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学知识点梳理

现代管理学知识点梳理
现代管理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导论

1.1管理与管理者

1.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处于不断发展中的概念。

?管理过程学派:又叫管理职能学派、经营管理学派。当代管理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主

要致力于研究和说明“管理人员做些什么和如何做好这些工作”,侧重说明管理工作实务。管理过程学派强调,管理这一个过程,实质是在有组织的集体中让别人和自己一起去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过程。大部分教材沿袭了管理职能模式,即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项职能。

?管理的基本功能:确定目标、进行组织、激励和沟通、进行衡量以及培养人才。

?管理的定义: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手段),协调以人为中心的组织人力

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管理对象),以高效率和高效能的方式(管理方式)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目的)。

1)管理的目的是有效实现目标,所有的管理行为,都是为实现目标服务。

2)实现管理目标的手段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大职能。

3)管理必须以高效率和高效能的方式实现组织目标。

4)有效的管理能够提高各种资源的配置效率。

5)管理的对象是以人为中心的组织的各类资源。

2.组织的概念

?作为名词,组织可以说是管理活动实施的场所。作为动词,组织是指组织工作或活动。

?组织有如下特征:

1)每一个组织有一个明确的目的;

2)每一个组织都由人组成;

3)每一个组织都发育出一种系统性的结构,以维持组织的存在和运行,规范和限制成员的

行为。

?组织是以目标为导向,经过精心构建的社会团体。

3.管理者

?管理者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一线)管理者。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在各项

管理职能上花费的时间不尽相同。(图1-2,1-3,p10)

?管理技能:

1)概念技能(决策技能):把握全局的能力;理解事物的相互关联性,从而识别关键因素

的能力;权衡方案优劣及其内在风险的能力。

2)人际技能:沟通、激励、协调组织和个人的能力。

3)技术技能: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能力。管理者所处的层次越低,技术技能要求越高,

反之亦然。

4.管理者的角色

?管理者的角色分为:

1)人际角色(协调沟通):名义领袖、领导者、联络员

2)信息角色(获取和传递信息):监控者、传播者、发言人。

3)决策角色(规划和分配资源)。企业家、危机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管理者面临的挑战:

1)全球化趋势下如何有效管理全球化供应链;

2)如何建立高度的竞争优势;

3)如何在高绩效的同时,维护伦理标准,如何自我约束自我规范。

4)如何管理多样性的组织。

5)如何研发、采用新技术改造优化业务流程。

1.2管理学与现代管理学

?现代管理学始终围绕着“人-组织-技术”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来进行构建的。对于这三

个要素排列的顺序呢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认识不同,形成了“现代管理学理论丛林”的各个理论流派。

?现代管理学建立在两种支配性论断的基础上:一是泰罗主义或新泰罗主义的科学主义范

式基础之上,二是建立在人际关系学派的人本主义范式基础之上。

?从广义上讲,现代管理学包括了组织机构的管理职能和企业组织的营运职能。从狭义上

讲,现代管理学主要探讨组织机构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组织结构的设计、员工的行为和激励问题等。

?管理过程(职能)学派的影响性:

1)许多学者和管理人员都认为,把知识实用而又有条理的组织起来,有利于对管理进行分

析。因此,在研究管理问题时,将其细分为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等职能并依据这些职能将知识组织起来是非常有用的。这样,便可以将管理科学的概念、原则、理论和技术归于这些职能之下。

2)我国管理学界深受过程(职能)学派代表人亨利·法约尔以及哈罗德·孔茨等人的影响。

?管理过程学派的基本信念:

1)管理是一个过程,可以通过分析管理人员的职能从理性上很好地加以剖析。

2)可以从管理经验中总结出管理原理。

3)研究管理原理可以确定其实际效用,增大其作用和适用范围。

4)只要没有被证明为不正确或者修正,这些原理就可以形成一种有用的管理理论。

5)管理是一种可以依靠原理启发而加以改进的技能。

6)管理学的原理是可靠的。

7)管理不需要把所有的知识都包括进来才能起到科学基础或者理论基础的作用。

1.3 管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管理学者和实际管理工作者的不同贡献形成了不同的管理分析方法,结果造成了一种

“管理理论的丛林”。

?哈罗德·孔茨对学派的分类:(补充:表1-1,p22,我觉得看看就可以了。。)

1)管理过程学派;

2)经验或案例学派;

3)人际行为学派;

4)社会系统学派;

5)决策理论学派;

6)数量学派。

1.4 管理学应用的热点课题(2007,2008,2012)

1.组织的再造工程(2007,第三题)

?理念: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作方式。

?产生背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使得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运作方式发

生了很大的变化,西方国家经济的长期低增长使得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来自顾客、

市场竞争、环境变化等各方面的严峻挑战。

?特征:组织的再造工程是一种设计业务流程彻底再设计的跨职能创新。组织的再造工程

围绕组织的关键性目标和核心竞争能力来组织设计流程(着眼点?)。

1)在组织结构方面,再造工程重新审查跨职能边界的工作流程,从而引起组织结构想更为

横向式结构的转变。通过将组织转变为围绕顾客服务的结构,组织的管理层级大大减少,组织结构更为扁平化。

2)在组织文化方面,公司中低层员工被授予决策权,并对绩效的改进负有责任,信任和对

过失的宽容正在成为组织的核心文化价值观。

3)在组织的管理信息系统方面,随着工作流程向过程而不是职能的转变,管理信息系统也

需要跨越部门边界进行交换。

2.学习型组织

?理念:企业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管理者

的责任是创造组织的学习能力。学习型组织的基本价值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效率。

?特征:

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

2)组织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

3)善于不断学习。

4)“地方为主”的扁平式结构。

5)自主管理。

6)组织的边界将被重新界定。

7)员工家庭和事业的平衡。(减少冲突)

8)领导者的新角色。(设计师、仆人和教师)

3.领导风格(p32~34)

?发展:任务导向-关系导向→超凡魅力领导理论、愿景领导理论、革新领导理论→授权

领导、原则中心领导

?授权领导和原则中心领导是目前的热点课题。授权是指给予下属更大的自主权,不但有

既定下方的决策权,甚至有改变公司既定政策来办事的可能,核心的问题是完成所委派和承担的工作,而不是办事的方法;

?领导不应该只着重技巧、行为等方面,而应当族中领导者本身的价值观和个人操守问题,

着重个人反省,与别人的合作,争取他人的信任、支持。

4.缩小组织经营规模

?理念:聚焦核心业务,实现组织的全面减员和组织活动的“外部化”。

?缩小组织经营规模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通过控制组织成本来避免组织超员。缩小组

织规模的意义在于:缩小组织经营规模是组织重构的动力,而组织重构又是缩小组织经营规模的动力。

?缩小组织经营规模对于组织变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缩小组织经营规模还涉及

组织权力关系与文化变革,实际上也是对组织文化的在认识与再理解的过程。

5.标杆管理(2012,第三题)

?定义:标杆管理又称基准管理,是20世纪七十年代末由美国施乐公司首创,后经美国

生产力与质量中心系统化和规范化。标杆管理是一个系统的、持续性的评估过程,通过

不断地将企业流程与世界上居领先地位的企业相比较(借鉴、学习),以获得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绩效的信息。

?标杆管理的本质是一种面向实践、面向过程的以方法为主的管理方式。基本思想是系统

优化、不断完善和持续改进。

?标杆管理的作用:

1)通过选择标杆,企业可以确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并与竞争对手对比分析,制订战略实施

计划,并选择相应的策略与措施。

2)标杆管理可作为企业业绩提升与业绩评估的工具。

3)标杆管理有助于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

6.六西格玛管理方法(2008,第一题)

?定义:严格地应用一系列统计工具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加快资金周转速度的管理方

法。

?六西格玛的名字源于统计学,西格玛是对过程质量特性值变异的衡量。如果过程质量特

征值服从正态分布,西格玛是正态分布的标准差,公差范围处于质量特征值分布的左右两侧6倍的标准差的位置,出现缺陷的概率不到百万分之三点四。因此从统计学解释上来说,六西格玛代表了一个很高的质量水平,而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实际上是一种以顾客为导向的持续改进的管理模式。

?特点(?):六西格玛通过系统地、集成地采用质量改进流程,实现无缺陷的过程设计,

即面向六西格玛的设计,并对现有过程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简称DMAIC 流程,消除过程缺陷和无价值作业,从而提高质量和服务,降低成本,缩短运转周期,达到客户完全满意,增强企业竞争力。

7.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是一种非股权结合型的企业联合模式。

?表现形式:

1)许可证:快速低成本地使用新技术

2)合资企业: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作为出资人共同创建的独立经营实体。战略伙伴共

同承担开发和成本,进入新市场的另一种途径。

3)企业联合型组织:优势:基于技术标准的竞争力;全球性规模的企业组织与当地公司多

方面联系,大规模降低成本;新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创建跨越多个行业业务体系的作用。

4)虚拟组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集成优势资源;核心企业仅对生产活动提供指导和规范

5)价值网络:由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价值生成、分配、转移和使用的关系及

其结构。(无中心)

6)价值星系:企业引力集合的创造价值的系统。各企业间合作创造价值;根据成员组合方

式重新确认协调关系(围绕顾客为中心)

8.无疆界世界和超越界线的管理

?理念:跨国公司在全球策略方面不应囿于疆界,总部不一定要设立于自己的国家,而生

产、营销、科研等也可以战略性的分布于全球各地,管理人员应以“全世界”作为经营的范围,而非某一个特定的国家或地区。

?跨国公司的种类:

1)“多国”公司:分散经营;通过人事网络联通

2)环球公司:海外机构作为生产运输管道总公司控制战略决策、资源信息

3)国际公司:对当地公司提供知识和专业技术转移,受控于完备的管理系统;自主掌握核

心技术

4)越国公司:以全球效益为出发点以“更好更廉价更迅速”为出发点总部和子公司之

间的差别缩小

可能出现的问题:多元化和多文化对管理的影响。不同国家内人的行为,不同文化氛围的组织管理,分歧的趋势强于聚合。

第二章管理的基本假设

2.1 人性的基本假设

1.“政治人”的基本假设

关键词:城邦轮流执政法治

主要观点:

1)强调人类的“合群性”。

2)如果人人都具有人性和伦理秩序的分辨能力,那么在理论上人人都有可能成为社会政治组织的管理者。

3)在政治组织的管理中,主要依靠“法治”的作用而不是“人治”。

4)人人具有同等价值和同等权利,从而在政治上拥有同等的权力。

意义:

1)人类进行政治组织的管理基础是人性的基本假设,亚里士多德强调人是政治的动物,天

生就具有一种组织性,从而为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和政治管理奠定了人性的基础。

2)在亚里士多德以后的两千多年里,政治活动和政治管理是整个人类社会活动的主题,经

济活动只是作为政治活动的附属内容。

3)一直到近代的民主政治,中西方社会的管理一直是以政治管理为中心的。

2.“经济人”的基本假设

关键词:利己主义交换与分工

主要观点:

1)人的本性是追求私利的,是以利己为原则的。自利的动机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

2)在“经济人”组成的社会中,人们通过交换与分工来实现合作,维持社会生活的正常运

转。

3)在理想情形下,经济行为者具有完全有序的偏好、完备的信息和无懈可击的计算能力,

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会选择那些能比其他行为更好地满足自己偏好的行为。

管理模式:

1)制定一个比较先进的工作标准,实现工作工作方法、工作条件、工作时间的标准化;

2)选拔符合要求的工人适当加以培训,使之有可能掌握标准的工作方法,尽力达到“合理

的日工作量”;

3)发展一套奖励措施,利用“差别工资制”调动积极性;

意义:

1)一定社会条件下,利用人“利己”的经济动机来刺激、引导和管理人们的行为,应该是

一大创新。

2)以孤立的个人经济动机作为分析基础,把管理学变成一部单纯的利己主义的自然历史。

某种意义上说,古典管理学关于“经济人”的抽象,把人假设成孤独、原始的个人,以至于使人认为“经济人”是超越于社会和历史之外的“虚假的人”。

3)“经济人”假设的核心是把人看做主要凭直观感性行动的,并以追求物质需求为最大满

足的这样一种人。这种假设基本反映了科学管理在内的早期管理对有关人的看法和实践。

3.“社会人”的基本假设

关键词:社会性需求人际关系霍桑实验

主要观点:

1)人们基本上是由社会需求来激励的,并且从与其他人的关系中得到他们的平等与否的基

本感觉。

2)由于产业革命和工作合理化的结果,工作本身的很多意义已经消失了,因而应该从职务

的社会联系中去寻求满足。

3)人们对由同事们结合成的团体的社会力量比对管理的刺激和控制更敏感。

4)人们在主管人员能够满足下级的社会需求及承认需求的范围内对管理更为敏感。

霍桑实验:

1)霍桑实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古典管理理论对于人性的基本假设,表明了人不是被动的、

孤立的个体,他们的应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职工的满意度是决定生产率的第一要素,高的满意度来源于工人个人需求的有效满足,不仅包括物质需求,也包括精神需求。

2)霍桑实验对古典管理理论进行了大胆的突破。第一次把管理研究的重点从“经济人”的

基本假设和从物的因素上,转到“社会人”的基本假设和人的因素上来,不仅在理论上对古典管理理论作出了修正和补充,引发了对管理的新革命,开辟了管理研究的新理论。

还为现代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意义:

“社会人”的思想比“经济人”的思想前进了一大步,不但开创了管理学发展中的行为科学阶段,而且使得对管理中“人”的问题的研究进入了全面的发展阶段,确立了“人”这一因素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4.“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

关键词:自我实现自我激励

主要观点:

1)人们的动机是分成等级的,是逐级向上的。(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从低到高,生理上的

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感情和归属上的需求、地位和受人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2)人们希望在工作上成熟起来,而且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

3)人们从根本上是自我激励的,也是自我控制的。

4)在自我取得成就和更为有效的组织活动之间不存在固有的矛盾。

意义:

比“社会人”理论对人的认识更进了一步。在这一假设的基础上,管理开始将注意力放在如何能创造使人能更充分发挥其才能的工作环境上,而不是对人的具体行为的管理上。

5.“复杂的社会人”的假设

关键词:权变理论X理论Y理论

主要观点:

1)个人的事是人们自己所主要关心的事情。

2)如果利益超过代价,那么,个人是会为满足他们基本性质的需求而工作的。

3)个人是能够受人引导的,人们会响应领导。

4)个人要求在一种社会环境下生活和工作。

5)个人促进组织的创建以服务于自己的需求。

6)一般的人并不存在,把人假设成都是相似的,试图对人进行算术平均,那是注定要失败

的。

7)个人能够应付对他们的全部能力的挑战。

权变理论: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详见p61

X理论(消极):

?科学管理(强硬的)

1)一般人的本性是对劳动有一种天生的厌恶,他们会尽可能地躲避它,好逸恶劳是人的本

性,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工作。

2)人生下来就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的欲求漠不关心。

3)大多数人缺乏进取心,怕负责任,没有雄心壮志,宁愿被人领导。

4)一般人宁愿被人指使而希望回避责任,他们没有抱负,要求安定高于一切。人们都趋向

保守,安于现状,把安全看得高于一切。

?人际关系学说(温和的)

1)人们首先受到经济刺激的激励,并去做能使他们得到最大经济利益的事情。

2)由于经济刺激是受企业控制的,因此,人们基本上是被企业所操纵、激励和控制的被动

力量。

3)人们的感情基本上是无理性的,所以应该防止他们受切身利益的理性打算的干扰。

4)企业机构的设计能够而且应该用来调和及控制人们的感情,从而控制他们不可预测的性

格。

总结:这两种方法都没有起到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作用,不改变对人的本性的看法,用惩罚和控制来进行管理,都不能激励人的行为。X理论对人性的假设是从较低层次的需求支配着人的行为。

Y理论:(积极目标管理)

?基本假设:

1)对人来说,在工作中应用体力和脑力如同休息、娱乐一样自然。

2)人们对于自己参与的目标会实现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以完成任务。

3)在适当条件下,每个人不但能承担责任,而且能主动承担责任。

4)大多数人都有解决问题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现代工业条件下,一般人的潜力只

能得到部分的发挥。

?总结:Y理论对人性的假设是从较高层次的需求支配着人的行为。

?具体措施:

1)分权与授权:自由支配,承担责任;满足自我需求。

2)扩大工作范围:挑战性,满足社会需求和实现自我抱负。

3)采取参与式管理:鼓励参与,建立良好群体关系。

4)提倡自我批评:对自己的贡献进行自我批评,承担更大责任,满足自我需求。

?注意点:p64

超Y理论:(人性的权变理论)

?要点:

1)人们加入组织的愿望和需求是不仅相同的。

2)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3)组织的目标、工作性质、职工的素质对于组织机构和管理方式有很大的影响。

4)当一个目标达到后,可以激励职工的胜任感和满足感,使之为达到新的更高的目标而努

力。

参考依据:人的需求是复杂的、变化的。

2.2 管理主体的假设

1.管理主体假设的传统看法

关键词:“理性的经济人”效用最大化

三个命题:

1)管理者个人是自治的、有自觉意识的管理主体。方法论原则:从管理者个人的理性行为

触发来理解整个组织的管理问题和组织的管理行为。在这种原则下,社会组织被视为一种无数的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无意识产物。

2)组织的管理是一个由各种对立统一的事物组成的由低级向高级进步的有机体。管理学会

逐步发展,从不精确的科学成为一门精确的科学。管理学注定要沿着单一的、所谓科学的理性轨线和理性模式发展,从科学管理到管理科学,理性的管理取代非理性的管理。

3)管理的真理是可以通过经验和知识认识的。认为适用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完全可以备运

用到管理实践中,而且通过这些方法能够得出几何公式一样准确的结论。

2.管理主体“有限理性的管理人”的假设

观点:

传统经济理论中既具有“经济”特征,又具有“理性”特征的“经济人”太过绝对。

符合管理主体目的的行动分为:“犹豫-抉择型”和“刺激-反应型”。犹豫-抉择型是为了做出理性的决策,但是由于管理主体的有限理性,做出的选择更接近于刺激-反应型,这使得决策的准则只能是满意化原则而不是最优化或者最大化原则。

人的行为特点是“愿意理性,但只能有限的做到。”这使得人在客观的条件下,去寻找能使自己感到满意的方案。

企业中任何人都有可能是管理者;管理就是决策,管理的一切活动都可归结为决策活动;“有限”的假设建立在每个人都有的成就感上。

意义:

1)确认了组织的员工都是决策者这一观点。

2)通过适当分权,有利于组织资源的有效整合。

3)人的成就感是自我发展的动力,组织不应该仅仅是使用人的场所,还应该是发展、培养

和造就人的学校。

2.3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的假设(两者相互补充)

1.管理的科学性:

1)管理的合理性存在于对理性、真理和精确性的追求之中,对这个基本问题的质疑是没有

意义的。

2)管理有一整套系统化的基础知识,管理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不仅具有普遍性还

反映了客观规律性。

3)在管理领域里,理论的作用在于提供一种手段,把重要的和有关的管理知识进行分类(理

论:理论是讲相互依存的概念和原则系统的组合起来,从而构成知识的基本框架或组合),理论或原则可能是叙述性的,或者预测性的,但绝不是指示性的,它需要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灵活的运用。

2.管理的艺术性:

1)管理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性。

2)管理的最高检验标准是绩效,管理是务实而不是科学或职业,虽然它兼具后面两种因素。

2.4 中国传统文化假设(文化对管理的影响,特殊性)

1.“面子”的基本假设:

关键词:非物质资本信任关系

影响:

1)影响管理活动和经济活动的动机强度。顾及“面子”而不能单纯追求效益、效率的最大

化。

2)使管理者背负一种道德责任,而这种责任常与组织的效益、效率目标冲突,降低了管理

的水平。

3)出于对“面子”的目标或偏好的考虑,使得组织内部资源不能进行有效的配置。

4)“面子”也对人构成约束作用,使人们更倾向于守信,减少欺骗行为。

5)“面子”具有不可替代性。人际关系替代的难度越大,“面子”的威力和作用就越大。

6)“面子”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中国人对于事理的认同度远不如对情理的认同。(“合

理不合情”不如“合情不合理”)

2.“关系”的基本假设:

关键词:非系统化非正式

“关系”的积极作用:

1)减少不确定性;

2)降低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单位成本、运作成本);

3)利用外部资源实现效率;

4)关系可使组织获得经济价值之外的社会价值;

“关系”的两面性:

1)相互依赖与失去独立性的矛盾;(关系网)

2)关系双方预期价值的不对称性;(非零和博弈、非物质成本)

3)关系中存在着机会主义行为;

4)关系方法可能限制竞争,导致组织效率的损失;(“圈子”)

5)长期价值与短期效率的不一致性。

“关系”假设出现的原因:儒教文化中人际关系取向的影响、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办事方法、中国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以及行为模式。

3.“家”的基本假设:

关键词:高于个人家国同构

基本特征:

“家”的概念是广义的,泛指高于个人的大众。“家”就是轻个人重团体的的具体体现。中国人的“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只要是为了高于个人的大众的利益,便可以无所顾忌。对管理的影响:(中国特色的组织结构)

1)“家长制”:企业组织以“家”为物质载体,形成以代理人的权威为权利中心的基本组

织结构。

2)人情至上:人事关系错综复杂,以“情”为重,以“理”为据。

3)等级制和三六九等:组织分层,按照亲疏远近将关系分为三六九等。

4.“礼”的基本假设:

关键词:礼治秩序

基本概念:

1)法治:依靠章程、制度等法律来维持管理;

2)人治:主要依靠情感、信任、承诺和认同等来维持;

3)礼治:两者兼具。依靠一种自动的秩序来维持。既不排斥人治的手段,也不排斥法治的

形式。

管理中的表现:

1)形成组织的非正式规范,不具有法律效力,担忧强大的舆论支持。

2)推动人们去“克己复礼”,自我节制,形成群体氛围的压力。

3)管理者依“礼”裁决组织人际关系冲突。

4)使得组织内人际关系保持一种弹性,有协商空间,并尽量取得共识的基础。

5)在组织内部形成主动的以“礼”服人,养成个人对“礼”的敬畏之感。

中国特色的管理行为规范:

1)有限自利性:对人的自利行为的容忍度和接受度有限。注重结果均等,财富均等,而不

是机会均等。

2)因果报应:既考虑个人的自利,也要考虑利他的目标,强调和鼓励满足个人自利基础上

的利他。(群体选择论:p91)

3)隐形规则:不成文、不公开,得到领域内大多数人的默许和遵守。(作用:私下的行为

约束,降低成本减少冲突,强化行为的预期稳定性等,p92)

“礼”的主体依存性和利益相关性的体现:

1)“礼”要有理性作为基础,否则会导致管理和秩序的失控。

2)管理中尊重人的情感。

3)要有能够从旁辅助关系稳定的补充机制与仲裁机制。

4)表现人伦。

5)作为管理中的一种加权关系。

第三章组织文化

3.1 组织文化的概述

1.组织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概念:社会生活内容,文治教化,难以定义...

1)组织文化:一个组织内各种由员工所认同及接受的信念、期望、理想、价值观、态度、

行为以及思想方法、办事准则等。

2)组织文化最核心的是文化基本假设;其次是价值层面,再次是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层面,

最表层的是组织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

3)文化的本质是价值观的外化。

4)组织文化的表现形式有:符号或象征、故事、英雄、口号、仪式。

2.组织文化的作用

1)分界线作用,使其与不同的组织区别开来。

2)表达了组织成员对组织的一种认同感。

3)使组织成员不仅仅注重自我利益,更考虑到组织利益。

4)有助于增强社会系统的稳定性。

5)文化作为一种意义形成和控制机制,能够引导和塑造员工的态度和行为。

3.2 组织文化的形成

影响因素:适应外部环境,内部整合一体化。

1.外部环境适应

1)外部环境的变更,企业在寻求定位和生存的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和假设,便会形成一股

强有力的组织文化。

2)公平竞争原则在企业的竞争原则上的体现也会形成企业的组织文化。

3)组织文化的形成也是组织价值观和假设成型过程,道德理性基础对自利行为有着约束作

用。

2.内部整合或一体化

1) 传统管理理论:利用科层制来实现内部协调。

组织文化理论:在员工中发展一种集体认同感,并有效的指导工作。

2)组织文化的形成和维系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因素:高层管理人员的行为举措(影响组织文化)、组织成员的甄选过程(与组织文化相匹配)、社会化方法(适应组织文化的过程)。

3)社会化教育的基本内容:生产生活技能培训;教导组织规范;树立生活目标,确立人生理想;培养社会角色。

3.组织文化形成的方式(目的:达到希望的经营目标和使命以及理想的组织生活)

1)利用组织的奖赏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形成一个组织文化的物质基础,只有物质基础的位

移,才能建立起组织的文化。

2)经理人员的个人操守、品德和信念(榜样效应)。

3)企业的礼仪典章也是促进组织文化深化的有效方法(文化的表达和宣扬)。

4)企业面临危机的应变方法。

3.3 组织文化的种类

影响因素:战略(转变/稳定)、外部环境(外部适应性/内部一体化)

组织文化分类:

?管理方格图,表3-1,p103

1)适应性文化:强调转变,外部适应。革新、创造性和风险行为被高度评价,重视首创精

神和企业家精神。

2)使命性文化:专注服务外部环境中的特地顾客,强调稳定性,外部导向性。通过绩效量

化员工行为,使命性文化反映了一种高水平的竞争力和利润导向的方针模式。

3)投入性文化:强调转变,着重内部一体化。强调员工需求,最重要的价值观是关心员工。

4)持续性文化:有内向式的关注中心和对稳定环境的一致性定位。注重稳定和内部一体化。

这种组织依赖高度整合性和高效率获得成功。

?竞争价值结构,表3-2,p106

1)团体文化(内部一体化&转变)

2)发展文化(外部环境&转变)

3)理性文化(外部环境&平稳)

4)层次文化(内部一体化&平稳)

3.4我国的企业的组织文化建设

需要解决的问题:

1)强调从增强企业主体的市场核心竞争能力入手。

2)从奖励制度和团队工作入手,使企业组织的员工有归属感和努力地投入工作。

3)杜绝组织文化中的狭隘观念,批判性地学习和吸收传统组织文化。

4)防止企业无形的文化与有形的管理制度发生碰撞。组织文化的构建不能脱离企业制度建

设的要求。

5)在组织文化的形成过程总要强调物质基础位移的重要作用。

6)在组织发展和扩张过程中,要防止组织文化的“水土不服”现象。组织文化的精髓是因

地制宜,切忌照搬。

7)组织文化要注意在延续中整合和发展。(延续:保持组织文化的稳定性;整合:组织文

化应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发展:组织文化的内容要不断充实完善)

第四章计划

4.1计划的任务与内容

1.计划的重要性

?计划职能有两层含义:确定组织目标(Goal)并详细说明实现目标的方法(Plan)。

?计划的重要性:

1)组织宗旨的实现必须有计划;

2)计划贯穿于组织系统的各个方面,贯穿于组织活动的始终;

3)计划是为领导的科学决策服务的;

4)计划职能具有领先性,为实现其他管理职能提供基础;

5)计划死调节和相对稳定一个组织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紧密联系的工具。

2.计划的任务(实现组织宗旨)

1)确定目标。目标是组织在未来某一时间的业务活动应达到的预期成果,是制订计划的依

据,组织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目标来进行。

2)分配资源。必要的资源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前提条件和保证。

3)组织业务活动。在目标和计划既定之后,还要落实计划,组织计划的实施。根据执行情

况,进行跟踪控制,如果出现计划的不适应,还需要进行调整和修改。

4)提高效益。组织宗旨的实现程度是要通过效益来衡量的。效益分为经济效益(营利性组

织)、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非营利性组织)。

3.计划工作的内容

计划的层次,图4-2,p114

?宗旨或使命:

宗旨是从哲学层次上说明组织存在的原因;宗旨分为外部宗旨(这个组织做什么)和内部宗旨(这个组织是什么);

使命是组织力图实现的结果和经营范围的正式说明。

愿景是企业进行战略规划的思想基础和指导纲领。

?目标:目标是组织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总体目标确立的三个必要条件,p115;

?战略与策略:反映组织确定和调整目标一级决定组织的行为方式的活动。

?政策:政策是人们进行决策是思考和行动的指南,为管理者自行决策提供控制标准;政

策允许执行者在一定条件下有某些自行处理的权力。

?程序:程序是行动的实际指导,是一种通用的、详细指出必须如何处理未来行动的方法

步骤以及先后次序;通过规范化处理加强控制(不可变更性)。

?规章:规章是对组织成员行动的具体指导,是从若干可供选择的行动中做出的优化选择;

规章不规定时间先后顺序,只要求一个特定的和确定的行动是否发生;规章也不具有自主选择特性。

?规划:所有其他要素的综合体现。

?预算:用数字和金额表示所期望结果的陈述。(计划的数字化、金额化)

4.2 组织的目标与计划

1.目标与计划

?按目标与计划的层次分,目标与计划有三个层次:战略目标与战略规划(组织整体,较

长时期)、战术目标与战术规划(主要部门,长期)、作业目标与作业计划(期望部门,短期)。

?按计划内容的可重复性,可分为单一用途计划和标准计划(可重复性)。

?此外还有应对突发性事件的随机计划。

2.确定目标及其次序

?确定目标考虑的因素:

1)目标的优先次序。确定目标的优先次序具有复杂性:目标可能具有多种性质;目标之间

存在关联性;目标本身的清晰性也会影响排序;目标的衡量标准和目标性质要求的一致性之间的矛盾。

2)目标的时间。短期目标/计划(一年以下);中期目标/计划(一至五年);长期目标/

计划(五年以上);应优先确定长期目标,才能确定中期、短期目标,以利于组织的长期、持续、协调发展。

3)目标的结构。组织目标体系,图4-3,p120;总体目标是一切活动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各级目标都是纵向联系的;此外各同级目标之间也会形成横向联系,实现各个部门、环节的业务活动的精密衔接;组织目标体系的作用以及注意事项,p120~121。

3.组织目标的多元化

组织内不同利益集团对组织的活动都会产生影响,制订计划和目标要使得其利益包括在内并尽可能协调一致;对管理者来说,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协调、平衡和管理这些多元化的目标。无论何种组织,都必须始终把追求实现组织宗旨放在首位。

4.衡量目标的标准

?总体目标应包含:贡献目标、市场目标、发展指标、利益目标;其中,贡献目标始终是

我国国有企业的首要目标。

?检验或衡量目标的标准:(可衡量、可检测)

1)目标是定量化的。定量目标具有可比性,可作为检查和评价目标实现程度的最重要标准。

2)目标可以是定性化的。只要目标是具体的、详细的,就可以衡量。

3)目标应当涵盖组织的关键成果领域。

4)目标要具有挑战性,但又切实可行。

5)目标的实现要与奖惩挂钩。

6)衡量的标准与目标性质的要求是一致的。

4.3 目标管理

?定义:以“目标”作为组织管理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归宿点和手段。在一切活动开始前

先确定目标,一切活动的进行要以目标为导向,一切活动的结果要以目标的完成度来评价,充分发挥目标在组织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形成中的积极作用。

?基本观点:目标管理应寻求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结合点,实现员工的自我激励和自我

管理。

1)任何组织的运作要求各项工作都必须以整个组织的目标为导向。

2)强调目标管理是一个过程,是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点。一切都以企业的总目标为依据。

3)主张下级和上级对下级的重要责任范围以及什么是可以接受的成绩水平取得一致意见。

?行为科学理论:p126

?目标管理计划的步骤,图4-4,p128

1)任务团队参与;

2)上下级共同制定目标;

3)共同制订实现目标的行动计划;

4)制定成功的标准或是准绳;

5)回顾和再循环;

6)保存记录。

?目标管理的主要作用:

1)提高计划工作的质量。目标管理使得组织的领导和计划人员考虑如何为实现预期的目标

而进行计划,而不是仅仅为了安排工作或活动。

2)能改善组织结构和授权。目标管理能清楚的说明组织的任务,尽可能地将组织的主要成

果转化为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应承担的职责。

3)激励职工去完成任务。目标管理的最大优点也许是它使得以为经理人能控制自己的成

就。在目标管理中,职工自我约束,并注重自我发展。

4)使控制活动更有成效。目标管理中行动者能够控制自己的成绩,且可以依据一些明确而

共同的衡量标准。

?注意事项:p130

?目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缺陷:

1)部分目标难以定量化,确定检验、评价标准较困难。

2)重视短期目标,忽视长期目标或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脱节,容易导致行为短期化。

3)目标既定,不宜频繁修改,应变性和灵活性较差。

4)管理过程中可能只重视定量目标而不重视一些重要的定性目标,或滥用定量目标。

5)过于重视目标的制定,而放松对目标的组织执行和检查考核,影响目标管理过程的完整

性和系统性。

?管理经验:

1)将组织的目标和组织的方针结合起来,用方针来指导组织目标的制定以及战略的选择和

实施。

2)将目标管理同组织的责任制、行政领导人的任期目标责任制结合起来。

3)将目标管理同计划管理、质量管理、经济核算等工作组合起来。

4)将目标管理与劳动人事管理结合起来。

5)不断质疑目标。目标管理是一个有机的过程,它的运行原则是导向具体目标的自我控制。

4.4战略策划

1. 战略规划的重要性

1)战略规划为企业提供行动纲领,一个适宜的战略可以使企业有效地利用其资源。

2)一般来说,使用战略规划的企业比没有战略规划的企业有更好的表现。

3)如果组织设计不当或者内部的人为因素,战略规划的作用可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此外

战略规划的实施耐力问题也是影响战略规划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因。

2. 战略规划的焦点

1)战略规划的范围:企业性规划(企业整体),经营性规划(单一经营业务),职能性规

划(具体运作)。

2)增加价值:增值是战略规划的重点之一;包括短期利润和长期利益。

3)卓越能力和竞争优势:卓越能力是指一些竞争对手不能在短期内模仿的专长。符合市场

需求的卓越能力可以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

4)配置资源:某种意义上说,战略规划的过程就是配置组织资源的过程。

5)协同增益:重点解决问题,要求战略规划要考虑整体效用要大于各个单位部分之和的协

同增益问题。

3.战略规划的制定

1)组织的环境分析(核心问题)

?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产业环境。外部环境的分析可以让组织了解其经营

业务的外部环境的状况和将来可能出现的变化情况,从而找出组织面临的机会和威胁。

?内部环境:内部环境的分析主要探讨组织内部运作的优劣势。

2)企业性战略规划:包括组织经营业务组合(专一化、多元化)、经营地域(本地性、

地区性、全球性)和组织的发展方向(扩展型、收缩型、不变型)。从静态的角度来看,战略规划是每一个组织在某一时期对其经营业务和资源运用做出的不同选择。从动态的角度看,可以比较一个组织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选择。

3)经营业务性战略规划:

?波特竞争战略规划模式:成本领先(高效率)、差异性(独特性)、集中性(掌握客户

需求)

?通用经营战略规划模式:开发型(产品研发)、防守型(通过改良来巩固市场)、分析

型(评估产品)、被动型。前三者对市场敏感,被动型企业除非竞争压力影响到生存,否则不会对产品和市场做任何的探讨。

4.战略规划的执行:战略规划的执行基本上是同组织及管理理念直接相连,但也与企业的内部环境有很大关系。因此,战略规划的执行本身就是企业组织对内在因素不断完善的过程。

4.5 计划职能小结

1)计划的过程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

2)计划要以坚定的信念和愿景为出发点。

3)制定弹性目标,追求卓越。

4)建设鼓励学习的组织文化。

5)倡导由事件驱动的计划方法。

6)实用临时计划工作小组。

第五章组织

?两个关键概念:结构(组织构成系统)和设计(管理方式)

5.1 组织的原则

1.劳动专业化的原则

?理念: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发展,一个人能胜任和独立完成的工作是很狭小的。劳动专业

化分工所产生的总效率是有利的。劳动专业化能使持有不同劳动技能的人各尽所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他们的技能。

?贯彻劳动专业化原则的最终结果,是能够对每一项任务的深度和广度做出充分的说明。

1)任务的深度反映任务承担者在计划和控制所接受任务中享有的相对自主权。

2)任务的广度指任务周期的长短。单位时间内任务重复次数越多,广度的限度就越小。

?影响:过度专业化会导致工作内容极度单调从而导致生产力降低。

2.部门化的原则

?理念:将组织中的工作活动按一定的逻辑安排,归并为若干个管理单位或部门。

?原则:相似的职能组合在一起;有联系的相关职能进行归并;合并不同的职能以利协作;

有利害冲突的职能应分开;尊重传统习惯和工作守则。

3.控制幅度的原则

?理念:合作中会产生控制幅度和组织层次的矛盾。控制幅度越窄,管理的下属越少,管

理层次就越高,反之亦然。

1)控制幅度:也称管理幅度或管理宽度,即一个管理者能有效地直接管理下属的人数;

2)组织层次:指纵向的组织环节,一个组织内所设的行政指挥机构分几个层面。

3)管理者和下属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管理者每增加一个下属,相互影响的关系

数量将以几何级数增长。

4.统一指挥的原则

?理念:每个下属应当而且只能向一个上级主管直接负责。

?优点:形成政策与行动的一致性;使缺乏信息和技能的下属少犯错误,以减少损失;充

分综合利用有特殊技能的专家;有利于加强控制。

?职权原则:

1)职权是授予组织职位的,而非授予个人的。

2)职权自上而下行使。

3)职权沿纵向层级自下而上流动。

5.2 组织结构

1.以产出为基础的组织结构(产品、顾客、地理位置)

?产品型部门化:

概念:根据生产一种产品或者产品系列的所有必须活动组织在一起。

优点:有利于专用设备使用,最大限度发挥个人技能和专门知识,有关产品的某些活动易于结合和协调,从而提高决策速度和有效性。

缺陷:管理成本上升;各产品经理相对独立,对产品的关注度局限于本部门,企业容易出现分化现象。

?顾客型部门化:

概念:根据服务的顾客为基础来组织各类活动。

优点:有助于集中客户需求,有利于发挥特定领域专家的专长。

缺陷:人员配置受客户需求量而导致发展不平衡;对顾客分类有难度,对不同顾客的需求矛盾协调有困难。

?地理位置部门化:

概念:根据所在地来组织各类活动。(全国性或国际性大公司)

优点:利用当地人力资源,便于区域性协调,有利提高经济效益。

缺陷:管理成本高,高层经营管理难度加大。

2.以内部操作为基础的组织结构

?职能型部门化:

概念:按职能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分组。

优点:有效利用人力,简化培训过程;易于监管指导,内部容易协调。

缺陷:各部门忠于某一职能,缺乏全局意识;关联的责任与绩效难以划分到部门。

?过程型部门化:

概念:按照组织活动的特定阶段,按生产活动的不同工艺过程或设备来划分部门

优点:充分利用专业技术与技能,简化培训,能发挥经济优势。

缺陷:部门间协作困难,不利于管理人员综合能力培养。

5.3 新型的组织结构形式

1.事业部制结构,表5-1,p151

2.混合结构,表5-2,p154

3.矩阵结构,表5-3,p156

4.网络结构

背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细化,沟通与协作对企业成功作用日益显著。

概念:资源外取

结构:自由市场模式

特点:各项工作通过承包合同的方式外包出去,总部只负责战略计划、政策以及协调与承包。优点:行政成本低,应变能力强

缺点:公司对各承包企业的控制有限

意义:

1)通过减少层级,使得信息在高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之间更快捷的流动。

2)网络结构中各部分可以根据需求变动增加或撤除(高度自由化)。

3)帮助企业家迅速将产品投放市场,而无须投入大量的气动成本。

4)增强企业组织的适应性。

分类:垂直网络(供应链)、市场间网络(跨行业企业间)、机会网络(顾客导向)

5.簇群结构

概念:20~50人小规模的簇群为单位

结构:新型的横向型组织

特点:自我管理型团队;对员工要求很高,员工间配合与领导素质十分重要。

要素:

1)授权获得完成整个任务所需的资源;

2)团队内部消除了部门、职能、科目、专业之间的障碍。

3)集体领导、集体负责制。

4)自我管理型团队被赋予决策权。

第六章激励

6.1 激励理论概述

1.激励的性质(需求-欲望-满足)

?定义: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发人的行为。激励的目标是使组织中的成员充分发挥

出他们潜在的能力。

2.激励与行为

?动机产生于人们的需求,动机欲望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得不到满足的需求就是产生激励

的起点。

?“X理论”和“Y理论”:表6-1,p164

1)“强硬的”管理方法,强迫、威胁、严密的监督;(科学管理)

2)“松弛的”管理方法,温和的态度,顺应职工的要求;(人际关系学)

3)分权与授权;扩大工作范围;采取参与制;提倡自我评价。(Y理论)

X理论对人性的假设是基于低层次的需求支配人的行为;Y理论对人性的假设是基于高层次的需求支配人的行为。

3.个人需求与激励(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

4.需求的不满足

?未满足的需求是激励过程的起点。

?个人没能满足需求时,会导致产生挫折,可能会导致产生防范性态度或行为。

?管理人员应注意调整激励计划和激励目标,减少员工的挫折,并鼓励员工采取积极态度

来适应环境。

6.2 需求理论

1.需求层次理论

?观点:(不满足原则、渐进原则)

1)人类的需求按发生前后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

自我实现的需求。按照重要性逐级递升。

2)当一切需求都未得到满足时,最低需求更为突出。当一种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更高层次的

需求就会占据主要地位。

3)需求的满足是相对的,只要得到部分的满足,个体就会转向追求其他方面的需求。

?意义:使管理者意识到下属的工作动机。通过在工作中提供适当的机会满足下属的需求,

便能激励他们努力工作。

?缺点:需求层次划分过于机械,理论缺乏实证基础。

2.双因素理论

?观点:个人与工作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出发点,因为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将决定着正在执行

的任务的成败。工作中存在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两者是完全不同的连续统一体。

?保健因素:保健因素是可以预防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消极的、有害的作用的因素。当这些

因素低于可接受水平时,会产生工作上的不满意,反之,当保健因素高于可接受水平时,也不会导致积极的工作态度。

?激励因素:激励因素是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当这些因素低于可接

受水平时,不会产生工作上的不满意,反之,当具备激励因素时,它们能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和满足感。

?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中心的,保健因素则更多的与工作环境有关联。

?意义:促使企业管理人员注意工作内容方面因素的重要性,特别是工作丰富化和工作满

足的关系。

?缺点:研究具有局限性,基于的调查分析具有极大主观性,缺乏客观评判标准。

3.获取需求理论

?观点:个体在工作情境中有三种重要的动机或需求:成就需求、权力需求、人际关系需

求。不同的需求会影响到人怎样面对工作,也会影响到他们对职业的选择。

?成就需求:这类人有种内在的驱动力量,渴望自己将从事的工作做得更完美,更有成效。

他们追求的是个人成就而不是成功的报酬本身。

?人际关系需求:高人际关系的需求者渴望友谊,喜欢合作而不是竞争的工作环境,希望

彼此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他们对环境中的人际关系更为敏感。

?权力需求:对权力怀有高度需求的人,竭力向往影响和操控他人,并且自己具有强烈的

不愿受他人控制的欲望。与有效的绩效相比,他们更关心威望和获得对其他人的影响力。

?研究结果:

1)具有高成就需求的人更喜欢具有个人责任、能够获得工作反馈和适度的冒险性环境。

2)高成就需求的人不一定就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尤其是在一个大组织中。

3)人际关系和权力需求与管理者的成功有密切关系。

4)已有成功的办法可以训练员工激发自己的成就需求。

4.生存、关系和成长理论(ERG理论)

?观点:三种需求,生存、人际关系、成长。

1)多种需求同时存在;

2)如果高层次需求得不到满足,那么满足低层次需求的愿望会更加强烈。(挫折-倒退理

论)

6.3 认知过程理论

1.公平理论

?观点:人总爱比较,并且期望得到公平的待遇。如果比较的结果是不公平的对待,这种

不公平的感觉便会成为一种动力(公平紧张),使人改变自己的思想或行为,目的是使比较结果变得较为公平。

?参照物:自我-内部(同一组织内不同职位/时间)、自我-外部(不同组织内)、别人-

内部(同一组织内不同个体)、别人-外部(不同组织内)。

?公平比较的结果:双方比例相当(感到公平),自己比例较高(不公平但乐于接受),

别人比例较高(不公平)

?不公平导致的表现:改变投入;改变产出;改变自我认知;改变对他人的看法;选择其

他参照对象;离开工作场所。

?关于不公平报酬的观点:

1)如果以时间计酬,报酬过高的员工的生产率高于报酬公平的员工。

2)如果以计量计酬,报酬过高的员工比报酬公平的员工产量低。

3)如果以时间计酬,报酬过低的员工产量更低,质量更差。

4)如果以计量计酬,与报酬公平的员工相比,报酬过低的员工产量高而质量差。

?启发:

1)比较是人的天性,管理人员要了解下属对各种报酬的主观感觉。影响激励效果的不仅有

报酬的绝对值,还有报酬的相对值。

2)管理人员可以让下属知道分配标准。激励时应力求公平,使等式在客观上成立,不致造

成严重的不公平感。

3)要达到激励效果,应该在工作前便让下属知道分配标准。

4)管理人员应对下属可能因不公平而产生的负面反应有所准备,消除他们的不公平感。

2.期望理论

?观点:一种行为倾向的驱动取决于个体对于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的期望强度以及这

种结果对行为者的吸引力。期望理论作为权变模型,不存在一种普遍的原则能解释所有人的激励机制。

?影响因素:

1)员工对付出努力后可以达到理想工作表现的预期;

2)员工对达到理想工作表现后可得到各种报酬的预期;

3)员工对各种报酬奖赏的价值观。

3.目标订立理论

?观点:目标难度和目标承诺共同决定成绩水平。

?意义:

1)订立较难完成的工作目标可使职工更加努力工作。

2)订立目标能使职工清楚上司对他们的要求。

3)目标使人更仔细的选择完成工作的方法,在工作之前作出详尽的计划。

4)工作表现自然比在没有工作目标和没有工作计划下进行更好。

6.4 关于激励的管理计划

1.工作内容丰富化(针对基层员工)

?措施:

1)在某些决定上给予工人给多自由;

2)鼓励下属人员参与管理和鼓励工人之间相互交换;

3)让工人对他们的任务有个人责任感;

4)让职工看到他们的任务以及对企业的贡献;

5)在基层管理人员得到反馈之前,把职工的工作完成情况反馈给他们。

6)在分析和变动工作环境的物质方面让职工参加。

2.金钱奖励

?金钱奖励只有当预期得到的报酬与目前个人收入相比差距较大时,才能起到激励作用。

?注意事项:

1)金钱奖励对于有需求迫切的人来说要更为重要。

2)金钱实际上是作为保持一个机构人员储备的手段,并不作为主要的激励因素。

3)为了确保各类管理人员的薪酬适当类似(公平原则),金钱奖励的强度往往有所减弱。

3.行为修正

?观点:人或者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

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反之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者消失。从而人们可以通过这种正强化或者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和修正行为。强化过程就是运用强化物来控制行为的过程。

?应用原则:

1)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

2)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

3)分阶段设定目标,并对目标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

4)及时反馈。通过某种途径,及时将工作结果告诉行动者。

5)正强化要比负强化更有效。

?评价:

1)强化理论只讨论外部因素或环境刺激对行为的影响,忽略人的内在因素和主观能动性对

环境的反作用,具有机械论的色彩。

2)因为强化理论没有考虑引发行为的因素,严格来说,它不是一种激励理论。

4.职工参与管理

?让职工适当地参与管理,既能激励职工,又能为企业的成功获得有价值的知识。

5.授权

?授权的本质就是上级对下级的决策权力的下放过程,也是职责的再分配过程。

?授权以为着要给予员工更随意完成工作所需要的四个要素:信息、知识、权力与奖励。

?授权的意义:

1)授权可以使员工了解组织绩效方面的信息;

2)授权可以使员工具有实现组织目标的知识与技能;

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点汇总

微观经 济学基本知识点汇总 微观 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 "经济人 "假设和 "完全 信息"假设,前者假设人总 以利已作为其行为的基本动力 ,具体而言是指人们要么在 给定的经济代价下追 求自 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要么是寻求给 定经济利益下所付出的经济代价的最小值。 完全信息 "假设指经济 行为主体对相关经济馆况具备完全的信息 。 实证 分析与实证经济学,规范分析与规范经济学 实证分 析 是 描述经济现象 "是什么 "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 上是如何解决的。在揭示有关经 济变量之间的函 数关系和因果关系。 实证经 济学 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 对经济行为作出有关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 陈述经济行为 及其后果,并试图对 结论进行检验。 规范分 析是研究经济活动 "应该是 什么 "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应该 是怎样解决的。这种方法通 常要以一定的价 值判断为基础,提出 某些准则作为经济理论的前提和制定政策 的依据,并考察如何才能符合这些准则。 规 范经 济学 试图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 ,根据这些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 行评价,并进 一 步说明一个经济体 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 济政策。 静态 分 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新的均衡状态变动过 程的分析。 个人 需 求 个人需求指消费者在 某一特定期间内 ,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条 件下 ,其愿意并且能够购买 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需求 的 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 需求 法则(规律)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 况下,随着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 (或下降 ),会导致对该商品的 需求 弹性的种类 ①若Ed = o ,为完全无弹性。②若0< Ed <1,为缺乏弹性。如多数生活必需品。 ③若Ed = 1,为单位弹性或 量的相对变化幅度与价格的相对变化幅度 ⑤若Ed =无穷,为完全弹性。 需求 的 收入弹性 需求的收入弹性指在 某特定时间内,某商品的需求量变动的百 M*M/Q 。需求的 收入点弹性的计算公式: EM=dQ/Dm*m/Q ) 商品 分 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需求 的 价格弹性 需求的价格弹性指在 时期 内,需求量变动 计算公式为: 一定时期内,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 率与价格变化的百分率之比,它表示在一定 对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弧弹性表示需求曲线上面点之间的 弹性,其 Ed=- △Qd/ A P*P/Q 。点弹性表示的是需求曲线上 某一点的弹性,其计算公式为 : Ed=- 也就是说,商品或劳 务的价格与其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 dQ/dP*P/Q ) 在经济分析中,按照 分 析就是分析经济现 衡状态的过程,即完 变化,以及有关经济 是否考虑时间因素,均衡分析分为:静态 象的均 衡状态以及有关经济变量处于均衡 全不考虑时 间因素。比较静态分析就是分 变量达到新的均衡状态时的相应变化。动 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桥。所谓静态 状态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但并不论及达到均 析已知条件变化后经济现象均衡状态的相应 态分析是指考虑时间因素对所有均衡状态向 需求量的变动指在其 指在同一条需求曲线 化所 引起的需求数量 移动。 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商品自身的价格 上各点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指在商品自身 的变化,也就 是说,需求的变化是同一价 发生变化时,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这里 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中的变 格下需求量的变化,表现为整个需求曲线的 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指在某一特 定市场和某一特定时期内,所有消费者在 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将购买某种两品的数量。 市场需求是由所有个 人需求水平相加而成的。 需求量的减少 (或增加 ); 单一弹性。此时需求 数是奢侈品的需求。 相等。 ④ 若 l< Ed <无穷,为富有弹性。大多 分比与消费者收入变化的百分比之比,它表 示商品需求量相对变 动对于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的收入弧弹性的计算公式: EM=- △ △△

微观经济学重点难点总结

微观经济学重点难点总结 总计:151=1.8+2.22+3.23+4.18+5.10+6.9+7.1+8.26+9.11+10.11+12.12 第一章绪论8 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之间进行合理配置以满足人们无限需要的一门科学。 1、资源稀缺(有限)性Scarcity——经济学的出发点 2、选择时出现机会成本,机会成本的定义 3、与机会成本概念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定义 4、经济学的组成(定义、研究对象、解决问题、核心理论) 5、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条件——理性人的特征 6、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定义 7、市场界定——市场的范围P9:地理范围、产品范围 8、实际价格与名义价格的定义P12 第二章供需理论和弹性22 1、需求的定义 2、影响需求(需求量)的因素 3、需求量变动和需求变动的定义及图示 4、供给的定义 5、影响供给(供给量)的因素 6、供给量变动和供给变动的定义及图示 7、市场均衡的定义及均衡变动分析 8、需求价格弹性定义及公式 9、需求价格弧弹性分类及图示 10、需求的价格点弹性分类及图示 11、需求价格点弹性的几何测定:图示分析的结论 12、需求的价格点弹性的五种类型及图示 13、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 14、弹性与收益的关系 15、需求收入弹性定义及分类 16、需求交叉弹性定义及分类 17、供给(价格)弹性的定义及公式、分类

18、供给(价格)点弹性的定义及公式 19、供给(价格)点弹性的几何测定方法(方法同需求价格点弹性的几何测定)、分类 20、影响供给弹性的因素 21、短期的需求弹性和长期的需求弹性的分析及图示 22、长短期收入弹性的分析及图示 第三章效用论23 1、总效用、边际效用的定义及公式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内容 3、货币的边际效用的定义及公式 4、基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5、马歇尔需求曲线的推导 6、消费者剩余的定义及计算 7、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s定义 8、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9、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法则的内容 10、完全替代品的无差异曲线 11、完全互补品的无差异曲线 12、中性商品无差异曲线 13、厌恶品的无差异曲线 14、预算线的定义 15、序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及计算应用 16、消费者的需求曲线的推导及计算应用 17、价格效应(PE)=替代效应(SE)+收入效应(IE) 的定义 18、实际(真实)收入不变的含义 Hicks的定义、斯勒茨基的定义 19、正常品、低档品、吉芬商品的(希克斯和斯勒茨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分析及结论对比 20、直接显示偏好的图示分析 21、间接显示偏好的图示分析 22、显示性偏好弱公理(WARP)的内容 23、显示性偏好强公理(SARP)的内容 第四章生产论18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与整理

第二单元梳理 字音 1.易混的多音字 léi(擂鼓)pō(血泊) 擂lèi(擂台)泊bó(停泊) 2.易读错的字 幔.子(màn)遂.心(suì)弓弩.(nǔ)踉.跄(liàng)抓耳挠.腮(náo)绰.起(chāo)迸.裂(bèng)山涧.(jiàn)碗碟.(dié)拖男挈.女(qiè)顽劣.(liè)嫣.红(yān)镌.刻(juān)肋.骨(lèi)瞑.目蹲身(míng) 词语听写 妒忌曹操都督委托遮住水寨擂鼓呐喊插满饥渴碗碟榜文手杖申请兼顾熟悉肋骨拖着坠下胸膛两截景阳冈请勿自误神机妙算一饮而尽结伙成队喜不自胜天造地设 力倦神疲三更半夜七手八脚 词语积累 1.词语理解 客官:客人印信:印章伙计:伙伴郎中:医生客舍:旅馆 货郎:商贩墨客:文人筛酒:斟酒、倒酒 2.人物及绰号 及时雨——宋江玉麒麟——卢俊义智多星——吴用黑旋风——李逵豹子头——林冲入云龙——公孙胜行者——武松浪里白条——张顺

3.歇后语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猪八戒见高小姐——改换了头面 宋江上梁山——官逼民反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李逵打宋江——过后赔礼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诸葛亮借东风——巧用天时 古诗积累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课文理解 1.《草船借箭》以“(借箭)”为明线,以“(斗智)”为暗线,写了诸葛亮巧设妙计“草船借箭”的故事,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才能和顾全大局的宽广胸怀)。 2.《景阳冈》讲述了武松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文章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和(神态)进行描写,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3.《猴王出世》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主要写了一个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的故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无所畏惧)的特点。 4.《红楼春趣》讲的是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曹雪芹写了很多风筝,有(大蝴蝶)、(美人)、(大螃蟹)、(大蝙蝠)、(七个大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知识点梳理 一、知识点梳理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 (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方法1:把其中一个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用另一个两位数先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 方法2:把两个两位数分别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再算一位数加一位数,最后把两次所得的和加起来。 (2)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方法1:把减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用被减数减整十数,再用所得的差减一位数。 方法2:把两个数都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用整十数减整十数,一位数减一位数(够减时),再把两次所得的差相加。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

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2)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 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十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百位退一,在十位上加10再减。 3.解决问题 (1)运用估算解决问题:

用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时,选用合适的估算策略(估大或估小),可以把单位数看成整百数,也可以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数。 二、重点、难点知识梳理 1.重点: (1)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理解并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 (3)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方法。 2.难点: 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来解决问题。 首先要确定要估大还是估小,然后可以先看成接近的整百数来估算,看是否能得出结果,若不能,再看成接近的几百几十数来估算。 如果是花钱、租车等同类型估算,一般把数往大估。 三、易错点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容易马虎出错。 如:37+35=72,易算成62;82-47=35,易算成45。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笔算加法时,十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忘向百位进1;笔算减法退位时忘记百位减去退位的1。 如:280+370=650,学生易算错为550,520-360=160,易算错为260. 3.估算未找准接近的整百数。 如:估算213+368最接近的整百时,学生易将213看成200,368看成 300,200+300=500.导致估算结果错误。368最接近的整百数应该是400,估算结果应该为600. 四、本单元学习及辅导建议 家长在孩子感受和实践的过程中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让孩子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比如外出购物时让孩子帮忙计算价钱,买36元苹果和18元雪梨一共要花多少钱?让孩子多练两位数口算。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

范里安中级微观经济学重点整理

1市场 ·经济学是通过对社会现象建立模型来进行研究的,这种模型能对现实社会作简化的描述。·分析过程中,经济学家以最优化原理和均衡原理为指导。最优化原理指的是人们总是试图选择对他们最有利的东西;均衡原理是指价格会自行进行调整直到供需相等。 ·需求曲线衡量在不同价格上人们愿意购买的需求量;供给曲线衡量在不同价格上人们愿意供应的供给量。均衡价格是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研究均衡价格和数量在基础条件变化时如变化的理论称为比较静态学。 ·如果没有法可使一些人的境况变得更好一些而又不致使另一些人的境况变得更差一些,那么,这种经济状况就是帕累托有效率的。帕累托效率的概念可用于评估配置资源的各种法。 2预算约束 ·预算集是由消费者按既定价格和收入能负担得起的所有商品束组成的。象征性的假设只有两种商品,但这个假设比它看起来更具有概括性。 ·预算线可记为p1x1+p2x2=m。它的斜率是-p1/p2,纵截距是m/p2,横截距是m/p1 ·增加收入使预算线向外移动。提高商品1的价格使预算线变得陡峭,提高商品2的价格使预算线变得平坦。 ·税收、补贴和配给通过改变消费者支付的价格而改变了预算线的斜率和位置。 3偏好 ·经济学家假设消费者可以对各种各样的消费可能性进行排序,消费者对消费束排序的式显示了消费者偏好。 ·无差异曲线可以用来描绘各种不同的偏好。 ·良性性状偏好是单调的(越多越好)和凸的(平均消费束比端点消费束更受偏好) ·边际替代率(MRS)衡量了无差异曲线的斜率。解释为消费者为获得更多商品1而愿意放弃的商品2的数量。 4效用 ·效用函数仅仅是一种表示或概括偏好排列次序的法。效用水平的数值并没有实质性的含义。·因此,对于一个既定的效用函数来说,它的任一种单调变换所表示的都是相同的偏好。·由公式MRS=Δx2/Δx1=-MU1/MU2,可以根据效用函数计算出边际替代率(MRS)。 5选择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二单元知识小结 一、易读错的字 曾.(céng)经泥泞.(nìng)顺.(shùn)着 荆.(jīng)棘晶莹.(yíng)面粉.(fěn) 甘蔗.(zhe)甜菜.(cài)就算.(suàn) 的.(dí)确波纹.(wén)葱.(cōng)绿 不舍.(shě)一株.(zhū)工程.(chéng)建筑.(zhù)营.(yíng)业饲.(sì)养二、易写错的字 背:第二笔是横,不是点。 暖:左边是“日”,不是“目”,右边不是“爱”。 味:右边是“未”,不是“末”。 具:注意里面是三横。 匹:最后一笔是竖折,里面是“儿”。 恋:下面的“心”,注意卧钩要卧倒,不能写 成斜钩。 三、会写词语 雷锋叔叔足迹昨天冒着留下弯弯 背着洒下迷路温暖爱心一定也许 桌子平时难道味道就是加工种子 农具甜菜工具劳动经过才能买卖 甘甜一匹妹妹出色河水碧绿波纹 好像河岸柳叶景色恋恋不舍要求 柳树柳条 四、多音字 zēng(曾孙) měng(内蒙古)曾蒙 céng(曾经) méng(蒙蒙细雨) dí(的确) yīng(应该) 的应 de(好的) yìng(回应) sàn(分散) hái(还有) 散还

sǎn(散落) huán(还书) 五、形近字 波(波纹)纹(波纹)具(具体) 披(披着)蚊(蚊子)真(真的) 买(买卖)温(温和)锋(锋利) 卖(卖出)湿(湿润)峰(山峰) 洒(洒水)弯(弯曲)匹(一匹) 酒(喝酒)变(变化)区(山区)六、近义词 长长—狭长寻找—寻觅足迹—脚印好奇—奇怪 特别—特殊平时—平常难道—莫非傍晚—黄昏 波纹—水纹柔软—松软 七、反义词 弯弯—笔直温暖—寒冷特别—一般 柔软—坚硬美丽—丑陋松开—抓住 八、词语搭配 (长长)的小溪(迷路)的孩子 (蒙蒙)的细雨(年迈)的大娘 (晶莹)的露珠(温暖)的春风 (平平常常)的糕(好奇)地问 九、词语归类 1. “AA 的”式的词语:蒙蒙的细细的大大的红红的 2. AABB 式的词语:平平常常开开心心整整齐齐大大咧咧 十、句子积累 1. 感叹句:这糕的确应该叫“千人糕”啊! 2. 比喻句:路的一边是田野,葱葱绿绿的,非常可爱,像一片柔软 的绿毯。 十一、考点提示 1.《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常以阅读的形式考查对最后一小节诗的理 解。 2.《千人糕》常以阅读的形式考查对米糕的制作过程的理解。 3.《一匹出色的马》常以阅读的形式考查对爸爸的教育方法的理解。

微观经济学(高鸿业版)知识点总结[精品文档]

微观经济学 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的概念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合理使用相对稀缺的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的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 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的人的需要具有无限增长和扩大的趋势,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就要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但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的资源与人们的需要相比总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是资源的稀缺性经济学所研究的就是如何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人们需要的。 西方经济学产生的时期早,其发展经历了以下一个阶段: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末期)--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期,代表人物为威廉·配弟、亚当·斯密、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的庸俗化(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代表人物为萨伊、马尔萨斯)--边际效用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为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新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末期,代表人物为马歇尔)--凯恩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中期,代表人物为库兹涅茨、汉森、萨缪尔森、托宾、哈罗德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学派、新左派和新自由主义学派组成)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市场)的经济行为作为考察对象的科学。它采用的个量分析的方法,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个人或家庭作为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分配于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获得最大利润;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是如何决定的,等等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问题。 宏观经济学是把一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采用总量分析法,以国民收入为中心,以全社会福利为目标,从总供求的角度研究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国际收支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以及怎样通过宏观调控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它研究的是诸如社会就业量、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等全局性的问题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如果形象化地把宏观经济学看作研究森林的特征,微观经济学则是考察构成森林的树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其核心是市场有效性和自由放任;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其核心是市场失效和国家干预 均衡是来自于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分析的是经济力量达到均衡所需要的条件以及均衡达到时会出现的情况,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所研究的经济问题中涉及各种变量,假定自变量为已知或不变,考察因变量达到均衡时所需要的条件和会出现的情况均衡分析有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之分。 静态分析是考察在既定的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它研究的是经济活动的一个横断面。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发生变化后,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动态分析是在引进时间变化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的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如果说静态分析考察的是一张静止的照片,而比较静态分析的是几张不同时点的幻灯片,那么动态分析所考察的是一系列连续移动的照片即电影西方经济学中经常使用的比较静态分析法 微观经济学体系概览概括来说,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是在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上进行的:第一个层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最优决策问题;第二个层次是研究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决定问题;第三个层次是研究一个经济社会中所有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同时决定问题前两个层次的问题可以借助经济循环流动图来加以说明 除了研究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的局部均衡以外,还要分析完全竞争条件下所有单个市场同时均衡(一般均衡)的状态福利经济学又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出发点,论述了一般均衡状态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此外,微观经济学还包括微观经济政策的分析,以克服“市场失灵”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经济人”假设;完全信息假设。 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它包 括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两层含义。只有购买欲望而没有购买能力,或者只有购买能力而没有购买欲望,都不能算做需求。 需求定理:指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互为反方向的变化关系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用几何形式表示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这种关系即需求曲线的形状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微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总结

微观经济学1 第一章导言 一、经济学 Economy,一词有节约之意。N.G.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说:经济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 经济学无疑是关于经济的学问。而经济问题总面临着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即任何社会或个人总无法得到其想要的一切。这就引发了一个稀缺的问题。 稀缺性(Scarcity)是指欲望总是超过了能用于满足的资源。经济活动就是人们克服稀缺性的活动,经济学当然就是关于资源稀缺性的学问。 萨缪尔森:“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有价值的产品,并在不同集团之间分配这些产品(的学科)。” 曼昆: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牛津经济学辞典》:Economics:一种有关稀缺的资源如何被或应该被分配的研究。 总之,经济学就是关于人们如何利用稀缺资源的一门学科。 经济包括经济主体和市场。 经济活动中的主体(Economic Agents)是作出最优化的选择或经济决策的一方。基本经济主体包括:居民户(Households)、厂商(Firms)、政府(Goverments)。经济主体之间的联系就是市场。 市场是任何一种方便于买卖的安排。市场包括: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产品市场是产品和劳务买卖的市场。要素市场是各种生产要素买卖的市场。生产要素是经济中的生产性资源,分为劳动、土地、资本。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生产与消费、收入分配、就业、货币、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国际贸易等 经济学表述方法分为实证的和规范的两种。以实证表述为内容的经济学为实证经济学(Positive E),即关于“是什么”的表达。以规范表述为内容的经济学为规范经济学(Normative E),即关于“应该是什么”的表述。 二、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是把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些生产要素转化为产品与劳务的过程。由于资源是稀缺的,也就限制了所能生产的结果,即,能生产某一数量和不能生产某一数量。 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PPF),表示了能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与不能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之间的界线。 假设,一个社会的资源仅生产黄油(或消费品)和大炮(或生产资料品)两种1参考书目:梁小民,《微观经济学》(课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人民

微观经济学考试重点整理

微观经济学考试重点整 理 https://www.360docs.net/doc/c917159146.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引论 1、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而松散的名词,它可以泛指大量与经济问题有关的各种不同文献、资料和统计报告等,这些材料包含三种类别的内容:一,企事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二,对一个经济部门或经济领域或经济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三,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 2、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演变(4个) 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后(马歇尔《经济学原理》)。3、西方经济学企图解决的两个问题? 第一,在意识形态上,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从而加强对该制度永恒存在的信念;第二,总结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并把经验提升为理论,以便为改善其运行,甚至在必要时为拯救其存在提供政策建议。(可见西方经济学具有双重性,既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又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总结。) 4、对西方经济学应持有的态度? 西方经济学的双重性质可以决定我们对它所应持有的态度:在整个的理论体系上或整体倾向性上对它持否定态度,而在具体的内容上应该看到它的有用之处。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个体经济单位指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由三个层次逐步深入:一是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二是分析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三是分析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 2、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条件? 基本假设条件就是“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也被称为“理性人”或“经济人”。它是微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前提,它存在于微观经济学的所有不同的理论之中。 3、对微观经济学的鸟瞰(15页图2-1 +文字说明) 4、需求曲线?(18页)

微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版)

微观经济学重点概念 1. 经济人 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2. 需求 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3. 需求函数 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函数。 4.供给 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5.供给函数 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6. 均衡价格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7. 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8. 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供给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9. 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 内生变量指一个经济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外生变量指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 10.静态分析 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 11.比较静态分析 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 12. 动态分析 需要区分变量在时间上的先后差别,研究不同时间点上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13. 弹性 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的变动时,由它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的百分比。 14. 弧弹性 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15. 点弹性 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6. 需求的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微观经济学重点整理(附图)1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导言 1、稀缺性:经济资源以及用经济资源生产的物品总是不能满足人类无穷无尽欲望的事实 2、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资源配置问题 3、经济学的基本问题:资源配置问题、资源利用问题、经济体制问题 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1、①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应于某种商品各种可能的价格,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 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②需求量:是指消费者在某一价格下愿意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③需求的变化:在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而引起的对商品需求 数量的变化 ④需求量的变化: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所 引起的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2、供求规律: ①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导致均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增加,需求减少导致均 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减少 ②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增加导致均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导致均 衡价格上升和均衡数量减少 ③当供给和需求同时增加或减少时,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化,均衡价格不确定 ④当供需反方向变动时,均衡价格与需求同方向变化,均衡数量不确定 3、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该商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或敏感程度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Ed = 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 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Ed = (△Q/Q)/(△P/P)= (△Q/△P)·(P/Q) 4、点弹性的几何意义:需求曲线上任意一点的点弹性系数的值,等于这一点沿着需求曲线 到横轴的距离比上其沿着需求曲线到纵轴的距离

点弹性的类型: 1; 1 五种类型:①AC段,Ed>1,富有弹性 ②CB段,Ed<1,缺乏弹性 ③C点Ed=1,单位弹性 ④A点Ed→∞,完全有弹性 ⑤B点Ed=0,完全无弹性 5、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①概念: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其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敏感程度。 ②其弹性系数等于商品需求量的变化率与引起这种变化的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率的比值, 表示为:EXY=(△QX/QX)/(△PY/PY)=(△QX/△PY)·(PY/QX) ③如果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则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替代品的价格之间呈同方向运动, 需求的交叉弹性系数是正值;如果两种商品是互补品,则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互补品的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动,需求的交叉弹性系数是负值;如果两种商品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则其中任何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都不会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作出反应,需求的交叉弹性系数为零。 6、需求价格弹性与厂商收益的关系:△R/△P=Q(1-Ed) ①当Ed>1时,Q(1-Ed)<0,即△R与△P异号。说明这种富有弹性的商品,其销售收益与 价格反方向变化,即降价也可以增加收益,涨价会减少收益。厂商应薄利多销。 ②当00, 即△R与△P同号。说明这种缺乏弹性的商品,销售收益与 价格同方向变化,即涨价会增加收益,降价反而会减少受益。 ③当Ed=1时,Q(1-Ed)=0,即△R=0,。说明单位弹性的商品,厂商无论涨价还是降价, 其销售收入始终不变。

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点汇总

微观经济学基本知识点汇总 微观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 "经济人 "假设和 " 完全信息 "假设,前者假设人总以利已作为其行为的基本动力,具体而言是指人们要么在给 定的经济代价下追求自身 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要么是寻求给定经济利益下所付出的经济代价的最小值。 " 完 全信息 " 假设指经济行为主体对相关经济馆况具备完全的信息。 实证分析与实证经济学,规范分析与规范经济学 实证分析 是描述经济现象 " 是什么 " 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 在揭示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 关系和因果关系。 实证经济学 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 它对经济行为作出有关假设, 根据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及 其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 规范分析 是研究经济活动 "应该是什么 " 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是怎样解决的。 这种方法通常要以一定的价值 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准则作为经济理论的前提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并考察如何才能符合这些准则。 规范经济学 试图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 根据这些标准, 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 并进一 步说明一个经济体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 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在经济分析中,按照是否考虑时间因素,均衡分析分为: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桥。所谓 静态分 析就是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经济变量处于均衡状态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但并不论及达到均衡状 态的过程,即完全不 考虑时间因素。比较静态分析就是分析已知条件变化后经济现象均衡状态的相应变化, 以及有关经济变量达到新的均衡状态时的相应变化。 动态分析是指考虑时间因素对所有均衡状态向新的均衡 状态变动过程的分析。 个人需求 个人需求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期间内 ,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条件下 ,其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当商品自身的价格发生变化时, 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 这里指 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各点的 变动。 需求的变动指在商品自身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 由于其他因素中的变化所 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化,也就是说,需求的变化是同一 价格下需求量的变化,表现为整个需求曲线的移动。 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指在某一特定市场和某一特定时期内, 所有消费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将购买某种两品的数量。 市 场需求是由所有个人需求水平相加而成的。 需求法则(规律)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 (或下降 ),会导致对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减少 (或增加 ); 也就是说,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与其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 需求的价格弹性 需求的价格弹性指在一定时期内, 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率与价格变化的百分率之比, 它表示在一定时 期内,需求量变动对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弧弹性表示需求曲线上面点之间的弹性,其计 算公式为:Ed=- △ Qd/△ P*P/Q 。点弹性表示的是需 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 其计算公式为:Ed=-dQ/dP*P/Q ) 需求弹性的种类 ① 若Ed = o ,为完全无弹性。② 若 0< Ed <1,为缺乏弹性。如多数生活必需品。③若 Ed = 1,为单位弹性或单 一弹性。此时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幅度与价格的相对变化幅度相等。④若 l< Ed <无穷,为富有弹性。大多数 是奢侈品的需求。⑤若 Ed =无穷,为完全弹性。 需求的收入弹性 需求的收入弹性指在某特定时间内, 某商品的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消费者收入变化的百分比之比, 它表示 商 品 需 求 量 相 对 变 动 对 于 消 费 者 收 入 变 动 的 反 应 程 度 。( 需 求 的 收 入 弧弹 性 的 计 算 公 式 : EM=- △ Q/△ M*M/Q 。需求的收入点弹性的计算公式: EM=dQ/Dm*m/Q ) 商品分类 (1)若E M > l ,此种产品属于"奢侈品”⑵若0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拼音部分 1.易读错音 谴.责(qián qiǎn√)懒惰.(duò√duó)击缶.(fǔfǒu√) 岔.路(càchà√)平衡.(héng√hén)绰.约(chuò√cuò) 抵.达(dīdǐ√)侵.略(qīn√qǐn)浩瀚.(hán hàn√) 和氏璧.(pìbì√)大臣.(chéng chén√)蔺.相如(nìn lìn√) 搁.置(gē√gé)岔.道(chà√chǎ)抵御.(yù√yǜ) 诺.言(ruònuò√)廉.价(lián√nián)上卿.(qīn qīng√) 请罪.(zuì√zhuì)游隼.(sǔn√shǔn)鸵.鸟(tuó√tā) 2.一字多音 间①jiān(中间)②jiàn(间隔)相①xiāng (相信) ②xiàng(长相) 划①huá(划船)②huà(策划)冠①guān(皇冠)②guàn(冠军) 调①tiáo(协调)②diào(调动)将①jiāng(将军)②jiàng(将领) 强①qiáng(强大)②qiǎng(勉强)③jiàng(倔强) 3.字音辨析: “间”作方位词或表示“房屋的最小单位”时,读jiān,如车间;其他情况都读 jiàn。 “冠”表示“帽子或形状像帽子的东西”时,读guān,如树冠;表示“第一位”或作动词时读guàn,如冠礼。 字词部分 1.易写错的生字. 惰:第一、二笔是点,右下是月 挽:右边是(免),不要写成“兔”。 冠:上面是(冖),不要写成“宀”。 置:下面是(直),里面有三横。 陷:右下部是(臼),不要写成“白”。 糕:下面的(四点)要分布均匀。 2.易错词语 防(汛√讯)(挽√换)手威(胁√协)(绰√悼)号 商(议√仪)大(臣√巨)(抄√炒)写负(罪√罢) (鸵√驼)鸟(俯√附)视(喷√愤)泉(浩√皓)荡 (侵√浸)略(妨√仿)碍(陷√馅)阱 3.形近字组词 侵(侵略)俯(俯视)议(议论)挽(挽救)惰(懒惰)稳(稳定) 浸(沉浸)附(附近)仪(礼仪)晚(晚上)隋(隋朝)隐(隐约) 枚(一枚)蔽(遮蔽)访(访问)抄(抄写)筒(笔筒)怯(胆怯) 玫(玫瑰)敞(敞开)妨(妨碍)沙(黄沙)简(简单)法(方法) 4.近义词 爆发——暴发懒惰——懒散谴责——斥责协调——和谐 胆怯——怯懦平衡——平稳胆怯——胆小坚固——牢固 隆重——盛大抵御——抵抗浩瀚——广阔静止——停止 轻易——容易居然——竟然理所当然——天经地义 削弱——减弱侮辱——污辱理直气壮——振振有词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_课本知识点_重点_(考试必备)

第二章需求与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微观经济学的特点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最优决策问题;第二个层次是研究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决定问题;第三个层次是研究一个经济社会中所有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同时决定问题前两个层次的问题可以借助经济循环流动图来加以说明 2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经济人”假设;完全信息假设 第二节需求曲线 1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它包括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两层含义。少其中一项就不能算做需求 2需求函数:是用来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公式Qd=f(P)(P:商品的价格;Qd:商品的需求量) 当需求函数为线性函数时Qd=α-β?P(α、β为常数),该函数所对应的需求曲线为一直线需求曲线特征:向右下方倾斜,即斜率为负值,他们都表示商品的需求量和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吉芬物品除外) 3需求定理:指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互为反方向的变化关系。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需求曲线的形状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第三节供给曲线 1供给: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它包括供给意愿和供给能力两层含义,少其中一项就不能算做供给。 2供给函数:是用来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数量和影响该供给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公式Qs=f(P)(P:商品的价格;Qs:商品的供给量) 当供给函数为线性函数时Qs=-δ+γ?P(δ、γ常数),该函数所对应的供给曲线为一直线供给曲线特征:向右上方倾斜,即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值。他们都表示商品的供给量和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规律。 3供给定理:指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互为同方向的变化关系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曲线的形状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与价格为正向关系。 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得到反映价格与供给之间正向关系的供给曲线,即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这就是供给定理 第四节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 1均衡价格:指某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均衡数量: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 均衡点: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相交的交点 市场出清的状态: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 需求量的变动: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指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供给的变动:指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供求定理: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的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即需求增加,使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需求减少,使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供给增加,使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使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第六节弹性理论 1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其公式为: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率/价格变动率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归纳.docx

第一章导论 一、选择题(共9个) 1.经济学中的“稀缺性”是指 A.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中 B.相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利用资源必须考虑下一代 D.世界上的资源终将被人类消耗光 2.经济物品是指 A.有用的物品 B.数量有限,要花费代价才能得到的物品 C.稀缺的物品 D.数量无限,不用付出代价就能得到的物品 3.一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的点表示 A.生产品最适度水平 B.该国可利用的资源减少和技术水平降低 C.失业或资源未被充分利用 D.通货膨胀 4.生产可能曲线的基本原理是 A.假定所有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B.一国资源总能被充分利用 C.改进技术引起生产可能曲线向内移动 D.生产可能曲线上的每一点的产品组合,对该国来说,都是最佳的5.下列那一项最可能导致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 A.消费品生产增加,资本品生产减少 B.有用性资源增加或技术进步 C.通货膨胀; D.失业 6.经济学中的基本选择包括 A.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B.怎样生产,何时生产 C.为谁生产 D.以上都包括 7.对某个汽车生产企业来说,下列哪一变量是外生变量 A.汽车的年产量

B.生产线的技术水平 C.消费者收入增加 D.企业的人力资本管理 8.下列哪一个变量属于存量() A.国民生产总值 B.年生产能力 C.居民收入 D.固定资产价值 9.21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经历的第二次修改和补充 A.出现于1936年 B.涉及垄断问题 C.代表人物是凯恩斯 D.为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判断题(共1个) 1.以萨缪尔森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把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三、解释概念(共17个) 1.经济学 2.欲望 3.稀缺性 4.选择 5.机会成本 6.生产可能性曲线 7.经济人假定 8.完全信息 9.个量分析 10总量分析 11.静态分析 12.动态分析 13.实证分析 14.规范分析 15.常量与变量 16.存量与流量 17.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 一、选择题(共9个)

微观经济学复习知识点总结

机会成本: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放弃的其他用途的最大利益。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需求变动通过整条曲线的移动来表示出来。 价格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是通过点在曲线上的移动来表示的。 决定需求的非价格变量: ○1可支配收入 ○2消费者偏好 ○3相关商品的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 决定供给的非价格变量—生产成本:○1劳动力价格——工人的工资w ○2资本的价格——利息r ○3原材料的价格 需求的变动:表示需求曲线的移动。 需求量的变动:表示沿着需求曲线的移动。 弹性:度量一个变量对于另一个变量的敏感性。它告诉我们,一个变量发生1%的变化将会引起另一个变量相应的百分比变化。 需求的价格弹性:度量了需求量对于价格变化的敏感性。它告诉我们,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1%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将会发生多大的百分比变化。 需求的价格弹性衡量的是一种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变化的百分比所导致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Ep=(%△Q )/(%△P),通常情况下,需求的价格弹性是一个负数。 需求曲线越陡越缺乏弹性 需求的价格弹性: 对于大部分商品和服务而言——短期弹性小于长期弹性(如咖啡、汽油等) 对于一些耐用品而言——短期弹性要大于长期弹性(如汽车、电器等) 供给的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是指价格变化1%所引起的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由于价格和供给量是同方向变化的,因此,供给的价格弹性通常为正值。 供给曲线越陡越缺乏弹性 ?对于大部分商品和服务而言: 长期的供给价格弹性要大于短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