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整理初中英语文化意识【语言文化意识在PEP初中英语教材中的体现】

新编整理初中英语文化意识【语言文化意识在PEP初中英语教材中的体现】
新编整理初中英语文化意识【语言文化意识在PEP初中英语教材中的体现】

初中英语文化意识【语言文化意识在PEP初中英语教材中的

体现】

引言人类学家泰勒曾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而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因此,要学好一种语言,对该语言的相关知识的了解是至关重要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变化,并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不同的民族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宗教信仰的差异,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文化,(梁妍,XX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把文化意识作为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恰好充分地体现了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调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而且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了解中西方文

化的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使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普通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XX年级上册的UNIT1“MynameisGina.”这是外国人在自我介绍时或初次见面时常用的句型。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由此引申出英语国家的人在需要问及对方姓名会与中国人有何差异。中国人一般不会直接问:“你叫什么名字?”而是在聊了一会后要分开时才会问对方的姓名。但是,外国人认为知道了对方的姓名之后才交谈时一种礼貌也便于称呼对方。为此,他们一般常说:“MayIknoe?”或“Yourname,please?”。如果按照汉语习惯用“We?”问对方姓名,会使对方产生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2七年级上册的UNIT8“Wuc?”这一单元讲的时如何教学生与外国朋友进行交流。作为一个学习英语的中国人,结交一个讲英语的笔友对英语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然而,要真正地与笔友很好的沟通也离不开对他们的文化的了解。在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以下知识:不同的民族在招呼、称谓、道谢、恭维、致歉、告别、打电话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规定和习俗。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常用的几句客套话是“你到哪儿?”“你要干什么?”“你吃过饭了吗?”,这几句话中国文化里并无多深的含意,只不过是无关紧要的,礼节性的打招呼的一种形式。然而西方人对这几句却很敏感和认真,“你去哪儿?”“你要干什么?”在他们看来纯属自己的私事,别人不能随

便打听,除非是亲密的朋友。而“你吃过饭了吗?”则使他们不知所措,对方会以为你想请他(她)吃饭。像这样的见面问候,应视具体情况做相应的文化转换,改为英语惯用语“orning!”,“itan,所以有Loveme,lovemydog的说法。而在汉语文化中狗是奴仆,是低贱的追随者,故有“走狗”和“狗仗人势”之说。(戍林海,XX年级下册的UNIT2“Wenoodles.”这一单元涉及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其实饮食文化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外国人喜欢宴请亲戚朋友来增进彼此的感情。为此,了解这一差异对参加外国人聚会和拜访外国朋友很有益。有些学生尽管掌握的词汇量很大,语法知识也很好,但却缺乏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有时运用母语的交际习惯来套用外语以至闹出笑话。例如:一位翻译陪美国客人吃饭,当他们饱尝了中国的美味菜肴之后,翻译用英语说道:”Wetomypar ty?”和八年级下册UNIT5“Ifyougotote!”这两个单元涉及的是邀请和拒绝、答谢、收礼的礼节风俗的差异。中国学生接受的母语大多是汉语和地方方言,思想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以传统的道德理念和品德作为人生准则。为此也引出了不少笑话。如在一个宴会上一个外国人夸一位女士:“Youareverybeautifultonigydutytodoso.”就不恰当了,对方可能误解,以为你是不情愿帮助他的,应回答:“mypleasure.”。再如,收到礼物,英语国家的习惯是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欣然道谢;而中国人常要先推辞一番,接受后并不当面打开。如果按汉语习惯推辞说“Noneed”或“Wedon’tneedit”,那会让对方误认为是不喜欢所送礼物,甚至会感到尴尬。“中国人对于别人的帮助往往采用“接受+感谢”的方式,在西方人们崇尚自立,会以“谢绝+解释”

作回答。如回答“Wouldyoulikesomecoffee?”这样的kindoffer,通常用“No,takemesick!”这一单元则从不同角度反应了中西人的性格差异。中国人讲究内敛,不愿随意把自己的感情表露出来,而外国人则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看法等。这有时也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压抑自己的感情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为此,人应该适当地发泄情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正是要求学生不但要学好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且要积极吸收优秀中国传统文化。

以上三点的设计与文化意识的五级目标的“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普通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XX年,结果是通常能熟背语法规则,能考出高分,但在语言交际时却显得力不从心,经常产生语用失误、交际失败的现象,这正是由于缺乏对英语国家的相关文化知识、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了解造成的。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因为课文简单易懂,所含的信息量少,很多小学英语教师更是忽视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导致一些语言情景的不真实和虚假的语言的产生。另一个原因则是,有些老师认为文化意识的培养太深奥、太复杂,且不易操作,因而只注重语言,不重文化,甚至选择了放弃文化意识的培养。可见,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尚存在诸多误区与局限,需要加以重视和改进。

五、在教学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各种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在语言教学的各个学段、各种层次、各条途径上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的: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的培养;在校本教材的使用中培养文化意识;通过英语研究性学习,感受、对比中西方文化;通过校园英语节活动,分专题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六、总结

语言和文化是个统一体,语言的社会功能之一是传播文化,且文化因素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之一。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遵循《普通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规定,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适当地引申和补充与教材相关的文化知识,逐渐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加深对中国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因此,我们应当在教学中自觉、全面、系统地完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并正确处理和摆正文化知识和其他训练项目的关系,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和层次上利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要通过了解民族的心理特征、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来克服阻碍语言理解的障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向前推进,更好地教学生学好英语。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就本人 多年的教学经验拙议如下: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360docs.net/doc/c910676270.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

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 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 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 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910676270.html,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作者:邱胜尧 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05期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360docs.net/doc/c910676270.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

小学英语教学的文化意识培养

小学英语教学的文化意识培养 兴化市周庄中心小学谢静 【摘要】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是英语教学内容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指出了培养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并提出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策略。【关键词】文化意识英语教学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一词包含着极丰富的内涵。文化的经典定义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Tylor)1871年在《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一书中提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complex whole),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而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功能学派大师马林诺夫斯基(Bronilsaw Malinowski)则认为:“文化显然是完整的全体(integral whole),其中包括器具与消费货物,各种社群的宪章,人们的思想与工艺,信仰与习惯等。”这两位学者分别代表了狭义文化观和广义文化观。文化包括许多层次和方面,如信仰、习惯、艺术、法律、道德、人情风俗、历史事件等等,真可谓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因而具有广泛性、历史性和多维性。《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从语言的特征和文化的范畴与内容来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语言既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又

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不然将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这些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使我深切地体会到,在向学生教授英语时,将英语与它所承载的文化紧密地结合起来的重要性。只有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他们明白中英文化的异同,才能确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使小学英语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培养文化意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教育者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流。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流中屡屡出现错用或误用的现象。美国的语言学家沃尔夫森()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言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比,违反说话规则时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以"dog "一词为例,在语言意义上,中国的"狗" 与英美国家的 "狗"没有区别,但两个文化群体里的"狗"的文化意义又相差甚远。"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总是贬义的,汉语中常用"走狗"、"丧家犬"、 "狗仗人势"等来形容所厌恶的人。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对狗的看法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忠诚可靠。所以“dog "在英语中往往含有褒义,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又如;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如:你感觉怎么样?

浅论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

浅论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 "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意识渗透 论文摘要:文化与语言有看紧密的联系,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不同的民族有若不同的文化背景,这导致中西方语言存在很大的差异,也为初中英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扰,要克服这种阵碍就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社会文化能力。本文分析我国初中英语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丈化意识的策略。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行文化教学是由于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所决定的。我们不仅要教授学生英语语法、词汇、语音等基本的英语知识,还要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以及思维方式,这样学生才能准确的理解和使用英语。 1初中英语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在我国英语教学中只注重语法、词汇、翻译等知识的讲解,而没有考虑到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学习,教师对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只要学会外语,就一定能正确使用,殊不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人们思维方式的不同,在某种文化下,我们认为很合理的一句话,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可能被视为无礼。这就使得学生不能准确的利用英语进行交流,学生文化意识的形成缺少一定的积累。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英语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

接受老师讲解的东西,没有有效的进行情景设置,模仿实际的语言对话,学生缺少语言学习环境和适当的训练,不能体会英语语境交流中中西文化的差异,不能准确的利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意思。 (2)重视英语知识的传授,忽视文化知识的渗透。目前在我国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主要表现在英语词汇、语法、阅读和听写儿方面的教学,而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很少涉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依旧使用以前的中式思维方式去学习英语,很难准确的理解英语语句的现实意义。 (3)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严重,学生和老师都围着考试、升学转。在课堂教学过程,教师所讲授的都是与考试有紧密联系的语法、词汇知识,而与考试无关的西方文化则是置之一旁,虽然学生的应试成绩有很明显的提高,但文化知识面不广,不能很好的利用英语进行交流,造成了我国当前初中学生的“哑巴英语”的现状。 2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的策略 2.1初中英语文化教学的原则 在我国初中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准确理解英语表达的意思,就要让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个初步的了解,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遵守以下两个原则,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导入作相关的取舍。 (1)实用性原则。对初中生来说所学习的英语知识基本是与日常交际相关联的内容,因此我们在进行文化导人时,要围绕这些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去除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让学生反复训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360docs.net/doc/c910676270.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动物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窥见一斑。 请看下列两组词语,让我们试着将不同动物与各自的不同习性搭配起来: A B 1.Turtle a. wise 2.Lamb b. huge 3.Lion c. quiet

把握小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意识

把握小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意识 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灵活运用教材、渗透文化,不仅能够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而且通过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和理解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祖国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同时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本文阐述了小学英语渗透跨文化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英语文化渗透教材教学实践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其中就包括必须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充分注意到各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理解、容忍和尊重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只有了解了英语国家的风俗习俗、生活方式、道德标准等方面的内容,了解了英语运用的文化背景,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以致用。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呢? 一、善于布置前置性作业,让学生初步感知新的文化

即通过布置学生收集资料,然后互相交流分享(在交流的时候能够结合所学的外语进行,这样就关注了语言和文化共同发展),最后汇总。 比如在教授三年级下册国家、国籍这一模块知识内容时,由于不是直接地与学生实际相联系,直白地教授相关国家的文化所取得的成效不是很明显,我就布置了以下的前置性练习。 完成下列表格: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收集资料完成了以上的表格,对相关的一些国家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熟悉,为下一步的学习做了铺垫。把这些国家的中文名用英语来表示,同时结合一些代表性的建筑物或者自然风景,了解了异国的自然文化以及人文文化并且巩固了相关动物的语言知识,同时预知了有关花朵的语言知识等等。 二、善于引导学生比较,发现异国文化并与本国文化对比 在教学中直接利用本国文化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中外文化之间的异同。中西文化的差异应是教学中的重点,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而且还应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 如在教授三年级下册unit 6“Let’s eat”时要掌握的单词有cake(蛋糕)、hamburger(汉堡包)、hot dog(热狗)、French fries(薯条)、bread(面包)、chicken(鸡肉);常见的饮料有water(水)、juice(果汁)、milk(牛奶)、Coke

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2

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仙桃四中史丽 我国的初中英语教材几经改版,几年前红遍全国的网络歌曲《李雷与韩梅梅》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初中英语教材改革的必要性。改革是大势所驱,而现有的教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西方文化,教材内容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与渗透。而通过教材来传递和渗透可以让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化。我们不能一味的强调外国文化而忽略了本国的文化精髓。 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岁月的考验和提炼,留下来很多精华,闪耀这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灿烂光芒。它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剪纸书法歇后语,谚语以及传统节日等等。。现有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要充分发掘教材,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使语言技能的教学和传统文化意识的培养同步进行,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加深了解中国的文化。 传统文化的渗透主要是课堂文化渗透和课中文化渗透,我一般把两者结合起来做。我常用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中华传统食物 以七年级上册为例,课文中间有涉及到食物的内容,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一日三餐进行教学。如mapo tofu(麻婆豆腐),glue pudding /sweet dumplings(汤圆),steamed bread(馒头),soybean milk (豆浆),fried bread stick(油条) ,fried rice with egg(蛋炒饭),rice-meat dumplings(肉丸),egg and vegetable soup(蛋花汤),)。这些菜单名称可以结合问句“Whatdo you have for breakfast/ lunch./dinner?”“What’s your favorite food?”进行操练。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课堂更活跃。学生们也沉浸于一种充满中华传统饮食的文化气息的氛围中,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被充分的激发出来。 2.谚语格言 中国的语言文字有很多的谚语格言,把它们翻译成英文后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的,并且与一些西方本土谚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可以将谚语集中教授一部分或者要求学生课下收集,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例如,初一下册有一篇课文谈到中国学生在国外求学的文章,课文中有一句话“There is no place like home”.翻译成中文就是“没有哪里像家”。在英语中有一句谚语“East, west, home is best”(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学生一下就可以记住了。

文化意识与英语词汇教学

文化意识与英语词汇教学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二者密不可分。而英语词汇是构成英语的基本要素,它被深深打上了英语国家的文化烙印,这就要求英语词汇教学中适时介绍英语文化知识,提高英语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实现其交流的顺畅。本文就从我国词汇教学的现状、词汇教学科学合理的方法以及词汇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三个方面具体地阐述了这一问题。 关键词:文化意识;英语词汇教学;文化差异 一、我国词汇教学的现状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词汇就没有语言。研究表明,外语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词汇教学的效果:包括学生词汇学习策略、词汇运用能力以及词汇量的掌握。因此,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然而,在我国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教师的难点,词汇教学现状也不尽如人意。我国大部分教师,尤其是一些中老年教师,对英语词汇的教学还是处于传统理念和传统模式之下,也就是说词汇教学就是领读、理解表面意思,然后再给出几个例句。这种传统的教学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因为只有在理解词汇的表面意思的基础上还搞清它的文化

内涵,这样在实际交流中才不会形成障碍,才不会犯错误,要改变词汇教学模式为领读、理解表面意思、介绍文化内涵,然后再给出例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领悟词汇的四个维度,也就是词汇知识的广度、词汇知识的深度、词汇知识运用的精确度和词汇知识运用的自动化程度,才不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闹出笑话。 二、词汇教学科学合理的方法 1.教师要树立传授文化意识的理念 教师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必须树立传授文化意识的理念,让学生了解英美文化背景、风俗和习惯,为语言赋予文化内涵,以便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和接受。 2.采用直接介绍法 我国的学生学习英语缺乏真实具体的语言环境,他们英语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教师调控的课堂。基于这种情况,教师适合通过直接介绍法把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讲解给学生听,这是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二者结合最常用最便捷的方法之一。尤其可以把中国的春节与西方国家的圣诞节进行比较,在教室里尽量给学生营造一种浓郁的具有西方文化氛围的环境。以便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对文化概念的理解。这样,通过直接介绍法并且营造真实语境,既增加了学生词汇学习的趣味性,又介绍了西方文化知识,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形成。

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自古以来,语言和文化就是息息相关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深深的扎根于语文上。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以及中外文化的差异有个大致的了解,并借此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语言综合应用的能力。本文就从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阐述。 目前,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大部分的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主要英语词、句的记忆和使用,往往会忽略对英语所使用的国家的文化教学和传播,在日常的口语交际中也脱离了真正的交际环境,从而创造除了大量的中国式英语,这也是为什么学生会认为英语的学习是一个枯燥泛味的过 程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应该要改变原有的英语教学方式,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对文化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受到文化的熏陶,了解更多的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英语的学习效率。 一、目前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中西文化的介绍比例失衡。根据相关的调查,

发现在现在的英语课堂上,教师在对文化介绍的时候,中西文化的比例严重的失衡,很多的教师在讲解英语知识的时候,比较偏向于讲解西方的文化,极少的将我国的文化带入进去。例如,在讲解圣诞节的由来的时候,就很少会有教师介绍春节的由来,进行中西文化的对比介绍。教师在进行西方文化的介绍时,形式也过于单一,导致学生感受不到西方文化,只能被迫的接受。虽然有些教师偶尔也会改变教学方式,但是很多时候都是让学生自己课余时间去查找资料,然后再在课堂上进行一一的展示。其实,要想在英语课堂上传达文化因素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词汇、文章、教师的手势以及学生衣服的颜色等。 2.初中英语教师自身文化素质的缺失。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英语教师都是在从应试教育中培育出来的,他们在学校的时候也是只注重学习英语知识的技能,对西方国家的文化并没有很深的认识,没有较强的跨文化的意识。此外,代表文化的因素有很对,例如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行为标准以及道德观念等。但我国大部分的英语教师的英语技能都是在学校习得的,对西方国家的接触很好,因此,他们自身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也没有很深入,再加上对我国的文化也没有很深的了解。所以当这些教师投入到教学工作中,限于自身的文化素质水平和升学率的压力,只会一味的注重对学生答题能力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

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

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西文化既有偶合现象又有文化差异。在英语学习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了解英语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等社会知识,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我们除了应该学习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外,还应该了解与英语国家民族有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否则就会给语言交际造成很多障碍,甚至会闹出笑话。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等社会知识,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 ,这一天大家在以不伤害人的前提下,可以尽情玩闹,可以捉弄人。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在美国是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在加拿大是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一,是人们欢庆收获的日子,一家人一起在家中吃火鸡大餐。圣诞节(ChristmasDay),每年12月25日,相传晚上圣诞老人(Santa Chus)会在孩子们熟睡时从烟囱下来给孩子们送礼物(Christmas Present)。了解了这些节日,学习者自然就对英语有了兴趣。 在英语学习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在学语言的同时同步积累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文化学习可以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学习时同步进行。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前几年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t(“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

传统文化与初中英语教学的融合-2019年教育文档

传统文化与初中英语教学的融合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为华夏儿女留下了宝贵的传统文化。作为一线英语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效地与英语课堂教学相结合,既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引导,又可以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与英语课堂教学相结合,既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又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也符合我国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核心理念,即“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那么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相融合呢? 一、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师身负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任务,是教育职能的主要实现者,承载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榜样能给学生积极的思想、正确的行为、良好的心态、完整的人格,树立了榜样就相当于找到了自己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所以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做到为人师表,这也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体现。 二、具有扎实的学识 教师要有扎实的学识,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应有一潭活水。

因此,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多学习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认真钻研教材和新课程标准,多读书,尤其是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如《资治通鉴》《乐府诗集》《论语》《弟子规》等,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深刻地领会传统文化对初中阶段学生的影响和意义。英语教师虽然每天学习的是英语,教的也是英语,但我们不能放弃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知识。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教育的探索者,教师要引?а?生吸取其精华,做到古为今用,使现今社会中青少年的“洋范”能有所改观,适当减少“洋垃圾”对我国青少年的西化腐蚀。 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探索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温良恭俭让” 等优良的品德教育与日常的英语教学活动相结合的措施,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比如,在讲授初中新目标英语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Can you play the guitar ?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典乐器,鼓励学生演奏二胡、琵琶、古筝等民乐器,这样做既可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量,又可以引发学生学习古典乐器的兴趣和阅读兴趣。 三、深刻挖掘教材,将教材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相融合 深刻挖掘教材中有关德育方面的知识,分析教学目标,结合新课程标准和英语阅读文章中的话题,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

跨文化意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我国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现代英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它告诉我们不要单纯进行就语言而语言的教学,还要重视跨文化教学,扫清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障碍。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让语言插上文化的翅膀,让学生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交际。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面对刚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怎样才能在实施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加学生对异国文化的认识呢?笔者结合牛津小学英语教材,认为应当通过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创设环境,营造文化氛围 非英语语言国家的儿童学习英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学生难以形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阻碍了英语学习。教师要精心设置英语课堂环境,甚至形成开放的课堂环境,把学生带出教室,使学生潜移默

化地感悟多元文化。在这个环境里,逼得每个人都要用英语去交流信息,这样的“环境气候”对于帮助学生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是不可缺少的。我在实践中是这样来营造英语氛围的:在课堂上,教学用语尽可能说英语,模拟仿真英语环境;创造模拟英语情景的练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交际训练的机会;善用现代音像手段和网络资源,给学生呈现一个多姿多彩的英语世界;在学校的宣传栏和班级的黑板报开辟英语角;在英语广播中向学生介绍学习英语的小窍门和课堂外的英语小知识。学校的公共宣传栏面向全校师生,版面较大,可以介绍一些需要时间进行记忆的习惯用语和名言名句。学生每天都有机会到宣传栏阅读,这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和巩固。班上的英语学习园地版面小,同班学生英语水平比较接近,可以编写一些国外孩子经常玩耍的游戏,如Bingo,填字游戏,猜谜等,能够吸引学生参与,让学生感受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感。班上的学习园地版面应力求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利用校园广播指导学生进行英语晨读有了这些浓厚的英语环境,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英语的无处不在,学生在这种英语环境中听英语、说英语、看英语或亲身体验英语,直接、自然地学习英语,有利于培养一定的语感和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摘要】本文将从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和必要性,文化教学的内容以及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方法三个方面来阐述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英语文化知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语言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有的老师对于英美文化意识的培养并没有足够重视,使得学生对于很多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不够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学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具备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一、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和必要性 1. 新课标对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要求。《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整体目标,即“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新课标对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已提出明确要

求。文化教育与语言教育相辅相成。因此,文化意识的培养已成为英语教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2. 在国际交流中的必要性。在交流中出现的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失败的场面比比皆是。如:用How old are you?来询问外国人的年龄,在中国人看来很正常,却侵犯了西方人的隐私,让他们觉不愉快。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Where?Where?”这样的Chinglish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以避免这样的问题出现。 3. 在学生应试中的必要性。近年的高考英语试题更贴近生活,同时,在语言运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获取信息方面要求阅读原汁原味的英文,这里就既有语言是否地道、标准的问题,也有关于文化氛围和背景的问题。学习英语不可能仅仅学习语言,它必须与学习文化同步进行。 二、文化教学的内容 1. 语言交际的文化因素,包括招呼、问候、致谢、告别、打电话、邀请等用语的规范作用,话题的选择,禁忌语、委婉语,社交习俗和礼仪,等等。 2. 非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如手势、体态、衣饰、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等。

初中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

初中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8-04-26T15:27:03.78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8年4月作者:许波李丽[导读] 文化教学对语言教学的影响一直是外语界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系统有效的文化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文化的敏感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许波湖北省十堰市第二中学 442000 李丽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实验学校 442000 中图分类号:G6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8)04-142-01文化教学对语言教学的影响一直是外语界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系统有效的文化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文化的敏感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国外社会语言学研究成果在国内的介绍,加上中国哲学界对中西文化内涵和交汇等问题的讨论,文化语言学在我国兴起。外语界关于文化教学问题的研究已有近20年的历史,人们达成的共识是:语言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应是文化教育。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必须同时重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是深不可测的难点。日常口语交际中就存在文化因素,各类教材也提供了大量真实的语言素材,教师可以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掘。有些教师可能由于自身语言水平不够,文化知识较少,语用能力不强,因而对文化教学有畏难情绪。这种情绪虽可以理解,但应帮助克服。 2 培养英语文化意识的原则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首先应体现实用性原则,突出主流文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所选取的文化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初中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日常生活交流中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如:英语中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道谢和答谢;英语国家中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等等。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应遵循渐进性原则,突出跨文化教学的阶段性。一方面,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需要不断重复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文化本身的教学难度很大,加上初中生的社会认知能力不够,更应加强这一方面的培养。 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实践性原则。单纯的英语知识传授必然是被动灌输,单纯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必然是空洞说教。参与、体验就是让学生在外语教学中直接参与跨文化交往,在亲身参与的跨文化体验中感知外来文化,获得跨文化的知识,形成跨文化意识。 3 培养英语文化意识的教学目标 哈默利(Hammerly)把文化分为三类:事实文化、行为文化和成就文化。根据初中生的英语水平,将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目标语文化知识、目标语文化理解能力、对目标语形成一定的观点、对目标语形成探究的能力、对目标语文化的情感态度。文化的交融产生于理解,丰富于传播,在向国人引进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知道英语中最简单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对一般的赞扬、请求等做出适当的反应;知道国际上最重要的文娱或体育活动;知道英语国家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的名称;知道主要英语国家的首都和国旗;了解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 4 在初中阶段进行跨文化教学的方法途径研究 4.1 文化意识与词汇教学 由于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有些词汇链从字面形式不一定能推出其要表达的真正含义。但是在实际教学操作过程中,有的教师对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视而不见,在教学中偏重于粗放地获取信息,对语言知识积累的训练力度不够,致使学生对许多常用词处于模糊领会的状态,学习浮于表面,缺乏扎实的基本功。鉴于此,词汇教学中应注重词汇的文化意义,让词汇的文化背景知识为学生科学地掌握学习和记忆词汇方法而服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词汇难关,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4.2 文化意识与语法教学 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英汉语法特点有很大的不同。总的来说,英语较汉语语法规范、严谨。所以可以看到,在最为艰涩、最为教师所头疼的教学中,仍然有进行跨文化教育的余地。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体系,而且差异颇大,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可以把语法和文化教学两者有机结合。 4.3 文化意识与听力、口语教学 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是英语语言教学的重点之一,而且这两种技能通常都是结伴而行。要提高听、说这两种语言技能,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文化背景因素和思维方式因素,扩大英美文化背景知识面,增强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做到用英语思考和理解英语。但在初中阶段,大多数的普通学校因为课时限制等原因一般不会专门设置听力课和口语课,所以教师应该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适时适宜地进行跨文化听力和口语教学。 4.4 文化意识与阅读教学 如果学生不了解英语文化、历史、价值、思维模式、风俗习惯、宗教和生活方式,也就不能理解篇章的真正含义。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聚焦于语言形式(如语音、词汇和语法),忽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作用。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文化知识是相当广泛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缺失,可能会妨碍人们对语言的理解。所以,理解语言不仅依赖对词汇和语法结构的理解,也依赖对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英语文化意识,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拓宽渠道。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课外作业的形式布置一些英美文学作品和英文报纸杂志阅读,拓宽学生获取外国文化的信息渠道,要求学生在阅读中留心积累有关知识,这样既能多了解一些国外文化,又能使学生扩大视野。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视听教材以现代化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如观看有关音像节目,欣赏教学光盘和登录有关网站等。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doc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360docs.net/doc/c910676270.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 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

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360docs.net/doc/c910676270.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 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