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第十章时间序列分析教学指导与习题解答

统计学第十章时间序列分析教学指导与习题解答
统计学第十章时间序列分析教学指导与习题解答

第十章时间序列分析

Ⅰ.学习目的

本章阐述常规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通过学习,要求:1.理解时间序列的概念和种类,掌握时间序列的编制方法;2.掌握时间序列分析中水平指标和速度指标的计算及应用;3.掌握时间序列中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变动及不规则变动等因素的基本测定方法;4.掌握基本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

Ⅱ.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时间序列分析概述

一、时间序列的概念

将统计指标的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起来就形成了时间序列。

二、时间序列的种类

反映现象发展变化过程的时间序列按其统计指标的形式不同,可分为总量指标时间序列、相对指标时间序列和平均指标时间序列三种类型。其中总量指标时间序列是基础序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时间序列是派生序列。

根据总量指标反映现象的时间状况不同,总量指标时间序列又可分为时期指标时间序列和时点指标时间序列。

三、时间序列的编制方法:(一)时间长短应一致;(二)经济内容应一致;(三)总体范围应一致;(四)计算方法与计量单位要一致。

132

第22章 时间序列分析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第22章时间序列分析 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一、最佳选择题 1.欲消除时间序列中的线性趋势,应当对原始数据进行的处理是(D)。 A. 减去时间的线性函数 B. 加上时间的线性函数 C. 乘以时间的线性函数 D.除以时间的线性函数 E. 需首先明确是加法模型还是乘法模型 2. 系数(D)可以使指数平滑的预测结果跟踪序列发生新变化的效果最佳。 A. 0.2 B. 0.5 C. 0.7 D. 0.85 E. 0 3. 严平稳和宽平稳的条件主要区别在于(E)。 A. 前者要求均数恒定 B. 前者要求方差恒定 C.后者对均数水平不作要求 D.后者对方差的波动不作要求 E. 后者对分布函数不作要求 4. 如果序列的自相关函数拖尾,偏自相关函数截尾,则首先考虑的模型是(A)。 A. AR(p) B. MA(q) C. ARIMA(p,d,q) D.先作普通差分再决定 E. 先作季节差分再决定 5. 模型拟合的优劣,无法通过残差序列的下述(E)指标判断。 A. 自相关函数 B. 偏自相关函数 C. 周期图 D. 谱密度图 E. 方差 二、思考题 1. 以时域分析为例,说明时间序列分析的主要目的与步骤是什么。 答:主要目的:①用适当的模型概括时间序列资料发展演变的规律;②用适当的统计描述方法呈现时间序列资料蕴涵的信息;③对时间序列未来的取值水平进行预测。 主要步骤:①模型识别;②参数估计;③模型诊断;④预测应用。 2. 时域分析的结果可否对频域分析有指导意义?频域分析的结果又可否对时域建模有所启示?请自行搜集时间序列数据,在分析过程中尝试回答以上问题。 答:时域分析主要是利用在不同时间点上个体取值的自相关信息,例如逐日采集的时间序列分析资料,当天的取值水平总是与一周前的取值相关(自相关函数在lag=7处,经检验

统计基础知识第五章时间序列分析习题及答案

第五章时间序列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构成时间数列的两个基本要素是( C )(2012年1月) A.主词和宾词 B.变量和次数 C.现象所属的时间及其统计指标数值 D.时间和次数 2.某地区历年出生人口数是一个( B )(2011年10月) A.时期数列 B.时点数列 C.分配数列 D.平均数数列 3.某商场销售洗衣机,2008年共销售6000台,年底库存50台,这两个指标是( C ) (2010年10) A.时期指标 B.时点指标 C.前者是时期指标,后者是时点指标 D.前者是时点指标,后者是时期指标 4.累计增长量( A ) (2010年10) A.等于逐期增长量之和 B.等于逐期增长量之积 C.等于逐期增长量之差 D.与逐期增长量没有关系 5.某企业银行存款余额4月初为80万元,5月初为150万元,6月初为210万元,7月初为160万元,则该企业第二季度的平均存款余额为( C )(2009年10) 万元万元万元万元 6.下列指标中属于时点指标的是( A ) (2009年10) A.商品库存量 B.商品销售量 C.平均每人销售额 D.商品销售额 7.时间数列中,各项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的是( A ) (2009年10) A.时期数列 B.相对数时间数列 C.平均数时间数列 D.时点数列 8.时期数列中各项指标数值( A )(2009年1月) A.可以相加 B.不可以相加 C.绝大部分可以相加 D.绝大部分不可以相加 10.某校学生人数2005年比2004年增长了8%,2006年比2005年增长了15%,2007年比2006年增长了18%,则2004-2007年学生人数共增长了( D )(2008年10月) %+15%+18%%×15%×18% C.(108%+115%+118%)-1 %×115%×118%-1 二、多项选择题 1.将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加以平均而得到的平均数称为( ABD )(2012年1月) A.序时平均数 B.动态平均数 C.静态平均数 D.平均发展水平 E.一般平均数2.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的关系是( BD )(2011年10月) A.相邻两个环比发展速度之商等于相应的定基发展速度 B.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

时间序列习题及答案

时间数列 一、填空题 1、动态数列分为、和动态数列三种。 2、动态数列由和两要素构成。 3、平均发展水平是对求平均数,统计上又叫。 4、发展速度由于采用基期的不同,可分为发展速度和发展速度。二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可用公式、表示。 5、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是。 6、平均发展速度是的平均数。 7、测定季节变动的最重要指标是。 二、单项选择题 1、动态数列中,每个指标数值相加有意义的是()。 A. 时期数列 B. 时点数列 C. 相对数数列 D. 平均数数列 2、序时平均数计算中的“首末折半法”适合于计算()。 A. 时期数列 B. 连续时点数列 C. 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数列 D. 间隔不等的间断时点数列 3、已知某地区2000年的粮食产量比1900年增长了1倍,比1995年增长了0.5倍,那么1995年粮食产量比1990年增长了()。 A. 0.33倍 B. 0.50倍 C. 0.75倍 D. 2倍 4、已知一个数列的环比增长速度分别为3%、5%、8%,则该数列的定基增长速度为() A. 3%×5%×8% B. 103%×105%×108% C. (3%×5%×8%)+1 D(103%×105%×108%)-1 5、企业生产的某种产品2002年比2001年增长了8%,2003年比2001年增长了12%,则2003年比20年增长了()。 A. 3.7% B. 50% C. 4% D. 5% 6、某企业2000年的利润为100万元,以后三年每年比上年增加10万元,则利润的环比增长速度()。 A年年增长 B. 年年下降 C. 年年保持不变 D. 无法做结论 7、1980年为基期,2003年为报告期,计算粮食产量的年平均发展速度时,需要() A. 开24次方 B. 开23次方 C. 开22次方 D. 开21次方 8、若无季节变动,则季节比率应()。 A. 为0 B. 为1 C. 大于1 D. 小于1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动态数列中,哪些属于时点数列。() A. 全国每年大专院校毕业生人数 B. 全国每年大专院校年末在校学生数 C. 某商店各月末商品库存额 D. 某企业历年工资总额 E. 全国每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2.动态数列中,各项指标值不能相加的有()。 A. 时点数列 B. 时期数列 C. 平均数动态数列 D. 相对数动态数列 E. 以上数列中的各项指标数值都不能相加 3.简单算术平均数适合于计算()的序时平均数。 A. 时期数列 B. 间隔不等的间断时点数列 C. 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数列 D. 间隔不等的连续时点数列 E. 间隔相等的连续时点数列 4.定基增长速度等于()。

《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第五版)》课后练习答案(第10章)

《统计分析与S P S S的应用(第五版)》(薛薇) 课后练习答案 第10章SPSS的聚类分析 1、根据“高校科研研究.sav”数据,利用层次聚类分析对各省市的高校科研情况进行层次聚类分析。要求: 1)根据凝聚状态表利用碎石图对聚类类数进行研究。 2)绘制聚类树形图,说明哪些省市聚在一起。 3)绘制各类的科研指标的均值对比图。 4)利用方差分析方法分析各类在哪些科研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 采用欧氏距离,组间平均链锁法 利用凝聚状态表中的组间距离和对应的组数,回归散点图,得到碎石图。大约聚成4类。 步骤:分析→分类→系统聚类→按如下方式设置…… 结果: 凝聚计划 阶段 组合的集群 系数 首次出现阶段集群 下一个阶段集群 1 集群 2 集群 1 集群 2 1 26 30 328.189 0 0 2 2 26 29 638.295 1 0 7 3 20 25 1053.423 0 0 5 4 4 12 1209.922 0 0 15 5 8 20 1505.035 0 3 6 6 8 16 1760.170 5 0 9 7 24 26 1831.926 0 2 10 8 7 11 1929.891 0 0 11 9 5 8 2302.024 0 6 22 10 24 31 2487.209 7 0 22 11 2 7 2709.887 0 8 16 12 22 28 2897.106 0 0 19 13 6 23 2916.551 0 0 17 14 10 19 3280.752 0 0 25 15 4 21 3491.585 4 0 21 16 2 3 4229.375 11 0 21 17 6 13 4612.423 13 0 20 18 9 18 5377.253 0 0 25 19 14 22 5622.415 0 12 24 20 6 15 5933.518 17 0 23 21 2 4 6827.276 16 15 26 22 5 24 7930.765 9 10 24 23 6 27 9475.498 20 0 26 24 5 14 14959.704 22 19 28 25 9 10 19623.050 18 14 27 26 2 6 24042.669 21 23 28 27 9 17 32829.466 25 0 29 28 2 5 48360.854 26 24 29 29 2 9 91313.530 28 27 30 30 1 2 293834.503 0 29 0 将系数复制下来后,在EXCEL中建立工作表。 选中数据列,点击“插入”菜单→拆线图……

应用时间序列分析第4章答案

河南大学: 姓名:汪宝班级:七班学号:1122314451 班级序号:68 5:我国1949年-2008年年末人口总数(单位:万人)序列如表4-8所示(行数据).选择适当的模型拟合该序列的长期数据,并作5期预测。 解:具体解题过程如下:(本题代码我是做一问写一问的) 1:观察时序图: data wangbao4_5; input x@@; time=1949+_n_-1; cards; 54167 55196 56300 57482 58796 60266 61465 62828 64653 65994 67207 66207 65859 67295 69172 70499 72538 74542 76368 78534 80671 82992 85229 87177 89211 90859 92420 93717 94974 96259 97542 98705 100072 101654 103008 104357 105851 107507 109300 111026 112704 114333 115823 117171 118517 119850 121121 122389 123626 124761 125786 126743 127627 128453 129227 129988 130756 131448 132129 132802 ; proc gplot data=wangbao4_5; plot x*time=1; symbol1c=black v=star i=join; run; 分析:通过时序图,我可以发现我国1949年-2008年年末人口总数(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出线性变化.故此时我可以用线性模型拟合序列的发展. X t=a+b t+I t t=1,2,3,…,60 E(I t)=0,var(I t)=σ2 其中,I t为随机波动;X t=a+b就是消除随机波动的影响之后该序列的长期趋势。

第六章_时间数列练习题及解答

《时间序列》练习题及解答 一、单项选择题 从下列各题所给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编号(A、B、C、D)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构成时间数列的两个基本要素是()。 A、主词和宾词 B、变量和次数 C、时间和指标数值 D、时间和次数 2、最基本的时间数列是()。 A、时点数列 B、绝对数数列 C、相对数数列 D、平均数数列 3、时间数列中,各项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的是()。 A、相对数数列 B、时期数列 C、平均数数列 D、时点数列 4、时间数列中的发展水平()。 A、只能是总量指标 B、只能是相对指标 C、只能是平均指标 D、上述三种指标均可以 5、对时间数列进行动态分析的基础指标是()。 A、发展水平 B、平均发展水平 C、发展速度 D、平均发展速度 6、由间断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其假定条件是研究现象在相邻两个时点之间的变动为()。 A、连续的 B、间断的 C、稳定的 D、均匀的 7、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共同点是()。 A、两者均是反映同一总体的一般水平 B、都是反映现象的一般水平 C、两者均可消除现象波动的影响 D、共同反映同质总体在不同时间上的一般水平 8、时间序列最基本的速度指标是()。 A、发展速度 B、平均发展速度 C、增长速度 D、平均增长速度 9、根据采用的对比基期不同,发展速度有()。 A、环比发展速度与定基发展速度 B、环比发展速度与累积发展速度 C、逐期发展速度与累积发展速度 D、累积发展速度与定基发展速度 10、如果时间序列逐期增长量大体相等,则宜配合()。 A、直线模型 B、抛物线模型 C、曲线模型 D、指数曲线模型 A、100%124%104% 108.6% 3 ++ = B、 506278 108.6% 506278 100%124%104% ++ = ++

第章时间序列预测习题答案

第10章时间序列预测

从时间序列图可以看出,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额大体上呈指数上升趋势。(2)年平均增长率为: 。 (3)。 下表是1981年—2000年我国油彩油菜籽单位面积产量数据(单位:kg / hm2)年份单位面积产量年份单位面积产量 1981 1451 1991 1215 1982 1372 1992 1281 1983 1168 1993 1309 1984 1232 1994 1296 1985 1245 1995 1416 1986 1200 1996 1367 1987 1260 1997 1479 1988 1020 1998 1272

1989 1095 1999 1469 1990 1260 2000 1519 (1)绘制时间序列图描述其形态。 (2)用5期移动平均法预测2001年的单位面积产量。 (3)采用指数平滑法,分别用平滑系数a=和a=预测2001年的单位面积产量,分析预测误差,说明用哪一个平滑系数预测更合适? 详细答案: (1)时间序列图如下: (2)2001年的预测值为: | (3)由Excel输出的指数平滑预测值如下表: 年份单位面积产量 指数平滑预测 a= 误差平方 指数平滑预测 a= 误差平方

a=时的预测值为: 比较误差平方可知,a=更合适。 下面是一家旅馆过去18个月的营业额数据 月份营业额(万元)月份营业额(万元) 1 295 10 473 2 28 3 11 470 3 322 12 481 4 35 5 13 449 5 28 6 14 544 6 379 15 601 7 381 16 587 8 431 17 644 9 424 18 660 (1)用3期移动平均法预测第19个月的营业额。 (2)采用指数平滑法,分别用平滑系数a=、a=和a=预测各月的营业额,分析预测误差,说明用哪一个平滑系数预测更合适? (3)建立一个趋势方程预测各月的营业额,计算出估计标准误差。

时间序列习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时间数列与变量数列() A都是根据时间顺序排列的B都是根据变量值大小排列的 C前者是根据时间顺序排列的,后者是根据变量值大小排列的 D前者是根据变量值大小排列的,后者是根据时间顺序排列的 2.时间数列中,数值大小与时间长短有直接关系的是() A平均数时间数列B时期数列C时点数列D相对数时间数列 3.发展速度属于() A比例相对数B比较相对数C动态相对数D强度相对数 4.计算发展速度的分母是() A报告期水平B基期水平C实际水平D计划水平5.某车间月初工人人数资料如下: 则该车间上半年的平均人数约为() A 296人 B 292人 C 295 人 D 300人 6.某地区某年9月末的人口数为150万人,10月末的人口数为150.2万人,该地区10月的人口平均数为() A150万人B150.2万人C150.1万人D无法确定 7.由一个9项的时间数列可以计算的环比发展速度( )

A 有8个 B 有9个 C 有10个 D 有7个 8.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依据是( ) A 各年环比发展速度之积等于总速度 B 各年环比发展速度之和等于总速度 C 各年环比增长速度之积等于总速度 D 各年环比增长速度之和等于总速度 9.某企业的产值2005年比2000年增长了58.6%,则该企业2001—2005年间产值的平均发展速度为( ) A 5 %6.58 B 5%6.158 C 6 %6.58 D 6%6.158 10.根据牧区每个月初的牲畜存栏数计算全牧区半年的牲畜平均存栏数,采用的公式是( ) A 简单平均法 B 几何平均法 C 加权序时平均法 D 首末折半法 11、时间序列在一年内重复出现的周期性波动称为( ) A 、长期趋势 B 、季节变动 C 、循环变动 D 、随机变动 1.C 2.B 3.C 4.B 5.C 6.C 7.A 8.A 9.B 10.D 11、B 二、多项选择题 1.对于时间数列,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数列是按数值大小顺序排列的 B 数列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 C 数列中的数值都有可加性 D 数列是进行动态分析的基础

2015年《统计学》第十章 时间序列分析习题及满分答案

2015年《统计学》第十章时间序列分析习题及满分答案 一、单项选择: 1.时间数列中,每项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的是(B ) A.绝对数时间数列 B. 时期数列 C. 时点数列 D.相对数或平均数时间数列 2. 下列属于时点数列的是(D) A. 某厂各年工业产值 B.某厂各年劳动生产率 C.某厂各年生产工人占全部职工的比重 D.某厂各年年初职工人数 3.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的关系是( B ) A. 环比增长速度等于定基发展速度-1 B. 环比增长速度等于环比发展速度-1 C. 定基增长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 D. 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环比发展速度 4.年距增长速度是(C) A. 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B. (报告期水平— 基期水平)/基期水平 C. 年距增长量/去年同期发展水平 D. 环比增长量/前一时期水平 5.几何平均法平均发展速度数值的大小(C)

A. 不受最初水平和最末水平的影响 B. 只受中间各期发展水平的影响 C. 只受最初水平和最末水平的影响,不受中间各期发展水平的影响 D. 既受最初水平和最末水平的影响,也受中间各期发展水平的影响 6.某厂第一季度三个月某种产品的实际产量分别为500件、612件、832件、分别超计划0%、2%和4%,则该厂第一季度平均超额完成计划的百分数为( C )A. 102% B. 2% C. 2.3% D. 102.3% 7.时期数列中的每个指标数值是(B)。 A、每隔一定时间统计一次 B、连续不断统计而取得 C、间隔一月统计一次 D、定期统计一次 8.一般平均数与序时平均数的共同之处是(A)。 A、两者都是反映现象的一般水平 B、都是反映同一总体的一般水平 C、共同反映同质总体在不同时间上的一般水平 D、都可以消除现象波动的影响 9.某企业1997年产值比1990年增长了1倍,比1995年增长了0.5倍,则1995年比1990年增长了( A )。 A、0.33 B、0.5 C、0.75 D、1 10.假设有如下资料:则该企业一季度平均完成计划为(B)。 一月二月三月某产品实际完成数 500 612

第十章时间序列分析

第十章 时间序列分析 Ⅰ.学习目的 本章阐述常规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通过学习,要求:1.理解时间序列的概念和种类,掌握时间序列的编制方法;2.掌握时间序列分析中水平指标和速度指标的计算及应用;3.掌握时间序列中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变动及不规则变动等因素的基本测定方法;4.掌握基本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 Ⅱ.课程内容要点 第一节 时间序列分析概述 一、时间序列的概念 将统计指标的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起来就形成了时间序列。 二、时间序列的种类 反映现象发展变化过程的时间序列按其统计指标的形式不同,可分为总量指标时间序列、相对指标时间序列和平均指标时间序列三种类型。其中总量指标时间序列是基础序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时间序列是派生序列。 根据总量指标反映现象的时间状况不同,总量指标时间序列又可分为时期指标时间序列和时点指标时间序列。 三、时间序列的编制方法:(一)时间长短应一致;(二)经济内容应一致;(三)总体范围应一致;(四)计算方法与计量单位要一致。 第二节 时间序列的分析指标 一、时间序列分析的水平指标 (一)发展水平。发展水平是时间序列中与其所属时间相对应的反映某种现象发展变化所达到的规模、程度和水平的指标数值。 (二)平均发展水平。将一个时间序列各期发展水平加以平均而得的平均数,叫平均发展水平,又称为动态平均数或序时平均数。 1.总量指标时间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 (1)时期序列:n y n y y y y i n ∑= +++=Λ21 (2)时点序列 ①连续时点情况下,又分为两种情形: a .若掌握的资料是间隔相等的连续时点 (如每日的时点) 序列,则n y n y y y y i n ∑= +++=Λ21 b .若掌握的资料是间隔不等的连续时点序列,则 ∑∑=++++++=i i i n n n f f y f f f f y f y f y y ΛΛ212211 ②间断时点情况下。间断时点也分两种情况: a .若掌握的资料是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则采用首末折半法:

时间序列习题(含答案)汇编

一、单项选择题 1.时间数列与变量数列( ) A 都是根据时间顺序排列的 B 都是根据变量值大小排列的 C 前者是根据时间顺序排列的,后者是根据变量值大小排列的 D 前者是根据变量值大小排列的,后者是根据时间顺序排列的 2.时间数列中,数值大小与时间长短有直接关系的是( ) A 平均数时间数列 B 时期数列 C 时点数列 D 相对数时间数列 3.发展速度属于( ) A 比例相对数 B 比较相对数 C 动态相对数 D 强度相对数 4.计算发展速度的分母是( ) A 报告期水平 B 基期水平 C 实际水平 D 计划水平 5.某车间月初工人人数资料如下: 则该车间上半年的平均人数约为( ) A 296人 B 292人 C 295 人 D 300人 6.某地区某年9月末的人口数为150万人,10月末的人口数为150.2万人,该地区10月的人口平均数为( ) A150万人 B150.2万人 C150.1万人 D 无法确定 7.由一个9项的时间数列可以计算的环比发展速度( ) A 有8个 B 有9个 C 有10个 D 有7个 8.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依据是( ) A 各年环比发展速度之积等于总速度 B 各年环比发展速度之和等于总速度 C 各年环比增长速度之积等于总速度 D 各年环比增长速度之和等于总速度 9.某企业的产值2005年比2000年增长了58.6%,则该企业2001—2005年间产值的平均发展速度为( ) A 5 %6.58 B 5%6.158 C 6%6.58 D 6 %6.158 10.根据牧区每个月初的牲畜存栏数计算全牧区半年的牲畜平均存栏数,采用的公式是( ) A 简单平均法 B 几何平均法 C 加权序时平均法 D 首末折半法 11、时间序列在一年内重复出现的周期性波动称为( ) A 、长期趋势 B 、季节变动 C 、循环变动 D 、随机变动 1.C 2.B 3.C 4.B 5.C 6.C 7.A 8.A 9.B 10.D 11、B 二、多项选择题 1.对于时间数列,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数列是按数值大小顺序排列的 B 数列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 C 数列中的数值都有可加性 D 数列是进行动态分析的基础 E 编制时应注意数值间的可比性 2.时点数列的特点有( ) A 数值大小与间隔长短有关 B 数值大小与间隔长短无关 C 数值相加有实际意义 D 数值相加没有实际意义 E 数值是连续登记得到的 3.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统计学第十章课后习题

二、单项选择 1.统计指数按其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分为( C)。 A 简单指数和加权指数 B 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C 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D 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2.总指数编制的两种形式是( C )。 A 算术平均指数和调和平均指数 B 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 C 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D 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4.某市居民以相同的人民币在物价上涨后少购商品15%,则物价指数为( )D 。 A 17.6% B 85% C 115% D 117.6% 5.在掌握基期产值和各种产品产量个体指数资料的条件下,计算产量总指数要采用(C )。 A 综合指数 B 可变构成指数 C 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 D 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6.在由三个指数组成的指数体系中,两个因素指数的同度量因素通常( C)。 A 都固定在基期 B 都固定在报告期 C 一个固定在基期,另一个固定在报告期 D 采用基期和报告期的平均数 7.某商店报告期与基期相比,商品销售额增长6.5%,商品销售量增长6.5%,则商品价格( D )。 A 增长13% B 增长6.5% C 增长1% D 不增不减 8.单位产品成本报告期比基期下降6%,产量增长6%,则生产总费用(B )。 A 增加 B 减少 C 没有变化 D 无法判断 10.某商店2001年1月份微波炉的销售价格是350元,6月份的价格是342元,指数为97。71%,该指数是( D )。 A 综合指数 B 平均指数 C 总指数 D 个体指数 11。编制数量指标指数一般是采用( A )作同度量因素。 A 基期质量指标 B 报告期质量指标 C 基期数量指标 D 报告期数量指标 12.编制质量指标指数一般是采用( D )作同度量因素。 A 基期质量指标 B 报告期质量指标 C 基期数量指标 D 报告期数量指标 三、多项选择题 1.指数的作用包括(ABCD ) A 综合反映事物的变动方向 B 综合反映事物的变动程度 C 利用指数可以进行因素分析 D 研究事物在长时间内的变动趋势 、 E 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一般水平 2.拉斯贝尔综合指数的基本公式有( BC ) A ∑∑1 011q p q p B ∑∑0 01p q p q C ∑∑0 1q p q p D ∑∑1 11p q p q E ∑∑0 11q p q p 3.派许综合指数的基本公式(AE ) A ∑∑1 011q p q p B ∑∑0 1q p q p C ∑∑0 11q p q p D ∑∑0 10q p q p E ∑∑0 11 1q p q p 4.某企业为了分析本厂生产的两种产品产量的变动情况,已计算出产量指数为112.5%,这一指数是(AB D )

第十章 时间序列分析

第十章时间序列分析 第十章时间序列分析 第一节时间序列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动态水平指标 第三节动态速度指标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重点掌握时间序列的含义、编制原则、时期序列和时点序列的特点及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和速度指标的计算与运用;在此基础上熟悉时间序列的构成因素及分析模型,熟悉趋势变动及季节变动的测定。重点与难点:相对数时间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和循环变动的测定。? 第四节时间序列的分解分析 第一节时间序列的意义和种类 (一)涵义 一、时间序列的意义 第十章时间序列分析 时间序列是指将某种现象某一个统计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各个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形成的序列。 (二)时间序列的构成要素: 现象所属的时间 反映现象发展水平的指标数值 第十章时间序列分析

第一节时间序列的意义和种类 99 215 109 655 120 333 135 823 159 878 182 321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48 198 60 794 71 177 78 973 84 402 89 677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年份 要素一:时间t 要素二:指标数值a 第十章时间序列分析 第一节时间序列的意义和种类 (三)研究时间序列的主要作用有 1. 可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描述现象的发展状态和结果。 2. 可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速度。 3. 可以探索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对某些社会经济现象进行预测。 4. 利用时间序列可以在不同地区或国家之间进行对比分析,这也是统计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 第十章时间序列分析 第一节时间序列的意义和种类 二时间序列的种类 (一)绝对数时间序列

时间序列分析试题

第九章 时间序列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乘法模型是分析时间序列最常用的理论模型。这种模型将时间序列按构成分解为( ) 等四种成分,各种成分之间( ),要测定某种成分的变动,只须从原时间序列中( )。 A. 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波动和不规则波动;保持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减去其他影响成分的变动 B. 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波动和不规则波动;缺少相互作用的影响力量;减去其他影响成分的变动 C. 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波动和不规则波动;保持着相互依存的关系;除去其他影响成分的变动 D.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波动和不规则波动;缺少相互作用的影响力量;除去其他影响成分的变动 答案:C 2、加法模型是分析时间序列的一种理论模型。这种模型将时间序列按构成分解为( )等四种成分,各种成分之间( ),要测定某种成分的变动,只须从原时间序列中( )。 A. 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波动和不规则波动;保持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减去其他影响成分的变动 B. 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波动和不规则波动;缺少相互作用的影响力量;减去其他影响成分的变动 C. 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波动和不规则波动;保持着相互依存的关系;除去其他影响成分的变动 D.. 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波动和不规则波动;缺少相互作用的影响力量;除去其他影响成分的变动 答案:B 3、利用最小二乘法求解趋势方程最基本的数学要求是( )。 A. ∑=-任意值2)?(t Y Y B. ∑=-min )?(2t Y Y C. ∑=-max )?(2t Y Y D. 0)?(2 ∑=-t Y Y 答案:B 4、从下列趋势方程t Y t 86.0125?-=可以得出( )。 A. 时间每增加一个单位,Y 增加0.86个单位 B. 时间每增加一个单位,Y 减少0.86个单位 C. 时间每增加一个单位,Y 平均增加0.86个单位 D. 时间每增加一个单位,Y 平均减少0.86个单位 答案:D. 5、时间序列中的发展水平( )。 A. 只能是绝对数 B. 只能是相对数 C.只能是平均数 D.上述三种指标均可以 答案:D.

《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第五版)》课后练习答案(第10章)

《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第五版)》(薛薇) 课后练习答案 第10章SPSS的聚类分析 1、根据“高校科研研究.sav”数据,利用层次聚类分析对各省市的高校科研情况进行层次聚类分析。要求: 1)根据凝聚状态表利用碎石图对聚类类数进行研究。 2)绘制聚类树形图,说明哪些省市聚在一起。 3)绘制各类的科研指标的均值对比图。 4)利用方差分析方法分析各类在哪些科研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 采用欧氏距离,组间平均链锁法 利用凝聚状态表中的组间距离和对应的组数,回归散点图,得到碎石图。大约聚成4类。步骤:分析分类系统聚类按如下方式设置……

结果: 凝聚计划 阶段 组合的集群 系数 首次出现阶段集群 下一个阶段集群1集群2集群1集群2 12630002 22629107 32025005 44120015 5820036 6816509 724260210 87110011 9580622 1024317022 11270816 1222280019 136230017 1410190025 154214021 162311021 1761313020 189180025 19142201224 2061517023 2124161526 2252491024 2362720026 24514221928 25910181427 2626212328 2791725029 2825262429 2929282730 30120290

将系数复制下来后,在EXCEL中建立工作表。选中数据列,点击“插入”菜单拆线图……

碎石图: 由图可知,北京自成一类,江苏、广东、上海、湖南、湖北聚成一类。其他略。 接下来,添加一个变量CLU4_1,其值为类别值。(1、2、3、4),再数据汇总设置……确定。

统计学 第十章练习题 (1)

思考题 10.4方差分析中的基本假定 (1)每个总体都应服从正态分布 (2)每个总体的方差必须相同 (3)观测值是独立的 10.5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 同一个总体下,样本的观测值是不同的,它们之间的差异可以看成是随机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即由抽样的随机性所造成的随机误差,称组内误差。 不同总体之间的观测值也不同,这种差异可能是由抽样本身形成的随机误差,也可能是由不同总体见差异导致的系统误差造成的,称组间误差如果自变量的各水平对因变量无影响,那么在组间误差中只含随机误差,这时组间误差与组内误差经过平均后的数值就很接近,比值会接近1。反之,自变量对因变量有影响,组间误差中除了随机误差还有系统误差,它们平均后的比值就会大于1,当此比值大到某种程度时,就认定因素的不同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即自变量对因变量有显著影响。 10.7 来自水平内部的数据误差称组内误差;来自不同水平之间的数据误差称组间误差。 10.8 为了消除观测值多少对误差平方和大小的影响,需要将其平均,组内误差平方和除以它的自由度得到的结果为组内方差。 组间平方和除以它的自由度得到的结果为组间方差 10.13 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或因变量的差异可以由自变量解释的比例。 作用:衡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强度如何,越大说明两者间关系越强。

3个总体的均值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不具有显著差异。 5个总体的均值显著不同,可以看出4与其他样本间,2、5间的均值均显著不同。 4台机器的装填量明显不同。可以看出3与其他三组之间的差异显著。

可以看出,管理者的水平不同会导致评分的显著性差异。低级管理者比其他两类人的满意度 明显低。即3与1、2均显著不同。 3家企业生产的电池其平均寿命显著差异,第二家企业生产的电池平均寿命显著的低于另外 两家。 3种训练方式对产品组装时间有显著影响,第二种方式显著优于其他两种培训方式。 F<, 所以三种方法组装的产品数量之间不具有显著差异。 10.8

时间序列分析课后习题答案

第9章 时间序列分析课后习题答案 第10章 (1)30× 31.06×2 1.05= 30× = (万辆) (2 117.11%== (3)设按%的增长速度n 年可翻一番 则有 1.07460/302n == 所以 n = log2 / = (年) 故能提前年达到翻一番的预定目标。 第11章 (1)以1987年为基期,2003年与1987年相比该地区社会商品零售额共增长: %86.2313186.213186.31%)8.61(%)2.81(%)101(5 5 5 ==-=-+?+?+ (2)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1%)8.61(%)2.81(%)101(15 555-+?+?+==% (3) 2004年的社会商品零售额应为 509.52)0833.01(307=+?(亿元) 第12章 (1)发展总速度%12.259%)81(%)101(%)121(3 43=+?+?+ 平均增长速度=%9892.91%12.25910 =- (2) 8.561%)61(5002 =+?(亿元) (3)平均数∑====41 5 .1424570 41j j y y (亿元), 2002 年一季度的计划任务: 625.1495.142%105=?(亿元)。 第13章 (1)用每股收益与年份序号回归得 ^ 0.3650.193t Y t =+。预测下一年(第11年)的每 股收益为488.211193.0365.0? 11=?+=Y 元 (2)时间数列数据表明该公司股票收益逐年增加,趋势方程也表明平均每年增长元。是一个较为适合的投资方向。 第

(2)t T t ?+=63995.09625.8

统计学(贾俊平版)第十章答案解析

第十章习题 10.1 H0:三个总体均值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H1: 三个总体均值之间有显著差异。 答:方差分析可以看到,由于P=0.1078>0.01,所以接受原假设H0。说明了三个总体均值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10.2 H0:五个个总体均值之间相等。 H1: 五个总体均值之间不相等。

答:方差分析可以看到,由于P=1.02E-05<0.01,所以拒接原假设H0。说明了五个总体均值之间不相等。 10.3 H0:四台机器的装填量相等。 H1: 四台机器的装填量不相等 答:方差分析可以看到,由于P=0.00068<0.01,所以拒接原假设H0。说明了四台机器装填

10.4 H0:不同层次管理者的满意度没有差异。 H1: 不同层次管理者的满意度有差异. 答:方差分析可以看到,由于P=0.000849<0.05,所以拒接原假设H0。说明了不同层次管理者的满意度有差异。 10.5 H0:3个企业生产的电池平均寿命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H1: 3个企业生产的电池平均寿命之间有显著差异 单因素方差分析

平方和df 均方 F 显著性组间615.600 2 307.800 17.068 .000 组内216.400 12 18.033 总数832.000 14

答:方差分析可以看到,由于P=0.00031<0.01,所以拒接原假设H0。说明了不同3个企业生产的电池平均寿命之间有显著差异。 通过SPSS分析(1,2,3代表A,B,C公司),通过显著性对比可知道A和B以及B和C 公司有差异。 10.6 H0:不同培训方式对产品组装的时间没有显著影响。 H1: 不同培训方式对产品组装的时间没有显著影响。 答:方差分析可以看到,由于P=0.00196<0.05,所以拒接原假设H0。说明了不同培训方式对产品组装的时间没有显著影响。 10.8

应用时间序列分析习题答案

第二章习题答案 2.1 (1)非平稳 (2)0.0173 0.700 0.412 0.148 -0.079 -0.258 -0.376 (3)典型的具有单调趋势的时间序列样本自相关图 2.2 (1)非平稳,时序图如下 (2)-(3)样本自相关系数及自相关图如下:典型的同时具有周期和趋势序列的样本自相关图

2.3 (1)自相关系数为:0.2023 0.013 0.042 -0.043 -0.179 -0.251 -0.094 0.0248 -0.068 -0.072 0.014 0.109 0.217 0.316 0.0070 -0.025 0.075 -0.141 -0.204 -0.245 0.066 0.0062 -0.139 -0.034 0.206 -0.010 0.080 0.118 (2)平稳序列 (3)白噪声序列 2.4 ,序列LB=4.83,LB统计量对应的分位点为0.9634,P值为0.0363。显著性水平=0.05 不能视为纯随机序列。 2.5 (1)时序图与样本自相关图如下

(2) 非平稳 (3)非纯随机 2.6 (1)平稳,非纯随机序列(拟合模型参考:ARMA(1,2)) (2)差分序列平稳,非纯随机 第三章习题答案 3.1 解:1()0.7()()t t t E x E x E ε-=?+ 0)()7.01(=-t x E 0)(=t x E t t x ε=-)B 7.01( t t t B B B x εε)7.07.01()7.01(221 +++=-=- 229608.149 .011 )(εεσσ=-= t x Var 49.00212==ρφρ 022=φ 3.2 解:对于AR (2)模型: ?? ?=+=+==+=+=-3.05 .021102112 12112011φρφρφρφρρφφρφρφρ 解得:???==15 /115/721φφ 3.3 解:根据该AR(2)模型的形式,易得:0)(=t x E 原模型可变为:t t t t x x x ε+-=--2115.08.0

统计学 指数习题及答案

第十章统计指数 一、填空题 1.狭义指数是反映复杂现象总体变动的 2.指数按其所反映的对象范围的不同,分为指数和 指数。 3.指数按其所标明的指标性质的不同,分为指数和 指数。 4.指数按其采用基期的不同,分为指数和指数。 5. 指数是在简单现象总体条件下存在的,指数是在复杂现象总体的条件下进行编制的。 6.总指数的计算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指数,一种是指数。 7.按照一般原则,编制数量指标指数时,同度量因素固定在 ,编制质量指标指数时,同度量因素固定在。 8.在编制质量指标指数时,指数化指标是指标,同度量因素是与之相联系的指标。 9.综合指数编制的特点,一是选择与指标相联系的同度量因素,二是把同度量因素的时期。 10.拉氏指数对于任何指数化指标的同度量因素都固定在,派氏指数对于任何指数化指标的同度量因素都固定在。 11.编制指数的一般方法是:指数是按拉氏指数公式编制的;指数是按派氏指数公式编制的。 12.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是先后。 13.编制综合指数时,与指数化指标相联系的因素称,还可以称为。 14.平均指数的计算形式为指数和指数。 15.平均指数是先计算出数量指标或质量指标的指数,然后再进行计算,来测定现象的总变动程度。 16.在编制平均指数时,算术平均数指数多用为权数,调和平均数指数多用为权数。 17.数量指标的算术平均数指数,在采用为权数的特定条件下,和一般综合指数的计算结论相同;而质量指标的调和平均数指数,在采用为权数的特定条件下,计算结果和综合指数一致。 18.编制数量指标平均指数,一是掌握,二是掌握。 19.编制质量指标平均指数,一是掌握,二是掌握。 20.在零售物价指数中,K表示,W表示。 21.平均指数既可依据资料编制,也可依据资料编制,同时还可用估算的权数比重进行编制计算。 22.因素分析包括数和数分析。 23.总量指标二因素分析是借助于来进行,即当总量指标是两个原因指标的时,才可据此进行因素分析。 24指数体系中,指数之间的数量对等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结果指数等于因素指数的,二是结果指数的分子分母之差等于各因素指数的。 25平均指标指数(可变构成指数)可以分解为和的乘积。 26.在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中,反映各组水平变化对总平均水平影响的指数称,公式为。 27.在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中,反映内部构成对总体平均水平影响的指数称,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