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变的中国精神

不变的中国精神
不变的中国精神

不变的中国精神

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有着悠久、光荣的中华民族精神,那么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呢?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他们一个个感恩,励志的故事合成一本书深深地碰撞着我们的心,我们为他们感到骄傲与自豪。他们有着不同的种类,不同的艰辛,不同的快乐与泪水,让我们一起领略他们的不同之处,一起进入他们的奋斗世界。

不久前课本中学到孟子曾这样说“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我想孟子描述的这样的人吧!1982年,大学生张华为抢一位晕倒在粪池里的掏粪的老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一年后,10多名大学生在华山上筑成“华山人墙”协助游客撤离;近日,又有长江大学学生用“生命之链”舍身救少年......他们就是不变的中国精神舍身救人型。

无私奉献也是一种不变的中国及精神。高淑珍接收近百名残疾孩子,从未收过一分钱,还有SOS儿童村的每一位妈妈都用他们的青春年华于孩子相依为伴,她们是无私奉献型的榜样。

最美人物脱颖而出,最美孝心少年向娜、最美乡村老师孙影,最美人物蒋亚楠,最美老师张丽莉......他们有的用幼稚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担;有的用感情深厚的孝心为家人撑起一片天空;有的用青春年华谱写出一首首暖心的歌曲。他们都是中华传统精神的传承人,也是优秀的传承者向我们一代代展现他们美好与伟大。

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需要。国家的魂魄、民族的精神,始终是以文化为载体,流淌在国人心中,它直接影响到人的思维、行为及生活方式。一个国家的强大,其经济是故化成正比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的创造和积累,积淀着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因子,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势必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今后发展和繁荣的肥沃土壤,我们应将传统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让我们民族精神永不改变。

中国50年代十大建筑

中国50年代十大建筑 1、人民大会堂 特点: 人民大会堂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北部有可 容纳5000人坐席的宴会厅,中部是万人大 礼堂,南部是全国人大常委办公楼。建筑 平面呈山字形,整个建筑庄严雄伟、朴素 大方具有我们中华民族的特色和风格。 风格特征: 典型古罗马建筑风格。 2、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特点: 形成了“两轴一区”的建筑特点;改扩建完成后的 中国国家博物馆,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展厅 总面积达6.5万平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建筑面积 最大的博物馆。 风格特征: 博物馆的西、南、北三面整体保留,进行加固改 造和维修。新馆部分镶嵌在老馆中间并向东扩建。建筑风格与老馆保持一致,建筑体量比现在老馆略高。改扩建工程完成后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主要由文物保管区、展陈区、社教区、学术研究区、公共活动区、休闲服务区、行政业务办公区等部分组成,各项设施进一步完善、配套和现代化。无论从文物藏品、展览规模、硬件设施还是从人员组合上都达到了与其相配的规模和水平,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博物馆。 3、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 特点: 军事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大型综合性军事历 史博物馆,占地面积8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 6万多平方米,陈列面积4万多平方米。主楼 高94.7米,中央7层,两侧4层。大楼顶 端的圆塔,托举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军 徽,它直径达6米,经周恩来总理特批500两

黄金,采用鎏金工艺制成它凌空高耸,金光闪闪。高达4.9米的铜门,是用福建前线参战部队送来的炮弹壳熔铸而成的。正门上方悬挂着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金字铜底巨匾。大门两侧竖立着陆海空三军战士和男女民兵两组英姿勃勃的汉白玉石雕。全馆有22个陈列厅、2个陈列广场。陈列厅高大、宽敞、明亮。沿所有展览场地绕行一周,长达12公里,就其规模而言,为国内外少有。伴随着国家改革和建设的脚步,在它的周围,建立起了中华世纪坛,中央电视台和西客站,把它衬托得更加雄伟壮丽。 风格特征: 平面呈山字型,东西两翼各为四层,中央七层。七层顶上有塔座,托着金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自底层至军徽通高94.7米。总建筑面积60557平方米,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 4、中国农业展览馆 特点: 中西合璧的建筑典范,整个建筑的工程主体设计将综合馆、南北农作物馆、青年馆和妇女馆组成一个规模宏伟的建筑群体,群体两侧分别布置畜牧馆、畜牧棚、优良品种展览场以及水产馆、气象馆等。总体布局以综合馆为主题,形成较严谨的不对称中轴线,并以中国建筑传统风格为主,琉璃瓦屋顶、重檐、亭阁、柱廊、栏杆等宫殿和庭园处理手法巧妙地结合了展览建筑空间大和体量大的特点,形成融中国建筑传统形式与现代功能于一体的民族风格新建筑。 风格特征: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展览馆,馆区树木成荫,繁花似锦,湖波荡漾,与回廊亭台、碧瓦黄檐古典建筑群交相辉映,环境十分优美,是北京唯一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园林式大型展览馆。凡来馆办过展览的客商一致认为,全国农业展览馆是举办大型展览不可多得的好地方。 5、北京火车站 特点: 使用方便,功能分区明显 北京火车站的设计,首先考虑广大旅客的使用 方便。对人、货、车的流线组织,采取了进站 人流通过中央大厅上至高架厅而下到各站台 上车。出站通过地道接到出口大厅疏散,同时 由地道直接与规划的地铁连接。此外,北京火

高考作文写作:新材料作文“中国精神”写作指导(附:文题解析及范文点评)

高考作文写作:新材料作文“中国精神”写作指导(附:文题解析及范文点评)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精神”包括人们常说的爱国报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内涵,这种精神鲜明地体现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孙中山等人的作品中。而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中国精神也让曾沉迷于“画梦”的现代派诗人何其芳奔赴延安,写下“我把我当作一个兵士“弄潮诗人”康白情在“和平的春里”看到饿绿了眼的穷人和野火”;让“雨巷诗人”戴望舒不再歌咏个人的悲欢离合,而唱出了民族的觉醒、群众的感情。 近期出版的新书《中国精神读本》收录了自1839年到改革开放一百四十年来,一百多名政治家、文学家、革命家的代表作。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这些作品都曾经影响了时代,照耀了历史的天空,很多篇目至今仍是我们前行的指路明灯。 你读过哪些能够反映“中国精神”的作品?请选择其中的一部书或一篇诗文,结合材料内容和自身体会,写一篇推介性的文章,说明推荐的理由,为践行“中国精神”鼓与呼。 写作指导 作文材料中提到的“中国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材料总共两句话,各为一层。第一层首先诠释概念,“中国精神”的内涵有材料中的“爱国报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考生可以任选三项中的一项或多项立意,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如为国为民等,但是不可偏离“中国精神”。在诠释概念之后,材料举出具体人物为例,意在引导考生回忆并思考这些伟人的作品,让思考有一个落脚点,不至于临时手足无措。但在注重限制性的同时也强调开放性,所以并不直接点出具体著作或篇章,以免考生先入为主,不做深思,形成“千人一书”“千人一文”“千文一诗”的局面。 第二层侧重描述一些著作者(三位诗人)思想转变的历程,这也体现了国学大师钱穆的看法,即“中国精神”在承平盛世往往不太彰显,反倒是在危难乱世,它“更为壮

中国十大建筑工程公司排行榜

中国十大建筑工程公司排行榜 转发评论 2011-11-27 17:33 中国十大建筑工程公司排行榜 1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领导品牌) 2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领导品牌) 3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领导品牌) 4 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知名品牌) 5 中国建筑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知名品牌) .. .1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领导品牌) 2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领导品牌) 3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领导品牌) 4 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知名品牌) 5 中国建筑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知名品牌) 6 湖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知名品牌) 7 四川华西集团有限公司(知名品牌)

8 中国联合工程公司(知名品牌) 9 中国海诚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知名品牌) 10 中国新时代国际工程公司(知名品牌) 排名企业名称总承包营业额1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166108182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1 49368003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126832044中国交jibb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109543585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87492006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50210007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23718298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1425489浙江省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21179 1210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6485711广厦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78950012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161730813上海城建(集团)公司146218814湖南省建筑工程集团公司146096915江苏省苏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38125416江苏省第一建筑安装有限公司133029217江苏南通三建集团有限公司128712718四川华西集团有限公司12585191 9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125766220广州市建筑集团有限公司122942521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112351022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111649323江苏南通二建集团有限公司102136024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101389625山东电力基本建设总公司100218926大庆油田建设集团91090127广西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90240428龙元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88623829陕西建工集团总公司88261930青岛建设集团公司84253331浙江宝业建设集团chuwei1有限公司80399432云南建工集团总公司79308633成都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7 6800334安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76586635证太集团有限公司72733636福建建工集团总公司68123337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65629538甘肃省建筑工程总公司62167339浙江展诚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627740山西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60520841通州建总集团有限公司59299942沈阳远大铝业工程有限公司59102043浙江省交通工程建设集团5 8961544中厦建设集团有限公司58237845河北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53000046浙江国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51129347黑龙江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50824848五洋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50531049金坛市建筑安装工程公司50391850河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48023151中国石油工程建设(集团)公司46696052南通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44655953苏州二建建筑集团有限公司44150554浙江八达建设集团有限公司43183855江苏省华建建设股份有限公司42363656中达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8630657鞍钢建设集团有限公司35406258江苏弘盛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34600059中国水利电力2011wuyifangjia对外公司32582 760上海宝钢工程建设总公司 ?小四之鲁豫有约 ?浙江卫视《快乐蓝天下?中国梦想秀》的十大败笔 ?我们的童年回忆视频集

公共精神

公共精神是当代中国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和发展的需要,是现代社会对公民提出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美德要求。但是近几年却屡次发现公共精神缺失的现象:随意踩踏草坪、在为公众提供休息的椅子上睡觉、任意攀爬树木、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手乱丢果皮纸屑、在旅游胜地刻字留念等,频频触动国人神经,引发社会广泛议论。公共精神缺失不但会影响到公民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秩序,也会严重阻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必须要主动涵养公共精神,不断提升国民素质,从而构建和谐、文明的现代社会。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国民富裕了,但为什么国民的文明程度却没有相应提高,反而出现种种公共精神缺失现象呢?归结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受儒家“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思想的影响,束缚了国民关心公共生活、承担社会责任与参与公共生活的积极性;也有现实原因,如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导致人们在私欲的驱使下追求最大的个体效用,舍弃道德而追求个人利益,遇事只逞一己之愿,不求反躬自身,强调个人而忽略他人、强调自己而忽略社会。公共精神是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应具备的基本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素质高低的重要尺度。当前,国民的种种不文明行为提醒我们,涵养我国国民的公共精神已经刻不容缓。 涵养公共精神,需要加强教育。教育是培养公共精神的第一步,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重成绩而轻素质。我们的应试教育,没有充分的对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教育,导致很多人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感受、我行我素的行为风格。必须将涵养公共精神纳入素质教育体系,要从娃娃教起,真正将公共精神根植于我们每个人心中。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多管齐下,协调统一,形成有效的公共精神教育的社会机制。既重视培养公民独立的人格精神,也重视培育以权利、责任为核心的公民意识。 涵养公共精神,需要加强社会宣传。涵养公共精神不仅仅是个别不文明人的事情,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必须要长期开展全民思想教育活动,宣传教导人们处世待人要讲求礼貌。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要多报道正面的文明行为,多宣传公德意识,在全社会营造涵养公共精神的舆论氛围。同时,也可以借助民间组织的力量,如非盈利组织向准备出国的企业员工、管理者和大学生进行宣传教育,以此来提高国民文明素质。涵养公共精神,需要法治的保障与呵护。一方面,坚持依法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最根本的公共文明。对公民如此,对社会也如此,对政府更是如此。因为,法律是公共利益的载体,是公共责任的依据。另一方面,法律在倡导、鼓励和保护公共文明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对有违公共文明的行为按名责实,将其法律责任落在实处。唯其如此,政府官员才会把夙夜在公、忧国奉公作为最基本的公共文明,普通公民才会践行奉公守法、克己为公的公共精神,全社会才会形成天下为公、和衷共济的公共精神。 鲁迅先生曾言:“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其中的“立人”之要即在于涵养公共精神,因为公共精神对提升国民素质、构建和谐文明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从教育、宣传、法治方面采取措施,树立“自律”和“他律”思维,才能共同建设和维护我们的美好生活,共建文明社会。

心得体会: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最新)

心得体会: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最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具有巨大的启示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平凡历程中,形成和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精神资源。这些精神资源不仅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而且形成一些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具体形态。比如,在革命时期有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三大战役精神等;在建设时期有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大寨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等;在改革时期有小岗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等。 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精神”这个响亮的概念,对于我们进一步打开研究视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此,我们就可以在“中国精神”的框架内解放思想,开展多方面的研究。比如我们可以提出“中国革命精神”“中国改革精神”等等。这样,我们

就能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全过程中出现的精神资源进行系统的研究了。 中国革命精神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具有独一无二的丰富内涵和崇高地位,它不仅是历史的起点,更是逻辑的起点。如果不研究“中国革命精神”,就不能真正弄清楚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智慧。何为“中国革命精神”?即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实践中产生的,反映革命的性质、体现革命者品格的精神。它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可以从多方面去研究概括。大体说来,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还应加上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军民一致的鱼水之情等。 那么,进入新时代,中国革命精神是否具有当代价值?如何看待中国革命精神在今天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的依据? 首先,中国革命精神作为中国革命事业的精神遗产和文化传承,将随着这一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中国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只要这个事业在继续发展,这个精神就会继续存在并发挥自己的作用。中国革命事业的实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这个事业正在大力推进之中,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进,向着共产主

中国十大特色民居

中国十大特色民居 1、福建土楼: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 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开平碉楼: 广东开平碉楼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开平境内最多的时候共有3000多座碉楼,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布在开平15个镇、办事处。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堪称世界最大的“碉楼博物馆”。 建材上,有早期的泥墙楼(用灰沙、糖、盐、蚬壳、蚝壳等混合逐层锤打夯成),中期的青砖楼(用一般的青砖加厚建成),到最后的钢筋水泥楼(用钢筋混凝土按现代建筑用料建成)。 类型上,约分三大类:一是更楼或灯楼,这种楼一般建在村头或村尾,有些建在小山丘上,供民团及更夫使用,里面有探照灯及报警器,一旦发现匪贼立即报警,让村民准备。 二是众楼,由十多户或几户人家合资兴建,这种碉楼有3~6层,每层设有2~4间房,如有匪贼或洪涝,各户人家可住进众楼,以避灾难。 三是居楼,由华侨独资兴建,用于长久居住。开平碉楼中西合璧,碉楼的造型千姿百态。 最大特点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取不同的外国建筑式样综合一起,自成一体,既有古希腊、罗马的风格,又有哥特、伊斯兰、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建筑要素,很难将开平碉楼具体归入国外某一个时期的

中国10大最具影响力城市标志性建筑排行榜

中国10大最具影响力城市标志性建筑排行榜 2010-05-17 22:28:04 来源: 中国排行榜网 核心提示: 由中国排行榜网(https://www.360docs.net/doc/c912250178.html,)与中国排行榜研究中心联袂推出“中国10大最具影响力城市标志性建筑排行榜”,该榜单是根据各建筑物的建造特质、综合特点(建筑物的历史背景、建筑物的时代文化导向、建筑物的设计风格、建筑物的世界影响力等)进行综合评估。 标志性建筑,也称地标建筑,标志性建筑的基本特征就是人们可以用最简单的形态和最少的笔画来唤起对于它的记忆,就像埃及金字塔、悉尼歌剧院、巴黎埃菲尔铁塔、天坛祈年殿等世界上著名的标志性建筑一样。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标志性建筑与普通建筑的不同之处在于,标志建筑是整个城市中所有建筑的主角。标志性建筑除了外形具有创新性外,在功能上应该具有超前性和包容性。标志性建筑不仅要体现地理区域优势,建筑本身还应该是出类拔萃、独树一帜的;在市场运作方面,标志性建筑应该是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的一个平台;从功能方面来说,标志性建筑要引导一种新的活力,要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要能在完善城市功能方面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当前城市发展的水平下,标志性建筑(群)代表的不仅是建筑本身,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新思潮的体验。一个区域或者一个城市的生活方式之所以能称之为标志,也绝不仅仅是因为建筑本身,更是环境、文化、教育氛围等各方面的合力,是他们共同创造了一个地域的经典。 由中国排行榜网(https://www.360docs.net/doc/c912250178.html,)与中国排行榜研究中心联袂推出“中国10大最具影响力城市标志性建筑排行榜”,该榜单是根据各建筑物的建造特质、综合特点(建筑物的历史背景、建筑物的时代文化导向、建筑物的设计风格、建筑物的世界影响力等)进行综合评估以及网络调查,评定出“中国10大最具影响力城市标志性建筑”,排行榜单如下: 一、北京天安门城楼 入榜理由:随着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1421年),明北京城正式建成。其规模宏伟而壮丽,外城包着内城南面,内城裹着皇城,皇城又包着紫禁城,全城形成一“凸”字形。承天门属皇城中的重要建筑,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当时只不过是一座黄瓦飞檐的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牌坊正中高悬“承天之门”匾额。承天之门寓有“承天启运”和“受命于天”之意,喻示封建皇帝是“受命于天”的,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为尊。 明天顺元年(1457年),承天门遭雷击起火被毁,当时没能立即恢复,直到成化元年(1465年),才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这次重建,奠定了今日天安门的形制。此后,明代180年间虽有修建,但都未作较大变动。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京城,承天门又毁于战火。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大规模重建并更名承天门为“天安门”。后来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1952年的两次大规模修缮,1970年的重修,基本保持了顺治时改建的形制。1970年重修后的天安门比原来的天安门高了83厘米,通高为34.7米。

2015天津公务员《申论》真题及解析(精品推荐)

2015天津公务员《申论》真题及解析 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背景材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背景材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满分100分。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字迹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 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指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二、给定材料 材料1: 1.经典话剧《雷雨》在北京人艺进行新一轮演出时,一场低票价、针对大中学生的公益场遭遇“意外”,学生们的“哄堂大笑贯穿全剧”,出演周朴园一角的着名演员杨立新对此发出感慨,“文学上的精致,人物关系的复杂,台上所有年轻人全部死亡的悲剧结尾,使得《雷雨》毋庸置疑的成为了中国戏剧经典的开山之作。曹禺先生故去多年,《雷雨》仍然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多有演出。但像这样的哄堂大笑贯穿全剧实是少见……”他最后甚至表示,“《雷雨》的‘公益场’真令人失望,这样的‘公益场’不演也罢!” 此事件一出,迅速在网上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其中关于青少年传统文化的缺失显得尤为“抢眼”.尽管文化经典早笑场,原因必定是多方面的,而且有些专家剖析出的“文化语境失衡”,“60年不变,表演僵化”,“文化审美的扭曲”等原因确实存在,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年轻观众文化素养的失落和对尊重经典的缺乏已成不争的事实,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今,“娱乐至上”甚至“娱乐至死”已成为了年轻人的信条,对传统文化缺乏敬畏,甚至拿传统文化里的一些元素进行嘲讽,成为一些年轻人彰显“个性”的做法,但娱乐应有边界,面对传统文化要懂得敬畏和传承。某知名学者直言,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娱乐扭曲了意义。 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田沁鑫曾说:“不是因为有了莎士比亚才有了现在的文学英国,而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注重文学的国家,所以才有了莎士比亚”.青少年传统文化的缺失直接说明了文化氛围的“稀薄”.北京人艺演出的《雷雨》,无论是对原剧本的挖掘还是人物表演上,并无失当之处,不断地哄笑体现出了年轻观众的艺术修养的缺乏。在一些高雅演出中,即使你不一定非常认可演员的演出,但一定的艺术礼节必不可少,例如古典音乐会中,什么时候该鼓掌,什么时候该起立,包括穿着、表情等,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仪式”,甚至于显得“刻板”,但就是在这样的仪式中,艺术才能够得到最好的尊重与诠释。显然在年轻观众中这方面的知识是缺乏的,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提升青少年的艺术品位和艺术修养也是需要学校和政府努力的方向。 材料2: 1.“中国人,便后请冲水”,“请安静”,“请不要随地吐痰”……这种仅以简体中文标出的警示牌,正在中国人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地国——法国、德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地频现。当大批游客成为中国的最新出口品时,“中国人”却成了不文明、粗鲁的代名词。 乱丢垃圾、坐公交车抢座,排队加塞,大庭观众脱鞋脱袜、赤膊坦胸,吃自助餐多拿多占,遇有纠纷恶语相向……近日,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公布了从网上征集的10类“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常见不文明行为”,以上行为全部榜上有名。 对于中国人在境外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务员张利深有体会。除了加塞、随地吐痰等常见“症状”,张利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国人的“扎堆”和“大嗓门”. “中国人出去喜欢集体行动。几十个人浩浩荡荡地走在一起,有说有笑,休息的时候连躺带卧,占一溜长椅。”

第二十四讲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第二十四讲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民族凝聚功能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全面了解这些功能,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促进今天的新文化建设。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民族凝聚的功能。文化基本精神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它可以超越地域、阶级、种族、时代的界限,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哺育每一个中华儿女,使其凝为一体,同心同德地为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不懈地奋斗。正因为如此,每当历史上出现外敌入侵之时,中华民族都能够万众一心地抵御外侮;而每当内乱出现之时,人们往往又可以在“中华一体”的民族认同基础上,捐弃前嫌,团结一致,变分为合,化乱为治,这些,都是与刚健自强、以和为贵的民族文化精神对人们的滋养分不开的。 我们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精神,还滋养出了崇尚和谐统一的博大胸怀。坚持和而不同的矛盾统一观,反对片面求同或乱斗一气;坚持统一,反对分裂。把家庭邻里的和谐、国家的统一看做天经地义的事情,这种文化传统,对于中华一体、国家一统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对于我们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曾经起了十分重要的聚合作用。 自西周以来,作为一种理性自觉,大一统观念便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的心中,“《春秋》大一统”是人人皆知的名言。作为中国传统精英文化主流的诸子百家学说,尽管各是其说,有的甚至形同水火,但在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使天下“定于一”的思想方向上,却有共识,可谓相反相成。这种政治上的大一统观念,

实际上是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民族文化精神熏陶的结果,是它的折射。不仅如此,“天下一家”、“民胞物与”、“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还成为凝聚全社会的精神力量。以国家统一为乐,以江山分裂为忧,是中华民族天经地义的政治价值取向。这种大一统观念,经过儒法两家从不同思维路向的论证,特别是经过秦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国家的建立而带来的民族融合、共同发展的历史实践,逐渐转化为民族文化深层社会心理的结构,成为中华民族的政治思维定势,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形成并发挥作用的思想基硪,也是它的思想核心。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作为民族文化对其全体成员的吸引力,作为统摄人心、团结族类的精神纽带,它逻辑地要以文化基本精神为思想依托。没有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存在,没有它的感召力量,就没有真正的民族凝聚力。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还是增强并推动民族凝聚力更新的精神力量:作为观念形态的东西,民族凝聚力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则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因此,不同时代民族凝聚力的内容会有所变化,或增强,或减弱,或者更新自己的形态。因此,人们就必须用不断更新、不断充实的文化基本精神去充实、改铸民族凝聚力,丰富它的内涵,增强它的力量,推动它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形态,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精神激励功能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还有着强烈而积极的精神激励功能。 如前所述,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必须具有影响广泛、促进社会发展

科学内涵和[论述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

科学内涵和[论述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 (2)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集体意识。改革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核心,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部实践,体现在时代精神的各个方面。改革是破除社会发展障碍、激发社会发展活力的引擎,创新则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3)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我们当今时代的中国精神。民族精神赋予中国精神以民族特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得以保持的重要保证;时代精神赋予中国精

神以时代内涵,是中国精神引领时代前行、拥有鲜明时代性和强大生 命力的重要根源。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交融汇通,使得中国精神既 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又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性,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 神家园、奋力实现复兴的强大 __。 (二)中国精神的现实意义: 1)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纽带; 2)中国精神是激发创新的精神动力; 3)中国精神是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 论文关键词:爱国主义精神内涵意义 论文摘要:爱国主义精神是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旗帜,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要准确把握爱国主义精神的科学内涵,必须厘清爱国、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精神这三个不同的概念。在 __,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是高举 __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是努力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第二十四讲--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docx

第二十四讲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效用 民族凝聚效用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挥着重要的效用。全面了解这些效用,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促进今天的新文化建设。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效用,是民族凝聚的效用。文化基本精神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它可以超越地域、阶级、种族、时代的界限,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哺育每一个中华儿女,使其凝为一体,同心同德地为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不懈地奋斗。正因为如此,每当历史上出现外敌入侵之时,中华民族都能够万众一心地抵御外侮;而每当内乱出现之时,人们往往又可以在“中华一体”的民族认同基础上,捐弃前嫌,团结一致,变分为合,化乱为治,这些,都是与刚健自强、以和为贵的民族文化精神对人们的滋养分不开的。 我们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精神,还滋养出了崇尚和谐统一的博大胸怀。坚持和而不同的矛盾统一观,反对片面求同或乱斗一气;坚持统一,反对分裂。把家庭邻里的和谐、国家的统一看做天经地义的事情,这种文化传统,对于中华一体、国家一统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对于我们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曾经起了十分重要的聚合作用。 自西周以来,作为一种理性自觉,大一统观念便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的心中,“《春秋》大一统”是人人皆知的名言。作为中国传统精英文化主流的诸子百家学说,尽管各是其说,有的甚至形同水火,但在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使天下“定于一”的思想方向上,却有共鸣,可谓相反相成。这种政治上的大一统观念,实际上是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民族文化精神熏陶的结果,是它的折射。不仅如此,“天下一家”、“民胞物与”、“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还成为凝聚全社会的精神力量。以国家统一为乐,以江山分裂为忧,是中华民族天经地义的政治价值取向。这种大一统观念,经过儒法两家从不同思维路向的论证,特别是经过秦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国家的建立而带来的民族融合、配合发展的历史实践,逐渐转化为民族文化深层社会心理的结构,成为中华民族的政治思维定势,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形成并发挥作用的思想基硪,也是它的思想核心。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作为民族文化对其全体成员的吸引力,作为统摄人心、团结族类的精神纽带,它逻辑地要以文化基本精神为思想依托。没有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存在,没有它的感召力量,就没有真正的民族凝聚力。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还是增强并推动民族凝聚力更新的精神力量:作为观念形态的东西,民族凝聚力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则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因此,不同时代民族凝聚力的内容会有所变化,或增强,或减弱,或者更新自己的形态。因此,人们就必须用不断更新、不断充实的文化基本精神去充实、改铸民族凝聚力,丰富它的内涵,增强它的力量,推动它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形态,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精神激励效用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还有着强烈而积极的精神激励效用。 如前所述,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必须具有影响广泛、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特点。文化基本精神代表着民族精神,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体现。因此,它应该而且必然反映着中国文化的健康的发展方向,能够鼓舞人民前进,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中,都具有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伟大作用。它理所当然地要成为维系全民族配合心理、配合价值追求的思想纽带,成为焕发人们为民族统一、社会进步而英勇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源泉。 中国文化中刚健自强的精神,在两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坚持与内部的恶劣势力和外来的侵略压迫者做不屈不挠的斗争。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和民族自强而进行了坚苦卓绝的斗争。鸦片战争后,林则徐的学生冯桂芬提出了“若要雪耻,莫如自强”的口号。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正是打着“自然新政”的旗号出台的。严复强调,中国要自强,必须在“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自强之本”上下功夫。康有为在著名的《公车上书》中,也以《易传》的刚健、有为、尚动、通变原则作为“变法”的理论根据。孙中山领导的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理解

浅谈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使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形成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力量,是民族和国家生存的前提。 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它的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所谓文化传统,就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地影响,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改变的心理和行为习惯。这些文化传统相互凝聚,就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和熏陶了中国绝大部分人民,为他们所接受并成为他们基本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追求;二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这两个特点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被称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有: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讲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表现,中国文化素来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先秦时代就已经产生。春秋时期,中国大夫子产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他认为“礼”是天经地义,即自然界的必然法则,人们必须按照天经地义的“礼”行事。这是把天地与人事联系起来,反映出了天与人可以想通,可以按照同样的法则运作的思想。 宋代的张载首先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他认为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为始遗人。”在他看来,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气是天人合一的基础。 天人合一的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应当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观点,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但是,从文化的民族性的一面看,从其对民族文化的推进作用和深远影响和一面看,我们应当看到并大胆肯定。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天人合一”是正确的、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得到自然界与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一致,自我身心的平衡与自然环境的平衡的统一,以及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了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这种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征服自然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具有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 二、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道德人本主义的思想传统,把道德实践提到至高地位,对于人的精神的开发,对于个体道德自我的建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刚健有为 《周易.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运行,永无已时,故称为健。健含有主动性、能动性以及刚强不屈之义。君子法天,故应自强不息。《周易大传》强调“刚

建设法治社会全社会要形成什么意识【2018公务员申论热点法治社会呼唤公共空间意识】

建设法治社会全社会要形成什么意识【2018公务员申论热点 法治社会呼唤公共空间意识】 近年来,有关国人出行素质的话题持续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号称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法教育源远流长,客随主便、入乡随俗观念深入人心。然而随着出境旅游人数逐年递增,国人在被许多国家当成“世界金主”竞相延揽的同时,也因一些旅游陋习遭到舆论谴责和民众吐槽,中国人俨然成为不文明的代名词。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出境人数的迅猛增长、国民素质整体不高以及某些媒体的过度放大等都有一定关系,但究其根源,还是在于国人公共空间意识的严重缺失。 深度解析 [内涵] 所谓公共空间,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 使用的室外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公园、体育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共绿地以及公共图书馆等,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的公共资源。 公共空间意识则是指人们对于公共空间的范围、功能、权属等 的思想观念和心理认知。不同民族和文化构成不同的公共空间意识,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隐私,崇尚个人自由和个利,公共空间意识强烈。而东方人尤其是我们中国人对于个人自由和个利不太重视,加之传统文化、民族性格、现行制度等因素叠加,导致公共空间意识相对薄弱。 [表现] 公共空间意识缺失一方面表现为义务的缺位,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不履行,明令禁止的警告性规定不遵守,比如乱闯红灯、乱丢垃圾等。另一方面表现为权利的放纵,行使权利过度,在行使自我权利的同时妨碍到他利,比如大声喧哗、大声鸣笛、开车过积水路面不减速等。 [原因分析] “家国一体”的国家形态扼制了独立精神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得无论是 __还是普通大众普遍忽视“公共空间”这一命题。正如学者余秋雨先生在谈到中国文化的弊病时所指出的:中国文化对于公共空间一直比较黯然,总是强调上对得起社稷朝廷,下对得起家庭亲情。但是,在朝廷和家庭之间,有辽阔的“公共空间”,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盲区。

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发原点,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力量泉源。它不仅在古代对我国各民族的文明进步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而且,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号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强调要"坚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宣传思想战线极为重要的任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推进民族复兴的重大举措。 首先,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培养全体公民爱国主义情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江泽民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之所以能不断战胜内忧外患,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就是因为有中华优秀民族精神的支撑。今天,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在从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是一项充满艰辛、创造的壮丽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精神的支撑。中华民族精神正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重温中华优秀民族精神,既可以领略我们祖先闪闪发光的聪明才智,引导人们珍惜历史文化遗产;又可以增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启迪人们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第二,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推进当代先进文化建设、创新时代精神的客观需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都不是凝固不变的,它总是要随着先进文化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增加新的内容。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结合先进文化建设和时代要求,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今天,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自觉地用中华民族精神去抵御各种颓废、消极、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借以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新格局的客观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世界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争取生存、谋求发展的竞争形势愈来

中国十大地标建筑一览

中国十大地标建筑一览 水立方 “水立方”不仅是一幢优美和复杂的建筑,她还能激发人们的灵感和热情,丰富人们的生活,为人们提供记忆的载体。因此设计中不仅利用水的装饰作用,同时还利用其独特的微观结构。采用在整个建筑内外层包裹的ETFE膜是一种轻质新型材料,具有有效的热学性能和透光性,可以调节室内环境,冬季保温、夏季散热,而且还会避免建筑结构受到游泳中心内部环境的侵蚀。更神奇的是,如果ETFE膜有一个破洞,不必更换,只需打上一块补丁,它便会自行愈合,过一段时间就会恢复原貌!

中央电视台新址 当荷兰人雷姆·库哈斯和德国人奥雷·舍人公布他们的中央电视台新总部大楼的设计方案时,人 们简直不敢相信建筑还可以这么做。 从技术上讲,这座建筑存在很大难度。建筑外形就像是一只被扭曲的正方形油炸圈;两座竖立的塔楼向内倾斜,倾角很大;塔楼之间被横向的结构连接起来,总体形成一个闭合的环。这样一种回旋式结构在建筑界还没有现成的施工规范可循。成为世界上设计最激进的建筑。它被美国《时代》周刊(2007年12月24日提前出版)评选为2007年世界十大建筑奇迹之一。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是位于中国上海陆家嘴的一栋摩天大楼,2008年8月29日竣工。是中国目前第二高楼、世界第三高楼、世界最高的平顶式大楼,楼高492米,地上101层,开发商为“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公司”,由日本森大楼公司(森ビル)主导兴建。 大楼在90楼(约395米)设置了两台风阻尼器,各重150公吨,使用感应器测出建筑物遇风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风阻尼器的摇晃程度,及通过电脑计算以控制阻尼器移动的方向,减少大楼由于强风而引起的摇晃,而预计这两台阻尼器也将成为世界最高的自动控制阻尼器。

中国十大现代建筑及介绍

中国十大现代建筑 1.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 新建的3号航站楼是曾经设计香港机场的建筑大师诺曼福斯特先生的作品,专家认为这是一项杰出的设计,具备世界一流机场的建筑功能和特色。配上最新的技术系统,3号航站楼将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场。 3号航站楼T3B屋面为双曲面外形,呈飞行体状;南北方向长约958M,东西方向宽约775M,其投影面积约为11万平方米,屋顶顶标为42M(有正负0.00起算)。在航站楼的指廊和主体连接处,设置一道温度缝,将整个航站楼屋顶钢结构分为了三部分。 本工程为大面积,大跨度抽空三角锥钢网壳结构,建筑造型新颖、独特,平面布置呈“人”字型。 总投资:167亿元

2.中央电视台新楼 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地处东三环路以东、光华路以北、朝阳路以南,CBD规划范围内。中央电视台新台址用地面积总计187,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最高建筑约230米,工程建设总投资约50亿元人民币。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建设工程确定采用荷兰OMA的设计方案。专家评委认为这一方案不仅能树立CCTV的标志性形象,也将翻开中国建筑界新的一页。 总投资:50亿元

3.国家体育场——鸟巢 作为2008年北京的主体育场,“鸟巢”总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占地20.4公顷,地上 高度69.21米。整个建筑造型呈椭圆形马鞍形,混凝土结构主体分地下一层,地上七层,组成三层碗状斜看台,可容纳观众9.1万人。 总投资:31.5亿元

4.上海世茂国际广场 上海世茂国际广场,位于路步行街起点(靠近人民广场),总建筑面积近17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高达333米,居浦西楼宇之冠,十里南京路的繁华全貌尽收眼底,其鲜明独特的建筑艺术必将成为南京路又一标志性景观。 上海世茂国际广场的11至60层为五星级世茂皇家艾美酒店(内设710余套豪华套房)。其-1至10层则定位为南京路上全新高档购物中心,涵括系列餐饮、娱乐等功能。底层商场临南京路沿展165米,配以高雅的室内空间设计及琳琅满目的商品,俨然成为南京路又一购物天堂。伫立上海世茂国际广场,登高远眺,上海滩万种风情跃然呈现。 总投资:30亿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