磷酸或磷酸盐为主体的溶液中进行浸渍或采用喷枪进行喷淋,使表面产生完整的磷酸盐保护膜层的表面处理技术。典型的处理规范如表2所示。

磷化处理液的成膜性不如铬化处理液的好,对工件的表面质量要求较高,通常不太适合于表面质量差的薄壁压铸件(壁厚小于2mm)的表面处理。磷化处理膜层的厚度较大,作为油漆底层,可使漆膜的粘附力、耐潮湿性和耐蚀能力提高几十倍至几百倍。镁合金磷化处理的研究较少,目前的应用十分有限。 1,压铸铝合金表面电镀彩锌,铝本身是两性金属,在酸或者碱性的溶液中都不稳定,加之压铸铝合金本身组织疏松,有砂眼,气孔等缺陷,往往会影响电镀质量。经过适当的前处理后,压铸件电镀锌变的容易,电镀10um左右的锌层,然后进行钝化处理,可以成倍的提高压铸铝合金的耐腐蚀性,为了防止彩锌变色,可以浸涂一层有机保护膜。 2,压铸铝合金表面进行铬酸盐处理,压铸铝合金经过喷砂处理后,可以直接进行铬酸盐处理,从而表面可以获得一层钝化膜,根据需要这层膜可以是无色到黄色,并且不影响表面电阻,为了达到产品三防的要求,可以在铬酸盐处理后,再进行喷涂。 金属表面处理种类简介:电镀/电泳/锌镀/发黑/金属表面着色/抛丸/喷砂/喷丸/磷化/钝化 电镀镀层金属或其他不溶性材料做阳极,待镀的工件做阴极,镀层金属的阳离子在待镀工件表面被还原形成镀层。为排除其它阳离子的干扰,且使镀层均匀、牢固,需用含镀层金属阳离子的溶液做电镀液,以保持镀层金属阳离子的浓度不变。电镀的目的是在基材上镀上金属镀层,改变基材表面性质或尺寸。电镀能增强金属的抗腐蚀性(镀层金属多采用耐腐蚀的

工业锅炉文献综述

燕山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SHL20-1.25/130/70-A热水锅炉设计 学院(系):车辆与能源学院 年级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 学生姓名:吕志鹏 指导教师:王华山 完成日期:2015年3月17日

一、课题国内外现状 工业锅炉是重要的热能动力设备,而我国是当今世界锅炉生产和使用最多的国家。中国锅炉制造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全国有千余家持有各级锅炉制造许可证的企业,可以生产各种不同等级的锅炉[1]。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燃煤工业锅炉仍将是我国工业锅炉的主导产品,且以中大容量(单台蒸发量≥10t/h)居多。但燃煤锅炉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随着能源供应结构的变化和节能环保要求日益严格,天然气开发应用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小型燃煤工业锅炉将退出中心城区。因此采用清燃料和洁净燃烧技术的高效、节能、低污染工业锅炉将是产品发展的趋势。 工业锅炉每年的总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均位居全国工业行业第二,仅次于电站锅炉,煤炭消耗量远高于钢铁、石化等高耗能工业行业。工业锅炉的发展直接影响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十一五”期间,降低单位GDP能耗将成为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重点,工业锅炉行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工业锅炉行业应该以高效节能降耗为中心,洁净减排环保为目标,认真制定工业锅炉行业发展规划,引导行业传统技术的改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创新,提升工业锅炉系统节能效果;推动行业和企业结构与产品结构调整,促进工业锅炉行业跨越式发展和全面技术进步[2-4]。 二、研究主要成果 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业锅炉的效率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国内外研究人员分别从燃烧方式、炉膛布置、运行维护等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 在链条锅炉上增加风扇磨煤机直吹系统,采用复合燃烧技术,可大幅度提高锅炉的出力和锅炉热效率。能够适应制浆、造纸企业热负荷波动频繁及波动幅度大的特点。风扇磨煤机集吸风、干燥、磨煤、送粉等功能于一身,新增设施少、投资省、见效快、占地面积小,完全适合于旧锅炉的改造,是值得推广的一种燃烧技术[5-6]。 使用分层燃烧技术可以提高锅炉的经济型,改进分层燃烧技术的实现将对我国的锅炉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使之在锅炉运行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铝及铝合金热处理工艺

铝及铝合金热处理工艺

1. 铝及铝合金热处理工艺 1.1 铝及铝合金热处理的作用 将铝及铝合金材料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并保温一定时间以获得预期的产品组织和性能。 1.2 铝及铝合金热处理的主要方法及其基本作用原理 1.2.1 铝及铝合金热处理的分类(见图1) 图1 铝及铝合金热处理分类 1.2.2 铝及铝合金热处理基本作用原理 (1) 退火:产品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温到一定时间后以一定的冷却速度冷却到室温。通过原子扩散、迁移,使之组织更加均匀、稳定、,内应力消除,可大大提高材料的塑性,但强度会降低。 ①铸锭均匀化退火:在高温下长期保温,然后以一定速度(高、中、低、慢)冷却,使铸锭化学成分、组织与性能均匀化,可提高材料塑性20%左右,降低挤压力20%左右,提高挤压速度15%左右,同时使材料表面处理质量提高。 铝及铝合金热处理 回归 均匀化退火 退火 成品退火 中间退火 过时效 欠时效 自然时效 人工时效 多级时效 时效 固溶淬火 离线淬火 在线淬火 一次淬火 阶段淬火 立式淬火 卧式淬火

②中间退火:又称局部退火或工序间退火,是为了提高材料的塑性,消除材料 内部加工应力,在较低的温度下保温较短的时间,以利于续继加工或获得某种性能的组合。 ③完全退火:又称成品退火,是在较高温度下,保温一定时间,以获得完全再 结晶状态下的软化组织,具有最好的塑性和较低的强度。 (2)固溶淬火处理:将可热处理强化的铝合金材料加热到较高的温度并保持一定 的时间,使材料中的第二相或其它可溶成分充分溶解到铝基体中,形成过饱和固溶体,然后以快冷的方法将这种过饱和固溶体保持到室温,它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因处于高能位状态,溶质原子随时有析出的可能。但此时材料塑性较高,可进行冷加工或矫直工序。 ①在线淬火:对于一些淬火敏感性不高的合金材料,可利用挤压时高温进行固 溶,然后用空冷(T5)或用水雾冷却(T6)进行淬火以获得一定的组织和性能。 ②离线淬火:对于一些淬火敏感性高的合金材料必须在专门的热处理炉中重新 加热到较高的温度并保温一定时间,然后以不大于15秒的转移时间淬入水中或油中,以获得一定的组织和性能,根据设备不同可分为盐浴淬火、空气淬火、立式淬火、卧式淬火。 (3)时效:经固溶淬火后的材料,在室温或较高温度下保持一段时间,不稳定的 过饱和固溶体会进行分解,第二相粒子会从过饱和固溶体中析出(或沉淀),分布在α(AL)铝晶粒周边,从而产生强化作用称之为析出(沉淀)强化。自然时效:有的合金(如2024等)可在室温下产生析出强化作用,叫做自然时效。人工时效:有些合金(如7075等)在室温下析出了强化不明显,而在较高温度下的析出强化效果明显,称为人工时效。 人工时效可分为欠时效和过时效。 ①欠时效:为了获得某种性能,控制较低的时效温度和保持较短的时效时间。 ②过时效:为了获得某些特殊性能和较好的综合性能,在较高的温度下或保温 较长的时间状态下进行的时效。 ③多级时效:为了获得某些特殊性能和良好的综合性能,将时效过程分为几个 阶段进行。

品牌建设文献综述

品牌建设文献综述 摘要:现今社会是一个品牌竞争的时代,因此品牌的意义非同小可,本文主要针对品牌的内涵及作用进行了研究,同时论述了品牌塑造的过程,包括品牌形象的打造、品牌定位和品牌文化的确立、品牌资产的重要以及品牌传播的策略,从中发现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品牌营销未来的发展的前景。本文认为在今后的品牌营销中应当更注重情感与体验的渗透,将品牌赋予更多的思想与个性,吸引和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功效的期望的同时还能满足在消费者在情感及心理上的需求。 关键词:品牌、品牌建设 1国内外品牌理论研究综述 品牌(BRAND)一词来源于古挪威文字Brandr,意思是烙印,他非常形象的表达了品牌的真谛——“如何在消费者心中留下烙印”。关于品牌的定义有很多,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对品牌都有不同的理解。 美国营销学权威菲利普科特勒为品牌下的定义是:“品牌就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这些要素的组合,其目的是借以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些销售者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1]。” 大卫奥格威认为,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产品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风格和整体组合。品牌同时是为消费者对其使用产品的印象及自身的经验而有所界定[2]。 本文认为,朱华锋为品牌写的一个构成公式很清晰准确地表述了品牌的内涵,即:品牌=品名+品记+品类+品质+品值+品德+品行[3]。 大卫·奥格威(Confessions of an Advertising Man)将罗塞·瑞夫斯的USP 理论看作是在强卖,奥格威认为品牌的建立与提升是要塑造一个个性与发布一项成功的广告运动,这十分重要。企业必需思考品牌要用塑造怎样的形象,形象代表着个性,和人一样,产品也要有自身的个性,是产品形象决定了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成功或者失败[2]。 定位理论的创建者杰克·特劳特和艾·里斯认为企业品牌提升的关键是要在目标

铝合金表面处理工艺

【工艺知识】铝材表面处理工艺大全介绍 总则 表面处理:它是通过机械和化学的方法处理后,能在产品的表面上形成一层保护机体的保护层。在自然界中能达到稳定状态,增加机体的抗蚀性和增加产品的美观,从而提升产品的价值。表面处理种类的选择首先要从使用环境,使用寿命,人为欣赏的角度出发,当然经济价值也是考虑的核心所在。 表面处理的流程包括前处理,成膜,膜后处理。包装,入库。出货等工序,其中前处理包括机械处理,化学处理。 机械处理包括喷吵,抛丸,打磨,抛光,打蜡等工序。机械处理目的使产品表面剔除凹凸不平,补救表面其它外观不良现象。化学处理使产品表面的油污锈迹去除,并且形成一层能使成膜物质更好的结合或和化成活性金属机体,确保镀层有一个稳定状态,增加保护层的结合力,从而达到保护机体的作用。 铝材表面处理 铝材常见的化学处理有铬化,喷漆,电镀,阳极氧化,电泳等工艺。其中机械处理有拉丝,抛光,喷吵,打磨等工艺。 —————— 第一节铬化 铬化会便产品表面形成一层化学转化膜,膜层厚度在 0.5-4um,这层转化膜吸附性好,主要作为涂装底层。外观有金黄色,铝本色,绿色等。这种转化膜导电性能好,是电子产品的最好选项,如手机电池内导电条,磁电设备等。该膜层适合所有铝及铝合金产品。但该转化膜质软,不耐磨,因此不利于做产品外部件利用。

铬化工艺流程: 脱脂—>铝酸脱—>铬化—>包装—>入库 铬化适合于铝及铝合金,镁及镁合金产品。 品质要求: 1)颜色均匀,膜层细致,不可有碰伤,刮伤,用手触摸,不能有粗糙,掉灰等现象。 2 )膜层厚度0.3-4um 。 —————— 第二节,阳极氧化 阳极氧化:可以使产品表面形成一层均匀,致密的氧化层,(Al2O3 。6H2O 俗名钢玉)这种膜能使产品的表面硬度达到(200-300HV),如果特种产品可以做硬质阳极氧化,产品表面硬度可达 400-1200HV,因而硬质阳极氧化是油缸,传动,不可缺的表面处理工艺。 另外这种产品耐磨性非常好,可做航空,航天相关产品的必用工艺。阳极氧化和硬质阳极氧化不同之处:阳极氧化可以着色,装饰性比硬质氧化要好的多。施工要点:阳极氧化对材质要求很严格,不同的材质表面有不同的装饰效果,常用的材质有6061,6063,7075,2024 等,其中,2024 相对效果要差一些,由于材质中CU 的含量不同,因此7075 硬质氧化呈黄色,6061,6063 呈褐色,但普通阳极氧化6061,6063,7075 没多大的差别,但2024 就容易出现很多金斑。 一,常见工艺 常见的阳极氧化工艺有拉丝雾面本色,拉丝亮面本色,拉丝亮面染色,雾面拉丝染色(可染成任何色系)。

暖通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暖通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篇一:暖通毕业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题目家用中央空调的研究与发展前景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学号院(系) 指导教师(职称) 完成时间 家用中央空调的研究与发展前景 1 家用中央空调具有的特点 1.1 家用中央空调的优点 (1)具有单台房间空调器的优势。如质量可靠、故障率低、使用灵活、安装方便、维护简单等。 (2)具有中央空调的优势,如房间内温度分布均匀,不占有房间的 使用面积,能和装修较好的配合,室内噪音低等。 (3)具有较好的个性化,~方面要体现在住户个人购买、个人使用,另一方面室内空调机布置能够灵活多样,可根据房间的布局、个人 喜好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 (4)家用中央空调消费群体不光是针对高消费群体,而逐步针对普 通的工薪阶层。随着空调厂家大规模生产、开发,其价格会逐渐回落,使家用中央空调能落户于普通百姓家庭成为可能。 1.2家用中央空调的缺点 (1)比分体空调贵不少,但是配合装修效果非常好。 (2)耗电量比较大,不容易清洗。机组噪音比较大。噪音方面主要 影响的是夜间睡眠,可以调成最低风速运行。另外,在选择中央空 调品牌时可以关注室内机噪音值。 (3)不同品牌价格差距很大,制冷效果也有差距。 2 家用中央空调方式的分析比较 2.1几种家用中央空调输送介质方式的分析比较 中央空调是集中处理空调负荷的系统型式,其冷/热量是通过一定 的介质输送到空调房间里去的。按照家用小型中央空调的输送介质 的不同,常见的家用小型中央空调可以分成以下三种主要型式。 2.1.1风管式系统

风管式系统以空气为输送介质,其原理与大型全空气中央空调系统 的原理基 本相同。它利用室外主机集中产生冷/热量,将从室内引回的回风(或回风和新风的混风)进行冷却/力d热处理后,再送入室内消除其 空调冷/热负荷。相对于其它的家用小型中央空调型式,风管式系 统初投资较小。如若引入新风,其空气品质能得到较大的改善。但 风管式系统的空气输配系统所占用建筑物空间较大,一般要求住宅 要有较大的层高。而且它采用统~送风的方式,在没有变风量末端 的情况下,难以满足不同房间不同的空调负荷要求。而变风量末端 的引入将会使整个空调系统的初投资大大增加。 2.1.2冷/热水机组 冷/热水机组的输送介质通常为水或乙二醇溶液。它通过室外主机 产生出空调冷,热水,由管路系统输送至室内的各末端装置,在末 端装置处冷,热水与室内空气进行热量交换,产生出冷/热风,从 而消除房间空调负荷。它是一种集中产生冷/热量,但分散处理各 房间负荷的空调系统型式。该系统的室内末端装置通常为风机盘管。目前风机盘管一般均可以调节其风机转速(或通过旁通阀调节经过盘 管的水量),从而调节送入室内的冷/热量,因此该系统可以对每个 空调房间进行单独调节,满足各个房间不同的空调需求,同时其节 能性也较好。此外,由于冷/热水机组的输配系统所占空间很小, 因此一般不受住宅层高的限制。但此种系统一般难以引进新风,因 此对于通常密闭的空调房间而言,其舒适性较差。 2.1.3 vrv系统 变制冷剂流量(varied refrigerant volume,简称vrv)空调系统是一 种冷剂式空调系统,它以制冷剂为输送介质,室外主机由室外侧换 热器、压缩机和其他制冷附件组成,末端装置是由直接蒸发式换热 器和风机组成的室内机。一台室外机通过管路能够向若干个室内机 输送制冷剂液体。通过控制压缩机的制冷剂循环量和进入室内各换 热器的制冷剂流量,可以适时地满足室内冷、热负荷要求。vrv系统 具有节能、舒适、运转平稳等诸多优点,而且各房间可独立调节, 能满足不同房间不同空调负荷的需求。但该系统控制复杂,对管材 材质、制造工艺、现场焊接等方面要求非常高,且其初投资比较大。除了风管式系统、冷/热水机组、vrv系统这三种基本的系统型式外,还可以互相交叉,衍生出一些新型的系统。例如,将冷/热水机组 和风管式系统进行组合,往室内送冷热水处理房间空调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