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轼、苏辙唱和诗(一)

试论苏轼、苏辙唱和诗(一)
试论苏轼、苏辙唱和诗(一)

试论苏轼、苏辙唱和诗(一)

试论苏轼、苏辙唱和诗(一)

昌吉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试论苏轼,苏辙唱和诗(一)

魏建嘉

(新疆财经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摘要:苏轼,苏辙一生几十年闻诗歌唱和从未间断,这些唱和的诗数量多,内容丰富,不仅是他

们各自诗

歌研究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更是了解他们相互关系的珍贵史料,他们既是手足兄弟,又是

最好的朋友和同

道.

关键词:苏轼;苏辙;唱和诗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469(2OO5)O4—0O17一O5

引言

苏轼,苏辙是我国北宋文坛上有名的”兄弟文学家”.

他们在当时的文坛以及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加

上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使他们各自在对方的生命中,从

各个方面来说,都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要了解,研究

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位,都不可能不谈到他们和对方的关

系.尤其是对于苏轼这样一位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十分重

要地位及影响的文学家的研究来说,关于其交游的研究

无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苏轼一生,交游时间最

长,感情最深的人物自然是其弟苏辙.所以,要研究苏轼

的交游,他与弟弟苏辙的关系研究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

了解他们关系最直接,最真实的资料,便是他们之间的文

苏轼,苏辙一生几十字往还,包括书信来往,诗歌酬答等.

年间,诗歌唱和从未间断,这些唱和诗数量多,内容丰富,

不仅是他们各自诗歌研究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更是

了解他们相互关系的珍贵资料.而且,了解这些唱和诗的

内容,对唱和诗本身的发展也会增加认识.但综观苏轼,

苏辙的研究史,有关其唱和诗的研究,几乎可说是空白

的.就笔者查阅到的资料来看,历史上对二苏唱和诗的研

究仅仅是前人诗话中的偶尔提及.如宋代贺裳《载酒园诗话》中”苏辙”一条,说苏辙《和子瞻好头赤》一篇写得比苏轼的原诗好.今人的研究也非常简单:或在人物评传中附

带提上两句,下一按语,如《中国历代着名文学家评传》

“苏辙”一章说苏辙的唱和诗,”无论视野,才情和骨力”, 都不如苏轼原诗,”他的次韵多是?仅同如画影_1]或者仅

就他们某一时期的”酬答诗”进行简单分析,如:《苏轼与

苏辙嘉祜年间酬答诗简论》.此外,更无专门,全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20O4一o6—3o

文字.

对于这样一个研究课题,如此研究状况是不能令人

满意的.因此,对苏轼,苏辙唱和诗进行较全面,深入的研

究,填补此间的空白,就是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由

于受到这一认识的鼓舞,笔者乃敢不揣浅陋,对苏轼,苏

辙唱和诗进行初步的,摸索式的研究.

下面,本文试从苏轼,苏辙唱和诗的分期及其”贬前

时期”中歧梁唱和阶段的唱和诗的主要内容进行具体介

绍分析,作为探索二苏唱和诗的第一步.

,苏轼,苏辙唱和诗的分期

据《苏轼诗集》[引,《苏辙集》[引,《全宋诗》[等资料统计,苏轼,苏辙现存唱和诗共计183组,(原诗散佚,仅存

题目者不计)706首.统计方法说明如下:总题下含若干首

诗的算做一组.如:苏轼《凤翔八观》,苏辙《和子瞻凤翔八观》均是一总题下有八首诗作,但算一组唱和诗;往复唱

和的,合为一组.如:苏辙作《赋园中所有十首》,苏轼有《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苏辙再和其中第十,十一首作《和子瞻记梦二首》,算做一组唱和诗;一方多题,另一方一题的,依内容合为一组.如:苏辙《记岁首乡俗寄子瞻二首》,一题,两首诗,而苏轼的和诗则分为《和子由踏青》,《和子由蚕市》两题两首诗.这种情况,均算一组唱和诗;原诗一首,和诗多首,或原诗多首,和诗一首的,也算

组唱和诗.如:苏轼《新城道中》原诗两首,苏辙《次韵子瞻新城道中》只有一首,则算一组唱和诗.又如:苏轼有《病中游祖塔院》一首,而苏辙的《次韵子瞻病中游祖塔

院》则有两首,亦只算一组唱和诗.

苏轼,苏辙唱和诗的时间顺序依《苏轼诗集》中苏轼

17

昌吉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诗的编年顺序为准.

由于苏轼,苏辙一生荣辱与共,沉浮相伴,因之,他们

的唱和诗依其一生仕途起伏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贬前

时期.从苏氏兄弟初踏仕途至”乌台诗案”发生为止.即从嘉祜四年(1O59年)至元丰二年(1O79年)7月;第二,遭贬

时期.从”乌台诗案”后,兄弟俩同时被贬至”元祜之治”前止.即从元丰二年(1O79年)7月至元祜六年(1O86年);第三,复起时期.从元祜六年(1O86年),兄弟俩同时复被起

用到绍圣元年(1O94年)再度遭贬前止;第四,再贬时期.

从苏轼,苏辙于绍圣元年(1O94年)被再度贬谪至苏轼去

世为止.

二,苏轼,苏辙”贬前时期”歧梁阶段唱和诗的主要内

容(嘉祜四年——元丰二年lO59年——1O79年)

贬前时期,是苏轼,苏辙唱和诗四个时期中时间跨度

最长的时期,历时二十年.这一时期的唱和诗的数量也是

四个时期中最多的,计有lO9组,380首,占其唱和诗总数

的近6O.而且这些唱和诗内容之丰富,现实意义之广

泛,也是其他三个时期的唱和诗难以媲美的.依时间顺序

和仕宦历程,这一时期的唱和诗又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歧粱唱和阶段.从嘉祜六年(1O61年)至治平元年

(1O64年).这一阶段,时间虽不长,仅三年多,唱和诗的数

目却不少,有39组,133首,占第一时期唱和诗总数的三

分之一强.这一阶段唱和诗的内容主要有:兄弟间互诉衷

曲,互道相思.苏轼,苏辙自幼一起游戏,读书,兄弟感情

非常要好,直至随父进京,应制,又同时入第,一直是形影

不离,未尝有一日相舍.苏辙《祭亡兄端明文》:”手足之

爱,平生一人.幼学无师,受业先君.兄敏我愚,赖以有闻.

寒暑相从,逮壮而分.”_5]《再祭亡兄端明文》:”惟我与兄, 出处昔同.幼学无师,先君是从.游戏图书,寤寐其中.日

子二人,要如是终.后迫寒饥,出仕于时.乡举制策,并驱

而驰.”l_6清楚地记录了他们亲密无间的生活.兄弟俩并

曾有约:要一起退耕,好形影相随,永不分离.但一踏仕

途,身不由己,朝夕相处的日子终于要结束了.嘉祜六年

(1O61年),苏轼被任命为大理寺评签书凤翔府判官,苏辙

则留京侍父,兄弟俩第一次尝到了分离的苦味,相思难

禁,都在诗句中传达:

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_7

相携话别郑原上,

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人梁陌,

行人已渡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

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

无言雅马但鸣嘶.

18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_8]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辙在诗中追记了两兄弟郑西分别的情景,又回忆

起第一次随父进京路途中的旧事,最后猜测哥哥如今形

单影只,肯定寂寞无聊.诗句平实,而深情自在.苏轼的和

诗由兄弟分别进而感喟人生的飘忽难定,境界高迈,是他

最有名的诗作之一.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辙常常让他哥哥写出最好的作品.,,[兄弟间深挚的情谊,象催化剂,引发出苏轼对人生最真切的感慨,即而化为笔下动人

的诗句.

苏轼任职凤翔期间,心情一直不大好.作为一个”奋

励有当世志”的才华横溢的青年,又在制策考试中名列前茅,名动京师,本应是大展宏图的好时机,但苏氏兄弟崭

露头角的时候,正是王安石博得仁宗信任,欲大力变法之时.苏氏父子,兄弟与王安石政见不一由来已久.据叶梦

得《避暑录话》载:苏明允本好言兵,见元昊叛,西方用事

久无功,天下事当有改作,因挟其所着书嘉祜初来京师,

时推其文章.王荆公为制诰,方谈经术,独不嘉之,屡诋

于众,以故,明允恶荆公甚于仇雠.苏轼,苏辙自幼从父读书,思想颇受乃父熏陶,跟王安石也有相同的龃龉.如苏

轼嘉祜六年应制科试所写《进策》日:臣窃以为当今之患, 虽法令有所未安,而天下之所以大不治者,失在于人,而

非法制之罪也.苏辙的《进策》则更为尖锐,大胆抨击皇帝不居安思危,耽于淫乐.《宋史?苏辙传》日:策入,辙以为

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蔡襄日:?吾,三

司使也,司会之言,吾愧而不敢怨.?准考官胡宿以为不逊

请黜之.仁宗日:?以直言入,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为下等,推商州军事推官,时父洵被

命修礼书,兄轼签书风翔判官,辙乞养京师.这便是苏辙

留京侍父的真实原因.刚刚开始施展抱负,就遭到当权者

的压抑,排挤,苏氏兄弟的心情是愤懑的,他们的唱和诗

的调子也是比较低沉的.如:

苏轼《九月三十日天微雪,怀子由弟二首》r1o]

其一

歧阳九月天微雪,

已作萧条岁暮心.

短目送寒砧杵急,

冷官无事屋庐深.

愁肠别后能消酒,

昌吉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白发秋来已上簪.

近买貂裘堪出塞,

忽思乘传问西琛.

其二

江上同舟诗满箧,

郑西分马涕垂膺.

未成报国惭书剑,

岂不怀归畏友朋.

官舍度秋惊岁晚,

寺接见雪与谁登.

适知读《易》东窗下,

车马敲门定不应.

苏辙《次韵子瞻秋雪见寄》[] 其一

秋气萧骚仍见雪,

客愁缭绕动萦心.

幽吟北户窗声细,

归梦函关马迹深

疏树飞花轻蔌蔌.

衰荷留柄乱簪簪.

适闻诗酒皆推胜,

社客何人近纳琛.

其二

平时出处常联袂,

文翰昭陪旧服膺.

自信老兄怜弱弟,

岂关天下少良朋.

何时杯酒看浮白,

清夜肴蔬粗满登.

离思隔年诗不尽,

秦梁虽远速须应.

在凤翔任职,还有两件事令苏轼心情不畅:一是与凤

翔知府陈希亮关系不融洽,常遭其弹劾.天性喜自由不拘

的苏轼面对这位过于严肃的顶头上司,常感到苦恼.他在

《客次假寐》诗中说:”虽无性命忧,旦复忍斯须”.再者,风翔远离京师,地方偏僻,民风鄙陋,也使苏轼很不适应.他

在《次韵子由除日见寄》中说”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 “府吏来驱傩,矍铄惊远客”.因此,苏轼给苏辙的诗,意甚

萧条,明显可见烦闷,忧愁之情.尤其感到年华渐逝,而功

业未成,更不免焦急,惭愧.”未成报国惭书剑,岂不怀归

畏友朋”,是他此时心情的最好写照.隐隐衷肠,也只有向

弟弟倾诉,也只有弟弟能了解苏辙的和诗则尽量安慰哥

哥,彼此惺惺相惜.哥哥有了愁苦向弟弟倾诉,弟弟有了

烦恼,哥哥也百般劝慰得知苏辙得告不赴商州,苏轼立

即写了三首诗:

苏轼《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12

其一

病中闻汝免来商,

旅雁何时更着行.

远删不知官爵好,

思归苦觉岁年长.

着书多暇真良计,

从宦无功漫去乡.

惟有王城最堪隐,

万人如海一身藏.

其二

近从章子闻渠说,

苦道商人望汝来.

说客有灵惭直道,

逋翁久没厌凡才.

夷音仅可通名姓,

瘿俗无由辨颈腮. 《答策》不堪宜落此, 上书求免亦何哉.

其三

辞官不出意谁知,

敢向清时怨位卑.

万事悠悠付杯酒,

流年冉冉入霜髭.

策曾忤世人嫌汝,

《易》可忘忧家有师.

此外知心更谁是,

梦魂相觅苦参差.

苏辙《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三首》[.] 其一

怪我辞官免入商,

才疏深畏忝周行.

学从社稷非源本,

近读诗书识短长.

东含久居如旧宅,

春蔬新种是吾乡.

闭门已学龟头缩,

避谤仍兼雉尾藏.

其二

l9

昌吉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南商西洛曹虚署,

长吏居民怪不来.

妄语自知当见弃,

远人未信本非才.

厌从贫李嘲东阁,

懒学谀张缓两腮.

知有四翁遗迹在.

山中岂信少人哉.

其三

埙动篪鸣只自知,

忧轻责少幸官卑.

声名漫作耳中填,

科第空收颔底髭.

西鄙猖狂犹将将,

中朝闲暇自师师.

近成新论无人语,

仰羡飞鸿两翅差.

苏轼在第一首诗中强说羡慕子由没有官务缠身,有

时间写书,好比隐士一样逍遥自在,以此安慰苏辙第二

首诗,首,颔二联赞子由既有人望,又有品性才学,颈联谓

商地语言不通,且人多瘿病,言下之意,子由除商州推官

已是十分委屈,何况,竞还受人阻碍,连这样的地方都不

能来.尾联两旬,正话反说,似调子由,实怒小人,隐然可

见不平之气.第三首诗意谓谁能了解子由的苦衷呢?不明

真相的人或许还要说他是嫌官小,不肯做.”策曾忤世人

嫌汝”,一针见血指出子由不赴商幕的真实原因,是其直

言劝谏引起了当权者的反感.虽然做哥哥的能了解弟弟

的苦衷,但却相隔千里,梦里都难得一见.王文诰在此诗

的评语中说:”是时,子由为宰执两制砻错之甚,自其年少

拜谒,又举直言,一鼓足气,至是消磨尽吴.公既怜之痛

之,又欲解之勉之,读此三诗,真乃可歌可泣,非深知其故

不可得其情也o?lE14]初涉世路,遭到打击,苏辙的情绪十分

低落,说自己才疏学浅,不过是强自安慰,且暗含不满.只

好像龟缩头,雉藏尾一样收敛起自己的锋芒.考中进士,

文名远扬有什么用呢?仍然没有机会施展才能,实现理

想.不过在这样的境遇中,苏辙并未忘记国事,还在为边

境的安全担忧,为朝廷的安危挂念.从这一组唱和诗,可

以看到,苏轼,苏辙的深情厚谊绝不仅仅是建立在血缘关

系之上的.共同的家学,使他们有相同的人生志向,处世

态度,同甘共苦的命运使他们永远相知相惜.他们既是手

足兄弟,又是最好的朋友,同道.他们彼此理解,爱护,遭

到患难,互相鼓励,安慰.这种双重的亲密关系在他们各

自的生命中,都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二苏这一阶段唱和诗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是回忆儿时

2O

情景,描写家乡风俗.现实不如人意,能了解,安慰的亲兄

弟又不能相见,不禁让人回忆起儿时的快乐时光,在回忆

中,暂且忘记不如意的现实.苏轼的《和子由踏青》,《和子

由蚕市》,《岁晚三首》,苏辙的《记岁首乡俗寄子瞻二首》, 《次韵子瞻记岁暮乡俗三首》,就是一组回忆儿时家乡生

活的唱和诗,生动感人.苏轼《和子由蚕市》写道:”忆昔与

子皆童,年年废书走市观.市人争夸斗巧智,野人喑哑

遭欺谩.诗来使我感旧事,不悲去国悲流年”.[15]回忆童年

快乐时光的同时流露出时光不再的感慨,也正是眼下生

活不称意的曲折反映.《岁晚三首》自序日:”岁晚相与馈

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

…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得,故

为此三首,以寄子由.”[1]正说明写这些怀旧诗是因为思

归而不可得,所以借诗句重温往昔快乐,以冲淡现实的寂

寞,孤独.由这组唱和诗,还可看到两个有趣的事实:其

,苏辙在作诗技巧上,对其兄推崇有加,以致在诗中不

自觉地模仿苏轼的写作技巧.如《守岁》中苏轼说”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1用正在

入洞的蛇比喻行将消逝的年岁,生动,新鲜.苏辙的和诗

则日”於菟绝绳去,顾兔追龙蛇.奔走十二虫,罗网不及遮.”[1.]改用十二生肖,形式稍加变化,但立意完全相同. 其二,苏轼,苏辙因性情各异,创作风格也对比鲜明,一个

挥洒恣肆,一个端方平实.但人毕竟是多面体,于一贯的

风格中偶尔也有小的变异.苏辙的诗风一向端正平实,但

有时也有诙谐风趣的一面.如他在《次韵子瞻记岁暮乡俗

三首》的《别岁》中说”岁月岂无情,从我历四时.酌尔一杯酒,留我壮且肥.长作今岁欢,勿起异日悲.掉头不肯颐,

曾奠与我辞.酒阑气方横,岂信从尔衰.[】妇采用拟人手法, 写得活泼风趣,在他的诗中是少见之作.这也许是因为跟

哥哥以诗谈心,全无顾忌,所以真情流露的缘故.

苏轼,苏辙关系如此亲密,彼此又非常理解对方,但

他们各自的性情却是大不相同.苏轼纯任天真,完全是诗

人本色,有极具亲和力与感染力的人格魅力.与此有关的

轶闻趣事千古流传,人所共知.这是他为当时及后世人们

深深喜爱的重要原因.而苏辙为人相较其兄,则拘谨,严

肃得多.有时候,他还会郑重其事地劝诫哥哥一番.如其《和子瞻调水符题记云:”子瞻令人取玉女洞水,恐其见欺,破竹为契,使寺僧藏其一,以为往来之信,故云:多防

出多欲,欲少防自简.君看山中人,老死竟谁谩?渴饮吾井泉,饥食甑中饭.何用费卒徒,取水免瓢罐.置符未免欺, 反覆虑多变.授君无忧符,阶下泉可咽”.[20]真是一篇教训文字,把一件游戏之事看得过于严重,未免小题大作.当然,这也是出自一片好心.苏辙推崇,尊敬哥哥,但也深知

哥哥性格上的某些特点与现实不宜,因此便时时劝告苏轼,为人处事要小心,谨慎.由此可见,兄弟俩的性情差异

很大,还可看到,苏辙并非如常所说,对哥哥苏轼只是一

昌吉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味崇拜,而是还会象良师诤友一样对苏轼进行规劝.正如

苏轼所说:岂独为兄弟,要是贤友生.他们既是最亲密的

兄弟,又是可以给对方劝告的好朋友.

苏轼在凤翔不甚愉快的任职期中,常常去游山玩水,

写了不少游观诗.苏辙不能亲身陪伴哥哥,便写和诗,聊

当作陪.正如《闻子瞻重游南山》中所说:应有新诗还寄我,与君和取当游陪.这一阶段以及其他时期两兄弟间游

观诗的唱和,都是兄弟情谊的表现.

兄弟俩经常思念着对方,有时会在梦中相见,苏轼

《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其十:”汝从何方来,笑齿粲如玉.探怀出新诗,秀语寺山绿o-E.n苏辙和道:”兄从南山

来,梦我南山下.探怀出诗卷,卷卷盈君把.诗词古人似,

弟则吾弟也.相与千里隔,安得千里马.”[2.]彼此间的深切思念之情表露无遗.

从这一阶段某些唱和诗亦可明显看出苏轼,苏辙诗

风的差异及境界的高下.试比较下列这组唱和诗:

苏轼《授经台》[23]

剑舞有神通草圣,

海山无事化琴工.

此台一览秦川小,

不待传经意已空.

苏辙《传经台》[2]

轮扁不能令子?了,

老聃虽智若为传.

遗经尚在台如故,

弟子今无似喜贤.

苏轼的诗一,二句用典精警,对仗极为工整,且气魄

摄人.后二句笔锋一转,化为空灵,不着痕迹.相形之下,

苏辙的和诗则呆板,平实得多.大概因为苏辙性情谨严,

持重,故诗也写得端方,平正,过于落在实处,不像苏轼的

逸兴遄飞,境界高超,因此,总是在境界,气势上落下一

层.又如同写《大秦寺》,苏轼的诗就境界阔大,豪迈.苏辙

的和诗则琐细,滞实得多.也许另有风致,但比起苏轼诗

的境界,显然要低一层.苏辙自己曾一再谦虚地说自己的

诗不如哥哥苏轼.如《次韵子瞻病中大雪》:”吾兄笔锋雄,

诗俊不可和-0~5]事实上,在诗的创作上,苏辙的水平的确比不上苏轼.从他们的唱和诗中,也可清楚地看到这一

点.

虽然兄弟俩一生行止相同,政见也大体一致,苏辙也

直甘居于哥哥的推崇者的地位,但他也并非在每个问

题上,都对苏轼随声附和.如在一组咏怀古迹的以《凤翔

八观》为总题的诗中有《秦穆公墓》这组同题诗,两个人对“三良殉穆公”这一史实的看法就大相径庭.苏轼认为:三子殉公,完全是感恩图报,自愿为之.而苏辙则认为:三良

殉秦穆,要自不得已.客观地说,苏辙的看法更合情理.苏

轼这首诗作于早年,论调一反传统,是有意翻案之作,难

免有故作奇论之心.苏辙的议论则不逞才,不使气,亦较

苏轼符合事实.

综上所述,歧梁唱和阶段,苏轼,苏辙的唱和诗总的

格调是较低沉的,诗歌内容主要有互诉衷曲,共怀旧事, 游观唱和等,从中可以看到苏轼,苏辙的相互关系,他们

性情的差异及他们诗风的不同,境界的高下.

至于他们其他时期唱和诗的情况,暂且留待他文再

叙.

参考文献:

[1]中国历代着名文学家评传(续编二)[M].山东教

育出版社,lO9O

[2]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全八册)

中华书局,1982,以下简称《诗集》

[3]陈宏天,高秀芳点校.苏辙集[M].中华书局, 1990,以下简称《集》

[4]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见《集》三册1099页

[6]同上1100页

[7]见《集》一册12页

[8]见《诗集》一册96页

[93见林语堂.苏东坡传.宋碧云译,台湾远景出版事业公司

[1O]见《诗集》一册154页

[11]见《集》一册16页

[123见《诗集》一册155页

[13]见《集》一册16页

[14]见《诗集》一册155页,总题中[诰案]

[15]同上162页

[16]同上159页

[17]同上161页

[18]见《集》一册18页《守岁》

[19]同上17页

[2o3同上33页

[21]见《诗集》一册220页

[22]见《集》一册30页《和子瞻记梦二首》其一

[23]见《诗集》一册193页

[24]见《集》一册31页《和子瞻三游南山九首》

[25]同上16页

21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 词自晚唐、五代以来,形成了绮靡婉约的作风,人们习惯用它写恋情,抒闺思。到了宋初,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及士大夫歌舞升平的需要,出现了柳陌花衢、茶坊酒肆竞唱?新声?的景象。以晏殊、晏几道父子为代表的词人,也就因袭晚唐、五代的浮艳词风,极立追求词藻的雕琢和形式的华丽。欧阳修的一些词作即景抒情,有些新意,但也没有脱出艳科的藩篱。这时张先的慢词和范仲淹描写边塞风光的词,对词的形式和内容有所开拓和发展。柳永的出现,使北宋词为之一变。他继承了很多篇幅较长又合于音律的慢词,以此表现仕途潦倒的生活遭遇,抒发羁旅行役的感受,描叙帝都的壮丽和城市的繁华,反映歌妓的不幸及他与歌妓的情意。 然而,北宋时期,真正开一代词风的是苏轼。苏轼的贡献,首先是打破了词为艳科的狭隘范围,开拓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意境,词不再只是娱宾宴客的点缀或抒发男女欢乐与离愁的工具。他用词写爱国之情,忧民之情,以及怀古思今,咏物写景,凡诗歌里写到的内容,都可以被苏轼写到词中。他还用写诗文的手法写词,革新了词的语言,提高了词的格调,丰富了词的表现力,以他那豪壮的气势、丰富的想象、瑰丽的语言,创立了豪放词派,对词的发展作了重要贡献。

苏轼对宋词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苏轼在词中大胆打破传统观念,以诗为词,即凡是诗能表现的题材内容,也让词进行表现,甚至让词与音乐脱离,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界限,这就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开拓了词的意境,也对当时及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 词从兴起以后,在民间创作和中唐文人创作中,题材都比较广泛,只是到了晚唐五代才被局限于男欢女爱、离情别绪的内容,用于?侑觞佐舞?,并以其?香而弱?的格调,被视为?艳科?。从南唐冯延巳、李煜到北宋晏殊、欧阳修,已开始抒写个人感慨,柳永在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同时,还描绘了都市风光、市井生活。不过,词总的仍然?以清切婉丽为宗?,虽说范仲淹、王安石写了一些悲凉慷慨工作,但几乎没有什么影响。欧阳修领导了诗文革新,却还没有革新到词的领域。这是跟当时对词和诗的传统看法有关的。相当多的人认为诗词有别,直到李清照还说?词别是一家?,这种观点还继续把词当作?小道?,只供?娱宾遣兴?、?析酲解愠?。在这样的限制下,词自然不能象?言志?的诗那样,反映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重大问题。 这样的局限,对于苏轼却是不存在的,他?以诗为词?,打破诗和词的界限,使词的题材无往不适,凡可以入诗的都可入词,把词从?樽前?、?月下?、?美人?、?歌伎?中解放出来,扩大了

苏轼三首最著名的诗词摘抄

苏轼三首最著名的诗词摘抄 1、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2、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3、此心安处,即是吾乡。——苏轼《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4、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5、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6、浅交言深,君子所戒。——苏轼 7、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 8、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苏轼 9、今年春浅侵年,冰雪破春妍。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朝来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衰病少悰,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苏轼《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10、生、死、

穷、达,不易其躁。——苏轼11、蝶懒莺慵春过半。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云鬓鬅松眉黛浅。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苏轼《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12、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苏轼《醉落魄》13、"浣溪沙[宋] 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径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 14、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苏轼15、别酒劝君君一醉。清润潘郎,又是何郎婿。记取钗头新利市。莫将分付东邻子。回首长安佳丽地。三十年前,我是风流帅。为向青楼寻旧事。花枝缺处余名字。——苏轼《蝶恋花》16、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17、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苏轼18、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19、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

苏轼的以诗为词

为什么说苏轼是以诗为词? 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评价苏轼的词“以诗为词”。“以诗为词”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词的用途上, 苏轼的词有了极大的拓 展, 使词形成了和传统诗歌基本相似的功能系统; 二是在词的承载 上, 苏轼的词对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更广泛和深入的探掘, 使词形 成了和传统诗歌相接近的表现领域。由此, 词这种文体在文人手里, 成了一种有着较大自由度的个人抒情工具。 词原本是当时为配合流行乐曲而填制的歌词, 在演进过程中又 多用于公私宴饮、市井娱乐,所以其功能在最初便相当狭窄, 即只是 为了“应歌”与“佐欢”。当文人染指其中, 也就继承了这种功能, 并 把它作为词的总体特性来加以体认。入宋以后, 城市经济高度发展, 城市生活畸形繁荣,适应这种风气的需要, 词的功能还是多被局限在 应歌和佐欢上。 苏轼词中, 也有一些单纯应歌佐欢的作品。但是, 词在他的手中, 却同时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许多用途和功能。词可用之庆贺, 如《减 字木兰花》“维熊佳梦”;可以赠答, 如《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可以送别, 如《西江月》“莫叹平齐落落”;可以记行事, 如《蝶恋 花》“雨后春容清更丽”;可以述出游, 如《浣溪沙》五首;可以写登 临, 如《望江南》“春未老”;可以叙凭吊, 如《念奴娇》“大江东去”; 可以述节令, 如《蝶恋花》“灯火钱塘三五夜”;可以记梦, 如《江城 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可以怀人,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词可以嘲戏, 如《人娇》“别驾来时”;可以次韵相和, 如《水 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可以集句,如《南乡子》“寒玉细凝肤”;可 以回文, 如《菩萨蛮》七首。总之, 凡有人情应酬、送往迎来之事, 个人日常所经所历所思所感,一些簸扬文字、逞露才情的游戏, 苏轼 都可以用词实行。 唐宋词也曾被人许为“心灵的文献”, 但在苏轼之前, 词所展示 的心灵世界却是相当狭小的, 主要局限在情感层面上。苏轼的词在抒 写个人精神世界上, 较之前代和同时代众多词人, 有了极大的拓展。 首先, 他的词中有了许多崭新的感情类型。夫妻之情(《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师生之情(《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手足 之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朋友之情(“君思我处我思君”、 “新白发, 旧黄金, 故人恩义深”等话语)等。总之, 在传统的儿女 情长的情感类型之外, 苏轼在词中又增多了一些新的情感类型, 这 些情感类型或是前人与同时代的人较少涉及到的, 或根本就是第一 次出现的。 其次, 他在词中开始较多地写个人的人生理想,使词不仅能言情,

苏东坡最美诗词精选十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一作:强掳)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一作:人间;尊通:樽)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满庭芳?归去来兮》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翦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二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孙小丽汉语言文学 摘要:苏轼的一生是极其坎坷的,但这种坎坷在某种意义上成就了词人在宋代文坛独特的地位,这种独特之一表现在其对宋词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词人用一种被人称之为“以诗为词”的手法改革了当时的词风,这种手法产生了广泛的反响。对于“以诗为词”,各个年代的解释不尽相同,其主要表现为用题序和用典。当时,一些词人认为苏词“不协音律”,事实上,苏轼是遵守词律的,苏词是协律的,古人用“不协音律”为理由来非议苏轼“以诗为词”是不符合实际的。苏词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境,发展了词风。而苏轼的政治生活背景和当时词坛的状况是“以诗为词”形成的两个主要原因。 关键词:苏轼;以诗为词;评价 苏轼在宋代文坛上是一位极高的大家,诗文词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其诗奔放灵动,逸态横生;其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其词更是空灵飘逸,“一洗绮罗 香泽之态”,[1] 如天地奇观。但如果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 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词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而最大特点就是“以诗为词”。结合宋词的流变和当时的社会状况、他的政治生活遭遇,论述“以诗为词”这一文学现象形成的原因及其贡献、在苏词中的表现、前人对此的评价对正确认识苏词和词体的发展都十分有意义。 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在今四川省)人。嘉祐 二年(1057)欧阳修知贡举,苏轼与弟弟苏辙同时高中进士,为欧阳修门生。熙宁 四年(1071)反对王安石新法,自请出任地方官,先任杭州通判,熙宁七年调任密 州知州,元丰七年(1079)移知湖州时,因讪谤新法罪被逮至京,此即著名的“乌台诗案”。后因王安石等人的援救而免死,次年到达黄州任团练副使,这时的他已四十五岁了。黄州四年,是他创作的收获时期,前后赤壁赋、赤壁怀古词等作品写 于此时,他旷达的人生观与飘逸的创作风格都成熟了。元丰七年调任汝州团练副使,路过建康,遇到了当时已经隐退的王安石,交谈甚欢。元丰八年(1085)旧派又重新执政,第二年即元祐元年,苏轼还朝,任翰林学士。但由于与旧派人物意见 不合,自元祐四年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元祐八年,朝廷起用新派,第二 年即绍圣四年(1097)被贬儋州。元符三年赦还,第二年病逝于常州。由上可知,苏轼的一生是极其坎坷的,然而词人在困难面前并未低头,而是勇往直前,百折不挠,词人的努力造就了其在宋代文坛独特的地位,这种独特之一表现在其对宋词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词人用一种被人称之为“以诗为词”的手法改革当时的词风,开拓词的题材,提高词的意境。这种手法产生了广泛的反响。 “以诗为词”一语,首见于陈师道的《后山诗话》。它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 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2] 陈师道并未具体明 确地解释何谓“以诗为词”,仅以“雷大使之舞”为喻,点出苏词“要非本色”,然而

苏轼诗词中的25首名篇佳作

苏轼诗词中的25首名篇佳作,每一首都有千古名句 韦某一笑是诗词 发布时间:18-01-1612:0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清新豪健,词豪放恣意。 今天来拜读一下苏轼的古诗和宋词。 诗歌 1、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代: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4、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代: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5、 赠刘景文 宋代: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6、 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代: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7、 海棠 宋代: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8、 宋代: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9、 春宵 宋代: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苏轼的宋词 10、 阳关曲·中秋月 宋代: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2、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代: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崔永创《苏轼“以诗为词”的革新意义》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苏轼认为词自是一家,从而在婉约风格之外有意识地大量创作豪放词,使词突破了狭隘的儿女艳科,成为士大夫们抒写怀抱、议论古今的工具。举凡怀古、怀旧、记游和说理等可以用诗来表达的题材,他都尽情入词,使词恢复到诗词未分之阶段,使词诗化、散文化,这就是他的“以诗为词”,也正是他进行词体革新的关键所在。 那么究竟什么叫“以诗为词”呢?“‘以诗为词’,按照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把诗的作法、风格引入词中。”(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朱靖华在《苏轼“以诗为词”促成词体革命》一文中也指出:“苏轼‘以诗为词’的主要特点,在于他把词和诗看成是同等地位的文学样式,……有意识地把诗的意境,诗的创作方式尽情入词。” 词至苏轼,在描写领域给人以全新的感觉,凡是可以入诗的题材均可以入词。词可以咏史吊古,可以说理谈禅,可以用象征寄托幽思,可以借音节抒写情怀。在苏轼的眼里,词之取材与诗无异。他把“缘情”与“言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词品与人品高度地统一融合起来,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社会与人生的道路,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词长于言情,而苏轼能够充分利用这一长处写出新意,拓展词境。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将悼念亡妻与感叹个人身世熔为一炉,悼亡妻,情真意切;叹身世,感慨万端。在此类词中,更为瞩目的是,苏轼在大量描写歌妓侍妾的词中,没有将描写的重点放在对方的色相上,更没有调情嬉戏的描写,而是把视点放在了对她们品质人格的赞颂上和对她们命运遭遇的深切同情上。 词中所写的离别情意,此前多局限于男女情事,而苏轼词中的离情别意多系表达与友人的深情厚谊,并借此抒发人生感叹,颇似唐代的离情诗。如《满江红》(天光无情),在抒写依依不舍的离情的同时,抒发人生之叹、田园之想;又如《江城子》(别徐州),在写离情时又抒发沦落之感。品读苏轼的这类词,看不到艳情的宣泄,嗅不到胭脂的气息,这些词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抒写离情的名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苏轼还将劳动者的生活作为词的描写对象,开启了词的新领域。如《渔夫》四首,写渔民生活;《望江南》(春已老),写春日农忙景象;《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写儋州春日备耕祈求丰收的农村景象等。他将视角投向社会底层劳动者,描写田园风光、农村风情、农民生活,丰富了词的内容,为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苏轼词集《东坡乐府》中不难发现,词这一本来内容单一贫弱的领域在此已异彩纷呈,绚丽多姿。无论是咏物言情、记游赠答,还是怀古发论,谈禅说理;无论是感时伤事、送别悼亡,还是田园风光、身世友情,他都能用词来吟唱。他的“以诗为词”的确扩大了词的取材范围。正如刘熙载所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可以这样说,词至苏轼,词境始大,词格始高,词体始尊,取得了与诗同等的文学地位。 (选自崔永创《苏轼“以诗为词”的革新意义》,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认为词白是一家,即在突出词的婉约风格的前提下,又要体现其诗化、散文化的特点。 B.苏轼将诗的意境和诗的创作方式人词,意在追求更大表现白由,像诗那样抒写怀抱,议论古今。 C.苏轼词的创作正视现实、社会与人生,从而实现了“缘情”“言志”双举、“词品”“人品”相融。 D.苏轼在内容、手法和风格上进行的一系列大胆革新,使词全面恢复到与诗同等地位的阶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引用王水照、朱靖华等人的论断,意在简要诠释第一段所言苏轼“以诗为词”的

(完整版)苏轼诗词精选

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时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二十日,苏轼刚到密州任知州。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 王弗卒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四川眉山故里柳沟山,又名老翁山,距苏洵夫妇墓西北八步。苏轼兄弟曾在父母墓旁遍植松树,“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虽十年过去,他对王弗依旧一往情深,哀思深挚。词的上片写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人世沧桑的悲戚。起句写十年里,双方生死隔绝,即使不特意思量,往昔的深情仍难以忘怀。“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对亡妻的哀思,对仕途波折的愁苦,相距千里,无处诉说,道出了内心深处的悲怆之情。十年来,颠沛流离,历经忧患,自己已是“尘满面,鬓如霜”。想象着即使相逢,妻子也认不出自己了。明明是作者对亡妻思念深切,偏偏说自己变化太大,妻子

已认不出自己,把现实中对妻子的怀念和个人遭遇的哀伤交融,既写出了千里孤坟的凄凉,也写出了生者人世的辛酸。 下片以“夜来幽梦忽还乡”句过渡,写梦境相逢的情景。作者选取妻子生前闺房生活的细节来描写。凸现妻子临窗而坐,对镜梳妆的场境,表现了昔日夫妻和睦幸福的生活,也反衬出如今“无处话凄凉”的悲伤。蓦然相逢,“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酸甜苦辣霎时涌上心头,相互在这默默无言中倾诉十年的痛苦。梦中醒来,作者仍抑制不住内心的哀痛。清冷的明月,短短的山冈,幽幽的松林,相象着那里就是妻子思念自己而痛断柔肠的地方。作者巧妙地推己及人,以想象妻子在那凄清冷落的地方想念自己,衬托出自己对亡妻永不能忘的深挚感情。这首词将梦境与现实交融而为一体,浓郁的情思与率直的笔法相互映衬,既是悼亡,也是伤时,把哀思与自叹融和,情真意切,哀惋欲绝,读之催人泪下。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敝。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

这五首诗词,贯穿苏轼一生,写尽悲欢愁苦离别情

这五首诗词,贯穿苏轼一生,写尽悲欢愁苦离别情 苏轼青少年时期可谓顺风顺水,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公元1056年3月,21岁的苏轼上京考取功名,轻而易举的征服了各位考官,连主考官欧阳修都说: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考试通过后,苏轼被派往凤翔府(宝鸡市下属县)上任,弟弟苏辙来送行,二人路经渑池这个地方,想当年他们赴京赶考时也曾经过此地,当时是求取功名,现在是去上任,心情大不一样,苏辙想起往事便作了一首《怀渑池寄子瞻兄》:“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苏轼跟着就做了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这是苏轼在人生鸿旅起航之时的 一种心态感悟,也成为他早期的名篇,被广为流传。苏轼上任后不久便遇上了王安石变法,苏轼是变法的反对者,他的政友们纷纷被打压,一个个丢官弃爵,他自己也一样被贬,后来一道诏书将他贬为杭州通判,这是苏轼的政治生涯首次受挫。来到杭州后,他主持修浚西湖兴修水利,他主持从西湖里挖出来的葑草和淤泥筑成一条长堤,长达三公里,这便是著名的苏堤,直到今天这也是西湖畔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苏轼来到杭州,靠近西湖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 总相宜”的千古名句,这被公认为描写西湖最好的诗篇,没有

之一,苏轼正是在这种被贬后又遇美景中写下来的。杭州任满后,苏轼被调往山东诸城一带,那里环境艰苦,又冷清寂寞,许多曾经的朋友都不得联系,甚至连自己的弟弟也少无来往,主要是地方太偏僻,而且公务又忙。那年中秋,苏轼独自一人在月光下喝酒,续弦的妻子闰之看着他喝得酩酊大醉,正要上千搀扶,苏轼说:“快去拿纸笔来,我要给弟弟子由写信”,一篇旷世之作就此诞生,后人曾评论道:中秋词中,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苏轼一生共有三位夫人,第一位是结发妻子王弗,他俩从小清青梅竹马,苏轼出仕前迎娶了十六岁的王弗,苏轼刚刚踏入政坛,很多事情看不明白,幸得有这位贤内助在旁提醒,才不至于犯下过多大错,可惜王弗只跟了苏轼十年,27岁便英年早逝,王弗去世后苏轼常常想起他,午夜梦回之际,苏轼写下这首《江城子》,被誉为中国史上悼亡词的绝响再后来苏轼继续被贬,贬到了黄州隶(属于湖北省黄冈)市,一个很贫苦的小镇,在这里他搭建草屋、开荒种地,并在墙壁上绘制雪景,名日“东坡雪堂”,从此自号“东坡居士”。黄州是苏轼心灵得以成长到最高峰的地方,在这里他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更能体现他一生超然之洒脱的词,当属这首《定风波》后来苏轼又被贬至惠州、海南岛上的儋州等地,但此时苏东坡早已是超然的心态,一生荣辱不惊,后来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才得以回归大陆,在回返的途中,到底常州时,66岁的苏轼去

苏轼艺术成就

宋代古文家苏轼各体散文众多,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等,这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和完全胜利。 一、议论文,以政论、史论为突出。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二、记叙文包括碑传文、记体文及文赋等,而以其中的山水游记和亭台楼阁记为代表。凭借议论为文章辟出新的境界,善于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赏会与人生哲理领悟之间的融合。山水游记,如前、后《赤壁赋》,表现出借景立论的特点。亭台记,如《喜雨亭记》先叙为亭作序之由,次则记雨,再渲染人之喜乐,文章如水波层层荡开去,文理自然。记叙文多数是文学性散文,将叙述、描写、抒情错杂并用,随意挥洒。 三、小品文,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札、题跋、杂记和随笔为主要文体样式,最能反映作者的真性情、真思想。杂记和随笔、记述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见闻和感受,如《记承天寺夜游》。这类小品文,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写作特点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 苏轼散文总的艺术特色是: 一、“辞达”、“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 二、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如《前赤壁赋》 三、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苏轼诗歌的内容: 按题材内容,苏诗大体可分为: 1、社会政事诗:反映民生疾苦和时政得失的诗篇,如《荔枝叹》。 2、山水景物诗:将人生感悟融入山水写景中的抒怀遣兴之作,写流动景色的《江上看山》;写奇幻烟云的《登州海市》;写景寄怀升华的人生感悟日哲理高度,或寓有浓厚的身世之感,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 3、和陶诗:寄情山水,以自适为趣的意味更浓,如《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平浅而有深味,在艺术上把握了陶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特色,能够将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予以真切、平淡自然的描写,达到了“神似”陶诗的地步。 4、题画诗:把画景转化为诗境,善于写出画面的动态,并就画意进行艺术联想,揭示画外之韵味,如《惠崇春江小景》。 试叙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1、“以文为诗”是苏诗的显著特色之一,多用散文的句法而以气格贯穿,如《石鼓歌》。

苏轼最著名诗句大全

苏轼最著名诗句大全 导读:导语: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最著名诗句大全,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碧纱窗下水沈烟。——作品出自:《阮郎归·初夏》 2、谁家水调唱歌头。——作品出自:《南歌子·游赏》 3、蓝桥何处觅云英。——作品出自:《南歌子·寓意》 4、枝上柳绵吹又少。——作品出自:《蝶恋花·春景》 5、绿槐高柳咽新蝉。——作品出自:《阮郎归·初夏》 6、又恐被、秋风惊绿。——作品出自:《贺新郎·夏景》 7、黄鸡白酒渔樵社。——作品出自:《阳羡歌·山秀芙蓉》 8、卷起杨花似雪花。——作品出自:《减字木兰花·立春》 9、真游洞穴沧波下。——作品出自:《阳羡歌·山秀芙蓉》 10、水殿风来暗香满。——作品出自:《洞仙歌·冰肌玉骨》 11、解佩投簪,求田问舍。——作品出自:《阳羡歌·山秀芙蓉》 12、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作品出自:《念奴娇·中秋》 13、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作品出自:《卜算子·感旧》 14、春未老,风细柳斜斜。——作品出自:《望江南·超然台作》 15、山秀芙蓉,溪明罨画。——作品出自:《阳羡歌·山秀芙蓉》 16、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作品出自:《南乡子·送述古》 17、使君元是此中人。——作品出自:《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

新》 18、苦被多情相折挫。——作品出自:《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19、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作品出自:《临江仙·送王缄》 20、雪晴江上麦千车。——作品出自:《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21、杖藜徐步转斜阳。——作品出自:《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2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品出自:《题西林壁》 23、众中闻謦欬,未语知乡里。——作品出自:《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 24、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作品出自:《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25、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婉香。——作品出自:《减字木兰花·春月》 26、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作品出自:《和董传留别》 27、撞钟浮玉山,迎我三千指。——作品出自:《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

苏轼流传最广的十首诗句

苏轼流传最广的十首诗句 导读: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苏轼流传最广的十首诗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行香子·秋与》昨夜霜风。先入梧桐。 浑无处、回避衰容。 问公何事,不语书空。

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 似无言、有意伤侬。 都将万事,付与千钟。 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试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试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摘要:在词学史上,苏轼无疑是一个英雄。他继前人之后,对词进行全面改革,主张“以诗为词”,拓宽了词的表现领域,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改善了诗尊词卑的文坛现状。本文主要就是围绕他的“以诗为词”的词学主张来展开论述的。 关键词:以诗为词艳科诗词同源 “以诗为词”一语原出自陈师道的《后山诗话跋》,原文如下:“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此后,人们便将“以诗为词”概括为苏轼词学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于苏轼的以诗为词,后人褒贬不一,王辉斌教授他的在《唐宋词史论稿》中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苏轼以诗为词,对书写离情相思的本色词深恶痛绝,要求词和诗一样,结果使词与诗在艺术技巧、题材内容等方面几乎完全等同,这是对词体艺术的一种破坏,对词的发展主要产生了负面影响。在这里,我对王教授的看法不敢苟同。 在我看来,苏轼主张以诗为词,主要含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诗的标尺来衡量词的得失高下;第二,主张诗词同源;第三,改革词风,突破词为艳科的局限,开发词体的抒情功能,开拓词的表现疆域,使词如诗歌一般,“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以诗为标尺来衡量词的得失高下,是苏轼以诗为词的词学观的重要体现。他在《与蔡景繁书》中说:“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得之惊喜,试勉继之,晚即面呈。”在《书张子野诗集后》中说:“子野诗笔老妙,歌词乃其余技耳。……”赵令畤的《侯鲭录》卷七也有相关记载: 东坡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出。 胡仔的《苕溪鱼隐丛话·前集》卷四二引《王直方诗话》中有: 东坡常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对曰:“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 苏轼自己在《与鲜于子骏书》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

苏东坡最美诗词精选十首

1、《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并非赤壁大战处。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⑵大江:指长江。⑶淘:冲洗,冲刷。⑷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⑸故垒:古时军队营垒的遗迹。 ⑹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⑺雪:比喻浪花。⑻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⑼小乔初嫁了(liǎo):《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乔,本作“桥”。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⑽雄姿英发(fā):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⑾羽扇纶(guān)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纶巾,青丝制的头巾。⑿樯橹(qiánglǔ):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又作“狂虏”。《宋集珍本丛刊》之《东坡乐府》,元延祐刻本,作“强虏”。延祐本原藏杨氏海源阁,历经季振宜、顾广圻、黄丕烈等名家收藏,卷首有黄丕烈题辞,述其源流甚详,实今传各版之祖。 ⒀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⒁多情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愁善感,过早地生长出花白的头发。⒂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尊:通“樽”,酒杯。 ⒃强虏:强大之敌,指曹军。虏:对敌人的蔑称。 译文: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 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2、《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原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苏轼的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词为艳科”,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牢固的传统,苏轼成功地转为了这种风气。他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这便是苏轼对宋词的最大贡献。而这种新的词风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对同时代的和后世的作家形成深远的影响。以苏轼为中心的元佑词林,代表着北宋词坛的鼎盛气象,一时名家辈出。 风格: ?在苏轼以前,词坛基本上是“婉约”风格一统天下,虽然有个别作家的个别词作突破了这一拘束,但始终未形成开宗立派的新风格,使词坛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苏轼却对词进行了全面的质变性的开拓,出现了“豪放”风格和“旷达”风格。 ?苏词风格之驳杂,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雄浑豪放,亦有《蝶恋花》的缠绵悱恻,更有《水调歌头》的超脱旷达。苏轼豪放词基本特征是不受声律束缚、题材广阔宏富、笔势纵放、气象恢弘。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苏轼的婉约词摆脱了传统婉约词的香艳软媚,显的清新真挚、明丽净洁苏轼的婉约词呈现出“以雅为美”的特点.苏轼的一些作品中描写自己面对自然的感怀今昔,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受,表现出一种高逸旷达的精神,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 内容:

论苏轼“以诗为词”

[论苏轼“以诗为词”]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杨俭摘要:“以诗为词”与苏轼扩大词题材、提高词的地位是有关系的,但毕竟不具有必然联系,论苏轼“以诗为词”。“以诗为词”存在着不足,我们今天不能因为钦佩苏轼“学际天人”,从而把苏词的缺点也转加赞赏,奉为圭臬。 关键词:苏轼以诗为词不足 “以诗为词”与苏轼扩大词题材、提高词的地位是有关系的,但毕竟不具有必然联系,“以诗为词”存在着不足。 一、“以诗为词”的提法,本身便意味着诗词具有界限诗、词本具有同等地位。诗、词是同源异流的两种诗歌体裁,两者间关系错综复杂,继承性和创造性同时存在。词在兴起之后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与诗的区别是不明显的。到了晚唐五代时期,到了“花间”、“南唐”诸词人手里,词开始具有了自己较全面的文体特性,就像诗、文一样,有了属于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创作手法和风味情调。从而从根本上将词提高到了与诗文同等的地位——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 诗、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们在反映现实、抒情性等方面已各有各的特征,各有各的审美标准,分别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规律。诗词分界主要体现于两者由外在到内在的差异。内在是本质,外在方面主要指形式上的不同。 词又叫长短句,句式长短参差使词区别于律诗和绝句; 词(除小令外)分几阕,又在形式上与古体诗有了区别。诗词在形式上最重要的区别还在于词是一种音乐文学,是可以合乐而歌的,故而特别强调协律,除像诗一样讲究平仄的参差变化以外,还分平上去入四声和阴阳清浊轻重的谐合。 二、合乎音律,是词区别于诗的重要特点李清照:词自唐代诞生以来,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 词体本身与诗文不同的最大特点,就是词具有的音乐性。词入乐可歌,即“音律”,并非指新体格律诗的“格律”。诗可吟、文可诵,但最富有变化、适合音乐表现的却是词。因而,合乎音律,是词区别于诗的首要特点,是衡量词长短得失的准绳。 柳永词虽然“词语尘下”,但却能“变旧声作新声”、“协音律”,因而“大得声称于世”;而苏东坡虽为文坛泰斗,“学际天人”,但他的词“往往不协音律”,故而流为“句读不葺之诗”。在处理词和音乐的关系时,苏轼会不严格按音律填词,有的还不太讲究,出现了一些“句读不葺”之词,陈栩指出“东坡词第二句作‘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后阕第二、三句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句法皆有参差”,又《水龙吟》“细看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论调则是点字断句,论意则是花字断句。 三、在观念上“以诗为词”是轻词重诗苏轼认为张先的词是其诗歌的“余技”,又称自己所作为小词,“近却颇作小词。”“小词、墨竹之类,皆不复措思。”称他人所作为微词:“微词婉转,盖诗之裔。”众所周知,“余事”、“小词”是那个时代对词的习称,是当时普遍存在的轻词重诗,重道轻艺观念的语言表露。苏轼于此,并无不同。 词既“微”“小”,在苏轼眼中唯有“以诗为词”才高贵、尊严。他在《与蔡景繁书》中赞扬蔡词:“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得之惊喜。”又《与陈季常书》赞扬陈词:“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就是说,只有像诗人的诗歌那样雄豪,甚至干脆就是诗人之诗,不过句子尚须保持长短不齐,这样的词作才不再是“微”“小”之词。 苏轼提到的蔡、陈二家使他惊喜的词,今天已经不能使我们惊喜了。因为蔡词已全然亡佚,陈词也只剩下味同嚼蜡的《无愁可解》一首。 四、在态度上“以诗为词”是滑稽玩戏王灼说苏轼是“以文章余事作诗,溢而作词曲”,苏轼的作词态度,有胡寅所说的“谑浪游戏”,王若虚所说的“滑稽玩戏”、“乐府乃其游戏”,

苏轼“以诗为词”创作现象探讨课件学生版

苏轼“以诗为词”创作现象讨论 序论 一、何谓“以诗为词”? 提问讨论: 二、为何要探讨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现象? 按: 苏轼的“以诗为词”,是宋词创作中继柳永大量创作慢词后另一种创作上的变革,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中国古代词史与词学史上最具革命性的创作变革与理论变革,具有极为深刻与深远的意义与影响。 三、这一论题主要涉及到的内容: “以诗为词”问题的提出 “以诗为词”的表现 关于“以诗为词”的争论及其本质 “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 “以诗为词”问题的提出 陈师道: 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世语》言:…… 苏子瞻词如诗,秦少游诗如词。 ——《后山诗话》 王直方: 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对曰: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 ——胡仔《苕溪渔隐诗话》前集卷四十二引《王直方诗话》陈应行: 苏明允不工于诗,欧阳永叔不工于赋,曾子固短于韵语,黄鲁直短于散语,苏子瞻词如诗,秦少游诗如词,才之难全也,岂前辈犹不免耶? ——《于湖先生雅词序》 讨论: 上述文献说明了什么? 苏轼“以诗为词”的具体体现

一、苏轼的自我表述 苏轼: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与鲜于子骏书》 附: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 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俞文豹: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陶宗仪《说郛》卷二十四引《吹剑续录》 附作品: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 月。 讨论: 苏轼是如何看待他的这种新的词作的? 二、苏轼的词学批评 东坡曰: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七引苏轼《与蔡景繁》: 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得之惊喜,试勉继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