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菲尔铁塔沉思教学设计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学设计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学设计

埃菲尔铁塔沉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文中“虚”与“实”的关系,掌握散文由“实”入“虚”的阅读技巧,并适当应用于写作中去;分析铁塔的特点以及引申含义。

过程与方法:研究讨论——分析归纳;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对照文本分析讨论语言特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由铁塔的特点写人的特点的意蕴;培养善于观察、思考以及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习惯。

导入:西方三大著名建筑之一的埃菲尔铁塔,(另有纽约的帝国大厦、东京的电视塔。)坐落在浪漫之都法国巴黎,大家对它有什么了解吗?现在我们就一同来见识张抗抗笔下埃菲尔铁塔独一无二的审美风采。同学们已经自读了本单元知识短文《现代散文的虚与实》吧,那我们知道,很多散文作品都是“虚实相生”的,我们就以“实”与“虚”为切入点,来学习这篇文章。

本文的文体是什么?

【明确】游记。

一般游记的写作重点是什么?

【明确】所见所闻,游览的经过,游览地的景色。

本文的写作重点是否跟一般游记相同呢,从文章标题看,你觉得作者重点写哪两个字?从散文的“虚”和“实”来说,在这个题目之下,“实”应该些什么?“虚”应该写什么?

【明确】本文显然是因游览埃菲尔铁塔而记的,但文章的题目是“埃菲尔铁塔沉思”,“沉思”中心词二字上,“沉思”其实就是感受和思考。因此,从散文的“虚”与在“实”游览的经过、游览地的景色就是“实”感想就是“虚”。,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来看,从另

可见可感的人、事、景等形象,“这些形象未显现虚”指的是外一个角度说,“实”指的是

的部分或渗透在这些形象里复杂的、微妙的思想情绪。

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从“实”的方面说,写游览塔写了那几个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分析作者游览埃菲尔铁塔的经过,然后从文中寻找出在此过程中作者的感受和思考。引导学生明确这篇散文

是由“实”生“虚”,重点在“虚”。}

游览经过:登塔前──登塔中──登塔后。【明确】

那么,在作者笔下的铁塔是什么样的呢?在文章中圈画出表现铁塔特点的具体语句,

并总结各个方面的特点。(抢先说的有优势啊,后说的只能被动地补充人家的遗漏哟)

(1)高大.脱尘 (脱俗、伟岸)【明确】②段:我总没有想到它竟会如此之高……你才会确实地

明白它的高度,明白它的气势,明白它的骄傲。

③段:它从一个平凡的基点拔地而起……傲慢地兀立云端,俯视全城……

④段:它太高了,世人的眼,难以与它平行。 {正面写}

⑥段第4句:我只觉得地面迅疾地脱离我的脚跟,向一个无底的深渊坠落……⑥段第6句:地壳

在下陷,在沉没。

⑦段首句:巴黎依然在飞速下沉。{以巴黎下沉反衬铁塔的高}

⑧段第句:它像是永远也升不到头了,永远也不会停下来了。……

⑨段:我曾以为自己像火箭一样被发射出去了呢;我曾以为我离开了地面;我曾以为我离天空很

近很近了。{以我的上升,衬托铁塔的高。 }

⑩段第4句:只是小轿车变成了玩具,房屋变成了模型,人呢?可惜我没有带望远镜。

{以所见地面物体之小反衬铁塔的高。}

11段:于是我知道铁塔究竟有多高了……○12段:于是我知道铁塔究竟有多大了……○13段:

巴黎多大铁塔就有多大。……{写铁塔超尘的气质和阔大的胸怀。} ○

(2)孤独寂寞

{在同学说的过程中提炼出孤独寂寞的原因和表现}

①段:在印象的底版中。它只是比一座电视塔略高些的大铁架……,它也似乎只是一个小摆设,甚至,有那么一点被压抑的冷峻。

15段:我曾以为那历经一百多年风雨的朽铁会呻吟,会晃悠颤栗……一百年前它却曾○经是一

个标新立异的怪物,在一片嘘声里,诞生于巴黎城的古迹之中。

16段:这威严古板的铁塔。我原以为你是拒人之外,高傲无情的○

孤独寂寞的原因:作者的偏见和戒心。 (板书) 19:当它存在的时候,在巴黎城挤挤撞撞的建筑物中,它雄奇,却也孤独……它的内○心却依然

孤独。

孤独寂寞的表现。(板书)

20:当年曾经被保守的巴黎强烈排斥和憎恶○

孤独寂寞的原因:世人的误解和排斥。(板书)

(3)坚韧宽厚

15:此时它却纹丝不动,不必担心它会断裂倒塌……似乎雄心勃勃地要同那天边席卷○而来的新浪潮作一番耐力的较量。{——坚韧。}

16:你是一个不露声色的老父,将那各种肤色各种头发的孩子都拥在你的怀里……○17:铁塔是仁慈的,温暖的。{——宽厚。} ○

20:它从没有对人说过,当年曾经被保守的巴黎强烈排斥和憎恶的铁塔,后来为什么○竟成了巴黎城市的一个象征。{——宽厚。}

【点拨】刚刚我们说“实”指的是可见可感的人、事、景等形象。“虚”指的是这些形象未显现的部分或渗透在这些形象里复杂的、微妙的思想情绪。那好了,看铁塔的这三个特点,你会发现什么?是不是也有虚实结合啊?高大是铁塔的外在特点,是实,而说它“骄傲”“傲慢”“冷峻”

以及我们感觉出来的孤独寂寞、坚韧宽厚是不是虚呀,因此对铁塔特点虚实相生。的描写中也运用到了

当然,本文最基本的“虚”应该是“沉思”,即感受和思考,哪位同学说说,你是怎么把握作者的感受和思考的?

【点拨】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本文的文眼是“沉思”。由登临铁塔而触发的感悟是本“占主要地位的不是对一件事进行丝文的核心内容和中心议题。黑格尔认为,在抒情诗中,

毫不露主体性的(纯客观的)描述,而是主体的掌握方式和情感,即响彻全诗的欢乐或哀怨,激昂或抑郁。”(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优秀的散文也是如此。在本文中,作者几乎

契机和媒介。“沉思”的完全沉浸在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索之中,铁塔仿佛只是触发作者作为风景,尽管巴黎铁塔“年年岁岁花相似”,但因为有作为独特的“这一个”的作家主体的深度参与,一篇与众不同的精彩美文便应运而生。在登临和观赏闻名世界的埃菲尔铁塔的过程中,作者的感觉神经和思维细胞处于高度兴奋和极度活跃的状态,及时捕捉并展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和思索,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登临前后情感和心理的显著变化非常值得关注。在登塔之前,作者对铁尤其是作者在塔充满了“无知的偏见和戒心”,对其并没有多少特殊感情和崇敬心理,正如文中所写,“在印象的底版中,它只是比一座电视塔略高些的大铁架;而在视线所及的图像中,它又淹没在巴黎挤挤撞撞的建筑物中间……它也似乎只是一个小摆设,甚至,有那么一点被压抑的

作者眼中的铁塔并无特别之处A。但登塔之后,作者思想却发生了巨大变(①段)在”冷峻。化。“我原以为你是拒人之外,高傲无情的——我却发现你是一个不露声色的老父……”(16○段),曾经的“大铁架” (①段)变成了“一个永远矗立的丰碑”(18段)。不仅如此,作者○还深切而严肃地告诉我们:“你没有接近过它,你便没有权利轻视”

(18段),这是作者登○情感和心理征服B。这既证明了“百闻不塔的收获,是铁塔给作者的启示,更是铁塔对作者如一见”的古训,更暗示出铁塔的无穷魅力和强大震撼力,它征服了一个怀有戒心和偏见的人,一个“唯独没有膜拜它”的高傲的灵魂。作者克服偏见的过程,就是“我”被铁塔的魅力所征服的过程。作者情感变化的历程颇有代表性,埃菲尔铁塔由一个“曾经被保守的巴黎强烈排斥和憎恶” (20段)的“大铁架”变成巴黎市象征的过程,由一个“标新立异的怪物”○(15段)变成“永远矗立的丰碑” (18段)的过程,也是相当耐人寻味的。○○前面我们曾经总结出铁塔一共有三个特点,那么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啊?{要分析

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联系文中的主旨来确定}

“孤独寂寞”。是:)【提示】主要特点(作者着力表现的特点

原因;“高大脱尘”是铁塔“孤独寂寞”的“坚韧宽厚”是铁塔“孤独寂寞”中显示出

“孤独寂寞”写高尚品质“坚韧宽厚”写在文章后半,而。的“高大脱尘”

写在文章前半,在全篇。

那么作者只是想表达铁塔的孤独寂寞吗?有没有什么言外之意啊?作者写这么多铁塔的特点有没有什么言外之意啊?

借塔喻人,喻生活中像铁塔一样“高大脱尘而孤独寂寞”的人。【引导】.

李白诗云:“古来圣贤多寂寞”。古今中外有许多“圣贤”,卓有建树,但不为人知,不为人容,因而孤独寂寞。 ]

古今中外有哪些人是像铁塔一样高大坚韧而孤独寂寞的人?

{分组讨论,一组说一个(先说合适)}

【提示】一生留下大量画作的凡·高,去世后才逐渐被人们认识;创“日心说”的哥白尼,丰富发展哥白尼学说的布鲁诺,受到教会的迫害,布鲁诺被处以火刑;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蒸汽机车的斯蒂芬逊,遭到人们的嘲讽;“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自投汨罗江;写“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苏东坡被贬黄州——他们都是高大坚韧而孤独寂寞的人。“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王安石,坚持变法而遭到保守势力的打击,不也是如此?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所有在哲学,艺术,政治上有杰出成就的伟人,无不具有孤独而忧郁的气质。”他们因其高大超尘而孤独寂寞,也都因此而受人景仰。所以说:“古来圣贤多寂

寞,超尘脱俗留其名。”

让我们再回到“虚”与“实”的问题,作者写铁塔是为了写人,这是不是又是虚实相生了啊?【引导】在作者的角度上说,铁塔是审美客体,作者自己是审美主体。在我们读者的角度上说,铁塔、作者,都是审美客体。所以说,分析虚与实不能单就全文也就是我们的视角来看,还要从作者的视角来看,也就是研究“铁塔”,单就铁塔而言是不是也有虚实呢?“实”是可以看到的铁塔的种种特点,“虚”是作者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情绪。而其中铁塔的特点又包括虚与实,这样就造就了这篇文章“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情境,有些迷糊是吧?迷糊就对了,作者就是这样营造了一种朦胧迷离、亦真亦幻的绝妙的意境的。让我们朦朦胧胧地感受着作者要告诉我们的她的“沉思”。来,我们总体的把握一下,看——

作者写登铁塔,写出了自己情感和心理怎样的变化?

(1) 登铁塔前,有偏见、戒心。【明确】第①段:它只是比一座电视塔略高些的大铁架……似乎只是一个小摆设……

——存有无知的偏见和戒心(第17段作者语)。○

(2) 在铁塔下,凝视、仰望。

我凝视它,仰望它,唯独没有膜拜它……第⑤段:

——开始仰视,但没有膜拜。

(3)登铁塔中,震撼、上升。

第⑥、⑦段:写错觉——巴黎下沉,反衬铁塔之高,更表明自己受到强烈的震撼。

第8、9段:无意间,我抬头仰视,怦然心跳——我忽然发现了自己是在上升……透明的铁匣子还在疯狂地往上升,一个劲地向上升……固执而又痴迷地向上升。

——空间上升,更是登塔过程中思想的上升。

(4) 在塔顶上,超越、升华。

第15-18段:我曾以为那历经一百多年风雨的朽铁会呻吟,会晃悠颤栗……(15段)此时它却纹丝不动(坚韧) (15段)。我原以为你是拒人之外,高傲无情的——我却发现你是一个不露声色的老父(宽厚) (16段)。于是,我认识到,我过去“对它存有那么无知的偏见和戒心”,感悟到,“你没有接近过它,你便没有权利轻视”(17段)。

——可见作者在登塔中境界发生了超越,精神得到升华。这与第4段相照应。

【总结】我们齐读第4段:我是要登塔的。上去寻觅它的眼睛、窥视它的灵魂。它太高了,世人的眼,难以与它平行。我是要上去的,默默企望一次没有国界的超越,一次没有阶梯的升华。——作者经过沉思,终于寻觅到铁塔坚韧宽厚的眼神,窥视到铁塔高大而孤独的灵魂。“你没有接近过它,你便没有权利轻视”(第18段),这是铁塔对作者情感和心理的征服,给作者的启示;也是作者登塔的收获,是作者的超越和升华,体现了作者一种强烈的生命情怀和人生感悟。

特立独行的先锋人物启示,应作者对埃菲尔铁塔认识的变化又我们,对待生活中那些

宽容,尊重,关怀,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

到更好的发挥。当正如张抗抗所说:“你没有接近过它。你便没有权利轻视”!

人生的思索:在人的一生中,当你因独树一帜而孤独寂寞时,你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耐得住生命的寂寞。人生是怀有梦想的,一旦,人到达过那样的高处;对地面便有了淡漠,人有过那样的恐惧,对安全便有了蔑视;人走近过那蓝色的梦想,又不得不回到原处。便尝到探险的悲哀。

本文在表现作者感悟的时候有什么特点?甚至错敏锐的感觉感受的丰富性,【明确】是本文的显著特色。作者充分调动了自己

觉和幻觉所见、所感和所思。如“,全方位、多角度地表现了自己登临埃菲尔铁塔的奇怪的是我竟然感觉不到电梯的上升。我只是觉得从我登上铁塔的那一刻起,巴黎便开始庄严地降落。它疯狂地钻入地底。”(第⑥段)在这里,作者通过错觉表现登临铁塔的独特感受,就很有特色。文中类似这样的描写还很多。

比喻本文中起什么作用?

比喻具体而形象地展示了自己登临铁塔的感受,例方法,【明确】文章巧妙地使用了如:“蓝天在黑色的云缝里闪烁——那黑色的原始森林一般的钢架,从我的头顶两边炸裂开去。是用那透明的铁盒子撞开的吗?就像汽车的窗玻璃掠开路旁的树枝。”(第⑦段) “像是要冲破什么,又像是要挣脱什么,咯咯地向上,像是咬着牙根的声音,像是绷紧骨骼的声音……”(第⑧段)文章选用熟悉的事物比喻作者陌生而新奇的感受,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作者乘坐电梯登上铁塔的特殊

感受。“我却发现你是一个不露声色的老父” (第16段),以“父亲”喻“铁塔”,奇特的比喻格外引人注目,既表现了铁塔平易近人的博大胸襟,也表无限

赞美和由衷敬仰之情。现了作者对铁塔的为什么说铁塔是孤独的?

【明确】文章既表现了埃菲尔铁塔的雄伟壮观,也眼光独具地感受并抒写了它的孤独:“它雄奇,却也孤独。它没有对话者。只有风,只有云,只有飞鸟,是它寂寞的伴侣。无拟人化的)作者运用了第19段数双温热的手抚摸它冰凉的铁杆,它的内心却依然孤独。”

(作者“沉思”的独特之处和深刻之手法,形象地表

现了铁塔孤独而寂寞的心理世界。这是处。从文中可以知道,一百多年前,埃菲尔铁塔“在一片嘘声里”诞生,它曾被视为“标新立异的怪物”而受到“强烈的排斥和憎恶”,今天,尽管它已经成为巴黎的象征,但依然有众多的人,如登塔前的作者那样的人,对它存有“无知的偏见和戒心”。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它的确是孤独的。

从全篇看,本文的表现方式有什么特点?

欲扬先抑心理变化的过程。这【明确】本文采用了的手法,形象而细腻地表现了自己种心理和情感变化的过程其实是作者被铁塔魅力所征服的过程,也是作者对铁塔重新认识、

独特魅力强烈震撼力。和理解和接受的过程,从而含蓄而有力地表现了埃菲尔铁塔的

品味语言

丰富、优美、酣畅淋漓,极具个性。张抗抗散文的语言排比句的大量使用。本文大量使用了排比句法,常常采用三个以上的词组来表首先,

现作者的独特感受,使文章语言很有气势。如第二段写道:“你才会确实地明白它的高度,明白它的气势,明白它的骄傲。”作者精选的三个词语分别从三个维度展开,高度是真实可见的,气势是主体感受的,骄傲则是作者的独特体验,这样的语言结构极大地拓展了读者的审美接受空间。“你是一记雷声,一道阳光,一束电波,一条飞船,轻轻飏飏却又闪电般地穿过大气层,突破大气层,抛开大气层。”(第⑥段2句)作者的感觉神经异常敏锐,感受心理也丰富细腻,分别用“雷声”“阳光”“电波”“飞船”等形象从无形的声、光、波与有形的飞船等方面,多维度地表现了铁塔的磅礴气势和惊人魅力,把读者的思绪带进了五彩缤纷的想象空间。“而四处空荡荡,一片汪洋,一个无可攀挂、无可扶靠、无可呼救的绝境。”(第⑥段5句)这种带着比喻意味的诗性想象和心理感受是极为独特的,又是真实可信的。“人到达过那样的高处,对地面便有了淡漠;人有过那样的恐惧,对安全便有了蔑视;人走近过那蓝色的梦想,又不得不回到原处,便尝到探险的悲哀。”(第18段2句)排比句式的使用

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又表现了丰富

的心理感受。

超越常规的语言组合语言的“陌生化”可以。文学艺术常常追求语言的陌生化,其次,极大地

刺激读者的阅读兴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有“移情”之说,把主观的情思融入客观的物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即有

此意。本文的作者也多处使用了“移情”技巧。“那么轻易而又无情地甩下

“移情”“拟人”和2句)作者通过了世俗的浮尘,傲慢地兀立云端,俯视全城。”(第③段手法,赋予铁塔以人的感情和心理(“无情”“傲慢”等),既表现了铁塔的高峻入云的气势,也暗示作者对铁塔“超凡脱俗”的内在精神的赞美。“它疯狂地钻入地底。”(第⑥段10句) “蓝天忽然近了,又忽然远了,远得更加冷酷。”(第⑦段5句) “固执而又痴迷地向上升。”(第⑧段1句末) “从神经中解放出来的风,无忌地挑逗着铁塔,摇撼它、敲打它。”(第14段)

“铁塔是仁慈的,温暖的。”(第17段3句) “它雄奇,却也孤独。”(第19段1句末) “它的内心却依然孤独。”(第19段末句) “疯狂”“冷酷”“固执”“痴迷”“挑逗”“仁慈”“温

既新鲜陌生,又意味绵长。这是本“孤独”等词语都倾注着作者

情感体验的内涵,读来暖”文语言最显著的特色。

语言形象幽默。文章的语言运用非常准确生动如“巴黎城,安然无恙地静卧在再次,绿丛带似的塞纳河两岸” (第⑩段2句),这里“静卧”两字用得生动传神,也非常真实,当作者登上高耸的铁塔顶端,巴黎地面的喧闹、嘈杂都听不见了,“静”成为巴黎的最大特征。另外,文章还多次出现了“透明的铁盒子”“蓝色的梦想”等形象化的用语,以代替电“我有多高铁塔就有多高”还有增强了文章的幽默感和形象性。梯和蓝天等司空见惯的说法,

(第11段1句) “巴黎多大铁塔就有多大” (第13段1句)等说法,不仅充满哲理性,而且不乏幽默风趣的意味。

【小结】

知识收获:虚实相生的散文特点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应用。

感情收获:埃菲尔铁塔这个形象启示我们,当你因为独树一帜而遭受误解、甚至排斥时,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耐得住生命的寂寞,用坚韧和宽厚去对待他人的误解和排斥。正如周国平所说:“一个优秀的灵魂,即使永远孤独,永远无人理解,也仍然能从自身的充实中得到一种满足。”

埃菲尔铁塔沉思 读后感

一直以来,总觉得自己还算比较珍惜时间,可没想到当自己真的面对这大四的门槛儿和一大堆千头万绪的事情时,随之而来的依然是紧张、焦虑和烦恼与无聊。拜读《埃菲尔铁塔沉思》,现在看来只能算是是一次美好的偶然。 记得那天晚上,上完课后,为了打发时间,我一个人来到了图书馆,毫无甄别的在长长的书架上顺手拿了本书,然后坐在旁边的铁制沙发上翻了起来。就这样,上帝在不经意中给了愚顿的我一面参看自己的镜子,使我有机会走进别人的“生活”并以此来认识“自己”。 作为我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张抗抗的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夏》、《白罂粟》,中篇小说《淡淡的晨雾》、《北极光》、《在丘陵和湖畔有一个人》,童话《翔儿和他的氢球》和散文集《橄榄》,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 作为一位作家,她具有良好的艺术感觉和文学素质,在其作品中,不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法描绘着青年一代的追求与痛苦,以敏锐、潇洒的笔触揭示人的心灵底蕴,使作品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和纯净的诗意,比之于其他女作家的作品,她的作品包含着更多的理性思考。她不被感觉和情绪所左右,而是凭借一个智者的清醒意识将作品当作某些思考的载体,使其很多作品以深邃而独到的思索见长。这种深邃而独到的思索在其散文中尤为突出。《埃菲尔铁塔沉思》便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埃菲尔铁塔沉思》写的是作者出访法国,登临埃菲尔铁塔时的感想,作者借助自己的直觉、幻觉和感想等思维元素描述了登临这一世界名塔的感受,歌颂了这一世纪末欧洲工业文明的标志。读张抗抗的这篇文章,不仅要读其恰到好处的文字描写,而且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想象

和体会。因为作者在写埃菲尔铁塔的时候,与其说在写塔,不如说是在写自己面对埃菲尔铁塔时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思索。面对铁塔,作者首先感到的是它的雄伟和高大。和我们多数没有见过铁塔的人一样,作者印象中的埃菲尔铁塔只是一座比电视塔略高些的大铁架,可当作者站在底下看它,却没有想到它竟会如此之高。它从一个平凡的基点拔地而起,不需要铺垫和过渡,那么轻易而又无情地甩下了世俗和浮尘,傲慢地兀立云端、俯视全城。当作者坐电梯升上去时,只是觉得从自己登上铁塔的那一刻起,巴黎便开始庄严地降落。它疯狂地钻入地底,这里作者充分地运用了自己的想象和幻想,表现出埃菲尔铁塔的雄伟、高大。 然而这座雄伟、高大的埃菲尔铁塔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一个时代的标志的,一百年前的它“曾经是作为一个标新立异的怪物,在一片嘘声里,诞生于巴黎城的古迹之中的”。和所有新事物的出现一样,它曾被世人怀疑和拒绝过。今天,“这在工业革命的辉煌中屹立的巨人,似乎雄心勃勃地要同那天边席卷而来的新浪潮作一番耐力的较量。它不会退出,不会退出的”。通过这些描写,作者首先肯定:重大的历史创造是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的。同时,作者由此也生发出对人生的思索:在人的一生中,当你因独树一帜而孤独寂寞时,你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耐得住生命的寂寞。人生是怀有梦想的,一旦,人到达过那样的高处;对地面便有了淡漠,人有过那样的恐惧,对安全便有了蔑视;人走近过那蓝色的梦想,又不得不回到原处。便尝到探险的悲哀。”作者在登临铁塔之顶时,以一种智者的清醒向读者提出了人生的重要问题:你是否怀有梦想,勇于超越自我呢?(作者:西部网陕西师大记者站李华敏) 写的是作者出访法国,登临埃菲尔铁塔时的感想,作者借助自己的直觉、幻觉和感想等思维元素描述了登临这一世界名塔的感受,歌颂了这一世纪末欧洲工业文明的标志。读张抗抗的这篇文章,不仅要读其恰到好处的文字描写,而且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想象和体会。因为作者在写埃菲尔铁塔的时候,与其说在写塔,不如说是在写自己面对埃菲尔铁塔时的感受和对人

免费语文教案019: 埃菲尔铁塔沉思

4.3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文中“虚”与“实”的关系,掌握散文由“实”入“虚”的阅读技巧,并适当应用于写作中去;分析铁塔的特点以及引申含义。 过程与方法:研究讨论——分析归纳;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对照文本分析讨论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由铁塔的特点写人的特点的意蕴;培养善于观察、思考以及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习惯。 导入:西方三大著名建筑之一的埃菲尔铁塔,(另有纽约的帝国大厦、东京的电视塔。)坐落在浪漫之都法国巴黎,大家对它有什么了解吗?现在我们就一同来见识张抗抗笔下埃菲尔铁塔独一无二的审美风采。同学们已经自读了本单元知识短文《现代散文的虚与实》吧,那我们知道,很多散文作品都是“虚实相生”的,我们就以“实”与“虚”为切入点,来学习这篇文章。 本文的文体是什么? 【明确】游记。 一般游记的写作重点是什么? 【明确】所见所闻,游览的经过,游览地的景色。 本文的写作重点是否跟一般游记相同呢,从文章标题看,你觉得作者重点写哪两个字?从散文的“虚”和“实”来说,在这个题目之下,“实”应该些什么?“虚”应该写什么? 【明确】本文显然是因游览埃菲尔铁塔而记的,但文章的题目是“埃菲尔铁塔沉思”,中心词在“沉思”二字上,“沉思”其实就是感受和思考。因此,从散文的“虚”与“实”来看,游览的经过、游览地的景色就是“实”,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感想就是“虚”。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实”指的是可见可感的人、事、景等形象,“虚”指的是这些形象未显现的部分或渗透在这些形象里复杂的、微妙的思想情绪。 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从“实”的方面说,写游览塔写了那几个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分析作者游览埃菲尔铁塔的经过,然后从文中寻找出在此过程中作者的感受和思考。引导学生明确这篇散文是由“实”生“虚”,重点在“虚”。} 【明确】游览经过:登塔前──登塔中──登塔后。 那么,在作者笔下的铁塔是什么样的呢?在文章中圈画出表现铁塔特点的具体语句,并总结各个方面的特点。(抢先说的有优势啊,后说的只能被动地补充人家的遗漏哟) 【明确】(1)高大.脱尘 (脱俗、伟岸) ②段:我总没有想到它竟会如此之高……你才会确实地明白它的高度,明白它的气势,明白它的骄傲。 ③段:它从一个平凡的基点拔地而起……傲慢地兀立云端,俯视全城……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张抗抗。 2、反复诵读课文,学习作者在本文中虚实结合的写法。 3、揣摩本文细腻而生动幽默的语言。 4、体会作者欲扬先抑的介绍埃菲尔铁塔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由所见引发所感,表达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任何一种事物,你没有接近,你便没有权利轻视。 学习重点:学习作者对埃菲尔铁塔虚实的写法,揣摩本文细腻而生动幽默的语言。 学习难点: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 教学准备: 阅读课文,初知大意,并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阅读注释,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埃菲尔铁塔。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利用大屏幕放映一组埃菲尔铁塔的图片,让学生们猜猜这是什么建筑物,具有什么特点,你还有可补充的内容吗?(板书题目作者) 学生补充之后,教师小结: 艾菲尔铁塔从1887年起建,分为三楼,分别在离地面米、米和米处,其中一、二楼设有餐厅,第三楼建有观景台,从塔座到塔顶共有1711级阶梯,共用去钢铁7000吨,12000个金属部件,250万只铆钉,超级壮观,这个为了世界博览会而落成的金属建筑,曾经保持世界最高建筑45年,直到纽约帝国大厦的出现。它由150万个铆钉连接固定,据说它对地面的压强只有一个人坐在椅子上那么大。塔的四个面上,铭刻了72个科学家的名字,都是为了保护铁塔不被摧毁而从事研究的人们。 (二)走近作者 利用大屏幕放映一张作者的照片,并介绍:张抗抗,1950年生于浙江杭州。主要作品集有《夏》《张抗抗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赤彤朱丹》《情爱画廊》,散文集《橄榄》等。 (三)整体感知并探究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读完此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埃菲尔铁塔沉思导学案

《埃菲尔铁塔沉思》导学案 高二语文组主备人:朱老师2012-5-22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字词、体会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积累相关写作素材,丰富写作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材料的学习与积累,提高分析能力,并能将材料恰当的运用到写作当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埃菲尔铁塔形象的内在意义,体会作者借登塔所作的人生思考。 【学法指导】 1、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分析归纳法 2、诵读感知,探究点拨做到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知识链接】 (一)埃菲尔铁塔 埃菲尔铁塔(法语:La Tour Eiffel)是一座于1889年建成位于法国巴黎战神广场上的镂空结构铁塔,高300米,天线高24米,总高324米。得名于设计它的桥梁工程师居斯塔夫?埃菲尔。 埃菲尔铁塔从1887年起建,分为三楼,分别在离地面57.6米、115.7米和276.1米处,其中一、二楼设有餐厅,第三楼建有观景台,从塔座到塔顶共有17 11级阶梯,共用去钢铁7000吨,12000个金属部件,250万只铆钉,超级壮观,这个为了世界博览会而落成的金属建筑, 曾经保持世界最高建筑45年, 直到纽约帝国大厦的出现。它由150万个铆钉连接固定, 据说它对地面的压强只有一

个人坐在椅子上那么大。塔的四个面上, 铭刻了72个科学家的名字, 都是为了保护铁塔不被摧毁而从事研究的人们。 (二)走近作者 张抗抗,1950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69年插队,1977年入黑龙江艺术学校编剧班,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任黑龙江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75年完成反映知青题材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9年以短篇小说《爱的权利》而知名。一直将思考的重心放在当代青年事业与爱情的矛盾冲突上。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内心历程,揭示他们内心的创伤和追求。主要作品集有《夏》《张抗抗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赤彤朱丹》《情爱画廊》,散文集《橄榄》等。 张抗抗散文与众不同之处,最主要在于她的形而上的思辨追求,丰富、新颖、独特和较为深邃的哲理意蕴,显示出她过人的才情和睿智。 【课前积累】 正字音 眺望()冷峻()傲慢()膜拜() 抽搐()轻飏()鞭笞()瞻仰() 逃遁()怦然()颤栗()憎恶() 屹立()矗立()兀立()伫立() 辨字形 zhān()仰tà踩() shàn()养tā()方 zhān()语tà床() 释词语 不可企及: 安然无恙: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

《埃菲尔铁塔的沉思》教案 班级:高二(2)班 教师:王桂苹

[设计思想] 《埃菲尔铁塔沉思》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四单元中的课文,该单元教学重点是“现代散文的虚与实”。张抗抗的这篇散文,由登临铁塔的“所见”(实)触发“沉思”,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虚)。无疑,理解文章“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应该是学习本文的目标和重点;而理解铁塔形象的内在含义则是关键,也是难点。本设计从王安石《登飞来峰》导入,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然后整体认读,理清文章的思路;接着分析研读,探究铁塔的形象,探究作者的情感和心理;最后整合、迁移。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借登塔所作的人生思考。 2理解文章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 2难点:埃菲尔铁塔形象的内在意义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朗读课文,思考:作者笔下的埃菲尔铁塔有怎样的特点? 一、导入定向 由学生演讲《我喜欢的一棵树》导入,明确由物到人——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二、整体认读 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文章分几个部分,各写什么? 1.登塔前对塔的认识(1-5段); 2.登塔过程中的感受(6-9段); 3.登上塔后的沉思(10-20段)。 三、分析研读 探究课文“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在作者看来,铁塔是审美客体,作者是审美主体。在我们读者看来,铁塔、作者,都是审美客体。对这两个客体,我们分别探究。 (一)探究铁塔的形象 1 作者笔下的埃菲尔铁塔有哪些特点?(用形容词概括你认为最重要的特点,并引用文中语句说明。) (1)高大脱尘 第2段:我总没有想到它竟会如此之高……你才会确实地明白它的高度,明白它的气势,明白它的骄傲。第3段:它从一个平凡的基点拔地而起……傲慢地兀立云端,俯视全城……第4段:它太高了,世人的眼,难以与它平行。——高大脱尘。(齐读第2、3段) 第6、7段:我只觉得地面迅疾地脱离我的脚跟,向一个无底的深渊坠落……地壳在下陷,在沉没。——巴黎迅疾下沉,反衬铁塔的高。 第8、9段:它像是永远也升不到头了,永远也不会停下来了。……我曾以为自己像火箭一样被发射出去了呢:我曾以为我离开了地面;我曾以为我离天空很近很近了。——我的上升,衬托铁塔的高。 第10段:只是小轿车变成了玩具,房屋变成了模型,人呢?可惜我没有带望远镜。——反衬铁塔的高。 第11、12、13段:于是我知道铁塔究竟有多高了……于是我知道铁塔究竟有多大了……巴黎多大铁塔就有多大。……铁塔超尘的气质和阔大的胸怀。 (2)孤独寂寞 第19段:当它存在的时候,在巴黎城挤挤撞撞的建筑物中,它雄奇,却也孤独……它的内心却依然孤独。——孤独寂寞的表现。(齐读第19段)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埃菲尔铁塔沉思》教学设计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学设计 教学参考 1024 1812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埃菲尔铁塔沉思》是一篇独特的游记。与常见的游记散文不同,没有把兴奋点放在对游览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而是出人意料地重点表现由登临埃菲尔铁塔而触发的心理感受和主体思考,从而使文章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了笔下埃菲尔铁塔独一无二的审美风采。 学习目标: 了解张抗抗。 反复诵读课文,学习在本文中虚实结合的写法。 揣摩本文细腻而生动幽默的语言。 体会欲扬先抑的介绍埃菲尔铁塔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由所见引发所感,表达独特的人生感悟:任何一种事物,你没有接近,你便没有权利轻视。 学习重点:学习对埃菲尔铁塔虚实的写法,揣摩本文细腻而生动幽默的语言。 学习难点:诵读课文,体会独特的人生感悟。 教学准备: 阅读课文,初知大意,并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阅读注释,查阅资料,了解及埃菲尔铁塔。 教学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利用大屏幕放映一组埃菲尔铁塔的图片,让学生们猜猜这是什么建筑物,具有什么特点,你还有可补充的内容吗?(板书题目) 学生补充之后,教师小结: 艾菲尔铁塔从1887年起建,分为三楼,分别在离地面57.6米、115.7米和276.1米处,其中一、二楼设有餐厅,第三楼建有观景台,从塔座到塔顶共有1711级阶梯,共用去钢铁7000吨,12000个金属部件,250万只铆钉,超级壮观,这个为了世界博览会而落成的金属建筑, 曾经保持世界最高建筑45年, 直到纽约帝国大厦的出现。它由150万个铆钉连接固定, 据说它对地面的压强只有一个人坐在椅子上那么大。塔的四个面上, 铭刻了72个科学家的名字, 都是为了保护铁塔不被摧毁而从事研究的人们。 (二)走近 利用大屏幕放映一张的照片,并介绍:张抗抗,1950年生于浙江杭州。主要作品集有《夏》《张抗抗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赤彤朱丹》《情爱画廊》,散文集《橄榄》等。 (三)整体感知并探究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读完此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四)交流研讨 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理解,表达自己的见解,比比谁的理解能力强。 (五)教师点拨 1、理清思路把握主旨 本文是游记文体。“沉思”是本文的文眼,游览经过: 登塔前——登塔中——登塔后,表达出独特的人生感悟:任何一种事物,你没有接近,你便没有权利轻视;而任何一种新生事物和在萌生之初都会受到保守势力的排斥憎恶。从而表达一种深沉的见解:人类啊,不要被自己的无知与偏见束缚住对外界正确认识的双眼与大脑。 2、研讨写作方法 (1)本文的表现手法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形象而细腻地表现了自己心理变化的过程。这种心理和情感变化的过程其实是被铁塔魅力所征服的过程,也是对铁塔重新认识、理解和接受的过程,从而含蓄而有力地表现了埃菲尔铁塔的独特魅力和强烈震撼力。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学教案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学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埃菲尔铁塔形象的内在意义。 2、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对照文本分析讨论语言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色。 3、深化理解由铁塔的特点写人的特点的意蕴,体会作者借登塔所作的人生思考。 预习任务: 1、读《三尺讲台》P120 拓展延伸《窗前的树》。 2、完成《三尺讲台》P118预习梳理。 3、朗读课文,思考:作者笔下的埃菲尔铁塔有怎样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王安石《登飞来峰》引出“写实藏虚、虚实相生”。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二、自学指导一:探究铁塔的形象,8分钟浏览全文,作者笔下的埃菲尔铁塔有哪些特点? (方法:用形容词概括你认为最重要的特点,并引用文中语句说明。) (1)高大脱尘 (2)孤独寂寞 (3)坚韧宽厚

第2段:我总没有想到它竟会如此之高……你才会确实地明白它的高度,明白它的气势,明白它的骄傲。第3段:它从一个平凡的基点拔地而起……傲慢地兀立云端,俯视全城……第4段:它太高了,世人的眼,难以与它平行。——高大脱尘。(齐读第2、3段) 第6、7段:我只觉得地面迅疾地脱离我的脚跟,向一个无底的深渊坠落……地壳在下陷,在沉没。——巴黎迅疾下沉,反衬铁塔的高。 第8、9段:它像是永远也升不到头了,永远也不会停下来了。……我曾以为自己像火箭一样被发射出去了呢:我曾以为我离开了地面;我曾以为我离天空很近很近了。——我的上升,衬托铁塔的高。 第10段:只是小轿车变成了玩具,房屋变成了模型,人呢?可惜 * 带望远镜。——反衬铁塔的高。 第11、12、13段:于是我知道铁塔究竟有多高了……于是我知道铁塔究竟有多大了……巴黎多大铁塔就有多大。……铁塔超尘的气质和阔大的胸怀。 第19段:当它存在的时候,在巴黎城挤挤撞撞的建筑物中,它雄奇,却也孤独……它的内心却依然孤独。——孤独寂寞的表现。(齐读第19段) 第15段:一百年前它却曾经是一个标新立异的怪物,在一片嘘声里,诞生于巴黎城的古迹之中。第20段:当年曾经被保守的巴黎强烈排斥和憎恶。(据说当年艾菲尔铁塔建造时,莫泊桑、大仲马等

文学类文本张抗抗《埃菲尔铁塔沉思》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埃菲尔铁塔沉思 张抗抗 在印象的底版中,它只是一座比电视剧塔略高些的大铁架;而在视线所及的图像中,它又淹没在巴黎挤挤撞撞的建筑物中间,只露给你一个纤瘦的顶部。即使是在它对面的人类博物馆广场的喷泉边上眺望它,它也似乎只是一个小摆设,甚至,有那么一点被压抑的冷峻。 我没有想到它竟会如此之高——当你来到它的面前,站在它的脚下的时候;当你尚未抬头,仅仅感觉到它笼罩的阴影的时候;当你完全抬起头,却望不到它的全部,而要向后仰着身子,扶住你的帽子或眼镜儿,眯着眼寻找天空的时候,你才会确实地明白它的高度,明白它的气势,明白它的骄傲。 这是一个广场,一块空地。它从一个平凡的基点拔地而起,不需要铺垫和过渡,那么轻易而又无情地甩下了世谷和浮尘,傲慢地兀立云端,俯视全城…… 我是要登塔的。__上去寻觅它的眼睛、窥视它的灵魂。它太高了,世人的眼,难以与它平行。我是要上去的,默默企盼一次没有国界的超越,一次没有阶梯的升华。我凝视它,仰望它,唯独没有膜拜它。我相信它不是不可企及的。 我听到耳边的风呼呼响,紧张地抽搐着的风,拍打你,推动你,如巨鸟扑翼,直贯长空。我睁开眼,密封的电梯舱内,四周是人。风被隔绝在远远的脚下与天上,风在这里变成了速度,变成了晕眩——我只觉得地面迅疾地脱离我的脚跟,向一个无底的深渊坠落。笔直地、赤裸裸地坠落下去,如悬崖上坠落的石块,无遮无挡、无法无天地要去撞击地层深处。地壳在下陷,在沉没。而四处空荡荡,一片汪洋,一个无可攀挂、无可扶靠、无可呼救的绝境。我有些惧怕,又有些怜悯自己。我为瞻仰它的伟大与雄奇,才执意汇入登塔的人群,奇怪的是我竟然感觉不到电梯的上升。我只是觉得我从登上铁塔的那一刻起,巴黎便开始庄严地降落。巴黎依然在飞速下沉。我无可逃遁。蓝天在黑色的云缝里闪烁——那些黑色的原始森林一般的钢架,从我的头顶两边炸裂开去。是用那透明的铁盒子撞开的吗?就像汽车的窗玻璃掠开路旁的树枝。蓝天忽然近了,又忽然远了,远得更加冷酷。永远被那一双双黑色的手臂阻拦着。时而又是无数根钢缆铁索,缠绕你,勒紧你,使你永远无法到达那个超然于一切之上的境界。 无意间,我抬头仰视,怦然心跳——我忽然发现了自己是在上升,那钢缆挣断了,那黑手垂落了,那云朵变得浓亮了,可是,透明的铁盒子还在疯狂地往上升,一个劲地向上升,像是要冲破什么,又像是要挣脱什么,咯咯地向上,像是咬着牙根的声音,像是绷紧骨骼的声音,固执而又痴迷地向上升。它像是永远也升不到头了,永远也不会停下来了。因为它无论升得多高,仍然无法接近它——那个蓝色的梦想。 于是我知道铁塔究竟有多高了——我有多高,铁塔就有多高,这是一座有弹性的铁塔呀。于是我知道铁塔究竟有多大了——“那是巴黎圣母院!”“那是蓬皮杜艺术中心!”“那是蒙马特教堂!”“那是小纽约!”巴黎有多大,铁塔就有多大。 从神经中解放出来的风,无忌地挑逗着铁塔,摇撼它、敲打它。 我曾以为那历经一百多年风雨的锈铁会呻吟,会晃悠战栗……据说它的最大摆度是十八厘米,此时它却纹丝不动,不必担心它会断裂倒塌。这在工业革命的辉煌中屹立的巨人,似乎雄心勃勃地要同那天边席卷而来的新浪潮作一番耐力的较量。它不会退出,不会退出的。虽然它已是上一个时代的标记,一百年前它却曾经是作为一个标新立异的怪物,在一片嘘声里,诞生于巴黎城的古迹之中的。 塔顶平台上游人如云,这威严古板的铁塔,我原以为你是拒人之外,高傲无情的——现在却发现你是一个不露声色的老父,将那各种肤色、各种头发的孩子都拥在你的怀里,一任他们

埃菲尔铁塔沉思导学案[1]

《埃菲尔铁塔沉思》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字词、体会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积累相关写作素材,丰富写作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材料的学习与积累,提高分析能力,并能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埃菲尔铁塔形象的内在意义,体会作者借登塔所作的人生思考。 【重点难点】体会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理解埃菲尔铁塔形象的内在意义,体会作者借登塔所作的人生思考。 【学法指导】 1、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分析归纳法 2、诵读感知,探究点拨做到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知识链接】 (一)埃菲尔铁塔 埃菲尔铁塔(法语:La Tour Eiffel)是一座于1889年建成位于法国巴黎战神广场上的镂空结构铁塔,高300米,天线高24米,总高324米。得名于设计它的桥梁工程师居斯塔夫?埃菲尔。 埃菲尔铁塔从1887年起建,分为三楼,分别在离地面57.6米、115.7米和276.1米处,其中一、二楼设有餐厅,第三楼建有观景台,从塔座到塔顶共有1711级阶梯,共用去钢铁7000吨,12000个金属部件,250万只铆钉,超级壮观,这个为了世界博览会而落成的金属建筑, 曾经保持世界最高建筑45年, 直到纽约帝国大厦的出现。它由150 万个铆钉连接固定, 据说它对地面的压强只有一个人坐在椅子上那么大。塔的四个面上, 铭刻了72个科学家的名字, 都是为了保护铁塔不被摧毁而从事研究的人们。 (二)走近作者 张抗抗,1950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69年插队,1977年入黑龙江艺术学校编剧班,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任黑龙江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75年完成反映知青题材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9年以短篇小说《爱的权利》而知名。一直将思考的重心放在当代青年事业与爱情的矛盾冲突上。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内心历程,揭示他们内心的创伤和追求。主要作品集有《夏》《张抗抗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赤彤朱丹》《情爱画廊》,散文集《橄榄》等。张抗抗散文与众不同之处,最主要在于她的形而上的思辨追求,丰富、新颖、独特和较为深邃的哲理意蕴,显示出她过人的才情和睿智。 【课前积累】 正字音 眺望()冷峻()傲慢()膜拜()抽搐()轻飏()鞭笞()瞻仰()逃遁()怦然()颤栗()憎恶()屹立()矗立()兀立()伫立() 释词语 不可企及: 安然无恙: 雄心勃勃: 标新立异: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同学们至今书读了不少,但是路行得不多。其实行路的方式有很多种,闲暇时,背上旅行包,约上几个朋友,流连于名山大川,这是在现实中行走。我们还可以选择另一种行走的方式,跟随作者一起,让心灵去旅行。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当代著名作家张抗抗一起,到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去看看,会有什么意外的收获呢?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文章分几个部分,各写什么?

2012人教版选修《埃菲尔铁塔沉思》word教案

埃菲尔铁塔沉思 张抗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文中“虚”与“实”的关系,掌握散文由“实”入“虚”的阅读技巧,并适当应用于写作中去;分析铁塔的特点以及引申含义。 过程与方法:研究讨论——分析归纳;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对照文本分析讨论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由铁塔的特点写人的特点的意蕴;培养善于观察、思考以及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习惯。 导入:西方三大著名建筑之一的埃菲尔铁塔,(另有纽约的帝国大厦、东京的电视塔。)坐落在浪漫之都法国巴黎,大家对它有什么了解吗?现在我们就一同来见识张抗抗笔下埃菲尔铁塔独一无二的审美风采。同学们已经自读了本单元知识短文《现代散文的虚与实》吧,那我们知道,很多散文作品都是“虚实相生”的,我们就以“实”与“虚”为切入点,来学习这篇文章。 本文的文体是什么? 【明确】游记。 一般游记的写作重点是什么? 【明确】所见所闻,游览的经过,游览地的景色。 本文的写作重点是否跟一般游记相同呢,从文章标题看,你觉得作者重点写哪两个字?从散文的“虚”和“实”来说,在这个题目之下,“实”应该些什么?“虚”应该写什么? 【明确】本文显然是因游览埃菲尔铁塔而记的,但文章的题目是“埃菲尔铁塔沉思”, “虚”与“实” 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从“实”的方面说,写游览塔写了那几个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分析作者游览埃菲尔铁塔的经过,然后从文中寻找出在此过程中作者的感受和思考。引导学生明确这篇散文是由“实”生“虚”,重点在“虚”。} 那么,在作者笔下的铁塔是什么样的呢?在文章中圈画出表现铁塔特点的具体语句,并总结各个方面的特点。(抢先说的有优势啊,后说的只能被动地补充人家的遗漏哟) ②段:我总没有想到它竟会如此之高……你才会确实地明白它的高度,明白它的气势,明白它的骄傲。 ③段:它从一个平凡的基点拔地而起……傲慢地兀立云端,俯视全城…… ④段:它太高了,世人的眼,难以与它平行。{正面写} ⑥段第4句:我只觉得地面迅疾地脱离我的脚跟,向一个无底的深渊坠落……⑥段第6句:地壳在下陷,在沉没。 ⑦段首句:巴黎依然在飞速下沉。{以巴黎下沉反衬铁塔的高} ⑧段第句:它像是永远也升不到头了,永远也不会停下来了。…… ⑨段:我曾以为自己像火箭一样被发射出去了呢;我曾以为我离开了地面;我曾以为我离天空很近很近了。{以我的上升,衬托铁塔的高。}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 学习了前面两篇散文,学生应该对散文的“实”与“虚”有了比较具体的感受和了解。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建议先让学生自读短文《现代散文的虚与实》,明确很多散文作品都是“虚实相生”的,然后以“实”与“虚”为切入点,来学习这篇文章。 教学要点: 一、本文的文体是什么?(游记) 二、一般游记的写作重点是什么?(所见所闻,游览的经过,游览地的景色) 三、本文显然是因游览埃菲尔铁塔而记的,但文章的题目是《埃菲尔铁塔沉思》,中心词在“沉思”二字上,“沉思”其实就是感受和思考。因此,从散文的“虚”与“实”来看,游览的经过、游览地的景色就是“实”,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感想就是“虚”。让学生分析作者游览埃菲尔铁塔的经过,然后从文中寻找出在此过程中作者的感受和思考。 游览经过:登塔前──登塔中──登塔后。感受和思考:见“整体感知”。 通过以上的过程,引导学生明确这篇散文是由“实”生“虚”,重点在“虚”。 四、所思所想所感是“虚”的,怎样才能准确而生动地让读者感受并理解这些“虚”的东西呢?让学生阅读六、七、八三段,

讨论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写自己的感受和思绪的。 第六段写作者自己登塔时在透明电梯中疾速上升的感受,在此过程中,作者感受到的是“人竟是如此孤立无援,如此微不足道”,这种带着些恐惧的内心感受,是作者借一种错觉(整个巴黎在坠落,地壳在下陷沉没)来表现的,她还运用比喻(如悬崖上跌落的石块,无遮无挡,无法无天地要去撞击地层深处),使内心抽象的意绪通过有形的景物显现出来了,把抽象的思想情绪形象化,其实就是以“实”来写“虚”。 第七、八两段同样是巧妙地运用比喻,以读者熟悉的事物比喻陌生而新奇的感受,生动而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坐电梯登上铁塔的特殊感受。参见“问题探究”之二。 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演示教学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

《埃菲尔铁塔的沉思》教案 班级:高二(2)班 教师:王桂苹

[设计思想] 《埃菲尔铁塔沉思》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四单元中的课文,该单元教学重点是“现代散文的虚与实”。张抗抗的这篇散文,由登临铁塔的“所见”(实)触发“沉思”,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虚)。无疑,理解文章“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应该是学习本文的目标和重点;而理解铁塔形象的内在含义则是关键,也是难点。本设计从王安石《登飞来峰》导入,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然后整体认读,理清文章的思路;接着分析研读,探究铁塔的形象,探究作者的情感和心理;最后整合、迁移。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借登塔所作的人生思考。 2理解文章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 2难点:埃菲尔铁塔形象的内在意义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朗读课文,思考:作者笔下的埃菲尔铁塔有怎样的特点? 一、导入定向 由学生演讲《我喜欢的一棵树》导入,明确由物到人——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二、整体认读 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文章分几个部分,各写什么? 1.登塔前对塔的认识(1-5段); 2.登塔过程中的感受(6-9段); 3.登上塔后的沉思(10-20段)。 三、分析研读 探究课文“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在作者看来,铁塔是审美客体,作者是审美主体。在我们读者看来,铁塔、作者,都是审美客体。对这两个客体,我们分别探究。 (一)探究铁塔的形象 1 作者笔下的埃菲尔铁塔有哪些特点?(用形容词概括你认为最重要的特点,并引用文中语句说明。) (1)高大脱尘 第2段:我总没有想到它竟会如此之高……你才会确实地明白它的高度,明白它的气势,明白它的骄傲。第3段:它从一个平凡的基点拔地而起……傲慢地兀立云端,俯视全城……第4段:它太高了,世人的眼,难以与它平行。——高大脱尘。(齐读第2、3段) 第6、7段:我只觉得地面迅疾地脱离我的脚跟,向一个无底的深渊坠落……地壳在下陷,在沉没。——巴黎迅疾下沉,反衬铁塔的高。 第8、9段:它像是永远也升不到头了,永远也不会停下来了。……我曾以为自己像火箭一样被发射出去了呢:我曾以为我离开了地面;我曾以为我离天空很近很近了。——我的上升,衬托铁塔的高。 第10段:只是小轿车变成了玩具,房屋变成了模型,人呢?可惜我没有带望远镜。——反衬铁塔的高。 第11、12、13段:于是我知道铁塔究竟有多高了……于是我知道铁塔究竟有多大了……巴黎多大铁塔就有多大。……铁塔超尘的气质和阔大的胸怀。 (2)孤独寂寞

埃菲尔铁塔沉思 精品教案

埃菲尔铁塔沉思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借登塔所作的人生思考。 2.理解文章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 2.难点:埃菲尔铁塔形象的内在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定向 由王安石《登飞来峰》引出“写实藏虚、虚实相生”。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后两句的 字面意思是什么?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我站得最高——在飞来峰千寻塔顶上。言外之意是什么?有着远大的抱负,坚定的信念,深厚的学养,所以不惧怕人生道路上的艰 难险阻。 这种写法,叫做“写实藏虚、虚实相生”。字面意义为“实”,言外之意为“虚”。 “虚实相生”中的“虚实”还有多种情况:现实为“实”,想象为“虚”;外形为“实”, 内蕴为“虚”;写景为“实”,抒情为“虚”……“写实藏虚、虚实相生”,可以形成绝妙 的意境,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埃菲尔铁塔沉思》也具有“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学习中要注意探究。 二、整体认读 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文章分几个部分,各写什么? 1.登塔前对塔的认识(1-5段) 2.登塔过程中的感受(6-9段) 1 / 5

3.登上塔后的沉思(10-20段) 三、分析研读 探究课文“写实藏虚、虚实相生”的特点。 在作者看来,铁塔是审美客体,作者是审美主体。在我们读者看来,铁塔、作者,都是 审美客体。对这两个客体,我们分别探究。 (一)探究铁塔的形象 1.作者笔下的埃菲尔铁塔有哪些特点?(用形容词概括你认为最重要的特点,并引用文 中语句说明。) (1)高大脱尘 第2段:我总没有想到它竟会如此之高……你才会确实地明白它的高度,明白它的气势,明白它的骄傲。第3段:它从一个平凡的基点拔地而起……傲慢地兀立云端,俯视全城…… 第4段:它太高了,世人的眼,难以与它平行。——高大脱尘。(齐读第2、3段) 第6、7段:我只觉得地面迅疾地脱离我的脚跟,向一个无底的深渊坠落……地壳在下陷,在沉没。——巴黎迅疾下沉,反衬铁塔的高。 第8、9段:它像是永远也升不到头了,永远也不会停下来了。……我曾以为自己像火箭 一样被发射出去了呢:我曾以为我离开了地面;我曾以为我离天空很近很近了。——我的上升,衬托铁塔的高。 第10段:只是小轿车变成了玩具,房屋变成了模型,人呢?可惜我没有带望远镜。——反衬铁塔的高。 第11、12、13段:于是我知道铁塔究竟有多高了……于是我知道铁塔究竟有多大了…… 巴黎多大铁塔就有多大。……铁塔超尘的气质和阔大的胸怀。 (2)孤独寂寞 第19段:当它存在的时候,在巴黎城挤挤撞撞的建筑物中,它雄奇,却也孤独……它的 内心却依然孤独。——孤独寂寞的表现。(齐读第19段) 第15段:一百年前它却曾经是一个标新立异的怪物,在一片嘘声里,诞生于巴黎城的古 迹之中。第20段:当年曾经被保守的巴黎强烈排斥和憎恶。(据说当年艾菲尔铁塔建造时, 莫泊桑、大仲马等一批作家领着市民签名反对,说这个高高的铁家伙是在给巴黎毁容。)——孤独寂寞的原因:世人的误解和排斥。 第1段:在印象的底版中。它只是比一座电视塔略高些的大铁架……,它也似乎只是一 个小摆设,甚至,有那么一点被压抑的冷峻。第15段:我曾以为那历经一百多年风雨的朽铁 2 / 5

张抗抗《埃菲尔铁塔沉思》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埃菲尔铁塔沉思 张抗抗 在印象的底版中,它只是一座比电视剧塔略高些的大铁架;而在视线所及的图像中,它又淹没在巴黎挤挤撞撞的建筑物中间,只露给你一个纤瘦的顶部。即使是在它对面的人类博物馆广场的喷泉边上眺望它,它也似乎只是一个小摆设,甚至,有那么一点被压抑的冷峻。 我没有想到它竟会如此之高——当你来到它的面前,站在它的脚下的时候;当你尚未抬头,仅仅感觉到它笼罩的阴影的时候;当你完全抬起头,却望不到它的全部,而要向后仰着身子,扶住你的帽子或眼镜儿,眯着眼寻找天空的时候,你才会确实地明白它的高度,明白它的气势,明白它的骄傲。 这是一个广场,一块空地。它从一个平凡的基点拔地而起,不需要铺垫和过渡,那么轻易而又无情地甩下了世谷和浮尘,傲慢地兀立云端,俯视全城…… 我是要登塔的。__上去寻觅它的眼睛、窥视它的灵魂。它太高了,世人的眼,难以与它平行。我是要上去的,默默企盼一次没有国界的超越,一次没有阶梯的升华。我凝视它,仰望它,唯独没有膜拜它。我相信它不是不可企及的。 我听到耳边的风呼呼响,紧张地抽搐着的风,拍打你,推动你,如巨鸟扑翼,直贯长空。我睁开眼,密封的电梯舱内,四周是人。风被隔绝在远远的脚下与天上,风在这里变成了速度,变成了晕眩——我只觉得地面迅疾地脱离我的脚跟,向一个无底的深渊坠落。笔直地、赤裸裸地坠落下去,如悬崖上坠落的石块,无遮无挡、无法无天地要去撞击地层深处。地壳在下陷,在沉没。而四处空荡荡,一片汪洋,一个无可攀挂、无可扶靠、无可呼救的绝境。我有些惧怕,又有些怜悯自己。我为瞻仰它的伟大与雄奇,才执意汇入登塔的人群,奇怪的是我竟然感觉不到电梯的上升。我只是觉得我从登上铁塔的那一刻起,巴黎便开始庄严地降落。 巴黎依然在飞速下沉。我无可逃遁。蓝天在黑色的云缝里闪烁——那些黑色的原始森林一般的钢架,从我的头顶两边炸裂开去。是用那透明的铁盒子撞开的吗?就像汽车的窗玻璃掠开路旁的树枝。蓝天忽然近了,又忽然远了,远得更加冷酷。永远被那一双双黑色的手臂阻拦着。时而又是无数根钢缆铁索,缠绕你,勒紧你,使你永远无法到达那个超然于一切之上的境界。 无意间,我抬头仰视,怦然心跳——我忽然发现了自己是在上升,那钢缆挣断了,那黑手垂落了,那云朵变得浓亮了,可是,透明的铁盒子还在疯狂地往上升,一个劲地向上升,像是要冲破什么,又像是要挣脱什么,咯咯地向上,像是咬着牙根的声音,像是绷紧骨骼的声音,固执而又痴迷地向上升。它像是永远也升不到头了,永远也不会停下来了。因为它无论升得多高,仍然无法接近它——那个蓝色的梦想。 于是我知道铁塔究竟有多高了——我有多高,铁塔就有多高,这是一座有弹性的铁塔呀。于是我知道铁塔究竟有多大了——“那是巴黎圣母院!”“那是蓬皮杜艺术中心!”“那是蒙马特教堂!”“那是小纽约!”巴黎有多大,铁塔就有多大。 从神经中解放出来的风,无忌地挑逗着铁塔,摇撼它、敲打它。 我曾以为那历经一百多年风雨的锈铁会呻吟,会晃悠战栗……据说它的最大摆度是十八厘米,此时它却纹丝不动,不必担心它会断裂倒塌。这在工业革命的辉煌中屹立的巨人,似乎雄心勃勃地要同那天边席卷而来的新浪潮作一番耐力的较量。它不会退出,不会退出的。虽然它已是上一个时代的标记,一百年前它却曾经是作为一个标新立异的怪物,在一片嘘声里,诞生于巴黎城的古迹之中的。 塔顶平台上游人如云,这威严古板的铁塔,我原以为你是拒人之外,高傲无情的——现在却发现你是一个不露声色的老父,将那各种肤色、各种头发的孩子都拥在你的怀里,一任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检测第四单元之二略读云霓埃菲尔铁塔沉思

之二略读云霓埃菲尔铁塔沉思 成功了又如何?失败了又如何?一时的成功很快就会被淹没,如果不甘心就此而已就要不断努力;一时的失败不是一生的罪恶,如果不甘心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就要站起来再次努力。当你体会过成功,经历过失败,就会明白人生就像坐过山车,可以快速地冲向最高点,也可以快速地到达最低点。 当你走过繁华和苍凉,所谓的成功和失败都只是人生中的一次经历。试着淡然地看待得与失,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就不会被成功冲昏头脑,也不会被失败轻易击垮。 美字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美文 丰子恺先生的人品与画品 弘一法师,他是丰子恺的先生。在许多方面,子恺得益于这位老师的都很大。他的音乐图画文学书法的趣味,他的品格风采,都颇近于弘一。在我初认识他时,他就已随弘一信持佛法。 不过他始终没有出家,他不忍离开他的家庭。他通常吃素,不过做客时怕给人家麻烦,也随人吃肉边菜。他的言动举止都自然圆融,毫无拘束勉强。我认为他是一个真正了解佛家精神的人。他的性情向来深挚,待人无论尊卑大小,一律蔼然可亲,也偶露侠义风味。 要了解他的画品,必先了解他的人品。一个人须先是一个艺术家,才能创造真正的艺术。丰子恺从顶至踵是一个艺术家,他的胸襟,他的言动笑貌,全都是艺术的。他的作品有一点与时下一般画家不同的,就在它有至性深情的流露。我二十年前看见过他的一些画稿——例如《指冷玉笙寒》《月上柳梢头》《花生米不满足》《病车》之类,到如今脑里还有很清晰的印象,而我素来是一个健忘的人。他的画里有诗意,有谐趣,有悲天悯人的意味;它有时使你悠然物外,有时候使你置身市尘,也有时使你啼笑皆非,肃然起敬。他的人物装饰都是现代的,没有模拟古画仅得其形似的呆板气;可是他的境界与粗劣的现实始终维持着适当的距离。他的画极家常,造境着笔都不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他的画就像他的人。 丰子恺的漫画是天生的吗?当然不是,他主要是受日本著名漫画家竹久梦二,以及与他

埃菲尔铁塔沉思

《埃菲尔铁塔沉思》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文中“虚”与“实”的关系,掌握由“实”入“虚” 的阅读散文的技巧,并适当应用于写作中去。 2、过程与方法目标: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对照文本分析讨论语言特色, 深化理解由铁塔的特点写人的特点的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善于观察、思考以及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虚”与“实”的关系。 2、分析铁塔的特点以及引申含义。 3、培养善于观察、思考以及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习惯。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与点播法相结合、品读法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阅读课文以及P106《现代散文的虚与实》,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自己作答。 例如: 1、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虚“实”相生的特点的。 2.你认为铁塔有怎样的形象,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心理。 课前在PPT上展示埃菲尔铁塔的图片。 一、导语:“同学们一定知道这是什么建筑吧,(埃菲尔铁塔)恩,这就是坐落于浪漫之都法国巴黎的被誉为西方三大著名建筑之一的埃菲尔铁塔,(纽约的帝国大厦、东京的电视塔。)大家有没有去过的啊?那对它有什么了解吗?”(停顿) 那我们来看一个短片,具体的了解一下埃菲尔铁塔的相关事宜。大屏幕播放关于埃菲尔铁塔视频看过视频我们可以整理出这些资料吧(PPT)相信同学们在看到埃菲尔铁塔介绍之后心中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那现在我们就一同来欣赏张抗抗是怎样用文字对铁塔进行描述的。” 二、问题模块:(预设) 大家都预习了这篇文章,谁能告诉我,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啊。举手回答。(1min)好,你说讲了作者登埃菲尔铁塔之后的所思所想。那么你一定都、预习了106页的关于散文虚与实的相关知识了,那你认为本文“实”指的是什么,“虚”指的是什么呢?(1min) 预设:板书 实虚 作者 (全文)埃菲尔铁塔 登铁塔作者感情和心理的变化 (回答不全面,先画问号,陆续点出,最后总结) 有没有不同意见啊?“同学们都是这么想的啊,那好,我们就先对照原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刻画“实”也就是“铁塔”的。在她的笔下铁塔有什么特点(形象)。” 在文章中圈画出表现铁塔特点的具体语句,各组派代表说出原句并总结特点。(抢先说的有优势10min - (1)高大.脱尘(脱俗、伟岸) 2:我总没有想到它竟会如此之高……你才会确实地明白它的高度,明白它的气势,明白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