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湖南省学业水平考试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点

2018年湖南省学业水平考试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点
2018年湖南省学业水平考试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点

历史必修一会考知识点

第一单元

1. 分封制

内容:①周王将王畿以外和授予、和,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

②诸侯的权力:、、、。诸侯的义务:、

、、

③层层分封:“周王———”

目的:作用:前期,形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巩固了,扩大了。后期,随着分封制衰落,诸侯享有很大独立性,导致衰落,争霸,分封制逐渐破坏。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2. 宗法制

内容: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巩固的政治制度。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和继承上的矛盾。核心:作用:保证了贵族的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

3、秦朝中央官制与郡县制的内容及作用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皇帝制度的特点:、。

中央官制:三公诸卿制。三公是指、和。

职能: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御史大夫负责,下达,监察;太尉,管理。

郡县制

内容: 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设36郡。郡县长官都由直接任免。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

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巩固了国家的;奠定了,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并加以完善。

4、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作用

背景:西汉初年,面临严重的(1)王国问题的由来与发展①西汉初郡国(郡县、封国)并行制,封国发展为朝廷的对抗力量②平定“七国之乱”后,王国问题依然存在措施:①颁布,削弱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作用:(1)解决了王国问题,铲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2)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达两千年之久。

5、三省六部制

时期形成,时期完善。

三省:是指()、()、();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分工明确,互相。作用:削弱,加强,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后代王朝沿用。

6、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①夏商周时期,主要是世官制(世袭);

②汉朝的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③魏晋时期的制(门第);不注重才能,只注重。

④隋唐至清末实行制度(读书考试):隋文帝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时,政府开始设立科,科举制形成。

意义:科举制是封建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与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扩大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的手里集中到,大大加强了。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7、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军事上:

行政上:;财政上:

8、元朝的行省制度:(1)概况:

①在地方上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共设10行省,行省长官由任命;

②大都及其周围地区(河北、山东、山西),归中书省直辖,称之为“腹里”;

③在中央设宣政院管理西藏,统领全国宗教事务。边远民族地区设。

(2)意义: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巩固了的统一。

②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地方的开端。

9、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明祖废丞相,权归六部,原因:,影响: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制度进一步加强。明太祖设作为侍从顾问,帮助处理政事。

(2)明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内阁性质:不是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机构。

10、清朝设置军机处

清帝设立军机处,最初是为了,后来成为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特点:军机大臣,受笔录,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手中。影响:提高了,标志着发展到了顶峰。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权不断被削弱,权不断加强。

第二单元

1、梭伦改革:意义:改革动摇了,保障了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

2、克里斯提尼改革:意义:基本铲除了,雅典的民主政治起来。3.伯利克里改革:意义: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了,称为“时代”。

4.认识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的影响

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本质:雅典民主政治是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和无政治权利。5.《十二铜表法》

背景: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反对的斗争中,制定了《十二铜表法》,意义:

标志罗马法的诞生。一定程度限制了特权,保护

了。

6、《民法大全》:东罗马帝国皇帝编订,标志着最终完成。

7、罗马法的影响:

(1)维系统治:维系和稳定的统治,为统治者权力提供法律依据。保护了统治阶级的和利益;

(2)影响后世:是欧洲历史上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成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反对的武器,其原则和制度对近代美资产阶级的和

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单元

1.《权利法案》:内容: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内容:限制权力,保证议会的权、权权以及议会选举的自由等权力。

影响:否定了,的权力日益超过的权力,使国王逐渐处于“”的地位,英国确立起来。

2.了解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1)组成: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组成责任制;

(2)形成:18世纪前期,责任内阁制度形成,第一任首相是。

(3)权力:英国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一致,要与共进退,内阁名义上对负责,实际上对负责。首相是内阁的最高首脑、议会党团领袖、下院多数党领袖;拥有行政权,通过议会拥有立法权,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

3、美国1787年宪法

背景:

内容:①规定美国是制国家,权力高于权力,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②把国家权力分为、、和三部分,分别由、、掌握,体现“”的原则。

评价:①美国1787年宪法是宪法;②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突出“”原则;③存在不足:允许南方的制存在,不承认、

和具有和白人男子一样的权利等。

4.年,法兰西第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5.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确立了;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是很不彻底的代议制。

第三单元

1.《南京条约》(1)《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割让给英国,;赔款银元;五口通商,开放、、、、。协定关税,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商定。

影响: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国家。

2、《天津条约》的内容: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增开10处为通商口岸;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内

地、、;清政府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3、《北京条约》的内容::①清政府承认《》有效;②增开为商埠;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④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

4、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从此中国的大门被打开,和不断遭到破坏,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国家。

5、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了。

在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6、1853年太平军攻克,改南京为,定为国都,与清廷对峙。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与清王朝对峙。

7、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内容:①平均分配土地。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方法:以为单位,不论男女,按和平均分配土地。②分配产品。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

评价:①革命性:是太平天国的文件,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的思想结晶;

②空想性:体现了绝对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只是空想;

落后性:追求小农经济。

(2)《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

内容:政治:,官吏公开选举。经济:发展。技术:奖励发明。教育:开设。评价:它具有鲜明的色彩,是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

的方案,符合世界潮流。但迫于形势,并未实行。

8、中日甲午战争的重要战役有、、、

邓世昌在中殉国,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9、《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清政府割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亿两白银;开放、、、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税。(反映帝国主义时代资本输出的侵略特点)影响:①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②巨额赔款大大加重的负担。③新的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④允许外国在华投资办厂(资本输出),严重阻碍的发展。⑤在《马关条约》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掀起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10、八国联军侵华的时间是年。

《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赔款以中国的和作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至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到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改总理衙门为,位居六部之上。影响:①巨额赔款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受到外国控制。②“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③清朝腹地京津到山海关广大地域,置于列强的之下。④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⑤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⑥清政府接受《辛丑条约》完全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

11、同盟会成立:背景:;成立时间:地点:

政治纲领:、,(是核心),。意义: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

12、武昌起义:年月日,湖北新军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成立:年元旦孙中山在就职临时大总统。

1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

内容:主权、自由平等、确立的政治体制、实行制。

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性质民主宪法,具有反对的进步意义。

1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②推翻了,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制度;③建立了,使人民获得了一些和的权利,观念深入人心;④推翻了“”,客观上沉重打击了侵略势力;⑤为发展创造了条件;

辛亥革命最大成功在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失败在于:没有完成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的社会性质。

15、五四运动的时间:年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①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的革命运动。②各阶层的作用:

起了先锋的作用,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③促进了的传播。

④五四运动是中国(1919——1949年)的开端。

16、中国共产党

成立条件

①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②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③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1)召开: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后嘉兴)。(2)主要内容:①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②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③中心工作是。④成立中央领导机构——,陈独秀为书记。(3)意义:

17、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年的召开。

18、北伐的对象:、、。

19、南昌起义时间: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创建和武装的开始。

20、秋收起义时间:年月,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

21、八七会议时间: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内容: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错误,确定开展和武装反抗的总方针,决定发动武装起义。

意义:这次会议给正处于、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22、红军长征的时间:年月到年月

意义:粉碎了,使中国革命;播下了,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开始了革命。

23.遵义会议

内容:①纠正等人军事上、组织上的“”倾错误②肯定的正确军事主张③选举为政治局常委④取消、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

24、九一八事变:年9月18日,日本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发动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标志开始。

25、七七事变:年月日,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宛平城卢沟桥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日军战争、的抗战由此开始。

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抗战的重大史实:初期先后组织了四次大会战①会战:②会战:其中平型关战役取得胜利,这是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③会战:其中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④会战。相持阶段敌后战场的百团大战:年下半年在华北指挥八路军100多个团。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一次大规模战役。

26、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有:;

;。

27.抗日战争历史意义

(1)胜利时间:年月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2)意义:①国内: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增强了全国人民的。②国际: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

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得到提高。

28、重庆谈判背景:;目的:

;时间:;结果:签订了。

29、(1)挺进大别山:年6月,、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序幕。(2)三大战役: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三大战役,歼灭改编了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三大战役战略决战基本消灭了,为解放全国奠定基础。

(3)解放南京: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30、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1)国内:结束了;迎来了

(2)国际:它改变了,壮大了力量,鼓舞了世界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思想:同时也是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的胜利。

第五单元

1、年2月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蓬勃发展起来。

2、巴黎公社的意义

①性质:是世界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②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

学说。③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3.二月革命:时间:年月的推翻了,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和。

2、“四月提纲”:1917年4月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转变为的任务。他还明确提出“”和“”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4.十月革命的意义(1)性质: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2)对俄国:它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体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为俄国社会发展开辟了。(3)对世界:它成功打开了资本主义体系的缺口,沉重打

击了的统治;鼓舞了和人民的解放斗争;将

社会主义变为,开创了的新局面。

第六单元

1、年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通过《共同纲领》(起到了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即的国家,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还规定了国家各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的职能。意义:初步建立起制度,为奠定基础。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制定了《》。

规定最高权力机关是,体现了和原则,代表性质:是新中国的宪法。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确立: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使之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②发展和完善: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意义:满足了;实现了;保证了

4、建国初期我国确立起来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是;

;。

5、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法制建设成就: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法制建设方针是

;年重新修订了宪法;1984年颁布《

》1998年通过了《》。

6、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民主制度建设成就:重新召开和;1982年确立了与民主党派的十六字方针;1984年颁布《》规定是中国基本政治制度,1998年通过了《》完善基层民主。

7、一国两制(1)目的:为解决问题;(2)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3)基本涵义: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制度,台、港、澳保留原有的制度。(4)意义:“一国两制”是完成的基本方针,促使、回归祖国,加快了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

8、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回归:年月日中国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2)澳门回归:年月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9、“九二共识”:1992年,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和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的“九二共识”。意义:

第七单元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奉行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概括为

“”、“”和“”。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义:①标志着新中国;②它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

3.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瑞士日内瓦,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这是新中国首次以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

4、参加亚非万隆会议:1955年在印尼万隆召开,是第一次没有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的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会后,中国与更多的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5、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年联合国26届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意义:是中国外交的胜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作用越来越大。

6、中美关系正常化:年2月美国总统访华,在上海签订《》,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意义:直接促成;。

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访华,中日正式建交。7、新时期的外交建树:目标:反对、维护。

(1)开展以为中心的多边外交;(2)积极参与的外交活动,如加入;(3)积极发展与的友好关系,如领导建立

第八单元

1、冷战的含义:以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以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采取除

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历史上称之为冷战。

冷战的表现:美国:政治上:年主义的出台;经济上:

军事上:。

苏联:经济上:;军事上:。

2、欧洲共同体的形成:(1)背景:①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的优势地位。

②争霸威胁欧洲的安全。③在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的联系日益密切。(2)历程:①1967年三个共同体即、、

合并为欧洲共同体(性质:经济实体)。

(3)影响:①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②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③增强与美苏抗衡的实

力,冲击了,使世界朝方向发展。

3、战后日本的崛起

原因:(1);(2);(3);(4)。表现:20世纪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影响:日本开始谋求大国地位,在资本主义内部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4、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形成: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南斯拉夫、印度、埃及三国首脑铁托、尼赫鲁和纳赛尔)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内容:反对主义,建立,实行、的政策。

影响:标志着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冲击了格局。

5、苏联解体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当前,世界格局出现“”局面,(即、、、、)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其他国家则主张推进多极化进程。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夏朝王位世袭制确立,家天下形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宗法制: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 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的地位。 (1)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作用 ①对西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②对后世: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如修族谱、认祖归宗、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甚至过分强调家庭本位和重视人情关系等。 商朝时期实行宗法制。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获得世袭的统治权,但承担一定的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影响: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 蒙恬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 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它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它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秦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一途。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通史概要: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西方列强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形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还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顽强不屈的反侵略斗争。在列强一次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浴血奋战;从三元里抗英到义和团运动,广大人民群众也肩负起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使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鸦片战争的经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八国联军入侵概况、《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运用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归纳外国列强侵华的共同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概括列强侵华程度不断升级情况,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研读史料,提炼观点;问题探究;历史事件的比较;课堂讨论,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西方发展的差异,带来西方列强疯狂的对华侵略,中国不仅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反而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说明落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75586

精品文档考试教学资料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 2、职位世袭 3、设置官员 4、建立武装 (1)分封制 5、正派赋役 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 3、随从作战 4、缴纳贡赋 5、召见述职 (夏商周时期) (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 西周政治制度 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 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 (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 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 太尉 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 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 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 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 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的 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 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 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 (秦朝至清朝) 汉:察举制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夏朝的建立: ①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②“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③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2、夏商的政治制度: ①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②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①分封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4.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4.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四、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秦朝统一的背景: ①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②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战争,改变了大国的均势。③人民经受长期的分裂和混战,渴望统一。④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2、统一的条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具备了统一的力量 3、统一的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二、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 ①内容: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右在皇帝)由皇帝控制。

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一.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

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三.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重难突破: 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经互会”和“华约”。 2,“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方面,美苏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其表现,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另一方面,美苏两国势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使世界在近五十年时间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结合主题思路大胆取舍,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建议教师:以“冷战”的形成背景、具体表现及其影响为思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例如,为了更好理解课文内容,适当补充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二战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生 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分封制即“封邦建国”(古 书中称“封”或“封建”) 1、目的:为了有效巩固西周统治(“封邦建国, 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 2、地区:王畿以外的地区,包括土地和人民。 3、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4、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命令,有为周天子镇 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不是赋税) 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5、诸侯权力:获得土地和人民,封疆内再分封, 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很大的独立性,如设置 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役。 6、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 ——卿大夫——士 7、影响: (1)积极: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于严密。 (2)消极:诸侯在封地内享有很大的独立性,容易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8、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特点(内容): 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 ②相对的大宗小宗。 ③家国一体、家国同构。 3、作用: 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②有利于统治集权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与分封制关系: ①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②分封制通过宗法制得以维系,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③是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紧密结合。 四、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就是等级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西周制订。不同等级贵族有不同的礼仪“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 五、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家国 同构、家国一体)。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中央制度 (一)皇帝制度的特征: 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最突出)(二)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1、内容 (1)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2)太尉:负责管理全国的军事。 (3)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2、特点:以皇权为中心 二、地方官制:郡县制 1、特点: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郡守和县令、县 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2、作用: ①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 3、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三、评价 1、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 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2、巩固了国家统一。 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推恩令 (1)内容: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2)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地方设节度使 (1)实质: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2)影响:唐中期以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 (1)措施 ①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课程名称:高中历史必修一 ◆授课时间:36课时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学生(上学期) ◆课程目标: 1、简述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对比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 2、学习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列举各个时期重要的政治变革,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3、总结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史上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并依据各国的国情对其作出科学的评价和解释; 4、关注现今中外的政治制度,思考中国和世界的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发展大势,探究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原因。 ◆内容与标准: 【课时1】开学教育:与学生分享课程纲要、本学科的

学习方法。 第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时2】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习要点:描述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时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习要点:说出“始皇帝”的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查找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课时4】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习要点: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时5】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习要点:概述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时6】本单元知识回顾与习题讲评。 第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课时7】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学习要点:利用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课时8】罗马法的起与发展。学习要点:记住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指出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内外服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体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一) 前几天分享的必修一的知识点,大家学习的如何? 知道期末将至,现在记忆有点晚了,但历史君还是觉得,大家应该通读一遍,做到心理有数。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起源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表现 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 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 3、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概况 (1)原始农业 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犁耒耜 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作物种类:水稻和粟 生活方式: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2)商周农业 主要生产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作物种类: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5、农业发展特点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铁犁牛耕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汉朝: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2、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 (1)耕作方法: ①垄作法(春秋战国) ②代田法(西汉) (2)耕作技术: ①西汉发明播种用的耧车 ②魏晋南北朝采用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 (3)耕作制度: ①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的发展: ①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时期);漕渠、白渠、龙首渠(汉朝)

高考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高考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一】高考历史关于西周的知识点整理 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 【二】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

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三】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1、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四】“冷战”阴影响下的国际关系 1、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至三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早期政治制度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世卿世禄制) 西 周 分 封 制 背景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控制地区辽阔 目的 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拱卫王室 2、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 的需求,为了进行有效统治最根本: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性质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 实施 者 武王开始,周公旦大规模分封。分封的大多数是同姓子弟 内容 1、分封诸侯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2、被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3、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4、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士以下不再分 封。卿大夫和士也要承担义务(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带有家族统治色彩 积极 性 前期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统治范围,发展了交通,促进了边疆开发,使 周成为强国 局限 性 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以后埋下割据混战根源 破坏 瓦解 西周后期,诸侯势力强大,王权衰弱,血缘关系疏远,分封制开始受到破坏。春秋时 开始瓦解,战国末年,分封制完全瓦解(根源:生产力发展) 西 周 宗 法 制 目的 根本:巩固分封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 直接:解决贵族间权力、土地和财产的争夺的矛盾 内容 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周王嫡长 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权,为大宗,次子、庶子为小宗;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 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诸侯和大夫以此类推。大宗与小 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小宗须服从大宗 性质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特点按照父系血统关系的亲疏来维系(也是实质) 瓦解随着分封制的破坏、瓦解而破坏、瓦解。战国时宗法制完全瓦解 作用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深远 影响 利: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重视修家谱,建宗祠,寻根问祖,互相帮助)有益于社会安定和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也对中国现在的民间继承方法 有较大的影响 弊: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制森严,崇尚权威,家(族)长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重男轻女现象严重,任人唯亲,裙带作风(走后门)盛行,缺乏理性,宗族势力 较强,妨碍了近现代民主、法制的发展 秦朝中央背景公元前221秦王赢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中国(原因、影响)措施 中 央 确立皇帝 制度 由来“三皇五帝” 目的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神化自己的君权,巩固统治 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皇位世袭(家天下)

人教版高级中学历史必修一知识点.doc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通过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1856年发生天京内讧。1864年曾国藩指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洪仁玕著《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及其评价 内容: 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②关于产品的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 ①它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②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③但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新民主主义 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口号、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第一阶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第二阶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指导作用。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①领导阶级不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领导);指导思想不同:(三民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前途不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历史条件: 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及其登上政治舞台阶级基础; 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思想基础; ③共产国际的帮助外部条件; ④陈独秀、李大钊开展早期建党活动组织基础 标志: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 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同国民党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形成。 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开始时间、主要对象:1926年;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分单元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级中学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必修Ⅰ)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知道周朝的建立;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课) 1.约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 2.分封制:①西周实行分封制。周武王把土地和人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分封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③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奴隶制国家政权) ④影响: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B、但后来出现了诸侯的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3.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①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结合,使其具有浓厚的宗族色彩。②等级森严。③以血缘为纽带,确定权利分配方式。 (2)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史实;知道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含义;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2课) 1.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 2.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中央和地方的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特征:皇权至上。 3.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4.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中央集权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5.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3)列举唐三省六部制及宋朝分割相权等措施,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列举汉朝郡国并行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3课) 1.唐朝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削弱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宋朝设立中书门下省,后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相权。 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是皇权不断加强。 2.汉朝郡国并行制: 3.元朝的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是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4)了解明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的史实,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4课)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不断加强。 2.清朝:设军机处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用兵西北,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里。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的权力空前加强。 3.君主专制在明清发展到顶峰。我国多名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1、公元前2070年建立 2、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 3、政治制度的特点: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公共权力——国家机器,一般指历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二、商代 1、公元前16XX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权特点): 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内外服联盟 ②弥漫着神权色彩(与文化上甲骨文相联系) 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具体内容:要求了解) 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 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

处于战争状态。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缘)、礼乐制度(维护分封、宗法制度的工具) (1)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内容: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周王室 ②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③层层分封 作用: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被称为大宗;

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 ②双重关系(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 实质: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作用:①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 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与原始笔记有所改动) (3)礼乐制度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第二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春秋时期 政治特征: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现: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发生②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③强大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 二、战国时期 1、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必修二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必修2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二、“重农抑商”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5课开辟新航路 一、东方的诱惑 二、新航路的开辟 三、走向会合的世界 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海上马车夫” 二、“日不落帝国” 三、世界市场的拓展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从珍妮机到蒸汽机 二、从工场到工厂 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二、垄断组织的出现 三、世界市场的发展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二、洋务运动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二、短暂的春天 三、曲折的发展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二、探索与失误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二、经济体制改革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铁路与公路 二、水运与航空 三、通讯工具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三、互联网的兴起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历史展览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一、虚假“繁荣”的幻灭 二、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 三、“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第18课罗斯福新政 一、临危受命 二、实施“新政” 三、摆脱危机困境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建立“福利国家” 三、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